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

(7篇)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7篇)讲稿1

  同志们:

  按照县委工作要求,今天,由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来跟大家作一次交流。我的交流主题是: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实现后,我们农村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一系列新举措。两会期间,主席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青海代表团审议时都谈到乡村振兴问题。省委、市委先后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对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具体安排。可以说,自上而下这一系列的举措,都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也是统领我们农村发展的总抓手。

  作为农村党员,我们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应该怎么干、干什么?是当前需要大家认真思考的新课题。今天,我就结合今年以来党史学习教育收获、及我个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学习体会,从学党史牢记初心使命、学党史坚定信念信心、学党史投身乡村振兴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第一个方面,学党史牢记初心使命

  早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就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面临血与火的考验,共产党人一直用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行动,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数革命先烈怀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追求,不惧生命安危,赴汤蹈火,慷慨赴死。毛泽东同志全家有六位革命先烈先后英勇献身,他们所追求的“无非一念救苍生”,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那种“不为一己私利,而为天下苍生”干革命的胸襟和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仅把“为人民服务”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镌刻于中南海新华门的红墙上;更从内心深处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初衷,永远播种在每个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中。进入新时代,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以贯之地秉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精神道统,接续“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强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共产党最盼望的事情,百年奋斗史更是一部消除贫困的斗争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历史性提高。进入新时期,我们党更是许下“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宣言。如今,我们欣喜的看到,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努力,农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如何去巩固这一成果?为民的初心始终不能改变,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以“实干”的姿态笃行,农村事业才会建的更好。

  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干部服务群众的思想、责任、能力等各方面必须呈现出提升状态,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确保“三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奠定良好基础。乡村振兴同脱贫攻坚一样要保持不变初心,这样才能实现振兴目标。

  一要坚定为民服务思想不动摇。只有树立为民服务之心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以便更好的状态应对各种复杂变化的实际情况。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积极的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接地气”,不断吸收基层氧气,增加处理基层问题的办法,增强干群鱼水情。

  二要撑起为民服务责任不松劲。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迈上新台阶,领导干部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脚踏实地、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了解民情,知晓民意,怀着真诚的心真正体恤群众的疾苦,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用使命呼唤担当,将责任扛在肩上,始终扎根基层,通过与群众真心实意、情真意切的交流,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真实愿望,真正的接近基层。

  三要高歌为民服务情怀不懈怠。到基层去,那是为民服务的阵地,党员干部到基层一线,要和群众拉近关系、建立感情,只有情才能拉近距离,只有情才会让群众一心一意跟党走,以人民满意为工作出发点,千方百计地解决群众所遇之困难,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着手,想其所想,顾其所需,解其所难,真正做到为人民办好事,干实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让干群情、党群情在乡村振兴中永远高歌。

  第二个方面,学党史坚定信念信心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广大,农业人口基数大,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三农”问题成为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短板。

  主席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党中央一直将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从《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开始,党中央持续发布了23个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消解城乡二元结构,突破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动农村农业改革,不断释放农村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了一系列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农业发展改革之路,奠定了农村现代化的丰厚基础。持续推进农村农业改革的实践证明,党领导的每一次农村农业改革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极大提升。正如主席总书记所说:“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办成更多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历史和实践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是接续奋斗开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一要做到信仰如山。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自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充分展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的发展中大国成功找到一条现代化新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人的政治灵魂。因此,我们要带着信仰去学习党史,在学习党史中坚守信仰,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要进一步厚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指导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要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

  二要做到信念如铁。“根本固而枝叶茂,泉源壮而流派长。”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的百年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实践智慧,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厚养分和重要支撑。“革命理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我们对党的历史把握得越科学越透彻,就越能以坚强的政治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越走越宽广。所以,我们要在党史学习中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不断开创XX乡村振兴新局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添新的光彩。

  三要做到信心如磐。“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放眼当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和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变局中的历史逆流与时代湍流不断涌现。形势越是复杂,越是要坚定信心,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要坚决贯彻落实的决策部署,把学习党史落脚到解决问题、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上来,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当好善作善成的实干家,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第三个方面,学党史投身乡村振兴

