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篇2024年4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

(18篇)2024年4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 目 录

(18篇)2024年4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

目 录

中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党组: 

大庆精神永放光芒  1 

中共贵州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奋力打造***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  6 

胜利油田党委: 

为端牢能源饭碗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11 

湖北石油党委: 

严明政治纪律加强政治建设  13 

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 学 

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  15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2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坚持人民至上创造历史伟业  27 

中共司法部党组: 

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34 

中国外文局: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41 

中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 

筑牢祖国北疆绿色长城  47 

中共最高人民法院党组: 

学思践悟***法治思想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54 12.中央财办理论学习中心组: 

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62 

13.中国证监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 

创新发展 学习《***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  66 14.国务院国资委党委: 

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69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人民日报》: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 

提供强大支撑 学习《***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  76 

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推动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79 

金华开发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思践悟强担当感恩奋进谱新篇 

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的胜势胜景  85 

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88 

大庆精神永放光芒

中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党组

(2024年4月19日)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号召60周年。1964年4月19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当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4月20日在

《人民日报》全文刊发,首次提出“大庆精神”并对大庆石油会战进行公开宣传。***总书记指出,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铸就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形成了团结凝聚百万石油人的强大精神动力,集中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大庆精神是党的伟大精神在石油战线的生动体现,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人格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与当代中国精神内核一致,彰显出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强大生命力, 闪耀着熠熠生辉的璀璨光芒。

石油会战——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是“卡脖子”难题,一些外国专家断言中国是贫油国,大庆油田发现后,又断言中国人靠自己开发不了这样复杂的大油田。油在脚下,路在何方。重任在兹,谁与担当?面对西方技术封锁、物资极度匮乏、开发经验不足,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几万名石油工作者和解放军战士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广袤的松嫩平原,肩负起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血液”的艰巨使命,在茫茫荒原上发出了划破天际的最强呐喊,开展了气吞山河的石油大会战。

“会战”之大,在于干劲之大。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 这矛盾那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的矛盾。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会战职工,胸怀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坚持“两论起家”“两分法前进”, 吊车不够就人拉肩扛运钻机,罐车没来就破冰端水保开钻,房子没有就自己动手建干打垒,粮食紧张就“五把铁锹闹革命”,心甘情愿吃大苦、耐大劳,被称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会战”之大,还在于气魄之大。“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全体会战职工立下雄心壮志,誓要甩掉中国贫油落后帽子,誓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誓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以“宁肯

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气概和“挑战不可能、敢为天下先” 的英雄魄力,仅用3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年产500万吨大油田,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的奇迹。“会战”之大,更在于贡献之大。会战期间,大庆生产原油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一半以上,1963年底我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一举把“贫油国”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此后,大庆油田持续上产,实现原油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27年,油气当量4000万吨以上稳产至今。***总书记指出,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6月,***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深挖其时代内涵,凝聚新时期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石油精神是对石油战线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的进一步凝练升华,是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典型代表的时代精神,饱含着***总书记对石油战线的殷殷嘱托。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永远是激励百万石油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和制胜法宝。

辉煌业绩——

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伟大精神的激励下,一代代石油人头戴铝盔走天涯, 西进荒漠、东征大海、北斗严寒、南战酷暑,开展更大范围的石油会战,先后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大油气田,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现代化炼厂,连通了从海外到国内、惠及千家万户的管道网络,建立了现代石油工业体系,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国家贡献了巨大物质财富和宝贵精神财富。

进入新时代,集团公司党组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使命任务,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凝聚起开新局、立新功的强大力量。在国内,大庆油田原油累计产量突破25亿吨,长庆油田年产量当量创造6000万吨新纪录,塔里木油田、西南油气田等的天然气产量逐年攀升;在海外,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主力军作用,五大油气合作区、三大油气运营中心等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构建形成了国内外“三个1亿吨”油气供应新格局并持续巩固发展。“双碳三新”业务跑出“加速度”,世界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广东石化一次投产成功并投入商业运营,全球首批两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研制成功并有力支撑万米深地科探工程。近年来,集团公司经营业绩连创历史新高,位居央企“第一方阵”前列,

综合实力位居世界500强前列。

随着石油事业蓬勃发展,石油先进文化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形成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包括克拉玛依精神、玉门精神、柴达木精神、塔里木精神、吉化精神、兰化精神、先锋精神、海外创业精神等在内的璀璨精神谱系,涌现出以铁人王进喜、人民楷模王启民、央企楷模梁楠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伏喜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石油英模,打造形成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旧址、长庆油田“好汉坡”等206个石油精神教育基地、48个工业文化遗产,构建形成了百万石油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和文化高地,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石油篇章。

不朽丰碑——

伟大的精神具有永恒时代价值

历史川流不息,伟大精神不老。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蕴含着坚定的初心使命、鲜明的人民立场、昂扬的奋斗姿态、踏实的前进步伐、奉献的本质特征,彰显着内在的先进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突出的实践性,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意志、体现时代要求与社会发展方向,都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奋进新征程,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时代光芒更加璀璨、时代价值更加突出。其政治信仰价值,将进一步引领我们牢记“中国石油是党的中国石油、国家的中国石油、人民的中国石油,一切工作、一切奋斗都要为党为国为人民”;其文化引领价值,将进一步昭示我们继承弘扬石油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强化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其发展动力价值,将进一步指导我们紧紧依靠员工群众,凝聚百万石油人的无穷力量, 以“革命加拼命”的奋斗姿态,不断为企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其培根育人价值,将进一步激发我们坚持不懈学铁人、做铁军,深入开展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品牌形象价值,将进一步鼓舞我们不断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增强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维护中国石油良好形象。

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推动石油事业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其历史地位、时代意义及永恒价值,不断丰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实践路径、宝贵经验和典型事迹,为建设中

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石油贡献。

力量源泉——

伟大的精神赋能新征程新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集团公司肩负作为国家石油公司和国际石油公司的“两大特殊使命”,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广大干部员工要锚定更高的目标和理想, 不断从伟大精神中汲取丰厚滋养、凝聚奋进力量,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昂扬斗志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着力破解“两大突出矛盾”,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全力奋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火热实践, 切实把牢记***总书记重大嘱托、当好标杆旗帜的宏伟蓝图变成生动实景。

要始终把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贯穿企业改革管理全过程,发扬“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等传统,强化“从严管理出效益、精细管理出大效益、精益管理出更大效益”“一切成本皆可降”“四精”等理念,将精神转化成广大干部员工的自觉行为准则、落实到具体实际行动。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执着追求,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上当好标杆旗帜,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大力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不断推进炼化业务转型升级,构建完善多元化油气供应格局,切实提升能源高效供给能力;砥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坚定意志,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当好标杆旗帜,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转型所急、公司所能,勇于开辟新领域、拓展新赛道,加快推进“7+3”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能源产业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保持“敢想敢干破框框”的勇毅胆识,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当好标杆旗帜,坚持支撑当前、引领未来, 着力推进“五位一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激发“满怀豪情干革命”的昂扬气魄, 在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上当好标杆旗帜,健全完善与打造世界一流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着力推动由从严管理向精细管理跨越并向精益管理迈进,实现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恪守“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的责任担当, 在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上当好标杆旗帜,筑牢安全环保底线红线, 强化依法合规管理,健全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快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永葆“石油工人心向党”的政治本色,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上当好标杆旗帜,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基层党建“三基本”建设与“三基”工作有机融合

优化升级,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锻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石油铁军,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奋力打造***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  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

中共贵州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4年3月26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形成了***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要从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抓好学习贯彻,奋力打造***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深刻领会***文化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

***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深刻领会***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原创贡献。***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华文化发展历史逻辑有机结合,既坚持老祖宗、又讲了许多前人没有讲过的新话。***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概括了“九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在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在2023年10月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这些重大创新观点,有理念上的创新、价值上的引领、思想上的突破,是***文化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的重要体现,极大拓展了我们党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

深刻领会***文化思想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文化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体”和“用”有机统一,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构成了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体系。全国宣传思想文

化工作会议梳理概括了***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16个方面的战略部署。这些战略部署,涵盖理论舆论、文化文艺、内宣外宣、网上网下等各领域各方面,体现了目标与路径的一致、宏观与具体的融合、整体与重点的统一,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同时,***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既充分体现了“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蕴含着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极具针对性的具体方法指导,比如在理论宣传上要求把握好时度效。这些科学方法,揭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文化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深刻领会***总书记对贵州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总书记对贵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度重视,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涵盖了加强理论武装、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等各方面。2014年,***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015年,***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文化思想在贵州的具体化,饱含着对贵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关心厚爱、殷切期望,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奋发有为推进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

***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贵州来说,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目标定位就是奋力打造***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贵州文化资源丰富,有以遵义会议精神为代表的厚重红色文化, 有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点的多彩民族文化,有以阳明文化为精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屯堡文化、“三线”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极具魅力,完全可以在文化强省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凝心铸魂、筑牢根本,全面提升思想引领力。理论学习重在强化政治忠诚,紧密结合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发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坚持全面学、专题学、重点学,进一步把情感认同上升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忠诚之志、维护之行、奋进之力。研究阐释注重转化运用,充分发挥各级党校、高校、社科研

究机构等的作用,聚焦“四新”“四化”推出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好为理论武装工作提供学理支撑,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贵州形成更多丰富实践成果。宣传普及力求入心见行,用好网上网下手段,通过开展“理论宣传二人讲”、办好“‘黔’进的力量”理论宣讲节目等方式,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增强信心、凝聚力量,全面提升舆论影响力。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中心环节。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主旋律、正能量充盈贵州大地, 贵州好故事、好声音传遍四面八方。当前,贵州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以学习宣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提振信心、鼓舞干劲,充分调动各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这些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国际数博会、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成为贵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开放平台,贵州万桥飞架、“村超”、“村BA”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要乘势而上强化对内对外宣传,让国内外更好看见贵州、认识贵州。

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文明塑造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要进一步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让文明之花在贵州大地盛情绽放。必须立精神支柱,用好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引导各族群众坚定历史自信、赓续红色血脉。必须树价值标杆,坚持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广泛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新时代的贵州人”“贵州好人”等选树宣传,强化主流价值的主导地位,塑造向上向善的道德风尚。必须育时代新人,抓住青少年这个重点群体,大力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扬文明新风,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以深化“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等为抓手,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坚持文化惠民、文旅富民,全面提升文化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我们要坚

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力作,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贵州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历史文化的时代内涵,推出一批具有贵州特色、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好用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办好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让人民更加热爱文化、更好享受文化。着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动力,深入实施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推动各类文化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加快打造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好贵州自然珍宝、文化瑰宝,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推进旅游产业化, 着力建设黄果树、荔波小七孔、西江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等世界级旅游景区,努力把贵州建成近悦远来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着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 进一步梳理保护好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保护好、传下去。

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旗帜鲜明讲政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是政治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在重要问题、重大事件上及时拿出态度、亮明立场、果断处置。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要求落到实处。

改进作风抓落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有过硬的作风,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项重点任务,都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做到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

善为抓落实,把正确政绩观落实到推进各项工作之中。

聚焦能力强队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出漂亮活的。要选优配强各级宣传思想文化单位领导班子,突出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注重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真正把熟悉党的宣传方针政策、具有一线宣传工作经验、敢抓善管的干部放到领导岗位。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持续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培养一大批本领过硬的行家里手。

为端牢能源饭碗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胜利油田党委

(2024年4月23日)

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胜利油田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集团公司有关要求,深刻领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视察胜利油田、九江石化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抓好贯彻落实,以良好作风保证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取得实效。

提高政治站位,在深化认识中增强学习自觉。以纪律为主题开展集中学习教育,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胜利油田将准确把握本次党纪学习教育的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是从“两个维护”高度进一步深化认识。***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胜利油田将从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度,高质量组织好油田党纪学习教育,强化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做到知行知止、令行禁止。二是从“管党治党”维度进一步深化认识。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我们将突出问题导向,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强化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使铁的纪律真正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真正将管党治党一抓到底。三是从“严管厚爱”角度进一步深化认识。从关心爱护干部,促进干部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从党纪学习教育入手,抓思想教育提升、抓纪律规矩学习、抓良好的作风养成,真正以党的纪律为尺度,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明确学习重点,在深学细悟中增强纪律意识。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必须抓住学习重点,我们将全力抓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学习贯彻,不断用党规党纪矫正思想和行动,真正使学习党纪的过程成为增强纪律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一是学习掌握到位。明确“学什么”,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最新重要讲话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条例》的变化点、强化点和关注点, 真正做到学深悟透。明白“怎么做”,紧密结合实际,自觉对照《条例》规定, 检视问题、查找不足,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进一步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二是践行落实到位。把纪律意识贯穿到履职用权、规范管理中,做到党风党纪依法合规一起抓,全面查找违规违纪风险点,跟进完善制度体系,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效,促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企贯通融合,落到实处。

