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学党课”专题党课讲稿汇编10篇

“听故事,学党课”专题党课讲稿汇编10篇

目录:

党课讲稿:如何提高基层党员党性修养

机关党课:正确看待功名利禄  正确实现个人进步  做一个三观端正的好干部

纪委书记党课讲稿:党史故事党课范文

纪委书记在严守党纪党规专题组织生活会上的发言

经典教育党课:从历史故事浅谈党性修养

战“疫”党课:讲好战疫故事 砥砺奋进意志

主题教育党课:在重温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专题党课:听榜样故事 悟榜样力量 学榜样精神

专题党课:细读故事 深悟道理 自觉做铁规铁纪的忠实践行者

专题党课: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党课讲稿:如何提高基层党员党性修养

同志们:

按照群教活动统一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作一次理论宣讲。我将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基层党员党性修养”这个主题,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讲具体内容之前,先给大家讲这么一个故事: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过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环境很大程度决定人的行为。我们的工作生活环境通常有两类,一类是“硬环境”,比如我们的办公环境,有很好的办公室,有很好的办公设备等等;另一类是“软环境”,如制度建设、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等等方面。通常,我们都很在意“硬环境”中的“破窗子”,只要一出现问题立即修理,比如我们要改善办公条件,要大办公室,要买很好的办公设备等等;可是却不太在意修补“软环境”中的“破窗子”,就比如我们党员干部先进性的提高等。

今天我讲的内容就是我们的“软环境”建设问题,作为机关党员干部,只有加强党员修养,增强党员先进性,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我认为,提高党员干部修养主要从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和作风修养五个方面努力。下面,我就围绕这“五个修养”归成三个方面来讲:

一、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这是树立良好党员形象的关键

我最近在网上看见这么一件事:一位好心人,在下车的时候,看到前面有一位老太婆摔倒了,他和另外一位好心人一起将老太婆扶起来,另外那个人给老太婆的家人打了电话就离去了,而这位好心人一直等到老太婆的儿子到来,和她儿子一起将老太婆送到医院。医院的检查后,发现老太婆骨折了,治疗等费用需要四万元,这时候,老太婆和她儿子一起说是好心人将她推倒的,要好心人承担责任。之后,这起事件闹到法院,法院判决要该好心人赔偿。这件事情是去年发生的,这位好心人非常冤枉,连工作也辞掉了,在打官司。事后,我不禁想,我们当下的社会到底怎么了,是不是又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这里的生死存亡的关头不是家国之亡,而是道德之亡。

讲到道德,人们在评价历史得失时,往往就把官员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时代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这样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又有这么一种说法,“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那么,我们每位党员干部都应该既有才,又有德,做一个“正品”。只有才,没有德,是“危险品”,是不能用的。古人讲:“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人们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党员道德修养,我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锻造思想。对于我们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最主要是把思想改造确立为终身课题,通过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认知能力,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是要注重细节。我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上海人他在深圳赴朋友之约,于一酒家见面。其时正值盛夏,走进清凉世界,顿觉爽快无比。但几位女士却连呼太冷吃不消。服务员恰到好处地为每位女士送上了一款披肩,女士们称赞酒店的服务到位。返沪不久,他去医院看望病人,正巧碰到一位护士拿着指甲钳,在一张张病床前询问谁要剪指甲。这令他想起一件往事,也是在一家医院,有位老人想剪指甲,因所有病友都未带指甲钳,最后只能作罢。没想到,这家医院却有这么一个服务项目。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细节决定一切,各位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倍珍惜。尤其是要在工作中注意细节的培养,同时强化一种进取意识,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树立党员先进面貌。

三是要严格自律。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的“身正”,就是要加强自律、管住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管住自己,才能教育和领导别人。

四是学习先进。年度工作总结大会上,我们评选表彰了先进工作者,这些同志每个人都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见贤思齐,远学道德模范,近学身边榜样,培养高尚道德品质,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理论和政治修养,提高文化素质,这是提高党员先进性的根本保证

讲到“文化”这个词,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让我们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且,“软实力”这个词是头一次在党的报告中提出。

那么,我们党员干部提高文化素质,重点在哪呢?就在于我们每位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个人作为我们的目标,从而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政治修养。

对于加强理论和政治学习,我还要强调两点:

一是主动积累。基层党员干部大多杂务缠身,具体工作千头万绪,加上很多党员干部能够得到培训的机会很少,这样就需要我们党员主动出击,结合实际,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加强学习。同时,西城红旗路社区的“红旗经验”已经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各党委(支部)党员同志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多与一些身边的典型互相交流学习,同样是一种提高政治、理论修养的一种好的方式。

二是学以致用。传道授业解惑讲究“深入浅出”,学习政治理论关键在于深学践行。党员干部要将理论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最微小的行动之中,坚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官”的基本底线,多为当地居民做好事。

三、加强纪律和作风修养,提高业务素质,这是提高党员先进性的强大动力

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对自己的业务要精通。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讲,业务素质体现在哪呢?就是要我们成为“张口能讲、提笔能写、动手能干”的“多面手”,成为一个复合型干部。同时,既要做精于某一方面的“专才”,又要做通晓多个方面的“通才”;既要做善谋大事的“良相”,又要做会办难事的“虎将”;既要做熟悉政务的“行家”,又要做能办事务的“杂家”。而提高业务素质,就需要我们机关干部加强纪律和作风修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针对这个问题,我主要谈四点告诫。

一要珍惜声誉。一个人的声誉并不是取决于职务的高低,它是靠人格的魅力、扎实的作风、创新的工作逐步培养积累起来的。作为党员干部,就应该放下架子,不能“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让下面的同志反感。群教活动,群众看谁?上看中央领导,中看地方干部,下看身边党员。一个党员干部的形象代表着我们党委、政府形象,因此对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对来办事的群众会看得很重。

二要珍惜政治生命。有篇文章叫《人生在世要四看看》,其中讲到:一要看看医院的产房。体味十月怀胎的艰辛,体味一朝分娩的痛苦,更不用说从尺长婴儿屎一把尿一把拉扯长大,供书念字、成家立业,但为人子,此时有谁能不想到自己的父母双亲?有谁能不油然而生孝心?有大孝才有大忠,有大孝才有大爱,有大孝大忠大爱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坠地呱呱,诚如鲁迅所说,纵使是天才,那也是在啼哭而绝非朗诵一首好诗;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都是赤身裸体出、空着双手来,这便是人之本色、人之原生态。二要看看监狱的牢房。囚犯众生,或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或悔不当初、悔恨交加;或哭天喊地、痛不欲生;或失魂落魄、度日如年……玷污清白之躯,遂无自由之身。“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陈毅同志的这句诗应像警钟常鸣耳际。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常怀克己心,法度要谨守;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办事。身陷囹圄的罪犯,哪个不愿早出樊笼、重获自由?而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谁愿意去触动法律那条准绳!三要看看贫困人家的住房。比比千万间广厦,会不会像杜甫那样生发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慨。现在有人住别墅、豪宅,也有人在头顶午间天,脚下全是泥的破旧房子生活。目睹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居住的茅屋,我们有何理由不满足丰厚的待遇?又有何颜面为争名夺利而斤斤计较、勾心斗角?四要看看火葬场的燃房。耳闻声声哀乐,面对熊熊炉火,顿时大彻大悟!无论位极人臣,还是富可敌国,到头来都是两手空空去、瞬间变成灰。正所谓“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名贤集》中有“堆金积玉如山厚,死后不带半分文”之句,说的是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莫要视财如命。火葬场的燃房,不知使多少人迷途知返,悟出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三昧,读懂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真谛。人生在世这“四看看”,会让人灵魂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领导干部更要“四看看”,这不仅有助于保持本色、提高素质,也有助于转变作风、树立形象。

三是要珍惜和谐局面。一个单位团结和谐,这个单位就发展,就进步,就有凝聚力。作为机关的党员干部,能在一起共事,应该说是一种缘分,要搞“五湖四海”,讲团结和谐。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有长处要互相学习,有短处要互相提醒,有难处要互相关心,有错处要互相帮助。只要每个同志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无所不能,战无不胜。

四是要珍惜家庭。人是从家庭走上社会舞台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我们的“后院”。只有家庭基础稳固,个人的事业才能有发展,我们的工作才有坚强的后盾,社会才有安定团结的局面。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就是大家都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那么,从现在起,我们每个人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让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每个人的第二天性。如果我们党员干部都优秀了,我们“活力朝阳”也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璀璨夺目,我们的国家也必将走向繁荣富强!

机关党课:正确看待功名利禄  正确实现个人进步  做一个三观端正的好干部

同志们:

按照工作计划,今天由我为大家讲一次党课。今天,我主要想讲讲怎样看待名利和个人进步,讲得不好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谈到名利,有一个故事让人回味。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镇江,特登金山游览,问一老和尚:“你看面前大江中风帆片片,碧天无际,烟波浩渺,你知道江上来来往往有多少帆?”那老和尚一定神,悠悠地答道:“陛下,依贫僧所见,只有两张帆。”乾隆感觉有点奇异,便问道:“怎么只有两张帆?”那个和尚答道:“一张帆为名,一张帆为利。”乾隆答曰:“好一个为名为利!”封建时代出家的和尚视江面上川流不息的风帆皆“为名为利”而奔波,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在名利面前失足摔跤甚至出问题,足见名利对人影响之深。

名之渴望,利之慕求,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显著标志。正常合理地拥有名利是应该的,也是应当受到保护的。但是追求功名不能无节无度,如果不加节制,没有一种满足平衡心理,名利之欲就会像冲垮大堤的洪水泛滥成灾,不仅会使已有的收获转瞬失去,还可能把人引向毁灭。如何对待名利,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是每个人都会遇到而且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一种是把满足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强调个人利益至上,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追逐个人名利;另一种是把个人利益统一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中,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视事业重如山,看名利淡如水。作为受党教育多年的机关干部,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名利面前不伸手,不为诱惑所迷,不为名利所累,甘为事业奋斗。这是看一个人政治上成熟不成熟,是否真正党性强、修养好、觉悟高的重要“试金石”。机关干部在对待名利方面,要注意防止“三种心态”。

一要防止浮躁心态。浮躁是急功近利的外在表现,一个人一旦染上浮躁症,必然缺乏踏实肯干精神,就会偏激、迷茫、等待、观望,失去奋斗的方向,不安心做好本职业务,甚至该做的事情不做了,该干的工作不干了,到头来一无所获。事业是立身之本,名利乃身外之物。人生在世,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认真履行职责,高标准完成好担负的工作任务,积极主动作为,努力有所建树,靠不懈奋斗和工作实绩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浮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绊脚石。所以,面对名利,必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既要有进取心,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荣誉面前不失衡,待遇面前不争抢,利益面前不伸手,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这样才能守住共产党人清白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品味人生的幸福快乐。

二要防止攀比心态。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贡献与不足,才能辩证地决定自己力所能及和力所不及的事情。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必然在名利上盲目攀比,带来的结果无疑是心态上的失衡,甚至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可以说,正确认识自己,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俄国文豪托尔斯泰有一个著名的公式:一个人的价值=他人的评价-自己的评价。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越高,他的价值就越小。每个人对自己一定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既要看自己的资历、又要看自己的实绩,确立正确的比较观,防止和克服“过高评价自己,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组织不照顾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比素质、比作为、比贡献,防止比享受、比待遇、比索取。

