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网络舆情工作培训会上的党课辅导报告
在全市网络舆情工作培训会上的党课辅导报告
同志们: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在革命斗争中,党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党的XX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同时,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还指出,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一些领导干部政治立场模糊、缺乏斗争精神,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对此,党中央明确提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党的XX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现如今,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做好党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充分运用好互联网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亟须互联网赋能增效
(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融入网络虚拟空间。从诞生之初,互联网就逐步呈现出媒体属性、社交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等特点。现如今,网络虚拟空间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和最前沿,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凝聚社会共识的新空间和汇聚社会正能量的新场域。***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新时代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必须主动融入网络虚拟空间,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加强网络的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和唱响主旋律,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一方面,要注重加强革命纪念性建筑空间的塑造,将历史英雄人物及历史事件转换到网络空间,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要利用鲜活的史料、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以及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突出亮点、增加看点,具象化呈现伟大建党精神,提高展示水平如VR技术展示红色文化。另一方面,要注重虚拟纪念空间建设,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广泛传播,多种形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创新网络传播方式。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先进的思想观念如果不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表达,广大干部群众就会难以掌握,广大群众就会望而却步。作为先进理论思想观念的伟大建党精神,必须采用贴近实际的方法和先进手段传播,从而不断增强政治优势。当务之急,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必须根据网络信息呈现出的智能化、移动化、交互化、可视化和即时化等特点来创新传播方式。一方面,在借助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介同时,要不断发挥融媒体的作用,充分运用主流媒体客户端、自媒体客户端、个性化推送平台、交互性社交平台等新通道,如微博、微信、抖音和小红书等,从而积极引导网民正确探讨党内的历史伟人以及与伟大建党精神有关的各种社会热点话题,让网民从网络叙事中了解历史任务,从而从内心深层形成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敬畏感和尊崇感。另一方面,要善于接地气,了解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群体的心理特点,如求真、求快、求短、求新、求近等心理特征,针对特点就要努力推进伟大建党精神创新传播形式,善用网民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切实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效果。
(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营造良好网络舆论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能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起到积极作用。“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在网络空间上,一些人虚构历史、歪曲历史、丑化党的领袖玷污革命英雄、突破道德底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会误导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这些现象从深层次反映出价值观的缺失与精神信仰的迷失。究其原因,其背后既有资本逐利的助推,也有流量思维的因素,还有网络舆论环境自身的因素。为此,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时,需要更加注重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营造红色文化传播的良好网络舆论环境。一方面,网络媒体及从业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政治鉴别力,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对传播红色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内容要把好关,确保政治性、真实性和正面性,从而积极引领网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物观。另一方面,动员全社会齐心协力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针对一些不良网络媒体散布的一些谣言舆情要及时举报并打击,防止其带来更大的社会危害,以此来助推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营造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二、伟大建党精神对新时代党的网络舆论引导提出新要求
(一)“坚持党的领导”:新时代网络舆论引导的政治导向。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根本政治导向,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整个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党长期执政的政治高度,明确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同样,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存在“党的网络舆论引导”这一行为。首先,要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重点要解决好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其次,各级党员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再次,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善于站在政治的高度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社会的主流与支流、真理与谬误,做到“见微知著”,及时察觉那些处于端倪、萌芽状态,但可能发展为影响全局的某种严重事态的现象问题,从而实现对重大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防患。
(二)“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新时代网络舆论引导的价值取向。真理指引航向,理想照耀征途。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构成。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确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这些重大变化并没有让马克思主义过时,而是更加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为此,一方面,要借助网络来传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找到幸福感,尝到“真理的味道有点甜”。另一方面,强化“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的网络阵地,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坚持真理和传播真理。***总书记曾特别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网络空间是社会语境的重要阵地,如若真理不去占领,谬误必然会去填充。为此,必须在网络虚拟空间坚持真理、批驳谬误,积极弘扬向上向善向好的主旋律,同时针对喧嚣刺耳的杂音噪声,要“敢”字当先,及时亮剑。这是坚守党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的本质要求。
