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 I )个人层面 (I )传播者 、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阐析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章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理论分析 ( I )社会动员的概念

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转型期的中国己进入突发事件多发高发期,政府应急处置存在的局限性、社会多元主体意识觉醒和能力的提升等多方面因素为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创造了积极条件。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传播、扩散速度远超历史以往任何时候,这给政府应急处置带来了极大挑战,例如泸州太伏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引发的各种猜测将政府置于风口浪尖,并引发了群体聚集事件,自媒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自媒体也可能利用其自身优势帮助政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其最突出的就是社会动员和协同能力,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绩效。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自媒体时代社会多元主体如何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并以浦江2 · 16 大搜救为例进行相关分析。首先,从当前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及其呈现的特征和产生的影响、当前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存在的不足、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在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三方面交待了选题的背景,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分析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梳理了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交待了文章运用的研究方法。其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论述了协同治理的必要条件和功能,并从自媒体信息传播对公共危机治理构成的挑战和自媒体信息公开、舆情引导、社会动员推动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优势条件对自媒体时代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客观必然性加以分析。再次,结合浦江2.16大搜救案例作了具体分析,从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这个理论分析框架出发,分析了浦江2.16大搜救成功的关键要素。接着,从突发事件中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经验不足、政府应急准备和应急能力欠缺两方面分析了浦江2.16大搜救存在的不足。然后,从转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模式、创新突发事件应急动员模式、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应急信息沟通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责任机制、完善应急协同的激励机制六方面分析了浦江2.16大搜救对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启发意义。最后,得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突发事件处置己是必然趋势: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依旧存在无序化问题;要充分重视自媒体社会动员的结论,并对研究如何平衡社会舆论与政府决策关系提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关键词:自媒体;突发事件:社会动员: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录

第一章绪论“

一、选題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題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本课題研究的必要性阐析.“

(1) 自媒体时代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必然要求.

(2) 自媒体时代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3) 培育社会多元主体,提高突发事件协同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4) 挖掘自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正面作用的必然要求..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理论分析一.

一、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理论.“

(一)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概念.“

(二)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必要条件“

(三)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功能.“

二、自媒体时代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客观必然性.

(一)自媒体给公共危机治理带来的挑战.

(二)自媒体推动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优势分析.

第三章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实践一一基于浦江2.16大搜救的案例分析.

、浦江2.16大搜救的概况“.

、浦江2.16大搜救的成功经验.“

(1) 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协同“.

(2) 媒介传播是关键要素一一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和信息公开.3

(3) 精准决策与科学搜救是重要保障..3

第三章、浦江2.16大搜救的不足之处.“3

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不足.3 

政府应急准备和应急能力欠缺.3 

第四章、浦江2.16大搜救对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启发意义.3

、转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模式“.3

、创新突发事件应急动员模式.“3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3 四、完善应急信息沟通机制“.4 五、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责任机制.4 六、完善应急协同的激励机制“.4 第五章研究结语“.4

、研究结论.“4 

、研究展望.“4 

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中国己经进入典型的高风险社会,目前正处在突发事件多发高发的社会转型期,而突发事件与社会危机往往相伴而行。根据2m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下称《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主要就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四类突发事件呈现出成因复杂化、不确定性增强化、破坏程度恶性化、处置难度艰巨化、影响范围国际化的特征,同时伴有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2m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因洪涝和地质灾害、旱灾、低温冷冻和雪灾、海洋灾害、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8#8亿元,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死亡43062人。冚各类突发事件构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非常惨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与之相应的是,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即秉持政府是雎一治理与责任承担主体这一理念和模式己不能适应新时期公共危机管理发展的需要。市场化改革带动了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社会多元主体的蓬勃发展,在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来临之时,这些社会多元主体也展现出了其强大的参与力和支援力。而近些年依托微信、微博等平台兴起与活跃的自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更是有着强大的力量,但这一力量如同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就会妨碍救援工作,运用得当则会成为事件高效处置的助推器。《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条写到“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 ”

机制 ,但是如何发挥自媒体在社会动员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该法却没有明确说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传播革命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更加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同时却也蕴藏着无限的机遇。目前自媒体己展示出其超乎想象的社会动员能力,例如,前不久南京南站男子猥亵女童事件在自媒体的推动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度,并迅速形成了热点舆情事件。2m7年8月12日晚作家陈岚在微博发布了一则网友投诉,在南京南站候车室,一年轻男子当众猥亵一名小女孩,经10多万网友的转发之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对此事展开深入调查,深刻地体现了微博的强大动员力。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多元力量的共同关注和参与,进一步实现突发事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m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件的协同治理,进而为突发事件的解决提供助力和推动力。但是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力也存在不当动员、过度动员的隐患,因此如何在动员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是当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在自媒体时代,研究如何促进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进原本只由政府负责的公共危机治理之中,最大可能地发挥社会多元主体对于公共危机治理的正面效用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当前突发件呈现的特征

( 1 )成因复杂化。首先,突发事件的成因不再单一化,而是多重原因复合的结果。诸如洪涝、泥石流等貌似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突发事件经常是与排水设施不完善、胡乱采矿等社会情境紧密相关。其次,各成因之间有着错综复杂、难以理清的关系。像群体性事件这类社会安全事件的形成,其背后往往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最初山利益受损方发起的抵抗活动,一旦受到“三仇”心理、看客心态、盲目跟风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十扰,就会使事件进一步扩大化,各成因之间也难以理出头绪。再次,各成因之间相互影响,主次成因也会发生转换。诸多突发事件的产生是难以避免的自然原因与盘根错节的社会原因相互交叉的结果,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各成因之间也会发生转换,比如一场自然灾害山于处置措施不当引起的进一步损失会引发群众不满、社会安全问题等。成因的复杂化让决策者难以立刻找寻到最为关键的因素,对决策者的判断和处置措施的选择提出了考验,也会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及时与有效处理。

不确定性增强化。突发事件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突发性,突发性说明它是没有被预料到的、是措手不及的,或者事先有被预测到却因不重视而没有采取相关措施解决等原因而最终导致事件的发生,而技术风险化、制度风险化使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强化。其一,技术风险化体现在技术的发展成为突发事件产生的隐患上。目前世界各国争相开发核技术,核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增加福祉的同时,也潜藏了隐患。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世人敲响了警钟,核泄漏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破坏己难以预估,科技进步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其二,体现在自媒体与新技术的结合对突发事件的形成和处置过程产生的影响之上。无论是突发事件产生前还是在处置过程中,自媒体平台上总会出现借机煽风点火之人,肆意散布谣言,弄得人心惶惶,突发事件会如何演变变得更加难以预知,从而增强了事件的不确定性。其三,体现在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上。全球化将世界连为一体,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区域性事件引申为全球性事件的可能性增加,如埃博拉病毒引发的全球恐慌。制度风险化主要表现在应急处置制度失灵带来的风险扩大化上,如应急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应急处置不到位,不仅无法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反而可能导致突发事 2

件的扩大化、恶性化发展,甚至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外,很多领导者仍不重视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发布和转载的不实信息,加大了事件的扩大化可能,加剧了事件演变的不确定性。

破坏程度恶性化。突发事件造成的破坏容易出现“涟漪效应”,不仅会直接造成人财物显性层面的损失,还会间接波及社会安全、政府公信力建设等隐性层面的问题。无论哪种类型的突发事件一旦产生,最为直观的就是人员的伤亡与财物的损失,这些也最先冲击公众的视线和心理。根据我国历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全年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长年保持较大的死亡人数(详见图1 ),除却显性层面的影响,隐性层面的问题往往比显性层面的损失更具破坏力,比如类似群体性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在自媒体传播快而广的影响下,处置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不可控因素,诸如聚集人数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加大、谣言肆起、出现打砸抢事件等,对社会安全和稳定构成威胁,也考验着工作人员的心理和业务双重素质,在处置过程中如果处置措施不当,会进而引起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图1近些年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统计

数据来源.2m2.2m6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处置难度艰巨化。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复杂化、不确定性增强化、破坏程度恶性化直接引起其处置难度艰巨化的现实,而分析突发事件处置难度艰巨化也正是从这三方面来展开。第一,成因不再单一化,而是多种因素之间交叉糅合的结果,想要找到致使其产生的最为根本和内在的因素以及厘清多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非易事,而这直接影响了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和后续工作。第二,在处置过程中仍旧会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各种无预兆、无预料的突发状况随时都有出现的可能,从而对处置工作构成新的压力与挑战。由一名女学生的非正常死亡引发的6.28贵州瓮安事件,深刻地显示了处置难度的艰巨

化,长期积聚的社会矛盾借此爆发,瓮安县城内各类“小道消息”的传播也难以控制,不法分子又趁机进行打砸抢烧,最后导致瓮安县委县政府大楼整幢被烧毁,数十辆车子被砸毁或烧毁,并伴有警民伤亡。第三,破坏程度巨大,任何一个决策都是牵一发动全身,因此更需要做出精准的处置策略,但在时间紧迫、信息不全、资源缺乏等情境下要做到精准决策并非易事,而一旦决策失误,非但不能挽救己有的损失,还会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影响范围国际化。自媒体的跨界传播、无边界传播,使很多突发事件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事件。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发生之后,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境外媒体进行了多篇幅的报道和持续的关注。再比如说各类病毒的全球性传染、20H年日本核泄漏之后引发的我国“抢盐风波”等都深刻地揭示了突发事件广泛而深刻的波及面和影响力。在媒介革命快速推进的自媒体时代,大量的突发事件呈现出跨国界传播的特点,这加剧了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处置难度。

突发事件各个特征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毫无关联的,而是呈现出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相耦合、链式传导的特点,这进一步展现出了突发事件的复合化趋势,进而加剧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不确定性和处置难度。

2、突发件产生的影

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有深有浅、影响范围亦有宽有窄,本文主要从其影响对象的角度,即个人、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简单叙述其能够产生的影响。

( I )个人层面

突发事件对个人而言,主要指针对事件当事人来说影响最大,因为他们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或者参与者。对受害者来说,他们必须承受身心损伤、亲属伤亡、财物损失带来的痛苦;对参与者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事件产生和发动的参与者,一类是事件救治过程中的参与者。对前一类来说,他们必须在事后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相关处罚;对后一类来说,他们在参与突发事件的共同治理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了一份贡献,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相关的救助知识和实现了自我价值。

(1) 社会层面

突发事件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警民冲突、官民矛盾激化、社会信任匮乏、社会恐慌弥漫等,尤其是在自媒体平台强有力的曝光之下,出现了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参与的局面,不可控性、不确定性加强,进而加剧了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难度。但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见证了社会多元主体与自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展示出的强大力量。5.12汶川地震中死亡失踪8.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

8452.巧亿元,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参与救助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还包括了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各个企业、公民个人、国际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真正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浦江2.16大搜救、营救保定蠡县“坠井男童”等社会事件中同样也是实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社会多元主体力量能亲自参与现场救援的就奔赴现场,无法赶赴现场的或通过捐助、或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方式随时关注事态的发展和发表相关评论来参与进事件中。现今,利用自媒体平台,突发事件的处置基本就能实现全员关注与全员参与,这一不同以往的处置模式不仅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影响深远,同样也对社会多元主体的培育与发展、公民个人素质的提升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2) 政府层面

突发事件是考验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处置效果如何不仅关乎到突发事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程度,也与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建设密切相关。如果政府应对有力,就会提升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进而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如果政府应对不力,不仅会造成进一步的损失,导致官民矛盾冲突,也会引发政府的信任危机,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另外,突发事件的处置也考验着政府应急机制体制的有效性,处置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突发状况都会帮助政府发现现有应急机制体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有助于各级政府在事中和事后针对性地加以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政府的社会安全治理水平。同时,突发事件中的决策基本属于在资源、时间、信息等条件匮乏和有限的情境下进行的非程序化决策,因此应急决策的选择和变通对决策者各方面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当前突发件协同治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突发事件协同治理能够聚集社会多元主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善后工作,从而对突发事件的治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目前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尚存的不足之处加以简单叙述。