三要防止嫉妒心态。嫉妒心态就是当他人的才能、声誉、地位、境遇等方面具有优势,而自己处于劣势、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时,便产生了复杂难言的不悦、怨艾甚至憎恨的心理表现。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其要害是容不得别人职务比自己高,素质比自己强,名气比自己大,荣誉比自己多,运气比自己好。嫉妒影响的是单位,贻害的是自己,嫉妒之心不可有。远离嫉妒,就要以宽阔的胸襟、豁达的心态待人容事,当他人有了成绩时,应当发自内心地高兴;当他人有了缺点时,应当坦诚指出,善意地帮助改正;当他人有什么事处理不妥当时,要互相拉拉袖子,及时提个醒;当他人有了晋职、晋级、获奖和施展才华的机会时,则应真诚地为其祝福。

在成长进步上,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成长进步要靠真本事,不能靠拉关系。素质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基础。它犹如一双翅膀,一个人没有过硬的素质能力,练不硬这双翅膀,就是给你一片天空,也不可能展翅飞翔。即使勉强飞起来,也飞不高、飞不远,甚至还会摔下来。网络上有这样一则民谣:关系是泥饭碗,是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是会锈的;只有素质能力是金饭碗,是会升值的。比喻形象,说理透彻。追求政治上的进步,水平上的提高,是积极上进的表现,但如果学习上抓得不紧,平时工作不积极,缺乏履职尽责的真本领,完成不了担负的工作任务,想靠不正当渠道得到提升,这种想法显然不切实际,更是一种不正之风,既败坏党风,又影响干部队伍建设。缺乏真才实学,不可能有所作为,即使靠投机取巧得来的所谓成功,也骗得了一时,骗不了长远,素质能力跟不上,早晚会被淘汰掉。有素质才能有作为,有作为才能有职位;有本事不用跑,没本事跑没用,个人素质最有发言权。如果说在成长进步上有竞争的话,那么竞争的本钱就是能力素质,真正让人信服的还是能力素质。所以,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靠素质立身、靠实绩进步的观念,下功夫练好“内功”,过硬的能力素质才是“硬通货”,才是含金量高的“上岗证”。

二是成长进步要靠埋头苦干,不能靠投机取巧。***同志有句名言: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习主席反复告诫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误事,实干兴军。综观古今中外,大凡事业有成者,都是靠艰辛和汗水获得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付出辛勤的劳动,不可能收获丰硕的果实。看看那些素质强、能干事、威信高的同志,哪一个不是吃苦“吃”出来的,加班加点“熬”出来的,勇挑重担“压”出来的?可以说,真正的进步和荣誉属于那些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真抓实干、默默奉献、不事张扬、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佳绩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岗位,只有实干,才是成功的“通用法则”。所以,实干才能增长才干,为个人成长进步创造条件;实干才能把工作干好,为个人成长进步做最好的储备;实干才能多出成绩、多出政绩,为个人成长进步积累“本钱”;实干才能树立威信、赢得公认,为个人成长进步打牢基础。事实已经反复证明,埋头苦干者终究不会吃亏,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一定有舞台、有奔头、有机会。

三是成长进步要靠组织,不能靠人身依附。把自己置于组织之中是一个原则,也是成长进步的重要保证。离开了组织,个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立足,无法进步。只有自觉依靠组织,才能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工作上,才能作出突出的工作成绩。如果在个人进步问题上不靠组织,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到组织的对立面,不仅不能进步,而且十分危险。组织是“硬靠山”,成绩是“硬杠杠”,靠组织的力量求发展,以自己的本事求进步,用优异的成绩来说话,才最有把握、最牢靠。党员干部只要真诚地把自己摆在组织之中,始终相信组织、依靠组织,为组织争光,无论什么时候都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干事,终会进入组织选人用人的视野。同时,还要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同志,正确看待组织;多看看自己的不足,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多看看组织对自己的培养教育,多想想自己应该怎样为党的事业作贡献;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戒私欲太盛,戒投机钻营,戒急功近利,戒盲目攀比。做到不居功自傲,不向组织讨价还价,不给组织出难题,不断净化自己、完善自己、革新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组织需要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担当起组织赋予的重任。

纪委书记在支部会上的党史党课讲稿

同志们:

***总书记给我们纪检监察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忠诚干净担当!

自从去年1月份担任市纪委书记以来,我一直想和大家好好交流一下,如何在机关中渗入这一文化。去年8月份,***总书记在参观甘肃省张掖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结合我们单位理工科专业知识人员多的特点,今天我给大家讲述发生在我党历史上的几个故事。通过这些真实的小故事来启发大家感悟思考。

一、从雷公为啥不劈死毛泽东的故事,看共产党人的自我批评意识和博大为民情怀

1941年6月3日下午,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被雷击身亡。就在当天,一位农民赶集时,帮他拉东西的一头毛驴也被雷劈死了,他便当街大骂:“这瞎了眼的老天爷,为甚不让雷公劈死毛泽东,偏要打死李县长、打死我的毛驴!”

毛泽东知道后没有责备这位农民,“骂人又不犯法,骂人也是提意见的一种方式嘛!老乡这样骂我,说明我们工作中存在错误和问题,需要查清改正。”他当即指示有关人员将骂他的农民放了。后经调查,原来是当地征粮太重了,这位农民心里有冤气,偏偏毛驴又死了,所以才借骂人。

时隔不久,陕甘宁边区的清涧县农妇伍兰花的丈夫在山上犁地时遭雷击身亡。她一边痛哭一边骂共产党,诅咒毛泽东。当地干部很快将她抓起来并报告中央社会部建议判处死刑,呈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和中央审批后打算在清涧县枪毙,以一儆百。毛泽东从社会部送呈的《情况汇报》中看到后陷入深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遭雷击?为什么他们都骂我毛泽东和共产党?雷击是因为天不好,而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就是老百姓头上的天,我毛泽东又是共产党的主席,这说明我们党的有些政策不好,我这个主席也没当好。他当即对社会部负责人说:“你们如果不做调查,就这样随便抓人、杀人,共产党跟国民党有什么两样?经过与伍兰花交谈后得知:她家70岁的婆婆是个瘫痪病人,3个孩子最大的才10岁,全家6口人仅靠丈夫一人养着。中央红军来陕北后给她家分了5亩地,起初还过了几年好日子。但这几年因公粮任务太重,又逢三年旱灾,百姓交不起,尤其是她家,除了种子已无颗粒存粮。可当地干部只管多要公粮,百姓苦不堪言。她丈夫一死,家里的生活更没指望了,她一时气急就骂天骂地骂共产党骂毛主席。

毛泽东的做法是,赶紧放人,还要派专人护送回家,并带公文向当地政府讲清楚,她没什么罪,是个敢讲真话的老实人。还要当地政府帮助她克服困难。对于当地群众交公粮负担过重的问题,边区政府要认真调查研究,该免的要免,该减的要减,决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临行前,毛泽东还让通讯员把自己的口粮送给她,以解她家的燃眉之急。伍兰花回村后逢人就讲:“毛主席是咱老百姓的大救星,是个不怕雷轰的领袖。”

随后,党中央、毛泽东及时作出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减征公粮、军民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扭转缺衣少食的困难,根据地的老百姓生活也明显好转。

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但是很少有人面对错误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即便是自己知道错误就是犹豫自己的原因,也是找理由借口,总之自己没有错。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真把鱼水情深理解了,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吃拿卡要了,也就不会有著名的“耿飚之问”了。一些同志经常发牢骚,说现在的群众工作太难做了。我就在想,是群众难服务了,还是你的官架子摆的越来越离谱了?

二、从毛泽东在中央苏区“鬼都不上门”挨整的故事,看共产党人博大胸襟和如何面对挫折

讲这个故事,是我发现了一些同志确实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工作很辛苦很敬业,但是不要说升职了,连优秀都评不上,对此,有同志开始发牢骚,甚至有人公开撂挑子。在此,我不讲正确的废话,先听听我们尊敬而伟大的毛主席的故事。从这个故事,请大家自己去细细对比思考。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当时,他还同时担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红军总政委、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等重要领导职务。然而,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撤销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失去了军权。此后,毛泽东不断挨整,处境更加艰难。

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我就受过压,得过三次大的处分,“被开除过党籍”,撤销过军职,不让我指挥军队,不让我参加党的领导工作。我就在一个房子里,两三年一个鬼也不上门。我也不找任何人,因为说我搞宗派主义,什么邓、毛、谢、古。其实我连***同志的面也没有见过。1965年8月5日,毛泽东又谈起那段“鬼都不上门”的历史,我这个菩萨,过去还灵,后头就不灵了。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毛泽东传》写道:从一九三一年赣南会议到一九三四年十月长征开始,整整三年内,毛泽东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尽管他出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实际上一直身处逆境,遭受着接连不断的批判和不公正对待。他许多行之有效的正确主张,被严厉地指责为“狭隘经验论”“富农路线”“保守退却”“右倾机会主义”。在不短的时间内,甚至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毛泽东在挨整的这些日子里,一直表现得十分从容沉着。他坚持原则,决不放弃自己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主张,同时又顾全大局,遵守纪律,尽可能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虽然他被剥夺了对红军的领导权,但还是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身份积极努力地为党工作,至少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1.领导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2.大力抓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3.领导开展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4.领导中央苏区的反贪立法工作。5.时刻关注着第五次反“围剿”战局的发展,不断提出军事建议。

毛泽东还利用这段时间,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总结革命经验。他在1957年曾感慨地同曾志谈起过:“我没有吃过洋面包,没有去过苏联,也没有留学别的国家。我提出建立以井冈山根据地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红色政权,实行红色割据的论断,开展‘十六字’诀的游击战和采取迂回打圈战术,一些吃过洋面包的人不信任,认为山沟子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一九三二年(秋)开始,我没有工作,就从漳州以及其他地方搜集来的书籍中,把有关马恩列斯的书通通找了出来,不全不够的就向一些同志借。我就埋头读马列著作,差不多整天看,读了这本,又看那本,有时还交替着看,扎扎实实下功夫,硬是读了两年书。”“后来写成的《矛盾论》、《实践论》,就是在这两年读马列著作中形成的。”

身处逆境的毛泽东,不悲观,不消极,不懈怠,顾全大局,在等待中学习,“扎扎实实下功夫,硬是读了两年书”,为“天降大任”做着积极的准备。

我们都有不顺心的时候。每当失意不顺心了,不妨看看我们最为崇敬的毛泽东,他是怎么对待的!万不可发不完的牢骚,意志消沉,有的甚至丢了初心而开始贪腐,走上不归路,有的甚至背叛了初心而背叛革命,如中共创始人之一的张国焘!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又来自自己的党内,这是严峻的考验。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念、宽阔的胸襟、钢铁般的意志,一个人是很难经受得住这种考验的。那么,我还在想,我们的党员干部面对不要说不公正待遇了,就连评先评优中,非要和下属争个高低,正科干了三五年,升不了副县就开始撂挑子,副县干了三五年不给正县,就开始牢骚满腹。同志们,很不应该啊!

