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篇传达学习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理论材料

传达学习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理论材料 (16篇) 目 录

传达学习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理论材料

(16篇)

目 录

1. 宁夏日报评论员: 

把全国两会精神转化为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实践成果  1 

2. 河北日报评论员: 

把全国两会精神转化为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3 

3. 安徽日报评论员: 

擦亮创新这一“金字招牌”  4 

4. 内蒙古日报评论员: 

发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6 

5. 人民公安报评论员: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安全  8 

6. 内蒙古日报评论员: 

寻找和用好政策发力点  10 

7. 贵州日报评论员: 

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12 

8. 河南日报评论员: 

抓紧抓实“三个一批”项目建设  13 

9. 南方日报评论员: 

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15 

10. 中国经济导报评论员杨禹: 

今年全国两会精神的深层逻辑  17 

11. 贵州法治报评论员: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9 

12. 贵州法治报评论员: 

努力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21 

13. 中国社会报评论员: 

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凝心聚力抓好落实  23 

14. 襄阳日报评论员: 

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  25 

15. 襄阳日报评论员: 

开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新局面  27 

16. 中国黄金报: 

2024年全国两会矿业领域热点解读  29

把全国两会精神转化为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实践成果

宁夏日报评论员

春风送暖百花迎,战鼓声声奋进急。

全国两会刚刚落下帷幕,自治区党委第一时间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工作,明确学习宣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区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把握核心要义、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切实把全国两会精神转化为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实践成果。

这次全国两会,是在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A总书记在会议期间三下团组审议讨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围绕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提出“要乘势而上,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规律,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一字一句,高瞻远瞩、内涵丰富,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高度,科学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充分展现了胸怀“国之大者” 的全局视野和深远考量,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也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过去一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续写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崭新篇章。这一年,宁夏牢记嘱托、乘势而上,同样交出了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第五、连续7个季度稳居全国第一方阵,7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等优异答卷。实践证明,“两个确立”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信心之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胜利之源,是我们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学习好贯彻好全国两会精神,全区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感悟思想伟力,领会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全国两会部署要求上来,在深学细悟中把牢政治方向,激发奋斗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奋力开创我区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感悟思想伟力,领会精神实质,就要准确把握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今年工作的目标要求,研究政策要点、寻求发展契合点,结合宁夏实际用好政策、抓好落实,以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的姿态推动宁夏发展、造福人民;要准确把握关于塑造新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战略部署,深刻领悟总书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刻用意和战略考量,立足本地实际,确定发展重点,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要准确把握关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大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凝心聚力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

从春天出发、向未来起航,奋进的号角嘹亮激昂,前行的脚步铿锵有力。让我们坚定信心、奋勇而上,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把谋划变成行动、把行动转化为实效,千方百计推动全国两会精神落实落地,脚踏实地走好高质量发展每一步,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汇聚磅礴力量、续写新的荣光!

把全国两会精神转化为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河北日报评论员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真抓实干、团结奋进的大会,对于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A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给我们以强大思想政治引领。全省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把全国两会精神转化为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要坚持以A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行动。要学深悟透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充分认识开局之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更加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和意志;准确把握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要始终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要以更大力度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新时代人大和政协工作迈上新台阶。

要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提振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转作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落实“四下基层” 制度,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要抓落实,完善目标量化考核体系, 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各级干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以坚决的执行力推动末端落实,以优异的成绩单展现责任担当。要严纪律,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保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让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坚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A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我们就一定能扎实推动全国两会精神在燕赵大地落地见效,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擦亮创新这一“金字招牌”

安徽日报评论员

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点赞”科技创新实现的新突破,一项项安徽实践为之增辉,强烈的自豪感激荡在每个江淮儿女的胸膛。

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迈进新时代,安徽之所以在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大道上不断取得耀眼的成果,关键就在于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启航新征程,如何在全国创新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我们需要进一步擦亮创新这一“金字招牌”,坚持把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旗帜性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擦亮创新这一“金字招牌”,要建强科技硬核实力。“人造太阳”刷新全球纪录,“九章三号”屹立世界前沿,安徽挺进科技创新高峰,拥有足够信心底气。目前,全省已建、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拥有“国字号”创新平台200多家,取得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等一批原创性成果,突破计算光刻EDA软件、高温合金叶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

