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主题教育典型案例学校经验

主题教育典型案例(学校经验) (4篇)

主题教育典型案例(学校经验)

(4篇)

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党员实践活动网格化管理模式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打造“一中心、两平台、三结合”辅导员成长体系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立德树人 培根铸魂 明德讲堂拓宽育人新途径

音乐舞蹈学院:“郑小音”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建设研究

主题教育案例选登

一、背景介绍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A强调了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他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要求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红心向人民,热情为人民”,紧密联系群众,倾听广大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党员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为人民群众做出更大的贡献。

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在此显得尤为重要,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从而更好地推广和总结党员的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党组织和社会组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案例做法

(一)网格划分

将社会实践服务区域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个专人或小组负责管理。划分网格的原则可以根据地理位置、社区边界、党员分布情况等因素进行划分。

(二)党员的分配管理工作

根据每个网格的管理范围和工作量,确定相应的管理负责人。负责人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组织和协调党员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和管理开展工作。明确每个网格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包括党员社会实践活动的收集、记录、审核、统计等工作,以及向党组织提供相关报告和数据分析等。

(三)针对党员的活动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系统。设计党员社会实践记录表,其中不仅需要收集时间、地点、实践内容,而且还要确保党员社会实践活动的数据收集、存储、整理和分析工作。利用计算机软件、云存储等技术手段,方便管理人员进行数据录入和查阅,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共享。

(四)党员实践活动的监督和考核

建立监督与考核机制。定期对各个网格的管理人员进行督导和考核。监督可以通过系统内置的审核机制、现场检查等方式进行,确保管理人员按时、准确地完成任务,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打开群众对活动服务的意见反馈渠道

建立群众意见反馈渠道。鼓励党员和管理对象对服务的群众对象的反馈及建议给出及时反馈和内部调整。及时解决用户反馈的问题,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和操作性。

三、工作成效

我支部通过构建党员实践活动网格化管理模式,旨在全体支部党员参与,在过程中监督党员活动中发展质量。通过收集党员们的实践活动过程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党员们亲身在场进行活动的观察和体会,以及支部成员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表现。发挥党员的党性意识,通过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和成长,促进党员发挥为人民服务的作用,树立鲜明的党员先锋模范形象。

(一)学生第四党支部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社会实践

为深入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到A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根据疫情防控及学校实际,志愿者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并开展相关活动,并结合寒假社会实践,组织八人实践队伍进行了一场“寒假暖冬”疫情下医务人员子女课业辅导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期间主要为医务人员子女进行课业辅导、友情互动及心理辅导等,为孩子们在寒冬带来知识和丝丝温暖。实践队伍的各成员积极参与,主动联系有需要帮助的医务人员,为他们的孩子进行课业辅导,希望这些孩子的成绩和生活会如竹子一般节节高升。此外,还与孩子们进行了一些友情互动和游戏,愿他们这些小小的行动能够在这个疫情横行的春节给孩子们添些乐趣。

(二)学生第四党支部学生进行疫情期间帮助核酸检测社会实践

奉献是中国共产党员的精神底色。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舍己为人、克己奉公、鞠躬尽瘁等一直为人所推崇,凝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核,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奋进新时代的路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长期的实践中,党员的奉献精神为无数人照亮了前行的路。

担当是中国共产党员的鲜明品格。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担当史,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共产党人的民族担当。敢于担当是党章对党员的要求,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征和优秀品格。在疫情期间,信息工程学院党支部勇于挑起为同学们服务的担子,与同学们共同渡过难关。

(三)学生第四党支部学生进行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

为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激发青年学生们的校园情怀,第四党支部学生在校图书馆开展“卫生无死角”打扫活动与“暖心献花送祝福”活动,为我校师生营造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温暖和谐的校园氛围。同时也使得第四党支部学生们认识到校园管理工作的艰辛,在相互配合中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在义务劳动中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