三、从一昼夜奔袭120公里徒步行军的两个故事,看共产党人的敢死拼命精神

我党我军历史上出现过两次一昼夜徒步急行军120公里的奇迹故事。

一个是红4团一昼夜飞奔120公里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8日晨5点,红1军团第2师第4团在前往泸定桥的行进途中,政委杨成武和团长黄开湘接到军团转达军委的“万万火急”命令,要求他们明天夺取泸定桥。这就意味着部队必须在一昼夜内走完120公里的路程,并在29日当天攻取和完全控制泸定桥。怎么办?由于时间紧迫,命令只能边行军边传达,“走完120,赶到泸定桥!”在猛虎岗,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击溃了敌人的1个团部和1个营,占领了摩西。此时村东河上的木桥已被敌人炸掉了,这给部队行军增添了麻烦。部队全力以赴用了两个小时才架起了一座桥。之后,全团一口气又跑了25公里,傍晚7时,一看地图,从这里到泸定桥还有55公里,而且全是山路。正当部队继续前进时,突然又下起暴雨来。天,黑得像锅底似的,伸手不见五指,只有打闪电的一瞬间,才能分辨哪是山哪是路。部队一天没有吃上饭,加上道路十分泥泞,真是寸步难行。这时,敌人又赶上来了,正在对岸与我们平行前进。为了赶在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杨成武通过各党支部向所有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动员,要求他们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务必在明天早晨6点以前赶到泸定桥。为了赶路大家点起了火把,对岸敌人问是哪路的,司号员根据事前的预计巧妙对上,敌人信以为真把红军当成了自己人。就这样,部队以一昼夜行军120公里的速度,第二天早晨6点到达了泸定桥的西岸,占领了西岸全部沿岸阵地,并立即进行了紧张的战斗动员。选出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突击队,经过两小时的激战,将守敌全部击溃。22名突击队员仅在桥上中弹牺牲3人,创造了夺取泸定桥的奇迹。

另一个是飞兵清风店。1947年,晋察冀野战军杨得志、杨成武、耿飚打算在清风店歼敌,但是国民党罗历戎的第3军已经过了滹沱河,离清风店只有45公里,而我军的部队还在徐水地区,距离清风店有120公里。这就意味着我军必须在同一个时间里走将近敌人三倍的行程,并且敌人有汽车,我们只有双腿。胜负的关键,就在于我军能不能抢先赶到方顺桥以南的清风店地区。如果我军赶不到,让敌第3军和保定新2军的两个师靠拢,我军就很难吃掉敌人了。部队一边走,一边开“飞行会议”,边走边向战士们传达紧急战斗动员令。经过强行军,18日午后,我南下各部队大都提前4至6小时完成了120余公里的长途行军任务,到达指定位置。此时,国民党第3军军长罗历戎率领他的主力1.4万余人、200多辆大车,刚刚走过了定县。清风店战役,共歼敌1.1万余人,连同保北阻击战共歼敌1.7万余人,缴获各种炮72门、轻重机枪489挺、长短枪4500余支、电台8部,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开创了晋察冀歼灭战的新纪录,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重要作用,并有力地配合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秋季攻势。

120公里是个什么概念?也就是从我们办公楼到**市了。最近的工作确实多,大家确实累,可以说经常加班加点,白加黑五加二。但是与红军,与解放军比较起来,我们差距有多大?看过《南征北战》《飞夺泸定桥》这些电影的人知道,好多战士由于强行军而当场倒地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活活累死了。什么叫敢死拼命?确实累,但是距离敢死拼命还远呢吧!张富清“我死都不怕,害怕苦和累!”很震撼人心。

四、从“八一”南昌起义主要领导者抛弃高官厚禄拎着脑袋革命的故事,看何为坚定理想信念

1927年的国内局势可谓风云变幻,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自建政府,武汉的汪精卫虽然高喊东征讨蒋,实际上也蠢蠢欲动,最终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遭到屠杀,大革命处于最低潮的时期。7月23日,共产党员谭平山来到国民革命军第20军做客,受到军长贺龙的热情迎接和款待。第20军是刚刚由第9军第1师扩编而来的部队,全军10000余人,是一支“战绩最大,声威最高、异常奋勇”的劲旅,贺龙也成为当时著名的左派名将,但他当时并不是共产党员。在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民国乱世,所有的政治势力都在极力拉拢贺龙的部队,湘军唐生智派了自己亲弟弟唐生明前来说项,而汉口卫戍司令李品仙也来大献殷勤。武汉政府的汪精卫专门为第20军补发了欠饷,要求贺龙切实听从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的指挥,试图牢牢掌握这支部队。南京政府的蒋介石则派出特别代表、参谋长朱绍良秘密前来武汉,对贺龙封官许愿,也企图控制住第20军为已所用,一时间,中将军长贺龙成为了各方竞相拉拢的“香饽饽”。

在决定发动起义之前,周恩来曾经会见过时任第20军军长的贺龙,但只是阐述了我党的主张,却未透露任何有关“南昌暴动”的消息,一方面是因为贺龙并不在党,另外一方面他所指挥的第20军很有些“绿林背景”,第20军内部除周逸群等少数我党政工干部外,主要军官都是贺龙从湘西山沟里带出来的旧部,他们心里根本没有什么主义之分,反正就是一切听“贺胡子”的。看到贺龙的豪爽后,在未经组织同意的情况下,谭平山自作主张向贺龙通报了我党即将举行南昌起义的消息。这一举动其实非常危险,如果贺龙将军不响应起义甚至泄密,则南昌起义的计划有可能毁于一旦。然而贺龙毫不犹豫地表示:“我跟共产党走”!贺龙雷厉风行,随即率部以“东征讨蒋”的名义从武汉开拔,直奔江西。在革命低潮时期,在众多敌对势力高官厚禄的许诺下,贺龙却选择了最危险的一条道路,什么叫大浪淘沙?什么叫疾风知劲草?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敌人的第一枪,贺龙就任起义军总指挥,他指挥部队全歼南昌守敌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起义军南下途中,由谭平山和周逸群介绍,贺龙才正式入党。南昌起义部队在潮汕失利后,贺龙、周逸群只率数人返回桑梓,于1928年领导发动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和湘西起义,再一次几乎从零开始创建革命武装,逐渐壮大成为红二军团并开辟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他的一个叔父问他:“跟着共产党图个啥?”贺龙坚定地回答:“我要的不是个人的前程,我要的是国家民族和劳苦大众的前程。”

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其他高级将领还有叶剑英,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后来追随孙中山闹革命,北伐时任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新编第二师代师长,他也是在党的危难之际加入共产党的。朱德时任滇军旅长、云南陆军宪兵司令、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位。刘伯承已经是四川督军署警卫团团长、东路讨贼军第一路指挥官。

为什么他们毅然抛弃高官厚禄,拎着脑袋干革命呢?毛泽东一家6人为革命牺牲了,徐海东一家66位亲人牺牲,贺龙元帅一个家族2050人先后牺牲。为什么?就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我们又付出了什么呢?我不是要求大家也去牺牲,工作中非要累死,但是我们的队伍中一些同志,干工作真的像从他身上割肉一样,一项三五分钟就能干完的工作,硬是花一小时时间找几十个理由,就是不动一下!

五、从红西路军悲壮历史故事,看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方面军会师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占领宁夏、甘西,打通与苏联的联络,随即颁布《十月份作战纲领》,决定提前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该纲领规定,四方面军主力南进西兰通道地区,以3个军的兵力渡黄河攻占宁夏。但由于敌情变化,军委命令屡有变更,致使四方面军主力未能全部渡过黄河。1936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电令渡过黄河的红军组成“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下辖三个军:五军3000余人,枪10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5发;九军6500余人,枪25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15发;叁十军7000余人,枪32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25发;另有骑兵师,200人马,200支枪,平均每枪子弹25发。全军计21800人,机关、医院、伤病员及勤杂人员占40%左右。在西进接通新疆的过程中,在古浪一役中,损失惨重,伤亡2000余人。就在此危机关头,中央军委要求西路军停止西进,就地在永昌、凉州一带建立根据地。红西路军困守不毛之地,陷于民族不同、文化不通的危险境地。由此,西路军就在该地进行大规模的惨烈战斗,部队严重损耗,由21000余人锐减至15000余人,渐渐陷入绝境。西路军最终经过血战高台、倪家营等地,在没有救兵、没有供给,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导致西路军全军覆亡。西路军战死者7000多人,被俘12000多人。被俘后惨遭杀害者6000多人,回到家乡者3000多人,经过营救回到延安者4500多人,流落西北各地者1000多人。仅余400多人的西路军指战员溃至新疆。至1946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身陷囹圄的西路军总支队指战员才集体返回延安。

同志们,党史上还有好多这样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后面无不书写着一段感人肺腑的忠诚。比如,上面我讲到了毛泽东挨整的故事。大家知道,从那之后,红一方面军屡屡吃败仗,最终导致了无可奈何的长征。好在这个时候以毛泽东为首的一些同志终于站了起来,并没有因为打了败仗而灰心丧气,也并没有因为领导之间的相互排挤而自暴自弃,更没有因为中国革命的渺茫而抛弃放弃。相反,久经沙场历练和革命考验,这些人选择勇敢站出来。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同志出神入化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河,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等,终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倾倒之时,最终战胜种种艰难,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伟大胜利,实现战略大转移,为中国革命保留星火,开创了一番新局面新气象。最后,我以“唯有不忘初心,方能知根知本、坚定信仰;唯有牢记使命,方能砥砺奋进、行稳致远。”结束我今天的党课辅导。

纪委书记在严守党纪党规专题组织生活会上的发言

明太祖朱元璋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可圈可点可赞的人。他从一名放牛娃、死了双亲没钱埋的可怜娃,经过自己奋斗而一统江山,成了明朝开国皇帝。得了天下后,有感于历史上多次宦官乱政的教训,他特地立了块铁牌在宫门口。上面铸了11个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他还规定,内臣不许识字,外臣不许和内臣有公文来往。

然而,明朝的历史,最终却被宫门口这块铁牌给嘲笑了。宦官乱政,在中国历史上来说,除了东汉后,我看就是明朝了。史书记载留下的人物故事,应该是明朝最多,足见宦官对大明王朝祸害之深。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等,最近十多年来的影视剧,述说大明王朝的接二连三,一说大明王朝就离不开宦官专权、宦官乱政,从朱棣后的历代明朝皇帝们手上超过任何一个朝代,成了明朝衰败的致命伤。王振、曹吉祥、刘瑾、汪直,还有臭名昭著的魏忠贤……

朱元璋立这块铁牌为何事与愿违?答案当然还得从他自身找起。原来,最先破坏这个规矩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朱元璋历下这个规矩没多久,自己就率先带头破了这个规矩,派宦官聂庆童去甘肃河州“敕谕茶马”,就是奉皇上旨意去监督,也就是钦差大臣。宦官不但干预了政事,还是大权在握,实属可笑。因为这些原因,宫门口的这块铁牌在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的眼里就没威信了。他当权后,毫不客气继续破例,不但一再派遣宦官出使外国,还任命宦官当“监军”。越往后,朱家子孙违规越厉害:仁宗任命宦官当“方面大员”,宣宗令大学士教宦官识字,英宗对王振唯命是从,武宗让刘瑾“替”他当皇帝……明朝中后期,有好几个皇帝的“威望”还比不上他们的司礼太监,特别是崇祯帝时候的“监军”,害死了多少国之良将,一看到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等等,还有东林党,就来气。何原因?宦官!