唯有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全力服务保障推进国家实验室等“国之重器”建设,聚力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全面加强高校科技力量建设,构建起“国字号”牵引带动、“省梯队”跟进联动的发展格局,不断推出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勇当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尖兵。

擦亮创新这一“金字招牌”,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1.9万家、居全国第8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597家、居全国第8 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2.7万家、居全国第7位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汇聚。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要坚定不移走“科创+产业”的路子, 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作用,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扩面提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好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解卡”行动,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数智赋能产业发展,积极抢占新领域新赛道,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擦亮创新这一“金字招牌”,要营造一流人才生态。从出台人才政策4.0版到开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再到组建省委人才工作局,我省坚持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全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去年,全省新增各类人才95.5万,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与时俱进完善人才政策措施和抓手载体,健全顶尖人才、紧缺人才、创新团队定向招引机制, 全力服务人才在皖发展,推深做实科技人才评价等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

创新领先一步,发展领先一路。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新蓝图铺展开来。我们要坚决扛起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把创新这一“金字招牌” 擦得更亮,加快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让科技创新成为安徽厚积薄发最坚实的底座、动能强劲最有力的支撑、大有可为最可靠的保障。

发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内蒙古日报评论员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今年全国两会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热门词、高频词。A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工作任务时,第一条讲的就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就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发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内蒙古遍地是煤但也有挖完的时候,“风光”无限也总有市场饱和的一天, 必须积极抢滩布局,发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加快改变“四多四少”状况,更好做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要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立足区情实际, 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瞄准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领域谋划项目、引进团队,尽快在一两个有条件的点上起跑就领先,实现飞跃性突破。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成果应用,着力推动先进金属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育种、数字应用等新兴产业成长壮大。

越是事关重大,越不能犯方向性错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A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指明努力方向、提供科学方法与路径。内蒙古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要加快用新技术改造提升煤炭、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保持好在这些领域的优势地位。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将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为内蒙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契机。要用好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推进绿电替代给风光发电装备、新能源重卡和汽车、新能源充电桩等产品带来的旺盛市场需求,尽快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稀土永磁电机深受航空、家电等产业的青睐,要结合推进“两个稀土基地”建设,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在更大范围开拓和抢占市场。内蒙古

毗邻的京津冀地区人口多、消费市场大,汽车和家用电器等的加快更新换代给发展固废循环利用产业带来了广阔空间,要因势利导把相关产业做起来。

东风浩荡满眼春,万里征途惟奋进。将创新基因融入发展血脉,点燃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不断发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安全

人民公安报评论员

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要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强化预警监测,落实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3月5日,A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从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就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具体要求,为公安机关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全力打造高水平安全、积极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发展是安全的重要基础。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归根到底要靠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安全是发展的必要环境和重要守护。没有安全和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成果也会得而复失。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运用发展成果来夯实国家安全的基础,就能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提供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条件。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公安机关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必须更好把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求,全力打造高水平安全,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公安力量。要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时与势、危与机、利与弊,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坚决维护政治安全,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坚定捍卫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常态化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将影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要推动完善重大风险处置统筹协调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突出违法犯罪,筑牢公共安全防线。要配合做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严打食药环领域犯罪,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要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一年春为首,奋斗正当时。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国公安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A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加快形成和提升新质公安战斗力,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忠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守护人民幸福和安宁的神圣职责,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

寻找和用好政策发力点

内蒙古日报评论员

春天里的盛会,写下新的奋斗序章,吹响嘹亮的奋进号角。全区上下要立足实际、主动作为,寻找和用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政策发力点,把涉及到内蒙古的每一项政策都细化为具体的项目落到“地上”。