( 1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依旧受到一定限制

全能型政府理念和模式的痕迹依旧能在当下中国政府管理过程中窥探到一 ,简政放权、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逐步转向和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仍旧任重而道远。首先,在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治理主体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下,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治理的合法性与相关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政府对社会多元

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能力时常抱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不敢放手让其投入有关工作,这与简政放权背景下政府逐步下放权力给社会的大趋势仍不一致。再次,以政府为突发事件单一治理主体的理念和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全妨碍决策、资源不足、力量不充分、无视网络谣訁等诸多问题,进而影响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最后,正是这一政府单中心治理突发事件的观念和方式,使得政府对于社会多元主体的发展支持力度依旧不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尚未出台或不健全,从而让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共同治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1) 社会多元主体应急协同能力有待提高

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对突发事件的预防、缓解与解决毋庸置疑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社会多元主体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改进对其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而言意义重大。第一,社会多元主体内部管理不完善,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市场化改革带动了社会多元主体的发展,但山于发展时间不长、发展经验不足、发展资金有限等原因,其内部管理还存在不足,比如组织纪律性差、综合协调能力不强等。第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但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而难以展开有效的应急处置工作,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在汶川地震中,社会捐赠的大量物资的运送、分发最终还是依托于各级政府部门;个体志愿者和各类社会组织也因为难以实际参与救援工作或因为后勤保障不足等问题,最后被纳入体制内进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投入力量的量上,也在于参与力量的质上,这一“质”不仅体现在社会多元主体的应急处置能力上,同时也在于各方主体的有效协调程度上。第三,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经常是一种自发行为,如果事先没有了解和掌握事件较为全面的信息,短时间内聚集的大量车辆和人员也会对急需进入应急处置现场的车辆和人员构成障碍,从而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是有序参与、协调参与,而不是无序参与、盲目参与。

(2) 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相关机制制度不完善

为保证社会多元主体能有效地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就需要完善的机制制度作为支撑,但目前关于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相关机制制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相关法律机制尚不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只粗略地提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

@史培军,张欢.中国应对巨灾的机制一一汶川地震的经验[ 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m3(3):109.110.

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冚但关于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合法性身份的证明、社会多元主体如何参与突发事件的共同治理、社会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中具体理应履行的法律义务、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相关权利保护等皆没有明确。第二,突发事件处置中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权责机制应当加以具体确认。如上所示,《突发事件应对法》只是简单地叙述了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但无其他任何详细的论述。为防止出现政府承担全责,而社会多元主体虽参与、却无需担责等情况,应当对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权责进行合理清晰的划分,做到有权有责、权责一致。第三,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力量发展的力度不够。支持力小、资金缺乏、人才稀缺、管制名目繁多等己成为社会多元主体发展的众多限制性因素,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不仅需要高效能的政府,同时还需要强有力的社会力量作为后盾,因此培育社会力量的发展是完善突发事件协同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在突发件协同治理中扮演的角色

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毋庸置疑需要调动和集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之中,而自媒体强大的社会动员力为之提供了现实可行性,较之以往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自媒体自下而上的全方位、全领域、全时空的动员模式更能引发公众的关注与参与,笔者认为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在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主要扮演了传播者、动员者和推动者三种角色。

(I )传播者

传统媒体遵循自上而下的传播原则,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信息的发布之间会有一定的间隔时间,而且由于缺乏由下而上的反馈过程,公众只能是充当信息接收者的身份。自媒体时代打破了原有的官方媒体发布信息的垄断格局,公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主动发布者,此外,自媒体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微信、微博、贴吧等平台,事件的有关信息在第一时间就能够得到公布和传递,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了解到事件的相关讯息,同时也减少了不必要的繁琐程序,实现了事件进展信息的随时、全程播报。同时,微信、微博、贴吧等自媒体平台自带的转载与评论功能让公众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还成为了信息的发布员、传递员和反馈员。自媒体的出现与活跃改变了突发事件原有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单向链条式的传递模式,实现了网状式的传递,自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让突发事件在短时间内就能被大量人群所熟知,并经过这些人群的再次转发和评论而让更多的人知晓,呈现出“滚雪球”般的效应。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在突发事件协同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治理中首先扮演的就是传播者这一角色,通过信息的传播让大量人群知道事件的相关情况,从而为下一步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做好先期准备。

(2)动员者

自媒体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的共同治理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一一动员者。自媒体的动员者角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第一,情绪渲染。或是出于泄愤心理,或是出于义务感,公众会不自觉地被动员起来。意图不轨、长期被压抑的愤懑心绪会企图依托自媒体平台进行宣泄,进而煽动有着相似心境的人也加入其中。另外,突发事件造成的各方面损害会在自媒体平台上时刻得到播报,处置工作的有关进展情况也会利用自媒体平台得到不断更新,当信息完全、真实、透明地被曝光于镜头之下,呈现在公众面前之时,出于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公众会义不容辞地参与进突发事件的救治过程中去。第二,偏颇吸收。桑斯坦指出:“偏颇吸收(biased assimilation)指人们以一种有偏见的方式来吸收和消化信息。”冚自媒体的低门槛性质实现了任何人皆可发表言论的自山,这也是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不同声音的原因之一。但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只采纳、认同那些自己感兴趣、符合或证明自己固有观念的信息,而自媒体即时沟通、传播面广的特质为这一人群的集聚创造了便利、快捷的条件,同时也为动员持有相似观点的人群奠定了基础。第,从众效应。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实现了多人之间的即时交流,公众彼此之间进行相互联系和沟通后就会组队、组团式地自发参与进突发事件的处置中,身处其环境中的人也在无形中会受到感染而投入其中或是迫于团队压力不得不跟随大流、服从主流观点、采取跟风行为。此外,自媒体平台也会时刻发布有关信息,转发和评论功能一般也是对外公开、透明公布,在阅读到他人的评说时,公众出于从众心理或是保守心理也会紧随主流观点和主流行动。

(3)推动者

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在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中还扮演着一种重要角色一一推动者。通过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充分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有效整合社会资本,能够为突发事件的顺利解决起到促进作用。自媒体社会动员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推动者角色主要体现在:第一,减轻政府负担,信息的全方位收集亦有利于政府做出精准决策。政府单一主体治理公共危机的模式己不能适应当前错综复杂化、牵涉面广泛、演变趋势不明、处置难度艰巨的突发事件,加上为了及时控制事态的演变,又必须在短时司内做出相关的应急决策,这对政府提出了挑战,一旦决策失误就提高了造成进一步损害的可能性。

@ [美]卡斯· R •桑斯坦.谣訁[M].北京:中信出版社,2m0:9.

自媒体的社会动员使得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进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从而为政府分担了部分救援行动,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同时,社会多元主体也通过自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救援行动的有关信息或提出有关的方案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更加详细、丰富的资料。第二社会资本的注入对促进突发事件的解决有着助推器的意义。社会资本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体现在互助、合作、信任等方面,而且社会资本相较于政府而訁灵活性更强、适应性更强、草根性更强,社会资本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注入可以使急需物资有效地得到投入和使用,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基层的有关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减小突发事件造成的风险。第三,倒逼政府高效处置突发事件。自媒体的社会动员能够充分、持续地引发公众的关注度,政府的任何行动无一不处在自媒体镜头之中,公众无时不注意着处置过程,这一公开化、透明化、全程化的监督模式倒逼政府作出精准的策略和实施高效的行动,从而有利于加速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 I)社会动员理论的完善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动员一般指代自上而下的动员模式,又被称为政治动员,在这一动员模式中,政府是唯一的动员主体,社会多元主体作为被动员者存在,因而缺乏主动性。政治动员模式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公众参与、提高决策执行效率等方面有一定的正面效应,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如公民权利和利益的保护问题、精英决策替代公众智慧、压力体制下的统治合法性认同、权力的不当扩张等问题。随着社会多元主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其逐渐也具备了成为社会动员主动者的能力,而不再仅充当被动者,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对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模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政治动员模式的效果取决于被动员客体对动员主体统治合法性的认同程度,而自下而上的动员模式则基本倚靠社会力量的协同程度,包括社会公众的使命感与同情心、信息获取与交流的便捷度、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整合度等等。因此,研究自媒体如何影响社会动员、对社会动员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社会动员理论在动员媒介创新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1) 应急协同理论的扩充

己有的关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协同治理研究基本限定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个人之间的协调合作,而鲜少涉及媒体这一主体,但考虑到自媒体在日常生活、社会沟通、政府管理各个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探究自媒体与应急协同关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政府与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公众个人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

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社会力量公益性、志愿性、民间性、草根性和灵活性的优势,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不同于传统媒体传播结构、传播理念、传播速度的自媒体正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自媒体时代,公众几乎离不开手机和互联网,网络与政府管理亦是息息相关,因此,应急协同理论中政府与自媒体的协调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如信息共享网络平台的构建,自媒体预警突发事件能力的强化,信息传播的公开、规范、有效建设等。

(2) 危机管理理论的补充

危机管理不局限于危机发生之时怎么处置的问题,完整的危机管理过程包括危机防范、危机预警、危机评估、危机决策、危机处置、事后总结,危机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危机的预防、完善应急准备,实现突发事件处置的关口前移,做到危机的源头治理,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危机管理离不开社会协同和社会动员,社会协同需要在突发事件治理体系中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社会多元主体扎根于基层,因而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解决矛盾,如遇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上报相关单位进行处理,基层群众的参与对危机管理中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在共同治理突发事件时行动边界和角色功能的明确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媒体时代,在浦江2.16大搜救、营救保定蠡县“坠井男童”等事件中见证了社会动员对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处置突发事件超乎想象的能力。研究自媒体在突发事件治理中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协同问题,对危机管理理论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也是对传统的政府单中心危机治理模式的改进。

2、实际意义

( 1)有助于降低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

突发事件呈现的表象似乎是突然发生的、难以预料的甚至是不可预知的,但隐藏其表象背后的真相是,在多数情境中突发事件经常是有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潜伏期,而突发事件的爆发正好是在某一刻突破了临界值。社会多元主体具有贴近公众、扎根基层、灵活多样等优势,依托社会多元主体及时掌握基层社会的有关动态,将收集到的信息第一时司上报给有关部门,对于社会危机的预防、缓冲和解决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如果爆发了无任何预兆性的突发事件,政府借助社会多元主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协同治理突发事件,对于事件破坏性的减缓与消除也同样有着积极意义。

(1) 有助于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应对突发事件对现有应急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对政府应急能力的提升也同样有着推动作用。通过构建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的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体系,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发挥社会多元主体优势,全方位帮助政府在风险评估、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总结几方面进行完善,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来为突发事件的预防和解决提供牵引力,并进一步做到使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成为政府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社会多元主体帮助政府收集信息、减轻负担,使政府有条件、有时间专注做出精准决策,优化救援处置工作,随时关注网络舆论动态,及时澄清和消除负面虚假报道,从而为突发事件的解决增添助力。

(2) 有助于完善社会安全治理体系

安全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而突发事件无疑会影响到社会安全。强调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其实也相当于承认了社会多元主体作为社会治理主体其中一员的地位,也认可了其在突发事件治理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有助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多元主体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社会多元主体的发展与壮大也能成为公共安全和科学有效的社会安全治理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加速器。社会多元主体草根性的特质能够帮助及时发现社会基层矛盾,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而通过它的灵活性特质组织各类活动,又能顺利地解决各种纠纷案件:社会多元主体的公益性特质又会推动平安社区、平安乡村的建设,例如现在很多退休老人担当起了社区平安巡逻员的身份,志愿性地为社区提供无偿服务。

(3) 有助于探索自媒体在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趋利避害的路径

自媒体作为社会多元治理主体中的一员,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自媒体在其中能起到的正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公开。依托自媒体平台来披露事件原因、公开处置策略、评价处置效果,事件全程被置于自媒体的镜头之中,做到了信息的公开、透明。0社会的动员。自媒体在全面、及时公布信息之时,也能向公众传达目前处置工作遭遇的困境,希冀寻求社会和公众帮助的迫切之情,进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对政府的监督。自媒体全天候、全方位地播报突发事件处置的进展,政府行为全程被置于自媒体镜头之下,而且自媒体还能起到广角镜效应,政府细微的失误皆有被无限放大的可能,社会和公众也能凭借自媒体平台监督政府行为,对出现的不当行为予以批评和建议,这对于政府行为的规范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自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中也会存在负面作用,如网络谣言铺天盖地动摇公众信心、影响政府形象;为抓住公众眼球刻意虚假夸大播报:选择性播报、难以呈现事件全貌等。因此,探索突发事件处置中有效、高效协同自媒体的方式,做到趋利避害意义重大。

