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篇高校、大学职代会、教代会、工代会工作报告讲话合集学校历年材料

(21篇) 目 录

高校、大学职代会、教代会、工代会工作报告讲话合集(学校历年材料)

(21篇)

目 录

1. 校长云国宏: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届教代会暨第九届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1 

2.   校长李建保: 

海南大学工作报告  13 

3. 副校长魏修亭: 

在山东理工大学第七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4 

4.   校长姚郁: 

在五届六次教代会上的学校工作报告  33 

5.   校长云国宏: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届教代会暨第九届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44 

6. 校党委书记王寒松:在中共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 

(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59 

7. 校长张铁柱: 

在山东理工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76 8.校长郭东明: 

在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88 9.校长严纯华: 

在兰州大学七届五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102 

11.   校党委书记杨宏志: 

中国共产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委员会工作报告  117 

12. 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贵州大学第三届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 

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138 

13.   校长: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代会、工会工作报告  154 

14. 校长骆清铭: 

海南大学工作报告  162 

15.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会: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工作报告暨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  173 

16.   校长骆清铭: 

在海南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189 

17.   校长严纯华: 

在兰州大学八届二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218 

18. 校长陈卫: 

在学校四届五次教代会暨工代会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235 

19. 校长胡兴禹:在山东理工大学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工会会 

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43 

20. 校长刘新民: 

在青岛农业大学七届三次双代会上的工作报告(审议稿)  255 

21.   校长刘新民:在青岛农业大学2021级本科生军训汇演开学典礼暨平度 

校区启用仪式上的讲话  269 

22. 校长刘常青: 

在宁夏农林科学院一届二次职代会上工作报告  270 

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引领  加快推动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届教代会暨第九届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校长  云国宏

(2015年)

各位代表:

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届教代会暨第九届工代会今天隆重开幕了。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这次大会是学校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学校2010年以来的工作,谋划“十三五”时期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蓝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努力建设区域特色和民族教育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一、2010年以来学校工作简要回顾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A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 依法治校,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学校事业实现了新发展,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探索科学发展新思路

2014年初,学校启动了以大学章程为标志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工作。《内蒙古师范大学章程》已完成并于2015年提交教育厅审核,《学术委员会章程》

《二级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等20项配套制度也已基本成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学校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高等教育改革新趋势、新要求,注重教师教育和艮族教育特色,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推动内涵式发展为着眼点,就学校的科学定位、转型发展开展了深人的调研与研讨,为今后的改革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多类型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十二五”时期,学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分制改革、网络课程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整合课程资源,核减课程数量,减轻师生负担,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打造国家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精品课程、品牌

专业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2015年开展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评估工作顺利完成并获得专家好评。

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建立了专业动态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本科专业由64个增至81个,涵盖了10个学科门类,基本建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改进招生选拔方式,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国家、自治区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和优秀导师评选等方面均有重要突破。近年来,学校各类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比例基本稳定,现有各类研究生4200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2000人、应用型研究生近2200人,形成了学术型和应用型并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学校进一步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注重加强实践基地和教师职业技能实验室等培训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师范生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高度重视民族高等教育工作,予以优先发展、重点建设,蒙古语授课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进一步夯实了教师教育和民族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积极整合办学资源,创新培训模式,继续教育和高师培训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各类培训近2.5万人次,初步建立起具有现代技术手段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附属中学在自治区基础教育领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打造优质基础教育品牌;建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为一体的附属盛乐实验学校;积极探索校地合作发展基础教育的新模式,与玉泉区政府共建了附属第二中学; 借助学校办学资源和优势,成立了学前教育管理集团和仁爱学前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服务于国家和自治区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学校初步建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完整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体系。

学校抓住国家、自治区大力推动足球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以足球学院、足球学校和足球青训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学校体育学科和体育工作全面发展。

(三) 学科建设扎实推进,学科水平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继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 学位点增列取得新突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学术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等方面均有长足进展,学科布局和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评促建,通过水平评估和专业评估,学位点建设得到全面检验和有效提升,为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 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协同创新的方式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推动高水平创新平台和智库建设,在佛学文化、民族学人类学、非遗保护、文化传播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传播等领域打造了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的获准,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金奖、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自治区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重要奖项的获得,以及以蒙古文《大藏经》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的产生,标志着学校契合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继续推进人才战略工程的实施,树立“培养人才、汇聚人才、服务人才”的工作理念,健全工作机制,多渠道广纳贤才。积极引进院士、学部委员、博士等高级专业人才,推进实施“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在教师深造、访学、进修等方面取得实效。目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博士学位教师占26%,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50%。学校现有外聘教师312人, 兼职教授、客座教授420人,有效充实了师资队伍力量。通过岗位设置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人事管理工作水平。

(六) 坚持育人为本理念,学生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扎实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等丰富的校园活动为载体,促进大学生素质不断提升。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了学工队伍的教育、管理、服务、指导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学生奖助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共为近7万人(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16亿元, 为2.3万人(次)办理助学贷款1.26亿元,为5000名学生减免学费1000万元,校基金会对270名学生给予87万元资助。“十二五”期间,累计从学费收入中提取1亿元用于对学生的各类资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精神,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在制度建设、组织领导、实践基地建设、就业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实效。扎实推进国防教育,健全和完善了学生教育体系。

(七) 不断强化开放办学理念,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

“十二五”时期,学校同亚、欧、美、大洋洲18个国家的48所高等院校和学术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现有各国留学生近300名,国际化办学

工作取得新进展。学校结合服务“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 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等新闻媒体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合作,累计获得近7000万元的合作经费支持。各类活动的开展,为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八) 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十二五”期间,美术大楼、民族艺术大楼、附属盛乐实验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综合楼、学生活动中心、二期专家公寓、理工大楼等15项大型基建工程先后施工建设,总建筑面积近3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8亿元;完成大型维修改造工程80项,总投资近1.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支出近3.32亿元。各类基础设施条件基本达到了现代大学的建设要求。

学校进一步健全财务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深化预算管理改革, 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加强银校合作,积极筹措办学资金。进一步完善物资设备采购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对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入账固定资产总值由2010 年末的1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近20亿元。

学校加强审计制度建设,强化审计程序,在工程审计中创新性的增加了工程预审环节,使审计的关口得到了前移。“十二五”期间,共完成基建和修缮工程结算审计、跟踪审计及工程预审近500项,报审金额近9亿元,核减金额超过2亿元;完成科研经费、校办企业财务、经济责任审计32项,审计金额近1.6 亿元,进一步维护了学校的财经秩序。

学校图书馆在文献服务、馆舍条件、服务手段等方面不断改善,跻身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先进行列。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自然科学汉文版被收入“中文核心期刊”。档案工作不断加强,引进先进档案管理系统,档案利用率大幅提升。全面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工程,信息化环境建设达到国内主流水平。

建立健全综合防控保障机制,加强与地方公安机关合作,强化110联警联动合作模式。狠抓校园消防工作,建立起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两校区可视监控工程投入使用,打造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平安校园防控体系。积极推进后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安全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九) 持续关注民生工作,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教工

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前,校内津贴连年增长。学校从2015年起,为教职工全员缴纳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并承担了以往由财政负担的职工医疗保险。此外, 还提高了盛乐校区误餐补贴、离退休补贴、临时工工资及遗属生活费的发放标准,实现了教职工免费乘坐通勤车,专项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引进人才的住房购置及条件改善,分三批次完成了教职工集资建房退款等工作。积极开展慰问、体检等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在两校区分别建设了教职工活动室,先后成立了14个各类教职工社团组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保障。

(十)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全面加强党建工作的五年。成功召开中共内蒙古师范大学委员会第十次代表大会。持续深入地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了实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各项决策部署, 扎实开展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党风廉政和反腐败以及制度建设,保障了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认真落实党委抓党建的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抓党建的第一责任。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障了中央和自治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学校贯彻执行, 把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学校工作全过程。重视制度建设、注重工作程序、强化工作执行力,以创新机制和完善制度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保障了党建工作落地生根。2012年,学校党委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荣誉称号。2014年,学校被评为全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典型基地。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从严要求和管理干部,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狠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持续增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健全党管人才的工作机制。全面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载体和机制,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议事日程和全局工作。

认真履行党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肃查处和整治“四风”突出问题,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28条配套规定,研制并运行廉政风险防控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了廉政风险防控监督管理模式。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构建了校院两级齐抓

共管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工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职能,关心关爱教职工, 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推动“三育人”评选等系列评奖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丰富活动载体、加强硬件建设,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的四项待遇。充分发挥了共青团联系团结教育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履行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加强思政引领和价值引领工作,努力打造“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效精准服务。学校投入230万元支持各学院开展“一院一品”和学生特色文体活动及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益于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离退休老同志的关心帮助,更是全体师生员工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校党委和行政,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十二五”时期,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我们仍要客观、理性地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办学定位还不够明确,转型发展的思路还不够清晰;二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刚刚起步,与之配套的各项制度体系建设还需逐步完善;三是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以及人事体制机制的建立尚未完善;四是对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顶层梳理不够明晰,建设措施有待完善;五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团队较为缺乏,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的机制不够健全;六是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深化力度不够,管理和服务水平与现代大学的建设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七是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强化,对形成良好教风、学风、校风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这些都将是我们在“十三五”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思路

(一)发展机遇

“十三五”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在“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国家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对外开放以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对高校来讲,这些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要牢牢抓住并把握这些机遇,因为“抓住机遇就会赢得未来、丧失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这是许多高校发展的重要启示和经验。

科学定位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的发展定位也正在从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转变。我们应该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合理的科学定位,将学校的建设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契合,实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

转型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所依存的经济社会大环境正在转型, 势必要求高校对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作出相应调整。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高素质学术型和应用技术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也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以学研产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转型发展。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高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领域呈现出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以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大学深度开放与服务社会等新常态,而贯穿这几个新常态的一条主线就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和良好条件。

国家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为学校开放办学注入了活力。“一带一路”战略和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战略机

遇。学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资源优势,突岀重点和特色,发挥学

校的区域优势,深度参与国家战略的实施,在原有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合作范围和领域,建立高水平智库,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

(二)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思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A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开放发展、人本发展的理念,重点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深化人事制

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办学活力,从根本上提升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我们希望,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将学校建成在全国地方高校中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更加优越,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强,人民满意、社会知名,区域特色和民族教育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三、“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合理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创新教学团队培育机制。对于应用型学科专业,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制度;探索学研产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和学科专业交叉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发展与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师范品牌专业。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步伐和力度,建立完善的以民族教育为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着力深化研究生教育质量综合改革。完善研究生招生制度,探索形成吸引校内外优秀推免生源的有效机制。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注重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改革导师评定制度,加强管理考核,建立退出机制。

不断开拓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扩大留学生的招收国别和数量,加大与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力度,引进与输送并举,积极改革留学生教育模式, 提高培养质量。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步伐。

稳定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加强培训条件建设,从体系架构上实现继续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加强对附属中学的办学指导,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办学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影响力。

(二)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认真梳理学科专业体系。以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在强化教师教育学科群优势的同时,大力提高人文社会学科、理工学科、艺术体育学科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水平,形成各学科互相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新格局。

全面启动并深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合理规划重点学科建设的分层推

进机制,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统筹推进自治区级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的同步发展。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学科建设的质量监控。完善一级学科和重点学科负责人制度以及学科、学位点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学科与学位点评估考核制度化、常态化。抓住机遇,联系微信3231169,做好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与申请工作。

(三) 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服务社会水平

围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继续开展同各级政府、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加强协同创新平台、新型智库、创新团队建设和人事制度体制改革,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汇聚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及团队,促进科研转型。根据《新型智库建设指导意见》精神,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推动重大科研课题和重大科研成果产生,力争使学校成为国家、自治区高层智库。

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凝练研究方向,突出研究优势, 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突破,推动科研实力不断提升。主动对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产出一批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

牢固树立科研强校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实行科技工作分类管理。通过中长期跟踪扶持、优化评价体系、提升科研奖励标准、加大经费投入、共享科研资源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四) 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以改革激发活力。加大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特别是重点学科发展急需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加大对现有师资的培育力度,使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岗位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分类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价与评审办法,分类制订职称评审条件,强化质量导向。积极探索并实行职员制,构建科学的人才激励、扶持和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体系。

(五)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着力提高育人工作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学生社团的引导,努力形成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

提高对贫困学生帮扶的精准度,加强受资助学生诚信、感恩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引导性,拓展工作覆盖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建立健全精准就业机制,搭建供需精准对接服务平台,不断丰富服务内容, 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建设。落实大学生创业补贴政策,鼓励和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着力打造毕业生创业品牌。

创新辅导员选聘机制,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实施辅导员素质提升工程, 不断提升思政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和职业化水平。

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和创新校园安全管理为重点,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人文特色

重视第二课堂建设,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为载体、以学院为主体”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以盛乐大讲堂等品牌活动为平台,加强创新文化和学术道德建设,以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为抓手,加强校风建设,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加强对师大精神、办学特色、优良传统的研究和凝练。与社会新媒体合作办好校报、校园网、校广播电视台、学校官方微信、微博等校内主流媒体,创新宣传手段,讲好师大故事。

合理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布局,将校史馆、博物馆、国防园等各类场馆打造成师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修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文化培养基地。加强宿舍区、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文化氛围的营造,凸显师大人文特色。加强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开发一批具有师大特色的文化产品。依法治校,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

(七)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构建全方位的开放办学新格局

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以落实“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为契机,加强与蒙古国、俄罗斯等沿线国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坚持开展高水平的国际性科学研究和学术合作,打造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

学术研究平台。

扎实推进国内合作办学工作,面向社会发展需求,广泛与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新模式,不断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

(八) 着力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推动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以“互联网+教育”理念为引导,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学校核心业务的变革与进步,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师大特色的智慧大学。

着力打造校园智慧学习的新模式。提升教师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加强在线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引进,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和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引领高校教学创新与变革。

打造学校知识创造与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完善学校科研资源、数据和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校内外跨学科团队之间协同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打造学校智慧管理和师生智慧生活的新模式。建设更具有感知能力的校园网基础设施,慕能互联互通的应用系统以及更加全面深入的数据应用平台,并

广泛应用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两校区揺同运行、教师聘任与岗位管理、财务

统筹、资产管理、校园生活等各个方面,将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九) 全面加强党建思政工作,引领保障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强化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入抓好作风建设,树立优良作风,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紧紧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形成全体师生干事创业、推进学校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合力。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积极发挥教代会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推进管理重心向二级学院下移,继续优化内设机构,完善各部门职能。完善两校区办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两校区科学运行、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完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办学治校能力建设,持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形成系统、规范、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积极探索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注意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加强干部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实现党建工作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有效对接。

以“新媒体创新创意中心”建设为重点,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巩固思想宣传阵地。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水平高、素质过硬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强化队伍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制度体系,深化纪律审查工作,深刻认识、深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本质要求。

加强民主建设,做好群团工作。落实多党合作制度,加强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工作,强化港澳台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使用力度,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感情上贴近,生活上照顾”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离退休教职工的四项待遇。创新工会工作方式,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畅通群众利益表达和协调渠道,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坚持党建带团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的意见,立足“强三性、去四化”,全面深化共青团及学生工作改革,深化推进思想引领和服务两大战略任务,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文化素养和责任意识,以创新精神推动学校团学工作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也正处于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解放思想,做到开明办学;拓展国际、国内教育战略视野,做到开放办学;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做到开心办学。要坚持“求真务实、育人至上、学术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早日把学校建成区域特色和民族教育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谢谢大家!

海南大学工作报告

在第二届教职工代表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校长  李建保

(2017年1月10日)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亮点

2016年,是学校“十三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创一流、建百强”的奋斗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学术影响力,取得了一些突出成绩和标志性成果。

(一)成功组建热带农林学院

从5月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热带农林学院组建事宜到7月正式挂牌,只用了短短50天左右的时间,体现了海大速度、海大效率、海大精神,并涌现出了以符灶儒同志为代表的全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先进典型。学校多次开会讨论热带农林学院建设方案,研究了办学目标、办学规模、机构组建、教学安排、专业调整、基地建设、干部选配、优惠奖励政策制定等诸多迫切问题。

(二)获批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

7月,国家科技部和海南省政府联合发文批准成立南海海洋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设有南海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南海海洋矿物资源新材料利用和南海海洋信息资源化技术三个地域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三) 认真筹建国际旅游学院

9月,学校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实质性启动国际旅游学院联合创建工作,有望在海口市观澜湖地区建设一所高标准的国际化美丽校园。

(四) 显著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3月,李克强总理亲自体验了海大学生的创新发明“开椰神器”和“虚拟现实眼镜”,并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予以点赞。机电工程学院王驭陌

同学获得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最高奖励。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五)初步形成冬季小学期品牌

运行8年的海大冬季小学期,在吸引候鸟型人才、服务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刘赐贵省长的赞许和认可。海南省教育厅开始向全省高校推广这一做法。

(六)持续提升科研创新竞争力科研基金立项数再创新高,在全国立项数综合排名中位列第97,比2015年前移27位。法学院邹立刚教授申报的“我国南海岛礁所涉重大现实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也是学校人文社会学科近年来取得的最大突破。

(七)深化改革教师绩效量化考评体系在量化教师工作成效、打通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师绩效量化考评体系,将工作表现与绩效工资挂钩进行考评,使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教师比贡献、比业绩成为可能,在全校范围内努力营造争、赶、比、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八) 继续改善民生福祉

全校在编教职工基本工资平均增长7.2%。进一步优化校内绩效工资分配结构,重点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基本完成了学生宿舍空调安装,改造了一批热水澡房及设施。新修的校园道路平整通畅,交通标志线清晰醒目,广受师生好评。

(九)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学校与东方市大田镇乐妹村“结对子”扶贫攻坚,帮助开展了技术培训、村容村貌建设规划、科技文化图书室建设、入村大门兴建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脱贫成效。

(十)显著增强财务保障能力全年累计执行财务预算约13.7亿元,顺利达到了省财政厅11月底的预算执行考核要求,实际完成进度为89.36%。接受了省里的审计和巡视,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基本建设、物资采购、科研经费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开通了网络报销系统,提高了教职工报账效率。

二、2016年主要工作

2016年,学校的主要工作还体现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条件建设等诸多方面,普遍取得了不少新成绩。

(一)人才培养方面召开了全校本科教学工作大会。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教学育人质量的新举措:辅修第二专业、扩大转专业比例,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强化“双百”“双一流”留学项目和推免工作,激发优秀学生的学习动力;开设特色课程、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讨论式课程及全省共享课程,突出课程特色;完善督导体系,使校内督导与校外督导相结合、定期督导与集中督导相结合、校级督导与院系督导相结合、督导结果与教师业绩评价相结合, 使督导成为全校教学课程的质量监督员、课堂气氛的巡视员;冬季小学期进一步走向规模化、常态化、学分化,受益学生超过2万人次,160多名高层次候鸟型专家中有约三分之一被多次邀请上课,开设学分课程超过120门;逐步落实农林专业学生“一个班级一块地”,大幅提高农林专业学生奖学金比例和强度。全年共“推免”450人,其中“推免”至“985工程”高校和中科院系统317人, 占比超过70%。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学科竞赛共获得包括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金奖、“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MBA专项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国会展院校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金奖等在内的200余项奖励。

招生与就业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准。共录取本科生8490人,其中一本文史类录取平均分平均高出省控线32分,理工类高出45分,二本文史类高出68分,理工类高出71分。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其中材料与化工学院、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食品学院、艺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和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

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进一步明确培养标准,规范过程管理,加强课程建设。全面启动了导师岗位聘任制和绩效评价,加强导师培训。继续实施优秀论文培育计划,2016届毕业研究生共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877篇。全年有196人共申报科研成果奖励233项。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引进人才数量再创新高,共引进博士79人,其中C类高层次人才2人(环植学院和园艺学院各1人),D类高层次人才11人(海洋学院和食品学院各2人, 材化学院、法学院、环植学院、机电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学院、园艺学院各1人),E类高层次人才11人,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优秀中青年教师得到更多培养机会。全年共选派300多人次参加攻读学位、出国访学、课程进修、挂职锻炼、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养,其中包括选派40多名教师分赴英美等国学习进修。

一批优秀教师涌现出来。例如,海洋学院罗素兰教授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农学院施海涛博士入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候选人第二轮答辩环节;旅游学院王红博士入选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傅国华副校长、王丽娅教授被授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荣誉称号,万颖萍老师被授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荣誉称号;艺术学院张黎教授荣获“海南最美教师”奖;王凤阳、蔡东宏、孙建强、申铉日、陈银华、林肇宏、阎二鹏等七位教师分别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郭强、葛成军、金志扬三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三)科研与服务水平提升方面科研项目和经费取得新突破。全年共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10余项,到账科研总经费92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项,同比增加13项,园艺园林学院、农学院和材料与化工学院名列前三位;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有了突破性进展,共获批15项(其中食品学院有4 项),同比增加10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项(其中法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分获3项),资助经费共计418万元。科研项目立项数、资助经费及项目类别同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科研服务地方成效明显。继续实施“一院一县(或行业)”、“一师一点” 的科技服务地方模式,分别与三沙市、中国湄公河国际有限公司、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口市美兰区、海南日报社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琼海、澄迈、定安、儋州、屯昌等县市的合作不断深化,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与省林业厅、文体厅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对接海南省相关产业,提升学校服务地方产业的贡献力。建成“海洋腐蚀与防护院士工作站”,这也是海南省首批院士工作站之一,并正式开始运作。学校的智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和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有关中菲南海仲裁案的两个研究报告分别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的亲笔批示。退休老教授周伟民、唐玲玲伉俪历经26年呕心沥血撰写的巨作《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是证明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相关海域上享有权益的有力证据,对维护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促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四) 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教师国际交流频次有所增加。全年公派出国

(境)团组共66个、122人次。获得1个国家外国专家局专业教师出国培训项目。

接待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70批、191人次。邀请境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讲座和授课23场。

与境外院校和机构的友好合作进一步拓展。新签约境外友好合作院校和机构30所,正式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与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签署合作举办旅游管理硕士(MTA)专业学位项目协议以及合作申请建立孔子学院协议。目前我校境外友好合作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校联盟达到138所、合作机构10家。学生境外交流学习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共选派320名学生出国(境)交流学

习,其中167名学生赴海外高校学习,43名学生赴海外实习或高技能培训,110 名学生赴国(境)外友好院校参加假期研修班或进行短期交流访问。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林誉婷、材料与化工学院赵尚纯、外国语学院朱伊林、经济与管理学院袁鲁新和葛梦蝶5名同学获得“双一流留学项目”资助,其中3人已拿到世界一流大学录取通知书。

国际学生招生规模大幅增加。共招收各类国际学生543人,其中学历生244 人,分别来自63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学校专门设立1500万元的奖学金,用于吸引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的国际学生,培养对华友好使者。

(五)办学条件改善方面

一批基建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包括综合实验教学楼、机电与建筑结构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等在内的26个项目正式投入使用,新增建筑面积58000多平方米,完成总投资近2.5亿元。

一批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包括紫荆学生公寓2号楼、海甸校区新南门、附属幼儿园改扩建综合教学楼、中日友好交流中心二次装修等在内的22个项目正在紧张施工,总建筑面积43000多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2.2亿元。

一批维护修缮项目完工。投入144万元用于桥西住宅小区预留地围挡工程、海甸校区第五学生食堂楼顶屋面环境整治工程等。投入200万元用于海甸校区第一运动场塑胶跑道维修。投入22万元用于展览馆漏水维修项目等。完成了学生宿舍楼及配套设施的维护维修。完成了教学楼、实验楼维护维修以及三个校区食堂维修及设施更新。

助力海口“双创”建设文明校园。学校认真落实刘赐贵省长和王路副省长关于建设“文明校园”的指示精神,下大力气整治校园环境,落实门前三包” 责任,完善交通标识,加强病媒防治,治理校园水系。经过“双创”整治工作,

校园环境焕然一新,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文明行为蔚然成风。

2016年,学校共接受社会捐赠326.9万元人民币,其中海南金光助学与环保基金会捐赠200万元人民币。另外,学生管理、安全保卫、离休退休、资产管理、图书资料、体育教育、档案管理、学报编辑、网络建设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也普遍取得了新的进展与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是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人员、海内外校友和长期支持海大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另一方面,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共克时艰。

三、海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动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也出现了一些新政策、新做法,这些都将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一)教育国际化趋势成为潮流

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中国正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紧迫。教育国际化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交流、就业市场等方面的国际竞争,为海大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日渐深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海大必须主动适应、积极对接、趋利避害,推进大类招生制度改革,继续保持招生质量逐年提升的趋势。

(三) “双一流”建设逐步取代“985”211”建设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规划。“双一流”建设将逐渐取代“985”“211” 建设,成为高校争取新一轮资源的竞技场。海大要抓住机会加快发展,努力建

设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四) 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推进、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和均衡配置。网络信息技术将极大影响教学的方式、内容、速度、模式、质量,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海大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主动学习和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尽快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变革。

(五)创新创业教育逐渐融入教学全过程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掀起了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如何调整培养方案、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等以适应新产业、新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帮助学生创新创业, 成为海大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六) 科技管理模式大幅调整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包括高校在内的科研主体提出了明确的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当前, 国家科技项目逐渐大型化、集成化,争取的难度越来越大。经费管理体制和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改革起来还有一些约束。海大只有组建特色科研团队,发挥群体效应,实施协同创新,才有可能争取更多的国家科技项目。

(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人才和智力新需求

2016年7月,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海南省十二大重点产业人才培养五年行动计划》,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对重点产业发展的人才与智力支撑能力”,其中对海大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任务,包括热带农林学院组建、国际旅游学院筹建、学科专业调整、部分专业向应用型转变、涉农专业学生优惠奖励政策出台、一流学科建设等内容。