方向明则思路清,目标明则步履坚。关于今年的工作,自治区党委已经做出全面安排,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继续办好两件大事,具体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就是完成好“五大任务”、实施好“六个工程”。各地各部门要从A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中汲取进一步办好两件大事的动力,在办好两件大事中落实好A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去年以来,我区发展势头非常好,我们要借全国两会的春风,把“进”的号角吹得更响亮,切实呵护好、保持好来之不易的好势头。

政府工作报告既是“施工图”,也是“政策库”。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大批极具“含金量”的政策举措。我们要结合实施政策落地工程, 把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同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落实我区享有的各项国家支持政策统筹起来、一体推进。

政策的价值在于运用。结合实际、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对有助于内蒙古更好完成“五大任务”的具体政策,要紧扣实施“五大任务”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全力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对与我区直接相关的宏观性区域政策, 要加强系统谋划,登高望远、深度研究,进一步找准自身承接国家支持政策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对有普遍指导意义且对我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要紧密结合实际,深入挖掘、切实利用好国家政策红利,推动提振消费、科技创新、土地指标交易、国企“突围”、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等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享有多重叠加的国家政策支持,为内蒙古创造了更多更广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想方设法把好政策、好措施吃干榨尽、用足用活,最大程度变政策红利为现实生产力,全区上下仍需善谋力行,实干当先。各地各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对接协调、项目储备,把每一个事项都细化为具体的工程项目,抓好组织施工,推动各项政策在我区加快“变现”。广大党员干部要铆足劲头、勇往直前,

踏踏实实谋事、实实在在干事,不折不扣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局起势见精神。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不断增强学政策用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把政策机遇、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把发展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推动内蒙古在高质量发展中乘势而上、再攀新高。

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贵州日报评论员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贯彻A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省委主要领导在会上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稳”的基础,稳住经济基本盘、社会安全大局、民生保障底线; 强化“进”的支撑,在抢抓政策机遇、解决堵点难点、扩大有效需求中求进。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2023年,我省通过精准促销、改善消费环境、电商促消费扩容、提升消费品牌,积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不断巩固消费基础。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消费市场呈现“持续恢复、稳步向好”态势。做好今年的工作,要在抢抓政策机遇、解决堵点难点、扩大有效需求中求进,努力把需求的潜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综合施策促消费。消费是形象经济、体验经济、环境经济。着力扩大有效需求,要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创新重点商品促销、升级消费载体、优化消费环境,持续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充分激发消费潜能,提升消费质量。

激发投资增活力。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着力扩大有效需求,要充分发挥投资的作用,围绕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聚焦扩大产业投资、科技创新以及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等,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形成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牢牢抓住扩大有效需求这个关键着力点,统筹好供给和需求、消费和投资等重大关系,努力把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转化为新的增长点, 我们定能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夯实“稳”的基础、强化“进”的支撑。

抓紧抓实“三个一批”项目建设

河南日报评论员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项目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重要支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部署,需要抓好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抓紧抓实“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

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压茬推进、滚动实施、接续发力近年来, 我省坚持把“三个一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形成了以项目带动稳增长、促创新、转动能、育新质的强劲态势。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我省11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共推动项目15702个、总投资约12万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数量、总投资分别占比50.1%、43.7%。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项目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面对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态势,我省始终保持“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 省级重点项目数量规模不断增长、投资质量持续优化,项目推进呈现良好态势。

继1月初公布2024年首批520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后,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近日发布《关于印发2024年河南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 共遴选第二批省重点项目764个,总投资约1.8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5566亿元。2024年确定的两批省重点项目共1284个、总投资约3.8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1.1万亿元,其中产业转型发展项目占比71.1%。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当前的项目建设,奠定了未来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的投资结构,决定了未来的产业结构。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的关键举措,从项目切入、以项目推动、用项目支撑,在审批服务、要素保障、进展调度等方面靠前发力,抓实抓细各类重大项目建设,切实发挥投资拉动作用。

加大高质量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在招项目上出实招;提升高质量项目谋划培育水平,在谋项目上求突破;完善高质量项目服务管理体系,在干项目上强服务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

硬道理,坚定不移招项目、谋项目、干项目,就能打造新的增长引擎,持续为未来发展蓄势赋能,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新局面。