、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阐析

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汇集了社会多元力量共同治理危机,这对于危机的预防、减缓与解决意义重大,自媒体的兴起与活跃对动员社会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更是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m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m6年12月,微信及WeChat 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89亿,公众平台超m00万公众账号。,新浪微博2m7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讯息,截至3月31日,微博月活跃用户达3.4亿。用户数量巨大的自媒体社交平台为动员公众参与突发事件的治理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使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更具可行性、高效性。因此,本文从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培育社会多元主体、挖掘自媒体潜力四个角度来阐析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一)自媒体时代提升突发件应急处鬣能力的必然要求

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复杂化、不确定性增强化、破坏程度加大化、处置难度艰巨化、影响范围国际化特征,某种程度上促使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成为必然选择。首先,自媒体时代实现了人与人沟通的即时性、无碍性和网状式的交流方式,在自媒体情境下,个人的主观情绪会因为集群情绪的渲染而放大、政治不信任也会因为虚假信息的充斥而强化,这会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构成障碍。再次,某些突发事件并非不可预知,而是早己有相关的预兆和相当长时期的潜伏期,这些突发事件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发现和处理就可以避免。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不仅强调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时还重视社会多元主体能够发挥的力量,通过社会多元主体贴近民众的草根性、易被民众相信的信任感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上报,以此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最后,自媒体在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带来挑战的同时也酝酿着无限的机遇,如自媒体强大的社会动员力能为突发事件的成功解决增添推动力、自媒体全时段的镜头能规范行动主体处置行为、自媒体的信息披露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等。

(二)自媒体时代提高政府公儐力的必然要求

突发事件自身的复杂性、社会多元主体力量的不断壮大、自媒体话语权和议程设置功能的显现、政府单一应急处置存在的种种缺陷,这些问题迫使政府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主体治理危机的理念和模式,转而发展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处置突发事件的观念和方式。 

方面,自媒体实现了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模式,区别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模式,这

@温婧:《〈微信用户&生态研宄报告〉.八成用户使用微信办公》,北京青年报,

一动员模式更能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和热忱心。社会多元主体自发投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可以为政府减轻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压力,社会多元主体也会帮忙收集事件信息,以此帮助政府在信息较为全面的基础上做出更加精准的处置决策。另一方面,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各方面表现得当,突发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事件最终也得到顺利解决的话,不仅将有助于政府形象的树立,也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三)培膏社会多元主体,提高突发件协同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我国的社会组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企业、公民个人力量也相继壮大成为社会多元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够为突发事件的应对提供推动力,同时对其自身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意义。第一,社会多元主体较之于政府而言,其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强,社会资本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得愈加雄厚,社会多元主体有能力、有意愿回馈社会,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治理是其发挥自身能力、贡献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体现。第二,在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治理过程中,政府见证了社会多元主体的能力和力量,就会减少乃至消除对其存在的固有偏见和不信任,转而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大对其发展的鼓励和支持,减少、消除社会多元主体发展和协同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障碍性因素,提高其共同治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挖掘自媒体在突发件处鬣中正面作用的必然要求

自媒体的兴起与活跃赋予了社会焕然一新的交流和传播方式,深刻地改变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在消无声息地改变着政府管理的理念和模式。自媒体在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中能起到如下作用:

社会动员。自媒体能够凭借其便捷、快速、广泛的传播力在短时间内抓住公众的眼球,引发大量人群的关注和讨论,进而使之通过各种方式,如捐赠物资、网上建訁献策、切身实际参与等投入到突发事件的治理中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自媒体的社会动员要把握好适度原则,否则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如过多的捐赠物资处理难度大、无组织性的大规模志愿者进入现场后造成道路拥堵和增添后勤保障负担等。

监督作用。自媒体作为第三方平台,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无论是对政府行为,还是对社会多元主体的行为都有着强有力的监督作用,这对于规范各行为主体的行为、物资的合理有效运用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议程设置。自媒体对政府话语权的掌控和自上而下的议程设置提出了挑战,自媒体能通过社会舆论而倒逼政府作出相关决策,而且政府必须对网络舆论引起足够的重视,

否则政府就有面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可能,不利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开展。网络舆论倒逼政府决策也要审时度势、分清情形,避免被意图不轨之人利用而成为其非正当牟利的途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醑究现状

关于危机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分析:(1 )强调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协同。Malin E Wimelius 和Jan Engberg认为在面对当今日益复杂的危机之时,网络化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被置于自上而下、中央集权型决定的方式之上,这一方法也在研究危机管理中强调有效的回应需要跨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专题文献中得到了验证。冚(2)主张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参与治理。 LiYanping认为中国正处于突发社会危机高发的时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祸患、社会安全事件。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自然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但是政府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比如,特定的公共危机需要特定的专业技能处理,但是政府严格的官僚科层体系可能会阻碍公共信息的传播。因此,作为社会治理架构中的重要一员,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它自身的特点,比如自主性、自立性、志愿性等特点在公共危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非政府组织为了提高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能力,需要在信息获取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发展能力上有所加强。

突出现代社交媒体在危机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DanielaPohl, Abdelhamld Bouchachia, HemannHe11wagner指出了社交网络在预测危机事件可能衍生的子事件中的作用,认为社交网络为收集和分享事件的相关信息提供了途径。用户生成的内容正对危机管理越来越重要,它促使在危机初期就联合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共同应对危机,而用图片、文字或视频描述的信息对识别危机中的子事件而言是珍贵的来源。他们用从Flickr和 YouTube上收集的图片和视频这些元数据去获得危机子事件,他们的研究显示了在应急管理中社交媒体和发现危机子事件之间联系的可能性。Gideon F认为社交媒体重新定义了应急准备,社交媒体在增加参与人数和收集、分配物资方面己超越了大众媒体和官方机构的能力。他认为社交媒体在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中的转型权力主要来源于社会资源,即在社交媒体背景中的人们可以一起分享意见和信息,而社交媒体能够在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

@ Malin E.Wimelius,Jan Engberg. Crisis Management through Network Coordination:Experiences of Swedish

C兩1 Defence Directors卩].Journal of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20巧(9):129.

@ Li Yanping℃apability Construction ofChinese NGO in Crisis Management[J].Canadian Social Science, 20,2(5):79.80.

@ Daniela Pohl,Abdelhamid Bouchachia,Hermann Hellwagner. Supporting Crisis Management via Detection of Sub-Events in Social Networks卩].l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risis Response and Management,20130.9):20.

中转型,因为它具备集中智力、网页情报、在线社交行动、数字游戏、众包服务、推动者、公共管理理念和敏感情绪等因素。

(二)国内醑究现状 1、协同治理的概念

21世纪面临的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病毒传播等全球性威胁:市场化改革引起的国家社会关系的改变;新公共管理逐渐呈现的缺陷等是协同治理产生的背景。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协同治理”定义如下:协同治理是个人、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主体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促成协商与和解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关于协同治理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协同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社会多元要素协调合作、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以期达到社会秩序稳定、公共利益增进的目标(刘卫平,2m3:郑巧,肖文涛,2008)。也有学者在社会协同治理过程中特别指出了政府的主导性地位(郁建兴,任泽涛,2m2:林明灯,2m5)。张贤明和田玉麒从作为决策制定过程的协同治理、作为构建良善关系的协同治理、作为善治实现方式的协同治理三个维度对协同治理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张贤明,田玉麒,2m6)。协同治理的价值在于决策过程的平等、民主权利的保障、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刘伟忠,2m2:蔡岚,2m5)。任泽涛和严国萍认为协同治理的社会基础一方面在于政府转变治理理念,另一方面在于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任泽涛,严国萍,2m3)。

2、突发件协同治理的必要性阐析

突发事件协同治理强调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合作来达到预防、缓解和消除危机的目的,它打破了以往政府作为危机治理单一主体的格局。之所以越来越重视和强调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 1 )从突发事件本身的角度看,金太军和张健荣指出:“在一个多维结构、多重风险、多样矛盾叠加的当下中国,危机频发成为转型期的一种常态。” @突发事件在近些年高频率地出现正是危机频发的表现之一,顺应政府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趋势,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限制被缩小、空间也得到了扩大,其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也相应地有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R].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转引刘伟忠.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宄的现状与趋向[J].城市问题,2m20):81.

@金太军,张健荣.重大公共危机治理中的NGO参与及其演进研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区1):21.

所提升,因此为解决当前棘手的突发事件,政府联合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突发事件成为必然。卿艳艳认为公共危机具有复杂性和影响的主体广泛两大特征,复杂性具体包括公共危机事件涵盖的范围和领域日趋广泛、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和扩散性强四点(卿艳艳,20H),在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危机治理主体不能有效应对这些复杂艰巨的问题时,政府协同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危机成为必然。

从政府的角度看,“我国当前'以政府为中心,的事故应对机制,单一主体应对安全危机的模式己经不能有效应付多样化、复杂化、破坏程度规模化的事故灾难,'政府或国家中心论'受到严竣挑战。",政府作为应对突发事件唯一主体的传统危机治理模式己不能适应高度复杂、时间紧迫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必须形成多元主体联手应对危机的格局,进而也凸显了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客观必然性(王强,2m2:张玉磊,2m3:刘霞,向良云,2006;张立荣,冷向明,2008:曹现强,赵宁,2004)。

从社会多元主体的角度看,“在协作式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同样可以利用其在信息、社会感知力、社会号召力及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力量。”,社会多元主体的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草根性、灵活性等特点有助于预防和应对危机,还可以降低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成本(马全中,2m3;宋锦洲,刘军,阮柏荣,2m2;张维平,2006)。

也有学者特别从媒体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黄瑞刚认为“政府和媒体在危机管理中协同合作的程度,决定了危机序参量的方向和社会有序化的进程。” @王树文和韩鑫红认为“媒体在事故灾难中发挥着桥梁性的作用,它能将事故的真实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使事故的发展动态及政府应对行为公开化和透明化,对政府有很好的监督作用。”,媒体作为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主体中的一员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近些年自媒体的活跃更是对突发事件的形成和处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己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自媒体环境下主观焦虑的放大、个人理性的迷失、情感宣泄的需要、真实信息的渴求皆能起到动员公众的作用(张玉亮,2m2),通过参与动员、情理动员、内化动员、惩戒动员也能够有效调动公众的参与度(费爱华,2009),因此更加凸显发挥自媒体在处置突发事件中作用的必要性。

@王树文,韩鑫红.政府协同治理安全危机双重整合机制及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m5(12):85.

@王瑞妮.NGO参与多元协作式公共危机治理的阻滞因素与实现策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401):85.

@黄瑞刚.危机中政府与媒体互动的协同效应[J].国际新闻界,2010(5):37.

@王树文,韩鑫红.政府协同治理安全危机双重整合机制及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5(12):86.

