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汇编(31篇)

2024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汇编(31篇)2024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汇编(31篇)

目录2024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汇编(31篇)目录

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2

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24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  56

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  86

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117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144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171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195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228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272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302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333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358

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390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423

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476

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509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  560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598

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630

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654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680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7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745

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777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79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827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861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891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  923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952

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1日在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河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正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极其难忘。主席总书记两次亲临河北,视察指导工作,慰问灾区群众,光辉足迹印刻燕赵大地,亲切关怀情暖百姓心田,谆谆教导指引前进方向,带给全省人民无限温暖、无上荣光、无穷力量。广大干部群众发自内心感恩总书记、感谢党中央,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凝聚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的坚定意志和强大动力。

  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史所罕见的洪涝灾害,我们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省委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抓创新、优结构,扩内需、促协同,战洪水、保民生,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6%,进出口总值增长7.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坚持投资、消费、出口协同发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千方百计增投资。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强化要素保障、政策保障、服务保障,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3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8.5%,雄安新区成为拉动投资的重要引擎。多措并举促消费。落实国家恢复和扩大消费政策,开展京津冀消费季、汽车下乡等活动,餐饮住宿、体育娱乐等消费加快恢复,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大幅增长。全年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明显超过疫情前水平,“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产生了广泛影响。精准施策稳出口。开展稳外贸活动,推进通关便利化,抓订单、拓市场,出口总值增长9.3%。

  (二)救灾重建有力有效。去年我省遭遇特大暴雨洪灾。主席总书记极为牵挂,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超前部署、果断转移,连续发布预警,及时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提前预泄腾库,启用蓄滞洪区,紧急转移群众180多万人;我们争分夺秒、奋力抢险救援,坚持央地协同、军地携手、区域联动,科学有效处置一系列重大险情,全力以赴救援受困群众,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集中力量、加快恢复重建,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对涿州、霸州等16个受灾重点县对口帮扶,采取超常规措施,预拨付补偿救助资金、预赔付保险资金,抢修抢通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及时修复灾损学校,修缮加固损毁民房,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推动全面复工复产复市,确保了受灾学生全部按时开学返校,有力保障了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成果。

  惊涛骇浪从容渡,风雨之后见彩虹。经历大战大考的洗礼,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到,主席总书记始终是我们最可靠的主心骨,始终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领路人,只要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大力弘扬抗洪救灾精神,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三)重大战略成效显著。坚决贯彻主席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项目和政策两手抓,加快把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

  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动雄安现代化城市雏形全面显现。承接疏解加力提速。认真落实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新区住房公积金、养老、医保等政策基本实现与北京标准相衔接。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4所疏解高校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新区行政区划代码落地使用。大规模开发建设势头良好。雄商、雄忻高铁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启动区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三横四纵”骨干路网具备通车条件,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加快组建,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立,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具备交付条件,雄安中关村科技园挂牌运行,百校百所千企、万名首都大学生“雄安行”成功举办,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正式启动,“雄才16条”反响热烈,新区热度和人气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成效明显。白洋淀淀区水质稳定保持Ⅲ类,野生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增加,重现淀水清澈、鸥鸟翔集的美丽画卷。

  京津冀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与京津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推进格局。重点领域合作走深走实。石家庄直达沧州高铁开通,京雄高速全线贯通,津兴城际、邢和铁路建成通车。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携手京津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实现历史性突破。协同创新步入快车道。与京津共同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加强氢能、钒钛等领域技术攻关,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1.1%。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与京津共建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三地互认71项资质资格,全面取消京津冀异地就医备案。稳步推进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四)转型升级步伐坚实。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户数和金额持续增长,省国资委监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国第一方阵,26家企业上榜全国民企研发投入500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预计增长10%。组建科技特派团入企服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2万家。牵头重组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打造创新应用场景,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2.1%。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2家,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并列全国第一,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钢铁环保绩效A级企业数量排在全国第一,河钢氢冶金项目投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稳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5%。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克服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总产762亿斤,完成国家下达粮食生产任务。扎实推进盐碱地改造提升。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32万亩。主要“菜篮子”产品首都市场占有率达4成,“河北净菜”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五)改革开放加力提速。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激发动力活力。重点领域改革蹄疾步稳。积极争取国家级改革试点,完成年度改革任务95项。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序推进,战略重组效应加速释放。科创板上市实现零的突破。完成国家级二轮土地延包整县试点任务。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修订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行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推出90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所有涉企和民生审批事项进驻服务大厅,12345热线更加便民利企。我省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省份,平均每天净增企业超700家,33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持续增长,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3亿吨,唐山港货物吞吐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二,石家庄国际邮件互换局投入运营。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5%。雄安综合保税区获批并通过预验收。石家庄、唐山列入国家跨境贸易便利化试点。创新举办廊洽会、数博会,一批国内外领军企业签约落户。

  (六)民生保障持续增强。带着感情办好民生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89.9万人。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03万户。新开工改造棚户区14.59万套、老旧小区1816个。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设区市空气质量“退后十”成果得到巩固,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80%以上,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89亿立方米,完成营造林627万亩,新增4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农村面貌明显改善。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提升户厕40.12万座,新建和美乡村示范村334个。建设改造农村公路7716公里。保障水平稳步提升。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措施不断强化。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标准继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重点民生领域实现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改善。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行。我省体育健儿取得亚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平安河北建设扎实推进。稳妥化解地方债务、金融、房地产等风险,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成效明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T教Y,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落地见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四风”树新风,加强巡视整改,推动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647件、政协提案733件全部办复,法治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扎实开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走在全国前列。民族宗教、审计、统计、新闻出版广电、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援藏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主席总书记对河北充满深情、寄予厚望,每到关键节点、重要时刻,都亲自为我们把脉定向、指路领航。河北取得的每一个成绩、实现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中央驻冀单位、驻冀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兄弟省区市,向所有关心支持河北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产业结构不够优,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生态环境治理仍需巩固,居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政府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下大气力解决。

  二、2024年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主席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历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进出口总值增长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落实总体要求,实现上述目标,最根本的是坚定不移贯彻主席总书记重要指示,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抢占未来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二是坚持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集中力量抓创新、促疏解、聚人气,以重大国家战略活跃发展全局,努力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结构,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努力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四是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思想解放引领经济发展,以市场化改革破解瓶颈制约,以高水平开放吸引全球资源,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努力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一个个问题抓起,改进公共服务,办好民生实事,努力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

  今年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服从服务大局,全域对接、全面承接,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河北力量。

  拓展协同发展的深度广度。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雄商、雄忻高铁等项目建设,力促承平高速建成投运、石家庄至张家口高铁直达;抓好曹妃甸港、黄骅港综合港区重点建设工程,推进石家庄、唐山等机场改扩建。深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建设,推动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畅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协作。抓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产业链建设,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从不同方向构建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携手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动对接央企,让更多的河北产品和服务进入央企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加强潮白河、滦河等跨界河流综合治理,实施北方防沙带等重点工程,推动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加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高校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合作,巩固扩大京津冀医联体建设成果,推动京津养老资源向我省延伸布局,扩大互认资质资格范围。促进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抓好张家口冬奥场馆综合利用,推动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冰雪旅游融合发展。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推动疏解任务落实。深入落实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完善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加快第一批央企总部、高校、医院等项目建设,衔接落实第二批疏解实施方案,吸引落地更多市场化疏解项目。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争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雄安布局,加快科创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建设运营,推进雄安高新区建设。支持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构建新材料、金融科技等产业链创新链。精心打造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推动更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向新区转移。持续开展“雄安行”系列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雄安、来到雄安、扎根雄安。塑造现代化城市风貌。抓好启动区、起步区、昝岗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加快京雄快线、国贸中心等工程进度,完善市政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年内完成投资超2000亿元。巩固拓展白洋淀生态治理成果,加强“千年秀林”管护,打造绿色发展城市典范,把“妙不可言”融入生活,让“心向往之”成为现实。

  (二)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形成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全力以赴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加快道路、电力、通信、市政等重建项目建设,确保今年汛期前全部建成运行。加强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确保今年入冬前2.16万户灾损农房新建任务全面完成。扎实推进受损学校、卫生院、养老院重建工作,确保经得起检验。抓好大清河、永定河等水系治理工程建设,加快青山水库、乌拉哈达水库、茅岭底水库等工程进度,完善东淀、献县泛区等蓄滞洪区功能,确保今年主汛期前涿州城市防洪主体工程、白沟河治理工程全部完工,把每一项工程都建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集中精力抓投资上项目。实施重点项目攻坚工程。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抢抓增发国债等政策机遇,谋划储备一批水利、能源、防灾减灾等项目。聚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抽水蓄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布局完善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确保秦唐高速秦皇岛段、邯港高速衡水段建成投运,年内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行重大项目全流程服务管理,力促形成更多实物量。实施招商引资提效工程。开展重大平台招商推介行动,精心筹办廊洽会、数博会,组织参加进博会、消博会等展会。开展重点产业链招商行动,强化以商招商、国际化招商,探索“基金+”招商模式,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开展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行动,完善考核激励政策,强化包联帮扶,提高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投资完成率,力促更多项目落户河北。

  精准发力促进消费提振。实施传统消费拓展行动,扩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餐饮住宿、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实施新型消费培育行动,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消费增长点,打造一批电商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实施消费环境优化行动,推动石家庄、唐山、邯郸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抓好国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支持商业步行街、特色商业街改造升级;新建县级物流配送中心36个、乡镇商贸中心425家,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充分激发农村消费活力。

  (三)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支持各地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推动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做大做强科技引导基金,发挥科技特派团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万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0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瞄准卫星导航、新材料等领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支持钢铁、石化、食品等产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加快钢铁行业产品向材料级方向转型,打造世界一流铁基新材料集群。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入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让更多的燕赵名品走出河北、走向全国。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产业发展,开展“机器人+”应用行动,壮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和产业发展,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新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实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加快国家物流枢纽、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抓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让先进制造业尽快挑起大梁。