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南方日报评论员

全国两会结束后,广东迅速部署贯彻落实工作。3月12日下午,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A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等,研究广东贯彻落实意见。3月13日上午,全省干部大会在广州召开, 传达学习A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李强总理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部署广东贯彻落实工作。

这次全国两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 关键一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A总书记在会议期间发表一系列重 要讲话,高度肯定过去一年工作成绩,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就因地制宜发展 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 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等作出重要部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 性。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按照部署抓紧抓实改革发 展稳定各项工作,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要坚定信心主动干。回望2023年, 全省上下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意志和干劲,迎难而 上、守正创新、苦干实干,推动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面展开、初见成效。 感悟思想伟力,凝聚奋进力量。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党中央带 领我们取得的可圈可点的发展成绩,深刻领会总书记、党中央关于今年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大部署,进一步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坚定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 挑起大梁”的责任担当,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以推进粤港澳大 湾区建设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力提速实 施好“百千万工程”,积极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 生,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要看准时机抓紧干。当前,我们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总书记所强调的,“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看准了就抓紧干”,迅速抢占有利位势、赢得发展先机。一方面,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涌现的新机遇,发挥广东优势,积极主动作

为,更好化危为机、应变开新,以工作的主动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另一方面, 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 力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不断夯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根基,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使广东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凝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要团结一致加油干。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牢牢把握人大、政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职责定位,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广东人大、政协工作,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的强大力量。全省各级人大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保障省委重点工作,紧扣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履职行权,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造业当家、科技自立自强、区域协调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等做好立法、监督、决定等工作,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全力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省域样板。全省各级政协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协商议政,做好政策宣传、解疑释惑、凝心聚力、促进团结的工作,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最大正能量。

岭南春早,击鼓催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学习宣传贯彻A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按照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扎扎实实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不断开创广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致敬!

今年全国两会精神的深层逻辑

中国经济导报评论员  杨禹

今年全国两会,各界热议“新”。不妨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句话,勾勒一下向“新”而行的底色。这也正是今年全国两会精神的深层逻辑。

其一: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个“发”,是高质量发展的“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

今年两会热词,最热当属“新质生产力”。这是生产力理论的新突破,是A经济思想的新篇章。自去年年中在地方考察时提出后,A总书记已多次作出重要论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三次参加团组活动,都强调了发展新质生产力。

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千头万绪。怎么往前推动?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牵住“牛鼻子”。

发展,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层层递进的要义。大江南北, 东中西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全局由此而动。

其二:事不避难者进。

中国经济正回升向好,但面对的困难也很多。在两会的语境里,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这延续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态度——分析“有利”, 也梳理“不利”,最终得出“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的判断。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后汉书》里的这句话,流传千年,启发今人。中国经济,从来不是生长在温室里。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就摆在桌面上”。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并不回避这些难题,而是直面它们,探求解决之道。

拥抱新事物,也会遇到新难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大量改革任务扑面而来。改革,从来是在闯难关。从各地看,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足够的热情与敏锐,也要保持必须的清醒和冷静,因地制宜, 而不是一哄而上。

这个分寸,不好拿捏,但必须拿捏好。

其三:全国一盘棋。

5%左右,全国两会定下的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奋力一跳够得着”。这奋力一跳,既需全身发力,更需全身协调,把劲儿往一块使。

两会上,经济大省热议怎么“勇挑大梁”,其他省份也个个责无旁贷,热议怎么干出特色、多出把力。大省和小省还有很多互动。甭管大中小,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上目标一致,循着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日益生动丰富的融合。

委员划分界别,界别之间,思考与建言交集很多。代表按省区市成团分组, 议的则很多是“跟邻居们有关”的事——京津冀两市一省,长三角三省一市, 长江经济带11省市,黄河流域9省区还有,粮食的主产区与主销区,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大家各自身处一隅,都越来越有全国站位、区域视角、系统观念。

开全国两会,全国一盘棋。这也正体现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其四: 风物长宜放眼量。

