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篇2024年4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79篇)2024年4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目 录

(79篇)2024年4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目 录

一、党委

1.攀枝花市网信工作综述  1 

2.2023南昌年全市组织工作综述  6 

党的十九大以来沈阳市公务员队伍建设综述  11 

来凤县2023年组织工作综述  16 

山阳县开展学雷锋文明实践活动工作综述  20 

全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综述……25 

7.2023年青海省委巡视工作综述  30 

8.2023年宁德市老干部工作综述  35 

9.十二届昆明市委第五轮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情况综述  38 

10.2023年吉木萨尔县组织工作综述  40 

11.五年来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综述  43 

12.2023年金昌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46 

13.新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52 

14.2023年临汾市组织工作综述  56 

15.2023年洛阳全市组织工作综述  61 

16.2023年贵州全省老年教育工作综述  64 

二、人大

城区人大常委会2023年代表工作综述  67 

城北区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综述  70 

三、政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作文评改教学  74 

辉县市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综述  78 

呼和浩特市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80 

呼和浩特市全力推进诚信建设工程综述  83 

沧州市沿海经济发展综述  86 

濮阳市强力推进招才引智工作综述  90 

雅安市根治欠薪工作五周年综述  93 

浚县财政局2023年工作综述  98 

许昌市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推进综述  100 

山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五周年工作综述  103 

呼和浩特市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综述  106 

腾冲市推进“双拥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综述  108 

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综述  113 

忻州市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117 

呼和浩特市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综述  120 

去年以来滁州市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综述  123 

35.2023年河南省“扫黄打非”工作综述  127 

陇东市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综述  131 

茫崖市建市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134 

38.2023年山南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136 

吉林省以高质量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综述  139 

上饶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综述  143 

吕梁市高中教育三年高质量发展综述  147 

海东市商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153 

长春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155 

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综述  157 

45.2023年铜仁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162 

台前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166 

福建财政做实做细财会监督综述  169 

巴彦淖尔市植树造林工作综述  172 

张掖市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工作综述  174 

50.2023年驻马店市园林绿化中心党风廉政建设暨园林绿化工作综述  177 

海东市水务工作发展综述  179 

四、政协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亮点工作综述  182 

河南省政协亮点工作综述  186 

丹寨县政协2023年工作综述  189 

山东省政协亮点工作综述  192 

福建省政协亮点工作综述  195 

广东省政协亮点工作综述  198 

江西省政协亮点工作综述  201 

湖南省政协亮点工作综述  205 

五、政法

梁河县人民检察院2023年工作综述  208 

陕西公安机关推进平安建设综述  211 

吕梁市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综述  214 

六盘水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综述  217 

平安伊春建设综述  220 

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专项小组二〇二三年度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224 

66.2023年凉山州政法工作综述  226 

六、统战

五原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231 

乌拉特前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237 

磴口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综述  243 

70.2023淮北全市统一战线工作综述  248 

七、群团

铜仁市总工会2023年工作综述  251 

长沙市文联五年工作综述  255 

73.2023年驻马店全市红十字会工作综述  261 

八、企业

河北省局(公司)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纪实  263 

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纪实  267 

交通银行甘肃省分行助力天祝经济发展综述  272 

闽南市推动市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综述  275 

陕西宝鸡市局(公司)推动物流工作高质量发展纪实  279 

本钢实施“质量强企”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综述  282 

不断提升“网聚力”  共赴时代新征程

攀枝花市网信工作综述

(2024年4月12日)

信息化云奔潮涌、气象万千。

攀枝花的网信事业勇立潮头、踏浪而行。

创新出台《攀枝花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互联网工作群组管理细则(试行)》,多项网信工作成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工作部署,完善网信制度的“四梁八柱”,推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深入,网络空间生态清朗向上。2024年4月11日,市委网信办举行挂牌仪式,标志着攀枝花市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建成。

山河不语、城市含芳。放眼攀枝花,网络文明画卷缤纷多彩,网络安全屏障日益坚固,向上向善力量不断汇聚,一幅壮美的网络空间新图景正在徐徐铺展。

一、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把握“主动权”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全市网信战线以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和网络安全“两个责任制”落细落实为抓手,不断强化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

研究部署到位。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将网络意识形态、网络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网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教育培训到位。我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思想,将***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思想纳入党员干部培训,全面完成备案兜底培训班156个、培训党员6.3万人,全市10.3万名党员实现五年全覆盖轮训。同时,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培训和攻防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督导检查到位。将网络意识形态、网络安全工作情况纳入全市年度实绩考核、党建考核、市委巡察重点内容,常态化组织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督查、网络安全(执法)检查。

二、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唱响“主旋律”处心有道,行己有方。

“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互联网成为舆论宣传的主战场。我市紧扣主题主线,坚持守正创新,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宣传,以正能量滋养网络空间,用主旋律奏响奋进乐章,持续传播“攀枝花好声音”。

推进媒体融合,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稳步拓展网上舆论阵地,是强化网上正面宣传引导力的基本保障。

2023年9月14日,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唯一官方客户端“攀枝花开”上线运行,开发高黏性应用场景28个,实现20项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30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时查询,“攀枝花开”融媒矩阵关注量较改革前增长15%,短视频生产能力达到改革前的3.3倍,《“头等大事”三结合项目是什么》等融媒产品全网阅读量近10亿。这标志着攀枝花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踏上了欣欣向“融”的崭新征程。

壮大网上主流舆论声势。我市把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长期战略任务,依托市融媒体中心“报、台、网、端、微”等全媒体矩阵,围绕“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等开设专题专栏,刊(播) 发各类稿件3200余条(次),奏响奋进新时代的主旋律。开展“服务业发展年” “创文进行时”“网络中国节”等专题报道,采编报道800余条,推出新媒体产品40余个,充分展示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攀枝花实践。

探索“政治引领、品牌带动、协会自律”模式,加强互联网行业党的建设, 打造“E颗红心”行业品牌,成立攀枝花市互联网行业发展促进会,实现行业党建和行业管理“双向融合”,逐步建立联谊机制,引导自媒体从业人员有序融入城市品牌宣传矩阵;2024年1月,市委网信办组织“暖暖的花城”自媒体采风活动,以“话题搭建+达人推荐+县(区)融媒体中心互动”的方式,组织市内网络达人通过新浪微博、抖音、微信等平台,以自媒体视角线上“种草”、讲好攀枝花故事,视频播放量100万余次,评论数1500余条。

聚焦主题正面发声,唱响主旋律,随着一篇篇接地气的报道,通过网络“飞” 入百姓家,城市发展之音更加响亮。

三、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打好“主动仗”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如何实现长尾效应,是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关键。全市网信战线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提高网络综合治理效能。

——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我市推出的新媒体产品《攀枝花一九旬老人

街头摔倒好心路人携手救助》短视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网等10余家中央、省级媒体纷纷转发,全网播放量超5亿次,文明攀枝花引发网络热点聚焦。以“英雄攀枝花”网上党史馆为核心搭建多平台党史新媒体矩阵,入选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宣传专项引导资金项目库。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线上平台面向公众开放,累计惠及群众超100万人次。

——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我市主流媒体平台刊发图文、视频等产品1500 余条,全网阅读量累计超228万次。运用网络平台,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宣传教育, 引导各类商业平台加强网络诚信建设,推送青年先进集体、个人典型事例相关产品800余条,中央、省、市媒体平台转载40余篇;开展“团”联企、云带岗、青就帮、青创助、“直播+”专项行动,推送1000余个岗位。

——加强网络空间文明创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开展基层网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万余场次;打造文明创建媒体监督特色品牌,累计发布不文明行为曝光稿件400余条(次),广泛开展“争做好网民”活动,持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如今,全市网络空间风清气正,健康向上。

四、加强网络安全立体防范,筑牢“防火墙”

群众的“小事”就是民生“大事”,一根网线拉近彼此距离,绘就群众幸福底色。

近年来,我市在推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中,坚持部门属地协同,统筹线上线下联动,不断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提升网络综合治理效能,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线上线下联动,主动服务中心大局,打好综合治理的根本基础。2023年以来,我市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加强热点事件深度分析研究,主动采集编报舆情资料,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撑。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处置,注重社会舆情与网络舆情相互补充,积极回应网上涉攀热点舆论,解答群众网上关注问题,处置网上重点事件,营造了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环境。

扎牢法治篱笆,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做好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为护航网络健康发展,我市持续开展“清朗”“天府清风”系列专项行动,清理属地网站各类不良信息,统筹各主流媒体平台发布辟谣信息58条,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网上舆论氛围。我市创新出台《攀枝花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互联网工作群组管理细则(试行)》;督促关停、注销各类公众账

号、工作群组1000余个,细化开设整合、信息发布、规范管理、安全保障工作要求,“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进一步得到遏制。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听清民声,善解民忧,写好综合治理成效的民生答卷。2023年7月14日,市委网信办下发《攀枝花市深入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注重互动式交流、个性化展示,优化网上政务服务工作平台,切实推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走深走实。2023年以来,共办理群众诉求20.3万件,群众满意度99.4%;上线“民声”全媒体网上群众路线品牌栏目,推出“民意直通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你提我办”等活动,招募各行业工作者50人组成“市民观察团”,通过“部门认领+市民监督+媒体公开”形式,解决民生实事6600余件,推动城市治理提质增效、促进部门作风转变。

五、强化数字赋能助力发展,跑出“加速度”

建“一张网”,“慧”一座城,让市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数字红利”。日前,全市首个“数字乡村”平台在仁和区福田镇建成投用,实现镇村两

级应急广播、重要路段监控、服务信息推送等功能智能化管理,通过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治理、基层服务、产业发展。

“陌农帮”芒果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投入使用,该平台综合运用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索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道路,让攀枝花构建起芒果产业安全可信、可追溯的生产、流通体系,目前,服务种植面积超5万亩,产品走出国门。

“钛融易”钒钛产业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行,这是全国首个将区块链技术全流程嵌入、全应用场景支持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交易产品有钛精矿、铁精矿、钛白粉、钛渣、海绵钛、钛锭、钛铸件等。注册企业94户,交易额突破25亿元, 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2022年11月,京东(盐边)乡村振兴示范园投入运营,以产业活动、特色产业运营、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助力本地企业孵化、产业培育、产业聚集, 推动乡村振兴。目前,入驻48户企业,累计销售额达3.27亿元。

我市建成市场准入自公告预服务平台“花城e+”,标志着全市26个市级主管部门各类证照办理咨询实现“零见面”。“花城e+”基层治理平台覆盖全市111个社区,累计用户数60.32万人,

面向全市32个乡镇,构建党建宣传到户、政务公开到家、平安技防到院、三农服务到人的数字乡村平台体系,促进城乡数字协同、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统筹推进“双千兆”协同发展,规模化部署以5G、千兆光网、IPv6、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实现全覆盖。

强化网络安全,为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保障。健全网信部门统筹协调、运营中心监测预警、公安部门通报指导、主管部门督促整改、涉事部门具体负责的运行机制,探索构建“大网络安全”工作格局。全面深入开展自查评估,及时发布网络与信息安全情况通报,确保风险隐患动态清零。坚持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提升应用能力作为重点,常态开展党政干部职工学习培训,统筹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让信息化手段、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服务更加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城市更智慧,生活更美好。如今,在攀枝花,患者无需挪步到门诊自助机或窗口,用一部手机,就能一键完成挂号、缴费等操作。推进信息化建设,用数据赋能公共服务,攀枝花倾力将数字化手段应用到生产、生活、治理中,让百姓生活更方便,生活更舒心。

回首过往,皆为序章,聚力前行,共赴征程。新时代的征程号角已然吹响, 新时代的工作任务已在召唤,前路为标,行程为证,全市网信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网信工作会议精神,以强大网上舆论宣传、可靠网络安全保障、良好网络生态环境及强有力信息化支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贡献网信力量。

踔厉奋发担使命 笃行不怠启新程

2023南昌年全市组织工作综述

(2024年4月8日)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组织系统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紧扣“项目为先、实干奋进,争分夺秒拼经济”工作主线,聚焦大局履职担当,聚力发展彰显作为, 努力为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加快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聚焦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凝心铸魂,筑牢根本。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组织工作的重大使命。全市组织系统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把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开展主题教育结合起来, 注重分类指导,立足发展实际,建立“四下基层、三访三促”工作机制和“8+3” 分类指引,一体推进各项重点措施,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高度政治自觉接受锻造洗礼,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切实用实干推动发展、取信于民。

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入心见行。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举办专题研讨班、集中轮训班,分层分类推动学习培训全覆盖。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基层组织员、党务干部、一线党员、流动党员等各领域专题培训班。深化“党课开讲啦”活动,全市1.3万余名党组织书记、160余名“新时代赣鄱先锋”、1200余名各级党代表等讲党课或开展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健全。推进全市干部教育培训“五好”建设,强化师资储备、优化课程设计,储备好课程156门、打造现场教学点67个,不断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保障体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持续加强党性锤炼,树立和践行正

确政绩观,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  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党员干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定拥护

“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南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指引和强大动力。

二、聚焦选贤任能锻造过硬队伍干事创业,关键在人。

省会引领需要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具有六种鲜明特质的“四有”干部队伍。全市组织系统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认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持续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以鲜明选人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经常性近距离考察识别。统筹开展县区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及年轻干部现状和使用情况,市属公立医院、市属学校、市属国企等多领域、广范围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情况专题调研,加强政治素质考察,健全完善“1+6”综合考核体系,探索在重大斗争一线开展专项考核,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考察了解干部,并使用了一批担当实干的优秀干部,各级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干部队伍活力进一步提升。

多措并举强化培养锻炼。坚持在改革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线提升干部专业能力,邀请省直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县处级干部来昌挂职,选派干部开展政企双向挂职、到乡镇(街道)和驻外办事(联络)处挂职,常态化坚持新录用公务员到信访一线跟班学习,制定选调生和党政储备人才培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常态化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推动干部在实践锻炼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严管厚爱激励担当作为。抓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全市个人有关事项填报一致率逐年稳步提升。稳妥有序推进各类专项整治。加大干部能上能下力度,坚决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积极选树担当作为典型,持续释放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信号。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深化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严格退出领导岗位职级公务员管理。做好公务员考试录用,指导编制急需紧缺专业目录,健全考录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公务员考核评价、奖惩备案等机制。

规范干部工作流程机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教育、国有企业等领域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制定规范市属公立医院、市属学校、市属国有企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推动选人用人管理监督严在日常、抓在经常。加强选人用

人全过程监督,严格落实“凡提四必”,深化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巡察审计整改监督,持续匡正选人用人风气。

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自信、发奋、齐心”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坚持“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以“说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的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南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三、聚焦强基固本严密组织体系治国安邦,重在基层。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市组织系统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强化“洪城红”基层党建体系塑造。

全面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领航”工程。市县两级及市直市管党(工)委书记领衔37个“书记领航”项目,示范带动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构建“领题推进一项工作、协调解决一类问题、健全完善一套制度、打造提升一个品牌”机制,推动解决一批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

深入推进“项目为先、实干奋进,争分夺秒拼经济”作风提升年活动。总结巩固全市基层干部作风整顿专项行动和“4+X”专项整治成果,常态化坚持“作风夜查、民情夜访”等措施,并将“中梗阻”“小鬼难缠”等影响营商环境问题纳入主题教育市级层面专项整治项目,保持作风整治高压态势。

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专题座谈会,高位推动工作落实。开展村(社区)党组织届中分析和星级评定,统筹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党群服务综合体建设、社区物业党建联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工作。全市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基本达到30万元,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模范村党组织13个、

担当作为好支书6名、优秀驻村干部3名,获评全省红色物业优秀县区2个、红色物业小区12个。

集力攻坚新兴领域党建。承接全省新兴领域“两个覆盖”攻坚试点,探索以党组织为核心,引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党群共建新模式,建设33个党群共建示范点。指导各地各单位制定服务新就业群体工作清单,推出78项暖心举措,开展“洪城红”新兴领域最美人物评选,关怀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迎接全省新兴领域党团共建现场会观摩。《人民日报》《党建研究》宣传报道南昌做法。

从严从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发展党员工作全程纪实、负面清单、责任追究等制度,统筹推进青年党员发展“红色苗圃”计划、老党员管理“洪城夕阳红”计划、流动党员管理“流动洪城红”计划。坚持党建引领项目建设, 全市重大重点项目建立党支部270余个,组建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540余支, 设立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1100余个。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弘扬“脚上有土、心中有谱”的工作作风,始终站在发展第一线、民生最前沿,让党旗在一线飘扬、党徽在一线闪耀。

四、聚焦育才聚才推动人才强市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全市组织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制造业立市的战略部署和人才强市的有关要求,深入推进全国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和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持续唱响“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品牌。

升级制定南昌新“人才10条”。结合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变引才思路、调整引才策略,聚焦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科研平台建设, 以生活有补贴、就业有岗位、安居有实惠、创业有扶持、创新有奖励、发展有平台、服务有保障、兑现有效率为着力点,升级制定南昌新“人才10条”,努力提升人才政策竞争力和精准性。

常态化开展“10万人才”引进。广泛开展“百场校招”“万名学子走进南昌”等活动,积极对接清华、北大等高校学子来昌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创新开展“洪漂”概念引才,在全国120余所高校设立赣才归巢工作站,建立“洪漂” 人才驿站30余家,组织“洪漂人才荟”120余场、举办“洪漂创业故事汇”40余场,年度吸纳14.7万余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

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紧扣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行动计划,加快引育产业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项目和团队。开展重点产业链人才专场招聘,做好国家级和省级人才计划推荐申报,积极助力瑶湖科学岛、未来科学城、南昌实验室建设,推动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有效运行,提高“大院大所”等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支撑能力,年营收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建立研发机构,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覆盖率超70%。

努力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坚持人才环境和营商环境一起抓,推进党委

(党组)书记领衔人才工作项目,深化落实人才服务“三项机制”,着力提升人才工作质量和服务品质。加快推进人才服务数智化转型,升级优化“昌通码”

小程序应用场景,实现人才办事“网上办、就近办、不求人”。截至目前,平台已惠及各类人才超24万人次。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举办中青年专家等各类培训班。

各行各业各类优秀人才积极展现聪明才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参与到英雄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扬优成势、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生动实践。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2024年,全市组织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聚焦全省“大抓落实年”部署要求,紧扣全市“迎难而上、敢作善为,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实干奋进、砥砺前行,为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彰显组织工作的新担当新作为。

锻造堪当沈阳振兴发展重任的中坚力量

党的十九大以来沈阳市公务员队伍建设综述

(2024年4月10日)

公务员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的公仆。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党委

(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统筹推进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党对公务员队伍的集中统一领导得到全面加强,为沈阳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加强政治建设

公务员队伍政治素质不断增强

***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公务员工作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通过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着力打造一支堪当振兴发展重任的政治“铁军”。

以筑牢政治忠诚为根本。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级各类公务员培训的主课、必修课,能力测评的重要内容,考核监督的重要方面, 教育引导公务员在深学细悟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以突出政治考察为依托。把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检查公务员政治表现的“经验交流”。在公务员考录、考核、调任、晋升、奖励等工作中加强政治把关,对政治上不合格的“一票否决”。

以提升政治能力为导向。在党员公务员中接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推动公务员队伍接受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各级各类公务员:

培训的主课和必修课能力测评的重要内容考核监督的重要方面深化分类改

公务员队伍科学管理全面升级

***总书记指出:“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

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公务员分类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公务员按类别管理、分渠道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稳步实施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科学制定职级设置方案,稳妥有序开展职级套转,实现并行制度平稳“入轨”。持续发挥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制度优势,坚持择优晋升,不断优化工作程序,全市5.2万人次晋升了职级。

有序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

推进人民警察职务序列改革,调整建立执法勤务、警务技术职级序列,深化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高质量完成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和书记员职级序列改革工作,激发公务员干事创业积极性。

持续提升参公单位管理水平

加强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日常管理,做好参公单位人员职务职级晋升、待遇落实、干部交流等方面的政策衔接,确保参公人员管理与沈阳振兴发展同频共振、同心同向。

精准选贤任能

公务员队伍来源渠道显著优化

***总书记指出:“优秀年轻干部既要数量充足,又要质量优良。”

党的十九大以来,沈阳市坚持把公务员招录作为培养储备年轻干部的重要来源渠道,下大力气“选种筛苗”,持续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考录工作更加精准科学。充分发挥公务员考录在增强就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好人员需求分析研判,逐步扩大招录规模,大力推进分级分类考录,创新采用信息化面试系统,进一步提高考录工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调任工作更加扎实有效。以人岗相适为原则,以畅通渠道为抓手,注重从大型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调任机关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5年来调任200余人,有力促进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选任渠道更加灵活顺畅。持续探索公开选调、公开遴选、聘任制公务员等工作,规范工作程序,扩大人才筛选范围,提升人才选任的系统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近年来选调生留沈来沈意愿持续增强,一大批清华、北大等国内知名学府学子回到沈阳支援家乡建设,有力促进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优化和综合素质提升。

突出正向激励

公务员队伍干事活力持续迸发

***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

党的十九大以来,沈阳市始终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注重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引导广大公务员以奋进姿态投身振兴发展一线。

推动奖励工作提质扩面。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公务员奖励规定》,圆满完成国家、省、市三级公务员定期奖励工作,评选产生全国、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5人,极大增强了公务员的工作获得感和职业荣誉感,在全市公务员队伍中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完善关心关爱政策措施。落实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完成公务员职务职级序列改革工资标准重新核定工作,严格执行带薪年休假、健康体检等制度,切实保障公务员各项合法待遇“应享尽享”,助力公务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建设发展之中。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积极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招录政策,严格执行县乡机关职级职数分开核定、分级使用政策,为长期扎根基层的公务员提供更多职级晋升机会。严格落实新录用公务员最低服务年限要求,严控随意从乡镇、街道借调或调动公务员到上级机关,有效防止基层公务员流失。

完善考核机制

公务员队伍考评体系日益健全

***总书记指出:“要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强化分类考核,近距离接触干部,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

党的十九大以来,沈阳市积极探索公务员考核有效方法,聚焦考准考实, 建立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三位一体”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提升公务员考核工作质量。

规范化实施年度考核

注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与培养使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等结合起来,将其作为调整职务、职级、级别、工资以及奖励、培训、辞退等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明确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员当年平时考核好等次须占一半以上,切实发挥年度考核奖优罚劣作用。

常态化开展平时考核

在全省率先制发平时考核实施细则,建立“季度审核—半年评估—年度总结”工作机制,实现平时考核常态化、全覆盖。大力开展平时考核联系点质效评估和经验推广,不断扩大联系点的示范效应,推动各级机关平时考核工作提质增效。

集成化推进专项考核

将专项考核结果同年度考核、平时考核、及时奖励等进行“硬挂钩”,推动各级机关注重在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项目一线考察识别公务员,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结果的重要参考,作为给予公务员奖励的关键依据。

强化制度保障

公务员队伍管理服务成效显著

***总书记指出:“建章立制,要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 体现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沈阳市着力健全完善公务员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制度执行,持续释放法律法规的政治效应、政策效应,公务员制度改革新进展新成效得到充分彰显。

公务员管理制度“厚积成势”。先后出台符合上级要求、契合地方实际、有利于公务员队伍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20余项制度规定,逐步构建起全链条公务员管理制度体系,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的系统性、集成性、耦合性进一步提升。

公务员法规宣传“多管齐下”。将新修订的《公务员法》纳入“干部在线学习网”学习内容,作为各级各类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的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网络和新媒体资源进行深入宣传,组织开展《公务员法》在线答题活动,编发贴近工作“实战”的政策工具书,增强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把握和运用政策的能力水平。

公务员执法督导“不留死角”。将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及配套政策法规情况纳入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内容,在全市常态化开展公务员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调研督导,及时发现问题、抓好整改,有力促进公务员管理工作走深走实。

奋楫破浪启新程

来凤县 2023 年组织工作综述

(2024 年 4 月 12 日)

一路砥砺奋进,一路硕果累累。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组织工作稳扎稳打、乘势而上的一年。来凤县委组织系统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全州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和县委工作要求,坚持守正创新,突出实干实效,为来凤县推进“两山”实践创新走在前列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学思践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欲事立,须心立。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聚焦主题主线,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重点措施。高质量举办读书班、开展交流研讨、上好专题党课,实现该县630个党组织、1.3万余名党员参与主题教育全覆盖。县级领导结合实际领办调研课题33个,形成了《加快推进来凤藤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打基础、利长远的制度成果。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该县党员干部累计下基层1.5万余人次,解决问题1562个,全覆盖建成幸福食堂和张富清红色驿站,高效办理“接诉即办”,引导党员学习身边榜样张富清,不断助推主题教育提质增效。中央主题教育官网、新华社内参、省委主题教育简报5次刊发来凤经验做法,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经验做法65条。

理论武装入脑入心。坚持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首课、主课、必修课,累计举办主体班次15个、各类专题培训班8个。抢抓与武汉市对口帮扶、与杭州市富阳区对口合作、与浙江省青田县缔结友好县等机遇,主动沟通联系,积极寻求智力支持,择优选派16名干部赴武汉市、青田县跟班学习,把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

党员教育高质高效。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实施、分领域推进”的工作思路,构建“县委党校+乡镇党校+现场教学点”的“1+8+N”教学阵地,积极探索“课堂+基地”实训模式,打造“实训课堂”“致富课堂”“云上课堂”,高质量完成党员轮训全覆盖,相关做法在《党建研究》《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

选贤任能,干部队伍更加过硬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以鲜明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推动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鲜明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大力开展担当作为好干部选拔调研行动,从全县238名推荐人选中确定60名担当作为好干部,实行跟踪管理、分类培养、重点使用,因人而异落实提拔重用、职级晋升、通报表扬、事迹宣传等。坚持按制度办事、按程序选人,梳理制定优秀年轻干部信息统计表、干部考察组成员库等工作台账,建立完善《来凤县规范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实施办法》《科级领导干部推荐考察工作细则》《来凤县县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人事关系等管理暂行规定(试行)》等涉及干部选人任用工作的操作细则和工作规程,从严从细抓实干部选用程序。

持续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实施“新时代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年轻干部培养管理锻造新时代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若干措施(试行)》,公开选拔出120名优秀年轻干部,建立后备干部库。分两期选派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开展学习培训。坚持事业为上,强化实践锻炼,全年选派39名年轻干部到浙江省、武汉市、州直单位、县属国有企业和县内的重点工作专班挂职锻炼,让干部经风雨、见世面、练本领、提能力。

用足用活干事创业激励政策。出台《关于进一步用好用活公务员职级晋升政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意见(试行)》,完善《公务员晋升职级建议原则》, 明确优先晋升职级的情形和不得晋升职级的十条负面清单,树牢实干导向。贯彻落实好《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具体措施》要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外引内培,人才生态更加优化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坚持以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创新“第一动力”, 引领发展“第一要务”,加快构建具有来凤特色的人才集聚高地。

深化人才协作。打造龙凤人才一体化项目,成功举办来凤—龙山人才区域

协作项目启动仪式暨首届龙凤人才论坛活动,签署龙凤人才区域协作三年框架协议和8个项目协议,项目化、清单化推动人才区域协作。组织省州县30余名科技特派员赴企业开展技术指导,攻克技术难题10余个。联合举办“龙凤人才夜市”招聘活动,达成就业意向200余人。

强化人才引育。制定出台《来凤县特邀专家顾问选聘实施办法》,柔性引进经济与法律顾问、产业发展顾问、中医药产业发展顾问3名、博士教授2名, 争取省州32名“三区人才”科技人员和科级特派员到相关企业、合作社服务。持续开展党政人才能力提升项目,开办第二期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班,累计招收学员34名。聚焦中心服务大局,搭建桑树坪村“小藤匠”电商直播培训基地, 重点针对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退伍军人、村“两委”成员,加强藤茶产业人才培养。

优化人才环境。出台人才激励保障措施十五条,推荐指导来凤腾升香料有限公司创建恩施州首批候鸟人才工作站,成功设立名医工作室,7家科技服务平台获得州级认定。打造“拎包入住”高标准人才公寓,配套打造人才工作服务站,实现县内各领域优秀人才展示、会议会客、政策服务、娱乐休闲“一站式” 服务。

强基固本,基层党建更加牢固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基础、固基本、强基层,加快把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力量转化为发展优势。

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压紧压实。建立县乡党政班子成员抓基层党建工作“三个一”制度,县委书记带头作出公开承诺,全县89名县乡党政班子成员建立基层党建联系点109个,领办基层党建重点项目89个。建立定期综合调研制度,采取“强能力、补短板、促提升、晒成绩”方式,分领域开展基层党建“大比武”, 共举办业务培训18期,组织现场调研10次,推进基层党建提质增效。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力有效。印发《关于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八条措施(试行)》,推进以组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实施“头雁领航”工程,组织全县196 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

选派123名村党组织书记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学习培训、跟岗锻炼、提升能力。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新路径,实体化运营8个强村公司,赋能村集体经济发展。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三胡乡探索“转转工”村民自治互助模式入选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十佳创新案例,旧司

镇新街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城市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全面优化城市社区规模,将5个城市社区优化调整为12个城市社区,选优配强社区“两委”干部,落实“四岗十八级”待遇标准,开展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有效提升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和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制度,推动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到社区报到、到网格开展工作。开展“红满凤城”行动,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建好用好管好87个张富清服务驿站,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有关做法得到州委主要领导肯定,入选“恩施州十大党建案例”。翔凤镇三官坪社区“打造张富清服务驿站,延伸基层治理触角” 入选全国先进典型社区案例。

