260篇关于王君正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关于王君正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61篇)

关于王君正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61篇)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现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推荐理由:

1.   春种一粒粟。他于1981年考入山东大学,198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马列所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是现任省部级领导干部中,为数不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劳动部、云南省委从事一线文字工作6年,与原劳动部副部长、云南省委原书记令狐安有工作交集。多年的高层文字工作历练,加之对高质量、高水准文字材料的坚持执着和不懈追求,使其积淀起深厚的文字基础,提升了文字综合能力。因此,他对自己的文字材料信心很足,能够及时在网络上公开自己的讲话文章,主动接受监督评议,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中非常罕见。

2.   风正一帆悬。他的工作经历丰富,先后担任区委副书记、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市委书记,副省长,还担任过省法院副院长,经过多个重要领导岗位的“打磨”,使其能够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党委政府各个领域的工作内容和具体规则,拿出来的讲话文章也往往也具有很强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他的文风很正,作风很实,善于提炼辨证的观点,使用简练的语言,重视逻辑结构,使其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3.   云外一声鸡。他为官做人恰如其名,君子之风,正之所向,无论在哪里任职,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政绩,留下良好的官德口碑。在离任襄阳时,襄阳人特意写了一封信,赞扬他带领襄阳人所取得的“七个一”成果。在任长春市委书记期间,长春市经济总量迈上7000亿元新台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实现了争先进位,并历史性地完成了伊通河流域中段治理工程,幸福长春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之后,中央先后派其在新疆和西藏两个“重地”进行历练,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他在离

任长春市委书记时曾说:“人生相逢即是缘”,祝愿这位务实的“君正”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与西藏结缘,惜缘,续缘,为西藏和谐稳定再立新功!雄鸡一唱天下白⋯ ⋯

目  录

2007 年

2. 在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1

2008 年

3.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扎实做好 2008 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在市政府二届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5

2009 年

4. 在 2009 年全市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不断开创财税工作新局面  17

5. 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的发言: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丽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7

6. 在 2009 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上的讲话  32

7. 在全市生态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立足长远保生态壮大产业促发展

为使丽江成为科学发展排头兵再创新业绩  37

8. 在全市创建园林城市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46

9. 在华坪调研时的讲话  50

10. 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56

11. 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61

2010 年

12. 在全市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动员大会上作动员讲话  65

13. 创新科学机制 促进干部成长  68

14. 选拔人才三论  71

15. 桥头堡战略的丽江发展路径  73

2012 年

16. 在“灵秀湖北”旅游品牌论坛上的讲话  78

2013 年

17. 在襄州区、高新区、东津新区调研时的讲话:求真务实 共谋发展  84

18. 在襄阳市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89

19. 在规划局调研时的讲话:坚持科学规划 提升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水平  93

20. 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都市襄阳建设  101

21. 不断提升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107

2014 年

22. 在市区公共租赁住房发放钥匙仪式上的讲话  109

23. 在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111

24. 在城市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突出特色 彰显魅力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121

25. 在全市党委办公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在狠抓落实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134

26. 在全市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43

27. 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实施二次创业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151

28. 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  159

29. 在换位思考中践行群众路线  161

30. 开拓创新 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164

31. 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局面  170

2015 年

32. 在全市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凝心聚力  172

33. 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化组织保障 落实从严管党治党责任  179

34. 在法治襄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上的讲话:

努力建设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法治城市  188

35. 在全市严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集中教育培训班上的讲话  196

36. 在市政协十三届十七次常委会议上的讲话:

加快法治襄阳建设 促进改革发展稳定  205

37. “三严三实”专题党课报告:践行“三严三实”加强党性修养  210

38. 在全市典型案例巡回教育展上的讲话:

以案为戒,做“忠诚、责任、干净”的好干部  224

39. 在全市科技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适应新常态 担当新使命 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226

40. 在“三严三实”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践行“三严三实”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31

41. 在全市纪念建党 94 周年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提升领导能力和水平 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237

42. 在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总结创卫经验 为建设全国文明城市而奋斗  243

43. 在市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领导干部要做落实主体责任的表率  249

44. 在听取二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时的讲话:

咬紧目标 扎实工作 努力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  255

45. 在全市扶贫攻坚暨“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动员会上的讲话  263

46. 在全省三季度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襄阳分会场的讲话:

奋战四季度 圆满收官“十二五”  270

47. 在中共襄阳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解放思想 开拓奋进 为圆满实现全年奋斗目标而努力  277

48. 在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多干实事 少讲空话  294

49. 在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立足新起点 扬帆新征程  299

50. 在全省“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后的讲话:

严字当头 干在实处  304

51. 在深入推进法治襄阳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巩固成果 不断提升法治襄阳建设水平  307

52. 在调研教育工作及看望慰问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再接再厉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  316

53. 在谷城县五山镇扶贫点调研时的讲话:

强化责任 真抓实干 确保精准扶贫战略在襄阳开花结果  323

54. 在全市精准扶贫现场会上的讲话:

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确保襄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31

55. 在全市统一战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经验交流

暨中期推进会上的讲话:增进政治共识 提高履职实效  340

56. 在全省学习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大会襄阳分会场上的讲话: 知难而进 勇于作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47

57. 李春雷散文《寻芳习家池》印象  353

58. 在谱写“襄阳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襄阳好青年点赞  355

59. 加快开放开发 实现合作共赢

356

60. 争做“三严三实”好干部  359

61. 致县(市、区)委书记的一封信:关于秋季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 361

62. 加强党的领导 努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362

2016 年

63. 在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 为创造襄阳更加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364

64. 在政协五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群策群力开启“十三五”新征程  377

65. 在襄阳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引领新常态 创造新辉煌  381

66. 在任长春市委书记时的发言  387

67. 在 2016 年市委第 1 次常委会上的讲话: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390

68. 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2016 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解放思想 勇于担当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96

69. 在市发改委调研时的讲话:求实奋进 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03

70. 在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研时的讲话:

长春新区和开发区要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410

71. 在调研伊通河综合治理工作时的讲话:

加强环境整治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15

72. 在市委组织部调研时的讲话:

立足长春发展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419

73. 在市直新闻单位调研时的讲话:

凝心聚力 营造气场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  426

74. 在政协十二届四次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同心同德谋发展群策群力谱新篇 435

75. 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439

76. 在市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增强政治性 先进性 群众性 不断开创我市群团工作新局面  443

77. 在全市组织工作会上的讲话  450

78. 在长春市“创业创新巾帼行动”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459

79. 在九台区、德惠市、农安县调研时的讲话:

解放思想 对标先进 努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462

80. 在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调研时的讲话:

在创新发展中发挥城区经济火车头作用  468

81. 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2016 年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精准对焦 协同发力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475

82. 在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 2016 年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不断开创外事工作新局面  480

83. 在调研城建重点工程建设情况时的讲话: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484

84. 在谭竹青“社区工作者楷模”命名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大力弘扬“竹青精神”进一步凝聚起推动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  491

85. 在工信局调研时的讲话:创新发展 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496

86. 在全市服务业发展攻坚大会上的讲话:

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502

87.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解放思想 真抓实干 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512

88. 在市交通运输局调研时的讲话:

当好“先行官 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交通支撑  520

89. 在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525

90. 在全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强化责任 切实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536

91. 在建设幸福长春大会上的讲话: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  545

92. 在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凝心聚力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553

93. 在全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暨“双创”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突出发展 民营经济 深入推进“双创”工作 为加快长春振兴发展凝聚强大动力 559

94. 在 2016 年市委中心组第二次专题学习(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求真务实 抢抓机遇 积极推动长春经济社会发展  568

95. 在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582

96. 在长春新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做全面振兴发展的“领头雁”  586

97. 在 2016 年项目落地集中督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勇于担当 求真务实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591

98. 在市纪委(监察局)调研时的讲话:落实“两个责任”推动全面发展  599

99. 在市人社系统党课报告:践行“四讲四有”标准 做德才兼备合格党员  605

100. 在市规划局调研时的讲话:

提升科学规划水平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  614

101. 在全市办公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解放思想 狠抓落实 在服务大局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621

102. 在全市财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为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财力保障  628

103. 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推动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作贡献 634

104. 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2016 年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正确改革方向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任务  639

105. 在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争做创新发展的时代先锋  644

10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暨市第十三次创先争优表彰会上的讲话: 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 努力开创长春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649

107. 在市国资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 努力开创我市国企国资改革发展新局面  655

108. 在长春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开拓进取 不断提升长春新区建设水平  660

109. 在纪念长春市关工委成立 25 周年暨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 不断开创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 666

110. 在全市旧城改造提升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求真务实,坚决打赢旧城改造提升“攻坚战”  671

111. 在全市防汛抗洪抢险救灾视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力做好我市防汛抗洪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677

112. 在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的报告:

抢抓机遇 创新发展 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  680

113. 在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结束时的讲话:狠抓落实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698

114. 在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保质保量 加快推进建设长春母亲河

702

115. 在全市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立足全市大局推动党校工作创新发展  706

116. 在招商引资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经济发展  715

117. 在净月高新区调研时的讲话:践行新理念 实现新发展 建设示范区  721

118.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地调研及座谈会上的讲话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728 118.在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总结部署会上的讲话:

珍惜荣誉 再创辉煌 不断提高双拥工作水平  733

120.   在长春老年大学 2016 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争创一流老年大学 繁荣老年教育事业  740

121.   在卫生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提升医疗卫生工作水平 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健康长春  744

122.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

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750

123.   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创新发展激发活力 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  755

124.   在榆树市督导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突出问题导向 坚持精准施策 坚决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  763

125.   在听取市委办公厅工作情况汇报时的讲话:

立足全局 求真务实 不断提高办公厅工作水平  768

126.   在全市创新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创新发展 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  772

127.   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座谈会上的讲话: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促进长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778

128.   在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调研时的讲话:

巩固成果 标本兼治 不断开创全市交通管理工作新局面  783

129.   在市就业服务局调研时的讲话:始终注重民生导向 切实关心群众生活 788

130.   在市环保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推动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793

131.   在中国共产党长春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为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801

132.   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824

132.襄阳致王君正同志的一封信

839

133.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

841

134.落实问责条例 不忘使命担当

846

2017 年

136.   在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上的讲话:团结合作 共谋振兴  850

137.   在听取贯彻落实吉林省“抓环境、抓项目、抓落实”电视电话会议

精神汇报后的讲话:撸起袖子加油干 扑下身子抓落实  855

138.   在经开区调研时的讲话:加快创新发展争当排头兵  861

139.   在 2017 年建设幸福长春大会上的讲话: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不断提升民生工作水平  864

140.   在全市项目建设和服务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创新理念 狠抓落实 加快推动项目建设和服务业发展  870

141.   在全市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为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坚强保障  877 141.在全市推进“中国制造 2025”试点示范会议上的讲话:

抢抓机遇 创新发展 努力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  888

143.   在全市招商引资大会上的讲话: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895

144.   在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问题导向 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903

145.   在全市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水平  911

146.   在园林局调研时的讲话:提升园林绿化水平 建设幸福美丽长春  918

147.   在听取一季度工作完成情况和二季度工作安排情况汇报后的讲话:

凝心聚力干事 加快振兴发展  923

148. 在全市卫生与健康工作会上的讲话:建设“健康长春”实现人民幸福 929

149. 在全市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真学实做 求真务实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935

150.   在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加快推动长春改革振兴发展  942

151.   在长春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民动员齐抓共管 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948

152.   在市人大“人民讲堂”上的辅导报告:推进依法治市 建设法治长春 953

153.   在市委办公厅“两学一做”主题党日活动的讲话:

恪尽职守做表率 真学实做见成效  966

154.   在全市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暨

“做表率、当先锋”行动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973

155.   在长春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加快长春新区持续发展  979

156. 在市委政协工作会上的讲话:凝聚正能量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 984

157. 在十三届二次会议上的报告:强化“四个意识”促进全面振兴发展  993

158.   在市直机关党工委调研时的讲话:

深入贯彻讲话精神 加快长春经济社会发展  1008

159.   在省委第七巡视组专项巡视长春扶贫领域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

全力配合 狠抓落实 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1012

160.   在 2017 年长春市重大项目推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求真务实努力 以项目落地推进产业发展  1015

161.   在市委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立足全局 依法履职 为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作出新贡献  1022

162.   在新提拔任职市管干部集体谈话会上的讲话:

强化“四个意识”努力做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干部  1029

163.   在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调研时的讲话:

立足实际 突出特色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1037

164.   在 2017 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六次专题学习(扩大)会暨“两学一做”

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强化“四个意识”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1042

165.   在长春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弘扬主旋律 为加快全面振兴发展凝聚正能量  1048

166.   在第三十四届长春市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弘扬劳模精神凝聚发展合力 全力推动老工业基地加快振兴发展  1053

167. 在全市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经验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 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水平 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1057

168. 在传达党的十九大精神会议上的讲话: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动长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  1063

169.   在科技系统调研创新发展情况座谈会上的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1072

170.   在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基层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学习贯彻

党的十九大精神 在打先锋站排头中推动长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1078

171.   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17 年第七次专题(扩大)学习会上的讲话:

深入学习全面贯彻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  1084 171.在抓基层党建述职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述责述廉会上的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1088 172.在公安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忠诚履职 服务全局 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再立新功  1093

174. 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17 年第 9 次集体(扩大)学习会上的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凝聚长春全面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1099

175.   在调研供热、供气企业时的讲话:

强化责任落实 坚持科学调度 确保城市冬季安全运行  1103

176.   在共青团长春市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牢记使命担当

汇聚青春力量 为推动长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努力奋斗  1105

177.   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109

178.   强化“四个意识” 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  1123

179.   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1126

180.   坚持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目的  1128

2018 年

181.   在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的讲话:

立足新时代 展现新作为 为加快长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共同奋斗 1132

182.   在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提高认识 狠抓落实 扎实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1137

183.   在全市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高举旗帜 求真务实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140

184.   在 2018 年建设幸福长春大会上的讲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动幸福长春建设再上新台阶  1151

185. 在 2018 年伊通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巩固成果提升水平 高质量推进伊通河综合治理  1156

186.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不断开创新时代长春“三农”工作新局面  1160

187.   在全市项目建设和服务业发展暨招商引资大会上的讲话:

扩大开放抓实项目 推动长春经济高质量发展  1169

188.   在经开区调研时的讲话:

改革创新扩大开放 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1178

189.   在市纪委市监委全体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强化“四个意识”忠诚干净担当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184

190.   在长春市各界妇女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弘扬时代精神展现巾帼风采

努力在长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中再立新功  1190

191.   在宽城区调研时的讲话:

创新发展 提升水平 全力建设宜居宜业的长春北部核心区  1195

192.   在全市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立足长远 突出特色 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1202

193.   在长春新区调研时的讲话:

落实新思想践行新理念 推动长春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1209

194.   在朝阳区调研时的讲话:

加快高质量创新发展 建设宜居宜业的中心城区  1215

195.   在 2018 年市委第七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 推动长春经济社会发展  1221

196.   在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万众一心建设“诚信长春”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  1229

197.   在全市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暨“双创”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打造“双创”升级版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1235

198.   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 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战  1242

199. 在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开放水平全力推动长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  1249

200.   在长春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深化军民融合增进军民团结 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1253

201.   在中共长春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抢抓机遇 开拓进取 加快推动长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  1257

202.   在市工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用劳动创造长春更加美好明天  1273

203.   在长春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深入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思想 努力开创新时代长春网信工作新局面 1277

204.   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1285

205.   在长春市选调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坚定信仰放飞梦想 努力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1294

206.   在数字长春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加快数字长春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1301

207.   在长春市妇女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立足新时代创造新业绩 在共圆“长春梦”中展现巾帼风采  1307

208.   在汽开区调研时的讲话:

坚持创新发展提升服务水平 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310

209.   在调研工信局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时的讲话:

转变作风务实担当 积极推动长春经济社会发展  1316

210.   在全市旧城改造长效化管理现场会上的讲话:不断提升人性化 科学化

精细化管理水平 努力建设现代宜居宜业城市  1323

211.   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

和重要指示精神 奋力开创长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新局面  1330

212.   在市生态环境委员会 2018 年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问题导向 狠抓整改落实 力求工作实效  1339

213.   在南关区调研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时的讲话: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推动南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342

214.   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扩大)学习会上的讲话: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努力推动长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348

215.   在干部作风大整顿集中谈心谈话会议上的讲话:

解放思想 转变作风 积极推动长春全面振兴发展  1354

216.   在市级班子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专题会议上的讲话:强化使命意识

牢记责任担当 以作风大整顿实际成效推动长春高质量发展  1360

217.   在全市扶贫领域问题整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坚持问题导向 狠抓工作落实 不断提高我市精准脱贫工作水平  1365

218.   在中共长春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解放思想 推动长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370

219.   在全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人民至上践行新发展理念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1376

220.   在调研民营企业发展情况座谈会上的讲话:

坚定发展信心抢抓战略机遇 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1383

221.   在长春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专题议政会上的讲话:

协商议政 同心共进 凝聚长春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1388

221.厚植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人才优势

1376

222.在解放思想中汇聚奋力前进的强大合力

1379

2019 年

224.   就脱贫攻坚包保帮扶任务对接到榆树市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切实关心群众生活 以求真务实精神抓好精准脱贫各项工作  1398

225. 在抓基层党建述职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述责述廉会上的讲话: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责任担当 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1402

226.   在听取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情况汇报会上的讲话:

抢抓战略机遇 加快建设现代化轨道交通体系  1407

227.   在听取全市财政预算和政府债务工作情况汇报会上的讲话:

提高财政工作水平 服务保障长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410

228.   在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的讲话:

凝心聚力 共创全面振兴发展美好未来  1413

229. 在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立足新时代 加快推动长春全面振兴发展  1418

230.   在长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2019 年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问题导向 狠抓整改落实 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1421

231.   在长春市安全生产委员会 2019 年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主持讲话:

强化安全发展理念 巩固安全生产良好形势  1426

232.   在 2019 年建设幸福长春大会上的讲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断提升新时代民生工作水平  1431

233.   在离任长春市委书记时的发言  1437

234.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坚决落实社会稳定和

长治久安总目标  1439

2021 年

235.   向人民网网友拜年  1444

236.   更好履行兵团维稳戍边使命  1445

237.   牢记维稳戍边使命 改革发展再立新功  1448

238.   弘扬兵团精神  履行兵团使命  1451

239.   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454

240.   在参加那曲代表团讨论党代会报时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1478

241.   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  1480

242.   在全区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工作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1484

2022 年

243.   在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时的讲话:

安排部署一季度重点工作(新闻整理稿)  1487

244.   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总结讲话(新闻整理稿)  1489

245.   在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的讲话:

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新闻整理稿)  1491

246. 在自治区纪委十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1493

247.   在区党委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496

248.   干部做表率 带头抓落实  1508

249.   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谱写好新时代西藏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新篇章  1509

250.   坚定坚决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努力推进美丽西藏建设  1516

251.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522

252.   在西藏自治区学习贯彻***总书记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  1524

253.   在自治区第九批援藏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541

254. 在自治区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1551

255.   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  1557

256.   在全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561

2023 年

257.   二〇二三年新年献辞:改进作风担使命踔厉奋发启新程  1571

258.   推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  1574

259.   在自治区党委进一步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以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坚持不懈推进作风建设  1577

260.   在自治区两会党员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1587

261.   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1589

262.   在西藏自治区纪委十届三次全会上的讲话(新闻整理稿)  1591

在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2007年12月21日)

刚才,自兴书记作了非常重要的讲话,书记的讲话全面具体的回顾了丽江的历史,并结合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和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丽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放在全国全省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推动,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和有针对性的措施,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自兴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精神把丽江古城保护好、管理好,把丽江建设得更加美好。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有10年,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

监测团即将对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现状进行现场监测,下面我就迎接监测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世界遗产监测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2007年6月23日至7月2日,在新西兰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1届年会上审议了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状况,会议在充分肯定丽江古城保护工作成绩的同时,对丽江古城保护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作出了于2008年1月12日至18日对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现状进行现场监测与评估的决定。世界遗产监测是根据国际公认的文物保护准则,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状况定期进行专业检查、审议和评估,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监测报告对该遗产地保护状况作出评定,包括肯定鼓励、情况通报、建议国际援助或合作,以至把保护状况存在严重问题的列入

《濒危世界遗产目录》。此次由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联合组建的反应性监测团到丽江,现场评估丽江古城遗产保护状况及协助解决相关问题,将形成丽江古城遗产保护状况的监测报告提交世界遗产中心,供世界遗产委员会在2008年的第32届年会上进行审议。

按照惯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遗产地每六年要进行实地监测,丽江古城按惯例应于四年前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地监测与评估,但鉴于2001年10月在丽江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第五届年会上,与会专家对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模式一致认可,并将“丽江模式”作为经验进行推广,所以一直没有对丽江古城进行六年一次的例行实地监测。因此,这次监测是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0年来,第一次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面检查,是对我们丽江各级党委、政府履行保护管理古城职责的一次全面考核。监测结果至关重要,能否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此次检验,关系丽江古城的前途命运和丽江的发展大局,关系丽江、云南乃至中国的形象。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丽江古城进行实地监测的重要意义。近期,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把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丽江古城的监测评估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力以赴做好准备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团结协作,全面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确保监测工作顺利通过。

二、以接受监测工作为契机,提高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水平

对遗产保护状况进行监测,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必要手段,通过监测能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遗产地存在的问题,对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监测不是为了惩罚,目的是为了促进世界遗产的保护。世界遗产监测团曾先后对我国周口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以及故宫等5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监测。通过监测,不仅使这5处的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而且使事前国际上关于这5处遗产地保护状况的多种传言不攻自破。我们也相信通过此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监测,将使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水平和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促进和推动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世界遗产监测关注的重点是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监测工作我们要正确看待,全力配合支持和积极做好应对工作。这些年,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在不断面对困难和挑战,刚才自兴书记对古城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九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各级各有关部门动脑筋、下工夫去解决好、整改好。特别是要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丽江古城监测评估为契机,在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指导帮助下,解决好困难和问题,进一步修正、改进、完善世界遗产保护的方法、手段、措施,提升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把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三、突出重点,从七个方面加强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工作

围绕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坚定不移地加强丽江古城的保护管理,不断探索和总结成功利用遗产资源,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推动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保持丽江古城的鲜明特色,推进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做到在保护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促进保护。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丽江古城的监测评估,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古城商业活动和商业文化的调控引导。根据古城保护发展的实际, 制定完善科学合理的商业布局规划,配套相关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古城商业活动进行调控,规定商业经营的类别、品种、规模,明确鼓励、限制、禁止经营的项目。以民族传统工艺品、文化产品、特色食品等为主, 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建立特色商品、食品、工艺品街巷。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古城民居改变用途,严把商业门店的准入审批关,严厉打击、取缔无证照经营行为,有效控制商业店铺及客栈数量的增长。

二是加强留住古城原住居民的工作措施。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进一步提高对原住居民补助标准,进一步改善古城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和加强社区建设,进一步严格古城内经营场所限时经营和噪声分贝限制管理,通过一系列惠民、便民、安民措施,吸引和留住古城原住居民。同时要做好古城居民和古城商户从业人员的纳西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古城新人和青年人参与文化保护和传承,增强保护遗产意识。做好古城历史文物、传统工艺、饮食文化、民风习俗等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工作,营造好古城浓厚的人文环境。

三是加强古城民居修缮的审批和许可。要严格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传统民居保护维修技术手册》的要求,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民居修旧如旧,严厉打击乱建、乱修、乱改行为,保护好古城民居风貌。进一步完善古城排污设施, 加强古城河道和水源管理,加大对乱排乱放污水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古城河水清澈见底。

四是加强古城保护管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知识,掀起新一轮“爱我古城、保护古城”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高潮,使古城保护管理知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增强全社会保护古城的意识。加强对古城居民、商户从业人员和游客的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文明行为习惯和民族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他们自觉参与和支持古城保护管理的意识,营造古城保护的良好环境。

五是加强古城消防、社会治安等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把消防宣传教育与依法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绝对安全。重点要加强酒吧一条街的消防安全工作,禁止在酒吧类经营场所使用明火取暖。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进一步有效整合防控资源,建立健全社会治安联动防范体系,不断提高古城的治安防控能力,

建设好平安和谐古城。

六是加强古城游客分流引导工作。要不断充实丰富古城文化内涵,组合好休闲旅游线路,扩展游览面积,实现南北贯穿、东西联通的目标。要进一步加快古城周边环境整治步伐,尽快实施和完成好白龙生态文化广场、世界遗产论坛、东郊环境整治、古城连接黑龙潭游览环线等项目,切实解决好古城游览空间狭小, 游客过多集中在古城核心区的问题。

七是加强古城保护管理的合力。古城保护管理是丽江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职责,要树立顾全大局的观念,主动加强协作,共同把工作做好。古城保护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相互之间要加强联系沟通, 互相配合支持,努力做到不缺位、不错位,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并带动和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古城保护管理事业,形成强大的合力,做到对古城进行全方位管理,全面搞好古城保护管理工作。

同志们、朋友们,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瑰宝,我们共同肩负着守护人类遗产的历史重任。保护管理好丽江古城,我们志同道合、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不断推动丽江古城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扎实做好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在市政府二届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3月1日)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新一届市政府召开的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目的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四次全体会议和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年的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狠抓工作落实,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奋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新一届政府肩负着推进丽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重任,肩负着全市人民的重托。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中央关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与丽江实际结合起来,在有限的任期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所作为,有所创造,竭尽所能办好经济社会发展大事,办好关乎民生的实事,让全市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一)正确看待成绩,乘势而上

丽江撤地设市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这个主题,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按照市委确定的“六大战略”, 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全市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5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增幅高于全国10.1%、全省10.6%的年均增长速度,位居全省第4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5.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6.8%,增幅高于全国22%、全省18.7%的年均增长速度,位居全省第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8.7%,增幅高于全国26%、全省27.9%的年均增长速度,位居全省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0.2%,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0.5%。主要指标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可以说过去的5年是我市改革开放力度大、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的5年。

今年全市经济形势开局很好。1—2月,预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增长20%;接待国内外游客90.7

万人次,增长10%,实现旅游总收入10.2亿元,增长15%。这些主要经济指标说明我们的开放意识、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推动了经济继续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说明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是扎实和卓有成效的。

(二)正确看待差距,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肯定成绩,是为了鼓舞士气、坚定信心、做好今后的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市经济总量小、底子薄, 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仍很薄弱,是我市加快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2006 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70.1亿元,排名全省第14位;2007年完成84.8亿元,排名全省第13位,虽然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速在全省位居第4位,但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后列;2006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亿元,排名全省第13位,2007年完成7.3 亿元,排名全省第12位;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2.7亿元,排名全省第15位, 2007年完成16.2亿元,仍排名全省第15位。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全市的经济增速较快,但与全省其它州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说明我们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 工作创新的力度还不到位,解决问题的办法还不多。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影响政府工作、影响全市大局。对此,各级各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正确看待形势,切实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准确把握形势,才能未雨绸缪、从容应对。目前,国内外和全省的发展形势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多极化和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2008年世界经济的增速仍可达到4%以上,保持平稳持续增长。从我省周边国家发展的环境看,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我省与周边国家在产业开发、能源合作和国际大通道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快,有利于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第二,国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朝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方向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条件将进一步优化。中央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把今年的GDP目标定为8%,与去年的调控目标相同。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全国GDP增长速度均高于调控目标, 都在10%以上,去年是12.3%。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市经济也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今年,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将着眼于“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

避免经济增长出现起落。从统筹发展的思想出发,中央将大幅度增加对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并将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我市重点产业都在国家支持范围,这对加快我市特色经济培育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十分有利。另外,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日益受到土地、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部分产业正向西部地区转移,为我市抓住产业转移机遇,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更好的宏观环境。第三,全省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有利于我市争取资金和项目。全省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综合实力逐步加强,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4%,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同时,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对重大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必将推动我市境内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丽江机场、大丽铁路(丽江段)、大丽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有利于我市在投资不足的薄弱环节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支持,也为我们落实好省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确定的“六路一桥”及其它重点项目的报批、支持和建设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第四,我市发展的优势凸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1.8: 33:45.2,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在国内独树一帜。通过努力, 目前,全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只要我们倍加珍惜发展机遇,倍加发奋图强,倍加努力工作,就能圆满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的各项目标,圆满完成今年政府工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二、分解任务,抓住重点,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和任务

