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篇2023年乡村振兴、党建引领素合集

2023年乡村振兴、党建引领素合集 (66篇) 目 录

2023年乡村振兴、党建引领素合集

(66篇)

目 录

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总结

1. 衡水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综述1 

2. 珲春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综述8 

3. 屏南县“一书记三大员”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综述11 

4. 平阳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纪实16 

5. 陆丰市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综述18 

6. 庆祖镇“五星”支部创建引领乡村振兴综述21 

7. 思高村坚持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综述25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结

8. 湖南抓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述28 

9. 保山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纪实34 

10. 吕梁市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述37 

11. 铜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40 

12. 宿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综述45 

13. 扶风县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49 

14. 高台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52 

三、单位、部门助推乡村振兴总结

15. 云南省各级政协充分发挥政协职能助力乡村振兴综述56 

16. 福建省委统战部聚合力助推仙游乡村振兴综述59 

17. 四平市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综述64 

18. 衢州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发力助推民族乡村振兴综述67 

19. 金昌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70 

20. 玉林市司法局助推乡村振兴综述72 

21. 钦南区检察院定点帮扶工作纪实74 

22.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助力茂名市乡村振兴纪实77 

23. 麟游县纪委监委开展驻村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综述81 

24. 羊泉镇纪检监察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纪实83 

25. 淮南市关工系统助力乡村振兴综述86 

26. 怀化法院高质量司法护航乡村振兴工作纪实88 

27. 漳州市检察机关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91 

28. 甘肃国投集团精准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综述95 

29. 国网湖北电力助力乡村振兴综述98 

30. 农行十堰分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102 

31. 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金融“活水”助力乡村振兴纪实106 

32. 鄂州农商银行公友支行支持乡村振兴纪实109 

33. 中国邮政服务乡村振兴纪实112 

34. 益阳邮政分公司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纪实117 

35. 烟草公司贵州省局(公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121 

36. 烟草江苏徐州市局(公司)以农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125 

四、各级党委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总结

37. 金昌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综述129 

38. 石村乡村振兴发展纪实135 

39. 湖乡乡村振兴纪实137 

40. 普洱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综述139 

41. 大西村乡村振兴工作纪实143 

42. 韶关市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综述148 

43. 近德固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纪实152 

44. 下栅乡乡村振兴工作纪实156 

45. 南乐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综述159 

46. 宁德市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综述161 

47. 竹溪县乡村振兴工作综述164 

48. 珲春市乡村振兴工作综述168 

49. 张掖市加快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综述170 

50. 琅琊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纪实173 

51. 西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177 

52. 张掖市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综述180 

53. 武当山特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184 

54. 通辽市乡村振兴工作综述188 

55. 宕昌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综述192 

56. 相山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195 

57. 杜集区近年来乡村振兴工作综述198 

58. 草坝镇乡村振兴工作综述201 

59. 日照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纪实206 

60. 李台街道办乡村振兴工作综述209 

61. 定远县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纪实213 

62. 互助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217 

63. 曲靖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建设综述223 

64. 佳木斯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综述225 

65. 海南州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综述228 

66. 两当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232

衡水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盛夏时节,行走湖城大地,千里沃野,万顷良田,处处尽显生机:一条条乡村公路通达顺畅,一栋栋村民新居错落有致,一处处设施棚菜瓜果飘香,一张张幸福笑脸辉映田间,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恢弘乡村画卷正在衡水大地上徐徐铺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一直以来,市委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制定出台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33条具体举措,建立健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责任落实体系,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实践, 持续在选优配强农村“领头羊”、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发展基层治理、拓宽百姓致富路上下功夫,探索走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选优配强“领头羊”,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走进深州市东安庄乡北景萌村,一幅美丽、富裕、和谐的画面就呈现在眼前:平整宽敞的道路绿树成荫,精心打造的党史、村史、文物3个展厅透着文化范儿,村民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小菜园、小游园、停车场一应俱全;由闲置空地改造的村集体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区内,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样的情形,北景萌村村民在两年前想都不敢想。

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有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

2021年3月,村党支部书记张宗川上任后,抓班子、带队伍、办实事,下大力度美化亮化村庄环境,翻新党员活动室、综合服务站,新建了党史、村史、文物3个展厅;清除村内15处残垣断壁,硬化街道81条15480平方米,新安装太阳能路灯295盏,实现了全村照明无死角。此外,通过引导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发展农业合作社、盘活村集体土地、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等措施,2022年村集体年收入达到62.2万元。

同样的故事在湖城大地不断演绎。

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推动乡村振兴, 村“两委”班子是关键。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领头羊’工程”,拓宽渠道“选”、常态联动“育”、严格考核“管”、打开通道“奖”,选优配强村

“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为推动全市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牢基层基础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干得好,首先要选得好。我市持续推行“企业家村官计划”,目前,共动员筛选2548名创业有成、热爱家乡、熟悉农村、群众欢迎的优秀党员企业家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占比达到51%,他们迅速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强大力量;物色储备了14129名村级后备力量,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465名。同时,我市严格落实村“两委”人选资格联审机制,对全市村“两委”成员逐一排查“过筛子”,坚决把不符合条件的人选拒之门外。

枣强县马屯镇沈家村原本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村民收入微薄。企业家沈良法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发挥懂市场、有资金、有门路的优势,很快把村里的土地全部进行了流转,发展起金银花、海棠等特色种植产业,实现了强村富民。目前,村里新民居建设基本完工,正在整村搬迁。“选对一个带头人, 就相当于激活了一个村。”马屯镇党委书记崔海宁感慨地说。

坚持把“富脑袋”和“富口袋”一起抓,精心组织实施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夯实担当的肩膀。对接深化省委组织部“万人示范培训”,组织实施市委组织部“千人重点培训”,围绕“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衡水篇章作贡献”“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争当乡村振兴‘领头羊’”等专题,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陆续举办30期市级重点培训班,集中培训乡村基层干部2959人。围绕推动全市高品质果蔬示范区创建行动,组织全市高品质果蔬示范区内300个重点村的党支部书记,依托山东(寿光)农村干部学院,利用1个月时间开展集中实训,以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推动产业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光靠村级组织远远不够。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市共派出1001个驻村工作队,2021年6月,向80 个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加派80个驻村工作队,让“最能打仗的人”建功乡村振兴一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今,乡村振兴路上, 全市1081个驻村工作队、3246名驻村干部在接续奋斗。

精兵强将的入驻,给乡村注入了活力,给村民带来了希望。“史书记哪像个‘当官’的样子,一天也闲不住,为了俺们村的事真是跑断了腿。你看这村容村貌大变样,去年试种的油葵和白菜也获得了大丰收,今年俺们都铆足了劲跟着史书记干!”在枣强县王常乡王家庄村,提起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史泰猛, 大伙眼中满是敬意。

班子强起来,人心聚起来。支部建强了,村里的发展有了主心骨,村民的致富路正变得越来越宽。

二、优化组织配置,夯实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咱们村现在真漂亮,就看这小池塘,和城里公园没什么两样。”水面上清风习习,水中一尾尾红鲤悠闲嬉戏。6月22日下午,武强县街关镇西宋村,几名村民正在改造后的池塘凉亭内闲谈。

回溯到两年前,西宋村破败落后,人心涣散,村党组织被市里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并挂牌整顿。经过一系列强有力、点对点“传帮带”式整顿帮扶,2021 年西宋村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5.4万元;2022年,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西宋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同年10月,被河北省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命名为第七批河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乡村振兴千条线,组织犹如“一根针”,串联起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各方面。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我市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排查整顿,为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夯实根基,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仅止步于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 标准化、规范化建好基本阵地也是题中之义。我市制定了《衡水市党支部建设规范提升行动工作方案》,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党支部设置、支委会建设、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基础保障6个方面规范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组织全市1.1万个党支部全面对标提升,确保到2023年10月底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达到100%。

组织力就是凝聚力、就是战斗力。坚持把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作为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关键举措,深入细致推进村党组织分档管理。2022年,对全市4994个行政村党组织完成首次分档管理工作。对评为“D” 档次的村党支部,安排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包联,推动提升。同时,将“D”档次中问题较为突出的村列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部落实“四个一”举措,并全部完成整顿提升,调整能力较弱的村党支部书记11人、其他村干部8人,帮助76 个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排查化解信访矛盾隐患18个,解决村容村貌脏乱差、提升活动场所标准等其他问题69个。

近些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和求学。一些村优秀青年人才短缺、党员干部后继乏人、经济发展

资源少等问题凸显,且成为阻碍村级组织发展、乡村振兴发展的最大难题。  为适应农村新形势和新任务变化的需要,去年以来,我市探索优化农村基

层组织设置方式,以故城县、景县、阜城县为试点,在横向上组建联合党总支、纵向上升格村级党组织、整体上建立红色发展联盟,推动整合资源,实现抱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故城县三朗镇党委针对李长林、王长林、张长林、赵长林4个村大量土地无人种、不愿种、不会种的现状,建立“四长林”联合党总支,将土地统一流转经营,并共同出资260余万元兴办了粮食加工厂,2022 年村均实现增收10万元;景县王谦寺镇马贾庄村党支部创办兴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周边几个村的土地,统一种植红高粱,建立红高粱种植党总支,推动农民合作社规模化、产业化运营,进一步扩张“销售版图”,全力打造产业兴农“升级版”;阜城县霞口镇百年梨园景区联合党总支、蒋坊乡田园小镇联合党总支以强带弱,带动各村共同发展,覆盖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截至目前,全市共升格村级党委两个、村级党总支16个,建立联村党总支77个,建立红色发展联盟7个,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了坚强战斗堡垒。

三、壮大集体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6月17日,故城县三朗镇西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870亩小麦种植区内,联合收割机正紧张作业,小麦收割已接近尾声。“这一季小麦能为村集体带来近20 万元的收益。”捧起一把金黄的麦粒,西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冯书童言谈间止不住笑意。除了小麦种植,他们秋季还将规模化种植1200亩高粱、999亩玉米, 预计村集体收入全年可增加百万元左右。

西牟村日子红红火火,更火的是西牟村党建引领的新型发展模式。通过实施“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土地入股+金融+保险”,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统一经营,2022年西牟村村集体收入达到116万元。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引领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新时代新征程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就是找准路径、创新模式。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量行动,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盘活农村各类资产资源、与龙头产业企业合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村集体经济增

长新模式,全面增加经营性收入,增强村级组织自我保障能力。

立足群众自愿、粮食安全、自主经营、自力更生,故城县创新推广“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保险+银行”新型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规模适中、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粮食增产、集体增收、农民增富的综合效益。截至目前,全县实行农业新型经营模式的村507个、土地面积28.02万亩,2022年带动村集体增收18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村班子“无钱办事”的问题。

饶阳县发挥党建引领优势,探索推行“党建+信用+金融”经营模式,通过支部领办、党群共建、抱团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了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特别是该县制定了《关于党支部领办经济合作组织贷款贴息办法(试行)》,引导惠农资金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倾斜,推出“地押云贷”等金融产品,县财政给予最高300万元贴息支持,全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12家增加到105家,带动集体和群众增收近千万元。

武强县积极推行“村企户连带互利发展”新模式,在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基础上筛选确定了43个传统产业聚集村作为试点建设产业车间,村集体“筑巢”,吸引企业“入巢”,先后建成谭封庄村乐器加工、吴沙洼村手套加工、丁庄村仪表加工等产业车间62个,吸纳务工群众2600余人。村集体按年度收取承包经营费并全部计入村集体账户。目前,全县43个试点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平均增加3万元。

安平县推广“支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成立杨屯乡村振兴示范区联合党总支,引进脱水蔬菜项目,辐射带动7个村抱团发展,集体收入年增100余万元。

全市各村级基层党组织使出浑身解数,或整理废弃坑塘搞种植,或包发流转土地,或组建合作社农业公司,或发展农村电商,村集体发展强村富民产业的活力得到彻底释放。截至2022年底,全市499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收入10万元及以上村3761个,占比75.3%。完善治理体系,画好乡村振兴“同心圆”

乡村振兴,党建是核心,治理是基石。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 怎样才能带着党员群众干起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乡村治理的新气象?

“多亏了村里的党员联系户制度,帮俺们解决了大问题!”日前,饶阳县

五公镇邹村村民老郭和老徐因邻地棚室建设影响采光问题产生了矛盾纠纷。负责联系老徐家的党员得知这一情况,迅速上报村委会。邹村村委会高度重视, 成立了专项调解队伍,最终使得问题得以圆满解决,两家又言归于好。

“服务站可帮了大忙啦!昨晚8点多,家里的天然气突然停了。俺试着给村里的服务站打电话,值班的村委会副主任几分钟就赶过来了,还帮俺联系了维修人员上门修理。现在这村委会啥时候都有人值班,啥问题都能帮着解决,可真给力!”提起村里的综合服务站,武强经济开发区东中旺村村民刘金壮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走进阜城县古城镇西马庄村,宪法、民法典等普法专区引人注目,营造出“法在身边”的浓厚氛围;新建的同心会堂里,设有法律服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法治书屋,真正使法治乡村建设成为惠民利民之举。“以前有纠纷就找村干部,现在俺们有纠纷就找‘法律明白人’。”西马村村民笑言。为进一步推动法治精神在农村落地生根,阜城县对村干部、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开展法律知识、法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大力培养“法律明白人”,实现了610 个村全覆盖。

衡水大地上,“党旗红”正成为乡村治理的鲜艳底色。

建立健全农村治理体系。强化乡镇和村党组织领导职责,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协调联动村级治理体系;依法依规抓好配套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党组织、村委会、村监会、综合服务站、经济合作社“五位一体”组织体系;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占96.4%,村(社区)党组织纪委书记或纪检委员担任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的占92.6%;在农村大力推行“五议三公开”工作法、小微权力清单,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其他组织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农村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确保各类组织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形成治理合力。

用好农村综合服务站。在每个村建立村综合服务站,服务站服务人员以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帮扶队员为主,全程负责承办事项的解答、登记、协调等工作,可直接办理的当场解决,需委托代办的及时办结,需协助办理的带领跑办,把服务下沉到基层。

“四治融合”蹚出新路。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二批试点为契机,推动星级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全覆盖,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目前,我市所

有行政村已初步构建起“法治德治智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格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群网络不断织密。健全精准化精细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全面推行“1+10” 农村党员联系户制度,全市4994个村7.3万名有帮带能力的农村党员,辐射联系群众90多万户,“家有病人过去看看、家有纠纷出面劝劝、家有急活帮着干干、有事没事常去转转”构建了党支部联党小组、党小组联党员、党员联群众的“连心桥”。

党建引领“拨千金”,为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提供强大动力。湖城大地上,党员干部高举鲜艳党旗,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党徽,在农村基层熠熠生辉;党旗,在乡村振兴战场上高高飘扬。

珲春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沃野良田郁郁葱葱,特色果蔬长势喜人,村屯环境洁净优美仲夏时节,行走在珲春市各乡村,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近年来,珲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统筹谋划、精准施策,稳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

一、建强战斗堡垒,夯实发展之基

夏至时节,在马川子乡南山村村委会对面的门球场上,一群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进行门球比赛,一次次漂亮的进球引来观赛村民阵阵欢呼。

“是驻村工作队的到来,为村里注入了新的活力。”南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春胜告诉记者,过去,村里基础设施差,集体经济也相对薄弱。驻村工作队到来后,短短几年间,南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理垃圾、拓宽道路、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南山村不断蜕变,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村”。

南山村的发展只是珲春市抓实基层党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珲春市从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选好村党组织书记、用好农村党员队伍、激活村集体经济、选派驻村工作队等方面发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凝聚发展合力。截至目前,珲春市已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学习6000余人次,协调省、州、市三级47支工作队、143名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引进培育163 名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招聘65名乡村振兴专干,发展党支部领办种植、养殖、互贸和乡村旅游合作社,有效提升了村党组织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能力。

为构建严密的组织体系,珲春市建立健全“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体系,按照一个村设置一个网格的标准,设置农村网格121个,统一全市农村网格编码,建立188个网格党小组(党支部),激活引领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

珲春市出台“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实施办法,先后整顿“软弱涣散” 村党组织8个。对照12种“软弱涣散”情形,逐村制定整顿工作方案,落实市级领导联系指导、乡镇班子成员包保、机关单位结对帮扶、选派第一书记整顿等“四个一”措施,推进“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升。

二、强化党建引领,促进产业发展

在敬信镇四道泡村,鱼塘水面开阔,波光粼粼,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看着眼前的鱼塘,四道泡村党支部书记金哲的思绪“飘”回了7年前。

四道泡村水资源丰富,泡子面积约50公顷,但村民们不懂利用,全村成了集体经济“薄弱村”。为转变村民观念,发展产业项目,金哲带领村干部入户了解民意,自费组织人员前往外地参观考察,聘请专业机构制定项目规划经过努力,村民们统一了思想认识: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抱团发展!

2016年,经村“两委”班子共同谋划研究,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 成立了珲春市金哲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5万元,带动全村68户村民发展水产养殖。

这几年,合作社养殖了草鱼、鲫鱼、白鲢鱼、花鲢鱼、鲶鱼等品种,鲜鱼销往市区和州内其他县市,实现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

近年来,珲春市坚持“一村一策”,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扶持发展产业项目,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同时,培育建强电商人才队伍,依托优质电商平台,对农产品进行集体化运营和品牌化打造,组织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发展富民强村产业,实现抱团发展、规模经营、共同致富。珲春市以“万企兴万村”吉林行动为契机,充分挖掘利用农村宅基地、集体林地、小型湖泊等优势资源,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边民互贸、农村电商等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延边黄牛集中繁育养殖示范园区、“黄牛下山”集中养殖小区、丝绸之路渤海古镇、渤海明珠欢乐谷、大麻哈鱼环球之旅产业园、互贸落地加工产业园等一批覆盖全局的产业项目,推动重点边境村快速发展,边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万元。

三、培育“头雁”队伍,引领乡村振兴

缤纷夏日,板石镇新农村的蜜寒桃大棚里粉红色的桃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

这充满生机的蜜寒桃大棚是新农村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以产业兴村富民的生动写照。而这一切得益于新农村“80后”党支部书记昌忠亮的付出与努力。

2021年,昌忠亮在大连市考察时,看中了蜜寒桃种植。他多次咨询农业专家,就引进蜜寒桃的可行性进行反复调研。在得到新农村适宜种植蜜寒桃的结论后,昌忠亮引进了500棵蜜寒桃树进行种植。

在昌忠亮和村民们的精心管护下,2022年,蜜寒桃产量达5000公斤,销售

额达10万元。今年3月,昌忠亮从大连、临沂等地引进玉雪白桃、锦绣黄桃和中华寿桃3个品种1500余棵桃树,进一步丰富种植品种,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同时, 培育特色盆栽蜜桃树600余棵,既可观赏又可产桃,使人尽享种植、赏花、摘果的乐趣。

“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是合格的致富带头人。”这是村民们对昌忠亮的一致评价。

近年来,珲春市坚持以配齐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为重点,统筹推进乡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遴选、内部挖掘、下派等方式,拓宽选拔渠道。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履职能力。实行村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亮牌考核等制度,加强精细化管理,用制度培养干部、提升能力,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一批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的“领头雁”不断涌现出来。

一幅幅乡村美景、一个个典型范例,亮出了珲春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珲春市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屏南县“一书记三大员”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在屏南县乡村振兴一线,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在寒冬深夜里挨个给孤寡老人发放御寒物资,他们顶着炎炎夏日在田间教授农民生产知识,他们带领致富把希望“种”进群众心里,他们入户讲解惠民政策架起党群之间的连心桥。他们就是屏南县“一书记三大员”。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2019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先后共选派523名优秀干部奔赴屏南乡村一线担任“一书记三大员”,对全县152个行政村全覆盖开展驻点帮扶。四年来,“一书记三大员”队伍始终牢记组织重托,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上接“天线”谋发展、下连“地气”聚民心,笃行实干、踔厉奋发,带领基层干部群众一同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屏南篇章”。

一、久久为功筑牢组织战斗堡垒

进行一次走访慰问,让困难群众感受组织关怀;开展一轮谈心谈话,鼓励优秀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举办一场座谈交流,让党员群众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这是在党的102岁生日来临之际,屏南县寿山乡寿山村第一书记陈进兴带领村党支部开展的一系列“小事”。

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是屏南县“一书记三大员”队伍抓党组织建设的点点滴滴。

驻村以来,他们始终把加强党组织建设作为帮扶的首要任务,坚持全方位谋划、细微处着力,久久为功办好每件“小事”,努力让党组织战斗堡垒更加牢固、乡村振兴“主心骨”更加突出。加强党组织建设必须打造坚强党组织领导班子。“一书记三大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做好村级组织换届、“六大员”队伍整合等重点工作,选优配强驻点村干部队伍。协助驻点村编制村庄振兴规划,建立村干部年度履职清单,常态化组织集中学习和外出交流, 让村干部肩上有责、眼里有活、手上有招。注重从驻点村“六大员”、新农人、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年轻党员和培养后备力量,为党组织后继有人蓄好源头活水。积极联合地域相邻、产业相辅的村庄组建片区党委,实行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抓,帮助驻点村党组织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执行力。

加强党组织建设还必须发挥好党组织组织党员、凝聚人才、动员群众的作用。“一书记三大员”从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入手抓实驻点村党员日常教育,灵活开展设岗定责、“双带”计划等活动搭建党员作用发挥平

台,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加强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全面激活党组织“肌体细胞”。摸排了解本土在外商会协会、经商能人、华侨侨眷、高校毕业生情况,通过开展联谊活动、组建微信群等形式向人才传递家乡声音、送去组织关怀,动员其回乡创业就业、报效桑梓。深入农家小院、凉亭桥头等宣传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方位了解群众诉求、收集村情民意、帮助纾困解难,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推动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到位、切实发挥效益。

棠口村乡村振兴指导员陆武实行片区负责制有效提升了村干部服务群众水平;三万里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周少川修建红茶坊让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更好地赓续传承;龙潭村乡村振兴指导员陈新满带领村党支部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并获评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前梨洋村第一书记雷霆牵头组建党员先锋队把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岩后村第一书记何晖协助成立片区党委推动区域各村抱团发展,扩大驻村服务半径。

2019年以来,在“一书记三大员”的帮带下,屏南县共创建片区党委15个覆盖53个行政村、“五星”等次农村党组织占比提高至53.29%、发展农村党员359名(其中35岁以下占68.5%)、培养村级后备干部768人、回引在外人才329 人,基层战斗堡垒不断夯实、党组织肌体活力不断增强。

二、提能增效,厚植产业实体根基

夏日正午的阳光滚烫热辣,在长桥镇柏源村千亩梯田的田垄间,市级科技特派员苏光秋一行正对水稻生长情况进行巡查,并耐心指导稻田管理人员做好病虫害防治。

“苏光秋等科技特派员为我们柏源千亩梯田建设提供了全过程、全天候的技术服务。”长桥镇柏源片区党委书记郑榕介绍说。

去年,在科技特派员的大力支持下,柏源村种植水稻780亩,带动80多名村民人均务工增收1.5万元、村财提高至57.7万元,被评为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

像苏光秋这样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书记三大员”在屏南县还有很多, 围绕“富硒仙居”主题推动普岭村农文旅融合的陈常见,借助文艺界力量向外展示白玉村大美风光的李朋松,引领发展特色农业为塘后村群众埋下“金种子” 的陈朝辉,筹措资金把生产便道开到龙源村农户“菜地边”的郑子峰,发挥媒体人优势带领前汾溪村打造研学“大本营”的郑莉,指导产业强镇建设助力王林村“芙蓉李”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的陈祥择,链接“娘家人”省农科院

资源将优质农作物品种引进墘头村的邱华玲,推动产业提升示范基地建设让半圳村食用菌住进“智慧屋”的叶启茂驻村以来,屏南县“一书记三大员”队伍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帮扶的核心任务,带领驻点村千方百计做好“土特产”文章,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努力让百姓就业有去处、增收有依托、致富有门路。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一书记三大员”立足驻点村资源禀赋,联农带农发展食用菌、高山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业,多方筹措资金改造提升田间路渠管网,推动农产品品牌和标准化基地创建,催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宣传推广“福粮贷”“菇棚贷”等生产要素金融产品,市场化配置农村“非标”资产,将信贷资金转化为村民农耕生产的“金融活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建成玉米、羊肚菌、文心兰等一批科技示范基地。紧盯产业链短板实施农产品交易市场、分拣中心、展示场馆等项目建设,多渠道搭建线上线下营销平台, 推动“产购储加销”各环节贯通、全链条提升。

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一书记三大员”积极探索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带领驻点村开发梅花园、乡野艺校、农业观光等农文旅融合项目,助力形成双溪—寿山、龙潭—四坪—北墘、厦地—前汾溪— 柏源—仙山牧场等精品旅游带,让各地游客“想进来”。聚焦产村融合推进古民居保护性开发,链接资源网络导入民宿、酒馆、茶舍、咖啡厅等多元业态, 健全完善乡村旅游供给体系,让各地游客“留得住”。深入挖掘驻点村文化特质,塑造甘国宝武术文化节、戏曲文化节、斗酒大赛、茶盐古道越野赛等引流节赛IP,邀请文艺专家创作音乐、诗文等宣传作品,不断释放磁吸效应,让各地游客“还会来”。

仅2022年,屏南县“一书记三大员”共组织实施产业发展项目99个,筹措帮扶资金6300多万元,推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8个,全县生产要素金融产品总授信额度达2.1亿元,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89个占比58.6%、50万元以上的村42个占比27.6%。

三、精耕细作,夯实基层治理基石

傍晚时分,屏南县代溪镇淦山村长者食堂里饭菜飘香,红烧肉、炒时蔬、排骨汤一道道热气腾腾的菜肴端上餐桌,老人们也陆续前来就餐,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我们这个食堂是陈芳指导员为我们开办的,他还争取资金为村里修建了

公厕、凉亭和幸福苑,带领大家一起做卫生,这两年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了。”说起村里的变化,76岁的淦山村村民陈世务对市派乡村振兴指导员陈芳很是感激。

淦山村的变化是屏南县“一书记三大员”推动乡村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驻村以来,他们始终把乡村治理作为帮扶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乡村善治

途径,精耕细作民生福祉,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乡村治理要逐步推进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一书记三大员”聚焦民生痛点堵点,带领村干部实施道路硬化、智能停车场修建、卫生所改造、养老院修缮等项目建设,推动自来水提升、快递商超进村、农民夜校和长者食堂筹办等实事落地,组织群众开展文物保护、垃圾治理、河道清淤、裸房整治等专项治理,大大提升了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

乡村治理还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一书记三大员” 积极协助驻点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探索搭建“听心亭”“风雨廊议事”等群众议事平台,深入推进“积分制”“我们一起吧”自治实践,全面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成立法治宣传调解队伍开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整合公共资源设置法律服务场所,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组织举办革命先辈、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宣讲,动员群众参与“孝善和睦星”“公益劳动星”等主题评选,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移风易俗引导和助老助残服务, 不断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我们陆地村的孩子在村里就能享受到城里的教育资源,这还要感谢陈盛华指导员对接宁德附小开通‘双师课堂’。”“陆长彪指导员在我们漈头村主街区布置了夜景工程,吸引不少游客晚上来参观。”“江春平指导员牵头修建的四级公路,大大方便了我们上圪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朱宁宣书记牵头实施生活用水提升项目,让我们周厝村群众都喝上了‘放心水’”“王居韬书记每周都会对村民家门口的卫生情况进行考评,现在富塘村到处都很干净”“蔡浩书记对接保险机构给我们富竹村群众赠送民生救助责任险,让大家人身财产安全多了一重保障”有了“一书记三大员”的强力牵引,一件件实事落地见效、一桩桩工程惠及群众,百姓期盼得到回应、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屏南县乡村治理多点开花、硕果累累。

截至2022年,屏南县共有20个行政村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龙潭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代溪镇和寿山乡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龙源村获评“省级村规民约村”,北墘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屏南县荣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抓好‘一书记三大员’作用发挥,有效融合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和片区党委工作机制,着力构筑同轴运转、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为实现屏南乡村全面振兴、群众共同富裕提供更坚强的组织保障。”屏南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平阳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纪实

走进浦北县泉水镇平阳村,田野上一片片金黄成熟的水稻压弯了稻秆,一颗颗硕大饱满的黑皮冬瓜缀满了棚架,到处都是一片充满希望的丰收画卷。

今年以来,泉水镇平阳村坚持以开展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提升年行动为重要抓手,建强战斗堡垒、发展壮大产业、为群众办实事,积极探索抓党建引领强村富民的新模式,不断提升当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建强支部“火车头”,凝聚发展“新合力”

“帮助群众解决好‘急难愁盼’问题的秘诀,在于我们班子能够团结一心, 对村情民情熟悉,也得益于大家平时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泉水镇平阳村何忠文自信地说。

农村强不强,更多资料+V:xx整理,关键在支部。今年以来,泉水镇平阳村坚持以提升党组织战斗力为目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制度, 通过组织与浦北公路养护中心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推动党组织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夯实党建基础。平阳村先后获评为自治区五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钦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其中村党总支部书记何忠文2021年被授予“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二、壮大产业“发动机”,点燃发展“新动力”

“这里土地平整,道路、水利便利,非常适合种植黑皮冬瓜,所以今年在这里大概种植有150多亩,现在长势喜人,预计11月初就可以收获了,现在已经有很多收购商与我联系了。”种植户周大哥介绍。近日,该村的黑皮冬瓜专业种植基地里,一排排瓜架下,挂满有10—15公斤重的黑皮冬瓜,这个基地不仅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发展产业,每个月也为当地群众提供40个就业岗位,帮助务工群众每人增加2000—3000元的收入。

农村富不富,核心在产业。今年以来,泉水镇平阳村坚持党建引领,调优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引进和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发展种植黑皮冬瓜、韭菜、富硒水稻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级经济,持续稳定为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泉水镇平阳村有专业种养基地5个,富硒水稻超1000亩,甘蔗超2000 亩,大规模种植黑皮冬瓜超150亩。2021、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两年超50万元。

三、筑牢为民“压舱石”,谱写发展“新活力”

“以前这里都是些没人住的破旧房子,垃圾也多,也存在安全隐患,现在

建成了文化广场,村里的老人、小孩在家门口就有地方唱歌、散步,平时也有很多人来这里拍照。”刚从农田干活回来的村民小组长何仁臣高兴地说。

泉水镇平阳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着力点和出发点,紧紧围绕村中道路、水利、路灯、篮球场等基础设施, 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真正为群众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截至目前,平阳村建成文化广场1个,争取项目资金65万元,对村级道路2公里进行修缮硬化,解决全村2000多人的出行,争取资金20万元,对农田水利进行维修加固。

陆丰市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综述

近年来,陆丰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重要抓手,闯出一条党建引领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后发先至新路子。去年,该市拿到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四个“国字号”牌子。在今年广东省开展的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中,夺得全省“六强”,并荣获“组织振兴”单项奖。

一、实施“三大行动”,筑牢乡村振兴“铁堡垒”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近年来,陆丰市聚焦基层党建关键重点,坚持靶向发力,持续筑牢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以组织振兴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一是实施“两村”整治行动。该市以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两村”综合整治行动为契机,严格落实每季度倒排一批、整改一批、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法,每个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都有1名市领导班子成员联村、1名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市直机关单位结对的“四个一”措施,按照一村一研判、一村一整顿方案、一村一作战图要求, 瞄准短板、对症下药,让基层党组织“挺直腰板”。同时,深入开展清理不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专项行动,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助力集体经济发展。

二是实施铸魂赋能行动。该市创新“乡镇夜校”“节日党校”、红色现场教学课等形式,为基层党员干部精准充电赋能,为外出学习、务工返乡的党员定制“红色套餐”,将课堂搬到“田野间”“榕树下”和“渔船上”。今年以来,全市各镇(街)党校共举办培训班340期,培训基层党员干部2.5万人次, 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三是实施阵地升级行动。该市加强镇街“五小”场所和周转房建设,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人气党群服务中心”,让党员群众愿意来、经常来、喜欢来、还想来,不断提升党建阵地组织力、号召力、影响力。2022年,该市投入5000 万元支持21个镇(街)周转房和“五小”场所建设,推动25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打造200个村民小组示范点,辐射带动陆丰市村(居)民小组活动阵地全覆盖建设。

二、建强“三支队伍”,激活乡村振兴“强引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近年来,陆丰市紧紧围绕建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持续建强头雁队伍、党员队伍、驻村队伍,以队伍建设激发乡村振兴强动能。

一是建强头雁队伍。该市通过搭建村级党组织书记“云擂台”,每期明确比擂主题,以“视频连线+PPT演示”形式,结合“一月一主题”村级党组织书记论坛活动,让村级党组织书记台上晒成绩谈经验、台下找差距拼干劲。以“每半年一次考核亮牌,每年一次评优”的方式对村书记综合考核亮牌,推行“十佳村级党组织书记”评选活动;对考核垫底、被亮红牌的村书记举办“红牌班” “补课充电”,筛选能力强、思路活、视野宽的村级党组织书记,赴高等院校进修,以“抓两头、促中间”的方式,着力打破基层“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二是建强党员队伍。该市通过开展万名党员大帮扶、万名党员种先锋林、万名党员守山口等活动,深化党员“平战转换”“双报到双服务双结对”“一亲三心”工作机制,激励广大党员深入重点任务一线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能力、比作风、比奉献,着力锻造一支实干肯干、创新有为、争创先进的先锋模范党员队伍。

三是建强驻村队伍。该市以建强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驻村振兴队伍为抓手,坚持把乡村振兴主战场作为培养干部的“练兵场”、检验作风的“经验交流”, 用好“领导包村(社区)、一村一驻村干部、一村一警”工作机制,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驻村帮扶,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三、做好“三大文章”,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陆丰市围绕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基层治理提效、示范带建设,聚焦“土特产”文章,持续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是做好农村综合改革优化“文章”。该市聚焦破解乡村振兴发展瓶颈, 纵深推进党建引领“5+2”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广“党组织+经济合作社+公司

+农户”发展模式,创新推出“股票田”“股票宅”,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在党组织的宣传发动下,党员群众齐参与,完成了土地流转42.9万亩,整合“股票田”4831亩,推动美丽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变昔日“撂荒地”成今日“致富田”。城东街道高美村积极推进“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生产模式, 发挥高美茶产业优势,率先成立了陆丰市首个股份经济合作社,推动全村建成

茶园3000多亩,年产量100万斤,产值近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达450万元。

二是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文章”。该市进一步强化镇(街)党(工) 委领导核心作用,将“一中心四平台”建设成为“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的镇级枢纽,推进全市346个村(社区)建设村级“一中心四组”,对应成立公共服务、综合巡查、应急救援及综合治理四支队伍,将驻村工作队伍、在村党员、热心群众统筹起来,充分激活村级组织自治活力。

三是做好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文章”。该市依托全市“1+5+13”乡村振兴示范带体系,深化实施“美丽党建”计划,辐射带动了乡村文化集市、乡镇夜市乡村经济业态发展。聚焦广东省开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开启“搭起大擂台比拼‘百千万’”擂台赛,掀起了“拼经济、拼环境、拼真功,比工地、比投资、比产出”的干事热潮。出台了集体经济增收奖励办法, 规定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量的15%作为奖励资金,最高可达20万元,点燃干事创业激情。实施村集体经济“亿千百万”倍增计划,预计今年年底前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亿元,培育超千万元村1个、超百万元村15个目标。

庆祖镇“五星”支部创建引领乡村振兴综述

逐梦追光,向“星”而行。眼下,濮阳县庆祖镇正处处奏响“五星”支部创建的最美乐章。“支部过硬建设曲”节奏铿锵,该如何奏响?