各领域党建工作全面进步。扎实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开展“一机关一品牌”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打造“英雄红引领税务蓝”“党旗红引领橄榄绿”“心医保365”等党建品牌。推进国企党建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和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集中攻坚,建成凤城蜂巢、外卖小哥爱心服务站,为新就业群体开设温暖“新家”。推进西商农商城商圈党建示范点建设,实行商户(企业)点单、党支部接单、综合党委派单、县委组织部和县营商办督单、行业部门限期解决的服务模式,累计解决商户证照办理、产品检验检疫等问题100余件, 相关做法在全州两新党建现场会作交流发言。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2024年,来凤县委组织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州委、县委工作要求,踔厉奋发,创新实干,奋力推进全县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汇聚“星火”力量  赓续雷锋精神

山阳县开展学雷锋文明实践活动工作综述

(2024年4月11日)

春风送暖,万物勃发。行走在山阳县城,只见人们在春风中穿着鲜亮的服装,与温暖的春天进行美好的约会。比春风更暖的是县城里大大小小的志愿者服务队,他们用暖心的服务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便民服务亭,大街上行走的“红马甲”,一个个察民情、解民意的惠民服务,一次次有温度、有深度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每一名志愿者的努力。志愿服务的“种子”也随着文明新风融入群众生活,在人们心中开花结果,描绘出和美山阳新图景。

3月5日,山阳县委宣传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向全社会发出“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活动倡议,号召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同时,全县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内容丰富的学雷锋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无论是在校园里、街道上,还是在沟沟岔岔的山村里,随处可见志愿者们走进需要帮助的人中间,为他们带去温暖和希望。

近年来,山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社会化、制度化、项目化、常态化服务路径,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已融入全县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也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他们是雷锋精神的模范传承人和忠实践行者。各行各业的人们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为山阳文明建设添砖加瓦。3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400多场志愿活动, 绘就了“随处可见志愿红,人人都在学雷锋”的生动画面。

一、创新品牌载体提升志愿服务温度

“爷爷奶奶,我们来看你们啦。”4月4日,山阳县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又一次来到孤寡老人家中,为老人们带来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并进村入户调研,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红烛光”爱心助学志愿服务活动。

“过去一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志愿服务外化于行,让更多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文明风气的改变,同时也让他们加入这个群体,力争形成市民共同

参与、人人互帮互助的风气。”在山阳县人民广场,记者见到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干部金西会,她告诉记者,他们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也在提升志愿服务品质方面做努力,减少形式主义的志愿服务。为此,山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红烛光”爱心助学、圆梦“微心愿”等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点上做文章,持续创新活动载体,擦亮活动品牌。

在“红烛光”爱心助学活动中,中国好人、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王力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志愿先锋”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5场次,带领团队志愿者持续开展爱心助学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看望慰问困难家庭学生52人,发放助学金3.6万元。在圆梦“微心愿”活动中,共青团山阳县委积极动员广大团干部、青年志愿者、公益组织、

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通过从基层广泛征集留守儿童“微心愿”, 汇总建立“微心愿”清单,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上向社会发布,一对一结对认领“微心愿”32个,让孩子们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温暖。

“真好!真方便!这里不但有歇脚的地方,还能喝水、充电,就像我们的家。”在丰东新区社区爱心驿站,网格员刘锋高兴地说。爱心驿站是山阳县在社区打造的一个暖心服务站,也是创新载体、推动志愿服务覆盖更广泛的一个缩影。

在驿站里可以看见居民说事室和留言信箱,日常群众有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也都可以来这里,或者在留言信箱里留下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同时,还组建了以社区、片区、网格员、居民为基础的四级微信群,群里包含楼栋长、党员代表、居民代表以及小区物业、片区负责人等,采取居民说事、网格议事等形式, 做到群众有事群里问,看到问题立马解决。截至目前,已累计办理水电、上学、就医、就业等实事100多件。同时,通过改、扩、新建并投入使用“红色驿站” 114个,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步”。

近年来,山阳县盘活闲置资源、挖掘潜在资源、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联,力争做好志愿服务工作。整合党校、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基层妇女儿童之家等资源,设立理论宣讲、教育体育健身、爱国主义教育、科技科普、文化服务等12类文明实践活动平台和基地,全面提升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水平;利用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等资源,优化配置、共享使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农耕文明传承、智慧养老服务、生态文明教育等10个文明实践示范点,将志愿服务站点延伸至居民小区、公园

广场、农贸市场等群众聚集场所,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12个,打造王力爱心公益类、周宗奇特色宣讲类、毛浓翔服务群众类品牌工作室3个形成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矩阵,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和载体。

二、常态开展活动扩展志愿服务宽度

“请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闯红灯。”上下班高峰期,各个交通路口的文明交通志愿者都会对行人进行善意提醒,让繁忙的交通变得井然有序。

在“学雷锋月”中,山阳县医疗卫生志愿服务队为基层老人带来义诊服务。把脉、量血压、测血糖、健康咨询 志愿者们讲解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自我保健的相关知识,引导老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心义剪”志愿服务队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理发,陪老人们唠家常、聊趣事,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状态,用心、用情、用行动关爱老人,大力营造全民关注参与志愿服务、关爱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在第46个植树节期间,县林业局志愿服务队以及全县各镇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常态化开展学雷锋义务植树志愿服务活动32场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秋去春来,寒来暑往。从乡村到城区、从街头到巷尾,山阳大地上,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身影随处可见,每天都在上演着淳朴至真的新时代“雷锋故事”。

3月13日,板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辖区“四支队伍”和镇司法所、派出所、卫生院以及爱心志愿者代表组成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学雷锋、当先锋,文明实践我行动”系列活动,持续开展普法宣传、爱心义诊、环境清扫、惠民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志愿服务的红利。

3月19日,法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结合“干净山阳”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全镇“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志愿服务主题党日活动。志愿者们穿梭在马路、草丛、绿化带的每一个角落,清理果皮、烟头及白色垃圾等杂物,清除公示牌、垃圾箱等公共区域物品的污渍和墙面及电线杆上的“牛皮癣”,还当地一个整洁干净的环境。

3月21日,山阳县气象局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紧密围绕2024年世界气象日“气候行动最前线”这一主题,在山阳县第一小学举办了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活动,点燃了孩子们的气象科学梦,树立了低碳环保的理念。“我们除了定期在学校开展气象知识普及活动外,还发挥行业优势,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开展农

情调查,进一步扩大气象为农耕种植服务覆盖面,针对不同用户进行精准提醒, 送上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并结合山阳气候特点和未来天气发展趋势,精准提供科学播种和田管建议。”山阳县气象局干部郭文辉介绍。

3月以来,山阳县新华书店也积极行动,组织志愿者、青年干部开展无偿献血、学雷锋爱心义剪等活动,并帮助五保户整理房间,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村民春耕播种,切实将“学雷锋”实践做到实处。

为保障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山阳县消防救援大队积极发挥商洛市学雷锋示范点作用,组织各村(社区)网格员、消防志愿者等基层力量,全面掀起春季消防安全宣传工作新高潮。山阳县政协委员卢海霞带领着“海霞”爱心团队志愿者经常赴偏远山区看望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把社会爱心人士的一份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满足广大群众需求,哪里有需要,志愿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从“一抹红”到“满城红”,一个个志愿者组织如千帆竞发般活跃在全县各处,发出他们的光芒。

三、传播主流价值拓展志愿服务深度

近年来,山阳县聚焦人民群众期盼,坚持以文化人,着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3月29日,西照川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镇机关团支部组织志愿者及团员青年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汲取奋进力量”清明节文明祭扫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致敬革命英雄。

3 月22日,山阳县202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第32届“科技之春”宣传月集中示范活动在高坝店镇富桥社区举行。12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共计200 多名机关干部和科技志愿者,通过设立科普服务咨询点、推介新产品新技术、义诊服务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涉及科学生活、农业技术、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据统计,活动共计发放宣传资料1万多册、发放药品药具价

值5300多元、义诊服务人群400多人次、培训群众600多人,接受咨询服务的群众1000多人。陕西省自强励志道德模范、青年作家左右先后赴山阳中学、山阳县户家塬镇桃园小学等学校开展“爱心讲堂”学雷锋文明实践活动,他结合自身实际和多年的写作经验,给孩子们带来专题讲座,令孩子们备受鼓舞,

并捐赠了价值5000多元的书籍、文具和体育用品等爱心物资。

4 月9日,“春风送暖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进户家塬镇康乐村,为10户孤寡老人送去了价值1500元的大米和食用油,为两户困难家庭优秀学生送去奖学金1000元。

做好事不难,但坚持在琐碎的小事中做好服务,并且始终耐心常在、始终如一,很不容易。当前,山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王力、左右等道德模范典型为引领,利用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4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12个文明实践平台基地在“面”上发力,开设专题,广泛发动社会各层面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和个人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将活动开展情况的图文、视频在“山阳宣传” “山阳融媒”等官方媒体进行发布,切实形成了的强大声势和活动热潮,让更多新时代的“活雷锋”成为全县人民心中“最亮的星”。据悉,“学雷锋月” 期间,全县有3000多名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受益群众4万多人次。

“获得的荣誉属于我们志愿服务队中的每一位志愿者,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并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来。”王力说。

“我们将持续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全县一盘棋的格局和强大的宣传声势,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五好山阳’打好文明根基。” 山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世旺说。

历史生生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2024年,志愿服务这朵“花”将持续在山阳大地绽放。志愿者将成为新时代推进全县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不断提升文明实践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满意度,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牢记殷殷嘱托  奋力向新向上

全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综述

(2024年4月10日)

岁月匆匆又一年,奋进的广东向春天而行,一刻也不耽误。

春潮涌动珠江情。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也是春暖花开时,***总书记带着对广东父老乡亲、山山水水的深情牵挂,再次亲临南粤大地,深入湛江、茂名、广州等地视察,寄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为广东奋进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殷殷嘱托仍在耳畔,声声关怀催人奋进。

一年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出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苦干实干、聚力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力奏响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时代强音。

闯过一道道难关、攻克一个个难题,广东正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奋力向新而行、向上攀登,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谆谆教导定向领航

指引广东主动去闯主动去创主动去干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踏上新征程,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新广东,怎样建设现代化新广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5次亲临广东,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谆谆指引,指导广东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总书记再次踏上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辗转千里, 山一程,水一程,深入企业、港口、农村进行调研,与广东干部群众亲切交流。

“我对广东的工作始终寄予厚望,希望你们为国家、为民族作出更大贡献。” 总书记的关怀如春风拂面,充满对广东人民的深情厚爱和对广东改革发展的殷

切期望。

“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举旗定向,赋予广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新的重大使命。

——开发与保护的辩证思维,彰显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从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到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书记深入湛江海滨,深刻指出“耕海牧渔,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大有前途”“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在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特别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为广东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提供科学指引。

——协调与平衡的发展理念,诠释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促进共同富裕。从粤西到珠三角,总书记关心关注育种、吃水、种荔等民生“小事”,处处流露出对人民的赤子深情。“就整个广东来讲,珠三角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但广东要发展,不仅要靠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这些地区也要联动发展。”视察过程中,总书记为广东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擘画路线图: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区域互联互通、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

——开放与自立的战略抉择,展现胸怀天下的领袖担当。

“中国是不会自己把大门关上的,我们开放的大门还要进一步扩大。”在广州,总书记向外国投资者发出“到中国来,到广东来,到粤港澳大湾区来” 的热情邀约,希望他们深耕中国市场,创造企业发展新辉煌,要求广东把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殷殷嘱托,厚望如山岳;声声关切,德泽若阳春。

总书记的定向领航,成为广东走在前列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一年来,广东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主动去闯、主动去创、主动去干,努力在继往开来中再闯新路,在苦干实干中再创新业,在攻坚克难中再开新局。

凝心聚力砥砺奋进

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建设现代化新广东

仰观大局,广东责任重大。

承关怀而奋起,广东省委、省政府知使命、明方位、扬优势,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奋斗姿态,奋力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的新广东。

向着新的目标再出发,2023年6月,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召开,提出“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

这是广东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的郑重宣示。全省各地各部门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因地制宜出台“施工图”、敲定任务书,以细化实化具体化的工作落实,聚力把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变成广东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携手港澳把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激活改革动力,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一年来,大湾区软硬联通、协同融合加速落地落实:

“湾区社保通”为粤港澳三地居民提供无差别社保服务,促进大湾区人力资源便捷流动;“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落地见效,内地与港澳互联互通更便捷,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境的港澳单牌车已突破200万辆;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也将于今年建成通车,届时大湾区主要城市之间将实现1小时通达。

——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激活创新动力,再造发展活力新优势。一年来,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全面顺利运行,获批组建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人类细胞谱系、先进阿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立项;PCT国际专利累计申请量、知识产权地区发展指数、有效注册商标量、发明专利有效量等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新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7.5万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作为外资外贸大省,全省货物进出

口额中95%属于制造业产品,2023年制造业产品出口接近5.4万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占三分之二。

——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一年来,广东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这一高质量发展

“头号工程”,着眼优势塑造、结构调整、动力增强、价值实现,更好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选取22个县(市、区)、110个镇、1062个村(社区)作为首批典型大力推进建设,牵引带动全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其兴可期。2023年,广东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112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6∶1。

……

伫立前沿,迎风而立,广东正以奋进之姿,向最难处攻坚、向最关键处挺进,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勇挑大梁接续奋斗

不断开创广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再造一个新广东,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的起点上再出发,更需要弘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2月18日,龙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鼓舞全省上下“早出工、多下田、干累活”,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大局之下的广东,摒弃守的心态、振奋创的精神,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广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今年是《粤港澳大

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5周年,广东正发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个重大合作平台在深化改革、扩大开发、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抓紧做实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同时,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精准施策,努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新篇章。

坚决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责任,努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加快把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打造成新的五千亿级、万亿级

产业集群;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广东将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以经济大省之“进”支撑全国经济之“稳”。

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全省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海洋牧场渔获满仓、土特产实现精深加工、工业园区提档升级广东以最强

共识、最大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聚力提升城镇建设能级,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扎实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让南粤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脚下,是欣欣向荣的土地;前方,是山水迢迢的征途。

广东将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高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展现最新讲话系列的创造,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利剑高悬常震慑 奋楫笃行续新篇

2023年青海省委巡视工作综述

(2024 年 4 月 8 日)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青海省委巡视机构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 纵深推进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巡视的震慑力、穿透力进一步增强,为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地落实提供坚强保障。

高位推动落实——

巡视利剑磨得更光更亮

十年磨一剑,百炼霜刃寒。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把巡视作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作出一系列新部署,引领新时代巡视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省委紧跟党中央步伐,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始终保持巡视工作正确政治方向。2023年,省委常委会会议5次、书记专题会议2次研究部署巡视工作、听取巡视情况汇报,对巡视发现的重大问题和问题线索提出处置意见。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推动落实,16次对巡视工作作出专门批示要求。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靠前谋划指导、精心组织实施,推动巡视工作不断向深拓展、向专发力、向下延伸。

在一届任期内,实现对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巡视全覆盖,是党章规定的政治任务。一年来,省委加强统筹谋划和整体部署,坚持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相统一,深化“州县同步巡视、一体研判”,实现对海东、海南、黄南、玉树等4个市(州)及所属县(市、区)巡视全覆盖,发现问题2119 个,移交问题线索170件,深入揭示了一些地方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力传导了严的基调强烈信号,推动解决了一批影响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的堵点卡点。

加强对“一把手”的巡视监督,是省委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的一项有效举措。巡视组重点对被巡视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依规依法履职用权、担当作为、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并形成“一把手”情况反映材料,为省委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使用提供依据。

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数据,体现了省委抓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的政治态

度。

锚定“国之大者”—— 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

巡视是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履行党的领导职能责任的政治监督,根本任务是“两个维护”。***总书记强调,政治监督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保障,是督促全党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

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巡视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从抓好“四地”建设, 到保护生态环境;从做好民族工作,到推进乡村振兴省委巡视工作自觉把政治监督融入到重大发展战略、重要政策举措、重点项目任务的制定和落实中,加大对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总书记重要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积极探索开展“护航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专项巡视,集中利用三年时间, 采取先地区、后部门、再“回头看”的方式,分步分层对三江源地区和相关省直主管部门开展专项巡视,以巡视监督护航全省生态文明高地建设。2023年已完成对三江源地区涉及的4个州及所属21个县(市)的专项巡视全覆盖,发现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执行生态环保政策规定、草原林地湿地生态保护等12个方面126个问题。

紧盯湟水河沿线城镇污水处理有关问题开展机动巡视,推动查处了一批失职渎职问题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立案20人,其中留置13人,开除党籍及公职5 人,移送司法机关11人,形成强有力震慑。

聚焦党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采取“常规+专项”的方式,对县(市)开展常规巡视时,同步对18个乡村振兴重点县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专项巡视。

找准服务产业“四地”建设的着力点加强监督,发现和推动解决了一些地区和领导干部思想认识还不够高、统筹谋划部署还不够到位、落实重点任务还不够有力等方面的问题。

围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目标任务,把加强对学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情况的监督,贯穿到对每个地区、部门、单位的巡视之中,不断巩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

从严抓实整改——

以整改实效彰显利剑作用

整改是巡视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巡视成效的集中体现,直接决定着政治巡视的实际效果。***总书记多次强调,巡视发现问题不整改还不如不巡视, 整改不落实就是对党不忠诚、对人民不负责。

2023年,省委把抓好巡视整改作为深化政治巡视、提高监督质效的重要环节来抓,省委常委会会议和省委书记专题会议研究巡视整改工作、听取巡视整改情况汇报,出台深入推进巡视整改的八项工作措施,强化压力传导,推动巡视整改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落。特别是省委书记陈刚同志多次在会议上对抓好整改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从省委常委会班子、省委常委会组成人员做起, 把巡视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主动加强对分管领域巡视整改工作的领导、检查、督促,推动形成以上率下、上下联动抓整改的强大合力。

坚持巡视整改从反馈抓起,采取集中反馈和“一对一”反馈相结合。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集中反馈会议,通报巡视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特别是对问题较多的地区党委、纪委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省委巡视组面对面向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和“一把手”反馈巡视情况,一针见血指出问题, 让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感受到压力和震慑。

强化整改日常监督。省纪委监委切实加强对整改情况的跟进监督,对推进整改不力的循化、化隆、久治等3个县和海南州2个州直部门在全省通报;牵头对十四届省委第一轮巡视整改成效进行抽查评估。省委组织部结合自身职责, 督促被巡视党组织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方面问题的整改,对突出问题组织开展集中整治或专项治理。

深化巡视成果运用。针对巡视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系统性问题,移交有关地方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督促加强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措施,推动源头治理、堵塞漏洞,切实达到巡视监督一次、建章立制一批、系统治理一域的良好效果。

截至目前,十四届省委第一、二轮巡视反馈的问题分别整改98%、87%,给予党纪政务处分和诫勉谈话138人,收缴违规资金2174万元。

深化联动贯通——

形成“一盘棋”的监督合力

加强上下联动、促进与各类监督贯通融合,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巡视工作深

化发展的突出特点,也是巡视巡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举措。***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巡视综合监督作用,深化上下联动、贯通融合,做到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全国一盘棋。

2023年,省委充分发挥巡视监督平台作用,积极探索统筹监督力量、整合监督资源、共享监督成果的有效途径,促进各类监督更加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形成监督整体合力。

充分发挥巡视巡察系统作用和组织优势。2023年,省委统筹省、市(州)、县(市、区)巡视巡察力量,对省市县三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11家省级三甲医院及市县公立医院、乡镇(街道)卫生院进行联动巡视巡察,共发现问题4047 个,移交问题线索191件。通过上下联动,巡视把住了“面”、巡察盯住了“点”, 点面结合拓宽了监督范围,增强了系统治理实效,实现了1+1>2的效果。

从体制机制上探索破解“基层监督难”问题。2023年,省委对海东、海南、黄南、玉树等市州纪委监委机关、市州委组织部提级巡视。统筹海东、海西、海北等3个市州,对权力大、资金多且同级难以巡透的9个市州直部门开展交叉巡察;指导海南州统筹州县两级巡察力量,对自然资源、住建系统开展“一体” 巡察。全年市县两级对1026个党组织进行巡察,延伸巡察村(社区)1381个, 发现问题1.8万个,移交问题线索408件。

充分发挥巡视由党委直接组织开展的制度优势和撬动效应。持续深化巡视与纪检监察、组织、审计、财政等其他监督的贯通协调,促进各类监督更加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特别是针对生态领域专业性强的实际,加强与生态环保等部门的协调联动;针对地区工程项目多的实际,抽调投资评审、项目监测、工程造价等专业力量,组成专项检查小组,协助各巡视组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巡视是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坚持“开门”搞巡视, 通过建立“码上巡”“微信举报平台”,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巡视的路径和渠道。十四届省委第四轮巡视期间共收到各类信访举报3029件(次),仅一轮的信访量就是十三届省委巡视信访总量的2.7倍。另一方面,坚持人民立场,群众痛恨什么、反对什么,就重点巡视什么、纠正什么,不动产权证办证难、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急难愁盼”问题得到了解决,切实增强了群众获得感。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省委巡视机构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

作条例》为契机,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深化政治巡视,一刻不停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全省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提供坚强保障。”省委巡视办主要负责人介绍说。

暖阳照桑榆夕阳更生辉

2023 年宁德市老干部工作综述

(2024 年 4 月 3 日)

坚守初心使命,矢志担当作为。

2023年,宁德市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以***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委老干部局的精心指导下, 积极传承弘扬***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留下的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满腔热忱做好老干部工作。

凝心铸魂强党性 扬帆鼓劲再建新功

“在主题教育中,老干部局引导我们开展实地参观、宣传宣讲、集中学习等活动,学到了很多、感悟也很多,精神上受到了一次洗礼。”市政协机关第三党支部书记陈永清说。

宁德市坚持“三个结合”,扎实开展离退休干部党员主题教育,促进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固堡垒”,见行见效。

——坚持把理论学习同传承弘扬“宁德故事”结合起来。建立个人自学、支部领学、宣讲助学、创新活学、实践促学的“五学联动”机制,开展读一批原著、举办一次专题辅导、开展一次学习研讨、组织一次主题党日的“四一促学”活动,组织开展专题辅导、现场学习等2300多场次。完善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党员之家”建设,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吸引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学习活动200多场次。

——坚持把推动发展同发挥离退休干部正能量作用结合起来。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在助力“四下基层”、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开展活动近1500场次。深化“党建+”老党员工作室建设,从中培育选树12个省级“银发先锋工作室”。

——坚持把检视整改同增强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结合起来。结合开展新一轮组织力评估工作,推动“三好”及以下支部整改提升32个,创建省级离退休干部“六好”示范党支部18个。

着力推动解决“合编”党支部问题,全市新设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68个。

初心不改献余热 银发力量再绽芳华

“共产党员的行政职务有退休之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却没有退休之时, 我们还想继续贡献力量。”这是宁德市离退休干部的普遍共识。

宁德市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发挥优势作用, 有效有为。

——建立完善银发人才库。吸纳1206名专业型离退休干部进入市县两级银发人才库,围绕助力建设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组织全市银发人才深入乡村约2000人次,其中275人入选省级银发人才库、13人被聘为全省离退休干部乡村振兴指导员。

——引导发挥银发志愿力量。建立银发宣传小分队16支,开展宣传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宁德故事”等活动260多场次,受众超3万人次。成立志愿服务队85支、2699人,设立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总站,进行规范化、常态化指导, 全年共服务群众超9.3万人次。

——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五老”作用,坚持立德树人,主动融入“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宣讲66场次,受教育青少年8100多人次。坚持关爱帮助,资助7所大专、高中学校困难学生357人,举办“关爱微心愿”活动23期,帮助2058名孩子实现微心愿。

精准精细抓落实 服务水平再上台阶

“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关爱,我对晚年生活很满意”“我父亲现在就医取药更加方便了,多亏了市里一直推动解决”在春节走访期间,老干部及其家属们对老干部工作者这样说道。

宁德市围绕老干部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优化服务保障工作。

——协调优化老干部医疗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动市直老干部全部享受预支零星购药费政策和恢复医保个账,市直离休干部、“5·12” 退休干部全部享受每月送医上门服务,打通就医取药“最后一公里”,获得老干部广泛赞誉。

——确保关心关爱无遗漏。推动全市完善落实“四上门、五必访”工作制度,共入户走访慰问老干部2201人次,发放慰问金(品)近190万元,电话慰问老干部2737人次。结合走访慰问收集意见建议,及时帮助协调解决老干部问题

75个。指导各地各单位落实“五个一”荣誉退休制度,为1150多人举办荣退仪式。

——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新一轮老干部居家养老购买服务,市直、古田、周宁将对象扩大至“5·12”退休干部,全市共上门服务老干部1588人次。

加大力度促升级 阵地建设再行优化

“宁德现在适合老年人学习活动的去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老干部在沟通交流中,时常对阵地建设表示肯定。

宁德市把满足老同志精神需求作为目标,积极打造文化养老的优质平台。

——更高质量办好老年大学。市老年大学以争创中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为目标,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开设课程49门、教学班103个,学员突破2500人。在办好原有分校和教学点的基础上,新设立2个教学点。同时,市老年大学新校区建设用地得到明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更高质效用好活动中心。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围绕“五好”目标,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开展“丰富一批学习活动、更新一次展播内容、搭建一个线上平台、建成一个志愿总站、讲好一段宁德故事”的“五个一” 活动,努力把“老党员之家”建设成为市直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和党员学习活动的主阵地。

——更高水平管好正能量活动基地。落实市两办《关于加强离退休干部正能量活动基地建设的通知》精神,对活动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 促进基地整体提升,吸引近万名老同志赴基地学习活动,推动“闽东之光”通过老同志越传越广、越传越远。目前,我市有19个活动基地入选省级离退休干部党员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教育基地。

接续奋进新征程,携手同心谱新篇。宁德市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在推动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新作为。

强化政治引领  推动整改落实

十二届昆明市委第五轮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情况综述

(2024年4月3日)

按照市委安排部署,2023年3月15日至4月28日,市委组建8个巡察组对昆明轨道集团、昆明自来水集团、昆明公交集团、昆明云内动力公司、昆明产投公司、昆明交投公司、昆明城投公司、昆明高速公路公司、昆明新都公司、昆明滇投公司、昆明排水公司、昆明发展投资集团、昆明安居集团、昆明农投公司、昆明土投公司、昆明滇池水务公司、昆明产权交易公司、昆明佳湖房地产公司、昆明中北集团、昆明国资公司、昆明安保集团、昆明后勤公司、昆明城乡兴业公司开展常规巡察。2023年6月,市委书记专题会、市委常委会听取了巡察综合情况汇报,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通报了巡察发现的共性问题和典型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2023年7月,市委巡察组向被巡察党组织反馈了巡察意见,并提出整改要求。整改期间,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以及相关专项检查牵头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对各被巡察单位整改情况进行整改评估验收。2024 年4月1日,市委常委会第121次会议听取了十二届市委第五轮巡察整改情况汇报。

高位统筹抓整改。市委主要领导分别在市委常委会、市委书记专题会上点人点事,对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作出明确要求。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形成专题报告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推动国企系统性、领域性问题整改,召开集中反馈会议,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领导、23家国企领导班子、纪委监委、组织部门以及相关监督部门参会,领导小组现场点人点事通报突出问题,集中提出整改要求,市政府分管领导就如何统筹抓好整改落实作表态。集中反馈会后,8个巡察组又分别向23家国企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党组织领导班子进行“双反馈”,进一步压实“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和领导班子整改主体责任。市级分管领导全面履行巡察整改“一岗双责”,压紧压实分管领域整改责任。

压实责任促整改。各被巡察公司党委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抓好巡察整改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落实,加强理论武装,压实整改主体责任,进一步推动巡察整改走深走实。各被巡察公司党委主要负责人结合巡察反馈的突出问题、重点难点问题,亲自部署、亲自推进,坚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持续推进本单位、本部门、本领域

问题系统整改。集中整改期间,市委巡察组反馈的1099个面上问题,被巡察党组织已完成整改823个、基本完成整改228个,总体完成率为95.63%,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管理制度663项。

强化评估督整改。市纪委市监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保密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巡察整改监督监管责任,加强成果运用,推动巡察整改走深走实。市委巡察办加强统筹协调,对市委决定事项尤其是市委书记专题会点人点事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工作要求。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听取市纪委市监委、市委组织部、市委保密办关于对国企巡察反馈问题开展日常监督和整改督查评估的汇报,就整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会商研判,重点督促加强对未全面完成问题的整改监督,不断深化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整改评估,并将督查评估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及领导干部考核,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

实干笃行学思想 挺膺担当建新功

2023 年吉木萨尔县组织工作综述

(2024 年 4 月 12 日)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吉木萨尔县委组织部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聚力担当、笃行实干,统筹抓好凝心聚魂、选贤任能、育才聚才、强基固本等工作,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凝心铸魂,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实

“木长必固根,立事先立心”。吉木萨尔县各级党组织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各项重点措施落地生根,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升。

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思想教育深入人心。从严从实推进主题教育,全县上下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教材”,作为各类会议“第一议题”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课、主课、必修课,坚持“线上平台学、培训专题学、个人自主学”相结合,广大党员干部同读“一本书”、同上“一堂课”、同发“一个声”,切实做到学思践悟、内化于心。充分利用县域党校教师、专技人才、领导干部等各类师资力量,推动形成干部教育大联动机制,采取领导干部上讲台、组工讲堂到支部等多种形式,推动教育培训走深走实。

二、选贤任能,锻造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吉木萨尔县坚持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持续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合理布局干部队伍年龄梯次、族别界别结构,完善落实“逢提必下”机制,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采取挂职锻炼、实战历练、学习培训等方式,有效提升干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80余名干部在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一线得到有效淬炼。