3、目前突发件协同治理中存在的问

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突发事件的治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出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原因,在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社会多元主体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来进行整理和分析。

( 1 )内部原因:@社会多元主体自身角色定位模糊,甚至带有“类行政组织”的特色。社会多元主体对于自身在突发事件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认知不明确,在事件处置过程中自主性不强,甚至出现成为政府“办事员”的情况。@缺乏完善的内部协调机制,内部管理不规范。社会组织等由于不具备健全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在突发事件的治理中易出现组织化程度低、管理秩序混乱的情况。0人力资源的素质不足和应急能力不足。这点尤其体现在公民个人自发参与突发事件治理之时,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化训练而专业性不强,仅凭一腔热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入其中,经常出现力不从心甚至适得其反的情况。@法律身份缺失,公众信任度低。由于缺乏有关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法律基础和相关机制,社会多元主体在参与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身份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可,公众对其信任度低而致使其难以有效开展救援工作。(2)外部原因:@有关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机制尚未形成。缺少相关法律、制度和机制的支持,使得社会多元主体无法依法、依章可循地投入到突发事件的治理之中,而且类似红十字救援队、蓝天救援队这些具有可持续性的救援组织依旧缺乏,经常是事件或危机一旦解决,临时组成的队伍就会被解散,可持续性较差,从而难以形成持续的危机协同治理网络。2政府外部推动力不足。“传统思维的惯性使政府对自身的越位与失位难以察觉,易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对非政府组织治理危机能力产生质疑和抵触情绪,受自身利益的驱使会促使政府凭借强大的公共资源和权力优势挤压非政府组织的独立发展空间。"冚这种来自政府方面的抵制让社会多元主体的发展受阻,因而对其在危机治理中有效发挥自身能力进一步构成障碍。何水认为“当前中国危机管理面临着理论 ” 困境和实践难題,究其本质在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均陷入了'国家或政府中心论,的窠臼。,传统危机治理模式下的政府为危机治理单一主体的理念和相关危机管理机制对现阶段危机的协同治理构成了相当大的阻力,也相应地使得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危机治理缺乏一定的激励和监督机制。0危机治理多元主体之间在合作过程中缺少信息交流平台或者山于利益

@樊博,聂爽城市应急恢复中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性研宄一一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解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m6(斗27.

@何水.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一一兼论中国危机治理范式革新[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8(6):24.

冲突产生的信息障碍,使得多元主体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给协同合作增添了困难(王瑞妮,201马全中,2m3:杨军,2m3:金太军,张健荣,2m6:邹建华,2m6:夏美武,赵军锋,2011 ).另外也有学者指出,社会危机的协同治理中虽是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危机,但却存在政府承担无限责任的问题,也即对于多元主体的责任划分不到位的情况(张丙宣,2m2)。张新文和张国磊专门从政府回应力的角度对危机管理进行了研究,指出“现阶段,政府回应力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回应速度迟缓,政府回应方法不恰当,政府回应信息的透明度不够,政府回应存在不公正现象。"冚顾伟先认为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仍存在很多限制性条件:理论建设还很不成熟、协同治理缺乏战略性的目标规划、单中心的治理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多中心协作机制尚未健全(顾伟先,2m4)。胡杨认为:在危机管理体制上存在着“集权化”和“分权化”的结构性矛盾;危机沟通上存在着危机信息公开与封闭的伦理性冲突:危机管理路径上存在着经验主义与演绎主义的逻辑矛盾(胡杨,2007)。

健全和完薯突发件同治理的对策酚究

( 1 )推动政府理念的转变,由管理理念向协同治理理念转变。在市场经济日渐活跃的当前,社会多元主体得到了较好和较快的发展,己有一定的能力参与进突发事件的治理中,帮助政府共同应对危机,因此要积极吸纳社会资本,给这些社会多元主体提供共同参与危机治理的平台。例如宋锦洲等认为“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充分重视社会组织具有政府组织所不具备的专业优势、效率优势、资源整合等优势,必须发挥其能动作用,建立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的模式。",(2)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相关机制,如法律机制、多元协作式治理机制、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危机治理的激励与监督机制等。主要在于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危机治理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撑,证明其参与危机治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3)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进行危机信息的公开。樊博和聂爽认为“应急协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制式化的合作路径,导致出现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浪费。而信息对引导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能够为组织的自主性扩展提供信息基础,提升应对危机恢复的治理能力。”,因此坚持危机信息公开原则,实现危机信息在组织内外部的流动,为社会多元主体自主参与危机治理提供信息基础,从而保障其更有效、更高效地参与进突发事件的治理之中。(4)建构危机状态下以政府为中

@张新文,张国磊.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回应力研宄[J].行政改革,2m3(6):30.

@宋锦洲,刘军,阮柏荣.公共危机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研宄一一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视角

(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m2(4m36.137.

@樊博,聂爽城市应急恢复中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性研宄一一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解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m6(斗32.

心的危机治理权责机制,克服政府承担无限责任的问题。“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结构中的核心问题,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各个参与主体的权责分配问题;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关 ”冚

键,在于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危机管理权责分配机制。 在赋予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危机治理权利的过程中,也应注意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曹现强和赵宁同样指出:“危机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以政府为中心的各参与主体的权力一一责任问题。”(5)重视媒体在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能够发挥的突出作用。政府和媒体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合作与动员上,在合作层面,媒体将事故的真实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使事故的发展动态及政府应对行为公开化和透明化,有利于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能够对政府起到监督作用;在动员层面,在媒体公开事故的相关信息时,让公众及时、全面地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对动员其参与危机治理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政府一媒体一公众”三角互动关系的构建对于突发事件的解决意义重大。尤为重要的是,自媒体的出现与活跃对社会动员更是有着超乎想象的力量,自媒体平台的妥善、灵活运用能够成为突发事件成功应对的助推器(樊博,聂爽, 2m6;王瑞妮,20:吕斌,李国秋,杨国庆,2009:樊博,于洁,2m5:张丙宣,2m2:刘霞,向良云,2006:曹现强,赵宁,2004:王树文,韩鑫红,2m5:邹建华,2m6,强,2m2;杨军,2m3:张新文,张国磊,2m3:宋锦洲,刘军,阮柏荣,2m2)。

目前学界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在应急管理中,对政府的应急体制、应急设施、应急能力展开了大量的研究:(2)对政府在应急过程中如何把握社会舆论主导权的关注:(3)也有对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比如对于社会多元主体在应急管理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参与的体制机制研究等:(4)还有指出传统的政府单中心治理模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而社会力量具备一定的弥补政府危机应对中存有的缺陷方面的能力,进而说明政府应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危机应对、努力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危机格局的必要性(马全中,2m3:于江,魏崇辉,2m5等)。

学界对于突发事件或社会危机协同治理的研究己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尤其是在社会动员对于突发事件处置的研究上。有学者指出了危机管理中社会自主动员的必要性.山政府的有限性所决定:由社会自主动员能达到的良好效果所决定:社会自主动员是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沟通机制的需要(龙太江,2005)。也有学者分析了突发事件中社会动员能起到的积极意义:“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消除危机制造者希望危机伴生的流言、恐慌等副产品,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

@张立荣,冷向明.协同治理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一一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m7.

@曹现强,赵宁.危机管理中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责机制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7):85.

可以降低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成本。” @另有学者从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物资、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财力资源四方面建议建立应急社会动员的保障体系(王宏伟,20H)。薛澜和陶鹏指出在原有应急管理体系与社会动员之间的协调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力量参与存在'重动员、轻协调,现象:关于社会力量应急参与的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与临时性,缺乏长效制度建设:社会力量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间缺乏沟通与互动,导致应急合作困境;社会动员水平与灾害响应级别缺乏科学统筹。”

己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等的发展,研究的空间也进一步加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虽有对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同研究,但涉及借助自媒体途径强化应急管理社会协同的还不是很多,但现实中自媒体正对政府管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自媒体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动员能力更是不容小觑,因此从自媒体的角度去研究政府协同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应对危机以及如何更好运用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力为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解决增添推动力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这也使得本文的研究在视角上具有一定的新意。而且深入研究自媒体在社会动员理论、应急协同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方面产生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

近些年自媒体的兴起与活跃对突发事件或社会危机的协同治理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不仅包括自媒体在与政府或其他社会主体协同过程中表现的对于信息公开、行为监督等方面的能力,更是突出地体现在它能极大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突发事件或社会危机治理的巨大能力上,也即它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媒介革命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信息传播结构、社会动员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它必然也会对政府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对政府应急管理产生的影响方面有:( 1 )自媒体强大的动员力能够转变政府的传统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从而促使其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共同应对危机:(2)自媒体传播平台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3)在自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政府如何巧妙地将自媒体为我所用,发挥其最大的正面功效:(4)自媒体潜在的隐患(如谣訁的传播等)使政府不得不重视如何完善对其的有效管理:(5)自媒体改变了传统的政府议程设置流程和方式,使议程设置功能不再为政府单独享有,自媒体和公众也掌握了一定的议程设置能力并且具备了实现自下而上议程设置的可能性。自媒体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的政府应急管理模式,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 1 )关于自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社会动员的规范问题:(2)关

@张维平.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机制的社会学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6 &

@薛澜,鹏从自发无序到协调规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社会动员问题一一芦山抗震救灾案例研宄[ J] 行政管理改革,2m3(6庐1.32.

于在突友事件処置中政府与自媒体合作,込到自媒体趙利避害目的的方法研究: ( 3 )美于自媒体功員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突友事件的机制研究: ( 4 )美于規范自媒体各平台的研究,如針対虚假言愴的慫処机制、非法行力的追責机制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ー)研究思路

本文共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首先根据突友事件的成因夏染化、不確定性増強化、破坏程度悪性化、赴置雉度眼巨化、影吶范田国坏化五个特征和在个人、社会和政府三个昃面彦生的影吶:当前突友事件杤同治理中存在的不足:自媒体的社会劫員在宍友事件切同治理中扮演的播者、幼員者、推功者角色三方面介貂了文章的逸題背景。接着按照完善社会幼員理愴、拡充急同理愴、朴充危机管理理愴的理愴意文和有助于降低宍友事件彦生的危害、有助于完善政府急管理体系、有助于完善社会安全治理体系、有助于探索自媒体在実友事件同治理中趙利避害的路径的実意文的思路分析了本文的迭題意文。然后从提升宍友事件急赴置能力、正確履行政府取能、培育社会多元主体、捲掘自媒体潜カ四个方面愴述了本課題研究的必要性。最后迸行国内外現状的述坪和介貂本文這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共分西垬内容,一垬是从公共危机房同治理的概念、必要条件和功能分析公共危机同治理理愴,男一垬是从自媒体信息倭播蛤公共危机治理帯来的挑戡和自媒体推功公共危机同治理的伉勢条件西方面分析自媒体吋代公共危机朸、同治理的客メ児必然性。

第三部分対公共危机同治理的践--浦江2」6大捜救迸行了案例分析,在本章中通辻対浦江2」6大捜救概况的調研査鬩,急結旧蚋其成功錏驗和存在的不足之梵。

第四部分从純変突友事件急赴置模式、創新突友事件成急町員模式、建立健全宍友事件急朕幼机制、完善急信息洶通机制、完善突友事件成急処置的責任机制、完善急朸、同的激励机制六方面i井述了浦江2」6大捜救対突友事件同治理的友意文。

第五部分対本文研究黠愴迸行旧蚋忌結,并提出了未来迸一歩的研究展望。

(ニ)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利用圈弔館、数据庠和互朕网資源,通辻対相夫弔籍染志、学木期刊愴文、网信息等的査鬩,了解当前美于自媒体吋代突友事件同治理的有美情况,カ愴文的写作打好基砒。

2、 案例分析法

本文试图通过对浦江2.16大搜救的案例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希冀能够从该案例中归纳出一些普遍性的内容和建议,对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有所助益。

3、 实地调查法

在浦江2.16大搜救顺利成功之时,所在教研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有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民代表等现场参与救治的人员进行了座谈,获取了第一手资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真实、可靠、丰富的资料来源。

22

第二章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理论分析

一、 共 协同治理理论

(一)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概念

王瑞妮认为:“多元协作式公共危机治理是指危机治理各主体一一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等借助一定的制度和信息平台,有效整合,协调联动,以期有效预防、应对和消弭危机。”冚张丙宣、邹建华等学者也给出了类似的定义。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危机协同治理在强调除了多元主体之间彼此合作、有效整合,以期预防、应对和消弭危机之外,还附加了需要借助一定的制度、舆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这一内容,以使危机应对的无序、混乱状态转而成为有序、合作、协同的状态,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小危机损失和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另有学者认为社会危机协同治理虽是政府、第三部门、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危机治理的过程,但仍应该强调和突出政府在各个主体间的关键和核心地位,并且在各主体协同处理危机的同时要重视相关的权责分配问题,避免发生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却无需对其行为负责、而政府部门承担无限责任的情况。,杨军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危机的意义角度给公共危机协同治理下了定义:“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是指山政府出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公众和非政府组织(NGO)与政府一道共同处理公共危机,发挥各界力量,补足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的不足,达到社会各界与政府互补目的。” 在综合学者们己有的研究基础上,笔者给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定义如下: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是指在借助一定的机制和信息平台前提下,以政府为核心,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相互协作,以期达到减缓、消除危机与维护、促进公共利益的目的。

(二)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必要条件

实现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需要具备如下必要条件:

首先,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要有制度、机制的支持。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只有经山制度的确定和相关机制的支撑,才能被赋予合法性和被认可,否则行动无依据、身份被质疑、

@王瑞妮.NGO参与多元协作式公共危机治理的阻滞因素与实现策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401):84.