(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新时代网络舆论引导的动力指向。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既是加强新时代网络舆论引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动力源泉。首先,要牢记初心使命,保持奋进姿态和干事激情,充分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政治“把关人”来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弘扬契合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主旋律,主动出击应对网络上抹黑红色文化和英雄人物的“高级黑、低级红”现象,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次,要切实增强网络驾驭本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争做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和网络安全的守护者,切实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再次,要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始终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人民立场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也要着力推进网民网络素养的提升,广泛动员网民参与弘扬正能量揭批假丑恶,引导网民尤其是青少年自觉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新时代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践方向。在新时代网络舆论引导中,要善于攻坚克难和勇于奉献牺牲。***总书记指出:“在哲学意义上,‘难’是在任何领域前进道路上永恒的命题。”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匿名性、扩散性、交互性等特点,这就使得网络世界的情况更为复杂。当前,网络空间不但日渐成为民意聚集的重要场域,也已经成为敌对势力瓦解我们的“桥头堡”和我们与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的重要战场。因此,在新时代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网络舆论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另一方面要弘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针对利用网络干涉他国内政、攻击他国政治制度、煽动社会动乱、颠覆他国政权等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网络渗透活动,要始终保持战斗姿态,不犹豫、不观望,敢于亮剑,敢于发声,做到坚决抵制,斗争到底。在增强斗争意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斗争本领,善于将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为新时代网络宣传思想工作“赋能”。
(五)“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新时代网络舆论引导的必然定向。党员干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无疑,做好新时代党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不仅是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实际需要,同时还要求党员干部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必须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一方面,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究和有效把握互联网的政治属性、政治功能、政治风险、政治影响,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好表率,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规范网络行为,促进形成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网络行为是党员干部言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要按照《关于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的意见》的要求,严格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在网络环境中也要行有所为、行有所止。同时,党员干部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从严从实的作风来推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三、提升新时代党的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基本路径
互联网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毫无疑问,在“全民上网”的时代,如何面对网络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而言,需要从“学网、触网、联网、收网和离网”几个层面来提升舆论引导力。
(一)学网:党员干部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前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强化理论学习,真正做到“学网”,即从理论层面来弄清楚网络运行的方式、特点和功能等基本问题,这是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前提。其一,要了解网络的运行方式。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真正被广泛使用是在21世纪,现如今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那么,与其他事物相比,网络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性,它的运行方式究竟是怎么样的,它是怎样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以及它具体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必须要求党员干部深化理论学习,并从中探索和把握网络的运行规律。其二,要了解网络的主要特点。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具有匿名性、即时性、互动性、扩散性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也造成了各种网络问题的存在,会给网络治理工作带来种种的影响。为此,党员干部不能用普通的惯性思维来对待网络,要更新理念,深入剖析网络这些特点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当前,尤其是要了解自媒体的运行方式,否则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其三,要了解网络的正负功能。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正功能,也有消极的负功能。从积极方面来看,网络为人们提供工作、查阅信息、休闲、娱乐和购物等多种功能,人们衣食住行越来越依赖网络,特别是手机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正所谓“一机在手,办事无忧”。但从消极方面来看,互联网也带来了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网络渗透等诸多负面效应,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客观理性对待网络的功能,而不能一叶障目,否则极易为其所伤。
(二)触网:党员干部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的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触网”,即接触和运用网络,这是党员干部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的有效途径。其一,要走进网络。“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络虽然并非一个真实的世界,但它又源于现实,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但在现实中,许多党员干部没有上网的意识和习惯,即使有网络使用也基本停留在浏览网页上,存在“看似天天上网,其实离网络很远”的尴尬局面。因此,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积极主动走进网络,了解网络中的世界,并掌握运用网络了解基层、获取信息和服务群众的本领。同时,走进网络并非“陷进”网络,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既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要学会选取和驾驭网络信息,而不要被海量信息所套牢。其二,要学会撒网。“与其临渊羡慕鱼,不如退而结网。”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必须充分运用好网络平台,主动与网民进行互动。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可以通过网络与工作对象沟通、交流,收集、分析、尊重和吸纳网民的意见,把网络变为渠道,变为桥梁,变为促进工作的手段。党员干部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载体问需于民、求计于民,尤其是对涉及基层发展、关系群众利益等事项,利用在线建议、在线讨论、在线表决和在线反馈等途径,或者主动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信箱等渠道,更好地收集民意,从而达到科学决策的效果。其三,要善用网络。党员干部必须学会上网,只有热情拥抱互联网,善于利用互联网,才能让网络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无疑,如何借助网络信息化手段,逐步将各种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从“现场”拓展到“线场”,让网络资源为我所用,这也就成为党员干部提升自媒体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譬如,一些地方探索建设“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大数据城市”等,采用“一站式”“一网式”的方式来提升办事效率和公众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网络作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党员干部要包容平和地对待来自网上的声音,允许有不同的声音,虚心接受网民的批评监督,而不能滋生“谈网色变”“珍视安全,远离网络”的想法。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主动拍摄微视频、编写小故事,既利用网站和公众号平台,又主动与自媒体合作,利用自媒体平台来发声。