(四)学生第四党支部学生进行地铁站志愿服务社会实践

为了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与认知,培养党支部成员奉献精神,为社会展现青年党员青春志气,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在奥体中心地铁站开展“文明乘车,安全出行”引导乘客安全乘车公益实践活动。该活动不仅使得党支部学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也为青春成长历程中增加了一段难忘的经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近年来,郑州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一直努力践行党的二十大的实践要求。

党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党性的修养锻炼不是光靠在书本、会议中简简单单就能够提高的,只有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加强党性修养,实践是党性的“经验交流”。第四党支部成员通过各种各样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在实践中砥砺党性,在服务中彰显党性。

四、经验启示

在以后的党支部工作中,通过党员实践活动网格化管理模式党支部能够更加精细地管理党员和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每个网格,党支部可以更充分地了解该区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计划和活动方案,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精确度。网格化管理明确划定了各个网格的边界和责任范围,党支部可以更好地定义每个网格的管理目标和责任。这有助于提高党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动力和责任感,促使管理工作更加主动、有效地展开。网格化管理模式下,党支部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收集和分析党员社会实践活动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党支部可以更好地了解党员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活动效果和问题,并基于数据进行科学决策,优化活动计划和资源配置。

通过网格化管理,党支部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培养管理人员的能力,提供相关培训和学习机会。通过参考网格化管理模式下的数据管理和监督机制,借助科技手段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决策和监督,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党员社会实践活动,把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有助于提高自身服务意识,做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大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群众和党员之间的互动,提高广大党员群众素质,增强党员归属感和团结感。将团队不断打磨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的优秀党员队伍。

主题教育案例选登

近几年来,郑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全面学习贯彻落实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A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辅导员素质能力为核心,创建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青蓝工程,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关键环节,多措并举选优、育好、用活辅导员,推动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品化,致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保障。

一、背景介绍

在新时代背景之下,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日益凸显,他们不仅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承担起辅导学生心理的重任。正是如此,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辅导员队伍,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但辅导员队伍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现实之困。一是学缘结构的多元化与职业素养专业化要求的矛盾。目前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背景极其多元化,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政治理论素养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对辅导员的专业对口程度不够,部分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为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带来了挑战。二是工作边界的模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化要求的矛盾。工作边界的模糊性、学生需求的多元性以及线上线下的交互性使得辅导员工作缺乏“聚焦”,难以有时间和精力系统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三是身份定位的边缘化与“双线”晋升实际要求的矛盾。理论上,双线晋升政策应该能够更好地推动辅导员职业发展,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但是日常工作的琐碎繁忙常常使得辅导员无暇顾及科研产出,导致辅导员队伍中未定级、初级和中级职称者占多数,副高级职称者占少数,高级职称者更是凤毛麟角。鉴于此,学院党委根据新时代辅导员目标任务和发展环境,结合本院发展实际情况,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辅导员素质能力为核心,创建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青蓝工程。在学校的科学谋划下,机械工程学院从“一中心、两平台、三结合”搭建辅导员成长体系, 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激发辅导员队伍建设新活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注入新动力。

二、案例做法

(一)“一中心”聚焦辅导员政治引领

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上与大学生接触最多,距离最近。面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辅导员扮演多重角色,成为大学生最为信赖的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践行者,辅导员必须先受教育,做到自重,才能受到学生尊重。机械工程学院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政治引领为中心,用“漫灌”与“浸灌”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辅导员的政治意识,树立辅导员的职业理想。

(二)“两平台”增强辅导员团队凝聚力

厚植辅导员团队文化土壤,有利于辅导员之间凝心聚力。机械工程学院致力于建设思政育人一体化综合平台,把辅导员工作成果、荣誉和团队文化建设“上墙”,从文化氛围上铸就团队共同愿景,强化辅导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使辅导员固守“以生为本”的初心;全力打造“易+”融媒体平台,从媒体宣传上展示辅导员个人形象、工作业绩,强化辅导员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使辅导员唱响“机械工程学院最强音”。

(三)“三结合”培育辅导员成长共同体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机械工程学院运用“三结合”方式促辅导员形成职业发展“共同体”,使辅导员个人成长更加贴近学生。