加强统筹运行,在组织实施上压实各级责任。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必须注重融入日常、学用结合。我们将把加强纪律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一是抓实方案运行,认真落实党纪学习教育重点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做好承接措施,促进上下联动、整体推动、全面落实。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统筹协调、日常推进和督导指导,做到有部署、有考核、有推进、有反馈,让各级党组织切实担起主体责任,确保抓实抓深不走样,  推动一级带一级,充分抓学习、全部受教育。三是务求取得实效,坚持融入中心、相促相融,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与推进增储上产、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等各项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围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创新发展、打造一流” 主题行动,增强纪律约束,强化纪律保障,以硬纪律严作风确保各项工作安全平稳运行,切实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端牢能源饭碗的实际成效。

严明政治纪律  加强政治建设

湖北石油党委

(2024年4月23日)

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举措。湖北石油将认真落实党中央的部署,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党组的要求,把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组织全体党员逐章逐条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引导党员严格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重要位置,形成守纪律、讲规矩的思想自觉。

把准政治方向,始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条例》对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且有实际言论、行为或者造成不良后果的,如何处分进行了规定,我们要引以为戒。把准政治方向,就是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湖北石油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按照集团公司党组的统一部署,高质量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创新发展、打造一流”主题行动,努力践行“国企为国、在鄂兴鄂,做荆楚大地党和人民好企业”的责任担当。

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条例》对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违背新发展理念、背离高质量发展要求,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较大损失的,如何处分进行了规定,我们要深刻警醒。强化政治引领,就是要坚持集团公司“1355”党建总体思路,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在各项工作中站排头、争第一,凝聚起迈向世界一流的强大力量。湖北石油将咬定“领跑销售企业第二梯队前列”目标不动摇,坚守标杆企业定位不松劲, 坚持“党建引领、进中提质、转型发展”工作总基调,坚决走好“以油为基、以气为助、以氢为光、以电为重、以服为要”的基层实践之路,用各项工作的全面提质、全面过硬,绘就湖北石油高质量发展的画卷。

深化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集团公司党组要求一贯到底。

《条例》对不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或者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力,给党组织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不良影响的,如何处分进行了规定,我们要知行知止。深化政治监督,就是要确保贯彻执行党中央

决策部署、集团公司党组有关要求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湖北石油将坚定践行“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的实践要求,紧扣“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创新发展、打造一流”主题行动、巡视巡察问题整改、安全管理提升年行动等重点工作,开展提级交叉监督、跨区域协同监督、企地联合监督,在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功夫,切实把上级工作部署转化为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和攻坚创效的强大动力。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 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

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甲辰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指导工作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在新时代新征程天津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天津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既提出了对天津工作的总体要求,又明确了“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尤其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四个善作善成”之首,说明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着力点。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要发挥国家战略机遇、产业体系完备、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

一、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创新要求,是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具体体现,在天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天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天津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运行整体向好,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3%,新动能加速培育, 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增速超过10%,发展质效稳步提升,民营经济贡献加大,向好预期不断积蓄,消费市场加速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天津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对总书记战略指引的基本遵循,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整合资源, 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天津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动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积蓄新动能、打造新优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供支撑,通过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提高产业效率和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深

度转型升级,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为未来产业布局建设奠定基础,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在未来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实践要求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当前,天津实施的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成效初显,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把发展新质生产力贯穿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的推进之中,有利于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发挥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天津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跃升,进而建成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二、天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良好

总书记强调,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天津在科研成果、科教资源、现代产业体系、数字基础设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的资源禀赋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一)科技研发成果日益丰厚

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天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常年位居全国第3,基础研究水平取得长足进步,2023年首次进入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前20名。专利质量显著提升,2022年有效发明专利达到5.1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4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53.2%。聚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信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积极组织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面向全国发布“揭榜挂帅”榜单,涌现出高性能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等重大科技成果,曙光ParaStor 液冷存储系统等一批高精尖技术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二)科技创新资源丰富

在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方面,高水平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截至2023年底, 注册科技型企业1200余家,引入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225家,天开实验室创新发展联盟成立,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培育。在高水平实验室建设方面,累计获批15 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家海河实验室全面入轨运行。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 实质运营生物医药、海洋工程、信创、数字经济等4个产教联合体。在高校学科建设方面,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5所高校、14个学科进入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行列。在人才建设方面,“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人才47.9

万人,42名专家人才入选第八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大力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已初步形成了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 以装备制造、汽车、绿色石化等优势产业为支撑,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的“1+3+4”现代化产业体系。企业品牌化发展、服务化转型不断加快,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28家、25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双突破1万家。大力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天津石化公司等入选国家首批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 渤化发展等企业节能降碳工作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四)数字基础设施布局不断优化

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构建,整体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梯队。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千兆5G和千兆光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累计建成5G基站7.2万个。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深入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智能算力规模能级大幅提升。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国家级双跨平台加快落地应用,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平台培育形成,上云上平台企业过万家,打造了30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全面提速, 开放智能网联汽车公开测试道路达到1300公里。

(五)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成效逐步显现

协同创新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京津冀国家创新中心与南开大学、清华高端院等共建7个创新平台,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加强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攻关。北京创新成果在津转化落地成效明显,2023年北京流向天津各类技术合同2324项,成交额同比增长84.7%。产业协同发展合力增强, 建立三省市联合工作机制,在产业对接、投资合作等领域深度携手,产业链协同逐步强化。2023年市场化机制引进疏解功能资源在津新设机构1793家,40家央企二三级公司在津布局。重点平台产业承接作用凸显,截至2023年底,滨海

—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分别为近5000家、1300多家。

三、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建议

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天津可从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数字实体融合、区域协同发展、营商环境打造等方面发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能力

在成果转化服务方面,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科创服务体系,完善技术转移市场,拓展校企“握手”通道。引育并举,打造一批小试、中试、概念验证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出台强化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举措。推动金融机构设立科创特色机构,丰富科创金融产品和业务。在科创策源能力方面, 持续高标准推进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完善“一核两翼多点”发展布局,深化国内外科技交流,不断提升园区创新引领力。全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 高水平建设海河实验室。支持高校强化基础研究,布局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以及交叉学科中心,结合产业需求组织科研攻关。迭代优化“海河英才”行动计划,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擦亮“海河工匠”品牌。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推动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规模发展壮大。做强信创产业,抢占重点行业安可替代和行业推广市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链向国产化、专业化延伸。加快新型火箭预研攻关,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巩固提升化学药和现代中药产业传统特色,加快培育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推进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优势产业焕新发展。促进绿色石化科创成果转化,抢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赛道,不断做强工业母机、智能装备等产业链条。在未来产业方面,以优势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主线,抢先布局人工智能与超算、生物制造、生命科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深海空天等新赛道。

(三)深入推进数字实体融合

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继续加强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面向行业的5G网络服务能力,推进双万兆宽带项目试点建设,推动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部署和应用。建设高效的算力基础设施,构建面向重点领域的专业化算力平台,提升算力综合供给能力。在数字赋能方面,推动“5G+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立足产业需求,打造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构建一链一网一平台产业生态。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高水平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典型应用场景,引导企业加快数字化步伐,推动更多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四)不断加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

在协同创新方面,坚持将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相结合,提升北京科技成果在津转化效率和比重,构建“北京研发—天津制造”创新转化新格局。推动区域创新资源高效利用,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做实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深化天开园与北京科教资源全面合作,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质效和引领作用。在产业协作方面,着力提升重点合作平台质效,高水平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载体,持续推动链群协同,围绕6条重点产业链,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招商,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五)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在政务服务方面,不断扩大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制应用范畴,深化“证照联办”改革,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着力降低企业融资、物流、用工、能源等成本,加快综合窗口“一件事”服务专区建设。在制度型开放方面,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功能,持续开展智慧口岸建设。争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获批,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市场环境方面,完善民营企业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持续优化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和公平竞争环境。

我们要深刻领悟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将总书记历次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要求全面学习把握、深入贯彻落实, 聚焦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围绕培育和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入基层加强调研,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提供智力支持。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

(2024年4月1日)

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经验交流, 也是把握一种思想理论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的立足点。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就是人民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至深至厚的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围绕坚持人民至上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把握深刻意蕴,筑牢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民根基。

一、人民至上是新时代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底色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无论经历多少曲折坎坷,始终与人民一体同心、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穿越革命、建设、改革洪流,历史长河抵达新的天地。2012 年秋天,***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新时代“答卷”起笔。一声誓言,躬身践行。十年后,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 总书记再次郑重宣示:“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面对人民期盼,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操心操劳,在不同场合提到最多的是人民群众,倾注心力最多的也是人民群众,赋予了“人民至上”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内涵,形成体系化理论表达,全面落实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

一切为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二字重于千钧、高于一切。***总书记多次动情地将人民比喻为天地、父母、老师、江山,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总书记谆谆告诫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彰显了人民领袖“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的大境界和大担当。民之所思所盼,不仅记在总书记心中,也化为执政理念,落实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各个环节。在方向道路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根

本保证。在战略规划上,将人民至上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中。在制度安排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在政策举措上,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一切以人民为上、事事以人民为先,总书记的胸中有大局,更有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力量源泉。***总书记对人民心怀崇敬,由衷为伟大的人民点赞,强调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 向智者问策。这些真挚话语,道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朴素真理。在新时代历史进程中,总书记把人民视为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撸起袖子加油干;激发人民群众内生动力,依靠自己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广泛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鼓励群众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鼓舞动员全国人民,共筑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正是依靠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 这些年我们才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取得了新时代伟大成就。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大国之事千头万绪,但万流归宗指向于人民的幸福安康。对百姓的安危冷暖,***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 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今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满怀深情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一项项为民务实的举措,把领袖的心和人民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总书记把对群众最浓的情化为最实的措施、最大的投入,一往无前以赴之,夙夜在公以成之。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解决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实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今天, 中国发展成果广泛惠于人民,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有盼头。

牢牢植根人民。“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总书记反复就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全党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注重防范化解脱离群众、动摇根基的风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针对有的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总书记提出严肃批评,要求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总书记都把自己视为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在河北正定,经常在街上摆张桌子坐下来, 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在福建宁德,以深入调查研究起步,建立“四下基层” 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到中央工作后,无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不辞辛劳深入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汇民智、聚民力。正是在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的交往中,总书记展现了人民领袖的魅力。进入新时代,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总书记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在全党开展六次集中教育,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优良党风带动政风民风,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

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总书记秉持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检

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要求全党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新时代以来,总书记用好群众意见这把“最好的尺子”,以人民满意度为依归开展党的各项工作。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必须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惠民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看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集中教育坚持开门抓,组织群众有序参与,向群众报进度、“晒”成效。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交给群众来评判,并畅通、拓宽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实践证明,我们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考出了好成绩,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党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党放在心上。14 亿多中国人民从百年党史中,从新时代伟大变革中,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政党,更加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伟大奋斗铸就非凡伟业,书写了“此卷长留天地间”的壮丽篇章。踏上新征程,全党全国人民自觉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空前团结、万众一心,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永远都不会得逞。同时,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发展,从“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到“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增进各国人民福祉指明了人间正道。

二、牢牢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刻意蕴

“人民至上”,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却蕴含极深之意。学习***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我们进一步深切体会到,这一重要论述承继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扎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深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取得的思想结晶, 闪耀着真理光芒、充满着历史智慧、饱含着文化底蕴,是我们党关于人民至上理论与实践集大成者。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在人类思想史上,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解决了这个问题,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指明社会历史规律就是人民活动的规律,社会历史过程就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就意味着人民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从唯物史观这一基本原理出发,***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结合新时代伟大实践,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谋求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深刻认识和高度肯定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价值,阐明了人民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和发展成果的共享者,实现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贯通、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贯通,是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

