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市政协委员在市政协会议上的发言

市政协委员在市政协会议上的发言(3篇)

发言一

参招商引资工作是扩投资、上项目、强产业、增后劲的有效途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创新招商引资思路,优化招商引资策略,以产业招商为主线,以招大引强为着力点,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形势总体向好。但是目前我市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还存在着产业配套不强、项目质量和结构不优、主动出击不够、协调配合不到位、招商人员综合能力欠缺等问题和不足。

为此建议:

一、着眼实际,强化“有的放矢”精准招商

一是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招商。做到规划跟着政策走,产业跟着规划走,项目跟着产业走,选准能够补齐壮大产业链条、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的优质项目。二是围绕区域特色招商。依托旅游城市定位,持续擦亮x金字招牌,聚焦文旅融合发展,精心招引一批优质文旅项目落地生根,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拳头产业。三是围绕产业园区招商。坚持“以亩产论英雄”,聚焦循环经济、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四个方向,依托黑色冶金、医药领域、绿色能源等产业,引进更多单位面积产值高、环境污染小、能带动群众增收的优质项目,加快提升园区发展成效。

二、放宽视野,坚持“一网打尽”以链招商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实行“一条产业链、一支招商队伍、一张招商路线图、一套作战方案”的工作模式,顺着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打造互补连接、集群配套、融合发展的产业共同体。二是招引链族企业。瞄准市场龙头和技术领先型企业,着力招引一批创新能力强、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潜力足的产业项目,做到引进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三是延链补链强链。按照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模式,补齐薄弱环节,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着力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畅通产业循环,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三、砥砺奋进,运用“投行思维”科学招商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和风险投资、价值投资、战略投资方式,促进产业资本深度融合,解决招引项目政策、资金、要素匹配难的问题。二是打造政府“投行队伍”。组建一支懂产业、晓政策、通技术,精于市场、善于谈判、敢于资本运作的政府“投行队伍”,通过学习现代产业知识,研究全产业链内容,形成专业知识储备,为选准招商方向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把国有投融资平台做强做优,实施大力“募”、精准“投”、科学“管”、适时“退”机制,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进退有序、扶持有力、企业发展、产业壮大的良性循环。

四、积极进取,借助“优化平台”以商招商

一是积极参加投资促进活动。做优丝博会、粤港澳活动、厦洽会、进博会等重点展会,围绕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自主举办招商推介活动,精准开展项目对接。二是搭建合作共享平台。积极促进与x好城市的交流合作,发挥驻粤港澳(大湾区)招商联络处及招商大使职能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打造跨区域合作样板。三是借势借力以商招商。利用人大、政协、商协会等平台优势,与发达地区积极开展交流联谊、招商引资推介活动,组织调研与x产业发展契合的优质企业、明星企业,从而实现借助本地力量,有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

五、进取担当,做到“环环相扣”务实招商

一是瞄准项目筛选。多选择富有“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的高质量项目,做到符合生态、绿色发展方向的优选,环保不过关的不选;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的优选,过剩产能和产出强度不达标的不选,切实做到“提着篮子选菜”。二是注重项目谈判。结合企业所需,有针对性地展示我市诚意和优势,需要职能部门领导出面的,要放下身段、靠前服务;需要市委、市政府领导出面的,要亲自出马、热情接待;对一些有意向和前期工作已经到位的项目,要拿出钉钉子精神,紧盯不放,一抓到底。三是狠抓项目落地。牢固树立“再好的项目不落地就等于零”的工作理念,围绕提高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建成投产率和经济贡献率,落实好主体责任,增强服务意识,发挥好服务职能,有力推动意向项目成功落地、落地项目早日投产、投产项目迅速壮大,加快推进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言二

城镇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础。加强城镇社区管理,搞好社区工作,是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维护城镇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全市各镇(办)、各城镇社区创新工作方法,健全自治机制,搭建聚力载体,社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权力运行更趋规范,服务居民能力不断增强,但是目前还存在社区干部队伍不稳定、社区治理行政化倾向明显、社区服务能力参差不齐、信息平台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和不足。

为此建议:

一、持续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一是选优配强社区工作队伍。全面落实《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的实施方案》,根据每万人不低于x名标准配备社区工作者。做好社区换届工作,选好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加强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有力提升他们的管理服务能力。二是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出台相应经费保障和政策激励制度,逐步提高社区两委人员(工作者)的酬劳待遇;强化正向激励,打破传统绩效分配模式,拉大社区书记和副职之间的工资差距;根据社区范围、服务内容和人口基数,足额预算工作保障经费,多方拓宽社区干部(工作者)晋升渠道,对优秀社区工作人员,在精神、物质、岗位、编制、身份等方面创新政策,持续加大从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力度。

二、进一步厘清城镇社区工作职责

一是建立社区责任清单。建立社区事项准入和监管机制,完善并公布社区自治事项清单、社区帮助事项清单、社区工作事项负面清单等,充分保障与任务事项相匹配的工作经费,全方位提供条件及信息支持。二是减轻社区工作负担。转变政府部门职能,支持社区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社会治理、社区服务和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序建立社区自治实力评价体系,逐步弱化社区工作目标考核导向作用。三是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基层政府面向社区的治理资源统筹机制,推动人财物和责权利对称下沉到社区,增强社区统筹使用人财物等资源的自主权。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履行社区治理责任评价体系,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城镇社区服务等活动,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三、着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水平