(一)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

一是从严对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严格管理辅导员日常工作,强调辅导员工作的执行力,尤其是要狠抓辅导员作风建设,督促辅导员将“十个一”和“四进”工作模式(进网络、进活动、进课堂、进宿舍)结合起来,将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二是加强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支持和办公环境,通过谈心谈话、工作研讨、结对共建,给辅导员以更多的指导、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疏导,从工作氛围营造、个人成长发展、平时学习生活等方面,加强对辅导员的关心关爱。

(二)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一是深化正向引导,提升辅导员认同感。为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辅导员评优、年终绩效、外出交流培训等和辅导员年级工作、纵向工作、科研等业绩挂钩,尤其在学院年终绩效分配辅导员单列,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二是注重考核评价,提升辅导员责任感。根据辅导员知识体系、个人能力、生涯目标和职业兴趣等个性化特征,以思想政治、纪律作风、工作实绩、师生认可为考核权重制订《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考核办法》,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进,引导辅导员严格自律、忠诚履职、敬业爱生。

(三)坚持博学与专攻相结合

一是全面夯实辅导员业务能力。新入职辅导员经验浅、业务不熟悉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机械工程学院大力选送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就业创业指导师等各类培训和外出交流学习,利用工作例会“一周一点评一总结”强化辅导员的基本工作技能,举办辅导员沙龙探索问题、研究工作、共享成果,帮助新辅导员尽快胜任工作。同时实施双辅导员制、双层考核制,辅导员交叉担任副班主任(简称:A、B辅导员),A担任B所带班级的副班主任,B担任A所带班级的副班主任,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实行传帮带,全面提升辅导员的业务能力;

二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互学互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导员活动,打造开放型、探索型、展示型交流分享平台,积极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学院通过公开遴选,把品德优、能力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与辅导员结对,一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带一名辅导员,共同研究探讨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研究学生当前的热点难点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机械的专业知识,一起做科研,一起做项目,把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助推机械工程学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根据辅导员专业背景和纵向分工,注重把学生工作和科研相结合,大力推进辅导员“一人一品”工作,指导辅导员参加校级辅导员技能大赛,邀请专家指导辅导员撰写高质量论文、课题,以学生工作品牌建设、辅导员技能大赛准备和科研立项推动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提升。

三、工作成效

机械工程学院积极贯彻落实文件要求,不断优化选聘、培养、发展制度体系,大力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在一系列重点时期、重大活动、重要事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成为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

(一)辅导员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趋优化

目前机械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队伍人数达到11人。整体来看,专职辅导员人数配备已基本达到国家要求。辅导员岗位吸引力不断增强,来源更加多样,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发展梯次更趋合理,专业技术职务、队伍学历层次和政治素质不断提升。学院积极搭建辅导员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努力实现“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待遇有保障”,调动了广大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标准更加明确

辅导员是履行高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从职业功能、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及知识四个方面对应不同等级提出要求。这一要求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明了路径和方向;进一步强化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为学校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推动学校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了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明晰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为深入推动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三)辅导员队伍培养和研修力度不断加强

青蓝工程承担辅导员培养和研修任务,逐步建立起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养格局。鼓励辅导员积极申报专项课题或参加任课教师的课题项目,鼓励、支持辅导员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定期举办辅导员工作创新探讨,实施“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计划;强化辅导员队伍基层实践锻炼,选派辅导员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访企拓岗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四)辅导员队伍职业认同感进一步提升

通过青蓝工程建设,对辅导员工作高度肯定,给予了辅导员队伍极大鼓舞。在学院内发掘、培育优秀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辅导员职业内涵挖掘与职业理想塑造,弘扬辅导员价值追求,通过宣传扩大社会正面舆论影响力,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社会认同度和职业认同感。

(五)辅导员队伍更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结对,加强了两支队伍优势互补,打通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壁垒,保证双方队伍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优势互补,从而形成育人合力;高校辅导员队伍与专业课教师队伍是两支非常重要的育人力量,结对可以保证辅导员队伍和本专业课教师队伍有良好的沟通,加强辅导员队伍了解各科专业课知识,帮助队伍人员全面把握各科内容特点和学生课堂情况,有效协助辅导员日常学习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协同打造双方共建机制,能保证与学生就学习沟通交流时有话讲、讲好话,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四、经验启示