  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20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全面推动十万企业上云工程,加快石家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抓好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雄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枢纽节点,让数字经济新动能加速释放。

  (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在深层次改革上勇于攻坚,在高水平开放上寻求突破。

  以更大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政务服务方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全省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让企业和群众方便快捷少跑腿。国资国企方面,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财税金融方面,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贯彻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25条措施,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推动更多企业上市。农业农村方面,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稳妥推进新一批全国二轮延包整县试点,完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以更宽视野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支持国际陆港建设,推动中欧班列由上规模向提质量转变。鼓励钢铁、装备制造等企业“走出去”,力促长城汽车巴西工厂建成投产。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持续开展冀货出海拓市场行动,扩大优势产品出口规模,扶植一批进出口超亿元企业。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提高国际化招商和利用外资水平。实施开放平台提能工程。开展自贸试验区创新提升行动,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用好综保区惠企政策。强化主导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配套招商,提升开发区能级。推动沿海地区开放发展。加快港口转型升级,发展集装箱运输,开拓国际航线,推进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深化港产城融合,建设临港产业强省,构建向海发展新格局。落实国家发改委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

  以更实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实施市场、政务、要素、法治、信用环境提升工程,着眼满足经营主体需求,制定更多原创性、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深化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开展营商环境评价。着力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严厉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多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我们一定创造更好环境、提供更优服务,与企业家同风雨、共发展。

  (五)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构建城乡联动并进的新格局。

  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扛起粮食安全责任,严守耕地红线,促进种业振兴,开展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加快水毁农田和农业设施修复,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5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总产740亿斤以上。启动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做好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继续实施奶业、蔬菜、中药材、中央厨房、精品肉类五大千亿级工程,持续推进“河北净菜”进京,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电商、乡村休闲旅游等业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完善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强化生活污水治理,改造农村户厕29.79万座,建设改造农村公路6000公里,创建和美乡村示范村200个左右,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受灾群众帮扶力度,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开展百企联百县活动,强化产业、就业、科技等帮扶,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

  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与京津共同编制京津冀国土空间规划、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旧管网改造,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提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县城建设提质升级行动,开展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打造一批展现河北风貌、彰显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

  (六)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开展全域控尘、工业企业深度治理行动,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巩固拓展“退后十”成果。健全城乡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修复。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6亿立方米,力争生态补水20亿立方米,修复历史遗留矿山4.5万亩。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支持塞罕坝林场“二次创业”,完成营造林600万亩。强化衡水湖湿地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开展非法采矿、侵占生态红线专项整治,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化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完善钢铁行业碳排放“双控”措施。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00家。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抓好排污权交易改革,健全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好雄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服务场所。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风电光伏项目和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500万千瓦,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强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燕赵大地更加美丽宜居,让良好生态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七)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北。坚持系统观念,增强忧患意识,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扎实做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平稳有序处置金融风险。

  筑牢抵御自然灾害防线。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更新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健全监测预报网络,合理布局应急避险场所,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广应用先进应急救援装备,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提升基层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实施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科学防治地质灾害,抓好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抗震救灾等工作,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严守公共安全红线。加强消防、燃气、矿山、危化、交通、建筑施工、食品药品等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治理,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八)积极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实施20项民生工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多渠道推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做好困难人员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河北福嫂·燕赵家政等劳务品牌,城镇新增就业86万人。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社保扩面提质行动,推动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大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寡老人、困境儿童等保障救助力度,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推进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27个,建成棚改安置房7万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万套以上。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建设教育强省。开展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00所、校舍50万平方米,创建省级特色普通高中30所。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支持骨干高校和优势学科优先发展。打造健康河北。推进8个国家级、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开展省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更新一批全民健身设施。繁荣文化发展。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和长城、大运河文化旅游带,高标准举办“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2万场以上。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推进青年友好型省份建设,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开展经济普查工作。做好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电、外事侨务、海防、气象地震、援藏援疆、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各位代表!奋进新征程、走好赶考路,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要推动思想大解放,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用改革的思路、开放的手段、创新的办法破难题、促发展,建设创新型政府。要推动能力大提升,注重学习思考,大兴调查研究,多到一线听取意见,多到基层现场办公,善抓主要矛盾,把握时度效,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建设学习型政府。要推动作风大转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牢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深化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廉洁型政府。要推动工作大落实,前瞻布局、早谋快动,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以钉钉子精神抓末端落实,建设实干型政府。我们一定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统计监督,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奋斗成就梦想,实干创造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3日在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省长金湘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5月16日,主席总书记再次考察山西,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文物保护利用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山西的关怀关爱,极大地鼓舞着三晋儿女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征程上激情满怀奋勇前进。我们牢记领袖嘱托,在省委坚强领导下,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主席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攻坚,新冠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方位转型不断深化,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初步核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7万亿元,增长5%。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重点监测景区接待人数、门票收入分别增长1.6倍、2.2倍,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我省经济在固本培元中加快恢复,稳定了市场预期,提振了经营主体信心!

  ——能源保障坚实有力。践行“国之大者”,煤炭产量在连续两年每年增产1亿多吨的基础上,再增产5743万吨,达到13.78亿吨。规上发电量4376亿千瓦时,其中外送电量1576亿千瓦时。非常规天然气产量145.9亿立方米。有力支撑了我省经济稳定增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彰显了山西担当!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粮食播种面积4741.4万亩,总产量295.6亿斤,平均亩产623.5斤,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肉蛋奶总产量428.2万吨,水果、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093.2万吨、1065.9万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供给充足,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更加丰富!

  ——改革创新突破前行。转型发展165项重点任务和50项重点突破任务取得显著成效。山西电力现货市场在全国率先转入正式运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挂牌开业。全国首单公正转型贷款落地我省。创设三晋贷款码融资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推出“惠商保”。成功举办第七届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李强总理发来贺信。举办世界500强企业山西行活动。深化与中央企业合作。“山西之夜”精彩亮相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和上海进博会。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创新年会在我省举办。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全面入轨运行。高速飞车项目完成国内首次全尺寸超导航行试验。“晋创谷·太原”揭牌运营。今日之山西,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创新动力持续增强!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任务全部完成。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37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排全国第2位。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3.6%。连续两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评为优秀。营造林456.7万亩,人工造林规模连续3年排全国第1位。30余种植物、17种鸟类有了新分布新记录,华北豹数量全国最多。断流近30年的晋祠泉实现出流。交城县等3个县入选中国最美县域,偏关县老牛湾村等8个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三晋大地天蓝水绿、空气清新,环境更宜人!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城镇新增就业48.9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2.97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327元、17677元。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连续6年在国家考核中获评A级。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甲水平,住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到87%,排全国第5位。执行集采药品786种,排全国第1位。我省获批全国唯一的健康乡村建设试点省。不动产“房证同交”“地证同交”“带押过户”常态化开展。高速公路限速值调整得到社会好评。举办第十六届省运会,项目设置、参赛人数均为历届之最。我省运动健儿在杭州亚运会上勇创佳绩。有效应对海河流域历史罕见极端强降雨,97个县(市、区)启动防汛应急响应,紧急转移避险4.93万人;果断处置低温雨雪冰冻造成的垣曲县停电险情,守护了父老乡亲的生命财产安全。省政府承诺的12件民生实事和17项民生政策提标扩面全部兑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过去一年,按照省委决策部署,在把握大局大势中找准定位,在抢抓战略机遇中奋发作为,在推动转型发展中保持定力,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大升级再造力度,壮大转型发展支撑。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梯度培育特色专业镇,首批省级10大重点产业链、10大重点专业镇营业收入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新增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和8个省级重点专业镇。在产钢铁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关停4.3米焦炉,焦化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6.6%。晶科能源、中电科碳化硅二期、泰山玻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大力发展通航产业,成功举办太原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累计建成5G基站9.3万个,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建设任务。获批16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超过91万架。确定10家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认定5家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深入实施服务业提质增效十大行动。太原市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创建太原钟楼步行街等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忻州古城等15家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举办旅发大会、康养大会、文博会。加快质量强省建设,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推出79个“山西精品”产品和服务。

  (二)加大试点攻坚力度,扩大能源革命成果。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全力打造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形成57项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118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491处。有序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2503万千瓦,风光发电装机4989万千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5.8%。4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完成核准。认定10家煤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太原理工大学能源互联网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科技部批复。我省清洁碳研究院研发的世界首套电解二氧化碳制备碳纳米管装备,实现工业化示范生产。能源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建设。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出台推动经济回升向好40条政策措施。争取中央补助资金2611亿元,发行新增政府专项债券603亿元,申报万亿国债支持领域项目1159个。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400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21亿元,增长40.2%,惠及企业47万户。涉农贷款余额1.4万亿元,增长13.9%。开展经营主体提升年活动,经营主体数量达到430.4万户,增长8.2%,新增“四上”企业3693户。省属企业提质增效、扭亏减亏三年行动深入推进,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排全国前列。推动出台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制定激活民间投资30条、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23条等政策措施,建立涉企政策“一站式”服务平台,以“三册一站”精准入企服务,“转供电查询”治理涉企违规收费。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400个。实行“四全工作法”,每季度开展开发区“三个一批”活动,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3521.9亿元。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32条政策措施,开展“晋情消费·全晋乐购”、“东方甄选”山西行等促消费活动,新能源汽车、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分别增长53.6%、44.5%。出台扩大对外开放“1+N”政策体系,大同、运城航空口岸正式开放,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80.6%,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5.4%。