  在全党全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作为党员干部,应立足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奋力投身乡村振兴。当前,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重点做好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规划和落实,实现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要明确乡村振兴的目标。首先,就乡村发展而言,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达到农业振兴、农村兴旺、农民富乐的目标,还要实现协调配合,更要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乡村发展生产力和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同步进行,乡村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齐头并进,顾此顾彼,达到全面兼顾。其次,就乡村文明建设而言,乡村振兴战略不单单满足于建设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而是要上升至建设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高度。可以这么形容,“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就等于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就等于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生态宜居”就和建设生态文明同等,“治理有效”即是建设政治文明。总的来说,乡村振兴就是要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总目标。最后,就乡村现代化建设而言,乡村振兴战略是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以及人的素质现代化都要实现。也就是说“产业兴旺”就是农村各类产业经济蓬勃发展,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富裕”就是农村产业发展后备资金充裕,农民用于消费享受的物质资源充足,农民无需为“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担忧;“乡风文明”就是乡村风俗习惯和农民信仰均符合社会主流精神文化要求,农村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生态宜居”就是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也要紧跟其后,追求各种精神生活,思想觉悟高,居住环境优美舒适,公共设施齐全便利,生态环境绿色和谐;“治理有效”就是乡村各方面均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社会秩序井然,安定和谐,无不良社会因素干扰,农民安居乐业。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伟大的战略,它将在中国乡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村情,经济、政治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各有差异的现实,如何将这一战略具体实施,从而融入我们乡村日常的方方面面中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乡村在探寻发展道路上从未止步,也出现了小岗村、华西村、韩村河、裴寨、官桥八组、海龙村、得利斯村、鲁家村、南庄村、前进村这样的“明星村”,但这些只是个例,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让我国所有的乡村都能腾飞。

  二要明确乡村振兴的方法路径。乡村振兴要加强 工作。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我们认识到,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重视农村的基层 工作,要把提升基层组织力作为重中之重,要打造一支能办事、不怕苦的基层铁军。在村社换届时期,我们就要把好关口,为基层选好“头羊”,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吸引一批有能力、爱奉献的青年人回乡创新创业。

  乡村振兴要做好脱贫工作。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共产党最盼望的事情,百年奋斗史更是一部消除贫困的斗争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历史性提高。进入新时期,我们党更是许下“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宣言。如今,我们欣喜的看到,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努力,农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如何去巩固这一成果?为民的初心始终不能改变,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以“实干”的姿态笃行,农村事业才会建的更好。

  乡村振兴要重视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日益受到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更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因此,要制定合适的农村环境整治方案,把环境提升和基层治理相结合,通过开展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村民保护环境,组织党员开展环保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同志们,党史学习教育对全面乡村振兴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学习,让我们的党员干部,进一步牢记初心使命,更加坚定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信念信心,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全面投入乡村振兴战略。我的分享交流完毕,谢谢大家!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在更好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加快补上“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可谓高瞻远瞩,意义深远。

  我们来看木桶原理或木桶效应。众所周知,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让这只木桶装满水,那就不能有一块短板。通过“木桶效应”,可以看出,全面小康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是“全面”,全面就要一块短板都不能有,实现全面小康,就要真正要解决“木桶效应”。”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民共享的小康,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要加快补上“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让所有人民都进入小康,一个不少。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谓是高瞻远瞩,意义深远。我们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从谋全局的高度出发,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争到2020年乡村地区,全体农民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区域共同小康,一个地区也不能少,一个人也不能掉队。如果2020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乡村地区,部分农村地区部分农民不能如期进入小康社会,那这样的小康算不上真正的全面小康,这也意味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关键也是农民,要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可以说正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深入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坚持这一重大发展思想的指导意义是什么?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就是交流的主要内容。

  一、深入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要深刻理解什么是“人民”。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人民”,我们从三重规定和三个维度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人民”

  “人民”包含三重规定。一是量的规定。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人民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涵盖某一历史时期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现阶段,我国人民涵盖了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修改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里面我们必须要区别一个概念,公民和人民,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凡具有我国籍的人都是我国的公民。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相对敌人而言,凡是处在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内的都是人民。这样的话我国公民范围比人民范围更广一些。因此是我国公民但不一定属于人民这个范围。有的人会问犯罪分子算人民吗?“人民”指的是拥护党的领导和思想,对社会进步有贡献、起推动作用的人。而犯罪分子是破坏社会进步的人,所以不能称为“人民”。二是质的规定。人民代表历史进步的方向,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的唯一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因此这就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三是主体构成的规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范围会发生变化,但构成人民主体的始终是劳动者。因此我国人民所处的爱国统一战线里面第一条就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包括拥护党的领导和思想,对社会主义事业有所贡献,起推动作用的劳动者。

