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两会十大经济工作深度解读
1. 增速目标5.0%左右体现以进促稳之势,通胀目标3%左右,预计全年温和上涨;
2. 财政强调适度加力提效,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及地方杠杆稳中有升;货币强调灵活精准,重点流向“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五大篇章;
3. 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需实现传统产业数智化、低碳化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三线并进”;
4. 培育新质生产力需“新质型城市、新质型基建、新质型产业、新质型企业、新质型人才与新质型资本”六大方面的共同推动;
5. 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2024年为蓬勃式发展元年,上下游存万亿市场机遇;
6. 扩大内需:文娱旅游、国货“潮品”为新重点;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为扩内需工作重心;
7. 对内改革:关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关键的经济体制机制新一轮深化改革(三中全会);国企重点做强做优;民企重点专精特新;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更进一步;
8. 对外开放: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9. 防风险:稳地产方向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资金来源5000亿PSL将续增;化债方面,特殊再融资债券工具使用规模或将再超万亿;
10. 绿色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4年3月5日上午,全国人大听取了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展望全年经济的风向标。
从经济工作总基调及宏观政策来看,2024年中国经济将实现以进促稳之势。宏观政策方面,财政强调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及地方杠杆稳中有升;货币强调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重点流向“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五大篇章等方面。
十大经济工作发力点将围绕“供给侧创新驱动+需求侧内需拉动”,以及“对内深层次改革+对外高水平开放”展开,这也是应对当前外部形势复杂严峻,内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的情境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
具体来看,创新驱动战略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扩大内需战略下,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促进消费与投资良性循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关键的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持续推进;同时,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风险也将加速出清。
一、主要量化目标:5.0%左右体现出经济积极的以进促稳之势
1. 经济增速目标5.0%左右:积极的以进促稳之势
首先,2024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相较2023年的5%左右更为积极。
2023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目标是在2022年实现同比3%的低基数水平上制定,而2024年5%左右的目标则是在2023年实现同比5.2%的较高基数水平上制定。
其次,积极的增长目标与经济工作总要求相呼应。2024年与2023年经济工作总要求相比,2023年强调“稳字当头”,稳的成分多一些。2023年3月,A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曾强调,“新班子起来了,一定要注意啊,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也就是不能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
而2024年经济工作总要求则强调“以进促稳”,进的成分则多一些。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指出,“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
最后,5.0%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体现经济工作要实现量升质增。
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表述往往出现在下行压力较大的阶段,且明确指出“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
此次“经济建设为中心”排序在“高质量发展”之前,区别于往年,如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次明确经济的质与量并不是对立的“二选一”,要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
2. 通胀目标3%左右:温和上涨,中枢回升
2023年,CPI增速目标为3%左右,最终全年CPI增速录得0.2%,远低于预期目标。2023年出现了相对通缩的局面,映射在经济中便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投资预期偏弱。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CPI目标定为3%左右,因去年基数较低与更为积极的经济工作目标,预计全年CPI将实现温和上涨,全年中枢回升至1.5%—2%左右,快速上行的风险不高,将继续在合理区间运行,不会对积极的宏观政策形成掣肘。
3. 就业目标新增1200万人以上,城镇失业率5.5%左右:回归常态
就业目标与经济增长为正相关,经济平稳增长,新增就业才能实现。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1200万人左右,实际完成1244万人;城镇失业率目标为5.5%左右,实际全年全国平均值为5.2%,较2022年下降0.4%。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就业目标定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随着稳增长政策的加力,经济步入内生性复苏,实现就业目标的主要制约项均实质性改善,回归常态。预计2024年就业目标将得以实现,整体好于2023年。
整体来看,经济的主要量化目标体现出更为积极的以进促稳之势。从短期看,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这则需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推动经济实现强有力的复苏,从而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从长期看,根据2035年远景目标所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则代表到2035年,相比2020年的GDP总量或人均GDP需要翻一倍,这则要求这15年的年均增速需达到4.8%以上。因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的逐步下台阶,那么作为第一个五年的“十四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速应至少达到5%左右,这也是2024年经济增速目标定为5%左右的应有之义。
二、宏观政策:财政加力提效,货币灵活精准
1. 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报告指出,“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
以及“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首先,报告明确今年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体现在地方化债阶段压力较大,加杠杆空间及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中央作为加杠杆的主力,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其次,专项债较去年3.8万亿元提升至3.9万亿元,对应基建投资将继续发力稳经济。从发行节奏来看,仍将前置。此外,专项债用作资本金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发挥更大的杠杆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从财政政策部署来看,基建投资仍将是今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社会资本可重点参与的基建方向,需关注去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在通知的附件中,明确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的特许经营新建(含改扩建)项目清单,确定了应由民营企业独资或控股的项目,包括环保领域的垃圾固废处理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以及市政领域的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公共停车场项目等9个项目方向;
民营企业股权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5%的项目,包括环保领域的污水处理项目、污水管网项目,以及市政领域的城镇供水、供气、供热项目等13个项目方向;
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的项目,包括交通运输领域的民用运输机场项目,以及能源领域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等8个项目方向。