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今后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政治任务。市政府办公室将把《政府工作报告》中2008年的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并落实责任。目前, 发展的目标已明,责任已定,关键是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分解,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从年初就要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从当前看,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点工作:

(一)关于第一产业发展

要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今年全市财政支农投入4亿元,努力完成农业总产值29.5亿元,增长5%。一要抓好农产品生产,积极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抓好农业科技、农

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扩大规模,完成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基地88.4万亩,冬季农业开发33.6万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要改善农村发展条件,认真实施五个带动,整合支农资金,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认真抓好2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的建设工作。要完成乡(镇)通油路工程340公里,农村公路通达工程790公里,要建设好5个农村客运站。抓好团山、崀峨和小坪水库除险加固扩建工程建设,实施好“五小水利”、“血防工程”、农村饮水安全、乡镇供水工程为重点的农村水利项目。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要搞好扶贫开发工作,认真实施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易地扶贫开发等重点项目,解决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巩固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温饱。四要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抓好生态产业发展,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完成核桃和膏桐等林果产业基地70万亩。认真做好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基地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

(二)关于第二产业发展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水能富市战略,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1亿元,增长20%。一要加快水电开发,积极支持、协调、配合做好境内金沙江中游金安桥等6大电站筹建的相关工作,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加强水电开发区的环境保护,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实施好永胜涛源等移民建镇工程。同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网改造工程,抓好五郎河二级电站、新主河二、三级电站、陇巴河二级电站等小水电站建设,稳步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二要大力培育工业支柱产业,重点抓好丽江国资水泥新增日产2×2000吨水泥熟料技改、永保水泥新增日产3000吨水泥熟料技改以及昆明嘉华公司日产3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发展壮大工业企业。加快3个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园区建设有明显的成效。三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做好服务工作,优化发展环境,引导和支持有特色、有潜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46.4亿元,增长15.1%。四要认真做好建设清洁能源基地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

(三)关于第三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点。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议精神,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把丽江建设成旅游胜地,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丽江在

云南旅游业发展中的“排头兵”地位。力争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00万人次以上, 旅游总收入达到67亿元。一要做好丽江古城5A级景区申报前期工作,加快古城狮子山、玉河片区环境整治,上半年要全面完成武警丽江支队营房迁建、白龙文化生态园、世界文化遗产论坛中心一期等优化古城的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支持配合做好《印象·丽江(古城篇)》等重点项目。加大对古城商业活动的引导和调控力度。继续实施好玉龙雪山景区综合开发,大力推动“大玉龙”景区建设,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二要抓好泸沽湖女儿国旅游小镇项目开发建设,深入推进4A级景区创建工作,完成环湖公路竹地丫口到四川大嘴段铺油工程,全面推进泸沽湖机场建设前期工作,进一步改善泸沽湖景区旅游发展环境。积极开展老君山景区综合整治,加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工建设黎明景区保护发展项目一期工程,加快老君山国家公园的建设步伐。继续加大石鼓红色旅游景点建设力度,提升和规范民俗旅游发展。三要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大力拓展国内高端游客市场和海外客源市场。继续加大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力度,实施《丽江市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加大旅游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四要认真做好建设旅游胜地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

(四)关于投资工作

经济要发展,投资是关键。要牢固树立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思想,继续发挥好投资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增长20%。一要力争开工建设大丽高速公路(丽江段)、丽香铁路(丽江段)、丽江至华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福象片区及清溪河环境整治工程等重点项目。二要加快丽江机场改扩建、大丽铁路(丽江段)、拉市海调蓄水工程、木底箐水库灌渠配套工程、瑞安集团拉市海开发和阿海电站、梨园电站进场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三要力争完成兴文水库等5座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丽宁路铺油工程、丽江古城至泸沽湖旅游小环线、丽江古城至石鼓红色旅游线路铺油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以及禁毒防艾等公共设施投入,积极推进老年人活动中心项目建设,加快丽江市体育中心建设步伐。同时, 要继续抓好已开工项目和续建项目的收尾工作。四要紧紧围绕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投资导向,筛选一批重点项目,搞好项目储备。五要继续坚持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措施的重大项目工作推进机制,重点抓好20个重点项目的启动工作, 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加大对建设项目的跟踪管理和协调服务,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以项目保投资,以投资促发展。

(五)关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

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一要继续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加强城市形态研究,突出城市特色。各县(区) 要尽快成立规划局,市县(区)规划局要严格城乡规划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二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丽江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及处置工程项目,认真抓好丽江污水处理二厂、鱼米河环境整治工程、玉龙县城雨水排放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公交车站点站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竞争力。继续实施好永胜三川镇、华坪兴泉镇等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项目。三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化城市综合执法。四要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力争完成清溪公园绿化工程、东郊绿化景观工程等市区主要街道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41万平方米。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深入开展“园林小区”和“园林单位”创建活动,力争达标率达75%以上。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城市绿地、市政设施等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强化面山、水系、水源保护措施,力争上半年实现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

(六)关于对外开放工作

要牢固树立“开放程度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的理念,以更大的气魄、更有效的措施,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树立丽江品牌。一要增强开放意识,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城市和友好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广开外联渠道,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强航空口岸申报工作班子,积极做好相关工作,力争航空口岸尽早开放使用。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4亿元。三要认真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特色农产品等重点产品出口,完成进出口贸易额1886万美元。

(七)关于财税金融工作

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量力而行、收支平衡”的原则,科学理财, 依法治税,促进经济与金融健康发展,不断提高财政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各县(区)要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积极发展县域经济,要努力完成县域经济责任状中的各项指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要认真做好县域经济发展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二要培植财源,加强征管,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税增收上来。三要优化支出结构,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同时,新增财力重点向“三农”、

社会事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倾斜,建设“民生财政”。四要全面清理“小金库”, 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五要坚持金融经济分析会议和银政、银企座谈会制度,促进银政、银企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继续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八)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要继续实施七彩云南丽江保护行动,着力抓好生态脆弱地区的恢复治理,实施水土流失治理95 平方公里,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25.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3 万亩。继续强化对玉龙雪山、老君山等重点区域的监测监管,加强程海和泸沽湖两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地生态保护,推进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对减排不达标单位的主要领导进行问责。

(九)关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要切实改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大力支持云大旅游学院和丽江师专的发展,积极筹备丽江师专扩建搬迁工作。上半年内开工市委党校搬迁项目,力争明年竣工。二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大力推进市图书馆、市博物院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完成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扫尾工作,新建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做好2008中国(丽江)国际演出交易会、北京“丽江论坛”和丽江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研讨会的筹备工作。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构建文物史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三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组织好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在丽江的传递活动。四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90元,对全市五保户、残疾人和特困人口个人缴纳的参合资金给予全额援助。抓好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大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要抓好市医院第二住院大楼的建设。强化人口和

计划生育工作。五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人数达到20.8万人。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00人。六要抓好1万平方米的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和5000户农村民居抗震保安工程。七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和执法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八要稳定市场物价,加强价格监管,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十)关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工作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为构建和谐丽江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倡导文明道德新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新风。二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依法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和村务、厂务、校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三要加强社会治安工作,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这里,我要重点强调:解决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今年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了办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这十件实事,各承办单位要强化责任,明确措施,列出十件实事的进度表,做好十件实事的启动工作,每件实事各位分管领导要召开专题会,务必抓好落实。

三、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为民务实, 科学理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改善民生, 努力建设亲民、为民、惠民的政府。

一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我们身处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新方法,化解新矛盾, 是我们永远回避不了的课题。学与不学,学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判断形势、驾驭全局、统领各项工作的能力,关系到我们的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每一位干

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持之以恒地把学习作为头等任务抓紧抓好,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重视学习,就要身体力行“三个更加努力”: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二要更加努力地学习领导科学、领导艺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三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及其业务知识, 努力掌握驾驭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依法行政的水平, 提高敢有作为、善有作为的开拓进取能力。善于学习,就要做到“三个结合”: 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善于把大胆探索的勇气与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丽江的实际结合起来,把贯彻领导意图与尊重群众意愿及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就是要力求“三个新”:不断促进思想观念有新的解放,工作标准有新的提高,发展措施有新的创新。我希望大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抽些时间看点书,每天积累一点知识,遇到问题就会多一些解决的办法。

二要改进作风,狠抓落实。是否实干,是衡量一届政府、一个部门、一名领导干部党性强不强,作风硬不硬的重要标志。实干源于执行力、落实在于操作力。执行力弱,操作力差,再好的思路、再好的设想、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取得实效。当前,我们加快发展的大政方略、奋斗目标、主要措施已经明确,关键就是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一要靠前站位,增强责任意识。政府是前线指挥部,各组成部门就是前沿战斗队、突击队。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作为一线指挥员、战斗员, 要坚持靠前指挥,把抓好落实作为第一天职,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在日常政务和具体事务的操作中,做到拍板上果断与运作上精细兼顾,指挥中科学与过程中负责一致,把各项工作做精、做细、做到位。二要深入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调查研究,吃透下情,找准症结和工作着力点,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以便对主管或分管工作进行科学、具体、有效地指导,推进工作的落实。三要只争朝夕,积极争先创优。工作上高标准,操作中严要求,善于把上级精神与本地、本部门实际结合起来,与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起来,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攻坚克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要强化责任,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坚持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部署细化分解,做到任务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奖惩落实,努力使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的领导责任链接无缝化,营造一种说了算、定了干,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良好风气。

坚持求真务实,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解决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推诿扯皮等问题。今年3月1日起,省政府将在全省推行行政负责人问责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四项制度,推行行政负责人问责制,是要纠正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行为;推行首问责任制,是要增强政府公务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推行限时办结制,是要防止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现象;推行服务承诺制,是要树立信守承诺、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

全市各级政府、各部门领导既是行政问责的重点对象,又是落实四项制度的责任人。要把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以贯彻实施行政问责办法等各项制度为契机,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把行政问责办法等各项制度规定落到实处。要按照各项制度的规定, 对在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检查等环节不作为或乱作为并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人要敢于问责、善于问责,切实维护行政问责办法等各项制度的严肃性。要做好行政问责的投诉受理、调查处理工作,对落实各项制度的情况加强监督检查,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对落实不力、执行不严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纠正,责令整改。

三要顾全大局,协调配合。顾全大局,不仅是做好全局工作的需要,也是最终实现局部利益的需要;不仅是各级领导干部应有的工作作风,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觉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党中央所倡导的新时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它明确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时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做好各项工作、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创造一流工作业绩的重要前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自觉地站在丽江发展这个大局下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做到不利于大局的话不说,不利于大局的事不做,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大家都要站在全市大局的高度,站在丽江长远发展的高度,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形成齐抓共管,团结协作,配合联动的好风尚。要一切从工作出发,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重大问题坚持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凡属个人分工负责的工作,要认真抓好落实,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自为阵、搞内耗的不良现象。要求班子成员做到的,班子负责人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班子成员之间要特别珍惜在一起工作

的机遇,互谅互让,自觉做到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要从大局出发,以加快丽江发展为己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谋大事,合力求发展。同时还要注意搞好部门之间的团结,强化协调联动。大力发扬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对属于协同作战的工作,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努力形成团结、融洽、合作的良好风气,形成步调一致、狠抓落实的强大合力。中央、省属驻丽各单位要认真处理好行业工作与地方发展的关系,积极关心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在地方上有作为、在行业上有位置。

四要转变职能,搞好服务。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根本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新的形势要求政府经济职能要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向为市场主体服务转变。我们要把“服务”二字时刻放在心上,把服务理念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讲服务,最根本的是要树立亲民、为民、惠民的理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只有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开展工作,才能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在权力运用中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 自觉地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上重视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打牢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根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掌握民情、反映民愿,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政务活动都要公开、透明, 使人民群众了解政府的决策意图、运作机制等,防止“暗箱操作”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优化发展环境,善于抢抓机遇、用好机遇,不断探索“中国特色、丽江特点”的发展路子,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五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和地位,十分珍惜自己的岗位,十分珍惜自己的人格。要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真心诚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坚决纠正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挥霍等不良风气。坚持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 切实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到建设和发展上,用到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以建设节约型政府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要旗帜鲜明地反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既勤政又廉政,既干事又干净,这是最基本的为政之道。对待权力和利益, 我们要始终抱有一种敬畏感,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时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省准则,时刻把“遵纪守法无小事”作为自律准则, 切实按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包括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干事。

同志们,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考验,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做好新一届政府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勤奋的工作,努力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把丽江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不断开创财税工作新局面

在2009年全市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3月26日)

新春伊始,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财税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对做好新形势下财税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省财税工作会议和市委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总结成绩,分析形势,应对挑战,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财税工作的主要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团结拼搏、扎实工作,2008年全市财税工作成绩显著

2008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继续巩固和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良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凝聚着财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一年来,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机遇,团结奋进,科学发展,谱写了丽江财税发展新篇章。

(一)全市财税收支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紧紧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正确处理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加强税收征管与涵养税源的关系,积极培植税源,严格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努力争取上级财政支持,财政收支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5.62亿元,比上年增收3.9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52亿元,比上年增长30.8%,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排名全省第四。税收收入完成7.92亿元,比上年增长28.8%;非税收入完成1.6亿元(含地税部门代征的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比上年增长41.3%。全市国税系统共组织收入14,311万元,比上年增长50.4%;地税系统组织的一般预算收入达6.49亿元(不含地税部门代征的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比上年增长24.9%。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6.82 亿元,比上年增长28.2%,一般预算支出增幅排名全省第八。在财税收支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增收基础更加稳固,支出效益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有效推动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全市基本建设资金投入8.38 亿元,有力支持了全市基础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强,改善了全市的基础设施条件。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后,市财政争取到中央、省扩大内需资金1.51亿元,支持了交通、民生工程、中小企业发展等项目。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市财政安排资金100万元,积极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兑现落实2008年县域经济发展奖励政策,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市财政安排科技经费3,126万元,比上年增长14.4%,支持丽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市国税系统共审批办理出口退税855万元,免抵调库100万元。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全市农林水支出5.35亿元, 比上年增长66.4%。着力解决了一批农业最关键、农村最薄弱、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进一步健全了农村直接补贴的“一折通”发放方式,及时足额兑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多种补助资金,兑付完成种粮农民补贴资金1, 136万元,综合直补资金7,877.95万元,能繁母猪补贴资金1,714.94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8,140万元。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支持农村水库除险加固、沼气池、村容村貌整治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省级投入扶贫资金5,506.7 万元,市级投入600万元,重点支持整村推进、易地扶贫、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扶贫等项目。积极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四)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08年,全市教育支出完成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义务教育阶段164,495名学生的教科书费1,750.88万元;全市共安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资金4,251.2万元,进一步缓解了我市农村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随之提升;2008年,安排上级补助专款5,345.77万元,在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全面执行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 安排全市中小学校舍危房维修改造资金1,939.52万元,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中小学危房改造投入保障机制。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5.69亿元,比上年增长29.2%,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下岗失业人员失业金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促进了社会和谐。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08年,共有85.9万农民自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市医疗卫生支出完成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大力支持了全市医

疗保障体系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社区卫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安排资金,支持禁毒、防治艾滋病等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继续深化财税改革。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市对区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改革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不断深化,预算约束力继续强化。“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框架体系初步建立。政府采购范围进一步扩大,财政监督检查和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健全,财务会计秩序更加规范。认真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积极加强税收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税收征管措施不断完善,征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全市国税系统共查补税款127.21万元。全市地税稽查机构检查户数共107户,查补入库收入2,499.56万元,入库率达100%。

(六)认真开展清查“小金库”工作。去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 在全市范围内认真开展了清查“小金库”工作。共清查发现“小金库”资金202.84 万元,其他违规资金3,502.62万元。通过清查处理,已按规定上缴同级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139万元,划转还原到相应资金账户,并入相关帐目核算管理63.84 万元,清查发现的各类违规资金,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分类处理;共取消“小金库”账户数5个(市级4个、县区1个),取消其他银行账户数256个(市级47个, 县区209个)。通过开展“小金库”清查,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预算资金以及非税收入管理,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刚刚过去的2008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和广大财税干部职工在宏观环境变化较大、自然灾害频繁、减收因素较多、支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创新生财、聚财、用财的方法和机制,各项财税指标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创造了丽江财税发展新成绩。市委、市政府对财税工作是满意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财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思路,做到“三个坚持”,推进“四个转变”, 不断提高理财水平和能力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财政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思路。

(一)要做到“三个坚持”

2.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最直接地体现了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各级财政部门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完善公共产品的提供方法,优化公共产品的提供结构,畅通公共产品的提供渠道,让公共财政更多更好地惠及百姓和民生。要努力增加和保障卫生、教育、文化、住房、环保、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投入,增加对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投入,体现公共财政人民共享的特点。

3.   坚持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发展不平衡是我市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就要求财政部门要突出统筹安排的思想,既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又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尤其要统筹好各级财政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基层财政的保障能力;统筹好贫困地区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财力分配关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好产业结构调整和财政发展的关系,不断巩固支柱财源,扩大新兴财源,夯实增收基础;统筹好财政资金的安排使用,着力支持全市重大项目建设,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好财政和预算单位、纳税人之间的关系,积极打造和谐财政。

4.   坚持服务大局。财政是党和政府为民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财政部门是国民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在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因此,财政工作必须始终着眼于全市发展的大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财政部门只有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不断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财政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好地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服务。

(二)推进“四个转变”

2.   着力转变财政职能。当前,财政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是一个总体趋势。各级财政部门要努力适应这种转变,充分发挥好公共财政在稳定经济、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方面的职能作用。在稳定经济方面,要加强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分析,及时根据经济运行的发展变化趋势,准确把握财政政策取向,综合运用资金引导和政策扶持等调控方式,推动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资源配置方面,要不断调整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机制,着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进一步缩小全市地区间财力分布差异,使有限的资源在全市形成最佳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层级结构和地区结构。在收入分配方面,要切实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行业、地区和阶层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特别

要大力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建设,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3.   着力转变理财观念。要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牢固树立科学理财的观念, 提高生财、聚财、管财、用财的科学性,既注重做大“蛋糕”,又注重改善民生; 既注重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又注重利益的分配与调整;既注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又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推动全市财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牢固树立民主理财的理念,自觉接受公众和预算单位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和审计部门的监督,自觉接受社会舆论和媒体的监督,建立健全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运行机制,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打造“阳光财政”。牢固树立依法理财的观念,着力改变重人治、轻法治,重经验、轻科学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进财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确保财政资金安排合理、合法。

4.   着力转变财政增长方式。重点是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五个提高”。“三个转变”,就是要由注重发展大企业向发展大中小企业并重转变,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由注重发展国有企业向发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并举转变,努力提高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由注重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发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发展转变,着力提高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五个提高”,就是要不断提高单位GDP 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提高科技进步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提高单位能耗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提高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提高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在财政支出增长中,要有保有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丽江小康社会的要求,着力增强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支出的保障力度。牢固树立节支就是增收的理念,反对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有效节约行政成本。积极打造投融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努力争做社会资金的“撬动杆”。

5.   着力转变财政工作作风。今年以来,全市实施的四项制度,从行政理念、行政责任、行政程序、行政作风等方面对政府工作进行了规范,目的是要着力解决政府机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四项制度,把它作为当前和今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机关工作效能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好、抓落实。市财政局既要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 又要认真履行好对社会的各项承诺,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努力树立和维护财政部门“为民、

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不断提高各方面对财政工作的满意度。

三、突出重点,强化责任,全面做好今年的财税工作

今年全市财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分析研究和准确把握形势,加快县域经济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加快推进财政各项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三农”、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各项改革等方面支持力度,确保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财税部门一定要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更加坚定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不放松,千方百计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抓政策落实,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正确处理好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减税增支与增收节支、财政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财税保障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投资、增加消费、促进出口方面的重要作用。要牢牢把握国家扩大投资的重点领域和基本方向,加大投入、选准项目、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加快建设一批带动力强、事关丽江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推进大项目带动大发展。要调整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形成依靠投资和消费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二)抓增收节支,推进财税可持续发展。增收节支是财税工作的永恒主题。在税收发展形势严峻、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更要注重抓好增收节支。收入方面:一要努力拓宽增收渠道。越是收入形势严峻,越要贯彻落实好依法征税的组织收入原则。要坚持把可用财力的增长作为最主要的财税收入考核指标,尽量减少列收列支的收入而导致的财政收入虚增,坚决杜绝财政虚收、空转现象。要全面加强税源分析、税收预测预警分析、税收管理风险分析和政策效应分析, 强化对重点税源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分析,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形势的变化,全面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化的因素,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要着力强化非税收入管理,按照“统一、高效、务实”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职能,明确职责,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完善各类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章制度,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加快建立征收、安排、使用三分离的收缴管理新

模式。二要不断巩固增收基础。要继续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着力夯实财税征收的产业基础,结合丽江实际,加快建设增长型、骨干型、稳定型财源项目,不断增强财政收入增长后劲。继续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认真落实和逐步完善丽江市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分类优化、依类施策, 以产业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各县区之间成业发展分工互动的关联度,通过不断开放,把外部的资金人才与当地的资源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鼓励各县区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实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繁荣民营经济,努力扩大新生财源,不断拓宽地方财政增收渠道,着力培植后续财源。要提高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提高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提高主体税种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提高单位GDP对财税收入增长的贡献,提高科技进步对财税收入增长的贡献,提高单位能耗对财税收入增长的贡献。

在支出方面: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努力做好财政支出中的“加减乘除”法。一是做好加法。要紧紧围绕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要求,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当前重点要增加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等项目的资金投入,有效刺激和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二是做好减法。要争取处理扩大内需与过“紧日子”的关系,严格实行“四个零增长”, 即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出国出境经费等实行零增长;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和部门一般性项目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三是做好乘法。要积极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对增加投资、刺激消费的“乘数效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四是做好除法。要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积极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从财政预算安排中剥离出来,交给社会和市场,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关键处。

(三)抓“三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要认真落实和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补贴政策,切实保障财政支农资金稳定投入。要突出财政支农重点,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传统优势生物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扶贫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努力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安排城乡发展财政投入,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全面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

(四)抓民生,努力巩固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越是在困难的时刻,越需要关注民生,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要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财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继续加大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工程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继续抓好“新农合”工作落实力度,进一步拓宽参与面和覆盖面。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加快城乡一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 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范围,继续完善保障制度,强化资金管理。支持禁毒、防艾新三年人民战争,认真落实好政法经费保障方案。

(五)抓产业,积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是化解金融危机的根本办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途径、增强发展后劲的主要力量、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切实将产业发展摆在财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巩固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要继续采取资金引导和政策扶持等方式,全面提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发展质量。要以实现旅游业“六个转变”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品牌化战略,走观光旅游型与休闲度假型并举的旅游发展道路,进一步巩固丽江在云南旅游业发展中的排头兵位置。水能开发推动新型工业化是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突破口,要立足现有基础,强化统筹兼顾,注重优化布局,加快形成以清洁能源产业和生物资源加工产业为重点,以矿产资源、建材、旅游商品开发为主体,其他工业产业为补充的特色产业体系。全面支持、协调、配合做好金安桥、阿海电站项目核准及建设工作,配合做好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梨园电站的筹建工作,协助开展龙盘、两家人电站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大农网、城网改造力度,积极推进丽

江古城至华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金安桥电站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做好移民工作,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发展。要抓住机遇,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把生态文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继续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与资源整合,切实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要深入研究财税支持产业发展的新途径、新办法,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财源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全市资源优势加快转变为经济优势和财政优势。

(六)抓改革,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是新形势下推动财税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一要深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规范财政资金审批和预算追加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对县(区)财政体制,使各级政府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全面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收付范围,切实加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大公务卡应用推广力度,加快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二要积极推进税收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好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税政策,积极研究实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消费需求等税收政策。三要着力推动财政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变、统筹投入、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努力扩大财政资金使用的倍增效应,集中财力办大事。

(七)抓监管,全面提升财税工作效能。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强化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对财政资金的安排和实施进行全程监督,让每一笔财政资金都在监控范围之内,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科学合理、规范有效、公开透明,严防滞留、挤占、截留和挪用。要充分发挥和积极整合纪检监察、财政监督、审计监督、新闻媒体、社会监督等各个方面的监管力量,形成合力,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和高效使用。要进一步加强财税系统自身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征税,促进财税事业健康发展。要加强财税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高效安全的运行维护体系。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管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教育,引导财税干部职工树立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继续抓好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改进机关作风,确保今年财税工作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同志们,财税工作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做好今年的财税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再创佳绩,全面实现今年财税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和谐丽江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丽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的发言

(2009年4月29日,根据录音整理)

根据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的要求,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我就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丽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个发言。

一、坚定发展信心,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工作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对此,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历来是高度统一的, 就是要把经济发展抓上去,确保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三保一弘扬(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弘扬井冈山精神)”指示精神,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任务。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增活力、保民生、促和谐” 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六大战略”,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巩固了全市经济平稳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1.44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9%,完成计划目标117亿元的18.3%,增速位列全省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增长30.3%,完成计划目标144.3亿元的15.5%,增速位列全省第八。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增长13.3%,完成计划目标11.4亿元的21.9%,增速位列全省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亿元,增长21.7%,完成计划目标34.9亿元的20.6%。接待国内外游客157万人次,增长19.1%;旅游总收入16.9亿元,增长20.8%。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73万美元,增长6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元,下降9.7%, 完成计划目标15000元的24.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92元,增长2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省下达目标3.9%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低于计划控制目标2.7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低于4.5%的计划控制目标0.7 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农业生产稳定,工业生产速度放缓,旅游业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消费市场活跃,财政收入增长趋缓,金融运行平稳,居民消费价格继续回落,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对各地都有影响,无非是程度的不同而已。从目前我市的情况来看,一季度整个经济工作开局基本良好,但是困难问题不少,尤其是经济运行的问题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丽江之所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 也正充分说明丽江的经济外向度还不高,经济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需要不断的提升。丽江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产业基础比较脆弱。从这些情况看,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们的经济工作重点是一方面要继续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提高质量和效益。把握好这些情况,我们才能认清形势,做到胸中有数,找准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我们既要看到工作的成绩,坚定工作的信心,同时又要注意研究工作中的问题,善于找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从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解决问题,不断促进工作的进步, 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丽江经济发展全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终要以工作的成效来检验学习的成果,学习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学习是为了提高素质、做好工作。对于从事经济工作的部门和领导来说,是否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检验的标准就是经济工作的实践和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的动力,知难而上,从丽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落实中央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增长的方针政策,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把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转化为发展的机遇,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上下功夫、见成效。长期以来,思想观念问题仍然是制约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学习论学习,不善于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不善于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思想观念、工作观念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工作找不到突破口和方向,经济发展必然受到阻碍。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把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真正以经济发展的实绩和人民得实惠的标准来衡量和检验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终成效。

三、突出重点、改进工作,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目前我们遇到的一些矛盾,只能通过改革、通过发展来逐步加以解决。丽江的经济社会能够取得目前的发展,可以说历届党委、政府想尽了一切办法,如果说要单纯的靠我们自己的财政投入来发展我们的

经济、改善我们的社会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去年我们的财政收入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了两年翻一番,但仍然还是一个吃饭财政,也就是只能保持机关正常运转的财政水平,要靠我们自己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发展是压倒一切的任务,要通过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快社会事业进步。这方面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我们当前要抓住以下工作重点:

(一)千方百计抓投资。从目前的形势看,投资对丽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然起着很大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投资目标任务实现不了,整个经济就会下滑,只有确保今年投资目标的实现,才能确保今年经济目标的完成。所以千方百计抓好投资工作和重大项目的落实是确保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在这个问题上,全市上下要有一个明确的思想认识和观念、要高度重视。一是要抓好续建项目,二是要抓好新开工项目,三是要派出督查组对项目落实和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二)分类指导,抓县域经济的发展。这几年丽江经济能够快速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是分不开的,县域经济发展快,活力增强,全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加快,质量和效益也会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不快,全市的经济也就停滞不前。因此,希望各县区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要彰显特色,发挥优势,继续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加大发展力度,力争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市里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切实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各县区加快发展,坚持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 并不断完善各种扶持措施,支持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扎扎实实地抓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金融危机对我们这些欠发达的地方来说,既是压力,但更多的也是机遇。金融危机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认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从世界经济来看,一次大的经济危机以后,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大繁荣,譬如1998年,我们国家在克服了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后,实现了持续八年的经济繁荣和高速发展。在经济危机中,没有生命力、过剩的生产力就被淘汰了,新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生产力必然就会应运而生。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个规律,变挑战为机遇,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做强我们的第三产业、做大我们的第一第二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没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突破,在一个不变的产业平面上,经济的发展总会有尽头的,一成不变的产业平面,难以包容无限的经济发展。因此在目前的大环境下, 我们应当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