(三)联网:党员干部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关键。“天涯咫尺一线连,天下之事尽皆知”,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尽信网则不如无网”,网络信息真伪是非难辨,既有源于现实生活的信息,也有失真扭曲的信息。因此,如何联结好网络是一道难题,这也是党员干部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关键。一是联好“网上”和“网下”。青年一代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习惯于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平时基本上足不出户,认为通过网络便可以解决天下事。但必须看到,“网络再强大,也强大不过现实世界”,仅仅依靠网络是不够的,网络是虚拟的,但问题是现实的,上网的人是现实的,必须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不能割裂,形成“两张皮”现象。党员干部除了要用好网络,更应沉下身子到实践中去,从群众生动的实践创造中提炼经验,转化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归结起来,就是要学会从网上收集信息资料,而在网下下大力气解决问题;在网上实现声音传播,从网下检验实际效果,形成网上网下并联,虚拟与现实并网。二是联好“主网”和“次网”。网络信息也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因此,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区分清楚是“主网”还是“次网”。“主网”是党和政府政策理论宣传的主阵地,代表着网络发展的前进方向,要主动参与其中,从而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次网”是社会各种声音的必要补充,代表社会的多样性,党员干部也要去了解这些非主流的声音,掌握社会的舆情动向和价值观倾向。三是联好“‘上’网”和“‘下’网”。所谓“‘上’网”,就是中央和政府的各大门户网站。通过关注中央的各大政府网站,可以了解国家的政策和发展动向,使之为科学决策部署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所谓“‘下’网”,主要是社会各个层面的网络,通过关注“下网”,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的呼声和诉求,获取群众的原汁原味信息,从而更好地发现工作的问题,改进办事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正如有人所说:“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不懂得“‘下’网”的领导干部,既不可能真正知民情,也不可能真正懂民意,更遑论引导舆论了。
(四)收网:党员干部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的保障。“网络世界再大,也要有边界。”党员干部要学会“收网”,即确立好网络的政治边界、法律边界和道德边界。收网的能力是维护网络空间安全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党员干部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应有之义。其一,要守住政治的边界。***总书记强调:“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维护网络安全,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网络是一个具有全球化、即时化、互动化、匿名化等特征的信息平台,拥有比传统媒体更深入、持久和全面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首先,在面对网络海量信息时,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加强甄别和判断,搞清虚实和真伪,确保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正所谓“判断比雄辩更重要”。其次,在网络信息公开时,要坚守保密与公开的边界,科学界定好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保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的界限。最后,网络宣传工作也要讲政治,用正确的、高尚的东西占领网络阵地,传播社会正能量,不能留下网络空白,给消极的、负面的东西有可乘之机。其二,要守住法律的边界。***总书记指出,互联网这块“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同样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网络主权和安全的维护是国家治理的一项复杂工程,党员干部在懂网、触网和联网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加快推进互联网相关的立法工作,合理界定非法信息的范围,将其与正常的网络监督区分开来,为网络的使用确定好法律的边界,并针对超越法律边界的网络行为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处理,理直气壮维护我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和安全。其三,要守住道德的边界。如同现实社会一样,虚拟的网络空间也有自身的道德边界。然而,近年来一些突破网络道德规范的行为和现象屡屡发生,如侮辱英烈邱少云事件、狼牙山五壮士污蔑案等。此外,网络谣言、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问题的出现对网络安全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对此,党员干部要注重引导互联网行业的自律,调动网民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制定网络规则,约束网络越轨行为,形成政府、企业和网民良性互动的网络生态,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一个和平发展的空间。
(五)离网:党员干部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的根本。“离网”并不是要脱离“网络”,而是要主动跳出“网络”,回归现实中的事物和人,并借助网络的信息和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这一主体。首先,要回归现实客体。网络是手段不是目的,它只是人类的工具,在使用网络时要注重并立足现实,关注现实和回到现实,扎扎实实地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网络舆情无小事”,网络舆情反映的虽然很多看起来都是一些小事,但都要认真调查,从现实源头上找出病灶,积极回应和妥善处置,避免事情的扩大从而损害削弱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对此,党员干部要依据“网上接转、网下办理、网上反馈”的原则,回归现实,主动回应和解决网络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尽可能地让群众掌握实情,让群众的困惑疑虑止于事实,让网络谣言止于事实真相。简言之,就是要达到运用网络来服务于工作的目的。其次,要回归人的主体。现实生活的主体是人,网络使用的主体也是人。从广义上来说,网络使用要立足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现实生活中人所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正如***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从狭义上来说,人的主体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因此,网络使用要维护个体人的合理权益,服务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现实中,有些人把网络虚拟生活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成为网络的奴隶,沉迷于那份虚拟的精神需求,甚至衍生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问题,自然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主体性。同时,也有的人过于纠缠于网络的事件,不能理性正确对待现象和行为,甚至动辄就人身攻击、人肉搜索,容易导致网络暴力的出现,严重影响到现实中他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党员干部要加强对网络的引导,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本末倒置。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