  (四)加大一体推进力度,提速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重组获批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4家省实验室,新认定22家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155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392家。实施科技重大专项20个,15项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发明专利有效量2.9万件,增长24.9%。技术合同成交总额593.9亿元。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12家单位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实施科技金融专项170项,举办银企对接会30场。启动实施高等教育“百亿工程”,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高端人才引育和科技创新。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挂牌成立,山西电子科技学院获批设立。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和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建设,建成56个产业学院。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柔性引进4227名高层次专家人才,新增15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举办首届博士后创新大赛,高水平人才加快集聚。

  (五)加大贯通融合力度,拓展城乡发展空间。编制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全面落实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64项年度重点任务,推动中部五市100项高频事项跨市通办,医保服务实现一体化。城市体检工作实现设区城市全覆盖,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948个,完成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1112公里,新增城市绿地840.8万平方米、“口袋公园”278个、绿廊绿道295.7公里。长治、晋城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评价中获评A档。新申报泽州县等3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新创建曲沃县等4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9个乡镇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阳城县皇城村、宁武县宁化村、永和县乾坤湾乡等6村3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芮城县庄上村被授予首个“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称号。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339元,与全省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六)加大公共服务力度,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全省财政支出近八成用于民生。公益性零工市场实现县县全覆盖。新建改扩建100所公办幼儿园,新建改造500所寄宿制学校。加快健康山西建设,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89元,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平稳推进,太原市中心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基层中医馆建设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现免费或优惠开放。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精准扩面,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增加到640元。加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超额完成保交楼年度任务。全力加强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严厉打击各领域违法犯罪活动,高水平平安山西加快建设。

  (七)加大依法履职力度,提高政府治理效能。扎实开展主T教Y,强化理论武装,围绕能源革命、乡村振兴、高水平开放、环境治理、就业增收等内容,开展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严格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699件、省政协提案872件。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1件,出台政府规章6部,清理涉及优化营商环境政府规章12部、文件1739件。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编制省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电子政务外网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3069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指尖办”“掌上办”,209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建设清廉政府,加大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等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惩治力度,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营造廉洁用权、干净干事氛围。省政府工作规则对抓落实作出规定,树立狠抓落实鲜明导向,对政府工作报告180项重点任务,强化“13710”跟踪督办,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一年来,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扎实推进,工会、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全面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科普、史志、档案、气象、地震、参事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对口援疆工作取得新成效。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主席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正确领导、省人大和省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晋部队、公安干警和驻晋单位,向关心和支持山西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不快,摆脱对煤炭的“两个过多依赖”任务艰巨;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压力,一些行业领域投资意愿不强,民间投资有所下滑;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等方面问题减存量、控增量任务还很重;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抚幼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很多工作还要做;一些行业领域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本质安全方面还有许多短板弱项,特别是吕梁永聚煤业办公楼“11·16”重大火灾事故,再次敲响警钟;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能力本领、工作作风、精神状态还不适应时代要求,一定程度影响了行政效能和营商环境,等等。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尽职尽责做好工作。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加速释放,国家政策工具更加精准有力、统一有效。我省转型发展积厚成势,新动能持续壮大,煤炭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创造了重要窗口期,为全省经济持续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我省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只要我们深刻领会、认真践行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沿着主席总书记指明的转型发展康庄大道,抓住机遇、用好优势,只争朝夕、坚定前行,就一定能够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在践行领袖嘱托、担当重大使命上展现新作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争取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不折不扣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任务。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一)坚持扩大需求和优化供给相结合,着力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围绕产业转型、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全生命周期抓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雄忻高铁建设,力争集大原高铁年底建成通车,届时大同直达太原缩短至84分钟,朔州直达太原仅需58分钟。着力推进黎霍高速公路等9个在建项目,新开工大同南环等6个高速公路项目。实施一批国省干线县城过境改线项目。新改建农村公路4300公里。新建三个一号旅游公路2300公里,实现全线贯通。加快武宿机场三期改扩建。开工建设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加快中部引黄等10个省级水网重大项目和县域水网配套建设。推动交通、文旅等重点领域5G网络深度覆盖。发挥省级技改资金撬动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新型工业化投资力度。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实施一批省级标杆项目,推动华为矿山军团全球总部等重大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加强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放大政府投资带动效应,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落实国家和我省恢复扩大消费系列政策,提振新能源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加大甲醇汽车推广应用力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晋菜晋味提升行动,开展“老字号嘉年华”等活动,推进住宿餐饮提质升级。积极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大力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消费增长点。加快培育城市多层级消费中心,建设“星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发展夜经济,提升烟火气。完善县域商业流通体系,新建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农村新型便民商店,推进农村电商和寄递物流贯通发展,提升特优农产品流通销售组织化程度。全面开展放心消费行动。

  培育有特色的外贸。深入开展“千企百展”行动,稳定美日欧传统市场,拓展“一带一路”和RCEP市场。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支持外贸龙头企业稳定拓展中间品贸易,扩大日用陶瓷、玻璃器皿和特优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培育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外贸增长点。申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创建文化、中医药、数字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大力提升跨境电商综试区功能。

  提升有质量的供给。加强标准引领、质量支撑、品牌塑造,培育更多“山西精品”,促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统筹抓好农林牧渔业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依法合规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全力稳定煤炭产量。精准调度帮扶装备制造、钢铁、建材、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非煤工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支持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建筑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大力发展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

  各位代表,经济建设是新时代中心工作。我们要理直气壮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信心百倍攻坚发展之难,底气十足增强奋进之势,在机遇和挑战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二)坚持提升传统和壮大新兴相结合,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推动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做好能源保供。围绕五大基地建设,推广绿色开采技术,新建智能化煤矿150座,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年产量达到160亿立方米。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5个在建煤电项目建设,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630万千瓦,加快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地热能、生物质能,电力总装机达到1.45亿千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7%。开工建设大同—怀来特高压外送电通道。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推进4个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再核准2个项目。开工建设2座新能源汇集站。积极推动中煤平朔煤制烯烃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办好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

  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推动电解铝产能整合,钢铁先进工艺装备占比、焦炉煤气化产加工利用率均达到60%以上。推进钢铁、有色、焦化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完成水泥熟料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新创建3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支持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建设50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0个国家级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6.5。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和财政金融联动扶持机制,新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6个以上,新增6个省级重点专业镇,省级重点专业镇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办好第二届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

  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发展。发挥串珠成链、集链成群、聚群成势规模效应,推进上下游企业高效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协同创新更加紧密、配套体系更加完备、要素支撑更加有效的产业生态。梯度培育“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加快重点产业补链延链升链建链,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开展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认定,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消费品、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800亿元、1700亿元、1400亿元、1100亿元。积极发展低空经济,建设通航机场,组建发展通航机队,拓展应用场景,推动通航全产业链发展,加快通航示范省建设。瞄准科技前沿,挖掘优势潜力,布局发展高速飞车、绿色氢能、量子信息、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支持发展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完善数据资源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千兆城市建设,实施算力基础强基工程、算力产业强链工程,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打造算力高地。大力发展半导体、信创等数字核心产业,认定第二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和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实施数智强晋示范工程,推动5G和标识解析应用在实体经济中贯通推广,建设一批产业数字化转型、民生智能化应用标杆项目。推动智慧城市数字底座、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医疗影像、气象数据服务等行业云平台建设。规范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发展壮大山西数据流量谷。建设“数据要素×”试点。探索推进公共数据确权授权。开展国家数据知识产权试点。数字经济规模增长15%左右。

  加快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集中力量打造旅游热点门户,梯次培育“9+13”龙头景区,加快10个文旅康养集聚区和50个示范区项目建设,推动太行锡崖沟、云中河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武乡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旅游名城名县名镇。试点推进重点景区“管委会+景区公司”改革。深化省文旅集团专业化改革。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特色晋菜、品质住宿、交通运力、“山西礼物”、精品演艺等配套服务。促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健全以游客为中心的产品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叫响“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办好旅发大会、康养大会等活动。建立旅游业发展指标体系,加快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

  (三)坚持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相结合,着力提升创新驱动效能

  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认定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00所。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100所,巩固“双减”成果。加快县域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做好高考综合改革。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职业本科学校和国家“双高”学校率先发展。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纵深推进高等教育“百亿工程”。推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中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优势学科创建“双一流”。做好本科院校新设工作。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转型发展相关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占比达到65%。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完善创新平台体系,支持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开展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推动后稷实验室融入崖州湾实验室建设,建设3—5家省实验室,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2—3家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培育基地。实施2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100项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1.5%,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强化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选育赋能,培育细分行业隐形冠军。聚焦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发展,组建5—10家企业主导的高端创新平台。落实“晋创谷”发展“1+5”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太原先行区。推动大同与中关村科技园深化合作。开展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专利快速预审。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和“里程碑制”,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大市场!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依托高等教育“百亿工程”,培育引进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青年博士,推动博士硕士授权单位和科技创新平台实现新突破。建设7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2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用心用情做好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服务保障,让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山西、扎根山西、建设山西!