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探索建立奖惩制度,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在各领域提拔重用和提高干部职级待遇109人,树立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坚持深入单位了解和识别干部综合表现,先后开展乡镇班子调研、年轻干部调研和年轻干部座谈10余场次,深入了解乡镇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履职尽责

情况、年轻干部综合表现情况,分类建立“长期可关注、中期可培养、短期可使用、即时能补位”4类190名干部储备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执政骨干。

干部成长既靠个人努力,也靠组织培养。按照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加大干部教育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举办县内各类培训班71期, 培训党员干部4200余人,使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发挥县域历史资源优势,以新疆北庭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为载体,承接区州各类培训班22期1800余人,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深说透。

三、广聚英才,厚积高质量发展人才优势

贤良之士众,则事业发展兴。吉木萨尔县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结合县域实际,制定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办公室工作细则、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评选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构建了更加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落实各类关心关爱举措,累计投入120余万元兑现州县两级突出贡献优秀人才年度薪资保障、赴外培训、健康体检等待遇,着力解除人才后顾之忧,全心投入事业。

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积极赴疆内外开展“面对面”引才活动近20次,引才数量逐年增幅13%以上,累计引进研究生190人;聚焦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柔性引进各类精英200人;打造高层次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命名县级高层次人才工作室19个,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平台。通过“人才+合作社

+农户”模式,带动羊肚菌、红花等农产品发展,推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援疆省市的产业、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积极与厦门的镇街、国企、学校、医院对接,签署4类8项结对共建协议,推动“丝路同源智惠闽昌”福建省智力援疆柔性人才引进和优秀人才培养项目落地,持续在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文化润疆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四、强基固本,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吉木萨尔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 坚持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逐步树立“基层组织领航经济发展” 理念,多措并举,创新工作模式,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从要素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变、从局部发力向整体提升转变。坚持以“五个好”党支部创建、“四个合格”党员队伍建设为抓手,确定“五个好”党支部示范点49个,夯实示范点工作基础。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旗映天山”主题党日等制度,加强党员

教育监督管理,为党组织凝聚新力量,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基层是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坚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在各领域、各行业积极发挥“党建+”示范作用。在社区推动党员干部资源下沉,促进共建共享;在两新组织开展“一起益企”服务行动,推动党组织有效覆盖;在县直机关开展“互观互学”活动,交流经验促提升;在国有企业持续抓好“三联融入”领航发展行动,助推国企高质量发展;在学校领域打造各级党建示范校3所,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医疗卫生领域成立吉木萨尔县总医院党委,整合县域医疗资源,有效解决群众健康问题;在乡村,成立吉木萨尔县“四大中心”,帮促指导57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培育百万级集体经济明星村11个,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70%。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吉木萨尔县组织系统将坚持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迭代升级、进阶夺优,用奋进之笔谱写高质量发展精彩华章。

为新时代治蜀兴川事业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

五年来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综述

(2024年4月11日)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过去五年,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按照强主业、抓培训、建阵地、优师资、立制度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提升行动,扎实开展大规模、体系化、全覆盖教育培训,全省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治蜀兴川事业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聚焦主题主线强主业,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

2023年9月,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紧密深入开展之际,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计划的意见》,坚持建章立制长效推进,四川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体中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这是一个生动的缩影。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五年来,四川始终坚持把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作为首要任务,持续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强基固本,引导广大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关键少数”示范率带,省市县每年联动举办主要负责同志读书班; 坚持分级分类全员覆盖,先后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集中轮训和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我省创新采取“五分工作法”,组织开展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举办培训班1500余期、培训6.1万余人, 基本实现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应训尽训。

二、围绕中心大局抓培训,干部履职能力培训精准有效

干部教育培训与中心大局紧密相连,事业发展的战略需求是加强干部履职能力培训的主攻方向。

五年来,四川紧紧锚定党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干部履职能力培训,切实提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

聚焦“国之大者”“省之要事”,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省市县年均举办专题培训班3000余期,调训30 万余人次;着眼事业后继有人,提前完成治蜀兴川执政骨干递进培养计划;突出实践实战实训,先后组织实施深度贫困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帮扶计划、换届后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学习培训赋能计划三注重改革创新建阵地,干部教育培训矩阵系统重塑改革创新是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

五年来,四川大力推进各级党校、党性教育培训机构、专业化能力培训机构“三位一体”培训矩阵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竞相发展的干部教育培训阵地新体系。

深化县级党校分类改革,积极构建市级党校龙头引领、市县党校共建共享、区域中心党校辐射带动的党校发展新格局;推动长征干部学院一体融合发展, 采取“1个总部+5所分院”模式,聚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一流干部学院;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印发全省干部党性教育培训机构和专业化能力培训机构“两个备案目录”,推进干部培训机构规范化、特色化、内涵式发展。

三、突出人才强教优师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显著提升

师资队伍力量是教育培训最宝贵的资源。五年来,四川紧紧抓住“引育用留”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人才强教,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

在“引”的方面,出台支持市县级党校建设“人才十条”,2020年至2023 年,市县两级党校新增教师1150余名、比2019年增长28.6%;在“育”的方面, 2020年至2022年实施党校系统师资3年轮训计划,2024年启动新一轮五年干部教育培训师资提能计划;在“用”的方面,全面推行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省市县年均推动7000余名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授课;在“留”的方面,大力实施党校系统“创新工程”,激发优秀师资干事创业活力,助推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显著提升。

四、着眼科学规范立制度,从严从实工作基调全面强化

制度是管理的基石,最能管根本、管长远。五年来,四川围绕干部培训、

党校建设、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学风建设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 基本构建起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四梁八柱”,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

围绕训前、训中、训后关键环节,出台组织调训、质量评估、政治理论水平考试测试等政策文件;围绕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出台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培训机构“2+3”政策文件;围绕从严治校、治教、治学,制定学风建设、学员管理、经费管理等规范文件,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机制不断健全。

回首五年,砥砺奋进结硕果;展望未来,重任在肩当笃行。

近日,省委印发《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4—2028年)》,标志着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站在新的起点、迈上新的征程。

新时代新征程上,四川将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主线,把政治训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紧紧围绕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开展履职能力培训,不断健全高质量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文明之光耀镍都

2023 年金昌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2024 年 4 月 2 日)

三月,文明的暖风在金昌大地久久回荡。市区里,街头巷尾秩序井然,公益广告随处可见,文明创建热潮涌动,志愿服务蔚然成风;乡野间,村规民约口口相传,婆媳互夸情深意浓,移风易俗倡树新风一位位散发着“微光”的志愿者,一个个诠释文明的动人场景,让这座城市焕发出夺目的文明之光。

过去的一年里,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稳中求进、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沁润人心、文明实践深化拓展、文明创建巩固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奋发昂扬,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为金昌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文明花开竞芬芳文明创建惠民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市深入实施思想引领、文化培育、道德建设、行为规范、生态治理、文明创建六大工程,推动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十大提升”行动,以群众的所想所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解难题、办实事,把文明创建真正变成了“老百姓的事”,让人民群众从文明城市创建中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治理更加精细。我市建立市委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 实施治理高效现代化新金昌“八大工程”,不断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行“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基层治理模式,推动零散楼栋和“三不管” 楼院物业管理,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金川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顺利通过验收,全市基层协商民主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城市管理更有温度。按照便民利民、疏堵结合的原则,坚持“721工作法”

(7分服务、2分管理、1分执法),走出一条执法、为民“两不误”的城管之路。充分运用“数字城管”辅助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对市民反映的各类“城市病” 通过“政务热线”平台实时巡查调度、分类派单,形成“投诉信息准确无误、问题点位及时交办、整改反馈快速落实”的闭环机制。去年以来,共受理城市管理各类案件962起,结案率达100%,市民满意率达100%。

狠抓城市更新提升。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夯基础补短板、增颜值提气质, 有序实施城市照明、风貌色彩、全域绿化、综合水系连通等专项规划,扎实推

进精致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金川区城市更新行动等项目,新建改造市区12条道路,改造提升26个老旧小区,提档升级15个农(集)贸市场,建成城区公共卫生间20座。重拳出击拆违治乱,扎实开展“一难两乱”专项整治,新建停车场18个,新增停车泊位11511个,地下排水不通、供热管线老化、路网循环不畅、停车难、“蜘蛛网线”“飞线”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实施“结对帮扶·爱心金昌”工程,有效解决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急难愁盼问题3万多件,省市各项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触手可及。持续深化“放管服” 改革,“数字政府”全面上线运行,在全省率先全域开展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

一体化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聚焦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金川区建立文明创建融合专责组,制定行动方案,明确5项重点任务,构筑“四位一体”创建联合机制(一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一个市、县区直部门单位联系指导一个村和一个社区的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水平“大盘子”统筹安排,实现资源共享、文明共育、活动共办、平台共建。

同时,我市积极拓宽收集回应群众诉求渠道,开展线上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参与群众3.5万余人,归类收集16类1353条意见建议,分类进行集中交办; 举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金点子”有奖征集活动,征集群众金点子意见建议126 条。

二、凝心聚力见实效文明实践展活力

理论宣讲送到千家万户,志愿服务活跃村居社区,文明实践活动遍布广袤城乡行走在镍都大地,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坚强阵地,使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融入百姓生活,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023年3月5日,我市举办2023年度“践行二十大·志愿我先行”3·5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实践启动仪式暨志愿服务集中展示交流活动,动员全市上下弘扬奉献精神,传递志愿能量,带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随着“红马甲”渐渐成为金昌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雷锋精神在金昌儿女的血脉中持续流淌,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筑城市文明之基的强大凝聚力也在逐渐形成。

我市招募注册志愿者10.6万余名,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4.2%,主题化、常态化开展“逢6上街”志愿服务活动,每期确定“逢6上街”主题,精准指导开展“结对关爱”“爱心送暖”“文明养宠”“文明交通”等志愿活动,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文明实践深化拓展。紧扣“阵地拓展+品牌提升+服务延伸”目标任务,全力打造在全省、全国叫响的“金昌模式”,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档升级。起草制定《联席会议制度》等12项制度,采取县区自评、市级抽查的方式对文明实践所、站进行量化考核,推动文明实践内容、形式、途径和方法丰富充实, 文明实践中心实体化运行,规范化发展。整合盘活优化资源,新打造标准化文明实践示范所(站)4个,实践基地10个,“甘肃好人”品牌工作室10个,全市城乡全覆盖的202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顺利通过中央和省级评估验收,全市1个中心、2个所、2个站、2个基地、2个项目被评为全省优秀,获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镍都金昌”APP文明实践板块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志愿服务广泛深入。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的现实问题,我市聚合各种资源,梳理汇总线上线下群众需求形成“需求菜单”,协调各部门、社会组织、先进人物宣讲团队设计“服务菜单”,形成了“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了由8类318个优秀特色项目组成的项目库, 组织开展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制定发布《金昌市“为老”“为小”志愿服务项目指南》,建立“百千万工程”“家庭文明积分”“问题随手拍、垃圾随手捡、文明随手做”等优秀项目库8类2000多项,广泛组织开展暖民心、筑同心志愿服务活动6万场(次),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全民共享,其中“敲锣打鼓送荣誉”品牌入选中央文明办《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方法100例》。

理论宣讲持续加强。我市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理论“10+N”宣讲矩阵,党员干部、专家学者、百姓名嘴、青年讲师、新乡贤成为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的生力军,他们进企业、进单位、进军营、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示范引领全市各领域宣讲队伍分层分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2万多场(次), 受众达29.4万多人(次),激励干部群众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了寻常百姓家。组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委宣讲团,带动各级宣讲队伍开展“七进”宣讲活动5000多场(次),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组织开展理论宣讲大赛、百场红歌传唱、思政公开课、美术书法摄影

展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2100场次,14.5万多人次参与,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基地真正成为理论武装的主阵地,金昌市委宣传部被中宣部表彰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三、春风化雨扬新风文明培育润民心

2023年5月15日,市妇联举办2023年度金昌市“最美家庭”“最美奋斗者” 命名活动暨婆媳互夸会,以家庭文明和谐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引导广大市民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023年11月1日,我市举行“道德模范进校园”巡讲活动,组织各级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走进校园开展系列巡讲,引领未成年人将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奋发动力。

……

一次次活动成风化雨,一场场宣讲深入城乡,一个个模范争相涌现,一幕幕画面令人难忘。

——持续强化示范引领。我市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模范评选活动,累计选树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名,中国好人37名, 英雄群体1个,甘肃道德模范10名,甘肃好人30名,新时代甘肃好少年13名,市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317名,新时代金昌好少年117名,举办“德润金昌”金昌市道德模范颁奖晚会暨身边好人故事汇八届,不断强化先进典型、先进群体示范带动作用,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市文明办树牢为民理念,持续培育选树,命名新届次市级文明单位、村镇、校园、家庭130个,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为榜样,见贤思齐、向善而行。

——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持续深化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劝导、文明上网等专项行动,“做文明有礼金昌人”等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金昌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有效落实,谦让有礼、遵规守序已成为社会共识。积极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发布诚信“红黑榜”10期,全力打造诚信金昌。举办全市移风易俗工作交流推进会,持续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大力整治农村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启动“金昌

有礼”系列活动,各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共建文明金昌” 礼仪培训14场;承办全省文明礼仪实践行项目创意大赛决赛,我市3个项目分获金银铜奖。

——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立“一办四组”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规则,印发若干措施,以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家校社协同保护、强化法治教育及网络环境建设工作、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重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工作。同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升问题10项作为主题教育市列专项整治工作之一,提出措施31条,组织开展法治宣传、心理辅导、假期社会实践等26项活动,不断优化提升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广泛组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引导未成年人涵育美德善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就读于甘肃农业大学的金昌籍大学生张宸,每到寒暑假期都会来到金川区北京路街道金冶里社区参加“青年之家·红领巾学堂”爱心托管公益项目, 为辖区内未成年人提供课业辅导、自护教育、法治宣传等志愿服务,引领未成年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着力建设书香金昌。制定印发《2023年“书香金昌”全民阅读工作方案》,规划建设城市书房2个,在机场、车站等人流量密集场所建成悦读驿站35 个。以市县区图书馆为主体,开展图书进基层活动,积极倡导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立职工书屋,初步构建起“15分钟”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书香“七进”(进机关、企业、军营、校园、社区、农村、家庭)为着力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阅读活动。引导市直机关干部职工家庭作表率,涵养良好家教家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习惯,播撒文化浸润的“金种子”,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4月“书香金昌阅读周”期间,市文明办创新启动了以“书香金昌·亲子阅读绘本漂流进万家”为主题的亲子阅读活动,一年来,参与绘本漂流的干部职工家庭126户,漂流1433次,累计漂流绘本7352本,营造人人爱阅读、家家有书香的浓厚读书氛围。

——加强主流价值培育。大力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创新开展“争做三好金昌人”活动,带动市民群众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将文明涵育延伸到居民公共生活的“最小细胞”,开展“家风家训挂厅

堂”“婆媳互夸、邻里互赞”“家庭文明直通车”等主题活动,建设文明楼道817个,实现小楼道传递大文明,持续推动文明涵育。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花开满园春。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从一人美到人人美,在金昌大地上,精神文明建设的种子正在遍地开花、结出幸福生活的累累硕果,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昌实践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新风拂煦满庭芳

新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2024年4月13日)

文明创建常态长效,道德模范带动向上向善,文明实践传递爱与暖从城镇到乡村,从单位到家庭,三山两盆间,文明新风徐徐吹来,文明的力量春风化雨、沁润人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近年来,新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深入开展文化润疆为契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让文明之花开遍天山南北,绘就出一幅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强化思想引领

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一项重大举措。

召开自治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会,设计推介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标识,制作传唱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歌曲,印发《关于切实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作用的工作方案》。目前,新疆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6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4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1835个,并用两年时间按照每个乡镇(街道)建设1个的数量标准,打造114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自治区示范点,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高标准推进。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讲党的二十大,不忘初心和使命;二讲抢抓新机遇,振兴乡村富百姓 ”在沙雅县沙雅镇康泰社区,“金胡杨”宣讲团成员把宣讲内容编成歌唱给居民听。“这种宣讲形式好、接地气, 我们爱听。”居民王明磊说。

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各级宣讲团等力量,发展“最美人物”“身边好人” 等宣讲员,组建“雪都”冬不拉小分队、“玛纳斯奇”文艺宣讲小分队等特色理论宣讲队伍,打造“新时代大篷车”“文明实践大巴扎”等特色活动品牌各地始终把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主线,持续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红色阵地属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送到群众耳畔心田。

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

今年3月,库尔勒市启动了“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我们都是来理发的,志愿者手艺不错。”活动现场,政策咨询、健康义诊、文化服务等数十个“摊位”一起“开张”,让群众在家门口赶文明集市、享实践风采。仅3月5日,全疆各地开展学雷锋文明实践活动1.1万余场次。

聚点点微光,汇曜曜星河。新疆建立起了数量充足、构成多元、扎根乡土、富有活力的“1+8+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4万余支,参与人数逾320万。持续推进服务精准化、精细化、品牌化,各地精心设计服务项目清单,完善志愿服务“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模式,实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昌吉回族自治州创新建立“文明昌吉志愿之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 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从“指尖”到“身边”的志愿服务新生态。聚焦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重点帮扶群体需求,“情暖夕阳·让爱回流”等一批群众认可、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志愿服务品牌涌现出来,有效调动各类社会志愿服务资源和力量参与文明实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

新疆把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作为巩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思想基础的重要途径,把历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场馆等纳入文明实践阵地范畴,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常态化开展诗词、音乐、书法、戏曲等优秀中华文化进乡村活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如今,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各地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逐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田。

丰润道德滋养

核心价值观里育新人

热衷公益三十五载的社区书记李小琴,骑马12小时护送受伤游客下山、分文未收的拜城县黑英山乡天堂湖民宿乡村度假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马队队长艾合提木·依斯马义力  今年1月,2023年度“新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 正式发布,110人(组)身边好人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新疆持续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

先进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也是鲜活的价值观。

新疆选树了一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制作推出的“榜样力量”

——新疆道德模范系列微视频广受好评。目前,共有18人荣膺全国道德模范、298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7人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他们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爱国戍边五十年如一日的“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用生命让伽师县群众喝上甘甜水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刘虎、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的“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感动全网的“党徽大叔”阿布都加帕尔·猛德他们的名字熠熠生辉、故事感人肺腑,成为新疆人心中的精神坐标。

礼敬有德之人。新疆印发《自治区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动态管理、礼遇帮扶办法(试行)》,加强道德模范关爱帮扶,真正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立德树人,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4月3日,在乌鲁木齐烈士事迹陈列馆,来自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九小学的30 多位学生,在辅导员带领下,沉浸在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里。该校四年级学生法提哈·谢尔艾力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烈士用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一定要珍惜。”

积极开展清明祭英烈、“国旗下成长”青少年升国旗暨爱国宣讲等活动; “新疆新时代好少年祖国行”走进山东、浙江等地,好少年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学习之旅;全区936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农牧区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五彩斑斓世界的大门新疆持之以恒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23年各地各部门共组织2.2万名青少年赴北京等地开展研学夏令营活动,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扎根发芽。

如今的新疆,凡人善举、平民英雄频频涌现,“崇尚好人、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理念深入人心,凝聚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坚持为民惠民

文明创建擦亮幸福底色

文明是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幸福底色。

走进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通讯小区口袋公园,草木萌发,春意盎然,车辆停放整齐,路面墙面整饬一新,小区居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很难想象, 这里曾是一个环境卫生差、车辆停放乱的问题小区。变化得益于克拉玛依市以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城市“微更新”换得百姓“大幸福”。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

积分兑换奖励、评先评优、奖励表彰阿克苏市探索推行文明积分管理(文明实践积分超市)模式,从人居环境、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方面进行积分兑换,各族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从“一处美” 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新疆各地坚持为民惠民理念,推动精神文明创建纵深耕耘,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在全区深入推进“文明新风进万家六大习惯贵养成”专项文明行动,引导农牧民群众养成“健康饮食、文明着装、讲究卫生、明礼诚信、遵规守法、崇尚科学”的良好习惯;印发《自治区关于开展餐饮浪费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的实施方案》,如今,点菜适量、剩菜打包的人越来越多……

新疆聚焦培育新时代文明风尚,持续推动现代文明生活理念方式渐成自觉, 实现由“外在变化”向“习惯自觉”的重大转变。

新疆把牢精神文明创建的群众性本质和要求,使创建工作更好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核和初衷,组织开展2023年度自治区“五大创建”评选和复查工作, 评选自治区文明城市21个、文明村镇120个、文明单位160个、文明家庭30户、文明校园148所,推动各方共建精神文明。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站在新起点,以***文化思想为指引,新疆精神文明建设将焕发更加灿烂的光辉,为在新征程上更好建设美丽新疆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在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中彰显组织担当

2023 年临汾市组织工作综述

(2024 年 4 月 3 日)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强则事业兴。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临汾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市委牢记领袖嘱托,按照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跟着学、照着做、踏实干,示范带领各级党组织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实现26项主要经济指标及细分指标有16项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在新征程开局之年取得重大成就。

这一年,全市组织系统自觉以***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坚定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精准务实高效做好理论武装、选贤任能、强基固本、育才聚才各项工作, 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汾新篇章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一、凝心铸魂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

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行动统一的基础。过去一年,全市组织部门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将党内集中性教育和常态化教育相结合,突出政治之训、理论之训、实践之训、作风之训,推动全市党员干部突出深化、内化、转化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更加筑牢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这是一次触及思想、涤荡灵魂的大学习,一次直面矛盾、解决问题的大洗礼,一次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的大实践,一次自我革命、改进作风的大行动。” 主题教育期间,经常听到党员干部由衷地发出感慨。全市组织部门坚决扛起“双重责任”,建立“8+12”工作体系,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把“学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并贯穿始终,抓好“关键少数”举办读书班集中学、开展专题研讨交流学、讲专题党课示范学,引领带动“绝大多数” 开展集中学习2万余次,交流研讨1.8万余次;念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开展调研4700余批次,做好高质量发展调研和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两篇报告”; 以“冬季行动”为牵引破难题、促发展,实现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前列;树牢为民造福正确政绩观,办实办好16件市级重点民生项目,

各县(市、区)跟进实施159项民生工程,市直单位组织推进249项民生实事, 各领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2.8万余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开展专项整治、狠抓问题整改,党员干部政治得到历练、思想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升、作风得到改进,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当前的临汾正在成为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样板。

常态化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课主课必修课”地位,市级举办9期市管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培训市管领导干部1200余名;举办3期市委党校主体班,培训干部150人。各县(市、区)注重分众化、差异化培训,举办主体班33期,培训干部

2900余人次。市县联动组织开展“学思想·悟原理·共奋进——临汾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活动,1.07万个党组织、22.3万余名党员参加竞赛,通过全市域大学习增进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经常性开展党性教育。深入开展“党课开讲啦”活动2万余次,各领域、各行业、各层级党员走上讲台,以大众话促大众化,努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活讲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讲明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造推介霍州市冯南垣村和汾西县段村等第二批市级党员教育基地6个,制播党建电视栏目《初心》25期,评选表彰优秀党员教育电视作品20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奋进力量。

二、强基固本组织体系更加严密作用发挥有力有效

本固则枝荣,根深则叶茂。一年来,全市组织部门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统筹农村和城市“两大阵地”,紧扣组织覆盖和作用发挥“两大重点”, 不断严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持续增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推进。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通过“拉网式” 摸底排查、“一村一策”靶向治疗、“五包三联”合力攻坚,155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面进步、整体提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推动2071名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担任监督员、网格员、信息员、报账员,综合采取专题培训、现场教学、案例交流、结对帮扶等措施,帮助他们提升业务能力、胜任本职工

作。加强驻村帮扶干部全链条管理,严格选拔程序和资格条件,轮换选派572支驻村工作队、14支驻乡镇工作队和386支帮扶工作队3075名干部,举办18期班次进行全员培训,优化飞行检查、述职评议,推动驻村干部想在前列、干在实处。切实用好中央、省、市财政资金1.19亿元,扶持225个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48亿元,较2022年增长29.76%。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牢牢把握城市“双品质”建设最大逻辑,着力实施联动体系、组织体系、力量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五大体系”优化提升工程, 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做强“动力主轴”,健全完善市、县、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体系,把统筹协调作用自上而下贯通到城市基层,让难点堵点问题自下而上逐级领办督办,上下联动解决党建和治理难题1100余个。延伸“组织链条”,聚焦“支部建在小区”,完善“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全市2300余个小区实现党的组织、物业服务全覆盖。汇聚“多元力量”,新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615人,开展示范培训、全员轮训、岗前培训,落实“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社区工作者工作有劲头、晋升有盼头。推动“提档升级”,累计建成1个市级、15个县级、20个街道、253 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824个小区党群服务站,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便利服务。做优“服务品牌”,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下沉公共服务资源, 贯通融合党建、治理、服务功能,引入第三方机构社会资源提供养老托幼、教育培训、法律咨询、心理辅导等特色志愿服务,全市域打造“爱临汾·赢未来·幸福家”城市党建品牌。统筹推进机关、医院、学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一体贯通,实现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新兴领域党建持续扩面提质。扎实开展“清底数、抓组建、促规范、强品牌”专项行动,全年新组建党组织194个,两新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96.13%、90.13%,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新建成92个“暖新驿站”、16个“司机之家”, 为快递员、配送员、货车司机提供“有温度”的便利服务,引导他们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食品安全和交通综合执法社会监督员,发挥“走遍大街小巷、服务千家万户”的独特优势,及时发现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小问题”“小情况”, 从基层治理“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党员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全年发展党员3711名,评选表彰“两优一先”个人、党组织各100个,开展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活动,激励广大党员见贤思齐、争做先锋。健全完善2个市级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功能,在全市构建

“2+17”服务体系,让流动党员寻“家”有路、融入有“门”。

三、选育管用锻造堪当重任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全市组织系统坚持“人岗相宜、勤能补拙、能上能下”用人原则,完善“正向激励、负面评价、容错纠错”工作机制,优化选育管用工作,聚力打造堪当现代化临汾建设重任的中坚力量。

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最管用,正确用人导向是对干部最大的激励。市委鲜明提出突出政治坚定、踏实肯干、能力品质、攻坚克难、吃苦奉献的用人导向,引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导向。全市组织部门多措并举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注重选拔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的干部,坚持把能挑起“急难险重”重担的工作骨干作为重点培养选拔对象,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市级全年进行职务任免、职级晋升400人次,产生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效果。

干部素质决定发展质量,干部效能决定发展动能。坚持把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实施《2023年全市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围绕落实“十大战略任务”需要,突出城市“双品质”建设、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开发区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基层治理等重点,把握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需求,市县两级精准举办专业化能力培训班260期,培训干部3.3万余人次, 全面提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真正在不同领域独当一面、交出优异答卷。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既靠严管督促,又靠关爱鼓劲。谋划研究《关于建立正向激励负面评价机制进一步推动全市干部奋发有为的试行办法》,建立正向激励台账和负面评价清单,实行动态纪实、分类赋分,持续释放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强烈信号。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在全市推选397名担当作为干部。坚持“凡提四必”,对416名领导干部征求执纪执法部门意见,对97名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进行查核比对,把严把好干部选任“入口关”。

年轻干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市县组织部门联动开展干部队伍大调研,采取以事察人式、蹲点调研式等识别方式,动态掌握了500名县处级、乡科级等优秀年轻干部。同时,做好公务员考录、调任、聘任等工作,统筹用好“职务”“职级”两道“阶梯”,让各年龄段干部有干劲、有奔头。

四、引才育才激发“第一资源”创新创业动力活力

人才是强市之本、发展之基。全市组织部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聚智赋能。

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开展“市县党政正职访名校”招才引智“五个一”行动,面向全市企事业单位征集岗位128个、技术需求36项,统一编制需求目录,面向重点高校发布,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市级先后赴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11所高校洽谈合作,各县(市、区)组织224个小分队对接98所高校, 推进115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和87个科研平台延伸项目落地,签约90个校友招商引才项目、总投资达392亿元,接收实习实训大学生3400余名、开展红色教育1 万余人次,向高校销售农产品6200余万元,省校合作“12大基地”建设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打造“近悦远来”强磁场。面向七条产业链和十大专业镇等重点行业企业, 聚焦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行业,推行“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发展模式, 新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等14家,新评选认定博士工作站8个、人才工作基地9个,全职引进博士28名, 硕士615名,柔性引进人才650余名,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相互赋能,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全年新认定高层次人才4900 余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创业热情。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实施“四补四优先”政策和柔性引才聚智办法,发放津补贴2200余万元,协调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不断增强人才对临汾的认同感、融入感和归属感。

打铁必须自身硬。一年来,各级组织部门带头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精心举办“组工讲堂”,党建研究优秀课题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省首位,组织部门“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新的一年,全市组织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铸牢最讲政治的忠诚之魂,扛起最讲大局的使命之责,坚守最讲公道的立身之本,展现最讲担当的奋进之力,涵养最讲奉献的人梯之范,永葆最讲规矩的清正之风, 努力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切实为我市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在现代化洛阳建设中彰显组织担当

2023 年洛阳全市组织工作综述

(2024 年 4 月 12 日)

砥砺奋进路,铿锵脚步声。

去年,全市组织系统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理论武装、选贤任能、强基固本、育才聚才等工作,为现代化洛阳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聚焦凝心铸魂强化理论武装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全市组织系统坚持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中心内容, 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抓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培训。以县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举办各类研讨班、轮训班,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1200余人,有针对性对全市1.09万名科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用好“党员教育云课堂”“百万党员进党校”等,抓实基层党员普遍轮训,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

协助市委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研究制订主题教育“1+4+4”方案体系,建好用好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五项清单”,以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学、干、改”任务清单,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推动全市上下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工作。