  进一步分析,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一是从宏观上看,人民是一个整体,统一于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之中,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二是从中观上看,人民由不同的社会群体构成,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比如不同的家族、家庭,不同的职业群体,不同的人际交往构成的朋友圈都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矛盾。三是从微观上看,人民的利益与每一个人的利益紧密相连,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独立的利益个体,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网当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正如主席同志所指出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处于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之中,整体的力量不断增强,我们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民内部不同群体间的财富和收入等利益差距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扩大,但终将不断缩小,走向共同富裕;组成人民的每一个个体将越来越充分地发展,得到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2016年7月1日,主席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016年10月21日,主席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不论在革命、建设、改革哪一个阶段,我们党都十分重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反映了主席总书记强烈的人民观,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别的暂且不说,我们就说我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章里面明确规定的。在革命过程中,毛主席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把“为人民服务”规定为我党我军的宗旨。那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早什么时候提出来的,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挖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毛泽东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主席高度赞扬了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在之后的党的七大上,首次将其“为人民服务”定位为我党我军的“唯一宗旨”并写入党章。毛主席一生当中先后20多次题写“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是他所有题词当中最多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人民军队叫做中国人民解放军。但它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叫红军,抗战时期叫八路军、新四军,到了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才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把国家政权定性为人民民主政权,许多国家机关甚至服务行业,前面都有“人民”二字,如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公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银行、人民医院等等,使用的货币也叫人民币。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我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我们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全会,再一次认识党的人民立场:

  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体制机制弊端问题仍然根深蒂固,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完全触及,利益固化问题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难题障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关键时期,是一个矛盾突发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重要关口。主席同志提出了“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的要求,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主席同志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个必须”之一,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决不允许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决不允许当官做老爷、漠视群众疾苦,更不允许欺压群众、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

  党的十九大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提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中明确,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立场。

  我们再看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性质。主席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决定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7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得根本利益。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诠释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再看我们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决定了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正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主席同志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这深刻阐明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永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二)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题中之义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发展为了什么,靠什么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发展政策如何制定,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人类历史上不同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实践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它将人民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3

  xxxx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了战略实施的相关政策并做了重点部署。在“八个坚持”中强调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指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那么,我国乡村绿色发展面临什么样的环境保护形势,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呢?

  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强了农村环境保护。“河长制”等广为采用,不少地区采用生态办法治理污水,收到了明显效果。如浙江安吉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出台《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从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公共设施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等方面制定了28条标准。污水实行就近处理、就地净化,垃圾实行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处理模式,农村垃圾处理率达到100%,为农村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个新路。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不容乐观,空气、水、土壤污染均有出现。虽然各地治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但因此导致的空气污染不容忽视,供暖季节尤为严重。农村河流不及时清淤、河道水流变小,加上秸秆放在河里浸泡或堆在河边,下雨后冲到河里导致河流水质变差;农村小企业污水不处理或不达标排放,威胁饮用水安全。垃圾堆到处是,不仅影响景观、滋生病菌,还增加土壤污染隐患。部分大型养殖场的牲畜粪便处理不达标排放,水库、水塘养鱼也会造成水体污染。

  与此同时,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一些地方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地板结,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超标;一些地方在产业发展中,忽视了配套的环保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污染已对人体、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到了不重视不行、不治理不行的程度。

  一、乡村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乡村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等意义重大,也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是粮食安全的要求。由于土壤是污染物积累的最终去处,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局部地区污染甚至还比较严重。受此影响,一些地区出现了“镉大米”;长期食用将影响人体健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从源头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发展放心农业。换言之,保护农村环境,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十分重要。

  二是提供生态产品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顺应矛盾变化,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供生态产品、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建设特色小镇等,可以使绿色富民惠民。

  三是生态宜居的要求。建设生态环境宜居的乡村,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乡村振兴的期许,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如果乡村振兴了,产业兴旺了,农民致富了,却生活在污染的环境里,看不到了蓝天白云,没有了干净的水,就与振兴的本意相悖了。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得一时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农村振兴不重视环境保护将贻害无穷。

  四是守住乡愁的需要。2013年,主席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5年主席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必须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换句话说,农村振兴必须保护环境,乡村产业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