  (四)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相结合,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加快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推进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完善煤炭焦炭商品交易市场,健全能源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深度融入国家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实现更大范围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实施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整改。

  充分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加快发展。有效激发国有企业改革创新活力。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严格落实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建设现代新国企。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以“一利五率”为导向实行差异化考核,深入开展亏损企业治理、“两金”压降、法人层级压减专项行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设14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全年省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投资达到500亿元,主业投资占比达到90%以上。有效激发民营企业投资兴业活力。全面落实“非禁即入”,开展公平竞争问题专项清理行动。每季度向民营企业推介产业链供应链项目、补短板项目、完全使用者付费的特许经营项目,鼓励民营企业以独资、控股、参股等形式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畅通民营企业贷债股融资渠道。推动中小企业规范化股份制改造,加快挂牌上市。深化治理“两不一欠”问题专项行动,创新“企业安静期”制度,规范涉企监管执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办好世界晋商大会、第八届中国民营企业合作大会。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有效激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业致富活力。推广“三晋贷款码”和省级地方征信平台应用,扩大“信易贷”融资,开展产业链、专业镇“四个一”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探索“晋质贷”质量融资助企服务。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为个体工商户提供法律政策、招聘用工、创业培训等优质服务。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开展经营主体深化年活动。弘扬晋商精神,发扬企业家精神,支持鼓励经营主体敢闯、敢投、敢担风险。

  切实提升财政金融改革质效。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力度,强化重大战略、重点任务、重要民生资金保障。用好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的政策,强化财政金融联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持续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加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争创以转型金融为主体内容的绿色金融试验区。推动地方金融机构专注主业、稳健发展,深化全省农合机构改革,健全法人金融机构治理体系和决策机制,更好发挥山西金控集团功能作用。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培育30家以上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推动地方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完善转型综改统筹推进机制,促进财政、金融、教育、科技、人才、生态等领域改革协调统一、同向发力。

  持续深化开发区改革发展。持续推进“三化三制”改革,加快开发区管运分离。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推动承诺制全流程网上办理,标准地向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扩展,完善开发区与部门联动审批服务机制。建设开发区国际合作园区。发挥产业基金作用,用好“政府+链主企业+园区”招商模式,滚动开展开发区“三个一批”活动,引导各开发区依托优势发展1—2个主导产业。分类设置考核指标,工业类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申建自贸试验区,建成中国(山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高通关一体化水平。提升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国际陆港、海外仓等平台功能,完成太原国际邮件互换局扩容升级。推动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建设,提升太重天津码头向海发展通道功能和作用。对接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增开中欧班列,开辟更多国际航线。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强化与京津冀联动发展,推动忻保雄绿色能源廊道建设,推进长治与北京对口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务实合作,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深入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黄河几字弯、晋冀蒙长城金三角交流合作。办好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常态化举办“山西之夜”,组织参加进博会、服贸会等展会。深化国际友城交流合作。

  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目标,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推进“综合窗口”改革,推动自助政务服务超市覆盖所有街道和70%的乡镇。促进数字政府赋能增效,深入实施政务数据治理“12321”工程。全面整合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升“一网通办”效能。推广涉企政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深入实施“惠企直通车”行动,确保惠企政策应上尽上、应兑尽兑、直达快享。运用“啄木鸟”工作机制,推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制度。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构建涉企政策综合协调审查工作机制,全面清理废除影响公平竞争的规章制度。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开展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工作。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加强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主动办实事解难题,以政府服务的暖心筑牢企业发展的信心。

  各位代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我们一定以更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各类市场要素充分涌流,让经营主体形成稳定持续的政策预期,在山西安心扎根、放心投资、做大做强!

  (五)坚持乡村振兴和城镇建设相结合,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提高高标准农田补助标准,新增和恢复水浇地60万亩。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达到297.1亿斤。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培育特优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培育“有机旱作·晋品”品牌。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研发推广丘陵山区中小型农机。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晋中国家农高区管理运营体制。深化二轮延包等“三块地”改革试点,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持续推动集体产权、集体林权改革和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建设3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2500个左右提档升级村,所有村全面开展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加大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力度,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措并举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转移支付、要素配置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让愿意进城落户的农民加快融入城市。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11个试点县建设提质提效,统筹推进城乡交通、供电、供水、供气等建设,完善全民覆盖、城乡一体、优质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县域城乡“五个融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质效。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开展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老旧管网和城市危旧房。规范物业管理服务。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特色风貌塑造。建设公园绿地。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试点,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补齐地下管网短板,加强节水和再生水利用。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完善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保障体系。构建省市县三级运管服信息化平台,建设智慧城市。

  融通联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一体化和高质量,健全中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发挥五市比较优势,共拉长板提升整体效能。加大城市群生态环境共治力度,加快道路、水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再推出一批跨市通办事项,分类推进教育、医疗、社保、人力资源等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促进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更好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启动建设潇河绿智城,打造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标杆。支持太原率先发展,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推动火工区搬迁,建设“三大工程”。支持大同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建设国家区域重点城市。支持各市加强与中部城市群协同联动,提升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圈发展能级,加快产业、要素和人口集聚,实现良性互动、竞相发展。

  (六)坚持重点攻坚和系统治理相结合,着力厚植三晋大地生态底色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国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减少排放总量,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加强汾河谷地污染治理,加快落后产能退出、重污染企业搬迁,实施煤电行业污染深度治理,推进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落实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综合治理措施,稳妥推进中部城市群、上党革命老区散煤取暖替代。加大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提升力度。全部开工“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累计完工率达到50%。全面开展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入河排污口和城乡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推动太榆退水渠全线水质稳定达标。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深入实施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全面加强固废综合治理和新污染物治理,创建“无废城市”“无废细胞”。

  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做好治水兴水、治林兴林大文章,持续加强“两山七河五湖”生态修复。突出水土保持,扎实推进吕梁山山水工程建设,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示范工程,持续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完成营造林300万亩,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森林覆盖率提高0.5个百分点。创建太行山国家公园。实行湿地分级保护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扎实推进母亲河复苏和幸福河湖创建。加大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岩溶大泉治理保护修复,力争晋祠泉早日实现稳定复流。加快构建“三纵九横、八河连通”的现代水网体系。

  积极稳妥做好“双碳”工作。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X”政策体系,有序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持续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工作。实行企业碳排放监管核算。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设低碳零碳园区。扎实推进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和碳达峰试点建设。全面实施节约战略,提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水平。

  健全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美丽山西建设。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把保护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做。开展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重点生态区、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绿色交易中心功能,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市场化交易。坚持“四水四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和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加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专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

  (七)坚持保障基本和多元供给相结合,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增收。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发挥就业信息平台和零工市场作用,实施数字赋能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见习、以工代赈等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3.5%。力争省级劳务品牌达到40个。实行“三日清零”机制,推动拖欠农民工工资动态清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切实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建高地、兜网底、提能力”强医工程,推动4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错位发展,新建5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开展15个县医疗集团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付费试点,推动12所县医院达到三级服务能力水平,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探索开展护工转护士试点。建设中医药强省,深入实施百县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出入院一站式、一网通支付等便民举措,提升就医获得感。

  全面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上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增加30元,推进城乡居民医保省级统筹。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低保和困难家庭保障扶持措施,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救助供养标准。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发展银发经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支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繁荣文艺创作,深入实施“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建设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一批标志性专题博物馆。深化云冈学建设。深入阐释盐湖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推进山西文博集团重组改革。做好文物普查。全力备战巴黎奥运会、全运会、全国冬运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老百姓的家事,就是我们要办好的实事。今年,省财政安排足额资金,办好15件民生实事。一是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对执行政府指导价的普惠托育机构进行补助,实现“一老一幼”普惠补贴全覆盖。二是实施城乡养老和老年助餐幸福工程,新建改造50个城镇社区养老工程、100个农村区域养老中心,改造3000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对80周岁及以上低保家庭老年人补贴餐费。三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服务,召开4000场专场招聘会,省属企业招聘1万人,招募3000名社区助理。四是推动就业社保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在家门口做好服务保障。五是年内石楼县、浮山县通高速公路,提前1年实现“县县通高速”规划目标。六是开展个体工商户保险保障工程,为800万人稳定就业解决后顾之忧。七是免费送戏下乡1万场。八是在产粮大县实施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财政补贴全覆盖。九是实施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提质增效工程。十是开展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1700处,受益180万人。十一是扶残助学圆梦6500人,抢救性康复救助8000名残疾儿童,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4万人。十二是对2万名上消化道癌高风险人群开展内镜检查。十三是完成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十四是完成50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十五是实施既有住宅自愿加装电梯550部。

  各位代表,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大的靠山,为人民谋福祉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我们一定把惠民生的事办实在、暖民心的事办细致、顺民意的事办牢靠,让3500万三晋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八)坚持强力治标和长效治本相结合,着力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深刻汲取吕梁等地事故教训,落实“严、紧、深、细、实”要求,坚持“五不为过、五个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切实减少一般性事故。全面落实煤矿、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尾矿库等各类矿山党政领导包保责任,围绕“一件事”全链条压实部门监管责任,“一矿一策”完善安全生产措施。实行“四不两直”执法检查,深化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常态化动态清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化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经营性自建房、燃气、消防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科技强安,加强岗位管理和现场管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完善有效应对强降雨、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预案,增强群众避险意识,实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监测预警、应急广播和物资储备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

  毫不放松抓好风险防范化解。压实金融风险处置责任,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测预警,大力压减高风险金融机构,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健全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完成年度保交楼任务。加强在建项目预售资金监管,有序推进商品房现房销售,大力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

  毫不放松抓好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深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健全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开展扫黑恶、治电诈、打盗窃、净网络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各位代表,安全稳定事关千家万户。宁可百日紧,不可一日松。我们一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向最难处攻坚,向最严处发力,让发展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

  三、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结合地方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强化政治建设。巩固拓展主T教Y成果,始终把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两个大局”、践行“国之大者”,坚决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

  强化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推动科技创新、文物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地方立法工作。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加强合法性审查,确保内容合法、程序正当。发挥智库作用,完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机制。构建覆盖省市县乡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实施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广泛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

  强化效能建设。倡导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化繁为简、以简驭繁,以政府效能提升推动发展提速。围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地见效,最大限度利企便民。坚持“四下基层”,大兴调查研究,多到困难多、群众反映多的地方蹲点解剖麻雀,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在多重约束下找到最优解,在多重目标中达到平衡点。

  强化廉政建设。深刻领悟主席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从严治党战略方针,纵深推进政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强化高压态势,深化整治能源、国企、金融、医药和基建工程等领域的腐败,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严惩政商勾连的腐败。围绕审批监管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机制,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建设清廉政府。

  强化作风建设。落实主席总书记“四个抓落实”重要要求,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用抓落实的硬功夫坚持好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四精四账”闭环管理,实行挂图作战,变会场为现场,做到日有精进、月有成效、年有收获。保持攻坚克难、滚石上山的奋进姿态,主动跨前一步,冲锋在前,担当作为,善作善成。强化以实绩论英雄导向,发扬斗争精神,盯住不落实的事,督促不落实的人,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落地见效。

  各位代表,使命呼唤担当,奋斗成就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团结奋斗、锐意进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3日在辽宁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省长李乐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辽宁振兴发展历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主席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把脉定向、指路领航。党中央、国务院审议出台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为加快全面振兴提供强劲动力。省委坚决贯彻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先后作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打造新时代“六地”的重大决策,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感恩奋进、务实拼搏,辽沈大地迸发出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的豪情壮志和磅礴力量。

  过去一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化解风险,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十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增速,总量突破3万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城镇新增就业47.9万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和7.9%,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年少有的良好局面。

  一年来,我们顶住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谋非常之策、行非常之举、用非常之功,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辽宁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发展质效明显提升。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多重挑战,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因时因势出台稳经济27条、巩固增势20条政策举措。深入推进15项重大工程,一批事关国家“五大安全”的高质量项目落地实施。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徐大堡核电1号机组、华晨宝马全新动力电池等一批超百亿项目开工建设。阜奈高速、沈阳地铁2号线南延线和4号线、大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运营。外贸结构优化升级,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48.8%。消费快速回暖,旅游持续火爆,旅游总收入5022.6亿元,同比增长1.7倍,“山海有情·天辽地宁”叫响全国!