对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一百多年来,人民为什么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答案就写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的奋斗历程中。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独特优势。以党的历史为基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需求的新变化,从新时代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实践中凝练升华,进一步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深刻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历史考题,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向新的境界,谱写了人民至上的新时代篇章。坚持人民至上,使我们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党的二十大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 作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基本点,为全党走向未来提供了坚强保证。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敬重苍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自古蕴含着亲民、重民、富民、恤民、教民等民本思想和政治理念。从几千年浩瀚文脉中延绵而来,***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从前人留下的思想资源中取精用宏、汲古开新,对传统民本思想加以扬弃、拓展、完善,不断赋予其时代化内涵和现代化表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中

华文化孕育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实现飞跃,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新故相因,在作答“人民之问”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新征程上把坚持人民至上化为自觉行动

坚持人民至上铸就了党的百年辉煌。面向未来,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我们要化理论为情怀、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担当,把***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精神运用好、落实好,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厚植为民情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自觉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造福人民,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民造福不能靠喊喊口号、做做样子。要立足眼前,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多做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的事,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富裕一方百姓、造福一方乡亲。同时着眼长远,防止“政绩冲动”,多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统筹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真正把政绩留在老百姓的口碑中、心坎上。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才能心里有数。当前群众的新需求、国家治理的新趋势,越发要求落实“四下基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既要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又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洞悉群众需求,在制定政策举措时体现群众利益;既要善于从基层的鲜活实践中汲取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与群众一起商量、一起干,又要加强教育、协商、疏导,注重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化解好群众矛盾纠纷。调查研究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形式。只有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同时,把党的优良传统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不良风气如果任其发展

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今天,最突出的不正之风还是“四风”,必须一刻不停、一寸不让地纠治,特别是紧盯“扎扎实实走程序, 认认真真走过场”、“门好进、脸好看、话好说,事情依然不好办”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隐形变异问题。坚持纠“四风”与树新风并举,大兴务实之风, 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坚决把***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着力使问题得到解决、工作得到提升、群众得到实惠。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坚决惩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作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干成事、不出事,自觉做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模范。

坚持人民至上创造历史伟业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24年4月1日)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坚持人民至上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历史唯物主义科学阐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从这一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我们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观点,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坚持人民至上,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只有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 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

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

他们正确地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开展自己的全部活动, 毫无例外地吸收他们中间的一切优秀力量,并且要随时随地仔细客观地检查: 是否同群众保持着联系,联系是否密切。”***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而生, 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也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坚持人民至上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总书记指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二、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一百多年来, 我们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 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

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正是因为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我们党才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 真正成为国家、社会的主人。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情,意气风发投身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不长的时间里就使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同志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 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党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制定一系列正确政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人民至上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团结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等等。特别是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党

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

三、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民”二字,重若千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团结带领人民谱写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壮美华章。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总书记指出, 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人民” 二字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无论是“为人民服务, 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执政理念,还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风范, 无论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场,还是“想人民之所想, 行人民之所嘱”的使命担当,无不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贯穿着科学理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映照出百年大党始终服务人民的赤子之心。

坚持紧紧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拥护和支持作为力量源泉。***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主人翁精神满怀热忱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 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

坚持不断造福人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干事业、创政绩,为的是造福人民”,“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如何更

好满足人民的新需求新期待,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明确提出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求全党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坚持牢牢植根人民,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牢牢植根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一系列集中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育引导全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新时代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要求党员干部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四、坚持人民至上,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 由人民共同来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前进道路上,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躬身实践

中,增进群众感情、把准群众脉搏、精准服务群众,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使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回答实践中遇到的崭新课题,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坚持好、运用好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 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旨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新征程上,要把坚持人民至上贯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更高质量的现代化成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面对新的使命任务和复杂环境,党领导的社会革命迈上新征程,党的自我革命必须展现新气象, 全面从严治党更要有新的认识、新的作为。新征程上,我们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把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确保我们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

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中共司法部党组

(2024年4月1日)

2023年11月27日,***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涉外法制建设、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做好新征程涉外法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和***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挥中央依法治国办设在司法部的统筹协调优势, 贯通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等方面职能,在建设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上持续发力,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

一、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总书记指出,涉外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面依法治国,事关我国对外开放和外交工作大局。要贯通落实***法治思想、***外交思想,学深悟透***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立足职能、实干担当, 抓好涉外法治建设任务落实。

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涉外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坚定法治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加强涉外法律工作”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2019年2月2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加快推进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等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纳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性安排;2020年11月16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将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纳入***法治思想的“十一个坚持”,对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作出系统部署;2021年12月6日,***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对加强涉外领域立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加强重点领域、

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对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作出战略部署;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从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对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等作出重大部署。***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和多个重要场合就涉外法治作出的重要论断和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涉外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原创性贡献。新时代以来, 在***法治思想引领下,涉外法治顶层设计加快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设,法治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涉外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涉外法治工作队伍发展壮大,我国涉外法治建设的广度深度大幅拓展, 运用法治手段和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能力显著提升,涉外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新征程上,我们要在体悟涉外法治建设走过的历程中进一步坚定法治自信,切实学懂弄通做实***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关于涉外法治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实落细。

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征程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工作的紧迫性,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总书记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守好法治阵地,要求我们落实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维护我国“走出去”企业、公民的合法权益。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为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体系贡献更多中国法治力量,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党对涉外法治工作的领导这一根本要求,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总书记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加快推进我国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涉外法治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健全完善党领导涉外法治工作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协同配合、务实高效推进涉外法治工作。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统筹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总体进程、人民群众需求等因素推进涉外法治工作,不断深化对涉外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深刻认识和把握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的实践要求,统筹强化顶层设计。涉外法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系统工程。***总书记强调, 要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顶层设计, 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系统谋划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务实举措。认真落实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部署要求,将完善涉外法治顶层设计作为重点内容,靶向施策、系统推进,适时开展专项督察,确保涉外法治建设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中央依法治国办设在司法部,履行统筹推进涉外法治职能;司法部负责国家法治对外合作工作,履行国际司法协助条约确定的对外联系机关(中央机关)职责,是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领域工作国内牵头部门,在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使命,我们要提高工作精准度和实效性,立足职能在一体推进涉外法治工作上采取更多有效措施。

二、全面加强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总书记指出,涉外法律制度是国家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外法治的基础,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要坚持立法先行、立改废释并举,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当前,我国涉外法律法规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点、空白区。要统筹当务之急和长远所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全面加强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涉外重点立法项目。坚持突出重点、急用先行,把实践急需的立法项目作为重点,及时纳入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推进。加强专门性涉外立法,抓紧推进对外贸易法、海关法、海商法等法律修订工作,出台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相关配套规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涉外条款,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法律体系建设,以高水平涉外法治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

着力提高涉外立法质效。把强化统筹协调作为提高涉外立法质效的关键,

形成涉外立法“一盘棋”工作格局,有计划、分步骤加快完善涉外立法。坚持问题导向,优化立法程序,灵活运用效率高、针对性强的“小快灵”、“小切口”立法,探索建立涉外立法快速响应机制,补齐急需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度短板。加强涉外新兴领域法律法规供给,对于制定时机尚不成熟或暂不具备条件的,通过制定暂行办法或经法定授权等先行先试;对于相对成熟的,及时启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改工作。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立足职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主动对接、积极吸纳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助力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强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与国际规则的有机衔接,积极宣介我国法律制度中成熟的规则理念,增强我国在国际规则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快制定我国在相关领域谈判的条约范本,高质效推进条约法律审核工作。

三、持续深化法治国际交流合作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加强对外法治交流合作是深化国际交往、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途径。2023年9月5日,***总书记在致第十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的贺信中强调,要不断深化新时代各国法律和司法行政领域交流合作,以法治方式促进各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积极阐释中国特色涉外法治理念、主张和成功实践,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要深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不断深化法治领域交流互鉴,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重点开展务实合作,扩大我国法治领域“朋友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有利外部环境。

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深化***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的研究宣传阐释,充分展现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真实、立体、全面展现***法治思想领航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贯通学习宣传贯彻***法治思想、***文化思想,加强法治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强化保护和宣传应用红色法治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总结党领导开展涉外法治工作的成功经验,加强涉外法治理论和实践前沿课题研究,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涉外

法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彰显我国法治大国、文明大国形象。

发挥多双边交流平台机制作用。***总书记向第十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致贺信,充分体现了中国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法律和司法行政领域交流合作的高度重视。我们要以总书记贺信精神为指引,巩固拓展会议机制成果,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交流、深化合作,深入开展高级别法治外交。用好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圣彼得堡国际法律论坛等多边高级别国际法治交流平台,加强多双边对话机制框架下交流合作,形成更多务实成果。深化行政立法、刑罚执行、律师工作、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方面交流互鉴, 增进法治互信。

深化国际执法司法务实合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快完善我国司法协助体制机制,推进民商事、刑事司法协助和移管被判刑人等领域缔约履约工作, 持续扩大司法协助覆盖面。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国际合作,加强与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等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务实合作,共同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积极参与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和跨境腐败治理,助力打好反腐败治理“总体战”。

四、加快发展涉外法律服务

***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国内国际两类规则,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司法部负责行政立法、依法行政和律师、公证、仲裁、普法等工作,与优化营商环境直接相关。要立足职能统筹用好各类法治资源,着力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水平,为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妨碍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等开展专项清理,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把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效举措和成熟经验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强化涉企行政执法监督,畅通涉企行政复议渠道,统筹利用法律服务资源,完善减证便民利企举措,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合规管理、风险防范、纠纷解决等全链条法律服务。

着力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组织实施国际一流律师事务所培育工程,支持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等地开展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加快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加快推进仲裁法修订工作,健全具有中

国特色、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融通的仲裁法律制度,提升我国仲裁的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完善商事调解制度规则,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高水平的国际商事调解组织。深化港澳律师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执业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港澳律师涉外法律服务方面专业作用和优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切实强化我国“走出去”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保护。建好“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综合平台,完善域外法律查明机制,建设主要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便利我国企业和公民了解域外法律法规。聚焦与我国经贸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及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开展涉外法治宣传培训,引导“走出去”企业和公民自觉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发挥企业法律顾问和公司律师作用, 帮助企业健全合规管理制度,运用法治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开展外国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实证研究,形成合规管理指南和工作指引,帮助企业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五、着力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在涉外法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地位和作用。***总书记高度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强调要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还比较紧缺。我们要在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上采取更硬实措施,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精准度,为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提供人才支撑。

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以服务国家涉外法治战略需求为导向,采取务实措施健全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全周期制度机制,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储备。深入对接海事海商、金融法治、知识产权等新兴、重点领域需求,加强“订单式”培养,加快提高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效。办好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建好用好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和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

强化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涉外律师人才培养,建强涉外律师领军型人才队伍。强化在跨境投资、国际贸易、民商事诉讼与仲裁等领域实务训练,提升涉外律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组织实施好“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人才培养计划。组建涉外仲裁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建立涉外仲裁人才库。

凝聚合力办好涉外法学教育。统筹推进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

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涉外法治学科一体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法学教材编写和课程标准制定等工作,统筹组织力量编写涉外法治教材,加强审核把关,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育人导向。在深化协同育人上采取更实举措,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把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等环节深度衔接要求落到实处。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中国外文局

(2024年4月1日)

***总书记深刻指出,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走出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现代化命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为国际社会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全新图景。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与重要价值,生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是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领域的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任务。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也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这一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确立了重大主题、提供了丰富资源。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奋斗历程。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百余年来一代一代的接力推进,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既赓续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积淀的历史底蕴、文化特色,又融合了世势国情、时代精神,始终与时代发展交相辉映。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坚持

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期待,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完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秉持人民至上理念,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也必将在人民支持下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越走越宽广。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将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一定能够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情怀。***总书记指出, 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倡导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主张以团结精神和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全球性挑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并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与各国共享机遇、共创未来,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奉行的零和博弈思维和战争、殖民、掠夺、胁迫的现代化老路,充分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胸襟和担当。

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广泛和深远的世界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亲力亲为、率先垂范,在重要出访和出席多边峰会时,在与外国领导人、政党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和各界人士会谈时,在向重要会议或活动致辞时,在国外媒体发表文章时,持续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式现代化。《***谈治国理政》等重要著作在全球热销,进一步加深了世界各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知。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对世界发展进步的重大价值和积极意义,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同。