我们现在倡导并且逐步步入法治国家。在依法治国的征途上,有句至理名言:有法不依不如无法。联系到朱元璋的“铁牌效应”,这个说法确实正确。如果朱元璋不立这块铁牌,明朝的宦官们可能还不至于如此放肆!皇帝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久而久之,君臣对这个所谓的“法”就不当回事。我们有个不成定律的定律:禁止的,如果不严格禁止,好多人很有可能反过来蔑视它、践踏它了。一棵果树下立了个“不准摘果”的禁令牌,人们起初唯恐受罚而遵守禁令。可后来,大家发现禁令牌乃虚设,根本没人管这事,结果,人们都抢着摘果,末了还要朝那曾经骗过自己的禁令牌狠狠地踹上一脚!比如做早操,我们要求所有人员必须要按时认真做,否则要通报。但是,请问我们的领导班子做了没有?既然领导班子都不做,那么我建议至少取消通报这个要求,不要自欺欺人,也不要自我丢人!通报下来,谁服气?我今早就专门看了,我们有几个人做操?这里面有人却是忙,有人确实是领导都不做,为啥要我做的赌气!其实他也知道,做操时为了自己好,但是就是为了赌气,觉得这个制度不公平,我就对着干。

当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其后果往往比制度缺失还要糟糕。制度尚未确立时,人们至少还可以寄望于制度的建立。而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就容易在人们的心里产生阴影和逆反心理。时间长了,范围大了,它们就积淀成了思维的“惯性”。从此,人们将不再信任制度,不遵守制度的心态也就逐渐成为主导,这种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有的甚至由于前期的认真遵守而吃了亏的,还会产生严重的报复心理。其实,一个古老的故事早已道破此理:天天大喊“狼来了”,天天却不见“狼”来,从此不信“狼”会来!

在法治社会,法律一旦确定,就应受到普遍尊重。然而,当前,有法不依、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依然不少。去年以来,我们查办了8名县级干部,党纪政务处分的党员干部就有200多人。为什么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还有这么多人顶风违纪?

看看我们各单位的规章制度,是不是多的如牛毛,就以我们单位来说,前段时间办公室整理了,废止了一些、修改了一些、增加了一些,最后汇编成书,一共有54项制度。其他的不说,就劳动纪律,我们谁遵守了?按时请销假制度,谁严格遵守了?

执纪者必先守纪。执法之必先守法。我们是党和国家的纪律部队,凡事要求要更严、更细,做的要更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履行我们的监督职责,监督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和公职人员做遵纪守法的人,以此来带动感染普通群众做文明人。

只要我们认真了,效果肯定会有的。就以吃喝风、享乐风、奢靡风,国家整顿了多少年,没效果,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这9年多时间的整顿,现在是不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一件事故后,大力整顿,建章立制,结果没几天时间又发生了,再整顿……没完没了。现在,这样的滑稽闹剧很少见了吧!

所以,我们要认真起来。只要我们纪检监察干部认真起来、较真起来、严肃起来,制度这张纸才会有威力,才会有生命力。

经典教育党课:从历史故事浅谈党性修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如同一面镜子,后来人总能在历史过往中查找缺漏、弥补自身过错。大智慧并不总是在大事件中见真知,小故事也能包罗万象。那些历史故事经过时间长河的涤荡沉淀,流传下来脍炙人口的故事总能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

用历史这面镜子来照一照自身,时常审视自己的党性修养,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党员就要时常照照镜子,正一正自己衣冠,看一看第一粒扣子。今天,我们来阅读几则历史故事,以此为鉴,来照一照内心,剔除有损党性修养的沉滓污垢。

东晋名将陶侃,年轻时家境并不显赫。在浔阳担任渔梁吏期间,有一次食用官府腌制的咸鱼,便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于是便用陶罐送了一罐咸鱼给母亲。不料他母亲非但不受,还将陶罐封好退回,并附信一封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你当官,拿官家的东西送我,非但对你没什么益处,反而增加我对你腐败违法的担忧。)”这便是“陶母退鱼”的故事。

一罐咸鱼,常人看来不过小事而已,但在陶母看来,这却是官家东西,而拿官家物品充当私用,便是腐败违法。物虽小,私用私拿却也是公权乱用。微腐败在身边,就如同定时的糖衣炮弹。时不时在身边发生,却也能伤人心、毁声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基层生活中,倘若有微腐败发生,基层群众又岂是糊涂人?恐怕早已看在眼中,恨在心里。虽不言语,却在心中渐生嫌隙。

面对微腐败,党员干部要时刻做到防微杜渐,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一瓶水,也能开启贪欲的阀门。腐败的幼苗,总是细微小事为它浇水施肥。不在小事上处处留心,不从小事上杜绝隐患,微腐败的幼苗便会茁壮成长。久而久之,思想上的腐败防线便会崩溃,党性原则便成笑话。

东汉杨震,人称“四知”太守,故事就发生在其赴任路上。当时杨震升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县时,当地县令正是他曾经推荐的秀才王密。夜里王密为表达感谢之情,就揣了十斤金子赠送杨震。杨震拒绝,王密就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谁知杨震厉声呵斥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四知”太守的美名便流芳千古。

“这事没人知道”,多少人在违背原则办事的时候如是安慰自己!可是,又有几人真正明白自己欺骗自己是多么可笑的事!常言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就是在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坚守道德底线。即使是无人之处,也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春秋卫国人籧伯玉,有一天晚上乘车经过宫门时,按照当时礼数,下车敬礼后离开。恰恰此时卫灵公没有休息,卫灵公听到车子停下的声音,便对夫人南子说此人必是籧伯玉。不欺暗室的故事便来源于此。烈火试真金,无人监督的地方才是党性品质的试金石。

党员干部要坚守底线,在无人之处守真心。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要有所畏惧,在没有人听见的更要谨言慎行。犯罪心理学认为,当人处于无人监督的境况,犯罪成本降低时,人心中的恶念便会慢慢不受控制。越是无人监督的地方,人越容易放纵自己。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有警惕意识、底线意识,不能在细微之处出卖了灵魂,在无人监督之处没了党性原则。

《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一句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即成语出尔反尔出处。故事发生在邹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争。邹国战败,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让邹穆公愤怒的是邹国百姓竟然没有去救自己的官吏!邹穆公不解,便向孟子请教。孟子就跟他说:“国家闹灾荒的时候,国库粮仓满满的,而百姓却四处逃难,官员也不把灾情上报。官员对百姓出尔反尔,百姓自然是见死不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官员脱离了群众,便动摇了执政根基。

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来自群众,党执政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基层单位中,如果党员干部不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没有准确把握基层的思想脉搏,那么,这个单位内部党群关系就会僵硬,劲就使不到一起去,单位就失去了生机勃勃的朝气。

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与他们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切实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号住群众的脉搏,使得党群关系如水乳般交融在一起,单位上下就会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这样的单位,才是斗志昂扬,凝聚在一起,坚如磐石的单位!

  战“疫”党课:讲好战疫故事砥砺奋进意志

  同志们: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总书记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大会上,钟南山获授共和国勋章,张伯礼、张定宇、陈薇获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这些都是国家的最高荣誉。同志们也都从电视上、网上了解到大会的相关内容,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倍受感动、倍感震撼、倍受鼓舞。对待国家功臣,国家给予了最高礼遇,国宾护卫队护卫开道,礼兵护送入场,这都是英雄应得的礼遇。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各行各业的战“疫”英雄们闻令而动、向战前行的身影,奋不顾身、不畏艰险的壮举,以及普通老百姓们的同舟共济、大爱大义的善行,时时处处让我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根据XX公司计划安排,下面我围绕“讲好战疫故事砥砺奋进意志”为题,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和大家做个交流,以便帮助大家从中获取感知更多前行力量。下面,重点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讲好三个故事,充分认清共产党员是紧要关头的信心信赖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看到,在疫情防控一线,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医务工作者中的党员,临危不惧,与死神较量,用生命守护生命,是战“疫”中涌现出来的最靓丽的风景,他们是“最美逆行者”,也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一群人。

  张定宇的故事。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张定宇摇摇晃晃拖着病腿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场景让人泪目,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他拖着病腿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光辉时刻,又有多少人看到他拖着病腿奋战抗疫一线的艰难时刻呢?被诊断患有渐冻症,爱人也不幸罹患新冠肺炎的张定宇,在双腿开始萎缩、全身慢慢失去知觉的情况下,率领全院240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日夜扑在一线,没有时间休息,让人深受感动。

  赵华的故事。赵华是武汉汉口医院发热门诊科护士长,从抗击疫情的第一时间,她就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吃住在办公室。汉口医院作为首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日门诊量高达1500余人,工作量是平时的4-5倍,但她却从未因自己是一名癌症患者而有丝毫退缩,每天亲自将一箱箱沉甸甸的防护物资扛到储物间,在用氧高峰日均消耗50多桶氧气时,为确保门诊患者的正常用氧,她积极协助换氧、搬运氧气罐。长时间的劳累,嗓子哑了,鼻梁被压磨成了三期压疮,也毫无怨言。因为她说:“作为一名党员、护士长,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

  收费站的故事。全国高速有多少个收费站?拿出百度地图搜一搜,一共32934个。可以说在抗击疫情这场攻坚战中,这3万多个收费站据好点,连成线,就成为了一条为全国输送抗疫救援物资的生命线,而其中每一名收费站的员工都像螺丝钉一样,紧紧的钉在岗位,默默坚守、默默奉献。以咱们站为例,疫情期间,站里安排消毒工作,XX同志二话不说就顶了上去,四十多斤的喷雾器一天一背就是差不多两个小时,三天时间就把肩膀上皮给磨破了,汗液顺着破皮位置溜进去疼在身上,但是XX却乐在心上,因为他找到了身为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荣誉和快乐;XX同志为了保障疫情提前返岗的同志们的生活保障,几经奔走、多次碰壁为站里联系生活物资,为了保障大家能吃上饭,自己却常常在外联系吃不上饭。像这样的人和故事,在咱们站里还有很多,不仅存在于今天的课堂之中,也存在每一名同志的眼里,更会存在大家的心中。

  二、增强三种意识,不断从抗击疫情的攻坚战中汲取前进力量

  一是增强学习意识,深化理论武装。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国家积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就是国家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有力举措。还有,中国第一时间向世界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序列、公开透明发布信息,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包括来自国际社会的爱心暖流,既见证着跨越国界的人间真情,也折射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持久力量,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学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活教材、大课堂,启示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引领成长,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增强担当意识,恪守职业操守。疫情防控的战场,既是猝炼战斗本领的熔炉,也是检验使命担当的考场。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看到,各行各业工作者纷纷在本职岗位埋头苦干、牺牲奉献,以实际行动为抗疫战斗做贡献,其中,有为生命坚守阵地的警察、为生命争分夺秒的建设者、为生命奔腾不息的快递员、为生命挺身而出的志愿者、为生命全力以赴的车间工人、为生命绝不怠慢的基层工作者等等,在我们高速系统、在我们的身边上也涌现出像XX、XX等一批忠于值守、敢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先进典型,特别对于我们收费站一名普通员工而言,或许我们没有白衣披甲,逆行而上,但是我们坚守岗位、认真工作、倾情奉献的心是一样闪光的,我们要自觉以战“疫”英雄为榜样、为标准、为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不惧艰难险阻,不计利益得失、敢于冲锋在前。

  三是增强纪律意识,遵守规矩底线。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就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我们高速系统也制定了具体防控措施,这是打赢疫情大战的重要防线、有力武器,必须要从严落实、坚决落实。但从落实来看,也出现了一些不守规矩、不合时宜、让人唾弃的人或事,其中也不乏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我们身边,也存在个别同志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让我们感到,比病毒更可怕的是缺失基本认知能力,缺乏基本底线意识的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提高重视,不断增强纪律意识。

  三、当好三个表率,为实现新时代交通强国伟大目标砥砺奋进

  我们作为高速人,就要有一种始终“在路上”的思想认识,要通过积极学习疫情中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光辉事迹,从而坚定信心,扛起责任,重整行装再出发,始终阔步走在新时代高速公路事业创新发展的长征路上。