二、坚持选贤任能锻造骨干队伍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全市组织系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不断优化干部选育管用工作体系,锻造堪当现代化洛阳建设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优化干部职务调整配备流程,加强领导班子分析研判, 高质量完成市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及时补充调整、选优配强领导干部,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加强年轻干部工作。研究出台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的具体举措,明确年轻干部配备目标和培养举措,强化动态管理。分三批次选派189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先行地区跟班学习,加强“墩苗育苗”干部培养,强化选调生培养管理,推动年轻干部在实践中茁壮成长。

提升干部能力作风。抓实干部教育培训,出台《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推动产业发展能力的实施方案》,市县联动谋划开展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培训163个班次, 培训干部1.6万余人次,全面提升干部把握产业风口、服务企业发展、抓好资本运作、防范化解风险等专业能力。

三、紧扣发展所需广聚天下英才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谋人才就是谋未来。全市组织系统坚持需求导向,着力提高政策精准度,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留住人才。

引育紧缺实用人才。聚焦全市产业发展需求,编制重点产业紧缺实用人才目录,探索推广“政录企用”“校录企用”等引才模式,开展引才活动110场, 招引青年人才超3万人。组建市人才集团,与深圳人才集团等32家重点企业、院校“牵手”,市场化引才聚才迈出重要一步。

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出台“河洛专才”服务产业发展若干举措,赋予用人单位人才评价权限,以企业综合创新成果、薪酬待遇等评定人才。全市新入选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3人、省级18人、市级20人,认定省级高层次人才174 人,为87家科技企业柔性引才111人。

做优人才服务保障。举办“河洛茶叙·书记人才面对面”活动,宣传优秀人才事迹,营造尊才爱才的良好氛围。依托“洛快办”设立人才服务模块,推动服务“线下一窗办、线上一网办、掌上一键通”。实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 已筹建青年人才公寓9551套。持续优化人才子女入学、

医疗保健等保障措施,为500余名高层次人才和3000余名青年人才发放“龙门卡”“牡丹卡”,人才服务质效持续优化。

四、抓实基层基础严密组织体系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全市组织系统树牢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导向,以创建“五星”支部为牵引,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基层基础全面夯实。全市66个农村党支部、13个城市社区党支部成功创建“五星”支部,“三星”以上农村、城市社区党支部占比分别达54.3%和74.25%,132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完成整顿。织密社区党组织体系,365个城市社区建立网格党组织1359个、小区党组织1691个,党组织全面覆盖基层治理微单元。

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拓展,建成乡里中心2003个、邻里中心298个,各级“三自”组织开展活动3万余次。创新党组织设

置和活动方式,成立产业互助等6类联合党委94个。持续落实好乡镇(街道)领导干部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累计排查化解问题矛盾2.3万余个。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抓好“镇选村培”农村发展党员制度落实,加强对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和服务,积极开展党内关怀帮扶,不断提高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工作水平。深入推进结对共建“五联五促”、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 等工作,结合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设立“党员突击队”“党员示范岗”,引导广大党员当模范、争先锋。

打铁必须自身硬。各级组织部门持续深化政治机关建设,深学细悟***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确保组织工作始终紧跟总书记令旗走。认真开展部机关主题教育,深化“四下基层”、机关“五星”支部创建和“五联五促”等工作,持续推动全市组织系统转理念、提能力、强作风,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组工干部队伍。

河洛春潮起,奋楫新征程。全市组织系统将始终牢记嘱托、实干奋进、勇担使命,以高质量组织工作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洛阳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真情服务暖桑榆 银发生辉映红霞

2023 年贵州全省老年教育工作综述

(2024 年 4 月 15 日)

2023年,全省老年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老之盼者”,推进重点、攻克难点、回应热点,各项工作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老年人的获得感、归属感、价值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坚持政治引领强化凝心铸魂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高质量举办读书班、认真开展集中研讨、上好专题党课、办实服务学员“十件实事”。聚焦制约基层老年教育发展的卡点瓶颈,深入开展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 制定《贵州省基层老年学校规范化建设标准》,开展规范化建设工作,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工作,将政治标准、政治要求、政治原则贯穿治校办学全过程,突出老年教育工作政治立场,强调党员干部政治身份,切实营造浓厚的政治建校氛围。打造“银龄同心”学员党建品牌,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形、有效覆盖。遵义市老年大学下派班级政治辅导员。安顺市老年大学与教师签订意识形态承诺书。

持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全省广大老年学员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结合老年教育工作实际,重点打造思政微视频、思政微课本、思政微课堂、思政大讲堂“三微一大”思政课体系,推出音乐党课、艺术党课、沉浸式剧场主题党课等系列特色党课,与“学习强国”平台联合打造“强国讲堂·银龄思政课”,举办全省离退休干部党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训班16期。

二、聚焦急难愁盼共建共享扩容

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加强基层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年学校建设,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现代生活教育培训,助力乡村振兴。整合多方资源,指导有条件的体育活动中心、社区养

老服务中心、养老院和文化活动场所增加老年教育活动设施,联合老年教育机构开展老年教育,方便老年人就近就便学习。2023年7月,《人民日报》首次关注贵州老年教育,刊登题为“贵州加大投入、健全机制、完善服务,基层老年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的文章。

线下阵地持续扩大,线上教学云端发力。“贵州老年教育空中大学”全年录制上线课程200期,全年点播用户数27.96万,点播次数92.32万、观看时长3 万余小时。贵州老年大学与国家老年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享“主动健康、休闲娱乐、技能提升、银发圆梦”四大课程群资源,给全省老年人带来优质课程资源,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的老年教学新形态。

围绕“一座难求”问题,积极拓宽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全年新增老年大学

(学校)1004所,新增老年学员7.6万人。目前,已建成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9721所,在校学员75.3万人,入学率达12.2%。除在校学员外,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有76.1万人,老年教育参与率达24.6%,全省老年教育入学率和参与率均走在全国前列。铜仁市老年大学6500平方米新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黔南州老年大学引进和扶持民办老年学校5所。

三、顺应时代发展推动办学提质

办学水平实现新提升。持续办好传统教学“第一课堂”、丰富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拓展社会实践“第三课堂”,建立多层次、开放式老年教育教学体系,为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学”搭建更好平台、“老有所乐”搭建更优展台、“老有所为”搭建更高舞台。结合新时代老年人身心特点和精神文化需求,打造智能技术、反诈宣传、金融理财等特色课程、特色教材、特色活动,更好满足多元化老年教育需求。2023年,贵州老年大学作为全国首家省级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全国省级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建设样板。贵阳市老年大学开展900余次“送学上门”,

受益2万余人次。

师资建设显现新成效。积极探索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机制,携手学校、医疗等机构返聘476名老教师、老专家等退休人员到校任教,动员237名非遗文化传承人、民间达人、能工巧匠到各级老年大学开设特色课程。先后举办全省校长培训班、老年教育专兼职教师培训班,提升老年教育工作者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着力打造骨干师资队伍。六盘水市老年大学连续三年举办全市老年教育教师培训班。

教研工作展现新作为。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优势,联合开展老年教育理论、政策和应用研究,总结提炼经验成效,构建优质高效的教学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体系,推动贵州老年教育品牌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教育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编写老年教育相关教材。围绕我省老年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课题攻关,连续两年完成省委重大问题调查研究重点课题。

四、创新思路举措围绕发展赋能

以志愿服务汇聚银发“正能量”。在全省各级老年大学(学校)培育成立银龄志愿服务队576个、成员1.8万人,广泛开展争当新时代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励志教育辅导员、乡村振兴服务员“五大员”活动。在全省各级老年大学(学校)成立关工委组织,组织开展“大手牵小手·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课堂、“一封家书”等系列活动,为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添砖加瓦、贡献力量。黔西南州老年大学围绕“银龄聚艺、银龄汇智、银龄公益、常青大讲堂”打造“康养胜地、人文兴义”银龄品牌。

以老年游学激活旅游“驱动力”。探索老年教育“康养学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全省打造游学基地235个,设计游学线路284条,组织开展“光影之旅·文化游学”等特色游学活动,全年参与游学的老年人达6万余人次,有效带动旅游消费、拉动“银发经济”,逐步构建起集“红色研学、避暑康养、温泉度假、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老年游学“综合体”。毕节市老年大学探索通过公办民营等方式,打造“老年教育休闲避暑”新型文旅养老模式。黔东南州老年大学依托本地文化旅游资源,聘名师开展游学活动50余次,创造经济价值100万余元。

以文化活动展示贵州“好形象”。组织开展“银龄共筑中国梦·同心向党奔黔程”“阅读悦美·共沐书香”等系列文化主题活动,精心举办书画、摄影、声乐、舞蹈、朗诵等教学展示、体育赛事和办学特色活动,积极组织我省老年学员参与国际、国家级比赛项目,荣获国际和国家级等各类奖项100余个,充分展现了我省老年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精神风采。

履职尽责谋发展 务实笃行谱新篇

城区人大常委会 2023 年代表工作综述

(2024 年 4 月 1 日)

先后召开人大常委会会议13次、主任会议15次;听取和审议“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报告22项,作出决议、决定14项;开展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28次;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9人次;组织宪法宣誓19人次翻开城区人大常委会2023年的“履历表”,一组组数字与发展相通、与民生相连,无不留下全区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砥砺前行的奋斗足迹。

2023年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城区人大主动担当作为、依法履职尽责,不断贡献着人大智慧、人大方案和人大力量。

新的一年,城区人大依然在路上。

一、聚焦“百千万工程”为发展提能主动作为

党的领导是人大工作的“定盘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最高政治原则。过去一年,城区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人大政治机关属性,将党的领导贯彻到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聚焦“百千万工程”,城区人大步履不停,主动作为。去年,从亮牌考核督导方案着手,该区人大领导班子带队督导检查城区主要经济指标、平安建设、“民情地图”应用3大项25小项市亮牌考核项目工作情况。创新工作措施,首次以市、区、镇(街道)三级人大联动的形式,分组对全区各镇(街道)美丽圩镇“七个一”、绿美城区生态建设等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到挂驻镇村督导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工作情况,以实际行动促进城市提能发展,助力城区“百千万工程”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过去一年,“汕尾市城区人大常委会”公众号平台发布人大理论知识、工作信息195篇,并首次设立“人大小知识”专栏,发稿27期,在凝聚社会共识的同时,让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一场场培训班,是城区人大履职能力不断提升的“晴雨表”。去年,在兰州大学培训中心举办“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 专题培训、在汕尾市委党校举办汕尾市城区2023年人大代表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人大代表和常委会机关干部们的政治理论素养、法治思维水平和履职尽责能力持续提高。

此外,城区人大还持续深化代表活动阵地建设,扎实推进五星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让代表履职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二、围绕民生焦点夯实为民根基

心怀国之大者,着眼为民小事。城区人大围绕民生焦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

在推进高质量教育上,聚焦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首次采用专题询问的形式开展监督。在打造高质效绿美城区上,找准人大工作与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结合点,专题视察乡村振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防灭火体系建设、大伯坑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等工作情况;发动区人大代表捐资植树,打造“人大代表林”,城区人大切实凝聚起助推乡村振兴和绿美城区生态建设的强大力量。

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牢牢抓住老旧小区改造、安全生产、文旅融合发展、城市商圈培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民生领域开展调研,以实际行动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关注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分工督办,推动区人大代表票决的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落地生根。

人大代表为人民,议案能否落地则成为为民的“经验交流”。为此,城区人大坚持把提高议案建议办成率作为增强代表履职积极性的重要抓手,城区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16件议案建议已全部办结并答复代表,答复率和满意率均为100%。

三、服务中心大局握好“监督”这把尺

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神圣职责。一年来,围绕发展大局,城区人大统筹运用法定监督方式,不断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着力推动问题解决、工作落实、民生改善。

在护航经济运行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依法开展计划执行、预算执行监督, 审查批准区级财政预决算和预算调整方案,听取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优化支出结构,为管好百姓“钱袋子”履职尽责。同时, 为守好国有资产“明白账”担当作为,推动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并聚力守住财政预算“家底子”,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宣传法治精神常态化,城区人大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宪法等法律法规作为重要职责,在民法典发布周年日、国家宪法

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等主题宣传活动,并积极宣传《汕尾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牢牢把握监督主导性,城区人大着力推动法治城区建设,在全社会厚植“法”的底色。

与此同时,城区人大还在全区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紧扣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法治环节,加大监督力度,听取审议区法院民事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区检察院关于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强调要提升案件执行质效,提高执行案件实结率、到位率,维护公平正义。

“我们将以更加强大的前进动力、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更加坚定的必胜信念,脚踏实地把气势非凡的宏伟蓝图变成气象万千的生动实践,为奋力在新征程上开创城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更多更好的人大智慧、人大方案、人大力量。”正如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海棉在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说,新的一年,城区人大将紧紧围绕“国之大者”,切实以依法监督为有效途径,以发挥代表作用为重要抓手,不断在推动绿美城区生态建设、文化强区建设、平安城区法治城区建设、民生社会事业等重点工作上发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厚重动能。

履职为民显担当  实干争先促发展

城北区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综述

(2024 年 4 月 12 日)

一年奋楫扬帆,一年砥砺深耕,一年履践致远。

审议通过全省区县人大常委会首个《关于加强检察建议工作的决议》,制定《民生实事项目专项监督实施办法》以更大力度推动法治北区迈上新台阶。

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以更实举措推动城北区高质量发展。代表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活力,以更有效的履职助力践行为民服务初心。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城北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年。城北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认真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努力提升常委会自身建设水平,为聚力建设“首善之区”和推动生态宜居品质城北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强化政治引领

把牢正确政治方向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跟进学习***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大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

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严格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高标准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扎实推进检视问题整改,促使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强大力量。全年开展政治理论专题学习20次,

组织专题研讨13次,完成课题调研报告4篇。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进一步规范请示报告的程序和内容,保证人大各项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一年来,召开党组会议19次,主任会议20次,常委会会议14次,主动向区委请示报告19次,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2人次,高质量完成区九届人大四次

会议各项选举任务,实现了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

紧扣发展大局

释放人大监督效能

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工作加强监督。审议通过全省区县人大常委会首个《关于加强检察建议工作的决议》,联合区检察院出台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机制,加强公益诉讼联动监督,推动法治北区迈上新台阶。

聚焦增进民生福祉加强监督。制定《民生实事项目专项监督实施办法》。组织省、市、区人大代表成立视察检查组,对全区学前教育规范、普惠、优质和安全发展情况,医疗保障服务工作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提出审议意见11条。

聚焦法治北区建设加强监督。对区政府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明确10个方面13项审议意见。举行联组会议对区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专题询问,纪检、审计等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促进人大监督与其他监督协同联动。

聚焦预算和国有资产管理加强监督。坚持预算法定原则,听取审议预算决算有关报告,审查批准区级决算和预算调整方案,支持政府持续扩大有效需求。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询问、走访企业等形式对全区经济运行情况开展调研,召开城北区经济运行形势专题调研座谈会,征集代表提出相关意见建议15条,及时转交区政府相关单位办理,助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做实代表工作

践行为民服务初心

以学促干,让代表“会”履职。在浙江大学举办专题培训班1期,结合主题教育分批次举办“人大代表履职赋能微课堂”5期。持续深化“三联系”工作机制,固定邀请代表参与常委会工作、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常委会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活动。开展“重实干、强担当,走在前、作表率”主题活动,通过“人大代表+”形式,丰富活动载体,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拓宽渠道,让代表“能”履职。修订完善街道人大工委工作议事、履职考评、联系选民等7项制度,形成了制度规范履职、阵地保障工作、服务注重效果的良性循环。探索建立人大代表“电子名片”,让代表履职搭上信息化快车。实施“两室一平台”“四提四品”行动,使“家、室、站”的“小窗口”成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大舞台”。

把好关口,让代表“善”履职。加强和改进代表建议工作,协助代表把好

建议的政治关、法律关、质量关,实现“提交办督”一体化推进。区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和闭会期间,收到代表建议70件,办结率92.8%、满意率100%。一个个金点子、一条条好思路汇聚到一起,在“一府一委两院”高质量办理中转化为一项项惠民生、暖民心的务实举措。

抓实自身建设

着力打造“四个机关”

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加强常委会及机关党的建设,压紧压实党建工作责任。进一步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定期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增强机关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结合专题调研、代表视察检查、代表建议督办等活动总结提炼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向各类媒体平台报送信息70余篇,5名人大代表的优秀履职故事入选省人大编印的《风采——全省百名人大代表履职故事2023卷》, 2023年被授予“城北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加强履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常委会机关各工作机构综合协调、服务保障作用,制定《城北区人大常委会议政督政专家顾问库实施办法》,聘请专家顾问27人,强化人大工作专业支撑。大兴调查研究,落实“四下基层”要求,结合主题教育确定的4项调研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成果,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扎实推进“数字人大”建设,开发人大代表“云履职”系统,不断提升常委会和机关工作高效运转的能力。

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持续推进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和队伍管理。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认真开展6名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活动,严格落实“十严禁”纪律要求, 严格落实省、市、区委有关规定,紧紧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常委会工作要点和议题安排,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监督开展调研,推动工作作风不断优化。进一步统筹规范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工作,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推进常委会和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律教育、警示教育。

扬奋斗之帆,履担当之责。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城北区人大常委会将在区委坚强领导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要求,不断丰富和拓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北区的生动实践,稳

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人大答卷”!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作文评改教学

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 金好贵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及网络的支撑下,教育事业获得了改革契机,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融合,成为各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基于当下语文作文评改教学的实践情况,传统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标准仍然停留在传统考量指标上, 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应着重优化和提升作文评改的教学效率,探寻信息技术在作文评改中的应用策略。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作文评改教学的积极价值

众所周知,近年来教学信息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中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尤其作文评改作为指导学生群体、改进优化作文写作水平的关键路径,探究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其中,提升评改效率与质量意义重大:一方面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语文作文评改教学,可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有力地创新传统作文评改办法,无论是教师和学生群体,都将从中受益;另一方面,传统作文评改形式,容易出现一些不足之处,对学生群体的作文写作水平指导性不强,并且促进学生自我修改、相互评价的能力不足,而借助信息技术的创新可以巧妙融入学生的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在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上也将获得一定的完善。此外,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下,作文评改逐渐由原有的评判型,走向发展型、个性化,借助其及时评价、及时反馈等优势,让作文评价体系得到充分丰富与完善, 学生群体也将乐在其中,逐渐热爱写作。

二、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作文评改教学

(一)创建网络平台资源共享

在以往传统的作文评改中,教师付出艰辛劳动也很难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教师则可以在作文评改环节中充分借力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完善的网络平台将为教学评改活动做好基础铺垫,不仅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开展作文评改活动,学生群体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了解自己的作文写作情况,获得及时反馈。并且,网络平台的公开性,也让学生群体可以获取更为丰富的作文写作灵感,优化自身写作改进方向。

例如,在学习完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一篇

“深沉的爱”作文练习题目,要求学生仿写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中细节描写的方式方法。在写作完成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将作文分享至班级组建的QQQ中及微信群中,并将其形成个人博客。而语文教师则可以在课后及时借助网络平台,观察学生群体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及时浏览,把握作文,评改全局。经过线上评改浏览,教师发现,虽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模仿的整体水平有所差异, 但大部分人已掌握了细节描写的方式,有些人专门描写人物的眼神,有些人着重从脚步声凸显人物深沉的热爱,思路较为完善,观察更为细致。如此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学生群体的习作内容既可以得到充分展现,也可以让教师及时浏览,从中找出典型问题,供课上示范评改应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示范评改

借助班级内部网络平台资源共享的优势,将学生群体的作文提前进行浏览掌控,再做出优秀作文的标记,将其中存在的典型性问题整理出来,这样一来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课上开展集中整改活动,带领学生一同示范评改典型作文篇目,并指导评改办法,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信息技术融入作文评改过程中, 教师可以巧妙借助电子白板的页面回放功能以及教育资源库功能进行指导,让学生群体可名师教学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了解语文作文评改的一些规范和要求。此外,在班级作文示范评改环节中,教师还应着重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作文平台的一些关键要点,让学生逐渐获取全面的指导,优化自身作文的写作方向。

例如,在《难忘的一天》这一篇习作练习过后,首先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上传至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教师提前浏览所有学生的作文内容,掌握其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随后在班级正式示范评改环节,教师首先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将提前收集准备好的学生的作文写作问题汇总制作成PPT课件,并且辅助一定的图片和视频。同时,在课上带领学生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进行详细评改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渐了解到作文评改,不仅要评改其中的错别字、标点、病句,还要着力观察整个作文的谋篇布局是否层次清晰、论点是否鲜明。在示范平台中,教师充分借助电子白板的屏幕批注功能,将其中的重点难点加以凸显,这样一来,学生群体可以清晰地加深记忆,并掌握作文评改的关键内容。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电子屏幕,将优秀的作文内容向学生展现。

(三)科学分组实施分层互改

在作文评改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及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还要着重注意评改过程中评改对象的多元性,进而积极发挥学生群体的自评与互评作用,让学生在掌握教师前期讲解的作文评改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实践练习,逐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一般说来,想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评价作用, 教师既要积极在网络平台上给学生提供平台机会,也要给予学生评价指导,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能够真正参考评价标准,给出科学评价。

例如,在完成整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任务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群体围绕本次整本书阅读活动书写读后感,并将读后感上传至班级的作文评改网络平台。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同时, 教师提前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开展组员自评工作, 随后再完成小组之间的互评。互评结束之后,小组之间还要加以讨论学习。教师则借助信息技术将小组之间的优秀作文筛选出来,投射到电子白板上。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一同进行赏析,充分了解到自身评价的不完善之处。如此借助科学分组进行自改互改,可以让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熟练了解并掌握作文写作的关键要点,不断优化自身写作方向,在不断的评价中反思自身,实现提升。

(四)引入家长辅助参与评改

语文作文的评改工作除了可以充分借助教师评改、学生评改,还可以积极引入家长一同参与评改工作,让评改对象更为多元也更为客观。传统评改形式中大多由教师主导,适当把评改主动权拨给学生,虽然调动了一定的积极性, 但仍然缺乏更为全面的评改价值。同时,作文的评价不仅应评价写作内容,还应对学生群体在完成作文时的态度、情感以及其他相关要素进行评价,这就意味着家长对学生课后作业完成度有一定的主动权,可以更为全面地评价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整体表现。为此,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将家长作文评价引进来,对学生的写作内容给出综合性评价。

仍以前面提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书阅读读后感为例,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学生的读后感上传,引导家长从学生在完成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读后感写作过程中的态度等层面进行细致评价。这样一来,家长的评价结果也能在网络平台上全面显现出来,形成更为开放的评价空间,有利于将传统评价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评价水平。在语文作文的教学之中,作文评改意义重大,教师应积极创新评改方式,巧妙构建现代

信息技术优化评价路径,丰富评价主体,完善评价指标,并且加深学生对作文评改规范及要点的掌握,全面促进学生语文作文写作能力的升级,为后续深入写作练习做好基础铺垫,也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株草”擎起一个大产业

辉县市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综述

(2024年4月10日)

连翘、黄芩、桔梗、柴胡   4月8日,在2024年百泉药交会百泉药都会展大厅,辉县市南村镇的中药材展位前,引来不少药商驻足品鉴。

“我们镇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中药材种植,连翘等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山上野生的连翘更是数不胜数,一年单连翘这一项的销量便可达到1500吨。”南村镇党委书记王亚楠说。

“辉县市连翘主要成分连翘苷的含量高于国家标准,是河北以岭、北京同仁堂等知名药企的指定药源采购地。”王亚楠补充道。

近年来,南村镇立足中药材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围绕产业振兴目标,把中药材种植作为推进群众增收的重点特色产业来培育,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全镇种植中药材有连翘、柴胡、金银花、丹参等20余种,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以共成、万丰为主的专业种植合作社达27个, 中药材主要销往同仁堂、百灵、以岭等大型药业公司。

南村镇从“穷镇”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大镇,这是辉县市振兴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目前,辉县市多数山区乡镇致力于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逐步形成了集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引导群众参与发展中草药种植,提高农户种植中草药的积极性,拓宽农户增收门路。

孙海全是辉县市共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21年被评为河南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军人物。他说,自合作社成立以来,通过流转荒山、土地,不断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共流转荒山、土地4000 余亩,种植连翘、黄芩、桔梗、柴胡等中药材10余种,购销各类中药材20余种。“目前,我们与南村镇、西平罗乡、薄壁镇、上八里镇、拍石头乡、洪洲乡等, 通过签订合同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同时,也与10多家中药界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供货关系,并已成为以岭药业的A级供货商。”孙海全自豪地说。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辉县市境内孕育着1017种品质上乘的

道地药材,野生面积达100余万亩,年产量10万吨以上,年产值12亿元。其中山楂、连翘、柴胡(北)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及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形成了连翘、山楂等道地药材市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如何让“一株草”擎起中药材这个大产业?近年来,辉县市结合“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战略,深入挖掘百泉中药文化的历史内涵,充分发挥太行山天然药库的优势,大力发展以种植道地药材、加工药材为基础的中药产业化项目,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位于辉县市的河南省百泉制药有限公司,是我省中药十佳企业。董事长郑琴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与浙江大学、郑州大学进行合作,共同对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和“芍药甘草汤”进行研究开发。“我们有片剂、丸剂、颗粒剂等11个剂型142个批准文号,拥有6个原国家级新药、

4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郑琴说,公司研发生产的“百泉牌”山楂丸,年销售收入超亿元。辉县市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科研优势赋能中医药产业发展。

新乡医学院以辉县市的山楂产业为主线,沿着上游(山楂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等)、中游(药物活性成分提取)、下游(山楂原料食品深加工和提取后资源综合加工利用等)3个方向发展,山之孕、山里红、涌泉、楂之恋、洪爽、四季堂6家山楂加工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

据统计,辉县市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群众有上万人,每年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68亿元,拥有中药材合作社70多家,持有药品批发企业经营许可证企业2家,河南百泉药都集团、百泉制药厂、新辉制药厂、九势制药等药品生产企业6家,与全国8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药品零售连锁企业4981家,零售药店总数达44.8万家。

“目前,我们正全力推进总投资2亿元的豫北中药材物流基地项目,建设5 万平方米的中药材储存、开发、深加工等项目,能够有效解决中药材种植、加工和销售难题,进一步完善提升产业链条。”辉县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李园丰说。

碧水绕城入画来

呼和浩特市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2024年4月8日)

春暖花开,漫步在大黑河畔,阳光洒向湖面,一片波光粼粼,成群的候鸟在水中觅食,居住在附近的村民三三两两走来,尽情享受着优美环境带来的畅快。这是我市全力以赴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惠及百姓的最直观体现。

城市因水而兴。近年来,我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成效有目共睹。2023年,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由52万吨/日增加到64万吨/日。建成污水管网800公里、雨水管网1298公里。完成二级水源地保护区内132家企业清理整治和21个“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17年100%达标。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消劣,国控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极差比例下降为12.5%。建成区黑臭水体彻底消除,农村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我市入选首批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金山开发区成为全国首批化工园区地下水管控修复试点,“无废城市”建设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高标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

“以前我们村附近有一条‘臭水沟’,黑乎乎的水面上漂浮着各种杂物, 每次路过都很闹心,村子里也是随处可见乱扔的垃圾,经过这些年不断地整治, 臭水沟变成了清水沟,村里污水排放也有了专门的处理设施,现在我们在这里生活很舒心。”玉泉区辛辛板村村民李秀秀说。

村民这一从闹心到舒心的转变,离不开各级部门的不懈努力。2021年,我市制定了9个旗县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2023年,市生态环境局又启动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同时推动协同治理,坚持“户改造、村收集、乡处理、县保障”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纳管处理、集中处理、分散处理、户收集拉运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方式。“污水处理厂(站)覆盖一部分, 铺设管网或拉运集中处理一部分,结合户改厕资源化消纳一部分,黑灰水并治, 严禁直排外环境。”市生态环境局监督管理科科长刘文君说。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农村改厕16万余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到5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废旧农膜

回收率达到83%。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占比达到99%。截至2023年底,我市已通过生态环境部门审核的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累计达到599个。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的生活污水治理率均达到60%的底线要求,黑臭水体治理率高达100%,生活饮用水源地建设规范率达到80% 以上。

全市现有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35个。2022年,市本级制定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指南,旗县区也依据各自工作实际,相继出台了各具特色的运行管护制度。

二、全方位加强城区再生水循环利用

用好再生水,让“废水”不“废”。记者从呼和浩特春华再生水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2023年,首府城区再生水生产总量为16592.55万吨,日均产量46.22万吨/日,利用总量为5501.28万吨,日均15.32万吨,利用率33.16%。“污水通过市政管道收集至污水处理厂,经过前端的除砂沉渣过程之后就来到这个生物反应池,通过里面的活性淤泥菌把污水杂质吸附走,再到净尘阶段、化学除磷阶段,最后到达深度处理阶段,对一些杂质进行沉降,达到排放标准后进行再利用。”据辛辛板污水处理厂厂长许飞介绍,将污水净化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的再生水通过泵房打入再生水专用管线,输送到再生水使用企业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再生水管线187公里,沿二环路基本实现了管线连通, 并向呼伦路、展东路、丁香路、海拉尔西街、呼准路及金川南区、金桥工业园区延伸,丰泰、金桥、金山电厂和炼化两厂均建有专用管线,各景观河建有输水管线和注水口,并建成绿化、市政杂用取水点共222处。

随着2020年《呼和浩特市再生水利用管理条例》的出台,对我市再生水发展利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我市现有再生水管网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再生水需求,2024年,我市将继续完善城区内再生水管线工程的建设,通过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水权交易、价格引导、工程项目资金保障等12项主要制度保障,重点打造再生水进工业园区、进公园绿地、进市政杂用、进景观河道和再生水管网互联互通等五项系统工程,并不断增加取水点设施建设,多措并举完善再生水的有效覆盖,实现“城市第二水源”应用尽用、高效利用。