中国式现代化在开放中推进,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我们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包括美国在内128个国家的3400 多家企业参展,美国连续6届展览面积最大。”在2023年11月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总书记以生动事实向世界说明,“14亿多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是中国带给世界的巨大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近8亿人口摆脱贫困、4亿多人口迈入中等收入群体。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出共建“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务实举措,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也为各国提供了重要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同时,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共建全球发展共同体,为推进全球发展事业和国际发展合作注入强劲动力。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面向全球25个国家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民众对于中国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认可度均超过93%,认为中国以自身发展助力全球共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带来更多确定性。“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国际正义力量的壮大”。在2023年3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引发与会嘉宾和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当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同时,针对全球面临的冲突动荡、恐怖主义、霸权主义、集团对抗等安全威胁,中国提出全球

安全倡议,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作出了积极贡献。法国前总理拉法兰高度赞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需要的一股和平的力量”。全球安全倡议已经获得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折射出人类社会对于和平的追求与渴望,也进一步证明中国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古老文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共同发展进步。“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书记这样阐明文明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逻辑。现代化发展进程从来都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总是在最深层次上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经由“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面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主张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携手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凝聚了全球共识。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现代化新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能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探索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在2023年8月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总书记的致辞引人深思。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一些发展中国家曾遭遇过全盘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而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挫折,充分说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兼具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和基于本国国情的新型现代化之路,以崭新面貌诠释了人类走向现代文明过程中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发展路径,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也打破了西方学者曾提出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通常难以兼得”的悖论,较好地解决了

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人与物、穷人与富人、发展与安全、人与自然、本国与他国等矛盾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其所展现的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国际社会纷纷称赞,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独树一帜的、具有启迪性的”文明形态,“指向更高层级的人类发展”,是“赠予世界的礼物”。

三、生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图景,体现了中国对现代化这一人类共同命题的不懈追求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宽广情怀,为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易于被各国受众理解和接受的叙事框架。中国外文局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国际传播的重大主题,发挥多语种、多业态、多平台综合传播的特色优势, 生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积极推动国际社会更好读懂新时代中国、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聚焦思想宣介,展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伟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首先要系统全面地宣介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我们坚持以最高标准、最高质量、最高水平推进《***谈治国理政》、《***著作选读》等总书记重要著作对外出版发行,不断拓展出版的语种、品种和发行覆盖,为国际社会读懂当代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打开“思想之窗”。加快构建立体化全媒体传播格局,办好“***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专题网站,整合资源打造深度传播平台“聚焦中国”,推出系列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融媒体产品在海外推送推广。深化国际传播研究,推出“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发展与治理”等研究报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议题设置,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品牌。充分发挥现代化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议题引导和议程设置作用,加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选题策划, 用国外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和表述方式,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深化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精心策划“中国关键词”系列产品,加强中国式现代化核心理念的对外阐释,推动时政话语对外译介传播更加精准规范。吸引和凝聚知华友华外国

人士讲述中国故事、书写中国故事,推出《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等精品图书,持续打造多语种系列视频《在中国寻找答案》等有影响力的传播产品, 用好海外社交平台等渠道,以国际视角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路径模式和世界意义。

深化文化传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以更宽广的视野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因,讲好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贡献,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以及对建设人类美好未来的重大贡献。办好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兰花奖评选表彰及配套文化交流活动,打造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新平台。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践行三大全球倡议等主题,在国内外举办高层次主题论坛和研讨会,加强双多边人文对话和青年交流,在文明互鉴中凝聚共建美好世界的智慧力量。对外出版“读懂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等丛书,持续推出宣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品力作。

加快技术赋能,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效能。聚焦互联网主阵地主战场,拓展新技术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应用,以新媒体新技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不断推出形式新颖、生动直观的新故事、好故事。打造集中宣介中国的外文网络传播平台,生产、聚合和传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资源,为海外受众提供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站式平台。积极探索人机协同智能翻译、大数据分析研判、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创产品的开发应用,推动国际传播业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推动传播创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传播体系。着眼长期性、整体性、战略性传播目标,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理念内容、话语表述、方法手段、体制机制,深化国际传播协同协作,有效聚合国际国内各地区各领域各方面优质资源,共同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加强与国外知名媒体、出版机构、高校和智库等合作,在海外设立中国式现代化海外研究中心和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中国图书中心,增强面向对象国家和区域的精准传播能力。扎实推进“精准传播联合行动”,发挥国际传播专业机构引领带动作用,主动对接社会各方面“走出去”的需求和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唱响国际传播大合唱。

筑牢祖国北疆绿色长城

中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

(2024年4月1日)

在祖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一座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正不断延伸和扩展, 这就是我国的“三北”工程。

2023年6月6日,***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伟大号召。总书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1978年,党中央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我国大规模治理风沙、改善生态的征程。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我国持续加大“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因地制宜采取造林种草、封育飞播、封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多种措施,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尤其是风沙肆虐、荒漠化严重的三北地区山河巨变,这片历经沧桑的广袤大地逐渐由黄变绿,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创造了许多防沙治沙的绿色奇迹,积累了宝贵的生态治理经验。

一、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推进“三北”工程

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始终心系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曾多次深入“三北”工程有关省区实地考察, 多次对加强“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工程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发展道路。

2016年,***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加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2018年,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

点工程。2018年“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之际,总书记专门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当前,三北地区生态依然脆弱。继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持续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45% 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 亿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三北”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新时代,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必须坚持把***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充分发挥“三北”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标杆示范作用。

河北塞罕坝林场是“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区域,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新中国成立前夕,这片曾经水草丰茂、森林广布的宝地变得“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沙地距北京仅180公里。面对“风沙紧逼北京城” 的严峻形势,国家决定在塞罕坝建设大型机械林场。2012年以来,塞罕坝林场累计完成造林1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为京津冀区域筑起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

在***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牢记“功成不必在我”的嘱托,持之以恒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我国荒漠化区域生态和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515万亩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000万亩,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通过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我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树立了全球生态治理典范。

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我们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把祖国北疆这道万

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二、坚持以系统观念为防治要义,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2021年,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一个“沙”字,简洁且有力地勾勒出生态系统治理的新维度,凸显了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开展荒漠化防治,必须坚持系统治理,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开展防沙治沙,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不治沙不行,但治沙不能乱治。山水林田湖草沙,应该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规划。根据党中央赋予“三北”工程的新战略定位,新时代的“三北”工程已由单一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转变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综合性生态工程。

近年来,三北地区坚持以系统治理思维推进防沙治沙,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实践。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青土湖,西汉时期这里的湖面曾达4000平方公里,1959年完全干涸,变成了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在这里呈合拢之势。为贯彻落实2013年***总书记关于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民勤绿洲北部开展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实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固沙造林、生态输水、荒漠植被修复等一揽子措施,该区域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青土湖得以“重生”,水面已从2010年的3平方公里稳步扩展至当前的27.65平方公里,宛如沙漠中的一颗碧玉, 成功阻挡了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握手”。

2023年,“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以来,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坚持系统观念,精心布局一批综合治理项目。三北各地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分类施策,灵活制定技术路线,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内蒙古积极推进建立央企与地方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与三峡集团、中林集团共同建设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综合治理项目,推动形成规模化建设、系统化治理、林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

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是推进系统治理的必然要求。三北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逐步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防沙思维,实行沙

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与下风口、沙源区与路径区统筹谋划。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经过多年治理后,其主体大幅度减小,但省际交界仍有不少裸露沙地。2023年10月下旬,甘肃庆阳、陕西榆林、宁夏石嘴山和吴忠、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四省(区)五地(市)共同签署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框架合作协议,构建协同治沙、管沙、用沙的工作格局,力争到2030年基本建成毛乌素跨界锁边林草防护体系。

三、坚持以政策机制创新为重要抓手,不断推动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以政策为笔,以创新为墨,三北各地积极探索光伏治沙、以工代赈、先建后补、“揭榜挂帅”、央企合作等新机制、新模式,激励引导更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

库布其,我国第七大沙漠,我国光伏治沙的试验田与先行者。这里催生了一场“生态+产业”的革命: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绵延不绝,沙生植物随风摇曳,绵羊、家禽等悠然自得,形成了一幅“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生态画卷。坐落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是我国目前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经过近两年治理,治沙工程已完成绿化种植3000多亩、草方格铺设1万亩、芦苇沙障铺设1万多亩。项目建成后,预计可修复10万亩沙漠,年均减少向黄河输沙200万吨。

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格日僧苏木治沙项目区,以工代赈的用工方式吸引了周边牧民们踊跃参与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秋冬会战。“以工代赈的政策让我们既能赚取收入,又能为家乡的生态建设出力,真是太好了!”牧民们高兴地表示。在这场热火朝天的治沙战役中,当地群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设备的出设备,同时承诺自觉遵守禁牧政策,共同呵护、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科技创新是破解“三北”工程建设瓶颈的关键一招。当前,三北地区面临优良治沙树种草种短缺、治沙机械不足、智能化水平不高等诸多挑战。成立“三北”工程研究院,实施七大科技行动计划,发布“三北”工程攻坚战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公告……一系列举措全力支撑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聚焦重大科技需求、整合优势科技力量、建立一对一科技对接机制、推动建立15个先行先试科技高地……一系列举措推进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更好地服务“三北”工程攻坚战,把防沙治沙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共同织就荒漠化综合防治的工作体系。相关部门着力健全“三北”工程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体系,

积极制定“三北”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全方位保障工程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政策机制的优化创新为构筑更加牢固的祖国北疆万里绿色屏障提供不竭的前进动力。

四、坚持以绿富同兴为发展图景,努力打造生态经济双赢新引擎

三北地区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有7个强风蚀区、34个风沙口和3条主要沙尘暴路径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最脆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同时荒漠化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和民族聚居区等高度耦合。长期以来,“三北”工程坚持治沙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依托工程建设适度发展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沙产业,实现了由绿变美、由美而富的华丽转变,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案例在三北大地不断涌现。

在新疆阿克苏,每年四五月大棚里的西瓜和哈密瓜率先成熟、六七月葡萄挂满枝头、八九月香梨清香扑鼻、十月红枣簇拥成团……这个飘香的“丰收果盘”,来自贫瘠的戈壁荒滩。1986年,阿克苏地区启动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30多年来,柯柯牙薪火相传,累计造林120多万亩,逐步探索出“以林养林”模式,培育出驰名全国的“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等果品产业,经济林已占整个柯柯牙绿化工程的86%,林果收入已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

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近半个世纪来累计治沙150万亩,将沙线逼退了25 公里,植被覆盖率由原来不足1%上升到42%。治沙害,用沙利。沙坡头区坚持保护优先、重点修复、适度利用的思路,大力发展沙漠旅游业,发展“含绿量” 和“含金量”同步提升。

40余年来,“三北”工程区经济林干鲜果品年产量从不足200万吨提高到4800万吨,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治沙又致富的“双赢”路越走越宽广。

五、坚持以“三北精神”为决胜动力,几代人接续奋斗不松劲

***总书记2021年8月在塞罕坝林场考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长期以来,三北地区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坚持不懈防沙治沙,涌现了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八步沙“六老汉”等一批造林治沙英雄,创新探索出辽宁彰武、内蒙古磴口、新疆柯柯牙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培育形成了“三北精神”。

“七一勋章”、“全国治沙英雄”获得者石光银一辈子专注治沙。面对“沙窝里栽不活树”的偏见,他带领群众苦斗3年,终于让树苗在沙窝中茁壮成长。

他三战“狼窝沙”,即使摔落马下,颈部受伤,决心依然不变。唯一的儿子在运输苗木途中不幸遭遇意外,也并未击垮他的意志。石光银一家三代人扎根毛乌素沙地,带领当地群众累计植树5300万株,治理沙滩25万亩,谱写了一曲“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赞歌。

在甘肃省古浪县,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等6位农民自发组成“六老汉”治沙队伍,联合承包沙地治沙造林。经过近20年不懈奋斗,成功治理7.5万亩沙漠, 打造了一条长达10公里、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2019年8月,***总书记来到八步沙林场,强调“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 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西省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踏上治沙造林的伟大征途。70余载初心不改,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最终将一片林木覆盖率不足0.3%的贫瘠之地,改造成林木覆盖率高达57%的“绿色明珠”。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对“右玉精神” 作出重要指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一代又一代“三北”建设者接力前行,奋勇拼搏,为我国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六、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北”工程站在我国荒漠化防治、生态文明建设前沿,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项重大使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北”工程从启动之初到具体实施,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同志曾为“三北”工程亲笔题词“绿色长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三北”工程建设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持续更新。一期工程实施以防护林建设为主体,开展农田、牧场等防护林建设;二期工程确立了建设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期工程重点建设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区域性防护林; 四期工程着重实施重点沙区、水土流失区和重点农区的高标准防护林;五期工程坚持恢复植被与巩固成果相结合、造林与退化林修复并举,推进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和规模化林场建设,建成区域生态安全屏障骨架。

走过40余年光辉历程,“三北”工程按规划稳步推进,迎来了六期工程建

设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工程建设明确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精心绘制了核心攻坚区、协同推进区、巩固拓展区三大攻坚战区蓝图。巩固成果、滚石上山、攻坚克难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总书记发出伟大号召: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这充分彰显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坚定决心。

迈上新征程,党中央深谋远虑,明确了“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时间表和任务书,擘画了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的作战图。成立“三北”工程协调机制,明确了相关部门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完成“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印发《三北工程六期规划》等。三北各地建立了省级协调机制或领导小组,召开高规格的“三北”工程攻坚战现场会和推进会,推动制定相关实施意见和工程规划方案,紧锣密鼓抓紧项目开工,全面落实攻坚战任务。

春潮涌动,催人奋进;鼓声激昂,奋进当时。2024年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开局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为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书写波澜壮阔的“三北篇章”!