  (二)凝心聚力抓创新,科教潜能持续释放。加快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辽宁实验室,新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达11家。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120个。“国和一号”屏蔽电机主泵、“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等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新建省级中试基地14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55.5%,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0.8%。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7.05件。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新增“雏鹰”“瞪羚”企业10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十月稻田、微控飞轮实现我省“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3万家。营口市获评国家创新驱动示范市。高校“双一流”建设取得新进展。组建97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优化实施“兴辽英才计划”,遴选高水平人才和团队1047个。投入4.8亿元给予人才支持奖励和服务保障。新增两院院士6人,总数达61人。2个团队和3名个人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奖。创新实施“百万学子留辽来辽”行动,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4387名,同比增长77%,引进高校毕业生40.1万名,同比增长20.8%,扭转了多年人才外流的不利局面,“孔雀向北飞”呈现良好态势!

  (三)强链壮群筑根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聚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优质特色消费品工业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完成重点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523个,制定菱镁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5.3%。大连市、丹东市、沈北新区、普兰店区获评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4家企业入选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集成电路装备产业渐成规模。一体推进质量、标准、品牌强省建设,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逐年提升,沈鼓集团、兴齐眼药荣获“全国质量奖”。强化数字赋能,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达87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累计达337个。成功举办20XX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获评全国首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份。鞍山西柳电子商务产业园获评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迈出可喜步伐!

  (四)综合施策优环境,改革攻坚取得突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先手棋、关键仗,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统筹推进“三个万件”行动,全面清理影响振兴发展的障碍。打造高效、规范、智慧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举办20XX数字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发展峰会。在法治建设、守信践诺、降本增效、打造宜居环境上全面发力,加大力度清理拖欠企业账款,集中化解行政机关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问题。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近400亿元。全省经营主体达515.9万户,同比增长9.4%。金融、财政、要素市场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取得扎实成效。推进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改革,高速公路港口集装箱货车通行量增长23.4%。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鞍钢与凌钢市场化重组取得重大成果。掀起央地合作热潮,洽谈签约实施重大项目156个。举办全国知名民企高端峰会。新增外资企业959家。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氛围日渐浓厚!

  (五)全力打造新前沿,开放合作深化拓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3项成果入选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第四届辽洽会、首届全球辽商大会取得丰硕成果。辽宁自贸试验区两项创新经验在全国推广。加强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赴黑吉蒙、江浙沪皖粤、新疆西藏等地学习考察、加强合作。与日本神奈川县、韩国京畿道等开展缔结友城关系纪念活动,对日韩进出口增长2.5%。赴德国、沙特等国家开展友好访问和经贸人文交流,推进华晨宝马、华锦阿美等重大外资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举办首届中俄地方投资发展与贸易合作大会,对俄进出口增长53%。开展辽宁—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招商引资促进周活动,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33.8亿美元。“山海关不住、投资到辽宁”正在成为新的社会共识!

  (六)坚持不懈强三农,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担当,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粮食产量512.7亿斤,创历史新高。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296万亩,分类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1000万亩。提前完成国家“十四五”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任务。新增农产品加工集聚区4个。创建辽育白牛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台安县和大石桥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灯塔市柳河子镇等5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农村环境净化整治专项行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23条、美丽宜居村1020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三农”基本盘更加坚实。

  (七)多极发力促协调,区域发展蓄势聚能。深入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建设,沈阳、大连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6.1%和6%,双核辐射引领作用增强。京沈高铁实现“公交化”开行,沈大一站直达高铁增至9列。《沈阳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共建产业合作园区6个,152个高频事项实现跨域通办。发展海洋经济,重点船舶企业手持订单量增长17.9%,大连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启动建设,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个。制定实施加快港口高质量发展意见,集装箱吞吐量增长8%。辽西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107个、总投资980亿元。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10个。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

  (八)持续用力护生态,绿色底蕴更加浓厚。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省际大气污染联防联控,PM2.5年平均浓度32.4微克/立方米。深入开展城市黑臭水体、辽河及渤海(辽宁段)综合治理行动,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质比例85.3%。实施辽浑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23万亩。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治理沙化林草土地面积10.1万亩。实施抚顺西露天矿、阜新海州露天矿等废弃矿山复绿行动,治理14.8万亩。新建绿色矿山107个。加快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营造林258.9万亩。稳步推进辽河口国家公园、沈阳国家植物园创建。本溪市、庄河市、沈北新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丰县获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清洁能源强省建设加快推进,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48.5%。绿色正在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九)倾情倾力惠民生,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民生比重76.5%。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稳定岗位332万个。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长3.8%,城乡低保月均标准分别提高到753元和601元。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沈阳市、阜新市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完成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省级区域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落实“五育”并举,“双减”成果持续巩固。优质特色高中覆盖率提高到56.7%。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40余万名。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1428个、老旧管网7842公里,新建口袋公园1300个。葫芦岛市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认牛河梁遗址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代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舞蹈《散乐图》、文物展“和合中国”荣获国家级大奖,省第十二届艺术节精彩纷呈,“欢乐冰雪·辽宁冬韵”入选全国十大冬季旅游线路。获批承办第十五届全国冬运会,成功举办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省残运会,辽宁男篮卫冕CBA联赛总冠军,极大提振了辽宁人民振兴发展的精气神!

  (十)积极稳妥保安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金融化险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辽宁农商银行挂牌运营,10家城商行化险改革稳妥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同比增长10.2%,增速创7年来新高。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6家。阜新市、绥中县、沈河区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制定实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方案。稳妥处置房地产领域风险,完成“保交楼”年度任务。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严肃查处“1·15”“6·27”等安全生产事故责任人,持续推动国务院安委会15条硬措施和我省50条具体举措落地见效。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盘锦市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扎实开展“万件化访”行动。调解社会矛盾纠纷27万件。深入开展“平安护航”专项行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24.6%和15.3%。沈阳市、锦州市获评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逐步完善,成功应对16轮强降雨过程,累计转移避险近13万人,实现安全度汛。辽宁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重要贡献!

  一年来,我们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双拥共建、边海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庄重举行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仪式。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参事文史、社科研究、气象地震、地质测绘、援疆援藏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净化政治生态。开展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T教Y。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持续为基层减负。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民主监督,481件人大代表议案建议、485件政协提案全部办结。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6件,制定省政府规章1件,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推进。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辽宁经济运行低速徘徊的态势发生重大转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发生重大转变、辽宁营商环境发生重大转变、外界对辽宁的预期发生重大转变。这些突破性、转折性、历史性的新变化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每个人都用了力,每个人都了不起!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辽中央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辽宁振兴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营商环境仍需改善,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开放合作水平有待提升;地方债务、房地产领域、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交织,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基层“三保”困难较大,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政府系统部分干部思想解放不够,敢闯敢试的动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困难、成长中的烦恼,我们决心直面矛盾问题,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低迷,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主席总书记为辽宁全面振兴擘画蓝图、指引航程,党中央、国务院系列重大政策红利加快释放,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的战略任务,全省人民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加快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辽宁正处在十分宝贵的战略机遇期、政策叠加的红利释放期、发展动能的加快集聚期、产业升级的转型关键期、跨越赶超的发展窗口期。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主席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锐气,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敢闯敢干加实干,创新创业加创造,重塑优势、再铸辉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委十三届五次、六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辽宁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锚定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聚力实施“八大攻坚”,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额增长6%,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500亿斤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确定这样的目标,充分考虑了全面振兴所需和现实条件可能,是“跳起来摘桃子”积极可行的目标,是实施三年行动的硬任务,是增进民生福祉的硬要求,是防范化解风险的硬保障。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通过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推动沈阳、大连跨入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城市行列,打造升级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优质特色消费品工业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巩固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亿以上发展水平,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等稳步跨过万亿级台阶。实现这些“万亿梦”,辽宁就会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展现更加光明的前景!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以当年坚守塔山的精神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以一举“攻克锦州”的气魄把艰险踩在脚下,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做好今年工作,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扛牢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力打造辽宁新时代“六地”。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着困难上、顶着风雨走,勇于冲破体制机制束缚,以敢闯敢试的锐气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我们要坚持着眼全局、重点突破,善于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谋项目、抓发展,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中抓机遇、求突破;我们要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始终把握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定政策要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抓落实要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我们要坚持创先争优、拼抢争实,同优者对标,向强者学习,与胜者赛跑,闯字为先、干字当头、实字为要,拼出血性、抢占先机、争得优势、善作善成;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把困难和风险估量得更充分一些,学会在两难多难困境中作出合理选择,在多元约束下找到最佳方案,在守好底线中勇攀高峰,以创造性作为打好打赢攻坚之年的攻坚之战!