三、常态化管护优化水域生态环境

3月下旬,市水资源与河湖保护中心对环城水系西河段开展了清淤行动,率

先对扎达盖河淤积严重的堵点、狭窄河段窄点处的芦苇、淤泥等进行清理,累计清理河道1.6公里,芦苇、淤泥约3.8万立方米。

“清理过后,河道流水明显更加畅通,为汛期到来提前做好保障工作,同时避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及藻类的生长。”该中心副主任云北春告诉记者, 为不断强化环城水系安全防汛功能,提升水域景观的维护治理,中心计划用两个月的时间对超过安全使用期的6个橡胶坝进行更换施工,泄水施工已于4月3日开始。

环城水系(含东河、扎达盖河、乌里沙河、大黑河、小黑河)是我市城市防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重点生态景观带。市水资源与河湖保护中心自2020年接管环城水系的河道养护工作以来,针对河道上游来水资源量减少、入河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整改和治理方案,包括生态补水、河道清淤以及先进的水质净化工艺等措施,使环城水系的水质得到大幅提升。

据云北春介绍,近年来中心一直在不断提升河道管护能力,从创新管理模式到升级考核标准,再到提高人员专业素质等方面均有极大进步,高质高效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2023年,环城水系河道水样全年抽检18次,均符合国家地表水5类水标准。全河道共投入100多名水体保洁员参与全线水域环境维护,全年共完成清捞外运垃圾、藻类及芦苇近1600吨。如今的环城水系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胜地,也成为了首府一张靓丽的名片。

秉诚信之光夯城市之基谋发展之路

呼和浩特市全力推进诚信建设工程综述

(2024年4月1日)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自治区党委将2024年确定为“诚信建设提升年”, 我市围绕“一个加强、四个提升”工作目标大力实施诚信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成立了市诚信建设工程领导小组, 统筹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各地各部门正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万事有解”的方法论全力推进诚信建设工程,为首府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积聚强劲动能。

一、树牢政务诚信助推法治政府建设

政务诚信是指政府要对社会、对公民恪守信用准则,其核心是依法行政、守信践诺,发挥政府在诚信建设中的示范表率作用,取信于民,这既是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诚信社会的重要基础。

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市司法局持续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推动行政执法规范,提升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水平,完善160项处罚事项纳入免罚、轻罚清单,持续推进柔性执法。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牵头公示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对全市30个委办局所涉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下放梳理,确定下放事项涉及17个部门223项。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工作方案》,细化分解13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涉及的8个牵头部门和9个旗县区已经全部出台实施方案。同时,组织市区两级业务骨干开展了“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培训,确定全市“一件事一次办”项目325项,从人员和制度两个维度严格办理时限,优化办理流程。

目前,市发改委已归集公示各部门“双公示”信息38.7万条,并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关于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方案》,在“信用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网站开设“政府违约失信投诉”专栏。

二、强化商务诚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为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市场环境,我市持续加强商务诚信建设,特别是加强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市发改委大力推动科研等15个重点行业主管部门使用信

用记录,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依据信用报告实施差异化监管。

同时,开展重点领域集中整治行动。住建领域,依托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平台建立诚信档案,并与招投标关联,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治理欠薪领域,严厉打击欠薪违法行为,对欠薪失信企业,在政府资金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依法依规进行限制;文旅领域,将打击不合理低价游、虚假宣传等违规旅游经营活动纳入专项行动计划;知识产权方面,2024年第一季度累计查处全市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2起,罚没款43.16万元。依托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创新开展各类守信激励场景,为更多守信主体提供便利。行政审批方面,“信易批”对全市596项事项实施容缺受理审批, “信用承诺+视频勘验”压缩勘验环节时限90%以上;惠企增信方面,2024年第一季度共开立信用电子保函1.46亿元,占工程保证金总量的34%,有效降低了企业投标成本;数据利用方面,累计提供信用修复1440次。归集公示“红黑名单” 信息2万余条,推动各部门实施联合奖惩。全市近5万家企业被评为自治区“诚信典型”企业,数量位居全区首位。

三、提升社会诚信描绘城市最美底色

围绕诚信建设工程,市委宣传部充分了解有关部门宣传需求,征求了各部门对诚信建设工程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按照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有关工作要求,向相关单位和地区征集了经验成果、诚信故事、诚信典型等宣传素材。

目前,我市已将诚信建设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 拟于4月开展诚信建设有关内容的中心组学习。同时,市委宣传部牵头,组建了以发改、市场、商务、司法等11部门在内的22人行业诚信建设宣讲团,组织宣讲培训,已开展宣讲21场。

加强新闻宣传,曝光失信案例。市属媒体开设“构建诚信教育体系”“亮诚信展形象开新局”“构建诚信教育体系诚信典型”等专题专栏,刊播发《首府:筑就营商盛景护航经济腾飞》等新闻报道620余篇,总传播量超过130万。制作“3·15”特别节目和专题节目16期,录制了《让诚信在首府蔚然成风》新时代文明实践共享课堂,曝光失信案例29条。

在弘扬传播诚信文化方面,选树诚实守信青城好人在内的1月、2月青城好人20人,推出诚信好人李平安人物短视频,诚实守信好人霍石柱入围一季度“中国好人榜”点赞评议。全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各中小学围绕诚信主题开展宣传宣讲、升国旗仪式、团队会、主题班会等活动550余次。自3

月15日起,首府在主次干道及交通场站LED大屏、全市地铁及公交车电子屏、出租车顶灯以及市属媒体刊播了一批诚信建设公益广告、宣传标语,累计播放1590 万条(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践行司法为民彰显司法公信力

司法公信是社会诚信的基本保障,是指社会公众在对司法制度、司法机关、司法权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认知和判断后,所形成的一种信任和尊重的社会心理状态。

市中级人民法院推行“执行微言”一案一群工作制度,利用12368短信向当事人推送立案、分案等重要节点信息。目前正在重点推进与市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的联动机制建设,构成首府“点对点”基础查控网络。

市人民检察院今年已发布程序性公开信息735条。建立了全市检察侦察人才库,成立检察侦察指挥部,整合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制定了《2024年度检察侦察工作考评细则》,并将基层院立案作为年底考核指标,从而推动基层院立案。

市公安局改版升级了“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互联网网站,全面提升全市公安机关警务公开、服务民生等工作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公安机关累计发现本地区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66起,已全部整改,发现典型案例13起。

市司法局管辖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均建立了执业档案,实现信息共享。每年定期对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以及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年度考核。此外,实现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执业档案电子化,全市5家公证处、114名公证员已建立公证诚信档案;推行“首问责任制”,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春潮澎湃展宏图

沧州市沿海经济发展综述

(2024年4月2日)

春回大地,生机勃发,渤海湾畔海风轻拂、景色怡人。位于沧州东部的黄骅港,巨轮穿梭、汽笛长鸣,一派繁忙景象。今年前两个月,黄骅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890.29万吨,同比增长14.42%。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全市上下围绕加快沿海经济强市建设,向海发展、向海图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抢占新赛道、培育新优势,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精准定位,向着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加速前行。

一、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港口建设持续发力

沿海临港是沧州的最大优势,也是发展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去年5月11日,***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明确要求“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

使命,因艰巨而显崇高;时代,因担当而铸辉煌。

一年来,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好***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把港口作为推动沿海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不遗余力推动黄骅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功能和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

聚焦“我们有什么、到底缺什么、问题是什么、应该怎么办”,我市深入研判、精准施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综合港区泰地液体化工码头和罐区工程、散货港区矿石码头一期(续建)工程、煤炭港区3号4 号通用散货码头工程等项目如期建成……

港口对腹地的牵引,对产业链的融合支撑和更深更广开放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依托港口龙头带动作用,黄骅港持续推进集疏运体系建设,总投资5.7亿元的液化管廊项目、南疏港二路改造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工;总投资37亿元的邯黄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中心站项目(港外编组中心站)、综合物流园铁路专用线等项目扎实推进。

在此基础上,全力实施港口转型工程,推动港口运输功能向海陆双向辐射、多式联运集成、区域协同发展枢纽港转变。深化与上港集团合作,开通黄骅港至上海港集装箱班轮航线;依托“西北内陆—东南沿海”集装箱公铁海联运示范工程,成功开通运营6条海铁联运主力干线,挂牌运营内陆港达到8个;开启河北省中欧班列“公铁海”联运新模式,黄骅港国际化水平和对外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二、抢占新赛道,培育新优势,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沿海,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沿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创新、质优和先进生产力。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近年来,我市深耕沿海经济“高产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向“新”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力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河北科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橡胶防老剂生产线高速运转。

“从航天轮胎到运动鞋,都要用到橡胶。而要生产橡胶,就离不开橡胶防老剂。”公司副总经理邢生凯说,在橡胶工业领域,防老剂虽然用量小,作用却大,性能优异的橡胶防老剂不仅能改善产品性能,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而且能够延缓产品老化降解、延长使用寿命。

抢占橡胶工业产品新赛道,科技创新是制胜的关键。邢生凯介绍,2020年3 月,公司投资建设橡胶防老剂项目。2022年底,项目投入试生产。这个项目采用超声辅助合成等技术,解决了微纳米材料工业化生产中易团聚、粒径分布不均等关键技术难点,产品属国内首创。如今,橡胶防老剂生产线产能达到每年1.5万吨,两条生产线每天都是满负荷生产,产品供不应求。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以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沧州大化年产20万吨双酚A、嘉好粮油二期、旭阳化工己内酰胺扩建等项目部分投产或试生产,德谊科技生物可降解新材料、诚信山立系列产品、慧源化工混合脂肪酸精加工、八亿时空高级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等项目加快推进。

围绕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后发优势,科迈橡胶新材料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四友叔碳新材料一体化、博翔特种石墨碳基新材料产业链延伸,德润500兆瓦渔光互补智慧能源等项目顺利推进。

围绕培育县域特色产业,荣泰、安迪、宏泰、信诺立兴等4家企业获得2023 年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专项资金,五金模具产业被评为2023年度河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推荐新欣园、广祥药业等8家企业申报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

同时,结合实际产业需求,我市先后与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组建4家省级“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与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成果转化基地,打造全链条全要素科技孵化体系。全力打造和培育创新主体,认真落实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7家、“专精特新”企业12家、科技领军企业1 家。

三、向外而强,扩大开放,开启合作共赢新篇章

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畅通的重要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已成功举办五届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开启了沧州对外合作的新纪元。以论坛为纽带,密切了沧州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往来。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上,通过前期对接洽谈,论坛共达成合作成果109个,总投资636.36亿元人民币。

河北嘉好粮油有限公司是由美国嘉吉集团在港城产业园区投资成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随着河北嘉好粮油有限公司二期项目的投产,公司产能由原来的日加工5000吨大豆增加至日加工10000吨大豆,实现了产能翻倍的重大举措,河北嘉好粮油有限公司成为嘉吉在全球最大的粮油加工厂之一。2023年,公司完成营业收入114.2亿元,同比增长42%;工业总产值完成115.4亿元,同比增长37.9%,首次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

开放引领发展,合作共赢未来。如今,开放合作,共赢共享,已成为对外彰显“开放沧州”的重要标志。

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部署,我市多次组织市县领

导干部到上海、福州、宁波、青岛等地学习考察,进一步开阔视野,以“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标准,推动各项工作增比进位。同时,聚焦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央企、大型国企,京津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上海港、宁波港等先进港口,全面梳理各方优势、先进做法等,寻求对接点、共赢点,进一步加强对接合作,开展精准招商。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明珠商贸城和国际服装生态新城等项目示范效应,加快建设央企制造业板块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重要产业聚集地,着力承接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业转移项目。积极对接雄安新区,充分发挥任丘、河间、肃宁、献县区位和产业优势, 推进任丘雄安自贸区协同发展区、雄安新区产业·肃宁协同园、沧东雄安新区新材料管道园建设,促进产业协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雄安新区制造业协作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清洁能源保障基地。

培育新动能、抢占新优势、跑赢新赛道。乘着时代的春风,沧州这艘发展的巨轮,正开足马力,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搭建栖凤“梧桐树”  打造人才“蓄水池”

濮阳市强力推进招才引智工作综述

(2024年4月11日)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科研服务工作中的定位和方向。今后, 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投身科学院和对口企业的各项创新活动,为濮阳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在4月3日市科学院举行的新职工培训交流会上,韦彭祥、白圆圆等10名新入职人员这样表示。

他们是市科学院首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之前在南京、天津、北京等地工作,通过高层次人才招聘渠道入职市科学院。这也是我市着力构建人才“蓄水池”采取的具体举措之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而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工作,在市科学院成立之初就确定构建人才“蓄水池”,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强大保障。具体来说,就是核定300个专项事业编制用于招纳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并在全省率先提出“编制在院、服务在企”引才模式,给广大高层次人才吃下“定心丸”。

作为豫北的一座小型城市,我市一定程度上存在“引才难、用才难、留才难”的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我市以思路更新引领机制革新,努力打造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高效的引才用才环境——

搭建信息需求交流平台。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在全省率先发布“濮阳全球产业人才地图”,打造汇集1.1亿+创新人才的数字化智慧引才系统。对内兜清全市主导产业“家底”,对外链接国内外龙头企业、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创新平台等资源要素,形成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一张网”,建设矩阵式专家智库,服务企业精准匹配人才、靶向引才,打通“供给端”“需求端”。今年以来,借助人才图谱数据支撑,市科学院与43家紧密共建企业开展精准招才对接活动10余次,引才精准度和成功率实现跨越式提升。

发挥编制引才吸引力。市科学院紧盯全市产业需求,首批招引10名双一流高校硕士研究生,编制在院、服务在企,专编专用、动态调整,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这批人才培养成企业用起来得心应手、促进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和未来濮阳推动科技创新的中坚骨干。

柔性引进高层次团队。“市科学院积聚全省优质资源,有了他们牵线搭桥, 我们与院士专家之间的联系就是‘零距离’。”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建平表示:“市科学院帮助我们联系了中科院过程所王耀红博士团队,引进国内首套技术工艺吡啶加氢固定床生产派啶,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市科学院通过兼职挂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特聘研究员等方式, 柔性引进5个教授团队来濮工作,促成“羟基聚丁二烯液体橡胶项目”等在濮转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不仅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努力形成引来“一个人才、壮大一方产业”的最大质效。

对于创新人才来说,事业是吸铁石,平台就是梧桐树。我市聚焦科学前沿问题和战略需求,在化工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全力建设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创建省实验室。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楼阳生莅濮调研指示精神,由市科学院牵头,仅用3个多月的时间,成功创建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实现我市省实验室创建“零的突破”。同时,将该实验室与市科学院一体建设、一体发展,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任实验室主任,积聚中科院林化所、省科学院、郑州大学等16家高校、科研院所的20余名院士和专家,为我市引进培育高精尖人才打下更为坚实的硬件基础。

加强市科学院建设。作为建设“创新濮阳”、打造中部地区创新开放高地的“一号工程”,市科学院高度注重自身平台建设,并于2023年完成3个自建平台揭牌:以绿色化工、高分子材料为定位,建设化工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赋能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定位,建设工业互联网重点实验室;以黄河中下游生态治理为定位,建设黄河中下游资源生态重点实验室。这些自建平台,有效提高了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促进院企深度融合。市科学院与我市重点企业合作建设43家科技研发机构, 积极探索实施“企业出题、科学院解题”新模式,紧盯我市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科技创新的难点、堵点,先后选派9名研发人员与企业组成联合战队,共同开展 8个课题的研发,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与君恒生物合作共建河南省生物质液体燃料创新中心,共同开展绿色低碳生物燃料技术研发,以地沟油、潲水油等废弃油脂为生产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和可持续航煤生物燃料(SAF),附加值提高了10倍以上。今年1月,我国首次100%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发动机试车成功,一

举填补了国内空白。市科学院与重点企业的紧密型共建,不仅解决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也让机关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实践经验、练就了过硬本领。

搭好筑梦台,逐梦人自来。我市不断打造“引、育、用、留、储”全链条最优人才生态,推动人才集聚和产业升级联动发展,主导产业发展到哪里,人才工作就布局到哪里,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让越来越多的“千里马”在龙都大地竞相奔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濮阳实践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答好“三道题” 交出根治欠薪“高分卷”

雅安市根治欠薪工作五周年综述

(2024年4月9日)

今年2月,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通报了2022年全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情况,我市被评定为A级排名全省第四,这也是自省政府2018年开展此项考核以来,我市连续五年被评定为A级,始终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年年实现春节前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保障农民工安“薪”过年;

代表四川省政府接受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助力四川挺进A 级,实现历史性突破;

……

2019年以来,全市主动监察用人单位9169户,办理各类案件数987件,处罚金额141.36万元,为19407名劳动者追发工资待遇8762.8万元。

A 级背后

答好机制保障“填空题”

先后出台《雅安市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办法》《企业工资支付监控预警机制》《法律援助律师进工地强化农民工维权联动协作机制》《雅安市联合惩戒反馈机制》《雅安市拖欠农民工工资网络舆情联动处置机制》《雅安市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犹如一颗颗“定薪丸”让农民工更安心

“真的是有给自己撑腰壮胆的感觉,千里迢迢都给我们解决了,在外务工不用担心拿不到工资。”提起两年前,我市人社部门助其拿回工资一幕,芦山县宝盛乡中坝村的何兴兰记忆犹新。

2021年3月,芦山县宝盛乡中坝村干部李张向我市人社部门反映“中坝村村民何兴兰等16人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建筑工地务工被欠薪58242元”的线索, 我市人社部门及时启动部际联动和区域协作机制,帮助村民悉数追回了工资, 得到群众广泛赞誉,李张还写来了感谢信。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要做好根治欠薪工作,就得先健全体系。

如何在这道机制保障的“填空题”上拿下高分?我市用一系列政策来护航

——

先后出台《雅安市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办法》《企业工资支付监控预警机制》《法律援助律师进工地强化农民工维权联动协作机制》《雅安市联合惩戒反馈机制》《雅安市拖欠农民工工资网络舆情联动处置机制》《雅安市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犹如一颗颗“定薪丸”让农民工更安心。

机制保障拿下高分的同时,我市向“满分”努力着。

我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由人社、住建、交通、水利、公安等单位参加的治理欠薪工作专班,合力推动治理欠薪工作高效运行。

将工程建设项目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纳入全周期管理,定期开展根治欠薪会商调度,对欠薪隐患进行监测预警,向县(区)政府和相关单位发出提醒函, 督促在建工程项目规范用工,严格实名制管理,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

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听取审议市政府根治欠薪工作,提出建议意见。纪检部门也开展工资保证金清理专项行动,开展欠薪问题监督工作,推动解决群众“痛点”问题。

同时,我市创新工资支付承诺监督机制,组织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共同签订《项目工资发放确认书》,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按承诺时限提前介入、按时核查、前端化解。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信息化,成为我市拿下这道“填空题”的关键。“201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发农民工工资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保障在

建工程项目农民工工资支付从开工、施工至竣工全过程的实时监管,该系统在全省推广使用。”市人社局劳动关系与监察科科长黄永介绍, 我市还开发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集现金存储、银行保函、保证保险、工程担保四位一体的线上办理模式,实现了政策宣传、网上办理、到期预警、退还提醒、统计查询等功能。

同时,采取“一降低、二替代、三简化、四网办”的工资保证金差异化存储机制,为企业减少资金占用约10亿元,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A 级背后

答好劳动监察“简答题”

我市以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为抓手,扎实开展根治欠薪“夏季行动”、“集中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飓风行动”“雷霆行动”“冬

季行动”等专项行动实行市县领导“包案”、劳动监察员“包片”、镇街“包点”、村(社区)“包人”,通过责任制、清单制、项目化“两制一化”模式, 将治欠责任落实到人头、落细到最小单元,实现项目有人盯、案件有人管“太感谢他们了!否则我不知道怎么办。”此前,王某在汉源县一家汽修厂工作一个月后离职,汽修厂经营者拒不支付工资。眼看追讨无望,他找到了汉源县劳动监察大队投诉。

工作人员接到线索后,立刻联系该汽修厂经营者,向其宣传工资支付政策, 并讲解了不及时支付工资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当天,汽修厂经营者支付给王某一个月工资4200元。

同年11月,石棉县人社局收到石棉县某地质灾害生态恢复项目拖欠绿化养护班组2人5000余元的投诉,并收到农民工提供的考勤记录。

石棉县人社局立即与该项目承包公司联系,承包公司表示工资已全部发放完毕,不存在拖欠。随后,在石棉县人社局的要求下,经施工现场负责人与公司相关负责人核查,确认该考勤记录属实,石棉县人社局立即要求该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当年11月30日,该公司将拖欠的5000余元工资支付完毕。

见微知著,个案中的点滴变化,映照出我市各级各部门在根治欠薪过程中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

“欠薪”投诉一触发,如何快速及时处置,让农民工第一时间领到工资? 处置手段是保障。我市以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为抓手,扎实开展根治欠薪“夏季行动”、“集中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飓风行动”“雷霆行动”“冬季行动”等专项行动。

重点检查一批在建工程项目,督查督办一批重大疑难案件,抽查处理一批欠薪投诉线索,惩罚一批欠薪企业,办理一批非法讨薪、恶意欠薪治安案件。

完善农民工欠薪案件快立、快审、快结机制,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的,当即签订调解协议,锁定支付金额、支付时间、支付方式等内容,让农民工第一时间拿到工资。

市、县两级在本地线上线下公布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电话,节日期间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建立信访维权、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一体化联动协调处理机制。

此外,我市还实行市县领导“包案”、劳动监察员“包片”、镇街“包点”、村(社区)“包人”,通过责任制、清单制、项目化“两制一化”模式,将治

欠责任落实到人头、落细到最小单元,实现项目有人盯、案件有人管。有决心还得有力度。

我市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检查,加强对人才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招工的监督,营造公平、规范、竞争有序的就业环境。

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提高维权渠道知悉度,营造尊重劳动、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A 级背后

答好执法为民“附加题”

我市开辟“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或聘请法律顾问帮助维权,联合住建、工会等部门开展集中联合接访,推行工作人员坐班,全天候接受农民工维权咨询,对讨薪诉求当场受理、当场指派、当场处置,多管齐下快速有效化解欠薪案件我市以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为重点,联合开展农民工工资拖欠“清零”百日行动,开通24小时举报投诉电话并向社会公布在我市的不少建设项目现场,务工人员都需要“刷脸”进入工地,每名农民工都进行了实名制登记,签订了劳动合同。项目开设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确保劳务费用专款专用,工资每月直接打到农民工本人银行卡上。

一系列制度的落实改变了过去包工头拿钱跑路、农民工四处讨薪的局面, 也避免了扯皮现象的发生。

这也是我市做好执法为民“附加题”的生动体现。

“附加题”的答题技巧就是时时刻刻把治理欠薪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我市开辟“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或聘请法律顾问帮助维权, 联合住建、工会等部门开展集中联合接访,推行工作人员坐班,全天候接受农民工维权咨询,对讨薪诉求当场受理、当场指派、当场处置,多管齐下快速有效化解欠薪案件。

通过欠薪线索核处管理系统、官方微博、微信、网站、书记市长信箱、24 小时举报电话等,一点举报,实时受理。五年来,共处理信访件684件,办结国务院欠薪平台欠薪线索2964件,为3832人追回工资4903万元。

而对新就业形态的服务保障也是答好这道“附加题”的关键。

我市以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为重点,联合开展农民工工资拖欠“清零”百日行动,开通24小时举报投诉电话并向社会公布。

同时,在省级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芦山县、石棉

县,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下新就业形态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切实保障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平台企业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在答好“三道题”后,我市根治欠薪工作不断“换挡增速”。

五年间,我市圆满解决耗时十年的国务院督办的天全县大唐公司欠薪遗留问题;筹集资金1442万元,妥善处置宝兴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小水电退出农民工工资遗留问题,让我市根治欠薪工作有了“加分题”。

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表扬为农民工权益维护和根治欠薪先进市;2020 年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被评为全国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成绩突出单位,2022年市人社局被表彰为“全省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先进集体”, 3个集体、6名个人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全省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先进集体、个人。

誓将“欠薪虎”关进笼子是我市人社部门的工作目标。

今后,我市人社部门将强化源头预防、动态监管、宣传引导、失信惩戒等举措,加大对恶意欠薪、非法讨薪的打击力度,继续吹好监督“前哨”,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守好农民工“钱袋子”。

大力培植财源  促进高质量发展

浚县财政局 2023 年工作综述

(2024 年 4 月 2 日)

刚刚过去的2023年,对浚县来说极为关键、极不平凡。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浚县财政局全面贯彻各级经济及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坚决扛稳政治责任,大力培植财源、狠抓综合治税、加强重点保障、深化财政改革,扎实推进积极财政政策落地见效, 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支持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财政保障, 在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大考中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党建引领、凝聚动力,夯实财政队伍根基。全面落实党建责任制,坚持党组带头,以上率下,推动机关党建迈上新台阶。聚焦注重思想教育、规范组织建设、强化思想引导、全面从严治党、抓牢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年初组织召开财政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各项任务逐条落实到责任科室、明确到人。

强化认识、加强学习,提升履职业务能力。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局党组会议学习研究的重要内容,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民主生活会和班子成员述职报告重要内容,形成党组书记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党组其他成员分口负责的工作格局。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抓手,举办主题“道德讲堂”,开展“六文明”等志愿服务活动达百余次,连续五届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压实责任、突出主业,保障财政平稳运行。紧盯全年目标任务,加大收入征管力度,全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8.09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效保障改善民生,2023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5.64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完成26.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2%;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充分发挥资金效益。2023年共偿还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7.46亿元。科学谋划项目,全年共通过省财政厅评审入库项目20个,发行新增专项债券资金5.89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5个项目。

守牢底线、争先晋位,促进财政高质量发展。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的指导方针,压减一切不必要支出,提高对“三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节省资金优先用于“三保”支出;预决算公开取得新突破,2023年4月省财政厅通报2021

年度全省县(市)预决算公开度排行榜中浚县在全省102个县中排名第5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2023年不惧风险挑战,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成之惟艰。跃动的数字背后, 是全县上下埋头苦干、团结拼搏的坚持,是全县财政系统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努力。

2024年牢记重任在肩。“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各级经济及财政工作有关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锚定目标、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浚县实践作出财政贡献。”浚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士超表示。

党徽熠熠亮校园

许昌市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推进综述

(2024年4月8日)

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这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我市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2023年以来共选取了35所学校作为试点,聚焦“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着眼点,瞄准“健全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这一关键发力点,夯实“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这一核心支撑点,站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终极落脚点,稳慎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把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一、党组织成发展舵手

今年3月28日,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在许昌科技学校召开全市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部署会,对全市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全面推动。会议要求,全市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职责任务、建强战斗堡垒,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 进一步增强落实责任的意识,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部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统筹指导各县(市、区)成立领导机构,制订工作方案,建立由市到县再到试点学校、纵向到底的工作落实机制。组织召开各级工作动员会、培训会、推进会,重点面向试点学校领导进行政策解读和工作指导,做到理解准确、落实规范。运用科学工作方法,通过3次网络问卷调研、为期4个月的两轮逐一走访调研和不定时的线上线下抽查指导,以及建立工作负面清单逐项问效等手段,不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目前,35所试点学校中,14所党组织设置为党委、党总支的学校完成书记、校长分设,占同类试点学校的87.5%;15所党组织设置为党支部的学校完成专职副书记配置,占同类试点学校的78.9%。所有试点学校均实现党建工作机构独立设置并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党组织已成为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舵手。

二、树典型、传经验、作引领

在全市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部署会上,许昌科技学校进行了交流发言。“自被上级选取为试点校后,我校党委深入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在惠及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许昌科技学校校长李晓青说,该校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明确了发展方向;打造了“党建”“廉建”特色品牌,筑牢了学校发展根基;坚持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学校发展动能; 实施“党建+”工程,提高了学校发展质量。

在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中,我市非常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注重经验的提炼推广。对于在工作中发现的党建特色做法,我市积极及时通过工作会议、网络平台进行推介,如长葛市颍川路学校的“三双”(双建、双培、双带)“三正”(正德、正行、正书)党建品牌、长葛市董村镇中心小学的“儒雅教育”文化品牌、禹州市郭连镇第二初级中学的“党员名师工程”等,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一校一策擦亮党建品牌

清明节前,我市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展多种多样的清明祭奠英烈活动。4月1日,市三高的党员活动室内,该校校长张琳为高中生上思政课。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许昌党组织的发展,从抗日战争中的许昌保卫战到解放战争中的许昌城六次解放,张琳娓娓道来,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张琳表示,该校领导班子会借助中国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心理健康等主题教育,旨在让学生在主题教育中健康成长,发挥好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作用。

市三高对标对表稳慎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扎实推动党建与学校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艺’心向党五星育人”党建品牌持续擦亮,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动能。

在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中,我市进行强有力的指导督促,引导各县(市、区)各试点学校根据本校党组织设置实际情况,按照标准和要求, 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方向一致、要点不一、特色不同的试点工作方案。按部就班,指导试点学校从基础上明确组织职责定位、优化学校组织设置、健全完善议事规则、建立完善沟通机制;从运行上强化组织科学决策、探索固强补弱模式、加强工作督导检查、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各试点学校结合实际,对标

对表改革要求,梳理诸如学校章程不切实际、党建清单内容单一、组织设置不健全、党政班子职责不清、沟通机制缺乏、议事决策无序等问题,理清重点难点,分门别类建立问题台账,逐一研讨解决措施,逐项落实,稳步推进。