学思践悟***法治思想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中共最高人民法院党组

(2024年4月16日)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今年1月,***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政法战线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忠诚履职、担当作为,以政法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安全保障”。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法院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公正与效率”审判工作主题,依法能动履职,全面提质增效,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更重政治责任、法治责任、审判责任,更加有力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一、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做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审判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善于从政治上看、精于从法治上办。

忠诚自信,把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落到实处。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健全党对司法工作绝对领导的制度机制,切实做到司法工作方向由党指引,司法工作基本原则由党确定,司法工作决策部署由党统领,在一个个典型案件、一件件司法政策中把***法治思想落到实处,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落到实处。必须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和底气,坚定法治自信, 自觉从思想根源上抵制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错误观点。讲好新时代中国司法故事,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司法话语体系, 并以促推良法善治的中国司法智慧、司法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贡献。把党的绝对领导落到实处,绝不止于做到了部署、要求的任务,更应紧

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增强党性自觉和政治担当,敢作善为, 能动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法治责任、审判责任。

把握大势,始终与党中央形势判断同频共振。我国发展具备良好基础、巨大潜力、很强韧性,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发展前景光明。这是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所在,也是思考、谋划审判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和立足点。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既着力推动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更找准把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把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统一起来,用好用活高质量这把标尺。深刻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法律框架内注重把握保护和惩治、宽和严、公正严明司法和善意文明司法之间的辩证关系,更好服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深刻把握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是需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重大部署,以法治的确定性、引领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因势定策,确保司法政策与宏观政策同向发力。坚持司法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配合、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效应,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化司法政策供给和运用的政治自觉,加强调查研究,针对案件办理、社会治理重点难点和倾向性问题,及时出台相适应、相配套的司法政策,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引领宏观发展,增强司法服务保障的实效性。善于通过个案办理传递司法政策导向,用足用好提级管辖等制度机制,发挥好典型性、影响性案件示范引领价值。以法治助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司法政策,统一裁判尺度,维护制度统一、规则统一。

二、牢记“国之大者”,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

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人民法院要主动服务和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以高质量司法审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要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维护安全稳定大局上充分发挥职能、切实履行职责。精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严或宽都要坚持严格依法,以厚植党的执政根基为根本衡量标准。“严”这一手什么时候都不能松,对于危害国家安全、暴力恐怖、重大恶性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要坚决依法严惩;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持续推进轻微犯罪治理,把刑罚处罚和综合整治结合起来,推动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社会治理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立面,促进国家长治

久安。坚持标本兼治防范重大风险,充分发挥民事、行政、刑事等审判职能, 依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实现重大风险“慢撒气、软着陆”。注重源头预防和治理,针对风险处置中发现的治理问题和监管盲区,及时提出高质量司法建议,协同助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服务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保护创新就是服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做实严格保护,加大对恶意侵权的惩治力度,敢用善用惩罚性赔偿,不仅让受害者权益得以挽回,更让侵权者付出更重代价, 以严格公正司法树立鲜明导向。依法稳慎把握科研人员已尽勤勉义务但因技术路线选择失误而承担的法律责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妥善处理知识产权案件前沿性、交叉性、专业性问题,准确把握法的精神,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原则条款、目的条款等,完善保护规则、实现定分止争, 促进经济社会活动在规范下创新、发展。

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法治环境。落实落细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27条指导意见,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依法平等保护原则落到实处。当好民营企业“老娘舅”,真心实意做到做实既“厚爱”又“严管”。深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促进企业合规经营、健康发展。持续创新完善合规监管机制,推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向民事、行政、执行等领域拓展,推动个案合规向行业合规延展,促进涉案企业合规效益最大化,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合规司法制度。围绕防止和纠正把经济纠纷认定为刑事犯罪、助力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监督行政机关守信践诺、推动监管措施审慎包容透明、善意文明执行等,加大典型案例挖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切实让民营企业感受到司法平等保护的力度和温度,增强发展信心。

提升涉外司法效能和公信力。完善涉外司法审判工作布局,充分考虑各类案件审判的涉外因素和影响,健全涉外审判机制,提升涉外司法效能,把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统筹高水平开放与高水平安全、统筹国际合作与竞争落到实处。充分用好国内国际两类规则,依法履行平等保护、国民待遇等国际义务,坚决依法维护好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善于通过标杆性案例确立规则、讲好故事。善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涉外案件办理,用调解这个“东方经验”解开当事人心结,通过裁判说理、典型案例传播、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途径,阐释好中国特色司法理念、主张和成功实践,彰显我国法治、文明大国形象。

三、践行人民至上,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总书记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司法审判工作,说到底是一项“守心”的工作。要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审判质效、改革成效的标准,以“如我在诉”意识把暖民心的“小案”、顺民意的“实事”办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用心用情办好关系民心向背的“小案”。所谓“小案”,主要是指那些常见多发、更贴近群众生活的案件。侵扰到社会安宁、群众生活的讼争案件虽“小”,却牵涉当事人切身利益,关乎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切身感受。“小案”连民生更连民心,“小案件”蕴含“大政治”的道理就在于此。“小案”“依法” 办理不难,但未必能真正“办好”。最基本的是在管不管、是与非、宽或严等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内,秉持司法良知,作出恰当的选择、判断。有的“小案”触及社会争议话题,困扰司法办案多年,如涉高额彩礼、知假买假纠纷,重在难在处理好“求稳”和“引领”的关系。对这类案件裁判,没有“引领”,“稳”就失去了意义;“引领”就要有把握、拿得准。“人民的心”就是司法良知。秉持司法良知,就要融入敢于善于引领法治进步、助推时代发展、满足人民期盼、促进社会公众法治意识养成的时代内涵。

久久为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难事”。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扎实办好教育、就业、医疗、安居、养老、婚姻家庭、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能动用好法律和司法政策,切实解决好弱势群体、困难群众所急所盼,把工作做在平时,让人民群众时时感受到人民司法的暖心、稳心、安心。融合贯通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审判职能,深入研析案件反映出来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法院依法能动履行审判职责的“我管”促推职能部门依法履职的“都管”,共同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的治本工作。要以“就是头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办好”的决心,做实“有信必复”工作,再难也要做到、做好。“有信必复”绝不是形式、姿态。复信是第一步,实质性化解还要下更大功夫,要通过公开听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律师、街道社区工作者等多方参与,摆事实、举证据、释法理,让公平正义可见可感,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坚持“调”、“诉”、“访”一体推进,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既要做实

矛盾化解、案结事了,更要通过送上门的群众申诉,找准审判执行环节诉源访源的突出问题,强化监督指导,针对性改进工作。

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深化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司法的重要制度,是弥合司法专业判断与公众朴素认知“鸿沟”、在诉讼程序中融入公众正义共识的重要方式。要落实人民陪审员法关于“涉及群体利益、公共利益”、“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案情复杂”等规定,用好人民陪审员制度,推动参审实质化,做好“公正与效率”和“民主与法治”更优结合的文章。更多从案涉公共性、社会性程度考量,从更利案件处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统一上考虑,依法适用七人合议庭。深化细化法官指引机制,让每一名人民陪审员都能在参与案件审判中发挥应有作用、独特优势。

四、抓深抓实司法体制改革,加强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管理

始终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的司法体制改革任务,抓好规则完善和落实,深化优化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管理,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大管理观”。“大管理”就是要一体推进政治建设、案件管理、审判监督指导和全员考核等工作,把政治建设和业务建设在科学的审判管理中融为一体。要贯通审判管理与政务管理、队伍管理,把管住“案” 作为管住“人”、治好“院”的落点。贯通面的管理与点的整改,重在用好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做实动态监测、定期会商、客观把握,确保审判质效基本面总体良好;突出问题导向,把影响面上审判质效的突出问题落在不同条线、不同地方和层级法院的具体审判管理上,精准发力解决好“案⁃ 件比”畸高、类案指标异常等问题。贯通上下级管理,准确把握原则性、导向性规定,精准对接形成与本级本地区情况相适应的配套措施,实现上级部署与分级落实良性互动。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动态管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以发展的眼光抓管理。审判管理要着力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广大法官新要求新期待。深化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改革,进一步做实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做优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持续深化司法公开,兼顾好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与保护数据安全、信息安全及个人隐私的关系,发挥好案例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公民法治意识、促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建好用好人民法院案例库,

为法官办案提供参考,并更优更实为当事人诉讼、律师办案、学者科研、群众学法服务。坚持聚焦重点抓管理,紧盯主要矛盾重点着力、集中发力。压实院庭长阅核职责,坚持“因地制宜,动态调整”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合理确定案件阅核范围,以合规阅核确保案件质效。

坚持权责一致,压紧压实司法责任。强化“关键少数”责任。所有法官都是审判管理的责任主体,院庭长作为“关键少数”责任更重。“关键少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管理责任压实了,法官的审判责任就能压实、规范, 办案质效、司法作风、廉洁自律就会逐步向好。责任追究必须落到实处,以严格的责任追究督促更加自觉主动地落实审判和管理责任。注重发挥审判质量管理指标的科学评价和价值导向作用,防止人为干预、弄虚作假,防止“一刀切” 或违背司法规律层层加码,真正把审判工作导入科学管理、良性运行的轨道。

建设数字法院,以科技赋能提质增效。建设数字法院是适应数字中国建设进程、推动智慧法院建设迭代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数字时代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抓实公正与效率、提升审判工作质效和司法公信力的有力支撑。全国法院“一张网”是数字法院建设的底座、基础,要依靠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更多元的嵌入模块,促进法院整体工作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和集约集成。司法大数据资源是数字法院建设的核心要素,要提升数据素养,充分释放司法大数据辅助审判、助力管理和促推治理的价值。

五、强基固本,夯实审判工作发展根基

***总书记强调,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人民法院80%的干警在基层,85%以上的案件办结、化解在基层。基层法院工作情况是上级法院工作的一面镜子,要始终把基础工作抓在手中、做在平时,以扎扎实实的基层基础确保审判工作现代化行稳致远。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要在“党委领导、多元共治”下,求真务实贯彻落实好“枫桥经验”纪念大会、全国调解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动万人起诉率等指标广泛纳入县、乡地区平安建设考核,不断扩大诉源治理“朋友圈”。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责,深化“总对总”多元解纷,将工作重心从分流纠纷的“中转站”向前延伸,助力、引领、支持大量纠纷不出村镇社区,在行业企业“娘家”、在源头就能得到化解,促进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大力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因地制宜探寻诉源治理特色模式,既重解纷力量“物理结合”,更重协同发力“化学反应”,把“抓前端、治未病”落

到实处,促进基层法院更好把党的领导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优势。

加强相对薄弱基层法院建设。扎实有效推动解决一些基层法院在诉讼服务供给、审判工作质效、干部队伍素质、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把脱薄工作作为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切实抓出实效。压实脱薄帮扶责任,建立健全领导挂点联系、蹲点帮扶、条线指导、跟踪督导等帮扶指导机制,推动相对薄弱基层法院突出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相对薄弱基层法院要更加“重自强”,转变思想观念、把握发展机遇、激发内生动力,培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深化审判理论研究。审判理论研究是事关审判工作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要融会贯通学习贯彻***法治思想和***文化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审判理论,讲深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司法制度的优越性。做深做实“第二个结合”,承继、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精华、时代价值,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把司法审判实践问题作为源头活水,用好“法答网”这个“一竿子插到底”的“调研法宝”,充分挖掘司法审判案件这个“富矿”,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加强司法宣传工作,注重“深”、“活”兼具,善于用“有意思”的语言讲好“有意义”的道理,用“听得懂”的案例阐释“听得进”的法理,让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有更多获得感,对全面依法治国有更深刻感知、认识。