  一是让思想永远在路上,做努力学习的表率。古人云:器不饰则无以美,人不学则无以德。弃学终日,无所用心,必然会思想落伍、思维滞后,甚至可能滑向颓废堕落的深渊。诚然,理论上的模糊,必然导致政治上的摇摆;政治上的摇摆,只有万劫不复。作为党员,必须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部署要求,对党的真理必须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以“熬灭最后一盏灯”的坚毅,自觉锤炼忠诚品质,掌握其中蕴含的精髓和真谛,才能心明眼亮、步伐坚定,才能自觉维护、看齐追随,才能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要让责任永远在路上,做履职担当的表率。同志们,战“疫”需要责任,干好工作也需要责任。我们看到,疫情防控中,有身先士卒、敢言真话、敢于担责的钟南山,火速驰援、精于生化防控的陈薇,尽心尽力、结合中药救治的张伯礼,以及“硬核”封城、潜心研发疫苗的李兰娟,开创先例、建立方舱医院的王辰,正是因为他们敬畏职责、学识过硬,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苗得到快速研发、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为战“疫”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强力支撑。还有在一线被提拔重用、表彰奖励的人员,都是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素质能力。只有具备过硬的本领,才能挑起责任的担子。我们每一名同志都要从一线战“疫”生动故事中,自觉对标正向,坚持做到既要吃苦耐劳、知责尽责、奋进有为,更要善于学习思考、不断提升完善自我。只要大家现在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将来就会有希望、有前途、有作为。。

  三是要让纪律永远在路上,做遵规守纪的表率。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党性一旦失守,就不能自拔,心无所畏、言无所戒、行无所止,失去底线。我们每一位党员同志要严格按照党章党规要求自己,经常照一照言行有无失范失德失形的地方,问一问面对纪律到底有多少令行禁止的自觉,量一量自己肩上的使命责任有几多不可承受之重,激励自己求索不息,在反躬自省、严以律己中坚固思想防线、守住政治底线、远离高压红线。

  同志们,回望抗疫历程,汲取信仰力量;面向未来发展,更思肩上重任,最后,希望大家日常能够积极对标对表先进典型,立足平凡岗位倾力奉献,为我们高速事业永葆生机活力,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助力新时代交通强国梦早日实现。

  谢谢大家。

主题教育党课:在重温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重温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1921年,在这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共13位,他们在那个的年代,共同为世界第一大党的建成指引了最初的方向。然而一大会后,由于对党认识的不同,目标理想的各异,他们走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终的人生结局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我党一大13位代表的人生轨迹,透过历史故事,感悟初心力量。

初心永志——坚守信仰,战斗一生成就宏图伟业。毛泽东和董必武是13名一大代表中最终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人。毛泽东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一大的书记员,是党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伟大的缔造者。毛泽东初期在党内几经沉浮,最终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他的正确思想得到认可,从而确立了他的领导地位。从此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董必武是对党忠诚一生的革命志士。1920年,曾为前清秀才的董必武在武汉创办私立中学。就在这年夏天,他接到李汉俊从上海的来信,告诉他上海已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请他在武汉成立类似的地方组织。1921年6月,董必武再次收到上海来信,他与武汉小组另一负责人陈潭秋被大家公举赴会。在这次大会上,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的发起人、见证人之一。作为一位忠厚长者,历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董必武一生信仰马列:“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毛泽东和董必武从头走到尾,同时出席党的一大,又同时参加开国大典,参与并领导革命赢得了最后胜利。践行信仰需要长期奋斗,前进路上再多艰辛磨难,也要永志不移。正如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说的,“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初心不改——献出生命,血战疆场永葆初心本色。为党牺牲的一大代表有何叔衡、陈潭秋、邓恩铭、王尽美4人。陈潭秋是一大代表中唯一持枪杀敌在疆场浴血的革命战士,1942年9月被新疆军阀盛世才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被折磨致死。王尽美是积劳成疾最早离世的一大代表。一大后他发展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为党做了大量工作,在1925年8月,因长期积劳成疾在青岛逝世,时年27岁。邓恩铭用热血演绎传奇一生。邓恩铭一大后回到山东,积极开展建党和工人运动,1928年因叛徒告密被捕,1931年在济南英勇就义。何叔衡默默无闻的革命志士。一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1935年2月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这4人虽然为革命事业英年早逝,但都永远刻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祖国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初心仍在——身离心仪,历经曲折但仍向党为党。一大代表中,李达和李汉俊虽然留学日本,但最终都放弃理科专攻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共同参与发起组建中国共产党。李汉俊还是当时国内顶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一大报告主要起草者。这俩人虽然后来与陈独秀、张国焘政见不和愤而脱党,后来李汉俊加入国民党,中间走过弯路,但从未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李汉俊对国民党反共活动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利用工作的“合法”身份掩护了董必武等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1927年被军阀逮捕并杀害。著名作家茅盾回忆起李汉俊时说:“我很钦佩他的品德和学问。”李达后来谈起自己脱党的这段经历,说这是他“平生所曾犯的最严重、最不能饶恕的大错误”。不过,1924年至1949年间,尽管李达离开了党的组织,但他的信念从未动摇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虽然脱离开了党,却绝不脱离马列主义,决不做违反党的事情。”,其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毛泽东称为“理论界的鲁迅”“真正的人”,解放后经刘少奇介绍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初心忘却——立场摇摆,迷途知返默默终老一生。这指的是包惠僧和刘仁静,他们因信仰的动摇走向人民对立面,后又迷途知返,再度寻找组织,但没能再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痛苦与悔恨中终其一生。包惠僧是武汉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他胆寒了,后来自行脱离党组织,为生存加入了国民党,又遭国民政府遣散跑到澳门,因为处境艰难给毛泽东写信忏悔,解放后回到北京。刘仁静曾是“五四”运动的急先锋,1926年赴莫斯科学习,由于受托派思想影响,回国后自命为“中国托派第一号”人物,随之被我党开除。1948年他投靠国民党宣传部副部长陶希圣,在其授意下发表包括《评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反共文章,成为国民党的御用枪手而向共产党开炮。解放后刘仁静向中央领导写信请求处理,最后38年在党的领导下工作和养老。如果头脑不清醒、信仰不坚定,政治上就会缺定力,包惠僧和刘仁静有这样的结局也是情理之中。

初心背弃——叛党卖国,自绝人民永钉历史耻柱。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就是这类人,这3名党的创始人被钉在了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张国焘曾是中共一大执行主席,长征途中拥兵自重、另立“中央”,后来脱党叛变当了国民党特务。1948年底他见大势已去先后移居台湾、香港、美国,最后在加拿大多伦多病逝。张国焘做了20年共产党、40年国民党,最后客死他乡,可悲可叹!陈公博、周佛海算是最坏的典型,后来都当了大汉奸,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陈公博脱党后投靠国民党,从此效忠汪精卫,成为汪伪政权的二号人物,他政治上变化多端,是没有固定信仰的政治摇摆者。周佛海参加一大时就争地位,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跑到日本,回国后又一头扎向国民党,抗战时追随汪精卫降日,成为第三号大汉奸。周佛海压根就不是革命者,只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投机家。严格地说,这三个人从来没有在思想上加入共产党,只因一时追求新奇而对共产主义理论产生兴趣,为追名逐利最终变成党的敌人、民族败类。

一大13位代表的各自走向告诉我们,坚守信仰的韧度决定着人生命运的方向。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时代的弄潮儿已离我们远去,他们的悲喜、荣辱与成败,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那就是应该怎样坚守信仰?是像老一辈革命家那样不忘初心本色、挺起精神脊梁,还是像这些年贪腐堕落、锒铛入狱的人民罪人,忘记入党初心、背弃铮铮誓言?答案己不言而喻。

从一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己经拥有了8900多万党员。如果说信仰曾经体现在“砸碎旧世界”的革命之时、闪耀在“创造新世界”的建设之时、迸发在“追赶全世界”的改革之时。那么新时代的我们,须把信仰写在全面小康之路、伟大复兴之路、改革强军之路上,纵然百水千山万重难,唯有初心本色终不改,在坚守信仰、践行信仰中丈量人生高度、绽放最美芳华!

专题党课:听榜样故事 悟榜样力量 学榜样精神

同志们:

《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拥有9000多万党员,这其中有一大批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所在领域的杰出代表,更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工作生活,但是在这次灾难面前,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身上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无穷的力量,无愧于优秀党员的称号。今天,我们就讲一讲榜样的故事,感悟榜样带给我们的力量,同时对照榜样找差距,聊一聊如何做好当前的工作,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今天主要分享三方面内容:

一、听榜样故事,感悟榜样的力量

岁逢庚子,国遭大疫。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宁静的生活,阻挡了多少人回家的路,又让多少人感染身亡。病毒猛如虎,人间有大爱。在病毒面前,各个岗位上的共产党员始终坚守奋战在抗疫一线,无论走到哪里,总能看到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控和救治一线。我想,这就应该是共产党员的样子。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在疫情防控战线的这三个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1936年10月出生,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福建厦门人,生于南京,呼吸病学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抗击“非典”先进人物。现任中华医学会顾问、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市科协主席、广东省科协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会成员等职 。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吸烟与健康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学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委会理事。2016年,荣膺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2020年的春节,是一个无比特殊而且艰难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一位八十四岁高龄的、头发花白的老者——钟南山院士。17年前非典一役,钟南山已经家喻户晓,成为了“名人”。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在这个灰色寂静的假期,这位老人,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万千人民的心。

新型冠状病毒有着极强的传染性,染上这种病毒轻则疾病缠身,重则有生命危险。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不管自己身处哪里、不管自己年事已高,毅然奔赴前线!耄耋之年的他再一次出山抗击疫情。他告诫我们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在说这句话的两天前悄悄地去了武汉,在高铁上靠椅稍作休息的照片让全国人民动容、泪目。

令人更加动容的是,在我们身边和周围,还有无数个“钟南山”。他们在国难面前,在酷暑与严冬中,逆着万千车流,毅然选择奔赴最前线。在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勇敢交锋,以自己的身躯为大家小家筑起守护的长城。他们将自己放下,撑起万家团圆,灯火通明。

抗疫一线入党的白衣天使—余倩,贵州省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是个80后,也是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轮休时,余倩总是一遍又一遍翻看孩子们的照片,想孩子,成为她最煎熬的事。

“虽然很想他们,但又怕听到他们奶声奶气的喊妈妈时,眼泪不争气,给孩子不好的影响。”说这话的时候,眼泪又在余倩的眼睛里打转。在出征武汉前,余倩就已经打破常规,奋战在清镇第一人民医院抗击疫情的一线,出征武汉时,她也没来得及跟她可爱的孩子告别。在小儿子都安轩心中,身着防护服的妈妈,就是女版奥特曼。

20多天过去了,余倩的丈夫都平红还记得2月3日熟睡中的他突然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时心里扑通跳的场景。“说不担心是假的,毕竟武汉是疫情一线,又有那么多未知因素,但是她干到这个工作,就要肩负这份责任。唯一的愿望就是她保重自己,平安归来。” 都平红说。在武汉援鄂一线,余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牺牲在抗疫一线的英雄—张静静,生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山东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隔离期刚满,张静静却突发心脏骤停。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于4月6日晚18时58分英勇牺牲,年仅33岁。

1月25日晚,包括张静静在内的首批医疗队共计5名队员搭乘飞机,驰援湖北。看到身边的党员们舍身忘我奋力投身防控一线工作,张静静被共产党员们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和震撼,她曾在忙完一天的支援工作后递交了火线入党申请书,希望加入这个光荣的组织。在入党申请书中,张静静回忆出发前,父亲对她说的话:“临出征前,父亲给我讲了很多共产党员的光荣事迹。父亲说:孩子,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前线,一定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张静静还在入党申请书里还写道:“前方就是战场,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我要把参加此次战斗作为锤炼意志的重要机会,为国家撑起一面盾牌,为人民筑起一道长城。为了义务工作者的荣誉,我愿做一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战场上的勇士。”她说到,更做到了!