四、打造党建、办学同心圆

就在张琳为学生上思政课的同时,市六中的知耕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课正在进行。这是一块设置在楼顶平台的空地,面积约500平方米,被小路分隔成了若干块,一群学生手持铁锨、锄头等农具,在老师的带领下松土。

“知耕园是专门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而设置的。”市六中校长王顺平介绍,每学期,每个班划分责任田,学校选聘有生产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根据不同季节开展种植活动,让学生们体验翻地、施肥、平整土地、栽种和采摘果实等劳动环节。

作为我市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学校,市六中将党建工作与五育并举相结合。在德育方面,该校构建了立体式的德育教育体系;在智育方面,通过“五个有效”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在美育方面,开展“美育建设特色年”活动,在各学科开展美育融合活动;在体育方面,通过开展阳光大课间,丰富课外活动,以一系列体育比赛增强学生体质。

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已经在我市各试点学校牢牢扎根, 党组织建设与学校的中心工作形成了同心圆。各级各类学校把抓好学习德育工作、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党组织重要任务,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作为试点工作的重要检验标准,推动领导体制改革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此外,我市教育部门还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改革方向和重点任务,聚焦选优配强学校领导班子、建章立制完善学校治理体系、规范落实展现治理效能等关键步骤环节,由面及点、由浅入深进行调研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建立清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成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工作得到有力推进。

砥砺奋进五年路 满弓拼战再出发

山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五周年工作综述

(2024年4月3日)

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时刻。2019年3月20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式挂牌成立,至今已满五周年。

五年以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紧紧围绕“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目标定位,有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褒扬纪念和军休工作、安置就业、新时代双拥工作,尊崇氛围日趋浓厚,不断开创退役军人工作新局面, 让退役军人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成色更足。

一、党建引领退役军人思政工作走深走实

做好退役军人工作是时代所需、现实所需、事业所需。五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成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议军会议、党管武装工作会议、军地联席会议等,军地需求“双清单”制度,定期召开双拥工作专题会议,确保双拥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纪念,是对历史和先辈最好的尊崇。五年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作用,接待前来祭扫瞻仰参观群体1000余批次、2.07万余人次,接待异地祭扫群体50批次、149人次。

扎实推进烈士褒扬纪念和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利用开发工作,总投资1276万元的山南烈士陵园升级改造项目竣工投用。定期开展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坚持常态化开门搞教育,大力弘扬宣传英烈精神和革命先烈事迹。2019年,山南烈士陵园荣获“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称号。

二、精准施策退役军人就业渠道持续拓宽

促进退役军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是实现“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必然要求。五年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全面落实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开展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6场次,参训退役军人220人,举办退役军人及军属专场招聘5场次,172家企业参与招聘并提供岗位2067个,1100名退役军人和军属达成就业意向。

积极开拓公益性岗位、铁路护路人员、消防员等就业岗位,协调税务部门、金融机构,积极落实退役军人创业财税、金融优惠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全市4476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118名退役军人实现创业。

大力实施“乡村育才聚才”行动。引导和支持退役军人回乡带头致富,选拔优秀退役军人发展成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着力推动“兵支书”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储备“领头羊”和“排头兵”。

五年里,山南市军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荣获自治区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退役军人加律荣获自治区2023年度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先进典型荣誉称号。一项项成绩背后,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一个个务实的举措、服务提升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实效的生动实践。

三、以人为本尊崇关爱氛围日益浓厚

2020年,退役军人索朗达杰荣获首届“十大国门卫士”称号;2019年,退役军人晋美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五年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大力挖掘退役军人典型事迹,加大宣传力度, 不断激发退役军人建功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开展“科技拥军、教育拥军、文化拥军和法律拥军”等活动,支持部队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结合自身实际,全面落实转业军官、退役军人、军休人员等移交安置任务,不断提升褒扬军休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严格落实各项抚恤优待政策。完成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建档立卡8318 人,制发优待证6942张。落实抚恤补助资金2675.55万元、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40.43万元、义务兵家庭优待3498.76万元。扎实做好“三大节日”“八一” 等重要节日期间走访慰问“三属”、革命伤残人员、60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军人、军休干部、困难优抚对象等工作,共走访2.56万人次,发放慰问金1582.14万元。

精准落实阳光安置政策。圆满完成385名计划内退役军人安置任务。协助自治区落实基本退役金19.68亿余元。落实符合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待安置期间待遇资金6万余元。申报缴纳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医保资金1.6亿余元。落实军休干部无军籍待遇资金4500余万元,逐月领取退役金待遇资金788.17万元。

四、夯基固本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强化

“服务就是要做到便捷、贴心”。五年来,全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运行进入了“快车道”。

——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挂牌成立市、县(区、市)、乡镇(街道)、村(居)“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105个。完成各县(区、市)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51个乡(镇)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站)示范创建。

桑日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被评定为自治区四星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隆子县列麦乡退役军人服务站被评定为自治区四星级退役军人服务站,浪卡子县浪卡子镇、加查县安饶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被评定为自治区三星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同时,成立市级法律援助站1个,县级法律援助站9个,为打通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力支撑。

——示范引领“走前头”。通过微山南官方等媒体平台,推出《山南退役军人有话说》《赓续六十载的鱼水深情》《军民一家亲》等歌曲作品和大型民族歌舞剧《信-党的光辉照边疆》,宣传拥军优属光荣传统。扎实开展国防教育主题活动1000余场次,将国防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中小学年度教学计划, 确保国防教育走深走实。

2020年,隆子县玉麦乡人民政府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错那市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2021年,山南市、隆子县、错那市、洛扎县、贡嘎县荣获“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特色建站“树品牌”。全力打造我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品牌,组建成立市级、县(区、市)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12支,组织开展为老兵服务、应急救援、便民服务、国防教育、征兵宣传和双拥共建等活动260场次,营造尊军爱军浓厚氛围。

翻开这五年的成绩单,一组组数字、一串串足迹、一份份荣誉的背后,是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结下的累累硕果。

展望新时代,逐梦新征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持续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努力推进全市退役军人事业再攀新高峰、再创新佳绩, 奋力谱写全市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护好一方“净土”  共筑美好家园

呼和浩特市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综述

(2024年4月9日)

清明假期第一天,新城区哈拉沁生态公园人头攒动,许多市民和游客在这里放风筝、露营、拍照。“趁着春光正好,带着孩子来看看山、看看水,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魅力。”市民张雨晴举着手机拍个不停。张雨晴口中有山有水的哈拉沁生态公园在几年前还是一个尘土飞扬的采沙深沟,如今则是拥有人工湖、观景平台、凉亭以及120万余株各类树木的万亩生态公园。

哈拉沁生态公园的蝶变,是呼和浩特加强土壤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持续开展污染源排查整治,重点推动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等源头管控, 抓住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聚焦突出环境问题,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序推进,为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扎实推进,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调查是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工作和重要环节,对进一步摸清土壤污染状况及环境风险底数、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夯实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顺利完成此项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对全市土壤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摸排,将我市17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 督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严格履行法定义务。2023年,17家企业圆满完成年度自行监测和风险隐患排查任务。

强化监管,强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市生态环境局创新出台《呼和浩特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督管理细则(试行)》,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土地收储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并会同市自然资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强化重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联动监管工作。

严格准入,全面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扎实推进土壤污染调查评估,持续加强污染地块管控工作,完成农用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动态更新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启动武川县4个优先管控类污染地块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估项目。全市污染地块和“一住两公”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耕地污染地块保持“零存在”。源头

管控,从严落实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措施。完成20个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任务,印发实施《呼和浩特市畜禽污染防治规划》;完成52个黄河流域“清废行动”问题点位整改。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完成废旧农膜回收337万亩,年度回收率达到83%;启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试点工作,化肥、农药持续减量增效。全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控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稳定在100%。

2023年,我市争取到农林水生态工程专项资金9722万元,易地扶贫搬迁扶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工代赈领域资金5052万元。建成绿色矿山24个,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全部关停退出,完成国土生态修复治理225万亩。“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建淤地坝1000座,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00万亩, 改造坡耕地100万亩,有力推动了现代农牧业提质增效。

下一步,我市将动态更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开展耕地周边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实施重点规模畜禽养殖场、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调查。深入推进区域地下水环境调查及管控,完成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地下水环境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估,全面启动国家首批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管控治理试点工作,推动托克托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详细调查。加强历史遗留矿山污染调查成果运用,组织开展56座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74座尾矿库环境风险调查,推动历史遗留矿山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和尾矿库治理。加快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和污染监测评估体系,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及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水平。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遏制水位持续下降趋势,不断推进全市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切实保障人居环境健康。

极边之城繁花盛

腾冲市推进“双拥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综述

(2024年4月3日)

近年来,腾冲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及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拥军优属光荣传统、拥政爱民优良作风, 连续4届被命名为“云南省双拥模范城”。

一、军地携手,共创双拥示范城

按照军地携手同心、政府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腾冲市在“双拥模范城市” 创建工作中走出了一条以感情为基础、教育来引导、法规作保障的双拥创建新路子。

腾冲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43家单位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通过军地协调工作机制,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全市双拥工作“一盘棋”。

具体工作中,腾冲市由市长带队专程到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云南省军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专题汇报腾冲创建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建议。

将双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十四五” 规划等,做到双拥工作优先议定、双拥经费优先保障、军人问题优先解决、军队发展优先支持、军人事务优先办理。

严格落实党委议军会、军地座谈会、国防动员会、退役军人工作会等制度, 建立双拥创建任务清单交办、问题整改督办及专门问题协办等制度,巩固提升军地共建、军民共建等双拥制度。适时召开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双拥工作情况汇报,谋划双拥工作重点,解决双拥共建难点,为创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持续深入推进社会化拥军工作,全面落实优抚政策,深化双拥共建,突出尊崇优待,积极争取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拥军优属工作,不断密切巩固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时期军政军民关系。

着力突破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难题,对腾冲市内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情况摸底造册,对军创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摸清企业现状,

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帮助企业发展,带动退役军人就业。

搭建桥梁促就业。对腾冲市内的公司、企业、个体经营户、小区物业管理及各类协会用人需求、招人时间对接协调,结合退役军人专业特长、综合素质、就业意向,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搭建就业平台,做到信息及时准确,畅通就业渠道,促进就业。

解决好部队官兵“后路、后代、后院”等“后顾之忧”。3年来,腾冲共接收退役士兵366人,对符合政府安置工作的60名转业士兵按时安置到机关事业单位,10名转业干部安置到市直部门行政岗位,对自主就业的292名退役士兵发放了一次性经济补助共计269.9万元。协调落实军属工作调动8人,随军随调2人。妥善安置随军家属10人,出台《腾冲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实施办法》,解决军人子女入学入园62人。

二、拥政爱民,续写军民鱼水情

驻腾部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驻守一方、稳定一方、造福一方”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争当“三个先锋”,为驻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驻腾部队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争当急难险重任务的“主力军”, 以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社会和谐为己任,冲锋在强边固边、抢险救灾、消防救援、维稳反恐第一线,多次参加森林扑火、防洪防汛、抗击泥石流灾害、高黎贡山武装巡护等重大任务,誓死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常规军”。把维护驻地社会稳定摆在首位,积极配合地方开展扫黑除恶和扫黄打非、疫情防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边境安全巡查等活动,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持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大局,争当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

腾冲市人武部与团田乡小丙弄社区“结对子”,用心用情解决小丙弄社区面临的各类问题,带动小丙弄社区发展,将小丙弄社区打造成“军民共建小康村”。

驻腾某部到马站乡开展爱心捐赠和教育帮扶、医疗帮扶活动,积极支持参与地方乡村振兴工作。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将明光镇自治完小命名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为学校解决建设资金80万元,捐赠10万元的学习用品,并主动牵线搭桥,初步达成明光自治完小与北京西城区雷锋小学结对共建,共同续写双拥情。

“在腾冲,驻腾部队官兵参与抢险救灾、强边固防等任务,参与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累计向困难群众、对口帮扶小学、地震灾区捐款30余万元,为学生讲授国防课300余学时,累计为驻地群众义务防病治病达6000余人次等。” 腾冲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邵加志介绍。

三、拥军优属,铺就军民团结路

腾冲市坚持问题导向、特事特办、急事先办的原则,聚焦重点工作,千方百计为部队解难题、办实事。

出台和落实好《腾冲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腾冲市优抚对象帮扶援助实施办法》等优抚政策,发放优抚资金680多万元,实施1.5万余人次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帮扶1100余名困难优抚对象,发放资金258.8万元。3年来,全市共发放光荣牌454块、送立功受奖喜报151人次,发放奖励金31.4 万元。

建成腾冲革命烈士纪念馆,并将其打造成集革命烈士纪念地、初心使命教育地、红色文化传播地于一体的红色地标。如期举行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缅怀烈士功绩、弘扬烈士精神,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深度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积极搭建腾冲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体系和价值创造体系平台,在腾冲启迪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建立了腾冲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培训(实习)基地。

目前,基地入驻(入孵)军创企业(团队)13个,投资、担保、贷款金融机构3家,可为军创企业提供全程化、个性化、专业化且实用有效的创业帮扶。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退役军人创业为重点,逐步将腾冲国府文化公司打造成国防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进一步营造培植国防教育。

按照“五有”标准,提升好服务能力,率先在保山市完成市级、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为退役军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积极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打通服务退役军人“最后一公里”。

腾冲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于2020年被省厅授予“全省十佳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称号,2021年被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单位”。腾冲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荣获“2023年度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信访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是春节后腾冲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收到

的一大喜讯。

四、深化共建,架设军民同心桥

坚持“有深度、塑精品”的原则,串联腾冲地标特色,紧扣双拥主题持续深化军地共建。在全市打造1个双拥社区、1条双拥路和双拥街、1个双拥公园、1个军民共建小康村、1座双拥林、1片双拥草场、2家双拥医院、3个军民团结示范点、4所双拥学校的传统双拥工程,进一步加强军地双方的交流,使双拥工作氛围日益浓厚,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由驻地部队、边境乡镇、海关、边检、边管、民兵、预备役组建“国门大党委”,统筹推进新时期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以新应新、主动思变,积极探索构建常态化务实高效的强边固防体系,制定完善军地协调、联防联控、联席会议、联防值班、情况通报、情报会商、训练演练制度,通过制度机制促联动,形成“党管、政建、警用、军联、民参”的联动格局,共同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守护着祖国西南大门的安宁。

医院、学校、社区、单位、企业积极与驻腾部队大力开展“军民同心共建美丽家园”“军民鱼水情助学暖人心”“军民共建植新绿双拥永续鱼水情”“八一送关怀致敬最可爱的人”“送政策进军营”“进军营送温暖军民同心共联欢” 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双拥共建活动,持续巩固军民共建成果和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

拥军妈妈杨会春老人虽已过世,但其拥军精神得以继承发扬,她的孙媳妇韩凤芹主动承接起每天为驻腾部队做一双军鞋垫。目前,她们为驻腾部队赠送军鞋垫300余双。芒棒镇张家村成立了“会春志愿队”并在村委会专门打造一间“会春绣房”,供志愿者们绣鞋垫。同时,设立绣花鞋垫展示柜,让游客到绣房体验学习绣花鞋垫,或买走喜欢的鞋垫,所得全部作为拥军爱心基金。

驻腾某部与明光镇自治完小结成军民共建单位,将学校打造成双拥共建学校精品示范点,学校被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示范带动其他驻腾部队与驻地学校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五、创新模式,共谱全民拥军曲

腾冲市积极创新拥军模式,在全社会着力营造拥军氛围,谱写新时代拥军欢歌。

深入宣传激发爱国拥军热情,“学习强国”保山学习平台与腾冲市联合推出“腾冲‘双拥’”系列作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视角、全方位宣传推

广腾冲在戍边卫国、拥政爱民、全民拥军的故事,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机场、汽车站设置“现役军人、残疾军人优先”标识,在高速公路出入口设置“军车免费通行”标识,在医院设置“现役军人、优抚对象优先”服务标识或“现役军人、优抚对象绿色通道”,在公园、博物馆和景区、景点设置“现役军人、残疾军人、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门票优待”标识。

腾冲市还在重点交通枢纽(站点)、繁华商业地段、重要办公楼、城市广场等重点场所,乡镇机关、文化广场和人员聚集的地方进行设置双拥宣传标语、广告。

制定《腾冲市拥军酒店、民宿工作方案》深入挖掘酒店领域拥军潜力,成立了拥军酒店、民宿联盟,着力提升双拥工作广度、丰富双拥工作维度,推动双拥事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腾冲市加入拥军酒店、民宿联盟已达113家,入住的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可享受折扣优待;全市43个A级以上景区景点在全省率先实现对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门票全免优待;为体现尊崇优待到陆军昆明特勤疗养中心腾冲疗养区疗养的现役军人,其随员到景区景点旅游首道门票全免, 进一步擦亮腾冲全域旅游品牌。

市委宣传部、武装部、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相关部门先后联合组织开展了“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和“最美军嫂”评选活动;组织开展“赞颂历史成就、奋进复兴征程”双拥主题宣讲14次和全民国防教育30多次;与驻地部队建立军民共建联系点,推动双拥共建向基层延伸。

“争创双拥模范城是衡量双拥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不仅是体现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重要载体。”腾冲市委书记马子兴指出,“我们全力当好‘保障部’,在服务部队备战打仗上再发力;办好‘暖心事’,在执行拥军优属政策上再落实; 架好‘连心桥’,在营造浓厚双拥氛围上再提升。通过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全社会关心双拥、支持双拥、参与双拥的生动局面。”

精心守护百姓“舌尖幸福感”

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综述

(2024年4月1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2016年,我市获批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城市以来,始终坚持对标***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四个最严”要求,对照示范城市创建细则,注重源头治理和过程监管并重,筑牢食品安全的每一道防线,在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努力下,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2023年11月28日,乌兰察布市被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授牌命名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7年创建,从源头到餐桌,从食品生产企业到街边的零食铺子,从百姓幸福到城市文明,乌兰察布的“舌尖安全”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如今在乌兰察布,农贸市场干净卫生、焕然一新;饭店食堂明厨亮灶、用餐舒适;生产加工企业规范生产、守法经营;“光盘行动”深入人心;有关“食品安全”的宣传标语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全市食品安全状况稳固向好,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一、高位推动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

全市117个基层市场监管所配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923人;主要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及产地环境风险监测合格率达100%;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率达100%;

小餐饮备案率达100%;

近三年,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受理办结率、回复反馈率、群众满意率均达100%;

……

一个个数据背后,是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织密织牢食品安全的一张张“防护网”,也是全市上下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底气和决心。

为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市委、市政府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工作, 每年的市委全会和“两会”都将食品安全列为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制定了

《市级领导干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清单》《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 将落实食品安全重大部署、重点工作纳入年度实绩考核、督查重要内容以及市委巡察范围,督促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切实形成食品安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加强高位统筹,组建乌兰察布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制定议事规则,建立联席会议、信息通报、风险预警、工作督查等制度,切实提升食品安全协同应对和风险防控能力。成立全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健全工作职责,坚决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年中有督查调度、年底有考核总结,有效形成了上下协同、贯通联动的创建工作合力。

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监管网络,全市117个基层市场监管所配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923人,比例达到辖区内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五点四,配备嘎查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1328人,乡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130人、村级协管员1329人,实现了食品安全基层有人管事、有能力办事。

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 优先予以保障。

2021年以来,先后拨付200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2020年至2023年,食品安全工作经费逐年递增,累计投入9000余万元, 全力保障食品安全工作开展。

二、全程监管拧紧百姓餐桌“安全阀门”

“我刚买的蔬菜、水果在销售前工作人员已经检测了,结果显示没有农药残留,可以放心吃。”近日,在集宁区康泰惠民园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快速检测室,市民刘阿姨欣慰地说。

“为了确保消费者购买到安全、放心的农副产品,凡是进入康泰惠民园的食品,我们都会进行市场准入检验,严把农副产品‘入口关’,保障市民餐桌上的安全。”工作人员王佳表示。

努力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从农田到餐桌,一张严密的监管网稳稳“兜住”了乌兰察布百姓餐桌上的幸福。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筑牢食品药品“安全网”,需从“源头” 抓起。我市不断加强自产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扎实开展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地膜回收处理攻坚、农兽用抗菌药减量等专项行动,近三年全市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主要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及产地环境风

险监测合格率达100%,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实现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库存粮食质量监测覆盖率稳定在25%以上。

“您好,我们来查看一下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消毒柜一定要坚持长期使用,消毒完毕后还要及时将餐饮具放入专用的密闭保洁设施内,这样才能避免污染。”我市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等专项行动,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覆盖大起底检查。持续推进“放心肉菜示范超市”“食用农产品示范市场” 创建,深入实施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对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进行全覆盖隐患排查,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率达100%,落实校园长负责制和相关负责人陪餐制,严把校园食品采购关,全面实施校园大宗食品统一采购管理。严把粮食收购、储存、销售出库质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检验进一步强化。

开展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全业态安全抽检监测,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每年稳定在4批次/千人以上。坚持把规范“三小行业”作为化解风险隐患的重点,建设食品加工园区,小作坊集中入园率稳定在85%以上;中心城区累计投入14亿元建成“一大七小”惠民园农贸市场,小摊贩入市率达到96%;大力实施“量化分级管理”“明厨亮灶”升级改造、“搬家式”大清理等行动,小餐饮备案率达100%。

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机制,聚焦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 持续加大对食品安全领域违法打击力度,以民生领域“铁拳”行动、“昆仑” 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2020年以来, 累计查办食品安全案件2114起、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78起,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三、共建共享营造食安城市良好氛围

2023年11月15日到12月6日,乌兰察布市市场监管局对婚宴经营餐饮服务单位、学校食堂、小饭桌等集中用餐业态,从证照情况、食材采购进货查验、添加剂使用、餐饮具洗消及登记、制止餐饮浪费等进行重点检查,严把“入口关”。

食品安全如同一只木桶,任何一块木板短了都不行。着眼于补齐短板,乌兰察布市坚持多方协作、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着力构建监管部门铁面无私、公众积极参与、媒体激浊扬清的共治共享食品安全新格局。

加强区域协作,推动联防联控联治。签署《乌大张区域食品安全风险预警

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与张家口市、大同市建立了食品安全预警合作机制,协调解决跨领域、跨地区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

创新参与模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开展“餐饮安全你我同查”“后厨开放日”等活动,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群众代表等共同参与食品安全协同查验。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累计参保企业达383家,风险保障金额达到7.36亿元。

畅通维权渠道,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充分发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15投诉举报平台作用,畅通消费者咨询、投诉、举报渠道,有效受理社会公众食品安全诉求。近三年,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受理办结率、回复反馈率、群众满意率均达100%。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安全意识。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和食品安全“五进”活动,积极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作用,开辟专题专栏,发布专题宣传片,各类入户宣传资料实现辖区常住人口全覆盖,形成了网上网下同频共振、内宣外宣联动发力的宣传氛围,群众创建工作知晓率达86%,食品安全满意度达96.9%。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荣誉,是信任,更是责任,乌兰察布市将慎终如始,奋力书写食品安全优异答卷,在打造“食安乌兰察布”的路上砥砺前行!

聚才引智谋发展

忻州市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2024年4月2日)

科技创业力量强,科技创新活力涌。

2023年,全市科技系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技术研发上聚力攻关、在创新平台上加速构建、在主体培育上综合施策,一位位优秀人才扎根忻州, 一个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正在忻州这片热土上不断开花结果。

构建创业良好生态激发社会创新潜能

深入推进“科创驿站”科技园建设,重点打造我市科技创新研发示范平台。市科技局把山西大学忻州创新生态研究院建设作为启动“科创驿站”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推动“科创驿站”发展的先行示范区重点推进。加强与省内外重点高校合作交流,力争更多高层次人才团队入驻科技园。目前,已与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签订入驻协议,共同推进山工科技忻州创新研究院建设;与中国农业大学张天柱教授研发团队进行了对接,推进中国农业大学忻州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导扶持科技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创新平台的培育建设力度,山西众立法兰有限公司、山西雁门山酒业有限公司成功纳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筹建名单。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开展联合攻关和推进产业化发展等工作。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成功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统筹整合人才、技术、资金等科技资源要素向乡村振兴主战场集聚。全市共选派科技特派团11个、科技特派员171人。加强科技园区建设,经过精心组织和申报,神池县成功创建绿色食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成为有机旱作农业先进技术集成、示范、辐射带动的新样板。紧密结合推进特色专业镇发展、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建设、中医药强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工作任务,开展了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的认定工作。通过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等程序,新认定市重点实验室4家,市中试基地1家,市技术创新中心8家,市众创空间4家, 培育市新型研发机构3家,健全和完善了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发展省级平

台奠定了基础。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开展了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 目前已达到174家。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通过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进行精准扶持。目前,培育库新申报入库企业已达到25家,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奠定了良好基础。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工作。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工作推进机制,在深入开展入企服务的基础上,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奖励实施细则》,按照研发投入情况分年度给予奖励,奖励额度最高提升到30 万元。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宣传工作。主办“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科技活动周, 通过开展科技大讲堂、科普宣传进基层及重点实验室、科普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等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的良好氛围。

持续深化省校合作,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科技工作大调研。将省校合作工作作为调研的重点任务,及时掌握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帮助企业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等方面与省内外高校开展合作对接。着力抓好省校合作项目建设。确立各县(市、区)年度建设任务,并实行清单化管理, 逐月上报工作动态。目前,已落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项目22项,完成产业园建设任务4项。持续推进科研人员倍增计划。建立忻州市科研人员培育工作推进机制,协调各成员单位组建工作领导组,持续推进“科技副总”选聘工作,已收集65所省校合作重点高校专家拟担任“科技副总”人选,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深化市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拓展市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 确定“忻州师范学院”为第二批市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单位。加强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运行管理,通过了《忻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运行管理规范》,进一步细化项目申报、项目受理、评审立项、运行管理、绩效评估、结题验收、整理归档等流程。规范科技专家库专家的运行管理。通过了《忻州市科技专家库运行管理规范》,完善专家库运行程序,确保专家库内部管理更加有序规范。充实忻州市科技专家库,补充入库了27名专家,专业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现代生物医药等领域。

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权属试点改革。制订了试点工作方案,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施产权激励,进一步激发我市科研人员创新研发热情,推动更多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成功转化。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市科技局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为目标,扎实推进“科创驿站”科技示范园建设,积极打造创业创新新高地,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为忻州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蓝天白云映青城

呼和浩特市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综述

(2024年4月6日)

每天一早,家住赛罕区荷塘月色小区的居民王大爷都要和老伴儿一起沿着东河慢跑半小时。按王大爷的话说,如今呼和浩特的空气变得更好了,早上出来跑跑步再适合不过了。

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印证了王大爷的说法。2023年,全市优良天数合计292天,优良天数比率为83.5%,PM2.5平均浓度29微克每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比率为0.8%,均优于自治区考核目标。

空气质量稳定向好,得益于持续不断的治理。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标本兼治、防治结合的方式,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集中解决大气污染突出问题,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

如今,我市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全市优良天数稳步增加,污染天数大幅减少;城市里一座座公园绿意盎然,郊野外一片片树林枝繁叶茂 一幅碧水蓝天的生态画卷展现眼前。

一、精准实施强化顶层设计

良好成绩的取得,不仅需要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更需要打赢蓝天保卫战一项项治理举措的精准实施。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头号工程,修订并积极推进《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 制定了燃煤治理、扬尘防控、机动车尾气治理和挥发性有机物防治4个行动方案、6个专项实施方案及3个配套考核办法,构筑起大气污染防治“1+10+3”的政策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编制《呼和浩特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呼和浩特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呼和浩特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11家发电企业进入全国碳市场履约。修订《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并纳入呼包鄂乌四市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协同章节,制定《多晶硅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自治区标准、《数据中心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管理规范》呼和浩特市地方标准,推进完善“大生态”领域法治体系。

此外,全市上下鲜明树立高标准环境保护要求,坚定信心、增强定力、抓细抓常。市生态环境、公安、住建、交通、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按照大气污

染防治分工,认真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责任,全市上下共奋斗、齐行动,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二、多措并举推进治污攻坚

过去一年,我市打出一套强力治污“组合拳”,形成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方位、立体式、持续化推进的高压态势,有力促进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全力推动燃煤散烧综合治理。冬季燃煤取暖污染是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1亿元) 为契机,通过大力推进“引热”“联网”“拆炉”“治煤”等系列工程,推动大唐托电引热入呼、金山电厂二期入呼工程投用,完成市区内的11台锅炉并网; 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供热锅炉,19台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供热锅炉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其中5台改造主体工程已完工,14台实现并网;城中村接入集中热网,对未接入热网的进行煤改气、煤改电改造,完成4.53万户居民清洁能源改造,煤烟型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实施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清单化管理挥发性有机物控制重点行业、企业, 推动包装印刷、医药制造等行业25家重点企业按照源头替换、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制定实施“一厂一策”达标方案;制定实施21条强化臭氧管控临时措施, 强化工业企业、建筑领域、沿街商铺和餐饮业、加油站和储油库、运输车辆等全方位多领域高温时段臭氧管控;全市6003辆在用重型柴油车全部安装远程在线监控设备,并实现联网。

持续强化施工扬尘管控。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全市195处扬尘治理施工项目全部纳入智能化扬尘视频监管平台,建筑垃圾实现收集、清运、倾倒、处置工作全过程监管。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利用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对秸秆焚烧进行常态化监管,秸秆“三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1.49%,扣拨各旗县区秸秆露天焚烧资金4.16亿元。

三、科学布局助力绿色发展

为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精准施策和量化管理,我市开展了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测系统建设。结合网格化划分原则和全市重污染区域,建设了60个网格化空气质量微型监测站,形成间隔2公里一个微型子站监控分布,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利用卫星遥感、智慧监管平台和无人机等科技手段,重点围绕秸秆、荒草、露天焚烧等面源污染加强管控,第一时间推送属地予以处理,基本消除大范围露天焚烧产生浓烟现象。

