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科技局2024年工作计划
(一)标志性工程提速
1.打造四大战略平台。构建以松雅湖未来科技城为创新核心区,经开区、自贸会展区、自贸临空区为科创产业承载区的“1+3”区域创新格局,持续提升“两城一湾一基地”四大战略平台创新能级。其中,松雅湖未来科技城着力打造以“3T”产业为主的未来产业研发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加速项目建设,加快项目招引,力争引入一批国际化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等高能级科研机构。三一科技城坚持主攻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加快建设区块链产业园、三一全球研发中心、科创孵化园等科学园区,重点打造“两站十六院三中心”。国际会展“科创湾”加快汇聚以信息、智能、半导体、生命科学等为核心的国际研发中心,推动科技创新、会议展览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黄花保税研发基地重点推进保税研发和制度创新,吸引国家和省级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设立保税研发中心,打造“保税研发+未来医学”特色型综保区。
2.引育研发企业(中心)。实施“科技研发机构增量倍增行动”,支持“三类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大院大所大校、科研院所来县设立企业研发总部(中心)、研究院、实验室、研发分支机构,梳理重点企业、机构引育清单,引育15家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加快推进松雅湖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伟全球研发总部、家辉生命健康产业园、XX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建设;重点支持镭目科技、长城信息、博邦山河、湘丰茶叶、湘研种业等企业扩能升级研发中心;持续推动国机集团新能源能量变换关键技术创新中心、中科曙光第一研究所等在谈项目快速落地。
3.加强与省、市创新联动。深度融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对接省“4+4科创工程”,在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科技金融等方面协同创新。深化与“河西科创走廊”等重点科创功能区对接合作,鼓励企业、科创平台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二)平台能级提档
1.提升企业研发平台能级。坚持“抓存量”与“扩增量”并举,实施“创新平台增量倍增计划”,培育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不断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形成《XX县、XX经开区国家级、省级科技研发平台重点培育清单》。推进平台纵向升级,重点支持三一集团建设氢能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河智能建设地下工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重智联建设国家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加强平台横向联动,鼓励平台对外开放共享科研设施和仪器,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研发平台协同创新。力争新增各类科技研发平台100家以上。
2.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增量倍增行动”,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梳理形成320家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清单,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10家,实现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1576家以上,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1533家。强化科技支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发展,力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160家。
3.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水平。落实《XX县XX经开区关于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长县科创委发〔2023〕4号),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攻关任务、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基金投资等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力争企业研发经费增速11%以上。
(三)科研攻关提能
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省十大技术攻关”“县区十大技术攻关”“县区科技创新十大标志性项目”等在建项目。聚焦“3+5+8”产业体系,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和创新项目,努力在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和未来健康五大方向产业发展,结合自身产业基础优势,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技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四)成果转化提效
1.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引导推进构建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产业链供应链上下融通的创新联合体。深化与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以及市外大院大所合作,系统梳理高校科技成果信息、高校专家学者、高端人才及优势学科领域信息、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通过校企对接会、校企互访、专家会诊等方式,凝练高质量技术需求,服务高成长性企业,推动科技成果高效高质转化。
2.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建设,加快支持上海交易所中南中心建设。实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做优技术合同登记点,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达17%以上。推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县,提升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力争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件以上。
3.强化应用场景打造和创新产品应用。发挥产业优势和应用场景优势,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以及社会民生中的场景机会,探索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前沿生命科学、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大力支持首创产品首次应用。
(五)人才支撑提质
1.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依托创新平台资源,面向全球引进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对顶尖人才和团队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方式。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扶持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博士、博士后培养单位的联系,积极吸引毕业博士、出站博士后来(留)县创业。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来县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加快吸引硕博等青年人才集聚。
2.提升人才服务能力。落实好“1+1+N”人才政策体系,营造国际化人才工作环境。加快湖南自贸试验区国际人才港建设,做优做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定期举办“高精尖缺”人才揭榜荐才、省外精准引才、国际人才中秋联谊等活动。加快建设国际人才社区、人才公寓、人才主题公园。推行更加便利的服务措施,对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持续推行“星光人才服务卡”。
(六)创新生态提优
1.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围绕“国家创新型县目标指标表”,聚力开展创新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主体引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要素聚集、科技为民惠民、体制机制创新等8个方面工作任务,确保创新投入、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特色指标等五个方面共18项指标完成年度任务。
2.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抓好《XX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落地落实,进一步梳理县区已有政策,围绕研发机构、高端人才、龙头企业等研发创新主体,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县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共同出台针对性强、精准度高、含金量足的专项政策措施。
3.深化科技金融融合。深入开展科技金融,常态化开展科技创新领域银企融资对接,实施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做好重点平台、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融资服务,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各类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
4.深化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创业空间,引进海外优质项目、成果和人才,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和全球引才引智。吸引跨国公司在XX县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推动国际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聚集。
5.强化创新氛围营造。加大科普场馆(基地)建设力度,办好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活动,加强对全县科技创新工作、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集聚区建设工作的宣传,增强公众创新创业意识,浓厚全社会科技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