全国两会,是年度性的会议。但两会精神,不只基于年度考虑。新中国即将走过75年,今天的模样是多少年奋斗得来,今天的努力又在为明天做着多少铺垫。“十四五”走到第四个年头,关键一年,不仅为这一个“五年”,也着眼“十五五”,着眼“2035”。

A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谈到群众特别关心的环境治理,强调—— “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看到我们是在往前走着,就要保持定力”。这是总书记一贯强调的要求。

中国的发展,时不我待,亦任重道远。抓机遇,不是一蹴而就。攻难题, 有冲劲还得有韧劲。两会焦点之一,今年起将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这正是基于民族复兴的考虑与部署。放眼量,才知其重。

谋长远,行长远,致长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贵州法治报评论员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的工作任务,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民生“三感” 明确了目标。

基层是社会矛盾相对集中的地方,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大平安”,基层社会治理连着经济社会发展,连着群众幸福指数。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组织能力的必然要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牢固树立预防在前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加强源头治理和关口把控。近年来,贵州始终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全省各地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大力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通过“法律明白人”的示范带动,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全省政法信访系统持续开展“入村寨进社区走企业访群众”大走访活动,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不断强化综合治理、源头治理。2023年省委政法工作会议对诉源治理、执源治理作出部署,提出要“强化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推动解决执行难问题”“深化诉源治理、执源治理,防止成为‘诉讼大省’”。省委政法委坚持推动矛盾纠纷全程分流、分层调处、全面化解,创新诉源治理、执源治理、访源治理、命案预防源头治理、执法司法错案冤案源头治理的多源解纷“五源共治”模式。全省法院系统通过开展“贵在执行”专项执行行动, 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在执行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充分体现“法律权威、裁判公信,重在落实、贵在执行”,坚定不移向“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迈进, 切实提升案件办理质量和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满意度。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

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持续用力的过程。全省各地要针对源头信息采集难、安全隐患发现难、部门力量资源融合难等困扰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不断探索创新“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推动形成“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铁三角,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

登高望远,方知前路长;矢志不渝,还须再出发。学习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全省政法系统要勇担重任、创新方式、激发活力、提升本领,在破解难题中寻找新思路新模式,在解决问题中积累新办法新经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新愿景。

努力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贵州法治报评论员

发挥营商新优势,凝聚发展新动力。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历史和实践证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政法机关作为坚实履行法治环境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的主要力量之一,要破解思想束缚、拧紧责任链条、规范工作流程,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把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当作一项重大任务来完成,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努力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要转变观念,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政法机关要增强服务意识,以靠前服务、主动服务、创新服务为目标,持续打破市场准入壁垒,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设置任何附加条件和隐形门槛,聚焦反映企业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体制机制,依法化解各类纠纷,以营商环境之“力”赋企业发展之“利”,以营商环境之“劲” 赢企业发展之“进”,让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充分涌现。

努力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要建立机制,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提供制度支撑。良法善治是企业家的信心之源,营商环境好与不好,是在历史和区域比较中动态呈现的。要健全完善涉及营商环境的法规体系,加强程序性规制建设, 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总结好的经验和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将保障各类营商主体合法权益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要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配套符合实际的实施细则,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各类涉企政策精准直达,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努力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要与时俱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建设法治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政法机关在优化监管执法时, 要坚持与时俱进、问题导向,完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监管机制,研究重点领域和行业性审查规则,统一审查标准,规范审查程序,提升监管执法的公正性和执法过程的便利性,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要聚焦企业关切,

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等界限,坚决纠正以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坚决纠正超范围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努力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不仅事关当下的区域竞争, 还事关区域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政法机关当责无旁贷,一抓到底,以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两会精神  凝心聚力抓好落实

中国社会报评论员

声声春雷,催人奋进。2024年全国两会书写了高举旗帜、真抓实干、团结奋进的新篇章,也激发起民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谋事干事成事的巨大热情。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关键之年的民政工作,需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全力以赴抓落实,把各项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抓民生就是抓发展,保民生就是保稳定。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 对于民政工作而言,履职尽责就是为高质量发展兜底提质增效。A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我们要把深刻学习领会A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A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同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在融会贯通中学到看家本领,用以谋划事业、推进工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强化民生兜底保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各项民政工作任务落实好,真正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