2. 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报告指出,“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以及“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首先,货币不会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区别于2023年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表述,报告删去了“有力”一词,延用了“精准”一词,体现2024年货币政策“精准”更为重要,故结构性货币政策仍将为发力重心,主要方向则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重点提出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篇章。
2024年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发布消息称,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座谈会,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总体部署,交流经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其次,近几年“灵活适度”的表述常出现在经济现实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年份。如,2020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2022年,“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笔者认为,因短期内价格指标处于较低水平,货币政策则更需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给出的中国人民银行两大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三、供给侧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对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外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制胜法宝。202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7万美金,经济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攻坚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必须由传统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跨越。
此外,在复杂严峻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成功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1.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性突出,排序在2024年十大经济工作之首,笔者下文将用较大篇幅重点解读。
新质生产力一词是2023年9月A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九大经济工作中,新质生产力一词位于首要工作任务中,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初,31个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有29个省市自治区提及新质生产力。
*每个地区2024年培育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差异化重点行业,读者可自行学习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新质生产力的章节内容,如,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布局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卫星应用、低空经济、氢能及储能等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支持发展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此外,去年底,中央财办在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重点阐释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要点及政策举措;2024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1)中央财办解读新质生产力:“三线并进”与六大政策举措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在深入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单独用一个题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段落,全面阐释新质生产力。其中,明确指出“A总书记近期到地方考察调研,多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首先,当前市场中的较大误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则要完全摒弃掉传统产业,仅发展战略新兴及未来产业。
中央财办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要点中明确指出,“技术层面要补短板、筑长板、重视通用技术。产业层面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非摒弃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传统、新兴及未来产业实现“三线并进”。
此外,数字化、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已成为当今商业生态中的通用技术,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点则是传统产业实现数智化与低碳化技改。中央财办在具体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举措中指出,“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具体市场机遇,读者可重点关注2023年8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中明确,“新产业是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此外,《方案》中还明确了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标准化建设目标。
八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九大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
其次,中央财办明确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六大举措,六大政策举措将在2024年持续发力,形成共促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合力:
一是鼓励科学家、企业家大胆创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新型举国体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企业为创新主体。“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三是加快产业数智化转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四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真正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应用场景丰富和创新收益放大的独特优势”。
五是向创新要生产要素活力。“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
六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善创新市场生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全球企业和人才共享中国的发展红利”。
(2) 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24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关键词为新质生产力。
首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明确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故从逻辑主线来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
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经济工作章节题目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此次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关键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笔者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相互促进,互为依存的关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来支撑,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则是中央财办所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六大政策举措之一。
简单来讲,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成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将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大关键:
