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院党支部先进典型专题学习报告会上的交流发言
鲍卫忠同志24年如一日坚守在西南边陲的基层法院,足迹踏遍佤山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用毕生心血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用模范行动诠释了人民法官的神圣使命。他是共和国审判事业的忠诚卫士,阿佤人民心中的“江三木罗”,沧源百姓口耳相传的正义“鲍公”,佤乡大地一心为民、赤诚奉献的“贴心人”“好兄弟”。鲍卫忠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鲍卫忠同志的先进事迹从司法审判理念、立场、方法等诸多方面为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维护民族团结、能动司法的重要体现,对新时代人民法院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深入学习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以司法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己任,勇担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时代重托。
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把“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贯穿始终。***总书记深刻指出:“讲政治最根本就是要讲党性,在思想政治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讲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讲政治要做到以忠诚之心永葆政治定力,要把厚植党的执政根基作为执法办案的出发点。鲍卫忠同志曾深情地说:“我出身于边疆少数民族家庭,是党和人民将我这个佤族孩子培养成才,让我安身立命。这份恩情,我将用一生干好本职工作来报答,始终做到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惦念当事人的司法救助申请。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政治性是第一位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第一要求。要牢牢把握“法院姓党”这一永远不变的根和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越是风云变幻、风高浪急,越要保持政治定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将司法审判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要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锤炼坚强党性。把对党忠诚体现在每一个案件办理中,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司法为民的初心,认真履行“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职责使命。沧源地处边疆,与缅甸接壤,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同时还有傣族、彝族、布朗族、拉祜族等世居民族,边疆地理环境特殊、社会文化环境多元。佤山地区执法不易,稍不留意便会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鲍卫忠深知小案连着大局,在他看来,执行不是审判之后的照方抓药,而是对纠纷案件的终极处理,是对社会矛盾的最深层治理。在处理一起涉及傣族村民和佤族村民的纠纷案件中,他把民族团结作为首要考量,不畏当事人的强硬态度和危险举动,多次上门、不厌其烦、反复沟通,最终促成了两族兄弟重归于好,长达8年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司法审判工作是政治性极强的业务性工作,也是业务性极强的政治工作,要切实增强司法审判工作的党性自觉,把“从政治上看”与“从法治上办”有机统一起来。要清醒认识到案件背后有政治、有民生、有大局,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对党中央关心的事、省委强调的事心中有数,注重从政治和全局高度谋划工作、分析问题、防范风险,办理有格局、有层次、有深度的案件,把厚植党的执政根基要求贯穿于法院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俯下身子办案、掏心窝子干事”做深做实。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沧源县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直过区”,执行案款数额多数不大,但鲍卫忠明白就是这些小钱,直接关系着少数民族群众的生计,他始终铭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总是设身处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我们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是感受公平正义的主体,必须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切实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衡量法院工作的最高标准。要紧盯人民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妥善审理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涉民生案件,保持对毒品犯罪、电信诈骗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犯罪的高压态势,强化人的全生命周期司法保障。在鲍卫忠向党组织递交的入党申请书里,有这样一段话:“申请入党,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名誉,而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体恤群众疾苦,给生活陷入困境的申请执行人争取和办理司法救助,先后为61位特困申请人解了燃眉之急,累计发放司法救助90余万元。面对急需用钱的申请执行人,他瞒着家里,悄悄为暂时无力还款的被执行人垫付近万元执行款;对陷入生活困难无力还款的被执行人,他帮忙在微信朋友圈里“带货”推销土鸡,让案件顺利解决。他怀揣为民之心,带头磨掉了650件“钉子案”“骨头案”。他“以人心换人心”,成为当地群众口中“掏心窝子办事、能把石头都捂热的人”。民之所盼,法之所向。要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到法院打官司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来走程序的,必须把实质性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作为司法审判的目标、导向。要将“如我在诉”的意识,真正落到实处,在每一个审判环节都要把案结事了、服判息诉的功课做到极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统筹兼顾法理情,以更高的站位,以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对公众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当事人诉辩及理据的精准辨析,在法律规范的裁量空间内,确定效果最优的处理方案。要坚决做到“有信必复”,持续推进涉诉信访从程序性回复向实质性化解转变,在解决疑难复杂问题中更好赢得民心。
坚持以能动司法担当作为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血脉。鲍卫忠在笔记本上写道:“全世界都可以闭眼睛,而法官必须睁着眼睛。”“走着、听着、看着、写着”是他的办案法宝,他对执行数据、案件进展、民风民俗那种胸有成竹信手拈来的底气,正是源自脚踏实地地走群众路线。人民法院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要深入践行群众路线,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坚持调解优先,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坚持把发动群众化解矛盾和依靠群众实现自治的“前哨阵地”扎在基层,努力将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无形。要坚持能动司法,注重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主动延伸职能促推诉源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要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在“引进来”多元解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做实“走出去”,一体推进诉源、执源、信访源治理。***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鲍卫忠坚持有诉即接、有信必复,让当事人第一时间知道案件进展和执行情况。他把目光锁定在群众需要、矛盾一线、基层治理上,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面对牵涉两个民族群众的纠纷,他不惧威胁,反复上门做工作,用“各族人民一家亲,九老九代不丢伴”的佤族族训既解了“法结”又解了“心结”。鲍卫忠身体力行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写下生动注脚。我们要以更强的意识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聚焦“抓前端,治未病”,积极融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的诉源治理新格局,创新司法手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汇聚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把调解贯彻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始终,做到应调尽调、调中有判、判中有调。要关注、研析类案多发高发原因,针对性提出司法建议、工作意见,有的放矢发布典型案例,促推诉源治理。要加强行政审判,深化府院联动,全力支持行政复议发挥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要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解纷程序不空转,一审时把化解矛盾、服判息诉的功课做到极致,避免进入后续诉讼程序。作出判决时要考虑执行工作,避免判而不能执、再生执行异议等纠纷。裁判本案时要考虑防止引发关联多案,进而选择最适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