六、加强队伍建设,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

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审判队伍。必须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到实处,把全面从严管党治院政治责任落到实处,确保法院队伍忠诚、干净、担当。

做深政治业务融合。政治过硬是立身之本,必须把政治建设融入司法审判工作。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铸牢政治忠诚之魂, 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审判实践、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素质,善于从政治上分析形势发展变化、观察和处理问题,通过能动履职把政治要求、法的精神融入案件办理,切实把讲政治和讲法治统一起来。持续深化做实人民法院与其他政法机关、行政机关、律师等开展同堂培训,促进执法司法理念协调、统一。尊重专业化审判人才培养使用规律,加快涉外、知识产权等审判领域司

法人才培养储备。

发挥“关键少数”作用。法院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切实担起“关键少数”的关键责任,带头严实工作作风,在践行“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上树标杆、作表率。要在洁身自好、廉洁自律上树标杆、作表率,做到自身清、自身正、自身硬。要带头办案、带头接访,院长要坚持主持审判委员会,更好发挥领导、监督作用。重视年轻干部培养,鼓励他们在一线急难险重任务中磨练本领,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做实严管就是厚爱。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反腐,坚持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协同发力,一体做实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扎实开展司法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一以贯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重抓早抓小抓端倪。推进纪律教育常态化,教育引导广大法官和司法人员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推动法院廉洁文化建设实起来、强起来,让广大法官和司法人员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干事创业。

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中央财办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4年4月15日)

***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为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是金融工作的总纲,纲举才能目张。我们要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

一、充分认识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强调,国家兴衰,金融有责。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从历史经验看,大国崛起离不开强大金融体系的支撑。当今世界,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金融对强国建设的作用更加凸显。

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血脉通,国内大循环才能畅通、才会可靠,国际循环才能有更高质量和水平。金融要发挥优化资金配置的关键作用,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金融与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等循环,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扩大需求、改善供给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好发挥金融在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最终消费、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直接融资和中长期融资比重,支持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二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对金融提出更高要求,必须以强大的金融有力支撑科技和产业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金融有效“输血供氧”,用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需求,支持实现从研发到量产质的飞跃。同时,金融自身也要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三是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预计2060年前相关资金需求将超过100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需要金融系统大力参与,更需要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和工具。必须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发展碳市场、碳金融,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和撬动更多资源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四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金融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高收入就业机会,促进居民财产保值增值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必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模式,丰富金融市场投资工具和产品,使更多人民群众能够通过高质量金融服务增加收入和财富,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让全体人民共享。

五是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长寿时代,需要更好发挥金融作用,满足促进养老金积累增值、支持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发展、服务老年人等诸多需求。必须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融体系,促进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创造有利于稳定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的金融环境,有效支持人口高质量发展。

二、科学把握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基本要求

***总书记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八个坚持”,明确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根本要求。

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只有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才能把我国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更好防范化解风险, 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金融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国特色金融必须立足于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国家重大战略、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为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弱势群体服务。

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金融起源于为生产活动提供资金融通,要始终坚守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初心使命,以金融高质量服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要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是管理风险的行业,又具有杠杆效应和内在脆弱性,做好金融工作要始终绷紧防控风险这根弦,不能有丝毫松懈大意。

要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创新发展对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有极高要求,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法治建设。

要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和市场体系, 处理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等的关系,提高金融服务实

体经济的质效。

要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金融既要开放,又要安全。要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切实提升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监管能力, 织密织牢金融安全网。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更是做好金融工作的基本方法。在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风险处置等方面都要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确保金融发展行稳致远。

三、扎实有力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总书记提出,金融强国应具有“六个强大”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 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我国已经是金融大国,但要建成金融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围绕六大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一是构建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金融调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始终保持稳健性,管好货币总闸门,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扩大就业、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构建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应是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协调发展,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合理。应不断推动金融市场体系结构合理化,并随实体经济结构和需求变化而动态变化,更加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构建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我国金融机构门类齐全,业态日趋丰富,但差异化服务水平还不足。各类金融机构要在现有基础上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各司其职、各展所长。

四是构建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业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不断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提高监管前瞻性、精准性、协同性、有效性,织牢织密金融安全网。要增强金融体系韧性,提高吸收和抵御各种风险冲击的能力。

五是构建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类型应丰富多元,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要提高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质量,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

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六是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交易和运行的“道路桥梁”,是金融稳健高效运行的基础性保障。必须建立健全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完善监管标准和运营要求,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

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 学习《***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

中国证监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4年4月22日)

***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和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内涵,把我们党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证监会党委把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总书记关于资本市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资本市场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八个坚持”的重要内容。资本市场的市场属性极强,规范要求极高,这要求我们在做好资本市场监管工作时,进一步深化对资本市场发展一般规律和中国国情市情的认识,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一、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

金融是创新活跃的行业,金融创新能力是金融强国的重要软实力。以现代商业银行、现代资本市场、现代投资体系为特征的金融创新活动,为各国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投融资功能逐步增强,市场生态进一步优化。这其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

也要看到,在资本逐利性的驱动下,金融创新具有两面性,如果缺乏必要的规范,任由其无序发展,可能引发风险、造成乱象,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搞伪创新、乱创新,甚至借金融创新之名、行违法犯罪之

实,酿成巨大风险。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 必须深刻把握金融发展规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科学处理好发展与规范、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守牢风险底线,确保资本市场金融创新始终沿着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方向前进。

二、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总书记强调:“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 中国证监会党委深刻认识到,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法治,加强监管,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市场各方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一是不断完善金融法律和市场规则体系。金融交易涉及复杂多样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信息不对称特征,对信用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有健全的监管制度。资本市场涉及面广、利益主体多元,必须尊重规律,尊重规则,着力推进基础制度建设,逐步构建起符合我国发展阶段要求的资本市场法律制度体系。

二是持续提升金融治理效能和监管有效性。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实施。金融创新更新迭代快,并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和强外溢性,必须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及时消除空白和盲区。资本市场是各类风险的交汇口、泄洪区,要坚持“两强两严”,依法从严加强监管,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三公”秩序,切实保障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三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制约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卡点堵点,包括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高,融资结构不合理,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中小微企业不够充分有力等。这些问题在资本市场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必须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着力破除相关体制机制性障碍,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股债期协同发展,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

三、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强监管防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中国证监会党委将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抓紧完善配套制

度规则,推动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形成和落地实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稳预期。证监会将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这一总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总书记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多次作出重要部署。资本市场在分担创新风险、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大有可为。要促进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有效支撑科技创新,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

依法全面加强监管,更加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坚持资本市场监管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不断提升监管针对性有效性。落实好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惩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监管震慑,净化市场生态。坚持看不清管不住则不展业,加快构建从入口、持续监管到出口,再到机构监管、交易监管的全方位立体化资本市场监管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和与之相匹配的监管能力建设。

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金融既有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功能,又自带风险基因,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开放与安全,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防范化解风险,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切实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强化对资本市场风险的监测预警和早期纠正,完善对资本市场金融创新活动的风险评估和反馈改进机制。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问责追责机制,压实风险防控责任。

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法治兴则市场兴,法治强则监管强。要更好发挥法治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加快推动制定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上市公司监管条例、公司债券监管条例、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幅提升证券违法违规成本。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加大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适用力度,为各类主体提供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以高质量法治保障促进资本市场创新发展。

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

(2024年4月16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有力推动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这一体制坚持以***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为统领,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企业发展规律,又反映我国国情和国有企业实际情况,为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创新。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我们党领导和发展国有企业的基本立场、重大原则、方法路径,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总原则,发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政治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长期努力, 没有国有企业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不懈奋斗,就没有国有企业的今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必须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国资国企旗帜鲜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落实“第一议题”、“看齐对标”制度。国务院国资委常态化开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情况“回头看”,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及1.26万户重要子企业全面制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事项清单,连续7年开展党建责任制考核,持续完善党建工作格局,党建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管党治党意识和责任明显增强,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状况明显改观,企业面貌、队伍面貌、改革发展面貌都发生了具有根本性的显著变化。

新征程上,国有企业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必须坚决把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国有资产监管全过程、各方面,切实把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健全做到“两个维护”的制度

机制,深化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示范点建设,健全“政治要件”全链条落实机制,坚决把党中央部署的重大任务落到实处。坚持“两个一以贯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推动实现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统一。夯实党建基层基础,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企业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持续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国有企业改革始终不能动摇的重大原则,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推动国有企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的有效制度设计。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国资国企改革历程,从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成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把国资监管职能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和一般经济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都是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突出问题。

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国企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制定实施国企改革“1+N”文件,大力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深化提升行动,国有资产监管得到进一步加强,监管职能、理念、方式、重点等加快转变, 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深入推进,目前全国省一级国资委集中统一监管平均比例超过99%;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从法律上、制度上进一步厘清政府与企业的职责边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收官, 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万多个各类公共服务机构、1500万户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基本完成分离移交,超过2000万退休人员基本实现社会化管理,有力促进国有企业更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与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

完善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必须进一步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推动国有企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依法理清政府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职责边界,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集中统一监管制度,打造专责专业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更多依靠公司章程和法人治理结构行权履职,确保该管的科学管理、决不缺位,不该管的依法放权、决不越位。另一方面,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健全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充满生机活力的独立市场主体。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总

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推动国有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有效发挥了国民经济“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快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317.1万亿元, 比2012年底增长3.4倍;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80.3万亿元、4.5 万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1.1倍、1.2倍;2012—2023年累计实现增加值146.9 万亿元,年均增长8.1%。

当前,国际形势异常严峻复杂,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 需要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更好发挥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但目前国有企业不管是“质”还是“量”,与承担的使命责任都还有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 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必须把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作为总目标,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在做强做优上下更大功夫,完善考核奖惩和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国有企业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聚焦“三个集中”,从战略上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立足主业实业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有助于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统筹配置国有资本,有助于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更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是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内在要求。

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国有经济在航天、深海、能源、通信、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取得一大批世界级科研成果,在船舶、

钢铁、化工、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建材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形成一大批优势产业集群,大量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有序退出。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的布局比重超过70%,近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国有企业发挥产业支撑引领作用提出更高要求, 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推动国有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立足实体经济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强重大科技攻关,积极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推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相统一。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必须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国有企业坚决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是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重要职责。

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指导推动国有企业带头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强化公共服务和应急能力建设,提供了全国近100%的原油产量、100%的电网覆盖、97% 的天然气供应量,建成运营覆盖全国的基础电信网络;主动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2013年以来中央企业累计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5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元,在脱贫攻坚中累计投入和引进各类资金超过千亿元,定点帮扶的24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积极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成功落地。

迈上新征程,无论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无论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还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无论是做好跨周期、逆周期调节还是带动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无论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还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都需要国有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必须紧紧围

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自觉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下思考和行动,把国家所需与国企所长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推动国有企业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发挥好国家队、主力军、排头兵作用,统筹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

坚持把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基本底线,持续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国有企业不少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地位重要、作用关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安全,是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重要要求。

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监督,不断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监测预警、风险报告、穿透监管、责任追究等机制,深入开展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调查及违规责任追究,从严从实抓好债务、投资、金融业务、安全生产等重点风险防范化解,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的底线。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特别是当前国有企业在境外经营、投资、债务、合规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立足于有、着眼于防、落实于控,切实提升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刚性和有效性,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完善事前制度规范、事中跟踪监控、事后监督问责的完整工作链条,健全各类监督力量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机制,打造全面覆盖、专责专业、权威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强化监督合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更好发挥外部董事、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和企业内审队伍等监督力量的探头触角作用,综合、立体、及时揭示企业当期问题,不断提升风险监测和防范化解能力。

坚持健全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国有资产监管模式,不断提升国资监管效能。这些年来,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坚持“先立规矩后办事”, 牢牢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从建章立制、清产核资等基础工作做起,围绕规划投资、财务评价、产权管理、考核分配、资本运营、监督追责、干部选用等职责,构建了一整套监管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打造了一支国资监管专业队伍, 有力推动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做强做优做大。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和国资国企新使命新定位新要求,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不断健全国资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积极调整优化国资监管途径方式和手段措施,