  今年要重点在以下八个方面攻坚突破。

  (一)壮大经济实力,在保持经济赶超势头上攻坚突破。统筹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和投资相促进、锻长板和补短板齐发力,全力推动经济稳中向好。

  推动有效投资持续增长。紧跟中央投资方向、紧盯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紧贴辽宁实际,深入实施15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抓好高铁网、新型电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建设一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推进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沈白高铁、京哈高速改扩建、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开工建设秦沈和新阜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推进沈阳桃仙机场二跑道、沈阳都市圈环线、本庄高速、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等前期工作。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加快中化扬农精细化工、建发盛海铜产业链等项目建设,实施大连船舶、大连石化和沈飞局部搬迁改造升级,开工建设华电丹东风电装备等项目。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争取更多优质项目落地辽宁。

  促进消费潜能充分释放。持续开展“乐购辽宁·惠享美好”促消费系列活动。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消费新增长点。发展电商直播,打造创新型、体验型、沉浸式消费新场景。加快沈阳、大连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步伐,推动一批省级示范步行街改造提升。推进县域商业创新发展,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配送体系。做强做优冰雪经济,建设沈阳王家湾冰上运动中心和抚顺龙岗山雪上运动中心,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加快发展,打造全国大众冰雪旅游体验IP,全力建设优质冰雪品牌和冰雪旅游胜地。

  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向短板要增量,向差距要潜能,向劣势求突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机制,坚持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一批工业强县、特色农业县和生态旅游县,打造一批特色乡镇。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域产业集聚升级,推动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大发展。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持续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切实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实施民营企业家培育计划。持续深化领导干部进园区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坚持向海图强、向海而兴,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高标准建设涉海国家级创新平台。发展壮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信息、航运服务等产业,做大做强海洋牧场和滨海旅游,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东北支点,打造振兴发展蓝色引擎!

  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沈阳、大连双核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支持沈阳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加快“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支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三区一引擎”建设。都市圈跨域通办事项超过200项。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完善一体化人才政策,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高质量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支持大连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推进“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提质升级。健全沿海六市协同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协同开放创新。加快辽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和北黄海经济合作区建设。推动太平湾合作创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丹东创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推进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建设。支持辽西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支持锦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支持阜新、朝阳发展陆上风光新能源,支持葫芦岛建设辽宁东戴河“带土移植”中心。建设辽西文化走廊,打造面向京津冀休闲旅游目的地。推动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以林药、林菌、林菜为主的林下经济,加强天然林保护,做优做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旅游发展先行区。

  (二)强化创新引领,在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上攻坚突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进重点实验室发展,加快建设辽宁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辽宁基地,支持先进光源、超大深部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等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建设。加快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沈抚科创园建设,打造沈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走廊。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和工业软件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工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0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健全平台、项目、人才、资金等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以“高校院所+科技园区”方式共建创新园区,共建共享辽宁盘锦精细化工等中试基地和应用验证平台,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改革试点,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57%。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生物医药和医疗装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人工智能、元宇宙、深海深地开发、增材制造、柔性电子、氢能储能、细胞治疗、生物育种等方面,加快推动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推进20个以上5G工厂、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超500个,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超百个。支持沈阳、大连深入开展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沈阳北方算谷、大连数谷,培育数字经济新优势。

  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化人才高地。坚持“引育用留”并举,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遴选支持一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产业链人才。深化“手拉手”以才引才、“百万学子留辽来辽”行动,支持海内外青年人才来辽创新创业,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深化与全国重点高校合作,实施科教人才专项行动。组织科学家与企业家有效对接,发挥院士等领军专家人才作用。创新人才管理、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落实奖励补贴、住房安居、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政策,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更好条件、更优环境,集聚天下英才、共襄振兴伟业!

  (三)加快动能转换,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攻坚突破。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全力塑造制造业新优势。推动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20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落实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支持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深化质量实绩考核。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行动,推进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高标准建设一批专业化园区、配套园区、特色园区。高质量建设22个重点产业集群,全力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要向高新突破,促进数控机床、电力装备等优势产业产品迭代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占比提高到27.5%;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要向下游延伸,持续推进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化工精细化率提高到48%;冶金新材料产业要向精深拓展,发展新一代汽车用钢、特种船舶用钢,提高菱镁精深加工水平,先进冶金新材料占比提高到28.5%;消费品工业要向优质特色发力,做强食品、纺织服装、包装、智能家居、特色轻工、生物医药和先进医疗装备等产业,让“老底子”成为新支撑、“老名片”绽放新魅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探索建设沈大东北亚区域性金融中心。用好资本市场,发挥好辽宁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加大企业上市支持力度,用好债券融资工具,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加快沈阳、大连、营口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锦州创建国家物流枢纽。发展会展经济,支持沈阳、大连打造东北亚国际会展名城。培育一批“辽宁优品”群体,提升“辽宁服务”品牌。推动批零住餐、现代商贸、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需求。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持续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及时制定实施一批助企纾困的增量政策,推动直达快享、免申即享。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经验,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改革,持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完善拖欠企业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加快构建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坚持“三企联动”“三资齐抓”,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力的头部企业,壮大一批“四上”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四)推进乡村振兴,在建设农业强省上攻坚突破。把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

  筑牢粮食安全保障根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责任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303万亩以上。分类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加强重点涝区治理,争创国家高标准农田高水平建设示范省。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节水改造,支持辽阳灌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国家试点。加快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迭代升级设施农业。深入实施“三品一标”行动,推进“辽字号”农业品牌建设。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建设41个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区,加快粮油、畜禽、水产等3个千亿产业集群和6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打造食品工业大省,让更多辽宁食品享誉中外。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100个、美丽宜居村1000个、乡村振兴示范带43条。建设改造农村公路6000公里,建设“一事一议”村内道路5500公里。建设农村供水工程300处。加快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强化农村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让农村环境新变化更加可感可及!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完成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高脱贫攻坚质效,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五)激发动力活力,在深化改革开放上攻坚突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

  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坚持以群众和经营主体评价为第一标准,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涉企业、涉信访、涉超期案件专项监督三年行动,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打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常态化开展政府失信行为整治,推进诚信政府和诚信社会建设。加快公共数据共享应用,提升“一网通办”效能。推进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深入开展营商环境问题“万件清理”专项行动,真正让群众满意、让经营主体称赞、让外界认可,奋力实现营商环境根本性好转!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国有企业布局调整,加快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深化央地合作,积极对接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推动合作项目加快落地,创造条件吸引央企在辽宁设立区域总部,支持有条件的驻辽央企分公司改制为独立法人子公司。全面推行企业新型经营责任制,更深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

  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向北向东开放。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深入实施辽宁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大连片区整合提升,推进沈阳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支持沈阳创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支持大连金普国家级新区创新发展。支持丹东创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效益,推动开发区提质升级。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高质量发展。推动丹东、盘锦等高新区进位升级。办好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升辽洽会影响力。打造东北海陆大通道。支持沈阳建设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运产贸一体化,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落地经济”转变。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沈阳、大连等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布局海外仓,推进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维修和转口贸易等外贸新业态发展。支持大连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支持丹东边境贸易创新发展,推动互市贸易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积极开展主题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深化区域协同合作。深度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共建共享国内统一大市场。推动对口合作走深走实。推进东北三省一区共建物流、能源通道和科技创新、制造业走廊,探索哈长沈大东北城市群建设,开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六)统筹发展安全,在建设平安辽宁上攻坚突破。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持续推进城商行深化改革,完成全省农信系统整体改革,引导中小银行深耕本地、专注主业、回归本源。严格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统筹化债资金资产资源和政策举措,妥善处置存量债务,坚决遏制隐性债务。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力下沉力度,严肃财经纪律,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统筹推进保交楼、治“烂尾”、去库存,妥善处置高风险房企和项目,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止各类风险叠加碰头,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筑牢公共安全防线。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三年攻坚行动,严守“三品一特”安全底线。加快建设多灾种综合性应急指挥中心,切实提高应急处置保障能力和救援效能,高效精准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持续深入开展信访积案攻坚“万件化访”行动。加快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加强智慧公安建设,健全公安警务运行机制,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坚持绿色低碳,在建设美丽辽宁上攻坚突破。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国家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统筹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和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强化河湖长制,深化辽河流域、近岸海域等综合治理,创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以县级以上城市为重点深化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质效。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高水平推动沈阳、大连、盘锦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让辽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持续打好生态修复保卫战。推进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加快推进辽河口国家公园创立。高标准建设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营造林140万亩。加快采煤沉陷区和抚顺西露天矿、阜新海州露天矿等矿坑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废弃矿山复绿行动。强化用水总量、强度双控,推进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保护。

  坚决打好低碳转型持久战。稳步实施碳达峰行动,支持沈阳、大连建设国家碳达峰试点。推进钢铁、石化、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支持辽阳建设再生铝加工利用基地。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支持沈阳打造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地。全力推进风电、光伏规模化开发利用,发展壮大氢能产业集群,稳步推进徐大堡、庄河核电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朝阳、兴城、大雅河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支持沈阳、大连先进储能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全力打造清洁能源强省。

  (八)增进民生福祉,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攻坚突破。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积极扩就业促增收。制定实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创新创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健全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使全省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扩大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品类,提升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强化困境儿童、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帮扶,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保障。做好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费拖欠化解工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持续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开展国家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积极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培育银发经济,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5万户,加快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推动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开展城市体检。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改造老旧小区700个、老旧管网4600公里。建设海绵城市,实施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城市水廊和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打造更多高品质生活空间。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持续巩固“双减”成效,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优化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设置,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发展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省级创新创业学院15个、实践基地30个。加强职业教育,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供给质量。办好继续教育,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大省。

  实施健康辽宁行动。有效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建强乡镇卫生院32所、村卫生室979所。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新建省级、市域、县域临床重点专科100个。支持重点专科医院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全力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推动中国医科大学国家肿瘤和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尽早投入使用。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组建辽宁省国家传染病应急队伍。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产业品牌,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

  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持续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加快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文物古迹资源保护利用。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和广电视听提质创优工程,推进文化惠民和智慧广电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深入实施“三大球”振兴计划,持续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抓好第十五届全国冬运会筹备。建设一批文体旅融合发展综合体,实施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质量提升行动,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吸引更多游客畅游辽宁、乐享辽宁!