青蓝工程作为学院坚持的辅导员培养模式,旨在发挥校园里一些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辅导员尽快成长、成熟,是互相欣赏的成长舞台。只有辅导员、教师之间互相欣赏,才能轻易点燃彼此携手的热情,才能轻松滋生彼此感染的效果,才能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成长状态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美好初衷。

精致每一个“规范细节”彼此欣赏指数,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明确感受到“参与时的价值”,神往式的抱团成长自然让青蓝工程花坛锦簇,为切实保证青蓝工程的互相欣赏效果,必须实时跟踪师徒结对的每一个实践细节,精细到师徒不同时间段的任务和职责、精致到师徒每周同步开展教学实践的次数和时间、教学反思的篇幅和次数;覆盖到各级业务比赛实验课题、班级文化建设等具体结对活动中双方的表现要求,广展到对家访实践、师生思想沟通、班会的选题等不同领域实践的探讨状况。“规范细节”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负责,让“师徒双方”清晰感受到其中的关爱和尊重,为切实在青蓝工程中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自身价值,必须定期监测并规范他们的实际表现,经常提醒师徒方在不同时间段里已经取得的每一项成绩,让他们随时了解前面的目标和后面的追兵,时刻清楚自身任务的完成状况;经常开展专项督查行动,杜绝不正之风和不良倾向的滋生,引导师徒双方面对面开展反思活动,及时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经常搭建诸如“同理导构教学活动”“师徒同聊一本书”“主题教研活动”“等检测载体、不断深化结对实践,掌握抱团成长状况。只有不断为教师间互相欣赏创设平台,才能为青蓝工程不断注入动力,抱团成长的姿态才会美不胜收。

提高每一种“激励方式”彼此欣赏效果,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清晰体验到“认可时的喜悦”,向往式的教学相长自然让青蓝工程“落英缤纷”。多一些激励视角,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收获被欣赏的快乐,每位教师都有自身的素质短饭,都有自己成长的空间,青蓝工程的帮助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辅导员,而应覆盖到每一位教师,把“认师”的主动权交给教师,不看年龄,只看需要,让他们可以在结对实践中切实汲取到自己最需要的“成长养分”,不断完善和优化“完美师徒”评选机制,让师徒结对成为教师们的“向往之旅”。多一些竞争视角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拥有被欣赏的舞台,根据帮扶对象成长需要,让班级管理、课题实验、心理咨询各方面素养都可以纳入帮扶框架,走出同学科、同级部结对的束缚,让青蓝工程各种育人实践,但结对实践中师傅的确定必须通过竞争上岗,师傅的专业素养必须在实际考核中经得起考验,是不同须域中的中坚力量、骨干群体,确实可以在具体业务上给予同事以指导,帮助其尽快进入正确的育人实践轨道,并可以在帮扶实践中主动丰盈和提升自己,激励一大批生富力强的中坚力量因为教学相长而乐在其中,

提升每一个“呵护动作”彼此欣赏系数,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尽情品味到“互助时的美好”,醉心式的携手发展自然让青蓝工程“绚丽多姿”,擦亮结对实践在考核过程中的“加分项目”,将学校对青蓝工程的呵护关注切实融入日常育人环节,特别是让携手发展成效突出的师徒清晰感受到被关注、被欣赏的分量。拔高结对双方在日常实践中的“偏爱项目”,站在“结对师徒”成长需要的角度去创设呵护情境、搭建支持平台,需要开阔视野,就相机安排他们多参与有助于双方成长的学习考察、交流研讨,需要树立自信,就鼓励他们去参加各类业务比赛、课堂教学展示;需要解惑指导,就及时采取“走出去请讲来”的方式让他们与专家面对面,更多有实力或者有潜力的教师群体发现并沉醉“被欣赏的美好”。