育好支柱产业。要紧紧扭住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这一重心,狠抓生态产业基地建设;要以规模和效益并重,提升综合实力为重点,狠抓工业的大项目,用大项目支撑经济发展;要以树立良好开放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为重点,努力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抓经济结构调整,抓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机遇的具体体现。

(四)齐心协力抓开放。经济的发展问题,就是如何盘活存量、做大增量的问题。具体对我们来讲,关键就是做大增量的问题,也就是加快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引资工作的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切实加大引资工作力度,努力引进几个大的项目,对整个经济起到一个良性的带动作用。抓开放是丽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方面要下深功夫。这几年,我们引进的大项目还不够多,基本上是续建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引资工作不应当仅仅局限于领导的单兵作战,相关部门也要积极承担起这项任务,县区也要加大力度,在扩大增量上多出主意、想办法。

(五)不遗余力抓民生。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我们一定要把事关大多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当作工作重点抓紧抓好,凡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认真的去研究和解决。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稳定,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所以各部门、各县(区)务必要把各项关系民生问题的工作落到实处。

(六)认认真真抓增收节支。一方面要抓增收,要挖掘潜力、增加税源,同时要研究如何节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一要开源、二要节流。增收就是要从发展上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发展增加收入。要努力拓宽增收渠道,着力培植后续财源。节流就是要压缩开支,严格执行预算。要争取处理扩大内需与过“紧日子”的关系,严格实行“四个零增长”,即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出国出境经费等实行零增长;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和部门一般性项目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关键的地方。

四、改进作风、提高效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经济发展

领导同志要把精力用在工作上,第一是要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态度,只要国家法律规定允许做的就要把它做好。既要严格依法办事,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提高办事效率,凡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事情,就要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敢于承

担责任的精神办好。二是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要进一步改进审批办法,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能集体办公研究的就一次性加以审批。各相关部门一定要树立发展意识,树立大局意识,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最近,发改委实施的并联审批办法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要继续坚持下去并认真落实好。

最后我强调一下安全生产问题,安全生产问题绝不能放松。最近全省安全事故比较多,虽然我市当前安全生产形势还比较好,但是大家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工作措施一定不能放松,安全责任制一定要落实到位,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总体来看,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形势是好的,但是我们的工作任务还很重, 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4月27日,根据录音整理)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增活力、保民生、促和谐” 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六大战略”,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巩固了全市经济平稳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1.44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9%,完成计划目标117亿元的18.3%,增速位列全省第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增长30.3%,完成计划目标144.3亿元的15.5%,增速位列全省第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增长13.3%,完成计划目标11.4亿元的21.9%,增速位列全省第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亿元,增长21.7%,完成计划目标34.9亿元的20.6%。接待国内外游客157万人次,增长19.1%;旅游总收入16.9亿元,增长20.8%。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73万美元,增长6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元,下降9.7%, 完成计划目标15000元的24.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92元,增长2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省下达目标3.9%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低于计划控制目标2.7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低于4.5%的计划控制目标0.7 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全市农业生产稳定,畜牧业增长势头较好,工业生产增幅回落、重点行业减产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消费市场活跃、财政增收趋缓,金融形势良好,市场物价涨幅回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当前全市经济面临着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尤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 经济发展中不确定、不可预见因素增多,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季度,全市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增速有所回落,与去年同期相比,生产总值回落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回落10.1个百分点;产业发展压力大,市场不稳、消费减弱、社会投资信心不足、企业限产停产因素增多,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市场对煤电需求明显下降,煤炭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工业经济增速和效益下滑严重。第三产业中的其他服务业增幅明显下降,第三产业

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投资压力大,项目融资困难,部分项目建设进展缓慢,随着投资基数的逐年增大,保增幅、保任务的压力越来越大;财政增收问题较多,受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效益下降以及国家取消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一季度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0.4个百分点。收入难增,支出难压,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针对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正确判断形势,坚定发展的信心

金融危机引起经济危机,对各地都有影响,无非是程度的不同而已。从目前我市的情况来看,一季度整个经济工作开局基本良好,但是困难问题不少,尤其是经济运行是否健康、和谐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丽江之所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充分说明丽江的经济外向度还不高,经济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需要不断的提升。从第三产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就可以直观的看到存在的这个问题:丽江是一个以第三产业见长的城市,但是今年我们第三产业下滑的幅度很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所以说丽江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产业基础比较脆弱,即便是我们发展的一些支柱产业在目前的情况下,基础仍然比较脆弱。从这些情况看,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们的经济工作重点一方面要继续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把握好这些情况,我们才能认清形势,做到胸中有数, 找准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工作的成绩,坚定工作的信心, 同时在内部分析情况的时候,更要注意研究工作中的问题,善于找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从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解决问题,不断推进工作的发展,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丽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终的落脚点是以工作的成效来检验学习的成果,学习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学习是为了提高素质、做好工作。对于从事经济工作的部门和领导来说,是否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检验的标准就是经济工作的实践和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的动力,知难而上,从丽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落实中央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增长的方针政策,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把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转化为发展的机遇,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

保护的上下功夫、得实效。长期以来,思想观念问题仍然是制约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学习论学习,不善于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善于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丰富的实践,思想观念、工作观念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工作找不到突破口和方向,经济发展必然受到阻碍。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把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真正以经济发展的实绩和人民得实惠的标准来衡量和检验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终成效。

三、突出重点,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抓投资不放松。从目前的形势看,投资对丽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然起着很大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投资目标任务实现不了,整个经济就会下滑。千方百计抓好投资工作和重大项目的落实是确保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在这个问题上,全市上下要有一个明确的思想认识和观念。市政府和区县分管领导要积极牵头,认真进行研究,把项目进行一定的排队和分类,对重点项目、重点县区及时督促检查。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的监督作用,加大对投资工作的监督力度,加强社会各界对经济发展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县域经济的发展。这几年丽江经济能够快速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是分不开的,县域经济发展快,活力增强,整个全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加快,质量和效益也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不快,全市的经济也就停滞不前。因此,希望各县区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要彰显特色,发挥优势,继续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加大发展力度,力争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市里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切实加强指导,鼓励各县区加快发展,坚持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并不断完善各种扶持措施,支持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抓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金融危机对我们这些欠发达的地方来说,既是压力,但更多的也是机遇。金融危机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认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从世界经济来看, 一次大的经济危机以后,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大繁荣。在经济危机中,落后的、没有生命力市场主体消亡了,新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必然就会应运而生。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个规律,变挑战为机遇,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没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突破,在一个不变的产业平面上,经济的发展总会有尽头的,一成不变的产业平面,难以包容无限的经济发展。因此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当注重产

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好支柱产业。要紧紧扭住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这一重心,狠抓生态产业基地建设;要以规模和效益并重,提升综合实力为重点,狠抓工业的大项目,用大项目支撑经济发展; 要以树立良好开放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为重点,努力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抓经济结构调整,抓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机遇的具体体现。

(四)抓开放。经济的发展问题,就是如何盘活存量、做大增量的问题,具体对我们来讲,关键就是做大增量的问题。目前,做大增量最重要的还是要引进外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切实加大引资工作力度,努力引进几个大的项目,对整个经济起到一个良性的带动作用。抓开放是丽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方面要下深功夫。这几年,我们引进的大项目不多,基本上是续建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引资工作不应当仅仅局限于领导的单兵作战,相关部门也要积极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县区也要加大力度,在扩大增量上多出主意、想办法。

(五)抓增收节支。一要开源、二要节流,经济发展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 市里这些项目,要认真做好配套计划,分管领导要对融资和资金问题认真研究一个方案,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加大投入。财政问题一方面要抓增收,要挖掘潜力、增加税源,同时要研究如何节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另一方面还是要从发展上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发展增加收入,要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发挥最大的效应。

(六)抓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抓好民生,一定要把事关大多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当作工作重点抓紧抓好,凡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都要认真的去研究和解决,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稳定,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所以我们务必要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政府领导要根据各自分管工作,对自己分管部门和系统应当承担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进度进行认真督促检查和落实。

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首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项目的审批环节上,要定一条纪律:凡是市政府确定下来要上的项目,相关部门就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决不允许推诿和拖延,要求什么时间完成,相关部门就应当根据要求的日期,千方百计去想办法完成,坚决不允许各部门讲条件和各行其是。市政府分管领导要进一步加强这方

面的工作督促。

二是要简化审批程序。最近,发改委实施的并联审批办法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要继续坚持下去并认真落实好。目前有些项目进展太慢,长时间开不了工, 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大局,如果在扩大内需、国家简化审批程序的背景下都迟迟开工建设不了,到正常程序的时候就更难了,所以要特事特办,只要国家法律规定允许做的就要把它做好,既要严格依法办事,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提高办事效率,凡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事情,就要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有敢于承担责任精神办好。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要改进审批办法,实行集体办公制,几个部门联合一次性就批完手续。各相关部门一定要树立发展意识,树立大局意识,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各县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观念,树立管理也是服务的观念,对有关项目及时督促落实,加强管理,做好服务。

三是安全生产问题绝不能放松。最近全省安全事故比较多,虽然我市当前安全生产形势还比较好,但是大家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工作措施一定不能放松,安全责任制一定要到位,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总体来看,一季度我们的经济形势是好的,但是我们的工作任务还很重,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

立足长远保生态壮大产业促发展

为使丽江成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再创新业绩

在全市生态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09年5月11日)

一、措施完善,推进有力,2008年生态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共完成88.27万亩。超额完成了去年确定的2007年—2012年期间,每年发展70万亩基地的目标任务。其中完成种植核桃64.4万亩,花椒1.2万亩,桉树2.2 万亩,膏桐9万亩,水果类5.5万亩,中药材6万亩。上述目标任务的完成,可以说对生态产业的推进相当于过去全市五十年的历史发展总和。全市上下在玉壁金川大地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绿色革命”浪潮,切实将生态产业发展、山区综合开发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主要工作措施和成效是: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态产业发展呈现喜人局面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认真分析适宜本地产业发展的林果品种,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完成了全市

《核桃产业发展规划》、《膏桐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县(区)结合本地实际也做了相应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写了《项目建设作业设计》。并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划分了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着重在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发展生态产业。二是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工作思路,加快了特色经济林、中药材、食用菌和森林生态旅游等重点产业项目的发展速度,截止2008年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达157.7万亩,同比增长109%。三是加强种苗质量管理,确保了产业基地建设成效。严把育苗、出圃、定植关,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四定三清”制度,确保了种苗质量。四是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产业建设质量。坚持科学的态度,强化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户在品种选育、种植、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推动了全市生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发展生态产业意识明显提高

一是组织乡、村级干部以及种植大户到产业发展较成功的地区进行考察。建立了6个高质量、高标准的万亩核桃典型示范基地,建成5000亩以上的核桃基地11个。二是以成功事例示范带动,用发展典型正确引导,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生态产业发展巨大潜力,消除了疑虑,更新了观念,切实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三是通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和带动,全市几乎所有的乡镇都参与了产业建设,涉及农户6.79万户。人民群众对发展生态产业意识明显增强。有很多农民自愿拿出好田好地采取林药、林粮、林烟间作的方式来发展产业,确保了产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依靠科技,加强培训,严把种植质量关

一是统一种植规范规程。严格按照“一个标准塘、一棵合格苗、一块地薄膜、一担定根水、一百斤底肥”的“五个一”标准实施种植,提高了种苗的成活率, 确保了产业建设成效。二是强化技术培训。通过举办栽培技术培训班,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培训,受训人次达43500人次,发放《核桃栽培技术手册》、《雪桃栽培技术手册》等五万多册。三是严格按作业设计检查验收。严格按照编制作业设计的要求,图、文、表一应俱全,做到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未开展作业设计或作业设计图、文、表不全,种植地块与作业设计不一致的坚决不予验收,确保了产业基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

(四)整合项目,筹措资金,产业投入明显增加

2008年省级财政对我市核桃产业投入765万元,市级财政投入近1000万元左右,县(区)级财政分别投入100—400万元不等,共计全市共投入近3000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对种植户和管理部门给予奖励和种苗补助。同时积极整合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巩固成果、沙漠化治理、山区综合开发以及扶贫等项目资金2300万元,用于生态产业的建设,确保了生态产业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我市生态产业建设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二是林业、农业龙头企业“小、散、弱”,带动作用不强,缺乏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离产业化发展水平差距还很大。三是木本油料良种繁育基础工作不扎实,良种供应与需求矛盾突出。四是产业的整体素质不高,生产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五是资源培育业与加工利用业联系不够紧密。一方面,资源培育分散在千家万户,难以满足加工企业对资源数量和品质要求;另一方面,加工企业不能准确地把需求信息传达到资源培育者,难以引导资源培育的行为。这样,既不能发挥上游产业对下游产业的支撑作用,也不能发挥下游产业对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六是产业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不够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市场体系不健全,中介组织发

育滞后,市场、政策、科技等服务十分薄弱,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市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生态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生态产业是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性、战略性的特点,它既是一项传统产业,也是一项新兴产业。作为传统产业,它具有分布广、门类多和劳动力密集等优势,是适合我市当前发展阶段特别是农村现状的重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能够不断拓展第一产业发展领域,丰富发展内容,增强发展功能。

党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结果。而生态产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生态产业发展既能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同时又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生态产业发展可以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我市建设成生态产业发展基地的目标,正是基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要求而确立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为基础,坚持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实现兴农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途径。我市山区面积广,山区人口多。“依山脱贫,靠林致富”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山区综合开发,把我市种类繁多的物种资源潜力和农、林、畜产品市场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巨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可以有效地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通过良性互动发展,以生态产业发展促进山区综合开发,以山区综合开发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

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保障,对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将向更高层次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绿色、环保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多地食用天

然绿色的生态食品和药材,越来越多地享受生态景观和文化内涵。海内外游客云集我市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同时,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是我市实施“水能富市”、“旅游强市”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基础和保障。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教育活动, 我们应该更进一步的认识到,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快山区综合开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通过学习,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思维、创新举措、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生态产业发展、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正确思路,领导生态产业发展、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实际能力,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政策措施。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实现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基地、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分析发展产业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重大措施,这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这一条件下,我们可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二是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各级领导干部更加自觉主动地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山区综合开发,必将有力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自觉主动地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工作,为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三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对我国林产品出口的影响还会加重。但同时, 也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必须以务实的工作,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降低金融危机对生态产业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产业在促就业、促增收、拉动内需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出应有贡献。

三、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推进山区综合开发

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临沧召开全省山区综合开发现场会,动员部署加快我省山区综合开发工作。这是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市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农业大市,全市92.3%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和半山区,有75.8%的人口生活在山区半山区,绝大部分困难群众都集中在山区,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农业产值的60%以上出自山区半山区,山区的发展在丽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为了山区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山区

人民的幸福,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长期不懈的努力,为全面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物质基础。但我市山区发展仍然滞后,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山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差、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产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城乡统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山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认识山区、研究山区,增强加快山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山区综合开发作为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重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山区群众的满腔热情,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抓紧抓好山区综合开发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区基本条件。重点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山区农村“路、站、运一体化”网络建设;认真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严格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山区公共服务建设,发展山区社会事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做到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山区延伸, 努力实现全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力度,支持鼓励基层农林科技服务人员面向市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各类专业协会,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发展山区文化、卫生事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山区劳动力素质,从根本上提高山区群众的文化、科学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建设山区的主力军。加强山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山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应保尽保。要强化开放合作,为山区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

山区综合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尤其是生态产业发展,是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山区综合开发建设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抓好生态产业的发展就是抓住了山区综合开发的主要矛盾,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农村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现实要求。

四、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力促2009年生态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2009年全市生态产业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完成产业基地建设80万亩,其中玉龙县核桃20万亩,其它1.5万亩;古城区核桃4万亩,其它0.2万亩;永胜县核桃18

万亩,其它3万亩;华坪县核桃8万亩,其它3万亩;宁蒗县核桃20万亩,其它2.3 万亩。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按照既定的产业发展思路,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生态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实完善相应的工作机构,配备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形成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牵头抓、相关单位协助抓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领导力量到位、工作部署到位、工作责任到位、监管措施到位。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二是建立由市、区县级领导和部门挂钩联系产业发展的制度,责任到人,严格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着力加科技创新和产业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加强科技攻关, 解决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支撑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以适应现代生态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一是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提升广大干部职工推动产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把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转化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二是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采取讲座、培训等方式, 继续深入宣传和广泛动员,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引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破除“以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思想,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和致富观念。三是要充分发挥榜样和典型的影响力。要把发现典型、培育典型、宣传典型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工作方法,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市县两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从我做起,亲办示范林、样板林,以科技为依托,效益为中心, 将其办成高产示范样板,加速推进产业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产业特色,搞好科学规划

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结合各区县的气候、土壤条件、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以及区位、交通、市场等因素,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合理布局” 的原则,以区域优势互补的市场经济观念,继续完善区县、乡(镇)产业发展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各单项产业发展规划。注重培育区域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提高生态产业化水平,培育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区域优势

支柱产业,形成大规模、大产业、大效益的产业集群效应。集中力量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把特色产业做强做精,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块状经济新格局。立足实际,对产业发展规划指标作适当调整,更好地突出重点, 形成特色,使产业规划更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下大力气抓好原有林果产业的提质增效,雪桃等水果产业应向交通、市场条件好的最适宜区集中,发展规模要适度,与干果产业的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优势果种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规模,连片种植。注重主导产业的选择,培育独具丽江特色的产业品牌。在发展林果产业的同时,加强对发展林下产业和药材产业的研究,使之逐步成为与林果配套发展的重要产业。积极推进木本油料基地建设,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重大举措,各级各相关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通过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打造木本油料林优质高效基地。

(四)进一步形成多元投资格局,确保生态产业资金投入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认真研究和制定生态产业发展中的配套扶持政策,在苗木补助、产业基地建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找准扩大内需的切入点,充分发挥生态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机会的潜力和优势,积极争取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扩大产业投资规模。二是积极争取上级对项目和资金的支持。积极主动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同时加大地方投入,启动实施一批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带动力强的产业重点项目。三是积极吸引社会投资。畅通产业渠道,完善产业政策,为社会投资生态产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条件,吸引社会投资向产业流动。进一步形成多元投资格局,确保生态产业资金投入。四是调整完善投资结构。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资金投入要有利于推进生态建设,有利于培育主导产业。

2008年,市财政继续安排生态产业专项扶持资金,集中用于生态产业发展。为加快产业发展,各县(区)财政也要加大对生态产业发展的投入。同时,可以采取由金融机构贷款、政府贴息和实施小额信贷等办法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 整合生态环境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移民搬迁、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重点发展生态产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扶持生态产业发展方面的有关政策和项目资金,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认真研究与生态产业配套的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快集体林

权制度改革步伐,使改革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

(五)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服务体系

一是注重生态产业发展中后续产业的培育和开拓,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的科技投入,加强科技队伍的培养和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搞好优良品种的研究引进推广和病虫害防治等种植管理技术服务。健全品牌的打造和包装等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及研发模式,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尤其要加大与省林科所的合作研发力度,建好云南薄壳山核桃育苗和示范基地,力争通过3-5年时间,把我市建成云南薄壳山核桃优质基地。二是充分调动专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采取技术承包、科技服务等多种方式,使科技人员与产业紧密结合, 做到利益共享。三是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技术能手的带动作用。四是严格贯彻落实种苗法律法规,认真执行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和种苗标签制度,强化种苗质量检验监督和管理。五是加强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搞好各个方面的服务工作,确保生态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六)进一步加强项目储备、申报工作,努力推进项目实施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加大了对生态产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我市的生态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项目和资金,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切实抓好项目实施和管理。目前我市上报了26个生态产业建设项目,16个储备项目。对争取到的项目,要按国家和各级部门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确保项目按质按量完成。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和支出范围,确保有限的资金发展最大的效益。同时要做好项目跟踪、检查、验收工作,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七)进一步加强后期管理,确保产业建设成效

要改变以往“重种植、轻管理”只种不管的现象,切实加强后期管理工作。一是市生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验收工作。不定期到各县、区进行监督检查,并组织相关科技人员对林木株数保存率、面积保存率、抚育管理合格率等,每年进行一次检查验收,将检查验收结果作为兑现奖惩的依据。同时要求各县(区)每年进行一次逐地块、逐小班的检查,并形成自检自查报告上报市生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二是各县(区)要派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加强后期管理的宣传指导,认真做好管理技术培训工作,特别是要把防寒防冻的具体措施传授

给老百姓,将其作为确保成活率的一个关键环节抓好抓实。三是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种优种好”才能致富的思想。四是要切实加强林、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林、农产品消费安全,提高产品竞争力。

(八)进一步加大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力度

发展生态产业龙头企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农民增收的助推器,也是农村深化改革的突破口。龙头企业的最大特征在于它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拓展产品销路,增强市场竞争力,是以农业促进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的一架金桥。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是产业化经营中的“主角”。我们要围绕我市生态产业建设,抓紧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在产业升级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要率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

目前,我市己评定了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7家市级龙头企业,第三批的评定工作正在开展,地方各级林、农部门要切实加强林、农龙头企业的评定和管理工作,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对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力度,增加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要把解决林业、农业企业的实际困难当作日常工作来抓。首先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尤其在林业行政执法过程中,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量给企业提供方便。其次是结合林改,积极培育林业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搭建平台,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广泛优质的服务。三是要积极为企业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在育苗、造林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林权证抵押贷款等方面积极与金融部门协调,要为企业积极争取贴息贷款或财政补助,加大产业投入,积极推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全市创建园林城市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5月20日,根据录音整理)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创园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经济实力,更在于经济环境和社会实力的总和。我们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这是基于丽江产业发展的格局和今后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工作目标。围绕这个目标, 大家做了很多工作,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是形成氛围;二是目标明确;三是积极推进;四是信心增强。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①一些项目没有如期完成。各责任单位要认真研究,如果是客观原因,要创造条件完成,如果是主观原因,就要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加以整改。②在认识上存在不平衡的问题。③工作中还有一些难点问题。像老城区的绿化问题,城中村的改造和绿化问题,这些都是工作的难点, 但是只要认识到位,就总会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④一些管理规定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对照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差距。申报国家园林城市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必须认清形势,看到差距,提高认识,更加自觉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特别是古城区和玉龙县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狠下功夫,坚决落实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各项任务和措施,掀起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新高潮。

二、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任务和职责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建设、管理城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市民生活得更加安全、方便和舒适,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因此,建设、管理城市要依靠人民,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全面联动,整体推进。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市委、市政府主要是加强丽江中心城市创建园林城市的组织领导,安排部署任务,协调解决重大的困难和问题,具体的创建工作任务,按照属地原则, 由古城区、玉龙县为主负责落实,市直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和工作职责完成好相关任务,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完成区县政府交给的创建园林城市的

相关工作。古城区、玉龙县必须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上下协调、整体联动的工作局面。

古城区、玉龙县要加强工作力量,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深入做好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和指导。要对照国家园林城市的各项指标,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的任务,对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排查,制订创建工作方案和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职责和措施,建立目标责任制,做好对创建任务的分解安排、量化细化工作,把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各办事处、社区和有关乡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城市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到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建成区,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下去,实地检查工作,协调解决创建园林城市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古城区、玉龙县要在近期召开会议,根据市里的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任务,把任务具体到人,抓好落实工作。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丽江中心城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全体市民的共同任务,要从丽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大局出发去考虑和处理问题,努力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做好工作。驻丽各单位一定要履行好社会义务, 自觉投身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之中。

三、转变观念,提高创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创建园林城市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任务十分艰巨,工作难度非常大, 这既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主观方面的不足。从客观上看,丽江城区海拔比较高、气候相对干燥、植物生长缓慢,原有的绿化基础比较薄弱,老城区绿化改造难度大,绿化投入成本高,地方财政困难,筹资能力有限;从主观上来说,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没有完全集中心思来研究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创建工作的思路、办法、点子比较少,工作措施和力度还跟不上,还没有完全形成齐抓共管、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要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惠及全体市民和关系城市建设发展的大事,是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虽然难度大、任务艰巨,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各单位、各部门作为创建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从创建工作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新的理念和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当前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检验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在于工作水平是否有提高,工作是否得到推动,因此,要进

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心思集中在创建工作上,多研究推动工作的办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严格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开展工作,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认真实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方案,抓落实,办实事,把每项绿化任务完成好。

要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城市绿化建设投入。资金是城市绿化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为加大投入,要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按照点面结合、工程带动、全民参与的原则,通过工程绿化和社会绿化相结合,全面做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绿化工作。城市道路、公园等公共绿化以政府投入为主,面上的绿化建设依靠社会参与,积极拓宽资金来源,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步伐。古城区、玉龙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

对城市绿化中应由各单位完成的绿地建设任务,以责任制形式落实,由责任单位自筹资金建设。根据全民义务植树要求,严格落实义务植树任务和责任,全面动员驻丽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种树造绿,将具体绿化任务分配到单位和个人,通过全民参与搞好社会绿化活动。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单位、团体出资承建绿地项目,动员经济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捐款搞绿化工程,并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宣传好创园工作的目的、意义。

今年,市政府将安排2000万元绿化资金用于补助绿化建设,其中1000万元补助大丽路从龟山至关坡收费站路段景观防护林建设,700万元补助黑龙潭口游客集散中心项目,补助古城区市区中心道路、玉龙县香格里大道延伸线绿化行道树补植加密资金各100万元、购置洒水车经费各25万元,安排市创园办工作经费50 万元。丽江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收取的土地闲置费全部用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

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城市绿化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城市绿化技术标准和规范。通过创建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城市绿化事业的规范、持续发展。市创园办要按照各自职责,在年内完成城市绿化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有效实施,确保城市绿化的各项指标落到实处。

老城区和中心城区要从严控制项目建设,严格控制建筑密度,要充分利用现有空地见缝插绿,同时尽量做到只拆不建,腾退出一定的土地进行绿化建设,扩展绿化用地,均衡绿地布局。对城市建成区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违章建筑,要进行集中清理,限期拆除。违章建筑拆除后腾退出来的土地,要优先实施绿化建设。

新城区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控制好绿地,严格落实绿化指标,实施好绿化项目。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严格按规划留足绿化用地,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玉龙县城绿化建设。要加强城市绿化监管和执法力度,坚决杜绝各种挤占绿地的行为。对绿化不达标的要立即整改,对绿化“缩水”的项目,要无条件进行返工,更不能在绿化和环境质量上打折扣。不允许出现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征地拆迁搞绿化,另一方面还存在新建项目绿化不达标的问题。绿化是基础,美化是对绿化的提升,在中心城区不仅要重视绿化问题,还要重视美化问题。要做到建设和绿化同步。不仅要把雪山路建成城市道路的样板,还要把它建成绿化美化的样板。

要加强城市绿化管理养护。巩固城市绿化成果,关键是管护。城市绿化是三分种、七分管,特别是我们丽江的气候,管比种更重要,只有强化管理,绿化成果才能巩固和提高,绿化才能显出它的生态功能。要根据各类绿地的情况,明确管养职责。古城区、玉龙县要尽快完善城市绿化管理养护的制度,从绿化工程标准的落实到管养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机制,把城市绿化真正管理好、养护好。

四、广泛宣传发动,加强督查督办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个层面,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广大市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目前宣传发动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没有形成应有的工作声势和氛围。市创园办要制定具体的宣传方案。由市政府新闻办负责在丽江电视台、丽江日报社开办专栏,组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定期宣传,一方面要宣传好的典型,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新闻监督,注重定量监督,对工作不力、任务不落实的,要曝光和通报。

为确保工作落实,市政府将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列为督查督办的重点, 加大督查力度,每季度要通报一次工作进度。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各责任单位要认真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找差距、抓整改、抓落实。市政府督查室和市创园办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每季度督查一次并公布结果。严格考核奖惩,对成绩突出的通报表彰,未按规定时限和任务完成的,单位一把手要向市政府书面说明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影响创建目标实现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同志们,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饱满的精神,良好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掀起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新高潮, 加快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丽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华坪调研时的讲话

(2009年8月19日,根据录音整理)

