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篇主题教育”六个必须坚持“理论合集党课、心得、研讨发言参考

主题教育”六个必须坚持“理论合集(党课、心得、研讨发言参考)(50篇)

合集系列

目  录

1.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三峡学院分中心徐承英: “六个必须坚持”: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和根本遵循  1 

2. 孙来斌: 

“六个必须坚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指引  9 

3. 唐依琳、李朝阳: 

“六个必须坚持”视域中的A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19 

4.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栓萌: 

“六个必须坚持”统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意蕴  30 

5. 胡昌升: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行合一扎实推进中国 

式现代化甘肃实践  38 6.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进修二部副主任魏海青: 

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躬行实践建新功  42 

8.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组长李长梅: 

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推进纪检监察工作  44 

9. 中共衡南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许达: 

从“六个必须坚持”中悟基层工作之道  45 

10. 坚持好、运用好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六个必须坚持”…  47 

11. 中共北京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直机关工会主席谷民: 

践行“六个必须坚持”推动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49 11.中共皋兰县委书记康石:聚焦“五个牢牢把握”践行“六个必须坚持” 

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强县域具体行动中  52 

13. 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执行院长孙世会: 

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  55 

14. 中国石化报本报评论员: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论学习贯彻A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61 14.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李广义: 

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3 

15.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鄂崇荣: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推动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  66 16.山东省直机关工委、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渊: 

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推动省直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71 

18. 张峰: 

“两个结合”视野下的“六个必须坚持”  74 

19.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任晓山: 

领会好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  84 

20. 浙江大学成龙: 

“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在逻辑  87 

21. 李万福: 

“六个必须坚持”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的启迪与探索  99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刘德中: 

“六个必须坚持”之于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  103 

23. 青海省人民医院党委: 

青海省人民医院以“六个必须坚持”打造高原医学高地  113 

24.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梁润文: 

全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意蕴  117 

25. 中国纪检监察报本报记者李诚贤:全面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  120 

26. 中共红河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字振华: 

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丰富内涵 不断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新的发展天地  124 

27.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周峰: 

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内涵要义  126 

28. 余会涛: 

深刻把握运用“六个必须坚持”不断提升动中抓建基层质效  131 

29. 湖北省档案馆副馆长丰玉霞: 

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奋力推进湖北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135 

30. 北京交通大学李海辰: 

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141 

31.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张翠莉: 

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的三重向度  151 

32. 杜彦佳: 

深刻领悟“六个必须坚持”推动干部教育高质量发展  159 

33.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乔茂林: 

深刻领悟“六个必须坚持”…  163 

34.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王强: 

深刻领悟“六个必须坚持”,提升共产党人新时代看家本领  168 

35. 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 

深刻认识和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  172 

36. 山东省财欣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庆豪:深刻认识和践 

行“六个必须坚持”牢牢把握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公开讲话”……175 36.李鸿忠: 

深入学习全面把握“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增强做好新时代 

人大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180 

38. 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章建国: 

深学细悟“六个必须坚持”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高质量发展  182 

39. 本刊评论员: 

完整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186 

40.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鹏颖: 

学好用好“六个必须坚持”重在实践  188 

41.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 

学习领悟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192 

42.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何礼: 

以“六个必须坚持”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198 

43.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彭光明: 

以“六个必须坚持”强化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202 

44. 重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马奇柯: 

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指导营造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  207 

45.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刘辉: 

在“六个必须坚持”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213 45.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王培伟: 

在落实“六个必须坚持”中把握铁路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法  218 

47. 黑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劲松: 

在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中推进新时代药监事业发展进步  223 

4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萌:在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  227 48.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丁顺生: 

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  238 

50.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刘长旭: 

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深刻内涵牢记国之大者矢志金融报国……244 50.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兰峰: 

自觉践行“六个必须坚持”推动哈尔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249

“六个必须坚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和根本遵循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三峡学院分中心  徐承英

A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何能行?“六个必须坚持”对此做出了科学回答。“六个必须坚持” 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内在逻辑,是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核心密码,也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根本遵循。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六个必须坚持”,并对其做了深刻阐释并提出具体要求。目前,学界对于“六个必须坚持”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于其重要意义、学理内涵及实践路径等层面。

第一,关于“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意义研究。有学者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论的根基、纲领和底色,“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有学者强调,“六个必须坚持”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关键;也有学者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深刻阐释了“六个必须坚持”的哲学意义。

第二,关于“六个必须坚持”的学理内涵研究。一方面,探讨了“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基础:有学者分析了“六个必须坚持”生成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思想依据,认为“六个必须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由党和人民一起拼搏、实干、奋斗而得出的重要经验和规律性认识,也是A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所具有的独特政治品格和个人魅力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分析了“六个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强调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也有学者从“两个结合” 的角度分析了“六个必须坚持”视域中A总书记义利观的哲学意蕴,认为A总书记义利观是价值立场论、能动反映论、方法原则论、实践归宿论、

科学思维论和新时代天下观的集中反映[7]。有学者侧重于从内在逻辑,即根本立场、精神支撑、基本方法、创新动力、工作方法、宏伟格局等角度具体阐释了“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内涵[8]。也有学者从“六个必须坚持”的政治立场、精神品格、实践自觉、务实精神、战略眼光、道义担当的角度阐释了“六个必须坚持”的学理内涵。

第三,关于“六个必须坚持”的实践路径研究。其中,有学者从内涵阐释的基础出发,认为实现“六个必须坚持”要以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自信自立为精神支撑、坚持守正创新为基本方法、坚持问题导向为创新动力、坚持系统观念为工作方法、坚持心怀天下为宏伟格局[9];也有学者简要阐述了要认真学习和运用“六个必须坚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当然,除了对于“六个必须坚持”的研究,学界目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尽管也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要求的角度,提出“六个必须坚持”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12],但目前整体关于阐释二者内涵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从“六个必须坚持”所彰显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历史主动精神、真理性品格、实践性向路、科学性伟力和世界性情怀出发,强调“六个必须坚持”是破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核心密码,也是不断开拓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根本遵循。

二、“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和根本遵循

(一)坚持“人民至上”,固守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

马克思主义坚持历史主体论,主张历史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的活动过程和结果,人通过实践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演进的“剧中人”,又是历史发展的“剧作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总是将时代提供的最新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不断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相互依存、互为支撑,鲜明地指出了自己的哲学要为无产阶级提供精神武器,其一切革命和运动就是要让无产阶级摆脱奴役和压迫。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价值主体论,主张人民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目标,把实现人的解放、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和逻辑起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了人类摆脱物的依赖、人的依赖,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道路,

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进而解放自己指明了前进方向。人民历史主体论和人民价值主体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人民性。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的根本体现,是其政治立场的本质表达。中国共产党继承人民历史主体论和人民价值主体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指向,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二是坚持了发展依靠人民的实践路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把人民视为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三是坚持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取切实可行的惠及民生、温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人民作为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坚持把改革发展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高质量生活、高品质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回望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鲜活地诠释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二)坚持自信自立,高扬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动性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统一。历史的本质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蕴含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在主体选择与创造的实践中实现的,主体选择性是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实现方式。因此,改造世界的历史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是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把握了历史发展规律虽不能“跳过”或“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却可以缩短和减轻共产主义“分娩”的阵痛,加快人类通往自由王国的进程。坚持自信自立,是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生动展现,是历史主动精神的明晰表征。能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实现富强振兴的关键所在。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弘扬独立自主的传统,以强烈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系统分析社会性质、准确把握历史方位,科学确立奋斗目标,探索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主动权始终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中国式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风险挑战,一要坚持道路自信,摒弃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二要坚持理论自信,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兴国之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成果的自信,把握和运用好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三要坚持制度自信,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四要坚定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捍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融通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坚持守正创新,笃行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品格

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特质,科学对待这一理论, 就要统合坚持与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离开坚持谈发展,必然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黯然失色,离开发展谈坚持,必然使马克思主义旺盛生命枯萎凋零,其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只有做到依时间、地点、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穿越时空的时代精华。

坚持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高度凝练,是遵从认识规律的本质再现。所谓“守正”,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根与脉。创新就是紧跟时代步伐,在实践中说出老祖宗没有说出的“新话”,以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守正”的本质要求。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坚守“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之正,开创了“新时代党的建设自我革命”之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根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党的自我革命制度体系,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回答了如何建设和巩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之正,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之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托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施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拓人类文明新形态, 回答了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坚持问题导向,精进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路向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最显著的标志。马克思反复强调自己的理论不是存在于历史的故纸堆中的脱离实践的教条,而是根植于实践并不断

发展的鲜活思想。理论与实践具有内在统一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理论得以生成的根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不是提供现成答案的百科全书,它只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的基本价值、严密逻辑与时代问题相结合,用理论去回答时代之问,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才能在实践中展现思想伟力,找到破解问题的法宝。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解决为目的、方向和指引,实现以“矢”射“的”的通俗而直接的表达。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源泉。只有聚焦问题才能找到实践前行的突破口和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汇聚全部力量、集中有效资源攻坚克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全力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理论根植实践、指导实践、服务实践并在实践中升华的特质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充分精进。坚持问题导向,指引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把对接问题的精准性、回应问题的及时性、解决问题的科学性等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用求真务实的品质推进理论实践创新,结出的累累硕果证实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五)坚持系统观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伟力

系统观念是指导我们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思想方法。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万物相连,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是系统。人与自然、人与人、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仅是运动发展的过程集合体,而且还是存在着“系统的形式”逻辑联系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告诉我们,要从整体视域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分析事物内在机理,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内部与外部的矛盾关系。要从系统内部要素不平衡性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密码;要不断优化系统的关系、顺序、比例以实现其功能最大化;要聚焦全面、拉开视距、放开眼界,跳出部分看整体、跳出眼前看长远、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自我看他者,把事物放在更为宽广的大环境中去把握。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并存、多样集成、多变耦合的复杂系统,处理纷繁多变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单打独斗、畸轻畸重、封闭排他、缺乏系统思维,势必难以为继,甚至造成危害。新征程

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从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当前与长远的辩证统一中高度凝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特质,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它指引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强前瞻性思考,要立足“两个大局”,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冷静分析时代走向,科学预见“黑天鹅”“灰犀牛”风险,厉兵秣马应对挑战破解困局,牢牢把握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它指引现代化要加强全局性谋划,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整体观念,统筹“五位一体”建设,促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目标早日实现。它指引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强战略性布局,要聚焦重点、把握关键、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统筹、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它指引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强整体性推进,要补短板、强弱项,绘就城乡一体化蓝图、谱写区域发展协奏曲,在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协调推进中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比翼双飞。

(六)坚持胸怀天下熔铸了马克思主义世界性情怀

用放眼世界的宏阔视野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奔流不息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从地域史民族史转向“世界史”、进而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也是世界各民族互相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生产力发展、交往普遍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人类不断打破地域限制、克服各种局限而获得完全解放。同时,他们强调,资本主义的推动使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也使民族史走向世界史,但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必然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共同体才是真实的共同体,而能够担当“解放全人类”、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历史使命的只能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而无产阶级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确立为人类求解放的世界情怀,为无产阶级政党认识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找准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提供了重要遵循。顺应世界历史“从相对孤立到普遍联系”“从分散到整体”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趋势,就要求我们既要站在中国的视角看世界,又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用开放的姿态去拥抱世界。同时,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也要求我们秉持共同体理念,共谋人类的美好未来。

坚持胸怀天下,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情怀的当代表达。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华民族“天下大同”“己立达人”“兼济天下”等优秀文化基因相结合,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立足当下、又关注未来, 铸就了在把握世界潮流中谋划中国发展、以中国发展推动人类进步的天下胸怀。从领导中国人民顽强奋斗推翻“三座大山”、改变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到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再到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从历史长周期思考、总结和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敏锐把握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是我们科学解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重要指引。它坚定“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指引我们党把人民的幸福与人类的进步同思考、民族的复兴与世界的大同共谋划,展现胸怀天下的世界担当。它承继世界历史思想,秉持“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人间大道,指引我们党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在人类文明大潮中、在加速演进的世界变局下、在民族复兴征程上正确审视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创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模式,把中国的快速发展转化为惠及世界的重要机遇。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我们党用宏阔的世界视野思考世界文明发展与人类前途命运关系,高屋建瓴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贡献了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方案。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指引我们党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积极参与国际治理规则制定,为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中国智慧。

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情怀已深深熔铸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中,成为其鲜亮的精神底色。坚持胸怀天下指引中国共产党秉持人类理想、高扬世界情怀,传承和平基因,其引领世界的勇气、共谋大同的雄心、推进文明的执着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用兼济天下的博大、怀柔天下的至善、平治天下的担当谱写的和平乐章,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三、结语

“六个必须坚持”全面系统地概括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品

质。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了人民立场;坚持自信自立,掌握了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笃行了真理品格;坚持问题导向,精进了实践路向;坚持系统观念, 彰显了科学伟力;坚持胸怀天下,熔铸了世界情怀。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其体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共同破译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牢记“六个必须坚持”,引领时代潮流、廓清思想迷雾,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中推进理论创新,才能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之活力、永放真理之光芒。

“六个必须坚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指引

孙来斌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六个必须坚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合、创新的重要成果,集中体现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将之作为重要内容加以重点体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看,“六个必须坚持” 对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理念指引作用。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党的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思政课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但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迈向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不负党和人民对高校思政课的育才期待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来讲,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赢得青年就赢得了未来。从人民群众的期盼来讲,他们把子女送进高校,就是把子女成才的希望托付给高校。高校思政课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归根到底是一致的、统一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青年学生掌握了这种看家本领,就有了洞察宇宙的“望远镜”、观察事物的“显微镜”,就有了成长成才的法宝。高校思政课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领作用,“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3. 着力引导学生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

一是从学理与生活对接的角度讲清楚人民至上的理念。高校思政课不仅应着力从理论上讲清楚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理论的本质属性,而且应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民”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中的根本性意义,牢固确立人民至上的理论基点、价值原点。“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涉及讲道理与讲故事的关系问题。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时候,道理不如故事,天边不如身边。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而言,道理比故事重要,但较为抽象,因其概括性而显得离生活相对较远;故事比道理的概括性差,但因其生动性而显得离生活相对较近。因此,可以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起来,用故事来阐明道理,用道理来点化故事。二是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大学生的书生意气较浓,有些带有个人主义、激进主义、理想主义的色彩。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积极回应社会公众对知识分子的期待, 抵御各类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坚守为民初心,鼓励学生不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作“刻薄的牢骚主义”者,不作“空谈的理想主义”者。“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 高校思政课可以从“第二个结合”的角度,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主题与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着力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自信

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证,自立强调对自我命运的把握。“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坚持自信自立,必须着力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自信。

2. 引导大学生做自信自立的中国人

高校思政课要增强说服力,离不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支撑。认同内化环节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而认同内化的基础在于利益认同、实践认同。“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绘就了一幅壮丽宏伟的历史画卷,以充分的事实印证了一个强大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让学生感悟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他们在反思和比较中坚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3. 激励高校思政课教师做自信自立的大先生

一段时期里,社会上对思政课存在许多偏见,一些人认为思政课是意识形态说教,不是学科,没有学问。与专业院系的教师相比,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往往底气不足,自觉矮人一截、低人一等,有时候对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教思政课的。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和学校思政课高度重视,加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自信心有了大幅提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1](P2)讲好思政课,是一门大学问。“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 更有‘道’。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要当好高校思政课教师,很不容易。“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好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必定既是“经师”,又是“人师”,既是专业精湛的大学问家,也是德行高尚的大先生。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自信自立,体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必须做到真学、真研、真信、真教、真用有机统一。其中的基本逻辑在于,要把马克思主义阐释好、宣传好,高校思政课教师得有真本事——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才能让懂理论的人搞理论;只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研究能力,才能让善研究的人做研究;只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讲出来才能情真意切,才能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只有投身马克思主义教学,站好思政课讲台,才能让会教学的人搞教学;只有真正践行马克思主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让践行者引领践行。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A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 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创新发展。简言之,对高校思政课而言,守正就是要守方向之正、守育人之正,创新就是要创内容之新、创形式之新。就内容而言,就是要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

义之新。就形式而言,“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是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面临的重要任务。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大现实境遇。30多年前,苏联学者姆什韦尼耶拉泽曾断言:“今天,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时代,随着全世界的成就和科学的威望史无前例地增加,如果不使用科学的数据、计算机、模型设计和各种信息系统,任何理论都不能指望具有影响或得到普及。”时至今日, 互联网以日益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将师生放在一个开放的信息世界。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平等性、交互性提出了新要求,对教师的传统主体地位提出了新挑战。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既带来积极因素,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关键在于怎么应对、如何运用。

2. 对接大学生的理论需求

当前,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发展,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相互嵌入、相互影响越来越深刻,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特征愈加鲜明。[12]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13]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也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前沿阵地。然而,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理论需求了解不够,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强。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几乎都是网络原住民,从小依赖和熟悉网络世界。他们思维活跃、平等意识强、个性较为突出,获取信息渠道多、来源广、流量大。而一般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部分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除外),多是网络移民和网络观光客。教师和学生在对待网络的心态、视角、能力上都有所不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尽快想方设法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心理、接受习惯,以便更好地对接他们的理论需求。

3. 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

“我说你听”“我说你记”的传统灌输,在互联网条件下行不通,亟待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积极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从“知识权威模式”“传统灌输模式”向“师生平等模式”“多元互动模式”转换, 践行平等交往、多元互动的教学理念。互联网为实现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既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条件。高校思政课教师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可以发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上研讨、在线辩论、问题抢答等多种方式参与互动。这种互动,关键不在于搞形式、闹气氛。高质量、有内涵的互动,可以体现为能

引起师生双方兴趣的话题设置、师生之间的表情交流、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等方式。有时候,课堂上看似风平浪静,但教师的讲授激起了多数学生的思想波澜,这就是更高层次的互动。

4. 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阵地

青年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对于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主流价值观念不去生根,非主流价值观念就会肆意蔓延,搞不好会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高校思政课可以积极打造高质量的思政“慕课”, 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课堂,在创新课堂场景上不断作出新尝试;可以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平台,采取诸如微课程、在线答疑、多线互动等智慧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聚焦大学生群体,深耕他们活跃聚集的网站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 灵活运用多种融媒体形式,精心做好“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上宣传,打造更多年轻人愿听愿看、爱刷爱赞、共情共鸣的现象级产品。[12] 开展“云上大思政课”,不仅要让大学生觉得“有意义”,而且还要让他们感到“有意思”,不断提升他们学习的获得感。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回答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8](P20) 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坚持问题导向具有多方面指导意义,既强调要认识和解决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也强调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那些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我们重点探讨后一个方面的问题。

2. 体现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要求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4](P86)坚持问题导向,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求。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问题是大学生思想存在的困惑点,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切入点,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的突破口。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和讲授思路,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着力突出问题导向。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帮助青年人正确认识社会、确立科学信仰、解答人生困惑的责任,难免会遇到学生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2021年,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大学主办有关活动发布的《大学生心目中的思政课》调查表明,敢不敢、能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成为当下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一种考验。青年学生在20岁上下的年纪,往往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面对学生的提问,高校思

政课教师的态度值得关注。A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这一论述,抓住了增强思政课说服力的关键。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好高校思政课,既要讲清楚“是什么”,更要讲清楚“为什么”, 既要对学生提要求,更要对学生讲道理。要在回答学生的提问过程中,力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3.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努力提高综合素养

面对大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往往不敢回答、不能回答,这涉及担当精神、理论能力。学生提出的问题尖锐、复杂、敏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增强担当精神。“有的教师怵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担心祸从口出,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只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看问题,就不用担心在政治上出问题。”主管部门应该给予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的信任,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增强担当精神, 积极回答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要善于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生活的变化、身边的事例,讲清楚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当然,也不要刻意回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讲深讲透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用好唯物辩证法,引导大学生分清主流与支流、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讲清楚问题成因及解决之道。二是夯实理论功底。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恩格斯曾经批评一些学风浮躁、动辄创造一个理论体系的德国大学生,要求他们切实为工人提供有益的思想材料:“这些先生们往往以为,一切东西对工人来说都是足够好的。他们竟不知道,马克思认为自己的最好的东西对工人来说也还不够好,他认为给工人提供的东西比最好的稍差一点,那就是犯罪!”[18](P600)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常怀课堂敬畏之心,常思理论彻底之道,不断提升理论素养,“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 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有益的思想材料、优质的思政课程。当然,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肯定做不到无所不知、每问能答,但是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探寻答案。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推进一体化、打好组合拳

系统观念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发展的观点,又体现了系统论关

于结构、功能的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学校思政课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内部存在着不同层级、不同方面的小系统。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系统观念为引领,推进一体化、打好组合拳,推进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2.   以系统观念看待一门课程内部各章之间的关系,增强每门课程的整体性