第一仍是“三线并进”。会议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区别于去年底中财办解读新质生产力对“三线并进”的要求,排序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由第三位排到了第一位,凸显其重要性。
第二是重视产业链韧性与安全。会议强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第三是围绕“五大强国”等战略布局产业创新。会议强调“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第四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最后,会议新增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是绿色生产力,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需重视绿色发展。会议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产业层面则指出,“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笔者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主题词。新质生产力并非一时一刻的固化定义,其内涵会随经济发展而不断迭代。而因其蕴含着大量且持续的政策资源,市场各方主体皆需不断加深理解。
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新质型城市、新质型基建、新质型产业、新质型企业、新质型人才与新质型资本”六大方面的共同推动,每一点都不可或缺。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三大具体部署。
第一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其中指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第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中指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第三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其中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 ‘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 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2024年为蓬勃式发展元年
报告指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低空经济”,低空经济概念首次被写进国家规划;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低空经济,会议强调,“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低空经济则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因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重要代表,政策确定性强、市场空间大、涉及产业链广,市场主体需关注与其相结合的商业机遇。
首先,低空经济已成为全球必争的前瞻产业。根据罗兰贝格研究院预测,到2050年,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超过60万亿人民币。美国洛杉矶和日本东京等作为较典型的“低空经济”发展城市,均已形成“国家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建设”的发展模式。各国普遍认为,2025年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城市空中交通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节点。
其次,2024年将成为中国低空经济蓬勃发展元年。2023年10月13日,中国民航局已颁发“全球首个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航空器型号合格认证,标志着城市空中交通商业化运营时代正式开启。
2024年,已有广东、安徽、江苏、山西、江西、山东、四川、陕西、湖南、深圳、北京、重庆等16个省市将重点布局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为低空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法治护航。
而从市场规模来看,截至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到3万亿元左右。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高达5万亿元。
最后,产业层面来看,“先进制造+应用场景+低空基建”为一体的低空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上游的航天器生产制造商、中游的服务运营商和下游的应用端,涵盖了通航制造、物流、旅游、农业、应急救援、商贸、教育等多个行业领域。
如在低空经济+物流方面,2024年2月2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
3. 创新驱动战略下企业的必然选择:数智化、低碳化、专精特新
报告指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及“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笔者曾多次强调,数智化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专精特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指路明灯”,绿色低碳化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标尺”。
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以上产业的数字化则为重中之重。
此外,对于深处传统产业的企业而言,创新发展并不是难以落地的宏大叙事,专精特新早已是“指路明灯”。笔者建议企业要尽力、尽早按照专精特新的标准去发展。未来,各级政府仍将在财力、人力、物力上投入更多资源支持专精特新。
4.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十大工作任务中,不同于往年,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在第二位,突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重要性。其中有三大重点任务:
第一,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指出,“持续深化‘双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第二,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
第三,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指出,“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彰奖励制度”。
四、需求侧内需拉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笔者认为,内需中,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二者关系需要辩证来看。只有目的,没有手段是不行的,只有手段,没有目的是万万不行的。
关于消费,报告指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其中,文娱旅游与国货“潮品”作为新提法,需重点关注。
文娱旅游,娱是新重心。2023年724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去年428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由文化旅游改为文娱旅游,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可见“娱”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文娱旅游确定性的商业机遇,读者可关注2023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指出,“丰富‘音乐+旅游’、‘演出+旅游’、‘展览+旅游’、‘赛事+旅游’等业态”。
国货“潮品”,潮是重点。“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中国并不乏传统国货品牌,而传统国货如何穿上“潮”的外衣则是关键。笔者认为,国货“潮品”中的潮,需要中华传统文化和时尚潮流相结合,并非早年的“向外学潮”。
关于投资,报告指出,“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笔者认为,“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成为2024年拉动制造业投资与居民消费的工作重心。
2024年2月2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
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方案中明确了支持与倒逼机制,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重点方向:
1. 支持方式:“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政策工具可选项为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及专项再贷款;
2. 倒逼机制:“更好发挥能耗、排放、技术等标准的牵引作用”;
3. 设备更新重点方向:“有序推进重点行业设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教育医疗设备等更新改造”。技改的重点应为数智化与低碳绿色化;
4. 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重点方向:“积极开展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
笔者认为,消费品以旧换新作为2024年有力促消费的重要抓手,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资金体量或超千亿规模。在重点领域汽车与家电中,资金支持汽车占比预计在70%左右。