今年,我市将建立生态安全屏障监测联动机制,加强生态质量监督监测, 加强与大数据局等有关部门对接,加快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制定生态安全屏障监测方案,加快建设覆盖环境质量、污染源、自然生态状况等要素的“天空地”一体化、精细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将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标,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清风暖滁气象新

去年以来滁州市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综述

(2024年4月3日)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滁州市贯彻落实实施方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持续用力,积极引导群众杜绝铺张浪费,破除封建迷信,摒弃婚丧陋习,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新风尚。

如今,移风易俗工作在皖东大地全面铺开,文明之花处处绽放,文明新风润泽乡里,移风易俗的“小切口”助推了城乡乡风建设“大文明”。

一、“移”出新风尚

风气之渐,往往积习日久。

滁州,南临长江,北枕淮河,古城跨越千年,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乡风各处不同。移风易俗,必须革除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

全市各地突出问题导向,落细落实针对性举措措施,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增强群众移风易俗、除旧树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力促群众人情、宴席、彩礼等支出负担明显减轻,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逐渐发生改变。

风俗习惯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教育引导是推进移风易俗的首要任务。

“逢喜事,从简办,高价礼金不可取  ”“树立新型婚俗观,可以举办以下哪种类型的婚事?”去年9月26日晚,由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南谯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区文明办、区民政局主办,区融媒体中心、施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明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承办的“倡导移风易俗共建文明乡村”滁州市南谯区2023年“农村移风易俗宣传月”暨“谯梁夜市”主题活动, 在施集镇明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举行。

移风易俗主题宣传志愿服务台前,南谯区文明办、区民政局的志愿者们用有奖问答的形式,宣传《滁州市移风易俗行为规范》、新时代移风易俗小知识等。活动则以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宣传、典型宣讲、快板说唱、歌舞等形式,把厚养薄葬、抵制餐饮浪费、垃圾分类等移风易俗政策宣传到居民家门口。

“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农村移风易俗宣传月以此为主题,绵绵用力,让新风新俗深入人心。

2023年以来,琅琊区运用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浪费,崇尚节约”“宣传宣讲党的政策”“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主题活动80余场,参与群众约7000人。

明光市成立婚姻登记处志愿服务队,发放“提倡喜事新办”宣传页2000余份;组织各乡镇街道和殡葬服务机构(殡仪馆、公墓)开展殡葬改革集中宣传工作,积极开展“鲜花换纸钱”、赠送“黄丝带、心愿卡寄哀思”等活动,共发放“倡议书”14561份、“抵制塑料花公告”911份、“一封信”11354份,张贴宣传海报140张,悬挂殡改宣传标语407条。

来安县充分利用各类阵地、载体,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 利用应急广播、乡村大喇叭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政策、知识近万次;利用逢集、节假日等活动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滁州市移风易俗行为规范》等宣传资料3万余份;以文艺活动、主题活动等方式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500余场次。

移风易俗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移风易俗诸多举措家喻户晓、入脑入心。各地量体裁衣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也在一点一滴中推动文明新风尚的种子播撒到皖东千家万户。

二、“约”出新风气

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重在“先立后破”“立破并举”,让文明行为成为常态。

天长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市文明委印发《天长市2023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指导各级文明村镇开展创建活动。

天长市文明委和文明办分别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移风易俗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一会一队一约”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导该市各村(居) 根据相关要求细化村规民约,明确婚丧礼俗指导标准,倡导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其他事不办。

村规民约实起来,移风易俗有章可循。

凤阳县制定印发《关于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促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

方案》,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向群众阐述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内容,进一步引导群众遵守规定,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

有了规章制度,如何落地落实是关键。

全椒县注重打好“文化优势牌”。该县文联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襄水乡音”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队,围绕“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编撰排演10余个“泥土味”的文艺作品(民歌、舞蹈、黄梅戏、快板大鼓等),走街串巷为群众献上精彩演出40余场,通过“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的方式开展“文明实践大赶集”活动,让群众从中接受教育,用健康向上、情趣高尚的文化引领群众自觉参与移风易俗。

让群众组织动起来,引导带动村民自觉践行。

全市各地加强对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的建设指导,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活动,推动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的执行,引导乡亲群众自觉践行移风易俗。

一项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务实举措,汇聚起了全民参与的社会正能量,让文明新风变得有“品行”、有“温度”、更有“活力”。

三、“引”领新生活

培育和涵养文明新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功成。

我市坚持以活动引领、典型引领等为抓手,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南谯区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两队”作用,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破

除铺张浪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

每月常态化组织各村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开展活动,先后开展“红白理事会引领新风尚”“反对浪费崇尚节约”等各类移风易俗活动600余场。

用好平台阵地,让文明实践的力量充分发挥。

全椒县全面整合基层综合文化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阵地,盘活小区院落、公园广场等闲置阵地,建成文明实践点48个,形成“中心—所— 站—点”四位协调运转机制。

有了机制,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实现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队伍接单、群众评单全程留痕闭环管理。

2023年,该县凝聚124家县级以上文明单位力量,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 常态化推进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

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五项活动970余场次,服务群众为96000余人次。

有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培育文明新风注入了新动能。

凤阳县小岗村主导制定全国首个美德银行建设标准《美德银行建设指南》, 为指导各地美德银行的规范化建设发挥带头作用。

2023年,凤阳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推广小岗经验,将移风易俗、好人好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内容纳入积分设置,共打造46个积分兑换点,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积极性。

全年开展积分兑换活动270余次,先后为1000余户积分家庭兑换价值4.5万余元的生活用品。涵养文明新风,重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定远县常态化开展星级文明户、新乡贤等创建活动,推进全域文明建设,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滁州的新征程上,我市将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乡风吹到每个村居,吹进群众心田,让皖东大地广袤农村成为一片家风良好、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的希望田野。

清风正气满中原

2023 年河南省“扫黄打非”工作综述

(2024 年 4 月 1 日)

扎实开展“净网”“护苗”“秋风”等五大专项行动,坚持问题导向开展6 项专项整治;积极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创建工作,推荐的5个站点全部入选全国示范点;全年查处“扫黄打非”案件407起,依法刑事打击犯罪分子211人,收缴非法出版物146.9万余件。

2023年,全省“扫黄打非”战线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文化思想,认真落实省委安排部署,围绕护安全、防风险、正风气、促发展工作目标,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全面清理非法有害出版物及信息,严肃查处涉黄涉非大案要案,全面扫除文化垃圾、打击歪风邪气,有力维护了全省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抓住重点关键

着力维护文化安全

“扫黄打非”是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扫黄打非”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案事件处置能力,推动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各地各部门把“扫黄打非”作为意识形态巡视巡查、督查检查、通报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健全制度保障,建立核处台账,强化闭环管理。省政府办公厅、省财政厅科学安排“扫黄打非”专项资金确保能用好用管用;省委宣传部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业绩突出的35个先进集体和80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零容忍”整治非法出版物传播活动。省交通运输厅组织交通执法、运输管理、高速公路等行业部门在运输关口筑起阻断非法出版物传播的坚实防线; 省邮政管理局以“查、堵、截、控”为手段,有力查堵寄递渠道非法出版物; 省文化和旅游厅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为抓手,查办违法违规案件2619件……紧盯印刷、寄运、市场、网络等关键环节, 对重大线索和敏感案事件“建专班、立专项”,有案必接、接案必查,一查到底、高压震慑,坚决筑牢文化安全“防火墙”。

开展“秋风”专项行动,依法从严惩治侵权盗版行为,集中打击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维护新闻出版正常秩序。

聚焦一个战场

持续净化网络空间

网络是“扫黄打非”的主战场。2023年,全省“扫黄打非”战线坚持攻防并举、多管齐下,“净网”行动一直在路上——

全面加强情报信息搜集监测,常态化开展网络视听节目巡查巡看,不断强化互联网基础资源常态化监管;在做好对全省网站日常监测监管的同时,加强重要时间节点监测监管;升级现有监测监管系统,建立监管对象数据库,实施分类监测监管这一年,全省“扫黄打非”战线网站监测监管能力持续提升,为亿万网民构筑起天朗气清的精神家园。

全面排查清理违规网站和不良信息,紧盯网络直播、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等重点领域“痼症顽疾”,开展网络领域集中专项整治,有力惩治违规违法平台,严肃追究不法分子责任,社会反映良好。全年处置淫秽色情信息2.3万余条, 取缔关闭淫秽色情网站及应用491个,查办社交平台淫秽色情案件147起,切实筑牢网络内容安全管理第一道防线。

省公安厅坚持把查办网络案件作为推进“扫黄打非”斗争的有力抓手,去年组织查处的“2·08”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8·02”侵犯著作权案等22起重大案件被全国联合挂牌督办。

履行职责使命

全力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在南阳市镇平县,“护苗2023·绿书签”——红色电影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普及国防知识、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周口市项城市,2023年“护苗”暨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让更多孩子了解到网络沉迷的危害、“绿书签行动”的意义,增强了抵御网络有害信息的能力;

在漯河市舞阳县,农民画家们结合当地特色文化,组织创作了一批以“护苗”为主题的舞阳农民画,主题教育期间,37幅优秀作品在中宣部办公区展出;

……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扫黄打非”部门的重要职责。2023年,全省“扫黄打非”战线聚焦“育新人”使命,突出保护未成年人导向,强化“护苗”职

责,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涉未成年人有害出版物及信息专项整治,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护苗”氛围。

创新宣传教育——通过开设《阳光少年报》“护苗”专栏、拍摄制作“绿书签行动”专题宣传视频,提升“护苗”宣传效果;焦作市组建老中青“银发防线”“中坚防线”“成长防线”;济源示范区上线“愚公新少年”未成年人保护数字平台全省“扫黄打非”战线依托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形式载体,持续开展适合青少年群体特点的宣讲展示、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绿色阅读、文明上网。

加强阵地建设——持续提升中小学校“护苗”工作站建设,依托全省进校园实体书店、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护苗”宣传教育基地,把“护苗”主题宣传教育融入到思想道德建设、全民阅读等主题活动中,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2023年5月31日,商丘市“护苗”宣教基地在市人民检察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揭牌,至年底接待学校预约参观67场次3800余人,通过法律知识讲授、体验教学、实践模拟、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狠抓问题治理——集中整治中小学校园及周边文化经营场所,省教育厅在全省集中开展中小学教材、教辅、课外读物排查活动,防止问题图书进入校园进入课堂。

深化融合共建

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扫黄打非”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

2023年,全省“扫黄打非”战线加强统筹协作,整合力量资源,构筑起高效联动工作体系——

通过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平台载体发布2000余篇(条)“净网”“护苗” 及专项整治、案件查办、进基层等重点工作信息,让更多人了解“扫黄打非” 工作并自觉参与其中;

健全一条主线、两个平台、三级联动,完善提升“扫黄打非”进基层“一二三”工作模式,抓住基层站点“建、融、管、用”四个关键环节,深化与党建、平安建设、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等工作平台结合融入,推动“扫黄打非” 工作不断深入人心;

坚持重心下移,整合各种资源,真正将“扫黄打非”力量、手段和影响力, 打通至最基层、最末端,延伸至“最后一米”,全省6万多个“扫黄打非”标准

化基层站点全部建成,基层站点“千里眼”“顺风耳”监管效能切实发挥;

不断加强与接壤六省区域联防协作,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协同作战、全力攻坚的融合共治新格局;

安阳市提炼形成“扫黄打非”通俗理论,在中宣部“扫黄打非”调研座谈会上作了融入基层和典型带动经验交流;

……

举旗亮剑扬正气,奋楫扬帆谱新篇。站在新起点,全省“扫黄打非”战线将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突出思想武装、突出求实求效、突出结果导向、突出统筹谋划、突出长效机制,坚决打好网络空间“阵地战”、专项整治“攻坚战”和未成年人保护“持久战”,为文化繁荣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让河湖秀美安澜

陇东市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综述

(2024年4月6日)

打造蒲河西峰毛寺段、马莲河庆城县城段两处美丽幸福河湖试点,蒲河西峰段列入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示范段;全市5个县(区)达标创建节水型社会,镇原县、合水县入选全国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市县水务部门积极配合各级河湖长,严格落实河湖管理保护“第一责任人”责任,组织开展巡河7.2万余次,推动解决各类河湖问题689件。

近年来,我市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为目标,切实扛好水生态治理保护责任,统筹兼顾,科学施策,全力保障各项重点任务落实,河湖水环境面貌显著改善,河湖长制工作成效突出。

扛责与传压齐驱并进做好“管水”文章

近日,华能正宁核桃峪煤矿取水申请顺利通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批, 这是我市高度重视取水许可证照办理工作,着眼服务保障庆阳能源开发的真实写照。

华能正宁核桃峪煤矿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的甘肃省宁正矿区重点支撑项目之一,位于正宁县西南部,设计生产能力800万吨/年,于2009年4月开工建设,2022年3月30日竣工验收。但因矿厂建设过程中生产规模、矿井涌水量变化等因素制约,取水许可证一直办而未批。市水务局主动跟进服务、指导协助、支持保障,加强沟通衔接,用心用情解决好用水问题,保障了企业发展。

为保护水资源,我市全面施行用水计划、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用水分类水价四项制度,科学编制地下水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重点河流生态流量保障三个方案,组织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回头看” 及“三超两无一拖欠”集中整治两项行动,及时分解下达重点用水户用水计划, 有效杜绝非法取水、违规取水行为。

全面构建“河湖长+河长办+成员单位”工作体系,靠实河湖管护责任。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1540名,各级河湖长巡河21.5万次,多部门联合督查考核21次,发出行政检察建议书32份,召开跨界河流联防联控会议6次,河湖长带头履职、各部门合力攻坚、上下游联防共治的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筑基与施策双管齐下做足“保水”文章

近日,正宁县水务局抢抓正宁县城幼儿园“家长助教”活动机遇,安排专人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开展水知识宣讲活动。工作人员从水的概念、形态、用途以及怎么节约用水、浪费水可能引发的危害、如何进行一水多用等方面, 以身边常见现象为切入点,采用现场互动的方式,引导幼儿从小树立节水意识。

这是我市深入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主题宣传, 组织开展节水宣传“六进”活动的缩影。此外,我市督促各县(区)、各成员单位落实总量强度双控、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重点任务。实施西峰东区、南区供水管网工程,完成董志塬水厂与市区供水管网并网运行,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7万立方米,完成供水管网敷设22.34公里,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9%以内,供水效能显著提升。

全市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00亩,增加蓄水容积72.9万立方米、雨水集蓄利用量150万立方米,建成西峰、庆城、正宁、合水、镇原5个县域节水型社会试点和94个工业、服务业节水型单位。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3。全市创建节水型单位398个、节水型高校2个、节水型企业5个、节水型居民小区70个。

完成120条河流、26座水库管理保护范围划定及重点河流岸线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及健康评估工作,明确岸线管护“三线四区”(临水线、管理线、外缘线, 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可开发利用区),逐河编制“一河一策”治理方案,摸清河湖病症、提出治理措施,制定河湖治理“五项清单”(问题清单、目标清单、任务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出动人员2050人次、车辆835辆, 巡查河道长度4万公里、水域面积1220平方公里,开展督查40余次、印发通报30 余期,有效完善河湖监管基础、提升管护水平。

治理与修复统筹兼顾做活“净水”文章

新建改造城市(县城)污水收集管网30.09公里,建成投用乡镇污水处理站13座;境内23个国、省、市地表水考核断面,14个地表水功能区水质,2个市级水源地,12个县级水源地和23个乡镇“千吨万人”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91.3%,水污染防治成效明显。

近年来,以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我市持续推进水生态综合修复治理。

将数字技术与河湖管理有机融合,实施庆阳市智慧河湖建设项目,建设市级智慧河湖管理平台,设置河湖视频监控275处,规模以上河流重点河段、重要区域视频监控全面布设,初步实现了河湖巡查监管由人力巡查向科技化、智能化转变,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

扎实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改造城市(县城)污水收集管网30.09 公里,建成投用乡镇污水处理站13座,配建乡镇污水收集管网49.72公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

为强化水土流失治理,我市累计建成淤地坝933座,兴修梯田813万亩,治理保护塬面面积1543平方公里。强化岸线生态修复,全市持续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和“一村万树”工程,扎实开展马莲河、蒲河、柔远河、元城河、茹河等流域面山绿化,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违法犯罪行为,完成国土绿化面积62.27万亩,保护河流湿地10.12万亩。

在美丽幸福河湖创建中,我市按照“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创建标准,遴选出蒲河西峰段、马莲河庆城段、茹河镇原段等8条试点河段,总长度98.13公里。目前,已完成四郎河正宁段、茹河镇原段等4条市级美丽幸福河湖创建,其中蒲河西峰段被评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成为具有庆阳特色的美丽幸福河湖名片。

锐意进取结硕果 砥砺奋进启新程

茫崖市建市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24年4月1日)

五年,对于历史来说不过弹指一瞬,但对于一个正在加速崛起的城市而言, 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综合实力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实现新提升、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民生福祉呈现新气象五年来,茫崖市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谋篇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开拓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开创性成就和历史性跨越。

2018年2月22日,国务院民政部批准,撤销茫崖行政委员会和冷湖行政委员会,合并设立县级茫崖市。12月27日,茫崖市挂牌成立。从此,茫崖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开启了茫崖建设的新纪元。

五年来,茫崖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拼经济、优作风、抓落实,青藏高原特色石油新城的基础更加扎实、动能更加强劲、活力更加充沛。

五年来,政治站位达到新高度。坚持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常抓不懈,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做到政治上绝对忠诚、思想上高度统一、意志上更加坚韧、行动上坚决有力。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州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五年来,综合实力取得新成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产业“四地” 建设成效明显,推动8条产业链深度融合,石油天然气、盐湖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尕斯蒙古牛羊走向台州、广州等地,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蓬勃发展,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冷湖天文观测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和天文观测科学装置建设稳步推进,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已初具雏形。实施全域旅游品牌化战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成功创建1家3A级旅游景区,旅游品牌美誉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五年来,生态环境实现新提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中央环保督

察反馈问题整改,解决了一批制约提升生态环境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全面推行河湖长、林草长制,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加大城镇绿化建设力度,持续增强生态系统循环修复能力,捍卫好茫崖大地的绿水青山。

五年来,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主要领域的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地企合作取得新进展,“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基础不断夯实。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拓宽对外开放广度深度,着力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五年来,民生福祉呈现新气象。财政民生支出连续5年保持在75%以上,教育和医疗专区基本建成,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群体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立体化交通网加快构建,棚改房和震后安置工程扎实推进,火星小镇、美丽城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力打赢了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和歼灭战,有效应对处置“3·28”抗震救灾工作,保障了全市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五年来,社会治理迈出新步伐。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平安茫崖”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有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成效明显,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新疆、甘肃毗邻地区跨界协作持续深化,安全工作扎实推进,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获得建市以来首个“国字号”荣誉。

五年来,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持续完善,镇、村(社区)换届圆满成功。多措并举育人才、苦口婆心留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人才汇聚热潮加快形成。党的组织体系进一步织密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发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所、站)建设实现全市(乡镇、社区)全覆盖。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加大正风肃纪反腐力度,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

观大势、谋全局,不放松、不懈怠,去虚名、干实事。站在新的起点上, 茫崖市将鼓起“干”的决心、立起“拼”的姿态、树起“实”的作为,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续写新时代发展的新荣光。

生态引领绿色发展

2023 年山南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2024 年 4 月 5 日)

道路两旁绿树成行,雅砻人民公园野鸭成群,雪山冰川下野生动物自由奔跑,高原湖泊湛蓝动人 漫步大街小巷、高原山川,满目葱茏、绿意盎然,处处涌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澎湃力量,这是我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

2023年,我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目标,攻坚克难、持续发力, 圆满完成年度生态环境保护既定目标任务,助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日益凸显,描绘出一幅具有山南特色的生态画卷。

一、扛起生态文明的政治责任

党建引领多点发力。我市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会、推进会和生态检察服务美丽山南建设现场会30余次,深入贯彻《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研究制定《山南市关于着力推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区前列2023年工作方案》,针对自治区制定的重点工作指标,全面梳理细化各成员单位工作措施, 实施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十大行动”,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创建各项工作。

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全面加强。2023年49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重点项目建设开复工17个,标志性工程加速推进。

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成果丰硕。完成“十四五”监测网络规划项目前期工作8 个,总投资5830万元;完成“十四五”监测网络规划项目前期工作8个,总投资5830万元。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进展顺利。成功创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错那市)、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31个、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居(社区)157个;稳步推进2023年度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深入

环境准入服务持续优化。以“三线一单”为抓手,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落实环评与排污许可审批监管责任,持续落实项目环评支持政策,着力提高审批效率和审批质量,为山南经济发展做好服务。

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深入。始终把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关键举措,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持续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

——抓好水环境治理,制定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持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情况排查整治,整治率达100%。

——抓好大气环境治理,创新机动车排放监管模式,依托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对我市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检测线实时监督,通过尾气遥感监测系统, 有效对高排放车辆、黑烟车实时连续在线检测。

——抓好土壤污染防治,更新2023年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加强“一住两公”重点建设用地安全管理,统计安全利用台账,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抓好固体污染防治,印发实施《山南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 建设实施方案》等,制作“无废”宣传海报,鼓励引导“无废城市细胞”建设, 成功创建“无废机关”“无废工厂”“无废矿山”等39家单位。

2023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5%,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土壤环境安全稳定,污染防治攻坚成效不断巩固。

三、扎实推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对待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诚意接受、照单全收、立行立改,坚决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这是市委、市政府对中央环保督察秉持的鲜明态度。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各级环保督察整改有序推进,对照督察报告整改任务清单,主动认领、照单全收,结合山南市实际,制定整改措施。

2023年9月24日,我市配合督察组来到健民医院、鑫宝公寓,现场核查督办群众举报的健民医院污水渗漏、乱堆乱放和鑫宝公寓商铺油烟排放等问题,围绕噪音、油烟、污水等方面开展检查,并及时督促企业完成整改,确保企业环保责任落实到位、环保措施实施到位、环保设备安装运行到位。

2023年9月26日晚,在贡吉林小区,市委领导实地核查督办转办案件,听取相关单位和企业负责同志汇报,核实小区建筑垃圾来源、存放时间、小区物业管理情况,并在现场安排部署工作。9月27日,全部整改完毕。

截至目前,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期间,累计向我市转办44件信访件,已办结41件;反馈问题24个,制定112条措施,完成84条措施,序时推进整改28条。自治区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期间,累计向我市转办信访件55件,已办结51件,环保督察整改取得新突破。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提升“绿含量”,建设环境优、产业兴、民富乐的美丽家园,是所有山南人奋斗的目标,也是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

2024年,我市将持续发力,进一步压实责任,强化工作举措,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断抓好生态环保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踏“春”提速  向“新”而行

吉林省以高质量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综述

(2024年4月6日)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当下的项目投资结构奠定未来的产业结构。为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我省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

着眼点落在了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等“四大集群”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康养、新服务、新电商等“六新产业”发展,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等“四新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上。

相对应的,这些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构筑新优势的发力点自然就落在了经济发展的“强引擎”项目建设上。

数据显示,我省今年将实施重大项目250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00 个,全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引领能力强、发展潜力足、创收效益好的产业类项目,产业投资占比达到一半以上。蓝图绘就,只争朝夕。在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的吉林龙年“新春第一会”发起奋进的号角之后,吉林大地春潮涌动,未停工项目开足马力,开复工项目扬鞭跟上,一系列先行布局、一连串主动出击,积淀出吉林产业向“新”而行最坚实的底气。

一、大项目、大集群,挺起经济发展脊梁

刚刚过去的2023年,每个中国人的饭碗里多增了1.5斤吉林粮。

将现代化大农业作为“四大集群”培育之首,凸显了省委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的使命担当。春节假期刚过,大安市1200公顷盐碱地治理项目便全面启动,增施有机肥工作有序进行。大安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2023年, 改良后的耕地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1万斤以上。按照这个标准,4年以后,每公顷产量1.5万斤以上不成问题。

曾经贫瘠的吉林西部盐碱地,依托河湖连通、引嫩入白等工程,逐渐形成江河泡沼互济的生态水网,长期“沉睡”的耕地后备资源逐渐被唤醒。

2023年,我省新增盐碱地改造耕地25.4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800斤,增加粮食产量2亿斤,为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提供了新引擎。同样传来好消息的还有吉林的装备制造产业——

1 月26日,首台奥迪Q6e-tron预批量车下线,标志着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预批量生产正式启动;

2 月初,东北首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一期项目投产;

3 月21日,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长春试跑成功,标志着氢能在我国轨道交通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大项目接连投产,使得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装备制造业在吉林的春天绽放。

与此同时,长白山脉,粉雪静风,滑雪爱好者驰骋雪浪;查干湖畔,冰湖腾鱼,八方来客熙熙攘攘。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省努力延伸出一系列文旅项目,2023-2024雪季,吉林冰雪爆火“出圈儿”有目共睹。

雪季还未完全落幕之时,我省又提出“长白春雪”“滑雪场的夏天”“康养吉林山水间”“最美边境线——长白山下331”“醉美‘吉’乡”五大产品, 全面展现吉林四季之美。

龙年伊始,松花江水上旅游大通道项目建设便进入紧张的谋划、筹备阶段。据靖宇县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春节假期结束,项目全班人

马开足马力为松花江旅游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对即将开工的重点项目, 精准服务、全力推进,实时调度存在的问题,跟踪服务,协调相关部门为项目单位纾困解难,确保重点项目按时开工。

从白雪皑皑到郁郁葱葱,抢抓机遇,变资源为效益,项目是最好的突破口。

二、新项目、新产业,构筑全面振兴支撑

做特优势、做优长板,将优势、长板发展成更新的增长点,方能打造产业发展的强大竞争力。我省西部是国内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优越的区域之一。

白山松水之间,纯白色的风力发电机排列成行,扇叶轻轻转动,如白鸽轻掠大地。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上,风光无限,氢动吉林,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产业、新项目正蓬勃发展。

阳春三月,大安吉电股份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现场打桩机声音轰鸣,工人们在各自的作业面上紧张施工,一期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施工;

总投资25.5亿元的中国石油在建单体规模最大集中风电项目——吉林油田昂格55万千瓦风电项目已具规模;

3月13日,国网新源吉林蛟河抽水蓄能电站输水发电系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基地的首座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开

工建设。

标志性项目大踏步前进,我省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距离2025年预计新能源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的目标越来越近。

依托“陆上风光三峡”工程,我省另一标志性项目——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与吉林油田风光发电项目联动实施。

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建成后,用电将全部实现吉林油田“绿电” 替代,预计通过“绿电”使用,将降低碳排放量约170万吨/年。

新能源蓬勃发力,新材料则成为产业链最上游的物质要素,构成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底盘”。

3月6日,吉林化纤1万吨超细旦连续纺长丝项目一次开车成功,仅用48小时成功生产出AA级1二十大/48F长丝产品,现已装箱运往客户手中。

从本月开始,吉林化纤今年每月都将有项目开车投产。

随着新项目不断开车,吉林化纤集团人造丝、腈纶以及竹纤维产能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碳纤维产能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预计到2025年底,我省碳纤维全产业链产值将实现突破300亿元目标。

医药产业也是我省近些年崛起的优势产业之一。

智能化的流水线生产设备高效作业,员工们铆足干劲忙生产、赶订单、抢进度 步入春意盎然的季节,长春百克、迪瑞、金赛等“链主”企业,正快速提升链群企业发展能级,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上寻突破,用实干快干推动大项目、好项目落地落实。

而在通化医药高新区医药健康科创园,通化人参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项目的技术人员忙着数据底座对接,展示大屏配套基础改造、装修等施工基本完成。

平台3月末完成人参一产部分上线,三季度开始试运行,年底之前完成整体平台交付。值得一提的是,通化市通过一系列项目大力推进人参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创新搭建人参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让人参种在土里、长在“云”上。

三、基建项目、新设施,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六新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四新设施”则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建设所需的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更深层、更持久地激发经济活力。新基建,正是承托众多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硬件“底座”。

2月26日8时,在吉林省500千伏双阳输变电工程线路工程2标段103号塔组立

现场,塔材和工器具整齐摆放在蓝色防水布上,布控球安装就位。

春节假期后,吉林电网工程复工节奏加快,截至3月初全省已有14项电网工程复工。

也是在这段时间,沈白高铁吉林段施工现场再传捷报,孤山隧道顺利贯通; 松长高速公路项目全线首桩顺利开钻;烟长高速公路项目英俊镇大桥首梁成功架设;横跨长春东西的轨道交通6号线通车;长春咏春公园、百草园等公园建设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大步升级的同时,新环境也在让城市的生产生活发生着新的变化。

通过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生活垃圾分类等一系列项目举措,一个个老城区展现出新面貌;修复生态、美化城市等,让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提升;良好的环境提升了城市吸引力,让人才加速集聚, 产业发展更有底气。

而长春这有山、梅河口东北不夜城、延吉网红墙越来越多的新型消费载体项目,为新消费提供了现实依托。

从一纸蓝图到拔地而起,吉林项目建设奋进在这个春天里。以项目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高效产业结构,推动实体经济“稳”的同时,积蓄“进”的后劲, 一幅“强信心、鼓干劲、促发展”的生动实践画卷在吉林大地徐徐展开。

田畴沃野好“丰”景

上饶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4年4月2日)

春回大地,万象“耕”新。

从鄱湖之滨到信江河畔,从城市郊区到山野乡村,田畴沃野生机勃勃,处处写下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这是希望的田野,亦是“浓”墨重彩的上饶。