3月21日,张静静和其他575名山东医疗队员们圆满完成支援黄冈任务,安全返回济南。在离开黄冈的当天,张静静在名为“疫区春来,今天的主题是凯旋”的手记中写道:“临行前,我们收到了很多煮熟的鸡蛋,这是黄冈当地的风俗,鸡蛋送给最亲的人。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人,我们对黄冈的帮助如果是滴水之恩,他们回报给我们的是涌泉之数”。

张静静的丈夫韩文涛常年在非洲参与援助项目,援鄂期间,曾在家书中写道:“孩子目前还小,在老家虽偶因想念妈妈而哭闹,但没有大家,何来小家。孩子慢慢肯定会理解您,并为有这样伟大的妈妈而骄傲。愿你安心工作,照顾好患者,照顾好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不平凡的人生。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在消灭疫情的道路上,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早日平安归来!”张静静去世后,韩文涛对媒体说说,家人对张静静去世悲痛不已,为她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感到自豪。

有网友说,本来快要团聚的日子,一下子变成这样,不仅张静静的家人,每个人都不愿意接受这一现实。然而,张静静还是走了。带着对家人的眷恋,带着家乡人对她的爱,带着所有关心她的人对她的敬重走了!

我上面讲的三个例子,既有几十年的老党员,也有刚入党的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既有眼前的典型,也有身边的榜样。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给与了我们无穷的力量。

二、对照榜样标准,查找自身的差距

当前,我们这支队伍主流是好的,但是也还存在与党员身份不符的现象和问题,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工作开展。我认为,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需要注意克服和纠正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对照责任担当找差距。有的党员干事状态不佳,进取精神不足,缺少敢于担当的勇气,不思上进、得过且过,“混日子”、“守摊子”。有的党员问题面前躲着走,困难面前绕着跑,生怕躲之不及、避至不远,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找借口、找理由,对未完成的工作讲原因、讲客观。有的党员作用发挥欠佳,集体荣誉感下降,对单位建设漠不关心,没有认识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问题的实质性严重性,没有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家人”观念,平常时候看不出来、关键时刻站不出来,党员没有党员的样子。特别是有的基层党组织责任心不强,担当精神不足,对本支部人员管理教育束手无策,甚至搞矛盾上交,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

二是对照吃苦奉献找差距。受社会风气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有的党员吃苦耐劳的意识淡化、无私奉献的精神弱化,特别是受改制影响,个别党员盲目攀比,把市场上的商品交换原则带进工作中,对待组织安排的工作谈条件、谈待遇,工作算成本,生活比待遇,对自己有利的就干,不利的就不干。有的党员拈轻怕重,工作挑容易的干、事情找容易的做,出工不出力,缺乏攻坚克难、攻城拔寨的共产党员应有的精神和气概。甚至有的个别领导干部在对待组织安排工作时,也存在挑三拣四、左躲右闪的现象。这是很不应该的。

三是对照能力素质找差距。当前,有的同志能力素质距离岗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同志政治理论水平较低、业务经验不足、文字功底较差、办文办会水平不高、协调能力还欠缺;有的党员面对新岗位,对工作职责还不熟悉,主动学习性不强,岗位技能还不熟练,业务基础弱、底子薄,规范化专业化程度不够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成效。有的同志本领恐慌意识明显不足,看不到自己能力素质的差距,把主要精力放在休闲娱乐上,没有主动找差距、补短板,没有做好迎接未来调整的能力准备,致使工作水平流于一般,满足于完成,不追求完美。

四是对照作风纪律找差距。今年以来,我们就抓好队伍作风纪律建设和队伍内部教育管理,制定出台了不少文件规定,但是落实起来差强人意,执行结果不是令人很满意,甚至有的规定就没有落实。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认识不到位、执行服从意识淡化,导致规定形同虚设。自我要求不严格。毫不避讳地讲,有的党员甚至有的个别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规矩意识淡化、执行制度软化、工作作风虚化等问题,自我要求不严格,作风松松垮垮,工作稀稀拉拉,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带坏了其他同志。

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直接影响和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严重影响和损毁了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起来,切实行动起来,坚决扭转当前的被动和不利局面,坚决纠正和刹住这股歪风邪气。

三、向榜样学习,立足岗位成长成才

***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我们党大的样子,具体体现在每一名党员的样子上。革命时期,敢于流血牺牲、英勇献身就是党员的样子;建设时期,不怕苦、干在前就是党员的样子;改革开放时期,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就是党员的样子。全站广大党员要以初心使命为镜子,在找准职责定位、弘扬创业精神、提振斗志士气、传承优良传统方面主动对标对表,冲在前、打头阵,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新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的牺牲奉献,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面对先辈们打下的红色江山,面对前辈们艰苦奋斗换来的盛世中国,面对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面对你追我赶的拼搏劲头,我们应该向榜样学习,立足实际,在自己的岗位上成长成才,推动工作再上新的台阶。结合我们的实际,当前我们应该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状态。要把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人生必修课,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常读常记、常学常新,不断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境界修养。要通过理论学习,坚决纠正当前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安逸、苟且营私的思想行为,孕育开放接纳、拥抱变化、认同目标、乐于分享的信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格局站位。要通过理论学习,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的党性操守和道德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服务于工作岗位,服务于党的事业。

二是要提振斗志,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状态。要充满激情。事业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要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领导干部既挂帅、又出征,广大党员比着学、赛着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责任心,盯着排头干、朝着先进赶,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的一流业绩。要保持干劲。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不达目标不罢休,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冲锋姿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

三是要敢于人先,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千难万难,只要行动就不难。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行不通,畏缩不前、坐等观望更不行。党员干部应该敢于担当作为,敢想、敢做、敢当,做时代的“劲草”、“真金”。要大力发扬开拓创新精神。要消除贪图安逸、小富即安的观念,思想解放再解放,方法创新再创新,在思想解放中统一思想,在方法创新中找到方法。特别是当前,我们的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吃劲阶段,各项工作露头出彩的还不多,更需要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创新作为、高效作为、快速作为,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要大力发扬攻坚克难精神。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排倒万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过硬担当,扫除沉疴积弊,扫清障碍难题,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高地。

四是要清正清廉,始终保持轻装前行的状态。要在道德品行上作表率,常怀感激之情,常葆进取之心,常怀律己之念,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树立起“挡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顶得住歪理,耐得住寂寞”的勇气信念,当好明白人、清醒人和局中人,不让自己陷入“理想动摇者和信念滑坡者”的危险边缘。要在遵规守纪上作表率,立规矩、守规矩、按规矩办,搞好自控、互控和他控,坚决不让制度成为摆设,不使自己的“责任田”成为“搭荒地”,杜绝畏难情绪,和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做缩手缩脚,搞无原则的“和事佬”,对待工作和岗位不搞形式、走过场,学会主动担当跨前一步,迎难而上赶超一步,不“明哲保身”,敢于动真碰硬。

同志们,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让我们一起向榜样学习、向榜样看齐,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更好的履职尽责,争当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

专题党课:细读故事 深悟道理 自觉做铁规铁纪的忠实践行者

纪律严明是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今天,我就围绕“细读故事、深悟道理,自觉做铁规铁纪的忠实践行者”这个主题,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大家汇报我对加强纪律建设的一些心得体会。共分享五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讲明纪律重要性,领悟习主席如此重视纪律建设的深意,梳理习主席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

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到延安考察,与毛主席探讨如何跳出“兴勃亡忽”历史周期律,这就是党史上著名的“窑洞对”,又称“延安对”。毛主席问:“任之先生,这几天通过你的所见所闻,感觉如何?”黄炎培直言相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有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确实是这样,中国历朝历代,从大禹建立夏朝开始到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最长的朝代也就是处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的周朝(包括西周和东周),近800年,夏商属于奴隶社会,时间相对较长,五六百年,后面的封建王朝,比较长的是汉朝(426年,包括东汉西汉以及王莽的23年)和宋朝(319年,包括北宋和南宋),其他的唐朝(289),明朝(276),清朝(267)都没有超过300年。为什么都逃不开这个“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细细分析,会发现,刚开始建国时的军队都骁勇善战,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战斗力超强。等到执政以后,尤其是执政较长时间后,都逐渐松懈了,军队纪律松弛,训练松懈,完全不具备任何战斗力。最典型大家也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清朝的八旗铁骑。

大家看这张图片,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松景之战”。1636年,孙传庭和洪承畴基本平定了农民军,1639年明朝就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13万出关与清军决战。明军的这13万人马不仅包括了辽东的精锐“关宁铁骑”,而且是明朝九镇抽出来的,参与镇压农民军的精锐之师,结果在松景之战中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主帅洪承畴被俘。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就评价“松景之战”说“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之墟矣!”可见,当时清朝“八旗铁骑”的战斗力是相当惊人的。但入主中原后,这支曾经所向披靡的军队迅速腐化。顺治初年,旗兵每月尚训练五六次,后来次数减少,甚至流于形式。到康熙末年,所谓训练,已是一团糟,毫无纪律规矩可言。外省驻防将军及绿营提镇,“出行则皆乘舆”,以骑马为耻。上行下效,八旗士兵不断腐化,溃烂。酗酒赌博,无所不为,更有甚者狂嫖滥赌,银钱花光了,干脆把盔甲器械送进当铺。晚清时期,无论是留在兵营里的“八旗子弟”,还是走向社会的“八旗子弟”,已经“惟知抽鸦片,提鸟笼”。纪律如此松散,堕落到这步田地的军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清朝中后期,这支曾经“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虎狼之师,却连洪秀全的农民军都打不过,更别说守疆卫国了。清政府只好以汉治汉,靠曾国藩的团练才平了“太平天国”之“乱”。待世界真正的列强从远方地平线上出现时,“八旗铁骑”毫无招架之力,更无还手之功。

我们再看看历史上那些骁勇善战的军队,哪一支不是以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著称。被金兀术感慨“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家军,宋高宗在诏书中称赞其“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岳飞治军名言就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还有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的戚家军,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等,都离不开严明的纪律。(曾国藩这个人大家都熟悉,很厉害,毛主席,蒋介石对他的评价很高,研究也很多。他其实对建立军队,行军打仗毫无经验可谈,但为什么他的湘军能为我们所熟悉?看看历史,我们知道,曾国藩治军重在思想纪律而不在技术性的训练。他为湘军写的军歌唱到: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湘军的《爱民歌》:三军个个仔细听……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全文以七律排列,共80条560字,是曾国藩1858年12月为约束属下湘军纪律所做。曾国藩本人就是修身养性、纪律严明的典范。“做官做得大,打仗打得好;学问做得高,治家有一套。”)