一是改善服务设施。支持城镇社区逐步新建或改建党群服务中心,使服务中心达到每百户居民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标准,加快建设文化、医疗、养老、托幼、居民生活等相关服务设施,逐步实现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二是加强网格管理。优化网格划分,明确工作职责。注意信息公开,通过公示牌等形式,公开网格范围以及网格长、网格民警等人员信息,提高群众知晓率,更好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三是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政府及职能部门加强引导,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监督规范运行。因地制宜,跨社区组建社区社会组织,适当承担政府服务相关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志愿服务作用,借鉴好的做法,开展小积分解决大问题等实践活动。

四、持续加强城镇社区自身建设

一是不断拓宽城镇社区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主动探索基层治理与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发展模式,倾斜可支配项目、资金,引导社区发展服务业等新型产业。积极探索新建小区配套服务设施移交制度,新建小区物业等服务事项,可先由住建、民政部门和镇(办)统一组建,交由社区经营。二是逐步配备社会工作者。按照“政府购买项目、社工机构承接”工作思路,选聘一定数量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人员进入社区工作队伍,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精细服务。加强宣传引导,激励符合条件人员参与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三是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加强在党组织领导下社区治保调解、社区维稳、社区创建等组织建设,引导居民开展微自治、居民协商、居民说事等自治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治理工作经验。四是推动新型智慧社区建设。多方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通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智能设备等,更好解决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加快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有力推动互联网与社区治理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

发言三

农村电商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发展农村电商,推动特色农产品上行,为农户、农业合作社与消费者、市场之间搭建了一个快捷便利的交易平台,既有助于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也有助于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近年来,我市农村电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企业自建电商平台x余个,但是大多电商平台未能发挥应有的商务服务作用,制约农村电商发展主要有以下四方面问题和不足:

一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支撑不够,聚合力不足,农产品经营主体较弱,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够,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进而导致农村电商规模和比重较低;二是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农村电商投入大、风险高、回报慢、利润低,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三是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广大农村缺乏与电商相关的各种网络,难以整合资源,从产业链和提升服务水平的角度看,缺乏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人才,加之企业营销能力不足,市场竞争能力弱;四是市场营销存在诸多瓶颈。企业营销缺乏谋划,商家缺乏专业知识技能,整合资源能力、营销技巧和创新能力较弱,打造不出爆款、网红产品,面对既新又快的电商发展形势,无所适从,难以在新消费形势下,抓住趋势红利乘势而上。

为此建议:

一、聚焦特色优势,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抢抓“十四五”机遇,统筹我市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点,深入调研,制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构建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体系。二是培育特色品牌。以绿色公共品牌创建为引领,关注我市不同区域农村特色农产品、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扬,整合资源,打造不同区域产品品牌,通过“互联网+乡情+传统文化”等网络营销方式,多方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实现农产品上行增收新手段。三是发展产业集群。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主攻规模集聚,坚持“因地制宜、按需发展、多业融合”理念,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广、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助推农产品从“小农户”加快迈向“大市场”。

二、聚焦主体培育,提升电商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完善电商工作机制。持续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引领、协调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政策落实、规划制定和具体工作开展。强化指导巡查,督促各镇(办)切实做好辖区内电子商务组织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共谋发展,有效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二是落实专项资金支持。探索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引入社会资本,设立电商产业基金,鼓励和支持农村电子商务企业,推动区域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壮大。三是培育本土电商龙头企业。依托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扶持培育一批营销模式新、产业带动能力强、网络销售规模大、市场认可度高的电子商务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其领头带动作用。

三、聚焦平台打造,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供应链体系。发挥“互联网+”在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中的高效协同作用,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供给能力和供应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二是健全服务网络系统。鼓励电商企业加强与商务、邮政、快递、通信、金融等主体的合作,加强提供信息服务、代购代卖、包裹收发等服务,实现市镇村三级公共服务网络全覆盖。三是畅通企业入驻渠道。对本地特色农产品经营商家、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或自创品牌企业等均可审核入驻。免费提供办公地点、免费提供高效便捷的创业政务服务,入驻企业可优先参加运营商组织的电商培训以及政府组织的其他培训。

四、聚焦人才培养,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素质

一是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面向曾在大城市打拼、熟悉电子商务的年轻人,以人才引进方式,吸引他们返乡创业,落地生根。二是加大知名电商机构合作力度。引进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培训。通过开展培训和孵化工作,转变传统企业观念,推进第三产业与电子商务的创新融合,壮大农村电商市场主体规模。三是创新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将电商人才培训与“新农人”培育有机结合,采取“理论+案例+实践”的培训方式,定期开展电商企业培训工作,因人施教,分类进行短期强化训练,通过教学实训、技能训练、综合模拟实习,切实提高受训人员的电商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员参训转化率。多方推动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加快向农村电商带头人、物流服务从业者和优质供应商转型,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更好发挥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