加快建成全国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着力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持续强化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监管,具有出资人特色的国资监管模式更加完善。

当前,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中越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监管的方式和手段还有待完善。新征程上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要更好适应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针对当前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监管的系统性,把稳增长、抓改革、强创新、促发展、防风险等多重监管目标统筹起来,不断推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加强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着力增强监管的科学性,健全更加有利于加强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符合世界一流企业成长规律、更加突出国有企业功能使命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着力增强监管的有效性,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工具,深化分类监管和“一企一策”监管,及时研究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监管效能。

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重要保障,推动国有企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推动国有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的宝贵经验。近年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国有企业反腐力度持续加大,违规经商办企业、虚假贸易、违规挂靠等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利益输送、设租寻租等违纪违法行为以及“影子公司”、“影子股东”等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得到严肃查处,“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得到坚决遏制,为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当前,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然易发多发。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必须始终把严的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要把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健全国资国企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结合起来,推动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力量高效联动、有力贯通,全面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大国企反腐力度,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充分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扎实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坚决斩断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交织链条,坚决铲除国资国企腐败产生的土壤条件。

实践充分证明,完善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的重要保障。新征程上,要不断创新完善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扎实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

展,更好担负党中央赋予的功能使命责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学习《***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人民日报》

(2024年4月26日)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鲜明提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为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全面理解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厚思想基础和重要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道德基础。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 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必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金融发展赋能,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一诺千金”“兼善天下”“利济苍生”等丰富的思想道德精髓,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守好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和魂。

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必须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和丰厚滋养。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金融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必然要求;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 是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问题导向,破解金融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

要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人无信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重信践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金融行业以信用为基础,没有诚信寸步难行,

必须坚持契约精神,恪守市场规则和职业操守,坚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发扬“铁算盘、铁账本、铁规章”传统,坚持不做假账,做到讲原则、守规矩。要加强行业自律,坚持欠债还钱,珍惜声誉,不当老赖,对严重失信者终身禁业。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形成“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社会信用环境。

要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金融具有功能性和盈利性双重属性,不能单纯以盈利性为目标,盈利要服从功能发挥。金融行业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持国家利益优先、人民利益至上,增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实现金融与经济、社会、环境共生共荣,让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

要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稳健审慎”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经营智慧和生存法则。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开放和安全,兼顾短期长期、稳增长防风险和内外均衡,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切实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稳妥推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行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既看当下,又看长远,不贪图短利, 不急躁冒进,不超越承受能力而过度冒险,坚持稳健审慎经营。

要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守正,就是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创新,就是要紧紧围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便利人民群众,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不能搞偏离实体经济需要、规避监管的伪创新、乱创新。

要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强调法律对国家秩序的重要性。金融领域是强监管、重规则的领域,金融业活力靠市场,秩序靠法治,整体都要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行。要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加大执行力度,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持续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实现金融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要牢固树立法治

意识,严格遵纪守法,自觉依法行政、依法经营。

三、积极探索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有效路径

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对金融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坚持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最本质的特征和建设金融强国最根本的政治优势。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加强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金融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经济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把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放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大局中认识和把握,牢牢把握文化建设正确方向。要切实担负起加强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 把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狠抓贯彻落实,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金融干部人才队伍。***总书记以“五要五不”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金融系统必须坚持贯穿融入结合、落细落小落实,将“五要五不”要求体现在金融监管、行业规范、管理理念、行为准则、业务流程等各方面,让“五要五不”真正成为金融系统的工作导向、行动标尺,成为金融从业人员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和自觉遵循。  人民银行广大干部职工要按照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自觉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涵养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涵养守正创新、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精通金融业务, 把握金融工作规律,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提升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树立鲜明价值导向,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塑造金融行业良好精神面貌。坚持以文化人,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铸魂育人的作用。立足新时代金融实践,深化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宣传研究阐释,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同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作用,引导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基础上,学有标杆、追有榜样。要推动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明确行为准则,强化追责问责,匡正行业风气,振奋金融系统干部职工精神面貌,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推动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4年4月22日)

***总书记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赵乐际委员长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近期,湖州人大围绕“为什么要高质量、什么是高质量、怎样实现高质量”进行专题研讨,凝聚思想共识,总结实践经验,探索更好发展路径,努力以高质量人大工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高质量做好人大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对地方人大来讲,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可从三个维度理解其重大意义。

一是使命使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三者有机统一”之中,各级党委是领导者,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重要的贯彻实施者,“一府一委两院”是重要的贯彻落实者。“三者有机统一”贯彻实施者的使命任务,要求人大必须把准履职坐标、扛起责任担当,充分发挥枢纽支点作用,以更好地维护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好地督促和支持“一府一委两院”依法开展工作,积极彰显人大制度的实践功效。

二是时代要求。***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答卷人,必须立足时代背景,把握时代要求,牢记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考虑、谋划和推进人大工作。就湖州而言,当前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人大把握湖州所处的时代方位,顺应发展大势、紧贴中心大局,坚持实干争先、依法履职尽责,强化法治引领、监督支持和凝心聚力,以人大方式助力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 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三是事业驱动。赵乐际委员长强调,要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对做好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大事业的发展进步,既要靠党委的领导和“一府一委两院”的支持,更要靠人大自身积极有为。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的地方人大,湖州人大理应以更高的政治

站位、更好的精神状态、更有力的工作举措,主动作为、创新作为、有效作为, 奋力推动全市人大工作争一流、走在前、作示范。

二、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标准

***总书记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 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要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围绕是否在助推湖州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湖州的生动实践这两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围绕人大工作做得如何,要听代表和群众、党委政府、上级人大这三个方面的评价,树立和落实好“五个高”标准。

一是高在站位和格局上。人大作为“四个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人大的业务,从根本上讲都是政治业务。要高质量做好人大工作,首先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扩大视野格局,充分认识湖州人大工作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主要原因在于市委的正确领导, 从而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和最高法律准则,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们认为,坚持党的领导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能操作的、可评价的,因此在履职行权中注重把牢“四个环节”,即把推动市委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作为根本环节,把执行好重大事项向党委请示报告等党对人大工作全面领导的各项制度作为首要环节,把发挥好人大常委会党组核心领导作用作为关键环节,把展现好人大系统党组织、党员的担当作为基础环节,确保人大工作取得更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是高在落实新发展理念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对于做好人大工作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既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人大工作全过程,又要积极推动新发展理念在湖州落地生根。比如,我们注重把握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聚焦省委赋予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的新目标新定位,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立法工作。在立法过程中, 始终坚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导向,围绕典范城市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关键问题开展一系列制度设计,以法治方式更好统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新发展理念不仅要体现和落实在立法工作,还要体现和落实在行使的各项法定职权中,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等重点积极履职、扎实作为,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精彩

湖州篇章凝聚智慧力量、提供法治保障。

三是高在科学精准选题上。人大工作涉及面广,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不仅被监督者穷于应付,人大自身也会力不从心,导致重数量而轻质量,使工作流于形式。因此,抓住重点、精准选题、靶向发力,是依法有效行权、做好人大工作的前提。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大场景中,湖州人大紧盯大气源头治理这个小切口,以“一督五年、每年必督”的形式纵深推进“一气呵成督治气” 专项监督。2022年以来,分别围绕扬尘治理、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高架污染源“先立后破”和小微园区提质增效等重点持续开展监督,通过选准题、选好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科学精准选题,就是要紧紧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围绕党委重视、发展紧迫、未来所需、群众急盼的重点工作,在大场景中找准小切口,科学选择监督议题,做到少而精、精而深、深而实,切实提升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实效性。

四是高在准确把握人大工作特点规律上。干任何工作,只有把握规律、方法得当,才能取得事半功倍、提质增效的效果。人大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别于党委、政府,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从政治性、法律性、政策性、规律性、实践性、有效性等多维度审视问题、开展工作。要坚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既要积极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和宪法法律落实下去,又要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愿望要求反映上来,把“良言”变“良策”,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规和制度。要坚持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把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相结合,把有效监督和有力支持相结合,更好做到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形成在市委的领导下,人大与“一府一委两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协调一致、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高在务实管用上。人大工作程序性很强,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说过了算做过了、做过了算做好了的现象,停留于一般化、表面化,满足于走程序、按惯例。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要注重求真务实,无论是立法修法、开展监督、作出决定,还是代表工作,都要摘掉徒有虚名的帽子、充实名副其实的里子, 真正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比如我们着眼助推市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拔钉除患重点工作,实施“一盯到底”专项监督,发现安全隐患“钉子”3000余处, 提交建议540件,切实促进了社会平安稳定。实践证明,平平淡淡、得过且过, 人大工作高质量就无从谈起。反之,只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把握工作时度效,打好履职组合拳,健全抓落实闭环机制,就能使人大工作既硬气,

也让人服气,就能不断提高人大工作的有效性、影响力和可感度。

三、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推动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认识意义、把好方向是基础,明确内涵、建立标准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探索路径、付诸实践,认真落实市委向中心聚焦、给发展聚力、为百姓谋福祉、让制度放光彩的工作要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人大贡献。

一是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两个结合”的产物, 也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指引下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的。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在实践中,我们落实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制度全覆盖,探索设立人大理论研究专家库,推进人大理论研究由“广种薄收”向“重点深耕”转变,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我们在湖州人大微信公众号开设公用笔名专栏“湖人轩”,坚持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发表评论文章、随笔等60篇次,引导人民群众真切感受思想伟力、制度魅力、民主活力。理论学习“熟知并非真知”,我们必须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把学习贯彻***法治思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作为依法履职的基本功,下真功、悟真理、求真知,更好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着力打牢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政治根基。

二是加强生成性学习。***总书记强调,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人大工作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各个领域。要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必须立足人大职能, 坚持生成性学习,激发创造性张力,不断提升依法履职能力水平。现阶段,我们最大的学习障碍不是学得少,更不是没得学,而是碎片化学习所带来的新旧知识无法联结、缺少主动思考、无法形成知识体系等问题。应对碎片化阅读时代,必须在加强深度学习上下一点功夫,健全完善勤学习、善思考、促实践的学习提升机制,坚持深化理论研究、增强法治素养、更新专业知识、注重探索实践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断提高人大工作的专业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三是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本功,贯穿履职行权的全过程。人大“四菜一汤”的职能,如果缺少了调查研究这个重要“食材”,

那就会变得“淡而无味”。“四菜一汤”要做好,调查研究是前提、基础、关键。比如我们组织8个调研组赴乡镇(街道)开展蹲点调研,找出基层人大工作的短板弱项,提实对策建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乡镇(街道)人大工作的意见》并由市委转发,有效推动了乡镇(街道)人大整体功效的发挥。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深、实、细、准、效”的要求,弘扬“四下基层” 精神,主动走进人民群众、基层企业,从实践中找问题、从群众期盼中找问题, 切实改变向部门要材料、从材料上发现问题的不良习惯;要统筹运用多种调研方法,把真实情况搞清楚,把管用建议提出来,切实防止讲成永远正确的“普通话”;要不断夯实望、闻、问、切的调研基本功,既要听群众直面之言,更要听群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要促进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努力将调研结果从“纸上”落到“地上”,把一张张“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使之转化为赋能提升人大工作、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的实际成效。

四是发挥人大优势。***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大来自于民、植根于民,人大代表更是生活在群众之中、工作在群众之中,具有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天然优势。然而,天然优势不会带来天然效果。要把与人民群众物理距离近的天然优势,转化为心心相印的工作优势,转化为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优势,关键是制度化、载体化、具体化。近年来,我们致力于织密织牢织好人大“联群网”,建立社情民意报送制度,打造人大“民意池”, 推动民情民声传递更通畅;办好联群参阅、调查研究、经验交流等《湖州人大》特色专刊,建立专报市委机制,许多基层代表和群众的“有用之言”转化成了“有益之策”;提高代表的组织化程度,做实做强市代表小组“4111”任务机制,深化代表“寻访一件事”“亮身份”等工作,推动“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常态化开进代表联络站,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发挥人大优势,密切联系群众,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题中之义,是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人大民主民意表达平台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制度机制,支持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是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对人大来说,就是要守根本政治制度之正,创方式方法之新,着眼常规工作求深化、难点工作求突破,注重在实践中思考、在思