每一门高校思政课,都有其相关学科的支撑,都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从教材的角度来看,由一系列概念、观点、原理等构成的教材体系, 有其内在的系统性。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由导论加七章构成,七章标题依次为: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按照一般理解,导论具有总论的性质,其他七章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来分别概括。这样的结构理解,十分契合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规定。①2022年教育部社科司组织制作的教材配套课件,从服务教学一线的角度对导论及七章标题作了新概括,即马克思主义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①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的强调,并不否认它有自己的组成部分。在论及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时,列宁曾说,“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 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陋化,不加以划分,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219页。)就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言,情况也是如此。如果只强调部分而忽视整体,研究就不能全面;如果只强调整体而忽视部分,研究就不能深入。只有把全面的整体视野与深入的部分分析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对象。

3. 以系统观念看待各门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关系,提高课程之间的协同

按照个人理解,高校各门思政课之间存在明确的性质定位及功能互补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侧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目的在于夯实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根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侧重讲授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侧重呈现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四个选择” 的必然性。“思想道德与法治”侧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思维。根据这样的课程定位,合理的开课顺序应该是先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再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课程之间的衔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4. 以系统观念看待各学段思政课之间的关系,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4]应明确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功能定位,避免过多的内容重复,加强各学段之间的内容衔接。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分别侧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相比,大学本科阶段的思政课要把重点放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上。对于“00 后”大学生而言,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知识,而在于引导他们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人生价值、理想信念。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学段的课程开设情况,最好研究一下大学本科阶段前后学段的相关教材,往前看, 重点了解高中(中职)阶段各门思政课教材;往后看,重点了解硕士研究生阶段思政课教材。如此一来,可做到心中有数,定位明确,从而有利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推进。

5. 以系统观念看待思政课改革创新方法,打好“八个相统一”的组合

在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成长规律,增

强感染力、亲和力,既要防止和克服空泛化、复杂化,也要防止和克服少儿化、娱乐化,着力凸显思想魅力、逻辑魅力。2019年3月18日,A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相统一”,深刻总结了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构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创新方法论,为我们打好组合拳、讲好高校思政课

提供了科学遵循。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准确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崇高追求与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美好憧憬,体现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趋势的客观要求。坚持胸怀天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师素养提出了时代要求。

2.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新时代中国青年既有家国情怀, 也有人类关怀。”[19]高校思政课要着力增强大学生开阔的世界眼光,讲清楚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一是从发展资源关联的角度讲清楚。可以结合大学生熟悉的实例,讲清楚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的道理,引导大家“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二是要从人类文明互鉴的角度讲清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类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 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高校思政课可以结合青年学生出国留学、旅游、考察等经历,鼓励他们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三是要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角度讲清楚。高校思政课可以结合诸如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G20等国际机制青年领域合作文件的制定过程,以及“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的实施情况,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青年愿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3.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宽广的世界历史眼光

要想把学生培养成胸怀天下的人,首先教师自己就应该有天下为公的胸怀。当前,一些高校思政课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时,由于不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大多停留在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批判、对早期资本主义的一般介绍层面;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时,由于缺少国际视野,也只能就中国谈中国,说不出更多的道理学理哲理。这样的讲法,不仅效果不会好,甚至还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自我提高,有关部门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应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走出国门看看。只

有真切感受世界,才能真正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必须超越三种“中心论” 的思维定势和话语方式:一是超越“西方中心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西方国家借助自己的发展优势,极力向世界推行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力图以此巩固西方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关系状况及其理论维护主张,早已引起国际社会有识之士的批评和反思。美国学者沃勒斯坦等人提出的世界体系论,表达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这一“流行解释模式的抗议”。高校思政课应该积极摒弃西方中心论的流行话语,以更加开阔的眼光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二是超越“世界革命中心论”。根据一般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解决方案,在过去主要是世界革命。这一方案的实施,主要由权威的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发起、以其所在的国家为世界革命中心。在现实国际环境下,这一方案是否可行,无疑值得研究。早在1943年,《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曾经获得共产国际许多帮助,但是,很久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即已能够完全独立地根据自己民族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决定自己的政治方针、政策和行动。”当前,高校思政课在涉及这一问题时,应该充分考虑两制并存的长期性、人类面临矛盾的复杂性、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坚持追求人类解放与尊重道路自主的辩证统一。[23]三是超越“中国中心论”。2008年,沃勒斯坦曾在一篇书评中注意到,一些人认为“中国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某种世界体系的中心,只是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暂时由于所谓的‘西方崛起’而被超越, 但现在历史的钟摆即将(注定要)摆回那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24]最近几年,“何以中国”“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中心”等提法日益渐增。这些提法,如果意在强调中国的悠久历史、文明传承、大国担当等,于情于理都说得通。但是,如果与“昭昭有唐,天俾万国”联系起来,将之解释为“天朝上国”“万国朝贺”“列国朝贡”,那就跑偏走样了,事实上陷入了“霸权周期率”的叙事逻辑。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我们不提倡用“中心”的提法来描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这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据。

“六个必须坚持”视域中的A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唐依琳、李朝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对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其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根本遵循。A生态文明思想作为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六个必须坚持”的视域中研究A生态文明思想,对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增进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品格,也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遵循。生态文明关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实践创新的价值导向和发展路径。

(一)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指向。解决生态问题,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回应,充分彰显了A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准确把握人民愿望后的真诚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为此,必须了解人民群众的期待并切实满足其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民群众期盼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扎实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性提出“两山论”,着力推进经济与生态的双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富裕的生活条件与适宜的生态空间,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保证人民群众普遍享受生态环境这份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最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与受益的非竞争性,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导致温室效应剧增、酸雨频繁、各类资源短缺等,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影响了民众的生存安全,为全球敲响了生态警钟。面对生态问题导致的民心之痛、民生之患,A总书记指出,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①。在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向全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类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由此,蓝天保卫战、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多领域的规划逐步落实并取得重要成效,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获得的普惠福祉越来越多。

(二)依靠人民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人民奋斗的实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需要凝聚人民群众的共同力量来成就,必须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党的十八大前,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逐年增加,废气中污染物排放量逐渐降低。同时, 2012—2021年,中国累计造林9.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美丽中国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由此,我国的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归根结底源于人民群众凝聚生态治理共识进行的伟大实践、伟大创造。

生态文明思想依靠人民的实践来发展和检验。A生态文明思想是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实践创造,也是自觉向人民群众拜师、求教、问策基础上的理论创造。生态文明思想得以形成、深化,根本上是人民深入实践推动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在新时代,A生态文明思想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落地生根,美丽中国建设的成就证明了A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人民实践取得的新经验又使其不断丰富发展。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中国生态文明道路

自信自立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中坚强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 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展壮大的宝贵精神的弘扬。A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坚持自信自立的品格,是属于中国人民

自己的、能站稳脚跟的正确思想。

(一)从自身国情出发,中国的生态问题由中国人民自己解答

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正确的办法。面对现阶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困境,必须根据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

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只有正确把握国情,制定的路线、政策、方针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顺利落实。在新时代,我国基于自身资源约束趋紧、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有越来越强的期盼的国情进行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 但部分生态难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现阶段,既要保证生态逐渐向好,又要注意我国实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其一,要重视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农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区,经过长期运转,农村地区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态循环规律,具有较强的环境容纳能力,但一旦生态循环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其生态修复也最困难。必须守住农村地区,不能因其具有较强的容纳能力而忽视其保护与修复。A总书记指出,“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①。其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找准当前的发展现状与目标,既不能以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又不能只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而抑制自然资源的开发。

以独立自主的精神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坚持中国的事情中国人民自己办, 始终依靠自身力量解答时代难题,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奋斗目标融入了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民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现代化而提出的最新的生态问题解决方案。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和振兴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来实现。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自信自立”精神品格的重要基点。②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压,将希望寄托于中国人民自身,将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二)突破西方话语打压,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态文明理论

在资本的支撑下,西方国家拥有着较强的话语权。但对于西方的生态观念, 中国不仅没有照搬照抄,反而在实践中形成了独有的生态治理模式,由于中西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存在差异,部分西方政客认为中国对西方的话语权造成了威胁。在国际舆论中,西方经常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质疑。中国必须要突破西方的话语打压,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站稳脚跟。

不畏惧外部势力的打压与污蔑。攫取生态环境资源以获得经济效益是西方国家的发展路径,中国强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跳出了西方的发展逻辑,但也打破了西方所谓的“权威”。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报告中提及中国的大量人口必然消耗大量粮食,进而会造成土地、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将危及邻国,这样的中国“生态威胁论”层出不穷。同时,西方无视甚至恶意诋毁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丑化中国的生态形象。面对带着有色政治眼光的质疑与打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不信邪的态度,坚定走生态文明中国道路的信心,矢志不渝吸收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凝聚磅薄力量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成功,以美丽中国的成就回应一切质疑、攻击与污蔑。

推进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理论发展,强化生态话语的中国特色。A生态文明思想扎根中国大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西方先进经验,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理,既符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生态的特殊性。立足发展实际与要求,A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两山论” 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进行深刻绿色革命,这是在生态层面对实现现代化的科学路径的拓展,超越了西方“浅绿色”的生态治理模式。这一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的伟大创造,强化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传播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好声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拓展了话语空间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守生态文明建设真理闯新路

在“守正”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时代难题的一贯态度,二者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守正创新,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事业的领导,恪守马克思主义正道,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创造新理论、走出新道路。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

生态文明建设的“守正”,根本上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之正。同时,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也必须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理,扎根中国大地展开生动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其生态思想具有深刻的洞见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科学发展。针对资本主义将生态自然资源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耗材的现实,他们提出“两个和解”的命题, 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两个和解”的命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解决人与自然矛盾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人与自然看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整体,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命题做出了新时代的回答。“A生态文明思想有着十分宽厚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来源或基础,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哲学甚或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层面。”①坚持守正创新,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挖掘精髓,并结合中国实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生态文明思想。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基因与理论借鉴。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的论述颇丰,“天人合一”强调了“天地和气”,是中国古人所追求天人关系的最高境界;“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的观点指出万物均来源于“天地”,强

调了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孕育者;“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

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则强调生态资源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对于人类长期生存的重要性。A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进行传承与创新,用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表达方式,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等观点,在更深层次上阐释了人与自然二者的关系及相处之道,强调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紧跟时代步伐,破立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改革

A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 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看问题、作决策、推工作还是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

②创新是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一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刻也离不开紧跟“时代步伐”的破旧立新。

破除西式生态治理旧模式,发展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曾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但以资本为中心,放任资本追逐无限增殖也必然导致对自然生态资源的扩张式掠夺,进而产生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对资本进行合理管控,将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生态资源的恶性开发。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先发展后治理不归路的批判,跳出了发展经济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的怪圈。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决不能盲目追随西方而框定自己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发展中国的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路径。

破除只顾经济增长的老思维,建立绿色发展新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发展,以生态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发展速度的思想必须破除。面对盲目追求G DP增长而造成生态问题频出的情况,A总书记强调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 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①抓生态治理与抓经济建设并非“虚”“实”对立的两方面,要破除抓经济为实而抓生态为虚的观念,实现以生态投入带来绿色经济产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去除环境代价、没有水分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逐渐实现。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并解决生态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A总书记强调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破解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深层次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化解矛盾,推进事业发展。

(一)以大历史观认识生态问题,牢牢把握解决问题的主动

以大历史观看待生态问题,就是要从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角度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资源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重要物质财富。在新时代正视、解决生态问题,是对过去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的弥补、修复,也是对中华民族的未来负责任的行为。

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承担解决生态问题的责任。尽管我国对生态问题高度重视,但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如何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转化为和谐共生,

成为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问题。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感挑起生态治理的重担,明确“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生态环境污染不完全是某一代人的责任,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均应担当的责任,是党必须要打的大仗、硬仗、苦仗的观点,以高度的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干好当下的生态治理任务,同时又兼顾谋划长远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着眼于民族未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③将生态兴衰与文明兴衰相结合,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长期发展的重要性,深刻地体现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法。生态资源充足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当代人的发展绝不能牺牲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将其作为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来抓,这对于民族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子孙后代享受到“绿色福利”。

(二)聚焦难题,解答何以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

坚持问题导向不仅要有把握问题的主动性,更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解答何以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时代之问,需要聚焦难题,不断提出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办法。

着力解决发展方式粗放的难题,促进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须依赖生态资源,而生态资源具有稀缺性,无法满足无底线的开发,这决定了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环境与资源可承受的限度内规范人类的生产生活。其一,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水平,助推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各地区各具生态优势,必须善于因地制宜地发展能够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实现对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要注重生态产业链建设,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其二,注重能源结构的转换升级。不可再生能源持续利用不是长久之计,依托科技创新开拓绿色低碳循环的能源方式是不断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其三,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需求决定供给,市场上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助长着浪费现象,实施环境付费和环境税收等政策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

聚焦生态责任意识不足的难题,以制度与法治守好生态利用底线。当前,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①加快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体制、强化制度建设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重中之重。其一,以《宪法》为依据,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规章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章、宪法,与其相关的制度正逐渐完善。未来,也必须坚持以宪法为依据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生态责任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导向与保障。其二,增强法律的威慑力、执行力,压实生态责任。要强化法律的执行力度,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相应的惩罚,将生态红线变成带电的高压线。其三,培养敢于担责的领导干部。“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②,这就要求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意识,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生态责任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带头的体系。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

系统观念就是要从全局、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对事物进行总体、长远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得到广泛运用并获得巨大成就。

(一)全局谋划,以生态文明为着力点推进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A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了生态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国家总体发展布局,是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现代化建设全时域考量的结果。

统筹兼顾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在推进工作时既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保证长远、整体目标方向正确;又注意矛盾的其他方面,保证单个行动的准确无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协调发展、同向而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相互依存, 生态文明建设还必须融入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之中,如在经济建设中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在政治建设中注入生态思想以树立清正廉洁的作风,在文化建设中塑造“美丽中国”的国家形象,在社会建设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全面实现小康,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因素,A总书记郑重地将生态质量作为重要指标

纳入了考量小康目标是否实现的范围。党的二十大在擘画二○三五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时,强调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①,充分强调了美丽中国对于国家总体目标实现的至关重要性;在谈及中国梦的实现时,A总书记也明确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②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完善对于历史任务的完成和阶段目标的实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协同治理,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性、系统性

我国既有生态建设地区均衡性不足的问题,也有生态治理中的碎片化现象。为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系统和全局的思维出发,在协同治理、综合治理上下功夫。

协调东西部生态资源以解决生态差异问题,提升生态平衡性。我国环境容量有限,并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胡焕庸线”是我国的人口分布界线,也是生态环境界线。在“胡焕庸线”的两侧,其东南方和西北方各拥有我国43%、57%的土地,分别养育着我国94%、6%的人口。我国东南部虽有较好的生态条件,但人口规模大导致其生态压力巨大,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保护生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态秩序;而西北人口虽少,但是总体而言不宜居,以草原、高原为主,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在生态资源差异巨大的现状下,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等工程,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全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自然系统经过漫长的演化,受自然规则的支配,系统之中的要素配比具有强烈的结构性。“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③。山水林田湖草沙通过“命脉”互相联系,人的生存条件也同大自然联系,构成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系统整体。如果在生态治理上缺乏系统性思维, 很容易导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最终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在新时代,中国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进行了试点工作,充分总结经验并继续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治理、保护我国的各大生态系统,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形成了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以美丽中国建设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也对世界向好发展有着诚挚的情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一方面要处理好自信自立与吸收借鉴人类生态治理优秀成果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将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世界舞台, 为解决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吸收人类生态治理优秀文明成果,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理论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①。在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要善于从不同的文明中寻求智慧,进而将其有机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

正确看待不同国家、民族的生态文明成果以促进文化交流融合。一方面, 生态文明思想是根据国家和民族自身的现实基础、文化沿革而形成的文明成果, 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另一方面,生态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普遍问题,各生态建设文明成果包含着普遍规律。当前,世界有东西之别,社会制度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分,但是不应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文明成果, 而是要拓宽世界视野,洞悉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规律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特殊表现。A总书记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②。在新时代寻求新的生态问题解决办法,需要跳出“文明冲突论”,尊重文明的差异,以目标为导向,从不同文明中汲取历史智慧。

既借鉴国内外生态治理经验,又汲取教训。一方面,国际上有诸多关于生态治理的可行方案、有效政策。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规定了生态文明权、代际正义,开创了生态立法的先河,多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于生态的法律条款并取得实际成效;欧盟作为联合体发布了系列方案,生态治理区域一体化成为其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与对策。另一方面,生态治理上失败的教训也同样令人深思。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各地居民在破坏森林时未曾想到这些地方会变成不毛之地,毁掉生存生活的空间,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生态危机的深度警示;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也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在新时代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看到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自身的环保策略;又要聆听失败的教训带来的历史回响,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二)谋求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解决人类共同的环境问题做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寻求全球合作是获得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①。

开展多边生态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具有所有权、使用权全球共建共享的特点,当然,其遭到破坏后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全球性的。全球生态问题是由人类共同行为累积形成,必须由全世界形成合力才能解决。携手全球各国人民走出生态困境,开展各国执政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交流对话以加强国际合作是其重要前提。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指引,鼓励各国人民共同行动,保护全人类唯一的家园,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树立生态文明大国形象并切实发挥作用,推动构建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大国之大,不仅在于领土和国家体量之大,更在于处理国际事务时所贡献的力量之大。A总书记强调:“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②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拓展,A总书记多次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场合宣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提议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绿色基建、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等,中国的生态形象逐渐丰满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认同。在未来,中国还要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发挥大国作用, 带头承担起全球生态保护的重任,加快构建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综上,A生态文明思想是富含“六个必须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解答时代的生态之问给出的最新方案,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没有止境,生态文明思想也将不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要继续做到“六个必须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成果,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创造条件。

“六个必须坚持”统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意蕴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栓萌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而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何在新征程上巩固好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亟需富有时代气息和实践底蕴的价值遵循和方法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伟大成就,解锁成功密钥,振奋前进精神,谋划宏伟蓝图,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冲锋号,也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价值遵循和方法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练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引,也为高校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升意识形态工作主体业务能力提供了思想指引。

一、“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对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准归纳,必须深入掌握其核心要义。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A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2]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牢牢根植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始终将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确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立党初心。必须

认识到,只有坚持人民至上,任何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二)“坚持自信自立”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本态度

自信是自觉、自醒、自证的飞跃与升华,是对过往的肯定态度,是对当前的积极心态,是对未来的坚定期待,蕴涵着饱满的奋进热情和强劲的奋进动力, 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自立”是自信生成的逻辑前提,伴生于“自信”的生成,显现于“自信”的确立,包含着独立自主的价值追求和顽强奋斗的不屈精神,既不自暴自弃,也不迷信盲从。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历史证明, 只有坚持自信自立,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飞跃,才能保证改革开放行稳致远,才能支撑新征程的中国不惧乱云飞渡,乘风破浪,实现伟大复兴。

(三)“坚持守正创新”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本逻辑

守正创新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逻辑,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守正的必然要求,把握历史主动是坚持守正创新的关键。人类认知据此不断丰富和升华,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均遵此律。自然科学的演进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演绎史,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对守正创新的现实确证。人文科学更是如此。只有守正才能不忘初心,持经据典,珍视优秀传统和经验,不至迷失方向、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引领时代,把握事物发展的新动向,不至循规蹈矩、停滞不前;只有立足已有经验,把握历史主动,洞悉事物发展的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适时提炼,才能“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1]15。

(四)“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本路径

问题是制约发展的拦路虎,也是助推发展的磨刀石。问题的出现是事物所处旧矛盾体破裂和新矛盾体诞生的表征。如马克思所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恩格斯更进一步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4]A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5]可见,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生动体现。与目标导向相统一,与实践经验相佐证,是党百年来行稳致远的重要法宝。

(五)“坚持系统观念”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本方法

系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念表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

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强调在事物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发展变化中去观察事物,洞悉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现实维度,表现为对事物的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把握,处理好全局和局部、远期和近期、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有节奏、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工作;在思想维度,遵循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思维方式,统筹驾驭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既积极发挥历史主动性,又正确运用主观辩证法。因而,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在现实维度和思想维度对这一基本思维方法的坚持与贯彻。

(六)“坚持胸怀天下”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视角

胸怀天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表述,也是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自信态度和大国担当;既是人类文明交融的历史传统,也是“达则兼济天下”的时代诠释。其强调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注重自身和平发展对世界的现实贡献,立足自身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2]16;同时,用世界眼光和国际格局来认识和谋划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统筹“两个大局”下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交融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视野。坚持胸怀天下, 就是要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相统一,立足自身发展, 增进国际各方面交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六个必须坚持”统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1]17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 [1]14,虽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今后必须加大工作力度”[1]15,做到两个“巩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后环节。以“六个必须坚持”为统领,是高质量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的应有之义。

(一)强化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直坚守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基本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根本指导地位,以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谋划和推进工作,承担着在高校维

护“两个巩固”的重大任务,有力地支撑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尽管如此,新征程上我们遇到的挑战比以往更多、更棘手,不容许有丝毫松懈, 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是新征程上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心剂和领航器。