  推动国防动员新体制高效运行,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强化人防、边海防建设,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守边固边工程,深化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参事文史、档案保密、社科研究、气象地震、地质测绘、慈善和红十字会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打好攻坚之年的攻坚之战,对政府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全省各级政府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真正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以“四个抓落实”的实绩诠释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忠诚。

  一要建设更强担当的有为政府。不畏困难和矛盾,克服惯性和惰性,坚决走出“舒适区”,进入“主战场”。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善于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风云中谋项目、抓机遇、促发展,善于把历史机遇转化为振兴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尽心竭力服务经营主体,多为企业解难题,多为发展想办法,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坚持民之所望即政之所向,巩固用好主T教Y成果,落实好“四下基层”制度,把实事办到群众急需处,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二要建设更实作风的效能政府。自觉锻造干事创业的宽肩膀、真本领,有改革创新的真招实策,有狠抓落实的雷厉风行,有群众满意的政治社会效果。在履行审批、管理职能时,不能只踩刹车不踩油门、光设路障不设路标,不能以“好不好办”做选择,为自己免责推诿;要以“应不应办”为价值取向,该办的马上办、创造条件办,办就办好!

  三要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法治思想,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立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坚持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自觉接受各方监督,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要建设更高质量的数字政府。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一体化推进数字服务、数字监管、数字政务,加快政府治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履职能力提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和管理服务效率。加强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以数字政府建设引领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态高质量发展。

  五要建设更严要求的廉洁政府。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排忧减负。扎牢织密防治腐败的制度笼子,加强对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监察监督,对一切腐败行为做到零容忍,用政府的廉洁指数、勤政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满意指数、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全面振兴新突破攻坚之年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的道路洒满阳光!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的攻坚之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

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4日在吉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长胡玉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主席总书记再次视察东北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亲自擘画东北全面振兴发展新蓝图,为吉林重振雄风、再创佳绩带来重大机遇、注入强大动力。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矢志不渝沿着主席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锚定吉林全面振兴率先突破目标,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挖潜增效、防范化解风险,经济运行保持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振兴发展“上升期”“快车道”积厚成势,吉林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着力加强监测预警、有效调控,及时出台扩大内需、减负强企集成政策,落实高质量发展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赛马”机制,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挖增量、控减量、以丰补歉,全年经济稳定恢复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增速居全国第7位,为近年来最好位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3%,增速居全国前列。我们扶优育强稳定工业运行,出台稳工业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稳产量、扩产能、拓市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重点产业增长强劲,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冶金建材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4%、12.5%、47.8%、21.9%。我们全力攻坚项目扩大有效投资,狠抓投资强度、施工进度、竣工投产,实施重大项目2580个,开复工百亿级以上重点项目15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3%,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7.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五大主要生产车间全面进入试生产,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建成投产,一汽红旗国悦豪华礼宾中巴车正式批量投放市场。吉林水网骨干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沈白高铁、长春都市圈环线、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三期、延吉机场迁建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建成集安至桓仁、大蒲柴河至烟筒山2条高速公路249公里,桦甸结束不通高速历史。我们深挖潜能促进消费,充分利用疫后消费集中释放窗口期,打出促消费政策组合拳,精准发放消费券,举办汽博会、农博会、雪博会、房交会、航空展等活动,全力恢复扩大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9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2%。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5.6%,高于全国14.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启动实施旅游万亿级产业攻坚行动,坚持全域四季联动、冰雪避暑互动,推动旅游市场加快回暖,全年接待游客3.14亿人次,旅游收入5277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长春龙嘉国际机场航班量、旅客量恢复率均位列国内千万级机场第1位。我们抢抓机遇稳外资稳外贸,海参崴港成为新的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并实现通航,“长珲欧”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长满欧”国际冷链货运班列正式开通,首开“长同欧”班列。进出口总额1679.1亿元、增长7.7%,总量创历史新高、增速居全国第9位,其中出口增长24.9%,增速居全国第5位。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88.9%,成为外贸新增长点。新增进出口企业备案1332家,增长57.6%,创五年来新高。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3.23%。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提质增效。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汽车产业集群稳步“上台阶”。着力打好生产销售攻坚战,发挥龙头企业关键作用,一汽集团省属口径产销量分别完成156万辆和157万辆,增长16.7%、17.6%;红旗品牌汽车销量35.1万辆,增长13.1%;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增长43.2%、62.7%;整车出口量增长158.3%;实施电动公务用车更新计划,长春市入选国家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石化新材料产业持续“减油增化”。吉化120万吨乙烯转型升级项目24套主要工艺装置开工建设。吉林化纤入选全国“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6万吨碳纤维项目部分产线进入设备安装阶段。碳纤维产量增长38.3%。装备制造产业成果显著。中车长客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圆满完成运营保障,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动车组成功出口欧洲,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完成首次悬浮运行。长光卫星累计承制并成功发射卫星162颗,其中在轨运行“吉林一号”卫星108颗,建成世界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绿电+消纳”发展模式落地见效,千万千瓦级绿能产业园区启动建设。开复工风电光伏装机719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装机突破2500万千瓦。一批百亿级氢基绿能项目签约落地建设。数字产业加快布局。吉林祥云大数据中心完成三期建设,长春市算力中心上线运行,华为吉林区域总部加快建设,四平态势感知平台投入使用。累计建成5G基站4.7万个,4G网络实现全覆盖。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新电商大会,网络零售额、农村网络零售额分别增长24%、31%,增速分别居全国和东北地区首位。

  三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支撑有力。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推进,科研物质条件指数居全国第5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11位,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6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长春国家自创区、农高区加快建设。长春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大安市获批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一汽集团高端汽车集成与控制、吉林大学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率先完成重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创建科技经纪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牵头承担技术攻关1123项、本省转化成果1800项,分别增长10.53%、49.38%。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590户、7278户,增长15.36%、72%,增速均居全国前列。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制定出台人才政策系列配套措施和细则,高级职称人才、高端人才连续两年进大于出。新建院士工作站3家、总数达到13家,柔性引进院士14名。高校毕业生留吉13.3万人,留吉率创历史新高。

  四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根基稳固。“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细化产能提升阶段性目标和年度任务,狠抓增面积、建良田、用良种、强农机、推技术、防旱涝六项措施落实。克服局地严重洪涝灾害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37.3亿斤,从全国第5位跃升至第4位,增产21.14亿斤,占全国增量的11.9%,粮食平均亩产958.2斤,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黑土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协同并进,建设高标准农田791.2万亩,新增盐碱地改造耕地25.4万亩。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强劲,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能力稳步提升,县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5557家、5730家,增长13.3%、44.6%,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突破3.2万家。“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深入实施,肉牛饲养量达到770万头,新开工屠宰加工项目12个,万头牛场达到6个。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高标准美丽乡村示范村201个、美丽村995个和吉乡农创园48个。改造农村厕所4.7万户。新改建农村公路3175公里,整治“畅返不畅”6217公里。改造农村危房3306户。快递服务建制村通达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8%,24小时供水工程比例达到40.2%。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实施产业帮扶项目1135个,脱贫人口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

  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成效显著。统筹锻长板和补短板,直面制约率先突破关键问题,知难而进、奋力攻坚。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吉林化纤实现强身健体、提质升级,吉盛公司完成分拆设立,森工集团成功实现重组,大成集团完成金融债务化解、实现复产稳产,吉能集团加快向新能源产业转型。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意见,开展“服务企业月”等活动,制定“为企业办实事清单”,全省新登记经营主体61.9万户、增长14%,总量达到359万户、增长8.2%,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152户、居全国前列。为经营主体降本减负800亿元。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可比口径增长7.8%,连续20个月居东北三省首位。“数字政府”加快建设,8.1万个事项实现全程网办,70%以上市县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网上审批效率、不动产登记效率、政务服务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全省推行经营主体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各地城市信用综合指数排名稳居全国前列。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由115家优化整合至90家。新一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规划获批。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启动建设。成功举办东北亚博览会、东北亚地方合作圆桌会议、全球吉商大会、跨国公司吉林行、民营企业进边疆·吉林行、世界寒地冰雪经济大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重点省份,开展经贸交流和招才引智系列活动。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34.8%。

  六是民生保障扎实推进、有力有效。全面完成50项民生实事。城镇新增就业25.7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4.43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社会保险待遇累计发放1937亿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40元。省内门诊异地就医实现免备案直接结算。建成102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1个社区老年食堂。帮助2541名困难家庭考生圆梦大学。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1.34万套(间),改造棚户区1.99万套,开工改造老旧小区830个。415个“无籍房”小区33.16万户拿到不动产权证。免费为居民改造燃气管阀136.3万户,更新改造市政老旧管网2030公里。完成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163条。推进省会城市交通畅通工程,“一点一策”治堵疏堵,高峰拥堵指数下降20%。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攻坚行动,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8所、中小学27所,分别新增学位1万个、4万个。新高考改革稳步推进。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获批,实现职教本科院校“零”的突破。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启动建设。实现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平稳转段。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全国最低。援外医疗工作受到国家表彰。延边州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优化实施秸秆全域禁烧,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0.7%。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5.6%,提升3.8个百分点,劣五类水体全面清零。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2.84万场,参与群众1.25亿人次。京剧《土地长歌》入选全国首批“新时代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项目”。吉林健儿在杭州亚运会上取得4金2银1铜、两次打破亚洲纪录的历史最好成绩。长春大众卓越女足青年队获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冠军,长春市第108学校女子篮球队获全国联赛冠军,均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举办吉林省第十九届运动会。老龄、慈善、残疾人、地方志、中医药、红十字、妇女儿童、志愿服务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外事侨务、港澳台、民族宗教、气象、地震、测绘、援疆、援藏等工作务实推进。