在连成书记、西辛庄和农村支部书记学院所形成的“党旗更红,阵地更红, 人心更红”的三维空间里,庆祖镇坚持“党建+”模式,在全市先试先行导师帮带制,通过“支书带支书”“强带弱”“老带新”等方式结对帮扶,以“头雁引领”带动“群雁高飞”,跑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速度,被省委授予“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产业兴旺奋进曲”洋溢发展激情,又该如何奏响?

庆祖镇发挥西辛庄产业集群的辐射倍增效应,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 形成张贾村冬枣采摘园、太平渔业、后郑寨垂钓园等一批先进试点村,逐步实现54个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创建省级试点村1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35个,其中庆南村通过发展商品房租赁、商业开发等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680余万元。

一、“生态宜居幸福曲”留住美好乡愁,该如何奏响?

在西辛庄村的示范引领下,庆祖镇的乡村建设从“点”入手、抓点促“线”、以线带“面”,绘就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后郑寨村获评“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常寨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河南省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郎寨村、前武陵村获评“省级森林乡村”。

“星火”点亮乡村振兴路,创星创出新未来。“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和省乡村振兴试点镇,庆祖镇将‘五星’支部创建与各项工作有机融合,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紧紧围绕‘谁来创’‘创什么’‘如何创’三个问题,出奇招、闯新路、作示范,打好创建‘组合拳’,掀起了‘五星’支部创建热潮。” 庆祖镇党委书记杨龙欣喜地说,“2022年,庆祖镇成功创建‘五星’支部2个、‘四星’支部8个,走在了全市前列;2023年,我们计划创建‘五星’支部4个、‘四星’支部12个、‘三星’支部37个,初步形成‘三星’成片、‘四星’成批、‘五星’领先的新局面。”

二、“五星”支部“谁来创”,科学谋划汇聚创星合力

“要把‘五星’支部创建作为加强基层党建、提升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总抓手,周密组织、强力推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创建成效体现在解决问题、助力发展、服务群众上。”杨龙表示。

“五星”支部创建的号角吹响后,庆祖镇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书记领航”、高位推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多次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凝聚共识、统一思想,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全面推进“五星”支部创建,掀起了党支部奋力“创星”、干部竞相“争星”、党员同力“追星”、群众合力“摘星”的“五星”支部创建热潮。

除了一把手挂帅外,多部门联动也为创星注入了动力。庆祖镇组织干部深入一线走访,摸清各村现状。相关部门联审联评,结合实际找准“星”位,确定领航村4个、冲刺村12个、提升村37个、强基村1个,对照30条创建标准200余条实施细则,在镇政府办公楼制作展板,进行“挂图作战”,对任务细化分解, 实行科级干部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机制,

压实牵头领导和镇直部门责任,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创建台账,明确完成时限和责任人,切实做到“村村有任务,人人有担子”。

三、“五星”支部“创什么”,精准发力掀起创星热潮

一是创建“支部过硬星”,推动“党建+”共享融合。庆祖镇以“西辛庄综合示范村”为切入点,由点及面,推动全镇“五星”支部创建融合发展。构建大党建格局,深化“导师帮带制”,培养出张红义、乔海军等“李连成式”党支部书记10名。创新党建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各项工作融合,以“党建+乡村振兴”“党建+社会治理”“党建+项目建设”“党建+乡风文明”等为抓手,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向各领域延伸,党员干部每周开展一次义务劳动,村干部每月初晒承诺、每月底亮业绩, 每2个月开展一次“动态评星”,镇党委定期组织开展项目推介会,把有规划项目的村变为“融资方”,把无规划项目的村变为“投资方”,最终实现项目共享、产业共创,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就把“基层大党建”构建融合到哪里。

二是创建“产业兴旺星”,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庆祖镇科学谋划打造“三区一基地”产业发展格局,结合国家第三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河南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等项目,大力实施天耕食用菌培育及深加工、商业综合体等项目。鼓励各村深挖资源优势,谋划庆祖镇乡村旅游、张榆林头西红柿深加工、潘家辣椒种植、常寨非洲菊种植等项目10余个,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完善“双绑”机制,以国宏辣椒食品厂、连稳家庭农场等为纽带,密切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创建“生态宜居星”,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庆祖镇创新“镇政府奖、村委会筹、社会捐赠”三种集资模式,持续开展残垣断壁清零、“一宅变四园”、户厕改造、留白增绿“四大工程”,重点打造“一区两带三园四片区”绿色生态空间,构建大规模的生态景观,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完善奖优罚劣机制,定期颁发“红黑旗”,在全镇形成“你追我赶、明争暗赛” 的浓厚氛围,计划年内实现54个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庆南村、东台上村等10个村“美起来”,奋力打造一批生态宜居村。

四是创建“平安法治星”,建立“133”新体系。该镇党委指导村民“说、商、办、评”自治机制,发挥“一约五会”德治机制作用,坚持学法、知法、守法三个法治机制,提升“三治融合”水平,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扎实推进“三零”平安创建。

五是创建“文明幸福星”,建设“123”新高地。“一主”,即思想建设主战场,每周四开展干部“夜校”学习,镇干部入村入企业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二创”,即创新思路,搭建平台阵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广敬老爱幼传统美德;创新形式,推动活动见成效,组织开展“好媳妇”“最美邻里”“致富能手”等评优评先活动。“三大平台”,即文化服务平台、科普服务平台、党群服务平台,完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功能,持续转变干部作风,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五星”支部“如何创”,完善机制创星有声有色

从萌芽到创建,庆祖镇始终把调研督导作为推进“五星”支部创建的“稳压器”,把常态化观摩调度作为提升“五星”支部创建质效的“加速器”,把激励奖惩作为掀起“五星”支部创建热潮的“传动轴”,促使“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广大乡村铺就开来。

一是建立督查问效机制。镇党委成立督导组,每周开展一次实地督导,根据督导发现的问题情况,针对性列出台账,形成问题清单,进行反馈整改,形成常态化督导、整改、再督导的闭环机制。

二是建立“周调度、月总结、季观摩”定期会诊机制,每周四固定召开工作调度会,听取汇报、解决问题、安排任务。每月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每季度召开“五星”支部创建工作现场会,通过观摩补短板、学先进、添措施,进一步激发全镇比拼赶超的干劲。

三是激励奖惩机制,镇政府对“四星”支部、“五星”支部在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性倾斜。在此基础上,强化结果运用,将整改落实情况与党建述职考核、干部调整使用挂钩,推动全镇“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同频共振、同步同效,真正让“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

跬步千里方可行稳致远。下一步,庆祖镇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锚定目标、加压奋进,引导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展担当,争星晋位出重彩,奋力打造以“五星”支部创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庆祖样板”,以“五星”支部创建的实际成效全力推动县域副中心城镇高质量建设。

思高村坚持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综述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建引领。近年来, 象州县妙皇乡思高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战斗堡垒作用,落好党建引领“关键子”,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活力,利用“小资源”撬动“大发展”,盘活乡村振兴“大棋局”。2023年,思高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 示范村和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村等荣誉。

一、育好“领头雁”,聚焦产业“兴旺棋”

“如何将有千年种植历史的茶产业转变成地方特色产业优势?”这是陈晓丹担任象州县妙皇乡思高村“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面对的一大课题。

深入培养“头雁”,实现“头雁带动、雁阵齐飞”。陈晓丹与村委干部团结协作,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做好“支部搭台、合作社唱戏、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文章,通过“党支部包片+支部党员包户”的方式,走村入户发动村民利用产值不高的林果地和闲置地发展茶产业,还利用脱贫村的奖励资金将老旧茶厂进行升级改造,并邀请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一起经营茶厂,采取“公司+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负责管理茶园、收购茶叶,进行标准化生产,增加茶产业的附加值。

截至目前,思高村培育出15名致富带头人,建起了3个标准化茶厂和4个家庭手工作坊,培育了8位非遗制茶匠人,全村茶叶种植面积2600余亩,年产值4000 万元左右,有效带动当地300多户茶农增收致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钱袋子”鼓起来。

此外,该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成立了茶业协会党支部, 党员带头种茶制茶和经营茶研学、茶宴农家乐等茶文化体验活动,直接带动参与的村民年均增收3000多元。该村还以古琶茶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为契机, 引进茶叶加工企业和标准化生产线,打造象州古琶茶品牌,带动群众发展标准化茶园1000多亩。

2020年古琶茶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2年古琶茶入选全国“一村一品”,2023年村党总支获评来宾市“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星级村党组织一系列荣誉让思高村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路上行稳致远。

二、乘直播“快车”,下好产业“加速棋”

“思高村的红心猕猴桃果肉细嫩、香气浓郁、香甜清爽,看之饱眼福、食之饱口福”2021年11月5日,在妙皇乡思高村委电商中心,陈晓丹变身“网红”

主播进行首场直播,借助手机把藏于深山中的“土货”“干货”向广大网友推荐。第一次直播就为思高村的红心猕猴桃销售上万斤。

直播带货助农增收,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电商+直播”这一新兴销售方式借着时代的东风应运而生、乘势而起,成为助农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新途径。2021年10月,该村搭乘“直播快车”,建成全县首个村级农产电商中心,并组建一支电商运营队伍,开通微信小店、网店等线上店铺,通过直播和积极参与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的直播推介活动,多渠道开展宣传、带货活动, 进一步打开了思高村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截至目前,该村共开展了百余场带货直播,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100多万元。“我们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为广大网友提供优质、新鲜的农产品,同时也为我们村的农户提供一个好的销售平台。” 陈晓丹说。

该村不仅以直播带货形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还以“党建网”为主干搭好“工会网、供销网、电商网”立交桥,联合县总工会“党工共建”,组织各级工会开展“乡村振兴农产品认购”活动30余场次,认购金额20多万元;携手县供销联社“村社共建”,通过供销渠道销售古琶茶、柠檬干等妙皇乡农产品达60多万元。

此外,该村商请有关部门帮助村里的茶厂开发并注册了商标“紫芽”“妙皇春”等6款茶品牌,办理生产许可证,进入商超流通领域,让古琶茶身价飙升, 从原来每斤100多元的原料茶、贴牌茶,变成最高能卖出每斤1000多元的原生好茶;延伸古琶茶生产链开发茶蓉饼、手打柠檬茶等系列产品,一经推出就迅速“爆红”。

三、奏响交响乐,下活文旅“融合棋”

“我是从南宁开车过来的,今年国庆假期不想出远门,就选择到思高村的屯里• 山涧营地游玩。营地设施齐全,晚上还有音乐会、烟花表演,节目很丰富,体验感非常好。”今年国庆假期,游客沈景豪在思高村游玩时表示。

该村立足文化振兴,通过党建引领,将资源集中整合、集中开发、集中打造,将“茶文化”打造得愈发响亮。

打造精品多业态融合。2020年以来,该村依托“天盖晴岚”山景、屯河河畔风光、古琶茶园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围绕“茶”主题,以“一溪碧水、两岸风光、三大文化、四季宜游”为乡村生态旅游主要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共投资约500万元建成冰兄红色文化广场、篝火音乐露营基地、沿河茶文化观光带等

极具特色的旅游设施,游客数量也逐年增加。

推进探索新模式。积极推进“党支部建在产业上”制度模式,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该村抢抓文旅复苏机遇,不断发挥资源优势,借助组织阵地功能, 举办“传承茶文化发展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壮族三月三”茶旅文化等主题活动;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人大、政协部门联合开展文化活动累计20多场,进一步提高了思高村文化影响力,有力促进思高旅游产业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毫不动摇坚持党建引领,围绕“茶”主题,按照“一溪碧水、两岸风光、三大文化、四季宜游”的乡村生态旅游思路,探索“文旅+” “营地+”模式,将思高村打造成“自然生态+特色人文精致露营+农业产业” 多业态融合的特色文化乡村,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本,争创全区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对思高村未来的发展,陈晓丹充满信心。

湖南抓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述

金秋时节,橘柚飘香,花垣县十八洞村秋色迷人。

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 重要论述,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脱贫攻坚从此在中国开启新的伟大进程,中国脱贫攻坚为人类减贫事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扛牢政治责任,着眼“精准”发力,下足绣花功夫,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攻坚。

八年奋战不寻常,首倡之地展现首倡之为:全省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920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夺取脱贫攻坚胜利后,湖南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大湘西茶叶带、湘南脐橙带、湘江源蔬菜、环洞庭湖区养殖圈在脱贫地区, 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支撑乡村加快振兴。

在“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提出10周年之际,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湖南, 锦绣山河如画美。

一、牢记嘱托,合力攻坚

湖南地处内陆,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彻底摆脱贫困是三湘儿女千百年来的梦想。如何实现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始终牢记嘱托,一任接着一任干。

今年8月12日,省委书记沈晓明到十八洞村调研时叮嘱大家,要自觉扛起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政治责任,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让全体村民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

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一到湖南履新,便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调研,叮嘱大家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共同富裕。

“五级书记”打头阵。在脱贫攻坚期,湖南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书记、省长“双组长制”。省市县乡村五级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省委是“总前委”、市委书记是“纵队司令”、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是“主攻队长”、村支部书记是“尖刀排长”。

聚全省之力攻坚。湖南构建起立体作战模式,人、财、物加速聚集,为打赢这场硬仗提供保障。8年攻坚战,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投入资金超500亿元, 源源不断提供“粮草”。

脱贫攻坚有多难,这片热土上的党员干部就有多拼。他们爬过最高的山, 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一个个奋斗的身影,温暖了一个个贫困山村。

脱贫攻坚期间,全省2.1万支队伍、5.6万名驻村帮扶队员投身脱贫攻坚一线;60多万名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结“穷亲”。

打赢脱贫攻坚战,领悟“精准扶贫”真谛,聚焦“精准”,下足功夫—— 建立起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系统,贫困数据精准到人,明确“帮扶谁”;动员全省党员干部和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做到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明确“谁来帮”;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明确“怎么帮”;构建最严格考核评估体系,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明确“如何退”。

处处要求“精准”,全程落实“精准”,以“精准”破瓶颈,确保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也不能少。2021年4月30日,湖南召开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会上宣告,全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掉了贫困帽。

二、全面小康,不落一人

“猕猴桃才卖光,香柚马上要丰收,上市的水果一个月换一茬!”深秋时节,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的山头上,硕大饱满的香柚压弯了枝头。

菖蒲塘村曾因少地、缺水,是有名的穷沟沟。通过大力发展水果产业,10 年时间,村民收入翻了近5倍,从贫困村嬗变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奇迹不会从天降,幸福生活等不来。脱贫攻坚中,三湘儿女尽锐出战,书写了“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的精彩故事, 探索出了许多在全国“叫得响”的湖南经验。

产业兴,才能拔穷根。湖南创造性提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路子,搅活了产业扶贫的一池春水。

宁乡花猪拱开“致富门”、平江山茶油为脱贫加“油”、武冈小药材根治“贫症”全省356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脱贫。湖南产业扶贫模式引起广泛关注,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把会场搬到了湖南。

脱贫攻坚战,资金是子弹。湖南在全国创新推出扶贫小额信贷,全国20多个省份的“同行”前来湖南学习取经。今年,全省已新增发放小额信贷超13亿

元,贷款余额近100亿元。

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全省加工企业首选脱贫地区建基地,带动广大农户融入产业链,分享利益链,户均年收入逾3万元。

对于条件十分恶劣的地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引导贫困户从脱贫走向小康。

深秋,沅陵县太安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德云服饰有限公司帮扶车间内, 搬迁群众李西玉正在工作台上忙碌。

李西玉告诉记者,过去居住深山老林,贫困像山一样压得他抬不起头。如今搬出大山、住进楼房,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工资,他对如今的生活十分满意。

“十三五”期间,湖南69.4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挪穷窝、搬新家,相当于搬迁了一个中等人口的县。湖南易地扶贫搬迁经验——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获得国务院表扬激励。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看量化指标,更要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湖南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每年梳理一批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实事,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昔日万山阻隔的贫困地区,如今“天堑变通途”。全省所有贫困县通高速、所有乡镇通客车,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组组通公路”。交通改善了,数字乡村建设、电商平台又助“山货”走出了深山。

“全面小康、不落一人。”湖南如期兑现了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了每一个乡村角落,温暖了每一个贫困家庭。

三、乘势而上,击鼓催征

走完了脱贫摘帽的艰辛历程,乡村振兴又击鼓催征。

今年10月27日,第三期老挝地方政府中高级干部湖南研修班一行来到十八洞村开展现场教学交流活动,实地感受十八洞村从深度贫困的苗乡到小康示范村寨的蝶变。

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湖南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在全国率先创建省级防返贫监测与帮扶

管理平台,推行监测预警信息化管理,对返贫对象实行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省防返贫监测收入基准线提至当前的7500元,防返贫监测对象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去年11月,隆回县三阁司镇田坝村村民钱诗毫妻子摔伤后,村里立即将他一家纳入返贫监测对象,开展“一对一”帮扶,成功消除了返贫风险。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奋战乡村振兴。湖南传承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立柱架梁,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10月22日,湖南日报社驻安化县东坪镇马渡村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队员化身讲解员,向游客讲解马渡村的红色文化。驻村不到半年时间,马渡村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已为马渡村“画”出了一幅美好蓝图:利用红色文化,打造“农业+旅游+果园研学基地”的发展模式,增收致富。

今年5月,全省新一轮8856支工作队、2.4万余名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员同步轮换,他们手握“接力棒”,进村到岗,活力迸发,激情满怀。

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湖南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 相继在财政衔接补助资金、驻村帮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方案。

“以前常常喝‘大酒’,为消愁;现在偶尔喝点‘小酒’,是高兴!”10 月29日,十八洞村龙先兰割完蜜后,高兴地抿了一口小酒。

时代大潮,改变最深刻的是人。龙先兰曾是村里有名的“酒鬼”,如今通过发展养蜂产业成了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持续稳定增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一环,产业和就业是增收的两个重要抓手。湖南将脱贫产业融入全省产业大布局,紧贴市场,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立足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粮食、畜禽、蔬菜、油料、柑橘、竹木等优势特色千亿产业,规划形成12个核心产区产业集群,全省脱贫产业接续梯次发展。

“家门口就业,既能赚钱、又能顾家。”武冈市湾头桥镇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殷少菊称,每月有工资,早晚还能干农活,多头来钱,自己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突出稳岗就业。今年全省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已达250.02万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强劲,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三湘巨变,各美其美

蜿蜒的村道、潺潺的溪流边,传来三三两两游客的嬉闹声。夕阳西下,益

阳高新技术产业园谢林港镇清溪村,如诗如画。

或许周立波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初他在《山乡巨变》里畅想的乡村未来美景,如今已变为现实。

弹指十年,面貌一新。在“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提出的第10个秋天,三湘大地发生了新的巨变:广袤乡村,满目绿水青山;和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0月31日,郴州展翔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的数字果园内,2万亩脐橙即将进入成熟期。该公司联结了4000余户农户,带动每户年增收3万元。

湘西的保靖、花垣,成千上万的农民种茶卖茶,一亩黄金茶毛收入近万元, 茶农盖起幢幢新房。永顺的猕猴桃、莓茶打响品牌,让农民挑上了“金扁担”。

广阔的湖湘沃野,蕴藏着丰富的农业资源。湖南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鼓起腰包。

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都在湖湘沃野上拔节生长。

长沙县金井镇,一片茶叶带动茶园变景区、小镇变强镇,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短短几年,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从偏远小山村变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红色旅游红红火火,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富民产业越做越大,百姓钱包越来越鼓。去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9000元。村集体经济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引擎”。全省农业农村多元投入机制逐步建立,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去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15.16亿元,经营性收入“空壳村”实现清零。

乡村是中国人的根。站在新的起点上,湖南立足乡村特征改善乡村风貌, 1.8万个村完成分类规划,全面铺开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厕所革命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迈向纵深,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大山深处走出“网红路”,偏远乡村也有了“文艺范”。在“千村美丽、万村整治”工程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下,美丽乡村、秀美屋场、五美庭院遍地开花。10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点缀在湖湘山水间,成为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湖南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手,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

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文明乡风浩荡而来,美丽乡村活力四射。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 “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换了“精气神”,奏响一曲曲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大地颂歌。

脱贫攻坚,甩掉贫困帽;乡村振兴,昂首再出发。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三湘儿女乘风破浪正远航。

保山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纪实

十月的保山大地,瓜果飘香,穿行于乡村间,村庄亮丽整洁、屋舍错落有致、水泥道路宽敞通畅、大棚内生机勃勃,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徐徐铺展。

这幅丰收的画卷,展示着保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坚实步伐。

一、守住“底线工程”,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2023年以来,保山市继续打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组合拳”,“扶上马、送一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保山市有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4个脱贫县(区),脱贫村413 个,有脱贫人口93723户xx人,监测对象17818户58993人。截至今年9月底, 全市累计消除风险户32926人,风险消除率达55.18%。

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保山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面压实责任。保山市建立责任分解、综合督导机制,今年初以来,保山市制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展庭院经济意见、工作要点等16个文件,以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工作。同时,实行市、县实职领导帮扶包保责任制,包保1万元以下脱贫户及三类对象7729户,每户落实1项以上开发式帮扶措施,确保巩固与衔接“落得实”。

今年以来,保山市累计投入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4.6亿元,占71.12%;投入省级衔接资金13132万元,占59.13%;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投入产业占比达68.51%。

截至目前,全市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实现100%产业帮扶,2944 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带动脱贫户,228个企业、661个合作社绑定脱贫户82554户xx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生产经营性纯收入2777.68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87%。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保山市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全市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早、简、准、实的要求,采取一月一排查、一月一通报的工作措施,通过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累计受理群众救助申请25037件,办结24799件, 办结率99.05%,开展月监测7次、集中排查1次,新识别监测对象238户807人。

今年以来,保山市累计组织开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排查3轮次,大

抓狠抓常抓教育,认真执行控辍保学“四步法”措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强化农村危房排查,加快建改进度,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25户、农房抗震改造4628户,新增危房改造率达100%;健康医疗持续改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99.8%,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大病救治率达99.8%。

为推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保山市认真落实脱贫人口持续增收3年行动计划和脱贫人口产业、就业促增收12条措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3310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35%。

二、筑牢“压舱石”,让脱贫群众端稳“金饭碗”

政策不断档,产业有后劲。保山市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稳岗就业作为实现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首要举措,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大力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在施甸县仁和镇查邑社区的脱水蔬菜生产基地内,蔬菜大棚一座连着一座, 大棚里的白菜个大饱满、翠绿鲜嫩。在这里务工的村民有的忙着除草、浇水, 有的忙着采收,一派忙碌景象。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这种就地就近就业模式成为保山市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稳岗就业,为脱贫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今年以来,保山市深入开展“技能致富、人人持证”行动,累计培训脱贫劳动力2.77万人次,完成全年目标的102%,培育脱贫村(社区)致富带头人1833人,413个脱贫村均达到3人以上。同时,采取“雨露计划+比亚迪”“定向+企业”等“1+N”劳务协作模式,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7.24万人。

保山市还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11069个,建设45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630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脱贫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达9300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26.15%。今年以来,保山市深入实施易地搬迁“百日攻坚”行动,开展后续扶持存在问题专项整治,落实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成果32条措施,聚焦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要求,建成“微菜园”60个、种植业基地122个、养殖业基地105个,受益搬迁群众1.67万户7.22万人,常态化监测和帮扶搬迁群众1428户5334人,消除风险734户2886人,转移就业搬迁劳动力42119 人。金融赋能,“贷”来脱贫群众增收新希望。昌宁县充分发挥金融在产业发展中的撬动、支撑作用,用小资金发展大产业。截至目前,

全县存量贷款有5748户28527万元,覆盖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24.8%,超过全省平均水平4.61%。

施甸县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保山市在资金、项目、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施甸县重点支持,分配中央、省级财政衔接资金23074.82万元,占资金总量的27%;实施上海对口帮扶项目22个4038万元,占资金总量22%。

三、打出“组合拳”,全面推进“五大振兴”

保山市坚持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根本,着力探索以组织振兴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有效机制,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各种短板。

隆阳区大力推进“党建+电商”模式,让山里的“宝贝”搭上电商的快车, 助推农业升级、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截至目前,隆阳区有11个乡镇(街道) 开展了“党建+电商”工作模式,乡村党员干部积极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直播带货方式,打造一批农村电商示范村(社区)。今年上半年,隆阳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9.78亿元,同比增长17.86%。

保山市高位推进沪滇协作工作,争取沪滇资金1.84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8 个,全部启动实施,已完工45个。今年以来,两地联合举办农产品展销活动5场次,销售农产品达1.8亿元;引进企业8家,到位投资1.6亿元。

今年,全市继续选派驻村工作队员1297名,进驻463个村(社区),市、县培训工作队员7次。同时,动员433家民营企业、商协会与550个村(社区)结对共建,累计实施项目304个,投入资金10.7亿元。

通过示范一批、提升一批、巩固一批的方式,保山市创建腾冲市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5个绿美乡镇、14个省级绿美村庄、8个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同时,争取沪滇协作资金2719万元,打造隆阳区汉庄镇金竹田村、施甸县姚关镇山邑社区朱市冲等4个示范点。

“我们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让全镇广大农民群众在发展道路上越走越有奔头, 越走越有盼头。”龙陵县勐糯镇党委书记杨长昌表示。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乡村振兴的梦想,在保山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实践中,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吕梁市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述

七月,吕梁大地处处洋溢着生机盎然的气息。从村头巷尾的树木枝繁叶茂到温室大棚的蔬菜郁郁葱葱,从正在自家庭院直播售卖土特产的农村电商到村广场上休闲玩乐的乡亲孩童乡村振兴的交响曲正在吕梁奏响。

不忘嘱托,初心必践。在吕梁,绿水青山各有锦绣,美丽乡村的振兴步伐却格外一致。脱贫之后再接力,全市上下砥砺奋发,绘新景、创新绩,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每一处崭新的风貌,都镌刻着吕梁人民迈向新征程的坚定信念和坚实步伐。

一、守牢脱贫攻坚胜利果实

现行标准下5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数字的背后,是脱贫地区山乡巨变:从网红打卡乡村旅游点方山县庄上村到孕育“硒”望的孝义市下堡镇,从破茧重生的岚县毕家坡村到乡风好产业兴的临县青塘村,一条条柏油路蜿蜒向前、一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一个个帮扶项目落地生根,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小康画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市围绕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强化经营主体带动、小额信贷促动、消费帮扶推动,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依托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创业,实现“三业共兴”,有力帮助脱贫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特别感谢政府提供的机会,让我们全家过上了现在的好日子。”文水县杨寨村村民刘建海激动地说。刘建海曾经是一名贫困户,家中患有精神分裂的妻子和残疾的弟弟导致他无法外出务工。2017年,刘建海参加了吕梁市政府组织开展的吕梁山护工培训,并成功入职家政公司从事病患护理工作,每月可收入3000元,靠着自己的勤劳摆脱了贫困。

“吕梁山护工”是吕梁市委、市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大举措,也是帮助全市贫困人口和富余劳动力掌握技能、实现就业、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吕梁山护工”脱颖而出, 让一批又一批护工身傍技能、鼓起勇气,一路奔赴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为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蹚出一条富有吕梁特色的新路子。力度不减,劲头不松,政策不变,帮扶不止。

我市将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三保障一安全”成果, 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持续。

二、乡村产业蓬勃兴旺

绿色的枝条层层叠叠,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在柳林县昌盛农场的樱桃园内,红红的樱桃喜获丰收,一颗颗红彤彤的樱桃从绿枝中探出“脑袋”,成熟的果实透着甜蜜的味道,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采摘。

昌盛农场的采摘产业是我市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剪影。放眼吕梁大地,到处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中阳县心言黑木耳产业园区生产车间内,数百名工人忙碌其间,采摘分拣、装箱外运;临县城庄镇的西瓜陆续成熟,田间作业的果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兴县孟家坪乡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里,十几种中药材散发出迷人的芬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是重点。近年来,我市坚持农业产业优先发展,大力发展特优产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广应用22个吕梁有机旱作农业标准,新制定水果、中药材等20个地方标准,新认定50个市级特色产业示范园;开展生猪“保险+期货”试点,打造2-3条生猪全产业链,生猪出栏产能达到600万头,规模以上养殖场突破1200 户;加强红枣、核桃、沙棘等标准化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牛羊标准化养殖场50个,打造兴县“山西小杂粮第一县”,加大岚县“土豆宴”系列产品研发力度;加快构建以“吕字号”区域公用品牌为主体的品牌体系,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50个以上,在央视媒体、一线城市开展特色产品推介、展销等活动, “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已然呼之欲出。

一片片特色产业开花结果,一条条产业发展惠民路让农民鼓起“钱袋子”, 也印证着我市乡村振兴的步伐走得坚实、有力。

三、乡村宜居宜业又和美

夏日暖暖,绿树茵茵。走进汾阳市栗家庄镇栗家庄村,道路宽阔平坦,树木满目青葱,农房错落有致,庄稼生机盎然。党建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或三五成群跳舞,或聊天闲坐,大家享受着平静幸福的生活。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我市始终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村改厕、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解难题,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截至2022年,我市共排查2013年以来问题厕所39590座,整改30496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自然村覆盖,全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率达95%以上,30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建成。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塑魂”。

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这些陈规陋习,曾经是群众的难言之隐、心头之痛。为革除这些歪风陋习,我市出台《关于推进移风易俗的意见》,对婚丧嫁娶等事宜的操办均提出了规范意见,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生动活泼的良好社会环境。

同时,我市不断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设立村规民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绘制美丽乡村文化墙、评选表彰先进典型等方式,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

通过落到实处的“硬举措”,浸润人心的“软手段”,文明乡风吹到每个村寨,吹进每个群众心田。现如今,全市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我市正向着新的奋斗目标不断进发,乘势而上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铜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11月的黔东大地,目之所及是动人图景,路之所至是广陌通衢。

穿行在铜仁的田畴沃野,一个个乡村靓丽多彩、一项项产业生机勃勃、一座座院落美观别致、一张张笑脸喜气洋洋映入眼帘的一幅幅美景,让人切实感受到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与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怎样让人民群众收入可持续、脱贫群众生活更上新台阶?