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之际,2024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这是展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更是推动上饶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强劲的助推器。

回望过去的一年,作为全省农业大市的上饶,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 打造区域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强特色优布局

规模化发展强县域

一颗马家柚,飘香千万家。

今年3月,由广丰农文旅发展集团旗下的品牌“饶有丰味”马家柚入选首届江西特色伴手礼名单。

马家柚从广丰而起。2009年,当地把发展马家柚列入农业产业“一号工程”, 先后投入上亿元进行种植奖补,大力推广种植。随后,马家柚在上饶全域推广, 全市马家柚种植面积发展到45万亩、年产量达到50万吨,综合产值达60亿元。而仅在广丰一域,马家柚种植面积达19.5万亩,

千亩以上种植基地13个,百亩基地300余个,年综合产值超30亿元。发展农业产业要在“特”字上精耕细作。

素有“中国最美乡村”美名的婺源,也被誉为“千年茶乡”。作为特色产业的一张名片,婺源高标准谋划推动,积极构建“三茶”统筹发展新格局,做优茶产业、做响茶品牌、做大茶经济,建成了一批有机示范茶叶园、万亩茶叶种植基地,培育了一批专业大户、专业乡镇,推动茶产业规模化发展,婺源成

为全省茶叶出口第一大县,婺源绿茶更是闻名遐迩。截至目前,婺源注册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达400余家,其中规上茶叶企业29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2家。全县茶产业年综合产值54.88亿元,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除了耳熟能详的广丰马家柚、婺源茶叶,还有万年贡米、铅山红芽芋、横峰葛……在上饶,农业产业县县有特色、县县有品牌。

我市立足资源禀赋,顺应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业,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各地集中力量重点发展1-2个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以“广信油茶、广丰马家柚、玉山香榧、横峰葛、弋阳雷竹、铅山红芽芋、德兴中药材、婺源绿茶、万年贡米、余干水产、鄱阳虾蟹” 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全市特色种养总面积超过600万亩,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省级“一村一品” 示范村镇5个、“盒马村”4个,形成了乡村产业新增长极。

育龙头延链条

精深化加工提效益

2023年6月29日,我市率全省之先来到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的杭州市, 开展农业产业化“头雁引航·雏鹰振飞”专题招商签约活动。

一次西子湖畔的相约,签约项目30个,既有高科技的食品加工项目,又有现代化的种植养殖项目,还有综合性的休闲康养项目。尤其是与阿里巴巴签订了乡村振兴框架合作协议,让上饶一举成为阿里巴巴在江西省首个整体合作的设区市。

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我市组建农业招商小分队,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 强、上市公司、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面向龙头企业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河南、山东及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农业强省开展精准招商,着力引进大企业、大资本。去年以来,全市共派出280余批次、

500余名干部赴河南、江苏、上海、浙江、深圳等地考察对接,成功引进了益海嘉里粮食产业园、步长药业婺源大健康产业园、“王老吉”产业园等重点项目74个。在“外引”的同时,同样注重“内培”。

我市深入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同业整合、兼并重组,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打造万年贡米、江天农业、鄱阳湖生态农业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目前,

已累计培育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2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0家、省级136 家。

这些龙头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联农带农,形成了培育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格局。

作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万年贡集团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 的生产经营模式,链接了100多家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年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我市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引导大型龙头企业通过新建、扩建、整合、重组、技术改造等各种有效方式开展精深加工,不断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其中,马家柚加工取得突破性进展,引进培育齐力实业、柚香糖业、丰广实业等20余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柚子皮、柚子汁、柚子果酒等60余种产品,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7个,农产品加工企业560家,年销售收入478.1亿元。

塑品牌拓渠道

市场化营销提竞争力

余干辣椒、万年贡米、恩泉茶油、广丰马家柚……来自“饶”山信水大自然的馈赠,经过技术提升和岁月沉淀,呈现出独有的上饶味道,成为一个个国内知名的农业品牌,备受市场欢迎。品牌贵在品质。以部省共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为契机,我市分阶段、分批次、分部门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个、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5个,创评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5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1个,共创评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业品牌630个。

优质的产品是品牌的基础,而品牌的知名度决定了走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我市精心编制上饶市农业区域公共品牌目录,设立“上上之选·饶有风味”标识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包装,大力在省级以上和主销区主流媒体和新媒体进行集中宣传推介,31个品牌入围“赣鄱正品”目录。紧盯“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制定品牌营销战略规划,利用重要节庆放大展会效应,组织开展及参与农产品展示展销系列活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积极主动对接知名电商平台,扎实推进农产品线上销售。在全

省率先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乡村振兴框架合作协议,“鄱阳湖大米”“鄱阳山茶油”“广丰马家柚”三个天猫超市直采基地落户上饶,广丰区建成马家柚盒马村,德兴市正在建设盒马数字化示范区,市农业农村局与抖音火山引擎签订整市推进战略合作协议,12个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均与抖音集团官方授权机构安徽环视签订农业直播基地合作协议。

在线下,加快推进农产品对接知名商超,全市已有82款优质农产品进驻知名商超、榜单餐饮和“圳品”。其中,广丰区江西日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甘蔗马蹄汁供应东莞米其林榜单餐饮店榕意餐厅,该公司生产的多款饮料进驻盒马鲜生;万年贡米、万年皇阳丝苗王米、皇阳万年贡米、马家柚、余干辣椒等农业产品已进华润ole';德兴市江西万村泉食品有限公司日式蒲烧鳗鱼已进山姆会员店,婺源聚芳永茶叶公司白桃味乌龙茶浓缩汁、调味茉莉清茶浓缩汁已获圳品认证……一款款印有上饶名片的“土特名优”农产品走进了高端市场。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吕梁市高中教育三年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4年4月9日)

2023年,吕梁教育捷报频传,硕果累累,全省理科状元首次花落吕梁,各高中学校高考全面开花,达线率和达线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全市高中教育质量整体跃升,成功步入全省第一方阵。“吕梁的学生十分勤奋、善于思考、后劲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清晰。今年吕梁高考多点开花,能够看到的是吕梁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我们先后八次来到吕梁,深入孝义中学、文水中学、交城中学、离石区江阴高中、吕梁学院附中等中学进行招生,十分希望有更多的吕梁学子能够报考复旦大学继续深造。”复旦大学山西招生组组长、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耿昭华对吕梁学子给予高度认可。

2023年4月18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重磅推出专题报道。2023年8月7 日,《山西日报》第5版做了题为《先筑高原再出高峰——吕梁公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启示》的专题报道,深度解读吕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向全国、全省推广吕梁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教师管理机制改革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曾经的吕梁教育,“民强公弱”,特别是高中教育相对薄弱,大批学生外出求学,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如今,成绩是硬道理——家门口的学校办好了, 外地上学的学生大量“回流”,老百姓切身体会到吕梁教育改革3年来的巨大变化,真正享受到了三年来深化教育改革带来的发展“红利”。

一、办人民满意的好教育

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来抓,立足长远谋全局,集中精力抓大事,大手笔投入,大动作改革,制定出台了《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从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补齐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短板,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大力开展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坚决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民办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待遇等13个方面明确了35条改革举措, 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吕梁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

全市各县市区层层制定配套政策,相继出台了本地的《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的行动方案》,按照职责逐条落实到各部门。

市委书记孙大军亲自领办教育改革课题,指导出台相关改革政策;市长张广勇亲自推动教育重点工作落地落实,超常规加大教育投入。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教育生命线,加快构建公平优质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扩大优质公办教育资源供给,强化市县两级政府保障责任,全力推动《行动方案》落地落实。

二、办群众期盼的好学校

市委、市政府《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提出,全面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到2022年底,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定标准, 每个县至少建好办强一所公办普通高中。全市确定了19所重点建设高中,同时, 举办艺体类特色高中。在吕梁二中、孝义五中、汾阳二中、汾阳四中、临县高级中学等学校开展试点。

“市委、市政府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战略上建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大政策支持、大资金投入、大规模建设,高起点布局公办教育资源,大力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普惠共享回应群众热切期盼,努力在高原之上筑高峰。”市教育局局长赵雪宏说。

近年来,吕梁市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开创教育发展新局、服务经济社会大局、形成重教兴学格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家门口的“好学校” 争相涌现。

2021年8月24日,投资6亿余元的吕梁一中如期开学。2022年吕梁三中开始招生,2023年吕梁一小正式投用,连续三年新建三所市直学校,累计增加学位6600余个。新办的吕梁一中在校生达到1500余人,吕梁三中如期搬入新校区办学,吕梁五中在校学生由2021年的800多人增加到1800人,吕梁一小2023年秋季如期投用,正式对外招生,老百姓家门口好学校越来越多,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幸福感显著提升。

各县市区积极行动,给政策,强投入,打造区域内的“名高中”,让学生都能在本地享受优质高中教育。离石区、方山县、文水县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全市形成了大兴教育之风的良好生态。孝义市、汾阳市持续深化高中教育改革,走出了“教育强市”的发展路子。柳林县、岚县、兴县坚持开放办学战略,积极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创新管理体制,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了县中教学质量。

全市各学校争相打造“特色品牌学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来自农村普通家庭的孩子打通了成才之路。

贺昌中学是山西省首批重点高中、山西省示范高中。曾经是吕梁的“名校”。2021年,与紫荆花开教育集团合作办学后,确立了特色办学的发展路径,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命名为清华美院美育课程基地,利用清华美院及中央美院等一流名校教学资源,通过美术和文化课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为高校输送具有美育核心素养及创新潜质的优秀生源。

吕梁市二中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下,改造了操场、艺术楼,新装修了音乐厅、琴房、舞蹈排练厅、美术教室、书法教室、演播室等专业功能教室,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篮球、足球特长班。

临县高级中学走出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搭建直通高校的专业平台。学校开设有声乐、美术、舞蹈、书法、古筝、萨克斯、钢琴、二胡、播音主持、影视编导、表演、空乘等专业班。

三、打造专家型的好校长

《行动方案》明确,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校长实行职级管理,设立特级、高级、中级、初级四个职级,每个职级设三个等级,职级每3年由同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审一次,等级每年考核一次,确定校长职级和薪酬标准。

“校长职级制改革克服了管理体制的僵化,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引进选聘专家型校长办学,一年时间,让不少步入低谷的公办学校焕发生机。”赵雪宏说。

2021年5月,吕梁市教育局“三顾茅庐”,引进黄冈一流的校长、副校长等管理团队,“黄冈模式”正式落地吕梁。在市直学校引进黄冈团队的示范下, 各县市区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管理水平、鲜明的办学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吕梁市第五中学是吕梁市政府直属初级中学,这所学校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但由于教学体制僵化,教学质量连年滑坡。2020年秋季开学,吕梁五中仅招收到243名学生,2021年,该校新生报名人数更是下滑到73人。

2021年,吕梁市教育局引入了来自黄冈的专家型校长、副校长,全部取消了行政级别,学校科室由原来的15个减少至7个,管理人员由原来的37名减少至7名,教风、学风很快得以彻底扭转,教学质量突飞猛进。2022年,该校七年级新生报名人数超过1000人,2023年,学校咨询报名人数猛增到5000余人,进入

了飞跃式发展时期。

2021年5月22日,吕梁市政府发布公告,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开出百万年薪, 面向省内外公开选聘校长,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某附属中学校长的杨博,竞聘成为该校校长。他说,“校长和老师不是官,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不需要有等级之分。”

传承教育家精神,培养教育管理者都成为懂教育的教育专家,开设了教育大讲坛、校长管理课,走出去学习,请进来培养,组织各县市区分管副县市区长、教育局长、各高中及市直学校校长等教育管理干部80人赴黄冈开展了为期7 天的培训学习。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党务负责人,各学校党组织书记等吕梁教育管理干部80人赴江苏无锡开展立德树人专题培训。组织各县教育局局长或分管局长、基教股股长,各高中学校校长或分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等吕梁教育管理干部80人赴长沙开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培训研修。同时,2023年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名校名师多人多次走进吕梁,举办学术讲座,开展专业指导,进行教研互动,为吕梁教育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 指导和培养吕梁教育管理者高阶发展。同时,抓校长的日常学习提升,推荐必读书目。

四、培养高素质的好教师

“教育就是服务,局长服务校长,校长服务教师,教师服务学生。”赵雪宏明确要求。服务理念形成了吕梁教育发展的强磁场,激发了教师教书育人强劲的内生动力。

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对年龄偏大、身体条件不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工作年限满30年,或工作年限满25年且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经同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提前退养,腾出编制和职称,给年轻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吕梁市、县两级财政加大投入,全市19所重点建设高中的教职工绩效工资按总量的2.5倍列入财政预算,中小学(含中职)、幼儿园教师绩效工资总量增加20%。

从2022年开始,吕梁市各级财政每年投入5亿多元,提高教师工资待遇,19 所重点建设高中教师绩效工资提高2.5倍。采取多种举措增加教师福利,全市13 个县市区二甲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开通绿色通道、设立教师门诊挂号窗口、每年为教师免费体检一次;全市城乡公交和旅游景点向教师免费开放;12个县市区

(除石楼)设立教育发展基金,总额近1.3亿元,帮扶教师超1万人,让教师感到无上荣光。

《行动方案》第十一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24款明确规定“严格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加大教师、校长培训力度,大力培育名师、名校长”。

近三年来,吕梁市教育局全方位、立体化、高质量实施学科全面覆盖、教师人人参与、县际城乡交流联动的“大教研”“大培训”素质提升行动,积极推动“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三借”策略落地生根,走出去学习,请进来培养,开展“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研活动,拓资源、搭平台、推变革,培养优秀的教育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着力培养打造一大批有“教育家精神”“教育家情怀”的好老师, 让教育真正回归课堂、回归教学、回归学生的成长,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科研引导、学校推动、教师实践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的教师培养和教科研模式,教师专业成长快速提升。市教研室扩充了19个编制,充实专职教研员队伍,打造了一支专兼职教研员队伍,常态化开展专兼职教研员培训。2023年全年累计培训教师5万多名,12名优秀教师荣获第十一批“山西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教师退养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年开展各类教研活动160余场,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省市两级年度课题立项和结题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行动方案》明确,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本科以上师范类毕业生到吕梁公办中小学任教,可直接录用入编,提供人才公寓,并给予20万元生活补助。近年来,吕梁市通过这种模式引进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本科以上师范类毕业生100余名,为吕梁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前一些教师需要催着干,现在多劳多得、优师多得,大家争着干、抢着干。”临县一中校长李孝平介绍,教师待遇的提升把教师的积极性更有效地调动起来,不仅日常教学干劲十足,学校课后服务、学生社团活动也有了有力支撑。

吕梁籍教师赵宇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原来在省会太原的一所学校任教, 看到家乡新成立的吕梁市第一中学发出教师招聘公告,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面试合格后直接被录用。

“从省会回到家乡从教,待遇反而提升了,工作氛围还非常好,能感受到领导的重视,同事比拼业务的氛围很浓。前不久,我还参加了市直学校的同课

异构集体教研,收获很大。”赵宇说。

五、共创学生好未来

万丈高楼平地起。优质的高中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义务教育的支撑。

近年来,吕梁市教育局提出“小学抓学困、初中抓规范、高中抓提升”教育思路。2021年以来,全市撤并农村薄弱学校324所,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1 所,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4所,改造寄宿制学校187所,新建改扩建学校248 所。

市直学校方面,先后兴办了吕梁市第一小学、吕梁市第一小学分校(建设中)、第二小学、吕梁第三中学(初中)、吕梁市第一中学(高中)。吕梁市贺昌中学初中部正式更名为吕梁市第四中学,开始独立办学,吕梁市实验中学更名为吕梁市第五中学,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更名为吕梁市第二中学,公办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容提速,优质教育资源布局愈加均衡,老百姓切实体会到吕梁教育改革3年来的巨大变化。

谈及如今的变化,吕梁一线教师最有发言权:全市上下都在主动关心、支持帮助教育事业更好发展,优化教育环境,提高工资待遇,优化绩效考核,让一线老师感到很光荣、受尊重、有地位;高水平的管理,精益求精的教研,高效课堂的打造,让老师们有了一种干事业的激情。大家深深感受到,要以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忠诚和满腔热忱,不负重托、奋勇争先,共同推动吕梁市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如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行动在吕梁市蔚然成风,更加展现了市教育局办好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吕梁市用“过程的精细”保障“结果的精彩”,全力打造“品质教育”,稳步迈向教育强市。高考成绩一年比一年好,“学生向往度”超出预期,“社会美誉度”有口皆碑。

为民生增温度  为经济添热度

海东市商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4年4月9日)

“来一杯奶茶,点一份小吃。”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随着天气渐暖,走进位于海东市乐都区的唐道·618,烤串、奶茶、炸鸡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味, 热闹的人群让海东这座年轻的城市更加繁荣。

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从“一站式”生活服务到“10分钟生活圈”,从社区居民的便利生活到丰富多样的消费新业态,离不开一个城市的商贸综合体。去年9月,唐道·618的盛大开业为海东市的商贸领域增添了活力。

商务经济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是活力的象征,亦是发展的引擎。去年以来, 海东市商务系统加压奋进,担当作为,在“扩内需、育主体、促开放、建平台” 上持续发力,不断增强谋划发展的思路、服务大局的举措和推动工作的本领, 有效推动了全市商务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翻开海东市2023年商务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一串串数字令人欣喜。

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8.24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网络零售额2.61亿元,同比增长35.1%,实现网络购物额63.37亿元,同比增长25.9%; 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89亿元,同比增长37.4%;全年累计发放各类消费券2.6 万余张、消费补贴84万元,带动实现消费收入7100余万元,同比增长16%以上。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凸显了海东市商务部门倾心服务商贸企业,全力推动海东商贸经济快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扩内需、促消费是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选择,是经济循环重要的牵引带动力。海东市商务系统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提振消费信心、丰富消费供给、激发消费活力为主线,先后举办“青海年·最海东”“红五月” “焕新消费季·惠战消费年·乐购在海东”等有规模、有影响、有特色的大型主题促消费活动,营造“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全年不间断”的良好氛围。

一场场火爆的促销活动,满足了群众的消费需求,繁荣了海东的消费市场, 也为全市经济增长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每天下午,家住乐都区鸿瑞小区的罗女士都会在附近的生活超市购买一家人晚餐所需的肉类、蔬菜。超市内,各类常见的生活物资丰富多样,价格标注

清晰。罗女士说:“这里离家近,菜品齐全,价格合理,还经常有促销活动。”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为进一步培育壮大消费市场主

体规模,海东市先后引导10家有发展潜力的商贸企业入限纳统,并持续加大招商服务力度,引进一家亲等多家知名商贸企业落户海东。着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培育青海乐帮家政综合服务有限公司为全省家政服务“领跑者”企业; 推进“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建设,逐步构建起“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业圈层,不断畅通经济社会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多渠道增加优质供给。

在促进传统消费的基础上,海东市商务系统不断加快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推进统仓共配,先后打通乡村邮路42条,发放补贴239.47 万元,三级物流进一步降本增效。着力培育本土电商龙头企业及平台,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获评全省唯一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名电商主播入选“2023农村直播电商优秀案例”。

取得突破的不止于此。海东市还加大外贸企业引培力度,新培育外贸企业7 家,指导海东泰讯智能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报省级外贸龙头企业,支持互助广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出口供港蔬菜896批次、321.6吨。稳步推进国际班列工作,全年共开行中亚班列10列,实现进出口货值142.6万元。

海东市着力强化组展办会职能,搭建经贸交流合作平台,服务引导全市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年组织全市151家(次)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第23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知名展会31场,参展企业及参展次数创历史新高,29家企业借助境外展会平台实现扬帆出海,将海东元素、海东品牌推介至匈牙利、日本、泰国、阿联酋、吉尔吉斯斯坦等欧亚市场,青海拉面、青稞酒、青绣、富硒农畜产品等一大批特色品牌和产品知名度、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商业活则经济活,实体兴则产业兴。如今的海东市,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商贸流通业态不断优化,商业网点百花齐放,“朋友圈”越来越大,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愈加丰富,商贸经济持续迸发出新的活力。

向“新”求“质”催生似锦繁花

长春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4年4月8日)

生产线忙碌运转,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广大民营企业底气更足、信心更强,轻装上阵、大胆发展  春日的长春,民营经济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如朵朵“繁花”,把脚下的黑土地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民营经济活则全盘活。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民营经济到底有多重要?

2023年,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0%,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实缴税金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80%,吸纳就业占城镇新增就业的90%,民营经营主体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7%一组组数据充分表明,作为我市经济的中流砥柱,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长春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坚实力量。

追“量”——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LED显示领域深耕20余年,如今,已形成器件封装、产品设计制造、整机安装及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近日,公司在第四届“工匠杯”中国LED显示应用行业评选中收获“LED工匠杯领军企业奖”, 由企业自主研发的“绿色超高清165英寸8K显示屏(倒装COB直显)”荣获“十大单品冠军产品奖”。

这是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的一个缩影。皓月、阿满、农嫂等民营企业产品同样畅销全国,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头羊”“主力军”。

企业有活力,经济有动力。如今,在长春这片发展的沃土上,民营经济不断做大做强,主体规模显著提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 全市民营经营主体达153.98万户,占全市经营主体158万户的97.5%。

向“新”——

“专精特新”年平均增速 66.5%

“专精特新”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高。“专精特新”企业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性——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在我市,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专精特新”企业按下了高质量发展加速键,新动能不断释放。

作为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我省首家“独角兽”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通过22次成功发射,实现108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长春光华微电子设备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多年来专注于微电子和半导体集成电路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科技研发先后在晶片电阻生产设备、半导体检测与封装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据统计,全市各级“专精特新”企业由2021年年底的485户,高速增长到2022 年年底的1037户,2023年跨越式增长到1452户,年平均增速高达66.5%。其中, 中宝新材、中研高分子这两户“专精特新”企业成功上市。目前,全市各级“专精特新”企业拥有研发机构735个、专利4316个、地方以上标准1210个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手握技术创新“金刚钻”,填补产业链空白,让“长春造”“吉林造”走出吉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

求“质”——

“智改数转”新赛道加速前行

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臂按指令完成操作作为一家致力于轻量化研发的汽车配件企业,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实施数字化智能制造项目,研发智能制造系统,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以轮毂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为例,原来加工1件产品需要2分钟,

改造后只需要18秒。“今年,企业又新增了近50万件新能源车型的配套订单,新订单同比增长400%。”公司董事长李吉宝兴奋地说。

位于公主岭市的东元产业园也是“智改数转”的受益者。通过在生产效益、自动化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如今,企业运行更加顺畅,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达百余万元。

这是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例。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成功获批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三年攻坚行动,加快推动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的“含新量”“含金量”。

2023年,全市共有556户企业启动实施“智改数转”项目809个,完成投资

175.9亿元。在数字化转型的浓厚氛围中,我市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和信心不断增强,转型能力不断提升。

盐碱地上涌动“新希望”

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综述

(2024年4月2日)

春暖沧州,万物复苏。在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寨里村4000余亩旱碱麦田里,农技人员实地指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绿油油的旱碱麦在春风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去年5月11日,***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更为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特色农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目前,全市已完成盐碱地综合整治项目200余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00余万亩。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已被列为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沧州市被列入国家级试点,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等科研机构落地沧州,“黄骅旱碱麦”品牌效应凸显,并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3 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伴随着政策的东风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广袤的盐碱地上涌动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希望”。

一、做强种子“芯片”孕育丰产良田

随着气温回升,冬小麦即将进入返青期,此时正是春季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的关键时期。

“今年的冬小麦越冬状况良好,相信经过我们的精心管理,长势会越来越好。”中捷产业园区农务局相关负责人郭楠说,不同于普通农户种粮,这里绵延不绝的万亩麦田,都是沧州临港渤捷种业有限公司的旱碱麦繁种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打好农业翻身仗,自主创新是关键。为了克服盐碱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中捷产业园区不断进行良种选育,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3个品种。其中,“捷麦19”作为目前旱碱麦项目主要种植品种,在沧州运东、天津南部和山东北部的盐碱地区备受欢迎,年播种面积达150万亩左右。

“繁育一亩麦种,能播十几亩农田。如果繁种田的产出品质不能保障,下

一茬秋播时农户就会用种紧张,不利于粮食生产安全稳定。”为了更好地保障繁种良田的产出,中捷产业园区还进行了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科技化的探索。

走进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一片片麦田映入眼帘。麦田前方, 数十个池子很是惹眼,长满了高矮不一的小麦。“这些耐盐鉴定池里生长的, 都是正在选育试验的旱碱麦新品种,有近40类。”试验站站长孙宏勇说。

2013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对于盐碱地种植,选育适宜的小麦品种成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在不同盐碱度的土壤里进行种植,试验站筛选出一批耐盐碱、高产量的旱碱麦品种。目前,试验站选育的‘小偃’系列等品种已在位于黄骅的河北省旱碱麦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大面积种植,之后将逐步推广。”孙宏勇介绍,试验站建立了完善的耐盐小麦鉴选体系,为旱碱麦品种培育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持。

以种适地,才能打好丰产基础。近年来,为解决瘠薄盐碱地的产粮难题, 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依托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市农科院等平台,加快培育抗旱耐盐新品种,持续推动品种的改良与更新。今年2月,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落户沧州,为进一步汇聚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提升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注入新动能。

同时,我市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推动土地与种子“双向奔赴”。在轻度盐碱区,重点推广旱碱麦等耐盐粮油作物,利用冬春闲田发展牧草绿肥;在中度盐碱区,推广苜蓿、碱梨、油葵等耐盐经济作物,示范推广苜蓿+旱碱麦粮草轮作,设施蔬菜咸水淡化等技术模式,提高耕地地力和产出水平;在重度盐碱区,种植翻压绿肥,推广设施渔业,生产高品质水产品,保障每一寸盐碱地都得到合理利用。

2023年,全市100.2万亩旱碱麦获得丰收,亩产达到245.4公斤、总产达到

24.5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22.1公斤和2.13万吨。

二、发展精深加工提升旱碱麦品牌溢价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提起面花,人人都不陌生。以盐碱地上产出的旱碱麦为原料制作而成,一个个造型别致、寓意美好的面花麦香浓郁、口感筋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近年来,随着旱碱麦产业发展,面花深加工作为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越来越受到关注。不少经营主体立足改良面花制作技艺、面花模具雕刻、电商

网上销售等,让小面花发挥大能量,为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滕庄子镇的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将讲好面花故事的着力点,放到了创新面花品类、深耕面花文化方面。

走进帝鉴食品公司,目光瞬间被展示台上的面花吸引。霸气生威的“镇海吼”铁狮子面花,硕大精致的鱼儿面花,还有趣味十足的十二生肖面花……无不造型新颖,生动吸“睛”。

这些别具一格的面花,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军创作的。

“小时候,每到春节前俺家都蒸面花,又好看又好吃。”视觉与味蕾的双重满足,让小小的孙建军幸福不已。长大后,一直对此念念不忘的他,走上了传承面花制作技艺的道路。

面花制作在黄骅有着几百年历史,虽然这是条老路,但孙建军并没有循规蹈矩,而是通过不断创新,让面花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多年来,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孙建军相继创出了婚宴、寿诞、生辰、节日、节气和私人定制等10余个面花系列100多种面花。为让老手艺产生新卖点, 他还在面粉里加入五颜六色的果蔬汁,让面花告别单一的白色,变得多彩多姿。

如今,这些面花产品备受顾客青睐,畅销京津冀。这两年,帝鉴食品公司还开辟了网上销售渠道,把面花卖到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销往国外。

位于南皮县的河北五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旱碱麦为原料,经过不断研发升级,打造了以“全谷物”为概念、以“均衡膳食纤维”为卖点的五格面粉。目前,五格面粉已经在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等热门电商平台开设了官方旗舰店,并成功入驻北国商城、永辉超市、盒马鲜生等知名线下平台,下一步还将上市全谷物面包、饼干等产品。

公司发展小有成就之际,董事长齐国强正在谋划打造全谷物(旱碱麦)食品产业化基地。“借助渤海粮仓和黄骅旱碱麦的产业优势,以全谷物食品产业为抓手,整合中国供销合作社、中国食品科学院(沧州)、中国科学院、沧州国家级农业园区等资源,重点打造‘全谷物种植、全谷物加工、全谷物销售’ 三个基地,实现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齐国强说。

“种植基地将联合当地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土地托管和订单农业的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种子、统一肥料、

统一播种、统一收割、统一收购,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服务,既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农业托管综合服务,又可以通过订单农业保证农民收益, 同时降低项目种植风险、减轻项目运营负担。”齐国强说。

近年来,我市根据盐碱地不同类型特点和现有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发展旱碱麦、瓜果、蔬菜、苜蓿、渔业养殖等盐碱地特色产业,积极推动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延长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促进盐碱地农业提质增效。三、探索多元化种植盐碱地上“瓜果飘香”

广袤的盐碱地,除了变身“新粮仓”外,还披上新装,变身“菜篮子”“果园子”及优质饲草基地。随着优质畜牧、有机果蔬、特色种植等农业板块多元化、集约化发展,昔日“一无所有”的盐碱地,进一步释放活力,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金窝窝”。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不光有小麦在盐碱地中拔节生长,在沧州各地, 不同水肥、土壤条件下种植的耐盐碱蔬菜、水果、粮食也长势良好,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海兴碱梨”。

“虽然咱农场的土壤盐碱化较高,但盐碱地里富含硒、钾等元素,所以长出的水果甜度高、口感好。”海兴农场梨果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月林说,“俺们做过对比,同样的品种,在咱这儿结的果,跟别地儿的口感就是不一样。还有专家专门做课题,来研究俺们这儿的梨为啥好吃。”

目录 (79篇)2024年4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