青蓝工程只有成为互相欣赏的成长舞台,才会唤醒广大教师的“伙伴精神”“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才会各种形式的“抱团成长”自然融入到校园每一个育人环节,才会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切实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常态,才会引导教师们尽情绽放自我、尽快成就自我。

主题教育案例选登

一、背景介绍

机械工程学院明德讲堂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是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为提升学院全体师生立德树人和专业能力而开设的一种新型育人载体。明德讲堂的举办有效激发了师生党员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提高了机械工程学院的党建工作质量和育人水平,对我校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主要做法

(一)明确目标定位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根据当前学院的发展现状和师生的实际需求,确定了明德讲堂的目标定位:一是以政治引领为核心,强化师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二是以专业培养为重点,提高师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三是以文化塑造为基础,培育师生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将明德讲堂作为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体系,制定了明德讲堂的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明确了明德讲堂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建立了明德讲堂的工作台账和档案资料。

(二)优化主讲人选择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广泛联系各界优秀人士,邀请他们作为明德讲堂的主讲人。主讲人的选择既注重专业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又注重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主讲人包括学校副教授以上职称、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在职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就业明星、考研学子、优秀学生干部、特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学者、行业精英、优秀企业家、历届优秀校友等。机械工程学院党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寻找和邀请主讲人,比如通过网络平台、媒体报道、校友关系、行业协会等了解和联系各领域的优秀人士,通过电话、邮件、信函等方式邀请他们参与明德讲堂,通过签订协议、提供交通住宿、颁发证书等方式感谢他们的支持和贡献。

(三)丰富主题内容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根据不同阶段和时期的教育目标和重点,确定了明德讲堂的主题内容。主题内容涵盖了学术科研、师德师风、党员模范以及专业前沿、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方面。主题内容既体现了时代性和针对性,又体现了专业性和实用性。机械工程学院党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确定和完善主题内容,如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意见箱等方式了解师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网络搜索、文献阅读、专家咨询等方式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讨论研究、方案制定、反馈修改等方式制定和完善主题内容。

(四)创新形式方法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根据不同主题和主讲人的特点,创新了明德讲堂的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包括了专题报告、经验分享、互动交流、现场演示、实践参观等。形式方法既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又体现了生动性和趣味性。机械工程学院党委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创新形式方法,比如通过视频直播、网络互动、微信平台等方式扩大明德讲堂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明德讲堂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通过实物展示、模拟操作、现场体验等方式提高明德讲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工作成效

(一)提高了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明德讲堂深入宣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拥护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德讲堂邀请了多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作为主讲人,从不同角度阐释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要求,使师生们深刻理解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增强了对党的核心地位的认同和维护。明德讲堂还邀请了多位优秀校友作为主讲人,从不同领域分享了他们在学习工作中践行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经历和感悟,使师生们深刻感受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二)提高了师生的专业能力水平

明德讲堂紧密结合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引导师生掌握前沿技术,开拓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明德讲堂邀请了多位机械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和知名学者作为主讲人,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机械工程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使广大师生深入了解了机械工程的学科特点和专业要求,增强了对机械工程的热爱和信心。近两年,学院教师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9篇,EI收录27篇;承担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6项,河南省教育厅高校重点项目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300余项。学院始终致力于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近两年,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项,获得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10余项,省级各类学科竞赛奖项60余项,获市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项40余项。明德讲堂还邀请了多位创新创业领域的优秀人士和行业精英作为主讲人,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在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使师生们深入了解了创新创业的理念和策略,增强了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勇气。

(三)提高了师生的文化素养品质

明德讲堂注重培育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师生遵纪守法,尊师重教,诚信友善,勤奋进取。明德讲堂邀请了多位文化艺术领域的名家大师作为主讲人,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使广大师生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追求,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明德讲堂开讲以来,我院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2人被评为校级网络评论员,1人被评为校级党史学习教育先进典型,2人被评为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连续2年被评为校级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新媒体工作先进集体。此外,明德讲堂还邀请了多位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作为主讲人,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贡献和成就,使师生们深入了解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增强了道德修养和责任担当。张明浩同学被共青团中央评选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河南省共青团“返家乡”优秀学生;李坤同学参加志愿服务的事迹被学校官网、大河网宣传报道;王茂茂被共青团中央评选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被河南省团省委、教育厅评为河南省优秀学生干部、河南省优秀共青团员、河南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现就职于共青团河南省委全媒体中心。机械工程学院3D打印学生社团被评为“河南省十佳学生社团”。