铜仁市牢记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一以贯之赓续脱贫攻坚的优良精神,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任务,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以“强村富民”为载体、全力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以特色小寨为抓手、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以东西部协作为推手、全速推进产业升级,全力以赴确保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让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

一、守底线,让脱贫成果更加巩固

身处武陵山腹地的铜仁,曾是贵州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市干群齐心协力、尽锐出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踏平坎坷成大道” 的闯劲,砥砺奋进打赢攻坚战、攻坚克难啃下硬骨头。2020年底,实现全市10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5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3.4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解决122.7万人出行难、155.2万人饮水难问题,14.97万户困难群众住上安全房, 29.36万人搬出大山,迈向美好新生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脱贫摘帽后,以怎样的过硬举措防范化解规模性返贫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成为摆在铜仁前进路上的一道重要考题。

为答好这一考题,铜仁市迎难而上、接续奋斗,把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市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多次召开调度会议,研究解决政策支持、重大问题和体制机制。出台印发了《铜仁市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实施方案》《铜仁市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方案》等。选派5116名优秀干部到1692个村社区驻村帮扶,坚持“四级书记”齐抓共管、各级各部门条抓块统,合力推

动国家、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在铜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最近身体怎么样啊?生活中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走进德江县钱家乡沙坝社区监测户冯军家中,社区乡村振兴队队长陈广像往常一样,和冯军拉起了家常。

“按时看病治疗,现在身体恢复得还可以,感谢政府的各项政策帮扶,帮助我们解决家庭实际困难,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哩。”看到社区干部来,冯军高兴不已。身患肝硬化的他,需要长期就医治疗,家中生计靠妻子摆摊卖小吃维持。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且家中还有2个上学的孩子和嗷嗷待哺的幼子, 昂贵的医药费和沉重的经济压力对冯军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贵州乡村振兴云平台’反馈的线索,了解到冯军家的情况后,我们及时上报,通过召开村组民主评议会和社区研判会后,第一时间将其纳入监测帮扶,帮助冯军申请了国家防贫预警专项资金12000余元,为其刚考入大学的女儿申请了茅台助学基金5000元,并号召社会企业家向其资助2000元。现在冯军一家人享受城市低保。”陈广说道。

动态监测、精准帮扶是铜仁市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狠抓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

帮扶,大力推进重点人群监测帮扶专项行动,严把识别纳入关、干部帮扶关、风险消除关,及时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点的农户,全市累计认定监测对象17963户70142人,共消除风险10761户41913人,占比59.75%,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应消尽消,并有效防止“体外循环”,确保乡村振兴路上不让一户掉队。

联系企业帮扶、查看消防设施、入户走访每天奔走在万山区旺家社区的何英,忙得不亦乐乎。

2018年,何英一家从思南县大河坝镇勤俭村搬迁至旺家社区。何英也从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变成了新市民,并担任起旺家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变成了社区“管家”,何英给自己生活来了个“大变样”。她笑着说:“在这里不仅让我拥有了一个服务群众、展示自我的平台, 也有了一份赖以生存的工资收入。如今,在旺家社区,无论老人小孩,人人都知道,遇到困难就找英姐帮忙。”

易地搬迁群众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点群体,确保搬迁群体就业和收入稳

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至关重要。为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铜仁大力培育扶持安置点楼下工厂,发展就业车间(基地)235个,解决搬迁群众就业7323人。目前,全市有搬迁劳动力62890户xx人,已就业62890户xx人,就业率达95.79%。

二、抓发展,让乡村产业更加兴旺

时下,德江县桶井乡玉竹山上,1000余亩金丝皇菊竞相绽放,满地金黄一片;万山区高楼坪乡蔬菜种植基地,西红柿、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每年可带动群众就业增收近3万元;石阡县河坝镇400余亩香脆柚基地,各地游客、采购商络绎不绝;思南县5.61万亩“双高”红薯迎来高产,

让全县26个乡镇街道20065户群众实现增收一幅幅产业兴旺的图景在铜仁大地渐次展开。产业振兴,是帮助农民群众实现稳岗就业促增收的关键“法宝”。近年来,铜仁在探索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上从未停止脚步。除了大力推进发展生态食品饮品药品特色产业外,今年5月,铜仁市还出台了《铜仁市“强村富民”计划三年行动方案(试行)》,聚焦强基层组织、强集体经济,富群众口袋、富群众脑袋“双强双富”目标,大力发展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实现强基层组织、强集体经济、富农民“口袋”、富农民“脑袋”。

据悉,目前全市共有2738个村均实现“村社合一”,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至50万元的村有2123个,50至100万元的村有391个,100万元以上的村有224个。

在碧江区滑石乡人口不到千户的老麻塘村,曾是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的“空壳村”,在干群不断努力下,如今该村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实现300万元收入。

老麻塘村的蜕变得益于该镇因地制宜谋发展,担当实干奔富路的高度重视。“一直以来,滑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两强两富’目标,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引领力,增强产业发展的‘造血力’,激发乡村发展的新活力,促进‘白水贡米’、仙草等特色产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滑石乡党委书记喻旭说。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镇新典村,提起石凯家庭农场,村里人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年轻人很‘甲’!”。

2017年,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的石凯,积极响应县里动员年轻人回乡创业的号召,回乡创业。石凯流转了10亩土地,主要种植平菇、蔬菜,西瓜等。经

过几年的艰难摸索,其农场平菇产量高、品质好、效益佳。如今,种植面积扩张到110亩,建有标准大棚9个,常年雇工4人,年售平菇80余吨,2022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富不算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石凯说道。为抱团发展,他采取“家庭农场+脱贫户(种植户)”的模式,帮助脱贫群众及种植户做好做优产业。6 年时间里,石凯的家庭农场先后累计吸纳脱贫户2户、种植户5户。”

家庭农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东西部协作的政策支持。自莞铜结对帮扶以来,东莞铜仁两地同心同向,积极探索形成培育农场、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助农增收等新路径,引领带动全市家庭农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9640家家庭农场成果入选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

种植作物有收入、土地流转有租金、入园务工有工资、合作社入股有分红在铜仁,群众“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端稳“就业碗”、实现“致富梦”。

三、促振兴,让幸福生活更加可期

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农民富,还要带动农业强、农村美。

今年,松桃苗族自治县特色粮食产业发展项目在大路镇长征村高车坝区实施项目资金60万元,覆盖高车坝区1200亩高标准农田开展机械化耕地、机械化栽培、机械化病虫害防治、机械化采收等,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主线,大力推进年农业现代化发展。

长征村农机服务队的张显珍感叹:“以前起早贪黑一天都干不完的活,现在有了收割机没几个小时就干完了,省时省力,政府还会不定期为我们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一直以来,铜仁市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让农村成为幸福美好家园。

走进碧江区坝黄镇木弄村,色彩缤纷、形态各异的3D涂鸦画将座座楼房打扮得很是“靓丽”。看到宽敞的道路,齐全的配套设施,美丽的屋舍,让村民杨国强深有感触道:“这几年村子变化很大,村容村貌美了,村民日子富了, 得益于乡村产业振兴带的带动发展,村里很多人搞起了农家乐,草莓采摘、田园观光,吃上了‘旅游饭’。”

木弄村的变化只是铜仁市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铜仁市以建设“四在农家• 和美乡村”特色小寨为抓手,制定出台了《铜仁市学习浙江“千万工程” 建设“四在农家• 和美乡村”特色小寨实施方案》,聚焦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

明、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多彩、乡风文明度高、寨民生活富裕、基础设施完善和基本公共服务齐备的铜仁特色小寨目标,以30户以上自然村寨为单元, 围绕碧江区至江口县马拉松赛道和沿梵净山环线、玉铜松东线、德思印沿石西线“一带三线”,因地制宜建设传统村落型、农耕文明型、产业发展型、红色文化型、乡村旅游型、研学体验型、民族风情型“七种类型”的特色小寨,切实让农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铜仁始终坚持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农村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聚焦农村厕所革命、房屋建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要领域,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齐短板弱项,全力改善提升脱贫群众生活品质,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

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卫生厕所建设改造30727户;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为100%;投入3000万元推进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覆盖80个乡镇130.26万群众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一组组数据的背后,凝聚着全市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凸显着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村村有产业, 户户能持续增收、人人有致富门路,广大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景象。

所有的抵达,都意味着新的出发;所有的奋斗,都揭示着新的愿景。如今, 黔东大地生机盎然、风景正好,铜仁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新的奋斗目标不断进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不胜不还。

宿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综述

滔滔汴河,奔流不息,是这片土地上一支流动的歌;淮风汉韵,沃野千里, 是这片土地上一幅多彩的画。作为曾经安徽省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级市—— 宿州市历经多年奋斗,如今已按期高标准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目前,宿州全市61.27万脱贫群众已全部实现稳定增收,359个脱贫村产业持续稳固拓展。宿州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孟杰表示:“全市坚持‘四个不摘’ 要求,聚焦‘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强产业促增收,乡村振兴有支撑

日前,当记者来到灵璧县禅堂镇河北村“学稼穑,忆童年,寻乡愁”体验中心时,几位村民正身着白衣,在村口河边演绎两千多年前“易水送别”的场景,精彩的演出博得游客阵阵掌声。不远处,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田间刨白芋, 在河塘中玩摸鱼伴随着欢声笑语,大伙感受到了乡村田园的独特风情。

“田园风光、渔樵耕读、研学活动等项目与地方特色结合,让小乡村开始聚人气、富口袋、兴文化。”河北村党支部书记张亳玲介绍,村里目前已开发“农夫、樵夫、渔夫、士大夫”等休闲体验区域,村集体也和多家专业文旅运营公司接洽合作事宜,探索“村集体+公司”的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在助力村民就业、农特产品销售的同时,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在文旅产业中的创新探索,正成为宿州市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找准富民产业, 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的一个缩影。强产业、促增收,为宿州的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酒店村曾是萧县一个脱贫村。近年来,该村深耕水果产业发展,不断把已成规模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的路子。日前,在酒店村的西瓜种植基地旁,脱贫户孙纪合告诉记者:“今年西瓜收购价每斤1.4元,家里30亩西瓜收入达到40万元,种瓜的收入是年年见涨!”

如今的酒店村已成为宿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样板。为了使乡村特色产业惠及群众,村里领办了集体合作社,成立了水果代办点,在产业发展、技术帮扶、质量检测、市场行情等方面为瓜农提供全方位服务。据了解,酒店村西瓜产业规模已达到1500亩,村民人均收入接近2万元。

与此类似的还有该县的旗杆村,这个在五年前已脱贫的小村庄,八成收入

都来自光伏收入和固定资产租赁收益。2021年,该村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先后流转300余亩土地,通过发展设施农业,逐步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我们一方面进行农田改造,为农业生产机械化打下好基础,另一方面统

筹农资服务、农技推广、作物销售等业务,采取集约经营、联农带农等方式, 在有效降低耕种成本的同时,为村集体带来23万元收入。”旗杆村驻村第一书记周伟说道。

为保障村民增收,周伟设计了“租金+分红+务工”的模式,帮助150余户村民总共增加租金和分红收入14万元,62位村民实现人均务工增收6000元。“家里的10来亩地交给合作社经营,地租每年接近1万元,算上在合作社打工赚的钱, 每年总收入不低于2万元,比以前耕种收入高了很多。”村民李维庆说。

二、守底线抓衔接,巩固成果促振兴

如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阶段,宿州紧盯“监测”和“帮扶” 两个环节,通过持续加强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开展常态化精准帮扶,有效防范化解了返贫致贫风险。

“重点加强常态化排查走访联系,推动防返贫监测对象分类管理,做到及时预警、核查和处置。”宿州市贫困监测信息中心主任郑慧远告诉记者,“对新纳入的监测对象,10日内落实帮扶责任人和针对性帮扶措施;对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中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落实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户,及时落实综合性社会保障和社会帮扶等措施;此外,对已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对象,按照规范退出标准和程序后,持续加强跟踪服务, 确保持续稳定增收。”

精准监测、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全市严格落实“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要求,把问题发现在村、解决到户。

灵璧县郑楼村共有脱贫户105户248人。2021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局选派帮扶干部钱海廷来到村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坚持每月对脱贫户和防返贫监测对象走访一次,在排查出问题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健康帮扶等措施,及时解决难题。

近日,钱海廷和村“两委”干部又来到脱贫户卓灵城家中走访。40岁的卓灵城两年前在外务工时发生意外,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在镇村干部的常态化走访过程中,更多资料+V:xx整理,发现他家可能存在返贫风险,钱海廷就将其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为他的家人安排了一个公益岗的工作,并帮卓灵城办理

了5万元贷款,让他在村口经营一家小卖部。

卓灵城说:“前不久老钱又帮我办理了烟草专卖证,小卖部又能多些收入, 日子越来越好了。”据了解,宿州市在促进帮扶政策稳定过渡,落实“增收、减支、补短”措施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巩固、提升、振兴”。通过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发展、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推广以工代赈、推动奖补到户等综合帮扶措施,确保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宿州市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16.5万人,各个脱贫县均形成了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500元,增速近15%。

三、强基础抓整治,乡村蝶变换新颜

漫步在秋日里的砀山县李园村,只见乡村道路硬化整洁、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千亩梨园硕果累累,微风吹拂间金黄色的银杏叶翩然舞动,一派村美民富的和乐场景展现在眼前。可多年前,这个村庄却是另一副模样,村里水塘杂草丛生,房前屋后垃圾遍地,村民怨声载道。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为了将“脏乱差”变为“净齐优”,李园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及“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实现人居环境整治与文明创建双提升。在“村庄清洁”行动中,集中清除农村垃圾百余吨,对绿化、公共设施等实施管护,实现村庄干净整洁。如今,李园村已成为全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单位,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既要面子又要里子。宿州市瞄准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建好高品质美丽乡村,真正让农民在家门口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内涵美”,如今的宿州乡村面貌最新讲话系列,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美关湖哎关湖美,关湖是我可爱的家乡。美的是党的政策暖人心,美的是关湖一片新气象,美的是特色种植土生金”在宿州市埇桥区关湖村有一首传唱度颇高的村歌,歌中道出了曾经的贫困村到省级AAA级旅游村、国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的蝶变。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以建设和美乡村为导向,既让乡村美起来、富起来, 还要兼顾群众生活品质和内生动力。”村党总支书记陈耀武介绍,围绕“高山流水遇知音”“脂粉无计染红江”等历史传说,村里一方面通过挖掘文化、历

史内涵,编制了研学旅游规划,打响文化名牌,走好文化产业之路。另一方面, 为留住乡愁和田园记忆,在旧村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改造开发,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徽派建筑群,让乡村更具韵味。

扶风县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乘车进入扶风县乡村,心情倍感舒畅,苹果树硕果累累,柿子树一片火红, 各种花儿竞相绽放,一派繁盛景象。

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在扶风县蓬勃开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扶风县紧扣“12355”工作思路,锚定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狠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形成34名县级领导以上率下、32个县级部门齐抓共管、8个镇街统筹真抓实干、116个村的“四支队伍”一线带头、3735名帮扶联系人及2219名网格员结对帮扶的“五级联动” 工作体系。

如今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乡村“容颜”明艳秀丽、农民生活有滋有味如诗如画的乡村积蓄新动能、绽放新活力、燃起新希望。

一、做好产业化文章品牌亮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扶风县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粮食、种业、果业、畜牧、蔬菜五大特色产业, 打造产业品牌,开展“消薄培强”行动,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上求突破,使农村群众增加了收入。

金秋十月,位于扶风县天度镇杨继岭村的乔山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甜柿子种植基地,柿子挂满枝头,仿若天边的彩霞,十分娇艳,合作社农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合作社负责人任婉婧介绍:“现在我们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甜柿子产业园及苗木基地共计600多亩,带动周边群众种植4000多亩,提供就业岗位60 多个,带动农户增收13万元,平均每户农户年收入增加4000元。”

这是扶风县探索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

在扶风这片土地上,产业特色品牌熠熠生辉:作为国家、省级苹果基地县, 扶风县11.4万亩苹果基地夯实经济果基础,省级果业高质高效示范园海越苹果园、木林森苹果园及12家市级果业“四新”示范园展示了实力;这里是陕西省猕猴桃生产基地县,种植了2.4万亩猕猴桃,丰富了市场果品种类;这里是大樱桃省级采摘示范基地、设施蔬菜十佳农业示范园区。

扶风县大力发展联农带农经济和集体经济,促进“145”产业升级,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5个。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实施了63个产业化项目,形成北部有苹果、甜柿子,南部有蔬菜、猕猴桃、生猪,村

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产业格局。”

瓜果飘香、蔬菜流翠,扶风县成功打造“午井井田”区域公用品牌,成为“陕西供港蔬菜扶风基地”,创建为国家级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累计认证“两品一标”产品13个,应对市场、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依托零工市场、工业园区联合招聘等活动,累计为群众提供岗位8000余个, 达成就业意向3700余人;以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为重点,强化就业兜底保障, 整合了全县农村基础设施“1+10”公益性岗位1915个;积极打造扶风迅达配送员、扶风家政、扶风美食等六大劳务品牌,吸纳近万名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群众就业渠道更广、收入更高。

二、描绘乡村新画卷环境更宜居

阳光洒满院落,花香飘溢乡间,树影婆娑,孩童嬉闹走进法门镇南佐村, 只见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物品摆放井然有序。村民赵都怀说:“环境变好了,人的心情就跟着好,总想把日子过好。”

在天度镇西权村,只见“美丽西权”文化墙、党建墙十分醒目,鲜红的党旗石雕、仿古凉亭等设施已建造完成,村落四处绿意盎然、花团锦簇,体现了乡村的拙朴大方、明艳亮丽。

旱厕改造、污水治理、道路硬化一系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使乡村“容颜”发生巨变。扶风县坚持规划先行,擘画美丽乡村“全局图”,编制22个行政村实用性村庄规划和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宅基地改革等各类试点,把好乡村建设方向。

县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县实施乡村建设项目123个,共计投资3.69亿元。积极创建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提升道路畅通水平。开展以村庄街道、路渠绿化为主的‘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全覆盖,实现农村水、电、气、路、讯等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夯实乡村建设基石。”

扶风县大力推进“百村净化、十村示范”工程,深化“1+10”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落实“村庄清洁公约”“卫生评比”“美丽庭院评选”制度等, 提高群众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

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说:“‘美丽乡村’建设不光美了乡村环境,也美了千家万户,让农民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舒适生活。”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

县级以上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20个,创建省、市“美丽乡村• 美丽家园”10个。

三、打造和美新农村新风润人心

近日,法门镇美阳村的网格员杨天旭发现,村里有一条靠近农田的道路常渗水,路面湿漉漉的,仔细查看原是车辆轧坏自来水管道所致。杨天旭急忙给县水务集团打电话请求维修,施工队马上派人修好了管道。这是美阳村网格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塑造和美乡村,基层善治是关键。今年以来,扶风县在基层治理方面,加快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县平安建设网格员扎实开展“八五”普法、“九率一度”提升工作,化解信访积案、防范重大风险隐患。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增强。该县推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4+4”模式,构建“党建+”品牌,开展“四美红旗村”创建,推动标准化党组织建设,深化“支部吹哨,人才报到”机制。先后投入资金540万元, 改造提升村级党群服务中心18个,建成26个规模较大、带动示范效应明显的“人才议事厅”。在召公镇聚粮村参加议事活动的老党员刘双会说:“村上为我们打造的这个议事厅,让大家有了说事、议事的地方。把问题摆到台面上,一起想办法解决,真是太好了!”

树立文明新风要“润物细无声”。在天度镇鲁马村的农家书屋,科学技术、文化生活、少儿知识等各类书籍整齐有序地摆放在书架上。农家书屋开在村史馆里,群众在这里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学村史,从而把古朴的村风、淳朴的民风、良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今年以来,扶风县坚持用道德模范向善、志愿服务行善、村规民约和家风家训育善,大力弘扬清风正气。截至目前,该县广泛开展文艺惠民演出活动40 余场次,开展公益电影放映进社区、进养老机构活动53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县乡村振兴局负责同志介绍:“今年扶风县推进移风易俗,建成13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家书屋、广播室等村级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开展乡风文明主题活动360余场次,参与志愿者达5000余人次,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美丽如画的乡村已破茧化蝶,广袤田野正升腾起新的希望,扶风的乡村振兴将有更多新变化令人期待!

高台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秋日风吹劲,更胜春光来。

看,脱贫村一栋栋新居拔地而起,一个个鲜红的辣椒挂满枝头;县就业训练中心,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如火如荼举行;偏远小学,参加轮岗交流的老师正在辅导孩子们描绘乡村景色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从脱贫攻坚宣告胜利,到乡村振兴风帆正扬,2022年,高台县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775元,增长13.8%。

这都得益于高台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推进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抓牢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突出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全县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一、强机制,稳政策,脱贫成效更持续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工作要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做,首先要巩固脱贫成果,巩固住再往前走,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扎扎实实、掷地有声。

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镇抓村、月调度等制度,安排22名县级党员干部包挂联系9个镇,156个单位对接联系帮扶136个村,5个乡村振兴工作专班、12个专责工作组和17个驻村工作队包村到户到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条块责任体系,与11名县级领导、26个县直部门和9个镇签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责任书,确保政策不松劲、力量不减弱、工作不断档。

扎实做好监测、预警、纳入、帮扶工作,累计排查3.9万户12.3万人,受理办结71户,纳入监测对象4户13人,对2301户脱贫户、60户监测对象、24户收入低于8000元和22户收入不增反降脱贫户精准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24户85人,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消尽消。

持续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全面巩固已实现的“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一是巩固教育扶持成果,实现“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严格落实控

辍保学“双线四包”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奖、贷、助、减、补等多元资助政策, 发放各类补助资金1425.08万元,惠及学生8554人,因贫失学和因学致贫隐患全面消除。

二是巩固健康扶持成果,实现“病有所医”向“医有所保”转变。将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全部纳入参保资助范围,对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中大病患者全部进行有效诊疗,报销费用2159.8万元,2864户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办理慢病卡,因病返贫风险有效降低。

三是巩固住房安全成果,实现从“住有所居”向“居有所安”转变。常态化开展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新改建农房933户,614户农房抗震改造项目、439户生态地灾搬迁项目扎实推进,群众基本住房安全有效保障。

四是巩固饮水安全成果,实现从“安全方便”向“城乡一体”转变。定期加强对全县15处安全饮水工程的风险排查和水质检测,维修养护8个镇供水设施设备23处,农村供水量、取水时间、水质、供水保证率四项指标全部达标。

五是巩固社会保障成果,实现从“兜得住”向“兜得牢”转变。稳步提高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年内新增低保对象753人,发放各项救助、补贴资金5212万元,做到“应兜尽兜”“应助尽助”。

二、抓产业,促就业,增收渠道更多元

产业连着就业,高台县不断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做好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工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合黎山现代畜牧产业园,连村成片、跨镇成带、集群成链,集中打造万亩供港蔬菜和设施西瓜基地、万亩有机葡萄基地、千亩蜜瓜产业园、前进牧业6000头奶牛产业化养殖基地等产业园副中心14个,统筹推进葡萄酒、制种、番茄、牛奶等15条农产品精深加工子链建设,全县制种、蔬菜面积分别达20万亩、22万亩。至9月底,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292.98万头

(只)。

聚焦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储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129个、预算资金2.1亿元。今年,到位中央、省、市、县衔接资金10341万元,安排项目6类95个,均已开工建设;拨付项目资金8272.8万元, 支付率达80.02%。创新实施“产业+就业+分红+兜底”组合帮扶措施,累计发放“产业贷”1761户3.24亿元、“小额信贷”713户3441万元、“富农贷”143户2168万元,助推农民多渠道增收致富。

按照“保增量、提质量、扩增量”的原则,全县输转脱贫劳动力1844名、实现劳务收入4007万元,发放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566人27.26万元。6家乡村就业工厂和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农村劳动力760名,新增公益性岗位10个,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户实现至少1人稳定就业。

三、补短板,强治理,振兴基础更扎实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高台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弱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村更加宜居、更加美丽。

以城乡融合示范区、两条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和中心集镇示范片区为重点, 突出“江南水乡”风格,融入“彩虹”元素,接续推进“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用足用活“三联四保”融资模式,采取易地新建、联村并建和整治提升三种方式推进,全力争创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个、示范村4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0个,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有序推进。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和绿化美化行动,完成户厕改造822座。

巩固提升全国乡村治理试点建设成果,大力推广“四级七天”“一庭三所+” 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95%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大力弘扬新风正气,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积极推广“孝善基金”等创新做法,努力让农村正能量更充盈。

如今,行走在高台大地,脱贫成果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底色更亮,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一幅乡村美、产业兴、村民乐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波澜壮阔中展开。

云南省各级政协充分发挥政协职能助力乡村振兴综述

灰瓦白墙的新民居楼,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漫山遍野的核桃树、茶树、果树林,穿梭于青山绿水间的游客这里是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该村通过茶文化、廉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村民逐步走上了致富路。这是临沧市政协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本。

“政协委员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履职,将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发挥好。”日前,在威信县政协召开的“助力威信文旅融合发展”专题协商会议上,县政协委员就发挥民主监督,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院坝协商”是政协协商向基层的精准延伸,今年以来,通海县政协按照“党政所需、政协所能、群众所盼”的原则,结合全县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召开“院坝协商”8场(次),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升群众素质、村容村貌改善、人畜饮水安全、普法强基等议题收集并督办意见建议24条,有效推动了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自“清廉云南”建设十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省各级各地政协纷纷聚焦监督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政协力量。

一、强化政治引领,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凝聚共识

近年来,广南县政协坚持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强化政治引领、开展议政协商,引导委员担当作为、创新履职,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政协的责任与担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社会的大事,也是政协的大事,政协不是旁观者, 而是主力军,要进一步明确肩负的职责和使命。”2023年以来,广南县政协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5次、常委会专题议政会议2次、全体政协委员专题培训2次,并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广泛、渠道畅通优势,引导广大政协委员结合自身和界别的工作实际,通过界别委员活动、“院坝协商”、“双走进” 活动等形式,积极做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解读,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 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凝聚起乡村振兴的行动共识和强大合力。

勐海县政协坚持把“院坝协商”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一项具体行动,制定了《政协勐海县委员会深入

推进“协商在基层”工作组织“开展院坝协商• 建设文明村寨”行动实施方案》, 按照“主席会议成员+专门委员会主任”的模式,对全县11个乡(镇)进行挂包

联系。今年上半年,勐海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勐海县部分乡(镇),开展“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专题调研,并就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开展交流研讨并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助力乡村振兴。

二、履行政协职能,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建言献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和今后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作为政协委员,要坚持‘政府工作的重点推进到哪里,政协的协商议政就跟进到哪里’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立足岗位职责,主动作为,实干担当,助力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昆明市五华区政协委员黄胜说,下一步,他将把履职重点放在农村危房排查改造和污水处理建设等工作上,为提升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农房改善与生活增质建言出力。同时,也将积极参加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调研活动,助力五华区在新征程上探索出一条符合五华实际、具有五华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临沧市政协通过市、县两级政协联动,选取政策规划制定、乡村产业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不同侧重点开展监督调研。在调研中积极与各级职能部门、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交流,观村情、听民意、查症结,共同研究对策建议, 积极探索构建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机制。

三、创新履职方式,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求实效

普洱市政协委员在日常履职中发现了向乡村振兴资金“伸黑手”的问题, 随即将相关情况反映到市政协,市政协立即与市纪委监委积极联动。就在不久前,普洱市10个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交叉蹲点调研监督组逐一反馈了前一阶段交叉蹲点调研监督发现的问题,以强有力的监督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奔走在一线,与群众和基层干部拉家常、话里外,就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有无利益输送、群众对项目建设认同度、产业发展成果惠及面等方面收集了诸多意见建议,并及时向县纪委监委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反馈,以政协的民主监督助力纪检监察机关专责监督,实现威信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成效更好、速度更快、风气更清的目标任务。”威信县政协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 威信县政协创新履职方式,与县纪委监委联动,以“1+1>2”的工作合力,充分

发挥了政协监督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民生的监督优势。

今年以来,玉溪市红塔区政协按照“1+7+N”工作模式积极开展“院坝协商”,将会场搬到了村小组、农家院,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起“连心桥”, 有效化解基层矛盾,助力乡村振兴。

昆明市东川区政协坚持协商式监督的定位,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机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意见的实施办法(试行)》。根据区政协提出年度重点民主监督议题,报区委审定后,明确2023年东川区政协民主监督工作清单为“长江(金沙江东川段)生态保护工作推进情况”。目前,完成2次水井山水库水源地存在问题民主监督,提出民主监督意见3条,并督促受监督单位落实整改。

福建省委统战部聚合力助推仙游乡村振兴综述

一年多来,省委统战部画好“同心圆”,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举生态旗,走绿色路,打特色牌,造民生福,助推仙游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2022年仙游县GDP等7个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市第一;今年首季重点产业发展暨招商工作、绿色高质量发展考评均居全市第一;获评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乡村振兴热度指数综合排名首次进入全省前十。

一年多来,省委统战部及各挂钩帮扶单位领导带队赴仙游调研36批次;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福州市鼓楼区和省投资项目评审中心、省社会主义学院、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省招标采购集团等省直协作单位先后赴仙游对接71 批次。同心力量在八闽大地充分彰显,推动11个大类共52个帮扶项目落地见效, 累计落实资金4000多万元,有力打造了一批仙游品牌和共建样板。一批批“同心桥”“同心教室”“同心街”“同心敬老院”等相继落地。

一、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一年来,在省委统战部的支招下,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做好生态补偿工作,每年对保护区内林权所有者予以补助。他们结合区内资源禀赋和群众实际,发动社区共管,走出了一条资源有效保护、社区平安和谐的发展路子。

围绕深化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协同相关单位指导仙游县完成了木兰溪源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设计,做好《木兰溪(仙游段) 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研究》修编工作。

在大济镇溪口村,跨溪新建的“九牧• 同心”农用桥,缩短的不仅是溪畔

两岸农户务农的车程,更是乡村振兴为民服务的距离。同时木兰溪支流松坂溪安全生态水系工程竣工投用,新建的鱼鳞坝、防洪堤、溪畔公园等,不仅能维护河流水生态环境健康,形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河道生态功能修复,也通过贯穿水系两岸的生态园道和景观提升工程,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在途经溪口村的高速桥下,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是村里最“豪华”的便民文体广场,除了一片平整的广场供村民跳广场舞和健身操,还配备了各类便民健身器材、篮球场、门球场,成为村民活动健身的最好去处。

与大济镇隔溪相望的龙华镇,一个“同心”品牌正悄然改变着当地村民的居住和营商环境,原本杂乱无章的街道,如今已成为整洁干净的金溪村同心街区。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出资300万元,进行富有当地特

色的立面改造,由福州市鼓楼区资助新建的数百盏太阳能路灯矗立在这里的街道、村路、溪畔,不仅照亮了村民夜晚出行的路,也为村财每年节省了数十万的电费开销。

农田灌溉用水是关系着乡村农民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到金溪村,了解到附近农户旱季灌溉用水难的问题后,立即从单位自身经费中调拨10万元,用于支持建设金溪村松柏洋暗宫水坝建设项目,保障周边600亩农田灌溉用水,切实为农田解渴、为百姓解忧。

如今,整齐划一的路灯,随风摇曳的红花风铃,石砖铺平的人行步道,绘就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受到村民们啧啧称赞。

二、结对共建共享谋突破

一年来,省委统战部协助仙游县创新校地结对共建机制,对接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10所省内高校,探索实施“1+2+N”模式,在县内11个乡镇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编制村庄规划和产业规划,开展科研课题项目,既为仙游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又为高校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和科研创新基地,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省直统战系统8个党支部,与仙游县8个村结对,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共同策划帮扶项目,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开展“同心党建、结对互促”活动,共落实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争取了一批项目落地、一些产业萌芽、一笔资金落地。同时,仙游县正在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成立了“共同富裕”产业基金,现已筹措基金300万元。

涓涓细流汇聚成暖流,在貂峰村新建的3层“党建+邻里中心”和清淤补漏的农田灌溉用水山塘,在湖亭村“改头换面”的道路提升改造和上下岳村民饮用水改善,在柳园村修缮的路灯和提升改造的古树群步游道,再到送医送药义诊活动等等,无一不见证着村居环境的最新讲话系列。

在省直统战系统各支部的带动下,仙游县2022年共创村级五星级党支部31 个、先进党组织184个,还成立了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开发基层治理指挥调度平台,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挖掘文旅资源促融合

千年古邑仙游县,处于木兰溪中上游、福厦两大都市圈交汇点,北部山区春夏秋冬皆有奇景,山水林田、峰谷佛道,别有洞天。全县现有2A级以上旅游景区19个,其中4A级景区2个,国家一级文保单位4个。

为推动仙游文旅融合发展,福州市鼓楼区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去年盛夏时节,在著名历史街区三坊七巷里上演了热闹非凡的“仙游文旅推介会”,吸引了无数过往游客的目光。鼓楼区还以现场推介及全媒体推广的方式,常年在自家的宣传平台开设“家在仙游”专栏,向全国各地旅游爱好者推广仙游四季景点,叫响“有一种旅游叫仙游”。

省社会主义学院注重发掘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在蔡襄纪念祠所在的龙华镇灯塔社区,斥资60万支持建设了颇具古风和当地特色的蔡襄文化长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一代名臣的故事走近寻常百姓家。

为挖掘独特的文旅资源,省招标采购集团确定扶持资金300万元,用于编制仙游县北部山区旅游总体规划和项目策划,旨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营造仙境、仙水、仙谷、仙山的“四仙”圣境,打造仙游旅游的“精彩四季”。游洋龙山村、天马村、兴山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西苑前溪村跻身“中国十大露营地”。

四、输送人才智慧增活力

去年,省委统战部增设省级党外干部实践锻炼仙游基地,在先后到仙游挂职的12位干部中,2位来自省直统战系统单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对接,10位来自全省各地艺术设计、医疗卫生、地质勘探等领域的行家里手,他们发挥各自优势特长,立足岗位,又不限于岗位,或是为基层干部开展乡村振兴美育和医疗卫生健康管理培训,或是土地建设规划方面给予仙游县智力支持。

在挂职干部们的共同努力下,仙游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他们联系厦门大学教授协助梳理考证文史资料,为溪口村规划设计叶颙廉洁文化广场文化墙;他们基于仙游县优质水源特点,通过开展全县水质踏勘和分析,查明了矿泉水源地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矿泉水开采资源量,目前,仙游矿泉水项目在省地质测绘院的支持下稳步开展。

农工党省委会到仙游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推动省内优质医疗资源与仙游县对接。今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与县总医院签署5个合作协议,标志着心血管外科、胸外科、肝胆胰外科、病理科等五个“名医工作室”正式入驻仙游县总医院。致公党省委会在2022年中秋节来临之际,到仙游开展“喜迎二十大

● 致福健康行”义诊活动暨中秋走访慰问活动。

教育在仙游乡村振兴也起着重要支撑作用。2023年2月,在省委统战部的协

调下,仙游县举行福建师范大学仙游附属学校合作办学签约揭牌仪式,与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签订了共建合作办学协议,标志着这所省级附属学校正式落户仙游,并将于今年秋季面向全社会招生。

龙华镇金溪小学在福州市鼓楼区协调帮助下,与鼓楼区钱塘小学结对子, 建设智慧教室,开展远程授课、教研,让乡村的孩子们同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省光彩事业促进会也资助学校改善了原本破旧的教室楼道和校舍环境。

