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4年工作要点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4年工作要点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围绕“一七五一”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举措,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谋发展、促发展、抓安全、强服务”职责定位,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突出抓好工业稳增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聚力数转智改网联,打造优良产业生态,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为更好XX建设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转智改实施率达到95%左右、关键业务环节数字化率达到75%以上。

一、聚力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1.加力攻坚首季开门红。延续执行首季“开门红”奖励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开足马力、高效生产。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春节假期保持连续生产,协调做好春节假期后企业职工返岗和开工复产。支持钢铁、化工等行业重点企业平稳生产,鼓励企业适当调整设备检修周期,合理增加一季度生产安排。

2.强化工业运行调度监测。优化调整监测企业数据库,重点监测工业企业数量保持200家以上,参与问卷调查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建立37个行业大类增长调度台账,对增加值增速下降行业分别实施专项指导,加快推动企稳回升。全面压实县市区主体责任,建立工业运行和技改投资通报奖励约谈机制。加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县市区调度监测,打开分析重点指标,研究有效措施应对新情况新问题,高效开展协调服务,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3.抓好重点工业项目投产达效。全面梳理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点项目情况,对年内预计新增产值亿元以上的77个重点项目,实施“省-市-县”分级包靠服务,市级帮包服务新增产值5-10亿元项目,县级帮包服务5亿元以下项目,逐一明确服务专员,建立工作台账,做好跟踪服务,推动已投产项目释放产能,将投产项目尽早投产达效。谋划推动50个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和100个数字经济重点项目。

4.推动高成长企业产值倍增。落实重点工业企业产值倍增支持政策,更新完善倍增企业培育库,指导企业“一企一策”制定产值倍增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项目、产品支撑,推动市县两级集中政策、资源进行重点扶持和服务保障,促进企业快速膨胀壮大,力争培育库内企业产值增长15%以上,10家企业年内实现产值倍增。

5.持续壮大规上企业规模。以年度“小升规”数量目标的1.2倍遴选年营业收入1000—2000万元的优质小微企业建立“小升规”培育库,按照“成长一批、培育一批、上规一批”的思路实施梯度培育,加强精准对接服务,联合统计部门形成升规纳统工作合力,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以上。

6.全面加强行业管理服务。全面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指导督促工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重点抓好民爆行业安全监管,防范重大安全风险隐患,确保民爆行业安全发展。每季度对化工园区和非危化品化工生产企业开展安全环保专项评估,力争9家化工园区全部通过国家、省级安全风险评估等级D级验收。切实加强无线电管理,做好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的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做好车辆改装企业生产一致性检查、船舶修造企业督导检查、疏浚装备企业排查管控等工作。动态掌握应急物资生产企业所在位置、产品、产量等基本信息,确保极端情况下重点物资生产供应。

二、聚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7.加大传统产业技改力度。组织企业参加技改对接交流会,完善技改服务诊治机制,加强技改全要素供需精准对接。优化设备奖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技改支持政策,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标准为牵引,大力推动设备更新改造。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编制2024年工业企业重点技改项目导向目录,深入企业开展服务指导,全年谋划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600个,完成技改投资480亿元以上。

8.改造升级钢焦、炼化等产业。聚焦钢焦、炼化等传统产业,“一业一策”制定改造提升方案,推动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积极争取就地转型升级,做好粗钢产量调控工作。焦化行业,稳妥推进产能整合转移,做好焦炭产量指标控制工作。炼化行业,“一企一策”稳妥推进200万吨/年及以下淘汰类常减压炼油装置关闭退出。轮胎行业,鼓励子午胎生产企业对硫化环节实施节能改造,优化提升能效水平。化肥行业,完成国家下达的化肥保供任务。

9.狠抓化工园区提档升级。加快滨海、侯镇、诸城等化工园扩区并点,力争2家以上化工园区完成扩区,新和成氨基酸、新龙集团等重点监控点企业入园发展,年内应入园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56%。推动滨海、羊口、侯镇3大园区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北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区,力争滨海化工园营收突破1000亿、3大园区营收过2000亿。组织开展全市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加快公共管廊等设施建设,“一园一策”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10.加快化工行业向新材料新医药转型。优化重点项目调度机制,加快弘润新材料产业园、鲁清石化降油增化锂电池负极新材料等延链项目建设,推动石化产业减油增化延链。充分发挥高端化工产业联盟平台作用,依据产业链图谱按图索骥,精准招引一批补短板、锻长板的项目,持续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全力支持35家龙头骨干企业沿链发展,引导龙头骨干企业与高成长性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上下游一体发展的产业集群。