(四)提高了学院的党建工作质量水平

明德讲堂为学院的党建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和平台,推动了学院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了学院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明德讲堂通过整合学院内外的优质资源,打造了一个高水平的党课教育品牌,提高了学院的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学院的教学科研等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人才支撑。2022年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机械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荣获省级样板党支部,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实现支部党员教育监督常态化机制高效运行。明德讲堂通过广泛宣传和推广,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增强了学院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为学院的对外交流和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四、经验启示

一是要坚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明德讲堂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明德讲堂是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为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而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其核心是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增强了师生们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担当。

二是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把服务师生为宗旨,把明德讲堂作为提升师生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和渠道。明德讲堂是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为满足师生在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的多元化需求而开展的一项务实性工作,其宗旨是以服务师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之成为师生提升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和渠道,增强了师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品位。

三是要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把改革创新为方向,把明德讲堂作为推动学院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明德讲堂是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为推动学院党建工作与时俱进、与事业发展相适应而开展的一项先进性工作,其动力是以创新为源泉和驱动力,贯穿于明德讲堂的目标定位、主讲人选择、主题内容、形式方法等各个环节,使之成为推动学院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增强了学院党建工作的活力和效果。

四是要坚持以实效为标准,把质量效益为目标,把明德讲堂作为检验学院党建工作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标尺和反馈。明德讲堂是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为提高学院党建工作质量和效益而开展的一项实效性工作,其标准是以实效为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尺和反馈,使之成为检验学院党建工作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标尺和反馈,增强了学院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主题教育案例选登

一、背景介绍

2017年音乐舞蹈学院党委发起“导读工程”,郑小音之《为你读书》便是音乐舞蹈学院导读工程平台孵化出的一个新的学生工作特色项目,主要是为了建立信息化导读导学平台,实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导读导学新形式,引导学生把日常信息化工具的运用聚焦到阅读经典和学习专业前沿知识上来。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学院成立新媒体工作室,指定专人负责,组建团队,将原有微信公众号进行改版升级,并将抖音账号、校园内网、外网、快手短视频的相关账号进行整合,统一监管,学院“郑小音”新媒体矩阵正式形成。

二、主要做法

(一)结合专业学习,构建网络育人新模式

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思政育人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以网络为载体,通过互联网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坚持以“读观演创作”为引导,根据专业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持续开展手工作品展、图书“导读”工程。在播音与主持艺术开设《郑科朗读者》《为你读书》《经典诵读》等板块;在音乐学、表演艺术专业持续开展声乐器乐“展演”、毕业演出“汇报”系列活动;在舞蹈编导专业开展舞蹈创编展示、技术技巧比拼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青年学生对互联网,尤其是手机上网的信任度、依赖性,评论和分享的参与度变得越来越高,“青年人在哪里,思想引领就在哪里”。

(二)融合实践教学,建立网络育人资源库

以学院“N+3”实践育人模式为抓手,将学生思政工作融于教育教学。音乐舞蹈学院目前有管乐团、民乐团、曲艺团、舞蹈团、合唱团、电声乐队、播音主持、喷空校园、德睿筝乐团等多个实践教学团队,学生们可以达到“台上能编、台下能演、后台能操作”三种能力。编创了多部专业特色的剧目,如《我们都是志愿者》、快板剧《青春使命》、舞蹈《步步声响》、原创朗诵《今天我们将要告别》等优秀作品,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院风。学院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专业建设活动,为网络思政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优质的资源与素材,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了网络育人的新模式,保障了网络教育的运行平稳化。