正如陈毅元帅概括说:纪律是军队战斗力的测量器,又是团结内部的轮带和锁钥,纪律严明,共同遵守,人人生活都愉快,能做到各尽所能,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纪律,我们会像散沙一般,被敌人一粒一粒,很快地踩碎。”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明白习主席如此重视纪律建设的深意。继党的十八大提出纪律建设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把纪律建设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一起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凸显了纪律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他先后多次强调要严明党的纪律,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地予以严厉惩处。大家看,自十八大以来,在不断积累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党中央及时对党的纪律处分条例进行了修订,2015年10月颁布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十九大后又系统总结了管党治党的新理论新实践新经验,对《条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于10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全面详细的明确了“负面清单”,确定了纪律底线,成为了“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纪律”。

在这里,我也对习主席关于纪律和规矩的重要论述再作以简要梳理。主要有7个方面:

①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习主席讲,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也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加强纪律建设。

②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习主席强调,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

③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习主席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观念、组织程序、组织纪律都要严起来,不严起来,就是一盘散沙。全党同志要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④创新党内法规制度,把各项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习主席指出,依规治党,首先是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起来。党的性质、宗旨都决定了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要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使所有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党规党纪、模范遵守法律法规。

第二个故事:为什么日本人敢于发动甲午战争?(讲明纪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尤其是近年来,在国防大学的主导研究下,掀起了反思甲午战争的热潮。《甲午甲午》《甲午殇思》《龙旗坠落---复盘甲午海战》等纪录片的播映,让我们每一名中国人更进一步地走进了这场影响中日两国走向的战争。

我在学习甲午战争相关史料时,一直在想,从当时军事实力来看,应该说两国相差不多,但大清帝国毕竟是老牌的“东亚霸主”,而日本只是一个“蕞尔岛国”,为什么它敢于发动战争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认真研究了相关史料。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需要大量的资源,但其岛国的局限性,使得他不得不把目光盯向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中国。我们大家在中学学历史时,都对日本明治天皇这句话非常熟悉: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可见,日本发动“征清”战争,早有筹谋。自明治维新以来,其就将击败清国作为其长期国策。但是,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前,其高层对于是否摸中国这只“老虎”的屁股是心存忌惮的,意见分歧也比较大。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甲午海战爆发前,海军方面:清政府共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只舰队,大小舰艇87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并且,北洋水师在甲午之前是公认的亚洲和远东最强大的海军力量;日本海军编为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共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陆军方面,日本陆军共有7个师团近7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动员兵力24万,另有夫役15万,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17万多;中国方面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即使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但也应该有30余万。装备方面:大体上日军占优,但并不是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相差悬殊,一方面,当时日军的装备还远比不上西方列强;另一方面,中国在30年的洋务新政中武器装备也有很大的改进。中国陆军武器最大弱点是种类、规格过于复杂,给后勤供应和实战带来很大困难。所以,从总体兵力和武器装备方面综合衡量,中日方面基本持衡。因此,日本方面有顾虑是完全正常的,万一“偷鸡不成蚀把米”,对日本的打击也将是致命的。于是就派遣了一些人来中国“考察”。这些人来中国后,通过贿赂一些清朝官员,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发现当时的清朝政府闭关锁国思想严重,且对于西方的科技,充耳不闻,虽然有着向西方学习的劲头,比如建立海军,实行洋务,但是只徒有其表,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就像其著名的汉学家副岛种臣所说:谓中国海军之可虑,则实不足以知中国也。盖中国之积习,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人;有绝妙之言,而绝无践言之事。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在北洋海军创立初期,借鉴英、法、德等世界强国的海军管理条例,拟制《北洋海军章程》,对官兵的军事训练、文化教育和行为规范做出了详细规定。《章程》规定,官兵必须长期驻舰,不得擅自离舰上岸,但是,不少将领在驻地附近买屋购房,有的人还私自纳妾,甚至为了一个妓女而与同僚争风吃醋。上行下效,基层官兵也不断有人离舰到驻地附近过起了家庭生活,甚至赌博、嫖娼,到后来竟然出现“晚间住岸者,一船有半”。本来《章程》为北洋水师规定了详尽的训练科目、考核标准和军纪要求,而实际的训练、考核和管理却流于形式,成了表面文章:“平日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来远”舰大副张柘荣在战后反思:“我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战事。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故一旦兵兴,同无把握。虽执事所司,未谙款窍,临敌贻误自多”。中日黄海主力对决中,北洋水师两大主力铁甲舰“定远”、“镇远”的三百零五毫米舰炮,共发射一百九十七发钢弹,但仅有十发命中目标。舰队平时不仅训练松懈,还为高级将领们谋私忙于运输任务。北洋舰队后期,“操练尽驰,自左右总兵以下,争携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海,海军岁例南巡。率淫赌于香港、上海。”

我们再看看几个细节:“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的同学东乡平八郎在上舰参观北洋水师时,见甲板上供奉着关公像,晒着衣物,一地散落的剩饭,回到日本便评价说中国输定了。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在给本国政府的汇报中说道:“中国军队虽然在数量上较日本有相当的优势,但管理方面远不及日本,海军舰队将面临着彻底被摧毁的危险。”他们的预测不幸言中。在威海之战的紧要关头,“来远”、“威远”二舰管带邱宝仁、林颖启还在岸上嫖妓未回,二舰无人指挥,都被日军击沉。

正如日本间谍小宗方太郎所言:风气的败坏,训练的荒废,早已将北洋水师置于未战先败的悲惨境地。袁世凯评价甲午海战时说:“此次务兵,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

现在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120多年,甲午战争值得我们反思的太多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纪律的生命力在与执行。如果当时的清政府军队纪律严明,能严格执行制定的各项纪律规定,那么,清军的战斗力绝不会如此之差,甲午战争鹿死谁手,犹未可知。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中国军人,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并反思副岛种臣的这句话:盖中国之积习,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人;有绝妙之言,而绝无践言之事。

讲到这,我不禁又想起了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总结国民党失败时讲的一句话:共产党有纪律,国民党没纪律。我觉得他总结得还不够准确到位,应该是:共产党有纪律,严格执行;国民党有纪律,没有做到。请大家看一个视频,最能证明这个问题。(视频:《回望延安》毛主席和蒋介石处理人的对比。)

同志们,前面已经讲了,习主席善于从历史的角度和政治的高度看问题,对纪律建设十分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纪律规定,但如果我们不能刚性执行,铁腕落实,那么,再好的再严格纪律都等于白纸一张,废纸一堆。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纪律而不执行比没有纪律后果更严重。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汲取甲午战争惨败的教训,严格遵守好各项纪律规定,真正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真正做到纪律规定的坚决做到,纪律严禁的坚决不做,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让纪律规矩从文件中走出来,走进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个故事:鲁相嗜鱼。(遵守纪律的要害是自觉,自觉的前提是敬畏。)

熟悉党史军史的同志知道,我党我军纪律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自觉。毛主席对这点十分重视。

大家看这张照片,这是锦州苹果廉政文化展览馆,它建立在太和区果蔬农场一处山坡上,四周是“生生果园”的遗址,也是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期间解放军驻地。展馆门前有一座雕像:一位老人抱着孩子,提着竹篮,要把竹篮里的苹果送给两位解放军叔叔,战士却摆手谢绝了。这座雕像名叫“人民的苹果”,是以辽沈战役中解放军战士不吃老百姓苹果为题材创作的。

1948年秋天,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前,东野三纵队某连战士在老百姓家扫院子的时候发现地上有个带疤的落果。战士认为,树上的好苹果不能吃,带疤的落果烂在地里挺可惜,不如吃掉。另一位战士正好路过,他说:纪律条令没有说可以吃落在地上的苹果,所以啥样的苹果也不能吃。

毛主席知道后,非常感动,曾先后三次提及此事来教育全党要自觉遵守纪律。毛主席说:“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到这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吃了是卑鄙的。我们的纪律就是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

从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东野在短短的三年内,从进入东北的11万人发展到150万人,正是由于每名东野官兵自觉遵守纪律,推动着东野不断前进,将盘踞东北的几十万国民党主力军予以歼灭,解放了东北,更是由于每个人自觉维护纪律,众志成城,我们党才能扎根于人民,解放全中国,并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民族奇迹。

那么,怎样才能在遵守纪律中做到自觉呢?我认为,最根本的,或者说最前提的是要对纪律规矩心存一颗敬畏之心。

下面这个故事我听到后感触很深,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启发很大,受益良多。今天再和大家一起重温这个《韩非子》中的经典故事“鲁相嗜鱼”。

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他弟子很不明白:“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我才不能接受。如果我接受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歪曲法律就必然会受到严惩,宰相之位就必然会被罢免,到那时,既没有人会再送我鱼了,我自己也没有能力供给自己鱼。如果不吃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这样我就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大家想想,这个公孙仪真的是当官当得非常清醒的人。我们现在很多贪官污吏走进高墙之内,悔恨终身,就是不明白“受鱼则无鱼”这个简单的道理,或者是明白,但抵挡不住名利的诱惑而违背这个简单的常识,归根到底就是对纪律规矩缺少敬畏之心。讲到这里,我想起朱元璋和大臣们的那个经典对话。一日,明太祖朱元璋问大臣:“天下何人最快乐?”群臣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有的说金榜题名最快乐,有的说功成名就最快乐,也有的说富甲天下最快乐,朱元璋却听了摇头不止。“畏法度者最快乐”,老臣万钢意味深长的道出自己的想法,朱元璋听后频频点头称是,对他的回答大为赞赏。法度,现代汉语意为法令制度,法则,秩序,行为的准则。法规制度,听到这个词,很多人都觉得一种限制的气息扑面而来,觉得都是一些限制自由的条条框框,那么,法的存在,真的是限制我们自由的吗?恰恰相反,法的存在是保证我们能够自由的基石。人人都向往自由,但自由从来不是绝对的。“自由快乐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敬畏法度之人,多是严以律己之人”。人类是社会动物,我们不可能脱离人群独自生活,如果每个人都追求绝对的自由,那么我们将失去自由,社会陷入混乱,法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人自由生活的环境。放风筝的人,都想着风筝飞得越高越好。在风中,风筝是自由的,但是风筝在天空中的自由是依靠线的束缚而获得的,系着的线一旦断了,风筝很快就会掉落到地面上,失去飞翔的力量。风筝的这个“线”就是“法度”。如果我们敬畏法度,严守纪律规矩,那么就像有线的风筝,能自由自在,越飞越高;但如果我们漠视纪律规矩,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那么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潇洒一时,却最终走向毁灭的深渊。

康德曾经说过:“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其中一条就是自律。《元史·许衡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许衡做官之前,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到:“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终不摘梨。面对饥渴之诱惑,许衡因心中有“主”而无动于衷。许衡心中的“主”无疑就是自律,就是对规矩的由衷的发自内心的敬畏,有了这种“主”,便会洁身自好,才能牢牢把握住自己。正如康德所说,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我们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我们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

现在总是听见有人说,当官是个“高危”职业,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身陷囹圄,身败名裂。我倒认为,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对纪律规矩不知敬畏之人。一个真正对纪律规矩心存敬畏的人,就一定是能够严格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规矩的人,就能够在纪律规矩的范围内自由自在地工作学习生活,达到孔子所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愉悦的境界。

第四个故事:习主席轻车简从做表率。(遵守纪律的关键在于领导带头。)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大家看,八项规定的内容非常朴实简单。(八项规定内容图片)但7年来,因八项规定带来的“蝴蝶效应”是令人震惊的,作风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赢得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认同和赞誉。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我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央政治局常委尤其是习主席的躬身垂范。