@参见:邹建华.《协同治理视野下服务型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改革与开放》,2m6;张丙宣.《支持型社会组织:社会协同与地方治理》,《浙江社会科学》,2012.

@参见:何水.《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一一兼论中国危机治理范式革新》,《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顾伟先.《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内涵、不足及路径选择》,《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m4,明燕飞,卿艳艳.《公共危机协同治理下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构建》,《求索》,20川.

@参见:夏美武,赵军锋.《危机管理中多元协作的动力与阻力分忻》,《江海学刊》,2011;张立荣,冷向明.《协同治理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一一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

@杨军.我国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对策研宄[J].甘肃理论学刊,2m30):125.

持续性缺乏,也难以构成长效机制。

其次,社会多元主体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仅仅强调多元主体的合作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合作方的能力问题,因此在构建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机制的同时,还要培育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危机处置的各方面能力。

再次,畅通的信息分享和沟通环境。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危机决策作为非程序化决策,任何有力、可靠的信息在此有限条件下显得愈加弥足珍贵,实现信息在多元主体之间的共享和交流能够为下一步行动提供指南,同时也能通过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汇聚多人才智共同出谋划策。

最后,自媒体为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自媒体在传播速度、广度、深度上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实现了信息的互通有无与交流的即时便捷,而这一特点也是实现其强大社会动员力的助推器之一

(三)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功能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是在有法可依、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物资有备、宣传到位等前提条件下,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之间协调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过程。自媒体时代危机的成因与演变愈为扑朔迷离,处置难度愈加困难重重,政府单一治理危机的局面捉襟见肘,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紧迫性由此突出。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给公共危机的出现和处置增添不确定性,如网络谣訁引发社会恐慌与政府信任危机,虚假信息散布引起公众强烈不满等,但自媒体这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展现出其解决危机强有力的能量。首先,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可以提供人员与物资的援助,减小政府调动和集结人力、物力的压力。突发事件的初期处置至关重要,但发生于基层社会的危机经常会因为人员缺乏、专业性差、设施落后而影响处置效果,而借助危机事发地邻近的非官方专业救援队伍、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援助,可以及时缓解危机带来的损害。其次,自媒体便捷地实现了社会多元主体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可以为危机决策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资料。自媒体在信息方面的即时性交流、无障碍发布、无限制传递拓宽了资料的收集面、提高了信息的全面度,为做出正确、精准的决策提供了重要来源。最后,自媒体自下而上的动员模式能有力地动员全社会共同投入进危机的治理中,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共同解决危机。自媒体的动员是自愿性、公益性、草根性的,公众在关注、评论、转发等不经意的行为中就己成为事件参与者中的一员,无数个人在自媒体平台上的无意或有意行为构成了自媒体社会动员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成为共同应对危机的重要力量。

、自媒体时代 共 协同治理的客观必然性

(一)自媒体给公共危机治理带来的挑战

1、 自媒体的概念

“第一个对'自媒体'释义的是Shayne Bowman和Chris Willis, 2003年7月,二人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了一份自媒体研究报告中提出:自媒体是普通公民经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一种提供与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申金霞将自媒体定义为:“所谓自媒体(wemedia),是指传播者通过互联网这一信息技术平台,以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形式,将自主采集或把关过滤的内容传递给他人的个性化传播渠道,又称个人媒体或私媒体。'“赵梁认为:“自媒体应该是一种以应用技术为平台,依靠现代电子科技,按照发布人的意愿捕捉或者制作信息,并把信息发布给不确定的网络用户的传播媒介。” ·笔者认为,自媒体是依托互联网和相关技术平台,各社会主体能够自主实现信息发布、获取和交流的手段。自媒体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到互播,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传播主体的全民性:传播内容的多元性:传播时效的高速性:传播路径的网状性:传播表达的情绪性;传播理念的平等性,自媒体的本质在于它是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自媒体在展现其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信息真伪难辨、网络舆论左右政府决策、网络谣言引发社会恐慌或社会仇恨、众多信息使公众难以选择、庞大的信息和用户使政府监管困难、传统的政府官方媒体话语权的掌控受到挑战。

2、 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巨大影响

首先,自媒体实现了信息的全天候、跨地区传播。自媒体打破了信息播报自上而下的方式、简化了冗余繁琐的播报程序、突破了传统播报平台的限制,通过移动终端就能实现信息的播报与传递,而现今移动终端的便捷性、普及性让全天24小时无间断的播报、浏览、传递和跨区域、跨国界的广传播范围成为现实。其次,自媒体让信息得到了多角度、全方位披露。自媒体打破了传统的官方媒体播报信息的垄断格局,人人都可以凭借拍摄照片和视频、文字记录而成为事件的报道者,不同的观察视角呈现出了不同的内容观点,而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信息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信息的全面性、公开性和透明性。

@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J].新闻界,20H(4):20、

@申金霞.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探析[ J].今传媒,2m2(9):94、

@赵梁、自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m2五

@参见: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新闻与传播研宄》,2011;宋全成.《论自媒体的特征、挑战及其综合管制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m5;韩芳,赵萍.《论自媒体及其对传播环境的冉建构》,《编辑之友》,2m5.

@参见: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新闻界》,2011;崔建雪.《自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扮演与管理,,《新闻学子》,2m6.

最后,自媒体呈现出信息的反馈性和某种程度的集群性。像微博、贴吧等平台都具有评论功能,评论功能的开设一方面有助于公众意见的表达和反馈,另一方面却也有集群化的潜在隐患,出现网络舆论绑架政府决策的危险。

3、自媒体信息传播对公共危机治理构成的挑战

自媒体信息传播展现出的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和新趋势给公共危机治理带来了艰巨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 )不确定性增强。某件似乎并不重大的事件就有引发为重大事件的可能性,例如2009年一名酒店厨师的非正常死亡引致的湖北石首事件,在处置过程中出现了酒店被烧、警车被砸、不法分子趁机打砸抢事件。自媒体的快速、广泛传播让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事件的预知性难度加大。如2m7年9月1日一段上海警察制服抱孩女子的视频短时间内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的讨论。(2)不可控性加强。线上相对于线下而訁自主性、灵活性、操作性、自山度有所加强,很多网民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网民与网民之间的口水战也是屡见不鲜,而水军引起的舆论一片倒现象使得政府在公共危机处置中的舆论主导权被削弱甚至被转移,对危机的处置构成挑战。(3)线上线下协同作战的要求增强。自媒体的活跃对政府应急处置提出了新要求,政府在有效进行现场处置的同时要密切关注网络动态,及时破除网络谣言、回复网友提问、解释网友质疑,全力做到不让网上不实信息、质疑之声影响处置效果的目标。

(4)政府单一主体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力有不逮,必须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应急。政府单一主体治理公共危机显然己不适应现今高度复杂的社会,而且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全程关注着政府行为,细微失误就有被无限放大的可能。政府必须借助社会力量的人力、资源、设备、信息等来共同应对危机,达到危机损害最小化的目标。

(二)自媒体推动公共危机同治理的优势分析

1、 自媒体信息公开有助于提升公众信任度,促成公共危机协同治理

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发布方式、传播结构、牵涉范围、影响程度,在自媒体时代,公众只需要一台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信息的随时随地发布、浏览、评论与传递,自媒体实现了自下而上的发布、网状结构的传播、广而有力的影响,因此信息的透明、真实、全面公开对于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首先,自媒体信息公开可以预防和制止谣言的扩散,有助于稳定和凝聚人心。在8.8九寨沟地震中,网络上出现了诸多谣言,如朋友圈被西安“地震云”刷屏、用台湾高雄地震图片假冒地震现场、预测山东等地也将出现地震等,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利用各大平台进行辟谣,对稳定公众情绪进而关注事件真实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自媒体信息公开可以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此调动 众在 协同治理中的积极性。知情权和监督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公众有了解事实真相的权利,也有对突发事件处置中各行为主体监督的权利,通过自媒体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对各行为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预防、惩处其不当行为。同时,知情权和监督权的保障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热情。最后,自媒体信息公开有利于集中群众智慧,提高群众参与度。信息的公开有助于群策群力,增强公众对各行为主体的信任度,从而有效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促使他们参与进突发事件的共同处置中。

2、 利用自媒体进行舆情引导维持社会稳定度,打造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格局

一方面,自媒体能够引导舆论风向,对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效果影响重大。传统的官方垄断话语权的格局被打破,自媒体共享了话语权且自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不容小觑。例如明星的出轨新闻就能引发微博数十万的转发和评论,可见自媒体的舆论强度。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各种不可预测性、不可控制性因素众多,因而政府部门要高度关注网络舆论动态,及时澄清和破除不实信息,把握舆论主导权,加强与社会多元主体的交流互动,推动舆论朝着有利于危机有效解决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自媒体议程设置,主动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危机。自媒体实现了自下而上的议程设置功能,通过网上信息的发布、传递和交流,自觉、主动地推进多元主体间合作共治公共危机,或者倒逼政府作出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公共危机的决策。

3、 自媒体社会动员有益于调动社会参与度,进一步推进公共危机协同治理

( I )社会动员的概念

社会动员(social mobil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山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提出,特指“人们所承担的绝大多数旧的社会、经济、心理义务受到侵蚀而崩溃以及人们获得新的社会化模式和行为模式的过程。”,与之相似的观点有亨廷顿:“社会动员是一个过程,通过它,连串旧的社会、经济和心理信条全部受到侵蚀或被放弃,人民转而选择新的社交格局和行为方式。它意味着人们在态度、价值观和期望等方面与传统社会的人们分道扬镳,并向现代化社会的人们看齐。",概括来说,两位学者主要是从旧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被打破,进而转向新的理念和行为这一过程来理解社会动员的。

国内现有对社会动员的研究从方式上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方面,社会动员是指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模式,即政府动员或政治动员,这种动员模式在战争年代尤为突出,

@ Karl、M.Deutch.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卩].Amen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卩961(6):50L

@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6.

而且延续至今;另一方面,社会动员是指区别于前者的由底层自发的动员模式,即非官方的动员。对于社会动员的定义,国内学者多数从社会动员目的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解释,认为社会动员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通过宣传、发动、组织等手段,使人们在价值观念、态度、期望等上表示认同进而实际参与其中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也有学者专门从突发事件应急中的社会动员对其给出了相关释义,认为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动员是指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等方式来发动和整合各社会力量,有效利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资源来预防和克服危机,从而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的一个过程。,自媒体的兴起与活跃为危机管理的社会动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渠道,本文主要基于自媒体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即自下而上的自发动员视角来理解社会动员。

(2)自媒体社会动员与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关系

自媒体为获取高关注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截至2m7年8月17日13、30,有关南京南站猥亵女童案的相关消息占据新浪微博实时热搜榜第一,受到了93万人的关注,头条新闻、财经网、今晚报等多家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和持续关注。自媒体的高关注度是进行社会动员的基础,自媒体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动员,自媒体改变了社会动员的方式、扩充了社会动员的规模、扩大了社会动员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动员也越来越倾向于借助自媒体来达到增强自身影响力的目的。其中,自媒体的社会动员与群体性事件有着密切联系,自媒体通过利益动员、情感动员、参与动员、内化动员、惩戒动员等方式组织群体性事件,公众在群体中更易受他人情绪的感染而致使个人理性的缺失,加上也掺杂着侥幸心理、情感宣泄、看客心态等心理的人群,群体性事件规模在自媒体影响下可能进一步扩大。但另一方面,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又会有助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而且突发事件的处置也乐于借助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力。政府在面对短时间内调动和集结大规模人员和物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的需要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压力,而自媒体在网上散布消息的快捷性、规模性使得公众在了解到事件的有关情况后,能迅速自发地投入救援工作,而且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力也远超乎想象,能够做到全社会动员,全面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2m7年8月8日

2m9分四川九寨沟地区发生里氏7.0级地震,各大自媒体平台很快报道了此事件,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随后腾讯基金会、万达集团等多家企业进行了捐款,厦门红十字北极星救援队、曙光救援队等多支救援队伍赶赴现场进行援助,福州驴友用自己的车帮忙运送

@参见:龙太江.《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一一危机管理中的动员问题》,《政治与法律》,2005,李萍、《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机制的演变与发展》,《理论探讨》,2011;徐明,李震国.《网络社会动员作用机制与路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m6.