(三)加强队伍建设,培养网络育人新力量

学院通过政策引导、培训提升、技术支持、典型示范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骨干。在指导新媒体编辑、开展思政课授课等方面涌现出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并积极在网上发声,在网络上指导学生学习;加强培训,负责每日的微信、微博和抖音等内容推送,在更好地进行学院思政宣传教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遴选网络评论员,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空间。目前,线下主要载体是音乐舞蹈学院“郑小音”服务团队。包括辅导员团队、新媒体工作团队、郑小音党员先锋队、郑小音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多个群团组织,他们把“郑小音”穿在身上、装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中,他们的事迹通过线上“郑小音”新媒体矩阵平台进行发散和传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拓宽宣传途径,构筑网络育人新载体

充分发挥网络传播效力,顺势而为,精心谋划,加强新媒体建设,积极探索校园新媒体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利用好两个载体,精心选用有思想、有价值的校园题材,积极构筑内容新颖丰富、风格高雅清新、深受师生喜爱的新媒体思政载体。搭建音乐舞蹈学院“郑小音”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头条等融合平台,其功能是通过线上阅读的推广和延伸、视频素材的收集与传播等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的方式,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吸引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前线上已经开辟了《党建动态》《学院动态》《就业动态》《教研视窗》《为你读书》《领学新思想》《致敬先辈红色经典诵读》《名家作品赏析》《心灵驿站》《榜样之星》等十几个活动专栏,吸引了一大批固定粉丝。

三、工作成效

新媒体作为一种便捷化的信息传播平台,不仅要求传播速度迅速,更要求传播内容的可靠、精准。“郑小音新媒体矩阵群”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搭平台、促融合、抓创作、强管理,推进思政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郑小音”新媒体网络平台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根据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学院成立了“郑小音新媒体工作室”,工作室明确岗位职责,指定专人负责,配备指导教师。把学院内网、外网以及抖音、微博等宣传媒介一一进行整合,纳入郑小音新媒体矩阵,形成了以微信、微博、抖音为核心的多位一体、联动传播、融合发展的思政教育传播新格局。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搭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及时把课堂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线下传统活动在线上进行宣传、推广。近两年内网上传新闻300余篇,官网采稿量达148篇,新媒体推送数量达700篇,视频达139个。

(二)“郑小音”衍生出许多优质高效网络育人产品

1.郑小音之《导读工程》(2017年开始,持续开展至今)

导读工程是我校推进阅读推广的全新模式,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读书方案,在老师的引领下,建立师生共读机制,从而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从引领走向自觉,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导读工程由调研掌握需求、专家会商评审、定制个性书单、建立读书档案、依托社团组织、拓展开放平台等流程,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分院教师、教研室对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的需求;建立“阅读起跑线”师生交流平台,通过交流群开展阅读推广、新书目的荐购、书目发送、阅读交流等工作的开展;建立分院老师个人图书电子档案,了解每位老师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编制专业课程、文化素质教育名著导读必读书目,由分院教研组专家、教授根据学生专业和教学需求编制导读书目;成立导读工程阅读推广群和学生笃学协会,来引领和督促阅读计划的实施。

2.郑小音之《为你读书》(2020年开始至今)

郑小音之《为你读书》便是音乐舞蹈学院导读工程平台孵化出的一个新的学生工作特色项目,其主要载体是音乐舞蹈学院“郑小音”微信公众号。该项目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线上阅读的推广和延伸,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该项目的人员为全院对阅读有兴趣的师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准备诵读的材料,做背景分析。再利用视频或者音频进行录制,然后通过微信进行推送。同时,结合时间节点,不定时地进行读书分享交流,主题诵读等活动。目前,《为你读书》推出了领读新思想、致敬先辈红色经典诵读、名家名著赏析、抗疫专辑等多个小版块,目前已经进行2年多,200多期推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疫情期间,《为你读书》推出的抗疫合辑也收到了一致好评。以艺战“疫”,为爱发声,他让人对特殊时期的阅读有了更深的思考。