四、2017年重点工作

2017年,是我们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冲刺之年,是我们为“创一流、建百强”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A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突出问题导向,深化各项改革,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努力实现海大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一)贯彻学校一届八次党委全委(扩大)会精神

学习贯彻A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校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牢记省委领导“好好把海南大学办好”的嘱托,坚持三个“不动摇”、四个“不折腾”、五个“不懈怠”。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突出纪委监督执纪问责主业,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大学章程为基本遵循,完善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组织召开第二届党代会,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海南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工作水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问责制、督导制。落实党外知识分子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

(二) 抓好巡视整改

以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全面整改学校在发展规划、学位点建设、学科建设、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人才引进、人事管理、二级学院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重点单位、重大项目的代表性、普遍性问题,进一步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三) 构建分级负责、权责对等的管理责任体系

坚持党委集体决策、分工负责和分级负责制,贯彻二级单位和二级学院分级负责原则,层层传导压力,把责任逐一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身上,构建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分级负责管理责任体系。本科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等都要明确具体的责任人。加强督查和督办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问责工作。

(四)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和荣誉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共青团改革。

(五) 争取国家“一省一校”政策支持学校被省政府和教育厅确定为海南“一省一校”重点建设高校,要做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项目验收工作,积极申报“一省一校”重点建设项目。要加强内涵建设,注重标志性成果的产出,讲求项目建设成效,以期得到国家进一步支持,促进办学实力再上新台阶。

(六)准备本科教学评估贯彻落实全校本科教学工作大会精神,对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审核评估的指标体系,认真自评和预评,建立问题台账, 逐项整改销号。开展院校评估,启动本科专业认证工作。修订各学院、各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重点抓好专业基础课程。制定各种示范班(卓越班、实验班、因材施教班)培养质量标准和管理模式。落实好“立交桥”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海大的全省共享课程数量,提高课程质量。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系统总结冬季小学期工作。

(七) 营造全员育人的环境构建全员育人保障体制机制,教育和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以学生为本,以海大为家。干部和辅导员要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以管理育人。教师要教好书、上好课,传道授业,释疑解惑, 以教书育人。其他工作人员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提供优质服务,以服务育人。广大教职工要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育人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八)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育人为先的浓厚氛围。在教师培训特别是新教师岗前培训中,要努力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九)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定编定岗工作。完善教师绩效考评机制, 健全薪酬管理制度。制定各二级单位绩效工资总额控制实施方案。出台专职科研人员和实验人员管理办法。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加大干部和教师培训力度。

(十)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机制, 发挥国家级科研平台作用。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建设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实验室。申报热带农林生态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人文社科研究院。重组一批科研平台,建设特色科研团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继续对乐妹村实施精准扶贫。

(十一)建设一流学科

完成“十三五”教学、科研、校园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各学院分规划。争取将“双一流”建设纳入海南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实施学科带头人负责制,落实学科建设主体责任。推进和实施“双一流”建设方案,进一步凝练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国家一流学科(群)。组织全部一级学科参加教育部第四轮

学科评估。

(十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提高生源质量。全面推行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完善导师遴选和评价体系,严把导师质量关。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考核,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参加学科竞赛、出国研修交流、担任兼职辅导员。

(十三)加强学位点建设

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统筹学位点的全校布局。继续推进学位点评估工作,以评促建,重在建设。争取新增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若干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十四)推进热带农林学院建设

贯彻刘赐贵省长的指示精神,努力把儋州校区建成“最美校园”。落实学校关于热带农林学院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实现热带农林学院的资源整合, 理顺内外管理关系和体制机制,争取使办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十五)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学院的实质性建设步伐,争取2017年开始招生。拓展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合作办学项目,申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推进与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和印度NIIT公司的合作。继续实施“双百”留学计划、“双一流”留学项目,提高质量,扩大规模。落实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重点国家招生和培养方案,加强特色课程建设。

(十六)改善办学条件

正式启用中日友好交流中心、城西校区职工活动中心、热带农林学院7号教学楼、海甸校区新南门。争取动工建设综合体育馆、紫荆学生2号公寓楼、桥西小区第三期教职工住宅、桥西小区幼儿园、热带农林学院学生公寓和教师周转房等一批基建项目。完成海甸校区教室和图书馆空调线路改造及空调安装、供水管网改造等项目。积极参与“双创”工作,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五、关于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在2016年二届二次教代会上,代表们提出了近100条意见和建议,涵盖了教学、科研、人才、学科、招生、基建、后勤、宣传、图书馆、信息化、国际学生、办学理念、体制机制、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

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经过一年来的努力,解决了其中大部分问题。例

如,学校打通了东坡湖入海通道,整治了臭水沟渠;硬化了西门道路,方便了教职工上下班;配备了一批体育健身器材,改善了离退休人员的活动条件;设立了南门教工区平价蔬菜销售点,便利了教职工的生活;添置了移动麦克风, 更新了多媒体设备,改善了教师教学条件;设立了一批充电桩,解决了师生电动车充电的问题;等等。还有一些问题,因受到政策或条件限制,暂时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教师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管理、外聘教师管理、留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将以问题为导向,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尽快解决。

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可谓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大大帮助学校改进了工作,促进了发展。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欢迎代表们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对于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 包括去年没有解决的,学校都将认真归纳汇总、分类整理,研究解决办法。属于职能部门职责范围的,由职能部门负责解决,校工会负责监督。属于学校层面的,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召开专题会研究,视情况上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讨论。我们要争取办成一个让师生满意的大学,要“好好把海南大学办好”。

各位代表,回首2016年,我们励精图治,硕果累累;展望2017年,我们蓄势待发,信心满怀。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承载新的梦想。要实现海南大学“创一流、建百强”的奋斗目标,关键靠“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希望大家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把学校建设好、发展好、维护好。海大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 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平台,也希望大家热爱海大、支持海大,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和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干事创业,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国内一流大学和全国百强高校。

这个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付出,希望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假期。最后,我也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拜个早年, 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安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春节快乐!

谢谢!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山东理工大学第七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副校长  魏修亭

(2017年5月25日)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我受校党委、校行政委托,向大会作教学工作报告。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下简称“五有”人才)。

一、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工作回顾

学校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全校师生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 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实施本科教育优质工程,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4年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项;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7部;获批省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5项;入选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2个、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 个。

(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切入点,探索实践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1个全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专业,3个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校级创新实验班,1个卓越律师班。与惠普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在8个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与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韩国建国大学合作,在4个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培养。教育部卓越计划3个专业正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 本科教育优质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成果。2013年,学校规划并实施了第二期本科教育优质工程。截止到目前,共立项课堂教学卓越、实验教学卓越、实践教学卓越计划项目435项;课程综合改革和考试改革项目262项,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79门,信息化试点项目171项,课程负责人支持计划298项;专业

综合改革项目21项;累计派出337名教师到名校进修和企业锻炼,举办名师名课活动84场。本科教育优质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本科教育内涵建设水平。

(三)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执教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注重引进,强化培养,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4年里,引进“千人计划”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3人,省部级各类人才20余人;新进及学成归来博士31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677人,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达到300人以上。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和教育技术中心,实施教师进修助课、实践锻炼、名师名课示范计划、教师网络培训和中青年教师海外访学计划,着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执教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有1名教师获全国师德标兵称号,4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名教师获得山东省教学竞赛一等奖。

(四) 教学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目前,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保持实时互动,学习空间日常在线3,000多人,超过50%的教师能够有效利用学习空间辅助课堂教学,500多门课程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和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其中261门课程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化试点工作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教学改革,在省内外高校引起良好反响,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项目验收答辩。

(五) 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强化。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践过程管理等,促进了实践教学水平提高。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车辆工程与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两个中心加强实验条件建设,对实验教学项目进行更新与设计,加大对学生的开放时间,在实验教学中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

(六)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可喜成绩。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科竞赛管理及平台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取得较好成绩。近几年,共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8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05项,每年有1万余人次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数学建模等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328项,省部级奖励2427项,发表论文124篇,

授权专利121项。

(七) 教学监控与评估工作扎实开展。坚持教学督导和常规教学检查,对教学运行过程和重点环节加强监控;不断优化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组织了第七届和第八届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每届评出教学工作先进学院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单项奖20项。教学评估工作有力促进了学院教学改革,提升了学院教学水平和特色建设。

(八) 招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学校2013年首次有24个专业进入普通本科一批招生录取,近3年,普通本科一批录取省份、专业数、录取数逐年增加。2016 年,共有36个专业在10个省份本科一批招生,其中山东省本科一批理科专业录取平均分556分,高出一批分数线19分;本科一批文科专业录取平均分538分, 高出分数线8分。本科二批理科专业录取平均分528分,高出分数线77分;文科专业录取平均分515分,高出分数线43分,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每年新增就业合作基地20余个,就业工作站5-6个,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广大教职员工团结一心、辛勤努力、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长期辛苦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向为我校人才培养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全体教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一是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带来良好发展机遇。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山东省深入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两区一圈一带”战略,着力打造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实现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的战略性转变。淄博市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战略,建设鲁中创业创新中心,推进校地融合发展。需要我们紧密对接这些重要战略部署,把学校打造成区域乃至全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高地,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关键支撑。二是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提出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国家和山东省相继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最近,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加快推进优势

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整体实力,争取更多学科专业跻身一流行列,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是我校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任务。我校走过了61年的办学历程,在基本办学设施、教学科研平台、师资队伍、管理休制机制等方面为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是教学工作中心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的精力、财力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二是各学院、各专业需要进一步聚焦学校“五有”人才总目标,大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三是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还不够先进,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评学评教方式需进一步改进;四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监控机制、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教学环境还存在功能不全、维护不善的情况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解决。

三、今后一个时期教学工作主要思路及举措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思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牢固确立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投入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实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山东理工大学优势和特色的“五有”人才。

(一) 加强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对专业设置、专业办学规模等进行顶层设计, 实施专业分类管理,建立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按照专业建设和发展要求配置师资、设备、用房等教学资源,按照专业评估结果核算专业招生计划和教学拨款,增设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专业,对建设效果较差的专业逐步减少招生规模、优化调整直至撤并。

二是深入推进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根据山东省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要求,深入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培育专业特色,提高专业水平,形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山东省立项的8个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和山东省“一流学科”农业工程涵盖的专业(群)基础上,再遴选2~3个校级优势特色专业(群) 予以重点扶持。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群),建成3-5个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进入全国同类专业前10%)。

三是实施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出台专业评估实施方案,制定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每三年一个周期,对我校所有本科专业进行校内专业评估。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加大对参与专业认证的专业支持力度,推动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计划地推进其他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参加国际认证。

(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五有”人才培养目标,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优化调整课程体系,量化课程贡献度,增加通识课和选修课学分,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

二是继续探索和实践“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新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强化“专业+”基础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实验班的数量和水平。推进校企校地深度融合,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探索“专业+”紧缺方向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紧缺人才。深化卓越工程师、CDIO、卓越律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和推广改革经验。

三是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推进课程综合改革和考试改革,引导广大教师重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设计,鼓励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的教学, 探索“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组织模式,逐步增加小班教学的比例,加大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力度,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深化学分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改革,拓展学生多元化发展空间,建立学生成长成才路径多样化机制。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逐步扩大辅修专业、转专业的学生比例。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学籍管理制度,继续实施学业预警和学业警告制度,加大对

学生的学业指导力度。

(三)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五有”人才

一是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树立“全员育人”理念,建立校内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成立学校协同育人领导小组与学院协同育人工作小组,加强教务、学工、后勤服务等系统之间的育人协同,及时发现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立足区域,贴近行业,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与区域骨干企业开展实践育人深度合作,面向企业行业需求增设或调整专业方向,联合共建特色专业或行业性学院。设立课程特聘教授岗位,聘请企业行业等海内外优秀专家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二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和其他业务课程的“课程思政” 作用,所有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社会责任、职业道德、质量文化教育和各类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境意识以及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精神,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全过程、深融合、协同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启动创新创业试点课程、试点专业建设, 开设跨学院、跨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班,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大红炉众创空间等平台建设,注重大学生创新训练与实践,鼓励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四是培养学生专门知识。根据学生成长成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所有专业都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加强基础知识、专门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注重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教育以及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相关行业企业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和解决复杂应用问题的能力。

五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贯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鼓励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推进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工程训练的真实性、创新性和教育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综

合实践能力。

六是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手段,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注重学生身体健康教育,进行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实行按兴趣选课和参加专项俱乐部、体育社团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至少学会1个运动项目,具有阳光健康的心理,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七是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加强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构建“通用外语+学科外语”课程体系,创设多元立体学习环境。通过教师海外访学和海外特聘教授计划,每个专业开设1-2门双语课程或全外语授课课程,建设一批双语课程和全外语授课课程。加大国际化课程建设力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设立学生海外留学基金,拓展交流项目,加大交换生比例。

(四) 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一是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以系(教研室)为基础的基层教学组织, 加强对系(教研室)主任的培训和服务,充分发挥系(教研室)在人才培养、青年教师成长、教学研究与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教学团队支持计划,提高教师团队协作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是加强教学平台建设。搭建功能齐全、性能优良的教室、实验室、和网络教学环境,为教师的才华施展提供平台。制定教室管理规范,建设标准化教室和研讨室。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发挥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引领作用,支撑实验教学和改革。

三是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力度,修订课程标准,建设高水平课程资源库。加大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资源建设力度,每个学院开设5-8门通识教育选修课。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每个专业开发2-3门在线开放课程,丰富在线学习资源。

四是加强教师执教能力建设。提升教师发展中心和教育技术中心职能,继续实施教师执教能力提升计划,鼓励教师参加网络培训和中青年教师海外访学计划,组织教学研修和教学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专业负责人计划,引导专业负责人成为本专业建设的专家。

五是创新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激励理论课教师承担实验、实习教学任务,

参与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通过设立课程特聘教授岗位,充实实践教学队伍。加强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推进实践教学“双导师制”。加强教学辅助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五)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健全教学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队伍和督导队伍建设,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和辅助支援,注重研究质量标准,大力弘扬质量文化,确保各个教学环节与要素的有效性。

二是修订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办法。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 实施专业评估,以专业评估为重点,结合日常教学管理及学院人才培养特色, 修订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加强评估专家队伍建设,提升评估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学院人才培养的主体意识,引导学院注重专业内涵建设。

三是健全教学激励机制。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建立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提高评价区分度和结果应用水平。以应用效果为导向,完善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管理办法,提高优质课程工作量系数。完善教学质量奖、教学优秀奖和教学名师评选奖励办法及本科教学奖励办法。提高教学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等工作中的权重,打通教学、科研标志性成果奖励机制,引导教师投入高质量教学。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六月上旬教育厅将要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开展审核评估。5月3日到5日,我们请校外专家进行了预评估,专家在对我校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对办学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根据专家意见制定了整改推进方案,各学院、各部门正在加紧整改落实。评估专家很快就要进校考察了,请各部门、各学院、全体师生员工高度重视,爱校荣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评建工作迎接专家组进校考察,展现我们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老师们、同学们,我们参加审核评估的重点不在于“迎接”,而是要切实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把我们人才培养的优势、特色和好的思路、措施固化并保持下去。我们要以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善教学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2017年是学校贯彻落实“一精神”“一规划”、

大力推进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让我们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先的内涵发展方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细化落实“五有”人才培养目标,继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着力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五届六次教代会上的学校工作报告

校长  姚郁

(2017年)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A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全面推进“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体系化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加速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积极进展,“十三五”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学校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2016年重要政治任务,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带头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A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带头参加组织生活,讲党课、抓学习,持续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为真抓实干推动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学校以巡视整改为契机,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增强统管全局、引领发展能力。以巡视整改意见和落实整改措施为切入点,深入查摆剖析,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扎实推进68项具体整改任务,着力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确保巡视整改成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动力。第六轮干部竞争上岗工作顺利完成,为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 “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体系化建设成效显著,特色学科主体框架基本确定。2016年是学校“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体系化建设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体系化发展的意见》。学校积极应对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系统梳理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召开了科技创

新大会和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全校上下贴近、支撑和贡献“三海一核”办学特色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特色优势导向,“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聚焦“双一流”建设总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全力打造冲击世界一流的船舶与海洋、核科学与技术、舰船动力、海洋信息等四个学科群,组建船海、核能、产业三大研究院,围绕学科群推进研究中心论证建设,做实学科群方向,11个研究中心成立试运行。加强数学、物理学等理学学科及“精品文科”建设,具有“三海一核”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主体框架基本确定。

(三) 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出台了课程管理、教师发展、成果奖励等一系列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配套文件,推动人才培养工作重心不断下移。全面启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全校16个教学单位、50多个专业开展了自评估;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成为国内首个核工程类试点认证专业。深化专业和课程建设,4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扎实推进,推出了一批品牌课程、慕课课程和特色教材。获批”船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水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研究生教育工作扎实推进,组织完成了第四轮学科评估申报,首次开展了学位点动态调整,数学、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4个学位点通过专项评估和合格评估,全面推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探索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一批课程和项目入围国家级建设项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营造阳光育人环境,实施专项育人工程,学生宿舍调整顺利完成, 书院制育人模式稳步推进。构建了“三三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建立了启航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果丰硕。“创翼”团队获评“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哈船众创生态园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四)新型科研合作模式逐步建立,重点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学校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建立“以10+X重大科研发展方向为牵引,以三大研究院及其研究中心为载体,以学术团队为核心,以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抓手,以系列科研管理制度为支撑”的科研发展新体系,推动科研型态逐步由游牧式、农耕

式向合作式、平台式转变。全年科研到款总计11-88亿元,在重大重点项目申报、重大平台建设中取得新成果。孙大军团队获学校首个通用项目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赵玉新团队获学校首个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夏桂华教授、严浙平教授主持的项目均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立项经费比“十二五”期间最高年份增长50%。水下无人集群、远程探测等项目已确定为重大项目培育。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工信部认定;完成舰船柴油机自主化等3项军工能力建设项目的可研评审,总经费3.45亿;获得3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学报》(英文版) 入选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完善保密三级管理体系,加强保密队伍建设, 学校全年没有发生失泄密事件。

(五) 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加速推进“5531” 行动计划,服务“三海一核”领域的人才高原效应逐步显现,杨德森、杨士莪院士领衔的水声工程创新团队获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郑群教授获燃气轮机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杰出贡献奖,曹殿学、王贵领入选全球高被引作者。加大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力度,成功举办首届海内外青年学者“兴海论坛",新进海内外优秀博士生43人,1人入选青年创新领军人才。遴选第三批“兴海”学术团队12支。创新青年教师管理机制,出台新进青年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新进教师实施“非升即走”政策。高水平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成效不断显现,李玩幽、范壮军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张阿漫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青年学者和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张阿漫、殷敬伟分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励及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 赵彬彬入选中国科协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团队入选省领军人才梯队。

(六) 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持续深化,服务地区经济和行业领域能力不断增强。A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对学校军民深度融合、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给予肯定,陆昊省长为学校新组建的13家科技型企业及哈船创业服务联盟揭牌。与国家深海基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烟台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北海、招远研究院两个校地合作平台,与沈鼓共建国家级技术中心,与河北汉光、德州恒力、苏州东菱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哈船”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标志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迈入规模化、体系化的新阶段。全年累计转化优秀专利100项,知识产权评估累计作价1.38亿元入股,接受

政府引导资金入股1.85亿元,吸收战略投资1.02亿元、风险投资3525万元。学校与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青岛校区框架协议,以“四个功能定位”推进青岛校区建设,启动青岛海上试验场论证,青岛科技园区公共孵化区域建成,引进32家高科技企业入驻,青岛船舶科技有限公司和控股的军民融合保障公司开始盈利,青岛校区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增长极。

(七) 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能力稳步提升,国际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逐渐形成。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校特色学科建设,大力推进国家重点引智项目立项申报,7个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获批,全年322名国境外专家来校交流与合作。围绕四个学科群26个发展方向开展新一轮校级“111”基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内涵不断深化,重点推进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世界船海核领域一流大学的合作;参加第7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与美大学开展核安全、核能和平利用、船舶、海洋能源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拓宽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领域,培养一批“知华派”留学生。孔子学院获得全球“ 先进孔子学院”称号。ICNAME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法国文化日、COA2016、第八届21世纪和谐核电系统等18个国际会议在校召开,国际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逐渐形成。全年资助262名教师、568名学生赴境外交流,成立黑龙江省首个赴英签证雅思考点,对黑龙江省国际交流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八) 系统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学校章程为统领,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459项规章制度进行“废改立”,废除77 项,新增25项,强化制度顶层设计,健全大学治理体系O召开第八次学生代表大会,修订《学生会章程》,制定《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作用。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内控建设作为推进经济活动规范化和制约权力运行的重要抓手,规范校内经济秩序,提升了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九)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建设,办学条件稳步改善。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2016年,全校用于民生支出的投入为7.08亿元,比去年增长10.27%,其中教职工工资性支出4.02亿元,比去年增长12.49%;全年支付住院医疗补助金额170余万元、补助174人,学生奖助补支出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1%;全年走访慰问病困灾困教职工、离退休老同志、节日守岗教职工等450 余人次,发放慰问金20余万元。服务师生能力不断提升,“为师生办实事”工作受到广泛好评。校医院搬入新址,师生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站式”

网上办事服务平台投入使用,新版办公自动化系统上线运行,启航活动中心等12栋楼宇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园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为师生创造了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序推进院系空间布局调整,建筑规模3.2万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正式开工,26号楼、新助学超市等维修改造工程陆续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校区供热并网顺利完成,图书馆空间布局调整和功能优化工作启动,“百年校园”格局更加完善。

此外,学校其他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入选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获评工信部“离退休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先进老干部之家”,省级“职工之家”建设示范单位称号"同时,学校在群团统战、财务审计、校友基金、继续教育、档案、出版等各项工作中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回顾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工信部党组、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及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和顽强拼搏。在此,我代表学校,向长期以来奋斗在学校发展改革一线,为学校默默耕耘、辛勤奉献的全体师生员工表示诚挚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学校发展仍然面临“一纵一横” 两个维度的严峻挑战。纵向上讲,国家赋予高校的功能定位不断丰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改革、“双一流”建设促使高校间竞争白热化,要求学校上下必须置身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格局,敏锐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横向上讲,学校主体服务的船舶、海洋、核工业等领域大投入、大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模式的大调整、大开放,吸引国内高水平大学依靠其综合实力的优势,纷纷向船海核领域、国防科技领域进军, 我校“三海一核”办学特色若不能解决好系统性不强、绝对优势不足等问题, 必然无法从容应对“版图重划”的复杂竞争格局。更加紧迫的是,学校自身还处于向研究型大学全面转型的关键期,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诸多瓶颈问题亟待破解。面对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积极调整战略战术,抢抓机遇、创造机遇,切实解决好学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纵览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应该说学校上下已经开始了主动识变应变求变。2014年遴选“兴海”学术团队,2015年梳理基层学术组织,2016年推进办学特色体系化建设,提出打造四个学科群和26个发展方向,同时配合办学特色体系化建设年召开了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和科技创新大会,今年将聚焦师资队伍建设,

这些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着研究型大学和“双一流”建设开展的,是紧密联系、逐级递进、环环相扣的。

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即将印发,重点破解了一批制约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规划》提出,到2020年左右,基本建成以“船海核特色学科群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为标志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创新和“三海一核”领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若干学科科技水平的标志、若干重要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成为服务国家和国防战略需求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特色学科体系、精英教育特色育人品牌、学术引领特色创新平台、高端突破特色人才梯队和多位一体特色办学格局等5项工作目标,实施全面推进一流学科群建设、推进学科组织模式创新、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谋划和落实重大创新任务、全面完成“5531”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国际化发展、加速推进青岛校区规划建设、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化功能区布局和不断增强师生员工获得感等重大任务。

学校各部门要加强统筹管理和衔接协调,形成以教育事业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院系规划、基层学术组织规划、年度计划等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各专项规划要细化落实“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院系规划、基层学术组织规划要做好本单位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与学校教育事业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切实贯彻落实学校教育事业规划的统一部署。

二、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统筹推进“双一流” 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学校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A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聚焦“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稳步实施“十三五”规划,继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面对今年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我们要通观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和统揽全局作用O—是深

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系统学习《准则》和《条例》,层层夯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继续推进“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两学一做”纳入“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四是聚焦部党组专项巡视反馈问题,不折不扣、不留死角抓好全面整改工作,努力形成长效机制。五是筹备召开学校第四次党代会,进一步凝聚共识,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学校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核心引领。六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推动哈军工文化品牌的研究与传播。

(二)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校的战略性资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键,必须牢牢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并以此来牵动学校其他工作。一是精心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年”活动。筹备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高全校上下对高端人才队伍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将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解决学校发展瓶颈问题的重要任务。推进院系目标责任书中新进教师和拔尖人才指标落实,发挥导向引领作用"二是加大引才力度。引人要以增量带存量、以增量优存量。扩大选才视野,拓宽引才渠道,积极开展海内外招聘宣讲,重点瞄准“青千”后备人选,举办第二届海内外青年学者“兴海”论坛。搭建引才平台,探索建立引才专员制度,积极与海外学联组织、校友会建立联系,逐步建立长期稳定招聘平台。三是完善后备人才培育体系,加强“青骨”计划的遴选和考核,提高青年人才标志性成果显示度,力争在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选派优秀教师赴海外高水平大学深造,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后备师资。依托特色“学科群”建立的稳定海外研修基地,提升派出海外研修青年学术带头人或青年骨干教师的质量。四是提高学术团队竞争力。健全完善学术团队建设制度体系, 强化学科建设目标对团队发展的导向作用,通过资源配置,加强对“兴海”学术团队发展的支持和牵引,推动团队落实“六个一”要求和“一三五”行动计划,推进“兴海”学术团队考核制度建设。五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奖励办法》,落实院系、基层团队在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推进教师聘用制度改革,探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预聘制度。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探索津贴分摊制,实行以学科建设目标为导向的津贴分配制度。