谋事是成事的基础,“看准了”是“抓紧干”的前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民政工作作出了系列部署,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政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代表委员在建言资政中有许多内容涉及民政工作,包含基本民生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管理、慈善事业发展、区划地名以及婚姻、殡葬服务等方方面面,既集中反映了群众关切,也包含着对民政工作改进提升的期许和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标中央部署、聚焦群众期盼,找准推进工作的着力点,坚持开门做工作,随时听取意见、随时改进工作,把一件件民生大事小情办实、办好,尤其是要谋划实施好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努力把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

说了就算,想好就干。落实全国两会精神要见行见效见真章,对当务之急说干就干、抓紧快办,对长期任务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完成好全年各项工作, 就要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梳理两会对民政工作的重要部署, 结合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和民政工作要点安排,一体抓好贯彻落实。特别是向社会作出的承诺、对群众普遍关心关切的问题,要当成硬任务、要紧事,格外用

心上心、全力以赴,拿出管用有效的措施和招法,集中力量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想干事、能干事,关键还要干成事。完成好今年的目标任务,必须把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的要求贯穿民政工作全流程,以“严真细实快”的作风推动工作落地,强化促实干创实绩的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引领民政系统党员干部职工苦干巧干、干事成事,以干成事论英雄,用实绩检验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崇尚实干、注重实绩、不务虚功蔚然成风,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

征程在前,重任在肩。让我们坚定信念、满怀信心,鼓足干劲、奋进笃行, 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落实到行动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交出一份出色的民政成绩单。

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

襄阳日报评论员

全国两会期间,A总书记多次谈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有四个字非常重要,就是“因地制宜”。全市上下要深刻领会A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 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结合襄阳实际,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创新力度, 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襄阳建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聚焦“144”产业集群和“6+2”重点产业,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重点地区产业转移, 着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汽车、食品、装备制造、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抢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储能电池等“新赛道”,加快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突破性推进磷矿化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3个新千亿产业。紧盯氢能、人工智能等方向,谋划招引一批全产业链项目,积极抢占未来产业风口。加强襄阳古城保护和利用,加快马跃檀溪、涧南园、万山景区、陈老巷等历史文化再现。聚焦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建设全国性农产品交易储备加工中心,做强“襄飘天下” 农产品品牌,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破题的关键。要以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持续优化区域科创生态,争取更多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关键领域产业化转化基地布局襄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高质量运行湖北隆中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加快创新成果从“实验室” 走向“生产线”。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要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襄阳实践。大力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资源要素向能源消耗低、单位产出高的产业和项目倾斜,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强化政策引领、“双碳”牵引,扎实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 加大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力度。持续增加绿色生活设施服务供给, 引导公众广泛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倡导公民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消费,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全市上下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信心底气,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任务,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以襄阳一域之光为全国全省全域添彩。

开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新局面

襄阳日报评论员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期间,A总书记同代表委员深入交流、共商国是,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襄阳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市上下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A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上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

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判断上来。A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过去一年,襄阳积极应对多重冲击挑战,经济承压回升、稳中有进、质效提升,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发展呈现质量更高、动力更强、活力更足、成色更好的态势。我们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将襄阳发展置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谋划布局推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新突破。

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上来。A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着力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深刻阐述了一系列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点问题、关键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A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襄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新模式,健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襄阳路径。

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这次全国两会对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全市上下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全面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安排,扛牢扛稳抓发

展第一要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对接湖北建成支点“五个功能定位”、“五个以”实践思路和“五个一”工作要求,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新局面。

2024年全国两会矿业领域热点解读

中国黄金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被频繁提及。A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矿业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在深入讨论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矿业高质量发展。