@参见:王宏伟.《试析应急社会动员的基本问题》,《中国应急管理》,20H

伤员,社会力量全力投入救援工作,与此同时,媒体也通过各种渠道第一时间发布“留出救援通道,社会力量请勿急于前往灾区”的信号,避免了大规模社会车辆与人群进入现场而妨碍政府原本规划和部署、出现适得其反的状况。

第三章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实践一基于浦江2 · 16大搜救的案例分析

、浦江2.16大搜救的概况

2016年2月16日19时许,浦江县大畈乡建光村三名小孩(陈× ×,女,12岁:陈 × ×,男,7岁:陈,女,8岁)失联,从而引发了浦江史上最大规模的搜救行动。经过长达72小时的搜寻之后,成功救回了三名小孩,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据统计,本次搜救共有巧1支救援队伍7700余人次参与,搜寻范围达110余平方公里,参与群众数力人次。

2月16日晚上7点左右,浦江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大畈乡建光村三名小孩走失的警情,县公安局与大畈乡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搜寻,对村内的冷弄冷屋、村外的山林池塘等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同时,利用各大网络平台对该事件进行转发告知。当夜,县公安、消防等单位,浦江蓝天、红十字会等专业救援队伍派出了救援人员1200余人次,连夜对村庄周边区域进行了全面搜寻。

2月17日上午,浦江县周边县(市、区)的民安救援、金华潜水、余姚战狼等29余支专业救援队伍,各乡镇(街道)、机关部门、村、社团、协会等30余支志愿救援队伍以及警务专用飞机和民用飞机各1辆,陆栖两用搜救车2台,陆续赶到浦江参与搜寻工作;社会各界自发赠送大批食品、照明、充电等物资,主动参与保障工作;浙江日报等10余家媒体赶赴浦江实时报道搜寻进展情况,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与应急救援指挥部进行现场连线,并持续跟踪报道。同时启动应急广播滚动播报寻人启事,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发布寻人通告,并向全社会征集有效线索,不断扩大排查搜寻范围。

截至2月18日晚18时,浦江县己派出省内民安救援、红十字、余姚救援、金华潜水及县公安十警、碧水蓝天、狩猎队等救援队伍96支6250人次,搜寻面积70余平方公里。以最后失联点为中心,划分巧个区块,重点对悬崖底、山谷底、山边沟等地势险要地段进行搜寻。

2月19日上午10时30分,岩头镇民兵应急分队在建光村东北方向的檀溪镇长山村一处山湾里找到了3名失踪的小孩。

浦江2.16大搜救能取得成功,是综合汇集了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在其中能提炼出有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浦江2.16大搜救的成功经验

浦江2.16大搜救的成功,充分体现了自媒体的强大力量,也展示出了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社会多元主体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潜在能力,进而深刻地证明了当下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必要性。浦江2.16大搜救能够取得成功的推动因素众多,本文主要基于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协同、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和信息公开、精准决策与科学搜救三点来探讨其成功经验。

(一)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同

自媒体的兴起与活跃赋予了公众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契机,政府不再是突发事件处置的单一主体,浦江2.16大搜救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此次大搜救中,政府与政府、政府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无不展现了彼此之间的精诚合作与密切配合。

1、 政府与政府

( 1 )政府各横向部门之间的合作。在得到三名小孩失联的消息之后,浦江县林业局、交通局、新闻传媒中心、人武部等多部门立即展开搜救工作,林业局分别组织3位熟悉林业技术的人员携带山林地形图和林e通工具向指挥人员提供相应的林业信息和地形情况介绍;另一批人员则到达指定搜索区进行搜索。交通局也派出交通路政队员参与搜救,同时展开设岗查车、交通指挥行动。新闻传媒中心通过其下辖的《今日浦江》、浦江新闻网以及官微浦江新闻传媒和今日浦江报微博,在第一时间派出多路记者赶赴现场蹲点采访,发布视频、照片和文字及时向社会公众更新搜救情况。浦江县人武部也出动了民兵900余人次参与搜救行动,搜寻面积40余平方公里。公安局也通过走访排查、观察视频监控进行确认、发动群众提供线索等方式寻找三名失踪的小孩。政府各横向部门之间不仅各司其职,还通过综合协调组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有效做到了各部门间的良好合作,为救援的胜利增添了助力。

(2)层级政府之间的合作。在事件发生后,省公安警务航空队派出警用直升机飞抵浦江协助搜寻,省公安厅、金华市等有关领导也都赶赴现场指导搜寻工作,各级政府包括各乡应急小分队也及时地投入到了搜救行动中,各层级政府间的有效沟通与协同为救援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以人武部为例,浦江县人武部从2月17日开始就组织各乡镇(街道)百余名民兵应急队员,在当地村民带路下实行网格化分块搜寻,轮番进山展开地毯式搜救行动。

2、 政府与社会

在浦江2.16大搜救中,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精诚合作、有效协同。首先,社会多元主

体为搜救工作增派了救援人员、提供了先进装备。搜救行动包括了25支县内队伍、38支省内县外队伍、江西蓝天救援队和安徽蓝天救援队2支省外队伍,这些支援队伍给搜救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救援人员。在搜救过程中,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派出了一架民用小型直升机帮助搜寻;来自义乌的两辆水陆两栖特种越野车对上河村附近的青龙潭展开了全面搜寻等,多种先进装备投入使用帮助搜救三名失踪的小孩。再次,来自社会捐助的大量救援物资。如浦江中域手机为救援队员提供了70多个充电宝:浦江论坛的志愿者为搜救人员提供了800双橡胶手套:县女企业家协会送来了7000余元的水果:前丰村种粮大户老章送来了500斤大米等。最后,社会力量协助政府共同承担后勤保障工作。自媒体强大的社会动员力使建光村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人群,这些参与救援人群的后勤保障对建光村乃至浦江县政府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在此次搜救中,浦江负责后勤保障的大畈乡及时组织了50余名上河村民,在建光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4个固定地点设立饭菜烧制基地,为搜救人员供应热菜热饭。上河村的妇女姐妹们也自发组成后勤保障队伍,为救援队员们提供可口的饭菜。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帮助政府减轻了负担,推进了救援工作的持续开展。

3、 社会与社会

社会与社会的密切合作除了上述提到的各专业救援队、企业、公众个人之间的合作之外,在本次搜救行动中最为突出的是各地红十字救援队之间的即时交流和有效合作。各地红十字救援队通过临时组建的微信群第一时间汇报各自搜救进展,分享意见与建议,对搜救工作最终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2:红十字微信救援群部分截图

资料来源:调研获得

32

(二)媒介传播是关键要紊一一.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和儐息公开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冚依托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逐步发展和壮大的自媒体在当今社会己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宣告着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握有麦克风,人人都能成为某一事件的记录者、传递者和参与者。在浦江2.16大搜救中,最终能出动如此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自媒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自媒体在其中起到的最为重要的两大效用便是社会动员和信息公开。

1、 自媒体的社会动员

微信用户数量庞大且基本属于熟人圈,它能够在即时通讯、消息传递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易被信任。16日下午,三名孩童失联的消息就己在浦江人的微信朋友圈和本地各微信公众号中传开,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扩散。关注和参与搜救行动的人员也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在里边随时播报搜救的相关情况。与此同时,官微浦江新闻传媒、今日浦江报微博、网络大v及个人微博等也都在持续关注和转发有关搜救的情况,这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搜救行动奠定了基础。

三名孩童的安危随着微信、微博的传播牵动着公众的心,浦江2 16大搜救也不再只是区域性事件,而成为了全国人民关注的事件。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在本次事件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情感动员。在观看到三名孩童失踪的有关消息之后,社会责任感、同情心等情感驱动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公众选择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时,便会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进而罖自己所能地去支援搜救工作。第二种是效仿动员。人们总会受到一定外在环境的影响,当看到周边的人都在关注或者以自身行动去参与救援行动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效仿他人去参与其中。在临时建立的省红十字应急救援微信群中,有关三名小孩失踪的消息经过转发之后,各地救援队立刻展开准备工作赶赴现场援助救援,如在微信群中显示早上六点多来自东阳的救援队就己准备就绪出发前往浦江建光村,山此可见自媒体迅速、广泛的动员力。

2、 自媒体的信息公开

因为搜救工作而建立的微信群中每个人员、每支队伍都及时公开着各自搜救的进展情况,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也向公众随时发布着相关信息。微博平台亦是如此,不断地更新着搜救工作的进展情况。借助搜救现场人员拍摄的视频、照片和发布的文字,公众可以了解救援工作的相关信息,如搜索区域、搜索设备、搜索手段、参与搜救队伍概况等。

@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一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37.

33

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全程公开,整个搜救过程都被置于聚光灯之下,这给公众提供了知晓救援过程全貌的有效便捷途径,同时,公众也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建言献策和实行监督权。

值得注意的是,在搜救过程中,网上也出现了一些谣訁和质疑声,例如说走丢的三名孩童是官员的子女才会动用如此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有言之凿凿地说见到三名小孩被拐走的,还有质疑耗费如此之多的人财物去搜救三名生命未知的孩童是否值得等等。面对网络上出现的谣言和质疑声,浦江县政府也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利用自媒体平台等渠道进行了澄清和答疑,消除了公众的疑虑,为搜救工作能够继续顺利开展扫清了障碍。

(三)籀准决策与科学搜救是鬣要保籜

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如果决策失误,容易引发进一步的人财物损失,但在信息不全、时间紧迫、外部压力巨大等情境下做出决策本身就是困难重重,因此这对决策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策者必须综合全面地考虑各方面情况,做出精准的决策并能展开科学的搜救行动。

1、 精准决策

在浦江2.16大搜救中,深刻地体现了精准决策的重要性。为了能确定三名小孩走失的真实原因,搜救人员用排除法最后确定了三名小孩应该停留在山林的事实,这为最终的成功营救奠定了基础。在决策过程中,地方政府分析了三名小孩走失的几种可能原因:溺水:拐骗;走失在山中。东阳、建德两地红十字救援队动用水下探测仪、义乌红十字救援队动用水陆两用车对邻近3公里内水域分三批次作了全面探查,从而排除了溺水的可能性:县公安局牵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在全局范围内抽调各警种警力120余名、协警200余名,对建光村360余户居民、700余辆过往车辆、53个视频监控以及沿线村庄开展全方位走访调查。同时,县委政法委牵头开展“平安大行动”,组织全县各级党员十部6300余人对全县范围内的重点场所进行全面排摸,排除了被拐的可能性。最后精准地确定三名小孩停留在山林的事实,从而做出集中力量全面排查山林的正确决策。

精准的决策在突发事件处置由始至终中占据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决策既是第一步骤又贯穿于整个处置过程之中,做到决策的精准性是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步,但仅是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处置的结果还取决于决策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因此科学的搜救行动在其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2、 科学搜救

建光村广大的山林面积、复杂的地形给搜救行动带来了挑战,但搜救行动中社会多元

力量出动了多种先进搜救工具,这些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对救援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比如东阳的救援队利用水下机器人对水库进行搜寻,义乌红十字救援队动用水陆两用车对邻近3公里内水域作全面探查,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的一架民用小型直升机也飞抵浦江展开空中搜寻等,社会多元力量给予的有力的技术与人力支持对救援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网格化划片、精准化定位、梳头式搜救的方式,100多支救援队分工合作进行全面搜查,搜寻范围总共达110余平方公里。在搜救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也利用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消息,收集线索。