(三)巩固“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体系化建设年成果,坚持用体系化思维推进“双一流”建设。“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体系化发展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抢抓“双一流”建设机遇,形成更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一是制定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围绕四个学科群建设,找准发力点,将学校办学特色优势与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要求紧密对接。二是完善学科建设综合试点机制,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效益,在试点研究中心探索学科组织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三是提高学科专业建设质量,着力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指导学院积极申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力争明年工科学院均有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四是关注第四轮学科评估后续工作及评估结果,全面开展学位点自评估工作,深入研究学科申报基本要求,力争增列理学学科一级博士点,推动增设海洋信息一级学科。

(四) 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培养机制” 的全方位转变。一是巩固和加强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地位,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建设。扎实推进自评估整改方案落实与时间节点控制,全力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二是统筹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推动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改革, 构建本研贯通课程体系,大力推动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导师及导师团队建设,出台分学科博导遴选标准。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招生计划向优势、基础、新兴交叉学科倾斜,向培养条件好、培养质量高的导师倾斜。三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教学改革,稳步提高创新创业竞赛和项目水平,加快实践训练基地建设,共建“大学创客工场”。全面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推进学生工作育人体系化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阳光育人环境。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学生工作队伍规模和质量。加强公寓育人阵地建设,积极推进书院式育人模式改革。强化学生成长发展服务和学生骨干的带头引领作用,完善学生学业支持发展体系和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建设。

(五) 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活力。科技创新工作是学校发展态势的“晴雨表”,对我校而言,研究型大学和“双一流”建设的兴校之路需要科研先行。一是按照“小核心、大外围”的思路,做实研究中

心。以国家国防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以军民融合10+X重大科研发展方向为牵引,以研究中心和高水平团队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校内合作和国内协同,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牵头组织或深入参与深海空间站、某攻防体系、强基工程、两机专项等重大专项论证工作。聚焦若干重大研究方向,组织落实一批重大创新科研任务,积极谋划国防能力建设项目和重大科研设施,带动高水平论文、国家级奖励等成果产出。二是推进研究中心的运行。要突出学术引领作用,在论证成熟的试点研究中心,成立教授协调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研究中心建设方案、确定重大发展方向和组织落实重大创新任务等工作。要强化政策资源配置,制定研究中心政策支持办法,探索运行机制,结合重大需求和发展前景、对论证成熟的试点研究中心先行实行精准支持。三是力争在国家级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积极组织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质性运行和论证申报工作。确保国家级“in”引智基地申报成功。积极推进国家级海洋信息实验室建设, 并统筹实验室和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建设工作。四是构建适应研究型大学科研发展的管理体系,形成若干流程清晰、易于执行的作业指导文件。落实“项目负责人制”,促进科技管理模式由“学校统筹”向“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校院所有机结合”转变。五是继续加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工作,积极推荐装备发展部和各军兵种相关领域专家。推进船舶、水声、核等特色专业纳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新版目录工作,进一步扩展学校许可专业范围O持续改进保密管理体系,确保学校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一级保密资格认定重审工作顺利通过。

(六)深化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和地区发展能力。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使命,要不断开拓视野,将与行业、企业、区域的协同创新不断引向深入。一是继续发挥“龙江重要科技创新源”的带动作用, 继续在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上下功夫,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推进与地方及重要企业合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二是加快推进青岛校区建设。今年

完成校区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探索建立政府、行业、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完成海上综合试验场的建设论证工作,争取纳入国家规划。三是提升学校投资收益能力,强化对外投资管理,规范投资审批程序。加速推进学校全资企业公司制改革,提升资产经营公司控股参股企业的经营效益,确保国有资产投资的保值增值。打造重点服务于船海核领域的专业孵化器,增加创新创业空间,提升创业服务能力。

(七) 加大学校开放办学力度,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国际交流合作是

国家赋予高等院校的又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学校争创“双一流”的重要途径, 学校必须将办学视野放至全世界,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一是推动一流学科群海外基地建设,实现长期稳定的科研、学术交流和人员互访。二是与国外相同学科领域高水平大学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工作,筹备建立哈工程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哈工程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联合(工程)学院。三是加强ICNAME、ISSNP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重大任  务的国际协同合作。四是在顺利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基础上,改革留学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探索设立专项来华留学生奖学金。五是推进院系和基层学术组织积极开展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探索建设中外联合培养双学位人才试验班。

(八)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一是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大学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推进内控体系建设,梳理校内各类规章制度,编制《内部控制流程手册》和《内部控制制度手册》。推进信息公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充分保障师生的知情权、监督权。二是不断健全有效的治理机制。完善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的执行,确保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制定《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确保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的职权"加强教代会、工会组织建设,推进民主管理。制定《研究生会章程》,召开研究生代表大会,发挥学生在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作用。筹建学校理事会,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支持学校办学。三是提升学校管理服务专业化水平。推进省部共建,不断加强对外工作。制定《机关、直属单位绩效考核办法》和《督办管理办法》,完善机关工作评价机制和督查督办机制,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办和考核。提升服务校友水平,不断拓宽基金会筹资渠道。全面推进后勤综合改革,提高经济效益,惠及全校师生。

(九)加强基础设施和公服体系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一是加快推进31B综合实验楼主体工程及周边环境建设,完成综合体育馆主体工程封顶。有序推进学校空间布局调整,稳妥完成材化学院、出版社改造搬迁工作。二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学校信息化数据标准体系,丰富学校共享数据资源,促进信息化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三是始终把服务师生放在心头,高质量完成2017年为师生拟办的11件实事,推进2号锅炉房  改建特色餐厅工作,并投入运营使用,完成新幼儿园改造建设,开通校园环线

通勤车。推进图书馆空间改造,提升服务师生能力,加快“云课堂”掌上教学资源建设,创建“泛在”学习环境。完善医疗防控体系建设,保障师生健康。制定《安全保卫管理办法》,构建安全保卫工作体系。

各位代表!

学校改革发展的成绩是全校师生员工实干出来的,再创新业绩还得靠实干。各单位及工作人员要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干, 不能纸上谈兵、光说不练。机关直属单位要充分发挥“领域拓展、机制创新和服务支撑”的重要职能,院系要大胆探索,竞相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特别是对重点任务,要钏紧各方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广大干部要主动作为、动真碰硬,与全校师生同心协力,以实干推动发展,以实干赢得未来。

各位代表!

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让我们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全面落实学校党委部署,上下一心、和衷共济,奋力走出“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体系化之路,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做出新贡献 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届教代会暨第九届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校长  云国宏

(2017年)

各位代表:

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届教代会暨第九届工代会2017年年会今天隆重召开了。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A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把握时代发展机遇,科学谋划办学定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重视制度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各项事业实现了新发展,取得了“十三五” 的良好开局。

过去的一年,学校顶层设计更加明确

学校利用近三年的时间,通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在集思广益、汇聚众智的基础上,明确了办学目标定位,岀台了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规划。

学校章程已提交教育厅审核,学术委员会章程、二级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等20 余项配套制度也已基本成型。

过去的一年,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成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回顾了“十二五”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发展思路和任务。投入360余万元对“十二五”期间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制定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方案,成立了“教师发展与教学督导评估中心”;积极构建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系统,通过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对学校教学质量实施监测和评价。开展了“教坛名师”“视频公开课”“精彩一课”活动和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我校教师在自治区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和教学团队评选中成绩显著。

努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出台了《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国际现代设计艺术

学院“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一众创空间”建设;与和林县政府合作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结合转型发展的探索,有效推进专业动态调整和合并学院整改工作。

充分发挥民族教育的特色和优势,组织编写了《中国民族教育蓝皮书》(内蒙古卷),开展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发展史》和<1952-2016年蒙古文教材建设目录(蒙汉文版)》的编写工作。认真开展“国培计划”和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等项目。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首次开展博士研究生推荐审核制招生试点工作;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出台了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研究生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严把学位论文抽检关。

在自治区支持下,投资近1.4亿元大力推动足球学院和足球青训基地建设, 成功举办自治区“主席杯”校园足球赛、全国中学生足球夏令营、丝绸之路大学生国际足球邀请赛等多项赛事及自治区首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三创” 杯电子商务大赛等活动,提升了学校办学活力和影响力。

过去的一年,科研水平持续提升

成功召开了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会议,回顾总结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谋划部署“十三五”时期一流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设立专项资金200余万元,对在科技创新领域和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个人予以表彰,对重大科研奖项及项目进行重奖,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

2016年,学校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滚动资助项目、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资助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科研项目获准覆盖面逐步扩大,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治区创新引导奖励基金方面均有建树。在自治区自然科学奖评选中取得新突破,获二等奖2项。获自治区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1项,继续保持在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彰显了我校的实力。

继续推动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和智库建设。“内蒙古水环境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我校第二个自治区协同创新培育中心。蒙古高原灾害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并获批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安全与防灾减灾院士专家工作站。心理学重点实验室、绿色催化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评估。学校被环保部批准为“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与中国

社科院合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加强佛学文化研究院、民族学人类学高等研究院建设,与自治区发改委等单位共同主办了“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o划拨600万元运行经费用于扶持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过去的一年,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完成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初评工作,首次对学科布局进行了限制性整改,1个学位点暂停招生,12个学位点进行限期整改,进一步优化了学科布局。我校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参加了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25个一级学科参加了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为学科梳理和新一轮博士点申报奠定了基础。

开展了校内学科调研和梳理工作,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认真研究各学科申博准备情况和学科现状并进行论证,积极推动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体育学冲国语言文学擞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教育博士和艺术博士等学科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工作。

——过去的一年,人事工作不断强化

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工程。通过国家公派留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申请各类国内外研修项目等形式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草原英才”、“草原英才”工程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自治区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自治区杰出人才奖、明德教师奖评选中均有我校教师入选。积极研制7<才引进、备案制人员和编制外人员管理办法,构建更加灵活有效、符合实际的用人制度体系。探索以师德和业绩贡献为导向,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手段的职称评审分类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改进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

—去的一年,开放办学深入拓展

2016年,学校与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与美国费耶特维尔州立大学、俄罗斯图瓦国立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斯威本科技大学、日本岐阜大学等高校签署了新一轮合作协议。扎实推进与澳大利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继续推进内蒙古师范大学乌兰巴托附属学校的筹建工作。

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开展实质性合作,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升。与玉泉区政府合作建立的附属第二中学运行一年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呼和浩特市政府计划将其提升为市直属学校;与托县政府合作创办了附属第三中学,进一步拓展了校地合作、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继续推进与和林县政府在足球、

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依托学前教育管理集团成立了“学前教育研究院”,组织了2016中国学前教育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与鄂尔多斯市政府、北京东方智业公司、上海体育学院、北京内蒙古大厦等单位分别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正在与华为集团、东方国信和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等洽谈相关工作。

过去的一年,学生工作不断创新

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并完善贫困学生心理资助、经济资助、学业资助、精神资助、就业资助“五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以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面对面和网络咨询接待为纽带,聚焦学生心理发展。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举办各类招聘会近100场,提高就业创业服务的精准化水平。认真完成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全年入伍大学生116人。2016年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86%,居同类院校前列。

过去的一年,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盛乐校区新建学生活动中心、餐饮管理学院教学楼、网络技术学院教学楼等工程竣工验收。积极推进理工实验楼、自治区民族雕塑艺术研究中心、污水厂改扩建项目等工程。启动了民族艺术学院音乐厅、新闻传播学院演播厅改造等项目。在学校65周年校庆之际,各项在建工程的完工,标志着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慧校园计划启动研制。大力发展CALIS 联合目录中文数据库建设。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哲社汉文版、教育科学版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4种学报入选“中国国家期刊数据库”。

过去的一年,管理服务工作有效加强

2016年,学校实现总收入&6亿余元,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做好银行贷款置换工作,缓解还贷还欠压力。2016年还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3924万元,支付基建工程款1.23亿元,支付华远公司工程欠款及融资利息7338万元。取消了“院系经费核算制”,积极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学院自主权。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全校国有资产清查工作,荣获全国先进采购单位称号。加强对各类风险点的防控,以关键领域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工作。完善综合多级联动巡逻防控保障机制,使平安校园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赛罕后勤服务集团被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授予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盛乐后勤服务集团获得自治区园林式建设单位荣誉称号。全力推进解决与海航酒店租赁纠纷问题。

过去的一年,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推动中央和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委班子成员带头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学习,过好双重组织生活。

严格执行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制度。认真落实党委抓党建的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抓党建的第一责任,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积极落实“一岗双责”。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党建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推进制度机制建设,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办学治校能力。

积极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落实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 举办了党总支、党支部书记专题培训班;修订了党总支工作条例、党支部工作条例及基层组织量化考核评估办法;落实基层党建经费20万元;投入24万元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切实把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基层。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建主业意识得到强化。

各级党组织切实肩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强化媒体师大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更好地讲述师大故事,传播正能量。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了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工程”领导小组, 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

高度重视统战工作,深入推进落实统战工作“三个带头”“四个纳入”举办了党外知识分子培训班。召开了第七届教代会暨第九届工代会换届大会,征集提案134份,立案并答复74份,充分发挥双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召开了学校第十二次团代会暨第二十六次学代会,实现团学工作与党建工作的有效衔接。

高度重视巡视整改工作,把巡视整改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任务抓实抓细,主动对一些薄弱环节进行整改和规范,确保巡视反馈问题条条有交待、件件有落实,形成了巡视工作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28项具体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四风”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

监督责任,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廉政风险防控信息平台”的作用,强化对重点环节关键部位的监督。坚决维护党的纪律,严肃査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2016年,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既令人鼓舞、又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国家、自治区亲切关怀,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学校党委领导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离退休老领导和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长期以来一些未及时得到解决的问题:

在学校科学定位、转型发展方面,我们的思路还不够清晰,顶层设计还不够完整,还需要推动全校上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讨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刚刚起步,与国家对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方面的研究思考还不够深入,与国家发展战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

在教学工作方面,以转型发展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尚未建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刚刚步入进程,很多问题还需要长期深入整改。教师教育与民族教育的办学特色有待进一步强化,民族教育体系还不够完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效植入教学体系中。在教风和学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并进一步强化。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一些专业生师比过高,未达到教育部的规定要求。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学科建设方面,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学科实力雄厚,由于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制约了学科的发展,未能展现出应有的实力和水平。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机遇,以申博为突破口,梳理学科专业建设布局,凝聚学科专业重点,规划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学科建设。

在科研工作方面,学校基础研究团队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不强,在数量和质量上明显不足。学校与校外力量搭建的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的实际工作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引进院士和学部委员等组成的高层次创新团队尚未成型。科研经费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人才工作方面,相比同类院校,我们人才引进的方法有限、政策不够完善、力度不足。各学院和学科没有做到依据需求主动出击,多渠道去请人、引人的局面尚未形成,大部分仍处于“坐等人才上门”的状态。高水平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还很不够,学校通过绿色通道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太少。

在学生工作方面,对立德树人内涵的研究不够,第二课堂尚未形成体系,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度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还需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建设还需要与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

在国际化方面,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还需要大力提升,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向国外派出教师的人数相对周边学校较少,引进外教的力度不够,向国外输送学生和引进留学生的数量偏少。还表现在,我校师生与国外高校校际间国际学术、文化、体育等各类交流活动不足,特别是实质性的中外合作办学还需大力加强。

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虽然学校的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但软件建设与现代大学的要求相差较大,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深化力度不够,具有实效性的办法还没有实施,智慧管理与实际需求还不相适应。

在巡视整改工作方面,对存在问题的整改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干部换届、党总支换届工作进展缓慢,与海航酒店纠纷处理等问题尚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各位代表,我们梳理出的这些问题,都是学校实际存在的问题。只有敢于宜面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一味地回避、掩盖问题,就会错失机遇,从而损害学校事业的发展。我们把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来,就是要让大家认清我们距离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发现问题和差距,并以问题为导向,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才能把握主动权,迎头赶上。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加快发展的攻坚阶段, 也是实现办学目标的关键机遇期。国家正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这些都为我们推动教育改革、强化内涵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全面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以及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些都为我们全面强化制度机制建设,规范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国家“一带一路”、

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的提出,以及在我们周边即将兴建和林格尔国家新区和国家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自治区成立70周年和学校建校65周年,这些都为我们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位代表,我校已经拥有65年坚实发展的基础,当前又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既要防止脱离实际、急功近利,也要防止无所作为、丧失机遇,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些机遇,追逐师大梦想、满怀信心、勇于挑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力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二、2017年的工作思路与主要任务

2017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A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密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师范大学为宗旨,以全面加强党建工作为统领,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巡视整改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深入贯彻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有关精神,深入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自治区70周年大庆和学校建校65周年。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 2017年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学科建设方面,以博士学位点申报为契机,全力推动”双一流”建设工作

学科建设水平已成为高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牢牢把握国家和自治区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合理规划建立重点学科建设的分层推进机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围绕办学特色跨学院整合学科, 培育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形成学校的代表性学科,紧盯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按照新一轮博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要求,做好学科梳理工作,全力推进优势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按照国家改革学位授权审核机制和推进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的相关要求,压缩”平原学科”,打造更多“高峰学科”, 以学位点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结果为依据,对达不到评估要求的学位点进行动

态调整,撤销不合格和排名严重靠后学位点的学位授予权,调增有实力的学科, 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在科技工作方面,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引,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

当前,高等院校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办学资源日益向高水平大学集中。在

新形势下,切实加强科研工作已成为高校获取资源、提升实力、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抓手。要面向国家、自治区需求,依托现有研究平台,跨学科、跨学院组建团队,不断提升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提高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立足现有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积极筹划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立项建设,加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力度。探索建立优势学科以及重大项目与成果的联动培育机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依托这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立起新形势下高端人才的培养机制,积极推动重大成果的产生和重大奖项的取得。

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出台新政,开展并加强对已有协同创新中心人员的聘用、考核及管理。

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的重要机遇,岀台智库管理

办法,建设数个具有地区特色的高水平新型智库。科学制定各类科研奖励办法, 有效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做好《中国民族教育蓝皮书》(内蒙古卷)的编写出版工作。依托内蒙古师范大学扶贫与发展研究院,积极开展全区扶贫脱贫研究工作。做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论与实践暨庆祝内蒙古成立70周年研讨会、2017年中国宗教学会年会及高层论坛冲国人类学学会年会冲国自然资源学会学术年会等大型学术会议的主办或承办工作,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在教学工作方面,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为抓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决定生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要素。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评估整改工作为契机,围绕“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这”五个度”为主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教学资源,注重学生培养过程, 密切关注学生发展,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不断强化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做好“免费定向培养师资计划”试点高校招生与培养工作,培养更多的优秀乡村教师。依据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积极推动数个师范专业进行评估和认证工作,提高师范专业教学质量。通过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加强蒙古语授课教学工作,凸显民族教育特色。整合课程资源,推进网络课程建设。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要采取限期整改、暂停招生甚至撤销专业等手段进行管理。

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整合和优化课程资源,强化基础性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通过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参加全国性创新技能竞赛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在教学工作方面,还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把创新创业的思想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联动机制中,促进人才培养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要以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众创空间建设等为典型, 召开创新创业教育现场工作会,进行经验交流和工作拓展。积极做好学校双创园的建设工作。

——在服务社会方面,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大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的高水平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也同样体现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也就是要做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融入社会”就是要深入社会,了解并掌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服务社会”就是要依托学校的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针对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引领社会”就是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研究,

创新性、超前性地提出相关预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大学办成“城市智慧的心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引领先进文化的先锋”,才能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的空间,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当前,正值自治区积极构建国家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筹建大数据学院和大数据研究院,设置大数据相关专业,培养高端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当前,正值自治区作为国家足球改革发展试点省区大力推进足球工作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足球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责任加以落实,积极推进足球学院建设,构建高水平的足球青训体系,培养优秀的足球专业人才。当前,也正值自治区积极构建航空网建设、推进民航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校要积极整合相关学科专业筹建民航学院,服务于这一战略,满足民航业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依托艺术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优势,探索构建侧重技术制作为核心的艺术学科。在构建上述新型学院和学科的过程中,要按照国家的要求,积极推进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密切对接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体制,打造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提升本科教学的开放化、国际化水平。

作为师范类高校,教师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和根本属性。我校在原有附属中学、盛乐实验学校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又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了附属第二、第三中学。同时,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要求,正在筹建蒙古国乌兰巴托基础教育学校、北方足球基地国际学校和高水平的蒙古族基础教育学校。依托学前教育管理公司积极构建多所优质幼儿园。下一步,学校还将针对国家老龄化等问题,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谋划、探索筹建老年大学,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满足政府和社会需求。我们尝试并探索这样的工作,一方面,能够推动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推动我校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完整汉语授课和蒙语授课教育体系的构建。同时,也为我校教师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搭建实习实践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以开放发展为理念,全面推进开放办学的新格

进一步优化对外合作体系和战略布局,以落实“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

济走廊”等国家战略为契机,加强与蒙古国、俄罗斯等沿线国家高校及科研院

所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筹办学校外事工作会议,推动建立校院两级工作协调机制。跟踪推进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申办工作。继续办好国际那达慕、国际大学生足球赛、国际大学生文艺汇演和艺术品展览等国际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留学生招生规模和外教的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 鼓励和支持教师赴国夕K修,开辟学生赴国外留学深造的新通道,不断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在人事管理方面,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人事工作改革

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因素和重要保障,随着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愈加重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制定院士、学部委员、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办法,提升人才队伍的水平和质量。同时,也要深入研究临时聘用人员的管理办法,建立起全方位、一揽子的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放、管、服政策要求,合理研制管理岗位设置和内设机构设置, 加快研究内部职员制和职员制管理制度的实施,积极探索专职管理人员职级和待遇晋升的有效途径。推动岗位聘用管理改革,实行岗位目标考核管理,有效推进包括专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在内的新一轮全员岗位聘用工作。

积极推进内部薪酬分配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内部分配机制。加强绩效工资管理,使绩效工资保障职能和激励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完成二级单位科级机构和干部职数的设置工作。以师德表现作为职称评聘的首要条件,合理平衡教学、科研工作,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制机制。

——在学生工作方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化学生管理服务工作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合力育人的教育体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主题教育,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化、实效化水平O

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为载体、以学院为主体”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壁垒,使所有的教师都履行育人的职

责,各门课程都能有效发挥育人功能。积极开展优秀学子领航计划、学术报告会、文体活动等内容丰富的活动。把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采取积极措施使其得到全面提升,促进校风建设。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重点,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提供就业创业机会。

——在管理工作方面,以提升管理服务现代化、智慧化为目标,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推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强化章程在学校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到依法依章程办学。积极探索在人、财、物等方面向二级学院及学科专业充分放权,使其松绑减负,充分释放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

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加快财政预算执行进度,严肃财经纪律,完善内控机制,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积极做好各类政府采购和设备验收工作,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有效使用。加大审计力度, 减少廉政风险点。做好理工大楼、民族雕塑艺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以“互联网+管理”理念为引导,探索研究校园大数据分析决策平台,打造学校智慧管理和智慧生活的新模式,将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文献服务和管理工作,提升各类文献资源的保障水平。加强学报这一重要学术窗口的建设,提高办刊水平,积极打造核心期刊和特色期刊。不断强化各类安全教育管理,切实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加快推进消防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平安校园。积极推进后勤服务外包,有效解决长期聘任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党建工作方面,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 对学校党的建设全面负责,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建工作“1+3”制度体系,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 落实党建工作“一岗双责”,明确细化抓党建责任清单,落实好“三重一大” 决策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发挥学院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继续深化落实基层党建7项重点整治任务,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狠抓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建立完善意识形态问题分析研判、预警和定期通报制度。抓好思想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建设。将“校园讲坛”、“盛乐大讲堂”等打造成品牌文化宣传阵地。加强媒体师大建设,推动新媒体创意创新中心工作全面开展。

结合新一轮处级干部聘任工作,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完成党总支书记换届工作。坚持聚焦问题,将巡视整改工作中好的做法提升到制度层面,形成长效机制。

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深入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认

真抓好离退休教职工“四个待遇”的毅工作,积极为离退休老同志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积极賊共青团改革,做»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创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

教育活动。

推动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以学习领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重点,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努力在全校营造懂规矩守纪律的廉政氛围。实施巡察制度,提升巡察执行力,加强作风建设, 坚决整治“庸懒散”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完善好利用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信息平台”,管理监督好基建工程、物资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2017年,是学校深化改革和内涵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节点。A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我们要号召全体干部职工和广大教师充分发扬勇于担当的精神,各级党组织和行政更要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同志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同志负责。全校上下要牢牢抓住机遇,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要坚持开明办学, 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释放活力,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宽广的胸怀,去把握机遇、审视未来、谋划发展;我们要坚持开放办学,就是要拓展国际、国内教育战略视野,与社会深度融合,利用学校优质的办学资源去服务社会,并在服务的过程中引入优质社会资源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

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开心办学,就是要积极构建和谐的育人工作环境,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激发教师的激情和活力,使大家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形成教风严谨、学风浓厚、校风优良的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机遇令人鼓舞,挑战催人奋进,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搞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谢谢!