2. 夯实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坚持人民至上”。在我党的执政观念中,“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6]23,凸显了人民的重要地位,破除了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坚持人民至上”强化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这一基本立场,突出了师生在高校这一特殊场域的主体地位,消解了师生的他者身份,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全体师生的共同责任,坚持尊重师生、团结师生、组织师生、激励师生,强调实现好、维护好师生的根本利益,释其所惑、疏其所困、解其所难,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伟大成就感染人、吸引人、鼓舞人、引领人,从而引领全体师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3. 巩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态度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坚持自信自立”。A总书记指出:“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7]34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之所以能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得益于党对“四个自信”的切实践行,更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程指导。迈进新征程,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错误思潮仍在、反华势力仍存、内部薄弱环节仍有,这就要求高校“坚持自信自立”,继续全面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四个自信”,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信传承成功经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继续保持独立自主的价值追求和顽强斗争的不屈精神,“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4. 强化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是这一点的集中体现。高校意识形态

工作是党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党的总体规划与部署,自成一套包括党建、教育、宣传、研究、实践于一体的相对独立的工作系统。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深刻地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性,才能洞悉意识形态诸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深刻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统一规划、协同推进的内在机理。此外,随着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校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使命更加突出,要求师生“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7]348。因此,“坚持胸怀天下” 不仅是高校治学育人的时代召唤,还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现实要求。

5. 明确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法

“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是这一点的集中表达。A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聚焦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因势利导地厘清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和历史进路,大胆探索破解问题的有效路径;“坚持守正创新”就是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瞄准靶向,侧重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话语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问题的解释力,对群众的号召力,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对社会舆论的引领力,“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从而进一步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法。

(二)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

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而言,做好手头工作,“除政治上可靠之外,总是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6]32。这不仅是由意识形态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所要求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开展,关涉“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就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7]344-345,他们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见识、顽强的奋斗精神、全面的综合素质,还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基于此,“六个必须坚持”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提升系统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洞悉能力、增强文化转译能力。

2. 提升系统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能力是指对事物及其发展有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把握的能力。在高校管理层面既表现为对本校意识形态工作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性观照, 又表现为对本校意识形态工作各要素的分布、结构、功用及相互衔接状态的全面了解,还表现为将历史性观照与全面了解进行整体性把握,以达到有序、有据、有度、有效地稳步推进工作;在个体业务层面表现为既明确自身业务的工序地位和价值特征,把握问题的由来、生发机理及发展趋势,又系统谋划工作渠道、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

3. 培养问题洞悉能力

问题洞悉能力指对事物所处矛盾体发展的洞察能力、解析能力和预判能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问题看似生发于高校这一有限场域,其实往往根植于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扩散于开放的虚拟网络世界,无形中增大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把握具体问题的难度。思想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是如此。只要坚持师生至上,关注其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就能发现破解诸多问题的现实路径,进而守正创新,采取系统化的化解策略,便能精准高效解决问题。

4. 增强文化转译能力

文化转译能力指将不同文化的话语表达转化为中国化叙事的能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西方的话语优势。这种话语优势不仅体现在其强大的话语机器系统和话语工具的广泛应用上,还体现在其对学术话语、评价话语的垄断上。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胸怀天下,坚持问题导向和自信自立,在理论建构上“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 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8],将不同文化的话语表达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叙事方式,在转码过程中实现对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有效投射;在实践工作中,以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引导师生解析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及现实逻辑,指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映照中国现实的局限性,既塑造师生的中国情怀,又培植师生正确的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三)为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思想指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A总书记重申了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地位,号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高校

是青年群体的聚集地,是青年群体立德铸魂的训练营。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激励青年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

“六个必须坚持”是对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达,为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科学清晰的思想指引。

2. “坚持人民至上”是开展新时代好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内核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但无论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从本质上讲都是以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信念不是抽象的逻辑演绎,而是人现实体验和理想追求的实践确证,其坚定与否跟个体的意志有关,更跟其所处的社会实践相连,毕竟“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0]。基于此,当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做到不负青春,就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热爱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 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树立“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的坚定信念。

3.   坚持“自信自立”和“守正创新”是培育新时代好青年担当意志的重要  前提

“敢担当”不仅体现为担当自觉和担当能力,还体现为担当决心和担当恒心。“自信自立”给人以精神鼓舞,给人以行动底气;“守正创新”给人以精神武装,给人以行动勇气。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成于担当是当代青年的青春底色。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整合育人素材,系统发力,以“四个自信”的弘扬和党百年辉煌成就的教育给他们以担当的底气,以党的坚强领导和指导思想的创新发展给他们以担当的勇气,以前辈奋斗精神的接续传承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召唤给他们以担当的决心,以党的百年使命坚守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牵引给他们以担当的恒心,从而培养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意志。

4. “坚持问题导向”是磨练新时代好青年“能吃苦”精神的有效策略

“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9]280吃苦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差异,或苦其心志,或劳其筋骨,或两者兼而有之。进入新时代新征程,能吃苦主要表现为:能吃学业的苦,化清苦为洒脱,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能吃生活的苦,把挫折当动力,

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能吃工作的苦,把危机变先机,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将青年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改革发展的现实难题、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成就青年的“磨刀石”,让他们在科研、实习、实训、实践中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增长知识、提高本领、磨练意志、锻造精神,感悟干事业、谋发展的艰辛与不易,培养他们的吃苦意识和吃苦精神, 让他们牢记“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5. “肯奋斗”是用“六个必须坚持”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必然结果

A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9]282, 而且“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9]282。“六个必须坚持”是对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本立场、态度、方法、思维和胸襟的体现。高校须以之为据,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青年的奋斗动力, 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青年的奋斗目标,以自信自立作为青年的奋斗姿态,以系统观念作为青年的奋斗方法,以破解国内外的现实问题作为青年的奋斗方向,爱护青年、鼓舞青年,让矢志艰苦奋斗成为青年的青春基色、成才本色、幸福原色,让青年群体坚信“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A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理论在实践中发展完善,实践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前进。“六个必须坚持”是对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达,为高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高质量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统摄性的思想和方法指导。

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  知行合一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

胡昌升

(2023年6月13日)

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蕴含着鲜明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全面系统学习掌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知行合一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

一、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追求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A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指出,“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叮嘱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充分展现了A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展现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要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首先考虑是不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让甘肃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鲜活经验、发挥的重要作用,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创新,充分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把群众中蕴藏的磅礴力量转化为甘肃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成效。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突出抓好就业增收、产业增收,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急难愁盼问题, 深入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甘肃人民。

二、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坚持自信自立的志气骨气底气

独立自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自信自强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准确把握坚持自信自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关键要增强走自己的路的志气骨气底气,心无旁骛办好甘肃的事情。一要不断增强自信。作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A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有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A总书记亲自为甘肃把脉定向,有甘肃长期发展奠定的坚实物质基础、艰苦条件下锤炼的过硬干部队伍和全省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的不懈奋斗精神,就一定能够不惧风雨、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把全省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二要敢于善于自立。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引导各族群众树立自立意识、增强发展愿望、提升致富本领,不服输、不退缩、不气馁,紧紧依靠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真正变“让我富”为“我要富”, 切实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三要持续奋进自强。我省资源丰富而独特、产业完备而厚实,半导体材料、氢能、储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前景广阔,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基地大有可为。要抓住用好宝贵的战略机遇,在更好趋利避害、挖掘潜力、汇聚动能上多想办法、多出实招,努力把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坚持守正创新的宝贵理论品格

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坚持守正,就是要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 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全省现代化建设事业全过程各方面,在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中经受思想淬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A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纲”和“魂”,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沿着A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创新,就是要增强识变应变求变的勇气,以创新的魄力把各项工作抓实抓好。结合自身实际, 把党中央提出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任务,找准工作抓手,创

新平台载体,深入实施“四强”行动、“三抓三促”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等,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办法激活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真正成为创新的引领者、推动者。

四、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鲜明实践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踏上新征程,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增加,更要以强烈的破题意识、解题思维做好各方面工作,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推进甘肃现代化建设。一要勇于正视直面问题,对经济金融、安全生产、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存量风险,敢于动真碰硬,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穷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资源攻坚克难,决不能眼睁睁看着矛盾积重难返、隐患恶性转化。二要深入分析研判问题,把调查研究做实做细,选取当前工作中最棘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剖麻雀,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问题的来龙去脉、症结要害研究透,把经验教训、内在规律总结好,为科学分析、精准解决打下扎实基础。三要真刀真枪解决问题,以强烈的斗争精神,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一锤接着一锤敲,认真较真、苦干实干,推动问题真正得到实质性解决,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五、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思想方法

A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我们的事业越是向前发展,越将面临更加深刻复杂变化的环境,需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推动工作。就甘肃而言,重点要统筹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甘肃在维护国家安全中肩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主动创安、主动创稳, 进一步提高预见预判预防能力,把风险隐患发现和处置在萌芽状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确保现代化建设事业行稳致远。二是更好统筹经济和生态, 着眼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的省情实际,旗帜鲜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黄河国家战略,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提升流域整体生态功能。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 积极推进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走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三是更好统筹城镇和乡村,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县域统筹,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形成工农互促、

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六、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宏大视野格局

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方法,以高远视野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以宏阔格局思考人类前途命运走向, 深刻彰显了“兼济天下”的世界眼光和“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甘肃自古就是中西交流的陆路通道,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增强历史主动,抓住用好“一带一路”这个最大机遇,切实增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紧迫感,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抓好口岸经济、班列运营、海外仓建设、跨境电商等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外贸扩规模、提品质、上水平。要积极响应A总书记全球文明倡议, 深度挖掘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等内涵底蕴和时代价值, 擦亮“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这张金色名片,办好敦煌文博会等重大节会,更加生动精彩地宣传推介甘肃,为甘肃现代化建设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营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躬行实践建新功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进修二部副主任  魏海青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深入开展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深悟透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其强大的科学真理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六个必须坚持”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我们党的价值立场、根本宗旨;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展现了“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的精神气度;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遵循“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的逻辑,顺应变化着的实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旨在解决问题和处理矛盾,彰显了“不仅要认识世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的理论品格;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我们党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运用,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以“立己达人”的胸襟格局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精神境界。“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继承发展和具象表达,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

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六个必须坚持”彰显出根本的政治立场、独有的精神特质、彻底的理论品格、鲜明的问题导向、科学的思想方法、崇高的天下情怀,体现了价值追求与真理力量的统一,客观规律与历史主动精神的统一,信仰信念与科学方法的统一,它为我们党提供了创新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建功时代伟业的行动指南。

“六个必须坚持”既是深刻理解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

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把握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笃行。一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理论清醒确保政治坚定、党性坚强、行动坚决。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三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四要实干担当促进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 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善于识变应变求变,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再建新功。

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推进纪检监察工作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组长  李长梅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把握好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加深对“六个必须坚持”的认识理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高度,全面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党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扛起“两个维护”重大政治责任,围绕集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矿产资源决策部署情况强化政治监督,将监督优势更好转化为企业治理效能,助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矿产资源综合服务企业。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立足新阶段持续深化对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准确把握并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探索与矿产资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会等纪检监察机构“组组协作”模式,建立重大项目专人联系机制, 发挥党支部纪检委员监督“前哨”作用,不断丰富完善日常监督的方法路径。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中国矿产全新组建,虽无存量案件,但基础建设项目任务繁重,工作重心要向预防性监督上聚焦、在防范风险上发力。聚力抓早抓小,建立健全监督保障体系与法律合规、内审内控等协调联动机制,用实用活谈话制度,最大程度压减设租寻租空间。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结合中国矿产实际建章立制,协助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初步建立制度规范体系。推动成立集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协调小组,建立监督平台,整合监督力量,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立体式综合监督体系。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组建中国矿产是党中央着眼于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我国重要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的重大举措。要站位“两个大局”,在国际合作中加强廉洁建设,引导企业合规守法经营,为全世界反腐败工作贡献中国力量。

从“六个必须坚持”中悟基层工作之道

中共衡南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许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基层领导干部推进工作、抓好落实的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深刻内涵,时刻保持赶考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44促一方发展、谋一方福祉、树一方正气的政治责任,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准确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守为民之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把民生问题、民生工程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统筹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准确把握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坚定必胜之志。坚持自信自立,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宝贵经验形成的精神基因。10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自立自强、不懈探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只有坚持自信自立,坚定“四个自信”,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准确把握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要求,走好创新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完完全全的新路,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守正创新。对衡南而言,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厘米”,在县域治理上不断探索创新。比如要聚焦屋场强治理,以屋场为单位,建设屋场党小组,开好屋场恳谈会, 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推动群众诉求合理表达、干群关系鱼水交融, 实现“小事不出屋场,大事不出村”。聚焦教育抓改革,大力实施在校留守儿童“三爱三护”行动,建立“吃、住、学、导”一体化的“留守儿童之家”, 切实解决外出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

准确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逻辑,夯实强县之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

思主义的鲜明特点。A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针对县域产业发展短板,衡南提出“一主一特双总部”发展思路,即要做大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主导产业, 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产业,做优建筑业总部经济,做活物流业总部经济。

准确把握坚持系统观念的工作方法,筑牢安全之堤。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尤其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全力抓好平安衡南建设;把“两山”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衡南。

准确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永敞开放之门。闭关锁国已被历史证明没有出路,我们要胸怀天下、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离不开好的发展环境,衡南将坚持以“审批环节最少、审批速度最快、政务服务最优、营商环境最好”为目标,持续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三集中三到位” 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只要来衡南,一切都不难”政务服务品牌,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海内外企业和人才。

坚持好、运用好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六个必须坚持”

A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此,报告从6个方面作出概括和阐述。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 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 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

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 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践行“六个必须坚持”推动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共北京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直机关工会主席  谷民

A总书记指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六个必须坚持”,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为推动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外部推动力和内在能动力。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贯彻落实到工会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努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践行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坚持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是坚持党的人民立场的切实体现,要做到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权益上维护, 团结引导职工群众始终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践行人民至上,就是要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工会组织的最大优势,是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和基本工作路线。践行人民至上,就是要以职工群众为本,牢固树立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工会组织要始终在思想上贴近职工群众、工作上依靠职工群众、作风上深入职工群众, 开展工作和活动要坚持职工群众的主体地位,思职工群众所思,想职工群众所想,急职工群众所急。

二、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谱写出来的。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是工会组织的使命。践行自信自立,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工运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对于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增强为党的工运事业不懈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引导职工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至关重要。践

行自信自立,就是要始终坚持把A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推动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深刻领会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实践要求,形成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践行自信自立,就是要始终坚持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它凝聚了工人阶级的共同追求,揭示了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三、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

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工会组织要深刻认识到,事业越伟大, 越需要把准方向,越需要坚守正道、开拓创新。践行守正创新,就是要始终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工会组织要坚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团结引领工人阶级听党话、跟党走。践行守正创新,就是要始终立足新时代发展的大局,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引领职工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展现新时代奋斗者的新风采。践行守正创新,就是要始终坚持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工会改革方向。要在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上下功夫,创新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方法,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四、坚持问题导向的源头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工会组织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聚焦重点问题、关键问题,着力解决创新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践行问题导向,就是要善于发现带有危机性和苗头性的现实问题。工会组织要有历史主动和责任担当精神,主动到职工群众中去发现问题,善于把发现和认识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把好意识形态关,维护好劳动领域政治安全。践行问题导向,就是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使命,研究分析职工群众在劳动经济、精神文化、全面发展等方面多样化需求,时刻牢记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协调好不同职工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好促进职工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践行问题导向,就是要瞄着问题走、追着问题走,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工会组织要不断增强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碰到问题不回避、主动实践找办法,始终做到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行动有力,明确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向,为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注入

生机和活力。

五、坚持系统观念的工作方法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会组织要善于运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工会工作和职工队伍的发展规律,构建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践行系统观念,就是要具备前瞻性思考的战略思维和主动精神。要有全局观、大局观,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高度出发,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对关系工运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重点工作未雨绸缪、系统谋划,赢得创新发展的主动权。践行系统观念,就是要具备全局性谋划的系统思维和统筹能力。构建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作体系,涉及多层面多维度工作内容,工会组织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认识到其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使各方面工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践行系统观念,就是要具备整体性推进的辩证思维和工作方法。工会组织要在掌握一手情况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不能顾此失彼,分清轻重缓急,“十个指头弹钢琴”要有节奏、互相配合。

六、坚持胸怀天下的视野格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既要从我国工会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也要放眼世界,把促进发展与对外交流统一起来,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应有贡献。践行胸怀天下,就是要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牢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责任,在融入世界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又以自身发展不断推动世界发展。践行胸怀天下,就是要构建开放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话语体系。中国工会组织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民故事,讲好中国工会故事,立己达人、和合共生。践行胸怀天下,就是要促进国际间工会组织交流合作。中国工会要勇于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以举办世界级职业技能竞赛和技术交流活动为牵引,学习互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先进科学技术,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物,带动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在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伟大格局中贡献工会力量。

聚焦“五个牢牢把握” 践行“六个必须坚持” 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强县域具体行动中

中共皋兰县委书记  康石

(2022年12月13日)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A总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是举旗定向的政治宣言,是守正创新的理论巨作,是继往开来的时代答卷,是复兴强国的行动纲领。皋兰县将始终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聚焦聚力“五个牢牢把握”,自觉践行“六个必须坚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真正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强县域具体行动中。

一是在增强县域经济新动能上见行见效。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强则县域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皋兰将聚焦聚力国家所需、皋兰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拼抢重大政策机遇,凝练储备优质项目,强化对外招商引资。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拓展提升三川口省级工业园区、黑石市级工业园区发展质量, 支持带动力强的园区龙头企业,培育主业突出的行业骨干企业,发展协作配套的中小微企业,加快年产120万吨焦化、金刚轮胎重组、丰恩现代物流园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好、带动能力强的园区产业集群,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二是在谱写乡村振兴新华章上见行见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战略定力。皋兰将坚持整镇振兴有序衔接脱贫攻坚成果,推广用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土地连片综合整治、和牛扩繁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大力推进农牧复合型精致农业发展,持续提升兰州白兰瓜、软儿梨、禾尚头小麦等特色产业现代化、规模化、集聚化、市场化水平,着力打造北部粮油畜牧、中部种养加一体、南部休闲生态农业集群。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打造“梨韵什川”城乡融合新典范,推动形成一批休闲旅游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园区融合型、生态产业型等各具特色的村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是在促进区域协调新格局上见行见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皋兰将充分发挥位于兰州主城区、兰州新区、白银市区金三角重心区位优势,全力融入“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积极拼抢国家和省、市重大产业、重大项目,持续推动与兰州新区深度融合发展,协同兰州新区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全面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黑石工农双带型、石洞水阜现代产业集聚型、什川生态休闲旅游型特色小城镇,着力构建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区域协调联动格局。

四是在激发改革创新新活力上见行见效。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皋兰将用足用好省委支持“兰白两区”提质增效的政策机遇,全面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梯级培育计划, 鼓励兰鑫钢铁等骨干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大力推动“放管服”改革,全方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和重大项目“小兰帮办”集成服务, 推广用好“企业应急周转金”制度,真正以营商环境大改善推动发展质量大提升。

五是在书写生态文明新篇章上见行见效。党的二十大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树起了新的历史坐标,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皋兰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积极抢抓黄河国家战略机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系统谋划、争取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治山增绿、防沙治沙等工程,强力推进国家生态储备林、蔡家河流域(三川口—蔡家河入黄口)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保护修复、县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 全面构建防风林带、生态水系、绿廊花海、湿地公园等多位一体的生态体系, 努力建设山川秀美的宜居皋兰。

六是在提升民生福祉新水平上见行见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皋兰将坚持人民至上,结合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完善“一老一小”社区服务体系,用心用情抓好教育质量提升、卫生健康提质、就业创业提效、社会保障提档等各项民生工作,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实施什川

黄河大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中心、什川乡村旅游产业路等民生项目,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平安建设、文化皋兰等各项工作,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是在展现党的建设新气象上见行见效。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 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皋兰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着力建设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建强小区党员阵地,优化拓展“社工委”平台,系统提升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切实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坚定推进“清廉兰州”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执行院长  孙世会

“六个必须坚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既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点,也是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公开讲话”。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坚持守正创新的鲜明品格、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坚持胸怀天下的境界格局,努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在此笔者结合济南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价值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作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济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无论是艺术创作生产还是公共文化服务,都坚持把人民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出更多高水平、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提供更优质、更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一是持续推动文艺繁荣兴盛。深入发掘提炼泉城文化特质,创作更多泉城味道、泉城风格、泉城气派的文艺作品。坚守人民立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原创性文艺精品。精心组织开展“文艺精品工程”“泉荷奖”等奖项评选,强化与高水平文艺团队合作,推荐更多优秀作品参与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等国家奖项评选,提高泉城文艺精品创作首位度。

二是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大力推进“泉城书房”建设,塑造具有“泉城”特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会客厅”。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广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推进“书香济南”建设,提升“放歌新时代”“文化进万家”品牌文化活动知名度。

三是深入促进“文旅+科技”融合发展。济南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优化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实施济南文化旅游产品精品化战略,不断提升“泉城济南”品牌影响力。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通上下游文旅产业链,提高文旅产品供给质量。大力推动文旅与科技的融合,积极探索“元宇宙”文旅应用场景落地,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步伐。