、浦江2.16大搜救的不足之处

搜救行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成功,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但也显现出了目前突发事件处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社会多元主体同治理突发件的经验不足

大搜救行动过程中,自媒体在传递三名孩童失踪的消息、更新播报救援进展情况的同时,也正动员着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进突发事件处置的队伍之中,社会多元主体的加入为政府的搜救工作分担了压力,但与此同时自媒体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也在事件处置初期出现了问题:即无序化。大搜救行动初期的无序化主要表现为:依托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闻讯赶来的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社会多元主体短时间内集聚涌入建光村,而政府对于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力量没有足够的预料,加上缺乏相关经验,面对突如其来庞大的救援团体、企业、个人、闻讯赶来的各路媒体之时,初期显得不知所措,也一度造成了交通拥堵的情况。

(二)政府应准备和应急能力欠缺

在大搜救行动中,也暴露了浦江县政府的应急设施不完善、应急物资缺乏、应急操作不熟练等问題,而这些问题其实普遍存在于地方基层政府之中。此次突发事件应对中呈现出的不足也为浦江县政府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有关事项提出了要求,同时对其他地方基层政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大搜救行动中,政府应急准备和应急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救援设备落后。浦江县政府缺乏相应的救援设备,搜救中的民用直升机、陆栖两用搜救车、水下探测仪、APRS定位仪等救援装备实际上都是由民间救援队自发援助。第二,基础设施不完善。地方政府应急通讯和指挥保障滞后,在大量人群聚集之后,网络通讯不畅,搜救过程中还发现不少信号盲区,这些暴露出了地方政府应急沟通和通讯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

第三,应急能力不足。经自媒体动员后聚集赶来的大规模人群给道路交通一度造成了堵塞,

35

而政府事先没有进行足够的预判,导致救援初期出现应急救援车辆难以进入救援现场的情况。另外,还出现了对于山林地形不熟悉、没有完整可靠的地形图等状况。

浦江2.16大搜救作为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一起成功的案例有着诸多借鉴意义,但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也存在着一些突发事件应对较为失败的案例,如泸州中学生坠楼死亡事件。2m7年#月1日,泸县太伏中学一学生(赵某,男,14岁,初二学生)在宿舍楼外死亡,随后通过00群、微信公众号等各大网络平台大量发布和转载了与赵某非正常死亡有关的文章和言论,引发了公众对死亡学生赵某死因的诸多猜测和质疑,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却只是例行公事般地简单发布公告,而没有在第一时间对网上充斥的各种言论和谣言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事件愈演愈烈,甚至造成群体聚集等衍生性事件,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恶劣影响。很明显,在这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一是政府的互联网意识极度缺乏,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在当今社会发挥愈加显著影响的情势下,当地政府却对网络言论视而不见,自顾地、草率地发布公告,而对公众和社会的质疑没有做出足够有效地回应。二是当地政府与公众、社会、媒体的沟通严重不足,没有充分实现其知情权。如果这起事件在处置初期政府就与媒体进行有效地协同,正确引导和把握社会舆论走势,就不会引起后续一系列难以把控、超出预期行为的发生。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广度之大己在陕西“表哥”事件、雷政富事件等中得到了充分地证明,因此,在太伏中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政府就应该有危机意识,及时与媒体沟通协同,共同预防、减少、澄清谣言,通过实现社会和公众的知情权来成功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社会风险。

36

第四章浦江2,16大搜救对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启发意义

浦江2.16大搜救虽然是个案,但它作为在自媒体时代一起成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对当前我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转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模式

处在突发事件多发频发,政府应急处置艰巨,社会力量日益壮大的背景中,政府单一危机治理模式向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模式的转变己是必然趋势。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模式在从政府单一模式向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模式转变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进程中,传统的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全能型政府治理理念也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逐步向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转变。“协同治理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回归”,@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要做到愿于、敢于、善于放权给社会,切实重视社会力量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的作用,积极主动推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第二,确定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功能和权力边界。一方面要明确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即政府在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处置突发事件时,政府在其中的职责和功能。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模式中,政府作为突发事件的唯一治理主体,不存在需要考虑其他主体的状况,而在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中,政府就需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在我国,政府依旧是突发事件处置的主要主体,因此承担着主要责任,伴随着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又增加了一一协调者这一全新的角色,通过协调各主体以保证社会资源的最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要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无论政府是否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各行为主体之间也应保持独立平等的关系,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因此要对政府的权力边界作出明确的规定,防止出现政府不当十涉、胡乱指挥社会多元主体的情况。

第三,培育发展社会多元力量。为了促进社会多元力量的发展,提高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效益,一要赋予社会多元主体在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的合法身份。当前对于社会多元主体在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身份的合法性、合理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这易导致社会多元主体难被公众信任、工作开展无依据等问题,从而影响其协同效用,因此需要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文件对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事项做出明确的说明。二是探索政府有效协调社会多元主体的路径。在自媒体动员下赶赴

@郑巧,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08(7):48.

现场或通过其他方式投入搜救工作的社会多元主体想参与、能参与,但却不知如何参与、何以参与。继续沿用传统的单向式、指令式的方式来开展处置措施显然己无法适应现在面对的新情境,社会多元主体更希望以自主、相对独立的方式参与其中,而政府的指令性方式与社会多元主体希冀的相对独立自主性会形成冲突,因此,为避免这一冲突给突发事件处置带来障碍,政府必须寻求有效协调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突发事件的方式。

、创新突发事件应急动员模式

浦江2.16大搜救从一起区域性事件发展成为牵动全国人民关注和参与的事件,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在其中功不可没。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官方和个人微博等平台的转发与评论,拨动全国人民的心弦,是动员人们关注进而参与其中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自媒体动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大量人群聚集造成交通拥堵等情况也引人深思。因此,如何更好地运用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对突发事件的协同治理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一,充分运用各大自媒体平台。互联网时代,网上冲浪己成为公民的日常所需,据统计,截至2m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微信、微博推送的消息己成为人们每天定会关注的内容,因此要想提高公众关注度,就可以充分运用这些自媒体平台去传递事件的相关信息,抓住公众的眼球,让公众第一时间掌握有关情况。

第二,注意动员技巧。充分提升公众的关注度和责任心是促使公众参与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首要步骤,但是公众一旦被调动起来,也应考虑到多方面因素,比如交通问题、后勤保障问题、安全问题等,因此要注意动员技巧,即不让公众盲目地参与协同,而是要做到有组织、有秩序地参与。

第三,自媒体要遵循实事求是报道的原则。在突发事件来临之时,各类谣訁也会甚嚣尘上,因此要注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报道,做到报道内容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真实性,而不是为了吸引公众注意力而刻意夸大事实、断章取义或者进行虚假宣传误导公众。

第四,社会动员要做到适度。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自媒体的管控较为困难,自媒体的社会动员容易出现动员过度的情况,当救援现场己具备足够的救援人员时,如果自媒体平台仍只是大肆报道救援存在的困难而不指出其他现实情况,大量看到消息蜂拥而至赶赴现场的人群非但不利于救援工作的开展,还会对后勤保障、交通指挥等造成较大的负担。

@ 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

我国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遵循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这种应急管理模式在专业性、责任划分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当遇到紧急事件时,层层上报的机制会延误最佳时机:出现跨区域性事件时,府际司也难以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问题,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等。这些障碍因素都会导致应急处置在短时间内不能高效地整合各方资源,地方政府应急协助的诉求也不能及时得到回应。因此,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

第一,横向各部门间要有效协同。突发事件的处置必然会牵涉到政府多个部门,如果部门之间各立门户、互不通气定会使处置工作陷入僵局,因此需要部门间实施数据资源的共享,实现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在各部门间的透明化、公开化传递,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部门与部门间也要精诚合作、同舟共济,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携手应对危机。也可借助管理学中建立临时矩阵组织的方式,通过成立综合协调组,对各部门工作进行综合统筹协调。

第二,上下级政府间要进行协同。突发事件发生地在基层政府时,山于设备落后、应急能力不足,基层政府需要上级政府的支持,上级政府应提供相应的资源、设备、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援助,与基层政府共同应对和解决危机,为搜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保障,因此要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应急设备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平时加强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第三,与社会多元主体进行有效协同。社会多元力量的积极有效参与,装备、物资、技术、人力和专业知识的提供是成功搜救的重要保障,社会资本的力量在救援过程中会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因此,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实现政府、社会、公众的联动对于突发事件的成功应对意义重大。实现应急力量的高效、有效整合,需要政府做到:一、整合社会各专业救援队伍。8.8九寨沟地震中邯郸市户外救援队、泸州市红十字会山地救援队等多支专业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助力救援工作。当前,社会专业救援队伍的救援装备、救援能力己具备一定水平,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能够发挥突出作用,因此建立健全政府协调社会专业救援队伍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相关流程和体系意义重大。二、整合个体志愿者的力量。个体志愿者区别于志愿团体中的志愿者,主要指未经组织、自发参与救援工作的公民个人,由于这部分人群没有经过组织化、正规化的训练和指导,到达现场之后容易不知所措,因此需要拓宽公民个人参与救援的途径、引导其有序参与。 、整合社会捐赠物资。捐赠物资是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参与救援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完善有关捐赠物资的收集、

39

清点、分配、利用、存储体系,避免捐赠物资的滥用和浪费。

四、完善应急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而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各协同主体之间保持信息的共享和沟通至为重要,信息的共享和沟通是各方救援力量确定下一步救援工作的基础,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在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有着深刻的意义。要做到信息沟通畅通,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在突发事件处置中,要减少信息汇报的层级。层级越多,信息传递时间会随着传递链条的增加而变得迟缓,一条信息经过多个层级的上报就有可能会延误时机,此外,在多条传递链条之下,信息也会发生扭曲、失真的现象,因此,在特殊时期,应尽量减少信息汇报层级,以便抓住最佳时机进行决策和救援。其次,坚持信息公开原则。信息的公开透明对于参与各方而言至为重要,对于赢得公众的信任也意义深远,谣言常常会伴随突发事件一同到来,这时更需要将事件的真实信息公之于众,消除公众的疑虑,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和官方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及时澄清、破除不实谣言。再次,信息披露是公众实行监督权的重要来源。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成为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通过手机拍摄的照片、录像,记录的文字,公众可以了解到救援各方的行为举措,从而对其进行监督。最后,要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共享对于协同各方来说极为关键,因为信息是各方拟定救援方案和决定下一步计划的基础,如果协同各方之间没有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协调混乱等状况,在自媒体时代,更应该利用便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如浦江2.16大搜救中各支救援队伍借助微信群来实时传递各自的救援情况,综合协调组织各方力量,避免出现一地多次重复搜救等资源浪费情况。

五、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责任机制

在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危机治理主体的模式中,政府是唯一的危机处置方,必然也是唯一的责任承担方。随着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进突发事件的处置中,责任机制也要相应地得到完善,以此做到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各行为主体有权必有责、权与责相统一,避免出现有权无责、无权无责、无权有责的情况。

第一,在当前突发事件的治理中,政府依旧是危机治理主要主体,相应地要承担主要责任。政府的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服务性决定了其在突发事件治理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政府既是危机治理主要主体,承担着做出关键决策和部署、救治伤员、善后处理等多个事项,同时也是危机治理的协调者,负责组织协调来援助救援工作的社会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多元力量,最大程度发挥多元力量的效用,深入推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因此政府承担着主要责任。

第二,在赋予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有关权利之时,也要对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社会多元主体作为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的重要一员,同样要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做到使其对自身行为负责,防止社会多元主体只参与、不担责情况的出现,做到其参与符合法律、符合规定、符合程序。在当前社会多元主体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起着越来越突出作用的背景下,需要深入探究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在处置过程中各自的职责、权限问题,使参与各方做到权责统一、形成约束力、提高自觉性,各行动主体做到对其行为负责、不乱作为。

六、完善应急协同的激励机制

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政府共同治理突发事件能够更有效地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对于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当前我国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突发事件的相关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其协同水平和能力也亟需提升,为更有效地整合和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需要鼓励社会多元主体的发展。