大连理工大学领导班子工作报告

在中共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校党委书记  王寒松

(2018年3月14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我代表党委常委会,做2017年度学校领导班子工作报告,请大家评议并与工作安排一并进行讨论。

2017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年,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宏伟蓝图,对建设教育强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也是学校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一年, 我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接受中央政治巡视,以崭新的精神状态开启了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一年来,学校党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相结合、与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相结合、与深入推进中央巡视整改相结合、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相结合,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向着世界一流大学总目标不断前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坚持和加强堯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

把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作为办学兴校的根本保证,推动全校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积极履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

(一)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学校党委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十九大闭幕后迅速做出部署,围绕学懂弄通做实打好组合拳。成立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人宣讲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带头讲专题党课,带头走进学生课堂;各级领导干部以上率下讲党课,撰写理论文章或接受访谈,各级各类媒体刊发学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报道51篇;推动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召开思政课教师专题学习会和集体备课会17次。各级党组织精心组织,全校累计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百余场,实现了传达学习所有党

员、所有教职员工、所有学生全覆盖,有力促进了以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党委将贯彻落实思政会精神,将其作为校正办学方向的指针,及时学习、定期讨论、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突出传承大工红色基因主线和特色。出台了

《关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工作思路和任务,提出25大类、299项整改措施和36项配套制度,已完成落实举措289项,出台配套制度32 项。着力加强教学、科研、育人等主业领域落实思政会精神的实质性措施,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将思政课列入国家质量工程基础课程支持计划,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马院”;修订《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出台《研究生教学管理办法》,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核心课程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强化“课程思政”,修订《课堂纪律规定》,对

教师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岀明确要求,着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

教学全过程;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修订《人员补充暂行办法》,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明确二级党组织负责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增设了25个组织员职数,设立了正处级辅导员岗位和党务工作系列正高级职称,实行专职辅导员和党委工作人员职称职级“双线晋升”;出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管理办法》,强调政治标准,严把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关,发现问题严肃问责;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实施办法》,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责,突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与党委人才办合署办公,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评聘的首要标准,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在2017年教授履职考评中对1位师德师风不合格教授进行降档处理。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担起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共大连理工大学委员会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细则》,建立了意识形态工作定期排查、不定时摸查、集中普查相结合的动态考核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出问题,将意识形态有关内容列为两级中心组年度“必学”安排,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委常委会向全会报告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配合中央巡视,狠抓巡视整

中央政治巡视推动学校发展“治病防病、强身健体”。去年2月27日至4月

27日,学校党委接受了中央第十二巡视组的政治巡视。党委和各二级党组织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中央巡视作为促进学校长远发展、更好履行“四个服务” 历史使命的重要契机,将抓整改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贯穿于巡视全过程。巡视前即知即改,认真开展自查自纠,进行了全面从严治党问题查摆整改和落实思政会精神问题查摆整改;巡视中立行立改,第一时间将落实中央要求情况和立行立改情况报告巡视组,主动接受指导和监督,共报告情况53件次

(其中集中报告立行立改情况3次,共计5大类34项);巡视组离校后,立即召开立行立改推进会,各机关部处和二级党组织全面梳理巡视反馈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301项,学校的立行立改得到了巡视组的充分肯定。巡视意见反馈后狠抓全面整改,将反馈意见逐条分解,逐条提出整改要求,明确了“学校党委书记对全面整改工作负总责;党委书记、校长按照党政分工,各有侧重,统筹协调全面整改工作;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分工,分别抓好分管部门和联系单位的整改工作的责任体系,努力把整改的实际成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政治动力。接受巡视以来,共召开3次警示教育大会,制定巡视整改举措432项,目前已整改97.7%。接受巡视和巡视整改,有效促进了从严治党、从严治校,干部教师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有了新变化,为学校事业再前进汇聚了强大动力。

二、加强领导班子令身建设,提高办学治校、驾欧全局的能力

学校党委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将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提高办学治校、统揽全局的能力,作为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引领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班子思想、作风、能力建设和纪律、制度建设。

(一)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学校党委及二级党组织自觉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精神,教育引导全校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四个服从”,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班子成员带头学习党章、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严格落实“双

重组织生活”制度,严肃认真召开年度民主生活会,在巡视期间党委自觉主动召开三次政治生活会,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二) 抓牢思想建设,带头加强理论学习

班子成员努力落实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把学习贯彻中央精神作为严肃的政治任务,作为党委必须认真履行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位的要求。班子通过经常性的集体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理论水平。坚持“两个牢牢把握”,坚持以学促做,通过中心组学习、常委会会议等方式,将学习、部署、落实紧密结合,确保中央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全年召开中心组学习10次, 党委常委会议43次,涉及议题221个,重要学习内容没有漏空,结合学习提出贯彻落实要求,及时制订方案,认真抓好落实。

(三) 抓实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贯彻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党委决策能力。按照中央要求,修订了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将重要干部任免、重要人才使用、重要阵地建设、重大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重大评价评奖活动明确列入议事范围;实行党委常委会决策议题“三咨询三评估”(政策咨询、技术咨询、法律咨询, 和谐指数评估、稳定指数评估、廉政指数评估)制度,确保决策的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坚决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阳光决策、依法决策;实行常委会同一议题反复上会要做出说明的制度。建立了党委定期研究重大问题和每学期制定常委会重要议题计划工作机制,全年研究重大议题10个,涉及教学、科研、思政、党建、意识形态等各重要领域。加强督办,狠抓执行,党委做出的决策、提出的要求均纳入督办体系,落实到责任校领导和责任部门,定期督查,推动落实。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支持校长依法履行职责。调整补充了班子成员,党政分工更加明确,新增两个党委常委职数和一个校长助理,正在履行组织程序。

(四) 抓好能力建设,提高攻坚克难、改革创新能力

班子成员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本领”“五个过硬”要求,带头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严明班子成员责任体系,强化主动作为,重要任务落实情况定期在常委会上逐一报告,逐一讨论。强化追责问责,对于分管领域出现问题, 班子成员带头批评与自我批评,严肃追究领导责任,一年来19人次在常委会上做自我批评。

(五) 抓严作风建设,打造清正廉洁班子队伍

班子成员团结一致推动工作。党委书记、校长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 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对全面从严治党、意识形态、安全稳定等重要工作,班子成员均按照党委要求,深入分管部门和联系单位,一同学习对照, 一同查找问题,一同制订方案,一同抓好落实。带头抵制“四风”,带头廉洁自律,坚持重要事项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虚心听取师生意见。对于班子民主生活会前征求到的意见,学校党委已经做出决定,与巡视整改工作相结合, 一并研究吸纳,抓好整改落实。

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窩人才培养质量

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立身之本,推动各部门、各单位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 统筹学校各项工作。

(一)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以传承大工红色基因为主线,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教育方针、与学校事业发展、与专业教育、与学生成长需求“四个融合深入实施“薪火计划”“红色筑梦人”主题教育,红色基因教育取得广泛共识和初步成效,工作经验得到教育部推介。深化“导师带我学理论”专项活动成果,“导师+”系列活动初见成效,有效增强了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意识。推进共青团改革,扎实推进“青马工程”,强化实践育人,去年共组建社会实践团组1270支、参与学生10557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500余次,30000余人次参与其中。增强学生咨询服务实效性,辅导员进行一对一春雨计划谈心11000余人次、寒暑假家访882人次。学校获评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全国志愿服务领域最高荣誉)、“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特别奖”、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助学

• 筑梦• 铸人”优秀组织奖等多项荣誉。物理学院王正汹教授荣获“中国青年

五四奖章”,李然、赵玉鹏分获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三等奖。

(二) 接受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去年11月12H-16H,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全校上下积极准备,圆满配合完成了评估工作。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学校办学定位清晰,培养目标明确,红色基因传承好,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适应度高;学校重基础、重实践,学风好、教风正,人才培养的保障度高;致力于建设质量文化,教学质

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高;学校学科优势显著,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研究型教学改革成效突出,构建了具有大工独特优势和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效果的达成度较高。同时,专家组也指出了我们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今后重点推动解决。

(三) 进一步夯实本科教学基础

制定《本科教学绩效评价办法(试行)》,明确教师在本科教学环节中立德树人和全员育人工作的量化办法和考核要求,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强课程建设,4门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个专业顺利完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工作,目前我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达到19个,通过专业评估的专业4个,全国最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当选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我校学子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一金一银两铜4项大奖,在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3项全国一等奖和9项全国二等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六,在国内外其他多项重要赛事中也获得了好成绩。

(四) 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完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强化研究生培养

全过程质量监督和淘汰机制,平稳推进超期博士生清退工作。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与考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学监督体系。进一步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开展第二批综改领域的遴选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内实践平台的认定建设工作。

(五)扎实推进招生就业工作

本科生招生方面,拔尖创新人才招生取得突破,录取奥赛省级一等奖以上37人,主校区普通理科在20个省、盘锦校区理科在25个省与一本线分差高于去年。研究生招生方面,深化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推进“研究生优质生源工程”, 在部分学科试点全面实行“申请一考核”制博士生招生。巩固就业主渠道,强化指导服务,2017届本科就业率94.7%、研究生就业率95.1%。盘锦校区圆满完成首个人才培养周期的教育教学工作,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88%。

四、聚焦“西个服务”使命,加快一浇大学建设步伐

学校党委把履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作为办学根本,深挖“四个服务” 内涵,修订了“十三五”总体规划和三个专项规划,带动全校上下努力在国家

战略新布局和“双一流”建设中积极作为,围绕人才、学科、科研等关键领域, 推动学校事业内涵式发展,加快一流大学建设。

(一)开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

去年9月,国家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我校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化学、工程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已经通过审批并公布,规划了化学化工、建设工程、装备制造、力学、信息科学、数理、管理工程等7个重点建设学科群,覆盖16个优势一级学科,明确了5项建设任务和5项改革任务。推进和培育纳米、海洋、生命、材料、信息与大数据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完成了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项目的申报论证。稳步推进医学院建设工作,力争形成理工医融合发展的新态势。积极构建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强化学部(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办学活力。

一年来,学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在中国内地高校ESI综合排名中,位列内地第18位、世界440位;在USNews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位列内地第21位、世界429位;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并列内地第19位、世界301-400区位;在路透社2017亚洲最具创新力大学中,位列内地14位。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10个学科进入全球500强;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进入全球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获得A类评价),参评学科优秀率达21.9%,46.9%的参评学科进入全国前20%位次,6&8%的参评学科进入全国前30%位次。

(二) 持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

落实巡视整改要求,推动承担大项目、大课题,召开了学校科技创新大会, 引导科研工作面向重大基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东北振兴特别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战略;出台《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团队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推荐指标标准和评审相关要求》,修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完善考核评聘机制,鼓励科研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科学研究再创佳绩,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贾振元教授团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贾金青教授团队),作为参与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此外,我校石川教授研究组参与的研究成果荣获**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0 项,其中获得教育部一等奖5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五。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项目6项,课题负责22项、参与30项,总经费2.12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8项,总经费2.17亿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20项,总经费400万元。2017年我校累计科研经费突破8亿元。大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获批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1个工信部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1项教育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

(三)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赴雄安新区开展服务对接洽谈,取得初步进展。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组织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全国高校产业创新联盟”第二次会议和新疆一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2017年年会,签署了一批合作项目。积极落实军民融合战略,在C919大飞机、首艘国产航母等重大项目中均做出了大工人的贡献。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大连市政府、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签订协议, 共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大连理工大学集成电路技术创新大连研究院、大连市微电子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盘活了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获批3 个辽宁省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沈阳市铁西区签约共建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军民融合研究院(铁西区政府将在5年内投入1亿元进行支持),大工一郑州研究院、辽宁精细化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长兴岛中试基地正式启用,与大连市科技局、高新园区就依托我校建设大连人工智能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与高新园区签署区校科技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科技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

知识产权强校建设稳步推进。获2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2项中国专利奖,中国专利奖累计获奖数量并列国内高校第11位。全年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601 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779项,国际专利申请91项,同比分别增长13.7%、52.4% 和213.8%。

(四)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成绩

院士增选获得历史性突破。孔宪京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孝军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孙立成教授当选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至此,我校共有院士13人,其中包括两院院士12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

杰出人才和科研团队成绩喜人。10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项目,为历史最高。新增“杰青”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2人、“青千”3人、“优青” 4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入选科技

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王众托院士获“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彭孝军教授、孙立成教授入选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苏敬勤教授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将星海青千评审前置到国家青年千人申报之前进行,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学子来校工作。全年共引进教授18人、副教授33 人。出台了《高端人才岗位协议工资制实施方案》,制定了更加科学合理的高端人才薪酬体系,完善了高端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五)办学国际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强化国际合作办学,努力在国家开放大局中谋划教育新作为。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共建“大连理工大学莱斯特国际学院”,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共建“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分别迎来168名、79名首届新生,目前我校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最多的高校。

五、提需办学保障能力,汇聚千事创业强丸合力

学校党委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努力凝聚力量,强化保障,维护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一) 培育优秀大学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推进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拍摄《主楼万岁》纪录片、《大工朗读者》等视频,编纂出版《百卉含英一一大连理工大学学部(院)发展史》丛书,推动红色基因教育融入品牌文化活动,在全校掀起了追寻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红色基因的良好氛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新媒体取得飞跃式进步,官方微信稳定在高校官微第一方阵,进入《中国高校2017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前十。扎实推进校史馆、博物馆建设,已完成选址等工作。

(二) 真诚服务师生

加强教代会提案征集和办理,24份提案已全部办理完毕。努力提高教职工收入,增强教职工获得感。坚持在节假日期间走访慰问病困职工和在校学生, 给予物质帮助和精神关怀。改善教职工就餐环境,西山教工餐厅投入使用。畅通联系师生渠道,开通书记信箱,做好校领导接待日和日常来访接待工作。不断推进健康工程,全面加强教职工体检,为300余位教职工进行体质测试与运动指导。关心师生冷暖,审慎选择国有供暖公司,完成供暖社会化改革,特别是经多方协调,着力改善了北山A、B区学生住宿条件和供暖质量。彻底解决了多年反映强烈的西山学生宿舍自来水缺水问题。

(三) 不断提高办学保障能力

学校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实现收入34.86亿元,较2016年增长5.48%; 支出34.52亿元,较2016年增长11.96%。深入落实“放管服”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获得教育部专项奖励800万元,到账科研事业收入增长&24%,是近五年来增长率最高的一年。按计划完成管理与经济学部大楼项目并投入使用,完成环境与生命学院大楼各项竣工验收工作,已达到使用条件,稳步推进机械学院大楼、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基地、深海实验室等开工项目建设进度,东山住房迁建及幼儿园迁建项目完成幼儿园主体封顶及1号、2号迁建住宅主体封顶。稳步推进市内校区启用工作,积极推进主校区周边土地置换。认真履行采购归口管理部门职责,做好采购合同归口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运行机制,完成了公车改革方案设计,正等待教育部批复。启动《大连理工大学公用房管理办法》修订工作,推进公房管理和有偿使用。不断提升附属高中、附属学校办学和教育管理水平,附属学校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

(四) 创建平安和谐稳定校园环境

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预案。以“互联网+”为驱动,创新安全隐患排查平台,实施安全隐患项目治理,加大隐患治理力度。推进校园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信息化建设,完成部分消防远程自动报警系统联网对接,建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行外来机动车进出校园收费制度。进一步完善校园管理机制,推动美丽校园建设,完成主校区局部环境整治、停车系统规划与停车治理工作。征得高新园区支持,加大了新红凌路盖板桥覆盖延长线, 增加了主校区与西部校区联通面积,改善了西部校区校园面貌。

(五) 调动各方积极性,凝聚发展共识和力量

持续做好离退休工作,继续落实好离退休人员“两项待遇”。扎实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支持民主党派队伍建设和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召开了校友会成立大会,完成了校友会登记注册工作;召开校友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围绕“双一流”建设,提出“开创一流校友工作”新目标;校友联络日益频繁紧密,校友活动更具品牌影响力;扎实开展筹资工作,2017年获得社会捐赠到账2420.3 万元,成功争取校友王戎首期5000万元、陈文彬1000万元大额捐赠意向。

学校党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思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校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

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政治保障。

(一) 突出政治建设,严格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坚决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保证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以配合中央巡视和严抓巡视整改为契机, 广泛开展动员和警示教育,严格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师生“四个意识”, 强化政治定力和责任意识。按照思政会精神,完善了《中共大连理工大学委员会二级党组织委员会议事规则》《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等制度,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在巡视期间在全校各党工委、二级党组织和教工党支部,部署开展专题政治生活会,对照存在的问题,严肃认真学习《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加强对二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和监督, 自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起,实行学校党委现场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实做到突出问题、红脸出汗、触及灵魂,多数二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质量较去年有明显提高。

(二) 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重点,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制定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坚持学做结合,严格做到“四定”, 即定周期、定制度、定要求,定内容,扎实开展“五个一”活动,基层党组织生活进一步规范,频次得到保证,实效性得到增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突出政治素质和成长经历,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群众公认原则,开展并完成了机关、直属单位、产业及专门、独立学院正处级干部集中调整工作,新提任或进一步使用9人(含杨炳君、董国海、郭金明三人教育部尚未任命或未批复),转任(交流)干部16人,卸任干部5人,目前学校正处级干部共102人。做好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完善了干部监督管理的各项措施和工作机制。完善干部教育培训顶层设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了各级各类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四)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基层活力

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9项制度文件并严格执行,打造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省级1个、市级3个、校级26个),加强对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的日常监督检查和指导,打造优秀党建品牌,获省高校精品微党课一等奖及省高校主题示范党日活动一等奖3项。强化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举办第4期教工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分类对全校教工党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进行全覆盖集中培训,完善“全过程、系统性、整体性”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启动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四项工程'',以“苗子工程”加强学生党员培养及党支部建设,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等,调整成立了193个硕博纵向和16个师生纵向联合党支部,选拔政治、业务兼强的党员导师任党支部书记;以“基础工程”落实教师队伍“选”“评”“聘”政治条件和师德要求,建立了学部(学院)领导班子和内设学院院长、学科负责人层层把关的政审工作机制,所有学部(学院)均成立了师德师风领导工作小组;以“培育工程”选拔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骨干进行锻炼,共选拔168名教授和206名副教授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和研究所所长;以“提高工程”打造学校干部重要后备力量,通过校内党与政、机关与基层以及校外挂职等多岗位锻炼,提升干部教师骨干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全年在校内党与政、机关与基层间共交流干部39人次,选拔22名骨干教师到校内机关部处挂职锻炼、10名干部教师到校外挂职锻炼。

(五)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制定了《中共大连理工大学委员会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实施细则(试行”,明确了学校党委班子、班子成员、党委工作部门及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具体责任,推动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纪委监督责任,初步构建了以“常规监督为主体,定期专项检查为重点, 投诉问题线索核查为补充”的纪检监察工作体系。规范监督执纪工作程序,强化监督实效,开展了二级纪委对同级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年度专项检查,落实了二级纪委向同级党组织及学校纪委报告工作制度。建立行政监察受理问题线索分类处置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全年共处理学校行政工作举报件12件。扎实推进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强化明责知责和执纪问责,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全年综合运用“四种形态”处理各类违规违纪人员391人(次),进一步发挥案件查办的警示作用,对违规违纪问题查处和问责

情况进行了点名道姓通报。

总之,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部分工作有较大突破。年初工作要点共确定171项工作任务,其中,可量化任务69条,已落实64条,5条正在推进,完成率92.8%;不可量化任务102条,大部分是长期性工作,均在持续推进中。

同志们,2017年注定是学校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面向新时代新机遇, 面对竞争和环境压力,各级党组织和各部门单位胸怀大局,保持定力,努力工作,全校教职员工心系学校发展,坚守岗位,履职尽责,使我们各项工作不断推进,成绩不断刷新,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过去一年各方面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七、面临的阖难和存在的不足

当前,党的十九大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也正式开启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面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更高目标和师生期待,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审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找准工作的发力点。

从外部环境看,十九大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高校加快建设一流大学、更好履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的期望也更加迫切。经过一代代大工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为建设一流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要有这个信心和决心。当然,相对地处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兄弟高校,我们所处的东北区域发展环境面临一些不利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从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势中谋求发展机遇,要通过不断优化内部发展小环境应对挑战,渡过区域环境的暂时难关。我们绝不能只在客观上找原因,联系微信3231169,要认识到建设一流大学的主体是我们自身, 根本上还是要靠广大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看到辽宁经济已经触底企稳, 区位环境正在逐渐好转,要坚定立足辽宁建设一流大学的信心,努力做到以贡献求支持;同时,我们更要认真审视自身,找准我们的问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敢闯敢干,以攻坚克难的魄力和钉钉子的精神,破解矛盾,推动发展。

从内部看,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把“四个意识”落到实处的自觉性不强。工作中没有时刻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制定制度、政策时,还存在有的同志对A总书记有关论述和相

关政策掌握不准的情况。政治站位不够高,对于中央做出的新表率、提出的新要求,有的同志认为与学校、与自己关系不大,结合实际主动落实不够。

二是还存在不重视学习、学习不深入的问题。对加强学习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思想还不统一,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自觉性不强,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够。领导班子、机关部处学习中结合实际不够;教师队伍、学生群体学习不深不透,照搬照抄、浮于表面现象仍然存在。

三是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意识不强。部分干部动真碰硬、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魄力不足,存在思维定式,求稳怕变,不敢担当,甚至不愿担当。一些问题年年提,但推进效果不明显,比如基层办学活力没有充分激发,下移管理重心需要大力推进;本科生规模相对过大,生师比较高;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数量不足,人才流失压力仍然存在;学科特色优势还不突出,拔尖、厚基、推新、拓面、交叉均需要大力推动;办学资源仍然短缺,资源筹措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配置水平和使用效益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是执行力不强,作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对于一些工作,部门职责不清, 部署了却没有落实到位,个别工作已部署两年仍没有实质性进展,特别是专项资金执行率亟待提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存在,制定与师生利益相关的政策时,有的没有充分征求师生意见,或者征求意见流于形式、走过场;个别

业务管理环节形式化倾向严重;调査研究、深入基层不够,解决实际问题不到

位;机关工作的计划性不强,部分工作部署仓促、随意,难以保证工作质量; 部分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对师生态度生硬,办事拖拉。

五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不到位。从严治党压力传导不够,二级党组织责任压得不实。接受中央专项巡视以来,学校党委集中处理了一批移交问题, 召开了警示大会,但仍然发生多起违规违纪问题。部分干部履行“一岗双责” 不到位,没能做到经常了解情况、经常谈话提醒,运用“四种形态”抓早抓小不够;对分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有时认为程度不重,不愿意去批评或提醒。贯彻落实思政会精神和巡视整改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有部分任务没有落实,部分集中出台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需要不断结合中央要求持续巩固深化。

八、下I步工作思路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正式开启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一年。明年我们还将迎来建校70周年,我们要把总结历史与开启未来结合起来,把凝聚人心与汇聚力量结合起来。面向新时代,站上新起点,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更好履行“四个服务” 历史使命,以更加卓越有成效的业绩,回应中央期待和师生期盼,为建校70周年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一个方向——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两个牢牢把握”,要深入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努力做到学懂弄通做实,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确保中央要求及时落到实处,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为此,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精神,制定配套落实制度,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持续深入推进贯彻思政会精神落实,传承好大工红色基因。围绕国家战略,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升“四个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是强化一个目标一世界一流大学总目标。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定这个信心,以目标整合各项工作,统揽各个计划。要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抓好“十三五”规划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年度任务的分解落实,推动学校事业内涵式发展。要针对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任务,建立面向学部(学院)的指标考核体系,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强化学部(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是筑牢一个根本——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 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以此带动学校其他工作。要重点针对巡视指出的问题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反馈意见,拿出实质性措施,着力解决“轻德育、轻思政、轻教学”问题和课程思政问题。以“四个相统一”和“四有好老师”标准,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牢固树立并推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落实落地。

四是激活一个动力——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发展是大势所趋,改革是动力之源。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和全面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为契机,将今年确定为学校深化改革年。学校将根据中央的要求、高校改革趋势和学校实际,对综合改革方案进行“再设计”,进一步明确改革总体要求和重点领域,围绕教育教学、科研体制、人事制度、学科建设、开放办学、资源配置、两级管理等重要方面,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要坚持学校、学部(学院)上下联动,确定方案与政策梳理同步,部门指导与单位试点同力。要充分发挥绩效在改革中的杠杆作用,以实施学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为牵引,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对于主动作为、改革发展成效突出的单位,要加大绩效激励;对于无所作为、成效不佳的单位,要进行问责。要强化学部(学院)的办学主体和改革主阵地作用,本着“权责一致、一院一策”的原则,把改革任务明确落实到试点单位, 党委常委会将逐个领域、逐个学部(学院)、逐条方案进行研究,年内至少三分之一的学部(学院)进入试点改革。要深化机关管理改革,完善与部院主体、重心下移相适应的机关管理体制,全面梳理理清机关部门权责清单,明确职能边界,为深化“部院主体”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推动一个转变——持续推动和改进作风建设。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必须在转变作风、提升执行力上下功夫。要提升工作效能,各项任务要有目标、有明确方案、有质量要求、有完成时限,并加强督办,推进情况及时向党委或校长办公会报告并在班子中通报。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落实决策事项,执行中若有变动,要经原决策会议讨论决定,杜绝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要坚决纠正“四风”,调整完善学校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配套制度,把今年作为机关作风建设年,以机关作风的切实转变,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为发展服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以“四个相统一”和“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 加强教师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六是落实一个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校。打铁必须自身硬,实现发展目标,必须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以从严治党带动从严治校, 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不断巩固和扩大巡视整改成效,按照既定的整改责

任体系,对标、对表十九大精神和中央新要求,不断修正完善已有措施,加快推进未有效落实问题的整改,推进从严治党、从严治校。实施“基层党建质量年”行动,落实“四项工程”,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积极破解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上水平。加强从严治党压力传导,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倒逼责任落实。

七是凝聚一个共识——  起袖子加油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目标越高、任务越重,越是需要全校师生凝聚起“摺起袖子加油干”的广泛共识,不当旁观者,不争小利益,凡事从学校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以主人翁姿态和强烈的担当精神,共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进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着力增强“八个本领”,努力做到“五个过硬”。要进一步推动目标管理,加强绩效考核,强化学部(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能干事、干成事者的获得感。完善容错机制,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

老师们、同志们,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面对新要求、新挑战,我们要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传承大工红色基因, 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凝心聚力、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共同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前进!