11.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提高绿色产品、绿色装备供给质量。引导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打造一批能效、水效“领跑者”。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做好重大工业专项和重点行业节能监察工作。推进“亩产效益”评价工作,强化结果运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业园区10个以上,市级30个以上。

三、聚力培育壮大新产业新模式

12.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医药、工业母机、磁悬浮等新兴产业,加强龙头骨干企业培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对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创新研发力度,积极争取保险补偿政策支持,聚力提升产业规模。谋划推进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项目。编制工业母机企业“白名单”,用好国家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推动工业母机产业发展壮大。组织召开磁产品推介会议,加大磁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探索低空经济新赛道。

13.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聚焦动力装备、高端化工、食品加工、汽车制造、高端铝材、纺织服装、智能农机等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装备工业加快向新能源化转型,食品加工加快向深加工转型,动力装备、食品加工产业营业收入保持全省领先位势,高端化工营业收入占全部化工产业比重达到55%以上。

14.积极布局未来产业。聚集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充分发挥歌尔龙头带动和平台集聚作用,按照产业图谱开展布局和招商,推动山东大学元宇宙产业研究院建设,抓好元宇宙未来创新谷等园区,争取落地一批在行业内有影响力和带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在全市筹划打造1—2个元宇宙展示体验中心,培育一批先锋应用案例,促进元宇宙在工业领域示范应用。

15.积极培育发展新模式。发挥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等作用,提升检测检验等技术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加快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产业”,提升工业设计赋能产业水平。积极推进服务型制造示范,力争新增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项目10家以上。实施“三品”战略,打造一批工业精品、名牌、优企。

四、聚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6.推动创新平台上档升级。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年内新增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30家左右,新认定市级创新平台100家左右,力争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新突破。

17.加强技术创新项目攻关突破。持续推动产学研融合,以技术创新项目为抓手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进展中的问题,推动项目如期完成并发挥作用,力争新获批省级技术创新计划项目300个以上。

18.建强高端人才队伍。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做好人才工程的管理服务,推动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保持人才数量全省领先优势。开展高层次人才“候鸟”行动,引入合作型人才20人以上,走进企业30家。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大力开展“企业家日”系列活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优化完善企业家大讲堂,走出去高点对标与请进来高端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焕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激情;完善青年企业家导师制,提升新生代企业家的素质。

五、聚力深入推进数转智改网联

19.全面推动覆盖渗透。以数智赋能“十大行动”为路径,“一业一策”分类推进,分链条召开产业链赋能和专题供需对接会,加快产业链关键企业数转智改,形成若干细分行业数转智改“N+X”场景清单和行动方案,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渐进式推进“链式”改造。“一企一策”靶向对接,力争实现规上和规下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训“两个全覆盖”。开展第二批规上工业企业免费诊断,逐家企业深挖个性化需求,实施“诊改联动”行动,提升解决方案转化实施率,推动企业加快项目建设,年内实施“诊改联动”项目500个以上,重点支持100个项目建设。开展第二批数转智改标杆选树活动,建立200家以上标杆企业培育库,揭榜挂帅20个应用场景,评选10家贡献突出的服务商、6个成效明显县市区,重点支持10个试点园区建设,对20家标杆企业进行奖励,打造一批典型案例、精品样板。

20.狠抓应用落地实施。深化“工赋山东”战略,积极推广工业互联网新模式,促进企业业务优化、流程再造、模式创新、价值提升等全流程变革,年内打造工业互联应用场景30个以上。推动支持链主企业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累计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5个,积极争创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双跨”平台。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组织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建立智能制造企业培育库,在全市范围内构建涵盖“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优秀场景+智能供应商”的“国家—省—市”三级智能制造生态体系,积极争创“灯塔工厂”,年内新增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各类企业50家以上。

21.夯实支撑保障能力。聚力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升核心产业占比。建成数字经济产业园、数转智改促进中心并投入运营,动态完善数转智改服务商名录,建立工业数转智改应用软件池,针对企业管理软件、研发设计软件、采购软件等工业企业通用软件开展政府集中采购,加强“小快轻准”数字化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广。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5G深度覆盖,打造一批5G工厂,年底前5G基站累计建设数量达到2万个。