第二,坚持自信自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的精神特质。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济南宣传思想战线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目标,全面强化理论武装,全面强化舆论引导,全面强化价值引领,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共识,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济南宣传思想战线持之以恒强化学习教育,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工作体系,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入推行“一三四五”工作法,组织开展研讨班、读书班,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课,引导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领会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深入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着力强化宣讲阐释, 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打造提升“理响泉城”理论平台,努力构建集理论学习、研究、宣传、转化于一体的立体化全方位理论工作新格局,分层次、多渠道、立体化宣传普及,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哲理道理情理,让广大干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二是强化舆论引导,大力营造昂扬向上的良好舆论环境。进一步优化“央

媒省媒+官方媒体+主流媒体+行业媒体+自媒体+公众小号”的媒体宣传体系,持续开展“一月一主题”主流宣传,全面报道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展示济南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新突破,大力唱响主旋律,把正能量转化为舆论强势, 推动正能量实现大流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三是强化价值引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文化宣传创新。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理论品格。宣传思想工作是引领风气之先的工作,创新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不竭动力。济南宣传思想战线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主动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着力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宣传思想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创新工作机制上求突破。面对互联网在媒体

领域催发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宣传思想工作要不断取得实效,必须立足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要跳出陈规窠臼,破除惯性思维,创新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专班化负责,课题化研究,项目化推进,清单化解决, 闭环化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在重大主题宣传、媒体融合发展、热点问题引导上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在创新文明城市创建上求突破。强化智慧化

赋能,持续优化济南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一键”模式,用好“创嘟嘟”创城监督和“问嗒嗒”民意调查软件系统,对日常创建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市民对创城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进行快速采集、及时反馈、精准分析,为智慧创建品牌注入“我创建、你监督”“你有问、我有答”的新内涵、新活力。

三是在创新典型培树上求突破。进一步健全市、区县、街镇、村居四级联动机制,广泛动员,深入挖掘,让更多的先进典型从幕后走到台前。规范评选, 隆重表彰,使推荐评选过程成为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过程。注重“泉城

楷模”“道德模范”等重大典型的培育宣传推广,提升“泉城发布厅”,持续创新宣传方式,在全社会营造浓厚崇德向善、学习榜样的浓厚氛围。加大投入, 帮扶关爱,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第四,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发展瓶颈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点,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济南宣传思想战线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破难题。一是加快打造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激活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活力,培育壮大龙头文化企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化文化产业,加强数字文化内容原创能力建设,鼓励开发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3D、沉浸式体验平台、互动影视等新技术、新装备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转化。

二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大力实施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发挥济南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泉水文化、大舜文化、龙山文化、嬴秦文化、名士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和文创产品。强化普及教育和实践养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干部教育、文明培育。

三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深化市级媒体融合

改革,做强“新黄河”等新媒体平台,优化调整媒体种类、布局、结构, 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协同高效的媒体融合格局。建强用好区县融媒体中心,强化“媒体+政务服务商务”能力建设,五年内实现“一区县一端”辖区用户覆盖率达50%以上。

第五,坚持系统观念,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宣传思想工作一方面联系党委政府的决策和思路,另一方面联系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诉求,政治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切实提高系统思维,正确认识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考量、精准定位、敢于担当,促进宣传思想工作上通天线、下接地气,做到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

局添彩。

一要着力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升策划能力, 主动提供服务,大力宣传各战线各领域的创新举措、改革案例、重大成绩、动人故事。打通市区传播平台,实现重大主题、重要稿件“一键统发”。探索主流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交互联动模式,加快构建一体化、移动化、智能化融媒体传播格局,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二要深入推动济南城市软实力提升。抓实抓好《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创建文明典范城的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统领,以城市软实力1.0至5.0的发展路径为指引,以“十大之城”建设为抓手,以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建设为支撑,明确任务目标、细化责任分工、强化督导考核,坚定不移做到“软”实力“硬”推进,全面推动城市“十力”提升,以软实力的强大彰显强省会的伟大。

三要塑造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新格局。人才是第一资源。做好新时代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发挥济南作为山东省会人才资源富集的优势,加大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创新力度,坚持顶层立事、以事找人、人随事走、事成人就,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哲学社会科学、文艺文化文旅、新闻宣传、网络技术与内容生产、文化数字化、文化经营管理等领域全面发力,久久为功,努力建设省会人才高峰。

第六,坚持胸怀天下,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城市魅力。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展现了我们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宽广格局,体现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A总书记多次对外宣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等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外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是放大格局争一流。跳出市域,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反观自身找差距,高点定位争一流,努力做到理论工作要更加厚重,筑牢意识形态根基;新闻宣传要更有成效,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文化事业要更加出彩,建设北方文化高峰; 文化产业要质速并重,确立产业领先优势;精神文明建设要开创新局,打造全国道德高地。

二是培育品牌树形象。加强城市品牌传播顶层设计,以泉水文化为核心,

坚持开放性和国际化,形成独具泉城特色的城市形象“国际名片”。充分发挥泉城形象大使”“泉城推荐官”队伍作用,加大各级各类品牌宣传推广,持续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以品牌传播塑造和提升城市文化整体形象。

三是对外宣传奏强音。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持续开展国际对外交流活动, 办好“济南文旅海外交流驿站”,打造提升济南国际传播中心,持续推进与新华社等央媒深度合作,讲好“济南故事”,加大海外发布力办“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济南活动年”系列活动,创新提升“济南国际泉水节”,不断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实践充分证明,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六个必须坚持”是指引我们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方法。我们要深学细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永葆斗争精神, 增强斗争本领,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干劲,全力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走在前、开新局。

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论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石化报本报评论员

(2023年6月30日)

学深悟透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习掌握这一科学理论的“公开讲话”,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牢牢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底色。新征程上,我们要树牢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乡村振兴、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不断创造物质精神财富,助力共同富裕,让党和人民好企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要用心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员工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积极主动为员工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强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牢牢把握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自信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特质。近年来,中国石化深刻把握A总书记关于自信自立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坚决扛好三大核心职责,产业控制力、科技创新力、安全支撑力不断提升。新征程上,我们要准确把握坚持自信自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决心恒心,心无旁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提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科技安全的能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化新篇章,确保始终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牢牢把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好、运用好守正创新这一方法论,在坚守根本性的大原则、大道理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做到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要保持思想敏锐度和开放度,以改革的精神、创

新的办法攻坚克难,使我们的工作更好跟上党中央要求、跟上时代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

牢牢把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近年来, 中国石化始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发展前进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着眼点,培养发现问题的眼光、增强直面问题的勇气、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力破解制约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各种难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牢牢把握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A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新征程上,我们要树牢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做到能源保供与绿色发展一体推进、转型升级与科技进步一体联动、布局增量与优化存量一体实施、改革发展与公司治理一体统筹、经济责任与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一体担当,加快打造综合竞争优势,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牢牢把握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集中体现了A总书记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人类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鲜明诠释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视野和博大胸襟。新征程上,我们要立足两个大局, 拓展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经验,不断深化国际能源合作,努力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结合点、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企业排头兵。

当前,中国石化即将迎来成立四十周年。新征程上,我们要学深悟透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全力推动实施高质量发展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扛稳新使命新任务,奋力打造具有强大战略支撑力、强大民生保障力、强大精神感召力的中国石化,以高质量发展的业绩向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

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李广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必须坚持”深刻阐述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正确路径,深刻揭示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为把握好、运用好这一科学理论的思想精髓,进一步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提供了“公开讲话”,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包含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发展动力的科学回答和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无论是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还是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中国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定力、有主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把国家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充分证明,坚持自信自立,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有底气、有力量、有保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科学方法和基本态度。“正”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新”可以理解为新的理论认识和创造性实践探索。守正创新,就是

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新判断、进行新创造、推动新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立破并举,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和源泉。以问题为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极为鲜明的理论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传承“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把“实事”弄清楚,又把“求是” 搞透彻;既彰显了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又体现了担当精神、斗争精神。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新的实际出发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作出的新概括、新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当前和长远、发展和民生、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的因素,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有力证明了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彰显大党大国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人类和平与发展主题出发,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维护世界和

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悟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胸怀天下的视野和情怀,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深化拓展同各国的互利合作,同国际社会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推动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鄂崇荣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既各自定位、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是一个逻辑严密、缺一不可、相互贯通的有机统一体,深刻揭示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理论品格、鲜明特质和科学的思想方法,闪耀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辉。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A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2022年5月,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继续走在前列”等目标要求。我们需完整、系统、深刻地领悟“六个必须坚持”,将其中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运用于青海铸牢工作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全过程,推进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形成青海经验, 提供青海方案,贡献青海智慧。

一、坚持人民至上,维护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青海是全国民族工作大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美共荣的典型地区。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9.47%,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占全省的98%,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份。青海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重要,青海在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稳藏固疆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在人民、铸牢力量在人民、成果受益共享是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青海与全国同步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聚心工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引导青海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

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坚决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有效应对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维护好、发展好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的共同利益。最终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果惠及于民,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共享高品质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坚持自信自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久弥坚

A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些理论政策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新时代、回顾历史、关照当下、展望未来, 深刻洞察分析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规律、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必然趋势,不断丰富发展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创立了A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形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体系,推动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用A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推动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海智慧和力量。

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实践与时俱进

坚持守正创新,蕴含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等意义或方法,守正是前提,创新是活力,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实践探索基础。青海作为历代中央政权实现稳藏固疆、经略西北的战略要地, 作为中原地区与西部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史中发挥了多向链接汇聚和辐射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海坚持“慎重稳进”基本方针,调解历史上形

成的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纠纷,1949年至1959年调解纠纷2万多起。青海正确执行党的统战民族宗教政策的一些成功经验和生动事例,如十七次争取昂拉部落千户成功范例等成为全国典范。特别是在进入新时代以来,青海牢记A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殷殷嘱托,努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从自在走向自觉,从自觉走向自为,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众化、人文化、实体化,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广泛拓展,青海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认同感、使命责任感日益增强,利益共同点、幸福汇合点日益增多。青海民族团结示范省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之中,2023年初,青海省8个市州、82% 的县(区)均已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青海发挥首创精神,率先在全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机制创新、专项考核、动态管理、专项奖补、第三方评估等政策措施,并形成长效机制,形成“青海样板”。在未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民族工作领域还有许多命题需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再探索,我们需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好A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增强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厚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 以更高视角认识和理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更实举措推进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问题导向,补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短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 “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青海既面临补短板和其他地区共同开启现代化的“双重压力”,又面临着生态保护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任务”。立足青海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解决青海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加快“六个现代化新青海” 建设,促进各民族在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培植动能、提质增效、固强补弱,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发挥好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载体作用,推动当地各族干部群众跨区域多向和双向流动的力度,提升铸牢工作实效。进一步探索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构建模式,建立健全相关评价体系,不断推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

嵌入。以旅游业疫后振兴为牵引,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好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遏制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

五、坚持系统观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如同“芯片”嵌入各个方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系统观念是科学思想方法。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需要把握好宏观和微观、当前和长远、国家与地方、整体与个体、共性与差异、主要和次要、一般和特殊、顶层与底层等多种关系,特别是需要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以共同性为主导方向和前提根本,完整准确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及实践要求。坚持系统观念,提升“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战略性思考、全局性嵌入、前瞻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一是在建设A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推动共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中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发挥好辐射功能和外溢效应,不仅使省内各族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三个最大”“三个更加重要”,而且通过各种渠道使省内外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青海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深切体会“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深刻内涵。二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贯穿于“四地”建设,特别在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等具体项目中,有意识引导和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使省内外各族干部群众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的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是“互补共生,互助共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三是推动创建工作增点、延链、扩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同“芯片”一样嵌入拉面、青绣、藏毯、唐卡、石画、黑陶等特色产业发展当中,使其成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富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展示各族群众开放融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窗口。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项目化、落地化,推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积极培育选树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点、精品项目,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工作格局。

六、坚持胸怀天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安全上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可以游离于世界之外。从全球视野来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

近期,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牢牢把握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宏阔的视野,继续推进铸牢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的核心要义、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不仅可以提升青海的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还能在民族宗教问题上宣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展示青海案例。

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推动省直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直机关工委、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渊

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重点是贯彻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是党内的“共同语言”,是党和国家方方面面工作必须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机关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直机关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是贯彻落实省委工作部署的“第一棒”,必须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的丰富内涵,将其运用贯穿到机关党的建设工作实践中,推动省直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机关党员干部要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统一、让党中央放心和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统一、为了群众和依靠群众的统一。开展机关党的建设各项工作,都要坚持站稳人民立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山东省直机关工委在省直机关深入开展“机关接地气、干部走基层”活动,通过“以下看上”专题调研、“双联共建”、“双报到”、志愿服务等措施,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渠道,积极回应解决群众诉求,把主题教育成效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自信自立来自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来自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省直机关工委坚持把政治机关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着力加强理论武装,以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党支部为基础、青年理论提升工程为重要载体,教育引导机关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

意”模范机关,把主题教育成效体现在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上。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机关党的建设既要在继承中创新,又要在创新中继承,紧扣时代特点和党员思想行为特征开展工作,在深化模范机关创建、强化党建责任制专项督查和常态督查、落实“三会一课”等方面,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创新培树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品牌,把主题教育成效体现在创造性推动党建工作上。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发现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2019年7月9日,A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 新形势下,机关党的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个突出方面就是“灯下黑”问题。做好机关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必须增强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坚持“万事有解、万事必解”理念,发扬自我革命和斗争精神,动真碰硬、认真较真,把主题教育成效体现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上。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提高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必须处理好的共性和个性、党建和业务、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建章立制和落地见效、继承和创新等五对关系,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生动地诠释了系统观念在机关党的建设中的科学内涵。省直机关工委确立了“七个一” 的工作思路,即贯穿一条主线,贯彻落实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锚定一个目标,“走在前、作表率”;确立一个坐标,服务中心工作;聚力一个驱动,打造一批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品牌;抓牢一个关键,形成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质量提升系列机制;强化一个保障,型塑“严真细实快”作风;筑牢

一个支撑,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的要求,制定了寻标对标、重点调研、突出问题、创新举措“四张清单”,推动各方面工作提质增效,把主题教育成效体现在构建大党建格局上。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胸怀天下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视野、大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人类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省直机关党的建设要牢记“国之大者”,找准工作坐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点工作,明确党建目标、谋划党建思路、制定党建措施,做到省委工作部署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引领到哪里。今年,在省直机关谋划“党建链动”,搭建省直部门单位服务产业链企业双向高效沟通平台,把主题教育成效体现在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上。

“两个结合”视野下的“六个必须坚持”

张峰

A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即坚持用“两个结合”的方法,来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时提出继续总结实践中的发展经验,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1],并用“六个必须坚持”作了高度凝练的概括。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根本态度,对于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的不同认识,决定了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方法的理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矛盾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是对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总结,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又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总结探索出来的。“六个必须坚持”是“两个结合”的典范。

一、“六个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底蕴

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六个必须坚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坚持活劳动价值一元论, 认为人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找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是站在劳动者阶级立场上的理论,是站在多数人立场上的理论,是符合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利益思想的理论体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人民群众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与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利润的资本逻辑不同,在公有制的社会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二是坚持自信自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存在决定思维,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要从现实的社会存在出发,从具体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事物背后的规律,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研究本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不能照抄别国经验。另外,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己身上,要增强自立能力,独立自主地处理自身、本地区、本国事务。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分析了内因和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 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欧洲,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暴露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基于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两个发现的基础上诞生的,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按照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的基本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要随着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和问题是相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问题是矛盾的外在表现。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发现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从社会角度看, 就是发现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就是提出社会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理论的分析、解释和回答,进而上升为理论,以此基础上作为实践的指南,并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

五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 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问题,而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万事万物相互之间以及其周围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联系、影响的整体,即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4]。马克思在分析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关系的时候,曾提出了“两极相联”的思想, 他指出西方列强的侵略会导致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爆发革命,而中国的革命反过来,会成为欧洲革命的导火索,因为逃避战火而逃往欧洲的人,会加剧欧洲的失业危机,从而激发欧洲的革命。而欧洲对中国输出鸦片,最开始可能

麻醉中国人,但最后可能成为清醒剂,唤醒中国人,他们甚至预测中国要建立“中华共和国”。

六是坚持胸怀天下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新航线开辟之后。随着火车、轮船甚至飞机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不断发展, 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和依赖不断增强,形成了世界市场。随着经济文化等各类交往不断增多,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同生产商相互进行价格、供求等方面的竞争,形成了商品的国际价格,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共同剥削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这样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命运就联系在了一起。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就预测到由于国际贸易和产业国际转移,今天英国发明的机器,明天就可能会剥夺中国人的饭碗。因此,需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如果一个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甚至夺得政权,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就会联合起来,镇压无产阶级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最后指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5]。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 他们先后建立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应该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产主义,后来又提出至少在英、法、美、德这些发达的国家同时建立共产主义。

二、“六个必须坚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契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并不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因。“六个必须坚持”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契合性。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传统文化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有着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底蕴。早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管子》中就提出了“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6]的主张。意味着一个国家如果要想建立霸业,必须坚持把人民放在根本的位置。如果根本解决了,国家就会巩固;如果人民这个基础乱了,那么国家就会危亡。《论语》强调“仁”,提出了治理一个大国,要使民以时。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 作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能在老百姓农忙的时候,让农民服劳役,以免耽误了农时,影响了作物种收。“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中富有先见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指出老百姓是一个国家最珍贵、最重要的,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荀子·王制篇》提出了君主是舟,老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后来

这一思想经常被唐朝李世民和魏徵提及:“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8]《尚书》提出了“民惟邦本”的思想,即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从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兴衰更替来看,当政府尊重老百姓,让百姓过上富足稳定的生活时,国家就会走向富强,而在民不聊生的时候,老百姓就会揭竿而起,甚至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王朝。

二是坚持自信自立的传统文化基础。中国西高东低,山区面积大,季风性气候明显,是一个洪灾、旱灾、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在与自然相抗争的过程中,中国逐渐强大,甚至一度遥遥领先于周边国家,中国人也形成了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文化传统。早在《易传·象传上》中就提出了君子要奋斗自强的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强调君子进行道德修养,要从自身找原因,而不能归罪于别人,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9]。也有学者曾概括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核心内容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历史上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和大禹治水等民间故事,也生动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界的灾害、困难相抗争的大无畏精神。晚清时期,在洋务运动中,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和军事的近代化,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坚持和传承,另一方面要创新和发展。《周易·杂卦》中指出“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提出要革故鼎新,即要去除旧的,建立新的。《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周虽然是一个旧的国家,但是它的使命是不断地发展革新。《论语》中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为温习旧的知识,并且举一反三,而知道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礼记》中提出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为每天都要更新、发展、变化。《庄子》中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指出事物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中国历史上也有过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著名变法维新, 体现了中国人改革创新的精神追求。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视问题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而问题意识又往往是和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忧患意识增强对工作的重视,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意志和决心。《周易·系辞传》“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强调要有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生存、发展和安全。

《论语》强调学习过程和提出问题的结合,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而思,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在个人修养上,强调“吾一日三省”,通过自我反省,来改正存在的问题。对待政务问题,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要询问其政事,“夫子至于士邦也,必闻其政”。《论语》中还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为人们担心社会的不公平,担心社会的不稳定。《孟子》中提出只有存在忧患意识才能保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又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是坚持系统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事物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性,《道德经》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人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庄子崇尚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古人也强调从长远和全局来谋划事物的发展,而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医也是强调系统思维的典范,与西医不同,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所有的器官、组织、脏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治病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可能治好了局部,却影响人的其他器官的健康,甚至整个人的健康,应该从整体上进行辩证施治。

六是坚持胸怀天下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的目标。早在《礼记》中,中国人就构想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大同的社会。《大学》提出了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最终目标是实现天下太平。《论语》中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即用“和”的理念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论语》还提出了立已达人的思想,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9],这就意味着从国际关系来看,不仅要推动本国的发展,还要推动其他国家的发展,各国共享文明发展的成果。

《论语》中还提出,如果以德来处理国际关系,就能够实现朋友遍天下的思想:“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9]。《孟子》提出了“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提出如果发达了、富裕了,不能仅仅自己享受发展的成果,也要为天下做出自己的贡献。《尚书》中提出了协和万邦,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宋朝张载提出了著名的“横渠四句”, 提出读书人的最高境界,最终要实现永久的太平,要“为万世开太平”。从现实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人就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与融合。600多年前,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推动了世界的沟通与交流,当时拥有最先进的舰队和大炮,但是没有抢掠,更没有在海外殖民,而是带去了商品和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国际贸易。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六个必须坚持”的坚持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自信自强,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在分析、解决问题中,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理论发展;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动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坚持胸怀天下,不断为人类进步作贡献,生动体现了对“六个必须坚持”的守正创新。

一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坚持人民至上。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三个方面, 其中一个方面是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1944年,为纪念张思德,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出了共产党的所有言论和行为,都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以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为党的最高标准。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建设一支人民的军队,打一场人民的战争。1981年,***同志为英国版的《***文集》作序时指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14]改革开放后,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把增加人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的目标。***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其中一个方面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2年, 在南方谈话中,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时,***同志提出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目的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一个方面是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要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另一方面,发展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A总书记提出了要坚持人民至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A总书记强调,不要忘记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A总书记深刻论述了人民和江山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只有人民才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A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让人们共同享受现代化的发展成果:“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信自立的坚持发展。