大家看这张照片,这是2012年12月初,习总书记前往广东深圳考查调研,这是习总书记上任后首次离京考察,不封路、不清场、没有迎接、轻车简从。不少网友都纷纷在微博上发表与总书记车队的不期而遇,社会车辆穿插期间,未闻警笛鸣响,透过没拉窗帘的中巴车窗,还可以看到总书记向外频频招手。总书记所到之处,群众纷纷以亲民随和、新风扑面赞扬此行。

21元的庆丰包子、羊肉烩面、连队食堂的西红柿炒蛋……这些都是总书记的桌上佳肴。在朴素的衣食住行中,老百姓眼中的总书记可亲可敬,是一名共产党人从严从实的可贵形象。

在河北考察时,***跟陪同人员、工作人员在一起,吃同样简单的饭菜。他住的是县招待所的一个小套间,只有16平米,家居陈旧,卫生间瓷砖开裂。当地人员歉意的说,本来是可以安排附近一家条件好一点的宾馆的,他笑着说,这样就挺好,不必讲究。

2014年1月26日,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在内蒙古边防,习主席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顶风踏雪走进三角山哨所,仔细查看执勤设施和内务设置,在观察登记本上签下名字,动情地对执勤哨兵说:“今天,我和你们一起站岗执勤”。

习主席无论到哪视察调研,始终轻车简从,不安排宴请,不喝酒,不上高档菜肴……习主席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上从严要求、立说立行,为全党改进作风做出了鲜明的示范。统帅身体力行:“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酒桌上的应酬”……这些在过去看来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得到了强力整治。

习主席以身作则,带头落实“八项规定”,给全党树好了榜样,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党的作风。可见,领导带头垂范是纪律得以严格执行的关键所在。我们常讲,十八大以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靠的是什么,我想,既有领袖一往无前、敢于担当的魄力,也有领袖带头执行、率先垂范的魅力。

下面再请大家看一张照片,熟悉党史的人应该知道,这是我党历史上关于人民军队建设和军队政治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篇历史文献,是开国大将谭政1944年4月受中央委托,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做的政治工作报告,即著名的“谭政报告”。建国后,这个《报告》作为军队政治工作文件重新印发学习,可见其意义之大。报告中就讲到,去年一年(即1943年)是我们领导作风大进步的一年,由于有了这种进步,才获得了去年一年真正伟大的成绩。如果没有领导作风上的进步,这样大的成绩是不可能的。他讲到这个领导作风的根本转变,重点就是领导带头,抓住高级领导干部,从高级干部到一般干部,从党员到非党员。这真的是一个最科学的方法,十分管用。自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家应该对一个词非常熟悉:“关键少数”。大家去分析研究习主席的思想,会发现,做什么事情,他始终是抓住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甚至政治局常委这个关键。“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古人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严守纪律规矩,必将产生巨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五个故事:毛主席下定决心枪毙刘青山、张子善。(讲明严明纪律与以情带兵的辩证关系。)

1951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毛主席办公室的灯光彻夜亮着,有关刘青山、张子善的材料放在桌上。当周总理问毛主席,中央在刘张案上应持什么意见时,毛主席只说了两个字:“死刑”。周总理又问:万一有人出面讲情呢?毛主席态度坚决,依然只讲了两个字:不准。其实,当时在正式做出决定前,毛主席特地委托华北局到天津地区调查,征求干部群众意见。一些干部,尤其是当年曾和刘青山、张子善一起出生入死的干部,有不少议论。有的说:他们是有功之臣,不能杀啊。有的认为:可以判个重刑,让他们劳动改造,重新做人。曾看着刘张成长的黄敬同志坚持请时任华北局第一书记的薄一波同志向毛主席转告他的请求:考虑刘张二人过去对革命有功,不要枪毙,给他们一个改造的机会。毛主席说:“是要他们俩,还是要中国?正因为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万个犯有各种不同错误的干部。黄敬同志应该懂这个道理。”毛主席补充一句:“凡是为刘青山、张子善讲情的人,一律不见。”大家看这几个词:死刑、不准、一律不见。是不是觉得毛主席很不讲感情,当然不是。毛主席既是一个世界级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普通人。下定决心枪毙刘青山,张子善,我们认真看细节,就会发现,毛主席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枪毙刘张时,一位省委干部向他们宣读了毛主席的四点指示:一、子弹不打脑袋,打后心;二、枪决后妥善安葬,棺木公费购置;三、家属不按反革命家属对待;四、子女由国家抚养。很多人看到的可能只是刘青山、张子善战争年代的功劳;而毛主席看到的则是,刘张再大的功劳也比不上共产党和军队的纪律和荣誉。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明白严明纪律与以情谋事的辩证关系。我们既要重感情,还要讲纪律。毋容置疑,纪律是很严格的,有时甚至很,冷酷,很无情,但严管和厚爱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严管是手段,厚爱是目的。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家喻户晓,大家看这个“泪”,那就是诸葛亮对爱将马谡的“情”,但情再浓,也不能大于法。后来诸葛亮收马谡之子为义子,对他的家人也非常照顾,这就是既讲情,又讲法,既有原则纪律,又有情感义气。

我们共产党人是最讲感情也最讲原则纪律的,这并不矛盾,其中蕴含着科学的辩证法。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讲原则就是讲纪律,不能突破的坚决不能突破;讲灵活就是能变通则变通,不能没有人情味。

同志们,刚才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大家汇报了我对于严守纪律规矩的一些体会,重点是“重要性”“执行”“自觉”“敬畏”“领导带头”“辩证关系”这六个关键词,这些都是我个人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切身感悟,肯定又不成熟的地方,不到不妥之处,还敬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专题党课: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同志们:

2021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及了“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红色故事,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这是怎样的三个红色故事?下面我与大家共同回顾学习一下。

故事一: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

说到内蒙古产生的第一批共产党人,不得不提到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的一处古建筑——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这里曾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

成立之初,该校是为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子弟就读而设立的民族中学,1918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时,改称蒙藏学校。“五四”运动后,蒙藏学校曾因经费困难一度停止招生,直到1923年才恢复招生。

这一年,曾在该校读书并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蒙古族青年荣耀先以先期学生的身份,在内蒙古地区广泛动员蒙古族青年学生到蒙藏学校读书。吉雅泰、多松年、云泽(即乌兰夫)等30多名蒙古族学生奔赴北京求学。

这是当时集中在北京的人数最多的一批蒙古族青年。这些蒙古族青年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或参加过一些早期爱国运动,他们十分珍惜学习机会,认真而刻苦。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在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1923年秋,作为当时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人,李大钊陆续派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到蒙藏学校开展革命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还曾亲自到蒙藏学校,深入学生宿舍,与蒙古族青年交谈,鼓励学生们寻找救国和民族解放的道路。内蒙古的革命火种从蒙藏学校点燃。

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蒙古族革命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多松年、李裕智、孟纯、奎璧、吉雅泰、赵诚、佛鼎、乌兰夫、云润、高布泽博、云霖、朱实夫等陆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就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

在党的精心培养下,内蒙古的一些早期共产党员逐渐成长为率领群众英勇斗争的年轻领导人。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用青春与热血唤起了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觉醒。

故事二:齐心协力建包钢

翻开1959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是《包钢举行一号高炉出铁盛典》的新闻。

那一年,新中国建设急需钢材之际,包钢正式投产,周恩来总理亲临厂区视察,参加庆祝仪式。

1959年10月15日16时整,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口打开,在一团火光和烟雾中,金色的铁流汹涌而出,从而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也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

包钢是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戈壁荒原建立大型钢铁企业,对于技术经验极其缺乏的第一批包钢建设者来说无比艰难,对于国力积贫积弱、建设物资匮乏的新中国来讲,困难史无前例。

当年的建设过程中,全国各省、区、市的援建人员和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开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成为包钢建设初期最壮阔的风景。8万多名创业者齐聚祖国北疆,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在乌兰察布草原上书写出“各族人民建包钢,白云鄂博献宝藏”的动人篇章。

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上千万吨钢材,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用浓墨重彩绘就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

故事三:三千孤儿入内蒙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华大地经历了罕见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孤儿院因为粮食匮乏陷入困境,3000名幼小多病的孤儿的口粮成了问题。善良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他们敞开了怀抱,3000多名嗷嗷待哺的孤儿来到内蒙古成为“国家的孩子”,“草原额吉(妈妈)”在蒙古包里把他们养育长大。

当年,草原上的牧民们纷纷骑着马,赶着勒勒车,有的甚至从几百里外赶来,到育儿院申请领养“国家的孩子”。牧民们非常喜欢这些孩子,有的家庭收养了五六个,他们把“国家的孩子”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料。在草原这些牧民的心里,没有“孤”只有“亲”。

几十年间,在草原牧民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们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健康成长。如今,他们已经走上了各行各业,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总书记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草原额吉”都贵玛颁授了一枚沉甸甸的奖章。

***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可以相信,这些红色故事定能给今天的我们以启迪,指引我们在“学”与“思”中不断前行。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牢记总书记敦敦教诲,在重温红色故事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力量。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信仰力量,补足精神之钙。建党初期,面对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迷茫,毛主席在八担坵支起小黑板为部队战士上了一个星期政治课,统一了继续斗争的思想,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党和国家不可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们党员干部要担起时代使命,必须主动增强政治历练,加强红色教育熏陶,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红色故事中感悟对党忠诚的政治信念,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觉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斗争力量,增强担当之勇。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斗争精神都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我们党员干部要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要始终秉承敢为人先的“火车头”精神和“成功必定有我”的使命感,主动投身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之中,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和智慧,努力做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忠诚干净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初心力量,涵养为民之情。不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红军标语中“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饭吃衣穿屋住的党”,还是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诞生的“焦裕禄精神”,亦或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都是一部部与民同甘共苦、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史诗。问题是最好的答案,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以人民为榜样,拜人民为师,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主动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实事,多办一些纾难解困的好事,多解决一些老百姓关心关注的急事难事,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和时代风采。

我们要从红色故事中汲取爱国力量,增强奋进之力。党的故事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党的故事有如磐的初心、如山的信仰,有精神的谱系、制胜的法宝,有我们党的红色基因,体现着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铁的纪律、政治本色,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激发爱党爱国之志、增强奋进奋发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总书记强调,要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但要讲好党的故事也需下一番功夫。要把党的故事讲出质量、讲出水平,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不仅要扬正气,还要接地气。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如何为群众讲好红色故事?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就是要“用心用情用力”。只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讲红色故事,故事就一定讲得精彩,也一定能深入人心。

故事要用心准备。要认识到讲好红色故事的重大意义。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讲好红色故事,就要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德为宗旨,努力阐释好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同时故事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类型观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故事内容和讲述方式。另外在受众对象上也要注重通过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风成于上,俗形于下。”讲述的经典故事影响了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就有可能影响这个单位所有的干部职工;影响了一位老师,就有可能影响成百上千的学生。

故事要用情讲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讲红色故事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就要用“一种情去激发另一种情。”讲故事要借物抒情,以情动人。如何让一个个尘封的历史故事变成鲜活的现实教材,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故事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培养对故事背后的人物或事物的一种深厚感情,抓住故事中的感人画面和细节。讲述时更要带着情感融入历史和故事情节,从而真诚、声情并茂地讲述,让不同的观众群体都能透过这些故事感受到感人肺腑、催人奋发的精神力量。

故事要用力表达。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时代讲好红色故事必须不断创新工作理念,运用新的形式、方法、手段,如微博、微信、抖音、直播等载体和平台,提高红色故事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元素和表达方式,做到听得懂、记得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同志们,明镜所以照行,古事所以知今。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发扬红色传统,加强红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