这次来华坪,实地进行了调研,又听了张培同志代表华坪县的工作汇报后, 感到华坪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努力工作,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团结奋斗、努力工作,全县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下面,我就华坪县做好下一步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们必须坚持玫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是要把思想统一到牢固树立科学发展上来,任何背离科学发展观的观念都是僵化和错误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信念不动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想、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不计代价的、竭泽而渔式发展。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 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 重点突破。

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解放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华坪之所以发展比较快,短时间内发展成为滇西北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就在于华坪各级领导班子、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解放,敢想、敢干、敢闯、敢为人先。联系华坪的实际情况,在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方面我讲几个问题。

(一)要继续发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

全县各极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华坪的实际结合起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不断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华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历史经验表明: 任何改革都是要有试点才能成功的,从来就没有责成的经验可以搬用。如果没有

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华坪就不会有民营经济的活跃和发展,也不可能成为“云南的温州”。希望你们继续保持这种锐气,总结这个经验,在改革开放中胆子要再大点,步子要再快点,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处理好把资源优势集中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几个关系

华坪地处金沙江河谷地区,有较好的光热、土地条件,境内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人才资源等。这些资源构成了华坪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比如芒果产业的发展,就是我们发展得很好的一个特色产业。其次,华坪还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过去我们讲华坪是云南的边远地区,是发展的末梢,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它又成为丽江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通往四川的前沿阵地,就是把末梢变为面向攀西经济圈发展的前沿,这样我们的战略地位就发生了转移。所以,在新的经济辐射圈的作用和带动下,有些劣势会逐步发展成为优势。形势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我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思路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与时俱进,我们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结合当前的实际, 把资源优势集中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自觉的把自身的发展放在全省、全国的经济发展中来谋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一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华坪是资源型经济发展地区,资本的原始积

累,可以说是靠开发资源来完成的。没有一定的资源开发,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 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仍然靠传统的、粗放的经营模式,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枯竭的问题,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的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处理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又要规划好今后的长远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这个问题华坪近年来处理得比较好,通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华坪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每一年、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的变化,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力争探索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路子。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华坪取得了实效,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这是不容易的。华坪在探索这条道路上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但是大家要记住一条,丽江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足的问题,我们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同时,要深刻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持之以恒的关注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保护和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很

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没有开发就很难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护就没有物质支持,过度开发就变成了掠夺和破坏,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扬长避短,相互促进。要最大限度的提升资源的比较效益,全面提升整个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支柱产业的培育步伐

一是抓好大项目的建设。一个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优势产业的支撑是很难的,一个产业要开成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没有大项目的支撑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以说,项目是经济的载体、产业的基点。大项目是一个点,若干项目支撑一个产业就是一条线,若干线组成一个宏观经济体系就是一个面。要点、线、面相结合,才能构成一个结构优化、充满活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布局。所以,一定要抓好大项目的引进,争取每年上几个大项目。华坪的基础很好,而且有人才、有信心、有资金。定华能源投资1.8亿都是自有资金,能有这样的企业是好的,搞这么大的项目都是自有资金解决的,说明华坪的民间资本雄厚,关键是如何调动积极性的问题。

二是抓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建设步伐。金融危机可以说既是坏事,也是好事,说是好事是因为它让我们能更好的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一些没有生命力的。落后的产能会逐步淘汰,而一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产业会应运而生。每次大的经济不景气之后,必将带来一次经济的大发展。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生态产业是长效产业,我们应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抓紧抓好,为今后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 没有规模化的种植也难以产生比较效益。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家民, 是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快培育。要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第二产业发展。发展第二产业,我们的思想认识要逐步提高、逐步深化、逐步统一,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可以引进先进的企业,先进的技术来开发,避免过去粗放型发展的路子,这样才能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工业经济必须做大做强。要更加重视品牌和规模。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都存在这个问题。第一是我

们能占领市场的品牌少;第二就是规模小,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体现效益, 而没有效益的规模是无用的。工业上要更加利益和税收问题,农业上更加注重农民的人均收入问题。所以,一定要重视品牌和效益。为什么芒果节市里给予积极的支持,就是为了创品牌,就是要把华坪的芒果作为品牌打出去;要好好研究一下在第一产业上抓哪几个品牌,开成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工业上,要努力把华坪建成全市的工业强县,成为丽江的一个品牌。

三是要加大投资力度,狠抓投资项目落实。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投资仍然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方式。对在建项目一定要抓实,要进一步明确责任, 提高效率,做好服务,确保在建项目按时完工。对争取到的上级的资金,要在规定的时限内把它用掉、用好,国家、省、市里的专项资金任何时候都不能挪用。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确保“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全面贯彻落实。

四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华坪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这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和贡献是分不开的。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当地民营经济较发达的优势,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他们在产业发展上、在经济发展上多作贡献。在政策上可以放宽一点, 只要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不污染环境的,应当鼓励他们发展。

三、加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开放的经济最有活力。一个地区开放的程度决定了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水平和质量,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加快开放,加大力度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优质的资源相结合,打造优质的产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华坪历来是经济比较活跃的地方,历史上人文荟萃,人的思想观念也比较活跃。华坪的成功在于开放,希望你们继续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一定要把优势资源拿出来吸引投资者。投资者是以利益作为前提的,资本往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政府既要追求经济利益,更要追求社会利益,双方合作的基点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交汇点和平衡点。各有所需、各有所求、各有目的,只要双方的目的达到了,实现了双赢,合作就有成功的基础。华坪有着身处攀西经济济圈的优势,攀枝花的经济发展对华坪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 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有力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最终来说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今年,中央提出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民生, 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但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所以工作中一定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华坪县委、县政府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群众遇到什么问题你们就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群众什么问题反映强烈你们就当作党委政府的中心来解决。民生问题是复杂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政策认真研究,注意工作方法,把

好事办好。在做群众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要把市场经济规律和行政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要会用行政管理这只有形的手,同时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方法。市场经济就是利益引导, 做群众思想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这是党委、政府做好工作的一个基本问题。

“群众利益夫小事”,领导干部要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每一件事都当作大事来办、来解决。现在所提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每一个点的和谐才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和谐,整体的和谐才叫真正的和谐。每个群众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每一个点,每一个群众的利益就是点上的利益;和谐社会的建设要靠每一个具体的人,每一件具体的事来实施,要靠加快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来实现。因此,从每一件具体事情抓起,全力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

党委、政府工作非常多,但是一定要学会抓重点,抓根本、抓点带面,要明确今年工作重点抓什么,民生问题抓什么,不要想着把所有的问题一次性解决掉, 想把所有问题一次性解决掉,那么所有的问题都会办不好,所以要突出重点抓落实。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家庭幸福,一定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要始终绷紧这根弦,努力创造一个平安幸福的生产生活环境。

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要转变职能,提高效率,改进服务,每个部门、每个同志都要考虑到如何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希望华坪县委、县政府结合即将开展的政府机构改革,认真研究一下,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发展环境,努力把华坪建设成丽江经济最活跃,投资环境最好的县。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华坪县的工作,积极支持华坪经济社会发展。华

坪县要深刻认识当前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按照国家产业发展导向,认真做好重大项目的储备和项目前期工作,只要把项目前期工作做好,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市里将积极技术。同时,华坪县委、县政府要组织专门力量认真研究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开发、城市规划等政策,加强自主性,积极寻求发展。对于华坪的明天,市委、市政府充满信心,也希望华坪县委、县政府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扎实工作,把华坪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根据录音整理)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08年扶贫开发工作,分析研究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纪恒副书记和垂柱副省长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整个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莫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人民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切实把丽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全国、全省的大局中来思考和推动,有力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扶贫开发工作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逐步实现与大多数的群众共同进入小康社会,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所以我们的思想、观念,我们所有的精力,都要围绕着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来安排和部署, 离开了发展解决所有的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发展观,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才能做到高度关注民生,才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困难问题,因此,发展是前提,是基础。一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扶贫开发也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来抓,既抓好日常工作,同时抓住工作重点,解决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扶贫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扶贫总投入达到2.75亿元,增长32.74%;二是实施237个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建成了一批水、电、路等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三是产业扶贫取得新成效,全年产业扶贫投入达到1.61亿元,增长117%;四是易地开发扶贫取得新成绩,安置了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1200人;五是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新突破,全年新增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1万人,增长20%;六是社会帮扶和革命老区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中央、省级机关10个部门挂钩宁蒗、永胜、玉龙3个重点县,全市492个市、区县单位挂钩帮扶到村,投入100多万元实施了永胜县程海镇海腰北村革命老区建设试点项目;七是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温饱再

上新台阶,全年扶贫项目覆盖1281个贫困自然村,受益6.2万户26.58万人,解决和巩固了5.4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

过去的一年,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投入不足,虽然全年扶贫总投入达2.75亿元,但是分散到广大的贫困乡村就显得杯水车薪。第二是丽江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方面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另一方面是即使在一个局部的区域内,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很的差距,造成了一些贫困群众更加贫困。第三是返贫问题。返贫造成的重复投入无形中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返贫现象看起来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反映了我们的工作方法、工作措施和工作思路问题,应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扶贫工作机制,特别是作为市一级领导干部和市级部门一定要注意研究工作的规律,立足实际,避免用一个办法来解决所有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好工作。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二、理清思路,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扶贫开发工作,真正把扶贫工作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要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来检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在克服金融危机的实践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要把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把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转化为发展工作的机遇,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扶贫开发工作实践之中。

(二)深入研究,在完善扶贫开发思路和措施上取得新突破。在扶贫开发思路上要特别注重研究产业扶贫的问题。总结近年来全市的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其中最重要一条经验就是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一重点,产业发展跟不上也是农村出现返贫的重要根源。只要农民有了产业,就有了长期致富的基础。当然, 发展产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在一两年内见效,但是通过几年的发展,当农民人均经济林木达到4至5亩的规模后,农民的经济收入自然就增加了,“三农” 的稳定发展就有了基础。市里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生态产业扶持基金,目的就是为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长期稳定、农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产业的扶持问题,一定要注意产业的规模发展问题。这几年我们在农业农村的发展、产业的扶持发展等方面有很多经验,要认真总结这些好的经验,在实践中推广,推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三)结合实际,在开发式扶贫上取得新突破。开发式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道路最根本的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方针。所谓开发式扶贫,其实质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贫困地区群众开发当地资源,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一要从各县(区)的实际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与生态产业发展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相结合,与山区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农村重点工程相结合,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发展特色产业,从根本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贫困问题。二要推进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扶贫开发是提高能力,低保制度是社会救助;扶贫开发是促进发展,低保制度是维持生存,二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不能相互替代。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要把“有效衔接”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既要明确分工,更要加强配合与协调。

(四)强化措施,在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上取得新突破。今年国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1196元后,我市贫困人口规模还将增加,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及时提出落实政策的有效措施和办法,积极争取主动权。尽快完善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确保落实到户到人,同时要认真研究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和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奠定基础。新的贫困人口标准统计工作,关系到扶贫对象的落实和整个扶贫开发的成效,影响重大。

(五)分类指导,在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上取得新突破。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要认真抓住当前国家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结合我市扶贫工作实际,认真筛选扶贫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难易结合的原则,抓好以基本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和贫困户住房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我市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增强,贫困地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主体,我们要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把教育培训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目标,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同时,对那些没有劳动能力或者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要积极实行社会救助,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六)加强管理,在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管上取得新突破。通过“财政补贴、支农贷款、社会帮扶、群众自筹、整合项目”等途径,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加

大扶贫投入。对国家各种渠道的投资,要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集中使用,重点突破,提高资金使用效果。要严格按照《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要求,切实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随意调整变更项目。坚持项目资金管理报帐制和公告公示制,增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的透明度,进一步加大对扶贫项目和资金的跟踪落实、督促检查力度,做到实施前审核论证,建设中加强监督,竣工后验收审计。要认真吸取发生在我市扶贫部门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教训,查找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到不挤占、不挪用、不滞留扶贫资金,确保扶贫项目和资金的安全。各县区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监督。

(七)广泛动员,在合力推进社会扶贫工作上取得新突破。扶贫开发是全社会的责任。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市、县直部门单位与贫困村的结对扶贫和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的结对扶贫制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团体、民营企业、能人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加强与中央和省定点扶贫单位的联系沟通,建立帮扶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积极争取外部力量更多的援助支持。要加大扶贫开发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着力打造“大扶贫”的新局面。

(八)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在新形势下, 扶贫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勇于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市扶贫办要充分发挥协调职能,善于研究提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工作方法,并及时总结汇报,形成指导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措施。同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上来,避免陷入具体的项目之中。

三、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一)切实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作用。各县(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能,研究扶贫开发的重大举措和中长期发展规划,部署年度计划和工作重点,把扶贫任务分解到成员单位,责任落实到人,加大督促检查力度。要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制度,协调落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定的重大事项,及时沟通信息,各成员单位要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告相关措施的落实和挂钩扶贫工作情况。今后,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每年要召开两次会议,上半年总结上年的工作,安排部署全年的工作任务,下半检查全年工作落实情况。这项工作要作为制度坚持下去。

(二)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扶贫开发

领导责任,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加扶贫开发投入,统筹安排各类扶贫资源,层层抓落实,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县(区) 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和充实扶贫机构,强化市、县(区) 扶贫开发办公室的职能,使之与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相适应。继续做好县(乡)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和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具体指导和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要加强对“整乡推进”试点的领导, 切实抓紧抓好各项工作。

(三)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市、县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切实把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位置,把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位置, 把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收放在全市农民增收的重要位置。在安排公共支出和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三农”服务等方面优先考虑贫困地区,确保资源分配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从近年的情况看,市级每年投入扶贫的财政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对生态产业、农业产业、生物创新产业的投入相当一部分都用于贫困地区,今后市级将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

(四)建好队伍提高工作水平。要加强对各级扶贫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清正廉明,奋发向上的良好作风,做到对贫困群众心里有感情,工作有热情,不怕苦,不怕累。要进一步增强为贫困地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做到精心规划,精心操作,科学指导,积极为当地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使全市扶贫系统干部真正成为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要不断加强学习,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升工作水平,在完成上级安排任务的同时, 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在产业扶贫、移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扶贫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在市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根据录音整理)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三农工作中粮食安全是大事,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是难事,要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就必须切实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省委、省政府从农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考虑, 十分重视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2月11日,省委召开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会议, 孔垂柱副省长做了工作部署,XXX书记作了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一些原则和精神,要求各州市主要领导亲自抓,并且列入省政府今年20项重点工作来推进。这项工作市里也进行了研究、积极做了前期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编制了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力争把工作做好。今天领导小组再次召开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省委会议的精神、进一步安排部署我市的工作。刚才胡局长汇报了前一阶段的工作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各县(区)也做了发言,渭东、静全、卫国提了很好的意见,大家要认真研究、贯彻落实。

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十分重要,过去一直在做,也做出了很多成绩,但有几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是标准不高;二是投入资金分散,整合资金困难;三是融资渠道单一,基本就是国家投入,社会资金进入的不多;四是效益不太明显。之所以这次省里提出由各级政府负责实施中低产田地的规模性改造工作,目的在于:一是变分散为集中,省里每年拿出30亿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实际就是变分散为集中;二是变低标准为高标准,省里标准定得比较高;三是变一方面的积极性为多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调动农民、市场、社会的积极性;四是变单一渠道融资为多渠道融资。我市土地面积较大,耕地面积也不小,农业发展的潜力非常大,加之一直是农业地区,农业工作有经验、科技、人才基础,我们要牢牢抓住省里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机遇,深刻领会省里的精神,今年力争在去年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再有个较大的突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立足全局,做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

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地,稳步增加高产稳产农田面积是省委、省政府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行动,是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在认识上一定要到位。要根据实际把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饮水安全、新农村建设等农村工作结合起来,特别要和生态产业发展结

合起来。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资金、统一选项、统一验收、分项负责、分别实施、分类指导”的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实施资金整合,突出建设重点、创新体制机制、精心组织发动、扎实稳步地推进中低产田地的改造工作。这项工作的着眼点在于整合,对此要领会透,省里的精神是哪个地方项目准备工作做得好, 就批给哪里,省里只下指导性指标、不象过去下硬指标、搞平均,资金要跟着项目走,项目看前期准备工作的好坏。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努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要进一步完善规划。规划问题要本着强化山区、完善坝区、突出重点、效益优先的原则,重点对山区、半山区中低产田地进行改造。改造主要分三种类型, 要做出详细建设规划,确保规划与实际相统一,图纸与实地相统一,规划区域、建设区域和检查验收区域相统一,用5—10年时间完成改造。规划编制工作要自下而上、条块结合、以县为单位,综合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烟草等部门和单位的相关专项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由市里汇总报省形成全省规划。市农业局已经提出了一个指导性规划并报省,下来之后以县为单位要进一步完善这个规划。本次改造25度以上的坡地不纳入规划,原则上应当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和资源状况进行相应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组织实施,原则上以乡镇为实施单位,要广泛动员和发动组织群众,把规划任务落实到田间地块,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 做到集中连片、分区推进、改造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辐射一片。工作开展中,要实行领导、部门和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分片包干负责制,项目实施区域内的每个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分别由县领导、乡科级领导、机关干部、村委会干部、技术人员挂钩负责,做到责任到位、责任到人,并建立责任档案,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二要做好项目的选择。要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竞争择优的原则,改造项目以县为单位分别实施,县委书记和县长负总责,一是必须选择在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范围,要避开城镇、公路、铁路、工业小区等重点建设规划用地,按规划安排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二是重点选择在土地增产潜力较大,经济基础薄弱、交通较为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并具有一定的水源条件和耕作基础,土地相对集中连片,能够达到能灌能排的区域开展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应该以万亩为起点进行规模改造;三是要成立各方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根据规划的优劣,规划实施的难易程度,组织领导措施的扎实程度,群众积极参与的程度,投资效益优良

情况,需要政府补助资金多少等进行综合评定;四是要充分考虑工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项目启动实施的初期阶段,要注意选择干部群众好看好学、示范性强的区域。为抓好该项工作,市里在每个县(区)抓一个改造工作示范点,实行市级领导挂钩联系制度,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抓出亮点、抓点带面。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没有点上的推进就没有面上大的突破,县(区)怎么抓, 下来后书记县长要认真研究,总的原则是抓点带面,具体由静全副市长研究,提出方案。

三要狠抓建设标准。根据省里的安排,现有耕地中没有达到田水路配套的田地都属于此次中低产田地改造范围,改造要围绕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突出水利建设重点,产业发展、水土治理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生物措施、农艺措施、耕种措施相配套,实施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一批集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的现代农田水利示范区,建设标准按上面要求来办理。资金补助和任务分解,省级将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改造类型,不同的建设内容确定,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以项目为纽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 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把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烟草等涉农部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关的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建设的合力共同推进,省里近年将每年拿30亿。需要我们扎实做好相关前期工作积极向上争取,确保雨季一结束就开展大规模建设。关于考核验收问题,请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按上面制定的标准研究如何考核验收,拿出实施意见。

三、加强领导、调动各方积极因素,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要创新机制,用改革的办法研究问题,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小工程大规模的问题,政府资金作为引导资金和奖励资金,更多要用市场化来解决问题,要积极探索建立一种农民、政府、社会投入的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近年我市引进资金中用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不是特别多、规模也不大,应当积极突破。在农业产业上要以创新的办法研究一种好的机制,要广泛发动群众、精心组织,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群众通过“一事一议”、投资投劳,加快建设和改造步伐。要加快推进市里的水务改革、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和管理改革,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探索建立供水服务收费新机制,拓宽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投入渠道,市水利局要认真研究水务改革事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贴息等方式,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殖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切实把工作做好,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为加强这项工作的领导,市里决定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我任组长,渭东、静全任副组长,成员由涉及部门、各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 和世伟副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区)都要抓紧抓好此项工作,争取有所突破。静全同志带队,近期把项目准备情况向省里汇报一次。

在全市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动员大会上作动员讲话

(2010年7月8日)

要从三个方面深刻认识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的重要性。一是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是推动丽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未来的竞争,越来越多的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市正处于抢抓机遇、应对危机、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市委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精神,结合丽江实际提出了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三大目标任务,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带动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最关键的, 在于我们能否迅速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和敢干事的优秀青年干部。

二是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是青年干部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选派的年轻同志都有比较深厚的功底,通过大学生活学习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各自岗位上的优秀者和佼佼者。但是,在党性修养、理论功底、工作作风等方面都有相对不足的地方,因此要提升综合素养,进一步增强本领,提高水平,使每一个年轻干部真正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者、艰苦创业的实干者、建功立业的开拓者、科学发展的推动者、社会和谐的促进者。

三是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干部队伍是一代代成长起来的,我们需要未来能够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承担责任的干部,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使年轻干部直接参与到不同岗位的工作中,丰富工作经验;有利于机关干部体察社情民意,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基层干部开阔视野, 增强把握全局的能力。因此,年轻干部上挂下派是我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和事关长远的工作。

年轻干部要践行“六个带头”要求,全面提升能力素质。

一要善于实践,做解放思想的开拓者。思想解放的力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程度、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回顾丽江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大的发展、每一个大的变化,无一不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结果。丽江要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实践,大胆开拓,用发展的观点谋划工作,用发展的标准检验工作,用辩证的方法对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二要勤于学习,做科学发展的推动者。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政治上的坚定

来源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如何做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二者之间, “德”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德”就是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德才兼备的干部是优秀的干部,有德少才的干部是厚道的干部;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干部的“才”就是干部的能力,“才”的产生就是靠学习专业知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今后我们需要更多的在德的前提、有“才”的干部。年轻干部不仅要能够胜任本职工作,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岗位发挥作用,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和拔尖者;要坚持向实践学习,“才干来自于实践,经验来自于历练”,要从火热的生活中和丰富的实践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来指导工作。

三要敢于突破,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改革创新是一个地区一项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证。一方面年轻干部要用创新的思维,非常规的办法破解难题,克服困难。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想干、敢干、善于创新,很多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都可能在不懈努力中转化为现实。另一方面要有勇于突破的胆识。一定要把加快发展看得重于一切,敢于打破思想上的“误区”、敢于开拓观念上的“盲区”、敢于探索体制上的“难区”、敢于突破机制上的“禁区”。力争在改革创新中超越自己,在竞相发展中争创一流,不断提升丽江科学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四要勇于探索,做和谐社会的促进者。年轻干部要勇于探索,不断提升执政为民的理念、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和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水平,在面对发展问题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敢于创新工作,敢于大胆实践,抓重点解难题,征民意重民生,多做打基础, 谋长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在面对难点问题时,勇于靠前,心不慌,意不乱,迎难而上,找准突破口,妥善解决;在面对热点问题时,胆大心细,开动脑筋,深入调查,准确判断,及时有效,扎实解决。

五要忠于职守,做以身作则的带头者。各位年轻干部,无论是上挂还是下派, 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要以此激励自己加倍珍惜、加倍努力,真正把挂职锻炼作为人生发展的“加油站、充电器”,当做锻炼党性的熔炉、建功立业的战场。要带头严格按党的原则、纪律和制度规定办事,正确行使权力,加强人格修养;带头发挥好表率作用,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

六要修身养性,做高尚道德的践行者。德才兼备德为先,一个好的领导干部, 首先必须是一个十分注重自身修养,不断加强自身品德修炼的人。现在群众对个别干部有意见,主要是对干部的德不满意,现在少数干部出问题,主要也是出在德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想干出一番事业,首先要修好身,做高尚

道德的践行者,在品德上过得硬。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于良好的道德修养,年轻干部要努力修炼自己,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做一个为大多数人做事的人。

年轻干部要认识到,干部挂职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干事。市委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直机关和基层乡镇开展上挂下派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加快培养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在座的年轻干部要做到四点:要保持政治上清醒,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够明辨是非;要正气在身;要为政以廉,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正正派派做官; 要洁身自好。同时,多一点理想主义色彩,少一点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多一点为事业、为未来、为人民奋斗的精神,在为理想的奋斗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创新科学机制 促进干部成长

(2010年)

今年7月,云南省丽江市委组织部发出通知:一是从市直机关选派6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全市63个乡镇挂职,担任党委或政府副职,时间为2年;二是从各区县选派5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直机关挂职,担任内设科室副职,时间为1年。这既是丽江市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的创新举措。

一是有利于干部创先争优。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是公务员队伍中的普遍现象。许多人从学校跨进机关,直到退休,都可能滞留在一个单位,甚至一个科室。如果说头几年还有几分新鲜,还富有激情与活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工作热情降低、责任心减退,甚至按部就班混日子的现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交流轮岗则打破了这种僵局。干部交流,易地、易岗、易职,一切都变得新鲜而与原来不同,有利于激发队伍的热情、生机与活力。同时,全新的环境, 必然会遇到全新的课题,能使干部变工作压力为学习动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有利于调动他们内在的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提拔上挂长期在基层埋头苦干、群众认可的干部,就会使基层干部感到:只要品行好、能力强、扎实做事, 同样能进入组织视野,同样有奔头、有前途。通过营造这种公道正派的用人导向, 就能把干部的心思、精力和劲头,凝聚到干实事、谋发展上,而不是跑关系上; 还能激励更多的干部自觉投身基层、扎根基层、奉献基层,在基层建功立业、创先争优。

二是有利于干部增长才干。经验来自实践,才干来自历练。干部能力的提高, 既靠知识的积累,也靠实践的体验。下派干部因来自上级机关,其优势在于政策理论功底强、文化水平高、视野开阔。但由于缺乏基层磨炼,对下情了解不多, 实践经验积累不够,工作方法比较简单,因而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不足。为此,中央强调:对年轻干部,要加强党内生活锻炼和群众工作经验,着重提高其驾驭全局、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上挂干部则正好相反。但无论是上挂还是下派,都是难得的锻炼机会。对于下派干部而言,现实是最好的老师, 基层是最生动的课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覆盖面广、针对性强, 直接面对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稳定和谐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把机关年轻干部放到环境艰苦、矛盾突出的基层去锻炼和培养,就是把“读万卷

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把所掌握的政策理论与解决具体问题结合起来, 既能拓宽思路视野、丰富知识阅历、获得厚重体验、升华人生境界,又能克服只有唱功、没有做功,嘴行千里、身子在屋里的现象,把自己培养成多面手。

三是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复杂环境磨炼、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在基层培养干部,是我们党在干部人事制度上的基本原则,也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年轻干部的成长与成熟,除了多岗位交流锻炼外, 别无捷径可走。唐代从高宗李治开始,由于在官员任用上重内官、轻外任,导致地方官员升迁率极小,地方治理水平下降,而中央决策官员不了解实情,制定政策如同闭门造车。宰相张九龄于开元三年敏锐地提出:“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这个突出实践的选官制度,立即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为“开元盛世”成为治世范本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宰相定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基层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不仅能加深对市情民情的了解,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学会做群众工作,而且能积累起比较全面的领导经验,提高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力强、有真本事,易出实绩。如此,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才有持久可靠的人才保障。如果靠熬资历、跑关系就能提拔,那大家都会苦熬、紧跑,谁还干事?