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民族失去了自信和独立。在经历过各种失败的尝试后,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努力,并且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以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自信心不断增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之一是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国情,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选出了由毛泽东等人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在关键的时刻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同志指出:

“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充满信心地指出,我们要为保卫国际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我们正在从事着人类历史上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改革开放后,***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要走自己的路:“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9]。***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志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9]苏东剧变后,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20]***同志指出,中国的发展主要还是靠自力更生,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艰苦奋斗来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美国把中国当作最大竞争对手,从经济、科技、人才等方面全面打压中国。中国无论从人口还是疆域面积来看,都是一个大国,不可能依靠别的国家建设现代化强国。A总书记强调:“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

[21]A总书记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从而形成了“四个自信”。提出了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对中兴、华为等高科技企业进行打压,面对美国的经济打压和技术封锁,A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2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A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增强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中国共产党对守正创新的坚持与发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坚持并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初,中国共产党也曾把工作重心放在大城市, 组织工人活动、发动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初期领导的武装起义,无论是南昌起义,还是秋收起义都是以打大城市为目标。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开辟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历史和文化、现实相结合的问题。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改革开放后,***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江泽民同志面对复杂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等问题突出,***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四是中国共产党与坚持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把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使命,作为其奋斗的目标。毛泽东同志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3]在探索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过程中,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同志要求大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 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23]。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还会随着实践的发展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20]***同志强调要重点解决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A总书记强调,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要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推进社会前进。“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五是中国共产党对系统观念的坚持发展。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毛泽东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要运用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2]***同志指出要顾全大局,从全局来看问题,不能只看树木不见森林:“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23]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强调指出,“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要善于统观全局”“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同志强调指出,要统筹协调,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如城乡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在统筹中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实现科学发展。A总书记高度重视系统思维方式,强调系统观念是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提出要全面地看问题,加强系统集成和协调高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A总书记强调:“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 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六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国际关系,推动国际交流与融合,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人类作贡献。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就积极推动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和平相处的国际关系。早在1956年, 毛泽东同志就提到:“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5]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中国属于占大多数的第三世界国家。改革开放后, ***同志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的发展可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同志指出,不但要建设四个现代化,还要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的声音,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只会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在新世纪,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21世纪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同志指出,要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A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作了进一步的概括,提出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且还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也愿意让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A总书记指出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中国愿意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促进世界和平稳定。随着世界各国相互联系逐渐增多,相互之间的依赖不断增强, 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领会好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任晓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党首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高度深刻阐述党的创新理论的基石基础以及推进理论创新创造的根本遵循。全面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握好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使之成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法宝。

“六个必须坚持”是科学理论的真谛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和重大理论贡献就是阐述了“六个必须坚持”,其具有原创30性原理性的重大意义。一是夯实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正如马克思主义真理建立在其哲学理论基础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是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上的。而“六个必须坚持”正是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皇冠上的明珠”, 是理念中的理念、思想中的思想、观点中的观点,实现了从道理到学理、从情理到哲理的升华。二是提供了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思想武器。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的内在逻辑。“六个必须坚持”是深刻总结党的理论创新史特别是新时代理论探索创造实践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方向原则、价值旨归、胸襟视野、科学方法,为我们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三是给出了学习践行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钥匙。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性的激情和激情的理性,是真理的价值和价值的真理。“六个必须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把握住这一“真理之树”的根和本,就能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进一步增进对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六个必须坚持”是政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的思想方法,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第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创新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不仅取得重大理论成果,而且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运用和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上也取得重大成果。第二,这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奋斗的实践凝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A总书记展现出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统揽“四个伟大”的实践中创立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新时代伟大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样是新时代伟大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第三,这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智慧结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课题,回答好解决好新的时代课题最重要、最基础、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科学的理论思维。A总书记以“日照大地、月映万川”的宏阔视野、恢弘气势,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符合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的运用、发展与丰富,形成了“六个必须坚持”这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重要认识,这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也是党和人民在新时代世界观和观世界的智慧结晶。

“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奋进新征程夺取新胜利的看家本领。“六个必须坚持”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观察世界的“望远镜”、认识世界的“显微镜”、改造世界的“金刚钻”,我们要自觉学习好、坚持好、运用好。一要把学习好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政治任务。思想的基石一安难倾、一倾难正,没有自己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好比在别人的地基上建房子。我们学深悟透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言、还知其义、更知其核心要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二要把坚持好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根本指针。“六个必须坚持”具有深厚的政治分量、理论含量、精神能量、实践力量,是我们

在新征程上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瞭望台”“发动机”“点火系”,只

有坚持好才能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让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三要把运用好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要求。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新征程上,我们要自觉把“六个必须坚持”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度量衡”,真正掌握好运用好,不断提高工作本领和能力,切实做到花繁柳密处

拨得开、风狂雨急时立得定,使我们不仅成为新时代历史的同时代人,而且成为新时代思想的同时代人,从而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把我们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在逻辑

浙江大学  成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如何理解“六个必须坚持”?对此,学界发表了大量文章,主要就“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基础、思想内涵、重大意义,展开广泛探讨。一般认为,“六个必须坚持”作为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构成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然而, 为什么说“六个必须坚持”构成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学界现有研究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尚未提出特别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本文力图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结合上,对“六个必须坚持”的逻辑体系,特别是每一个“必须坚持”在整个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作一深入考察。

一、人民性:“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唯物史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 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①。而人民群众是劳动的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②。生产力的发展, 精神财富的创造,上层建筑的革新,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应该归功于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劳动本来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却变成一种被迫的谋生手段。一旦停止强制,工人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为富人创造了“奇迹”“宫殿”“美”和“智慧”,但为工人生产了“赤贫”“棚舍”“畸形”“愚钝”和“痴呆”。马克思把资产阶级的国家称为“虚假共同体”,所谓“自由、平等、博爱”也只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正如恩格斯所揭示的:“工人比起资产阶级来,说的是另一种方言,有不同的思想和观念,不同的习俗和道德原则,不同的宗教和政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彼此是这样地不同,好像他们属于不同的种族。”①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其目的就是要使人民群众成为管理国家、管理劳动的真正主人。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试验。列宁还提出“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全盘改革构想,要求推选优秀工农分子进入工农检察院,强化人民监督,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从而提高管理国家的能力。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历史上的封建皇帝、俄国的沙皇都曾经为自己构筑了坚固的城墙,但最后都倒下了。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争取千百万群众”,才能迅速地完成革命的任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②。中国共产党人从人民利益出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涌现出如“铁人” 王进喜、雷锋等无数英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制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温饱”“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等发展目标,都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标,人民群众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答应”、是否“满意”,则是评价改革政策的标准。***一再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改革一定要注意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利益,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③。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改革开放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人民至上”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入新时代,A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如何“坚持人民至上”作了大量新的论述。首先,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和血脉。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④。其次,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玄奥的理念。全党要深入到群众之中,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A指出:“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⑤再次,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依靠人民群众努力,

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十三亿人民的力量”⑥。最后,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通过法律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发挥人民群众从事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自主性:“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坚持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者改变世界的前提。面向世界并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正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不断将“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由此“炼出新的品质, 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 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①。改变世界是一个无限复杂的过程。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如果对事物缺乏基本的“自信自立”,什么事情都刻舟求剑、照抄照搬, 改变世界就是不可想象的。而“自信自立”来自对事物本质的清晰认识和准确判断。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遭到资产阶级的各种诬蔑和攻击,“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②。恩格斯说过, 马克思是世界上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的反动派都竞相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但马克思总是以满腔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投入战斗,马克思的自信自立正是源于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③。20世纪初,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辩证法运用于分析俄国的特殊实际,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突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 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④列宁在与修正主义、折中主义、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展现出唯物主义战斗者自信自立的坚定姿态。

“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取得成功的保障。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立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国情的清晰认识。正是由于有这种自信自立,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大革命失败后,在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腥风血雨中毅然暴动,创建人民军队,建立红色政权,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正是由于有这种自信自立,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成功粉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迎来革命的新高潮。正是由于有这种

自信自立,中国共产党人才能与国民党成功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广泛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由于有这种自信自立,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战胜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反动派,迎来新中国的壮丽日出。正是由于有这种自信自立,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旧中国的废墟上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敢于跨过鸭绿江和美帝国主义进行殊死搏斗,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正是由于有这种自信自立,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正是由于有这种自信自立, 中国共产党人才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

⑤在会见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时,***指出:“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⑥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更是告诫全党,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①这一论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信自立的思想实质。

“坚持自信自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素养。党的十八大以来, A一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失去理想信念就要得“软骨病”。但在党的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情况: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疑虑;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怎样才能做到自信自立? 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追根溯源,原原本本地学、仔仔细细地读,从根本上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二要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多搞“集成”和“总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代表“中国风格”、体现“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三要通过“四史”学习,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底是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用党的百年奋斗的巨大成就、宝贵经验、精神谱系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引导广大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四要紧紧针对现实问题,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切实面向现实问题,解开思想疙瘩,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

三、辩证性:“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体现唯物辩证法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唯物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对事物采取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态度,“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②。相反,唯物辩证法则采取另外一种态度, “因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③。事物处在永无止境的发展之中,发展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扬弃”。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把澡盆里的“婴儿”连同“脏水”一起倒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包括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哲学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成为超越旧哲学的新哲学。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克服”和“保留” 中进行的。每一代人都是因为得到前一代人的生产力而向前发展的,“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做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④。生产力是如此, 交往形式也是如此。为了保留既有的文明成果,当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们自己的观点也采取辩证的态度。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当再度回顾这个宣言时,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另一方面又认为“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⑤。恩格斯一再指出:我们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守正创新”正是对唯物辩证法思想精髓的概括。

“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传统。革命时期,毛泽东针对教条主义的态度,要求共产党人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是为“本本”而学“本本”,而是为解决革命的具体问题找立场、观点和方法。凭借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了既不同于法国巴黎公社、又不同于俄国的中国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一再告诫共产党人要独立思考,不走苏联模式的老路, 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但个别结论是可以改变的,“马列主义有关实用的部分,现在有些已不适用了”①。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写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

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 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重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③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要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才能纠正过去的错误,大胆创新。我们党正是秉持唯物辩证法,突破“两个凡是” 的教条,拨乱反正,才正确处理了各种遗留问题。既坚持改革开放,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又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④中国共产党人是坚持守正创新的典范。

“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基础性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转变,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和“创新”的统一,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是深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把***“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进一步细化为两步:第一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花15年时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步,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创新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的发展理念,从以往更多强调投资驱动发展、规模发展、倾斜发展和速度发展转向创新发展、质量发展、平衡发展、普惠发展和精准发展。三是谋划现代化整体推进的发展布局,既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 又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性、艰巨性、长远性。四是部署维护现代化发展环境的安全保障,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军队和国防现代化改革,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丰富和发展了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外延。五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的新型关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六是强调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

四、实践性:“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和一切旧哲学不同的地方,正在于面向现实和解决现实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心的是人的现实问题。而现实的问题是由现实的实践引发的,实践的面向不同,产生的问题也不同。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构成人们关于事物的认识论。实践无止境,问题

无止境,人们的认识也无止境。直面现实,反思历史,在批判中总结经验,揭示本质,澄清谬误,发现真理,这是问题发现的基本形式。时代问题是各种问题中关系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它反映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不因个别人、个别群体、个别集团的意志而转移。作为时代主题,影响着该时代一切问题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①。只有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政治力量才可能把它公开地、无畏地写在自己的纲领上。时代问题的解决是有条件的,每一个时代的人们要解决自己时代的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在20世纪20年代就碰到“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有人说:少谈点主义,多研究几个问题。李大钊回答:“问题”与“主义”并不矛盾,而且,“问题”的解决正是以“主义”的存在为前提的,二者交相为用、并行不悖,唯物史观是对“问题”进行根本解决的“主义”。毛泽东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中国革命已经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中国革命的问题,必须站在世界革命的大背景下去思考,“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②。革命时期,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需面对的最大矛盾,这些矛盾都必须通过革命来解决。毛泽东所有的文章都与不同时期所要解决的矛盾相联系。新中国的成立是否意味着所有矛盾的解决?毛泽东认为,“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一万年以后还是有的。一个矛盾克服了,又一个矛盾产生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总是有矛盾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有人以为一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就十分美好,没有什么坏的东西了,这其实是一种迷信”③。他认为,在剥削阶级消灭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共产党人应该花更多的功夫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④。围绕这一中心问题,他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祖国统一等问题反复进行了思考,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曾告诫中央领导同志:“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⑤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把党的先进性建设贯穿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三个根本性问题和各项具体工作之中, 刷新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面貌。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如生产方式粗放、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加剧、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作了系统论述,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线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回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创立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无止境,问题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⑥一方面,世界发展格局、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新工业革命主导的发展动力、世界治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人类面临空前严重的气候危机、安全危机、南北危机、文明危机、道德危机。另一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高度,人民群众的需要层次明显提高,而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使我们党面临一系列难啃的“硬骨头”,迫切需要运用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去解决。只有正视这些现实问题,迎难而上,才可能分析和解决问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五、整体性:“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要素的发展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事物和要素的发展变化。马克思正是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系统,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考察,预言共产主义必然到来的历史趋势。既然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作为人的思想也应该自觉地以系统的观念客观地反映世界的面貌。恩格斯批评形而上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事物。相反,“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①。辩证法是用“亦此亦彼”的方式思考事物的。现代系统科学研究表明: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构成较大系统的要素在低一级的层次中也是一个系统,最佳结构产生最佳功能。现代系统科学丰富和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作为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系

统的科学性。

“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无论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还是制定战略策略,历来强调从大局出发,进行系统思考。革命时期,毛泽东反复强调,战争的指挥员,一定要从大局、整体出发, 做到对敌、我、友关系的整体把握,不打无准备之仗。仅《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所论及的战争关系就有40多对。刘伯承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②所谓“五行”就是“任务、敌情、我情、时间、地形”③。也就是说,战争是由“五行”构成的有机整体。如果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战争,就不能赢得战争。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完整系统的理论基础。20 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发表《论十大关系》,构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系统思考。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就是要考虑到各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强调面对现代化建设的诸多任务, 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如“比例关系”“综合平衡”“中心与非中心”,等等。江泽民强调要注意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以此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④。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系统观念的体现。

“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基础。A反复强调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⑤。全面深化改革决不能毫无章法地瞎闯蛮干,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改革必须统筹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党的二十大对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形成一个新的完整体系。A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①因此,必须运用好系统观念,科学谋划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全局。

六、世界性:“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进,交往的普遍发展,历史已由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与此同时,资本的统治也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存在,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可能建立共产主义。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回答共产主义能不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发生时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②。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③共产主义革命的世界性要求无产阶级具有世界胸怀,从世界视野组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第一国际工人协会到第二、第三国际工人协会,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正是以世界胸怀看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组织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格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中国工人阶级的命运同世界无产阶级的运动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也正是从俄国十月革命看到世界的未来,“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④李大钊主张,“世界上无论何种族何国民,只要立于人类同胞的地位,用那真正Democracy的精神,来扶持公理,反抗强权的人,我们都认他为至亲切的弟兄”⑤。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时刻关注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发展,自觉把中国革命看作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战争是神圣而正义、进步而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⑥。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世界和平创造了条件。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国人民之间相处要平等相待。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

1960年10月,毛泽东在与斯诺谈话时强调中国的立场和主张是维持世界和平,强调中国是个很穷的国家,因此要打开大门,广泛向世界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⑦。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希望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新判断国际形势,认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发展独立自主的多边外交,把世界和平推向一个崭新的境

界。***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主张把和平与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通过合作与对话改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倡导和推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坚定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加强和推动国际合作,自觉承担国际义务,再次有力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发展。21世纪初,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坚持胸怀天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格局。进入新时代,一些西方国家百般遏制中国发展,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对此,A一方面在各种场合批驳外界诬蔑中国的不实之词,另一方面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A指出,“你输我赢、赢者通吃不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①。首先,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其次,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而不同” “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中国不存在霸权主义的文化基因。再次,文明是多样性的统一。如果要求世界各国什么都完全相同那是不可想象的。最后,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流血流汗干出来,而不是从别人的饭碗里抢来的。

“六个必须坚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其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为了谁”的问题,关系政治立场、价值取向, 是根本立场。其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何以能”的问题,关系主体修养和能力,是必要前提。其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怎样思”的问题,关系基本方法和具体路径,是基础要素。其四,“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什么范围”的问题,关系视野和境界,是空间背景和胸怀格局。“六个必须坚持”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继承发展,更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思维方法的系统概括和总结,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根本揭示和把握,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践行“六个必须坚持”,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形成合力。一要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核心要义、本质特征及其时代意蕴。二要深入分析“六个必须坚持” 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关系,全面考察“六个必须坚持”的出场逻辑,总结百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历史经验。三要深入研究“六个必须坚持”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深入思考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深、悟透和践行“六个必须坚持”的有效路径。四要深入研究“六个必须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观、实事求是观、知行合一观、  义利观、大同观等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六个必须坚持”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的启迪与探索

李万福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用“六个必须坚持”深刻阐述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造、实践探索、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是我们理解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和开展好高校宣传工作的“公开讲话”。做好新时代高校宣传工作必须系统把握和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将其作为高校宣传工作的根本指导和重要遵循。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高校宣传工作要把以师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理论一经人民群众掌握,便会产生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宣传思想工作实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 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宣传工作。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宣传工作也必将以师生为中心,担负着为教师立心、为学生铸魂的重要任务。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技术,高校宣传工作如何深耕人民立场,走好新时代高校宣传工作的群众路线,还需要不断探索。

无论是理论教育、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还是新闻宣传以及大学文化建设,都要把师生放在最高位置,因为师生不但是以上诸工作的对象更是主体。具体而言,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宣传导向,坚持在师生身边创作、到师生中宣传。要细致区分教师和学生、学科和专业、认知及思想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要深入师生,掌握师生语言,在宣传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师生实际。强化媒体与师生的联结,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师生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师生更喜爱的内容,建构师生离不开的平台和媒体。要尊重师生的开创精神,勇于向师生学习,及时发现总结提炼学院、系部的好做法、好经验,使宣传工作如源头活水,永葆生机。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将党的科学理论厚植于广大师生心中

党的百年奋斗实践表明:我们党所坚持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大学宣传工作就是要将“四个自信”融入教师队伍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做到自信自强。

坚持理论自信自立。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做好大学宣传工作的基本遵循。一方面,要深化理论武装,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师生,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师生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大学党委宣传部门要成为推动大学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力量,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举旗帜、聚人心、育队伍。

坚持大学文化自信自立。大学文化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特点。大学宣传部门作为主管大学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一方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信中国的大学是能够培养出来大师的, 这是大学文化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要凝练校本文化,形成大学自身的特色、精神和品格,为提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内在修为贡献本校力量,这是大学文化的特殊性。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高校宣传工作与时俱进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守正的手段。做好新时代大学宣传工作既要在方向、立场等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又要在理念、方法等手段上不断改革创新。高校宣传部门首先要做好守正之责,同时也要积极主动顺应形势和技术发展变化,通过创新开创工作局面。

注重理念创新。要认识到互联网时代,高校宣传工作经历着宣传工作主体广泛性转化,即人人都可做宣传;经历着宣传对象的多元性转化,即事事都可用来宣传;经历着宣传时空的延展性转化,即时时处处都可做宣传。因此,要树立“大宣传”理念,形成全体师生共谋共建的“大宣传”工作格局。同时, 要适应传播业态的营销性转化,关注师生注意力、关注流量。

增强制度创新。建立健全适应高校建立大宣传格局的顶层设计制度,在党委统筹下将各方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做好学校宣传工作;完善工作流程制度, 建立运转规范、调动各方、监管有序的运行制度;完善宣传队伍进退流转、加强思想引领、培训有力有效的队伍建设制度;完善评价科学、考评有力、推动工作的考核制度。

做好内容创新。一方面,要坚守党的创新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等核心内容; 另一方面,要注意将核心内容与当前热点及校园好故事、好声音结合起来,创新宣传内容。加强宣传内容的策划和生产,增强宣传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开展手段创新。要积极学习运用新型媒体宣传优势,熟练掌握VR、AR、MR、XR等技术,生产制作全方位、多视角的短视频、图解、微电影、H5、动漫等融媒体产品,综合运用抖音、B站、微博、微信、校内APP等平台,主动适应师生

群体的感官体验需求,增强新型新闻宣传平台的吸引力,使宣传工作有温度、有力度、有效度。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破解难题中提升宣传工作水平

秉持问题导向思维,不断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推进新时代大学宣传工作的重要抓手。发现问题就找到了工作的突破点,解决问题就成为工作的推进点。

大学理论宣传教育一定程度存在教育理念落后、参与主体单一、共情话语体系较少、传播方式单一、工作队伍不足的问题。做好大学的理论宣教工作, 要转变观念、创新话语体系,使理论教育与大学实际结合起来,发挥理论的指引方向、启迪智慧、指导工作的效用。要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理论学习“活起来”“燃起来”,在师生的广泛参与中学理论、用理论,使理论深入人心,将理论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践力量。