考中总结提升,通过创新完善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机制和方法、载体,使我们的工作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我们深刻认识到,人大工作“三个法定”(职责法定、内容法定、程序法定)不是束缚我们手脚的法律制约,而是推动我们守正创新的法治保障。在实践中,围绕增强监督实效,建立了提出、交办、督办、反馈、测评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闭环机制,让审议意见不再“一审了之”; 围绕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在抓好督办的同时,建立“二次开发”机制,由专委会进行深入梳理分析,找出代表反映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作为工作的参考依据;围绕落实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报告制度,在全省人大系统率先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和工作流程,把法律规定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化。守正不渝,创新不止。要以“今天做最好,明天做更好”的奋进姿态,突破传统思维,克服路径依赖,激发履职动能,坚决杜绝为了创新而创新,切实防止以形式主义为特征的所谓“内卷”,防止一切借口“内卷”而“躺平”的做法,奋力开辟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学思践悟强担当感恩奋进谱新篇 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的胜势胜景

金华开发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4年4月22日)

3月4日至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两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是一次集思广益、凝心聚力的大会,是一次接续努力、加快发展的大会。大会立足新方位、描绘新蓝图,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勇前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金华开发区上下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更加强烈的政治决心,投身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宏伟蓝图中,融入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的战略布局中,主动做好各项战略、规划、政策的对标衔接,更好地把力量和智慧聚焦到全国两会确定的目标路径上来,把“任务书”变成“责任书”,把“路线图”变成“施工图”,把“计划表”变成“时间表”,学思践悟强担当,感恩奋进谱新篇,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的胜势胜景。

一要以学铸魂,在忠诚担当、学思悟透上示范引领

开发区上下要在学思践悟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体现在思想和行动上,体现在高质量发展成效上。要精心组织学习,认真拟定学习方案,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学、党员干部系统学、基层组织认真学,要让老百姓感受两会精神的民生之重、共富之真,让两会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振奋人心、凝聚人心。要结合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省、市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在学习中坚定信心决心,咬定目标任务,抢抓机遇强信心,千方百计稳增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更多实质成果彰显学习成效。要在学习中增强勇闯险滩、敢打胜仗的意识,以实干挑起重担,以实招应对挑战,以实效回应期待,真正把两会精神转化为推进实际工作的强大动力,推动两会精神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领域、每个阶段相融合。

二要以学促干,在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上示范引领

全国两会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对开发区而言,就是坚定不移推进“732”战略——主战七大片区,打赢三场战役,做强两大平台。

要强化“扬长补短”思维,深刻认识到“主战七大片区”是实现金开图强的必由之路。要用产业平台基础优势、科技创新累积优势、城市更新先发优势,以点带面,尽可能覆盖更多范围、更多领域,全力以赴推动江南金西全域协同共进。要强化“破题起势”意识,深刻认识到“打赢三场战役”是金开图强的关键之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于开发区来讲,就是要突破产业升级、空间拓展、城市提能等多方面的客观制约,核心就是三大战役。招大引强关乎产业结构、产业层级,是金开产业攀“高”向“新”的根本保证;低效工业用地整治事关空间效益最大化,也是金开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更新则是金开实现都市能级提升、城市风貌蝶变的“公开讲话”。要强化使命担当,深刻认识到“做强两大平台”是金开图强的成败之举。《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的首要任务,指明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两会期间,***总书记三次到团组, 三次谈及“新质生产力”,进一步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这恰恰也是开发区解决经济总量不大、产业质量不高现实困境的根本出路。开发区要扛起“聚焦产城融合崛起,建设千亿级制造业平台和江南中央活力区,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主战场” 的历史使命,把科技创新放在核心发展位置,以产兴城、以城聚人,带动更多的人、项目、资金落户开发区,打造更强承载力的产业平台,打造更强集聚力的龙头企业,打造更优的企业集聚生态,完成产业的“聚链成群”,推动产城融合崛起走向纵深。

三要以学增智,在立足当前、真抓实干上示范引领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结合开发区当前工作,一是要狠抓城市开发建设。双溪西路片区、中央创新城(南区)、秋滨片区、玉泉溪未来社区集群及峙垅湖片区等重点更新片区要围绕“起势头、出形象”的目标安排建设节奏。双溪西路要巩固好前期征收战果,推进实施好滨江路片区更新综合开发项目,加快打造更好更新的“城市封面”,中央创新城金创绿谷、湖底隧道等一批片区标志性重大项目的主体单位要担起责任,为各大开发片区的“精彩蝶变、串珠成链”展现能力和水平。二是要狠抓

有效投资增长。要牢牢锚定222项总投资超925亿元的政府及国企投资项目,紧盯专项债政策“窗口期”,做好专项债项目储备和11个千项万亿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024年第一期集中开工的34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让投资体量加快释放, 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三是要狠抓安全生产。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把安全生产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真正做到“时时放心不下”,坚决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把主体责任、属地责任、分管责任等真正落实到位,推进消防、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特别是在消防安全方面,要聚焦“八类重点行业”“九小场所”和“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加快构建“135”快响应急救援圈, 加强乡镇(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建设。同时,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全力提升安全生产群防群治能力。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

(2024年4月3日)

在领导金融工作的实践中,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借鉴吸收各国金融发展经验,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其基本要义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标志着党对金融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达到新境界,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开拓创新之路、自信自立之路、行稳致远之路、长治久安之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深化,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

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最本质特征是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金融事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满足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推动新时代新征程金融事业发展,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保证,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旗帜鲜明讲政治,牢牢把握金融事业发展正确方向。一是要把牢政治方向。金融是“国之大者”,决不能在方向问题上犯错,必须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二是要站稳政治立场。金融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

性和人民性,必须坚决站稳人民立场,切实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提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要涵养政治生态。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抓好抓实,坚持激浊和扬清并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坚决防止搞“小圈子”“拜码头”“搭天线”,严格防止把商品交换原则带到党内。四是要增强政治能力。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 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防范政治风险,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提高金融治理效能。从体制机制看,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金融委和中央金融工委,设立中央金融办,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体制机制的重大战略举措。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要发挥好中央金融委的作用,关键是做好统筹协调把关;发挥好中央金融工委的作用,关键是切实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发挥好地方党委金融委和金融工委的作用,关键是落实属地责任。从责任体系看,要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健全***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督办机制,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责任,按照中央垂直管理和地方属地管理责任划分,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压实责任。从基层党建看, 金融系统单位层级多、分布广、所属单位类型多样,一些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 规范与小、散、弱并存,党建网络还有“空白点”。根据金融行业特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有效覆盖,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从干部队伍看,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严格按照“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发现、培养、使用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为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勇于自我革命,将金融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自觉把“九个以”的实践要求贯彻到金融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的全过程各方面,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一是坚持不懈纠“四风”,坚决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大兴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二是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

出位置,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组织开展集中性纪律教育。三是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持续保持惩治金融腐败高压态势。四是狠抓“地毯式”巡视整改,把巡视整改作为管党治党、改进工作、落实责任的重要抓手,融入日常工作、融入深化改革、融入全面从严治党、融入班子队伍建设。

二、深刻认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目标是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国家兴衰,金融有责。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等六个关键核心金融要素。新时代新征程做好金融工作,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深刻认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把握建设金融强国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 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从宗旨观念把握金融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金融强国建设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更加注重金融发展的普惠性,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金融发展成果。这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发展道路的显著区别,也是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金融强国与西方金融强国的显著区别,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根本体现。

从目标导向把握金融强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需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金融的关键支撑。同时,金融强国建设也只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才能实现。金融系统必须把建设金融强国作为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具体方式和直接体现,把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根本目的,坚决以实

际行动响应和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从系统观念把握金融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是坚持系统集成、整体推进。建设金融强国是由诸多领域、诸多环节、诸多层面构成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善于从整体上、全局上认识问题,自觉摒弃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将金融强国建设置于国内与国际、经济与金融、中央与地方等关系中通盘考虑、整体推进。金融事权主要在中央,但是各地也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立足一域谋全局,把自己摆进金融强国建设的大局中来。一些地方如果管不住风险,不仅会搞垮辖区内金融生态、大伤经济元气,还可能直接影响全国稳定大局。金融强国建设的主力军是金融系统,但离不开非金融部门的协同配合和支持,离不开各地的齐抓共管。

从问题导向把握金融强国建设的紧迫任务是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推进金融强国建设,要锚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阶段持续推进。当前做好金融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一体把握、一体推进、一体落实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三项重点任务。如果监管不到位,风险就会四处蔓延,多年的发展红利一夜之间被吞噬掉,不要说高质量发展,连发展都谈不上;只有监管到位了、风险防住了,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反过来又会为防风险、强监管提供更好环境和更坚实的资源保障。

从自信自立把握金融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党在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自信就是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既不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自立就是走自己的路,把自己的事办好,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从胸怀天下把握金融强国建设的国际格局是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融入世界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同时又以自身发展不断推动世界发展。建设金融强国不是搞霸权主义、掠夺主义,而是坚持合作共赢原则,坚决反对金融政治化、武器化图谋,坚决反对金融霸权和以邻为壑的金融政策,始

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各国共同的金融发展利益和金融安全,负责任地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三、深刻认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任务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主题,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距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少差距。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金融自身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金融变革全局。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关于发展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 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越是形势复杂,越要从新发展理念中找方向、强定力;越是矛盾交织,越要从新发展理念中找思路、寻办法;越是困难重重,越要从新发展理念中找动力、求突破, 用新发展理念破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引领开创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以稳妥有效风险防控守护金融安全。***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要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强调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到突出位置。金融风险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强, 易引发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切实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和蝴蝶效应。要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 妥处存量;强化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严防增量,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以严密过硬监管保障金融稳定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比如,生态治理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社会治理强调共建共治共享。金融治理也是如此,各方面要齐抓共管,金融管理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都有相应职责。必须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推动金融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动真碰硬、严密有效;坚持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管行业就必须管风险,健全兜底监管机制;强化“对监管的监管”,压实监管责任。

以优质高效服务夯实金融发展根基。金融具有功能性和营利性的双重特性, 金融机构要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获取合理回报。必须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切实加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要做好“五篇大文章”,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促进普惠金融提质增效,加快养老金融发展步伐,推动数字金融健康发展。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以系统协同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全面提升金融体系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

以更高水平开放增强金融发展动力。“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增强开放政策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 必须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切实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努力实现开放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以严格公正法治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新时代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加强金融领域重要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加快补齐新兴领域制度短板,用好司法解释、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填补制度空白,加大金融法制执行力度,严惩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匡正行业风气。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的金融文化能够塑造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正确价值观,产生内在激励和约束作用,而腐朽的金融文化则放大人性投机、贪婪的弱点。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等“硬实力”建设,也要提升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软实力”。必须积极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引导金融机构和从业

人员树立正确价值观,要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要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 要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要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要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以优秀文化助推金融事业发展。

四、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科学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

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科学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

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守正,就是要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就是要坚持根本性的大原则、大道理,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就是要保持思想敏锐性和开放度,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深刻认识政治性与市场化不矛盾,把金融工作的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统一起来。

破与立的关系。破和立是解决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矛盾的方式,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统一。当前重点是要先立后破,坚持统筹兼顾,把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 用科学合理的新机制、新经验、新规则打造新的增长动能;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及时破除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防止立而未破。随着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推进,重点突破, 争取早日取得成效;对涉及面广泛的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对看得还不那么准的改革,可以先进行试点,摸着石头过河,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取得经验后再推广。

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但并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和组合,它统帅局部,高于局部,只有对局部产生影响的才叫全局。金融工作牵涉面非常广,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全局着眼、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不打小算盘、不搞小聪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的判断和决策,就是把方向、抓大事、谋长远。但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必须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

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正确运用战略和策略,把谋势和谋事统一起来。比如,防范化解风险是攻坚战, 也是持久战,既要坚持预防为先、标本兼治、稳妥有序、守住底线,这是战略考量;又要把握好风险处置的时机、节奏,及时排除风险隐患,避免处置风险的风险,这是策略考量。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要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做大蛋糕”创造更高效率;又要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分好蛋糕”维护社会公平。

远和近的关系。处理好应急和谋远的关系,把谋当下和谋长远结合起来。当前有成效、长远可持续的事要放胆去做,当前不见效、长远打基础的事也要努力去做。既要立足当前抓好眼下金融领域重点工作,解决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积极稳妥消除突出风险隐患;又要着眼长远,举一反三,弥补法律短板, 推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解决产生风险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

做好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奋发作为、锐意进取,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目录 (18篇)2024年4月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文章汇编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