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审计:核心准备工作有哪些?

采购管理审计:核心准备工作有哪些?

采购管理审计前期准备是在具体实施采购管理审计程序之前对各项审计工作作出的准备和安排,主要包括确定审计对象,获取与阅读前期资料,制定审计方案。基本过程包括: 

一、确定审计对象 

内部审计人员应综合考虑以下各种因素: 

(一)重要性。选择对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采购数量较大、采购价格较高、采购次数及价格变化频繁、领导重点关注的采购业务等。 

(二)风险性。风险因素可能来自公司内部或外部。潜在的风险因素包括公司规模、经济业务性质、长期积压或短缺、出现错误和舞弊概率、 

物价变动幅度、技术变化速度、质量控制难度、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投诉举报、管理力度等。一般而言,风险大的项目应优先做出审计安排。 

(三)变化性。当采购业务和管理发生重大变化时,内部审计应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审查采购业务和管理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将其列入审计计划。 

(四)改进性。在综合考虑上述三项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将工作改进空间较大、在增值性方面有潜力的采购业务确定为审计项目。 

二、获取与阅读相关资料,制定审计方案 

(一)获取前期资料,如有必要,可以开展审前调查,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背景和业务状况。需要获取的相关资料包括: 

1.公司基本情况资料,例如公司组织结构图、岗位职责说明、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议以及管理层主要会议纪要等。 

2.采购战略和年度采购计划,以及执行情况分析。 

3.前期采购管理审计报告、整改跟踪报告和工作底稿。 

4.月度、季度采购分析报告以及年度采购总结报告。 

5.财务会计资料,例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6S管理报告、历年外部审计报告、税务优惠文件等。 

6.采购业务资料,例如各类采购业务统计分析、招标台账、采购合同清单、合格供应商清单、价格管理统计表等。 

7.相关制度规定,例如采购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供应商管理制度、价格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及其他采购相关制度等。 

8.外部信息资料,例如行业相关资料、市场价格水平和变化幅度、技术变化程度和供应商资料等。 

9.法律性文件。 

(二)确定审计重点,制定审计方案。在获取与研究上述内部资料外,内部审计人员还需要搜集外部信息,从市场环境、行业环境、采购模式与现状、采购数据分析四个维度对被审计单位采购管理进行初步评价,评估被审计单位采购管理关键风险领域和重点环节,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制定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