  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重点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还要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xxxx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三步走”路线图: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实现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国家将加大推进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大乡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进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顶层设计,使农村发展朝着绿色方向迈进。与此相对应,未来一段时间,农村环境保护应关注以下重点:

  一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推动企业入园,严格产业项目的环境标准“准入”,实现集聚发展;关停污染型企业,帮助中小企业施行清洁生产,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化肥农药零增长,形成“一村一品”等发展格局。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由过度消耗资源向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转变,由保证“量”的供应向满足“质”的提高转变,不再单纯追求产品的数量增长,而要追求质量、品牌,保证产品优质、健康、绿色,让农业在文化上有亮点、景观上有看点、休闲上有赏点。

  二是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既要避免秸秆随意焚烧,而将用作饲料、蘑菇基料、工业原料以及发电原料等,又要开发地热,以替代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在北方供暖地区,发展清洁高效供热,推广使用燃烧效率高、近零排放的小型煤炭燃烧炉,使天更蓝。统筹规划城乡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并由城市逐步向乡村延伸,提高乡村污水处理率。可采用氧化塘等生态措施,分散处理农村污水;持续实施改厕、改水等工程,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水清、无害的环保目标,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继续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改变农村垃圾乱堆放的情形,提高农村垃圾处理水平,为发展放心农业留下洁净的土壤。

  三是加强种植、养殖业污染防治。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废弃物利用的全过程,把品牌建设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按照绿色兴农、质量兴农要求,延伸价值链,推动生产加工融合,推动村庄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生产并提供绿色、有机农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化和产业化水平,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用“四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解决养殖业污染环境问题。所谓“四位一体”,就是利用生态学、系统工程学、经济学原理,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猪粪和其他有机物进入沼气池发酵,沼气用作照明或燃料,沼渣做肥料,从而实现废物利用、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环。

  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环保先行原则,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确保食品安全,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一是环保执法向农村延伸。我国制定了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在环境保护执法中,应逐步覆盖农村,以免农村环境污染到难以逆转的地步,也避免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环境标准,有利于乡村振兴的高起点和高水平。同时也要注意,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经济发展与环保工作的城乡差别,制定更为细化、可行的政策法律,既保证乡村建设的绿色化水平,又能兼顾乡村经济发展规律,实现乡村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还应对农业生产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先评估、事中监管和事后评价工作,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准确全面实施。

  二是实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应当纳入绿色发展理念和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安排。2015年农业部下发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有了国家层面的规划和安排,最终要落实到县、乡(镇)等基层政府部门,需要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的局面。农村环境污染的地区差异较大,要突出重点,不能搞“一刀切”。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中央、地方均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设立专项基金,设立技术和管理平台,保证企业在参与乡村建设中能获取数量充足、经济实惠的环保产品。给服务于乡村环境保护的企业提供补贴,鼓励企业家选择绿色发展的项目或投资。在环境保护规划和项目实施中,合理利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分钱。发挥第三方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发挥绩效导向作用,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进行监督和工程事后评估,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达到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目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能得到相应的报酬,使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

  四是技术支撑和创新驱动。研发与更新乡村的环保技术,提高环境友好型产品。环保企业也应从农村环境保护实际出发,了解农村环保需求,生产出大量适合乡村地区应用与普及的环保技术和产品,提供专业化的环境服务。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综合整治模式,着力解决突出的村庄和集镇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有机结合,分布式能源和土壤治理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农村存在大量的有机废物,包括秸秆、粪便、餐厨垃圾等;这些有机废物可通过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以生产有机肥还田,有利于农村土壤的恢复和治理;产出的天然气可以提纯,用作新能源汽车燃料,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是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采用宣传画、环保科普等形式,以通俗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方式,宣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知识,开展环保经验介绍和村民交流活动,增强居民的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居民建设美丽乡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建立环境友好指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评价考核。政府、企业和全民均应提高环境意识,发展形成互动多赢关系。实行农村环境治理目标责任制,并将节能环保责任落实到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和每环节;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和治理活动,不随手扔垃圾,保护环境卫生,汇聚“微行为”,形成“众力量”,使美丽乡村建设拥有恒久的生命力,走向农村绿色发展之路。

  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会大放异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4

  同志们: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们补齐短板,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提振精神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心剂。十九大报告阐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再一次强调了“重中之重”地位,提出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定论。作为基层政府,我们要宣传贯彻好这一新定论,鼓励农民和乡村干部提振精神,鼓足干劲,全力奋战奔小康,因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要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