聚力深化落实聚焦发展质量  全面加快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在山东理工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校长  张铁柱

(2018年3月17日)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三届四次教代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 并请各位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学校工作回顾

2017年,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牢牢把握第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 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以深化综合改革为牵引,着力抓工作细化落实,“擅起袖子加油干”,在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综合改革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一系列新突破,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 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完善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和“双百工程”实施办法,加大宣传力度,深入细致服务,拓宽引才渠道,强化督促落实,人才工作实现新突破。全年引进“千人计划”专家等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3人,1位“千人计划”专家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一事一议”引进的领军人才。加大优秀青年博士引进力度,全年引进优秀青年博士11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44%。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首批遴选确定41 人。新增具有海外学习研修经历教师61人,4人获批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新增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7人,首位外籍博士后获批进站,2名博士后获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二) 聚焦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围绕“双一流”建设,聚焦发展、协同发展,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和“聚焦计划”“亮点计划”,着力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遴选确定9个优势特色学科项目立项建设,新立项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5个。强化学位点建设, 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顺利通过国家评估;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

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获得授权,工商管理硕士通过国家学位委员会专项评估, 撤销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增列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积极参加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学科被评为B-档,农业工程学科被评为C+档,应用经济学、电气工程2个学科被评为C 档。

(三)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五有”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紧紧围绕“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为着力点,扎实推进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召开了第七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制定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修订完善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生在全国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校在全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1个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教学团队入选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案例荣获全国高校教学

改革优秀案例,学校被评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全年立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80项,设立了“五征卓越工程师班”。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9项,学校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全国第99位,大红炉众创空间获批科技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学校成为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首届5位博士研究生毕业。落实校院两级国际化办学推进机制,获批国家公派“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4个,新增合作交流友好学校12所,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成立职业教育研究院,全省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稳步推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继续教育办学规模稳居省内前列。

(四) 强化组织管理,科学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

完善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管理机制,加强组织,强化辅导;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获批经费1426万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和经费上实现较大突破。全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32项, 同比增幅28%。强化重大成果培育,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9项,2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成果被推荐参加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评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全年到位科研经费1.8亿元,比2015 年翻一番,创历史新高。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毕玉遂教授研发的新型无

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技术,获独占许可使用费5.2亿元,创全国最高纪录。强化平台建设,成立了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分中心,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顺利通过山东省验收,到位支持经费1500万元,获批培育建设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新增省科研创新平台6个。提升公共科研平台服务水平,分析测试中心继续保持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领先优势。加强学术交流,成功举办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管子学刊》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学校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 着力推进全省试点改革,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坚持把改革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取消学院行政级别改革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两项全省改革试点为牵引,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综合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出台了《取消学院行政级别改革实施方案》及6项配套制度文件,取消了学院及其领导、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实行职务职级并行的职员制。干部选聘实现重大突破,选聘了美籍华人、“千人计划”专家兰玉彬教授担任了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聘任省政协原副主席、齐文化研究专家王志民教授担任了齐文化研究院院长。自主设置了淄博发展研究院等13个校级研究院, 学术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研究职能更加突出。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学院按规定自主统筹使用经费,办学活力充分释放。与省科技厅签订了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协议,成为全省4所开展科研体制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出台了7项科研政策文件,赋予了首席专家在引进人才、科研立项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新机制;改革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关政策,更加突出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导向;完善项目管理、科研奖励、会议费和差旅费管理等办法, 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便利宽松的环境。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制定实施各层次人员公开招聘管理办法,人力资源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完善职称评聘流程和工作环节,顺利完成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修订《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 召开学校理事会一届二次会议,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六) 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校地校企融合发展效果显著

坚持立足区域、贴近行业,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学校服务地方、地方支持学校的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深入推进校城融合“九大工程”,立项校城融合科研项目128项,获淄博市财政资金支持3000万元,与企业共同设立4类210个融合发展研究项目。建立校城融合人才共建共享机制,

学校年度引进人才享受淄博市人才政策待遇1376万元。与淄博市各区县进行深入融合对接,分别与张店区、周村区签订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并举办了校城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先后在博山区、沂源县、桓台县成立技术转移中心,与高青县联合建立融合办公室。学校积极服务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牵头开展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祠扩建提升工程学术支撑项目,参与稷下学宫模拟展示馆建设。不断扩大校地校企融合特载发展范围,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东营河口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青岛胶州、滨州沾化、江苏沛县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在第11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第26届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上,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同时获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项。加强与企业精准合作,与新华医疗、五征集团等80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与企业联合设立了30多个科技研发机构,为90余家企业完成科研开发项目100余项。加强战略合作,学校与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协议,在胶州建设青岛研究院。持续推进山东省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学校工作,进展良好。

(七) 加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组织开展了“青春喜迎十九大争做五有好青年”等一系列活动,3项案例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2名学生荣获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称号。深化思想政治课建设,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加强网络思政平台建设,出台易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易班发展中心,学校网络思想教育案例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案例,“青春在线”“理工青年”网站分别被评为中国大学生在线优秀通讯站、中国青年网优秀校园通讯站,“青春在线”微信平台获评“中国大学生在线十佳微信”。扎实推进资助育人,全年为26000多人次学生提供资助6300多万元。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2人分获山东高校十佳、优秀辅导员称号, 1人在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获三等奖。扎实做好招生工作,着力提高生源质量,全年录取本专科学生9077人,录取博士研究生22人、硕士研究生937人、留学生619人。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拓宽就业市场,就业质量与就业率同步提升。

(八) 强化基础保障建设,服务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积极筹措办学经费,稳步拓展筹资渠道,强化财务预算控制,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全面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水平,荣获“全国校园物业服务百强单位” “山东省高校伙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被评为首批山

东省文化主题饭店。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成立资产经营公司。落实教学科研单位用房管理和奖励办法,完成西校区公用房屋的使用普查,完成公租房摸底清查工作,房产资源使用效益不断提升。制定完善10余项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建设不断加强。启用新版办公系统,完成部分系统综合集成,网络环境不断优化。加强图书文献分析利用,推进档案资源规范化建设,图书档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扎实推进。加强校友联谊工作,开展了毕业30周年校友值年返校活动,与北京、青岛等校友分会举行联谊活动,校友宋彦怖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加强工会等群团组织建设, 师生民主管理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加强建设,完成学校知联会换届,成立学校欧美同学会。关工委工作卓有成效,离退休工作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九) 加强民生项目建设,师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着力抓好民生项目落实,努力为师生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认真回应师生关切,努力提高提案办理质量,提案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o完成教学评估专项维修、众创空间、工程陶瓷研究院改建等工程建设,完成全校公共建筑、学生公寓、路灯等LED节能改造等一大批修缮项目,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完成6号、7号实验教学综合楼建设的准备工作。在学生第三餐厅配备2300余个保暖坐垫,在学生浴室安装吹风机33处,为学生提供暖心服务。优化博大花园、瑞贤园等生活区网络环境,学校网站群和学生邮箱上线运行,基本实现校园WLAN全覆盖。完成新建学生公寓BOT综合服务项目,学生公寓和公共建

筑推广直饮水BOT项目进入招标程序。采购全新健康查体软件,对校医院X光室、B超室等进行改造,师生就医査体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博大花园新区地下车库消防整改工程。

(十)落实从严治党部署要求,党建思政工作全面加强

按照校党委理论学习要求,认真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要求,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四风”。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取得明显效果。加强教职工教育管理服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了第八届“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的老师”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1人被评为首届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喜人成绩, 实现了重点领域的较大突破,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这是学校党委坚强领导、全校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老领导、老同志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历届老领导和广大老同志,向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老师们、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高层次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仍然偏少,依然是制约学校加快发展的瓶颈;省一流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数量与事业发展要求有差距;原始科研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科技供给能力不够强;提升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措施尚需强化;国际化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安全教育管理需进一步强化;非学历教育的层次和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扩大,等等。这些问题务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

二、2018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是学校工作的深化落实年。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以提高发展质量为主题,以提升治理能力为主线,深入学习,深度调研,深化改革,深抓重点,着力抓好“首要工程”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五有”人才培养、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校地校企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助力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聚力深化落实,聚焦发展质量,全面加快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做好全年工作,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善作善成。推动工作不断深化落实,需要在“深”字上下功夫,需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需要转变工作方式,需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需要凝聚全体师生员工力量。学校全年要着重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

(一) 狠抓“首要工程”,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数量质量

狠抓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深入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用好各级各类人才政策,加大柔性引才用才力度,充分发挥好现有人

才作用。加大培育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力度。力争引进培养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5人以上。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遴选培育新一批“双百工程”人选,着力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梯次递进、业绩突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协调工作机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跟进服务。

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校城融合人才共建共享,拓宽海外引才引智渠道,协同联动,强化督促,力争引进优秀青年博士160人以上。完善中青年教师海内外访学和短期合作交流成效考核评价机制,新增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60人以上。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招收博士后5人以上。建设教师发展项目资源库和专家库,深入开展青年教师入职、执教能力等培训。

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出台教师岗位任务与考核管理办法,做好第二轮岗位聘期期满考核和第三轮岗位分级聘用工作。制定非事业编人员使用与管理办法,推进学生助理岗位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多元化用人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管理人员职员制,修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适度调整管理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

(二) 聚焦“双一流”建设,着力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

深抓一流学科建设。对标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深入推进农业工程学科加快发展。完善支持政策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学术特区建设。深入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行动方案,遴选学科亮点发展计划建设项目,努力打造特色、形成优势。加强学科分类建设规划与培育,强化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应用经济学等学科建设,力争进入ESI前1%学科1~2个,培育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学科1~2个。

抓好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建设。落实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加强科研项目培育、申报管理,着力培育国家级重大项目、国家级科技奖励、ESI高被引论文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争取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140项左右,获国家科技奖1~2项,发表ESI高被引论文3篇以上、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00篇以上,到位科研经费2亿元以上。

强化学位点建设。结合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情况,完成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合理优化学科布局。强化拟新增学位授权点培育工作,培育建设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以上。统筹协调学位点自

评估整改阶段、随机抽评阶段各项工作,做好学位授权点专项合格评估工作。

(三)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五有”人才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落实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启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抓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强化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建设, 力争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2项。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改革,遴选40门左右课程实施课程综合改革,入选省级教改项目5~8项。完善教学信息化课程评价体系, 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探索“专业+”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办好万哲先数学实验班、五征卓越工程师班。修订教学三级奖励制度体系,启用新版教务管理系统,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科学高效、机制健全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做好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与教学资源配置,加强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优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遴选及建设工作。加强新工科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入推进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启动建设新工科试点专业和试点班,共建特色专业或行业性学院。修订专业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启动首轮校内专业评估工作。

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规范标准,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以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深化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和内容改革。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体系。落实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构建“全过程、深融合、协同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以大红炉众创空间为龙头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新建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75个左右,完成创客工场建设。

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争取获省级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3~5篇。启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 完善学位论文质量跟踪评价制度。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实行奖优汰劣机制,不断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提高国际教育背景导师比例,落实研究生出国(境)资助与管理办法,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及教育培养国际化。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

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拓展与海外高校合作交流,新增具有实质性合作关系的海外高水平大学5~6所。推进校城融合发展国际合作拓展工程,加强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合作。深入落实校院两级国际化办学机制,推进学院海外合作伙伴建设。实施留学稷下行动计划,外国留学生规模达到700人左右。加强国际交流项目建设管理,扩大学生出国交流规模。大力引进国外师资、课程等资源,促进国外优质资源与学科专业精准对接。

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组织省培、国培项目申报评审工作,拓展职业教育省外培训市场。开展山东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成立30周年活动。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新增培训项目3~5个,打造立足淄博、辐射全省、特色鲜明、优势品牌、较大规模的鲁中人才教育培训中心。

(四) 深化山东省试点改革项目,全面释放改革活力

深化“院为实体”改革。制定定编定岗方案,科学核定学院各类人员编制数额和岗位结构比例。执行学院经费核定办法,建立健全学院经费预算管理等配套办法,推进校院两级财务预算管理,提高学院自主理财能力。深入实施学院关键指标考核奖励办法,制定指标任务分解与考核办法,引导学院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完善规划运行监控机制,开展“十三五”规划落实中期检查。科学设置办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探索构建绩效评估数据系统。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落实首席专家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改革文件,修订完善科研任务分配、科研成果积分制换算、科研关键业绩指标激励、专利管理等制度文件,深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校级研究院学术职能,提升科研能力与学术贡献度。建设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创新科技成果信息档案管理模式。开展各类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举办“稷下学宫与希腊柏拉图学院对比研究高峰论坛”,持续提升学术影响力。

深化服务社会机制改革。完善校地融合发展机制,深入推进“九大工程”, 深化与淄博市全方位合作。强化科技供给能力,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步伐, 加快鲁中创新创业中心建设。整合校地企研发资源,加快建设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淄博发展研究院建设, 加强齐文化研究,助推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和淄博建设发展。深入推进山东省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学校工作。加强规划论证,加快推进青岛研究院建设工作。深化落实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河口创新研究院等合作事项,积极推进潍坊研究院建设,深化与江苏沛县、淄博市各区县战略合作。加强与企业的精准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

持续提升治理能力。深入贯彻实施学校章程,修订完善配套制度体系,充

分发挥制度效力。修订督查督办工作办法,推动工作深化落实。调整学术委员会人员组成,完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运行机制。召开学校理事会一届三次会议,探索建立校友行业协会,完善教育基金公益捐赠项目,凝聚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发展。完善党务公开、信息公开内容,推进法律顾问、财务顾问制度落实,提升依法治校水平。

(五)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学习教育活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加强网络思政载体建丧,推进易班建设,发挥青春在线等网站作用,形成线上线下育人合力。落实学校共青团改革方案,打造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等品牌。实施健康校园计划,加强宿舍文化育人功能,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和干预。

提升教育管理服务育人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主动关心帮助学生的学习生活。落实关于加强班级建设的实施办法,建立与“五有”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生考评体系。开展各类主题社会实践、文化科技和社团活动,不断提升第二课堂质量。拓展学生信息管理索统功能,提升学生管理服务精准度。建设完善网上服务大厅,优化大学生事务中心服务功能。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提升资助精准度和资助育人效果。深入实施优质生源工程,建立招生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强化就业市场建设,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确保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建立辅导员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发挥辅导员协会作用,加强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落实《山东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发放暂行办法》,修订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考核办法等制度,完善辅导员荣誉体系,激发内生动力。加强班级导师工作培训和业务指导,提升班级导师工作胜任力。完善专业教师、管理服务人员、

学生工作臥伍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全员育人。

(六) 强化基础保障能力建设,提供全面细致高效服务

强化财务资产管理。建立稳定增长的多元化筹资体系,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办学,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科学配置财力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抓好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和内部审计工作。深入推进教学科研单位用房管理办法落实,提高房产资源使用效益。细化经营性资产目标管理,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出台实验室分类管理和建设标准,扎实推进实验室规范化建设。推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纳入实验平台管理,完成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

提升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推进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动校园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建设节约型校园。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制度,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全面推行物业管理标准化服务。加快数字校园二期项目建设,整合网上办事大厅数据,推进数字资源对接共享。实施办公区域网络扁平化改造,加快建设移动校园平台,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探索图书馆、档案馆服务发展模式,提升图书文献、档案利用、校史育人等资源保障能力。调研论证医养中心项目,推进医疗保健规范化建设。

着力推进艮生项目落实。科学制订修缮计划,做好学生公寓等专项修缮改造。开工建设6号、7号实验教学综合楼,筹建23号、24号学生公寓楼。加强对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公共区域空间利用的论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制定实施校园停车区域规划,加强对校园交通设施的维护维修。推进校园绿化亮点工程建设,形成2~3处示范园区。加强社区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完成博大qfE园A区部分楼宇停车区、瑞贤园停车区设施改造。推进数字财务建设, 打造“数字化财务”。开展校园经营专项整治和共享单车治理,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加强校园管理,强化安保队伍建设,推动校园安全群防群治。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职能部门责任担当,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整合建设安全工作数据平台,推广使用安全知识测试系统,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深化校园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师生安全与校园和谐。

各位代表,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深化工作落实,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A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认真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要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行政,履职尽责,勇于担当。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整治“四风”。要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加强校报、网站、微信等平台建设,营造推进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全面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要汇聚各方面力量, 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凝聚推进发展的强大力量。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当前,正值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让我们乘着“两会”的东风,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落实、加快发展,胸怀强烈的担当精神,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以新的气象、新的作为,开启强校梦的新征程!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开启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在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校长  郭东明

(2018年3月26日)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请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7年学校工作回顾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总的来说,过去一年对学校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各项工作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部分工作有亮点、有突破。成绩的取得, 是以A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部省市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全校师生和广大离退休老同志辛勤奉献、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 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二、多奇学枝面临的新机遇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学校正式开启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一年。

当前,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 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开启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征程,在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新时代学校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面向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 开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征程,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正如A总书记深刻论述的那样,“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形势逼人、使命艰巨,我们必须以“率先”“超越”的自觉定位,与国家现代化发展“同频共振”,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更好履行“四个服务” 历史使命。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对高等教育支撑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从党和国家全局来看,党的十九大基于主要矛盾变化制定了新时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目标任务,纵观这些布局任务,它们都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我们绝不能当旁观者、跟跑者,必须主动找准切合点,做先行者、探索者。从学校自身微观层面来看,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如,我们各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并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 不能很好适应办人民满意的大学需要,同时也面临按专业招考制度改革风险;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不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不充分,不能很好适应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要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承担大项目的能力等还不充分,不能很好适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快适应形势、破解矛盾,“小步慢跑”已不适应要求,必须“大步向前”,唯有如此,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

第三,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更加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国际形势做了深刻研判,面向未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高等教育服务开放大局、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开始冲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方阵,追赶与超越、借鉴与自主、跟跑与领跑交织交融,世界高等教育开始聆听中国声音,开始融入中国元素。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增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紧迫感,不能只在国内“比高低”,还要更加自信地到世界舞台去展示,在国际坐标中去谋划,特别要针对国际合作布局需要进一步拓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国际化需要进一步“实质化”、高水平国际师资和留学生吸引有待加强、国际科研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拓展布局、创新机制,深入推进国际化内涵建设,不断扩大学校的海外影响,为我国履行大国担当、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对学校深化自身改革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学校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学部(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办学活力没有充分激发,需要加大力度推进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下移管理重心;学科特色优势还不突出,结构存在“老化”趋向,学科资源优化整合不够,拔尖、厚基、推新、拓面、交叉均需要大力推动;生师比较高,本科生规模相对过大, 教师总量不足;“敏锐、主动、全员、包容”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端人才总量差距较大,教师队伍中正高职比例偏低,优秀青年人才储备不足; 办学资源紧张和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资源配置效益和利用效率还不够优化;执行力不强,部分决策事项执行缓慢或落实不到位,攻坚克难的魄力不够,改造学习、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改革的动力。我们必须直面问题、应对挑战,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学校事业改革发展。

三、2018年工作部署

在3月14日召开的中共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暨考核述职大会上,我代表学校党政部署了2018年工作,与会代表对2018年工作要点进行了讨论与审议。同日下午,中共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各组的讨论情况汇报,审议通过了学校2018年工作要点。下面我对2018年工作进行部署。

2018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巡视整改,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学校事业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更好履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

(一)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我们建设的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

深入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进入新时代,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抓

好新思想的贯彻落实,切实体现在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全过程各环节。我们要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时学习A总书记重要讲话,做到融会贯通。坚持“两个牢牢把握”,将学习、传达、部署紧密结合,确保中央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处级以上干部为重点,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突出传承大工红色基因特色,切实以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以“四个服务”为导向,强化内涵建设。“四个服务”是新时代高校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办学的最大实际和根本,学校一切工作必须坚持以“四个服务” 为导向,毫不动摇把办学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增强主动性、大局观、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和国家战略中,发现并抓住机遇,找准服务的契合点。重点围绕人才、学科、科研等主要领域,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好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特别是要着力在承担国家大项目、大课题上有所突破,努力产生一批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深入贯彻落实思政会精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和实效性。我们办学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要培养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高度,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腰杆硬、底气足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大工红色基因,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推进“十育人”为抓手,深入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14”工程,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加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课程思政”,充分发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落实,完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和考核机制。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要从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突出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政

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进一步完善工作格局,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并纳入述职和考核范畴,确保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做到敢抓敢管、善抓善管,绝不能扭扭捏捏,绝不能有丝毫让步。夯实意识形态工作定期排查、不定时摸查、集中普查相结合的动态考核监督和情况分析通报机制,牢牢扭住追责、问责这个关键,出了问题严肃查处。

(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建设一流大学,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制定配套落实制度,确保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强化党性锻炼,营造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崇尚担当、鼓励奋进、弘扬正气的政治文化氛围。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干部队伍是谋划和推动发展的中坚力量,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广大干部强化忠诚干净担当,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落实A总书记选人用人思想,紧密结合学校事业发展的实际,做好机关各类干部集中调整和学部(学院)班子换届,及时做好相关空岗的干部补充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为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充足的干部储备。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加强干部能力建设,着力增强“八个本领”,努力做到“五个过硬”,将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将2018年作为“基层党建质量年”,对标中央和上级关于基层党建有关要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一流大学建设事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真正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

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进一步优化调整本科生党支部结构和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形式,逐步推进研究生党支部以教研室、课题组等为单位“纵向”建制和导师担任党支部书记。深入实施“四项工程”,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切实做好发展青年教师党员工作。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四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基本杜绝,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存在。机关作风调研共征集意见建议202条,反映出“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 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对作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对照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重新制定学校配套落实制度。密切关注“四风”新动向,着力发现隐形变异的作风问题,以改进机关作风为重点,针对机关作风调研中师生反映的问题,拿出整改计划, 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执行落实四个方面进行自查自纠,加强考核和监督,带动全校干部作风的转变。结合机关作风建设,全面梳理明确机关部门职能,杜绝职责不清、推诿扯皮问题。加强从严治党压力传导,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倒逼责任落实。提高“四种形态”运用水平,对各类违规违纪问题苗头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建立校内巡察制度, 健全相关工作机构,年内开展巡察工作。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以内控制度审计为基础,全面启动实施学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加大通报警示力度,对发现的典型案例不定期通报,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持续推进巡视整改。巡视是政治体检,整改是政治医疗,必须以持续整改的实际成效,汇聚学校事业再出发的强大动力。要按照既定的整改责任体系, 将巡视整改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精神结合起来,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新要求,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中央要求落到实处;对于尚未完成的难点工作,要抓紧攻关,确保扎实稳妥推进解决;对于长线工作,要不断总结、评估、修正,成熟的做法要逐步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化。认真梳理分析学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将其纳人巡视整改清单,务求取得实效。

(三)深化改革、强化特色,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当前,我们一流大学蓝图已经绘就,实现建设目标,必须发挥学部(学院)

的主体作用和机关的统筹服务作用,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落地,破解制约发展的矛盾障碍。

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根据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调整学校发展规划,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协调、突出重点,保障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抓好规划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按季度加强规划执行监测,针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调整纠正。学校各部门(单位)要严格按照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注重统筹,研究好未列入重点建设学科范畴学科的建设发展。

着力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学科特色。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龙头,必须在“双一流”建设的大环境中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对外部情况充分做好分析, 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着力补齐短板,主动谋求发展的战略机遇。要深入分析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把握一流大学及学科演变趋势,加强前瞻研判,适当调整建设目标。围绕拔尖、厚基、推新、拓面、交叉,深人分析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量与质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办学优势。稳步推进一级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以及一级学科建设项目的立项工作,加强学科平台建设的集约共享,推进实施新兴交叉学科立项新模式。组织医学院的学科方向论证,培育医学相关学位点,谋划建设生命医学共享大平台。

找准并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将2018年作为深化改革年,深入落实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制约发展最亟待解决问题的意见征集和讨论,研究和梳理出年度重点推进的关键改革任务。做好年度改革任务责任分解, 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魄力,切实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确保改革取得成效。

推进部院主体的管理体制改革。以学部(学院)目标管理为重点,推动管理重心下移,下放相应的责任和权力,构建以“目标为导向、人才为核心、成果为标准、绩效为灵魂”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强化学部(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办学活力。加强服务型机关改革,完善与部院主体、重心下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加强盘锦校区和开发区校区发展建设。坚持错位发展,进一步理顺“一校两地三区”的功能布局和专业设置布局。完善盘锦校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学校对盘锦校区的授权范围,配齐配强校区干部;控制盘锦校区办学规模,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规范管理,提升办学质量。理顺开发区校区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和管委会职能部门功能细化;全面落实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合作共建内容, 做好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传承大工办学文化,做到“三区一统”。

(四)坚持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A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建设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带动学校其他工作。

更新教育观念,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流人才,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为每个学生提供人生出彩机会。要将着眼点由过去更多关注“怎么教好”,转变为更加关注“怎么学好”,及时完善质量标准和培养方案,不断调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数量,特别是通识教育课程数量,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 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扩大学生在校期间自主选择专业的权限和范围, 倒逼各专业和课程提高质量,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研究生学术科研特点,探索更加灵活的自主选课和管理制度。