大学的新闻宣传工作在外宣上不同程度存在塑造大学形象、提升学校影响力方面能力不够;在内宣上存在新闻传播的整体设计、内容创新和传播渠道等推动引领事业发展的效用不足等问题。要加强对新闻宣传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升队伍对中央、全国和区域主要媒体的熟悉度、参与度和运用度,提高外宣质量、展示学校形象、扩大学校影响力。要加强校内宣传、新闻生产的整体设计,优化完善流程,强化内容创新,扩展传播渠道和媒体手段,让主流舆论占领校内各类阵地,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学的文化工作主要面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效果不彰,学生对校本文化了解有限,整体对校本文化的认同处于中等水平, 主动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意识不强等困境。要在课程体系建构、体制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效果,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学生对校本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并有意识地将校本文化融入育人过程。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大宣传”“大思政”“大文化”工作格局

推动大宣传生态建设。大宣传是指宣传工作跳出宣传部门的局限,打破各方面工作的壁垒,打通宣传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招生就业等学校各方面的内在关联,形成全校动手抓宣传的工作局面。一方面,校外要发挥校友作用,加强建设引导,努力经营校友对学校的正面反馈;另一方面,校内要建构宣传部门牵头负责,学院和党政群团全体参与的大宣传格局。紧紧围绕学校中

心工作,群策群力、协同配合,有效互动、责权明晰,不断提高服务学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大思政的核心要义在于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平台等各要素的同向发力,使思政工作与学生成长过程、与教师的教书育人过程相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工作中,要推动形成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促共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得益彰的工作局面。在大队伍、大资源、大平台这三重维度上持续发力,切实充实大思政体系的内涵建设和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

统筹大文化建设。一方面,“大文化”体现在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性。既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又具体抓好校园建筑、景观、精神文明、大学精神、校歌校训等校本文化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另一方面,体现在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协同性。学校的文化育人政策机制要做到配合衔接,资源分布要做到有力均衡,加强联动、整合一切力量,形成校内外齐心协力、共谋大学发展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牢记“国之大者”,勇担宣传工作的使命任务

胸怀天下,是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态度、基本途径和科学方法。A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4]大学宣传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要放眼国际,加强大学的海外宣传、树立形象,为争取海外项目、海归人才,推动国际合作营造氛围、扩大影响。要以来访学者、留学生群体等为载体和以召开国际会议等为契机开展文明传播和文明互鉴。要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勇担时代使命,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为广大师生凝心铸魂、武装头脑,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力量。要立足校内、放眼全国来谋划学校宣传工作,勇于借鉴兄弟院校做法和实践,全面提升大学宣传工作水平。

“六个必须坚持”之于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刘德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①这个观点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A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就已经提出。

A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进一步指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五个牢牢把握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对这6条,要在学习贯彻中认真领会,从而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

一、关于“六个必须坚持”的两种解释

2022年10月16日下午,蔡奇在北京市代表团学习讨论报告时说,“六个必须坚持”深刻诠释了贯穿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民至上是根本的价值导向,自信自立是内在的精神特质, 守正创新是鲜明的理论品格,问题导向是源头活水,系统观念是基本工作方法, 胸怀天下是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在焦点访谈中认为,“六个必须坚持”告诉我们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基本立足点、原则方向、主要着力点、思想方法、胸怀格局是什么。

18日的央视快评《深刻领会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创新理论最鲜明的底色,坚持自信自立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坚持守正创新是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着力点, 坚持问题导向是指导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难题的方法和路径,坚持系统观念是我们如何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关键要点,坚持胸怀天下是新时代我们党的胸襟和气魄。

这些观点思路基本一致。林坚教授把“六个必须坚持”理解为人民观、国情观、创新观、问题观、系统观、天下观,代表了另外一种思路。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在哲学层面去理解。笔者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割裂去看,世界观决定立

场、观点,方法则是方法论中突出的部分。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主要可以作为世界观去理解,我们要用系统观念去看世界,当然,其中也贯穿了方法,系统观念下面的7种思维能力主要是思想方法。作为方法论的主要是守正创新和问题导向,当然人民中心虽然与立场联系紧密,也可以作为决定性的方法来看。人民立场主要体现在人民至上和自信自立,自信自立是独立自主的继承和发展。

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我们不仅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而且一直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得到了积极回应,产生了良好效果。其理论基础在于,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A总书记曾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这既是我们看世界的重要方法,同时对于做好各项工作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吸收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给予系统论以相当程度的重视。系统观念是应用系统思维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 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坚持以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系统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防止用静止的、片面的、零散的、单一孤立的方法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一直十分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观念来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形成了优良传统。可以说,坚持系统观念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

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等思想

方法和工作方法,形成了我们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考虑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A总书记多次强调“统筹”“系统性”“系统思维”, 最终形成了关于系统观念的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生动记录了A总书记对系统观念的高度重视,突出反映了A总书记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在方法论上的重大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系统方法。

系统思维是A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之一。系统思维要求把社会当作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关系结构、相互作用中去把握事物、思考问题,以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全局视角出发,统筹推进社会持续发展。

早在2012年12月,A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就指出:“现在,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不能畸轻畸重,也难以单刀突进。”2013年9月,他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2017年6月,A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2019年9月,A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前期重点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期重点在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

2020年9月,A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2020年10月,A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注重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21年1月, A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全

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A总书记强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①坚持系统观念, 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世事如棋,高明的棋手往往能够走一步看三步。高瞻远瞩多看一眼,未雨绸缪先行一步,增强预见性,这是加强前瞻性思考的关键。要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立足于当前实际,下好先手棋、打好“提前量”,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做好预案,遇事不惊,做好应对任何形式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好逆风逆水的两手准备。

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加强全局性谋划。“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要强化大局意识,自觉服从大局,把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特别是重点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要坚决克服狭隘的部门主义、地方主义冲动,克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坚持从长远着眼做好谋划。

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加强战略性布局。从哲学上来说,战略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战略性问题是根本性、方向性、关键性问题。抓住战略性问题,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牛鼻子”。“四个全面”是新征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战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既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既要在社会高度关注的国计民生领域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 又要在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领域下好“闲棋冷子”,做好铺陈伏笔。

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加强整体性推进。坚持全国一盘棋,协调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全国城乡、区域、产业均衡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

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真正贯彻系统观念,就要自觉推进融合发展。融合发展的依据就在于系统观念和协调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要求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以系统观念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增强融合发展意识。系统观念和协调发展理念的创新可以形成融合发展观。近年来,A总书记强调比较多的是军民、城乡、工业化信息化、两岸、媒体融合发展,中外融合发展的意识也已经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萌芽。“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 都是融合发展观的活生生的注脚。融合发展观可能成为新发展理念的升华,从而成为新思想中一个标志性的概念。

系统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具有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整体意识,在大局中摆正自己和自己单位与部门的位置,注重调结构、补短板。

在实际工作中,提升系统思维能力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改革是下一盘大棋,要有全局意识、协同意识,要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A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过四年才成型。各地、各个单位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谋全局。

第二,抓工作要注意区分层次、分类指导。大系统结构复杂。不同地区、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看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事业长远发展。系统的基础决定着系统的功能,既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目标, 也要有具体的任务分解,避免零敲碎打、碎片化修补。

第三,推进工作要把握好力度与节奏。稳步推进工作既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也要有闲庭信步的定力。要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注意加强不同时期改革的配套和衔接。

A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如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后,我们仍然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谋划和解决新矛盾,全面协调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达到高水平,才能适应新阶段的要求。

三、从问题出发,守正创新解决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①这是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契合传统兵法的守正立足、出奇制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报告还具体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③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就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站稳人民立场,以此出发谋划一切工作,这可以说是最根本的方法。

“聆听人民心声”是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A总书记就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要求之一。A总书记反复强调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还是A总书记眼中的工作导向和研究导向。2016年2月19 日,A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网信事业要发展, 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后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又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九大前的7.26讲话提出了“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顺应人民愿望”“人民认可”等。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也不仅是发展思想,更应该是共产党人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立场的体现,是人民主体地位的保障,只有如此才能维护人民利益,挽回民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以人民为中心应该占据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

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④“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⑤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⑥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包括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逐步增长。我们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破解民生难题。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干部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服从人民利益,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过度追求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小圈子利益的干部必然栽跟头。A总书记提出的识别干部“四观法”和“五观法”都有一条,就是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或者说是秉性情怀。伟大的时代为广大干部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能不能有所作为还要看对群众有没有感情,能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掩护。

A总书记曾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以此逻辑,也可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人民的、为人民的才是社会主义的。这可能成为新社会主义观的萌芽。在人民性中,党性、社会主义性达到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于它是为了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也在于对人民的关照还不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完善,着力点也是在强化人民性上发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人民应该作为核心概念大书特书,人民立场与以人民为中心应该得到强调。

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矛盾。如果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的”,以人民为中心则是“矢”,有了这个“矢”才能射中那个“的”。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许多方面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我们已经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要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当然应该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可以具体化为以人民幸福为中心开展、衡量各项工作。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四、站稳人民立场,依靠人民干事创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

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①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个要求意味着不能个人至上、洋人至上,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做研究,不能唯洋大人马首是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②从独立自主到自信自立,这是一个民族的一大步。从抄作业到出答案,这是我们党的伟大跨越和重要贡献。

人民是个政治概念,通俗地说,共产党的人民观指的是群众的大多数,因此常常把人民与群众连接起来使用。人民不是抽象的人,而是鲜活的这部分那部分群众。A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广大干部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定义自己理解的人民,人民对于你来说就是你的服务对象,因为他们笨、穷、落后而嫌弃他们就是觉悟低的表现。服务对象就是人民只是基本要求,提高境界不能陷入本位主义,不是自己职责范围的也能够主动去干才是真正共产主义觉悟的体现。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的长远利益,而不是全部人的所有利益或者大多数群众的眼前利益。这是共产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少数人的利益也要尊重、保护。A总书记说他最牵挂困难群众,帮助、照顾困难群众也出台了许多具体措施。

人民立场是A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这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具有了新的时代特点。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①立场决定价值观,决定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A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②脱离了人民群众,站不稳人民立场,结果就会失败,就不能不“做李自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诱惑没有强大的定力难以抵御,脱离群众的危险时刻考验着广大干部。要坚定人民立场,就要多接地气,常到田间地头走走, 常与老头老太聊聊,时刻呼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在抗疫斗争中,人民至上得到鲜明体现。

五、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群众观点占有重要地位。A总书记重申了群众观点,表明了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报告强调,“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③这段话与大会前的7.26讲话完全一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④确立人民立场,在理论上意味着要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赢得民心。民心可用,民心可贵,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把谁高高托起。“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⑤

人民主体观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我们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一致的,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也是一致的。人民主体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基本尺度。困难群众也要争气,也要立志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不能总是被动等待,消极无为。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是共产党的大地、母亲。只要扎根在人民群众中,就如同在母亲的怀抱中,就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不能把人民当工具,不能把群众当尾巴,不能嫌群众落后。我们的任务就是教育群众,启发他们的觉悟,团结带领他们前进的。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主要经验和突出优势。我们不能把阵地拱手让人,把群众工作的法宝让别人拿去。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紧密依靠广大群众,夺回失去的阵地,巩固占领的阵地,把一切反动腐朽势力斩草除根。这要求我们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

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①这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②二是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③三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 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随着目前这些政策的逐步贯彻与落实,我国人民的权利必然大幅度提高, 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必然大幅度增强。把宏伟蓝图变成现实,需要全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需要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起来,需要真正掌握贯穿在新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需要认认真真学习文件。

青海省人民医院以“六个必须坚持”打造高原医学高地

青海省人民医院党委

我国是世界上高面积最大、居住高原口最多的国家。随着藏、川藏铁路、三江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设高原国际体育赛事的营、高原旅游业的发展进入高原人群日益增加高原病发病率呈逐年高趋势。A总书在青海视察时提出加快建设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的重大要求,探索一条高原医学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总书记有嘱托、人民有期盼。

有着近百年发展历程的青海省人民医院,作为青海省医疗卫生行业的摇篮, 始终秉承“承载生命之托,铸就大医之德,追求高原医学卓越”的愿景,围绕“建设国家高原医学研究基地、国际缺氧医学研究基地”的发展目标,为发展包括高原康养医学在内的高原医学,推进健康青海建设赓续奋斗。

一、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找准省医发展高原医学的优势

自信自立,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省人民医院在高原医疗事业发展上深耕细作,厚积薄发,在医疗与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发展优势,形成了广泛的辐射效应。医院作为青藏高原地区建院最早、规模最大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始终承担着为高原各族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培养医学人才的使命。医疗辐射半径大,达到800公里以上;辐射范围广,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辐射人群多,占青藏高原地区总人口60%以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青海省人民医院院长的张彦博教授就带领团队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青藏高原,组建专家团队多次深入高原开展科学研究,三江源头、昆仑山口、阿尼玛卿雪山……省医院医学专家们的足迹踏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从低氧环境心脑适应到高原包虫病学治疗,从高原急救到预防、保健、康养的高原全生命周期守护,他们把论文写在了高原大地,为我国高原医学研究奠基,为世界高原医学的发展贡献了青海智慧。

医院作为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主委单位,紧紧围绕高原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在高原病的发病机制和群体防护措施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医院常年致力推广高原医学学术交流与健康教育,多次举办国内顶级高原医学学术会议,在“国际高原医学会议”“世界高山医学大会”等国际知名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引起国际高原医学界的关注。

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握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初衷

人民至上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价值立场。医院在高原医学科研上始终围绕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上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医院专家药师吴正贵经过多年潜心研究, 发现高原茄科植物山莨菪的药物活性,为我国654-Ⅱ新药研发贡献了省医力量。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高原人“早老早衰”的现象,老年医学专家张鑫生教授以自由基学说为依据,对高原病发生发展的主要机理深入研究,历经10余年, 行程上万里,集中力量,科研攻关,取得高原医学研究领域重大突破,制成复方天棘胶囊,即三普红景天胶囊,并推向市场,走出青海。进入二十一世纪以

后,医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维护青藏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使命担当。作为玉树“4•  14”地震急救中心组长单位,反应迅速,建立了高原应急

救援体系;救援有力,受到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嘉奖。无论在青南抗雪、防治高原鼠疫,还是花石峡大型车祸等高原应急救援中,都做到了救治及时,最大程度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充分彰显了省医担当。自2010年起,医院先后承担国家8届南极科考任务,多次获得国家海洋总局嘉奖。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准确理解高原医学的使命担当

守正创新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和时代品格。新中国成立以后,医院总结70多年高原医学发展的经验,坚持“科教强院、人才兴院”。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群众健康新需要、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准确理解卫生健康工作的使命担当,在高原医学科研事业中接续奋斗。

医院紧紧围绕以高原生理低氧为主线,在重症医学、呼吸系统、心脏血管、老年医学和神经医学等领域进行高原医学相关疾病的深入研究。先后出版《急性重症高原病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高原医学研究进展与临床诊疗应用》等高原医学领域著作10余部。截至目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 项,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奖” 50余项。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张强教授的带领下,立足高原实际,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完成“基于CT平扫特征早期预测脑出血血肿扩大及临床干预的应用研究”的课题,首次建立了高原患者脑出血早期预警模型,荣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高原医学学科间协同发展

问题导向,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为加强高

原医学研究学科间协同联动,医院以建设青海省高原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契机,搭建学科间科研交流互通的平台。

为解决我省高原医学研究目标分散、科研成果难以形成转化合力等问题, 2021年,按照青海省卫生健康委、青海省科技厅统筹规划,医院发挥高原临床医学引领作用,建设青海省高原转化医学中心。组建以吴天一院士为组长的高原医学与转化医学专家团队,确立未来高原医学的发展方向和推进思路。以省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省内24家医疗和科研机构,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机构协作、医院统筹为中心运营基本架构,探索建立权责明确、体系完备、功能互补、运转顺畅、密切协作的高原生物医药成果高效转化的研究和服务平台。该平台涵盖高原基础与临床医学、中藏药基础研发、高原体育等10个高原医学研究领域,是青海省人民政府重点打造的省内转化医学研究的优势资源品牌。

为搭建高水平高原医学研究平台,医院正在筹建高原医学与环境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原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内顶尖科研平台,助力高原医学事业高标准起步,高水平推进。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促进高原医学研究的全面系统

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青海高原医学学科自发展之日起,始终自觉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围绕“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从健康服务对象的整体性、健康影响因素的社会性、科学研究要素的系统性出发,秉承高原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依托高原医疗健康大数据,不断解读守护生命健康的基因密码。

在吴天一院士等一批优秀的高原医学专家的带领下,大家集思广益、探讨交流,最终研究制定了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为高原各族群众的诊疗救治提供了重要依据,推动着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吴天一院士始终躬耕在高原医学的一线,耄耋之年仍本着对医学的热爱和执着,孜孜不倦著书立说,其严谨求实的治学之风,忠诚担当的家国情怀成为高原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内核。他于近年来撰写出版的《吴天一高原医学》《高原与肥胖及糖尿病》,更是进一步运用“大健康”的理念,深入探讨了高原与疾病的相关性,提出了高原医学理论的新体系,贡献了高原医学发展的新思路,为高原医学的系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人民群众全周期、全链条健康管理体系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为世界高原医学发展贡献青海智慧

胸怀天下,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新时代推进高原医学研究现代化,应当坚持胸怀天下,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需要进一步紧密围绕青藏高原经济开发和生态建设等国家战略需要,立足现有成果,依托现有平台,成立科研攻关研究团队,提出低氧适应等机制研究,为高原康养奠定科学理论基础。以高原动物、世居人群和移居人群的耐受为研究对象,利用大规模基因和蛋白差异分析技术,探讨高原适应与损伤的机制。加强医工结合,研制高原预警和治疗的便携式设备设施,为高原建设人群的生命安全提供坚强保障。加强应用性技术创新,建立转化医学平台,逐步实现“创新、转化、创业”三大功能的融合集成,加快推动高原医学科研成果转化。

全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意蕴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梁润文

(2023年9月12日)

党的二十大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用“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阐明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既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思想兴则党兴, 理论强则党强,要全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意蕴,不断深化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引领民族复兴巨轮行稳致远。

一、人民至上揭示了理论创新的核心本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价值旨归。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实践的理论,必将失去生机与活力。A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开启新征程,要更加自觉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让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广大人民之中,展现更加蓬勃的力量。

二、自信自立标注了理论创新的时代方位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苦难辉煌的进程表明,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只能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决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没有自信自立的坚强决心和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上的坚定和在理论上的自觉[1]。当今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越是在重大历史关头,越要发扬自信自立的优良传统,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也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永葆理论上的清醒,在研究新实际、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理论宝库。

三、守正创新昭示了理论创新的科学精神

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正道。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不管时代怎样变化,其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体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不动摇,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创”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性认识和创造性实践活动,“新”即新的认识成果和新的实践成果。守正就必须廓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身上的各种迷雾,坚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创新就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2]。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路径和发展。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问题导向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根本方向

矛盾规律表明,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具有绝对性和普遍性,只有承认矛盾、正视问题,才能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都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推动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转化,实现社会历史不断进步。进入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党的中心任务。正是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我们才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办成了一系列大事要事;正是因为坚持问题导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才能紧扣时代脉搏,科学回答系列重大时代课题。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浅表的问题解决了,深层的问题又会暴露出来,坚持问题导向是永葆理论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

五、系统观念阐明了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3]。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系统观念进行了阐发和运用。例如,毛泽东同志就曾明确要求,“党委的同志必须学好‘弹钢琴’”。***同志针对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

方针。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历史、现实和未来有机贯通,把全局和一域、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用系统观念深刻阐明了创新理论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引。系统观念本身也是一个由正确认识、科学方法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要系统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全面提高七大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系统观念的科学内涵[4]。

六、胸怀天下拓展了理论创新的视野格局

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论基础和动力源泉。从诞生背景看,马克思主义广泛吸收和改造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不仅是所处时代的精华,也是全人类的精华;从目标宗旨看,马克思主义把消除阶级对立、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最高奋斗目标;从理论品格看,马克思主义具有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张力,能够在接受实践检验的同时不断完善其理论形态、表达方式。

胸怀天下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彰显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眼光、人类情怀与历史担当,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方法论[5]。进入新时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是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避不开、绕不过的必答题。要继续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胸怀天下读懂天下,以引领时代赢得时代,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面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

中国纪检监察报本报记者  李诚贤

(2023年5月4日)

A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才能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也才能把得准,确保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如何把握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怎样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更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

记者: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供了锐利武器。如何准确把握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金民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A总书记从最深层次、最高抽象的角度凝练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核和本质规定,即这一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A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也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包含着丰富思想内涵,是对马克思主

义思想精髓的创新发展,我们必须要掌握好坚持好运用好。

记者: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如何理解“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金民卿:坚持人民至上,集中体现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历史观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内在要求。

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围绕人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以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落脚点。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执人民之政,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本质,处理好科学理论与人民实践的关系,既要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又要用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科学理论指导人民、造福人民。

记者: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给我们提出哪些要求?

金民卿:坚持自信自立,集中体现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足点和独立自主精神,传承和弘扬了独立自主、走自己路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又依据新时代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做了突破和发展。

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重要原则,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这是一条中国人民艰辛探索形成、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探索出来并成功推进和拓展的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毫不动摇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和坚定意志, 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绝不照搬照抄,绝不听命于人,昂首阔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记者:实践

发展永无止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踏上新征程,如何坚持守正创新?