  二、基层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定心丸。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的问题,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速度,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建强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定心丸作用。

  一要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众雁高飞看头雁”。村党组织书记“官职”虽小但责任不轻,一个村有了一名好书记,这个村的各项工作就可以放心了。我们要抓住今年村两委换届的有利契机,打开视野、拓宽渠道,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其他乡贤中,把优秀人才访出来、用起来,切实把村党组织书记选好,把村党组织班子配强。

  二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细胞没有活力肌体就没有战斗力,一定要把党员队伍建设好、党员作用发挥好。把真正符合条件的农村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发现新生力量,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改变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严重弱化的局面。深入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科学设置岗位,比如年长有威望的可以让他们担任法制调解员,年轻力壮有手艺的为他们设置做好事实事、办公益事业的岗位,让每位农村无职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都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会。

  三要健全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抓好农村基层 ,既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还要解决好用制度管人管权的问题。重点是落实好“三会一课”,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其次要抓好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党员三个关键环节。在具体工作中,健全“三项机制”落实 责任。即年初目标承诺制。建立支部书记承诺清单,明确年度目标;季度督查谈心制。成立 工作督查组,每季度对各支部 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推进缓慢的及时约谈支部书记;年末述职评议制。支部书记就抓基层 工作进行专项述职,接受民主测评。

  三、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点。产业即是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协调快速发展的生长点,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我乡*个村的基础设施、经济状况、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选择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四、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根脉。主席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乡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阻碍。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五、能人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要有一批能人引领。首先,要将现有的村两委成员培养成能人,通过外出考察拓宽眼界、绩效考核压担子、定任务,实现 、经济互动双赢。其次,要调动返乡能人、种植大户、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村庄人才,他们身上具有一般农民所不具有的特殊的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使他们有可能成为农村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甚至成为村民中的核心人物,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六、文化繁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旋律。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而美丽乡村建设同样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要想繁荣乡村文化,首先,要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加大投入,推进乡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设。其次,要重塑乡村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七、社会稳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压舱石。稳定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稳定,发展就不会稳固,也不会持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八、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部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直指问题的核心。而精准扶贫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看能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5

  同志们: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 党98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今天,我围绕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为大家作个辅导报告,也是一次党课,更是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在主席总书记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那么我们如何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呢?我想,针对我们同富村而言,当前重要的是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要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目的就在种出好的产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要使种植结构科学化、现代化。首先,要顺应市场规律。今后种什么品种,农民朋友要先考虑市场需求,市场急需什么,大家就种什么。要研究市场经济,研究市场规律,改变靠天吃饭的境遇。其次,要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要推进“三减”进程,也就是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要带领群众按照市场需求,多种植无公害、高质量的农产品,转变靠农药化肥砸产量的观念。这几年的粮食市场证明,产量高农民的收入不一定高,重要的还是看品质,要鼓励大家精耕细作,多种植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提高市场竞争力,卖上好价钱,鼓起钱袋子。要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我们的产品,引导农民群众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要途径。比如,XX。第三,要用好我们自己的品牌。我们一定要重视品牌效应,真正认识到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就卖不出让人满意的好价格,农民增加收入就有难度。品牌意识必须树立,这种思想不能断,要致力于培树品牌。比如,XX。二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就给广大农民群众吃了“定心丸”。农民最关心的土地,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金饭碗。主席总书记记的一席话,告诉农民朋友,土地这个饭碗还是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那我们就要认真做好土地文章。要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转变观念,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把剩余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虽然我们是农民,但是不一定非得自己去种地,咱们可以把土地流转给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流转给真正懂经营,懂技术的农村“土专家”“田秀才”,这样才能不断增加覆盖在土地上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种植的科学化水平,提高产量,保证土地高效率利用。那么土地流转了我们农民做些什么呢?可以搞其他产业,这样把地承包出去,我们可以获取土地承包红利,还能通过外出务工创业增加收入,再加上国家好的政策,“两免一补”这些补贴,咱们就富了,增收的途径就宽了。通过土地流转,搞合作经营,让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中,获取分红,如果是村集体带头干、领着干,还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这是个一举多得的事情。比如,XX。三要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将新时代农业农村的发展要求概括凝练为二十个字,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其中“生态宜居”是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已经写入了党章,说明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建成山青水绿、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村才更有吸引力、农民才更有归属感、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要认清,现阶段主要的优势,XXXXXX。