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问题整改,建设一流本科。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和重要基础,要以审核评估问题整改为契机,着力建设一流本科。对专家组在审核评估中提出的问题及建议,逐条分析、专题研究,制订整改方案。完善并实施一流本科建设方案,以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以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为杠杆,引导教师投入教学,着力建设一流的生源、一流的本科专业、一流的课程、一流的主讲教师、一流的教学资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加大教学资金投入,拿出具体措施,切实保障资金充分发挥促进作用。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明确“先办学科、再办专业”工作思路,着力将教学基地与学科基地充分融合,发挥学科优势资源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研究建立不参与本科生授课教师核减奖励性绩效工资、转研究员系列的管理办法。

加大力度吸引高分、拔尖生源。逐步缩小本科生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应招考制度改革,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优化专业资源,推进大类招生。科学制定招生分省计划和宣传策略,着力在南方地区扩大

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吸引优质生源。

完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机制。我校本科毕业生读研率相对较低,要拿出切实可行举措,提高本科生读研率,吸引学生在本校读研。继续深化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多措并举提升生源质量。完成第四届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的校内培育工作,推进第二批综改领域行业前沿课程开发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就业工作。主动把握新趋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聚焦行业发展动态, 依托校际就业协作体,发挥学部(学院)优势特色,挖掘校友资源和科研合作潜力,拓展就业市场,完善就业布局。加强就业指导和精准服务,引导毕业生主动服务国家建设。

(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聚集优秀人才

建设一流大学,关键还是靠教师。党的十九大从师德、专业化发展和尊师重教三个方面,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是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立足新时代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我们必须做好贯彻落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广大教师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人才队伍工作顶层设计,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召开人才工作研讨会,深入学习A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家、地方有关人才工作的相关政策,深入调研分析,统一思想,统筹谋划,拿出加强学校人才工作的有效举措,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发挥校友会作用,探索与知名猎头公司合作,实现“靶向猎才”“精准猎才”。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奖励制度,鼓励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到高层次人才工作中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实行多元化、柔性人才引进。

强化优秀青年人才的发掘和培养。青年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要把青年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关键要素,加大发掘和培养力度。着重引进和培养青年优秀人才,加大青年优秀人才规模,充实后备人才队伍。扩

大博士后规模,修订博士后管理办法,建立充满活力的博士后管理机制和体制, 使博士后成为学校优秀人才和高水平成果的重要来源。

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制定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切实提高服务专家工作的精细化水平。围绕人才合理配置核心资源, 在学校已有“人才特区”的基础上,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的“科学家工作室” 团队组织模式,赋予领衔专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落实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度,对于“帽子”人才建立考核标准,给予相应待遇,对于没有“帽子”的领军人才, 只要达到标准也给予相应的待遇。认真梳理现有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增强科学性、有效性。机关和各学部学院,也都要更加尊重广大教师的劳动和创造,为广大教师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在全校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给予二级单位更大的人事自主权, 实现人员总量和经费总量两个“总量管理”,由学部(学院)自主制定岗位设置方案、绩效分配方案和管理办法。将人才人事工作成效作为各二级党组织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的重要考核指标,明确任务,强化考核。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大教师不仅是建设一流大学的主体,更是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如果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好、抓不紧,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甚至师德师风出现问题将产生更加恶劣的影响。必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以“四个相统一”和“四有”好教师为标准,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和青年教师党员发展,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抓紧明晰认定标准,尽快落实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等“硬指标”。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惩处,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六)以更好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导向,提升创新能力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 要在服务国家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聚焦党的十九大精神、巡视整改要求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瞄准“两个一百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目标,围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进一步谋划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定位、工作目标、具体举措,切实提升学校科技工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推动学校科技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谋划重大项目、重大成果、重大平台及科研团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成立重大项目办公室,设立二级单位科研机构,配备专职科研管理人员,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和组织管理,培育催生重大项目。夯实二级单位科研工作责任主体,将学部(学院)申报国家基金情况纳入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奖励性绩效核算挂钩。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谋划、培育、凝练与集成,完善成果奖励机制,培育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加强科研基地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强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 带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与平台建设。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投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要求,也是我们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的需要。加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推进成立雄安开发研究院,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中,谋划新的发展机遇,贡献大工智慧和力量。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深圳研究院建设,做足科研、人才增量;推进新疆一大工研究院实质性建设,建立公共技术平台,联合开展共性技术创新。服务东北振兴战略,进一步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参与沈大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大连科创基地建设,抓住大连市筹建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遇,主动为辽宁、大连发展提供支持,贡献力量。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谋划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智库机构,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军民融合是十九大提出的七大发展战略之一,也是我们产出大项目、大成果的重要渠道,我们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完善国防科研管理体制建设,加强组织谋划,努力实现国防科研总量跨越式发展。继续开展国防特色高校共建和国防特色学科建设,筹划建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组建国防关键技术创新联盟,设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建立军民融合区域经济发展联盟。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以校外研究院为依托的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着力提高学校科技成果对地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体系,营造激励创新、鼓励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氛围,提升科技成果商业化和市场化的专业服务能力。

(七) 坚持''以我为主、开放办学”,推动国际化内涵建设

办学国际化是时代潮流,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要对标新时代要求,从国家战略实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的高度,聚焦国际化内涵建设,构建国际交流合作大格局,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

不断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新的历史条件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审视学校国际合作战略,修订目标和规划,突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的大工特色。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管理模式,加强三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 推动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合作办学项目申报,依托日语强化班改革,探索建立国际化示范学院模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动交流,不断提升师生参与国际事务的比例。

做好国际学生培养工作。修改完善《大连理工大学国际学生工作管理规定》, 在教学、培养、管理等方面探索留学生培养管理协同机制。做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工作。深入改进招生工作,进一步优化学生结构。

(八) 开源节流、优化配置,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有科学化、规范化、高效率的保障机制。要着力针对办学资源与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益。

继续加大资金筹集力度,优化收支结构。积极构建全员筹资新格局,深入挖掘增收潜力,努力增加科研收入、办班收入、捐赠收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加强支出绩效分析,控制赤字规模,优化资源配置。

大力推进财政专项预算执行。着力解决专项资金执行效率不高的问题,将推进预算执行作为今年财务工作第一要务,加强专项项目论证的科学性,建立预算执行通报机制,加大预算执行检查、督导、协调及资金调配力度。探索实施重大专项经费责任预算管理,强化问责机制。以加强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执行为重点,着力推动采购计划编制和采购预算执行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加快留学生综合楼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适时启动教学服务中心、能源动力大楼项目重新申报可行性研究。

优化资产配置。推进公房有偿使用,发挥房屋作为办学资源的最佳效益。进一步完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学校公共平台仪器

设备购置计划库。加强与教育部的沟通,落实公车改革方案,完成封存公车的评估及拍卖工作。

持续提升校园环境。完成老红凌路土地征收、西部校区林业用地性质转用和凌水河改造工程二期市政景观建设等工程,加快市内校区重新启用的前期论证及规划。完成供暖改造工程二期建设,配合做好南山、栾金村、由家村家属区“暖房子”改造工程。整修校内道路、景观,整修南门、西便门、新西北门三个主出入口,为迎接70周年校庆做好准备工作。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数据治理工作,重点解决教师“重复报表”的问题。加快推进伯川图书馆修缮,做好“三地五馆” 业务优化,实现服务功能升级再造。加强档案征集,不断完善档案资源建设和服务水平。全力加快校史馆博物馆建设,完成主要布展施工。推进健康工程, 提升体育场馆服务能力和品质。不断完善幼儿园、附属学校、附属高中相关工作。启动城市学院与松源公司办学协议的解除,尽快完成与新投资方筹建协议的签署,做好学院师生员工稳定工作。继续推动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提高工作质量、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

(九)凝聚发展力量,建设和谐校园

建设一流大学、更好履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是我们每一个大工人的责任。要大力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凝心聚力,共同推进事业发展。

加强民主管理和教授治学。以教代会为基础,丰富民主管理形式,拓宽参与民主管理渠道,让更多的教职工有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机会。完成校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进共青团改革,更好发挥团代会、学代会、研代会桥梁纽带作用,担负起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

加强统战工作。全校上下要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代统战工作的突出地位,对统战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增加统战部干部职数,进一步加强二级党组织统战工作,切实落实工作责任。支持民主党派队伍建设,加强对党外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锻炼、培训、选拔、任用。将人文学科决策咨询类成果纳入年度考核及职称考核评价指标,进一步提高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热情和水平。

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严格执行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抓好应急预案的宣传执行。持续加大实验室安全隐患源头治理力度,建设一批急需、必要的安全设施。深化校园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交通管理与校园安防。建立健全保密责任考核体系,全面落实保密归口管理。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和帮扶,成立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发展与教育管理研究中心、资助中心,恢复成立民族工作办公室。

做好70周年校庆筹划工作。明年我校将迎来建校70周年,要提前做好筹划, 以此为契机,汇聚发展力量。策划校庆7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总结和展现大工70年来的发展成就,筹划出版第三套文化建设丛书,凝聚师生爱校情怀。制作宣传片、专题片,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为迎接建校7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召开校友工作研讨会,研究部署校友庆祝方案,做好校友捐赠工作。用心用情做好服务离退休老同志工作,挖掘和弘扬老一辈大工人的优良传统,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新的学年已经开始,新时代、新使命催人奋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在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的辉煌,更好履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兰州大学七届五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校长  严纯华

(2018年3月30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七届五次教代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2017 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改革创新、真抓实干、砥砺奋进,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一年来,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四个意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维护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委常委会第一个议题学习制度,跟进学习研讨A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最新精神64次;组织开展中心组学习12次。制定实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方案,成立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依托“国情时政大讲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讲堂”等举办了15场专题报告会,大力推进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六进”工作。

二是扎实推进中央巡视整改工作,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我们自觉主动接受中央巡视,不折不扣地推进整改工作。先后召开4次全校性大会、5次常委会、20余次讨论推进会,聚焦巡视反馈的问题,细化为55项整改任务、207条整改措施,16个牵头部门和单位主动承担党委交办的整改任务,完成整改措施206条。在集中整改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整改,把巡视整改成果转化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坚持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有效性显著增强。我们举办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中层干部专题培训班,召开了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确定了“1234”思政工作总思路。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工作实施方案,推进“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等“思政工作十大专项任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文化建设顶层设计, 制定了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四是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我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我们集思广益,全面谋划,编制发布了《兰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研究制定了各学科群《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举办了暑期工作会、“双一流” 建设讲述会和专题研讨班,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路径,提振发展信心。稳步推进“4+4+2”综合改革事项,制定了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机关及直属单位“三定”方案,修订了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机构设置,成立了机构编制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调整了学校纪检监察机构、学校办公室和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等机构设置。补充完善了9个基建项目;完善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8个专题规划。

五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理念,努力为师生送服务解难题办实事。我们不断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完成医学校区平房区拆迁、草业学院二层旧楼拆除工作,建成2座连通校区的过街天桥,打造了榆中校区紫嫣花海,大力推进了会宁路“双创一条街”商户清退工作和草业学院三层旧楼回收工作。完成医学教学实验楼、教职工公寓主体施工,交付使用了榆中校区学术交流中心,完成校园及家属区维修改造项目120余项。启用财务报销自助投单机和学生事务大厅,为全部学生宿舍安装热水器,将医学校区学生宿舍由8人间调整为6人间。整合杏林楼、大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场所的资源, 增加了学生自习室。完成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高清改造,与辖区派出所组建了校园警务室,校园周边警情较2016年总体下降70%。

2017年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积极推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反馈意见整改。制定本科通识教育实施方案,增设通识教育课程67门。引进了69门在线通识教育课程,立项支持建设了一批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完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临床类本科学生实施“临床医学院负责制”。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称号,1人获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7种教材获“中央教改专项”教材建设经费立项。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招生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生源,

接收推免生首次超过推免政策调整前的接收人数。健全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基础医学、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水利工程、世界史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同时撤销12个学位授权点。理工农医类38个学位授权点和人文社科类18个学位授权点评估合格。修订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办法,10篇博士学位论文、21篇硕士学位论文入选2017年甘肃省优秀学位论文。82人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7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

91.30 %。

师资队伍建设有所突破。制定实施青年研究员聘任办法和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修订教师正高职申请条件和教职工考核办法等。修订完善“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制定2018—2020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加强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工作实施方案、高层次领军人才公寓管理办法等,提高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资助标准,为人才来校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加大现有人才培养力度,选派65名教师公派出国留学,选拔18名教职工攻读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遴选9名师资博士后进站工作。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新增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人,10余名教师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引进教授、副教授28人、外籍教师5人,聘任萃英讲席教授14人, 兼职教授27人。1人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荣誉称号,3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个团队获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完善校内岗位业绩津贴分配制度,增设年度考核绩效津贴,提高目标任务绩效津贴额度,稳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时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额度和校内生活补贴发放标准。

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高。全年科研经费总量3.89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3.65%。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军委科技委和装备发展部等部门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项,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124项、社科规划项目20项。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周期性评估。新增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8个甘肃省联合实验室获认定。申请专利186件,授权专利112件。

2项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项目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主持项目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

奖。1篇论文入选“2016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10位教授入选“2017年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名单”。4个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进入教育部备案名单。4 个研究机构进入中国智库索引名单,2个研究机构入选“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中亚研究所入选“一带一路”最有影响力高校智库榜单。

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深度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太极计划、泛第三极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子午工程等国家行动,积极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航天510所、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北京植物所、昆明植物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加强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等单位合作。成立祁连山研究院,举办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端论坛,服务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和祁连山生态保护。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成立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与兰石集团、永新集团联合筹建研发中心。积极组织专家为政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提交咨询报告41份。选派10名科技人员赴古浪、通渭等地区开展科技专项服务。积极推动网络和成人教育转型发展,新建14家学习中心和教学站点,全年招生规模超过5万人,收入达到2亿元。调整和加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力量,选派6名青年干部到贫困村驻村工作。组织专家参与国家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协调资源为帮扶乡修缮建造保障房,捐赠价值28.6万元物品,投入专项扶贫资金43万元,帮扶贫困户减少103户、贫困人口减少410人。认真落实医改政策,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专科联盟等工作,医院全年接诊量接近350万人次, 住院病人18.6万人次,手术量10.48万例。第一医院成功入选国家“心脑血管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第二医院获2017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口腔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评审。

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育项目,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新增22个成员单位,总数达到148个。积极引进高水平外国专家,聘请815名长短期国(境)外专家、15名长期语言外教、8名专业外教。获批引智经费1206万元。拓展校院两级学生交流项目,15所合作院校的69名国际学生来校进行长短期交流,赴外交流学生较去年增长8%。获批教育部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13个、对台教育交流项目8个,获批金额351万余元。留学生在校人数比2016年增加了21%,3所共建孔子学院和1个共建课堂累计注册学员4200余人。

保障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制定《兰州大学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办法》及相

应流程,完成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报告,完成各类审计项目209项。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实行中期财务规划管理。进一步规范收支管理,完善成本补偿机制,制定了收入管理办法、劳务酬金发放管理规定等办法。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推进管理服务流程再造。加强图书馆、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水平。完成了国内外30个校友组织登记备案,新成立5个地域校友组织,举办了“爱在兰大”首届校友集体婚礼。教育发展基金会全年总收入2,123万元,在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中获得4A级。

各位代表!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总会忠实地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甘肃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员工敬业奉献、砥砺奋进的结果;是各级组织和干部同心同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 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 思想解放不够,忧患意识不足,执行力不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 的理念落细落实不够;人才培养能力特别是“三全育人”格局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软环境建设仍有较大差距;学科布局、交叉融合任重道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任务艰巨;开放办学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基本办学条件需要大力改善,服务保障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双一流”建设需要,等等。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勇敢面对、认真分析,采取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2018 年重点工作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进“双一流” 建设,就是要有系统有步骤地在国际高等教育新一轮竞争中,确定兰州大学的世界一流大学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壮大学科为导向,汇聚高水平人才,立足西部特色谋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面向国际前沿创一流,使学校“顶天立地”,既能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要,也能具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更能让师生共享到发展成果。基于此,2018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

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讲政治、转观念、抓改革、补短板、强作风,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和服务师生水平,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实现内涵发展,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一、以教师为主体,努力汇聚一流师资队伍一流人才的聚集能够成就一流的学科,而一流学科的聚合必然成就一流的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支点,就是要建设一支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措施,把“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落在实处,落在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上,落在考核管理机制上,落在服务保障水平上,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氛围,统筹加强教学、科研、管理、保障支撑等各支队伍的建设,使老师们感到温暖、踏实、有干劲,构建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格局。

加快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评价的核心内容,建立规范、完整、配套的考核评价制度,破除束缚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承认每一位教师的各项有效劳动,使学校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和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都能够凭能力、实绩和贡献得到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除教学科研工作外,教师在学科建设、学术讲座、技术推广、标准制定、政策咨询、智库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可以作为职称评聘、年终考核和聘期考核的业绩成果。

实施绩效考核改革。按照“存量保稳定、增量促发展”的原则,逐步试点开展绩效管理和考评工作,根据不同序列、不同岗位人员的职责要求,探索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并行的考评方式。同步推进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解决好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的问题,最大程度激发各方面活力,实现个人对单位负责、单位对学校负责、学校对师生负责。

着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召开人事人才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学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制定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修订“萃英人才” 建设计划,提高人才薪酬待遇竞争力。完善“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18

—2020),完成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计划(2018—2020),制定“萃英学者” 发展计划实施方案、人才工作奖励办法。重新核定教师高职岗位数,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设置管理。

持续做好人才引进、培育工作。继续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思路,通过教师培养、引进优秀人才等手段,使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要办好“萃英青年学者科学论坛”,组织开展海外招聘,支持学院自主开展海内外招聘活动。继续做好青年教授、青年研究员聘任工作和师资博士后招聘工作,启动实施国际师资博士后项目。

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忘初心,方得始

“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也是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良好的人才

培养传统是兰州大学的根。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更好地延续兰大先哲们所创造的优良传统。同时,我们也要创新思路、独辟蹊径, 以发展的眼光、开阔的视野育人,融天文地理,融古今中外,融通兰大历史, 融通各学院学科,联合学校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强化人才培养,使我们的学生既能把书读厚又能把书读薄,不仅能够埋头读书、潜心研究,也能够胸怀天下、仰望星空。

继续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表彰优秀教师和师德典型,举办“萃英大先生”师德风范展。制定实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方案,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跨学院、学科推进课程改革,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完善“1+4+1”育人体系,健全“大思政”工作格局,争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学校。

积极探索一流本科教育实践路径。制定《兰州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程规划纲要》及相关办法,启动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教学提升工程。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落实方案。加强本科招生宣传工作,提高生源质量,稳步推进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基础教学与能力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计划,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加强课堂教学建设和实践教学管理, 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推进慕课建设,推出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一带一路”课程。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对现有19个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组织申报建设一批新工科专业。推动有优势和特色的实验教学中心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着力完善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完善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体系,强化推免生接收在招生指标配置中的导向作用。推进博士招生“申请审核制”,推动招生初试科目和招生专业按一级学科设置。开展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制定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办法,延长博士生基本学制。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扭转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授课方式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趋同的现象。制定研究生指导教师立德树人实施细则,落实研究生指导教师立德树人主体责任。加大对学位论文的过程监管,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制定学术不端行为查处规则及处理办法,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改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实施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方案,建立和完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积极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加强医学生人文社科通识教育,协同整合医院和临床医学院教育资源,探索形成更加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兰州大学实际的医学培养模式。

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等实质性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完善重大科研项目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将“双创”教育切实融入教育教学、融入教师科研活动。设置校友“双创”基金。积极推进会宁路“双创示范街”建设,拓展建立榆中校区“双创”空间。充分挖掘校内师生创业项目,吸引创业团队和企业入驻“萃英众创空间”。打造好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国家级品牌,创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省级创新实训基地。

提升学生事务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和资助服务体系,优化就业精准服务,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实施重点关注学生工程、“微安全”教育计划、生涯伴随成长计划、“智慧学工”计划。开展标准化宿舍建设和阳光晨跑活动。

三、提高师生创新能力,充分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呈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只有积极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才能使我们“双一流”建设的成果得到具体体现。在科研工作中,我们要把全部的立足点放在创新上,着力推动全校科研工作精准化、精细化。自然科学研究要对位国家战略、对标国际前沿,加强协同创新,找准突破方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加强组织和顶层设计,关注的问题要具有前瞻性,体现政治自觉,体现先进文化,体现创造性发展。

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及时跟进国家机构改革对科研管理体系的调整, 围绕国家在基础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和军民融合方面的重大战略布局,积极推进科研管理机构改革。按照若干学科大类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两个研究类型构建科研分类评价体系,对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主要考察学术贡献、理论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对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主要考察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对科研团队实行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与合作机制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改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分配模式;调整项目立项奖励力度和横向科研项目的间接费,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继续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改革。

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研究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推动重大项目组织与科研团队培育,力争在特色优势基础研究领域进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布局,重大科技应用研究领域进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布局。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野外基地。深入挖掘医学学科科研潜力,组织医院培育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动医学实验中心、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西部高发疾病生物样本库等建设。

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继续深度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太极计划、泛第三极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子午工程等国家行动,积极加强与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植物所、昆明植物所、航天510所等单位合作。加强与国防科工局、军委装备发展部和教育部沟通,大幅度提高国防科研项目组织申报和领域拓展。加强祁连山研究院建设, 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 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共建各类中试放大平台和产业化基地。

着力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制定《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提升计划》, 召开人文社科工作会议。实施中青年教师科研素养提升计划。加强对西部地区涉及国家安全、周边国家关系、民族和宗教关系、西北区域史、反贫困事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文化资源开发、政府绩效治理等领域的研究。制定智库建设方案,完善智库建设体系,提升咨政服务能力。加强“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和县域经济研究院建设,组织申报专项项目。通过持续努力,打造具有兰大特色、风格、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持续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立足服务社会需求,优化网络和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制订学习中心和教学站点建设规划方案,努力实现规模、

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发挥学校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围绕甘肃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抓好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筹划举办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区乡村干部素质能力培训。组织实施帮扶户中小学生奖助活动。继续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活动,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发挥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作用,开展县域经济规划、咨询。积极联系引入社会公益基金实施扶贫项目。

四、优化学科体系,以学科发展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一个学科发展得好,那么这个学科相关的人才队伍、培养质量、研究水平都应当是出色的。所以,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依托优势学科,促进交叉融合,以学科的整体发展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优化“双一流”建设思路。体现增量改革原则,在原有普惠发展基础上突出重点,以四个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学科群)为主力,其它三个学科群为预备队,推动所有学科整体发展,确保部分学科率先冲击和达到一流。

完善“双一流”建设推进机制。实行目标管理,统筹年度考核与“双一流” 建设目标、责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完善考核及奖惩制度,每月有督查、中期有考核、年度有奖惩。推动签订部省市共建兰州大学协议。充分梳理学科群与学院的关系、学科群与学科的关系,明晰学校、学院、学科及教师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建立起学科群、学院、学科自身评价体系。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认真研究分析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对标国内外顶尖高校,邀请专家逐一诊断评估各个学科,确定未来3—5年的发展目标和举措。通过广泛讨论凝聚共识,对部分学科和研究机构进行必要的整合调整。制定学科交叉融合办法,鼓励跨学科、跨学院构建研究平台,建设综合性学科团队,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重视人文精神重构,推动各学院之间、各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形成制度化、体系化的互动交流和学术讨论机制。

五、拓宽合作交流渠道,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开放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对位国家战略,打造综合性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体系,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由一般性交流向实质性合作纵深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适应全球化竞争的

综合型人才,积极牵头组织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争取国际话语权。

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重点推动与全球前200强高校的合作,设立“兰州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资助基金”,派出更多本科生开展长短期的访学,为研究生创造赴国外开展学术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赴国际组织、驻外机构实习。推动落实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办学项目,继续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完善引智项目体系。积极吸引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校从事合作研究,有计划地引进更多相应学科内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外国专家,特别是聘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来兰州大学工作。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与3所孔子学院为平台和基地,通过组织“一带一路”发展论坛、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设置“一带一路”访问学者岗位等方式,主动吸引优秀专家来校讲学、访学。

提升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内涵。鼓励和支持优秀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学术组织,创办、主办、承办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学术组织政策、法规、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贡献“兰大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大力加强留学生工作。梳理和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水平大学情况, 优化生源国别结构,提高“校长奖学金”标准,提升留学生生源质量,扩大留学生规模,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来校留学。加强留学生培养能力建设,在部分学科专业推进全英文授课。积极组织社会实践,使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理解中国文化,知华友华。加快完善留学生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改善留学生培养条件。

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持续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思之所及,行之所至。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治理。在新时代,学校的发展建设必须建立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的基础上。而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上,更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扑、脚步向下移,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使基层单位和广大师生都能够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主动创新、闯出新路。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修订《兰州大学章程》,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进一步梳理完善机关职能部门三定方案。成立学校理事会,积极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代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职能,推进各

二级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工作,完善以问题为导向的提案跟踪落实机制。

扎实开展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改革。制定学院工作规程,推动管理重心下移, 做实基层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 提高学院管理能力和水平。结合国家“放管服”改革要求,在学校指导性标准下,在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先行先试,逐步面向学院下放副高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标准制定、教师年度考核权等人事权。

进一步优化医教研协同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优化医学院设置,强化对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 推进医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医教研一体化建设。加大对医学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协调理顺医院财政隶属关系,把医院基本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予以支持。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资金统筹能力,联系微信3231169,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完善项目建设的绩效考评机制。切实加强风险防控,健全经济活动内控体系。加大筹资力度,充分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会作用,提高筹资项目设计科学化水平,增加资金总量。开展财政专项资金跟踪审计,积极稳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和工程管理审计全覆盖。

七、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积极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支柱,优秀的文化基因能够潜移默化地构筑起师生的心灵家园。历史则是一所大学的文脉所在,连接着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要以迎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积极营造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团结友善的大学文化氛围,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师生的和谐奋进提供精神动力。

