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领导干部坚持极限思维的心得体会

关于领导干部坚持极限思维的心得体会

关于领导干部坚持极限思维的心得体会

主席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极限思维,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是主席总书记系统论述“七种思维能力”后,对领导干部科学思维方法又一次开创性、突破性的重要论述,意义无比重大、内涵无比丰富。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的现代化事业破浪向前,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愈至纵深处愈是风号浪吼,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难以预料、难以把控的危机与变化。因此,领导干部要认识好、掌握好、运用好极限思维,在前进道路上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一、极限思维的深刻内涵与本质要求

极限思维作为领导干部干事创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科学思维,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与明确的要求。极限思维是指将研究的问题、事物以及面临的事态推导至无穷大或无穷小的极限状态,继而准确探究出事物的本质乃至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关联,并寻求应对策略的科学方法。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以全面认识事物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根本前提。任何事物都是诸多要素系统集成的,对任何一环的遗漏、疏忽都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二是要对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极限假设,在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思考事物发展的极限状态,从而演绎出最极端境况下事物的发展规律。三是以有效应对事物发展极限状态为目标。在准确把握事物发展极限状态的基础上,打破思维定式,做好各方面应对准备,化危为机,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主席总书记强调:“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最直接体现。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最根本的办法是培养思维能力。”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其领导思维孕育着领导力,思想有多远就能带领人民群众走多远。极限思维作为应对不确定性事物的科学思维,有以下三点本质要求需要领导干部加以领悟:一是危机预见力,体现在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极限情境下,对事物变化的敏锐捕捉,做到“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二是综合判断力,体现在清晰准确地界定事物发展状态以及其所能承受的极限。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发展的现状、性质,评价事物可能带来的威胁、研判事物演化的基本方向。三是战略恒定力,体现在事关重大、影响全局的极限态势面前,能清醒镇定地从事物的全貌着手,抓住本质,临机决断。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在重大问题面前做到“每临大事必有静气”,坚决避免“慌不择路”。

二、领导干部树立极限思维的极端重要性

(一)树立极限思维能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中保持战略定力

主席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当前,国际社会中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逐渐抬头,面对外部势力的极限施压、围追堵截,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好、坚持好极限思维,这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保障国泰民安的根本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主席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应对非凡困难必须有非凡之策”。这里所指的“创造性应对”,即不拘泥于既有的方式方法,用非比寻常的极限思维来谋求出路。“两个非凡”就是指要将所遇到的问题不断想深想实,既要想“可能发生什么”,又要把“几乎不可能发生什么”纳入考量,站在极限状态下探求更好的应对之策。作为领导干部,唯有突破思维藩篱,树立起极限思维,方能在应对非传统风险和安全问题时,思维更加开放,预测更加精准,部署更加周密,从而积极推动国家安全战略落地落实。

(二)树立极限思维能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的利益群体越来越多,遭遇的现实阻力越来越大,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对领导干部在极限状态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极限思维着眼未来的未来,是一种极限假设法,就是设想最坏的情况、最极限的情况出现时,该怎么办、能怎么办?能不能顶得住、稳得住、扛得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领域,主席总书记反复强调“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中国,不是尽力脱贫,不是多数脱贫,而是硬性要求一个也不能掉队。将“作战单元”推导至十四亿分之一,这正是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极限思维来擘画脱贫攻坚事业的最好典范。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而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和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就体现不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一位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导至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大范畴,继而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胜利也证明了极限思维的实践应用不断推动着党和国家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三)树立极限思维能在复杂尖锐的斗争形势中赢得历史主动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各领域所要面临的斗争形势更为复杂尖锐。有鉴于此,主席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围绕斗争作了许多重要论述。例如,在军事领域,强调“统筹加强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强调“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面对诸多领域的斗争,主席总书记对领导干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通过斗争才能更好地开辟新局,斗争须臾离不开干部,特别是离不开领导干部发扬斗争精神,而领导干部加强斗争精神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就是极限思维。无论何种领域所面临的斗争,都有一个共性特征——如果倾摇懈弛,就极有可能出现最糟糕、最被动的局面,从而丧失掉战略主动。因此,领导干部要切实树立起极限思维,把最坏、最极限的情况主动考虑到,主动谋划若身处“绝处”,如何“逢生”。

三、领导干部树立极限思维须把握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曾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极限思维是一种思维方法,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

(一)合理管控快与慢的关系

极限思维本质上是领导思维。在领导活动中,快与慢的领导艺术事关组织的行进速度。领导活动在快与慢上的规律性为:快能形成竞争优势,但若失掉理性盲目求快,容易大起大落;慢能筑牢坚实基础,但瞻前顾后,跟不上发展节奏容易落后被动。极限有上限与下限,任何事物临近上限,超出自身的承受度或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就会使组织进入混沌的无序状态;任何事物慢到下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前进的节奏,就会使组织进入落后的被动状态。因此,领导干部坚持极限思维时要辩证地看待快与慢的关系,妥善把握节奏,谋求总体先进。在需要快的时候,就要坚定信心,充分看到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当机立断,迅速抓住事态发展的“牛鼻子”;在该慢的时刻,绝不能盲目求快,否则关键性的基础不牢,一旦倾覆就无可挽回,最终“欲速则不达”。快与慢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有时快是要迅速抓住关键节点、核心部位,从而让整体的节奏放缓,有更充分的时间审慎思考事态的变化;有时慢是要在科学状态下稳扎稳打地推进,从总体发展来看反而更快。