四是有利于人才优化配置。时下,许多单位都在强调人才、呼唤人才,同时又存在着人才闲置或使用不当等现象;许多单位人员不少,由于忙闲不等、苦乐不均、科室力量搭配不合理,同时又感到人手不够。说到底,就是在人才配置上出了问题。古人云:“盖天下未尝无贤,以不用亡;不必多贤,以见用兴。”寥寥数语,深中肯綮,道出了用人的真谛。政以人兴,国以才治,事以人成。人之所以称为才者,在于肯做事、做成事、不出事,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用”(优化配置)来实现的。不用或误用,即使是旷世奇才,也难以显出价值。而用人,是要讲究方法技巧,遵循规律原则的。陈云同志讲,用人之要在于“了解人,气魄大,爱护人”,确为金玉良言。人才不等于全才,既有其长,就必有其短。了解人,才能发现闪光点,扬长避短,用好人才最擅长、最优秀的部分。气魄大,才不会斤斤计较、束脚掣肘,甚至轻重倒置、嫉贤妒能;才能让人才放开手脚施展本领,担当重任发挥作用。爱护人,才能让人才体会到温情暖意,认清自身的优劣,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长期不轮岗,死水一潭,极易形成干与不干、干多干

少、干好干坏一个样,造成人生的荒废和人才资源的浪费,使得人才无法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丧失人才成长的根基和土壤。轮岗,就是要适人、适时、适位,让肯干事的有岗位,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适派对路,人事吻合。

五是有利于廉政和识人。在所有腐败中,吏治腐败危害最烈。干部交流,有利于打破由于长时间在同一行业、同一岗位工作而形成的关系网和利益纽带,防止不正之风乃至腐败的发生。有的干部出问题,就是因为长期把持关键岗位,常在河边走,稍不留神就湿了鞋。干部交流,还是对组织部门自身是否公道正派、阳光操作、科学选人的考验。轮岗,能使领导干部和组织部门通过同一干部在不同岗位的任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其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从源头上防止用人失察和不正之风。下派年轻干部到基层,既是让干部干事创业的过程,也是让干部接受实践和群众监督检验的过程。是骡子是马,遛一遛,是诸葛亮还是臭皮匠,查一查,就能一目了然。能把误选者和在其位不谋其政者暴露出来、淘汰下去,防止选拔时一枝花、实际工作豆腐渣;能让要位子时手伸得很长,干工作时手背在身后者失去市场,避免选人上发生大的偏差;能服众,出实绩,才有威望, 自己也才站得住。用人上的歪风邪气刹不住,党在群众中就得不到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就要受到危害。狠刹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交流轮岗是一剂良药金方。

人才并不等于全才,完美无缺的人是没有的。《易经》中阐释道:“人都有缺口,人生就是把它修圆,修圆了就是完人。”人才,因为交流,饱经历练,增长才干,臻于完美;工作,因为轮岗,转换思路,辟出新境,创出佳绩。我们要不断总结做法经验,完善政策措施,使公务员交流轮岗制度化、长期化,使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上能下、充满活力和竞争激励的科学用人机制。

选拔人才三论

(2010年)

事以才兴,政以才治。人才是成事之基,创业之根,发展之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以德为先选人。德,是觉悟,是立身之根、从政之本。失德无以立身,德寡无以服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并把人按德、才分为4种:才德俱全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们党不断探索选人用人机制,形成了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把干部标准具体化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进入新世纪,中央又把德才兼备具体化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当前,中央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作为德的重要内容。陈云同志讲:“有德无才办不成事,有才无德办坏事。”选人,当然要选好人,但又不是选一般意义上的老好人, 而是要选道德高尚、思想解放、作风务实、量大身正、遵纪守法、坚持原则、为民谋利的好人。领导干部要善于实践,做解放思想的开拓者;勤于学习,做科学发展的推动者;敢于突破,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勇于探索,做和谐社会的促进者;忠于职守,做以身作则的带头者;修身养性,做高尚道德的践行者。这既是要求,也是条件。只有把这样的人选拔上来,同志和班子之间才能和谐共处,团结干事;才能分清大是大非,抛弃个人私利来研究解决问题,抵制歪风,树立正气。

以能为要选人。干成事,要以能力为支撑;不出事,要靠品德和监督作保障。选人是干事的,一个人能不能选,既要看品德的好坏,也要看能力的强弱。人的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事情的发展方向和成功程度。以能选人,要创新理念, 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一是说与做。既要能说,还要能做。有的人说得顺溜, 但实践能力平平,一方面不能办事,容易误事;一方面又容易讨好,容易混过。二是长与短。人才并不等于全才。由于自身禀赋、知识结构和实践范围的差异, 人往往是此长彼短。有些优点和缺点还是伴生的,如不注意保护优点,一味死抠缺点,缺点是抠没了,但优点也丧失了。对人一分为二,并不是对半开,而要看主要面,既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益处。把握优、

缺点的比例必须恰当,比例失真,甚至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优秀人才就会被埋没。三是张扬个性。大自然丰富多彩,在于色泽多样。人的某些特殊才能,是与特殊个性相连的。从某种角度讲,张扬个性,就是张扬特殊才能。按同一标准和模式要求、管理所有人,甚至把别人的个性当成缺点指责,不允许个性存在,结果个性是整齐划一了,特长也丧失殆尽了。选人不在于选哪个具体的人,而在于树立一面旗帜,营造一种导向和风气。用对一个干部,大家就会向德才兼备的方向努力,就会带出许多好干部;反之,就会发出错误信号,把大家的努力方向引偏了。

以绩为本选人。培养人、选拔人、号召人干事,都只是过程和手段,干好事、不出事,才是目的。目的不达,过程再精彩、手段再完备也没用。一个人如不愿干事,即使德昭天下、才高八斗,也只是摆设。所以,靠德、才选人还不够,还必须突出实绩。实绩,是对一个人德、才和是否干事的综合反映。德差,群众不拥护,形不成合力;才低,没有真本事,拿不出对策;不干,安于现状,虚度时光;此三者都出不了实绩。因此,以绩选人,才算是抓住了牛鼻子,益处多多。一是能识人。识人原本就很难,而人又是不断变化的,就使得识人难上加难。一个人到底如何,只要检验实绩,就能把误选者和在其位不谋其政者暴露出来、淘汰下去,有利于完善干部退出机制,防止选拔时一枝花、实际工作豆腐渣。二是能服众。以绩选人,公道、客观、科学,能让要位子时手伸得很长,干工作时手背在身后者失去市场,还可避免选人上发生大的偏差。出实绩的过程,也是树立威望的过程。有威望,才能服众,自己也才站得住。三是能聚力。能把干部的心思、精力和劲头,聚集到干实事、求实效上。因为决定是否选他的,不只在人—— 领导,也在事——实绩。四是能争优。实绩,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履职,而是比谁干得更好更快更多。譬如体育比赛,如不分先后同台领奖,那竞赛就毫无意义。如果靠熬资历、跑关系就能提拔,那大家都会苦熬、紧跑,谁还干事?干事的多少和成效的优劣,与付出的心血是成正比的,如果马虎应付就能提拔,干好干坏一个样,那谁还愿多付出?五是能纠偏。干事,难免出错、结怨,结果干事越多, 缺点越多、票数越少;不干事,无从出错和结怨,自然票多。突出实绩,又辩证地对待票数,就能纠正此种偏差。以绩选人,关键要分门别类地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只有尺子直,量出的物件才准。

桥头堡战略的丽江发展路径

(2011年)

2009年7月,***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2010年以来,中央3次派出调研组深入云南调研,提出了桥头堡建设的总体思路。桥头堡还写进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上升为国家开放战略。“桥”是大通道,“头”是大前沿,“堡”是大基地。桥头堡战略,是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大局、调整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方向和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的创新提法,是国家对云南的战略定位和重大部署,将使云南的区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还将推动西南内陆省市区由边疆末梢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枢纽。把丽江的发展置于桥头堡战略大局中来思考,笔者认为,丽江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深入研究,乘势而上,把桥头堡建设作为全丽江发展的主攻方向,打牢基础增后劲, 突出特色快转变,发挥优势促发展,扎实推进三大产业基地的建设,把丽江建成桥头堡战略的重要窗口、环保产业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

一、打造生态产业基地,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丽江纬度低,海拔差距达4000多米,立体气候明显,药用和观赏植物有3300 余种,是全球十大生物多样性特征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点区域之一,被誉为植物王国、药材之乡,具有发展生态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择优发展。

增强生态意识。生态好,则百业兴。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弘扬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优良传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革除不利于生态保护的不良习惯。明确生态建设要兼顾经济效益,产业发展要重视生态效益;只有保护好生态,产业才能发展;只有产业发展,才能更有效、更持久地保护生态。

建立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评价体系,编制丽江市生态建设规划,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恢复同规划、同建设、同落实。使保护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使绿色开发、绿色消费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夯实农业基础。农业是生态产业的基础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注重国民收入分配向三农倾斜,确保市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增长。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湖泊、河流治理,重点实

施好文海、腊姑河水库等项目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抗风险和市场竞争三大能力。今年要治理水土流失25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地11万亩。

发展生态产业。林业,是生态产业的主导产业。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发展现代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打造森林丽江。继续实施天保、退耕、防护林和公益林建设等工程,改造中低产林,抓好植树造林和护林防火,严禁毁林开荒,打击偷砍盗伐行为,规范木材市场。建设商品林和经济林基地,提高林业综合效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林权流转服务中心。全市在普遍发展烟叶、食用菌、中药材的同时,各区县还要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古城区以核桃、果梅为主,玉龙县以雪桃、核桃、果梅、薯蓣为主,永胜县以核桃、膏桐、红花为主,华坪县以芒果、膏桐、核桃为主,宁蒗县以苹果、核桃、花椒为主。力争每年新增80万亩,到2012年各类生态产业基地发展到430万亩,农民人均拥有经济林4亩。发展过程中,一要突出规模,鼓励农户将零星土地合理流转给大户,向适宜区域集中,形成规模化基地。二要培育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借助企业优势发展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三要构建“龙头企业+基地+能人+农户”等经营模式,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四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运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疫病和病虫害防控体系,发展高产优质产品。发展农村沼气池、节柴灶和太阳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保护生态环境。开展“七彩云南丽江保护行动”,落实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加强三江并流、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和饮用水源地的森林保护。既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又要通过探索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恢复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落实,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补偿机制、搞好资源开发,来促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兴林与富民的有机统一。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以一江(金沙江)、一城(古城)、两山(玉龙山、老君山)、三湖(泸沽湖、程海、拉市海)为重点,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三赢。抓好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治理。倡导低碳文明生活方式,推进低碳城市、乡镇、社区试点。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二、打造清洁能源基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丽江境内有大小河流90多条,金沙江在境内的流程达615公里,年流量90亿立方,国家在金沙江中游规划有“一库八级”大型水电站。丽江还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风能、太阳能资源,新能源开发前景广阔。

培育水电产业。支持、协调、配合、服务好境内金安桥、鲁地拉、观音岩等 8座水电站的移民安置、项目核准及建设等工作。科学规划,开发小水电。实施好与国电龙源集团合作的风能、太阳能等项目。改革电力体制,改造农网、城网,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智能电网。加快古城至华坪220千伏、金安桥电站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

发展配套产业。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搞好矿产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合理开发。以和云南冶金集团合作实施的水电铝节能新技术项目为突破口,探索矿、电结合发展产业新途径,发展一批与水电相关联的基础性工业,延伸产业链。实施新一轮工业倍增计划,发展矿产、建筑建材、化工、现代生物制药、农产品和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产业。改革户籍管理和征地制度,扫除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在合作建设园区和一园多区上取得突破。加快玉龙县南口、永胜县特色农产品加工两个省级工业园区和华坪县石龙坝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工业的合理布局和集群式发展。拓展与友好城市的关系,加强与泛珠三角、川滇黔十市地州区域合作,完善与攀枝花市的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今年力争实现国内合作项目到位资金不低于100亿元。优化整合年产100万吨捣固焦、10万吨甲醇和螺旋藻等重大项目。利用新型技术改造老工业,促进传统工业优化升级,发展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推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打破股权比例限制,做好央企、省企入丽工作。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创业辅导和融资担保为重点,推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吸纳劳动力和农产品加工三大工程,发展乡镇企业。实现经济增长由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由依靠扩大规模向规模与效益并重转变,由依靠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完善重大项目市级领导挂钩联系和银政企联席会议制度,确保项目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

抓好节能减排。完善环境保护的科技和经济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资源和废物的循环利用, 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回收体系,开发应用源头减量、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大低碳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发展节

能环保、新兴低碳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低碳能、低碳耗、高碳汇模式转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创新能源节约激励机制,遏制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落实新上项目“三同时”制度, 严把环评关,不上资源高耗、环境污染的项目。强化执法监督,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污染者付费制度。

三、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1994年和2006年,省政府2次召开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分别提出了“开发丽江”和“做大丽江”的思路。经过16年的精心打造,丽江先后荣膺3项世界遗产桂冠和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市等20多项炫目头衔,“为中国城市树立了绿色GDP的成功样板”(《新周刊》语)!1994年至2010年,游客量翻了41.9倍,旅游综合收入翻了130.7倍。要以更有力的举措实施旅游先导、旅游强市战略,争当云南乃至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排头兵。

推进转型升级。适应全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新形势,深化改革,把市场调节和行政管理结合起来,构建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政府营造环境、市场主体创造财富的良性互动机制,推进丽江旅游6个转变:管理方式上,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为主转变;接待方式上,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发展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旅游方式上,由单纯的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度假和会务等综合型转变;旅游地功能上,由旅游目的地向旅游集散地转变;管理上,由行政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最终是加快品牌丽江向实力丽江转变、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

加大软硬件建设。明确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的责任划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健全优胜劣汰的体制机制, 纠正无序竞争,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规范行业行为,打击无证照经营和欺客、宰客现象,查处旅行社超范围经营和非法转让业务经营权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防范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创新方式,加大古城维护费的征收力度。创新机制,把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结合起来,管理上精细、服务上精致、思路上精密、工作上精心, 做到环境优美整洁,道路干净畅通,流水清澈透明,摊贩经营规范,游客秩序井然,氛围和谐宁静。提高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素质,打造人才高地;使管理人才总量与旅游发展规模相适应,人才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协调,人才素质与旅游业发展档次相符合。强化市场营销,今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做好丽攀高

速公路、丽攀铁路丽江段,丽江、永胜至宁蒗二级公路的前期工作。抓好丽香铁路和泸沽湖机场等项目建设。建成北上迪庆进西藏,南下大理直通国际大通道, 东进四川入内地,西出怒江到境外的陆地交通新网络。加快丽江机场国际航空港建设,争取新开通几条国内外航线,打造云南次级航空枢纽基地。以特色为根, 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避免走入千城一面的误区。按照“巩固一体、发展两翼”的思路,巩固提升核心景区古城和玉龙雪山,壮大丽江旅游的主体;开发东部和西部景区泸沽湖和老君山,使之成为支撑丽江旅游腾飞的两翼。开发新景点,拓展发展空间。

提升城市功能。争取大型国际经济合作项目和知名企业落户丽江,引进更多的大旅行社和国际性社团在丽江设立分支机构,吸引更多的国际性会议在丽江召开。今年实现国内合作项目到位资金不低于100亿元。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 把丽江打造成为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的中心和示范区。以自然为本,保护好城市规划区内的水系。健全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相衔接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加大城市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配套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集中聚集和集约发展。建管并举,推进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整治环境卫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强面山保护,开展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加强绿地日常养护,查处侵占绿地、破坏绿化行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加快丽江由宜居到利居再到乐居的跨越式提升。

打造文化旅游名市。以文化为魂,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并赋予它新的内涵,让游客更加喜闻乐见、乐意接受。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纳西古乐、印象丽江等知名文化品牌,打造一批富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改变孤立强调旅游要素或文化要素的单一增长模式,构建两者紧密结合、良性发展的新模式,做到旅游发展到哪里,文化就跟进到哪里。依托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用文化产业去丰富和提升旅游业,开发娱乐休闲项目, 打造高水准的特色文化旅游圈:以旅游工艺品加工销售、歌舞表演为主的古城文化圈,以东巴文化展示及民族文化体验休闲为主的白沙文化圈,以民俗生态旅游为主的黄山文化圈,以摩梭互动歌舞为主的泸沽湖摩梭文化圈。泸沽湖女儿国小镇要克服单纯的景点建设,重塑一个摩梭人的社会形态,凸现情、水、山、月, 使它与璀璨民族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合,成为无法模仿的珍品、绝品。

在“灵秀湖北”旅游品牌论坛上的讲话

(2012年12月2日,根据录音整理)

很高兴参加这次“灵秀湖北”旅游品牌论坛,我相信,这是一次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对于推进湖北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刚才,张局长和四位专家教授从不同角度对“灵秀湖北”品牌价值及传播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为我们今后更好地打造、推广、营销“灵秀湖北”旅游品牌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 感到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我到湖北来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通过近段时间的调研和工作,我深深感受到湖北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厚重,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旅游业发展较快。特别是湖北在我国所处的“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厚积薄发的坚实基础,湖北旅游前景可期。正如这次我们到国家旅游局汇报时,邵琪伟局长所说的那样“湖北旅游在我国中部应该走在前列,在许多方面可以先行先试”。

省委、省政府将“灵秀湖北”作为我省旅游形象主题口号,使湖北旅游对外宣传有了统一的旗帜和方向。如何提升灵秀湖北品牌价值、增强湖北旅游核心竞争力是我们亟待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次由中央电视台和省旅游局共同主办的“灵秀湖北旅游品牌论坛”意义十分重大,认真利用好这次论坛的成果对于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战略促进作用。这也是旅游系统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这里,我就如何实施品牌提升战略、增强湖北旅游实力讲三点意见。

一、立足全局,树立科学的旅游品牌理念

所谓品牌,是人们对一个行业、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核心价值的综合反映。旅游品牌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各方面的形象和价值的综合体现,是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品牌,旅游就没有影响力、凝聚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一)旅游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当今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创新时代,我们面临的竞争是一种全方位的竞争,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生存的条件就是必须有哪怕是有一项核心竞争力品牌。所以,市场经济的竞争、开放式的竞争、国际化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品牌的竞争。这是由品牌的核

心价值所决定的。就旅游而言,如果你能够给游客提供具有独占性、专有性、排他性、不可复制性的产品和服务、文化和概念,你就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绝对的综合优势。就旅游形象品牌而言,比如说“好客山东”、“七彩云南”,就旅游产品品牌而言,比如说中国长城、长江三峡、丝绸之路等,都已经靠良好的品牌效应赢得了市场青睐。

(二)旅游品牌是地区形象的重要标志。品牌是其核心价值的外在体现,是公众和社会对其内涵的广泛认同。所以品牌它代表一种文化、一种认知,必然成为一个符号,代表一个企业和地区的重要形象。就旅游品牌而言,它不仅仅是一句形象广告,它应该成为一个地区形象的重要标志,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潜在体验期望。比如“灵秀湖北”,我觉得它不仅代表着湖北“钟灵毓灵”的自然山水, 更代表着“钟灵毓灵”的历史文化,它应该成为湖北对外开放的形象。这就是我省最大的旅游和对外宣传的公共品牌。

(三)旅游品牌是工作水平的具体检验。品牌响不响,关系能力强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旅游发展就是抓旅游品牌。旅游效益增强、旅游地位提升、行业影响力扩大都要靠行业整体品牌的打造。比如,一说到云南,大家都会说到旅游。这是因为多年以来,云南始终把文化旅游作为重要战略支柱来培育,形成了以“七彩云南”为总品牌的一系列旅游品牌体系,旅游业的地位也随之提升。所以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能否有影响有地位,就要靠抓品牌。检验抓旅游工作水平的高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你抓旅游品牌的意识强不强、能力强不强。

二、统筹规划,构建完善的旅游品牌体系

品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构成品牌体系的要素中它具有关联性、渗透性、互补性、聚合性特征。因此打造旅游品牌,不能仅仅靠一个口号、一个符号、一个概念来实现,而要靠旅游产品提供的全过程来构建各个子品牌,以此支撑湖北旅游品牌做大做强。

(一)强化公共品牌形象。自“灵秀湖北”正式确立为我省旅游的公共品牌形象以来,省旅游局紧扣这一主题,先后组织了“灵秀湖北”系列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大力推介“灵秀湖北”旅游品牌,使我省旅游的辐射力、凝聚力、吸引力不断增强。下一步要围绕内涵提升和品牌塑造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围绕增强旅游市场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坚持我省在“灵秀湖北”总体旅游品牌统领下, 确立特色鲜明、相互协调、支撑有力的子品牌系统,不断优化和提升品牌的核心

价值,强化宣传、形成共识,使灵秀湖北更加深入人心,被人认知,并成为推动我省旅游发展的一种文化引领。

(二)整合资源品牌优势。湖北旅游资源十分富集,且类型众多,要进一步加强对我省旅游资源的普查、分析和论证,在条分缕析、有所取舍的前提下,扬长避短、突出个性,按照统筹协调、整合开发的理念编制和完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几个独特的资源品牌,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如以神农架、武当山等为主的山的品牌,以长江三峡、东湖等为主的水的品牌,以大武汉、大襄阳、大宜昌、大荆州等为主的都市品牌,以恩施土家苗族为主的民族文化品牌以及三国文化品牌等。资源不在多,而在精。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一样。

(三)打造线路品牌集成。要按照优势互补、统一营销的原则,策划、包装、打造区域性旅游产品。对我省初步形成的武汉都市之旅、峡江神山之旅、文化遗产之旅、三国胜迹之旅、清江风情之旅、荆楚文化之旅、宗教朝圣之旅、炎帝祭祖之旅等特色旅游精品线路要进行概念提升。根据资源类型、市场需要和交通条件差异,设计编排面向区域内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不同旅游线路。比如这次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支持湖北打造长江黄金旅游带联盟的问题,就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线路品牌集成问题,这也是提升湖北旅游品牌的战略途径之一,下一步要深入进行思考谋划。

(四)注重企业品牌塑造。旅游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湖北旅游品牌更多要靠一批优秀的旅游企业品牌支撑。因此,我们要支持和鼓励旅游企业按照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要求做大做强。要确立“大主业”的理念,促使旅游企业集团从经营单一旅行社、饭店、景区或两、三个旅游门类,向经营旅游综合产业乃至旅游延伸产业发展,在推动全省旅游企业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要通过努力,使我省尽快形成一批景区开发、旅游饭店、旅行社、游艇公司等旅游品牌企业,不断提升湖北旅游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五)丰富城市品牌内涵。旅游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城市品牌是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核心支撑作用。世界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霍尔的实证研究表明,旅游业是国际大都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交通、游憩)之一,因此,打造旅游品牌,必须打造旅游品牌城市。省第十次党代会对我省多个城市发展赋予了旅游的内涵,提出最明确的定位,比如报告中提出把“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

际化大都市”,就是首先要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党代会报告还对宜昌、神农架直接用旅游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如“支持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支持神农架林区彰显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价值,建成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等等。我们要按照省党代会的要求,努力在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丰富城市文化旅游内涵上狠下功夫,打造出一批像三亚、青岛、丽江等一样的旅游城市品牌,增强湖北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六)实施要素品牌提升。旅游是游客在浏览过程中对各个要素环节的综合体验。一个地区旅游形象的好坏、游客对旅游品牌的认知,必须是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要素的综合反映。因此,我们必须将品牌理念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各个要素之中,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质量,树立综合品牌形象。比如旅游交通的品牌,有多少高铁、多少生态旅游公路、多省国内国际航线?旅游商品的品牌, 有多少让游客没来想看、看到必卖的地方特色产品?比如旅游文化品牌,有不有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高端文化节目等等,都需要全方三、多措并举,组织有效的旅游品牌营销

品牌不会与生俱来,更需要在营销中壮大。这次论坛上,许多专家围绕湖北旅游品牌战略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为大家启发了思考的路径。好思想要靠实措施抓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因此,要通过多方面扎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旅游品牌战略的实施。使旅游品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里我想强调八个字,就是培育、推广、经营、呵护。

(一)要努力培育品牌。品牌也就像一个人一样,从出生开始,能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需要全方位培育。“灵秀湖北”旅游品牌已经问世,但还是个新生儿,需要多方面努力,使其尽快成长壮大。要按照培大、培强、培优、培特的要求,丰富内涵、蓄积内功,使之成为推动我省旅游发展的龙头品牌。特别是要注重品牌体系的打造,围绕旅游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的核心品牌。

(二)要大力推广品牌。旅游的外向型、预期性特征,决定了旅游品牌传播的极端重要性。旅游品牌的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影响的媒体、有影响的人物、有影响的活动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一是要靠品牌媒体进行传播,比如央视作为我国媒体的最大品牌之一,就要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投放,要用好栏目、好时段进行“灵秀湖北”品牌的宣传。二是要靠

广大游客进行传播。要注重游客在我省旅游过程中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收集、反馈, 注重游客的各种意见分析,不断改善工作,让游客口口相传湖北旅游的良好形象。特别要善于利用有影响的人物进行正面形象传播。三是要靠重大活动进行传播。近几年来,省旅游局每年都组织几次大型宣传促销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下一步,要围绕灵秀湖北品牌提升战略,精心策划一些有影响的活动,进一步湖北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三)要全力经营品牌。品牌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也可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要牢固树立经营品牌的理念,让品牌逐步升值,实现效益最大化。一是要利用和放大旅游品牌的引领效应,迅速占领市场的高地。利用品牌抓产品开发、抓线路组合、抓市场拓展,使湖北旅游走在中部前列。二是要利用和放大旅游品牌的扩散效应,努力形成开放的阵地。灵秀湖北不仅仅是旅游的形象口号, 更要成为对外开放的形象品牌。三是要利用和放大旅游品牌的聚集效应,不断蓄积发展的洼地。要使灵秀湖北成为我省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推动湖北跨越式发展。

(四)要强力呵护品牌。品牌需要精心培育,更需要精心呵护。呵护灵秀湖北是所有旅游经营者、参与者的共同责任。一是人才队伍是基础。要大力实施人才兴旅游战略,通过培养一大批忠爱旅游有思想、服务旅游有能力的旅游人才队伍来支撑旅游品牌的强大。这是旅游品牌生存的基础。我省开展的导游体制改革和旅游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具有开创性,也具有战略眼光,国家旅游局也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勇于探索,多出成果。二是行业监管是手段。要围绕品质旅游,切实加强旅游行业监管,对于破坏我省旅游秩序、损害我省旅游形象的,要依法依规严处重罚,让其没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三是持续发展是关键。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让‘千湖之省’ 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一定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使旅游业成为我省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四是游客满意是目标。要围绕把旅游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以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美好感受为追求, 不断完善要素配置,不断丰富旅游内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实施“智慧工程”、“标准化工程”、“标杆工程”、“满意工程”等,不断提升游客及社会各方面对灵秀湖北品牌的认同和赞誉。

打造旅游品牌是一个战略工程、系统工程,通过举办论坛的方式来探讨“灵

秀湖北”旅游品牌战略及传播问题,这是一次不错尝试,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利用论坛成果,为我省旅游品牌打造献计出力,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推进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谢谢大家!