启动11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按照“注重价值引领展现独特贡献、注重凝心聚力激发同荣共担、注重开放合作升腾发展活力、注重改革创新夯筑未来愿景” 的基本思路,制定“110周年校庆活动工作方案”。从今年9月开始正式启动110 周年校庆年活动,实施“历史赓续”“校友回家”“师生成长”“学术登峰” 等校庆工程,不断提升师生、校友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学校的影响力、美誉度, 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积聚不竭内生动力和丰厚文化支撑。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落实《兰州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纲要》,编订实施年度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和一般项目。凝练学校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项目。推进“双一流”建设引导专项“文化传承创新”“兰大口述史工程”“校园形象展示提升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我的兰大”等项目。发挥好档案

馆、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出版社等单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持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实施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提升工程和“十大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培育计划”,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底蕴。

积极凝聚各方力量。在党外知识分子中开展“跟党迈进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支持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认真做好离退休教职工服务,组织好教职工“荣退”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团学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校友工作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打造学校、学院、校友一体化的工作体系,切实做好校友联络服务工作。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大安全”制度体系,推动安全教育全覆盖,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全面提升校园治安管理、技防管理、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持续改善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与秩序。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成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中心、辐射安全管理中心、医学实验废弃物管理中心,建设榆中校区实验室危险废弃物收集装置。

八、围绕师生需求,加强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建设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发展路径由规模牵引转向创新驱动。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要围绕师生工作、学习需求,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系统梳理和摸清现有的办学条件,做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储备,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 健全服务保障体系,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保障。

完善校园功能定位。尊重历史传统,适应事业发展需求,着眼于解决我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各校区功能定位,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加快推进榆中校区软硬件建设,研究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职能部门、部分学院整体迁至榆中校区;与地方政府合作,探索在榆中校区建设教职工住房; 扎实推进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榆中校区后勤保障水平,切实增强榆中校区育人功能;建立完善校医院由第二医院托管模式,提升校医院诊疗服务水平;对接兰州市第五版城市发展规划编制,结合城市东扩规划,将交通建设、生活配套等内容明确列入部省市共建协议。

创造条件拓展办学空间。学校对办学空间的刚性需求是长期的,我们依然要在兰州市区积极拓展新的办学空间。落实中央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优化南通基地功能,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聚焦“交钥匙工程”和“市民待遇”,探索搭建新的产学研平台。

加强基本条件建设。加快在建工程项目进度,确保完成医学教学实验楼、一分部15~22号及二分部17号教职工公寓建设,开工建设理工楼,做好大气SACOL 基站、医学校区科研实验楼、榆中校区第二教学楼、医学校区9号学生公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教职工住宅光纤入户改造,实现校园公共区域无线网全覆盖。加快“云上兰大”建设,完成人事、资产、校友、学工、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校园微门户等应用系统建设,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

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实施后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后勤服务市场化,引进优质社会资源参与校园后勤服务,建立后勤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评价制度、退出机制。完善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推进校园和家属区的基础设施、楼宇维修改造工程,开展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改造。全面检测学校电梯运行状态, 做好维护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家属区部分楼宇电梯加装工作,不断提升物业服务水平。严格抓好食品卫生安全,下大力气提升食堂餐饮质量。

持续提升基础教育水平。高水平的基础教育是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制定实施发展规划和改革方案,争取教育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从幼儿园、小学到初高中完整的基础教育链条。加强现有幼儿园、附属小学建设,着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完善薪酬待遇和绩效考核制度,引入高水平教育资源和理念,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合作,推动在一分部新建高标准附属小学。

九、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我们要继续抓好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制定和推进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方案,实施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航计划和“爱国

•   奋斗”精神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内审内巡、集体

约谈和重点约谈,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实施“基层党建质量年”,开展党建工作“对标争先”计划,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持续开展校内巡察工作,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深入开展“谋在深处、干在实处”作风建设年活动, 以“马上就办、马上就做”的精神,雷厉风行促工作、锲而不舍抓落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各位代表!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面对“双一流”建设的艰巨任务,面对师生寄予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面对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光荣使命,我们唯有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其位、干其事、尽其责,才能把梦想变成美好的现实。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迎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砥砺奋进,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为早日建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委员会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深入推进“十三五”规划实施、全面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总结历史经验、谋划发展蓝图,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强的本领、更实的作风,为早日建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组建八年来的主要工作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组建以来的八年,既是把好舵、站稳步、开好局,甩开膀子外树形象的八年;更是打基础、作铺垫、利长远,扑下身子内强素质的八年。八年来,伴随着世界高等教育开始倾听中国声音、融入中国元素的历史性转变,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拓展、规模扩张到内涵充实、质量提升的历史性转折,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下,在历届学校领导班子艰苦卓绝的工作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政治自觉,始终保持经世济民、崇法致公的历史担当,始终保持自强不息、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直面缓进亦退的办学竞争,正视长期存在的资金难题,抢抓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以雷厉风行的闯劲和久久为功的韧劲, 在事关学校发展的重要拐点,办成了大事,办妥了难事,办好了喜事,兑现了学校组建之初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一)坚持总揽全局,办学治校能力不断增强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方向。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把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把广大教师和青

年学生团结凝聚在党的旗帜下,着力建设有坚定政治立场、坚强领导能力、坚实组织堡垒、优良工作作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配合省委巡视,全面抓好整改落实。认真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加强对统战工作、群团工作和离退休工作的领导,引导师生员工坚定跟党走。

——统筹发展全局,谋划战略部署。校党委坚持管战略、抓大事、谋长远,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名校、制度治校、文化厚校”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积极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统筹推进事业发展,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发展目标任务,制定实施2016—2020 年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学科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定位,描绘了学校面向新时代的新蓝图。

———完善治理结构,弘扬法治精神。认真贯彻《高等教育法》,制定并颁布实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章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修订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民主集中制得到有效贯彻,协调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全部由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推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离;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人才队伍培养、引进和管理服务制度体系,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校务信息依法依规公开,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保障;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基本架构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初步形成。获批“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培育大学文化,强化思想引领。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自信,深入实施“文化厚校”战略,大力培育涵养大学精神。在办学实践中凝练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经世济民、崇法致公”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团结一致、争创一流”的办学精神,“博洽通达、弘毅致远”的校训深入人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设“书香校园、道

德校园、生态校园、平安校园”为抓手,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最美教师评选、文明礼仪等活动,有力推动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二)坚持固本强基,学校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实质融合顺利完成,开创了事业发展的新格局。以融合、发展为主线, 坚持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工作思路,在大学组建伊始,全面启动了机构设置和人员重组工作,统一设定了学校编制,设置了处科级和院系构架, 重组了学校党政管理部门,重任了各级干部职务,开展了全员聘任,顺利实现机构、人员、制度、机制、规划、学科、财务和资源配置的“八统一”。融合速度快、效果好,受到了校内外广泛赞誉。在院系调整合并、机构设置组建、干部安排使用等工作中,党员干部高风亮节、不计个人得失,教职工顾全大局、服从学校安排,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学校平稳快速发展。

——郑东校区基本建成,拓展了办学育人的新空间。制定实施校园建设规划,坚持一张图纸绘到底,投资近20亿元,累计完成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初步建成一所厚重、大气、美观、实用的大学新校园。面对路、水、电、暖、气、网六通,建设工期紧迫和建设环境复杂等诸多难题,新校区建设者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顶住了压力、经受了考验、扛起了担当,在新校区建设的壮美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同步跟进,校园绿化率达到54%;横向实现乔木、灌木和草丛多层覆盖, 纵向做到两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在新校区建设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推动了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新能源建设。

———审核评估顺利通过,检验了内涵建设的新成效。按照“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建方针,遵循“重在建设、重在提升、重在规范、重在过程”的工作要领,扎扎实实打基础,踏踏实实补短板,进一步巩固了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全校上下以充分的准备、良好的状态迎接教育部专家进校评估,学校的整体办学状况特别是顶层设计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省级文明单位获批,标注了文明创建的新高度。建立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部门各司其职、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了全员化参与、全方位推进、全过程督导。因材料完备、制度健全、活动丰富、环境优美、氛围浓郁、特色鲜明,我校的创建工作受到考核组的高度评价,顺利获得省委授予的“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谱写了共建共享的新篇章。建成了约36万平方米的教职工周转房和引进人才楼;稳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教职员工收入显著增长;改造文北、文南校区家属院水、电、气设施;建成了郑东校区校医院,设立了健康管理中心;建成教职工活动中心、郑东校区幼儿园等惠民工程。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有了新改善,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三)坚持改革创新,办学综合实力整体攀升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围绕“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学分制改革、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主辅修专业互换改革;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本科专业增至65个;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省级以上特色或优势专业分别增至49项、53项、16个,新增省级以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个,成功获批研究生推免资格。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获“河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河南高等教育就业质量最佳示范院校”等称号。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运会等各类赛事中获得国际和国家奖项1500余人次。本科新生录取持续保持良好势头,在近几年全省高校投档线排名中,本科一批稳居全省第三,本科二批稳居全省第一。

——办学结构明显优化。积极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逐步压缩专科教育。八年来,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由17797人增加到31387人,中外合作办学本专科学生由686人增加到6302人,研究生由730人增加到1250人。

——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柔性引进与硬引进并举,普遍培养、全面提升与重点扶持、鼓励拔尖相结合, 深入推进“两工程两计划”。具有博士学位者由组建初期的228人增加到860人。以“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高层次人才领军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师资队伍的结构得到实质性优化,人才队伍的竞争力实现飞跃式提升。

——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改革学科管理体制,推动学科分层建设、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建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涵盖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的学科体系。拥有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获批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权重点立项建设单位。建成9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

应用经济学、法学进入榜单并取得较好位次,“经济管理与现代服务业”被确定为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

——科学研究跨越发展。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深化科研制度改革,推行科研绩效考核校院两级目标管理制度。先后获批“城乡协调发展”和“现代服务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河南经济研究中心等16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智库。八年来,学校科研直接投入近2亿元,科研成果呈现出量增质升的好趋势。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800项;出版学术著作330部(国家级出版社);发表奖励目录内学术论文5418篇。研究成果多次被省部级以上主要领导批示,被政府部门采用。《经济经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的学术声誉持续提升。

——合作空间逐年扩大。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印度等国家的大学及文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5个。与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鹤壁市政府、兰考县政府、建业集团、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单位开展校校、校地、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拓展了合作办学空间。

——综合保障得到加强。坚持开源节流,充分用好用活国家政策,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保证了新校区建设和学校事业前行;牢固树立防范意识,积极化解财务风险,用低息置换高息,节约融资成本近四千万元。后勤服务紧跟新校区建设步伐,开通了后勤服务直通车,为师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生活保障。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初步建立了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了校园的持续稳定。

(四)坚持全面从严,党建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加强政治建设,政治忠诚有力确保。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持“四个自信”,以实际行动坚定维护A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推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学校落地生根。

——强化理论武装,思想建设有效提升。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持学习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

深入推进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坚持和完善校院两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党支部“三级联动”学习机制,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引导师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树立正确导向,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制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规范化打下了基础。落实好干部标准,通过集中换届和个别调整,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坚持固本强基,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成了包括44个基层党委、党总支和直属党支部,174个党支部的基层组织工作体系,确保了组织建设全覆盖。

——持续正风肃纪,政治生态得到净化。完善党风廉政惩防体系建设,制定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 严格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20条实施意见,坚决反对“四风”,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和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管理规定,修订完善了加强作风建设系列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显著增强。

——坚持标本兼治,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制定《中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委员会议事规则(修订稿)》《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工作纪律和工作作风监督检查暂行规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强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身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多项规章制度,着力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学校被确定为“省委完善和落实反腐倡廉制度示范点”。

各位代表、同志们!八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的发展成绩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办学实践是厚基础、成规模、出形象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是A教育思想在校园落地生根的结果,是省委、省委高校工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以杨健燕书记、李小建校长为代表的学校上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正确带领的结果,是全校共产党员和全体师生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全体离退休老同志和广大校友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八年来,学校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在艰苦创业、奋楫争先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收获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必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我们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的重要论断,清醒认识“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的重大意义,秉承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自觉遵守“四个坚持不懈”的总体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精神的思想基石,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大学育人的独特优势,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扭住事业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必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八年来,学校以发展目标凝聚人心、靠发展眼光抢抓机遇、借发展实力爬坡过坎、用发展实绩厚植基础,实现了大楼建构与大师培育双管齐下,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齐头并进。八年的成绩表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会出形象,发展才能赢尊重。

———抓住人才队伍这个第一资源必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八年来,“人才强校”战略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牛鼻子。博士化工程与师资培训工程汇聚了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的合力,学术交流计划与青年拔尖人才资助计划促成了全面提升与重点培养的共振。八年来,一个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更可持续的人才政策体系正在形成,一个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汇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的引才育才用才格局逐步构建。

——把握学术至上这个大学本质必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学术是一所大学的本质,是高等学府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大学无论发展到何种阶段,都应该恪守对学术至上的追求,秉持学术独立的品格,成就学术不朽的灵魂。敬畏学术事业,敬重学术大师,推崇学术权力已成为全校共识。学校正确处理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推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对分离,让学术权力回归教授,交由学术委员会主导,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逐步探索出一条靠学术聚人才、以学术保质量、借学术育特色、用学术促管理的科学发展之路。

——推进改革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必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正如总书记所言,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这八年既是学校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稳步前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全体师生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显著增强的重要时期。我们坚持用改革创新精神谋

划事业,用改革手段除去陈规,用创新措施培植新机,用创造性工作推动发展。

——突出大学文化这个时代引领必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总书记强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坚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引领、以学术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廉政文化建设为特色,建设格调高雅、健康向上、底蕴深厚、开放包容的大学文化,努力在坚守与传承传统文化、引领与守护社会文化、整合与创新多元文化中秉持更大的担当。

——强化民主管理这个重要保障必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总书记强调, 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学校坚持完善民主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代会等在民主管理、教授治学中的重要作用;畅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群团组织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重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拓宽学生与学校的联系和沟通机制,充分调动了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证必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党政军民学,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八年来,通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各位代表,同志们!实践证明,这八个“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是学校发展的历史凝练和经验总结,是我们在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征程中淬炼出来的精神感悟和思想启迪,它曾经也必将不断激励全体师生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离“四个服务”的要求、距离上级组织的期望、距离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距离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预期还有差距,特别是近两年博士授权单位申报的过程让我们更清醒认识到不够高、不够多、不够强、不够大、不够新、不够足、不够浓、不够细等问题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办学层次、学术声誉还不够高;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和创新成果还不够

多;学科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的力度还不够大;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创新举措还不够新;办学条件、办学资源、办学资金还不够足;校园文化氛围还不够浓;管理方式、管理手段还不够细等等。这些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既有供给侧方面的、也有需求侧方面的,既有学校内部的、也有学校外部的,既有阶段性的、也有长期性的, 既有质量方面的、也有数量方面的。

各位代表,同志们!昨天的发展成绩足以让我们精神抖擞但绝非妄自尊大; 今天的发展难题足以让我们头脑清醒但绝非妄自菲薄。虽然我们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唯有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使命感投入工作,才能让美好的发展蓝图在我们手中变的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二、提高站位、把握方位、找准定位,勇担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历史使命

大到国家,小至个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 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指明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坐标。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必须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按照A总书记“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要求,在新时代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必须扎根中国。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 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他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们要把学校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做好“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必须遵循的根本宗旨,要求我们把改革发展同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在办人民满意教育上有大的作为;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是必须扛起的责任担当,要求我们把办学治校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政治优势的发挥结合起来,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有高度自觉;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是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把立德树人同弘扬“四个自信”结合起来,在展示中国特色上

有强烈担当;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必须回应的时代要求, 要求我们把育人目标同民族复兴的目标结合起来,在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新的建树。

——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必须融通中外。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要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目光不能停留在一域,必须具备战略思维、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以开放性思维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制定战略、谋划发展、考虑工作。要增强全球定位和国际竞争意识,参照国际知名大学通行的学术规则、竞争机制和评价标准,鼓励师生勇于登上国际舞台,踊跃参与国际竞争,大力提升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力争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全球合作与竞争中取得重要突破。

——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必须立足时代。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教育事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目标发生了战略性转变。在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战略转变的内涵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呈现出一些重要的“新常态”: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更加突出质量提升,要求从重规模、求数量转向重内涵、提质量。要赢得竞争,推进内涵式发展就愈加迫切;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更加突出需求导向,要求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同向同行,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贡献力;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更加突出协同创新, 要求围绕重大创新任务,聚集和共享各类创新资源,开展校内外协同创新;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更加突出自主办学,要求以“放管服”改革为契机,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些时代特征和发展特点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使命,对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是出卷人,联系微信3231169,作为答卷人我们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创造出经得起阅卷人检验的实绩。

——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必须面向未来。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他多次强调,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将率先实现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我们要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正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与社会转型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 这必将催动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与调整。同时,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提前思考、率先谋划、尽早着手,以敢想敢做敢当的魄力和善始善终善成的能力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各位代表,同志们!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征程上,我们必须以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新成绩,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一份来自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智慧和力量!

三、  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一所大学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样,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经过深入思考、广聚民智,校党委确定了未来三十年“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2023年,博士点增至2—3个,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220名,建成提供高质量课堂教学、高水平学科专业、高门槛毕业要求、高回报优秀成才率的人才培养高地。

第二步,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奋斗,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力争2—3个学科进入全国“一流学科”行列,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160名,形成先进科学的办学理念、完善成熟的治理体系、改革创新的动力机制、规范高效的保障制度,所有办学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师生创造力全面释放。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学科”数量明显增加,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120名,国内地位更加稳固、国际影响持续扩大,成为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教育供给、引领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前行的高校代表,树立起地方高校创办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大学的标杆。

各位代表,同志们!心中有梦想,奋斗有方向;心中有目标,拼搏有力量。伟大的事业总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伟大的梦想总是在接续奋斗、接力探索中成真。让我们坚定舍我其谁的自信和气概,增强锲而不舍的定力和韧劲,在“三步走”的征程上镌刻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和担当!

今后五年,是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的五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将为学校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打下具有决胜意义的基础。

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要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名校、制度治校、文化厚校”六大战略,为早日建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应当紧紧抓住“三个指标”

——在打造国内地位上,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胸怀国家发展愿景、放眼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国家发展需求。通过推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 全面服务于竞争力中国、健康中国、幸福中国、法治中国、形象中国、教育中国、科学中国建设。以名学者、名学科、名成果、名学生、名校友、名校园为主要标志的学校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某些学科专业领域取得一定的话语权,成为相关学科建设、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等标准的制定者、参与者、影响者。

——在塑造国际影响上,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制定战略、谋划发展、考虑工作,推动学校办学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青年了解中国、走进中原的文化传播窗口和文化辐射平台;让学校师生和校友的足迹覆盖世界五大洲, 让校园多种肤色、多种语言交相辉映、共生共荣。

——在锻造鲜明特色上,着力凝炼和强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色,注重根植河南沃土、弘扬河南文化、服务河南发展, 在汇聚协同育人合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做成样本、树立典范。

到2023年,实现以上三个定性指标,需要以下定量指标的支撑:

办学规模上,在校生稳定在3.2万人左右,其中,普通本科生2.8万人(含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生5000人左右),研究生2400人,留学生800人。

学科建设上,2—3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经济学、管理学排名进入全国前5%,法学进入前10%;形成3—5 个在河南甚至全国有影响的经济、管理、法学学科的交叉学科方向,建成1—2 个河南省优势学科(群),2—3个河南省特色学科群。

专业建设上,本科专业稳定在70个左右,建成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含特色专业)8—10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各2个以上。

人才队伍上,专任教师达到2000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5%以上,40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博士学位占比80%以上;引进两院院士或同等层次专家2名, 引进或培养“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或同等层次者3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或同等层次者6名以上。

科学研究上,国家级项目立项达到260项,国家级重点及重大项目突破5项, 科研经费累计投入3.5亿元。

人才培养上,学生获得国际级奖励(荣誉)20人次,国家级奖励(荣誉) 2000人次。就业率稳定在98%的基础上,就业创业工作总体实现:拥有创业经历的毕业生达到30%,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达到30%,硕士考取博士研究生达到15%。

(二)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必须扎实打赢“四项攻坚”

——办学层次突破攻坚:获批博士授权单位。要紧扣国家需求、紧盯指标短板、紧系师生期盼,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举全校之力、聚全校智慧、用各方资源,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形成优势、全面达标,在科研成果、学科特色、国字头项目、奖励、荣誉的数量和层次上狠下功夫,确保申博三年行动计划目标的实现。

——文明品牌创建攻坚:建成全国文明校园。根据《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对照“领导班子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好、活动阵地好、教师队伍好、校园文化好、校园环境好”等“六好” 要求,制定我校创建全国文明校园活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解任务、倒排时间、开展建设、压实责任,确保成功建成全国文明校园。

——国际合作拓展攻坚: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争取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

机构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模式、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推动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成立研究机构、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及出版学术成果等科学研究的国际协同创新,显著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确保“人本性、开放式、合作型、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构建取得重要成果。

——办学资金供给攻坚:增强发展保障能力。通过政府化债、争取专项、校银合作、校友捐赠、社会共建、厉行节约等多种途径增加学校收入。到2023 年,学校债务较当前减少50%,收入较当前增加50%,力争突破12亿。在缓解资金压力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办学功能。建设“智慧校园”,建成大数据系统,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建设“美丽校园”, 美化校园环境,降低能源损耗,使校园更加宜学宜居宜赏;建设“和谐校园”, 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加强校园综合治理,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收入分配持续增长机制,逐步实现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收入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解决教师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需要纵深推进“六大战略”

——坚持不懈推进人才强校,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汇聚大国良师。打造高端人才队伍。总书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继续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柔性引进与硬引进并举,保持引进人才的力度不减,特别是继续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深入推进“两工程两计划”,打造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团队。正确处理好引进、培养与使用的关系,促进现有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全面搭建研究平台、营造学术氛围、健全激励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成“四定”工作,构建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灵活用人机制。建立健全以贡献、能力与实绩为主导的多元评价机制,强化绩效导向,健全优劳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以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按劳分配与充分体现知识价值相统一,既发挥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形成的物质激励,更注重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机会公平带来的精神鼓舞, 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总书记讲,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

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完善外籍教师和海外人才引进使用办法,把好教师引进、交流、培养和使用关口,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坚持不懈推进质量立校,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培养时代新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高质量意识,完善质量标准,培育质量文化,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科研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突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聚焦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通过加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特别是加强贯通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努力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素质教育。总书记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发挥素质教育中心作用,做好素质教育课程规划。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将美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在构建美育课程体系的同时, 更加重视课程美育,挖掘不同课程所蕴涵的美育资源、美育功能和美育价值。深入推进艺术教育发展,加强艺术专业建设,加大艺术选修课开设力度,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体育工作,深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开好综合实践实训课程。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燎原”计划,努力实现就业从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转型,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加强研究生教育。扎实推进分类培养,显著提升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水平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坚持不懈推进学术兴校,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扩大学术声誉。推动学术创新。强化实践标准和应用导向,深化对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的创新性研究,加强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前瞻性、针对性、

科学性研究,在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力争产出更多科研精品、传世之作。搭建学术平台。对标“双一流”,继续推进国家平台、省级平台、校级平台和院系平台建设。发挥学科优势,推进交叉融合,大力建设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力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取得突破。加强智库建设。总书记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继续加大投入,引导教师和科研人员以“经世济民、崇法致公”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为人民做学问、为河南谋发展、为国家出良策,真正建成几个政府用得上、信得过、离不开的, 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国内知名度的新型智库。

——坚持不懈推进特色名校,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厚植竞争优势。强化育人特色。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打通学科基础课、加强通识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实行专业融通融合、双学位制、辅修制以及主辅修互换制,拓宽学生专业面,打造宽阔的专业方向口径;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与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突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把“高素质”的要求落到实处。突出学科特色。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在巩固发展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前瞻布局涉及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产业特需的学科。实施学科融合发展方略,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依托,以重大学术问题和应用课题为纽带,搭建多学科交叉平台和跨学院研究平台,促进多学科联合、跨学科融合,营造“高峰”“高原”“特色” 梯次分明、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打造服务特色。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统筹协调推进,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脱贫攻坚、区域协调、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目标任务,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我省“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的实施,凝炼科研方向、组建创新团队、加强协同攻关,在事关长远和全局的国家战略制高点上展现智慧、发出声音、提供方案、贡献力量。培育文化特色。总书记强调,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统筹推进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标识文化、廉政文化、校友文化建设。更加注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建好“三大文化”

教育实践基地,推进“三大文化”协同育人。

——坚持不懈推进制度治校,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弘扬法治精神。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证校长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深入实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章程》,系统构建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简政放权,效率为先,切实增强执行力。规范教授治学制度。进一步健全学术治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以校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各级学术组织作用,积极推进教授治学。加强学院教授委员会建设,营造教授治学、自由探索的良好学术氛围。创新民主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加强统一战线、工会、教代会、共青团、离退休工作和学生组织建设,拓宽参政议政、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有效途径,发挥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学术发展和学校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关注和解决师生合理诉求, 构建完备的意见征求和反馈体系。提升依法治校水平。把学校改革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加强法治特别是宪法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干部师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性,提高依法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管理方式转变。彻底扭转传统、落后、粗放的管理方式,在教学、科研、行政、资产、财务、后勤、基建等各方面落实细节管理、精细管理,减少直至避免工作中的失误与不足,实现管理效益的最优化、最大化。

——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厚校,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强化文化担当。注重精神文化引领。大学之大不在校园之大而在精神之大,大学品位之高不在于楼宇之高,而在于精神之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并使之内化为每一个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和联系校友的“精神纽带”;积极开展高雅艺术、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影视作品、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突出环境文化育人。统筹推进三个校区的校园环境标识系统建设,推动规范使用学校名称、标准色、标准字体及校标、校徽、校旗等文化符号,形成师生员工广泛认同的文化标识; 建设若干与校园环境相协调、彰显大学精神的人文景观,力求从每一个细节入手,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立柱都能“陶冶”,每一寸场地都能“育人”。推动校园文化传播。加强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将学校统一的文化符号融入校园文化用品之中;加强校园网、广播台、校报、微信等校内媒体建设,使其成为展示学校风貌、加强对外交流、开展宣传教育、活跃文化生活的

重要载体;推进艺术文化建设,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培育学生艺术潜能,提升学生艺术文化意识和素养;培育校园体育文化,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师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强化校友文化建设。加强校友组织建设,建立发展基金会,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地方校友分会;充分发挥校友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促进校友之间加强联系、相互帮扶,支持、帮助校友事业发展, 推动校友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各位代表,同志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总书记强调, 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让我们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以钉钉子精神把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四、坚持以上率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办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事情,关键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早日实现“三步走”的奋斗目标,就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的领导,毫不动摇地把全校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一)加强政治建设。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地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坚决服从党中央、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A总书记党的领袖和核心地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发展党内政治文化。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坚持对党绝对忠诚,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强化党员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责任是为党工作,做到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

(二)加强思想建设。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和安身立命之根本。坚定理想信念,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扎实开展专题教育。深入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处级以上党员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学

校改革建设发展。持续完善学习制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要带头严格学习制度,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各党组织书记为本部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 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

(三)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党组织的组织力、执行力。要突出政治功能,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堡垒。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处级以上党员干部要加强示范带动,以上率下,主动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为党员干部当好标杆、做好示范。扎实推进党务公开。学校党务管理情况、组织决议决定及其执行情况、思想建设情况、领导班子建设情况、干部选拔与任用情况、服务和联系院系及学生班级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等要阳光、透明、高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依法办事,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四)加强作风建设。深入推进思想作风建设。紧紧扭住加强党性修养这个根本,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深入系统的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 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持续优化工作作风。要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持续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反对官衙作风,注重提升工作实效。带头加强生活作风建设。要自觉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带头讲操守、重品行,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生活追求。

(五)加强纪律建设。强化政治纪律。要始终把政治纪律作为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尤其要把坚定维护A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作为最首要的政治责任和政治纪律。严明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深化纪律教育。要自觉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纪律意识,提高纪律自觉, 时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有效

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要始终严格用党章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行为,要用纪律管住权力。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发现苗头及时提醒,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六)加强制度建设。抓好制度清理。组织开展深入调研摸排,有针对性地对现有党建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清理和审查。抓好制度完善。在全面审查清理的基础上,搞好配套衔接,确保学校党建规章制度的与时俱进。抓好制度创新。针对学校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创新精神集中出台一批新的制度和规定,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质量。抓好制度落实。加大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真正形成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体制和机制。

(七)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强化不敢腐的震慑。要严格执纪,动辄则咎, 一寸不让抓惩治腐败。要紧盯“微权力、微腐败”,重点查处和纠正涉及师生利益时生冷硬推、吃拿卡要、与民争利等行为。扎牢不能腐的笼子。进一步健全完善办学治校各方面制度,健全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加强共产党人价值观教育和廉政教育,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推动党员干部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各位代表,同志们!全面从严治党,是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我们要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高度和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局高度,坚持政治标准、坚定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觉悟、落实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把我校打造成自觉维护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坚强阵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各位代表,同志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生为本。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校党委号召学校广大青年在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各位代表,同志们!大有可为的时代必须大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高等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等教育注入了强大的真理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高等教育提供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为高等教育蓄积了深厚的文化滋养。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和优势,不仅坚定了我们办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底气和决心,更赋予了我们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焕发新气象的使命和担当!