在“同心”品牌的感召下,民建省委会协调思源闽善公益基金,出资100万在大济中学设立“民建奖学奖教基金”;向全县180所乡镇小学捐赠总计72万元的“故宫小书包”图书。省中华职教社携手省温暖工程促进会到仙游县职业中专、仙游华侨职业中专,举办“温暖工程”助学项目,按照每人2000元标准, 资助这两所职校困难学生80名,累计助学金16万元。

五、构筑产业优势育动能

早在宋代龙华镇就大面积栽培薏米,当地薏米在明代被列为朝廷贡品,现已注册国家地理标志。福建著名企业盼盼集团支持龙华镇金溪村的金沙薏米产业发展,公司开发了薏米糕、薏米饮料等相关产品,成为仙游人饮茶首选的茶点。由此,龙华“金沙薏米”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龙华镇金溪村获评国家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等荣誉称号。

专家学者把脉支招钟山特色农业小镇,推动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素有“山区小平原”之称的钟山镇,经过同心力量的支持和宣传,钟山大米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名声在八闽大地越来越响。“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在钟山镇南兴村开展,138亩的田地被如数认领,直接带来了18万村财收入。“钟山大米” 也身披精心设计的新包装走进了永辉、沃尔玛等一线商超。

近年来,跨境电商成为仙游县榜头镇的特色产业。省委统战部有关涉侨处室协助联系123个侨胞企业,帮助榜头对接共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相关事宜。去年9月10日,榜头镇抖音基地获授全省唯一xx跨境电商运营服务商资质,获得英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6个国家服务商资质,成功入驻开店商家100余家。由此,5期电商人才技能培训班和跨境电商人才培训提升班相继举办,覆盖近200余人电商从业人员;8名从事跨境电商海外仓业务的侨胞与仙游9家当地电商平台、龙头企业开展线下对接会。“艺都仙作云上榜头线下体验馆”和“榜头镇电商培训中心”在榜头镇泉山社区揭

牌开业。2022年,仙游获评全国“电商百强县”。

抢占新能源材料新赛道,打造千亿级高端智造产业中心。去年来,仙游县重点围绕动力电池、储能、氢能等新能源赛道,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在仙港工业园瑞峰片区铸链条、建集群。聚焦产业群化发展,18位来自新能源、电子信息等行业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在省委统战部的协调下,赴瑞峰工业园区寻觅合作契合点和技术支撑点,指导产业规划,推进项目对接。

作为国家级仙游台湾农民创业园的钟山镇,马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远近闻名的“牛樟大王”,为更好服务台胞台商,省委统战部协调专家学者提供技术支持,马偕牛樟芝研发中心、科研工作站相继在该公司挂牌成立。

“把汗水挥洒在乡村大地上,把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把奋斗镌刻到新征程中。”一年多来,全省统一战线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力传承***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进一步汇聚统一战线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以更有力的举措同心发力, 以“赶考”姿态交出共同富裕新答卷。

四平市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综述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盛,还需要文化浸润。近年来,我市聚焦实施“六大行动”,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充分发挥文化振兴对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振兴的重要推动作用,以文化人,融文兴业,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正在四平大地生动铺开。

一、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文化让乡村焕发生机

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宅院,房前屋后井井有条,花草树木交相辉映,在这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村子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在这里进行,村民全家动员,登高望远,喜笑颜开。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五统一” 宣讲模式,组建“公仆宣讲团”“志愿宣讲团”等十支特色宣讲队伍走进乡间村屯,实现宣讲全覆盖。截至目前,理论宣讲进农村共计800余场,覆盖人数达 5万人。

一是坚持“互动式”理论宣讲。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开展“面对面”理论宣讲。市委书记深入梨树县孤家子镇兴隆社区,以参加党的二十大的切身感悟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与群众互动交流。

二是坚持“情景式”理论宣讲。推行“二人转+”情景宣讲模式,把二人转和三农发展、黑土地保护、乡村振兴等主题结合起来。创排了《家和万事兴》

《百姓书记》《小村新风》《黑土恋情》等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现实题材剧目走进乡村大舞台,备受好评。

三是坚持“家常式”理论宣讲。以文化大院、“道德银行”等为载体,通过与村民“聊家常”形式,潜移默化弘扬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四是坚持“云端式”理论宣讲。在官微推出“英城理堂”特色宣讲栏目和“领学二十大”“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成果”等宣讲视频,把触角深入到千家万户。

一场场宣讲的背后,是我市宣传部门深入开展理论宣传工作,以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二、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用文化展现美丽乡村

“别看我们村不咋大,可广场却是不小,一到晚上,扭秧歌的、跳舞的、唱歌的都来,孩子想玩有器材,如果下雨就领孩子去文化站里看看图书。”正如村民所说,放眼广阔的四平乡村,如今村村“有文化”,处处“透文化”,

展示着大美乡村的新变化、新气象。

“目前,全市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71个,覆盖率100%;文化小广场1071 个,覆盖率139%,乡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夯实。”市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杜博群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市宣传部门组织群众艺术馆,创作排演玛琥戏系列之《虫王祭》、大型原创满族风情组歌《美丽叶赫咱的家》,展示四平本土特色文化,让群众受益的同时,省级主流媒体纷纷关注报道。依托送演出下基层,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文艺院团充分发挥专业职能,以农民喜闻乐见、接地气的舞蹈、歌曲、地方戏、二人转为主,为群众送去欢乐、送去祝福、送去实惠。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送演出下基层200场,观众10万余人次。全市各级文化馆到乡村演出10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村民自发组织的“村晚”已被省文旅厅报送文旅部,在全国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同时,我市不断贴合农民群众生活实际进行剧目创作,如梨树创排农村题材二人转《斗牛》,拉场戏《牛家村的日子》等,伊通创作农村题材拉场戏《榜一大哥驾到》、话剧《爱在黑土地》、二人转《闺蜜》等,都深受群众好评。铁东推出的24集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二龙湖村暖花开》目前已开机,该剧被国家广电总局纳入2023年重点项目。

三、坚持文旅融合、产业聚合,构建美丽乡村新格局

春看桃花秋赏月,夏观烟雨冬听雪,无端烦恼抛云外,四季都是好时节。近年来,我市从抓项目入手,充分整合景区资源,严格按照精品化、生态化原则建设新的旅游景点。今年,二龙湖冰雪渔猎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就是我市深入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着力擦亮满族文化特色品牌的重要举措。

我市从非遗文化主题、满族文化主题等多个方面开展活动,促进文旅融合, 拉动市场人气。铁东区主打满族文化品牌,坚持开展叶赫满族风情旅游节系列活动,从冰嬉节、采摘节到乡村旅游发展,注重满族文化的挖掘与产业发展的

融合。伊通满族自治县坚持举办“满族•   伊通消夏美食节”,通过非遗文化美

食主题周、伊通烧鸽子主题美食周、满族风情婚礼主题周、满族文化主题美食周等形式多样的餐饮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双辽市双山镇百禄村,梨树县林海镇下甸子村,伊通满族自治县伊丹镇心合村、火红村被评定为市级非遗村落,进一步加快旅游线路与非遗文化融合。

我市不断提高满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化水平,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

我市有40多项满族类非遗项目,其中伊通满族糕饼制作技艺、三益永糕饼制作技艺、满族烧鸽子制作技艺都形成一定规模,实行市场化运作,年收益达百万元;满族旗袍制作技艺、满族剪纸、满族手工织绣、满族桃林微雕等一批非遗传承手工艺以线上线下营销的方式经营,建成了产销一体化体系。组织研发艺祥运笤帚、辽河满族剪纸等地域文旅产品8大类100余个品种。

“话筒没问题了,声音调试好了吗?准备好了,123,走。大家好,我是咱村农民,在我身后的就是咱们的农特产”各县(市)区积极建设电子商务平台, 培育电商企业,鼓励支持本地农特产品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 完善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快递配送体系,提高农村电商服务支撑能力;积极开展品牌传播推广,提升县区域地标品牌知名度。

文化铸魂,行稳致远。英雄城市正以“文化先行”推动乡村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从“风景美”迈向“风尚美”,提升乡风文明新高度、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衢州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发力助推民族乡村振兴综述

近日,浙江省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启动监督程序,就2022年《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执法检查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开展跟踪检查。这是该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发力推进民族乡村振兴的又一举措。

衢州市有1个畲族民族乡、49个民族村,少数民族人口6.7万人,是浙江省民族工作重点地区之一。近年来,衢州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加大监督力度,推进全市民族乡村振兴。民族乡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一、打好组合拳,以法治力量助推民族乡村振兴

衢州市人大常委会采取代表视察、议案建议办理、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对各级政府落实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持续监督。市人大常委会单设民宗侨外工委,围绕《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贯彻落实、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特色村寨建设、民族乡村诗画风光带建设、民族乡村振兴及示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主题,连续7年把民族乡村发展的议题列入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计划。

2022年,衢州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共同富裕进程”, 针对推进民族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两次监督:在全省率先开展《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18个市级部门、全市6个县(市)区人大联合行动;9月,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有关情况报告,提出审议意见,为巩固拓展民族乡村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良方”,从法治层面推动民族乡村振兴。当年11月,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主任会议听取市政府关于全市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情况的报告,抓住“示范建设”这个重点环节发力,进一步助推民族乡村振兴。

二、找准发力点,聚各方合力促进民族乡村振兴

衢州市人大常委会秉承“难点就是着力点、难题就是突破口”的理念,每年都对代表议案建议中涉及民族工作的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找准推进民族乡村振兴亟待破解的难题,并着力突破。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以审查、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 督促市县两级政府把民族乡村振兴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进行年度综合考核。协调市民宗局、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以“一乡两带十村”为核心的全市民族乡村振兴规划(即以龙游县沐尘畲族乡为“凤

头”,以龙游县沐尘乡-溪口镇共富示范带、衢江区举村乡“千年畲乡• 农夫小镇”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双翼”,以柯城区上门村、衢江区西坑村、龙游

县浦山村、开化县树范村等10个发展潜力大的重点民族村为“凤尾”),把“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未来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等中心工作全面融入民族乡村建设,形成推动民族乡村这只“凤凰”展翅腾飞的强大合力,全面推动民族乡村加快发展。

二是催生扶持政策。促成市政府于2018年出台《关于加大力度支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220万元民族乡村振兴事业建设资金, 全市6个县(市)区均出台配套政策。从今年起,民族乡村振兴事业建设资金提高到每年350万元,有力撬动民族乡村振兴工作。

三是推进项目建设。监督各级政府落实《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要求,在项目建设上向民族乡村倾斜。仅2022年,全市“一乡两带十村”共实施民族乡村建设项目109个,总投资2.4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善了民族乡村的基础设施,推动了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市、县、乡镇三级人大因势利导,着力推动农文旅融合,成功探索推广三种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工商资本型。引荐市人大代表方向明创办的早田农业科技公司与柯城区上门村结对,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推广高山蔬菜订单化种植,实现全村农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二是乡贤回归型。协助龙游县詹家镇浦山村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乡贤企业浙江联众集团投资“凤凰部落”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三是股份合作型。促成衢江区洋坑村、西坑村两个民族村联手推行“农

户+村集体+社会资本”模式,打造“洋西孪•   千年畲寨”精品民宿示范带,帮

助两个民族村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年人均增收4300元。

三、培育示范村,用先进典型引领民族乡村振兴

衢州市人大常委会以市委建设“浙皖闽赣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和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发展战略为工作标杆,以工作挂联村为抓手,着力培育民族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引领全市民族乡村振兴提供典范。

沐尘畲族乡社里村是市人大连续5年的挂联村。期间,通过帮助解决资金扩建通村公路、协助引进锄禾农场和龙裔军旅体验馆等项目、开发高山蔬菜基地、发展文旅产业,帮扶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买包茶叶都没钱”发展到2022年的30.2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1.3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3.06万元。

詹家镇浦山村也是市人大联系点。为把这个民族村打造成“共同富裕示范

村”,市人大向该村派驻了农村指导员,在该村建立了人大代表联络站,着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力争打造全省基层民主建设的样板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国升10余次到浦山村调研指导工作,提出农文旅一体化打造“七彩畲乡”的发展思路,协助浦山村成功引进浙江联众集团,促成浙江联众集团、龙游花海景区、姑蔑城景区等10余家企业组建“浦山未来乡村产业联盟”,打响融畲族风情、生态旅游、亲子研学于一体的“畲乡游”品牌。近三年来,浦山村实现旅游业年收入超千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百万元的“千百”目标, 2022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市农村人均水平20个百分点。

“一个典型就是一盏灯。”目前,衢州市已涌现出一批民族乡村振兴的典型:沐尘畲族乡入选全国民族乡村振兴试点,沐尘乡-溪口镇共同富裕示范带、

举村乡“千年畲乡•   农夫小镇”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带入选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

示范带,沐尘村、浦山村等5个民族村成为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西坑、潭头5个民族村获得“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这些典型正引领着衢州市民族乡村振兴阔步向前。

金昌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盛夏时节,永昌县六坝镇七坝村风景如画,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漫步,花木繁茂葱茏,绿意扑面而来,整洁宽阔的水泥路延伸到全村各社,清新别致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中央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或在文化墙下驻足观赏,或在山楂树旁纳阴乘凉细数这几年的新变化,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几年,人居环境变美了,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七坝村支部书记贾发德告诉记者。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工作安排,始终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帮助建强村班子、发展特色产业、美化居住环境、解决急难问题,扎扎实实助推乡村振兴。

一、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心骨”作用, 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协助建强基层党组织,为七坝村乡村振兴带好头、领好路。按照“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个致富项目、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三个一”的模式,帮助七坝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断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协助合作社拓展“农业+服务”“劳务+服务” “土地+托管”“社企+联营”经营模式,持续跟踪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进一步拓展合作社经营服务领域、增强盈利能力。截至目前,已为全村提供劳务服务超8000人次、支付工资96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

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群众增收基础逐步夯实,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有活干、有钱赚,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张国秀是七坝村七社村民,家中有4口人, 前些年仅仅靠着种地维持家中生计。

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后,他家中30亩土地全部流转,除了2万余元的地租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分红外,全家劳动力还从“一亩三分地”中解放出来,去年, 光是妻子杨永香就通过合作社务工获得收入8000余元。“庄门口干活,能顾上家,还能挣上钱,只要人勤快,日子越过越攒劲”杨永香指着新买的电动三轮车兴奋地说。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还指导帮助七坝村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牵头落实土地复垦项目、高标准农田配套的蓄水池、沟渠等建设项目,让村集体和村民得到无风险财产性收益。目前,已协调落实七坝村二、十社土地复垦项目,争取项目资金630万元,修建4万平方米高位蓄水池1座,复垦土地470亩,

平整土地1477亩。针对七坝村退耕还林林地缺水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多次组织召开现场协调会,向上争取320万元资金,计划修建5万立方米蓄水池,将1400亩退化林改造为经济林。

二、增进人民福祉是乡村振兴的核心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始终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摆在首位,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深入走访,了解听取帮扶户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生产生活诉求,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为他们送上清油、大米和一些生活必需品。筹集6000元的物资对高龄老人进行慰问,向“孝善基金”捐款1万元,向村庄清洁行动爱心基金捐款11600元,通过物质上帮助、情感上疏导、政策上讲解,鼓励他们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尽早走出困难。八坝村村民柴丽是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帮扶联系户,她丈夫陈国鑫在世时因长期治疗医疗费用大,家庭生活一度十分困难。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给柴丽家送来绵羊、猪仔、饲料,修补羊圈,鼓励她通过养殖增加收入。“猪卖上了好价钱,羊羔子也下了好几胎,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往后就好好发展着把日子过好!”柴丽感慨道。

三、乡村要宜居,环境是底色

“要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扎实开展乡村清洁行动,结合乡村林木改造提升, 做好枯树清理和补植工作;要结合乡村新农宅建设和改造,加大残垣断壁的清理,进一步消除‘视觉贫困’;加大对镇村建成区的绿化和美化,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四旁’植树和庭院美化绿化活动,保护好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富民在七坝村调研时的殷切嘱托。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多次组织干部职工到七坝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集中整治公路沿线、田间地头、河道沟渠以及农户宅前屋后的垃圾,在七坝村主街道路两侧和村文化广场周围种植杏树、梨树、垂柳、山楂等树木600余棵,向上争取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整治资金220万元,完成133户村民住房改造和2.2公里下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修建乡村道路3.5公里。

“一年一小变,一步一村景”,如今的七坝村悄然发生了美丽蝶变。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将继续携真情笃定前行,以实干砥砺奋进,用实实在在的成绩, 奏响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乡风好、党建强的乡村振兴时代号角。

玉林市司法局助推乡村振兴综述

博白县永安镇李村村,是玉林市司法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后盾帮扶村。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小村庄,如今水泥村道净如白练,蜿蜒穿行在茂密的翠竹中,路两边漂亮的农家小楼不时闪入眼帘,让人恍如在一幅水墨画中穿行,宁静而恬美。

在李村村委宽敞的会议室,曾经做了20多年村支书的李盛铭向记者细数起了李村村的“前世今生”。

一、“道班村委”有了办公楼

李村村因为穷,多年来一直都没办公场所,只好租用公路局一个道班废弃的小房子当作村委办公用房,如果要开人多点的会议,就只能借用村小学的教室来开会。由于村委没有自己的办公地点,一些村务工作也无法开展。

玉林市司法局包联李村村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筹集资金修建村委大门,修缮一站式办事大厅,加建三楼,改善驻村工作队员宿舍当焕然一新的村委办公楼启用,村干部的脸上也有了自信。

作为后盾单位,玉林市司法局派出的工作队共完成投资237.59万元,其中该局下拨资金115.5万元,先后帮助该村完成人饮工程1个、3个屯三面光水渠510 米,解决400亩农田农业生产用水难问题,惠及人口1500人;为村小学添置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一批体育用品,改善办学条件;完成李村村龙凤坡和大坡村容村貌改造,建设村法治广场、文化宣传栏等设施。

二、既扶“面子”又扶“里子”

扶贫先扶志。该局十分重视帮扶工作,先后派出3名党员骨干担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为村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推动乡村文明和法治建设。

何广召是一名退伍军人,玉林市司法局中层业务骨干。2021年,他受组织选派入驻李村村后,一头扎进工作中。

脱贫户老杨家曾是贫困户。2019年脱贫后,他与妻子到贵州做木材生意, 但由于不懂法,好几次没有签订合同,吃了不少亏。听说村里的第一书记熟悉法律,每次回老家,他总喜欢找何广召“侃大山”,而何广召总是知无不言。这两年,熟悉法律的老杨生意慢慢步入正轨,去年还用挣来的钱盖起了一栋4层半的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村里久了,何广召发现,村里留守的人喜欢聚在一起赌钱,一些未成年

人甚至因为赌钱,偷别人的电动车。他与村委干部沟通,一起配合辖区派出所、镇综治中心对村里的赌博之风进行整治,铲除了几个赌窝。

2021年,该局在李村村成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联合司法所等力量,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在村委及玉林市司法局的努力下,两年来,李村村没有发生“黄赌毒”违法行为,刑事案件零案发。

三、从追着要低保到埋头创业

“志”强业兴。近年来,在产业扶持上,玉林市司法局以“集中帮扶+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助力李村村发展产业。

李村村盛产竹子,而博白县又是编织工艺大县,为让农民增加收入,何广召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群众与收购工艺品商搭桥引线。

“不用愁卖货,有老板定期来收。这样的小灯罩卖1.3元一个,一天也能挣几十元。村里有服装厂,要想挣多点,可以去服装厂做车工。”村民李海英说。在她家门口,几个50多岁的妇女正欢笑着编织拳头大小的竹编灯罩。

而不远处的一家服装车间,工厂内20多台衣车不停地转动着,一片忙碌景象。在这里工作,平均月工资2500元以上。

靠山吃山。种养业也是李村村的重要产业。李博原来在亚山镇养牛,现在把养牛场搬到了村里的一个山头,良好的气候环境大大提高了水牛出奶的品质, 肉牛的出肉率也有所提高,所养的牛从原来的50多头发展到了现在100多头。脱贫户李宏仕在山上种起了30多亩的陈皮柑、油茶“以前政府工作人员一进村, 就被村民围住,追着要低保待遇。现在群众谈得更多的是怎么发展产业,怎么发家致富。”对于李村村的变化,何广召由衷地高兴。

因帮扶成效显著,今年7月,玉林市司法局被评为全区2021-2022年度驻村工作队先进后盾单位。

钦南区检察院定点帮扶工作纪实

钦南区人民检察院作为钦南区黄屋屯镇料连村的帮扶后盾单位,多年来充分发挥帮扶后盾单位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多渠道壮大乡村产业, 发挥法治优势,倾情助力料连村从脱贫攻坚顺利走向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涌现出阮斌、龙赞能、许一梽、魏鹏等一批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并荣获钦州市2021—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先进后盾单位。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

钦南区人民检察院坚持党建引领,紧扣抓基层党建促乡村发展这条主线, 积极探索有效实施路径,突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院党组书记每年到料连村指导基层党建工作,帮助村“两委”党员干部理清发展思路,规范村级事务,强化班子建设。同时,严把选人用人关,将政治素能好、实干本领强、工作作风实的党员干警选派到驻村帮扶的第一线,与村“两委” 通力合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建机制,夯实村级党组织建设之基,促进料连村健康发展。

“料连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村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料连村党总支部书记表示。在后盾单位的指导下,料连村党总支部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依托“三会一课”“红领微课堂”等学习形式不断加强支部党员的党性修养,并注重在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乡贤、致富能手等各类人才中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储备村干部队伍后备力量,规范设置党小组, 实现自然村党组织全覆盖。

二、振兴产业谋发展

黄屋屯镇料连村是全镇较大的一个行政村,山地、农田较多,该村主产水稻,并种植有红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因占地理环境优势,适宜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但由于人口较多,每户获得的农用田地较少而不集中,且留守村中的多为老年人和儿童,撂荒土地严重。尽管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气候宜人, 料连村的产业发展还是遇到了很多瓶颈。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础,作为后盾单位的钦南区人民检察院,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实现产业帮扶带动,该院从高质量精准落实产业奖补政策入手,结合料连村自然环境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培训,激发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农户的养殖、种植信心,致力为村民铺上一条“绿色”的致富通道。

2021年,该院通过组织各自然村充分挖掘沉睡资源,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村民,探索发展新路径,盘活闲置用地,让无业村民有事可做,共着手协调治理撂荒土地811亩,解决灌溉、泄洪8公里长的水利项目。

同时,该院还聚力推进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提档增速,集体经济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让产业发展惠及更多村民,实现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五年来,累计带动65户实施产业,获得财政奖励资金56.402万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累计高达38.19万元,因地制宜利用产业奖补政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效果,村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三、温情执法惠民生

“感谢检察院对我们的帮助,司法救助金解决了我们一家的实际困难。谢谢你们!”2021年6月,黄某某满怀感激之情,将一面锦旗送到钦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手中。黄某某为黄屋屯镇料连村村民,是一起故意伤害案的被害人, 受伤后的黄某某花去了大量医药费,而案件嫌疑人为贫困户,且为精神病患者, 没有任何赔偿能力。黄某某在这起案件中没有获得任何赔偿,导致原本生活困难的他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办案检察官在详细了解案件双方的家庭情况后, 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工作,最终为黄某某申请到司法救助金4.5万元。

2023年1月18日,临近春节,寒风刺骨,同为黄屋屯镇料连村村民的黄某信等4名壮族司法救助申请人家中却暖意融融。“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检察院,让我们渡过难关,过个暖心年!”黄某信等人紧紧握着到家中给他们发放司法救助金的钦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的手,感动地说道。黄某信等4人是发生在当地的一起失火案的被害人,4个家庭原本生活困难,种植的林木是重要收入来源, 其中70岁的黄某信常年患有慢性疾病,无劳动能力,儿子为建档立卡脱贫户, 患有严重疾病,家庭开支入不敷出。如今林木被烧毁,让原本生活不宽裕的几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而失火烧毁林木的被告人黄某伟家庭生活也很困难,同样没有能力赔偿黄某信等4人的经济损失。

钦南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该起失火案过程中,安排办案经验丰富、熟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壮语检察工作室”的检察官承办。他们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深入救助对象所在地走访调查,很快了解到4名救助对象家庭经济情况、生产生活情况,并及时调取完善相关案件材料,经过严格审查后提出司法救助意见。最终,为黄某信等4人共争取到4.7万元的司法救助金。

钦南区人民检察院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法治优势,

主动将国家司法救助工作融入推动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着力加强对因案致贫返贫的贫困户、脱贫户等特殊群体开展司法救助,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扶危济困作用,及时为困难村民送去司法温暖, 以法治之力护航乡村振兴。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助力茂名市乡村振兴纪实

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石古湾村小学,有个“乡村振兴海洋地质科普室暨科普教学点”。记者日前采访时了解到,这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小小窗口。对于这所乡村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在这间陈列着各式地质科普展板、实物样品及船模的教室里,不但有他们听不够的地质科普故事,更藏着他们对地质科学世界的憧憬与向往。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部署安排,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将地质调查应用到农业领域,在马踏镇重点村持续开展马踏镇生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以专业技术优势赋能乡村振兴。

一、为土地做“体检”,服务粮食生产

马踏镇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东部,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单位。这里耕地多,土地肥沃,水资源丰沛,素有“电白粮仓” 美称。已完成的“广东阳江-茂名地区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 马踏镇富硒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发展天然富硒产业的潜力。

如何科学利用富硒土地资源,激发天然富硒产业潜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 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解决问题的“钥匙”非生态农业地质调查莫属。

生态农业地质调查主要是以地球化学技术开展土地质量现状调查,了解土地中营养元素(氮、磷、钾等)、生命健康元素(硒、锗、钼、锌、锶等)以及重金属元素(镉、铬、铅、砷、汞等)含量分布及其生态效应。

通俗地讲,就是对土地进行抽“血”体检,这里的“血”主要是土壤。通过分析土壤中多种元素,对土地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让农户了解土地贫瘠, 农作物长势差、产量低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哪些土地种植的粮食和果蔬品质好,更利于人类健康;哪些土地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安全隐患等。

生态农业地质调查通过科学手段查明耕地的质量,服务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同时也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

据介绍,马踏镇生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已纳入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的《地质调查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总体方案(2021-2025年)》。通过该项目的实施,2022 年度,项目组在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石古湾村完成1∶1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面上调查和1∶2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加密调查,共采集341件土壤样、10件水样和30件农作物样,并完成样品的测试分析,对马踏镇石古湾村全域开展了春

秋两季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航测。为持续助推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乡村振兴工作,2023年度,项目组在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黄羌村和下山村开展生态农业地质调查工作,设计采集样品286件,截至目前,已采集样品206件。

项目成果表明,石古湾村富硒富锗富钼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圈定了天然富硒土地2247亩、富锗土地2750亩、富钼土地4835亩,区内采集的16件稻谷硒元素含量范围为0.033毫克千克0.085毫克千克,平均含量为0.052毫克千克,大于标准值0.04毫克千克,稻谷富硒比例高达81.25%,为当地富硒富锗富钼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通过调查,项目组还摸清了村域内地貌特征、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特色农业分布区等现状,编制了《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石古湾村生态农业地质调查图集》,为乡村规划、种植结构调整、富硒富锗富钼特色产业规划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辛苦活”,更是“精细活”

生态农业地质调查最辛苦的莫过于采集园地或长期积水的水田中的土壤样品。

时至夏日,粤西地区已经进入“蒸烤箱模式”,地面温度超过40℃。为保证及时推进“马踏镇生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土壤取样工作,技术人员在马踏的田园里开展采样、编录、拍照等各项流程工作时,不但要克服高温“烤”验, 还要时刻防范粤西地区红蚂蚁和蛇的“亲密接触”。

此外,这里的园地大多数不是普遍认为的菜园地,而是果园或橡胶园等, 其植物群落结构与林地类似,灌木荆棘蕨类等丛生,往往无路到达采样点位, 需要技术人员扛上设备负重现场开辟一条新路到达目的地。技术人员在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被树枝、荆棘弄伤,被山蚊叮咬便成为日常。而且,长期积水的水田淤泥较深,技术人员扛着设备更容易下陷,可谓举步维艰。

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一天,技术人员身上的工作服都会因为大量出汗而凝结几层盐霜。此外,由于腐殖质含量比较高,在水田里采样后整个人都散发着臭烘烘的气味。

生态农业地质调查是个“辛苦活”,也是个“精细活”。

为了安全保障和野外工作顺利进行,项目组会请一位熟悉当地地理环境的村民当向导。有一次,向导好奇地说:“在地里取土样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吗? 土到处都是,随便取便是了。你们取样为什么不直接用铁铲,而非要用木铲?”