(二)科学把握进与退的关系

事物发展往往具有性质相反的两个方向。把握极限思维,一方面,要敢于向前,身处极限状态、立足极限边界,思考对策、谋求出路,特别是在实践前沿、未知领域,要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力求做到对极限状况胸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善于后撤,后撤不是害怕退却,而是从事态发展的局部转移到能看到事物全局的中心点、制高点,站到远处,观察全局、思考极限状态下可能的薄弱点有哪些,从而做到对总体事物的承受力有所认识。从极限思维的角度而言,进与退的关系呈现出的形态规律是:进能实现目标,但盲目冒进可能会突破界限、超出极限,最终走向覆灭;退能保存实力,韬光养晦,便于观察思考,但胆怯退却必然无所突破,一事无成。同样,进与退的关系也并非绝对区分。在关键时刻,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暂时的退是为了长久的进。例如,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战争时就提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所谓“走”就是退,就是客观条件不成熟时科学合理地转移,不犯冒进主义错误,为革命更好地保留有生力量。从结果来看,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进退自如的指挥艺术给敌人造成了更多消耗,使其疲于奔命,为我们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赢得最终胜利起到了进的作用。

(三)正确掌握收与放的关系

主席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抓紧健全国家安全保障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和水平。”主席总书记将开放与监管视为一个整体概念,蕴含着极限思维中收与放的辩证关系。不同于侧重以守为攻的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侧重以攻为守,是一种自我驱动、争取主动的进攻型思维,强调以极限状态来判断趋势,通过发挥自身极致潜能来达到极致目标。因此,必须把握好收与放的辩证关系。放,即发散、展开,打开视野,激发活力。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因而必须放眼未来,释放潜能,把困难估计得再充分些,把风险考虑得再深入些,把战胜困难的“工具箱”备得更足一些。收,即收拢、聚焦,瞄准一点,有的放矢,向最难处攻坚,向最好处突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简言之,用收与放的辩证关系来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就是极限思维中张力与韧性的辩证统一。

四、领导干部强化极限思维的现实路径

极限思维是各种能力素质共同构筑的科学思维方法,领导干部强化极限思维就要坚持系统观念,找准突破口,在领导心理素质、理论修为、担当能力上同向发力。

(一)修炼领导心理素质

《孙子兵法》有云:“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极限思维关键在于极端状态下能准确识变、主动应变。压力重若千钧时,如何在重压之下保持镇定,在于是否具备卓越的领导心理素质。一是修炼心理承受力。普通人在危难之时有权放弃,而领导干部不仅无权放弃,还要向危难进军。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在危难时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因此,强化极限思维要有坚韧的心理承受力。承受得了方能控制得住,控制得住才能运筹决胜。要在平时多构思“最大假想敌”,善于思考想不到、难把握的事态,扩大心理预设的范围,进而增强承受能力。二是修炼心理控制力。领导干部的首要角色是领导角色,是引领人民群众前行的人。在风高浪急、激流险滩面前必须保持镇静,静下来才能审时度势,进而实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想要有静气,在极限状态下以静制动,就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调节情绪,消除焦虑感,构建和谐良好的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三是修炼心理适应力。极限思维的根本目的是向最好处努力,领导干部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正派的作风才能造就积极的心理适应能力,进而才能冲出阴暗,走向胜利。事物具有两面性,领导干部要善于辩证地看待问题,多从事物积极的一面汲取能量,保持乐观向上的领导境界。

(二)不断深化理论修为

我们党依靠学习走到现在,也必定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理论学习作为强化极限思维的支撑点,真学、爱学、会学。一是深学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领导干部,要坚决防止各种危险思想的侵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旗帜和灵魂。要将其注入灵魂、融进内心,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学,把它当成解决现实难题的“趁手家伙什”,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地用,以学促用,学用结合,把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解决问题作为最终目的。二是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能量。极限思维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应对极限境况,必须先做到理论清醒,继而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最终从复杂状况中剥离出事物本质。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方面绝不能浅尝辄止,要学真知、悟真谛,用“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反复打磨自己的理论修为,力求精益求精。三是学深悟透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座“富矿”,领导干部要善于从中挖掘奋进力量。既要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学习党在重大关头的战略决断以及领袖人物高超的领导艺术,把党的成功经验作为未雨绸缪、迎风而行的有力武器,也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任何事业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领导干部还要从党的波折历程中学习我们党面对失误时正确分析、坚决纠正的态度,把党在探索前行中的经验教训作为一面镜子。

(三)持续提升担当能力

在好干部的五条标准里,敢于担当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敢于担当对于树立极限思维起着支撑作用,要从以下三方面集中发力:一要对党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必须一心一意、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唯有如此,才能在“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上保持清醒,才能在极限状态下不断取得突破。领导干部要常修常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唯有如此,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明辨方向、坚定立场,在金钱物欲面前抵住诱惑、守住底线。二要一心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没有坚定的人民立场,树立极限思维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领导干部要对老百姓的事情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弯下腰从小处干、细处做,由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点点滴滴,聚沙成塔。三要积极作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作为领导干部,肩上有使命、手上有任务,科学思维方法是手段,履职尽责、践行使命是目的,手段为目的服务。因此,极限思维关键在运用,领导干部要撸起袖子“下手”,挽起裤脚“蹚泥”,在干事创业中强化极限思维,再用极限思维指导实践,二者共生共长,螺旋上升,进而不断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