金民卿:坚持守正创新,集中体现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路线和科学态度,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创造性发展,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精神和历史主动。

守正,就是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正、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之正、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之正。创新,就是要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新、创新时代新征程新事业之新、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

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大胆开拓创新,干前人没有干过的新事,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坚持守正创新,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但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新认识,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理论,更好地指导发展着的中国实践。

记者: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应如何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金民卿:坚持问题导向,集中体现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发展的源头活水。

坚持问题导向,就要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主题,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发展、为人类谋进步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强调和解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深刻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时代课题。坚持问题导向,要着力破解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应对风险挑战和破解矛盾问题中作出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 对实践中的新经验、新观点进行理论提升和思想凝练,形成原创性的重大发展理念、重大思想观点、重大战略思考,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记者: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如何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

金民卿:坚持系统观念,集中体现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要求和科学思想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在新时代的生动表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主动性和主体创造性的重要体现。

坚持系统观念,就要善于把客观规律转化为积极的主体性认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增强新时代改革发展的积极主动性、主体创造性。坚持系统观念,必须正确处理战略和策略的辩证法,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抓住事物根本, 把握历史大势,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同时要制定正确的策略来落实正确的战略,使正确的策略在战略指导下更好为战略服务,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制定并贯彻落实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切实做到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记者:“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也是“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如何理解“坚持胸怀天下”?

金民卿:坚持胸怀天下,集中体现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博大人类情怀和宽阔全球视野,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理想,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担当。

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拓展发展眼光,坚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坚持胸怀天下, 就要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就是要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总的来说,“六个必须坚持”把世界观与历史观、真理追求与时代要求、根本立场与发展方法、民族自信自强与世界使命担当等高度统一起来,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活的灵魂,同时又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增加了新的更加丰富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中国的最新表达,在历史厚度、哲学深度和实践高度上展示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核和深层次内涵,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

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丰富内涵 不断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新的发展天地

中共红河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  字振华

(2022年11月7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深刻把握其丰富内涵,既是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所在,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鲜明底色。马克思主义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一百多年来,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在新征程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就要牢记“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形成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成果。

坚持自信自立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担当使命任务应有的精神风貌。A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 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几度绝处逢生、几度柳暗花明,以铁的事实证明了我们党在人民的支持下,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的“娄山关”“腊子口”,用理想和信仰书写胜利,用鲜血和生命铸就辉煌,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新征程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在变局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坚持守正创新是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态度。A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动摇,同时要以新的理念、思路、办法、手段解决好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时代的

“变”与“不变”,赋予“守正创新”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中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新征程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新的发展天地。

坚持问题导向是解答好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要求。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踏遍荆棘之路,逆境飞扬,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破解矛盾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今天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依然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新征程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坚持把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作为理论的根本任务,更加自觉地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结合新的实践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坚持系统观念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思想方法。中国共产党始终自觉运用系统观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征程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坚持好、运用好系统观念,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研究,努力推出中央决策急需、具有战略和全局意义、现实针对性强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提供学理支撑、智力支持。

坚持胸怀天下是我们党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宽阔胸襟。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共产主义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世界正在经历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一系列“世界之问”摆在各国面前。新征程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世界的眼光思考人类面对的挑战,在推动世界性问题治理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世界意义和价值。

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内涵要义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  周峰

(2023年9月19日)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A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贯穿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方法的精髓和灵魂,是我们破解时代课题、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光明未来的“公开讲话”,必须要深刻把握其内涵要义。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价值遵循。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忠实地秉承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自主的实践探索和科学的理论创新,全面阐释了为什么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怎样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根本性问题。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到***同志提出以人民意志为判断标准,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到***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A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至上始终是我们党的理论思维的支点、价值立场的原点和政治实践的基点。

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始终把人民置于最高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地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这一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置于最高地位,全心全意实现人民利益,维护人民利益,发展人民利益,从党的初心使命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共同富裕的本质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目的,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强调全方位实现人民

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发展利益。我们要在学习贯彻这一思想过程中,勇担时代使命,凝聚奋进力量,进一步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活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科学社会主义一经诞生,即以强大的理论自信揭示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科学理论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彰显了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和思维境界。这一特质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得到了更大弘扬。正是这种理论品格的塑造,才使得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勇于不懈探索中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进而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三次飞跃。

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真理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充分诠释了自信自立的科学内涵。一方面,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素有的精神气度, 这源于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这源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充分验证。今天,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这一思想仍然处处释放着自信自立的强大力量。比如,这一思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体现了旗帜鲜明的政治自信。这一思想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体现了以依靠自己力量为基点的发展自信。这一思想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自信。这一思想提出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体现了永葆先进性的精神自信。这一思想提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必胜自信。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中,汲取思想力量,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求真务实作风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增强依靠自身力量、发挥自身优势、推动自身发展的信心。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守正创新, 把握了人的认识规律,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

新运用。守正就是要始终牢牢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坚守正道、追求真理, 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就是要在发展中确保质的稳定,并通过积极的量变最终实现积极的质变,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是根基,创新是源泉,两者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关于“变与不变”的丰富且精辟的哲理辨析。

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立足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总结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深刻经验教训,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守正创新中开拓了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在守正方面, 强调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始终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强调要坚守党的性质之正,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牢记初心使命, 始终保持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之正, 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强调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强调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守正的同时,对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等领域的乱象进行了反正。在创新方面,创立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战略家的远见把握两个大局,告诫和引领全党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始终把创新摆在全局的重要位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中,进一步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政治属性,同时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提高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重大时代课题,突出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和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百余年的历程中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伟大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党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现重大时代课题,把握重大时代课题的本质,并以科学理论解决重大时代课题,从而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创造一个新的伟大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前行的,我们面临的矛盾问题前所未有,面临的

风险挑战前所未有,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问题导向引领理论创新,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提供了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问题导向是责任意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对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民族的责任,这个责任是“时时放心不下”的境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情怀,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和忧劳兴国的政治理念。问题导向实质上反映的是责任使命,这不仅是思维和工作方法,更是凝结在思想中的价值观。坚持问题导向是使命担当,解决复杂矛盾、克服艰巨困难、冲破重大险阻,要有“我将无我”的精神境界,要有勇毅前行的不拔意志,要有敢于斗争的奋斗姿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以问题引导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方向并最终解决问题。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中,运用好问题导向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聚焦实践中的新型问题、改革中的深层问题,抓住主题教育开展攻坚克难行动的契机,在解决问题上努力取得实效。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构成的理论体系,是统一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的认识体系,是蕴含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思维体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每个方面的重要思想、重要论述以及每一个重要观点,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都是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重要思想、重要论述方面,比如,A经济思想的“十三个明确”、A法治思想的“十一个坚持”等。重要观点方面,比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和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等。同时,这些内容又是相联系、相统一、相贯通的,只有把握系统的内容和系统的视角,才能深刻领会并正确运用。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中,努力掌握精髓,提高认识和思维能力, 把握处理好政治建设和业务建设之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以及科研、科辅、办刊、办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在统筹发展中不断提升工作效能。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把解放全人类作为

自己的神圣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崇尚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价值追求。在“两个结合”中实现创新发展的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兼具优良政治和文化基因,彰显出胸怀天下的更宏大视野和更博大胸怀。这一思想本身就是具有开放格局的开放体系,能够吸收人类一切政治的、思想的、科技的、文化的优秀成果尤其是最新成果,察世界之大势,发思想之先声,不仅正确引领中国,而且深刻影响世界。这一思想超越了文化的、制度的、地域的狭隘和偏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论和构想,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活力,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所在。这一思想从本质上揭示了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是文明理论的创新和升华,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对文明的认识的进步,也将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多样性的发展和模式、道路多样化的选择。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上不断作出中国贡献,显示出越来越广泛的世界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中,扩大科研的世界眼光、拓展科研的全球视野,形成开放、包容、合作的科研氛围,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跟上新的时代潮流。

深刻把握运用“六个必须坚持”不断提升动中抓建基层质效

余会涛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和阐述了“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深刻领会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军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这一强大思想武器, 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引领新时代基层建设高质量发展。

深刻把握“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始终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大力激发动中抓建的内在动力。“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体现到抓建基层上就是“基层至上、士兵第一”,必须充分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群策群力“众人划桨开大船”。要放手放权强动力。坚持给足信任、鼓足动力,对照机关抓建基层职责清单、工作清单、负面清单还权赋权,纠治“命令式、包办式、运动式”抓建套路,尊重基层人员安排权、工作自主权、财务支配权,不扰乱节奏、不干涉插手、不包揽代办,让基层用好用足权力、工作尽心尽力。要搭台唱戏激活力。坚持常强调给尊重、常培训教方法、常通气听意见、常讲评鼓干劲,在比武竞赛、重大演训和急难险重等任务中交工作、压担子,让官兵站前台、当主角、担重任,激发官兵自觉投身基层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要解难帮困聚合力。积极回应基层和官兵合理诉求, 建立健全机关基层信息双向反馈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协调解决困扰基层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干扰基层备战打仗的现实难点焦点、影响官兵安心服役的忧思急盼心事,大力构建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互相关心的生活环境、简单透明的人际环境,有效凝聚“一条心”、拧成“一股绳”。

深刻把握“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始终坚持奋发奋进、敢想敢为,主动扛起动中抓建的时代重任。

“自信自立”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体现到抓建基层上就是“奋发奋进、敢想敢为”,必须树牢“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的意识理念,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自主抓建。要加强引领抬高站位。深入学习A关于基层建设重要论述,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民主生活会等搞好对照检查,拿起思想武器纠治“动散停步、集中赶路”“闲下了再抓、回去了再建”等陈旧观念和机械执行、被动落实等依赖思想,强化动中抓建、自主抓建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要建强堡垒提升能力。坚持抓建设先抓党建、抓党建先强自身,常态开展“三帮”活动帮理思路、帮教方法、帮解难题,突出新任、改任、拟任和“一肩挑” 党组织书记,探索“常训+强训+精训”培训模式;针对部队不同状态特点,调整组织设置,规范组织运行,使战斗堡垒建在基层、强在一线,做到静态动态都过硬。要扭住关键建强队伍。突出基层主官这个动中抓建的“火车头”,抓好党员、军官、军士这些动中抓建的“动车组”,探索实践技术密集型单位首席专家进指挥链、进党委班子,立起担当者有位、实干者吃香的鲜明导向,调动基层主官和干部骨干积极性,打造支撑、助推、落实动中抓建的坚强“龙骨” 和“承重墙”。

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始终坚持立足根本、应变求变,积极探索动中抓建的正确路径。

“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体现到抓建基层上就是“立足根本、应变求变”, 必须准确把握动中抓建的特点规律,在不断拓展认识广度和深度中实现更好发展。要抓住按纲抓建这个根本。对标纲要要求、条例法规,常态开展“学法规、用法规、守法规”活动,集中清理“想当然”的抓建思维、“突击战”的抓建模式、“土政策”的抓建办法,在动的过程中坚持好、落实好纲要这个最根本依据,做到部队动制度不动、人员散组织不散、任务变标准不变。要突出分类指导这个关键。坚持“脱鞋下田”察实情、沉入一线“解剖麻雀”,针对不同类型特点、不同任务状态、不同基础条件单位,逐个摸底数、查短板、研对策, 按照“一类一案、一队一策”原则,指导基层研究制订建设发展规划,确立长期目标和阶段任务,推动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概略瞄准转向精确指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发挥科技赋能这个助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手段,依托“学习强国”“学习强军”等平台创新“网络+”教育模式, 打通人力资源、政治实力、政审考核等信息壁垒推动“数字+”增效“动散建”, 活用手机点验设备、家属微信群共教共育、电子围栏网络管理系统等“科技+” 强化日常管理,破解教育难落实、数据难共享、管理难到底等动中抓建的突出矛盾。

深刻把握“问题导向”的鲜明风格,始终坚持突出重点、扭住关键,着力夯实动中抓建的安全基础。

“问题导向”的突出特点体现到抓建基层上就是要“突出重点、扭住关键”, 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扭住关键用力,做到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推动基层建设前进

一步。要紧盯“人”这个最大变量。针对动散条件下人员难集中、思想难掌握等难题,逐级建立安全网络、明确安全人员、压实安全责任,大力弘扬“五同”、看“三相”、“双四一”等优良传统,突出核心涉密、新入营人员,严密组织政治考核,广泛开展谈心交心,破解军营“三冷”现象,做到人员思想清、底数明。要聚焦“网”这个最突出矛盾。针对网络高覆盖性、隐蔽性、成瘾性带来的疑难杂症,开展“净网”“飓风”“月月清”等活动,组织“送法进军营”, 推送法治教育“朋友圈”,汇编典型违纪问题警示案例集,运用“思想+技术” 网络足迹筛查手段,解决问题于未萌状态,立起防火墙、拉好警戒线。要守牢“法”这个最根本规矩。强化铁律意识、法治思维,坚持制度管人管物管事, 刚性落实安全形势分析、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隐患排查等基本制度,常态做好每季风险提示、每月交叉互检、每周例行抽查,突出政治安全、兵力行动等重要风险目标立体防控,抓好车弹酒网密等易发风险隐患常态纠治,建立与驻地国安、公安、网监等部门互通协作机制,全面守牢安全底线红线。

深刻把握“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持续增强动中抓建的综合效益。

“系统观念”的思维能力体现到抓建基层上就是“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必须着眼动散状态下部队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任务多样、使命多元、情况多变,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系统性推进。工作上要主动“统”。围绕打仗主业抓好工作统筹,发挥党委机关抓基层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硬化“三会一条线”工作机制,从源头搞好前瞻谋划、过程调控、关闸分流,对照纠治“五多”问题清单精简合并通知、降低检查频次、简化办事流程,最大程度为基层减压减负,着力破解基层忙乱现象。力量上要集中“统”。聚焦备战效益统强力量资源,根据部队类型、驻地分布、使命特点研究设立教育协作区,探索“军师抓主题、旅团抓特色、营连抓经常”教育模式,细化党委机关全覆盖挂钩帮建,广泛开展先进典型与后进单位“相互结对、训练互助、经验共享”, 结合重大任务带动非参演部队书记队伍参加指挥演练和任务筹划,推动实现基层建设整体跃升、全面过硬。时间上要科学“统”。坚持统内容不统形式、定标准不定方法,突出“短平快、实新活”科学筹划用足政治教育、党团活动、战备训练等规定时间,紧贴任务需求和工作需要合理安排用活主题教育、专业训练、例行会议等专项时间,结合渗透用好随机教育、谈心谈话、仪式激励等零散时间,做到时间可调、事项不漏,努力实现最大化效益。

深刻把握“胸怀天下”的视野境界,始终坚持放眼世界、团结奋斗,不断开创动中抓建的崭新局面。

“胸怀天下”的宽广格局体现到抓建基层上就是“放眼世界、团结奋斗”, 必须锚定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拓展放眼世界的战略眼光思考谋划动中抓建。要强化大局意识。坚持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A决策指示统一思想行动,深刻领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 准确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战略大势,充分认清美盟对我围追堵截、长期遏压的严峻态势,教育引导官兵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努力抬高政治站位,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成长进步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军队建设发展大业,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和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投身基层建设、练强打仗本领。要强化团结协作。深刻领会“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坚持把巩固团结部队、凝聚兵心士气突出出来,广泛开展尊干爱兵、尊老爱新和有意见当面讲、有困难主动讲、有想法及时讲、有问题大家讲活动,积极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不断凝聚新征程上团结奋斗的共同力量。要强化担当精神。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事业观和政绩观,大力倡导“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坚持从大局出发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健全考核评价和容错纠错机制,纠治重显绩轻隐绩、过日子保安全等错误思想,做到硬件与软件一起建、实战化任务与经常性工作一起干、急需急用与长远长线一起抓,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接续推动抓建基层顺畅高效、行稳致远。

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奋力推进湖北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档案馆副馆长  丰玉霞

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科学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新征程上,档案工作者要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丰富内涵,并融会贯通运用于奋力推进新时代湖北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中,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档案智慧和力量。

一、深刻领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切实践行档案为民服务宗旨

A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新时代的档案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档案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档案事业发展成果。要丰富馆藏资源,奠定档案服务基础。依法、主动、全面收集各种门类和载体档案,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学历档案、户籍档案、人事档案、社保档案、房产档案、婚姻档案和涉法档案等民生类档案,持续做大馆藏数量,优化馆藏结构,为更好地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提供资源保障。要加快开放审核,畅通档案服务渠道。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修订馆藏档案开放审核标准,开展馆藏档案开放审核专项培训,会同档案形成或移交单位,加快推进档案开放审核工作,形成省档案馆牵头、档案形成单位或移交单位共同参与的档案开放审核协同机制,进一步提升馆藏档案开放审核质量和效率,实现民生档案资源“应开尽开”。要突出惠民利民,推进档案服务升级。秉持“便民、规范、热情、高效”的服务理念,不断优化档案查阅大厅环境,简化档案查阅流程,提供节假日预约和工作日延时服务,着力打造清廉高效便民的档案查阅利用服务窗口。加大“湖北省档案资源共享利用平台”普及宣传力度,为公众提供到馆查、来函查、电话查、跨馆查等多种线上线下查档方式,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提升查档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深刻领会“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气度,充分利用档案讲好中国

故事

A总书记指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素有的精神气度,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档案作为最权威、最直接的历史原始记录,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生动载体,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充分利用档案讲好中国故事是档案部门坚持自信自立的具体体现。要着力强化档案的政治引领功能。牢牢把握档案工作的政治定位、政治特质、政治功能,充分运用湖北档案信息网、“读档”微信公众号、抖音官方号等新媒体平台,以接地气的视角、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活泼的形式, 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精品,创作更多反映时代潮流的档案文创产品,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政治引领功能。要管好用好湖北的红色档案资源。按照A总书记“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的批示要求,依托丰富的馆藏红色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湖北革命历史、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等档案资料,打造“一库一展一讲一刊”(湖北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湖北红色档案展陈、红色讲堂、《档案记忆》杂志)“四个一”红色档案品牌。积极推动红色档案精品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把红色档案资源转化为主题教育的鲜活教材。不断创新和丰富活动形式,吸引更多公众走进档案馆、走近红色档案,将档案馆打造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红色加油站”,成为教育人、感化人、吸引人的“网红打卡地”。要加快实施新时代国家记忆工程。健全重大活动、突发事件应对档案管理机制,科学推进重特大事件档案数据库建设。围绕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成就不断拓展档案归集领域,做好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活动等相关档案归集工作,建设“抗击新冠疫情”“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特色记忆库,全方位记录好、留存好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进程。

三、深刻领会“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

A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要牢牢把握恪守根本与创新探

索辩证统一不动摇。要始终牢记“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坚定不移践行“党管档案”的政治原则,矢志不渝履行“为党管档”的政治使命,自觉守好马克思主义之正、党的全面领导之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切实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贯彻落实到档案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做到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切实践行“三个走向”的重要思想。2003年5月2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A考察调研省档案馆,高瞻远瞩提出档案工作要“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为确立新时代档案事业理论、制度、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以“三个走向”为指引,牢牢把握档案工作的时代特征和使命任务,着力提升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的能力,将新发展理念运用在档案接收、管理、保护、开放、利用、宣传等各项具体实践中,为实现档案事业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要着力加快“四个体系”的建设步伐。坚持系统观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按照《“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全面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要求,紧扣“多元协同、有效监管,优化结构、数字转型,扩大开放、共享利用,落实责任、强化管理”八个关键词,着力在技术手段的科学化、管理制度的精细化、能力作风的时代化、服务手段的专业化上下功夫,奋力在机制体制和方法模式的创新赋能上取得新突破。

四、深刻领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务实作风,积极应对新时代档案事业面临的困难挑战

A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坚持问题导向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方法,也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进步、提质增效的根本路径。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以破题意识、求解思维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不断激发档案事业新活力。要下沉调研,奔着问题去。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要求,立足档案部门自身职能,聚焦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发力点,重点围绕红色档案开发利用、档案开放审核、民生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利用服务等主题,深入基层档案部门及档案保管、数字化、查阅

服务等业务一线,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式,深入查找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关键短板。要精准施策,迎着问题上。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收集的情况、数据和意见建议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把准观念障碍、制度缺陷、技术瓶颈、人才短板等关节点、要害处,深挖病灶根源。立足档案部门实际,紧扣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精选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式研究,通过复盘推演、解剖麻雀、举一反三, 把问题摸清、把症结找准、把对策研实,努力实现“解剖一个案例、解决一类问题”的效果,推动面上工作整体提升。要靶向发力,盯住问题改。持续紧盯影响和制约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短板,开展靶向治疗,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步骤、有韧劲,重点围绕馆藏档案管理质量短板、档案数字化水平不均衡、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利用平台建设技术瓶颈、开放审核进展不快、档案人才队伍结构不优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改,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五、深刻领会“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科学思维,着力构建“大档案”的工作格局