对于村民的疑问,技术人员耐心地解释道:“取土壤样必须依照规范操作, 比如,耕地的土壤样取的是表层0厘米20厘米之间的土壤,由1个主样和36个副样混合而成;取样的位置已经设计好,不是随便在哪个地方取就可以的;取样时需要用木铲将铁铲接触过的土壤先剔除,再取样装入样袋,如果直接用铁铲,可能会导致铁铲的金属元素污染样品,导致样品测试数据不准确。”

向导听后连连点头说:“原来挖个土也有这么多规矩,真是长见识了。”

三、为农业转型带来新“硒”望

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积极支撑石古湾村申报天然富硒土地认证工作,并取得了由广东省科协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广东省地质学会联合颁发的天然富硒土地认定证书。首批认证的天然富硒地块面积691亩,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44毫克千克1.38毫克千克,平均含量为0.79毫克千克,高于富硒土壤标准。这是茂名地区首个获得省级认证的天然富硒地块,天然富硒土地的成功认定为马踏镇发展富硒产业打下了品牌基础。

据石古湾村驻村第一书记介绍,石古湾村立足“富硒”资源禀赋,已引导成立了8家合作社,流转土地近2000亩,初步建成电白区丝苗米产业园“富硒水稻种植基地”、“退桉改香”种植示范基地、“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带动约150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发放劳务工资近300万元。

显然,生态农业地质调查使茂名市电白区看到了农业转型升级的新“硒” 望。2023年5月11日,电白区委书记谭剑锋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马踏镇富硒产业发展相关工作,强调要立足资源优势,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全面推进富硒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强镇富民,全力打造粤西首个富硒特色产业,建设美丽健康电白。

据介绍,目前,马踏镇正依托富硒资源调查成果,大力推动丝苗米、千禧果、沉香、杨梅等特色农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和标准化。加快马踏镇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打造富硒特色品牌农业,将富硒土地资源优势向富硒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促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篮子”。

“保护生态环境,深挖土地绿色资源潜能,用绿水青山孕育好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们开展生态农业地质调查的愿景和最终目标。”项目组人员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开展生态农业地质调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件久久为功的工程,是一项服务土地资源管理、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也是自然资源系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

措。

接下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将持续开展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重点村生态农业地质调查,查明富硒土地资源禀赋,推动马踏镇天然富硒土地开发与利用, 持续为当地绿色特色农业发展“造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麟游县纪委监委开展驻村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综述

绿树掩映的乡间小路,长势喜人的田间禾苗,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文明乡风浓厚的文化长廊行走在麟游县两亭镇两亭村,一幅和美乡村的画卷映入眼帘。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人居环境卫生差,村民收入薄弱。如今的两亭村面貌焕然一新,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气,村民总在茶余饭后说,现在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县纪委监委的定点帮扶和驻村工作队的真情付出。

一、找准致富好路子

长期以来,两亭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较多,缺乏主导产业、粗放式管理、发展模式落后等问题突出。

自2014年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来,麟游县纪委监委3轮驻村工作队始终把发展致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考虑到全村粮食种植以玉米为主,驻村工作队通过与县农业农村局对接,邀请技术人员到村为群众开展技术培训,积极推广“5335”种植法,大力发展玉米密植技术,亩产由原来的800斤提高到现在的1300斤。

目前全村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5100亩,围绕玉米主导产业,由村集体经济牵头,建成有机农作物加工厂(玉米烘干厂),形成了配套产业链,让群众玉米销售价格提高增收入,在厂务工创收入。

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多方联系,为群众讲政策、跑路子,鼓励乡贤能人返乡创业,建成百头养牛场2个、千头养猪场1个、百亩香菇种植基地1个、百亩药材种植示范点2个,发展致富带头人3人。

通过大户示范引领,提高群众产业发展积极性,推动全村产业由零星分散向规模集中化发展,形成了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特色产业,202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了15300元。

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两亭村集体经济启动资金相对雄厚,但苦于缺乏“造血式”发展平台,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效果不明显,15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资金放在企业投资分红,效益较低。

在了解到村“两委”计划在244国道马家新庄地段建一个“交通服务区”, 前期准备工作还差建设用地手续没有办好时,驻村工作队积极主动联系上级主

管部门和分管领导,经过多方协调,及时办理了建设用地手续,“交通服务区” 顺利完成建设和招标投运。

建成投运的“交通服务区”主要为过往司机提供加水洗车、餐饮临休、汽车维修等服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7万元收益,同时吸纳5-10名脱贫劳动力就业,实现了群众土地流转得租金、集体经济分红得股金、企业务工得薪金的良好局面。

据悉,仅2022年两亭村的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20万元,拿到分红的村民喜上眉梢,直夸党的政策好。

三、打造和美乡村新画卷

两亭村有11个村民小组,424户1592人。以往,这里是雨天两脚泥、晴天垃圾飞,而如今,放眼望去,一个干净整洁、风景秀丽的新农村映入眼帘。

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破除陈规陋习,一直以来是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关心的问题。为此,麟游县纪委监委先后为两亭村投入帮扶资金10余万元, 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卫生示范点打造。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积极谋划,争取政策,动员252户群众集体搬迁至两亭大社区,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在入户走访过程中,驻村工作队积极为群众宣讲新观念,倡导新理念,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通过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平台进行“美丽庭院”评选,鼓励群众搞好户内卫生,共创建县级“美丽庭院”95户、市级“美丽庭院”3户、省级“五美家庭”1户,两亭村先后获“国家森林乡村”“省级文明村”“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回顾驻村帮扶路,每一户群众的院落有驻村队员的足迹,村民的田间地头有他们挥洒的汗水,村里的一草一木有他们倾注的感情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 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守驻村帮扶一线,助力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员坚定地说。

羊泉镇纪检监察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今年以来,富县羊泉镇结合“三个年”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干部作风能力,先后开展移风易俗专项督检, 持续实行农村机动地经营管理问题专项整治、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工作,让监督下沉、监督落地,激活监督“神经末梢”,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一、监督下沉,为乡村文明和美护航

刚为父亲办完丧事不久的陈超村村民赵发才对村委会成立的“红白理事会” 工作表示支持。“我这次遇事就只请了自家亲戚和帮忙的,摆了6桌酒席,每桌不超过500元。按以往就得10多桌酒席办,整场事下来给我省了近6000块钱呢。”

陈超村移风易俗带来的变化,源于今年羊泉镇开展的移风易俗专项督检工作。

“我们从9月10日起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移风易俗专项督检活动,通过张贴公告、开通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对羊泉镇人民政府及驻镇站所全体领导干部、村干部、党员违规操办婚丧嫁娶以外事宜等收集线索, 警示党员干部能够以身作则带头示范,群众积极主动摒弃陈规陋习,弘扬优良传统文化,构建节俭淳朴、文明祥和、重情善友的乡风文明生活。”羊泉镇纪委书记李南说。

监督下沉能否真正落地生效,需要的是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攀比之风。镇区15家流动餐厅在提供红白喜事“家宴”服务时,执行“28123”酒席标准,按照“三色”管理制度,对于连续3次超标提供餐饮服务者将纳入不诚信经营者名单,并每月向社会公示一次。

在年初,羊泉镇就对17个行政村红白理事会成员进行了更新,由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村民乡贤组成,通过“一约四会”规范了民俗民风、天价彩礼、文明娶亲等方面的内容;并由村上落实的一名监督员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操大办、薄养厚葬、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进行监督,加快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

9月以来,该镇纪委目前共张贴公告60份,设立举报箱20处,召开专题会议

20场,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到举报线索2条。

富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崔银都在调研羊泉镇移风易俗工作时说:“村干

部要在移风易俗上接受群众监督带头做,让村民跟着做。要强化宣传和监督, 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自觉摒弃不文明行为,革除陋习,加快形成村村都在做的良好乡风文明环境。”

二、监督下沉,让乡村振兴底气更足

“通过一年多的‘三资’清理工作,我们村共规范了79户267.6亩机动地承包合同,去年收回机动地承包费14.32万元,今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6万元。” 羊泉镇立石村党支部书记成广军介绍道。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盘活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又面临底子不清问题。羊泉镇通过监督下沉,镇村干部摸排,多部门联动办法,对村集体“三资”进行集中清查盘活土地资源,为壮大村集体发展增强了底气。

今年5月,立石村委会流转4户35亩土地成立“立石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 打破了以往的田埂界限建成统一的高标准矮化密植园。

孤寡老人王玉珍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家的9.2亩残败果园被流转之后每年就会有一笔固定收入。挂果后,每亩地收益由400元增加至1500元。

正在田间侍弄果树的成广军眼望着长势喜人的幼苗,对村子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和自信。今年6月,立石村又采取了“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成立“富县立石联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吸纳更多村民入股入会,公司从农资厂家以团购价购入农资,以低于市场价加价10%向会员销售,不但让村民得到了实惠,还增加了村集体收益,公司年底预计可收入10万元。

2022年2月,由县纪委牵头就羊泉镇17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资源分配不公、村级资产流失、集体资金管理风险较大、基层治理效能不高、群众法治观念淡薄等突出问题,在羊泉率先开展了农村机动地经营管理专项整治试点工作。

全镇“三资”清理涉及机动地1133户4298亩,拖欠承包费用233万元;还涉及果库10个、办公室20个、机井22口、学校9座等,收益105万元;专项整治期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11件。

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重新让公平正义回归、让乡村振兴底气壮大。

三、监督下沉,让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两年多来,我们紧抓‘宅改’机遇,一方面利用村民自愿有偿退出的2宗宅基地,给村民修了休闲健身广场。另一方面还盘活利用村里闲置的宅基地建了养牛场和农资交易中心,争取给村民把好事办好。”陈超村党支部书记孙春生对镇纪委推行“宅改”所产生的变化说。

自2021年以来,陈超村被确定为富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村,通过村民议事会,并在纪委的有力监督推动下做到让宅基地有偿使用、流转和退出。

村里荒废多年的8宗闲置老窑湾宅基地,因兴建养牛场而重新焕发生机;闲置许久的3宗宅基地因农资交易中心的建成,瞬间变成了村中最热闹的地方。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陈超养牛场和富县超越农业服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为全村3310亩苹果主导产业提供了可靠的肥源保障。通过提供机械化的施肥、除草、喷药等技术服务,解决了当下农村缺乏劳动力、果农年龄大的问题。

目前,该村借“宅改”建成的200头规模养牛场,村民以牛入股,现已试引进夏洛莱品种牛8头,接下来将引进本土品种秦川牛。农资中心今年预计销售肥300吨,可为村民节约投资30余万元,为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

“我镇通过整合监督力量、推动监督下沉,使党员干部变坐等接访为入户走访、重点探访、跟踪追访,深入老百姓家中、田间地头,将决策部署到哪里, 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羊泉镇党委书记安育龙说,“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主题教育要求,紧扣‘三个年’活动,持续推进监督下沉工作法,发挥好纪委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护航作用,不断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淮南市关工系统助力乡村振兴综述

今年以来,全市关工系统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立足关工职能,主动担责奉

献,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和作用,多方协调、深度参与、充分融入,推深做实“乡村振兴• 关工助力”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了桑榆力量。

一、聚焦,让思想认识统一

提高站位才能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才能聚力行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市关工委把“乡村振兴• 关工助力”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来抓,要求全市各级关工组织和广大“五老” 充分认识到,推进“乡村振兴• 关工助力”工作是关工工作在大局下开展行动、

在大局中体现价值的重要载体;是发挥关工优势,展示“五老”作为的重要平台;是加强基层建设,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的安排要求上来,更加自觉主动积极地抓好这项工作。同时,提出了“五个不变”的要求,即落脚点在农村不变、关爱青少年的责任不变、是助力不是主力的站位不变、量力而行的工作机制不变、务求实效的工作责任和考核要求不变,以此确保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有效开展。

二、聚智,让经验焕发生机

关工助力乡村振兴,要发挥有利优势,助力农村青少年点亮梦想;推动乡村振兴,“人”是第一位的,要鼓励或动员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和队伍;乡村振兴首先要实现组织振兴,把村支部建设成坚强的政治堡垒。

这是我市广大“五老”积极为乡村振兴建言摘抄。为充分发挥“五老”经验优势,市关工委向全市关工系统发出了“我为乡村振兴献一策”的号召,各级关工组织和广大五老积极响应,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紧扣乡村振兴主题、紧盯实施环节成效,深入走访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一年来,全市关工系统共开展专题调研3500余人次,召开专题座谈会1600余个,提出建议3220余条(包含应急类80余、发展性建议类2950余条、较长期规划类190余条),这些良招实策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聚力,让积极因素升效

全市关工系统从助力角度出发,着力在“提升、回归、吸纳、同为”四个方面下功夫,努力汇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提升”,即借助市内大专院校、技术培训机构和社团组织以及“五老”

中的技术专家举办各种培训班,提升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的就业技术能力。一年来,全市关工系统共组织此类培训班133期,受训达11723人次。“回归”,即积极动员在外就业成功人士和学有所成的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一年来,新增此类回乡创业人员30余名,已经落地或正在洽谈企业项目11个;“吸纳”,即积极动员辖区内的企业尽可能多吸纳本地农民就业。一年来,全市通过关工系统努力而新增就业1860余人;“同为”,即“五老”人员利用各方优势,为企业项目落地的资金贷款、土地流转、环境改善、技术引进等方面宣传发动、牵线搭桥,动员各方同心同为,齐心协力促振兴。

四、聚情,让关爱成为常态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全市关工系统牢牢把握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倾情做好关心关爱行动。

广泛开展帮扶关爱活动,做到“五不”,即对留守儿童结对帮促不漏人、家长教育不漏户、校外课余管理不漏项,开展活动不单一、阵地建设不降格。一年来,全市3126名留守儿童结对帮促全部得到巩固和优化;全市459所家长学校正常开课,受教育家长达xx人次;寒暑假和日常放学后的四点半学校、托管班覆盖更广,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心书屋等基础阵地建设标准不断完善和提升,全市各级关工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每月都有、丰富多彩。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童心向党”、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等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立志,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怀化法院高质量司法护航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初秋时节,行走在五溪大地之上,只见远山如黛,碧水如镜,一幅景美、村富、人和的山水田园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近年来,湖南省怀化市两级法院坚持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主动对接怀化“五新四城”战略中的“绘就山乡巨变新画卷”部署,充分发挥民事审判职能作用,探索走出一条司法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绘就“公平公正”的乡村法治图

“感谢法官帮我们要回了血汗钱,我们终于能松口气了。”拿到久拖未付的工资,农民工激动得眼含热泪。近日,中方县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涉及109 名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纠纷案。

考虑到该案涉及农民工人数较多、社会影响程度较大,法院组织精干力量办理。案件事实清楚,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上,法官分两批对原、被告开展“背靠背”调解。对于争议部分,法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为当事人算起“经济账”与“法律账”,最终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近年来,怀化法院积极回应基层群众对司法公正的真切期待,用心用情办好关乎民生利益的各类案件,推动“规则之治”在乡村社会深入人心。2021年以来,全市法院审结涉农纠纷1.9万余件。其中,审结涉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流转纠纷179件,确保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审结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健康养老等新业态纠纷338件,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审结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耕地保护及种业、化肥等纠纷205件,为粮食生产提供司法支撑;审结涉农金融借款和产业扶贫过程中发生的借贷、买卖合同纠纷2400余件,优化农村法治化营商环境;审结涉农民工工资案件1593件,坚决维护农民群体的合法权益。

同时,怀化法院开辟涉农案件办理绿色通道,对涉农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三优”服务,考虑到群众外出务工及“春耕秋收”农忙等情况,利用远程视频开庭和节假日、夜间开庭,坚持巡回办案,将法庭搬至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坚持就地审理,确保不误工期、不误农事,一系列举措深受群众好评。

二、绘就“和谐安定”的乡村治理图

审判不是终点。怀化法院积极参与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活动,以

53个人民法庭为依托,以46个诉源治理工作站为网格,以“三调联动”为基础, 让公平正义实现过程真正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2021年以来,两级法院妥善处理乡村家事、邻里纠纷等案件1.3万余件,以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4300余起,严防“民转刑”等矛盾激发加剧现象发生。

会同县人民法院堡子人民法庭与堡子村等5个乡村结对共建,精准了解并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风险点,辖区内已连续五年实现“零上访”。通道、芷江等少数民族自治县法院,深入探索民族司法新方式,将“侗款”“寨佬”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民事司法全过程,借助特邀调解联络员力量搭建“文书送达+调解+执行”新模式,极大地增强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效率效果。

与此同时,怀化法院注重借力民事审判,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公正处理偷剪电线触电身亡索赔案、推诿拒绝赡养老人案、高价彩礼案等具有司法“红绿灯”作用的典型案例,既规范了乡风文明、引领移风易俗,又推进了农村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三、绘就“山青水美”的乡村宜居图

“保卫绿水青山,惩罚从来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向群众传递‘谁破坏、谁修复’的环境保护与修复理念。”承办法官李炜说。

2022年2月24日,在吴某发等三人非法捕猎野生动物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宣判三个月后,为确保该案替代性修复履行到位,怀化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实地查验树苗栽种情况,并现场开展法治宣讲,告诫被告积极履行法庭判决,做好树木养护,确保真正实现“复绿”。

这是怀化法院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的一个缩影。

2021年以来,全市法院依法审结涉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民事案件48件、公益诉讼案件4件,在全省率先将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引入生态环境保护具体实践,并定期召开环资审判新闻发布会,以民事司法手段推动国土综合整治和乡村生态修复。

怀化中院设立驻市生态环境局联络站,在沅陵县人民法院挂牌成立“沅水环境资源法庭”,持续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形成环境公共利益保护的强大合力。沅陵法院通过走村入户开展普法劝说的方式,成功解决了该县凉水井镇李家巷村“垃圾围村”的问题。

“乡村要振兴,发展是根本。怀化法院将继续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以高质量司法助推农业

农村现代化,引导乡村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怀化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左牧说。

漳州市检察机关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围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 依法能动创新履职,积极服务保障乡村振兴。

在省检察院《关于依法能动履职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下发后, 漳州市检察院及时召开党组会学习研究贯彻措施并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我市检察机关《关于依法能动履职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为全市稳定农业“底盘”、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帮助农民增收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助推乡村长治久安

今年3月,诏安县检察院检察官在走访中发现一起涉嫌损害农民利益犯罪案件线索,农户们很可能因买到伪劣种子,造成经济损失。经查,犯罪嫌疑人将购买来的种子冒充进口螺丝椒种子转卖给种子零售商叶某某,后被转卖给农户, 致使种植该种子的农户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为此,市县两级检察院第一时间指派业务骨干同时提前介入,围绕种子来源、农户种植情况、损失认定、种源鉴定等多方面问题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取证, 准确认定犯罪事实。日前,尤某某因涉嫌销售伪劣种子罪被诏安县检察院批准逮捕。

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积极维护农村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农村稳定、破坏农业生产、侵害农民利益严重刑事犯罪,进一步净化农村治安环境,增强农村群众安全感。共起诉粮食购销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4件;起诉销售伪劣种子,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私设屠宰场类非法经营等犯罪15件;起诉涉“两卡”类电信网络诈骗910 件;起诉涉农养老诈骗犯罪2件,全力开展追赃挽损工作,为77名受害群众追赃挽损740万元。

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夏至时节,天宝镇万亩香蕉树蔚为壮观,这里是地理标志产品“天宝香蕉” 的原产地之一。“‘天宝香蕉’地理标志要真正发挥出经济效益,还得在加强地理标志的司法保护上下功夫。”为给予“天宝香蕉”更坚实的保护,进一步发挥地理标志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今年4月,芗城区检察院联合多部门召开“天宝香蕉”地理标志运用与保护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完善行政与司法互动衔接、互通资源,形成地理标志保护合力,促进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为优化对涉农企业“妈妈式”检察服务机制,漳州市检察院充分发挥知识

产权检察办公室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漳州水仙花、诏安红星青梅、天宝香蕉、琯溪蜜柚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重点保护。同时,会同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座谈会4场,联合工商联创新“检联益企”机制,共同联企、护企、助企,聘任以优秀民营企业家为主体的特约检企联络员189人次,了解涉农企业司法需求,搭建检企连心桥。

三、守护乡村绿水青山

6月20日,东山县检察院“蓝碳司法助力乡村振兴下西坑示范基地”揭牌启用。这也是我市检察机关在“蓝绿碳”检察保护方面的又一探索实践,将进一步推动蓝碳司法服务蓝碳经济,助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绿水青山。市检察院在全国首创“蓝碳”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在全省首创“绿碳”司法保护协作机制,以东山、华安为中心,打造双碳汇司法实践基地,深化生态修复、碳汇认购等机制,突出保护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古树名木等,提升乡村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华安县检察院在全国率先探索以绿碳司法保护融入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南靖县检察院办理全省首例适用省院机制文件的绿碳案件。机制运行以来,督促当事人购买碳汇6517.31吨,认缴xx.4元,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相关做法获得最高检领导及部分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肯定。

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聚焦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传统村落保护等重点,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传统村落、民居、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依法开展能动监督,以公益诉讼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四、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被拖欠的6万多元已经全部拿到了,我终于可以给农民兄弟们发工资了, 谢谢检察官”日前,许某感激地对检察官说道。

去年10月,一起特殊的高空抛物案引起了龙海区检察院检察官的注意。检察官关注到案件背后的欠薪纠纷并深入开展自行补充侦查。同时,引入多方力量化解矛盾,对接人社局、劳动监察等。在多方协调下,最终促成面对面协商。

在检察院的督促下,发包方负责人戴某将拖欠的6万余元农民工工资全额支付。

该案只是检察机关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持续推进“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民事行政检

察职能,对发现的涉嫌犯罪线索,及时移送刑事检察部门核实,加强“刑行衔接”,形成打击合力。龙文区检察院探索开展民事支持劳动仲裁工作,发出支持仲裁意见书36件,组织公开听证3件,已为农民工追回薪资、赔偿金等250余万元。该院还与龙文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会签《关于建立民事支持劳动仲裁协作机制的工作意见》,保障检察机关与仲裁机构监督、协作。

与此同时,全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司法救助保障功能,推进农村地区生活困难当事人检察环节“应救尽救”。持续开展“司法救助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专项活动,特别是对进入检察办案环节、有因案返贫致贫风险的六类农村地区生活困难当事人,加大司法救助、帮扶工作力度。

为提升司法救助办理质效,我市还探索将司法救助案件线索移送纳入检察官业绩考评指标,建立健全司法救助线索内部发现、移送、办案结果反馈、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同时,主动与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妇联、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对接,建立救助线索移送机制和联络员机制。将司法救助与社会救济相结合,做好司法救助与社会保障政策衔接,搭建多元救助平台。共对农村地区重点当事人开展司法救助51件,发放国家司法救助金77.7万元。

五、激发乡村治理活力

乡村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积极延伸检察监督触角,立足检察职能,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抓手,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漳州市检察院、芗城区检察院在天宝镇珠里社区共同设立检察机关服务乡村振兴联络点。检察官们经常深入该联络点,通过进村入户的形式,与群众谈心交流,讲解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天宝镇珠里社区检察机关服务乡村振兴联络点的设立,进一步顺应群众法治新需求,是延伸“司法护农”触角的有益探索。结合“四大检察”监督职能, 建立以检察官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共建共管平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能动司法推进诉源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检察机关还结合监督办案、检察建议、法治宣传等方式, 助推乡村社会治理。近段时间以来,以市委政法委将检察建议落实情况纳入平安建设考评为契机,结合监督办案,针对乡村社会治理突出问题,积极制发检察建议,促进乡村堵漏建制、完善治理,推进诉源治理,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据统计,针对乡村社会治理突出问题,全市检察机关共发出涉农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143份,通过召开圆桌会议妥善处理涉农纠纷,以磋商、检察建议等非诉方式督促绝大部分问题在诉前解决,行政机关回复整改率100%,共同破解“九龙治水”难题。

如今,一幅生态绿色文明、宜居宜业宜游宜美的欣荣图景,正在我市广大农村徐徐展开。下一步,全市检察机关将立足检察职能,主动深入农村、贴近群众、服务“三农”,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贡献检察力量。

甘肃国投集团精准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综述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国之大者”“省之要者” “民之盼者”,是必须牢牢扛起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全面落实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开展主题教育,压紧压实责任,奋力作为抓实重点任务,动真碰硬抓好问题整改,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更为有力的举措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甘肃国投集团”)作为国企标杆,在“帮扶实践”中,重点围绕帮扶村乡村治理、建设、党建、文化内容及出现的新变化,突出产业培育、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工作不留空档,施策不留空白,6年来累计投入近1200万元,以实际行动彰显国企的社会担当,贡献国企力量。

一、巩固,来自“持之以恒”

2017年,投入资金110多万,在渭源县会川镇罗家磨建设占地396平方米的党政服务中心和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置了农民培训室、电子商务中心和卫生室。

2018年,投入167.8万元,在会川镇棉柳坪村推广建设1000亩的当归基地, 在南沟村建设1000亩的党参基地,将两个贫困村打造成陇药产业集团种植基地。

2019年,向南沟村、棉柳坪村投入帮扶资金242.2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9项。

2020年,帮扶的南沟村和棉柳坪村全面实现脱贫。同年,再次投入200万元, 为2个帮扶村各新建办公楼1座,文化广场1个。

2021年,投入77.22万元为罗家磨村、南沟村、棉柳坪村改造卫生厕所,争取三年内完成三村域内所有农户卫生厕所改造。

2022年,向罗家磨村、南沟村、棉柳坪村投入资金218.73万元,进一步落实、细化各项帮扶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的背后,是甘肃国投集团在全面落实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强化统筹协调,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的真实成绩。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正如该集团相关负责人所言,当前,虽然全省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但仍要以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像打脱贫攻坚战一样抓成果“巩固”。

二、拓展,来自“精耕细作”

如何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甘肃国投集团的帮扶理念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村里“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精准发力,精准施策。

为切实提高帮扶工作实效,今年上半年,该集团指导驻村帮扶工作队依托帮扶项目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提升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稳定拓宽乡亲们增收渠道,进而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为避免帮扶村出现因学致贫和因病致贫,甘肃国投集团投入7.2万元,按照每生3000元的标准对24名在校和即将入学的困难家庭大学生进行资助。同时, 投入3.3万元对11户11人患重大疾病家庭进行救助。

按照渭源县会川镇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甘肃国投集团帮助帮扶村建设510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其中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通过流转区域内土地牵头种植210亩,群众围绕产业基地自行耕种300亩。为进一步激发乡亲们种粮积极性, 集团投入7万元,对种粮农户进行增量现金补贴,受益农户达172户。

该集团在帮扶村实施的“卫生厕所建设项目”,在防臭、防农村“四害” 滋生以及提升农村卫生质量等方面效果突出、作用明显。项目不仅受到广大群众和渭源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还被渭源县委县政府纳入标杆示范工程进行推广。

三、振兴,来自“惠民温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今年上半年,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甘肃国投集团再次投入201.8万元,对帮扶村2350米通社路、入户路进行修复重建、对500平方米路基护坡进行加固、对年久失修的一处桥涵拆除重建、对63户群众开展巷道院落硬化进行奖补。

围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该集团要求驻村帮扶工作队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乡村善治水平上下功夫,扩大积分制覆盖范围拓展积分应用领域,协助落实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乡贤评理堂、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村民议事协商机制;投入4万元,将“道德集美超市”与道德红黑榜统筹运行,让乡亲们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渠道,激发乡亲们内生动力,增强乡村治理活力。

按照中央和省上对帮扶工作的新要求,甘肃国投集团党委深入贯彻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2023年第二次全体会议要求,

将农村这个广阔的舞台、乡村振兴这项伟大的事业作为联系基层的重要渠道, 改进作风的重要平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开展帮扶工作中统筹谋划,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助力集体经济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甘肃国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将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投入不减、热情不减、措施不减,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协同会川镇政府积极谋划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围绕建强基层党组织、培育产业发展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支持帮扶村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路。

此外,甘肃国投集团还加强与渭源县会川镇政府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对乡村振兴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解决,力争帮扶项目惠及民生, 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利用集团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等优势,依托“六大特色产业”和“五小产业”,结合帮扶村实际,推动符合当地实际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富民兴陇产业的落实落地。培养工作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不怕吃苦的优秀干部驻村,靠实工作责任,完成各项帮扶任务。

国网湖北电力助力乡村振兴综述

“太阳出来喜洋洋,光伏板上放光芒,国网人员运维忙,个个都是能工匠” 寥寥几句短诗,字体娟秀、工整,宋发翠一笔一画写得极为认真。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东瀼口镇宋家梁子村宋发翠家里, 有7个写满了顺口溜和生活感悟的日记本,上面详细记录了“国网阳光扶贫行动” 开展以来,宋家梁子村从一个“空壳村”蜕变为“阳光村”的全过程。

2016年,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在湖北省开始实施“国网阳光扶贫行动”。

2017年3月17日,宋家梁子村200千瓦光伏电站在全省率先并网发电,该村自此发生了巨大变化,集体经济稳定增长,村民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

宋家梁子村的蜕变,只是湖北电力助力湖北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部和湖北电力的大力支持下,荆楚大地处处展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同频共振的新图景,广大农村呈现出和谐有序、活力无限的新气象。

一、为农村能源革命开好头

耗时107天,向11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村捐赠建设一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速度平均每天1.1座,这是国家电网公司为定点扶贫巴东县创造的“巴东速度”。

2017年起,受益于光伏扶贫电站发电带来的收益,巴东118个贫困村集体每年增加稳定收入约20万元。

“村里有了集体经济,我们说话也有底气。”回忆起初建光伏电站时的情景,宋家梁子村党支部书记宋发明依然历历在目。

没建电站之前,该村是个空壳经济村,想给老百姓办好事、做实事,可无米为炊。光伏电站建起来后,村里有了集体经济,老百姓也有了收益,为村子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上联:光伏发电穷乡僻壤添异彩,下联:国网扶贫深情厚谊惠黎民,横批:圆梦致富”宋发翠家门楣上的对联道出了地方百姓与国家电网之间的厚重情谊。

记者了解到,2021年以来,湖北省5646座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32.78亿千瓦时,产生收入超27亿元,为脱贫群众提供了长期稳定的“阳光存折”。

步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再深一步、再进一程。

“要在赋能乡村振兴上再用力,要在推动农村能源革命中走在前列。”7月31日,湖北电力董事长、党委书记吴英姿在年中工作报告上的话语掷地有声。

确保年内建成4个村级、1个镇级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示范项目,实现示范区内100%绿电供应;2025年建成天门市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实现全域可再生能源装机100%;因地制宜应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推进农村能源低碳转型,为湖北及全国农村能源革命探索道路、提供经验。

一个个鲜明的目标,一项项务实的举措,刻印下湖北电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坚实步履。

2021年以来,湖北电力始终坚持将“双碳”战略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 不断促进农村能源的绿色转型,推广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冷藏冷链、乡村产业、乡村出行等方面的电气化。截至目前,在湖北省建成212个乡村电气化项目,直接受益人口22.98万人;先后建成了神农架全电景区、巴东整县电动汽车、大悟县红畈零碳村等电气化示范项目,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而今,零碳已成为挂在湖北老乡嘴边的一个高频词。

位于孝感市大悟县新城镇北部的红畈零碳村因其“颜值在线”而声名远扬。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电气化改造工程,辅之以不断扩容的风电、光伏发电,该村基本实现了“烟囱不见炊烟、汽车不排尾气”的生态愿景,又经植树造林、改造塘堰等生态治理后,零碳乡村的设想步步实现。

湖北电力驻红畈村第一书记刘胜介绍,红畈村自然资源丰富,现有山场林地3500亩,主打“光伏、葡萄、养猪”3个产业。光伏已成为该村首个支柱产业, 现已建成投运村级光伏电站100千瓦、易地扶贫搬迁点屋顶光伏81千瓦、金岭示范区中心小学屋顶光伏100千瓦3个集中光伏电站和风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一座。

2022年6月,经国网湖北电科院对红畈村完成的碳资产核算,该村2021年二氧化碳总排放量1080.93吨,减排项目实现二氧化碳减排474.47吨,实际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06.46吨。今年7月,随着新增20处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建成投产, 红畈村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051千瓦。

据悉,到2025年,湖北电力将在湖北省构建起以电力为核心、分布式风光发电为电源主体,生物质发电为补充,微电网与配电网灵活交互,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安全充裕、清洁低碳农村供应体系,形成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地貌特征下的典型建设方案。

二、给乡村产业振兴鼓足劲

近年来,在湖北省潜江市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世界小龙虾看中国, 中国小龙虾看潜江。”潜江人如此豪气,源于对湖北电力倾心帮扶潜江小龙虾产业做大做强的底气。

据悉,2022年潜江小龙虾加工总量占全省的60%以上,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6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三分之一以上。

国网潜江供电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21年以来,潜江供电公司对潜江市熊口管理区东大分厂的400亩虾稻田进行智慧用电试点改造。通过安装水质监测仪、环境监测仪等设备,虾农在手机APP上就可远程操作水泵循环抽排水,使养殖户坐在家中种稻养虾。

潜江市熊口管理区东大垸分场5队党支部书记王锦喜说:“通过湖北电力的长期定点帮扶,当地农民改变了‘小麦+水稻’的传统种植模式,尝试‘以稻育虾,以虾养稻’的生产模式,每亩可增收3000~5000元。”

不仅是潜江的小龙虾,神农架的蜂蜜也久负盛名。“消费者只需要扫码产品的溯源二维码,便可查看蜜蜂养殖及蜂蜜生产的全过程,让消费者有证可查, 有源可溯。”9月13日,国网神农架供电公司营销部负责人彭宏远在湖北电力组织的消费帮扶产销会上向消费者热情地介绍。

据悉,消费帮扶也是国家电网以及湖北电力倾心帮扶的一种形式,仅产销会开幕当天包括神农架蜂蜜在内的各种农产品成交600余万元。

神农架林区是国家电网定点帮扶的“四县一区”之一,中蜂产业是重点帮扶产业之一。截至目前,神农架林区中蜂养殖达到4万箱,年产值过亿元,实现了养蜂生产、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养蜂成了神农架林区百姓的“甜蜜事业”。

借助于国家电网强大的资源优势和其搭建的“慧农帮”电商平台的大力宣传,秭归脐橙、长阳高山蔬菜、巴东魔芋的销路越来越好。截至目前,湖北电力累计销售秭归、长阳、巴东、神农架林区农产品高达3.5亿元。

种种迹象表明,乡村产业兴盛的背后,是强大电网的有力支撑。据介绍, 2020年至2023年,湖北电力共投资255.6亿元用于110千伏及以下农村配网建设改造。

如今,在国家电网和湖北电力的有力帮扶下,湖北省广大农村地区颜值不断提升,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农民收入再攀新高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在荆楚大地徐徐铺展。

农行十堰分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服务“三农”、助推乡村振兴,是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也是国有大行在新时代必须担当的使命要求。

近年来,农行十堰分行聚焦“国家所需、金融所能、农行所长”,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优化服务、创新产品,为生态保护、“三农”发展持续提供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支持,助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有力带动群众共同富裕,充分彰显国有大行责任担当。

一、优化服务做好生态文章

“这是我行首次以该公司经济林林权作为抵押,为其增量授信3000万元, 并在省分行大力支持下为其量身打造‘龙王垭旅游区’小程序,实现了龙王垭旅游景区软件的提档升级,提升了景区整体形象,为景区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 释放生态红利打下良好基础。”9月20日,谈到扶持湖北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发展,农行十堰分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湖北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和茶文化传播、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公司旗下的竹溪县龙王垭观光茶园旅游区为4A级景区,并入选“全国最美三十座茶园”。该公司是农行十堰分行服务乡村振兴的代表性企业,为解决企业建设资金短缺及景区提档升级需求,农行十堰分行成立以行长为组长的营销小组,制订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组建“智慧景区”和“林权贷款”两个专班,精准对接服务需求,确保龙王垭“智慧景区”和“林权担保”项目成功落地,为景区建设融资、业务宣传、门票、住宿、餐饮、游玩、购物等模块提供综合性一体化服务,给予有力的金融支撑。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重要内容。近年来,农行十堰分行不断优化服务,做好生态文章,让农民共享生态红利。

8月29日,农行丹江口支行全省第二笔“国家储备林”项目贷款2亿元成功获批。该项目由湖北丹江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对丹江口市林业系统深化改革、促进生态修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等具有重要作用。

“此笔项目贷款的成功获批,是我行聚焦‘双碳’目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措施,也是我行服务县域打造绿色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农行丹江口支行相关负责人说。

二、创新产品支持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组织是保障,产业是基础,农行十堰分行发放的这笔100万元纯信用无抵押贷款,对我们村发展柑橘产业,建设民宿、生态采摘园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实现农旅融合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9月6日,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柳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周金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和美乡村贷”是农行湖北省分行为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湖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创新推出的一款纯信用贷款产品。今年7月,农行湖北省分行将“和美乡村贷”产品操作规程下发后, 农行十堰分行立即组织召开“和美乡村贷”专题会议,各支行迅速对接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梳理符合该款产品贷款准入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柳河口村被纳入该行第一批“和美乡村贷”准入行政村。

柳河口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外迁村,目前村内常住人口1000余人。作为核心水源区,全村经济发展以种植优质柑橘为主。该村位于凉水河镇西部, 环库公路穿村而过,全村辖区面积14.7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仅1500亩,有公益林7500亩、橘园6500亩,其中新优特柑橘示范基地1000亩, 全村森林覆盖率达65%。

近年来,柳河口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通过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引进重庆柑橘研究所优质种苗,发展新优特柑橘品种,试种塔罗科血橙、长叶香橙、沃柑、金秋砂糖橘等23个品种,试种柑橘因成熟期不同,形成“季季有果采、月月有景看”的田园美景。

周金山介绍,柳河口村发展的1000亩新优特柑橘种植基地正式投产后,每年可产优质柑橘100万公斤,实现产值350万元以上。

以发展优质柑橘为依托,该村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开展环境美化工程,积极打造生态采摘园,加快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持续夯实集体经济基础。目前,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争取北京对口协作支持,已建成配套有农家乐、民宿等设施的四季青植物园,2022年实现经营收入160万元;建成水蜜桃基地30 亩、苗木基地30亩,2022年实现经营收入74万元。到2025年,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预计达400万元以上。

2020年,该村成功入选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三、加大放贷助力农民共富

“我在生态采摘园务工,每天有300元收入,仅此一年收入就在4万元以上, 既照顾了家人又增加了收入,村里发展优质柑橘产业,走文旅融合之路,为我

们创造幸福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基础。”年近60岁的柳河口村村民王瑞忠开心地说。

近年来,农行十堰分行围绕丹江口市优质柑橘产业发展等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持续加大放贷力度,帮助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柳河口村的首笔‘和美乡村贷’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当地绿色产业,特别是柑橘产业发展,继续加大放贷力度,通过创新产品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农行丹江口支行副行长饶克亚告诉记者。

丹江口市是我国北缘地区最大的鲜食柑橘生产基地和我省重要的柑橘产区,由于丹江口库区特殊的气候生态条件,形成了丹江口市柑橘特殊的品质特点,果实着色鲜艳、果形端正、果皮光滑,汁多味浓、高糖高酸,耐贮运。丹江口柑橘先后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奖、中华名果、湖北省优质水果、湖北十大名果、湖北名牌产品等称号,畅销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并从2003年开始走出国门,出口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

2008年,丹江口库区被列入国家柑橘优势区域规划五大特色生产基地之一。

2021年,丹江口市柑橘销售额达6亿多元,柑橘产业已成为丹江口市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最具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但目前丹江口市柑橘产业还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集中上市矛盾突出;果园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受干旱影响严重;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潜在病虫害风险较大;市场主体不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以及市场营销相对滞后、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

为助力丹江口市柑橘产业健康发展,农行十堰分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富民政策为导向,向“丹江口市柑橘示范基地暨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3亿元,大力推进低产园改造及新建,促进柑橘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柑橘增效、农村增色、橘农增收。该项目涉及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均县镇、龙山镇、牛河林区、凉水河镇、石鼓镇、丹赵路办事处。其中,新建柑橘基地5.75万亩,改建柑橘基地10.73万亩。

“本项目通过集中流转农村分散的粗放用地、低效用地,打造集约化规模化柑橘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柑橘产业,不仅能够增加土地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增收,还能通过“政府+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经营模式,把低收入群众‘绑’到产业链中,让他们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依托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农行十堰分行相关负责人说。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作为我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主力银行,农行十堰分行将牢记金融为民初心,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全力以赴书写乡村振兴时代答卷,努力在加快推动农业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金融“活水”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近期,定西市人民政府发文《关于2022年度市政府金融业绩考核情况的通报》,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荣获2022年度定西“市政府金融奖”,这也是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连续三年获此殊荣。

据介绍,“市政府金融奖”是定西市政府为充分调动金融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而设立的专项奖励。根据相关规定,每年度对辖区内金融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和评分测算,最终确定获奖金融机构。

考核组从当年新增融资担保业务额、融资担保放大倍数、小微企业及“三农”贷款担保额、小微企业担保户数、小微三农融资担保年化费率、融资担保代偿率6个方面进行综合业绩考核。最终,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以90分的得分, 在12家融资担保机构中赢得第一。

基于此背景,记者有机会来到定西探访,听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讲述甘肃省农担公司定西运营中心如何通过金融“活水”助力乡村振兴,也探索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连续三年获得市政府金融奖背后的故事。

一、金融助力,深耕“三农”小微

今年30岁出头的牛彦斌是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人,已经养了7年的羊。看得见的是牛彦斌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00只羊,扩大到如今的800只羊。而硬币的另一面,是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在背后的默默努力。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开始养羊。靠着养羊,家里的日子过得不温不火, 但想要赚大钱,就得扩大养殖规模。”走规模化养殖的路子,一直是牛彦斌心中的念想。

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养殖户来说,这不是一件易事。摆在眼前得头道难题就是——钱从哪里来?