各位代表,同志们!“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历史证明, 一个国家的强盛总是伴随着教育的强盛。从期望教育救国、教育兴国到今天建设教育强国,中国的教育一直心系国家,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为使命担当。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是全体师生、广大校友的共同夙愿,是一亿多河南人民的殷切期盼,是上级组织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凝心聚力、改革创新、砥砺前行,早日建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提振精神  聚焦中心  抢抓机遇对标奋进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贵州大学第三届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贵州大学校长  宋宝安

(2018年9月18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做工作报告。我报告的题目是《提振精神聚焦中心抢抓机遇对标奋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请予审议。

一、工作回顾

2017年,贵州大学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A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围绕加快建设有区域特色和国内外影响力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贵州大学姓贵州”的办学理念,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一)深入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全校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党建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A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2017年,组织召开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16次,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示范引领作用,统一思想。组织召开党委常委会27次,校长办公会21次, 共议决事项333项,已完成会议决议316项,落实率为95%。深入落实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对基层党组织按期换届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工作部署,完成全校266个基层党组织按期换届组织工作。

二是强化干部管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学校党委认真落实党的建设主体责任,坚持每年年初召开党建工作会议,听取各基层党委书记作年度党建述职

报告,签订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安排部署基层党建工作。围绕建设廉洁校园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目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从严管理干部,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为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着力思想政治建设,全面开启立德树人新征程

一是健全思政工作体系,加强思政理论课程建设。成立贵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筹协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逐步形成了机构健全、分工明确、措施完善、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切实保障和推动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全面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是制定《贵州大学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贵州大学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暂行规定》等制度,将学校教职工职业规范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强化在“人才引进、岗位聘用、职称评审、导师遴选、课题申报和教师培训”等环节中,严格执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三是发挥理论研究优势,发出“贵大好声音”。学校按照“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意识形态管理,强化责任意识,把意识形态工作抓牢抓实。构建舆情工作新机制,坚持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舆情监测,被中宣部评为舆情工作先进单位。通过构筑全媒体传播模式,搭建起“四微(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台)一报一网一朵云”校媒矩阵平台,扩大网络主流舆论引导渠道。

四是以评促建促改,营造全面育人氛围。学校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全国仅有39所高校入选。接受了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检查评估,评估结果名列前茅。中国教育报》和《贵州日报》分别以“贵州大学‘四个精准'推进立德树人”和‘四力聚合'扎实推进立德树人贵大新实践”为题做专题报道。

(三)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2017年,学校共有6个“一省一校”项目获得立项,资金总额为5000万。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将31400亩(1亩约等于666.67平方米)广顺农场划转给贵州大学作教学科研基地工作并获得同意。2017年,学校被批准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植物保护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被省委省政府明确为贵州省唯一一所国内一流建设高校,植物保护等5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土

木工程学科入选区域一流建设学科,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全国第四轮本科评估我校有18个学科入榜,植物保护学科列前10%— 20%。

(四)统筹推进管理改革,继续完善绩效工资

根据《贵州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统筹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职能。进一步强化岗位管理,先后开展了特聘岗位工作、第二轮岗位聘期考核工作和第三轮岗位聘用工作,全年共对全校90个单位3790人进行第二轮岗位聘期考核,完成全校第三轮聘期4047人的岗位设置、岗位任职条件及职责制定和岗位聘用工作。

在总结2016年绩效工资过渡性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各二级单位的绩效考核及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规范绩效管理,简化绩效核拨和绩效指标使用流程,坚持以德为先,分类考核,注重实绩,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学校教职工绩效收入整体得到提高。学校在全省高校加快发展目标绩效考核中荣获一等奖。

(五)狠抓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出台《贵州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全面启动整改工作。推动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开展“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试点专业修读,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通专业壁垒。

二是学校学生培养质量持续上升,2017年学校应届毕业生共10415人,共授  予65人博士学位,2584人硕士学位,7185人学士学位。继续教育稳定发展,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学生毕业人数达11000人,授予682 人成人教育学士学位,授予109人项目管理硕士(MPM)学位,举办300多个非学历教育各类培训班,共计培训15000余人次。

三是生源质量不断提升,就业水平明显提高。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药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医学院实现本科招生。全校本科录取新生8743 人,500分以上的新生有3950人,超出各省划定一本线20分人数为6182人,占全校录取总数78.07%,比去年提升7个百分点。在北京、天津、安徽、福建、黑龙江、重庆等23个省、市的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不含艺术类考生)。全年共接待用人单位1345家,现场和网络联系用人单位1945家,共提供就业岗位113109 个,比同期2016届有所增加;2017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6.39%,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97.42%,研究生就业率为92.19%,获全省就业创业先进集体和全省就

业工作先进单位。

四是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2017年,学校博士研究生录取133人,比2016年增长22%,硕士研究生实际录取3351人,达到历年之最。2018年报考学校研究生人数增至12938人,比2017年增长近5000人。研究生共发表SCI、EI论文214篇,高水平SCI、EI论文比上年度增加30%;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87项,设立175项研究生创新基金;获得2017年贵州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4项;获批省教育厅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7项、高校研究生教改课题4项,获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72项奖励。

五是拓宽社会资助渠道,深入关爱学生成长。全年通过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社会资助金、补偿贷款的等形式发放奖、助学金近1.5亿余万元,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551人次;搭建学生心理咨询载体,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开展心理普查,确立“四早教育”特色路子,推动心理健康知识入脑入心,积极营造“心育”氛围。

(六)打造学术科研高地,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领军人才申报再有斩获。2017年,招聘引进博士95名,柔性引进生物医学学科团队等两个学科团队;创新高层次人才聘用模式,开展贵州大学特设岗位的设置及聘用工作。张覃教授、王锦荣教授入选“高被引学者”。

二是科研立项再上台阶,科研成果成绩喜人。2017年,我校科研立项突破1200项。其中,自然科学947项,合同经费2.96亿元,科研到账经费2.4亿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6项,立项率为24.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居贵州省高校和科研院所首位,在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14所高校中排名第4位。“生态农药的分子设计与作用机制”项目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经费300万元;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国土部重点实验室主持的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贵州省人民政府喀斯特科学中心项目“喀斯特地区重金属污染过程与防控机制研究”获批立项,直接经费2520万元。人文社科立项269项,国家社科基金14项,科研到账经费1367万元,比2016年增长13.9%。出版人文社科专著34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7部。学校出版社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1部丛书被列为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山地农业生物学报》进入SCD来源期刊。

全年共申请专利1579项,各项专利申请数再创学校新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2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1项,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奖项数稳居贵州高校首位。

三是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团队建设成就斐然。学校率先成为全国66所实现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覆盖全国的高校之一,首次完成全校共312台件2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共计259台价值1.8亿元的大型仪器设备通过省平台面向全省开放共享。“贵州省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模式与实践研究”课题获得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实验室管理专项重点课题立项。

(七)服务区域发展,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一是拓展校地校企合作,争取外部办学资金。全年共获社会和校友捐赠合同金额1861万元。学校与安顺西秀区建设校地合作示范基地,与江苏泰兴市、遵义播州区、海南省科技厅、碧桂园集团等多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二是对外开放持续升温,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与冈比亚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与美国普莱斯比学院建立的孔子学院取得明显成绩;获批世界粮农组织绿色防控项目,首次获批国家外专局境外培训项目;开展教育部“中英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国际交流项目;承办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多项重要活动。

坚持“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主动担当,坚守使命,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校农对接”,把西秀区、贞丰县、安龙县等14个区县贫困户的农产品送进学校食堂。8人赴黔西南州贞丰县驻村帮扶,5人赴西秀区和丹寨县挂职锻炼。选派科技副职22人,科技特派员200人。

(八)推进民主管理,构建文明校园

一是推进民主管理,注重民生工作。召开了第三届第三次教职工代表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解决教职工工作午餐问题,推行教职工免费乘坐交通车和校园摆渡车,新校区图书馆开通暖气等民生工程。通过多种形式确保“两项”待遇的落实。积极争取财政经费,2017年退休人员基本退休费和生活补贴已由财政经费统筹解决。

二是努力开源节流,维护学校权益。加强建设资金审计,确保学校工程建设资金安全,通过进度款审核,为学校节约资金1.37亿元;通过提出优化设计建议、参与谈判、控制拦标价成果、进度款审核、验收把关等方式为学校规避风险资金约2.17亿元;严格执行招标程序,保证招标采购质量和管理提升,学

校校内自行组织招标82场次,中标金额合计1214.2746万元;委托招标114场次, 中标金额21303.9493万元。依法依规划转学校城区七个校区的土地及地上资产, 化解我校50亿余元的债务,收回和清查学校新校区一期、南校区、北校区、原蔡家关校区等经营性资产290余处,共计面积超过11000平方米,完成北校区、南校区和太慈桥校区土地维权,切实维护学校合法权益。

这一年,是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关键一年,学校取得的各项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陈坚书记、郑强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奋斗的结果。

二、2018年上半年工作成绩

2018年5月,学校领导班子尤其是党政主要负责人调整以后,通过工作开展、走访调研,深切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全校广大师生对发展好贵州大学寄予的希望。总体来说,今年上半年学校各项工作循序渐进、抓实抓牢、稳步力推, 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在党建工作方面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实效。学校党委对标中央、看齐核心,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国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学校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稳定校园中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头作用,取得显著成效。坚持每两周召开一次党委常委会、一次党委中心组学习,重大事项适时召开专题会。开好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全校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教育,不断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推动A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贵州大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书记和校长经常性沟通制度。修订完善并严格执行《贵州大学章程》《校党委全委会议事规则》《校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贵州大学基层党的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贵州大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等重要制度,深入推进党务、政务信息公开,认真做好“三重一大”专项督查工作。不断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决策权和决策机制,真正实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目标。

三是建立健全思政工作体系。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要位置,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调整了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等领导小组机构,并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实施意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及时将中央的最新精神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今年4月,召开了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2018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初步构建了学业指导、日常事务、安全教育、资助服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文化“七大服务体系”,形成了“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

四是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学校党委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对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开展斗争并认真进行整改。按照“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的要求,加强对课堂、论坛、报告会、网络平台等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坚决防范宗教势力在校园中的渗透。

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学校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自觉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调整修订落实校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高度重视巡视巡察工作,组织完成“回头看”巡视整改建档工作和专项自查自纠和整改落实工作。今年5月,开展校内第一轮巡察工作(对校内12家单位进行巡察),对已经发现一批问题(线索), 学校将按程序启动整改或查处,加强督查督办促落实。组织开展校内审计工作

(对校内10家单位开展校内专项审计),加强对“三公”经费日常监督,按季度定期跟踪了解“三公经费”运行情况。

加强对二级单位的监督监管,预防腐败现象在学校萌芽和滋生。

六是培养各级干部担当干事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整治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突出问题工作的精神要求,从严管理干部,加强对学校各级干部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的培养和塑造。对不担当、不作为, 工作懈怠,因责任意识不强而造成的工作严重失误或损害师生利益的干部,学校党委敢于“亮剑”。

(二)在内涵发展建设方面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积极调整改革发展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学

校转型及跨越式发展。5月以来,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开展校内专题调研,通过深入了解二级机构及教学科研、管理一线工作运行状况,排查摸底。组织召开了7 次党委常委会(含常委专题会3次),10次校长办公会,12次校长专题会,共计研究议定学校建设与改革发展事项70余项。先后对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岗位聘用委员会等一系列相关组织领导机构、学术组织进一步充实调整。全力对接落实国家五部委放管服”的有关要求,加强和推进学校全面深化改革。

二是加快推进“部省合建”。2018年2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主持召开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座谈会,全面部署合建工作,会后与谌贻琴省长签署《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部省合建贵州大学的协议》,正式启动“部省合建”贵州大学工作。同时,教育部按照“一省一策,一校一案”的建设原则,着眼我省特色产业发展,做出了重点支持贵州大学打造植物保护学科群和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学科群的决定,并委派以浙江大学副校长张宏建为组长的专家调研组对学校进行“部省合建”专题调研,在与贵州省教育厅和学校充分沟通后,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实施方案。8月24日,教育部召集14所“部省合建”高校所在省区教育部门负责人、14所高校书记校长以及部分对口支援高校,召开“部省合建”工作推进会,下发了《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贵州大学工作手册》陈宝生部长强调各省、各高校要先干起来、先实起来、先特起来、先管起来、先帮起来、先想起来,全面实施“部省合建”,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贵州省委省政府对“部省合建”工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 进行了周密部署。8月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魏国楠专门主持召开了“部省合建”工作专题会,强调要给予贵州大学专门支持。目前,由省教育厅主持的修订《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贵州大学部省合建加快“双一流”建设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我校呈报的《关于恳请大力支持部省合建贵州大学建设的请示》,已形成正式稿报省人民政府及相关省领导。

(三)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

一是部署制定“提升行动”计划。2018年获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制定并出台《贵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从建立本科教学奖励体系、实施专业建设提升工程、实施课程建设提升工程、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教风学风建设提升工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完善本科教学长效保障机制七大方面来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着力本科教学内涵发展,提升本科人才质量。

扎实推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二是扎实推进“纯风行动”。扎实推进“纯风行动”,营造“勤学、善学、乐学”的良好学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良好学习习惯。以2018年6月期末考试考风考纪检查为重点,实施了学风大检查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加强学风建设,创无手机课堂”活动,不断加强和完善研究生学风建设。

(四)在科研、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强抓机遇,推进“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建设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出台《贵州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搭建了支撑一流学科发展的制度体系。

二是注重人才培养,夯实科研工作。今年6月,由我校推荐的郝格非教授当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农药学学科陈卓教授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名单,至此,我校已有院士2名,长江学者4名;在科研经费上, 截至8月1日,我校科研项目合同经费为19668万元,进账经费为12588.1万元。在科研项目上,“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和制剂研发与示范”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获中央财政经费4379万元;赵元龙教授团队获我国第11枚、贵州第1枚“金钉子”;江阳教授的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三是构建长效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出台《贵州大学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实施办法(暂行)》,推进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拓展国际视野,重力打造学校自主留学项目,新增10名文科青年骨干教师赴英国卡迪夫大学留学, 形成理文科共培的学科合理布局。打造“智慧教室”,促进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法,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高教系列职称评审权已完整下放至学校,实现在完全统一的评审标准下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将不断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修订现行职称评审条件。

(五)在对外合作与国际交流方面

与贵州省人民医院合作,贵州大学人民医院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挂牌。省财政厅承诺专项支持医学院建设,医学院教学实验室在南区开始建设。与省政协办公厅共建贵州大学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中心。郑强教授募集1000余万元,设立“郑强奖助学基金”。香港智华基金有限公司向贵州大学捐资3000万元支持图书馆建设,青岛清原公司、碧桂园集团等也向我校捐资助学。积极推动与农科

院、贵安新区、花溪区等全面合作,促进协同创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为我校新建冈比亚孔子学院授牌;组织承办了在海南博鳌召开的绿色植保技术创新国际高端论坛,23名院士80余名知名专家,国内外共8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在国际植物保护学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提升了学校国际影响力;组织承办了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参赛队员达到3000余人的国际青少年机器人邀请大赛;组织承办了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10个项目,占总项目数的五分之一,圆满完成了承办任务;举办了教育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培训班”,来自非洲6个国家的21位学员接受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无公害蔬菜及食用菌栽培、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培训。

(六)在人事制度及绩效分配改革方面

启动贵州大学特设岗位的设置及聘用工作。在全面梳理学校资金的基础上, 拟统筹安排资金用于学校绩效分配专项改革,重点向教学、科研、管理等基层一线倾斜。完成了学校的绩效工资总量申报工作。引培并举,探索“高端引领、深化海外、倾向青年、面向骨干”的人才战略,多层次、多向度、多方位推进人才工作。

(七)在脱贫攻坚方面

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聚力打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和校农结合三套“组合拳”,积极融入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一是科技扶贫出重拳。聚焦我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主动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技术指导等一系列科技扶贫活动,产业发展结硕果。二是教育扶贫出长拳。紧紧围绕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通过助学扶智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助学扶智显成效。三是校农结合出实拳。积极探索校农结合新机制、新模式,将食堂采购优先与贫困地区贫困户对接,使贫困户“菜园子”直通学校食堂“菜盘子”,利益联结创新路。我校在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校农结合方面贡献率居全省高校第一。

(八)在民生工作方面

迎难推进944户职工住房“两证”办理工作。目前,小关校区C、D栋房改经适房共60户教职工的房产证经市不动产登记站确认,同意立即办理该校区的教职工房产证,相关办证资料由资产管理处整理完毕后直接通知教职工本人。南校区石园村房改经适房项目明确由资产管理处向花溪区不动产登记站提交办证

资料,由区不动产登记站先行办理南校区石园村项目房产证大证324户(即先将每套房屋的产权人办理成贵州大学),待省房改对符合办证条件的教职工房改房购房审批后,再办理成教职工的房产产权证。其他校区的问题,学校已专门向贵阳市人民政府去函请求协助解决,正在积极推动中。

与花溪区教育局协调解决教职工子女中小学入学问题;积极主动联系贵阳市水务和花溪水务局,推进北校区水改工程。投入近300万元,推进北校区厕所革命。投入1200余万元,对北校区学生宿舍、留学生公寓、老旧楼屋面进行改造,改善学生住宿和教学科研办公条件。启动北校区道路交通系统及绿化改造。校园视频监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正在安装调试。

(九)在财务运行方面

学校收入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和非税收入,2018年预算总收入189611.87万元,生均拨款48849.60万元,非税收入51920万元,专项拨款55262.27万元,科研收入26500万元,其他收入7080万元。学校用于保民生和运转的主要就是生均拨款和非税收入,专项拨款只能用于教学科研条件建设和改善。

学校2018年预算总支出189611.87万元,在职人员支出57011.14万元(工资支出32700万元,奖励性绩效13281.14万元),运行支出60871.46万元(含离退休支出251.98万元),专项资金支出52262.27万元,离退休人员支出7467万元, 非税收入统筹化解债务支出12000万元。

(十)在新校区建设方面

今年上半年,新校区建设主要完成了六标段学生公寓热水系统改造项目, 完成了三标段体育馆场馆的整改工程、七标段学生公寓C、D区主体工程、室外环境、热水机房及供应系统建设。目前,新校区建设已完成建安总投资的98%。同时,新校区现在建设面临调概工作,一期、二期概算批复预估超概资金

总计约14.96亿元。目前省发改委己来校调研,指导调概工作,学校审计处已牵头组织专门机构完成了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概算调整工作。调概报告拟召开专家咨询会后,正式上报省发改委审批。

三、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上半年,学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学校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存在的问题

学校学科实力还有待加强;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还不足,高水平成果还不多;教风学风有待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与高水平大学的差距还很明显;主动服务地方的意识还不够,服务能力还不强;国际化办学水平程度偏低。例如,学校专利数量占全省高校70%,专利转化率不足10%; 学生考研率仅为10%,四六级通过率仅为40%,无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专任教师中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比例仅为1.6%,赴国(境)外开展学术交流的教师比例不足10%,留学生比例仅3%,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究其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氛围不足,教职员工精神状态还需要进一步提振;二是我们的管理方式仍然处于粗放式状态,精细化程度低;三是讲规矩与讲规则的原则性不够强,部分单位和教职工缺乏严谨务实的作风、一丝不苟的态度,敷衍应付、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奖惩机制还不健全,部分二级单位工作主动性不足,等、靠、  要思想严重;五是部分教职工责任心不强,爱校、兴校、荣校意识不够;六是办学的规模、质量、效益不相协调;七是公共资源配置、利用不尽合理,存在较多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八是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不够强,特别是在服务我省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的“三大战略”行动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存在的困难

一是统筹非税收入用于化债,学校运行举步维艰。根据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教育厅印发的《贵州省部分省属高校债务化解方案》(黔财教〔2016〕3号) 的精神,高校教育收费财政专户收入可用于债务化解,2017年学校统筹非税收入用于化债的资金高达1.05亿元。加之纳入化债范围的只是新校区建设形成的债务,学校尚有7.82亿元债务(其中,6.6亿元事业经费贷款是1999年扩招后学校扩招建设累计形成的贷款)须自行承担,每年仅利息支出就需3448.95万元。

二是研究生生均拨款标准低,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58640人,现行生均拨款标准均为每年12000元,不区分学科专业,不区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而贵州大学现有工科类和农科类等高成本专业学生总和超过60%,在校研究生逾11000人(占全省在校研究生的60%以上)。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按本科生1.5倍当量、博士研究生按本科生2.0倍当量的核拨生均拨款。我校生均拨款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长期以来标准过低,工科等专业门类、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成本高,极大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与学校发展。同时,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第28条规定, 这将会影响2020年学校新一轮的学位授权。

三是退休人员负担重,运行经费紧张。学校是由10所学校合并组建的,截至2017年底,学校有离退休老同志3496人(其中离休52人,退休3444人),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比例高达0.88:1,远高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0.45:1,人员负担沉重。退休人员基本退休费虽纳入省级财政统筹,但离休人员的所有支出和退休人员的附加补贴和校内发放生活补贴全部由学校承担,每年学校需承担费用约7140万元,根据上级部门要求,2018年学校还需增发离退休人员校内生活补贴费用1654万元,学校每年共承担离退休人员经费合计8794万元。

四是新校区建设资金保障困难,占用办学经费。一方面,新校区建设预期债务不足。纳入协议债务确认501187万元,学校与贵民公司确认存量债务377824 万元(不含地方债券资金置换债务98786万元),预期债务123363万元,用预期债务额度解决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债务98786万元,余额只有28177万元。2017年12月和2018年2月使用预期债务17150万元,现在预期债务余额只有11027万元, 无法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加之,学校新校区建设时间跨度长达10年,基本建设超概,相关资料查找困难,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调概工作。另一方面,贵民公司融资进度不能满足工程建设进度要求。2018年春节后至今没有收到一笔款项,严重影响学校新校区建设。目前学校已使用事业经费垫资约5000万元,由于涉及农民工工资兑付,给维稳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目录 (21篇)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