一、科技创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A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 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从A总书记和政府工作报告对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要求和重大战略部署来看,科技创新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矿业新质生产力,进而推进矿业高质量发展,这是代表委员一致的观点。“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要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和质优是重中之重。”全国人大代表,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 用源、升、态“三字诀”概括了中央企业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分别指技术源头、产业升级、产业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铜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许波认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提升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数智支撑的转型推动力、高端先进的延链保障力、要素重组的发展内生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这是许波给出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毛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创新为核心,以产业为载体,以改革来破题,走出一条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的新增长路径,构筑新竞争优势、赢

得发展的主动权。

无论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还是“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毫无疑问都需要科技创新作为支撑。矿业作为传统产业,更需要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有色金属行业必须通过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加快新材料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有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奚正平说。

“稀土产业作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不可或缺的关键产业。下一步,中国稀土集团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敖宏表示,一方面,要推进传统产业强基转型,着力打造一流的规模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数智生产力和产品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开辟产业新赛道。

矿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何推进科技创新,仍然是当前我国矿业的重要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黄金协会会长,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进指出,黄金资源绿色高效开发目前尚未形成完备的基础理论体系,基础研究还很薄弱,仍存在绿色勘查、深井开采、绿色选冶、高端化利用等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亟待突破的问题。对此卢进建议,加快建设国家黄金绿色高效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搭建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多元化培养平台,持续加大投入构建基础研究多维投入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中铝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厚板厂高级主任师谢延翠表示,当前我国高水平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协调问题,前者对后者的推动作用有待加强。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谢延翠建议,一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变革水平,增强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支撑。二是完善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发布和评价机制,推进知识体系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高水平科技创新的战略性,服务于新发展格局构建。四是协调布局和行动,强化高水平科技与高质量发展的体系性整合。

二、培养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活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

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今年1月,A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针对科技人才培养尤其是矿业领域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新质生产力明确界定了新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决定力量, 也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刘俊来表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研究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合理的研究生选拔、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也是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有效选拔基础知识雄厚、基本技能出众、综合思维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刘俊来建议,进一步深化改革现有的研究生考试-录取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沈政昌指出,转制科研院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相当数量的工程院院士,在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工程院作为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对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有着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为此,沈政昌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研究生院,统筹引领工程技术领域转制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适当增加转制科研院所研究生招生指标, 促进工程科技人才实现规模化、体系化培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转制科研院所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优势和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建议,教育部将固体地球科学(重点地质学等)纳入创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101计划”,配合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时期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我国基础学科(地球科学)的创新发展奠定优质人才基础。

对于迫切需要人才支持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矿业而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指出,黄金行业涉及金矿资源勘查、采选环节、冶炼及精炼等复杂环节,人才需求量大、人才质量要求高,推进产

教融合及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意义重大。“要密切与地矿类传统行业高校的联系,精准圈定合作范围;与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提前锁定引育对象;与高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努力攻破关键技术;与高校探索人才互派的机制,实现双方人才增值。”袁亮表示,安徽理工大学由矿而生,因矿而兴,愿意与黄金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发挥自身所长,为黄金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全国人大代表、淮北矿业集团工匠大师王忠才主要关注“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他建议,将科研基地、生产一线作为科技创新主体,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打造创新创效新高地、成果转化新平台;编制针对不同工种的系统的、专业的理论培训教材,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再培训、再教育, 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自身水平;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深化企业与信息通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密切合作,持续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

当前,随着智能化矿山建设深入推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智能化设备,对矿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矿业工人对智能化知识缺乏系统了解,对智能化技能掌握不够,矿业企业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职工顾博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他的建议。一是依法依规制定专项提高智能化技能培训办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二是加强系统学习培训,以规定促主动,让从业人员掌握更多智能化技能知识。三是因人施教,分类教学,根据从业人员岗位、工种、学历等不同,精准发力,精准培训,培育出更多的智能化技能新型工人。

全国人大代表,晋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彪认为,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作支撑。他建议,在政策上进一步支持引导煤炭企业与高校、职业学院实施产教融合、合作育人,创新办学模式,定向精准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以及掌握煤矿智能化技术、熟练操作智能化装备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同时,将高层次科研人才、工程技术紧缺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引进补贴范围,为企业招才引才留才创造条件。

目录 传达学习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理论材料 (16篇)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