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盘活农村资源 实现抱团发展 高质量探索推进丘区“三变”改革
X县位于X中部偏北,辖13个乡镇(街道)48万人口,是全省典型的丘区大县、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改革决策部署,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为突破口,盘活资源、抱团合作,推动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丘区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试点开展至今,共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45个,回引返乡创业创新农民工3200名,发展藤椒20万亩、优质大米工程30万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1.59亿元,带动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一、“三项创新”激活农业发展潜力
一是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放活土地经营权。将南路扶贫开发示范区作为“农村房屋产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小型水利产权”等农村产权“多权同确”率先实施区域、农村产权“三权分置”试点区域,建成县乡村三级产权(股权)交易流转中心,鼓励产权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让权生钱。二是探索人才培育引进新模式,推进能人治村。在全县48个乡镇669个村建立县、乡、村三级讲习所,与省、市农科院建立院地、院企合作关系,围绕“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专家工作站和教学研实验基地,累计开展各类培训210期,培训13.7万人。创新人才支持模式,构建人才培育新机制,通过村民大会民主决策方式,引进30名“新乡贤”返乡归田。三是创新金融扶持办法,破解融资难题。县财政整合资金7300万元,先后建立梓信农业担保公司和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为8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支持1.09亿元,撬动社会投资4.8亿元。
二、“五大合作”盘活农村分散资源
一是盘活集体资源,让集体有钱。通过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摸清“三资”家底、确认成员资格、推动股权量化、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多形式盘活集体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县237个试点村中,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的达6个,其他231个试点村均达到2万元以上。二是盘活土地资源,让土地长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47个,入股农户3.76万户,入股土(林)地8.36万亩,引进龙头企业、产业业主联合经营、共同开发,农户把经营权变成股份,年底按股分红。三是盘活资金资源,让资金生钱。王家堰村、断山村将农民入股、政府补贴等资金430万元,组建置业股份合作社,利用当地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建设农产品加工厂、仓储物流用房、停车场等,发展物业产业。四是盘活劳力资源,让劳力挣钱。将土地入股后的闲散劳动力聚集起来组建劳务股份合作社196个,入社劳力4.6万人,合作社根据劳动力年龄结构、技术水平、兴趣爱好等特点,有组织地输送到新型经营主体就业,实现劳务创收4863万元,人均就地年增加务工收入1057元。五是盘活房屋资源,让房屋赚钱。按照“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在有条件的村组建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把空置房屋、生态资源、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等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共组建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8家,实现旅游收入307万元,带动入股农户增收3350元。
三、“五种模式”强化农民利益联结
一是“合股经营+抱团发展”模式。双乐乡王太沟村546户农民以土地X亩,资金48万元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藤椒1200余亩,入股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村集体分别按照“5:3:1:1”比例进行利益分配。二是“代建代管+四方分成”模式。双乐乡宋观庙村、王家堰村与龙头企业可士可公司抱团,建成甜橙基地2000余亩,前三年由公司代建代管,甜橙产生收益后公司将基地交土地股份合作社管理运营,收益按照入股农户、合作社、公司、村集体“7:1:1:1”的比例进行分配。三是“股权量化+复合经营”模式。双乐乡王家堰村将支持该村稻鳅产业发展财政补助资金15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及社会帮扶资金53万元,量化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将村民变成股民,收益按照合作社、未脱贫农户、已脱贫农户、村集体“6:2:1:1”模式进行分配。四是“筑巢引凤+精准扶贫”模式。通过政府配套基础设施、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贫困户利用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引进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发展“金鸡代养”,由企业提供种苗、技术、饲料及销售全环节服务,并按照3.15元/只支付合作社代养费,合作社在扣除运行经费后,按社员入股比例对代养费进行分配。现已建成金鸡代养场6个,共出栏土鸡120万只,实现收入310余万元,带动农户220户(其中贫困户200户),户均增收7800元。五是“保底分红+二次返利”模式。景福镇鲜家嘴村成立旅游度假股份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引进X牡丰公司发展油用牡丹产业,集中打造“九龙山·牡丹谷”乡村旅游景区。公司为农户保底分红400元/亩,景区收益的30%按入股农户、村集体、贫困户“7:2:1”的比例进行二次返利。2023年入股社员实现人均分红返利13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