22.加强数据资源管理。加强组织调度,新培育一批数字经济“晨星工厂”、“数据赋能”优秀产品、“产业大脑”、数字经济园区、数字经济总部项目。加大数据师制度和数字专员制度推广普及,支持企业开展DCMM贯标,提升数据管理能力。遴选数据安全优秀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打造一批标杆示范企业。

六、聚力优化产业生态

23.强化优质企业培育。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挖潜强基”行动,挖掘一批“种子”中小企业纳入培育库,加强入库企业动态管理,确保入库“种子”企业保持在1000家以上。开展“晨星”小微企业评选,培育一批具备“冷门绝活”技术的优秀企业。强化梯度培育机制,实行分类指导、精准服务,邀请高水平专家靠前把脉提升,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等高成长性企业。梳理重点产业链“链主”、工业百强等大型龙头骨干企业清单,“点对点”针对性深度帮扶指导。年内新增国家级及省级优质企业200家以上。

24.创新产业链推进方式。持续用好“链长制”工作机制,统筹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开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探索形成“链长+链主+重点县市区+骨干企业”产业链发展推动机制,政企联合建立工作专班,协同推进产业链各项工作。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绘制产业链图谱,理清各产业链的优势强项和短板缺项,通过“揭榜挂帅”“招大引强”方式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开展产业链融链固链对接活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面融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25.壮大产业集群规模。紧盯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布局,积极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强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落实好动力装备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聚力将动力装备集群培育成世界级集群。指导每个县市区重点打造3个左右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加强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认定,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力争省特色产业集群实现新突破。

26.构建融通生态体系。依托“万企智配平台”,画出动力装备、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链图谱,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加快产业链之间多角度、多层次衔接、交叉、配套,催生新的产业链条,推动众多产业链相互联系生成“产业树”,打造形成产业链上下贯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七、聚力提升服务企业质效

27.全面优化政策服务。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加强对惠企政策的宣贯解读,助力中小企业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聚焦数字化、融资服务等重点领域,整合优质服务资源,狠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服务包和服务产品的推广工作。用好省市两级专家志愿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开展帮扶服务,引导申报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开展“三赋”专项行动,提升企业内涵发展水平。落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线上线下同步推进“遍访企业”,“一企一策”跟进,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支持企业发展。

28.深化“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持续推进“重点企业实地行、重点行业部门行、重点领域区县行”,适时启动“重点产业市地行”,加快打造“互为上下游、形成产业链”的产业生态圈。年内组织开展专题对接活动20场以上。推动由“市内找订单”向“省内找订单”拓展,新增省内互采金额500亿元以上。

29.赋能企业智能营销。加快建设万企智配平台,建设XX市工业精品展示中心,集中展示推介XX好品。选取200家优质企业分行业建设3D展厅,通过供需自动匹配、社群精准营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服务等方式,提升我市工业产品知名度,拓宽企业营销渠道,打造成为服务我市工业好品品牌营销赋能的重要平台。年内组织40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上线1万种以上工业产品,完成企业匹配数据1万条以上。

30.建强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与工信部国合中心合作,推进全市优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赋能中心建设,积极争取部委资源,为我市优质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多方位、多层次服务。依托专精特新产业园、专精特新服务研发基地、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等,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创新支持等专业化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借助各类展洽会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开展高质量的市场开拓、对外交流合作等活动。

31.做强金融服务。创新开展数字金融,推动数字经济领域优秀企业入选全省数据赋能行动百强企业融资“白名单”,推进数据资产建模和入表试点,为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组织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投融资对接,组织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高成长企业挂牌“山东专精特新专板”。扎实做好清欠工作后半篇文章,逐项制定清偿计划,推动欠款问题有效解决。

八、聚力强化机关建设

32.建强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统领,及时跟进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掌握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完善党建制度体系,打造特色党建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聚焦核心业务,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

33.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提炼工信系统工作实践和历史积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高品质文化宣传阵地。培育表彰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对标学习先进单位做法,激励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创先争优,增强工信队伍创造力、影响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党员队伍。

34.严肃纪律规矩。严肃日常工作纪律,落实机关纪律作风“十要十不准”,用好人员去向告知牌。强化监督检查,定期研判分析,持续盯紧重点岗位、重点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排查,完善防控举措。坚持提醒在前、教育在前,及时发现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工作效能等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运用好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推动防微杜渐、抓早抓小,提升监督质效。

35.严格干部选拔任用标准。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干部考核条例等党内法规,健全选贤任能制度机制。深入贯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二十字”好干部标准,全面提升工信干部队伍发展产业、服务企业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