  二、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任务落实

  十九大报告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关于精准扶贫工作,大家都很辛苦,同富村驻村工作队是省派工作队,大家都克服很多困难,能够呆得住、沉得下、接地气,能够在村里和老百姓经常在一起,打成一片,帮扶单位和镇村干部都付出了很多辛苦,可以说只要群众有需求,大家就都能及时把党的政策宣传到位,也能及时进行沟通,解决问题,成效很明显。前段时间我们抓精准扶贫主要是精准识别、宣传政策、完善档案,应该说做的很到位,该纳入的纳入,该退出的退出。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不能单纯的从生产生活方面进行帮助,不能够单纯的“输血”,帮钱帮物确实解决了问题,但是根上问题还没能解决,我们还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委要求,积极地谋划产业,让贫困户都能够依附在产业上,都能够有固定的收入。一要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可以说,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在扶志方面,要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帮联干部和乡村党员作用,加大农村致富典型的培养,通过典型引路,找准脱贫产业路径等方式,帮助贫困户打消顾虑,树观念、开思路、增信心,实现从“他扶”到“自立”的转变;在扶智方面,要对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贫困人员免费培训全覆盖,彻底改变缺技能而脱不了贫的困窘。同时,针对现在有的贫困户出现了攀比逐利心理,大家要带着感情、耐住性子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和政策宣传工作,让群众理解支持,让政策顺利实施。二要抓实产业扶贫落地见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现在看靠政策兜底是兜不住的,仅有政策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在产业方面多做功课,从增强“造血”功能入手,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比如,XXXXX。在此基础之上,要建立好扶贫产业和贫困群众利益分配机制,让贫困群众利益有保障。同时,也要利用扶贫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要抓好分类施策扶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此,我们要针对贫困户的实际分类施策,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多关心贫困群众的冷暖,多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生活质量确实有提升。就拿咱们同富村来说,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的群众,在保证他们能够享受各级政策基础上,还要为他们研究一些帮扶措施,让他们更有保障。耕地少且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咱们就要积极帮助他们找工作,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尽快脱贫。四要抓强驻村扶贫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扶贫格局。”可以说,驻村工作队是扶贫工作大格局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比如,XXXX。驻村工作队还要做好抓 促脱贫工作,驻村工作队队长是村里的第一书记,抓好 是本职工作。要注意从农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建强基层党组织,当好党员群众的“主心骨”。带头组织村党支部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真正让村党支部强起来,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切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以前,咱们村XXXX。现在来看,党支部这个班子实现了脱胎换骨,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强,在老百姓当中威信也比较高,这是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只做到这些还不够,下一步,一要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当前村“两委”马上要换届了,要大力的宣传换届的精神,村“两委”班子要放下思想包袱,配合镇党委,采取多种形式,把换届政策和纪律要求及时传达给党员和群众,做到人人皆知。要注重培育好的致富带头人,支持鼓励有学识、年轻的、懂经营、会技术、有爱心的农村优秀人才,参与村“两委”班子选举,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真正把老百姓认可、拥护的党员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村“两委”核心领导、服务群众的能力。对于村“两委”换届,大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一说选举就“他是我亲属、我得选他”,首先大家还是出以公心,考虑到全村的发展,认真思考这个人当了村干部以后,能把咱们村带到一个什么方向去,能不能让村里发展,能不能带领老百姓致富,这些才是大家需要考虑的。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基层党员干部,在建强基层党组织的过程中,要切实负起责任、勇于担当尽责,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二要抓好党员队伍管理。要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党内各项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多组织党员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活动,把村里党员都组织起来,每年还要发展新党员,增加新的血液。要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力度,主动研究破解农村“猫冬”问题,多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村民外出务工增收,聘请党校教师、农业专家、科技学者到村里讲解技术、讲政策,研究致富门路,切实变冬闲为冬忙、变冬冷为冬暖,解决村民精神空虚问题,实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目标,为农村发展致富奠定基础。在党员管理方面,已经算是比较与时俱进的了。比如,XXXX。三要切实发挥带头表率作用。这方面,上级研究了很多有效的载体,比如,XXXX等,还得持续坚持住,把它用好。你们也有一些好做法,值得推广。比如,XXXX,充分调动了党员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再比如XXXX,这些都为我们发挥党员作用提供了平台,咱们基层党组织一定要用活用好,广大党员一定要积极参与,为打造我们美好幸福的同富村不懈奋斗。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6