求真务实 共谋发展

在襄州区、高新区、东津新区调研时的讲话

(2013年5月21日,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上午到襄州区、高新区和东津新区调研,感觉经济发展非常活跃,干部精神面貌很好,这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汇报,感觉大家思路清晰、工作务实。这几年,襄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绩有目共睹。我们在判断经济形势的时候, 既要瞻前顾后,就是要善于纵向比较,自己和自己比,襄阳新闻网,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我们的经济基础、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进步很大; 又要兼顾左邻右舍,就是要横向比较,和左邻右舍比、和发达地区比,我们还有差距。发展不够、发展不快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集中精力加快发展仍然是我们当前的根本任务。全市各级干部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地把工作做的更好,保持当前经济运行的良好状态,保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思想上要保持“三个清醒认识”

发展始终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没有发展一切将无从谈起。当前的襄阳,正处在“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深入推进的攻坚阶段,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我们必须保持三个清醒认识。

第一,要在总结成绩中坚定信心。过去的工作成绩,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结过去的成绩,总结过去的经验,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大家要善于从过去的发展成绩中总结成功的经验,用于指导未来的发展、促进未来的发展。

第二,要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目前,襄阳的发展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抓住了机遇就抓住了发展的机会。大家要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抢抓湖北“黄金十年”机遇,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一主两副”城市发展的政策机遇,推动襄阳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第三,要在迎接挑战中实现跨越。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内外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国内外发展竞争,融入到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潮中,把襄阳的发展放在一个更高更大的平台上来思考、谋划和推动, 迎接更大的挑战,实现更大的跨越。

二、发展上要努力实现“四个坚持”

今天看的几个地方,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下一步,我们要立足自身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升比较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襄州区要按照“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新要求,以更高的目标追求、更大的改革力度、更新的工作措施,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争先进位,在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立“城乡一体发展”示范方面探索经验,力争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区”。高新区、经开区和东津新区,是全市最具活力、最有发展前途的区域,要力争建设速度更快一些、发展步伐更大一些。高新区要争做全市改革创新的“火车头”,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更加配套、服务精简高效的要求,探索建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体制,精简机构,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避免开发区的新机构走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路。东津新区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创新的举措和更加过硬的作风,加快建设和发展,既要确保快速健康有序推进,又要努力为全市创造示范,创造东津新区建设的新速度、新品质、新模式,努力成为全市新的区域中心。只要每一个区域都发展起来了,全市就发展起来了。如果每一个区域发展不起来,全市的发展就会落空。在促进整体发展中,要努力做到“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创新。这是积极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历史的经验证明,解放思想、冲破禁锢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什么时候我们的思想解放一些,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快一些;什么时候我们的思想落后于形势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就会受到阻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要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观念,破除计划经济残余思想的影响,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探索适合襄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体制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二,坚持认真落实好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实现襄阳科学发展、跨越

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是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就是要围绕加快构建中部地区重要战略支点这个“一元”总任务,调动各地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支撑的新格局。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自觉地把省委的要求落实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体现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实际成果中。

第三,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加快“四个襄阳”建设。“四个襄阳”

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奋斗目标,我们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好国内外资金、信息、人才等多种资源,来为襄阳加快发展提供资源服务和要素支撑,真正推动襄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管理有序和人民安居乐业。

第四,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选拔、锻炼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各级干部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在推动发展中建功立业,贡献力量。

领导干部要比一般干部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讲得更透。就是说, 领导干部要比一般干部站得更高一些,更能把握战略全局;看得更远一些,能够谋划更长远的发展布局;想得更深一些,决策上更加科学周密;说得更透彻一些, 能够把政策讲明白,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到襄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讲得透,这就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

要把干部放到实践中去,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干部的能力和实绩体现在干事创业上,要在干事创业中培养干部、发现干部、锻炼干部、使用干部, 让那些政治坚定、素质优良、能够积极地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有宽阔的舞台。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更深入地发展、更兴旺发达。在实践中培养、锻炼、选拔干部,努力做到公平工作、公道正派,是确保事业繁荣发展的一个根本组织保证。

三、工作上务必做到“六个高度重视”

综合现场考察情况和同志们的汇报情况,襄阳在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过程中有几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第一,要高度重视支柱产业培育。一个地区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要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这几年,市委、市政府积极调结构、转方式,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襄阳新闻网,但是与省委、省政府对襄阳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与全市跨越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 我们在产业发展上还面临着比较繁重的任务。产业始终是襄阳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市各地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支柱产业培育,以支柱产业发展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要高度重视关注民生。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发展只是手段,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是根本目的。各级党委政府务必把保障和改善

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帮助群众解决最现实、最迫切的难事、急事,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委政府时刻在关心他们,在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人民群众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人翁,又是参与者,最终还是受益者,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管理,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城市拆迁,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建设、支持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要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招商引资是做大投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决定襄阳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我们要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创新手段,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真正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不仅要签约项目,更要高度重视合同项目、落地项目,通过做实招商引资来做大做强投资, 确保经济增长动力源源不动、强劲有力。

第四,要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四化”同步,是对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但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应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就襄阳而言,襄州、高新、经开、东津等地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的关键时期,一定要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努力通过产业的培育来支撑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城市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一定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突破地级市的思维局限和工作水平,大胆地把襄阳放在国内外高端城市中进行高端规划。规划立意一定要高、一定要着眼长远,坚决杜绝因低水平规划导致未来推倒重建的浪费现象发生。

第五,要高度重视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城市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塑造和保持一个城市的良好形象。城市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要坚持建设与管理“两手抓”,一手抓新区建设,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一手抓老城区的改造提升,把襄阳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特别是城市绿化、亮化要提档升级,要在绿化、亮化的基础上实现美化。

第六,要高度重视求真务实、狠抓落实。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各项工作。任何问题、任何决策、任何措施,既要着眼于未来,又要立足于当前,把长远利益、现实利益、当前利益有机集合起来。项目建设要狠抓进度,对已经开工的项目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倒排工期,

狠抓管理,狠抓进度,绝不能拖拉。要狠抓落实,以更快的速度、良好的管理, 把城市建设得更加漂亮、更加宜居宜业,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城市发展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坚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反对搞花架子,摒弃形式主义。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努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襄阳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就一定能够实现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襄阳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在襄阳市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3年9月16日)

尊敬的夏航主席,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的关键时刻,襄阳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这是全市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推进襄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大会指导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体代表以及全市科技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多年来,襄阳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努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襄阳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地推进了襄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今天的襄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市风貌最新讲话系列, 民生工作不断改善,党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自第六次科协代表大会以来,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科协的悉心指导下,立足“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认真履行职责, 团结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人才成长、提供决策咨询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少工作品牌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立足岗位,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敬业奉献, 为推动襄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实践证明,我市各级科协组织不愧为党和政府联系全市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愧为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臣。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所有为襄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长期以来,襄阳在实施“一主两副”城市发展战略中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经验,就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面对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驱动,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希望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认清肩负的时代重任,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独特作用,在推动“两个中心,四个襄阳” 建设中建立新功业,作出新贡献。

第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更加奋发有为。***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提出了湖北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要求,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必

须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打头阵、当先锋。各级科协组织要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贯穿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学科齐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围绕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等重大课题,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学术研讨、加强决策咨询、积极建言献策,为加快襄阳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要以增强企业、产业、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广泛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讲理想、比贡献”竞赛和“厂会协作”、“金桥工程”活动,不断建设企(事)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不断完善校地科协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积极建设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创新平台,深入推进“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大力促进科技产学研结合,促进全市经济的转型发展。要坚持重心下移、深入基层,引导和支持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一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诊断、科技培训等活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农业生产力的转化。

第二,要在提高市民科学素质方面更加奋发有为。继续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充分发挥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切实履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加强大联合、大协作,搭建社会化科普大平台。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群体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的科普活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技知识在全社会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要强化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理念,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健康安全”为主题,广泛开展节能减排科普行动和农村环保专题科普活动,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所有法人组织和市民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统筹城乡科普事业发展,创新科普方法,完善工作机制,以科普资源共享共建为突破口,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更好地服务广大市民学科技、用科技。

第三,要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方面更加奋发有为。立足全局,抓好大事, 自觉把科协工作融入到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的全局之中,努力建设富有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努力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举荐人才和用好用活人才中发挥独特作用。要在助推科技人才服务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加强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协作,推动制定有利于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措施,做好优秀科技人才的

推荐、评选、表彰、奖励和宣传工作,鼎力支持科技工作者干大事、创大业,竭诚鼓励科技工作者重创新、助发展,推动形成自主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科技工作者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高度关注和支持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需求,为他们获得新思想、了解新信息、把握前沿科技的最新趋势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学发展的实践之中。

第四,要在完善科协自身建设方面更加奋发有为。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科协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同志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自主创新先导作用、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充分发挥组织网络、科学技术、人才智力优势,更好地推动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牢固树立以科技工作者为本的思想,切实把加强党和政府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重要任务,把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作为重要内容,把科技工作者满意度作为衡量科协工作的重要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工作手段,拓宽工作领域, 丰富工作内涵,提高工作水平,在党委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之间建立畅通稳定的双向沟通渠道,协调各方力量为科技工作者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把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切实加强县(市、区) 科协、市级学会、企业科协、农技协服务,拓展科协工作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密切、有效地为各类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切实加强科协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协组织服务大局和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水平。

科协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全面支持科协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定期听取科协工作汇报,关心科协干部成长,保障科协各项经费,为科协及所属团体创造更加有利的工作条件。充分认识科技人才的重要价值,努力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政策化、具体化,当好科技工作者的“后勤部长”,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更好地服务“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大局。

各位代表、同志们,做好新时期的科协工作任务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坚信, 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齐心协力、拼

搏进取,不断开创全市科技事业和科协工作的新局面,为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中做出襄阳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坚持科学规划 不断提升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水平

在市规划局调研时的讲话

(2013年11月5日,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到市规划局调研,主要是和大家一道研究襄阳的城市规划问题,共同推动襄阳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近年来,市规划局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自觉把襄阳置于全省和全国的大局中来规划、定位、建设,做了大量前瞻性、战略性、引导性的工作,对于整个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向规划部门同志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听了肖勇同志的汇报,很受启发。关于规划工作, 讲四点意见。

一、解放思想,创新工作,让襄阳“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更加鲜明

总体来看,无论是从战略地位、区域位置来把握,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考量,还是从与国内同类城市比较来看,襄阳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特色城市。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具体表现为“四个滞后”、“五个不对称”。

“四个滞后”具体表现为:城市规划设计滞后于城市开发建设,规划被建设牵着鼻子走,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基础设施配套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道路建设,还是城市建筑,预见性不够、精美性不足,缺乏应有的文化韵味,既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又常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许多建筑物的寿命只能维持二三十年时间;生活方式的变革滞后于生产方式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明素质跟不上城市的发展步伐;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硬件建设投入大,软件管理跟不上,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水平不高。

“五个不对称”具体表现为:一是城中空间与城郊空间不对称,大量的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区,密度过大,像古城2.5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居住了近十万人;二是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不对称,亟需把社区理念引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让市民在功能完善的社区中享受优质的服务,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向前大步跨进; 三是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不对称,地下空间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集约节约使用不够,致使占道停车、占道经营成为城市管理痼疾;四是“物”的空间与“人”的空间不对称,在中心城区,城市建筑越来越密,人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体现不出“城市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建设理念、建设目的;五是动态空

间与静态空间不对称,固定的城市建筑物与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在空间布局上不均衡,在建筑风格上不协调。

“四个滞后”和“五个不对称”是当前快速城镇化中的共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找准城市定位,实现特色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从实际出发,从规划上手,认真研究解决。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的纲领、旗帜和灵魂,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战略、路径和方向,影响着城市的形象、特色和竞争力。在城市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背景下,襄阳必须找准自己的城市定位,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真正成为汉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目标。其中包括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经济发达,建设“产业襄阳”,为城市培育雄厚的经济实力;第二,文化繁荣,对历史文化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对现代文化要不断地创造和引进先进的文化,努力培育集传统和现代于一体、具有襄阳特色的城市文化;第三,法制优良,必须把社会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快民主法治化进程,实现长治久安和跨越发展;第四,社会公平,最大限度的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凝聚万众之心,维护和谐稳定;第五, 生态一流,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坚持生态立市,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 的理念,立足长远和未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尚不具备条件的建设项目,要把它守住,切忌强行上马、破坏生态;第六,人民幸福,城市是为人民而建的,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感受到生活好、工作好、环境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增强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决定着城市建设的品质。城市的定位要靠规划来体现,城市的特色要靠规划来引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要坚持两种理念。一个是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缺乏文化的城市是盲目的,脱离了城市生活的文化是空洞的”。一个城市能够长期吸引人的是文化,许多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脉,并且能够用实物将历史文化直观地展现出来,唤起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襄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城市建设不能“只见物质不见精神”,要把精神融入物质之中,以文化铺底编制城市规划,使文化元素和文化特征定点落位,建设体现襄阳文化的特色城市。

另一个是以建设生态文明理念打造山水园林城市。襄阳有着“一江碧水穿城

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自然风光,有着丰富的“山、水、城、洲、文”城市元素,有着依托山水自然勾勒的“一心四城”城市形态,这在全国乃至世界城市中都是少见的。从功能定位、城市形态、产业布局等各方面来看,襄阳完全具备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基础和优势。要从建设功能性城市出发,充分发挥好特殊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努力打造宜业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

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没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就不可能有历史的传承。我们既要当好历史的保护者,更要勇做历史的创造者。李瑞环同志曾讲, “城市建设最大的敌人,是城市管理者的有权、无知、敢拍板”。一个地方领导者的见识、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城市的领导者、管理者、建设者必须通过努力学习提升文化素养,通过民主决策用好权力,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好城市规划,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杜绝城市步入“拆了建、建了拆”的恶性循环和“破坏性建设,建设性破坏”的发展困局,努力为历史留下一些遗产。

二、理清思路,明确职责,发挥好规划在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中的引领作用

建设城市既要好看更要好用,对外有形象,让社会认可赞同;对内有品质, 让市民宜居宜业。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城乡规划必须始终做到“五个坚持”:

(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工业的发展水平体现着它的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其在区域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准确把握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从产业发展现状出发,既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化作为加速襄阳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力量,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更着眼于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不遗余力地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襄阳现代化水平的主力军,做优做强以文化旅游、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科技信息等为主的第三产业。特别是要依托襄阳深厚的文化优势和丰厚的旅游资源,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襄阳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城市建设上,既要与湖北的其他城市形成发展合力和整体竞争优势,更要避免“千城一面”,努力彰显襄阳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把襄阳建成湖北“满天繁星”城市体系中的一轮“皎洁明月”,建成富有荆楚文化特色的“湖北大客厅”,让来到襄阳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鲜明文化特色。

(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提升人居环境。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

了生存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群众满意度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是评判和检验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准则和最终标准。要坚持把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满意度,作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功能完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公共设施体系,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要通过人本化规划、人性化管理、人文化建设,整体提升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使群众既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又成为美好生活的受益者,使襄阳成为“本地人自豪、外来者向往”的宜居宜业之城。

(三)始终坚持特色取胜,张扬凸显文化品位。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有特色越好。与北京、上海、武汉等特大城市相比,无论是人口规模、城市面积, 还是经济总量、综合实力,襄阳均有差距。在城市建设上,要坚决克服“跟风而上、一味求大”,必须走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不求最大,但求最好, 不求最现代,但求最精致,建设魅力城市,实现特色取胜。要把襄阳这座城市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乡规划建设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更加注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开发,更加重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会合,更加注重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的优势打造,更加注重功能分割与特色品位的和谐统一,更加注重城市形象的包装推广,以特色彰显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要做足襄阳民俗文化与鱼梁洲江心岛相结合的文章,努力把鱼梁洲打造成兼具风情与风光的文化旅游名岛,放大襄阳“一心四城”的独特城市形态结构特色。要凸显历史文化的脉络, 吸收现代文化的精髓,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独具个性、彰显魅力的城市形象,使襄阳的历史文化之美、自然风光之美、现代文明之美、地域风情之美充分展现。

(四)始终坚持环保优先,构建打造生态文明。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 让城中水系活起来、道路街区绿起来、城市景观靓起来、市容市貌美起来。要通过集约规划、集约建设、集约管理,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和体现到襄阳发展的方方面面,保护好“一江三山九河”的自然生态环境。

一要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全面加强园林规划建设,提高城乡的绿地率和森林的覆盖率。按照城市功能分区,实施“绿化三进”战略(进郊区、进社区、进城市),扩大郊区绿地面积,衬托城市环境;提升社区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全盘绿化城市,美化城市环境,达到美化社区、优化郊区、绿化城市的目的,早日建成绿色城市。加大城市绿道绿廊规划建设力度,加快编制绿地系统规划、基

本生态控制线等规划,构建“五百米见绿、一千米见园、二千米见水”绿地生态系统,打造“点线面相结合、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城市景观系统,让市民出门能见绿、处处赏风景。

二要铁腕治污,科学治水。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坚决治理汉江污染问题。实施引水入城战略,编制“九水润城”规划,形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壮观景象。特别是要尽快研究打通护城河、连接古城墙问题,做足做活绿化、美化、亮化文章,让城墙连起来、护城河水流起来、绿廊建起来,打造襄阳城市建设和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靓丽名片”,早日让襄阳古城重放异彩,让襄阳城市释放灵性。

三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大力整治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努力提升城市生态质量,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襄阳新形象,让群众在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改变中感受变化,体味发展,共享成果,促进襄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央提出“四化”同步, 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城乡生产力和产业发展的优化布局,实现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的优化配置。

一要加快东津新区建设。加大在建工程建设力度,加快“产城融合”步伐, 增强新区活力,使之真正成为引领汉江流域开放开发战略引擎的核心。

二要加快实施“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实现老城区的改造提升,使市民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关于襄阳古城,现在还难以具备一次性改造恢复的能力和条件,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选准突破口,稳步推进,逐步恢复。要把古城改造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尽快连接古城墙,建好古城门,打通护城河,恢复古城风貌,吸引更多游客,助推第三产业发展。要加强古城控制,对古城2.5平方公里范围的建筑物,原则上“只拆不建、只减不增”, 抓好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好建筑物形状、色彩、形态和功能,逐步彰显古城风貌。

三要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按照“一主两副三支撑”的总体布局,加强指导, 加强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要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不仅是人类活动的载体,也是人类艺术的结晶,“三分靠建、七分靠管”。要树立“精品城市”的意识,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的要求,坚持规模扩张与功能完善有机结合,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努力由过去的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由突击管

理向长效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打造一个城镇布局合理、产业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的新襄阳。

三、科学规划,系统实施,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实现新跨越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城市规划权是政府最大的财富、最丰厚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权力之一。政府必须谨慎使用规划权,严格按照“动土必有规划、出土必有设计”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地搞好规划设计,以此保障和促进全市城乡建设管理的高水平。

(一)坚持高起点定位。古人讲,“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要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以战略思维来审视规划工作,使规划具有长远的眼光、科学的预测和理性的控制,既立足当前,又预见未来。要本着为历史负责的态度,加快城市法治化进程,增强政府依法编制规划、执行规划的意识,防止规划三年一变、五年一动,力争使规划能够收到长期效果。要研究把握城市发展趋势,对城市人口规模、资源成本、产业发展、交通组织等进行科学预测,以长远眼光做好城市规划,既给当代发展指明方向,也给未来发展留下空间,使城市规划建设能够经得起当代和后代人的评说,绝不能因规划落后导致“前建后拆”,绝不能让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要全面放开规划市场,推行规划方案竞选机制,确保规划好中选优、优势集成。

(二)实施全域规划。坚持把全市城乡地域全部纳入规划范畴,使规划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无盲区。要注重规划衔接、有机统一,构建中心城市、卫星城、特色镇、乡村(新型农村社区)“四位一体”城镇体系;坚持镇村发展总规、土地利用总规、建设用地详规、产业发展规划与农村新社区建设规划“五规合一”。要注重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要编制好襄阳中心城区周边的九个重点城镇的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各县(市、区)要按照规划体系的要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原则,列出详细工作计划,逐一抓紧编制。

(三)精细化设计。城市形象的鲜明性、城市空间的协调性和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精细化的城市设计。要做好中心城区重点地段和大型建筑的空间、形态、功能、天际线、色彩设计,提升城市的景观特色和视觉品位。一要注重城市形态规划与设计。这次规划调整后,襄阳基本上形成了椭圆形

的城市形态,鱼梁洲是椭圆的圆心。要认真研究城市形态,逐步把城市建设得更加漂亮。

二要注重城市色彩规划与设计。一个城市的风貌,往往与城市的色彩密不可分。襄阳古城要保持怎样的色彩,需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使城市色彩既符合襄阳的历史地位,又有别于一般的历史文化城市。

三要注重城市建筑功能的规划与设计。特别是在襄阳古城的改造过程中,对建筑物的设计,既要好看,更要实用,要注重单体建筑与整体建设特色的协调和谐性;既要保持外表形象的民俗化,又要确保内部功能的现代化。

四要注重城市天际线的规划与设计。让人们无论站在城市的哪个方位环顾四周,都能够清楚地感知天地相交的那一条与众不同、颇具特色的轮廓线。

(四)严格规划执法。用规划指导发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可以使各项工作始终围绕既定战略目标前行。规划得不到落实,就会沦为一纸空谈,失去应有效力,让城市发展陷于无序状态。城市规划定下来之后,必须不折不扣地严格遵守、坚决执行,切实体现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方方面面。要严格规划执法检查, 绝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设,绝不建设没有规划的建筑;凡是与规划不符、未经规划部门批准的项目要一律叫停;加大违法处置力度,让不尊重、不服从规划的单位和个人付出应有的代价。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职能,发挥规划部门的监管职能,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构建层级清晰、职责明确、统一管理、广泛监督的规划落实机制。要通过严格规划执法,切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加快建设有特色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中国山水园林城市。

四、强化责任,提能增效,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过得硬的规划队伍

规划部门、规划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和引导作用, 努力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者、城市经营的策划者、公众利益的代表者以及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公众利益的有效协调者。

(一)围绕中心,强化责任。城市规划工作必须明确方向,把重心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上来,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重抓好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以规划为龙头带动襄阳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抓紧建设城市规划馆,加强规划工作宣传力度,让广大市民了解、认识和尊重城市规划,提高社会的参与度,增强规划的公开性和民主性。

(二)加强学习,提能增效。打铁还需自身硬。规划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规划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的关键。规划工作者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以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的工作理念,抓好专业技能培训,学习吸收先进地区规划理念和编制经验,提高规划专业技能水平。要解放思

想,开阔视野,站在全省和全国的高度,以全球视野来谋划襄阳发展,做到立足本来、学习外来、创造未来。规划部门要加强内部管理,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三)换位思考,改进服务。规划部门既是发展的谋划者,又是面向群众的服务者。要以开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服务职能,以务实的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坚持为民导向,将群众的利益体现于规划之中,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编制规划的根本目的,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民生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让群众的利益与规划的执行统一起来。

(四)廉洁自律,筑牢防线。廉洁自律是规划干部的生命线。城市规划既处在城市建设的前沿,也处在反腐倡廉建设的前沿,必须高度重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规划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二十一条意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机关作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好技术、审批、财务、人事关,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权力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树立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良好机关作风。

全市规划系统为襄阳发展付出了努力、做出了贡献。希望大家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善于学习、兼容并蓄,进一步提升科学规划水平,引导城市特色发展, 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都市襄阳建设

(2013年6月7日)

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是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襄阳实际作出的战略部署。襄阳有着2800多年的悠久建城史,文化对城市建设与管理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襄阳的鲜明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加快“都市襄阳”的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贯穿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做到传承历史文明、彰显襄阳文化的生命力与拓展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的内在统一,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有效对接,着力提高“都市襄阳”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建设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在于其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和城市规模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在于城市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个性魅力。襄阳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只有把襄阳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设计中,将内在的文化内涵物化为外在的城市建筑,实现襄阳特色文化与现代城市风貌的有机衔接,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现象的发生,使“都市襄阳”更具生命力,更富有魅力。

(一)坚持以文化彰显城市特色。现代化城市建设不是单纯追求建筑的高大耸立和道路的宽阔,而是要让建筑艺术和环境和谐地结合,体现城市的历史、传统和特色风情的合理搭配。2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孕育了襄阳厚重而独特的三国文化、荆楚文化、汉水文化、古城文化、商业文化。昔日的辉煌,积淀在襄阳的历史中,也镌刻在襄阳人的记忆里,成就了襄阳人的骄傲与自豪。建设“都市襄阳”,必须始终坚持文化引领,擦亮襄阳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城市文化资源的保护,注重城市文化个性的培育,注重市民文明理念的养成,将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建筑风格、功能区分等各个方面,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留存城市记忆,使城中水系活起来、道路街区绿起来、城市景观靓起来、市容市貌美起来,为人们留下独具特色的“襄阳印象”。

(二)坚持以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文化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也是城市功能的最终价值。城市不仅要满足市民在物质形态上的功能需求,更要满足市民在精神层面上的功能需求。以文化意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关键在于转变城市发展

理念,使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轴心,让文化精髓贯穿于城市化进程,让城市始终闪耀着璀璨的文化光辉。做好历史文化与山水资源、现代都市与千年古城、城市形态与人文元素结合的文章,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城改造,无论是商业街区还是产业园区,无论是大型公共场馆还是现代商住小区,都要把文化元素注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真正把襄阳建设成为具有深厚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积极创新精神,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名城。

(三)坚持以文化塑造城市品牌。文化是城市的最高价值。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标志,悉尼歌剧院是悉尼的象征,东方之珠是上海的符号,天安门广场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首都北京   一座成功的城市需要能够代表其形象的标志性建筑,以此形成城市的文化品牌。要以襄阳文化为内核,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城市名片,从不同层面体现城市的标志性形象。深度挖掘襄阳历史文化内涵, 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构建独特的城市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实现城市标识的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精心打造具有襄阳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标志性街区,使之成为“无言的史诗”,使建筑、街区因为文化的注入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城市因为文化的力量而灵魂活现,塑造襄阳城市品牌,提升襄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以强烈的文化意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襄阳的魅力,不仅在于自然赋予的山水之美,更在于历史文化传承的人文之美。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是前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也是襄阳的文化基因。建设“都市襄阳”,不仅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承载功能,更要注重城市文脉的展现和延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护文化名城作为一种历史责任和高远追求,制定、实施好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实现名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形象提升的有机统一,努力使古城襄阳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熠熠生辉。

(一)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襄阳城市建设最宝贵的财富,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规划控制、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科学开发”的方针,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理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体制,加大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执法力度。把襄阳古城

(池)、邓城遗址、习家池园林、商业会馆、历史文化街区等标志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恢复和开发放在优先的位置,使其尽快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景观,成为展示襄阳历史文化的形象载体。编制实施襄阳古城(池)控制性详规,以修复古城

墙、恢复古城门、打通护城河为重点,拆除严重影响古城风貌的建(构)筑物, 控制古城内外环境,规划建筑风格与色调,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 逐步恢复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建设,结合汉江岸线的景观规划建设,保护和恢复“九街十八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改善和提升樊城历史风貌商业街的景观形象。加大古镇古村、古街古巷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力度, 打造充满襄阳民俗风情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和城市小区。

(二)充分挖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襄阳数千年来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哺育了诸葛亮、刘秀、宋玉、米芾、孟浩然等诸多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书画家和诗人。这些历史名人的奋斗精神和道德风范,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襄阳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利用和挖掘历史名人的重大价值,做好历史名人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积极全面开展襄阳历史名人的挖掘整理工作,对襄阳历史上的名人、名家、名作、典故、传说、故居、故地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对当代各类文艺作品进行收录编撰,建立襄阳名人库。同时,做好历史名人物化利用工作,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对城市形象的巨大促进作用,用名人为街道、企业、学校命名,注册名人商标, 开发名人特色产品,规划建设一批以历史名人为主的城市雕像,展现襄阳名人文化特色,把名人效应更多、更好、更快地转化成助推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各类要素资源。

(三)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坚持把历史文化作为襄阳最大的“无形资产”,充分整合城市资源和文化元素,进行策划、提炼、包装和推介,形成城市文化品牌系统,展示襄阳文化独特魅力。一是培育城市文化品牌。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推进城市文化传承、文化融合、文化创新、文明进步,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襄阳文化元素。组织广泛讨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从襄阳众多文化形态中提炼出襄阳市民都认同、外界社会易辨别的襄阳文化标识,实现城市建筑的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二是创造文艺精品品牌。大力挖掘利用襄阳的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古城文化资源,实施舞台精品工程、影视剧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艺精品。三是打造文化节会品牌。坚持注重特色、强化功能、扩大影响,积极筹划富有襄阳地域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和生态特色的文化节会,高水平策划和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米芾国际书法节、玫瑰文化节、梨花节等文化节会,打造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节会品牌,强壮襄阳发展气场。

三、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推进城市转型发展

文化软实力是城市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动力。都市襄阳不仅是空间布局、建设规模层面上的现代之城,更应是文化繁荣、文明彰显意义上的智慧之城。文化不仅是城市个性的体现,更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引导,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步伐更快、成效更显。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提高城市建设品位。都市既代表着一种现代化的城市形态,更表现为对现代发展方式的追求。建设都市襄阳,必须按照现代文明城市的标准,推进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统筹运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人口聚集、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四大要素”,充分利用空间集约发展,挖掘城市用地潜力,实现低效土地高效配置、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提升。把创新理念作为推进内涵式发展的先导,树立内涵为主、集约节约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紧凑型、复合型城市,进一步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把产城融合作为推进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引导,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提升汽车产业,着力推进纺织服装、建材冶金、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延伸,为都市襄阳建设提供充分的产业支撑。树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幸福宜居城市。

(二)坚持双核驱动,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在中心城区建设上,坚持两手抓、两促进。一手抓新区建设,集中力量加快“东津新区”建设,创新理念, 理清思路,把东津新区建设成具有国际化水平、现代城市功能、能够承担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城区,加快推进核心区建设以及两个产业园区和十大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不断给市民新感受,增强市民对城市发展的信心,为襄阳在更广领域、更高层级发展提供新的平台;一手抓老城区改造提升,以“两改两迁”为抓手,加大“棚户区”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和批发市场外迁工作,推进重点项目和三大市场集聚区建设,盘活城区土地资源,腾笼换鸟,促进老城区产业升级、功能提升、环境再造,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力,创造良好的生态居住发展环境。

(三)坚持城镇化引领,提升都市体系综合辐射力。积极有序地推进中心城市、卫星城、特色镇、新型小区“四位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城镇体系建设,在推

进都市襄阳建设中,统筹推进物的城市化与人的城市化进程,统筹推进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统筹推进地面建筑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襄阳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把人本思想贯穿到城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三维转换,调节教育医疗和其它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 使全体公民都能够享有现代城市生活的权利,通过城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架起进步的阶梯。坚持以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魅力城镇、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镇化改革,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坚持以提升文化内涵为着力点,加快构建起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人流物流便捷、经济文化繁荣、社会事业发达、城市管理高效、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四、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市民是城市的真正主人,我们要按照以文化人、以文塑城的思路,以城市管理法治化为重点,市民素质现代化为核心,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全面推动城市管理步入法治化轨道。把法治思维、规则意识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必要条件,按照把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纳入法治化的思路,深入推进法治城市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服务政府。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抓好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平安建设特色创建体系、平安法治指标体系建设,努力把襄阳建设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平安的地区之一。深入推进区镇合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壮大小区集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小区工作者队伍激励和约束机制、小区内单位为居民办事的联动机制、小区工作者联系服务居民的常态化机制,全面提升小区公共服务功能。