五、对内改革:国企、民企、外资都是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
报告指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首先,2024年将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谋划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关键的经济体制机制新一轮深化改革。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二十二条 第2款
2024年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指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其次,历次三中全会将会审议通过“决定文件”,文件也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如: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中,具像化的市场机遇,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等。
上述文件中“允许”一词共出现21次,“深化”一次出现49次,“推动”有39次,“推进”有67次,“完善”有113次,以上关键词明确了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一轮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蕴含长期市场机遇。
笔者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成为二十届三中全会题眼,改革事项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关于国企,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于民企,报告指出,“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笔者曾多次提出,因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就业的函数,就业是企业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函数,故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是当前稳经济的重要钥匙。
2024年1月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表示,将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2月21日,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组织召开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座谈会。预计,2024年将会有更多真招实策提振民企信心。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专精特新仍是重中之重,上文已做阐释。
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报告指出,“专项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不当竞争等突出问题,加强对招投标市场的规范和管理”。
2024年2月26日,国务院以“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制度,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制度规则”为主题,进行第六次专题学习。其中指出,“大力破除各种市场准入的显性和隐性壁垒,持续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乱象等突出问题”。
对市场主体而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是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举措之一,需重点关注以下四大长期性机遇:
第一,有利于处于本地优势产业中的企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各个地区会趋向形成以主体功能区为特征,不同区域中的优势产业会逐步升级;
第二,有利于出口型企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会使得国内企业产品生产成本更低,性价比、质量更高,在国际上有更强的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行业头部品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一些地方保护形成的区域壁垒与市场分割会消失。各产业行业中,优秀公司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
第五,有利于线上数据型,线下物流型企业。线上数据和线下物流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设施”。
六、对外开放: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
报告指出,“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扩大市场准入、优化公平竞争环境、畅通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加强服务保障”。
具体来看,在扩大市场准入方面,“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以上行业将是2024年重点。
在“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方面,自去年12月以来,已新增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瑞士、爱尔兰8国给予单方面免签待遇。
2024年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聚焦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2024年3月1日,国新办举行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会议指出,“指导支付宝、财付通等主要支付机构将外籍来华人员使用移动支付的单笔交易限额由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年累计交易限额由1万美元提高到5万美元”。
笔者预计,2024年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仍将扩大,更多打通外籍来华人员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的政策工具将持续落地。
七、防风险: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
报告指出,“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在化解地产风险方面,首先,稳地产投资具体方向已明确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
其次,资金来源上,则是2023年12月重启的PSL。根据央行官网披露,2023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SL)3500亿元,2024年1月再度新增1500亿元。
注:PSL作为一种“中长期且低成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设于2014年4月,期限为1年,可以展期最长至5年,最初用于支持国开行发放棚改贷款。
此前,PSL启用过两轮:第一轮是2014年至2018年,PSL从0扩张至3.4万亿元,主要是支持棚户区改造,撬动了棚改贷款大约4.1万亿元;第二轮是2022年9-11月,PSL增加630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基建投资。
预计此次重启PSL将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三大工程”上,年度资金规模在8000亿元左右,最终年度撬动贷款资金约1万亿元。
在化解地方债务方面,去年10月以来,各地陆续启动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以化债,实现展期降息,缓解风险。截至目前,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约1.4万亿元。
笔者认为,因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为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充分肯定了前期化债一揽子方案,预计2024年特殊再融资债将继续发行,发行量将再超万亿。
八、绿色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报告指出,“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以及“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
在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报告指出,“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
绿色发展方面的市场机遇,需重点关注2024年1月1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其作为绿色发展的“顶层文件”,明确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到2027年、2035年的主要目标,以及33条具体工作任务。
33条具体工作任务中蕴含着绿色发展的确定性机遇,如第3条“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中指出:“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超低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提升大宗货物清洁化运输水平;“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45%,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较快增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