  同志们:

  主席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7

  2018年是中国极不平凡之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国小康,农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为解决农村短板问题,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15年以一号文件聚焦农村、农业和农民,既凸显出“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又足以表明中央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大决心。中央已发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动员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字:强、富、美,即:农业必须强、农民必须富、农村必须美。为此,我们必须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要在发展城乡一体化中,尽快消除城乡二元制结构和贫富分化,化解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目前,要着重解决“三农”工作中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土地流转、城镇发展战略等重要民生问题,抓重点、破难点,取得成效,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一、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主席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战略决策,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让亿万农民更放心加大对土地的投入。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承包期比较短,难以调动承包人增加投入、合理开发土地的积极性,导致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等短期行为发生,与国家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积极意义相背。1984年,国家出台要求土地承包期限一般应当延长至15年以上的政策。1993年国家在第一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时,就提前明确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即:1998到期后未作调整直接延长30年,1999年至2028年是土地的二轮承包期限。

  实行土地承包政策最核心的问题是将土地使用权通过承包权形式交由农民支配并从中收取土地收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政策决定着人心向背和政局稳定。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让广大农民跟着共产党完成了打下红色江山的第一次革命;1978年被喻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也正是从农村发轫让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40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功不可没。但我们也要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飞速发展,现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也已显露出来。其突出表现在四方面。一是第二轮土地承包出于维护农业和农村社会稳定等因素考虑,土地承包权不作人地变化调整继续再延长30年,导致新增人口没有土地沦为失地农民、去世人口依旧保留土地导致无人经营闲置荒废或随意转包他人粗放经营。二是土地承包多为农户分散经营,使我国农产品高成本、高投入、低质量。三是农业品投入产出周期长、效益低,亿万农民选择了进城打工,农村出现了土地抛荒撂荒、种地不养地、生态退化等现象。四是在大量征地行为中,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的耕地、宅基地、住宅不能体现其市场价值,土地这个要素长期无法按照市场规律实现优化配置,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发展滞后的总病根。

  解决的问题对策是:国家及政府部门必须依法办事,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出发,维护好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合法权益。如《土地管理法》规定,在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经营者之间承包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时,要针对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或调整法规和政策,发展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保护农民种植粮食和养殖的积极性。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工作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则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经历及意义

  第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有六种:一是转包形式,二是转让形式,三是互换形式,四是出租形式,五是土地入股,六是反租倒包。

  第二,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历经从禁止到解禁到规范化三个阶段。明令禁止阶段是,1982年《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解禁阶段是,1988年对宪法进行修改,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奠定了土地使用权合法流转的宪法地位。规范化阶段是,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标志着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制度正式确立。

  第三,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土地流转是保障农民系列权益的重要手段,农民土地可以按其意愿进行抵押、出让、出租、转让、流转,农民的权益才得到保障。流转有利于形成农业规模效益,加快农村土地规模集约化进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我国土地流转规模已经从2007年的6400万亩增加到2016年的4.71亿亩,流转面积占比已达到了35.1%。农村土地流转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一是不同地区之间,农村土地流转的比例存在差异,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点。二是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在地区之间呈现较大差异,表现为市场化和多元化特点。

  第二,土地流转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定指标、下任务,以至变相强迫命令,损害农民利益,恶化干群关系。二是工商资本下乡与农民争地现象突出。有些工商企业打着农业产业化旗号,下乡圈地逐利,以取得将来土地增值,同时套取国家对农业有诸多优惠和补偿的政策。农户个体或协作社因资金实力无法与工商资本竞争,只能选择被迫妥协,放弃对土地的耕作权,由此影响耕地维护,损害农民利益,损伤国家利益。三是流转后农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严重,造成耕地流失、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四是土地流转程序不标准。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建立,土地流转中不标准现象仍相当普遍。

  第三,对策。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要在各种制度创新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工作。

  首先,必须树立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检讨和防范工商资本下乡与民争利带来的严重后果。其三,要坚决纠正流转后农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要规定流转后土地原来是种植粮食的不能改变其用途。中国共有约2亿农户种植20亿亩耕地,其中大约2/3用于种植粮食。中国要用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的中国人口,形势极其严峻。无粮必乱,这数千年的治国经验必须坚持。其四,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中,要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要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要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扶持粮食规模化生产,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家庭经营的基础作用,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鼓励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深入思考城镇发展战略