3.郑小音之《我的志愿感悟》《主题教育读书班学习》《我和我的红色记忆》《青春进行时》等多个优秀网络产品持续开展。(2022年)

2022年,项目在原有郑小音品牌项目的基础上,利用好品牌资源,结合学院各支部专业特色,以理论学习为契机,持续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推文活动: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我的志愿感悟》系列、《党课培训领学系列》、《我为群众办实事》、《讲好普通话、喜迎二十大》、《二十大、大家说》,推出郑小音为你读书之《学习党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篇章》、《我和我的红色记忆》、《音乐舞蹈学院庆祝建党100周年》、《音乐 三下乡》系列栏目,推出学习先进好榜样教师篇之《防洪抗疫中的使命与担当》、《青春进行时》榜样风采展示栏目。截至目前,以新媒体工作室为依托,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平台已发布推文2500多条,微信及微博关注人数超过1W+,累计阅读量高达100余万次;在学校微信每周排行榜上,基本位列前三。

4.郑小音之《品书意,悦分享》(2023开始至今)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意”。莫让青春散场,高潮无处安放,用生活的感悟去读书,用读书的感悟去生活。音乐舞蹈学院结合专业特色,通过线上阅读的推广和延伸,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该项目的人员为全院对阅读有兴趣的师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准备诵读的材料,做背景分析。再利用视频或者音频进行录制,然后通过微信进行推送。师生在读书中得到慰藉滋养,收获内心的充实和温暖,把“品书意,悦分享,共成长”真正落到实处。目前已推送20期。

四、所获荣誉

平台建设运营二年来,网络教育功能进一步彰显。郑小音思新媒体矩阵建设为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平台和载体。网络育人更加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这个群体的需要。有了新媒体的加持,学院在育人形式和育人实效上都有新的变化。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努力,创造出了一系列优秀的网络作品,引导广大师生讲好校园故事,讲好身边故事,弘扬正能量,谱写青春凯歌。

2019年8月,《“导读工程”项目引领下的习惯养成教育》获得河南省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同年获得河南省经典诵读教师组、学生组三等奖,获得郑州市“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比赛三等奖;2021年《新媒体平台建设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以音乐舞蹈学院“郑小音”为例》立项为校级学生工作重点项目,《郑小音为你读书》获评学生工作品牌一等奖;学生第二党支部学生刘亚茹获得郑州市第三届大学生党史故事比赛特等奖,黄振华荣获第二届河南高校《春心向党》主题朗读大赛特等奖,李旭东等入围“致敬英雄—第五届华艺杯朗诵电视网络大赛”决赛,并荣获感动中国优秀朗诵艺术家荣誉称号;师生们共同编创的话剧《战火中的繁星》国家级大创项目结项,清唱剧《革命红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022年,音乐舞蹈学院获得河南省第三届高校大学生“踔厉奋发正青春、笃行不怠向未来”主题诵读大赛,获省级三等奖2个,省级优秀作品奖7个,优秀指导教师3人;参加河南省教育厅举办的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获大学生组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音乐舞蹈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主持人韩冰玉荣获河南省百优“魅力团支书”荣誉称号;《豫见河南》非遗舞蹈工作坊项目,荣获河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2023年2月,教工第二党支部蒋亚娟获得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书香三八”家书类一等奖,教工第三党支部张晨获得书画类优秀奖;李旭东获得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评选荣获全国本科组三等奖;王依琪获得全国搜知数据第二届讲书人大赛二等奖。

五、经验启示

“郑小音”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平台为高校开展思政实践提供了新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各类活动,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网络生活,也符合当前学生的网络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音乐舞蹈学院积极打造网络优秀作品,组织教师指导学生的网络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学生的课外思政社会实践,这对于学生的实践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郑小音”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不能仅仅依靠网络思政教学资源和创新化的网络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思政社会实践,将网络环境作为现实世界的延伸,使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中获得相应的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学生的网络技能,推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健康发展。高校开展网络思政育人要根据学校的育人方针和专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专业实践,使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下检验专业课学习效果,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更加符合当前的网络时代发展,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创造机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专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可,这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成为综合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