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书记党课:两袖清风、不做廉洁建设的旁观者

党支部书记党课:两袖清风、不做廉洁建设的旁观者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被迫与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为后世楷模。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身烧,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是明朝的诗人于谦16岁的时候写的,表明了一位少年的人生信条,10几年后,于谦果然做了官,当时的官场那是乌烟瘴气,朝中掌权的人是大太监王振,他仗着皇帝的宠信作威作福,当时官员们想要见王振都得排队,而且呢还要带礼物,至少得现白银百两,这一次轮到了于谦回京述职,可是他两手空空就来了,有的官员就提醒他,您这也太不合适了吧,就不送点金银财宝,难道还不能带点土特产吗,难道说于谦,真的不知道朝廷里的这个规矩吗,当然不是了,只见于谦抖了抖自己破旧的衣袖,神秘的说道您有所不知,我也是有备而来的。哦那您准备了什么呢,于谦潇洒的甩了甩他的衣袖,说道这两袖中自有清风,因为于谦为官清廉,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让老百姓们赞叹不已,当然这也让王振这种人怀恨在心,他诬告干谦把他抓进大牢,而河南山西的老百姓则纷纷上书,抗议王振,陷害忠良,最终于谦被官复原职,可见啊清正廉洁的好官,永远不会被老百姓遗。

  于谦的这种廉洁作风自始至终,未曾改变一点,为官一生,廉洁奉公,忠心天下。于谦年少就以文天祥、岳飞等有气节的民族英雄为偶像,怀揣这样的抱负,他年少立志,并以会试第一的成绩于永乐十九年中榜出仕为官,官属职责为监察百官、纠正刑狱,这也完全符合了他的秉性。他始终将拯救黎明百姓之苦视为己任,任职期间,他多次微服私访,详查民隐,兴修水利、筑路铺道、植树挖井,发粮救贫,施药救难。做的均为利民善民的好事,同时又因其为官正直,多次平反冤案,以至于当地百姓称其为“于青天”,甚至有人为其设生祠,他并没有把这些当成荣耀,而是当做是百姓对他的信任。后期汉王朱高煦造反,被朱瞻基亲征,于谦出御史去骂造反的朱高煦,面对皇帝的亲叔叔,他未曾惧怕,他引经据典,说的朱高煦羞愧不已,无言以对;从而被皇帝朱瞻基相中,官至江西监察御史,对其锻炼。北京保卫战让他留名青史,瓦剌大举进犯,兵临北京城,于谦主张立新帝,而大明的朝堂却出现了投降派,主张南迁,割地求和,于谦却主张出战,誓死不做亡国奴,当着百官面厉声喝斥,以大宋的灭亡为前车之鉴,上奏斩杀南迁的官员,最后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气势说服百官力战瓦剌,最后北京保卫战全胜,这得益于他的精准部署和不畏权贵的气魄。

  于谦短短一生,从中榜为官,为民做主,不贪污受贿,哪怕一贫如洗,到北京保卫战,保家卫国,虽千万人,但于谦从未退缩过。工作上他以毕生心怀社稷,廉洁奉公,忧国忘身,生活上他朴素节俭,身居陋室,口不言功,成为千古难求的民族脊梁,他的高尚的品质也为后人时常拿来学习和借鉴。

  作为一名普通的华能职员、党员,我们应时刻以于谦的廉洁奉公、朴素节俭为榜样,也应该从我做起,自觉加强党风廉洁建设,自觉筑牢拒腐防变意识,真正做一个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企业舒心的企业员工。党风廉洁建设是每一位共产党员要一直持续的工作,要积极向上,不断努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广大人民群众做表率,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事业做贡献。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更不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要充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凡事先想一想是不是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需要。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的烘托,而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就是为群众办实事、为社会做贡献、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增砖添瓦。

  党风廉洁建设必须与腐败斗争。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们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党风廉洁建设,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决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治本的力度,把反腐倡廉工作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全过程。要弘扬廉洁文化,创建廉洁企业,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以党纪政纪约束自己。“以铜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党员,要抵御物欲横流,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做党风廉洁建设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