第一,给予制度上的支持。当前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合法性、相关流程等还未明确,这对于社会多元主体进一步有效、高效的参与构成了一定的障碍,需出台相关法律政策赋予其参与的合法性,并对其具备的相关权利、参与过程中应履行的义务等做出一定的具体说明。

第二,给予其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虽然在市场经济日渐活跃的背景中,社会多元主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其仍面临着资金、人才不足的问题,政府应看到社会多元主体在援助突发事件处置中存在的巨大潜力,从而对其给予相关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其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保持其独立性、自主性。当前我国多数社会组织实际仍受制于相关政府部门的管辖,这不利于其独立发展,社会多元主体力量的特殊之处便在于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与其独立性和自主性相伴生的是其灵活性,正是这些特征更有利于其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有效地参与突发事件的治理。

第五章研究结语

中国已进入典型的危机高发时期,危机预判和处置难度艰巨,只有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工作,才能尽力避免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情况的出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即使还存在着或多或少有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危机也己是现实所需,而且在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多元主体表现更为活跃、发展更为迅速、能力更为突显,其参与突发事件的共同处置亦成为时代所趋。

、研究结论

第一,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突发事件处置己成为趋势。社会多元主体能够协同治理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其自身能力的提升。社会多元主体在市场化改革中不断得到发展,日益雄厚的社会资本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力量越来越大,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而且很多社会组织己经配有先进的探测和救援装置。其次,内心社会责任感的驱使。公众的义务感、同情心是驱使其参与救援工作的内在动力,当遭遇突发事件之时,他们会尝试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感同身受的心情、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会促使其参与进救援行动中。再次,实践经验证明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有助于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危机来临之时,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无不展示出了他们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品质,无论在事中还是事后,社会多元主体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后,政府存在的局限性是促使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原因之一。全能型政府己不能适应当前日新月异、高度复杂的社会,而社会多元主体的灵活性、草根性正好可以弥补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不足。

第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依旧存在无序化的问题。制度建设落后、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是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处置时出现无序化的重要原因,社会多元主体想参与、能参与却时常遭遇无法参与、无从参与的情况。因此,需要深入探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程序化和标准化问题,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和引导,进一步凝聚社会多元力量,整合统筹社会资源,赋予社会多元主体合法、合理、合规的参与机会,进而放大社会协同的整体效应。

第三,要重视自媒体社会动员。自媒体的社会动员主要凭借几方面因素:首先,利用其强大的传播力。自媒体将即时通讯、便捷转载、自由评论等功能集于一体,要想使某一事件成为舆论焦点,只要有足够人数的转发与评论就能实现,自媒体强大的传播力是其进

42

行动员的首要步骤。其次,话语权的转向。自媒体打破了官方长期垄断的话语权,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每个人都能成为事件的记录者和报道者,在现场拍摄照片和视频,配以文字说明就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而无需等待官方媒体的播报。另一方面,过于强大的社会舆论会形成自下而上的议程设置,倒逼政府做出决策。再次,情感带动。一方面,视频、照片中呈现的内容会带给公众震撼感,直击公众的心理,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述亦会增添效果。另一方面,事件报道工作并非一时,而是会历经一段时期进行持续播报,时时吸引公众的视线,在周边人群或者社会舆论口径的影响下,多数会选择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这是自媒体社会动员中情绪感染的表现。最后,实现心理向行动的转变。最初的动员往往是心理层面的动员,在经过媒体持续报道、社会舆论施压、谣言甚嚣尘上等的作用,心理层面的东西就有演变成为实际行动的可能,促使人们实际参与进事件之中。

、究展望

社会动员与社会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利用社会舆论调动公众情绪、鼓动公众参与是进行社会动员的方式之一,但通过社会舆论进行的社会动员时常会出现被少数人利用的情形,由此实行的动员最终变成披着民意外衣实际却为少数人掌控和牟利的手段。区别于政治动员的社会动员是依靠社会的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自觉性、民间性发展而来的,社会动员能在危急时刻发挥众志成城一心救援的精神品质,为社会公共危机的解决助力,但不适当的社会动员也会产生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应当对其加以辩证看待。现今活跃的自媒体使社会舆论的力量变得更为强大,网络社会舆论常常出现一片倒的情况,通过社会舆论倒逼政府做出决策,如果确是民意所趋的确能帮助政府发现和改进问题,但如果是被少数人掌控的社会舆论干扰政府决策,则只能成为少数人实现非法目的的手段。

因此,如何平衡协调社会舆论与政府决策之间的关系至为重要,既要做到考虑民意,同时又能不受干扰地进行公正合理的决策。在自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功能被非官方媒体、社会、公众分享,由社会底层掀起的社会舆论影响政府决策的概率和强度加大,自发的社会动员在现实生活中也越来越频繁,如抵制"PX ”的散步行动、其他各类群体性事件等,如何规范社会舆论与社会动员、平衡两者与政府决策的关系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3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卩]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闪淳昌,薛澜.应急管理概论一一理论与实践[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m2.

[3 ] [美]托马斯·籤伊.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张成福,唐钧,谢一帆.公共危机管理一一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 ]汪玉凯.公共危机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6]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m0.囝[美]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8]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一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凹[美]卡斯· R.桑斯坦.谣言[M].北京:中信出版社,2m0.

、期刊文章

卩]龙太江巛社会动员与危机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3屮41.

[2]金太军,张健荣.《重太公共危机治理中的NGO参与及其演进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m6年第1期,2卜28,

[3 ]王树文,韩鑫红.《政府协同治理安全危机双重整合机制及政策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m5年第12期,8,88.

[4]张玉磊,《整体性治理:当前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模式选择》,《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m3年第5期,105-110.

[5 ]张立荣,冷向叽《协同治理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一一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华中师范太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11-19.

[6]王强,《协同治理: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趋势 山东2m2 6 34.37,囝刘霞,向良云.《我国 危机网络 结构 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东南学术》,2006 年第3期,23.29.

[8]曹现强,赵宁.《危机管理中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责机制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85一89.

凹王瑞妮.《NGO参与多元协作式公共危机治理的阻滞因素与实现策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m4年第22期,84一89.

卩0]马全中.《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研究述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m3 年第3期,26.33.

卩1 ]宋锦洲,刘军,阮葙荣.《公共危机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研究一一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视角》,《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m2年第2期,13孓138

卩2]张维平.《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机制的社会学分析》,《襄樊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6年第6期,17一1 &

卩3 ]黄瑞刚.《危机中政府与媒体互动的协同效应》,《国际新闻界》,2m0年第5期,35一39.

卩4]樊博,聂爽.《城市应急恢复中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性研究一一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解读》,《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m6年第2期,23一33.

卩5 ]邹建华.《协同治理视野下艔务型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改革与开放》,2m6 年第3期,5五

卩6]杨军.《我国公共危机协同治理对策研究》,《甘肃理论学刊》,2m3年第4期,125.129.

卩7]夏美武,赵军锋.《危机管理中多元协作的动力与阻力分析》,《江海学刊》,20H年第3 期,13丰13 &

卩8]何水.《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 兼论中国危机治理范式革新》,《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23.26.

卩9]张新文,张国磊.《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回应力研究》,《行政改革》,2m3年第6期,30.34.

卩0]顾伟先.《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内涵、不足及路径选择 山东 2m4 年第8期,13 8.

卩1 ]樊博,于洁.《 突发事件 的信息协同机制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巧年第5期,16.30.

卩2]吕斌,李国秋,朽国庆.《组织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危机信息流及其扩散研究 危机管理的信息流控制法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期,30.34

[23 ]张丙宣.《支持型社会组织:社会协同与地方治理》,《浙江社会科学》,2m2年第10 期,#5巧0.

[24]于江,魏崇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逻辑理路》,《求实》,20巧年第 4期,63.69.

[25 ]王宏伟.《试析应急社会动员的基本问题》,《中国应急管理》,20H年第8期,18一22.卩6]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H年第5期,5一11

卩7]宋全成.《论自媒体的特征、挑战及其综合管制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巧年第3 期,112 20

卩8]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新闻界》,20H年第4期,20一22.

[29]韩芳,赵萍.《论自媒体及其对传播环境的再建构》,《编辑之友》,20巧年第4期,7卜74.

[30]王栋.《从分散协同到整体联动:自媒体时代网络公民组织发展与治理》,《黑龙江社会科学》,2m5年第3期,32一36.

[31 ]崔建雪.《自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扮演与管理》,《新闻学子》,2m6年第8期,86一88

[32]刘振磊.《自媒体时代公共参与的多元图景与路径选择一一从地方危机信息管理的视角》,

《行政与法》,2m4年第8期,59.63.

[33 ]明燕飞,卿艳艳.《公共危机协同治理下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构建》,《求索》,2m0年第6 期,76一77.

[34]陆远权,牟小琴.《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公共危机治理探析》,《沈阳大学学报》,2m0年第5期,105 07.

[35 ]康伟.《我国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4期,176.177.

[36]高洁.《城市突发事件 协同治理探析 福建2m0 6 29.32.

[37]高明,郭施宏.《 危机协同 研究的现状与思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m5年第2期,126.129.

[38]何吉多,田杰.《公共危机协同治理中的社会资本研究》,《行政与法》,2008年第I l期,3L33

[39]史培军,张欢.《中国应对巨灾的机制一一汶川地震的经验》,《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m3年第3期,109一110.

[40]张晓磊.《突发事件应对、政治动员与行政应急法治》,《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 期,10q3.

[41 ]孔繁斌.《全能政体下的政过程:政治动员视角的解释》,《湖湘论坛》,2009年第5 期,105口08.

[42]杨小明.《政治动员的功能新探》,《浙江学刊》,2m2年第1期,83一87.

[43 ]张维平.《应急管理中政府与媒体协调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政治学研究》,2m2年第3 期,105一119.

[44]陶鹏,薛澜.《论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应急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m3年第2期,14一18.

[45 ]顾金喜.《“微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研究 一种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m7年第3期,92一103.

[46]龙春霞.《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社会资本研究一一基于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的视角》,《前沿》,2m0年第23期,134一137.

[47]孔娜娜,王超兴.《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治理的边界及其实现、基于类型和阶段的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m6年第4期,98.105.

卩8]张玉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原因与导控策略一一基于网络舆情主体心理的分析视阈》,《情报杂志》,2m2年第4期,54.57.

[49]胡小平,颗金喜.《社会视野下群体性事件冲突的内在机理及其应用反思》,《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m0年第3期,6L65.

[50]费爱华.《新形势下 社会动员模式研究》,《南京社会科学 2009

基于孟连事件的

8 53.68.

[51 ]胡杨.《危机管理的理论困境与范式转换一一兼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6.30.

[52]李萍.《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机制的演变与发展》,《理论探讨》,20H年第6期,33一34.

[53 ]范洪,何跃,马素伟.《3G时代青年自组织网络化社会动员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H 年第10期,72.76.

[54]徐明,李震国.《目络社会动员作用机制与路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m6年第10 期,5卜56.

[55 ]龙太江.《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危机管理中的动员问题》,《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17一25.

[56]燕继荣.《协同治理:社会管理创新之道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m3年第2期,58.61.

[57]沙勇忠,解志元.《论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中国行政管理》,2m0年第4期,73.77.

[58]郁建兴,任泽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一一个分析框架》,《学术月刊》,2m2 年第8期,23.31.

[59]刘伟忠.《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向》,《城市问题》,2m2年第5期,8卜85.

[60]张贤明,田玉麒.《论协同治理的内涵、价值及发展趋向》,《湖北社会科学》,2m6年第 1期,30一37.

[61 ]张振波.《论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与建构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m5年第1期,5 &61

[62]李妮.《“协同治理"的产生与范式竞争综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m5年第3期,18一23

[63 ]刘卫平.《社会协同治理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一一一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m3年第4期,20.24.

[64]郑巧,肖文涛.《协同治理:嚴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48巧3

[65 ]蔡岚《协同治理:复杂公共问题的解凄之道》,《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巧年第1期,110-118.

[66]刘伟忠.《协同治理 价值及其挑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m2 5 113一117

 ,2015 3

[6] Z. ,2013.

50

目录 ( I )个人层面 (I )传播者 、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阐析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章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理论分析 ( I )社会动员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