为此,牛彦斌跑遍了县城大大小小的银行,得到的答案是想要贷款,必须要有固定资产作抵押,抑或公职人员做担保。然而,农村房产无法抵押,银行又对自然人担保条件限制严格,加之人们越来越重视维护自身权益,牛彦斌寻遍了整个庄子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担保人。

2019年,情况出现了转机,通过中国农业银行定西分行推荐,牛彦斌结识了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

“农担担保贷款免收担保费,且银行贷款利率低、担保流程简单。想不到自己也能遇见这样的好事。”提到农担给自己帮助,牛彦斌感慨道。

2019年,通过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担保,牛彦斌获得了10万元银行贷款。此后,他开始走上了规模化养殖的路子。2021年,牛彦斌又贷款30万元。今年8 月22日,牛彦斌又成功贷款50万元。

“这笔担保是我们与兰州银行定西分行合作的首笔‘新惠农易贷’。担保期限12个月,免收担保费,银行贷款利率4.2%。该笔担保由我们优选担保客户, 独立审批并推荐合作银行进行放款的。”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主任牟飞龙向记者介绍。

从100只羊到800只羊,从10万元到50万元。在更加具体的人与数字背后, 在更深的乡村肌理中,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的助力,让普通农户的日子有了另一番美好的改变,也为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提供了可感可识的真实样本。

二、银担携手,擦亮“三农”底色

自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成立以来,两个“农字头”企业(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中国农业银行定西分行),就开始共建“朋友圈”,共同探索服务地方三农发展的“同心圆”,努力探寻破解“三农”领域“担保难”“融资难” 的最优解。

“目前我们主要合作项目是‘陇原农担贷’‘惠农e贷担保贷’两个产品, ‘陇原农担贷’主要针对30万元以上的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惠农e贷担保贷’主要面向30万元及以下农户小额贷款。”中国农业银行定西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于占海向记者介绍。

“陇原农担贷”由农行与农担公司共同上门调查,农行通过信息建档、贷款资料审查、审批准入,农担公司出具担保函后,即可向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贷款。

“惠农e贷担保贷”由农行进行信息建档,通过线上白名单方式准入,将农户相关资料提交农担线上审核后出具担保函,即可向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贷款。

银担合作以来,双方进行共同尽调、业务审批、贷款发放等全流程合作。在于占海看来,在合作中,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无论是在客户准入还是贷款风险把控方面,都体现出高水准业务水平。而客户担保贷款经过了银行和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的双重审批,贷款安全有了更大保障,极大降低了贷款风险。

截至2023年8月末,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与中国农业银行定西分行合作担保农户贷款2038户、贷款金额4.39亿元,其中“陇原农担贷”68户、贷款6047

万元,“惠农e贷担保贷”1970户、贷款3.79亿元。

三、金融“活水”,润泽“三农”沃土

定西市是甘肃省农业大市,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三大主栽品种当归、党参、黄芪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60%、20%和40%; 马铃薯种植面积居全国地级市第二,种薯生产能力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是,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困扰着“三农”领域发展,造成农业经营主体投入不足、扩大规模难、新产品开发缺乏资金支持等问题。

那么,应如何破解三农融资难题?

2016年7月甘肃农担公司成立,这是甘肃省唯一一家“政策性、独立性、专注性”的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也是由省财政厅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之一, 同时也是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的成员之一。2017年9月,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应运而生。

在定西市政府金融办四级调研员孛永宏看来,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主要有三方面优势。首先是业务量大,甘肃农担积极发挥财政金融协同支农作用, 不断引金融活水润泽农业,据悉,截至2023年9月12日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在保贷款3000多笔,在保金额近12亿元。其次,甘肃农担积极发挥政策优势,为适度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免减担保费,极大缓解三农领域“融资贵”难题, 截至目前,减免担保费用8000多笔,金额超3000多万元。此外,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的客户经理对于农业市场行情的及时掌握体现出很高的专业素养,在客户群体中赢得了良好口碑。

因农而生,为农担当。短短7年间,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积极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推动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投入规模,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为解决定西农业农村融资难题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鄂州农商银行公友支行支持乡村振兴纪实

驱车行驶在湖北鄂州市涂家垴镇,远处山丘和湖面相连,路边花团锦簇, 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田园画。这里湖山环抱,远离市区,没有满目琳琅的商场, 也没有机器轰鸣的工业园,一条横穿而过的小街,满足着附近十几个村的日常所需。“蓝莓基地”“孵化农场”“稀土提炼厂”。

近年来,在涂家垴镇这个偏远乡镇里也长出了“金疙瘩”。湖北鄂州农商银行公友支行结合乡村发展实际,通过培育特色人才、扶持特色产业、优化特色服务,积极探索业务发展新思路,用有力的行动践行着“乡村振兴主办行” 的使命。截至8月末,该支行存款净增4690万元,微贷净增3023万元,其中涉农贷款占比88%。

一、打造特色队伍,培育业务发展“新鲜苗”

“在农区开展业务,人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但我们支行现在的特点就是营销主力年龄偏大。”该支行行长刘文峰说。支行现有2名客户经理,年龄均在50岁以上。新调来的年轻员工大多在柜面工作,如果不是本地人,人员流动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随着业务的发展,“青黄不接”的矛盾日益凸显。

行内各类展业平台电子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新平台、新设备学习能力较强的年轻员工在业务办理速度上占据天然优势;老员工则更熟悉本土人文环境、精通业务知识,在业务营销上能力更强。公友支行实行“新老结合” 划片营销,由老员工和年轻员工组队共同承包片区的金融服务,加强存款、贷款、电子银行产品营销。“标准的普通话在乡亲们面前就是‘外来口音’,地道的方言反而更容易赢得客户好感,尤其是本地农户更是如此。前辈们客户资源多、人脉关系广,我们则对设备更熟、操作更快,一起走访就是‘强强联合’, 办起业务又多又快。”青年员工朱鹏说。

将速度优势与资源优势相结合,既提高了营销效率,又加快了办理速度, 对客户而言,服务体验得到了提高;对支行而言,客户资源和工作经验得到了传承。今年上半年,老员工们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陈贤梅个人揽储1200 万元,贺新辉营销微贷1458万元;而“生力军”也开始崭露头角——朱鹏个人揽储305万元,刘谦获评“2023年春天行动‘电银之星’”。

二、扶持特色产业,栽好乡村振兴“摇钱树”

涂家垴镇以旅游辅农、以农产助游,引进白龙、碧绿、莓果公社三家企业建设万亩蓝莓基地,将其打造成为本地独具特色的亮丽名片。“种植蓝莓树、

开辟采摘园是第一步,后期还将继续拓展蓝莓酱、蓝莓酒等加工产业链。”莓果公社总经理柯进满怀憧憬地说。

2020年7月,在外经商的柯进回乡创业,流转土地300余亩,投资建立集蓝莓采摘、田园观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由于蓝莓品质好,去年首次开放果园便被采摘一空,但随着蓝莓果树产量逐年提升,以及后期加工产业链的拓展,建设用于储藏保鲜的冷库成为当务之急。但采摘园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较长,现在急需资金,又没有充足的抵押物,柯进面露难色。

公友支行长期关注本地产业发展动向,莓果公社虽为“后起之秀”,但因其产出的蓝莓品质卓越,客源充足稳定,企业成长空间十分广阔。捕捉到企业资金需求后,该支行第一时间上门对接,通过“信用+抵押”的组合方式先后两次为企业提供120万元贷款资金用于冷库及配套设施建设,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

“与制造业、服务业不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不仅要有天时、地利,更需要资金的精准扶持。我们坚持立足本土,深耕辖区,像莓果公社这样带动就业、反哺村民的优质企业是农商银行重点扶持的对象。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好机制优势、产品优势和服务优势,帮助发展前景佳、经营状况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除‘不匹配’‘不适合’的申贷屏障。”刘文峰说。今年以来,公友支行累计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户,发放涉农贷款2663万元。

三、做优特色服务,施加企业增产“有机肥”

王总是涂家垴镇本地人,先前在外地从事多年的金属冶炼技术研发工作, 回乡后创办了一家主营稀土元素提纯和合成金属加工的科技型企业,经营一直比较稳定。今年年初,公友支行通过银企对接关注到这家A级纳税企业,于是上门走访开展深入调查。该公司通过批量购入富含稀土元素的矿石,运用自己的专利技术进行提纯加工,制成金属锭或者合金材料对外销售。公司销售渠道稳定、产能充足、回款周期短,但规模却一直不见扩大。

“也不是不想做大,销路没问题,关键是进货资金的规模决定了我们的生产规模。”王总说。该支行上门多次后,他终于道出心中的担忧:“之前不是没想过贷款,但是我们有时款项要得急,手续又麻烦,而且用不了多久就要还, 好多银行谈着谈着就不了了之了,我们也就没再做这个指望。”

知道他的顾虑后,该支行为他量身打造了组合融资方案,不出三天贷款便到账了,他第一次感受到贷款的便利和快捷,感叹道:“‘纳税快贷’确实‘快’,

‘房易融’也确实‘易’,这下我扩大生产规模的底气就足了。”类似的自主创业公司,还有从事孵化技术的湖北康健禽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武昌鱼深加工的鄂州市盛源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他们因不了解贷款政策或对贷款心有顾忌,想要扩产却又缺乏资金。公友支行通过深入企业走访调查,普及金融知识,瞄准企业增长瓶颈,贴心定制融资方案,化解企业对贷款的“心结”, 帮助企业踏出规模增长的“第一步”。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鄂州农商银行公友支行汇众力、集众智,立足本土、深耕农区,将农商银行的金融服务传递到每个角落,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让普惠金融之“花”开满了乡村。

中国邮政服务乡村振兴纪实

“来自上饶广丰的马家柚子皮已上架,宝子们,冲冲冲!”今年“919电商节”期间,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上饶市分公司联合上饶市商务局举办的“邮政惠农助力饶品出饶”“919电商节”专场直播活动火热进行,两位主播热情“吆喝”本地优质农产品广丰马家柚子皮,网友们热情高涨,纷纷开启买买买模式。仅一个半小时,直播就吸引了3000余人(次)观看,点赞超过3万次, 当天直播交易额和订单量入围全国邮政助农榜单。

近年来,中国邮政线上发挥邮乐专业化运营能力,推进直播带货、发展社区团购、建强邮乐小店,线下利用邮政网点和邮乐购站点,发动百万员工和数十万“邮掌柜”做导购,构建“线上+线下”“网点+站点”“社区+社群”的协同营销场景,带动全国各地的农村、农业及农民搭上邮政快车,走上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中国邮政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系统推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形成了“农民获利、消费者获益、政府获赞、邮政获客”的典型模式。

“中国邮政的资源在农村、优势在农村、未来的发展也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我们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责任所在,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爱力表示,经过多年实践,各地邮政涌现出一系列契合“三农”需求的发展模式和最佳实践,走出一条具有邮政特色的服务乡村振兴之路,邮政“四流解三难”的惠农服务模式也逐渐成型。

一、直播带货,带火千村万庄

“中国邮政以乡村产业为切入点,通过大量调研和实践发现,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又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上好价格, 面临“销售难”问题。”刘爱力说。

对邮政企业而言,直播带货已成为电商包裹的主要业务来源,需要主动接入这个市场。重庆市邮政分公司对外与团市委合作打造“青耘重庆”助农直播品牌,对内融入邮乐平台,打造完善的直播体系,融入发展潮流。全市不少区县邮政分公司先行先试,通过“邮乐直播”开展农产品基地溯源直播,“二十四节气”“919电商节”主题直播各类日常直播,让邮政直播品牌逐渐打响。

在重庆鹿子村直播这天,早上天刚亮,村民们便背着背篓、挑着箩筐、赶着鸡鸭鹅前往村委会。那里,邮政工作人员早已在现场进行布置。从习以为常的邮车,到鲜见的直播设备,村民们都满怀期待。

69岁的刘本玉家就在村委会正对面,她要卖的是儿媳妇赶飞机时来不及带走的50个绿皮鸡蛋。前几年,邮政在她家开了便民超市,让她的生活有了新盼头,这回直播她理所当然成了最积极的人。“邮政肯定能帮我们卖个好价钱。” 刘本玉信心满满地说。

设在露天坝头的直播间,明晃晃的太阳晒在头顶,十多个村民扎堆等候上场,不时歪头小声讨论着,喜庆热闹的气氛一直弥漫在人群中。这场开在老百姓家门口的直播主打的就是真实、便民,自产自销。

当前,重庆邮政39个区县分公司全部开通邮乐平台直播,27个单位开通抖音直播号,截至今年8月底,已开展线上直播1100余场。其中,“邮乐直播”交易额达128.13万元。通过组建直播团队、打造邮政直播IP,山城各处涌现出诸如“荣昌邮政小荣小驿”“江津邮政大美丽”“苗家邮小妹”等知名IP。他们乘着直播助农的东风,拓宽了农产品上行通道,打开了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通道, 催生了

邮政电商直播带货新生态。

在“网红经济”发达的四川省,都江堰市邮政分公司就借助四川省都江堰猕猴桃推荐会和邮政“919电商节”的东风,邀请全省知名优秀主播、“邮乐小店”店主、社区团长等精英营销团队,实地了解品控、直播、寄递等情况,走访家庭农场、科技小院、产业车间,通过一场场“邮乐小店”“成邮优选”直播发起营销助攻,再加上全市1039位“邮乐优鲜”社区团长集中发力,获得了各方来宾的点赞,意向订单纷至沓来。一时间,都江堰猕猴桃成为今年网络必吃的“秋日限定”,各大平台订单量猛增,日均销量突破千单。活动期间,“邮乐系”线上平台同步开售,“成邮优选”抖音直播日均开播3场,累计销量超12 万件、100余吨。

二、村级站点成为村民贴心人

线上经济的繁荣让农户们不愁销路,而怎么运出去,就是困扰偏远地区农户的另一难题。在人称“塞上江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 远处的贺兰山万壑千岩,一片片葡萄园静卧在山脚下,青山绿水间掩映着各具特色的酒庄和民宿,干净整洁的街道,一望无垠的葡萄藤架将绿色伸向远方这里的景象,无不昭示着这座村庄的生机与富足。可在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副模样。

对于家有两个蔬菜大棚的农户王艳娟来说,过去自己的心“一直是揪着的”,

田间劳作的辛苦尚可忍受,辛苦劳作种出来的蔬菜遭遇滞销才真正令人忧心。以前,她的蔬菜基本靠游客和村民零星购买,由于当时物流条件不太好,也制约了客商收购的积极性,稍有不慎就会滞销,可能一年的劳作都付诸东流。2021 年,西夏区邮政分公司按照宁夏邮政和银川邮政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工作安排, 开始在建制村设立村级站点。昊苑村也随之设立了邮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西夏邮政主动联系上王艳娟,通过“邮乐优鲜”平台帮她销售,根据季节选取不同的菜品组织线上开团,客户到全市各金融网点自提。王艳娟只需要把打包好的蔬菜送到服务中心,剩余的物流问题都由邮政解决。遇到订单较多时,揽投员还会直接上她家里揽件。问起如今的情况,王艳娟乐呵呵地说:“现在不光是省了事,蔬菜卖的价格也让我更满意了。”

而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小朱家村,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同样改变了这座村庄,不仅是邮政服务小朱家村的“大本营”,也是游客进村必逛的网红打卡地。村民收寄包裹再也不用跑到20里外的渤海镇了,在家门口就可享受网购的便利。

小朱家村村民的房前屋后都有菜园子,可这些菜让村民们一度很发愁—— 附近菜商收购价格压得低,自己拿出去售卖路远、成本高,部分村民会拿到村头摆摊售卖,但仍有不少菜烂在了地里。针对这一情况,邮政建设“邮选小园地”,将村民小菜园里富余的菜通过邮政渠道销、运往宁安市,不仅让城里人吃上了绿色无公害的放心菜,还让村民们多了一份收入。

“4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农村邮政网络和渠道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基础能力明显提升。”刘爱力介绍,4年来,中国邮政大力开展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 累计建成县级处理中心1041个,乡镇中心近6000个、村级站点35万个,直达入村的投递段道9.5万条。加快推进交邮合作、邮快合作,快递进村业务量达17.9 亿件,同比增长79%。充分发挥“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的优势,推广“邮政自营网点+村级邮乐购站点”渠道模式,并以乡镇网点和村委为依托,建成近6000 个乡村金融工作室,推动邮政综合服务向村延伸。“各省邮政一定要加强三级物流体系、交邮联运、邮快合作、自提点建设以及‘网点+站点’的协同管理, 特别是发挥村党建室作用,叠加快递进村服务,有力解决‘物流难’问题。” 刘爱力进一步强调。

三、金融活水滋润发展良田

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低水平重复建

设投资大,产品结构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经营风险难以有效控制,加之部分农民长期以来处于“散户”状态,金融知识匮乏, 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致使金融机构对他们产生过多疑虑,从农民到农业普遍存在“融资难”。

面对这一难题,中国邮政发挥自身金融优势,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普遍授信、整村开发,为农户提供小额度、纯信用的贷款服务。同时实现小金额农户贷款线上申请、秒批秒贷,大金额贷款由客户经理送贷上门、田间地头当场办理。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地处汉中盆地腹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秦巴山脉的农人们勤劳踏实,但由于长期闭塞,对于金融融资一类的知识了解甚少。

农人不了解,就有了解的人帮助他们。近年来,为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城固县邮政与邮储银行协同开展整村授信工作,强化规模获客,增强农村客群黏性,众多农户、经销商因此受益。城固县龙王庙社区副主任向文国也是元胡种植户,并在邮储银行办理了贷款。他充满感激地说:“邮储银行授信对我们社区的支持力度很大,授信额度达8000多万元,现在实际贷款4000多万元,元胡收购商贷款有300万到400万元。”

向文国介绍,一开始,龙王庙社区的农户对贷款心存疑虑,加之信用评级不高,都担心贷不到款。为打消他们的顾虑,邮银双方携手先从服务当地大户切入,做出口碑,让农户信赖,再通过大户带着其他农户一起贷款,并不断创新产品,满足农户的需求。

“2019年至今,我们在这里的贷款没有烂过一笔,手续阳光快捷,深受农户好评。”邮储银行城固县支行信贷员岳尧自豪地说。目前,龙王庙社区农户在邮储银行贷款金额已超过社区贷款总额的一半。

“在邮储贷款不用抵押、不用担保人,信贷员找到额(我)很快就给额放了款,帮了额的大忙哩。”龙王庙社区的元胡经销商对邮储银行的“元胡贷” 赞不绝口。

而在同属西北省份的甘肃省,经过多年的发展,湖羊产业成为了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主力产业之一,集养殖、加工和销售于一体,并形成了种草喂羊、羊粪积肥的良性循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产业扩大了,就需要资金注入。从2018年开始经营环县何家坪金广农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的黄金广,主要从事湖羊饲养、料草及肥料销售等。“生产经营最担心资金链出问题。

多亏邮储银行提供的15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黄金广说。

不仅如此,甘肃省邮储银行分行各分支机构围绕县域特色产业、重点乡村、特色村,通过县、乡、村一体化推进,全力服务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做好特色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甘肃省分行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发展思路,定制特色化金融服务方案。同时,加强邮银协同,以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持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今年,甘肃省分行已累计发放信用村贷款24.75 亿元,其中线上信用户贷款9.09亿元。

放眼全国,中国邮政积极搭建邮政为农金融服务体系,开展整村授信、整村开发,建成乡村振兴金融工作室5426个,全国融资E贷款发放280亿元,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有效破解“融资难”问题。

乡村振兴事关民族复兴,事关共同富裕,事关民生福祉。2018年以来,中国邮政聚焦农村“三难”痛点,发挥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 资源禀赋优势,推广集农村电商、普惠金融、寄递物流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逐步构建起农民获利、消费者获益、邮政获客、政府获赞的邮政惠农协同生态。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充当了一座“绿色发动机”,书写着无数田园与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振兴故事。

益阳邮政分公司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今年,更多资料+V:xx整理,我们村的农产品销售特别顺利,都是邮政帮的忙,他们既管卖又管运。”“现在网购退货只要到服务站就可以办,不用再跑到镇上去了。”“这里不但能取快递,还能拿团购品、用邮政积分兑换物品, 真是方便。”金秋时节,记者走进资阳区新桥河镇凤凰坝村,看到听到的是, 男女老幼交口称赞邮政便民利民项目落地给他们带来了便利和幸福。

近年来,益阳邮政分公司以“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体系走在前列”为己任, 加大在发展农村电商及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上的各项投入,在全市各行政村全面推广数字化、多功能的邮政便民服务站点,构建金融、寄递、电商、店主的多方共赢、协同发展生态,推动邮政服务乡村振兴系列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数字化、多功能站点全覆盖。

一、建设体系,打造共享寄递平台

“我这个小店起先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商超,但是前几年在邮政公司的帮助下‘摇身一变’,升级成了便民服务站点,现在除了正常卖货,额外的收入也不错。”记者走进凤凰坝村的邮政便民服务站,只见店内整洁有序,顾客络绎不绝。身穿“中国邮政”红色T恤的服务站负责人龚立,正在和前来取件的居民交谈。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普遍交通不便,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市场的触角不断深入到农村腹地,到达边远山区,“消费品下乡, 农产品进城”成为新时代百姓的迫切需求。近年来,益阳邮政按照“覆盖城乡、功能齐全、惠及民生”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乡镇邮政便民服务站、盘活村级邮乐购站点,加强与民营快递公司和相关政府部门沟通,深化邮快合作,打通邮件到村的“最后一公里”。“益阳邮政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龚立告诉记者,2016年7月,益阳邮政分公司结合自提点建设规划,与区乡村振兴局、新河桥镇政府、凤凰坝村委会进行协商研讨后,开始在村内选址建立邮政便民服务站。由于龚立的商超地理位置好、经营口碑佳, 她成为益阳邮政分公司委任的服务站站长。

“邮政便民服务站建立以后,新装了好几排快递架,归集了部分快递公司邮件,邮政公司投递员每天将到村的邮件从资阳片区共配中心送过来,再将乡亲们在站点寄的邮件收上去。”龚立向记者介绍,在邮政便民服务站建立之前, 由于村里没有快递站,周边乡村里的百姓寄、取一次快递都要跑好几公里去镇

上,非常不方便。如今,多家快递集中到综合便民服务站,寄取快递在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就能实现,大大方便了周边百姓。在龚立所在的凤凰坝村站点, 每天投送的邮件就有40余件,旺季的时候能够达到百来件,大大提高了投递效率,让包裹更快到达村民手中。

为加快三级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便利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 益阳邮政分公司成立了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工作专班,坚持“争取政策、邮政主导、开放共享”的原则,积极对接政府力量,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公司发挥“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资源禀赋优势,打造“邮政网点+ 站点”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综合便民服务站点、湘讯通、村口墙体、邮运车辆、宣传折页、海报等载体,通过“进村入户”宣传,积极引导客户在站点办理相关邮政业务,推动“绿卡村”建设和“六个不出村”目标达成。

二、数字赋能,叠加多项便民服务

“老板,买单!”“老板,帮我兑了积分!”在桃江县筑金坝村的邮政便民服务站,站点负责人熊元元熟练地拿着扫码枪扫码、收款,帮顾客兑换积分。眼下正是店里的业务旺季,今天更是遇上了村民赶集的日子,站点里人来人往, 村民有拿快递的、兑积分的、买东西的尽管忙碌,熊元元却忙而不乱、忙中有乐。作为邮政“进销存”试点站点,熊元元的店里第一时间换上了邮政提供的双屏收银机,小店的收银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再也不用担心算错账、收错款。熊元元负责的站点是益阳邮政分公司“进销存”试点站点之一。在益阳,像这样的试点站点共有300个。2022年以来,益阳邮政分公司联合上海邮乐公司驻益阳团队在运营组织、问题摸排、发展策略、培训推广、业务叠加、站点激励、“网点+站点”黏性提升等方面作出了探索。焕然一新的“进销存”系统推动了邮政“网点+站点”数字化转型,有效扩大了邮政在农村的服务覆盖面。“有了邮政提供的进销存双屏机,店里的库存管理和收银工作特别方便快捷。”熊元元向记者展示起了进销存双屏机拥有的功能,除了能办理支付收单、批销商品下单、包裹代收代投等基础业务,还拓展了邮政积分兑换、扫码入会、简易险投保等多个功能,“有了它,我这儿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邮政加盟店了。”熊元元自豪地说。

2022年8月,全国邮政“进销存”项目在益阳邮政开展试点,分公司为部分站点免费配备了数字化进销存管理平台,成功实现“一键进货”,同时依托此平台,让站点同时具备农村电商批销、包裹自提、包裹代寄、支付收单、普惠

金融转介、普惠保险出单、社区团购等功能,让村里的商超依托邮政平台,“变身”成为多功能、数字化的邮政便民服务站点,大大提升了周边村民生活品质, 推进形成了邮政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同时,通过推广“进销存”系统在站点运用和定期组织站点人员培训,不断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末端站点实现数字化转型,带动乡村商超增收。

截止目前,益阳邮政分公司已打造300个“进销存”数字站点,“进销存” 站点累计完成包裹自提111.32万件;包裹代寄4.15万件;支付收单30.02万笔; 会员引流19912人次。实现了百姓舒心、商家受益的良好效果。

三、延伸服务,深化金融惠民便民

“感谢邮政和邮储银行工作人员上门为我们办理金融业务,真是太方便了, 解决了我们很多问题。”近日,益阳邮政分公司联合邮储银行资阳区支行,来到凤凰坝村的邮政便民服务站开展金融进乡村活动,现场为客户解答疑问、办理金融业务,把“方便”送到家门口,切实将惠民便民落到了实处。“站点就是我们网点在村里的‘窗口’,村民们关于一些邮政金融方面的问题,都是这些站点掌柜们在帮我们解答或者联系我们咨询。涉及到贷款方面的需求,也是他们主动帮忙联系我们邮储银行的同志提供上门服务。”资阳区新桥河邮政支局的外拓经理钟四美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进一步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 邮银协同开展工作,也能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益阳邮政依托邮政网点和站点形成的点线网络,面向村民开展“财富周周讲”理财沙龙、“金融知识下乡”、“防电信诈骗宣传”等活动,推动金融知识宣传与脱贫攻坚有效结合,助力农村居民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活动开展期间,全体员工积极行动,充分利用网点、微信、短视频平台、新闻媒体等线上线下渠道,创新宣传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普及金融知识,扩大宣传普及工作覆盖面,不断提高进乡村宣传活动影响力。2014年至今累计开展宣传活动2.6万场,切实提升农村地区群众理财意识、消费者权益保护、反诈及保险保障意识。

与此同时,益阳邮政分公司协同邮储银行益阳分行成立惠农工作室,加快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力构建邮政惠农协同金融服务生态圈。双方通过邮银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及时为辖内客户提供相应信贷、理财等金融服务,有效解决乡村地区创业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挂牌建成信用村1066个,累计为信用户发放贷款1.28亿元。

另一方面,精准对接“三农”服务需要和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发展需求,公司不断加强融资产品业务创新。设计“黑茶互惠贷”“稻虾共生贴息贷”“农业特色贷”等符合本地需求的特色助农信贷产品,充分满足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截至目前,邮储银行益阳市分行已累计向1200余户种养殖大户提供信贷融资4.7亿元,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达35.69亿元,实现贷款业务低成本、高效率,真正做到支农助农惠农,让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从强化“网点+站点”管理到持续叠加赋能,再到构建融合服务生态,记者由衷地感受到一个个邮政便民服务站点,正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展现着大作为, 邮政标准化的村便民服务站点已真正融入了新农村生活,细致的邮政服务也走进了每一位村民的心坎。

益阳邮政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高昌华表示,公司将总结提升现有的站点建设经验,精准务实,创新担当,打造更多各具特色的综合便民服务站,为服务农村市场探索更多的新方式、新路径,为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积极贡献邮政力量。

烟草公司贵州省局(公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抱起一堆烤好的烟叶,进行简单的分类后,打包成捆,陈勇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收进储藏室。在那里,一捆捆金黄的烟叶整齐地堆放着,等待着开仓收购的日子。

陈勇是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阿戛镇齐心村的一名烟农,看着金黄的烟叶, 他说:“等卖了烟,娃儿上大学的钱就有了,装修房子的钱也有了。”

烟叶产业是水城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近年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定点帮扶水城区,有力推动了当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烟草力量。

一、鼓起群众“钱袋子”

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鼓起群众“钱袋子”的必由之路。  贵州省局(公司)把烟叶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

衔接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烟叶产业链条完整、生产技术先进、市场较为稳定的优势,坚持烟叶生产计划、惠农政策补贴、生产技术指导等优先向水城区倾斜,全力支持水城区“做稳做精做强”烟叶产业。

在贵州省局(公司)的支持下,水城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烟叶生产水平持续提升。在米萝镇铜厂村,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通组路将各个村寨串联起来。行驶其上,满目美丽的田园风光。沿线村民有的正在烟地里劳作,有的正在山上放牛。一条条硬化路打通了村民致富“最后一公里”,提振了他们增收致富的信心。

板板房组烟农李少举对村子道路的变化感受颇深:“以前我们村里基本上全是泥巴路,无法通车。通组路修通前,一到烟叶收购的时候,我就愁,走路去卖烟,实在是费力,12公里左右的路程要走好几个小时,天不亮就得出发。”

“结对帮扶后,我们与村两委通过大走访,了解到群众在生活生产尤其是出行方面存在困难,于是多方筹集资金,帮助铜厂村修建了8.1公里硬化村组公路和5公里机耕道。”贵州省局(公司)驻铜厂村第一书记邓强介绍道。

2018年,铜厂村实现了通组路全覆盖。道路通畅,让越来越多的产业得到发展。烤烟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2728亩增加到3144亩;刺梨、猕猴桃等种植业, 以及牛、鸡等养殖业也在铜厂村快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致富门路。

今年,在贵州省局(公司)的支持下,水城区落实烤烟合同种植面积3.08

万亩,涉及13个乡(镇)38个行政村,种烟农户1211户,计划收购烟叶7.5万担。

二、村庄有了“新样子”

傍晚,齐心村文化广场,村民胡雍昌在悠闲地散步。

“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地,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大广场,孩子们有了玩耍的地方,老人们饭后在广场上散步、围在一起下象棋,广场舞也流行起来了,生活越来越有滋味。”胡雍昌感叹道。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贵州省局(公司)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突破口,聚焦农村沟渠治理、厕所改造与提升、村寨综合环境治理等重点,帮助水城区推进道路畅通、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等工程,提升村寨人居环境。