(二)加快转变城市管理方式。坚持权责利相统一,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市民共管共享的城市管理新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合理调整小区管理幅度,引入市场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健全“市区联动、以区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机制,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进城市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体现个性化和人文关怀,着力解决“城市病”,推动服务到“家”。结合“五城同创”工作,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提高依法管理城市水平。大力推进“迎接新市民”工程,开展“关爱新市民、建设新家园”活动,

使来襄务工、就读人员享受到与本地市民同等的待遇,切实增强全体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市民素质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把市民素质的现代化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全过程,积极倡导“精进致远、包容大气、创新创造、法治诚信、勤勉务实”等人文理念,增强社会共识,发挥强基固本的作用。大力推进机关文化、企业文化、小区文化、校园文化、商业文化等五个专项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建设汉江讲坛、襄阳道德讲堂等阵地,组织开展“全民阅读”、市民学校、礼仪讲堂等市民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市民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淡化地域情结、人情关系,把法治思维、规则意识作为处事依据和行为准则。大力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义工、志愿者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市民道德修养,为加快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凝聚强大合力。

不断提升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013年12月26日)

结合襄阳实际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以讲话精神统领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坚持践行宗旨,坚持民主集中,形成改革共识,凝聚发展力量,加快“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步伐,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 作出应有贡献。

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改革开放的政治自觉。积极贯彻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勇于解放思想,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发扬壮大襄阳气场。强化奋发有为、敢为人先的意识,品质优先、又好又快的意识,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意识,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意识,胸怀大局、共谋发展的意识,在推进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扩大开放、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坚持竞进提质、又好又快,强化科学发展的责任担当。要坚持发展不松气, 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围绕做强实体经济这个中心,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确保经济发展当前有活力,未来有潜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以增强辐射功能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民生为先,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 八字经,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覆盖城乡居民、可持续增长的民生保障体系;深入推进法治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东津新区建设,着力实施老城改造提升工程,强力推进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坚持人民至上、群众标准,争当践行宗旨的表率。党委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干部要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立场思考问题,带着感情深入实际解决问题,把工作好坏交由群众评判。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凡是出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凡是拟定关系群众办事的规程,凡是提供面向群众的服务,都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坚持“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严格落实利民惠民便民行政准则,大力实施惠民行动计划,抓好公开承诺实事和民生项目建设,言必行、行必果。

坚持民主集中、团结统一,凝聚助推发展的强大力量。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

原则,引导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把襄阳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共同目标引领下考虑问题、推进工作,自觉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当作一剂良药。健全和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工作制度体系,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规范议事决策程序,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自觉维护民主集中制,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市区公共租赁住房发放钥匙仪式上的讲话

(2014年1月26日)

市民代表们、同志们:

大家好!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为即将入住公共租赁住房的576户家庭代表发放钥匙,这标志着我们又有一批市民朋友住有所居;这也是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住房困难户送出的实实在在的拜年礼物。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乔迁“邓城·芳草园”新居的各位住户,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奋战在保障房建设一线的管理者和建设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相关单位、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住房是重大的国计民生。住有所居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美好憧憬。正如诗圣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把“住有所居”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制定相关政策,采取一系列举措,投入大量资金,不断改善群众住房条件。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建设保障房作为“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中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群众住房问题,坚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作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连续多年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全面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就是要建出“广厦千万间”,让住房困难家庭逐步住进功能完善的小区、环境温馨的家园,不惧风雨,喜笑欢颜。刚才,赵新建同志介绍,2013年全市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8385套、分配入住16855套,创造了保障性住房年度建设规模、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两个“全省第一”,解决了一大批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困难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发展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让市民生活得更好。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努力把襄阳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法治优良、社会公平、生态一流、人民幸福的和谐家园。住房保障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 是让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具体内容。只有努力让所有困难群众及早实现居有定所,才能谈得上生活幸福,才能真正建成和谐家园。在新的一年,我们一定要把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坚持把保障群众住房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议题,作为政府及部门工作的重要职责,进一

步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力争实现住房困难家庭的应保尽保。同时,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的统筹推进。希望各有关部门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住房保障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尺,把建设品质作为住房保障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把公平分配作为住房保障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站在困难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带着感情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努力把保障性住房建成“放心房”、“精品房”、“幸福房”,将住房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新就业无房职工和“新市民”群体,真正把好事办实、好事办好,让群众感受到这项惠民政策带来的福祉,让每一个困难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更加有尊严。

俗话说:安居乐业,天道酬勤。希望住进保障房的市民家庭,充分就业、积极创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享受温暖中感恩社会,积极投身城市建设和管理,为“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最后,我向大家致以新年的祝福,衷心祝愿大家新春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在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2月9日,根据录音整理)

根据中央、省委的统一部署,今天召开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精神,对全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动员部署。省委督导组组长张建仁同志将作重要讲话,全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严肃认真地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政治自觉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省委有关会议特别是***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贯彻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的自觉性坚定性,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教育实践活动。

第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群众路线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不断增强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没有存在的依据,就没有立足之地,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对此,我们党始终有着高度清醒的认识,始终把群众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四大危险” 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巩固执政地位,保持长期执政,关键是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决定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紧紧抓住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不放松,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之中,真正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 下大力气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第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迫

切要求。***同志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的积极回应、对解决好人民群众所思所盼问题的坚定决心。总体上看, 我市大部分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好的,主流是好的。特别是通过深入扎实开展以“践行宗旨,争做好干部”为主题的“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进一步促进了部门职能转变,促进了干部作风改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但是“四风”问题,特别是***总书记、李鸿忠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问题,在我市各地各单位和各党员干部中都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甚至非常严重。同时,我们还存在一些独具襄阳特色的“地方病”、“行业病”,比如:

从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看,有的政绩观扭曲,急功近利,习惯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城乡统筹发展不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相对滞后;有的唱功好、做功差,有的工作标新立异,思路不切实际,事情未做、经验已出;有的缺乏创新,经验主义盛行,自说自话、自以为是,学习外地经验囫囵吞枣、生搬硬套;有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既不愿民主也不善集中,放不开、统不住、捏不拢;有的心浮气躁,打基础、管长远的意识不强,“功成不必在我” 变成了“成功只能在我”;有的干部提拔前后判若两人,甚至与组织讨价还价、挑肥拣瘦,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有的热衷于“傍大款”,甘当老板的“办事员、保护伞”,称兄道弟、利益勾结,等等。

从市县直属单位看,有的干部信仰缺乏、精神空虚、思想迷茫,“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有的连钟也不撞;有的追求奢靡、贪图安逸,经常想的是位子、车子、房子、票子、孩子,搞“五子登科”;有的工作拈轻怕重、讨价还价,不比奉献比清闲,不比事业比家业,不比能力比资历;有的单位管理松弛,制度执行不力,讲在嘴上、挂在墙上、印在书上,就是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庸懒散软,上班晚到、下班提前走,有的上半天班、玩半天游戏,看电影、炒股票、搞网购;有的工作不主动、不作为、慢作为,对上拖、对下推、左右“踢皮球”, 工作“中梗阻”;有的玩风盛行,吃喝玩乐通宵达旦、乐此不疲,等等。

从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看,有的单位口号喊得响,但是服务冰冰凉,门虽好进、事却难办;有的便民措施不切实际,操作性差,群众办事仍然不易;有的吃拿卡要,要求服务对象和管理对象报条子、借车子、埋单子;有的变

相发福利、公款搞旅游;有的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搞选择性执法、私利性执法, “老乡格外熟,同学格外亲,朋友格外铁”,把党性原则作为儿戏,办人情案、关系案、利益案,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从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看,有的干部对群众没有感情,上数两代都是农民,但却瞧不起农民,说不了群众的话,听不得群众的言,解不了群众的难;有的在群众面前打官腔、摆架子,吆五喝六、态度蛮横;有的落实惠民强农政策如雁过拔毛、沙滩流水,甚至挤占、挪用、截留;有的侵害群众利益,利用职权包揽工程、承接项目、违规占地,把集体资产资源低价发包给亲朋好友;有的盲目搞建设,造成新的债务;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群众;还有的基层干部甚至长期“走读”,白天点卯、晚上进城,工作不专心,遇事找不着人; 有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服务群众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思路不宽、办法不多; 有的宗族房头势力严重,针插不入、水泼不进;有的制度牌子过多过滥,墙上挂满、门上贴满;有的办事不公、与民争利,心中装的只有亲朋好友,没有广大群众,好地好田优先占,好山好塘优先包,福利指标优先用,等等。

同时,还有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比如,“吃请风” 根深蒂固,“打牌风”影响恶劣,“卡五星”、“斗地主”现象普遍,“人情风” 屡禁不止。

上述种种表现,尽管不是主流,但也不容小觑。近年来我们通过狠抓作风整顿,取得一些成效。但应该清醒地看到,作风建设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对存在的问题,是保持清醒、认真解决,还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是一个重大政治立场问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迅速清醒起来,迅速自觉起来,迅速行动起来,切实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第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快建成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省委、省政府从全面深化改革,“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高度出发,将“两圈一带”丰富提升为“两圈两带”发展战略,要求襄阳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中发挥战略引擎作用。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开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新局面的战略部署。能否担当起省委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能否实现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宏伟目标,是对全市各级党组织凝聚力、领导力、执行力的考验,是对广大党员党性、素质、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工

作作风的考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用群众语言教育引导群众,用群众心思服务群众,用换位思考体验群众,用群众力量办群众的事,用群众标准取信群众,充分调动全市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心同德、攻坚克难,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汇聚起推动襄阳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确保思想领先、发展率先、改革当先、创新争先、开放抢先、民生优先,从而把“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二、把握总体要求,确保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序

根据中央、省委的统一要求,我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二十一条意见,突出作风建设,贯彻整风精神,体现实践特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继续深化以“践行宗旨,争做好干部”为主题的“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第一,抓根本把方向,深入推进“灵魂革命”。群众路线的贯彻、工作作风的转变,前提在于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于思想理论的自觉。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衡量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看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是否得到提高。要抓住思想建设这个“总开关”,把解决思想问题、加强主观世界改造、让党员干部真正受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十八大、***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学习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先进典型事迹,学习好干部“五条标准”、争做“六个表率”,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专题学习讨论,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在思想和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始终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看问题、分析问题,带着真挚的感情为群众解决问题, 把工作绩效交给人民群众评判,使为民服务理念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价值追

求、行政准则和绩效标准,拆掉挡在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打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便捷通道。

第二,不变通不走样,从严落实规定动作。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 到9月基本完成。具体到每个单位,集中教育时间不能少于3个月。在方法步骤上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学习教育、听取意见,二是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三是整改落实、建章立制,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是基础,这个环节搞好了,才能掌握思想武器,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内生动力。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是关键,问题找准了、批评搞好了,整改就有了方向、有了基础。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是根本,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群众满意,把活动成果巩固下来、坚持下去。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不分阶段、不搞转段,目的就是把三个环节的要求贯通起来、衔接起来,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各地各单位一定要按照这些基本步骤和环节开展活动,做到一个步骤不少,一个环节不省,一个标准不降,把规定动作做扎实、做到位。相对于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推进措施要有所区别,但在执行标准上绝不能层层递减、降格以求。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要求的具体办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基层创新,把自选动作做出特色、做出成效。要把活动质量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切实做到思想认识上不去的不放过, 查摆问题不聚焦的不放过,自我剖析不深刻的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到位的不放过, 人民群众不满意的不放过,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

第三,出出汗排排毒,把整风精神贯穿始终。***总书记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党内政治灰尘、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必须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以整风精神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要敢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敢于揭短亮丑,让党员干部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要克服“怕开展批评”、“怕影响团结”、“做老好人” 的思想,开好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自我批评要真正触及问题、挖到思想深处,相互批评要敢于指出问题、真诚帮助提高。每名领导班子成员都要自己动手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一风一风地列出“四风”问题的具体表现、典型事例,对“三公”经费支出、职务消费、办公用房和住房、家属子女从业等情况作出说明,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确定的专项整治任

务,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文山会海,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奢侈浪费,超标配备公车,多占办公用房,“三公经费”开支过大,滥发津补贴,“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问题,一项一项地整治。要强化正风肃纪,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严肃查处,对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对长期不起作用甚至起负作用的党员进行组织处理。对有问题不整改、大问题小整改、边整改边触犯的要严肃批评教育,必要时采取组织措施和纪律措施。要构建“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工作机制,对违纪违法行为“露头就打”,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第四,真开门开好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同群众贴得更近,关系更直接。干部作风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紧紧依靠群众, 坚持走群众路线,不能自说自话、自拉自唱。要以诚恳的态度欢迎群众提意见。真诚听才能听到真意见,有胸襟才能容得下逆耳忠言。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开门纳谏、从善如流的态度,放下架子,以群众心为心,热忱地欢迎群众提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只要出于善意,即使是尖锐的批评,也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虚心听取,诚恳接受。要畅通渠道方便群众提意见。把“面对面”和“背靠背”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让群众有直接、当面提意见的机会,也要让群众有间接、侧面提意见的渠道。要采取召开座谈会、蹲点调研、个别访谈、设置意见箱、上门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12345”政府服务热线、信访接待室、行政服务窗口、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说事”室、维稳联动中心等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听取党员干部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要全过程敞开大门让群众提意见。开门不只是开一时、开一段,而是要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各环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听到了哪些意见,听到的意见够不够、准不准,要向群众公示;查摆的问题透不透、深不深,要向群众反馈;针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实不实、管用不管用,要接受群众评判。总之,要把整个教育实践活动都置于群众监督之下,通过吸引群众广泛有序参与,提高透明度,增强实效性。

第五,带好头当示范,领导干部要把自己真正摆进去。古人说:“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带头,率先垂范, 为全党作出了榜样。市委常委要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做明白人、清醒人、局中人,示范推动全市教育实践活动。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

子也要结合各自实际扎实开展活动,为全市各级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出表率。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践行者,要用严格的尺子衡量自己,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用无私无谓的勇气改造自己,带头学习提高、带头调查研究、带头听取意见、带头交心谈心、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进行整改,力争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通过“自上而下”的实际行动,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推动一级干,在全市上下形成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场效应”。

第六,立规矩建制度,推进践行宗旨常态长效。***总书记强调,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边实践、边总结,善于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办法抓好制度建设,进一步改革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绿色GDP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体系,体现群众意愿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作风建设机制、民生保障机制、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等,以制度机制固化作风建设成果。“令在必信,法在必行”。要坚持一手立规矩、定制度,一手抓整改、抓落实,强化制度执行力,尤其要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湖北省解决党政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若干规定》等制度的贯彻落实,用严明的制度、严格的执行、严密的监督、严肃的惩处,让走群众路线成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和刚性要求。

三、做好结合文章,充分转化运用“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成果

去年6月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提出的“思想认识同步、改进作风同步、解决突出问题同步”的要求,在全市深入开展以“践行宗旨,争做好干部”为主题的“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从党员干部角度看,联系了群众,换出了感情,纯洁了思想灵魂;从具体工作角度看,对接了群众需求,亮明了工作措施,解决了突出问题;从群众角度看,体现了民本,尊重了民权,提升了基层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从提高效能角度看,转变了职能,促进了发展,优化了工作机制。实践证明,我市的大讨论活动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是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更好满足群众需求的务实之举,是创新群众工作的有益探索。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给予充分肯定。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批示:襄阳开展的“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是为民务实清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化和具体体现, 要在全省推开,以大讨论促进作风大转变。省委已将这项活动作为第二批教育实

践活动的重要抓手,作为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争做好干部”活动的具体载体,在全省推广。我们一定要做好结合文章,充分转化运用好大讨论活动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创特色、求实效。

第一,在活动部署上抓好对接。要在工作谋划上抓对接,把大讨论活动作为教育实践活动有效载体,作为成果展示的重要方面,有机融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不能搞成“两张皮”、“两条线”。各地各单位在谋划活动方案时,都要服从市委这个总的要求,原则上不再提新的口号。要在工作机构上抓对接,各级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原则上要在大讨论活动现有的工作机构上进行组建,人员打通使用,不能搞成“两套班子”、“两套人马”。要在督办指导上抓对接,把大讨论活动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督办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深化大讨论活动成果,力争创出襄阳品牌、形成襄阳特色。

第二,在工作推进上抓好融合。要把深化大讨论活动的具体举措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特色动作”,充分落实和体现到教育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工作生产一线、“三万”活动联系点和服务对象之中开展换位体验,自觉对照“民心民声”这面镜子抓学习、查问题、促整改。要把争当“人民满意好干部”活动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研究细化地区、行业和系统好干部具体规范,把好干部标准纳入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对照检查、自我剖析、开展批评、整改落实的重要参照。要把“三亮”、“三晒”作为开门搞活动的硬性要求,推动单位亮职能、干部亮身份、办事亮流程,晒问题、晒整改、晒绩效,请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实现党群、干群良性互动。集中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后,要采取服务对象直接测评、组织开展行风评议、实行第三方调查评价“三评”举措检验活动成效。群众满意度不高的地方和单位,要责令整改, 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第三,在问题整改上抓好聚焦。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矛头直指“四风”问题,开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首要任务也是解决党员干部不自觉、不自愿践行党的根本宗旨问题,这两项活动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四风”问题具体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具体到一个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每名领导干部,都有一些不尽相同的表现形式,每一个党员干部都不能置身事外。各地各单位一定要在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对准焦距,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切实找准“地方病”、“行业病”,把问题具体化,防止只重表现不重实质。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关键。要抓住主要

矛盾和突出问题,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具体问题改起,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拿出切实管用的办法,即知即改、立行立改,言必信、行必果,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第四,在成果运用上抓好转化。大讨论活动开展的时间不长,但效果明显, 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要结合实际抓好学习教育, 进一步巩固深化大讨论活动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推动“灵魂革命”,引导党员干部筑牢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要充分运用好大讨论活动中涌现出的各类典型, 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要把大讨论活动查摆出来的问题, 一并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整改落实的重要内容,发扬“钉钉子”精神, 着力推动解决。要继续坚持“三事工作法”、“王运福工作法”、“马上办、帮你办、我来办”等成功的经验做法,大力实施民生改善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一批基层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看到更多变化。要在大讨论活动中形成的职责规范、制度规范、流程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整合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把改进作风的成效真正落实到党的基层组织和“末梢神经”。

四、加强组织领导,力争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坚持两个突出:一是突出领导带头,二是突出“认真”二字。要确保两个贯穿始终:一是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二是把边学边改、立行立改贯穿始终,切实解决突出问题。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抓好正面引导,回应群众关切。全市各级党组织要迅速行动起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第一,落实领导责任,自始至终强力推进。市委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各地各单位要在现有工作机构基础上,迅速调整充实力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纪检、组织、宣传等部门要密切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吃透政策原则、把握进度节奏、解决关键问题,特别是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拿出足够的精力谋划部署、指导督促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对教育实践活动走过场的单位要追究“一把手”责任。

第二,强化全程督导,有效传导工作压力。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加强检查督导至关重要。市委常委分别指导一个县(市)区、开发区的教育实践活动,并确定一个乡镇(街道)作为联系点,要深入调研、加强指导、

强化督办、培植典型、探索经验。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各自分工建立联系点,在抓好自身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加强对分管部门、分管单位和联系点的督促指导。市委派出20个督导组,负责督导市直单位和县(市)区、开发区教育实践活动, 掌握乡镇(街道)的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各单位也要选派督导组,加强对基层单位教育实践活动的督导检查。督导组要参加督导单位动员会,认真审阅活动实施方案、对照检查材料、整改方案等,全程参与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督促抓好每个环节各项工作。希望督导组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主动做好检查督导工作,对重点对象、重点要求、重点环节紧盯不放, 该提醒的提醒,该纠正的纠正,该返工的返工。对督导组的工作,各单位党委(党组)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要坚持上下联动开展专项整治,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第三,注重实践特色,增强服务群众实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落脚于实践、以实效为准绳。坚持把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以思想自觉促进行动自觉。树立“重在实践”的理念,避免就活动抓活动, 忽视解决群众关心的具体问题,注重把思想教育、作风转变的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要广泛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开展蹲点调研、解决突出问题、带案下访活动,避免活动开展虚化、走偏。要精心设计实践平台,各地各部门可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专题活动。要整合资源,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形成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合力。要大力兴办实事惠民生,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 着力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活动的成效和变化。

第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活动氛围。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各界关注。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精心策划,把握好重点和关键,把握好时机和节奏,为活动顺利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微博等各类媒体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宣传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宣传好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好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活动进展情况,宣传好活动取得的重要成果。要坚持正面典型引导和反面典型教育相结合,既要挖掘、总结、宣传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又要抓住带有普遍性的、群众反映强烈的反面典型,发挥反面典型的警示警醒作用。各级新闻媒体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主

动跟进,密切配合,努力形成推动活动开展的正能量。

第五,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做好各项工作。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教育实践活动当作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把教育实践活动与开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争当“人民满意好干部”活动、“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相结合,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相结合,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要摆布好时间和精力,使活动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为中心工作服务,把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动力,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检验活动成效,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全市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突出特色 彰显魅力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2014年2月11日,根据录音整理)

1949年初春,毛泽东主席在河北平山的一个小山村——西柏坡时讲:“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今天,站在城市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今时代,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新形势下,城镇建设工作已成为一个全新课题。将城市建成什么样子,对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来说是一场考验,既考验着我们的发展追求和责任担当,也考验着我们的工作水平和治理能力。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或许会不停更迭,但履职期间一定要尽力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民带来可以看到、可以感受到的变化。襄阳是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果我们不能给这个城市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甚至还达不到前人的“高度”,那就是失败,更是失职。

2013年,是襄阳城市建设富有成果和成效的一年,城市面貌最新讲话系列,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质日益提升,正在发生着由量到质的积极变化。一年来, 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与管理,办成了几件大事: 一是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二是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理念,以及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得到了全市人民的普遍认同、逐步确立,唤醒了全市人民建设文化城市、特色城市的强烈意识;三是以务实的态度和高效的作风抓城建项目,卧龙大桥、东津大桥、唐白河大桥、胜利街立交桥等一批重点工程竣工,拉开了城市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四是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和管理始终,站在市民的角度来思考和谋划城市建设与管理,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和项目,东津新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两改两迁”项目进展顺利,群众关心的路、灯、水等具体问题不断得到解决,让群众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五是深入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推行人性化、精细化、品质化管理,让城市更美、与人更亲近、与自然更和谐。所有这些工作,既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规律,也符合襄阳长远发展需要,更符合全市人民期盼,增强了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这些成果,都凝结着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们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城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及关心支持城市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 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诚挚的敬意!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建成的,并且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持续建设。我们既要看到城市建设与管理取得的喜人成绩,也要清醒看到,襄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四个滞后”、“五个不对称”、“五重五轻”和“三乱三差”。

“四个滞后”,就是城市规划设计滞后于城市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变革滞后于生产方式的进步,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

“五个不对称”,就是城中空间与城郊空间不对称,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不对称,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不对称,“物”的空间与“人”的空间不对称,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不对称。

“五重五轻”和“三乱三差”,就是管理观念上重建设轻管理,管理内容上重表象轻内涵,管理途径上重人治轻法治,管理手段上重经验轻科学,管理效应上重短期轻长远;交通秩序混乱,占道经营乱,车辆停放乱,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差。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我们既要坚持一些成功、成熟的做法,更要学习借鉴发达城市的先进经验,大胆探索,创新创造,争取带给这个城市新的更大变化。下面,我围绕突出特色、彰显魅力、建设山水园林城市,讲几点意见。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走个性城市、特色城市、品牌城市发展之路,把项目作为城市建设的第一抓手,通过一个一个项目建设、一点一滴成果积累,加快把襄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魅力彰显、现代文明气息浓郁、个性特色突出的山水园林城市。

一、坚持双核带动,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城市定位,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占据空间、扮演角色、竞争位置的谋划和定义,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战略、路径和方向,影响着城市的形象、特色和竞争力。襄阳无论是从战略地位、区域位置来把握,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考量,还是从与国内同类城市比较来看,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建成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引领和带动区域发展。当前,襄阳的城市定位趋于明确、更加具体, 努力方向和发展路径愈发清晰。我们抢抓省委、省政府将“两圈一带”战略丰富拓展为“两圈两带”战略的重大机遇,顺势而为,提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使“两个中心、四个襄阳”战略得到深化和具体化,使襄阳在区域发展中的目标更加明确、地位更加凸显、支撑更加有力。实现这一定位,要靠综合实

力来说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法治优良、社会公平、生态一流、人民幸福是应有之义,是必须具备的内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使山水园林城市这个品牌富有特色和持久生命力、具备核心竞争力、形成深远影响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双核带动,在积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的同时,大力改造提升老城区。

(一)积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打造新引擎、新平台、新中心。新城新区, 关乎襄阳长远的发展,是襄阳未来发展的希望。纵观襄阳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 我们先后经历了隔江相望、南城北市、迁区造城,东津新区建设的启动让襄阳告别了沿江蔓延的时代,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地理格局更加合理,承载着我们建成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梦想。几十年的城建经验,国内外的诸多先进理念, 使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将东津打造成新引擎、新平台、新中心。东津新区从整个城市布局来讲是一个片区,但深入到组织内部我们应当把它作为一座城市来建设,要科学系统规划,系统推进建设,软件硬件要立体配套。当前的重点是,创新投融资体系和方式,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和主导产业培育等工作,实施产城融合,今年要确保出成果、见成效、成规模。今天各县(市)的主要领导和分管城建工作的领导都来参加了会议,要切实把市委、市政府对新城新区建设的部署领回去、落实好,真正把新城新区作为城市跨越转型的崛起之地,规划好、建设好,努力提升襄阳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促进城市功能完善、环境优化、产业升级。任何一座城市的变迁历程都不是一路平坦顺畅、毫无波折的,辉煌成就的背后都充满着艰难抉择和艰辛探索。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基本没有标准,轰轰烈烈地干着没有章法的事情,人的主观意识起着主导作用,开发商在主导建设,大拆大建使得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在老城区见缝插针地长出来,使城市建筑越来越密、人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急于求成使得许多建筑物的寿命很短,短到只能维持十到二十年的时间,导致“拆了建、建了拆”的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伴随着历史文化风貌被破坏,“千城一面”、“破坏性建设,建设性破坏”的发展困局,给城市建设留下了许多硬伤。老城区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拆、迁、建”,必须按照综合开发、立体整治,保护传承、有机更新的理念来推进,努力使襄阳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更加明显。一要稳步有序、统筹推进“两迁两改”工程;二要大力实施历史风貌区保护工程,延续文脉,留存记忆;三要加快完善骨干路网、地下附属设施等城市功

能支撑体系,提升城市承载力;四要按照“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标准,加快推进引水入城、显山露水和汉江岸线、城市道路景观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水平,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市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享受到阳光、呼吸到新鲜空气。

(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认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地推进城镇化,而不能盲目跟风。尽管当前大家都铆足了劲,但必须做到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努力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要坚持特色化建设、内涵式发展,致力扭转人口城镇化率低、城镇建设水平低的“双低”局面,努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建设水平提升、城乡经济共同繁荣“三同步”,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卫星城为支撑、特色镇为节点、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现代城镇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形成襄阳城市特色的鲜明导向,努力实现“物”的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相同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特色化相协调、地上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地下基础设施现代化相一致。要坚决防止一刀切、简单化的倾向,尽可能的保留村庄原始风貌, 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延续乡村文明,让村民记得住乡愁;坚决不走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努力走出一条有利于释放内需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的新路。

二、坚持文化引领,努力塑造充满魅力特色的城市之魂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缺乏文化的城市是盲目的,脱离了城市生活的文化是空洞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仅仅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更重要在于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一个城市能够长期吸引人的是文化,许多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脉,并且能够用实物将历史文化直观地展现出来,唤起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襄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必须坚持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轴心,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 以文化铺底编制城市规划、推进城市建设、实施城市管理,使文化元素和文化特征回归,使襄阳成为充满个性特色的魅力城市。

(一)充分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将文化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用好用