  城镇发展是我国从农业弱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城镇发展战略则指对城镇发展功能与地位、发展目标与原则、发展重点与路径以及制度和政策等保障措施进行指导和统筹安排的战略,其多年来一直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全国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整体的城镇发展战略,现实迫切需要对城镇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思考和抉择。

  (一)城镇发展战略对我国由富变强具有特殊意义

  十九大提出我国已经进入由富变强的新时代,这将是城镇发展的重大转型期和机遇期。综观国际上发达国家及我国经济强省的经验可以发现,城镇发展对国家从弱小走向强大有着不容置疑的作用,尤其是对破解我国长期执行城乡二元政策所造成的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全体居民共同致富,更具特殊意义。

  (二)我国城镇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从宏观看,城镇发展中有四大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即:巨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紧缺的资源环境、转型的经济和城镇化、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这四项中的任何一项解决不好,均有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可能。

  从微观看,则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整体的科学合理规划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鲜有制定所属行政辖区的城镇总体规划,既无长远规划、功能布置规划,又无近期规划、详细规划,基本上是由居民随心所欲建设,没有规划部门、土地部门的定点,也没有对建设规划方案进行严格审批,几乎每个城镇少见整体之美和协调,难以实现中央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二是城镇建设规划单打一,各自为战,没有纳入大中城市群体系中,使各个城镇之间、城镇与大中城市之间的发展脱节,阻碍了城镇与周边大中城市的互动和发展,城镇集散功能无法得到发挥;三是建设风格雷同化,要么是千人一面的传统火柴盒型,要么是模仿照搬其他城市,毫无特色可言;四是有些地方一味追求西方化,忽略了实用性。

  2.城镇建设资金缺乏且来源单一,过分依赖政府

  我国乡镇政府并非一级独立财政预决算单位,所得税全部缴县财政统一调拨,乡镇级政府所得费用仅够日常公务开支,城镇建设资金只能依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此项来源主要是土地拍卖所得和收取居民高额的城镇建设配套费用,由此抬高了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和投资商进入城镇的门槛,减弱了招商引资优势,由此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条件和通讯设施不健全、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城镇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3.城镇发展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产业互动

  国家免征农业税后,一些农业县基本上没有种植以外的其他工商业等支柱产业,导致城镇中心功能难以发挥,没有职能分工,没有特色产业,没有培育经济增长点,没有安置就业能力,城镇发展缓慢。

  4.城镇的发展规模过小,无法发挥城镇集聚功能

  据国内外经验,一个城镇区域人口宜在5万人左右,而我国目前城镇人口平均在3000人左右,且有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几乎各占半数。由此造成城镇基础设施人均成本过高,难以健全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制约了城镇的正常发展。

  (三)对策

  宏观上,必须要把城镇发展战略纳入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其重要目标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乡村城镇化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核心问题仍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有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城镇发展战略中亟待解决的重头戏。为此,必须从巨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紧缺的资源环境、转型的经济和城镇化、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入手,引导城镇发展与周边大中城市总体发展的规划互相协调和统一,避免重视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

  微观上,主要抓如下四方面的问题。

  1.各省市县乡镇四级政府要科学合理制定本行政辖区的城镇发展总体规划

  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规划要从大局、从长远出发,要有至少一百年不落后的观念,制定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突出先导性、基础性和综合性。其次,城镇建设规划要纳入大中城市群体系中,使各城镇之间、城镇与大中城市之间的发展互相促进和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使各自优势和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再次,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内容要全面,重点要突出,既要实现整体优化发展,又要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增强竞争力,实现局部跨越式发展。最后,城镇建设要坚持实用性与特色性结合原则,要尊重山水环境和原有街区肌理,控制建设高度、密度和体量,要突出民俗风情和民族特色,避免千镇一面。

  2.必须要解决好资金来源这一颈瓶问题

  一是要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包括推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用政府信用和开发性银行信用吸引商业银行资本进入城镇建设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二是引入民间资本,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开发多种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合理的可持续回报机制。三是完善分税制体制,充实地方财政,包括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四是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防范债务风险,包括重新定位与加快重组、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外部约束机制。五是完善投融资相关配套制度,包括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开展产品流程创新、支持普惠型金融等。

目录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党课讲稿

(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