2021年以来,贵州省局(公司)累计在水城区开展示范村寨、产业路、学校改造等项目19个,让全区村寨旧貌换新颜。

在铜厂村,家家户户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有些村民在院子里种上了花草、树木、蔬菜等,房前屋后的杂物、道路上的垃圾早已不见踪影。

铜厂村是贵州省局(公司)建设的示范村寨之一。贵州省局(公司)投入专项资金,帮助铜厂村开展沟渠清理、排污管道铺设、绿化修复等,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以前,我们都很羡慕城里人,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有了排污管道、化粪池,污水集中处理,路上有人打扫,大家的卫生意识也提高了,里里外外都干净得很。”村民松德方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民群众既是直接受益者,也是关键参与者、建设者。在铜厂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驻村干部、村两委积极发挥作用,动员村民主动参与其中。

“村民作为当地环境治理的主力军,要积极发动、加强引导,只有他们真正转变思想认识,参与其中,才能持续让乡村变得更美好、更宜居。”邓强表示。

齐心村、铜厂村的蜕变,正是贵州省局(公司)助力乡村建设的缩影。2022 年,贵州省局(公司)在水城区齐心村、群福村、中坝村和铜厂村开展的示范村寨项目建设,让359户1440人直接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福利。

三、共同迈向“好日子”

“冉书记,你不要走,我们想要你继续驻村,帮助我们。”2023年4月,贵州省局(公司)两年一次的乡村振兴驻村轮换工作启动,在群福村,村民们对着即将离开的“冉书记”异口同声地说。

村民口中的“冉书记”,名叫冉清,是2021年贵州省局(公司)派驻群福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也是贵州省局(公司)帮扶六盘水市水城区工作队的一名队员。

秉持“好人好马上前线”的原则,贵州省局(公司)大力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干部驻村。截至目前,他们已派出20名业务骨干驻村帮扶。两年里,为了巩固好群福村的脱贫攻坚成果,冉清结合群福村实际,把烤烟产业、群福食用菌生态示范产业园、有机肥加工厂作为助推群福村经济进步、稳定村民收入的主要抓手。

“真的很感谢冉书记,我家有3个孩子,老人身体不太好,都需要有人照顾, 外出打工不太现实。冉书记就推荐我去村里的食用菌厂上班,还让我尝试做护林员,现在我每个月收入也有4000元左右,生活保障更好了。”群福村村民刘爱全说。

驻村两年,冉清把群福村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用一桩桩小事、一件件实事取得村民的认可和认同。2023年5月,经上级部门批准,冉清继续留任群福村驻村第一书记,群福村村民的愿望实现了。

以驻村干部为先锋,贵州省局(公司)主动融入水城区农业农村发展大局, 深入分析帮扶村资源禀赋、潜在优势、产业现状,不断优化产业引导、合作社组织、市场化运作工作模式,深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群众”组织形式, 推动6个村集体经济做优做强,确保村集体和群众长期受益。

在群福食用菌生态示范产业园里,他们配套建设了1个有机肥加工厂。这是贵州省局(公司)结对帮扶水城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之一。有机肥加工厂的运行,实现了食用菌物料的生态绿色循环利用和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 吸引了更多人返乡创业,带动了群众共同富裕。

“目前有机肥加工厂年产有机肥约5000吨,运行以来已经为群福村带来80 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带动16名当地村民务工,实现村民务工总收入36 万余元。”群福村党支部书记张贵林说。今年6月,贵州省局(公司)帮扶六盘水市水城区工作队获“全省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

任务。贵州省局(公司)表示,他们将笃定信心、再接再厉、真抓实干,努力让帮扶村产业更强、农村更美、群众更富。

烟草江苏徐州市局(公司)以农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金秋十月,丰收的喜悦在田间荡漾,记者一行驱车前往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魏庙镇。

如画的风景里,一个半人高、一身绿衣的玩偶“金仔”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停车、开门,拍照、打卡,“金仔”身旁的公交车站牌赫然写着“金丝利零售博涵站”,而“金仔”招手的方向,就是徐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农网网红示范终端“金丝利零售”博涵便利店。

在大家的惊叹与欢笑中,记者忍不住走进店里,去探寻徐州市局(公司) 以农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故事。

一、一店多能搭建便民新平台

在服务乡村振兴大局的过程中,徐州市局(公司)没有单纯就网建而论网建。

徐州烟草商业系统市、县两级部门主动对接徐州市农业农村局以及各乡镇政府职能部门,既向地方政府介绍行业农网建设相关政策、目标、成效与挑战, 又从地方政府全面了解了乡村振兴的助农项目、政策导向、实施情况,为农网建设拓宽思路、争取支持。

“金丝利零售”惠民小站,便是徐州市局(公司)主动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局的生动实践。

通过与当地政府、金融机构、供销社、邮政等单位合作,徐州市局(公司) 以“金丝利零售”惠民小站的形式集成爱心驿站、卫生医疗等公益便民服务, 将农网终端打造成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综合惠民服务体。

博涵便利店的共享水吧就放在门口,免费为村民和过路人、环卫工人提供饮用水。“爱心驿站”提供应急药箱、应急充电宝、缝补针线、共享雨伞、老花镜等,随时帮助消费者和周边村民应急。

“我的店虽比不上城里的大商场,功能却不少。门口空间大,小朋友在这里玩摇摇车,村民在这里跳广场舞,晚上还能放露天电影,每月还有一次免费的健康咨询活动,烟草公司会请专业的医护人员给老人义诊。”店主孙慧萍骄傲地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在沛县县局(分公司)的帮助下,博涵便利店与农村商业银行合作,设置了农村普惠金融支付服务点,成了村民家门口的“政务大厅”,为村民提供代扣代缴水电、燃气、保险等费用。

“我们走进农网终端调查需求,主动发掘农网客户和消费者的‘急难愁盼’, 做实‘一店多能’,为乡村振兴作出实绩。”据沛县县局(分公司)品牌管理员臧凤夷介绍,他们收集了农网零售客户货源供应、非烟赋能、金融服务、直播带货等11类34项经营与服务诉求,为拓展农网店铺盈利渠道奠定了基础。

今年以来,徐州市局(公司)设立爱心驿站24个、生活代扣代缴费点18个、快递收发点31个、图书借阅专区10个、直播角1个,组织电影下乡6次、爱心义诊4次、农技指导50次,将服务落实在了家门口。

一个个“金丝利”店招进镇入村,徐州市局(公司)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农网建设沿着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的方向前进,打通了便民惠农的最后一公里。

二、数商兴农实现营销零距离

秋风送爽,贾汪区潘安湖街道丁海滨便民店花香四溢,店主丁海滨正在打包马庄香包售卖给游客。

“游客不是本地人,怎么知道这里有马庄香包呢?”面对记者的好奇,丁海滨打开手机,在“金丝利微店”搜索丁海滨便民店,窗口很快显示出各种当地特色非烟商品。线上选购既可以添加地址快递上门,也可以到店取货,便捷又高效。

丁海滨认真介绍操作过程,还熟练地展示了自己使用店铺管家和积分商城进行结算的过程。这只是徐州市局(公司)引导零售客户学习掌握的技能之一。

今年7月,徐州市局(公司)专门开设“农网零售成长营”培训班,设置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店铺经营管理、店铺服务设计、店铺日常维护、店铺场景服务5项课程,通过“集中培训”和“店内带教”相结合提升客户新零售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

在农网终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许多零售客户解锁了新技能。

在沛县,通过近些年电商产业的带动,“中国淘宝村”五段镇后六段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今年3月,村里的悦乐便利店店主许会会申请加盟“金丝利”, 主动向烟草公司学习直播带货技能,如今店铺已经成长为“电商特色农网终端”。

“烟草公司教我开网店、做直播,我的瓶子便宜又好看,店里和网上都有不错的销量,收入比以前提高了20%以上。”许会会像一位导购,向记者仔细介绍店里极具特色的工艺玻璃瓶。

今年,徐州市局(公司)主动对接香溢融媒、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为客

户牵线搭桥引入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非烟货源,借助“金丝利微店”直播等线上平台开展助农直播16场。

零售客户接触、感受、应用新技术,从“田间”到“指尖”的变革,正悄然改变着徐州农网终端的零售模式。

三、产业振兴呼唤返乡“青春力量”

在五段镇,超亿百货商店店主高畅讲述了自己与“金丝利”的故事。早年间,高畅的婆婆杜红侠经营一家小卖铺,收入微薄。

为补贴家用,高畅与老公进城打工。每次离家前她都十分不舍,心想:“我能不能就在老家开一个像城里那样的便利店?”

今年7月,高畅和丈夫回家了。烟草公司工作人员得知她的想法,主动上门帮他们量面积、选设计、找商机。

“烟草公司给了我专业的指导和帮助,现在店铺收益越来越好,还有家人陪在身边,我感到很幸福。”高畅说。

更让高畅一家高兴的是,在沛县县局(分公司)帮助下,超亿百货商店入选了沛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金丝利”创业驿站名录,成为集就业帮扶、技能培训、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创业赋能门店。

高畅从此又多了一份使命感。“我要积极学习、努力上进,带动更多老乡创业就业。”她坚定地说。

乡村振兴的路上,还有许多“青春力量”与徐州烟草并肩前行。

在铜山区汉王镇紫山村紫金山文化景区伯恩便利店,“90后”店主吴希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和乡村振兴大局,积极为群众服务。

“紫山村大力发展新农村旅游,需要一家便利店服务游客和村民,‘金丝利’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吴希说。

吴希的店铺格局呈弧形延展,在客户经理的帮助下,陈列得很有创意:收银区在中间,“乡村振兴美丽汉王”的标语张贴在收银区后的墙上;一侧是非烟商品区,分区合理、陈列整齐;另一侧是非遗文化展示区,摆放着当地农特产品和剪纸艺术作品。

一路走来,徐州市局(公司)以农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想方设法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更吸引了许多“青春力量”返乡,一起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下一步,我们将以农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全

面打造‘精品农网’‘品牌农网’‘服务农网’‘生态农网’,统筹推进卷烟营销城乡网络一体化协调发展。”徐州市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经理庄卫民表示。

金昌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综述

金秋时节,大地流金。永昌县六坝镇七坝村风景如画,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漫步,花木繁茂葱茏,绿意扑面而来,整洁宽阔的水泥路延伸到全村各社, 新颖别致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中央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或在文化墙下驻足观赏,或在山楂树旁纳阴乘凉细数这几年的新变化,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这几年,人居环境变美了,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七坝村支部书记贾发德告诉记者。

千里沃野披锦绣,“农”墨重彩绘新篇。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聚焦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共同富裕先行区,结合开展“三抓三促”行动,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任务,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起步良好、稳中有进、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业兴:鼓起村民“钱袋子”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振兴。产业兴,百业兴。

永昌县新城子镇塔儿湾村地处祁连山北麓浅山区,历史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村,每年羊存栏量达到5万只,牛存栏量8000头左右,长期以来畜牧粪便的处理存在很大的环境污染隐患,村“两委”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了金之裕生态有机肥厂。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牲畜粪便带来的污染问题,同时有机肥可用于种植高品质无公害蔬菜,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有机肥1.3万吨,产值达到260万元,除去人员工资、原材料成

本、资金分红等,预计村集体经济净增加27万元左右,可有效带动本村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为村集体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塔儿湾村党支部书记高明礼说。

塔儿湾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壮大村集体收入,是我市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剪影。

我市始终把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市一产增加值达到6.76亿元,增速6%;农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达到12189元,增速8.1%。

近日,在永昌县焦家庄镇南沿沟村,一大片胡萝卜田中,收割机翻起一垄垄土地,一根根橙红色的胡萝卜跃然而出,40多名妇女手脚麻利地将符合销售条件的胡萝卜装袋封口。另一边,工人们将装好袋的胡萝卜搬上拖拉机,再转运到大卡车上销往外地市场。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我市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新认定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28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联农带农力度,海量辣椒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承接434户1249.9万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全部按9%分红;61%的农户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获得经营收益。

今年以来,我市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8105人次,组织线下线上招聘活动52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8万人,人均劳务收入达1.62万元。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面积32626.7公顷,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54953.3公顷、流转率达68.2%。

落实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资金49937.33万元,持续增加人均转移性收入。探索链主企业带镇、龙头企业带村协同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制定实施《链主企业带镇、龙头企业带村行动实施方案》,212家规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带镇、带村全覆盖。

二、人旺:聚起振兴“精气神”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保障。

今年8月,全市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市内晒”演讲比赛举行,经过县乡村三级近1000场次的层层选拔,18名选手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站在了“市内晒”的舞台上。比赛中,选手们结合各自经历,用鲜活的事例、真挚的情感,讲述乡村故事、分享工作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充分彰显了全市乡村振兴一线党员干部躬身实干提效能、凝心聚力促振兴的良好精神风貌。

我市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骨干队伍,持续推动政策向乡村一线倾斜、人员力量向乡村一线集聚。

——安排推进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班、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等班次6期, 目前已举办2期村党组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培训乡镇党委组织委

员、村党组织书记151人。

——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截至目前,全市共培养订单定向生23名,全部安置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制定《2023年金昌市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计划》,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从开展“引智送技下乡”活动、实施就业创业培育计划、实行乡村人才“提能”行动等方面提出了13条具体措施,全力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加大院地校地合作力度,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签订校地院地合作协议,建立科技小院、综合试验站、试验示范基地(站) 7个,柔性引进30余名专家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有着很深厚的故乡情结,外出返乡人员见识广、有技能、有文化,他们的记忆里有老屋升起的袅袅炊烟,有儿时池塘边的欢声笑语,有故土难离的乡愁。我市充分运用好人才的感情归宿需要,抓牢亲情乡情这根纽带,注重激发他们的故乡情结,让他们不仅看到、更要感受到故乡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慢慢产生出奉献家乡、回报家乡的想法,为家乡不断取得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使有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的工商企业主、技术人才、高校毕业生主动回乡建设家乡。

三、村美:勾勒乡愁“好风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

在金川区双湾镇龙寨村,一排排新式住宅整齐划一,前庭后院干净整洁, 过去背街侧巷柴草堆、土堆随意堆积,草棚、茅厕、养殖窝棚乱搭乱建的现象都已不见踪影。

“过去我们农村住的是土坯房,生活环境差。现在,我们也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新房子,用上了水冲式厕所,生活很方便。”双湾镇新粮地村民高泽民说,这两年,村上持续开展环境整治,组织村民清理死角垃圾,治理乱堆乱放,建立污水处理系统,环境变好了,生活也方便了。从柴草垃圾随处见,到美丽清洁都叫好。自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以来,全市几乎每个村庄都发生了这样令人惊叹的变化。

和美乡村,“美”是题中应有之义。房前屋后花草掩映,竹篱随油路延伸, 农家庭院白墙黛瓦,与远处的祁连雪山遥相辉映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促进农村环境升级。

制定出台《金昌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 年)》及年度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1344”行动,全市计划新建农村卫生户厕1457座,已完成725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12%;生活垃圾治理率达100%,金川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全覆盖。聚焦家美、院美、村美、风尚美、心里美“五美”共建,深化拓展村庄清洁行动,固化落实“村庄清洁公约”“卫生评比”“美丽庭院评选”等制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法治化治理,《金昌市乡村清洁条例》立法工作按程序进行。

同时,做好农村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完成农村地区热源清洁化改造240.16 万平方米;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继续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环境状况摸底排查工作。全面推进防沙治沙与村庄绿化,实施金川区、永昌县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项目,深入开展义务植树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人工造林804公顷、森

林抚育368.5公顷、退化草原生态修复1340公顷、退化林修复67公顷、沙化土地综合治理6298公顷,绿化乡村建设示范村24个。

如今,穿行在金昌,但见一步一景,一村一韵,这些美丽乡村各显特点, 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四、铸魂:幸福滋味上眉梢

和美乡村,既要“塑形”,更要“塑魂”。

9月,在永昌县城关镇,一面长达百米的手绘红色文化墙成为当地新的网红打卡地和文明风景线,吸引城乡群众驻足观看、拍照留影。

这面以“弘扬中国精神• 喜迎党的二十大”为主题的手绘文化墙,由永昌

县城关镇天锦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辖区文化惠民志愿服务队的美术老师手绘而成。一幅幅绘制精美、构思巧妙的画作,让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17个中国精神谱系生动形象地跃然墙上。

在金昌村镇社区,类似的文化墙随处可见。金昌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力弘扬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守正创新。

——创排贴近农村生活实际的文艺节目10多个,运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开展文艺宣讲105场次,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深化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全市139个行政村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持续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对群众婚丧嫁娶等活动全程监督、评议。

——持续推动农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先进典型等评选表彰,县级以上村镇占比达80%以上,组织举办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大赛, 孵化培育10个具有影响力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项目品牌,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开展“优秀群众文化节目线上展演展播”活动,推出“文化微视频” “艺术慕课”等品牌栏目,让农村群众便捷享受数字文化服务。在具备条件的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点,配建体育健身器材10套以上,逐步扩大总分馆制覆盖范围。

“风貌改造是不是得整体规划?一个社一个样,看着都不舒服!”“村里常住人口少,是不是考虑只改造312国道沿线的民居?”“一定要把好关口,按照规划统一改造标准!”在永昌县六坝镇七坝村村民协商议事大厅内,村民代表你一言我一句表达着各自的诉求。

“我们村围绕群众关注度高、反响强烈的民生问题,先后组织开展了‘居住点风貌改造提升’‘土地托管服务’等议题的协商议事活动,一些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全村也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协商议事找到了破解基层难题的‘公开讲话’,架起了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七坝村村民协商议事会主席、村党支部书记贾发德心里时刻惦记着村民和村里的发展。

乡风净、民风纯、思想齐、干劲足。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似春霖甘露, 催生着文明之花,也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我市不断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持续深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总支、党委)—网格(村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四级党组织体系,建立网格快速发现、村级汇总报告、乡镇分级分流、部门协同处置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精准精细服务群众。扎实推进平安金昌建设行动,部署开展“两无”(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

“三不”(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创建行动,调解矛盾纠纷1319件,动态摸排梳理重点信访事项36件。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金昌的广袤乡村正不断释放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蕴含的潜能和力量。

石村乡村振兴发展纪实

近年来,城区东涌镇东石村坚持党建引领,主动谋划、积极探索发展稳健投资型经济、优质物业型经济,带动村民增收,不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一、聚焦人才培育

今年8月,东石村举行2023年度助学济困座谈会暨助学金颁发仪式,为该村考取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11名优秀学子发放助学金。“我们村每年给每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奖励3000元,通过这种方式激励村里的孩子努力学习,获得更强本领。同时,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后,能够回馈家乡,发展家乡!”东石村党总支部书记江胜东告诉记者。

东石村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更多资料+V:xx整理,抓好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 通过发动乡贤,组织开展助学活动,为家庭困难的学子解决后顾之忧,营造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自2020年以来,该村党总支连续4年组织助学济困活动,奖励考取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优秀学子48名,资助贫困学生15余名, 累计发放助学金23万元,得到了村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为人才返乡打好“乡情牌”。

二、聚焦产业辐射

走进汕尾市声武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包装精美的炒米、芝麻、花生江胜东向记者介绍,该公司的负责人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位乡村“能人”, 他自主研发了炒米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稳定性,现公司年产值达到690万元。

东石村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利用深圳市帮扶资金,投资入股汕尾市声武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通过按年分红的方式,为村集体每年增加4万元集体收入,并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同时,公司与周边农户签订大米、花生、芝麻等原材料购销合同,带动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事种植业,闯出致富路、谱出致富经,实现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此外,该村还积极探索发展优质物业型集体经济, 合理利用集体土地,经村民代表大会商讨同意后筹建三栋创业楼,面积总计4000 多平方米,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截至目前,东石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达到20万元。

二、聚焦富民强村

为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东石村按照“盘活资源、阵地共享”的思路,

凝聚多元主体力量,筹集建设运营资金,设立幸福食堂,完善空调、沙发、消毒柜等设施配备,聘请具有餐饮经验的村民作为厨师,加强幸福食堂运营管理, 为邻近的孤寡老人做好用餐服务。同时,发动党员志愿者、社工为腿脚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切实让他们感受到村党组织的关心和社会的关爱。目前,幸福食堂长期为15名老人提供免费就餐服务。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东石村内自来水供应、主干道路硬化和库河清淤清污等工作已逐步完成,全村共改造危房336户,实现危房清零,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东石村将文化讲堂、图书室融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图书、象棋、音乐和儿童活动等服务,今年以来开展活动9场次,服务群众100多人次。

湖乡乡村振兴纪实

近年来,吉木萨尔县庆阳湖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创新绩。全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庆阳湖乡徐徐展开。

一、产业旺,聚力发展谋振兴

9月10日,在庆阳湖乡二工梁村农作物种植检验及病虫害检测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在安装检测仪器。目前该项目4000平方米的场地已完成硬化,预计3个月后,项目进入调试阶段。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庆阳湖乡及周边乡镇农作物种植检验及病虫害检测能力。

庆阳湖乡打破组织体系壁垒,按照地域相邻、人文相近、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以发展潜力强、特色示范明显的二工梁、双河、东庆3个村级党组织跨村联建企业,成立吉木萨尔县庆农发农业有限公司,将二工梁村1150万元的农业机械、东庆村280万元农业机械和300万元农机大棚一并入股公司,盘活村级闲置资源,将双河村560万元闲置养殖圈舍用于公司养殖;同时做足土地资源文章,双河、二工梁村将农户手中流转的3000亩土地入股公司,通过“1+1” “1+N”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其他村“抱团发展”。

庆阳湖乡农业(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国权介绍,吉木萨尔县庆农发农业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土地租赁、农机服务、砖厂服务、养殖服务四大类。预计今年该公司通过流转土地、犁地耙地、收割小麦、红花等经营,收入可达200万元以上。

今年,庆阳湖乡因地制宜组建跨村党建联盟,探索实施“跨村联建”新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形成了“一点多线、由线到面、全域推进”的新格局。

二、生态美村,容村貌展新颜

金秋时节,庆阳湖乡东庆村农贸市场上人来人往,这里也是农牧民每周四赶大集的场所。今年,庆阳湖乡对东庆村进行整体改造,让这里的街景换了新面貌。

不仅如此,庆阳湖乡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了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积极推进“五清四建两管”工作,将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庭院”建设、清洁能源改造、村庄清洁行动等工作相结合,发

动全乡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出动车辆机械155台次,清理林带84千米、沟渠70 千米、废弃破旧的附属设施47座、危房危棚42座。

近年来,庆阳湖乡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定位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带动全乡经济发展迈上快车道。该乡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争取各级项目资金1577万元,修建人行道16168平方米、新建浆砌石7057米、沥青路面硬化3000平方米,安装各类配套设施。这些项目的建成,将让村容村貌整体得到有效改善,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三、乡风淳,凝心聚力谱新篇

这两日,走进庆阳湖乡二工梁村,放眼望去,整个村庄错落有致、果树成林,一派田园好风光。在村民文化广场上,“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等精神文明建设主题宣传标语尽收眼底。

近年来,庆阳湖乡注重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引导农牧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今年,庆阳湖乡打造了二工梁村活动室,还建成了乡村红色影院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广场,让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有了好去处。

此外,全乡各村还成立了艺术团队,吸纳爱好唱歌跳舞的村民全都加入进来,农闲时候大家一起排练节目,自娱自乐。“今年,我们还参加了县上举行

的百日文化广场活动,我们表演的节目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庆阳湖乡文化站文化干事孜南甫古丽• 吾拉英说。

随着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工作的扎实推进,原本村里杂乱的违章建筑、废弃栏圈变成了精心设计的“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乡村舞台把一部部好戏“送”到乡间、“种”进乡亲们心田;农家书屋以知识育民、惠民、富民,丰实乡村文化“粮仓”;“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让先进典型频频涌现,文明乡风不断焕发新气象。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如今,放眼庆阳湖乡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产业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更富了,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变为现实。

普洱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综述

曾经的普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现在的普洱,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普洱篇章,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生动实践,让全市经济发展大踏步赶了上来。近年来,普洱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结合普洱实际找准贯彻落实的着力点,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以茶叶、咖啡、肉牛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一、一片“叶子”富一方民

茶产业是普洱市第一支柱产业,是“衣食万户”的大产业,覆盖全市10个县(区)100多万茶农。一直以来,普洱市深入实施有机茶园建设、名企名牌培育、目标市场开拓、产旅融合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用一片“叶子”致富了一方民众,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基石。

每年春天,走进位于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的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基地,春茶开始吐新芽,茶园里每隔几米就立有粘虫板,香樟树、灯台树、木姜子树、沉香树等覆荫树错落其间,形成一幅具有生物多样性特点的立体种植现代茶园景观。

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是思茅区最早发展有机茶产业的茶企之一,该公司依托普洱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以优质高山有机茶为发展方向,已建成有机茶园基地2010亩,建立了从鲜叶原料到成品茶生产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同时,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连续对周边的茶园进行有机转换改造,茶农的10000亩茶园达到有机茶标准,获欧盟有机认证, 茶农依靠种植有机茶增收致富,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多赢”,让“绿色”成为发展新引擎。

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景迈山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积淀着古老、鲜活、接地气的历史人文资源。2021年,景迈山入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最佳旅游目的地”。

“随着景迈山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有的甚至成为我们的客户和朋友,我们发展茶产业的信心也越来越足。”景迈山上第一批试水

茶旅融合的当地茶人仙贡说,通过茶旅融合,她家的农家乐发展成了食宿一体的特色客栈,茶叶销量大增。其他村民也纷纷追随她的脚步,开起了民宿、农家乐,茶农“变身”成为“创业达人”,吃上了“旅游饭”。景迈山以茶为题, 不断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当地村民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从种茶采茶到制茶卖茶,从路边的小饭店、小茶摊到特色民居、客栈、茶店,发展旅游产业成了他们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直以来,普洱全面构建从茶园到茶杯全过程有机管理体系,高品质有机茶受到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茶农加入了发展有机茶产业队伍;坚持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并重,以公共品牌支撑企业品牌,以企业品牌开拓市场,推动茶产业朝着品牌经济方向发展;利用“普洱”无形资产,以“+旅游”的方式加强产业联动,将旅游体验融入茶产业的各个环节,探索走出了“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发展新路径一片小小的茶叶,串起绿色发展产业链,成为致富千万家的“金叶子”。

二、一杯咖啡里的“小康梦”

普洱有着130多年的咖啡种植历史,30多年的规模化种植史,20多万人从事这项产业。小小的咖啡豆改变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咖农的收入实现翻番,更多的乡村妇女在咖啡地里开启了全新的“职业生涯”咖啡产业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

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富岩镇芒冒村,藏着一家致力于发展精品咖啡的庄园——天宇咖啡庄园,它虽然地处山村名声不显,却将产出的精品咖啡豆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里的精品咖啡豆还被当作礼物送给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代表。2022年10月,天宇咖啡庄园的水洗咖啡豆再次入选星巴克臻选,实现向中高端精品咖啡市场的“突围”;同年11月,天宇咖啡庄园入选2022 “云南省精品咖啡庄园”首批名单,助力当地咖啡产业从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突围”,带动周边的村民小组发展咖啡产业,一粒粒咖啡豆成了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同时,为提高咖啡生豆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普洱市出台了《普洱市关于推动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将《普洱咖啡生豆精品率、精深加工率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作为配套政策,力争到2024年,普洱咖啡生豆精品率提高到30%以上,咖啡精深加工率提高到80%以上,全力推进普洱咖啡产业振兴。

“通过整合产业集群项目以及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全市已建成近百个咖啡

鲜果集中加工厂,在推进精深加工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咖农走咖啡精品化发展之路。”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咖啡鲜果处理中心的建成从源头上提升了普洱咖啡精品率,助推普洱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思茅区,2022年春节开业的野鸭塘河谷庄园是一个集咖啡繁育、科普、研学、文旅为一体的综合性咖啡庄园,庄园主理人杨鸿简曾经是一名教师,回乡创业后,开始专注于咖啡的产教融合及精品咖啡品牌的塑造、咖啡文化的推广,致力于为乡村振兴赋能加速。

为了进一步完善从“种子到杯子”的产业链条,2022年6月,杨鸿简在思茅中心城区创立了至域精品咖啡体验馆,建成了“一杯云南”义工平台,吸引咖啡爱好者来到普洱,体验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全过程。

随着全产业链的健全完善,小小咖啡豆释放了山乡巨变动能。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咖啡种植面积约70万亩,产量近6万吨,惠及咖农25万余人。

三、“一头牛”带动一个大产业

悠悠青草翠,普洱肉牛肥。在普洱大地,处处充满田园牧歌情调。近年来, 普洱市坚持政策促动、项目拉动、示范带动、品牌驱动整体发力,扩群增量、提质增效同步推进,农牧循环、绿色发展协同共创,龙头企业、全产业链相互支撑,紧盯各环节全力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一幅“牛气冲天”的新画卷。

普洱市出台《普洱市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市级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并成立工作专班,建立链长制,编制发展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养殖模式,着力打造高端肉牛养殖、加工基地。各县(区) 也相继出台政策措施,持续加大扶持力度,有力助推肉牛产业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政策推动下,有效拉动了企业投入发展。云南爱伲牧业有限公司形成“牧场—餐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思茅金润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已建成7.3万吨屠宰加工厂、0.4万吨冷库;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云南金孔雀绿色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出西冷、雪花等一批高端绿色牛肉产品;引进中林中福(云南)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菌草2.5万亩,建成澜沧菌草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多渠道为肉牛养殖提供优质饲草料。

在加快推进肉牛扩群增量工作实践中,普洱还发展形成了“分散养牛”与适度规模养殖两条腿走路的养殖模式。一方面,结合种草养牛的传统基础,鼓

励全民养牛,支持在千家万户饲养母牛繁殖犊牛。另一方面,企业带动作用逐步发挥。如以普洱傣司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实现“粮食收储、加工、养殖、粪肥利用”循环经济模式,促进绿色发展;以江城鑫福泰公司为代表,采取“托管代养”模式,实行肉牛寄养回收;云南金孔雀绿色公司与云南省草地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云岭牛”保种扩繁。

普洱还出台金融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探索出“肉牛+保险+信贷” “肉牛+信贷”金融模式,走出了“政府+平台公司+保险+银行+养殖户”新路子, 解决养殖场(户)筹资、引牛、饲养、销售等环节的难点问题。

截至2023年初,市外引进优质肉牛4.08万头;全市完成肉牛存栏93.94万头, 同比增长12.27%,出栏36.41万头,同比增长23.80%;肉牛产量4.17万吨,同比增长23.79%;实现农业产值35.31亿元,同比增长30.94%。

如今,普洱通过加强工作谋划,提高工作前瞻性,把握工作主动权,构建粮食产业加茶叶、咖啡、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花卉、牛羊、生猪、淡水渔业、乡村旅游11个特色产业,及烟草、蔗糖、天然橡胶产业的“1+11+3” 产业体系,以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化、标准化、市场化、集群化发展,以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大西村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十几年前,我们这里吃饭靠的是政府发的‘救灾米’,每年拉几十吨来, 就是全村人最重要的口粮。这里酒风盛行,等靠要思想严重,只顾喝酒不忙生产,主要经济收入靠种植烤烟,但是因为管理水平低导致产量低、品质差,汉话不会说、人居环境脏乱差”说起大西村以前的情况,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村委会副主任兼妇联主席祝兰芬连连摇头。

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距离塔甸镇政府42公里,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390户1841人,绝大部分属彝族支系山苏人。曾经,这里是深度贫困的山区村,2014 年,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7户1158人,脱贫攻坚期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 偏远、贫穷、落后、闭塞是这里甩不掉的印象标签。得益于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好政策,经过数年的发展,如今的大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苏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出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建设基础设施补齐短板

“以前,喝水都要靠背,住在山顶要到山脚去背水,两三公里的路程,非常辛苦,灌溉用水就更加困难了。”祝兰芬介绍,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西村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从道路、水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持续推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全村生产生活条件。

要致富,先修路。大西村全面实施进村道路、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如今已实现通村道路、通组道路、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户间道路全部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凝土路面,有效解决村民出行和农产品外销问题。同时,大力推进机耕路建设,降低村民生产成本,促进全村经济发展。“以前全是土路,下雨天出门一脚的泥巴,非常不方便,现在通了水泥路,晴天、雨天都不担心出行问题,田地里面也有机耕路,拖拉机可以开进去,搞生产就方便多了。”大西村以他斗组村民沐学林介绍,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今村里基本家家户户有微耕机,不少村民用大中型拖拉机、农用车等运送农用物资,大大减轻了农民种地的负担。

此外,大西村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各村民小组的农业灌溉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水窖、水沟、管网、提水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经济作物上山打下良好的基础。“每到雨季, 我们就把雨水蓄到水池、水窖,到栽烟的时节就不用去拉水了,不耽误移栽进度,烟农轻松了不少。”祝兰芬说。

为保障村民饮水安全,解决取水困难等问题,大西村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水源保护,保障供水质量,配置高标准的配水系统和消毒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入户率,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如今,大西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100%,供水保证率达到98%。“家家都通自来水,随时都有干净的水,不用跑几公里的路去背水了。”沐学林告诉记者,如今家里洗衣做饭用水样样都方便了。

二、发展多元产业促农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大西村紧紧围绕“筑堡垒、兴产业、带民富”的要求,立足村情实际,坚持长短结合,积极探索了“党建+产业”的发展模式,坚持主体产业烤烟发展不动摇,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经济产业,带动了核桃、大樱桃等林果经济产业的发展,做实做活了大山“绿色”产业发展文章。同时,建立土特产加工包装厂,打造一系列大西土特产品牌,为农产品增效。