活“山、水、城、洲、文”的资源禀赋、“一心四城”的形态优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按照城市规划体现文化脉络的要求,推动规划设计与城市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方式变革与生产方式进步、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相同步,促进城中空间与城郊空间、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相协调,培育鲜明的文化形象。增强规划执行意识,坚持不搞没有规划的建设,坚决不建未经设计的建筑,确保厚重的历史文化得以物化的展示,使襄阳成为三国文化、汉水文化的“无言史诗”、“有形语言”、“凝固乐章”、“动感实景”。

(二)实施文化注入与表达工程,将历史文化融汇到城市形态之中。去年, 我们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在城市形态、主题雕塑、道路改造、绿化亮化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只是开了个头,今后还有很多文章要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做活历史文化与山水资源、现代都市与千年古城、城市形态与人文元素结合的文章,将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功能区划、建筑风格等各个方面,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城改造、商业街区还是产业园区、大型公共场馆还是现代商住小区,都要彰显文化内涵。要精心打造具有襄阳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标志性街区,不断拓展三国文化、汉水文化的表达空间,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留存城市记忆。坚持以审美眼光开展城市绿化,以艺术追求打造城市景观,以品牌效应展示城市魅力, 绿满襄阳,优化城市,美化社区,实施“绿化三进”战略(进郊区、进社区、进城市),全盘绿化城市,美化市容环境,构建“五百米见绿、一千米见园、二千米见水”绿地生态系统,打造“点线面相结合、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城市景观系统。坚持以自然为基础、特色为根本、文化为灵魂、市场为导向,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抓好古隆中、习家池、凤凰温泉、岘山、鱼梁洲、米公祠等重点景区建设,打响襄阳“一城两文化”品牌,把襄阳建成“满天繁星”城市体系中的一轮“皎洁明月”,建成引领汉江生态经济带城市组群发展的“璀璨明珠”。

(三)凭借深厚的人文底蕴,将先进文化体现在城市管理细微之处。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管理是重要一环。加强城市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让每一个市民和来到襄阳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安全、舒适、方便,享受到城市建设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要拓宽城市管理眼界,坚持规模扩张与功能完善有机结合、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一体创新,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单一地开展城管工作,综合运用文化、科技、信息、网络等手

段提升城管工作水平,实施数字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努力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由传统的市容环境整治向现代的社会服务转变。要坚持市场化运作,按照竞争择优原则,积极引进实力强、信誉好的社会管理单位和中介机构参与城市管理,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环境卫生保洁、市政设施维护、渣土清运等,实行建管分离、管养分开,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服务。要努力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形成自身特色,体现“襄阳味道”,培育城市管理文化,使“共建共享”成为每一个城市居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本化的规划、人文化的建设和人性化的管理,让城市成为人们能够过上优美安全、舒适便利、充满希望的生活之地, 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美好城市的建设者和享受者,努力把襄阳打造成“本地人自豪、外来者向往”的幸福城市。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善民生,建设城市的终极目标是要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全、便利、舒适,生活得更加美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贪大求洋,片面地追求城市的摩天大楼、宽阔街道、花红草绿,而要牢记人民是城市的主体,坚持用人本的理念来谋划城市建设,努力做到“三个自觉”,即自觉把人作为城市的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 破除“重物轻人”的观念,从“见物不见人”向以人为本、建设人民的城市转变, 使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的城市、群众的城市;自觉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目标, 把城市发展放到一个现实而又终极的意义上去把握,增强设施的配套性、生活的便利性和要素的可得性,使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更加紧密地融合起来;自觉以市民感受为导向,从简单完成建筑物堆积与组合,向构建有精神、有灵魂、有活力并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家园转型升级,使人文关怀洒到城市的每一条背街小巷和每一处庭院楼栋,普照每一个城市家庭和每一位社区居民。

(二)加快推进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建设。贯彻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 最终要靠关乎民生的城建项目来支撑。今年的城建项目计划盘子中,涉及民生的项目有138个,年度投资超过320亿元,占城建总投资的66%,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要求。在推进城建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努力把好事办好,让人民真正享受到城市建设的成果。第一,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

关系。既要着眼长远,规划和建设好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功能性项目;又要立足当前,防止用长远利益取代人民群众眼前最紧迫的利益,加快推进“三无”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背街小巷改造、污水管网改造、公共租赁房建设,倍加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生老病死,提升市民生活品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各个城区政府是“三无”小区改造的责任主体,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彻底完成“三无”小区改造任务,尽快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市里给予积极支持。第二,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要把城市当作一个有机体,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做优老城区,做强新城区,做大县(市、区), 做新都市圈,做畅骨架网;又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加快推进东西轴线、襄樊大道、襄阳古城、庞公新区、汉江风光带等重点项目,尽快完善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第三,要处理好地上和地下的关系。统筹整合地上、地下两类资源,不仅注重地上建筑和设施,更要高标准搞好地下必要设施的规划、建设和完善,解决地下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的问题。第四,要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服务两手抓,建管并重,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让城市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群众真正感受到生活幸福。

(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建设和管理主体作用。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的每一寸水域、每一段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条道路,都是公共资源,都无条件地属于人民群众。铁打的城市,常住的市民,流水的管理者。所以就城市的发展来说,不管人事怎么更替,领导怎么变化,思路不能变、方向不能改,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之城,是一项造福全市人民的伟大事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我们必须克服领导英雄主义、专家英雄主义思想,杜绝“把城市变成国外洋设计师的实验场”,树牢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群众知晓城市规划、参与城市建设、融入城市管理。结合“五城同创” 活动,大力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拆墙查违透绿、和谐小区创建、门前三包等活动,使襄阳城市建设的过程,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成为集中民智、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热情,共同把襄阳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

四、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创新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

改革蕴藏着巨大动力。一个城市的发展有没有活力,关键是看能否坚持以改

革创新的精神解决城建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指标难、资金筹集难、征地拆迁难,仍然是制约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责权一致,善于用改革的思路更新城市建设理念,用市场的办法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建立科学有效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合理划分市、区城市管理权限,落实管理职责,提高城市建设精致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和活力,让襄阳这座千年古城青春永驻、焕发生机。

(一)创新投入机制,着力破解“钱从哪里筹”问题。如何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必须破解的一个关键性难题。传统的由政府包揽城市建设和管理、单纯依赖财政投入的方式,既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不动摇, 通过“向上争、市场融、银行贷、向外引、自己筹”,拓宽城建资金来源,提高城建投资效益。一是坚持政府投一块。注重用好用活财政资金,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重大城建工程建设。二是坚持市场融一块。充分发挥新型融资渠道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依托城市资源、交通、政策等优势, 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 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吸引非公有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逐步形成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的良性循环。三是坚持借地生一块。做好借地生财、借地聚财的文章,充分发挥土地经营的核心作用,推动“生地”变成“熟地”,对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拍、挂出让,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四是坚持向上争一块。加大项目策划力度,加大“跑部进京”力度,加大“厅市合作”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城建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重点建设的计划笼子。

(二)创新用地机制,着力破解“地从哪里来”问题。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搞城市建设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无节制地扩大建设用地。我们要探索一条通过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土地开发,以土地开发解决建设用地的新路子,做到“用好已批地、清理未用地、盘活闲置地、开发后备地”,着力满足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一是加快推进“两改两迁”,向宽度要发展空间。通过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推进老城区企业、市场外迁,腾出建设用地,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向高度要发展空间。在遵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调整优化原有地块规划,放宽建筑容积率、放宽建筑高度,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三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向深度要发展空间。加强城市地

下空间管理,促进管线共同沟建设,预留城市地铁、交通隧道,加强地下车库建设,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

(三)创新人口身份转换机制,着力破解“人往哪里去”问题。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把解决好人的问题作为关键,政府决不能“与民争利”,要确保城市建设的每一个项目都充分考虑老百姓的利益,城市经营的每一分钱都花在老百姓身上,以最小的市民负担和建设成本获取最大的市民福祉。当前,我们的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任务繁重,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征迁任务繁重,大家要总结过去行之有效的阳光拆迁、优先安置、就近安置、货币安置、实物安置等办法,率先建设安置小区,妥善安置拆迁居民,保证征迁补偿到位、居民安置到位、生活保障到位,确保不因拆迁而影响重点工程建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争取把每一个项目都建设成为民心工程、放心工程,让为城市建设做出牺牲的拆迁户、失地农民,成为城市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五、坚持求真务实,不断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率

项目是城市建设的生命线,是衡量城建工作的尺度,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保罗·格雷说过,“当今社会,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重量级项目可以振兴一方经济,一个标志性项目特别是功能性项目,可以改写一座城市的历史。抓城市建设, 实质就是抓项目建设。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城市建设的“牛鼻子”,就抓住了跨越崛起的“方向盘”。全市上下必须始终做到项目决策优先考虑、项目资金优先安排、项目问题优先解决,切实在全市形成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围着项目干、凝心聚力抓项目的良好局面。

(一)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要围绕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科学系统研究、超前谋划策划、逐一梳理细化,对重大项目进行精心论证、精心包装,使规划、计划、方案、项目、工程无缝链接、梯度推进,形成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推介一批、实施一批的运行流程和良性机制。要把好项目规划评审关,对项目进行充分研究论证,进一步细化项目环保、资金等评审工作,加强项目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算评估审查,切实提升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加大对重大项目审批的跟踪争取和协调推进力度,使项目尽快从前期准备转入实施推进,尽快转化为工作推动力、现实生产力和辐射带动力。

(二)全面加快建设进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狠抓项目推进上来,调动一

切有利因素,聚集一切积极力量,掀起新一轮项目落地高潮、开工热潮、建设大潮。一要强化进度管理。特别是在推进老城区改造项目上,一定要注重吸取其他地方的经验教训,启动之前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项目一旦启动,就要加快推进、按时完成,防止项目久拖不决、久建不成的“马拉松”现象发生。对照目标任务,细化完善项目建设进度计划,排出时间表,实行倒计时,把建设任务分解到具体责任人,分解到每一月、每一旬、每一周,努力使城市面貌最新讲话系列, 每个项目天天有投资、周周有进度、月月出形象。二要抓好分类指导。认真排查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审核立项、土地供应、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环评审批、配套建设、规划许可等症结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已开工的项目要积极突破、全速推进;进展慢的项目要查找原因、迎难而上、奋力赶超;有困难的项目要创造条件、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对重点项目和市政工程,要定死任务、集中力量、全力推进。三要加大督导力度。分管市级领导和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深入一线、现场指挥,盯住时序进度,研究破解办法, 督促项目推进,坚决做到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获全胜不收兵。

(三)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每位领导都是排头兵,每个部门都是主力军,每个同志都应在第一线,都有具体任务,都有应尽之责。要推行领导包保重点城建项目责任制,确保每个重点项目都有领导包保、部门牵头、具体人员负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推行项目建设公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公示承诺,确保项目建设责任到人、如期推进、按时竣工。各个责任部门要全面参与协调服务,全程参与建设管理, 简化办事流程,用足用活政策,为项目推进提供政策保障,把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今年,老城区改造任务繁重,各个城区街道、社区要做好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工作,引导群众主动响应、自觉投入城市建设,为推进重点城建项目营造良好氛围。

(四)尽快完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项目建设,着力完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激发全市上下抓项目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健全项目管理机制,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将高标准、严要求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把每一个项目都打造成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建立项目建设监督机制,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和质量监管, 严防挪用、挤占、浪费工程建设资金,防止“暗箱操作”,杜绝“豆腐渣工程”, 使每一个项目都成为廉洁工程。建立“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抓到

底”的“四个一”推进机制,实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周报、月查、年考制度, 查开工、查进度、查质量,把项目推进情况查实、查严、查到位。完善项目奖惩机制,把项目建设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一把尺子,以项目投资比贡献、以项目进度论英雄、以项目落实定奖惩,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 兑现承诺不失信,努力创造投资效益最好、安全系数最大、投资成本最低、行政效能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项目建设环境。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大、进展快、成效实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力或未完成投资任务进度的, 要通报批评;对在服务重点项目过程中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干扰、破坏项目建设,给项目建设出难题、设障碍的,要严肃问责、从严打击,切实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有序推进。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要狠抓安全生产,确保安全施工。

(五)凝聚形成强大合力。项目建设是一项环环相扣、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协作配合,必须群策群力、团结拼搏、共同推进。市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勤于督促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勇于协调解决各种困难问题,善于凝聚干部群众力量,强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有序开展。各县(市、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领导责任,亲自谋划研究, 亲自安排部署,亲自服务协调,亲自督促落实,千方百计督促项目建设;分管领导要主动承担分管责任,做到思路始终不离项目,工作始终围绕项目,措施始终服务项目,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各地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全市发展“一盘棋”思想,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坚决杜绝条块脱节、推诿扯皮影响项目进度的现象,真正做到部门联动、上下互动、左右配合、齐抓共管。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宣传报道,大力宣传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大力宣传项目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先进典型,增强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信心,引导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项目建设,形成全市上下积极配合、广泛参与、共同推进项目建设的良好局面。

李瑞环同志曾讲,“城市建设最大的敌人,是城市建设者的有权、无知、敢拍板”。城市建设者、管理者的见识、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要通过努力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培养过硬本领,自觉站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立足本来、学习外来、创造未来, 以战略眼光谋划城市发展,用民主决策规范手中权力,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务实的工作作风,作好每一个决策、抓好每一项工作、建好每一个项目,提升襄阳城市功能和品质,增强襄阳城市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志们,加快城市建设,提升管理水平,是影响襄阳未来发展的战略任务, 群众期待,社会关注。我们要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不断增强襄阳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和魅力。

在全市党委办公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在狠抓落实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014年11月10日,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就是要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委秘书长会议部署,结合襄阳实际进一步安排我们的工作。大家知道, 办公室在机关中居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中枢位置,在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办公室的工作成效,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发展水平。多年来,襄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与各级党委办公室和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同志们默默付出、扎实工作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襄阳市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包含着办公室系统全体同志的辛勤努力。实践充分证明,办公室系统的同志们是一支政治上坚定、作风上优良、工作上踏实的干部队伍。我代表市委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党委办公室系统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习总书记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并在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召开之前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办公厅(室)更好地发挥基本职能,投入更大的力量、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动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鸿忠书记亲自出席全省党委秘书长会议,特别强调要大兴狠抓落实之风。市委召开的这次党委办公室主任会议,也是以抓落实为主题,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全市党委办公室系统的同志们,要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以精进的工作状态和良好的工作业绩, 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下面,我结合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鸿忠书记讲话,强调四点意见。

一、积极作为,切实担当抓落实的职责使命

抓落实,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展现,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讲是一种工作能力要求,而对各级党委办公(厅)室来说,则是最基本职能和最根本任务。扛不起这个基本职能,抓不住这个根本任务,守不好这个重要阵地,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全市各级党委办公室和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同志们,要始终坚持党委的指示就是工作方向、党委的需要就是工作重心、党委的要求就是工作任务、党委的满意就是工作标准,切实把抓落实作为一种思想自觉、一种政治自觉、一种行动自觉。

(一)在领会精神上下功夫,确保思想跟得上。政治上的坚定、行动上的自

觉,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学习越超前、越扎实,理论思考越深刻、越系统,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越正确,在实践创新上就越自由。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 是彼此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开放发展的思想体系,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党治国治军实践中形成的最新认识成果和理论成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系统、深入、持久地学习,深读原文、潜心领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特别是党委办公室系统,更要坚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力争学一次就搞懂一个问题,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入灵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党委的决策部署理解得深、适应得上、跟进得快、落实得好。

(二)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确保行动相同步。“五个坚持”,是习总书记对党委办公厅(室)干部队伍提出的新的标准要求,也应成为全体同志都始终牢记并自觉践行的价值观念。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把绝对忠诚作为灵魂、服务大局作为前提、极端负责作为保障、无私奉献作为追求、廉洁自律作为底线,坚持以“五个坚持”为镜,好好照一照自己,认清查找差距和不足;真正把“五个坚持”的要求体现到一言一行,落实在每项具体工作中。办公室工作常规性、重复性、被动性的居多,但不能成为不变的定式和被动应付的借口,要坚决反对唯唯诺诺、消极执行,坚决防止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坚决克服满足于一般化、停留在表面上,切实做到主动跟进、积极作为,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与党委在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同步,贴得更紧、融得更深;确保各项工作在目标要求上与党委意图相契合、在推进举措上与党委决策相配套。

(三)在把握定位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尽职尽责。今年5月8日,习总书记在视察中央办公厅时指出,中办是党中央的综合办事机构,为党中央服务最直接, 联系各方面最广泛,保障党中央工作最关键,在党政军群各机构运转中最核心。这是对各级党委办公厅(室)职责的系统阐释和科学定位,对各级办公厅(室) 工作的殷切期望和普遍要求。有为才有位。各级党委办公室要想真正具备并不断巩固这“四最”的地位,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强烈的历史使命,争做保障党委决策落实的“坚强前哨”、服务党委工作运转的“巩固后院”,切实为党委站好岗、尽好责、服好务。

二、开拓创新,努力形成抓落实的综合效应

习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讲,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各级党委办公室抓落实,也要注重改革创新,严格遵循规律,既要有一抓到底的狠劲、一鼓作气的拼劲,也要用一以贯之的韧劲、一举多得的巧劲,通

过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办公室的整体效能,显现督促工作的综合效应。

(一)要认清一个规律。被动性、服务性是办公室工作的本质,职责属性决定了同志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党委的工作思路,服从于全局,服务于工作, 要准确把握有序性和随意性的辩证关系,真正做到主动性和被动性的有机统一, 在随意中把握有序,在被动中掌握主动,在普遍中开创新局面。坚持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大而乱为,不以事乱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

(二)要保持两种状态。①要时刻保持清醒状态。保持政治上、工作上、廉洁上的清醒,对办公室的同志们是第一位的要求。政治上清醒,就是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工作上清醒,就是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论工作多么纷繁复杂,始终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廉洁上清醒,就是要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守好廉洁底线,防止因个人栽跟头而让党的声誉受损害、党的事业遭损失。②要时刻保持敬畏状态。办公室工作无小事、关大局。要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敬畏权力、敬畏人民、敬畏职责;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唯恐做不好工作,唯恐难以挑起重担,以如履薄冰、兢兢业业之心对待每项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三)要摆正三个关系。①要摆正工作性质辅助性与工作要求主动性的关系。要把握好主与次、进与退、前与后之间的分寸,做到参与不干预、到位不越位、管家不当家。②要摆正领导工作目标的同一性与职权任务的差异性的关系。一方面要明白,尽管经常与领导一起研究问题、经常传达领导的指示,但这不意味着就可以领导自居,就能随意发号施令。另一方面要看到,办公室作为综合部门, 服务的是全局工作,尽管内部职责分工较细、职权任务有差异,但必须树立协同作战的精神,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团结互助。③要摆正人员分工与人格平等的关系。党的各级干部,每个人的分工有所不同,但在人格上讲都是平等的。必须要通过优化组织内部运行,把每个人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

(四)要受得住四个考验。①要受得了委屈。办公室的工作,从来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特别是很多时候都站在风口浪尖上、置于矛盾焦点中,不被理解或受到一些埋怨是正常的。大家一定要主动适应工作的要求,坚持以服务对象满意为标准,始终做到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敬终如始。②要耐得住寂寞。

办公室工作看似风光,实际上是非常辛苦的,必须保持平静的心态、平衡的心态、平淡的心态,明辨苦与乐、得与失,耐得住生活清苦,耐得住工作艰苦,时刻保持“无私和忘我”的境界。③要经得起诱惑。办公室的同志们身处中枢机关,工作在领导身边,尽管职务不高、权力不大,但位置特殊、职能重要,要经得起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诱惑。④要守得住秘密。具有高度的保密意识,不该看的不看, 不该听的不听,不该问的不问,不该传的不传,守好本分、尽好本职。

(五)要具备五种素养。①要具备靠得住、过得硬的政治素养。政治上靠得住,是对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前提条件。办公室的每位同志都要始终做到对组织忠心、对事业忠诚、对同志忠正,严守党的政治和组织纪律。②要具备增才智、重实干的能力素养。和平时期的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的区别,就在于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说的透一点。知政策、熟市情,善谋事、能成事,高度契合于领导的要求,无限接近于领导的水平, 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与领导的要求差距过大,甚至影响领导能力和水平的发挥,无疑是失职的。③要具备讲境界、有追求的道德素养。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 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办公室的同志们一定要把灵魂置于高处,从平庸中超脱出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创造不平凡业绩,争做高尚道德的表率。④要具备雷厉风行、紧抓快办的作风素养。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很多事情,客观要求就在那儿摆着、运转流程也在那儿转着,如果办公室节奏跟不上,工作慢条斯理、干事拖拖拉拉,必然会误事、甚至会出事,必须坚持效率优先、质量为本,做到“案无积卷、事不过夜”。⑤要具备宠辱不惊、持续奋进的精神素养。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全神贯注做好每项工作,决不能萎靡不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六)要强化六种意识。①维护大局的责任意识。要善于从大局上思考问题, 坚持着眼全局谋划工作;要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而不能就事论事,不断增强工作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减少片面性、盲目性、表面性。②绝对服从的工作态度。整体的巨大力量来源于个体的绝对服从,办公室系统全体同志都要视完美执行为天职,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不讲价钱,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③爱岗为家的敬业精神。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唯有敬业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出类拔萃。办公室的同志们一定要把工作当成事业,抱着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领导最倚重的人。④辩证思维的综合能力。

要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系统梳理、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找出具有规律性、普遍性、指导性的东西,为党委决策提供深层次、多角度的信息支持。同时,要把握好系统思维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的辩证关系,切实把各项事务摆布好、把各类资源整合好、把各种关系处理好,以便党委更好地把控全局。⑤争创一流的工作目标。办公室作为党政军群各机构运转的中枢,必须当好表率、争作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一流的追求成就一流的事业。⑥维护领导机关和领导形象的自觉意识。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心目中,办公室就代表着党委、代表着领导。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事关机关形象、事关党的形象,必须牢固树立维护党的形象的意识,自觉为党的工作增光添彩。

(七)要克服七种不足。①要克服计较多、宽容少的不足。要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体贴、少一些误解,相互配合多补台、相互宽容不拆台。② 要克服意见多、措施少的不足。要力戒工作干得越久越务虚,讲思路头头是道, 干实事眼高手低,从不愿亲自动手演变成不会“直接操刀”。③要克服索取多、奉献少的不足。不能只做了一点工作,就希望组织上给予关照;才取得一点成绩, 就希望得到提拔重用;刚赋予重任,就希望更进一步。④要克服浮躁多、实干少的不足。思考浮躁,必然导致思考问题肤浅、行为方式浮漂、工作作风浮滑、工作成绩浮夸。干办公室工作最重要的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⑤要克服请示多、主意少的不足。既要勤汇报,也要出主意;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又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⑥要克服忙于事务多、自觉学习少的不足。办公室的同志们工作有优有劣、进步有快有慢,关键在于是否爱学习、是否会学习。大家长期在领导身边,要善于学习领导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积极领悟领导是如何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这样能力水平自然会全面提升。⑦要克服布置工作多、督办落实少的不足。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生动实践表明,只有围绕各个历史时期的目标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作风,把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抓落实,才能产生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大家要正确处理服务职能和权力责任的关系,抓牢服务中心大局的“着力点”,抓准影响阻碍发展的“梗阻点”,抓实触角延伸不到的“空白点”,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确保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三、把握规律,积极探索抓落实的最佳路径

各级党委办公室既要强化责任担当、勇于抓落实,更要掌握规律、善于抓落实,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抓之有为的机制方法,找到推动落实的最佳路径,努

力使事关襄阳发展全局的重点任务高效有序向前推进。

(一)要抓住主要领导这个核心关键。抓落实,抓一把手是关键,一把手抓也是关键。办公室要履行好推动落实的基本职责,必须紧紧盯住一把手关心的事项、关注的工作,把抓落实的重点进行科学的目标量化和责任分解,通过健全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各级党委特别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也要切实扛起抓落实的主体责任,严厉杜绝“上级交办个事甩手就丢给副职,副职又随手安排给科长”等现象,积极防范行政权威和落实力度传输当中依次递减等问题。要坚持落实就是本领的实践标准,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办公室牵头抓总、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抓落实工作格局,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督促工作, 真正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责任不追究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确保“政不下移,权无旁落”。

(二)要掌握典型引路这个科学方法。落实是一个结果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行为。从实践经验来看,任何全局工作的推进,都是靠一个个点上的突破来支撑的。特别是抓落实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常态化工作,如果没有更好经验、更好办法来借鉴,大家会不自觉地用惯性思维、传统手段、旧有方式来谋划和推进。党委办公室抓落实时,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用好用活点面结合、典型引路的方法,善于运用典型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通过点上的突破带动全局工作。

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主动抓落实、能够抓落实的干部,善于总结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好典型、好经验,善于把落实党委决策的实践探索升华为可复制、可借鉴的规律性办法,不断放大先进典型的标杆效应和引领作用,让各级党委和广大党员干部学有榜样、比有参照、赶有目标、超有标杆。比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目前高新区在先行先试上海自贸区改革经验上,探索了不少创新实践,省内外有很多地方都来学习取经。办公室要系统深入总结,引导各专项改革小组和各县(市、区)学习借鉴,争取“百花齐放满园春”效果,切忌变成“墙内开花墙外香”。只有这样,襄阳才能真正成为创新思想的发源地、先进经验的诞生地、重大典型的推出地,真正成为改革发展的先行区和受益地。

另一方面,要注意吸取负面典型的经验教训,着力解决为官不为、落实不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问题。对那些在贯彻执行党委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反面典型,要公

开批评、强力问责、严肃处理,实现加快进度、解决问题、改进作风、提振士气的有机统一。

(三)要用好督查体系这个优势平台。督查不是仅停留在表层面的督促进度、检查质量,而是提醒责任、发现问题、指导运作、解决困难、总结经验的系统运作过程。抓的是过程管理和跟踪问效,目的是工作落实、任务完成、目标实现和作风转变、效能提升、群众满意。①要按照交办、催办、督办、查办“四办”相统一的要求,着力构建体系完善、流程优化、结果公开的大督查格局,努力形成上下贯通、前后衔接、内外联动的大督查机制,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全过程督促检查、全过程管理控制、全过程跟踪问效。②要采取全面督查与随机督查、静态督查与动态督查、专项督查与定期督查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督查方式,争取督促落实作用和效果的最大化。③要细化“任务分解表”,制定“落实路线图”,力避“工作范围求宽、内容任务求全、列办事项求多”等倾向,做到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责任考核经常化,确保决策条条算数,承诺个个兑现,工作件件落实。

四、求实奋进,不断增强抓落实的工作本领

落实是所有事业成败的关键,是开展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落实体现着责任和追求、反映出作风和意志,更需要能力和水平。全市各级党委办公室和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同志们,要坚持勤学善思不停步、转变作风不懈怠、求实奋进不松劲, 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切实增强落实本领,真正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全方位体现到各项工作之中,确保始终走在全市前列。

(一)健全工作推进系统,形成整体合力。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办公室要不断健全完善“三个适应”工作系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襄阳事业发展。①要建立适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工作系统。着力在形成科学决策机制、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新性实践路径,努力使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襄阳得到创造性落实,形成特色化经验。②要建立适应新形势、新常态、新定位、新任务要求的工作系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主动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和改革发展第一线,重点完善大信息、大调研、大督查、大保障等运行机制,做到善谋大事、能办急事、会抓难事、敢干新事,确保参谋有为、应急有道、督查有效、保障有力。③要建立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效快捷工作系统。积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

边”的无缝对接、敏锐快捷、畅通高效的物理系统,形成落实决策、推进工作、服务发展的整体合力。

(二)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实现竞进提质。①要着力提升思维能力。善于用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来看待问题、谋划工作,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胸怀全局、深谋远虑,通过持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好地应对挑战、把握机遇、解决发展难题。②要着力提升学习能力。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风尚,在不断学习中改造自我、创新自我、提升自我,切实把知识技能转化为开展工作的能力本领。③要着力提升执行能力。秉持执行第一、落实为重理念,弘扬“言必信,行必果”作风,抓住不落实的事,盯住不落实的人,追究不落实的责任,切实解决好政令不畅、执行不力的问题。④要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把实施决策的原则性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统一起来,努力做到在适应新形势上有新思路,在应对新情况上有新办法,在解决新问题上有新举措,使党委办公室工作永葆生机。

目录 关于王君正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 (26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