A总书记强调:“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这启示我们,必须要树立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 着力构建“大档案”工作格局。要坚持上下联动做到同题共答。一方面积极向上对标,努力争取国家档案局在档案治理、资源、利用和安全体系建设上给予政策、技术、项目和资金等支持。另一方面有效发挥省级档案馆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对市县档案馆的业务指导,在档案科技推广应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查阅服务上加强协作联动,共同答好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答卷。要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立足局馆人员力量和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和深化局馆协同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相互支持配合,充分发挥党管档案工作的体制优势和档案馆的专业人才优势,着力构建“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学术研究机构、文化传媒机构等单位的对接合作,发挥协作优势,共同做好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归集、档案科研课题项目、档案开发利用和开放审核等工作。要深化区域合作推动协同发展。围绕“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大别山振兴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和“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武

汉新城”等省级部署,整合多方资源,在馆藏电子档案数据异地备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民生档案“跨馆查档、异地出证”等方面深化合作,积极服务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六、深刻领会“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视野格局,主动服务“国之大者” “省之要事”

A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这是对广大档案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鞭策,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档案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四个好”“两个服务”的批示精神,做到身在兰台、心系全局,与党中央同心同向,与省委省政府同频共振,主动服务“国之大者”“省之要事”。要把握目标定位,自觉做到紧跟大势。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把湖北档案事业放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把思想统一到实现“六新”的奋斗目标上;把行动统一到实施《湖北档案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档案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上;把力量聚焦在加速科技赋能、加快创新发展,推动湖北档案事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上,加强顶层设计,把握前沿趋势,超前谋划、科学部署,推动档案工作实现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加快推进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要发挥职能优势, 自觉做到着眼大事。围绕重大时点、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大事件做好档案编研开发,深度挖掘档案资源,编发档案资政参考,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历史依据及档案支持。积极筹建长江大保护、防汛抗洪、湖北省情档案等“十大专题档案资源数据库”,着力构建“先行区建设档案大数据中心”,强化档案信息聚合搜索引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湖北样本、留存荆楚记忆,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实践中彰显档案独特价值。要加强自身建设,自觉做到涵养大气。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勇往直前、勇争一流的闯劲,实事求是、实干笃行的拼劲,百尺竿头、百战不殆的韧劲积极投身先行区建设。“先行区”既是奋斗目标,也是一种精神状态。每一个档案人都要争做先行区建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 以业务建设评价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A总书记关于“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重要指示,着力在提状态、转作风、强本领上下功夫,以“义无反顾投身崇高事业”的使命情怀、“精益求精铸就兰台匠心”的敬业精神、“坚守平凡创造非凡业绩”的气度魄力,全力抓好档案业务建设,全面夯实档

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底盘,练就服务先行区建设的过硬本领。

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北京交通大学  李海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与方法。”[1]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因此,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的内涵意蕴,有利于我们牢牢把握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艘巨轮扬帆远航。

一、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飞跃式发展,这一切伟大成就的取得来自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指引。“六个必须坚持” 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我们要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深入践行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核心准则

坚持人民至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本质特征,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始终强调人民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核心准则。A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2]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A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3]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政治情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结合具体实际,始终坚持马

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具体的理论主张。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 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系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理论成果,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A总书记坚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中央坚持社会政策托底,拉着困难群众一起奔小康。从十八洞村开启的脱贫攻坚战,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庄严承诺。新时代,面对思想观念束缚之阻,利益固化藩篱之绊,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蹄疾而步稳”地回应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呼声。为了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在面对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平问题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享发展。同时人民群众也要坚持脚踏实地,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实际行动,在劳动中收获幸福, 真切体验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党方能成为屹立不倒的百年大党,方能不断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这艘巨轮稳步向前。

(二)坚持自信自立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精神动力

A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自信自立,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克服艰难险阻、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法宝, 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和深刻结论,更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的精神动力。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4]。这掷地有声的话语鼓舞着中国人民满怀热血地参与到新中国的伟大建设浪潮中去,激励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地开创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956年***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丢开任何一面都不行。”[5]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983年,***在会见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谈话中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6]29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得到不断彰显,人民群众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积极发挥首创精神,团结一致地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浪潮中去,进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和政党来说,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将前途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一穷二白的旧社会到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随波逐流到勇立潮头,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精神动力就是始终坚持一切问题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坚持“四个自信”,以理论的主动把握历史的主动,以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中国人民的历史自信更加坚定,历史主动进一步增强,凸显了坚持自信自立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的重要意义。

(三)坚持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1]守正创新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坚定不移“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

正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与时俱进“创”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握历史主动精神,不断从历史发展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战略安排,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 A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守住正确的历史源头才能开展与时俱进的创新。A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与此同时,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A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四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史、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当前,面对“两个大局”,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坚定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越走越宽。这些伟大成就再一次证明,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思想建设上的理论创新,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方法论。坚持和把握正确的历史源头,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守正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坚持问题导向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活水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新时代推进理论探索和创新,关

键是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前沿,回应现实需要,倾听人民声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强调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不断立足于具体实际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毛泽东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问题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9]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具体国情出发,准确把握不同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立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路上的重大时代课题,稳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步向前。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A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党中央坚持社会政策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促进全民教育普及,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促进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共同富裕。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共产党加快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到全国一盘棋,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在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努力为人民群众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面对“两个大局”,党中央在遵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战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张力和历史伟力。

(五)坚持系统观念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统筹规划地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问题,列宁指出:“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运用系统观念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毛泽东指出:“系统地解决问题才叫做科学,不是系统的而是零碎的,就是正确的也不是科学的。”[11]***也曾指出:“要从全局观点来解决问题,集中力量来解决问题,就不能完全考虑一时一地的利益。不必着眼于一个局部地区, 要看远一点,看大一点,看全局。”[1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立意高远,坚持系统谋划,统揽改革发展稳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整体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的这些重大战略举措都体现了洞悉世事、统揽大局的系统谋划和战略擘画,贯彻了丰富深刻的系统思维。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指出的,要学会“弹钢琴”。“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就“必须学好‘弹钢琴’”[13]。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1]用敏锐的视角发现问题,用系统的观念通盘考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六)坚持胸怀天下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视野

人类情怀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质,为人类求解放是马克思一生追求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4] 世界眼光的人类情怀是一种基因,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全世

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伟大宣言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人类谋和平谋发展的人类情怀。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的历史成就的宝贵经验之一。从毛泽东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建立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加强与第三世界团结合作,毛泽东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扎根世界沃土,为维护国家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6]3***在继承以往反对霸权主义的基础上, 逐步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创新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制定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类发展进程进行科学判断,对当今世情进行精准把握,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中国站在人类未来前途的战略高度向世界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1]从2018年A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的“三为三谋”,即“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15],到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A指出的“四为四谋”,即“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16], 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建人类共同价值、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回应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问题,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出谋划策,以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倡导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二、充分认识“六个必须坚持”的现实意义

“六个必须坚持”作为贯穿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了这一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来说,“六个必须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深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供了价值遵循,为坚定不

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法指引。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六个必须坚持”作为贯穿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守正创新。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理论创造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7]坚持人民至上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立场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而且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始终坚持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重大战略要求;以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为深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供了价值遵循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注重对规律的运用和把握,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六个必须坚持”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深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供了价值遵循。

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党的执政基础、自我建设的方法手段以及奋斗目标。“六个必须坚持”作为新时代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深刻地回应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人民至上是党的执政基础,党的自我建设需要独立自主、守正创新,从问题导向出发推进党的自我建设。党的奋斗目标要从全局性来进行系统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 目的是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于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问题。“六个必须坚持”从方法论的高度系统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供了价值遵循。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判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方能立足实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关键在于认清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以及如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六个必须坚持”的提出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遵循,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准确把握三大历史规律,防范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三)为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法指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人类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六个必须坚持”为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及客观规律提供了方法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一条现代化新道路,对推进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至上,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自信自立,坚持立足本国国情探索现代化动力机制,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和启示。我们党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了政府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资本活力竞相迸发,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证明,后发国家即使不具备先发国家那样的经济实力, 但只要锚定目标,立足国情探索适合本国的现代化道路,同样可以实现飞跃式进步。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西方“文明冲突论”

对人类文明的桎梏。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努力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各种文明交相辉映。总之,“六个必须坚持”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结论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事物的规律是普遍而客观存在的,发现并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如顺水之舟顺利前进。“六个必须坚持”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迎难而上, 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面对思想观念束缚之阻,利益固化藩篱之绊,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蹄疾而步稳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面对国际发展环境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保持战略定力、树立机遇意识,站在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为全世界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们要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斗、踔厉奋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自觉运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的三重向度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  张翠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是对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凝练、科学概括和系统阐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中国式表达,“六个必须坚持”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重向度。

一、“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胸怀天下”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向度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谋解放的学说,《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8,并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为人民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向度。秉承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一天起,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全人类的解放为最高使命。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并将这一价值取向具化为绝大多数人实实在在的利益,就必须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坚持人民至上。

站稳人民立场。A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只有选择了人民立场,并将最终的落脚点定立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之上,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始终推动实践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实现最高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中国共产党才能充分发挥引领者、发动者、组织者的现实作用, 带领全国人民迈向新征程、实现强国梦,以至实现“人类解放”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政治理想的最终展望。“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党员干部应不为私欲所蔽、不为外物所滞,而是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价值取向,遵循“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工作原则,以过硬本领做好为民之事,以守好民心不失无我之心,从而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伟大历史变革的顺利进行与最终实现。

把握人民愿望。愿望,既是动机,亦是目的;既源自起点,也指向归宿。

愿望,是着眼并作用于现实的。实践,就是在实践主体愿望的驱动下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行动。理论要想完成向实践的转化,就必须把握实践主体的愿望, 以此使实践主体认同、接受其作用于现实,并使实践主体在实践的运用中具有持久的精神动力,从而形成现实的物质助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始终保持蓬勃生机,是因为其实现“人类解放”的最高价值追求高度契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的的延续,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民”这一主体始终占据着最高位置。因此,身为党员干部,要由表及里, 深刻把握群众期望,了解群众诉求,着眼群众利益,积极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作用,就在于不断推动人民愿望的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优越性,体现在扎扎实实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这样的奋斗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与生命意义的。

尊重人民创造。“合抱之木,由自毫末而生。”“九层之台,由自垒土而作。”人民之所以是历史的“剧中人”,是因为人民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推动了历史过程的展开。人民之所以是历史的“剧作者”,是因为人民通过不断累积自身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从而形成完成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尊重人民创造,不仅要承认并运用好人民所创造的、所累积的已有的物质与精神成果,也要在充分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前提下,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民进行创造的社会环境与政治生态,让人民得以充分行使权力、认识所获利益、形成积极效应。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 使人民能够依法行使政治权力,才能更好地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不断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历史创造精神,创造历史伟业。

集中人民智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对此,党员干部需要有明确的认识。人民群众作为政策落地的见证者和感受者,亲身见证并感受着政策落地的社会效果,所以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朱熹认为,舜之所以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人,是因为他“不自用”而取诸人之言,扬诸人之善,用诸人之智。由古鉴今,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调动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在工作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以此集中人民智慧,求得新的解答。

坚持胸怀天下,亦是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谋幸福价值向度的深刻体现,是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和人民情怀的世界延伸。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

利益的政党,肩负着为实现全人类进步和解放而奋斗的历史使命。秉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和使命担当,A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5]。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念和民族主义,实现了人类解放使命和天下为公情怀的有机统一,充分彰显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承担国际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积极性担当,崇仁以明义的人文性关怀,倡议以兴利的现实性指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认识作为指导实践行为的重要思想, 认定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的历史趋势、认同并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这一最高的价值追求,此即为“崇仁”。在“崇仁”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行为取舍,并进一步明晰这种行为取舍之所由,明确自身所具之责任与义务, 不单滞于功利追求之“的”,亦恪守于所行正当之“要”,此即为“明义”。明“义”之内涵、晓“义”之所指,是倡“义”而行的认知基础。而以“为天下兴利”为务,就是倡“义”而行的现实指向。晋代傅玄曾说道:“利天下者, 天下亦利之;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6]仁人在位而常为天下所归,就在于其善于为天下兴利。放眼于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明确“义”之所指前提之下,即在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追求的指引下秉仁人之识,在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的指导下行仁人之事。以轻私利的行为选择体现重公利的道德内涵,将崇高的道德理想建构于物质利益基座之上,将维护国家利益与实现国家发展作为承担国际责任、推动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基础,以自身的实践作为与发展成果构成推动世界进步的物质累积与正向力量。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被国际社会所认同,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推动国际社会向着共同发展、互利互惠的目标相向而行的原因所在。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3]145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胸怀。合作始于认同,文明的差异不能成为彼此互斥的缘由,而应该成为开放创新的动力;共赢起自互利,利益的差别不能成为彼此敌对的原因,而应是谋求更大发展的契机。坚持胸怀天下,就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问题,将兼济天下作为己身的历史重任,助力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二、坚持“自信自立”,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神向度

以“什么样精神状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1]62。这明确了独立自主是共产党人的策略原则和精神状态, 而之所以坚持这一策略原则和精神状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大规律的科学预见基础上的,是基于对共产主义历史大趋势的坚定自信基础上的。

A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坚持自信自立”。之所以可以坚持自信自立,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过程中,应用科学的理论进行自主的实践,独立自主探索开辟了成功道路,形成了能够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取得成功的正确的理论、制度及宝贵经验,依靠自身实践续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之所以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因为共产主义历史趋势不可改变,但是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真理是有特定的条件的,不能脱离实践、忽视条件而生搬硬套。因此,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回答。

自信是自立的前提。信即为诚,是专一不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合乎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的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又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不断自我完善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源、植根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源自人民奋斗的、是合乎科学真理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可以保持自信的根本理由。只有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牢牢掌握中国发展进步的前途命运。

自立是自信的底气。《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8,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从一开始就是独立的运动,不依附于任何其他阶级,尽管“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1]62。但是从不丧失独立自主的策略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坚持了独立自主才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坚持独立自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从中国

自己的实际出发的。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与伟大成就,也绝不是其他任何国家的附庸品与复刻版。党的十八大以来,所经历的“三件大事”,深刻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和人民事业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稳步推进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光辉进程,全面彰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不可辩驳的现实依据。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的变化深刻复杂, 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旧艰巨繁重。在机遇和风险并存的当下,始终坚定历史自信才能增强历史主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充分总结运用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历史经验,以此作为重要思想武器来判断形势、预见未来、把握主动,以此作为重要遵循来思考问题、制定决策、推动实践,以此作为重要依据来判断重大的政治是非。面对机遇不能犹豫观望,面对困难不能推诿逃避,面临风险不能畏缩躲闪,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精神气度,充分表达自主掌握发展进步命运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昂扬斗志。

三、坚持“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向度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过程当中,事物都是作为矛盾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守正创新”,源自唯物辩证法中关于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事物的矛盾运动促成了旧事物中产生新事物因素,新事物因素在旧事物中完成量变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产生新事物, 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旧事物,使得旧事物完成了上升和质的飞跃。“守正创新”,就是守旧事物之正,创新事物之新。中国共产党的

“守正创新”,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创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中国共产党“以正治国”,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使自身的实践创新行走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在新时代的实践中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巩固共产党的执政,保持稳定的“质”的前提,在科学真理和正确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下,不断完成具体的“量”的累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创新是守正的路径和发展, 只有积极创新才能实现有活力的守正,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7]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应该也必须着眼于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立足新时代的实践要求推动形成新的理论认识成果,指导实践取得更为突出的实际成绩,做好新的时代课题, 回答好“时代之问”。“守正”与“创新”不仅是体用一致的思想指导,也是动态系统的实践态度。“守正”意在明“体”,“创新”志于达“用”。因此“,坚持守正创新”,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过程中应当秉持的正确态度,也是在推动社会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回答好的原则性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源自唯物辩证法中关于矛盾运动的观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双方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在实践活动中,矛盾的集中表现形式就是问题。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8]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因阻碍而生成的种种矛盾。问题,就是矛盾对立碰撞的集中表现形式。理论的根本任务,就是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解答,并指导推动人类实践的进一步发展。A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才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我们必须以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为依据,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以解答或解决相关问题的方式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党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问题来自方方面面且内容复杂,坚持问题导向,不是做一时的表面文章来应付了事,而是要深层次认识矛盾、解决矛盾。首先,要敢于触及矛盾、勇于自我

革命,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性长效机制。其次,对待问题,要善于发现、科学分析、深入研究。坚持运用普遍联系的、矛盾的眼光来分析研究问题的性质、认清问题间的联系、找到问题的原因,以至于见微知著、由表及里,从而形成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指导新时代中国实践进一步向前推进。

“坚持系统观念”,源自于唯物辩证法中关于系统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系统是各个要素按照系统自身固有的机制有机组合起来而构成的,犹如锁链中的任何一环发生断裂,都会引发整体性质的变化甚至是结构的崩坏。因此,诸多要素虽然受到系统整体的制约,但同时其自身的发展与优化也会对系统的整体发生有利的影响。故而,新时代新征程强调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在明确事物普遍联系的认识前提下,清晰指出影响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诸多关键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客观联系,以整体性的思维方法,逐步构建起各属性无明显弱点且可协同互促的能力面板。在具体工作中积极与系统运行的客观机制相适合,以关联性的视角和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相关要素的发展及其自身系统的优化,从而在把握社会历史领域所具有的多重联系的前提下缩小偏差、避免脱节,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完成大系统的整体优化与上升。

A总书记深刻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9]。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必须以系统观念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用系统观念统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A总书记强调的“七种思维能力”,从而掌握战略制高点,把握工作主动权。战略思维就是紧跟时代、放眼全局,看到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背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把握住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历史思维就是善于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以由古鉴今的思维方式把握发展趋势、寻求发展之道,因势利导地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辩证思维就是要以辩证的眼光、一分为二看问题。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找准最主要矛盾,抓住重点、关键点,命中靶心,提高成效。创新思维就是要有突破惯性思维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在完成思想认识新飞跃的上升过程中打开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法治思维就是要推动形成办事情依法,遇事情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的法治环境,将法治方式作为化

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有力依凭。底线思维就是要居安思危,主动做好准备应对各种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坚决不逾越警戒线、高压线、红线,坚决守住底线避免重大风险的发生,从最低目标着手,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实现最大期望值。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会“六个必须坚持”的三重向度,切实将哲学的思想伟力转化为实践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深刻领悟“六个必须坚持”推动干部教育高质量发展

杜彦佳

开展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对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概括阐述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悟“六个必须坚持”的核心要义,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牢牢把握干部教育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要用好“六个必须坚持”,教育引导领导干部不断锤炼政治品格,经受思想洗礼,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锻造政治过硬、忠诚干净、本领高强、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真正将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干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在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上展现新作为,推动新时代干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教育引导领导干部为党尽职、为民造福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要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如何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推动干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党的干部教育工作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借鉴人民群众的智慧、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牢记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增强能力本领和公仆意识。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和人民的所想所盼,立足当前工作实际,通过组织系统学习,培养激发领导干部的紧迫感、使命感和创造力,寻找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结合点,提升业务素质,转变参与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服务,不断优化政治业务素养和政策执行水平。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把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最大目标,始终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血肉相连,深化对党负责和为民服务的正向追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以工作实绩赢得群众信赖,树立起勇于担当、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干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着力运用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护的理论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水平人才,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奠定坚实的基础,交出让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坚定理想、矢志奋斗

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史中炼就的精神气度,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自信自立就是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着眼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并用实践得出的结论完善和创新基本理论。纵观干部教育发展历程,就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 结合我国国情,独立自主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培养模式和理论创新体系,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新时代推动干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把深刻学习领会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贯穿培训学习全过程,牢牢把握新思想、新理论揭示的客观规律和正确方向,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要敏锐观察时势的变化,深刻总结伟大实践创造的经验,用更接地气的生动语言和自信自立的精神状态,讲好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故事。根据干部教育不同阶段发展需要,分级分层确定目标,分时分段完成任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索开发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场景,搭建多元立体的学习平台。要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坚定理想、矢志奋斗,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坚持真理、锐意创新

守正创新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包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鲜红的政治本色。干部教育作为理论创新的前沿阵地,要坚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出发,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加强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探究领导干部的成长需要和特点特性,拓宽培训思路,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从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中不断求变,着重在革新思维、扩充眼界、提振效率、创新发展上下功夫,构建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新格局,着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建立起符合当前干部教育要求的体制机制。要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紧跟时代步伐,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应国家所需,以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学习借鉴先进实践经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开拓创新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让理论之花结出丰硕果实。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把坚持真理与求新求变高度统一起来,在知行合一中把锐

意进取的意志转化为行动,汇聚起震撼人心的磅礴力量,为干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直面问题、担当作为

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前进动力,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干部教育要聚焦新时代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作为载体,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 把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统一起来,做好做实党章党规的纪律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等。要冲破传统束缚,突破陈规陋习,从实际出发,敢于接触和解决干部的现实思想问题,着力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革命建设经验和面临的困难问题带入课堂,把政治训练和本领淬炼结合起来,使各级干部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积极引导领导干部从思想上澄清模糊认识,坚决抵制不良现象的侵蚀,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提升谋划工作大局和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牢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要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找准问题的突破口与着力点,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不断提升科学决策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等,进而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更好地担当新使命、创造新业绩,以实际成效检验理论学习成果,推动干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