“以前,我们种植的农作物比较单一,主要以烤烟、玉米等为主,生产技术也跟不上,一年下来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在村组干部的带领下,我们除了种烤烟、玉米,还种植花椒、辣椒、菜豌豆、花菜等农作物, 品种非常丰富,经济效益比以前明显提升,一年下来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大西村以他斗组村民祝进峰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时常组织村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各种农作物的移栽技术、管理技术都讲得清清楚楚,再也不会出现生产技术不够导致农作物广种薄收的情况,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

为持续带动村民增收,大西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村党总支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先试点,后扩展”的发展思路,探索发展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产业。“2020年,村委会利用村集体的1亩土地试种羊肚菌,截至目前,已经带动农户种植羊肚菌34亩,发展羊肚菌林下种植60亩。”祝兰芬介绍,如今大西村的羊肚菌销路已经完全打开,村民种出的羊肚菌,由村委会统一分级,再由经销商拉出去卖,村民完全不用担心销售的问题。

充分结合村情实际,大西村不断探索发展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大西村部分山地比较贫瘠,且水资源相对缺乏,目前,我们开始推荞麦种植,管理简单,不需要很多水分,今年,一共发放了8吨多的荞麦种子给村民。”大西村党总支副书记祝晓东介绍,曾经,荞麦是大西村村民的口粮,种荞麦完全是为了填饱肚子,如今,一公斤荞麦最低可以卖4元,荞麦成了村民增加收入的经济

作物。此外,村委会打算等荞麦花开的时候,举办大西村“苦荞花旅游节”, 吸引游客前来大西村观光旅游。

此外,养殖方面发展势头也愈发强劲,大西村不断提升传统土猪、小黄牛、山羊、绵羊的养殖水平,还成立了养蜂协会,发展蜜蜂养殖。下一步,大西村将坚持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在扩大产业规模、做优产品质量、做响大西农特产品品牌上下功夫,探索走出一条“党总支引领、党员带群众、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的产业致富道路,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大西村村民思想也发生了巨变,从原来的等靠要, 到现在的一门心思抓生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现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高,每到烤烟移栽季,凌晨5点烟农就早早地开着拖拉机来拉烟苗, 十几天的时间,烤烟移栽全部完成。”祝兰芬说,思路决定出路,村民们思想的转变,是大西村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擦亮美丽乡村幸福底色

走进大西村,各村民小组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院子里盆景、花草雅致美观,房前屋后井井有条,家禽圈养、农具摆放整齐有序,空地或种上蔬菜打造成小菜园,或栽上花椒“以前,卫生环境差,人畜混住,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扔乱倒。”祝进峰说,现在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了,人畜进行了分离,路上也没有人乱扔垃圾,公共区域有保洁员打扫,村组干部也会带头清理卫生死角,村子里经常都干干净净的,住起来很舒心。

近年来,大西村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门前三包”等举措,培养村民讲文明爱卫生的好习惯。按照“村委会投入公共服务为主,村民缴费参与公益事业为辅”的原则,实行垃圾保洁收费制度, 定期开展考核和评比,考核结果与烤烟合同面积分配、各村民小组党支部评先评优挂钩,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以奖代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努力打造干净、整洁、文明、舒适的乡村环境,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通过广播、宣传栏、入户宣传等方式,不断增强村民环境卫生保护观念。党员和村组干部带头开展卫生整治,提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广大村民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祝兰芬介绍,大西村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减少农机具乱放、杂物乱摆、垃圾乱丢乱倒等不文明行为。

制定《大西村人居环境整治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各村民小组结合实际聘用保洁员人数,由村民小组会议按“一事一议”确定并收取垃圾保洁费用,用于垃圾清运及保洁员的工资补贴等。同时,严格督促检查,村委会每个季度对村民小组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检查打分,评出红黑榜,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有效激发出村民的积极性,慢慢地大家都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自觉管理好房前屋内的卫生,村子自然就变得干净起来。

四、发展教育切断贫困根源

“不重视教育,是大西曾经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祝晓东说,曾经的大西村教育发展十分落后,村民对于教育也不重视,觉得读书无用,许多学生辍学,老师和村干部三天两头就要到村子里劝返辍学学生,没有良好的教育, 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始终无法转变。

为彻底改变大西村教育落后的面貌,转变村民不重视教育的思想观念,大西村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完善大西小学基础设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特色化办学等举措, 有效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和各项教育奖励扶持政策。确保适龄儿童100%完成义务教育,在各项政策持续帮扶和村组干部的努力下,大西村家长、学生对教育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 普遍树立了只有读书才有出路的思想。

“考虑到一些刚入学的孩子不适应普通话教学,大西小学针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彝汉‘双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慢慢适应汉语教学。”祝晓东介绍,山苏话是大西本地的通用语言,曾经许多大西人由于不会讲汉话,语言不通难以与外界沟通,他们不爱外出也不喜欢和外地人交流,现在从娃娃抓起,教育孩子们学好、讲好普通话,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基础。

“我家两个小孩都还在上学,只要他们愿意读书,我们家长不管多困难也要供他们上学,希望两个小孩以后都能考上好大学。”祝进峰说,现在村里人不管是家长还是小孩,人人都知道一定要读书,上一辈没有文化吃的亏,不能再出现在下一代身上。

“十多年前,大西村甚至没有几个高中生,现在不仅有大学生,研究生也有了,他们通过学习,用知识改变了命运,也为大西村的发展贡献力量。”祝晓东说,未来大西村将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大西小学基础设施、师资培训、教学设备更新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不断促进大西村教育均衡发展,让

教育发展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的大西村,不论是村容村貌还是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元、人居环境越来越舒适、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农闲时间,村民自己开着车带着家人外出旅游,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 祝晓东说,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却包含了大西村这些年的巨变,基础设施完善带来了交通的便利,产业发展带来收入的增加,教育的发展促成思想的改变, 一个个改变促成了大西村的巨变。

韶关市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韶关市立足农村发展实际,从乡村产业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三个维度入手,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次第展开。

一、“产业强村”促振兴

韶关的秋天,多姿多彩,“丰”景如画。

在南雄市雄州街道迳口村果场里,一颗颗金黄色的柚子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果农和游客们忙着采摘,构成一幅丰收图景;仁化县周田镇周田村水产养殖基地,400百亩罗氏沼虾迎来捕捞季,当地养殖户正铆足干劲张网捕虾,笑逐颜开庆丰收;位于浈江区梨市镇油茶产业园加工车间内,通过古法压榨、精炼、过滤、灌装等程序产出的一瓶瓶金黄色茶油正排排站在生产线上等待质检、包装,随后拉出车间送到消费者手中大好“丰”景,来之不易。今年以来,韶关精心谋划做好产业这篇大文章,继续围绕“6+6”产业布局,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农民拓展多种业态增收致富。

全面深入摸清105个乡镇(街道)、1444个村(社区)可利用资源资产,制定出台“一清单两图两表”,明确镇村有什么、干什么、怎么干。通过梳理, 全市镇级可利用资源有849项,村级可利用资源有3206项,高附加值农业潜力空间总面积约1286万亩。在此基础上,引导各镇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种养业智能楼房化养猪、高密度生态养鱼、“林光互补”等经济模式。今年来,全市新增高附加值产业项目814个,占比达67%。其中新丰县遥田镇引进观星农业公司发展牛蛙无污染养殖,试点推行“绿色牛蛙+沐泉鱼+光伏”模式,利用先进技术实现污水全部回收利用、零排放,养殖基地占地总面积约116亩,仅牛蛙一项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00多万元、年利润200多万元;光伏发电总投资1300万元,装机总容量3.6兆瓦,已完成2.1兆瓦建设,年利润约160万元。

土地有了,发展思路有了,谁来干?韶关推动在全市各涉农乡镇(街道) 设立以公司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强镇富村市场主体,探索出“强镇富村公司+物业出租经营+闲置资源盘活+社会有偿服务+乡村文旅运营+现代农业发展+助农服务体系”等“1+N”的经营合作模式,培育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目前105家镇级强镇富村公司中有102家强镇富村公司已实现盈利,已有31个公司累计营业额超500万元,2023年以来新增营业额3.93亿元,实现利润3179万元,带动1053

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占比87.24%,销售农(副)产品1.58亿元,解决就业人数3636人,支付农民薪酬1292.75万元,有效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此外,出台《韶关市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十八法》《韶关市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八法》等政策措施,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资产赚租金、产品变现金、劳务挣薪金。比如,建立并投入运营160个乡村振兴车间,累计吸纳脱贫人口932人、人均月增收2792元,带动村集体增收952.8万元;曲江区建成项目7个光伏产业项目,带动增收271.7万元。

二、“提升颜值”展新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上阳陂村,一排排新式住宅整齐划一,前庭后院干净整洁,过去背街侧巷柴草堆、土堆随意堆积,草棚、茅厕、养殖窝棚乱搭乱建的现象都已不见踪影。

据了解,该村投入800多万元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对村广场、房屋外立面、排水设施和村巷道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整治提升,新建文体广场约2660平方米、新铺碎石路约560米、铺设沥青路面约246米、主巷道硬底化约500米、支巷道硬底化约2600米,新增路灯60盏,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和美乡村,“美”是题中应有之义。韶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抓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断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促进农村环境升级。

持续推进村庄美化绿化亮化,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三线”改造等工程,助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印发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推进污水治理,截至8月底,2023年全市新增249个自然村完成治理,其中资源化利用比重由去年底的33%提升至38%;推进7个森林乡村、3个绿美古树乡村、3个绿美红色乡村和1个古树公园建设;推动纳入乡村振兴规划的村庄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872个村达到美丽宜居村,占比72%,干净整洁村以上达标率达100%。

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和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参与打造全域美丽、生态宜居的精美乡村。今年我市获评省

级“美丽庭院”50户,“美丽庭院”示范户3户和“美丽庭院”示范村2个。  在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建设的基础上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把全市农

村建成为各具特色的精美农村画卷,推动县城、圩镇、农村同建同治同美。累计完成打造桃李人家”“云髻乡韵”等24条示范带,“南岭画廊”“环南水湖” “高山峡谷”等9条示范带在建设中,已建设总里程606.8公里,涵盖222个行政

村约42.46万人。依托示范带建设的仁化县河富大井村民宿、爱树•  丹霞山苑民

宿项目荣获美国缪斯设计奖金奖,仁化县新龙村获“亚洲都市景观奖”,进一步推动乡村风貌大变化、颜值大提升。

三、“治理铸魂”聚合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不断完善乡村建设“硬实力”的同时, 韶关逐步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

今年以来,韶关不断加强基层治理,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了以党委领导为核心,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等多元力量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格局,推动治理能力延伸到“神经末梢”,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13864个村民小组实现党组织全覆盖,行政村“清单制”运用占比达100%,治理能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各县(市、区)相继开展创新实践,其中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成立11个党群理事会,引导热心村民共同治理村小组事务,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结合“社会治理我先行”活动,发挥“家门口”调解室作用, 累计开展矛盾纠纷摸排180余次,受理矛盾纠纷39宗,调解成功36宗,成功率92.3%;仁化县城口镇恩村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群众办事解难的窗口,配套建设乡村振兴“一校三站”等实体化功能场所,打造成为农技培训、提升自我、休闲活动的中心,带领党员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两地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

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治理的关键,乡村振兴必然同时要求推进乡村治理的文明型转变。韶关以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创建为抓手,着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全覆盖建成15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共6万多场次,受众240多万人次。其中翁城镇整合利用镇村旧粮仓、旧广场、村祠堂、文化遗迹等闲置场所,结合文明实践需求进行改造升级,打造了胜利村宗圣衍传楼、明星村琴书阁、五一村广肇会馆等一批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和公益书屋,提升文化场所服务效能。

同时,激活多元组织参与乡村治理,进一步发挥“新乡贤”“新人才”“新农人”等群体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全面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比如武江区重阳镇水口村在全市率先引入与爱乡村、会策划、懂营销的乡村运营团队, 实施“运营主体+强镇富村公司+村委+村民”的整村运营模式,助推乡村奔向高质量振兴之路。

近德固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田间地头生机盎然,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文化广场设施齐备,百姓脸上笑容洋溢近日,漫步在南乐县近德固乡,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近德固乡围绕南乐县建设“两个基地、三个城、一个先行区”的目标任务,把乡村振兴与党的建设、产业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变美、农民致富、农业发展,村民不仅富了起来,人居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大融合,用实干和担当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出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一、党建引领抓联动,激发基层组织新活力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近德固乡党委书记王彦强表示,近年来,近德固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 紧扣乡村振兴主题,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以提升基层干部能力、强化责任落实为主线,打基础、补短板、促提升,助推乡村振兴驶入发展快车道。

一是打造过硬队伍。“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村内各项事务的开展。近德固乡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 选拔大学生、致富能手等优秀青年进入村“两委”班子,更换能力不足的村“两委”成员16人。投资680万元,重建西吉七村、王村等11个村党群服务中心,整改提升佛堂村、留固店村等9个村党群服务中心,新建20个村级文化广场,拆除所有村室围墙,拉近党群关系,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二是构筑红色网格。近德固乡建设全乡治理网格,推行“多网合一”,划分网格527个,健全“村党组织—片区—党员联系户”三级网格体系,整合科级干部、村“两委”干部、党员等各类人员,配备网格长20名、网格员613名,把红色网格打造成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沿哨”、联系群众的“服务站”。成立“草墩连心队”,建立“群众吹哨、代表报到、网格响应”工作机制,用“小草墩” 代替办公桌,打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移动办公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三是优化考评办法。“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近德固乡建立村党支部书记绩效管理办法,村党支部书记工资额的80%正常发放,20%绩效年底差别化发放。创新设立党支部书记管理基金,围绕全乡重点工作与各村特色工作, 每季度进行一次评比,奖优罚劣,并定期选树“优秀党支部书记”典型,以“干

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真干假干不一样”的用人制度,敦促党支部书记真干实干。

二、土地托管抓融合,构建产业振兴新格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头连着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后劲。近德固乡以“产业兴旺星”创建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总抓手,重点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谋思路、想对策。

近德固乡探索实施“农户+村集体+合作社+职业农民”的土地托管经营新模式。农户自愿将土地交给村委会整合,村委会把整合的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 合作社聘请职业农民种地,实现了统一管理、规模化种植。按照总产值的比例分红,农户占比45%、村集体占比3%。托管过程由村党支部主导,充分保障群众利益,土地托管后群众不再有生产性投资,将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进一步增加了群众收入。村委会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水电路井等基础设施服务,收取服务费。2022年,该乡秋季新托管土地7600亩,增加村集体收入70余万元,用于村内公益事业,保障了基层政权运行,解决了农村土地耕种碎片化问题,促进了土地经营规模化、市场化和职业化。

三、专治综治抓创建,打造生态振兴新样板

乡村要振兴,生态是底色。近德固乡把生态宜居作为事关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大事要事,建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推动实干干实、快干干好,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一是打造和美乡村。近德固乡先后建成睢庄村、王村、李村、彭村、李庄村、君张庄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成立全县首家护路护树护水专业队,推动环境卫生管护专业化、精细化。创新开展“老旧物品再利用,废砖烂瓦助振兴”活动,既解决了废砖烂瓦占道问题,又解决了群众出行道路泥泞问题。截至目前,全乡已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拆除危旧房屋、残墙断壁10万余平方米, 改造“一宅变四园”276处,铺设民生胡同1400余条76万平方米,栽种各类果树苗木1.5万株,播撒花籽、草籽1.8万平方米,实现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双提升”。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近德固乡出台《近德固乡保洁人员管理办法》,为每个村配备环卫三轮车,解决了垃圾清运的“最后一百米”问题。加强村庄管理, 设置坑长、巷长、片长,确保全乡每处坑塘都有人管、每条胡同都有人干、每个片区都有人包,打通人居环境整治的“最后一百米”,为人民群众营造了更

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三是解决村内积水。为切实解决低洼易涝地区排水难题,近德固乡动员乡村两级干部在雨后第一时间入户排查受灾情况,埋设下水管道6800米,挖导水明沟3200米,实现全乡村庄大雨3小时后无积水。

四、搭台扩台抓文旅,焕发文化振兴新生机

夜幕降临,睢庄村文化广场人头攒动,有的跳舞健身,有的打球下棋,有的散步聊天,快乐在多彩活动中呈现,幸福在文明实践中加码这是近德固乡人民共享乡风文明建设成果的生动写照。

乡村要振兴,文明是灵魂。近德固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力保护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开拓创新农村优秀乡土文化,以文化之和培育乡风之美。

一是传承红色基因。近德固乡夯实红色阵地建设,投资1000余万元,先后建设了濮阳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刘大风故居、刘大风纪念园、抗日四支队发源地纪念馆、近德固村史馆,形成红色旅游环线,让红色基因在近德固乡大地代代相传。开展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探寻红色记忆、聆听革命故事,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铭记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践行为党工作的“第一职责”, 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强化文明实践。近德固乡紧贴群众需求,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建设21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广泛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志愿服务、文艺活动等主题活动,今年已开展活动40余场次。选树先进典型,组织开展“美丽庭院”“濮阳好人”等评选活动,评选出先进典型130户,营造了争先向好的良好社会氛围,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是深化移风易俗。近德固乡出台《孝老爱亲奖励补助实施方案》,鼓励各村开展孝老爱亲活动,利用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为老人包水饺、共进餐等活动。2022年以来,该乡举办孝老爱亲活动60余场次,乡政府补贴资金21.6万元。以睢庄村为试点,兴办“爸妈食堂”,为留守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目前已提供免费午餐2.8万人次,弘扬了德善文化,倡树了文明新风,坚定了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以“小食堂”托起“大民生”。

四是细化德善讲堂。近德固乡举办德善大讲堂26期,对全乡党员、妇女、青年、大学生等开展党的政策法规、国学、防电诈、安全生产培训,不断增强

群众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开展“光荣榜”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移风易俗,建设善治乡村,形成“党建引领、公众参与、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五是补齐救助短板。近德固乡发扬扶贫济困精神,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成立20个村级德善互助合作社,群众自愿加入合作社,社员因病、因学、因灾、因突发意外事故等造成重大损失且生活困难的,可以向合作社申请500元至5000 元的救助金。截至目前,全乡入社群众3万人,筹措资金153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04户,发放救助金35.8万元,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的知心人,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让文明新风不断滋养群众的幸福生活。

六是夯实法治阵地。近德固乡紧紧围绕“六防六促”专项行动要求,扎实开展“三零”平安创建工作,充分发挥乡平安办作用,真正实现身边小事速调速结、即需即办,化解率98%,彻底扭转了信访人信“访”不信“法”的错误认

识。在全乡20个村安装平安乡村“千里眼•  云眼卫视”摄像头120个,实现全天

候、无死角监控,破解基础设施差、管理不到位等基层治理难题。通过各村巾帼反电信诈骗微信群,宣传安装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并转发反诈骗宣传案例,发挥基层群防群治队伍作用,打击治理养老诈骗、电信诈骗,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让群众生活更加舒心安心。

乡村振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起点,踏上新的征程,近德固乡正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下栅乡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人勤土肥苗壮,电稳水通路畅,屋美院洁灯亮。初冬时节,走进孝义市下栅乡,处处呈现一片乡村振兴党旗红,生态宜居产业兴,治理有效民风淳的新局面。

近年来,孝义市下栅乡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农增收为核心,注重特色抓发展,脚踏实地促振兴,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汾孝大地次第展开。

一、从“建强阵地到扛稳大旗”构建“上下一体”党建格局

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努力把基层党支部建成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让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练就挑重担、扛大旗的“铁肩膀”。强化阵地建设。投资4200万元新建3000平方米的下栅新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建设500平方米的新区党建广场,逐步完善其功能规划,党建引领“四治融合”的治理模式,营造了搬迁小区“万人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形成共治共建共享文明下栅的生动局面。13个行政村全部完善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巩固提升建设质量,使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党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阵地和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强化梯队建设。抓好领头雁素质提升,近年来组织全乡干部研讨27次,举办线上线下培训16次,获评吕梁市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点。今年7月份组织乡村两级干部赴浙江学习考察“千万工程”“三大革命”,借鉴经验做法,制定各村发展思路。组织6批农村党员集中轮训,重点学习电商直播、现代农业等知识。持续抓好到村工作大学生的管理使用工作,配合市委组织部举办乡村振兴产业实践训练营活动,每周开设2期大讲坛,全力打造一支本领高强、能扛重担的新生力量。强化制度建设。建设支部联建制度,促进铭信禽业、奥凯达企业党支部与东安生村、上栅村党支部联建,构建资源共享的双赢格局。完善观摩考核制度,年中组织乡村两级干部赴各村、各新区楼进行评比观摩,对在人居环境整治、民生实事办理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村集体给予奖补资金。

二、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打造“三产融合”发展新篇章

聚焦建设农业产业强乡富民这一核心,发挥全乡种养殖优势,因地制宜实施一产“接二连三”,确保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传统农业蓬勃发展。全乡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面积3.1万亩,年产粮食总量1100万公斤以上,依托铭信禽业、金隆养殖两大龙头企业,先后创建吕梁市肉鸭养殖特色专业镇、吕梁市生猪产业园、吕梁市核桃产业园。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

工作,托管土地1.6万亩,惠及农户约1630户,平均亩产增加300斤,每户农户增收1950元,村集体最高收益近30万元。

“党委领路、支部带路、奖补铺路”的丘陵地区托管模式,被新华社、人民论坛等媒体转载报道。农产品加工初具规模。借鉴江浙“强村公司”的做法, 由各村集体联合成立孝义市下栅宝惠农综合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下栅宝”公共品牌,供各村农产品企业共同使用。其中,下栅村村集体投资1100万元建设杨得龄酒文化产业园、高仁村村集体投资440万元建设核桃加工项目、尧仲村村集体投资200万元建设下栅宝小米加工车间、西安生村投资120万元打造鸭货熟食加工车间等,村集体领办农产品加工产业多点开花,让下栅成为有米有面、有酒有故事的幸福家园。农文旅下栅发展多元融合。以田园风光、特色种植、农耕文化、节气文化为重点,打造集农事体验、文化体验、节庆活动为一体的乡村休闲带。连续举办五届樱桃节和两届农民丰收节暨乡村振兴杯拔河赛,吸引游客18万人,收入140余万元;上栅村成功创建全市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发扬农耕文化,讲好陶艺故事,进一步树立了“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新形象。

三、从“关键小事到民生大事”塑造宜居宜业和美下栅

始终将“四千精神”运用在纷繁复杂的乡村工作中,对全乡6423户农户开展3轮全覆盖大排查工作,真正了解群众的现状与诉求,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推进“清化收”工作。通过开展清化收工作,全乡各村集体经济总计增收约2470 万元,增幅达227%,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3个村,最高的集体收入达597万元。在吕梁市2022年度农村集体经济指数(乡级)排行榜中位列第二,5个村入选村级实力百强,真正以强村带动富农,为乡村振兴蓄好了粮仓。巩固人居环境。筹资3500万元,提升改造了19年未大修、长约20公里的下栅乡东西循环路,将这条“泥泞路”变成“民生路”。累计投入资金607万元,清理各类垃圾近400 吨,道路沿线种植油菜花70亩。

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户厕70户、整改问题厕所226户,让农村“方便” 之事更方便。整合一事一议、四好农村路等政策资金,修建总投资概算1300万元的乡村道路11.5公里,安装路灯280盏,有效改善了百姓的出行环境。守护一老一小。筹资政府债券建设完成下栅新区老年公寓,以“公建民营+医养结合” 的方式运营,下栅籍老人每张床位每天仅需8元的服务,让下栅老年人得以乐享晚年。下栅新区社区食堂和6个村级日间照料中心均针对老年人推出爱心套餐,

保障了老年人日常饮食。持之以恒推进移风易俗,下栅新区社区食堂每桌饭钱少于500元、礼钱少于200元的做法被山西黄河电视台专题报道。开展第21届金秋助学活动,筹款100万元对174名学生发放助学金,整体翻修改造下栅中心校宿舍楼和厕所,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抓好衔接工作。截至9月底,全乡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15624元,同比增幅19%。不折不扣落实“两不愁三保障” 和饮水安全要求,实质性启动垣头村搬迁工作,开展王马、高仁等农村供水维修改造工程,彻底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落实76户120人的低保政策,发放低保金55.6万元;特困供养104人,发放供养金12.8万元;办理临时救助72人,发放补助金8.21万元,全乡兜底保障持续巩固,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如今,在下栅乡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产业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更富了。乡党委、乡政府信心满满,正在奋力谱写新时代美丽下栅新篇章,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南乐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综述

全省首家县级农村产权网上交易平台规模流转土地4.3万亩,推行“三资” 融合、“三权”分置、土地托管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果蔬种植、畜牧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产值达120亿元。

近年来,南乐县委牢固树立“党建+村级集体经济”理念,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委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出台发展指导意见,建立“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农业部门推动、乡村全面落实”的工作机制,先后实施村集体经济三年“破零”、规范集体土地经营管理、集体经济提质等行动。目前,该县年收入20万元以上村达134个。

一、探索“合作共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自古以来,周边十里八乡就流传着‘百尺的白菜、什固的葱、古寺郎的胡萝卜顶着缨’的民谣。我们这儿的胡萝卜个大、皮薄、水分多,凉拌、熬粥、炒菜、生吃,咋做咋好吃”元村镇党委负责同志介绍。

据介绍,这一季的胡萝卜预计11月收获,但已被市内外、省内外客商提前预定完了。为推动古寺郎胡萝卜产业发展,该镇党委先后流转土地3000余亩, 实现年产量7500吨、年产值3000万元的规模化种植,带动周边28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为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该县推行设置农村产业发展党委,择优确定若干中心村与周边村抱团发展,依托张果屯镇烟之东村、西邵乡四坡村、福堪镇马村、元村镇古寺郎村组建产业发展党委,推行农户与合作社、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双绑”机制,引领农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二、盘活“集体资产”,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现在集贸市场的环境越来越好,来这儿逛街买东西的人特别多。俺在这儿租个摊位卖童装,挣个零花钱不成问题。”福堪镇福堪街村村民赵占军说道。该镇将村集体所属的集贸市场进行竞拍发包、重新改造,既繁荣了第三产业, 又为村集体每年创收45万元。

据悉,该县在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三资”清核、摸清村级集体“家底”的基础上,规范集体土地租赁合同,严格租赁程序,全县约1.1万亩集体土地亩均承包价格提高1.5倍,带动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350余万元。同时,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突破单一农业发展限制,采取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

约化配置,探索服务、电商、旅游、健康、物业等产业与村级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步伐。

三、探索“土地托管”,发挥支部引领作用

“以前每天起早贪黑地干,也挣不了多少钱。自从把土地托管给村里后, 每年光租金分红就有9000多块钱,再加上出去打工挣钱,小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吧!”近德固乡跳堂村村民郭世建向记者说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党员干部带头,群众才会跟着干,村集体经济才能发展起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果屯镇烟之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占秒说,“村集体以255亩土地入股建设日光温室,每年仅分红收入就达到23.6万元,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0万元。”

该县将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专业合作社的产业优势有机结合, 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依规选举村党支部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全县322个行政村均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组织保障。同时,针对部分没有村集体土地的行政村,该县注重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上做文章,探索推行“农户+村集体+专业种植合作社+职业农民”的土地托管新模式,群众亩均分红1400余元。

“下一步,我县将紧盯产业兴旺目标,持续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做文章, 着力补齐短板、强化优势,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艳虹表示。

宁德市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农村是一片可以放飞梦想的广阔天地,也是一方可以大有作为的逐梦沃土。2019年8月4日,***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回信,提出“努力走

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我市始终牢记殷切嘱托、感恩奋进, 以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区为目标,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在推进乡村建设上出实招,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上求突破,在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上见实效。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7.82亿元、增长4.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2元、增长7.1%,增幅均居全省第三位。

一、“产业强村”促振兴

盛夏的闽东,多姿多彩,“丰”景如画。

在古田县凤都镇际面村水蜜桃种植园里,一颗颗粉嫩圆润的桃子挂满枝头, 果香四溢,果农和游客们忙着采摘,构成一幅丰收图景;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葡萄架下,当地农村青年、返乡大学生化身主播“带货”,手捧葡萄,向全国各地网友热情推荐闽东优质农产品;霞浦县北壁乡池澳海域,一口口新型塑胶渔排连成片,当地渔民利用海域优势,发展外海鲍鱼养殖,年产鲍鱼约2.5万吨, 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左右;位于蕉城区的宁德金盛水产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一条条肥嫩的大黄鱼游进了“新赛道”,经过质检、清洗、分割、加工等精深加工流程,摇身变成一包包口味丰富且方便日常食用的大黄鱼预制菜。

大好“丰”景,来之不易。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落实《宁德市“十四五” 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接续安排2500万元用于“8+1”特色产业发展, 推动县域细化实施方案,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上下衔接的产业政策体系,深入开展优势农业提效专项行动,市县联手持续实施“一县一专项”项目188个。统筹实施11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项目实施县、20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创新推进首批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持续推进“八个一”工程,推动每个特色产业落实一个规划、一本蓝皮书、一个展示馆、一批龙头企业、一个科研机构、一个数字平台、一套政策体系、一个产业基金,不断增强宁德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今年,古田、福鼎喜讯连连。“2022中国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单”发布, 首次对中国食用菌区域品牌进行全面、完整、系统、科学的价值评价。其中,

“古田银耳”品牌价值达89.91亿元,跻身榜单第二;“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专项评估”课题结果出炉,福鼎白茶以60.70亿元的品牌价值荣获“2023 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第五位,并获评“最具品牌溢价力”“最具品牌传播力”的品牌之一;经农业农村部技术评审确认及公示,“桐江鲈鱼” 进入2023年度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这是我市今年新增的第一个名特优新农产品,也是福建省首个进入名录的水产品。

此外,今年我市农业农村部门还持续落实《福建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九条措施》和《宁德市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安全七条措施》,发放粮食生产各类奖补资金1.7亿元,推动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措施,顺利完成春夏粮季节指导性计划目标,提前超额完成2万亩高标准农田年度新建任务。深化“我在宁德有亩田”活动,搭建“我在宁德有亩田”数字化掌上服务平台, 实现活动全过程可视化、线上管理。截至目前,全市认领粮食订单达30428亩。

二、“以城带乡”促振兴

“今年,你去过金蛇头村了吗?”不少宁德人的回答是肯定的。

夜幕下的金蛇头村“越夜越精彩”,璀璨的灯光、温暖的海风、热闹的后备箱集市,让众多游人趋之若鹜。

金蛇头村位于蕉城区城南镇,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近些年,该村牢牢把握毗邻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按照滨水慢生活休闲体验带、山海游憩体验翼、清新艺创体验翼“一带两翼”的总体规划,推进美丽新渔村建设,着力发展滨海生态休闲旅游,拓展夜游、夜食、夜娱、夜购等新业态,成为中心城区新晋网红“打卡点”。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走城乡融合的路径,不断把城市优质资源要素导入农村。持续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2条措施”、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振兴“5条措施”、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7条措施”、海岛振兴“9条措施”、防止返贫精准救助方案等政策,全面加固防线、牢牢守住底线,全市无一例返贫致贫现象。

同时,积极争创全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累计组织800多个市、县企事业单位与村结对共建,发动361家企业挂钩帮扶418个村,推动185个村党组织跨县跨乡结对共建,实施产业发展、人才共享等共建项目1300多个,持续实施村级集体经济

“提质强村”行动,实施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100多个。目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超过58%,50万元以上的村超过28%。

三、“内外兼修”促振兴

今夏,闽东乡村游热度飙升。

这段时间,屏南县寿山乡格外热闹,大批学生走进寿山、白玉等村,参观红色文化记忆馆、茶盐古道展陈馆、农耕博物馆、硋器工艺体验中心等,体验感受红色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特色研学之旅。

上个月,周宁县七步镇依托全域治水的成效,推动水旅融合发展,联合县文旅局举办了“首届七步• 八蒲民俗文化节暨2023云端周宁• 夏日清凉季”活动,吸引了上万名群众在八蒲溪中玩耍,享受夏日水上清凉。

海岛乡地处霞浦县东南海域,由西洋岛、浮鹰岛、四礵列岛等岛屿组成, 海岛风光美不胜收。今夏,一批批游客慕名上岛游玩,当地群众瞄准旅游新风向,加紧民宿、餐饮等旅游配套建设。

乡村振兴,环境是底色。今年以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动“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实践,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关部门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晋级专项行动。截至7月底,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既有裸房整治近8万栋,实现全市乡镇生活垃圾转运全覆盖,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9%,老百姓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生活新常态。同时,以“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加速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农村供水管网建设,农网改造,建设一批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开办一批“互助孝老食堂”等。

此外,我市还大力推进乡村“五个美丽”建设,新增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等1894个。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十百千万”创建工程,深化以文惠民,将闽东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廊桥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打造“古村落+文创”“白茶+民宿”“摄影+旅游”等闽东文化新地标。“宁德行摄寻光休闲游”“最美春光赏花休闲之旅”两条线路入选“大美春光在路上”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竹溪县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9月1日,国家乡村振兴局以专题简报形式刊发《湖北竹溪创新农村资源运管模式激发乡村建设潜能》典型案例,对竹溪县乡村振兴工作经验进行推广。

近年来,竹溪县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着力加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积极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一、加快基础建设,推动城乡融合

“现在农村收个快递,跟城里一样方便。别说镇上,就是在村里,也有专门的服务网点。”9月20日,刚刚从竹溪县中峰镇快递服务站领回快递的王大姐高兴地说。

城乡快递物流体系建设、农村厕所革命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今年8月7日,竹溪县委副书记、县长许庆一主持召开全县农村寄递物流全覆盖工作推进会,进一步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压实责任,成立工作专班,由县乡村振兴局牵头,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定期调度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制定推进措施,各乡镇成立工作小组,统筹做好本辖区巩固提升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工作。

目录 2023年乡村振兴、党建引领素合集 (66篇)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