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讲稿:回顾中国共产党理论宣讲工作的百年发展史(1)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讲稿:回顾中国共产党理论宣讲工作的百年发展史
高度重视理论宣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的政治优势,也是党推动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按照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的要求,不断丰富宣讲主体、拓展宣讲对象、充实宣讲内容、创新宣讲形式,推进理论宣讲工作。
一、宣讲主体
从党员干部走向“一核多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理论宣讲的主体主要是党员领导干部,因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比较熟悉。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员领导干部“一核”的基础上,宣讲主体日益多元,且理论素养、专业素质不断提高,逐渐形成日趋稳定的结构形式。中央宣讲团为最高层次理论宣讲主体,省、市、县、乡镇(街道)、村各个层级都相应设有不同类型和主题的宣讲团、讲师团、宣讲员等。中央宣讲团的成员主要为政治理论的策划者、政策法律的起草者,相关领域的先行践行者,以及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等“智囊”。地方宣讲团的组成人员则更为丰富,涵盖地方智库的负责人、具体政策的优秀执行者、教师、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和优秀人才,各行业的模范代表、离退休干部等,形成了多行业、多层次、跨领域多元化宣讲主体。
二、宣讲客体
从重点人群走向全员覆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推翻旧政权,由于信息保密和信息分层的存在,理论宣讲的对象被严格控制。新中国成立后,在执政党思维影响下,理论宣讲不仅服务于政党自身的政治需要,还要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据此,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宣讲逐渐铺开。各级宣讲团关注重点人群开展分众宣讲,观察历次对中央宣讲团的报道,宣讲客体主要是当地省级、副省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老同志,部委直属或者省属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负责人。基层宣讲主要瞄准大众宣讲,打通了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群众在哪里,宣讲的触角就到哪里,使党的声音走进“千家万户”。
三、宣讲内容
从中心导向走向目标导向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宣讲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针对不同宣讲客体都会设定不同的宣讲内容,但始终围绕创新理论、政策文件、形势任务三大中心展开。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化,宣讲内容逐渐呈现出目标导向,表现为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方、不同对象的需求,在党的大政方针指引下进行靶向宣讲,如法律知识、科技知识等宣讲活动;根据某一重要主题开展宣讲,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具有时代特色或领域特色的宣讲,如全国劳动模范先进事例、抗疫精神、航天精神等。
四、宣讲方式
从单向传播走向多元互动
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的宣讲内容、对象、环境,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宣讲方法,推进宣讲艺术化和宣讲载体多样化。党在初创时期的宣讲对象大多为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主要通过定期宣讲、巡回宣讲、临时宣讲等多种方式,将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温度相结合,开展面对面的口头宣讲。中央苏区时期,创新发展了集会宣讲、问答宣讲、画报宣讲等,宣讲员还通过讲故事、演话剧、舞台剧等宣讲表现形态和表达方式,使群众听得进,听了信。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走访等宣讲形式,营造平等、尊重的宣讲氛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丰富了宣讲的传播形式,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运用到宣讲工作中。近年来,新媒体宣讲重构了传统宣讲模式的时空观,利用数字技术,融合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元素,搭建了线上线下相融合,掌上纸上屏上全方位的理论宣讲阵地平台,增强了宣讲互动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使宣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五、宣讲效果
从政治动员走向政治认同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开展理论宣讲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政治动员,从而使人民群众认知、认可、认同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就指出:“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多别的必要的东西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理论宣讲的定位从“宣传鼓动”转变为“宣传舆论”,理论宣讲牢牢把握对理论和政策的解释权,通过仪式感的宣讲流程,全党上下实现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动中保持“步调一致”,在全社会实现消弭分歧,凝聚共识,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未来发展的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宣讲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将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理论宣讲要继续精准诠释与传播党的科学理论,增进广大党员干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