  七是社会大局安全有序、和谐稳定。出台“三管三必须”实施细则,厘清部门职能边界,加强专业化监管力量,深化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5.3%和5.1%,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稳妥推进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出清。坚持省负总责,逐级压实责任,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一市一案”化解地方债务,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保交楼”完成2.5万套。打赢防汛抗灾和灾后重建硬仗,重建修缮洪灾倒损房屋5529户,受灾群众全部实现温暖过冬。连续43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接诉即办”改革有效推进。信访积案化解有力。为1.68万名劳动者清偿拖欠工资3.8亿元。开展边境村建设三年行动,进一步促进边疆繁荣、边民幸福、边防稳固。实施“警地融合”“警民融合”和社会面协同管控新机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平安吉林”建设取得新成效。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扎实有力,“暖兵助业行动”成效显著。军民融合、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双拥共建深入推进。

  一年来,我们转变作风、提升效能,坚持不懈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主T教Y,持续精文减会,制定为基层减负清单,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问题。修订省政府工作规则、省政府党组工作规则,推动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强化不甘人后、争先进位意识,坚持目标牵引、结果导向,打破思维惯性、摆脱路径依赖,提升执行的创造性、行动的力度和实干的效果。大力弘扬“严新细实”作风,推动省直部门和地方政府同责共担、同题共答,用好“五化”闭环工作法,全力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政府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等各方面意见。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2件、全国政协提案6件、省人大代表建议189件、省政协提案485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7部,制定政府规章3部。开展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修改废止和宣布失效政府规章13部、规范性文件79件。坚持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府院联动机制成为法治吉林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纠治“四风”问题,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取得扎实成效。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取得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根本在于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勇拼搏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敢作善为、攻坚克难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解放军驻吉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驻吉各中直单位,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吉林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当前,吉林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仍然严峻复杂,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科教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不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加速提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意愿还不够强,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国企改革、金融化险、债务化解任务艰巨,房地产健康发展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欠账,基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干部躺平避责,执行力、创造力较弱,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要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贯彻主席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紧扣“两确保一率先”目标,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四大集群”、发展“六新产业”、建设“四新设施”,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和高品质生活体系,努力走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

  2024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粮食产量880亿斤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在3%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2.5%。

  这些目标的确定,是积极、稳妥、务实的。既立足吉林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也考虑了新的政策机遇条件;既符合“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发展要求,又体现了自我加压、跳起摸高、争先进位,有利于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各位代表!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不确定因素较多,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我们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保持战略定力,正视困难挑战,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

  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四大集群”“六新产业”“四新设施”发展新格局,抓好方案制定、政策创设、要素保障、照图施工,布局一系列支撑工程、重点项目,抢占产业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突出创新和产业融合联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优化科技力量布局,整合科教创新资源,构建举全省之力有组织攻关核心技术的新机制。制定完善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技术路线图,从现实需求中凝练科研问题。围绕智慧农机、现代种业、卫星数据应用服务、新型工业化等领域部署实施9个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尽快取得新突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标准创新。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推进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推动汽车智能集成和半导体激光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挂牌,支持长春市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启动建设长白山实验室、三江实验室、吉光实验室,加强与国家创新平台对接合作。推动省科技创新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提档升级。筹建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究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设立企业科技研发专项,支持一汽、长客、吉化、吉林化纤等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实施“科技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企业R&D投入引导计划。常态化组织向企业派驻“科创专员(科创副总)”,带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00家以上。强化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推动盘活高校院所存量专利。支持吉林大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依托省科技创新研究院构建科技经纪人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省内转化30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00亿元,实现翻番。强化人才支撑,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优化人才政策及配套实施细则,打造更多创新创业平台,创造留才引才良好环境。深化“创业奋斗、‘就’在吉林”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力争高校毕业生留吉突破15万人。积极引进域外院士在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推动大国工匠等紧缺高级技工纳入人才管理。高水平建设长春人才创新港,加快“未来之洲”院士港、卓越工程师培训学院等高能人才平台建设。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落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全链条拓展应用场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争取设立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深入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推动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投产达效,加快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数字工厂、一汽解放高端中重卡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推进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开展汽车产业链全球招商和本地配套对接,发展“汽车+”产业。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推动红旗品牌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上市,积极推广氢燃料汽车,开展“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建设,抓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按照30%-50%渗透率,超前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累计建成充电桩6万个以上、换电站170座。全省汽车集群工业产值力争达到4800亿元,增长6%。扩大轨道交通整车优势,加快新一代高速智能动车组、标准地铁列车等新产品研制,谋划建设磁浮列车商业运行试验线。拓展延伸集风电整机、电机、叶片、储能等设备为一体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碳纤维下游制品产业园,推动卖原丝向卖制品转变,全产业链产值保持高速增长。加快建设国家级疫苗、基因重组药物产业基地和抗体药物产业转移承载基地,打造国内领先的生物药创制中心和生产中心,推进医药新材料、超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组人白蛋白、中药颗粒配方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光电产业,支持“长春光谷”建设,推进CMOS图像传感器、多光谱芯片、OLED薄膜封装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全产业链发展卫星制造及数据处理、无人机制造及低空服务产业,支持长光卫星等企业开展低成本批量化卫星研发制造,支持“吉林一号”卫星加快发展。超前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元宇宙、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落实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支持政策,加快建设未来实验室,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发展平台和龙头企业,抢占产业前沿制高点。

  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增量绿电80%以上就地转化为实物产品,推动新能源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增量配电网,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绿能产业园区。鼓励头部企业或联合体作为绿能产业园区建设运营主体,以绿色零碳、电价优势吸引企业投资入园,真正把绿电打造成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的独特竞争利器。开展“氢动吉林”“醇行天下”行动,落地一批十亿级、百亿级“绿电+绿氢+绿氨+绿醇+绿色航煤”项目和氢能装备制造项目,推动“吉氢入海”。

  推动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深入实施旅游万亿级产业攻坚行动,努力打造世界级冰雪品牌、冰雪旅游胜地和避暑胜地,旅游总收入突破6000亿元。着力做好冰雪文章,启动冰雪产品提质扩容工程,支持9大重点滑雪度假区项目扩大规模,筹建吉林省冰雪运动中心,打造长白山脉世界级滑雪胜地。着力优化高品质旅游供给,启动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建设,加快完善松花江水路和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动查干湖、嫩江湾创建5A级景区,打造红色游、乡村游、康养游、研学游精品,推进工业遗址建设怀旧地标。着力创新营销模式,坚持“长白天下雪”“清爽吉林·22°C夏天”双品牌引领,加大文旅精品线路研发推广力度,高效开展“引客入吉”推介活动,举办首届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品牌节会活动,营造旅游消费良好氛围。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城市文明素养,发展智慧旅游,强化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服务,提升游客体验和情绪价值。加强旅游服务和市场监管,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支持100个以上示范项目,建成30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0个省级数字化示范车间,全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提升至50%。实施“万企上云”工程,推进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数据开发应用及产业化,支持长春市数据要素市场试点建设,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打造长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长春新区智算中心、净月数字产业园建设,推动松原市“双力”一体化项目加入国家算力网,推进千兆光缆网络建设,新建3000个5G基站,行政村5G覆盖率达到70%。

  (二)坚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动力韧性。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优化投资结构,提升项目质效。突出抓项目扩投资。实施重大项目250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以上。大力拓展产业类项目,投资占比达到一半以上。聚焦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扬优势、补短板、强配套、扩规模,落地一批强链延链补链项目,盘活布局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培育一批优质企业,转化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线开工长春都市圈环线西环、白山至临江、松江河至长白等高速公路,推进珲春至圈河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沈白高铁、长春轨道交通三期等重大工程加快进度,推进长辽通高铁、辽源·梅河机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延吉机场迁建开工。加快吉林水网骨干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吉林电网“四横四纵”500千伏电网建设,提升电网东西互济和新能源汇集能力。加快“两横三纵一中心”油气管网布局。突出抓转化促落地。落实各地和行业部门谋划项目责任,把握中央政策投向、新时代东北振兴支持方向,抓住重大战略对接、区域产业转移契机,争取更多项目,提高项目成熟度。围绕国家“五大安全”重点领域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谋划对接一批重大项目。发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牵引作用,谋划一批产业配套、产品消纳项目,建立可转化率高、可梯次推进的项目储备库。强化签约项目跟踪,提高履约落地率、资金到位率、投资转化率。突出抓服务强保障。实行重点项目分级包保,省级统筹、专班推进20个百亿级项目、22个东北振兴滚动实施方案重点项目,统筹做好政策、资金、用地、用能等保障,“一对一”解决好征地、拆迁、审批等问题,强化施工进度,保证投资强度。打好专项债券、银行贷款、财政资金、社会资本组合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争取万亿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分配额度,专项债券资金分配跟着项目走,与项目建设进度挂钩。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着力激发消费潜能。加强政策、机制、模式创新,推动消费持续扩大、提质升级。提振大宗消费。支持汽车、家电、家居以旧换新,稳定扩大电子产品消费。挖掘新型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潜能,用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发放购房补贴等政策工具,鼓励农民工、人才等群体购房,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活跃消费市场。发挥消费券等政策撬动作用,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消费增长点。挖掘补齐城市公共服务短板、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中的消费潜能。拓展消费场景。培育消费新业态,促进消费供给创新,支持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推动智慧商圈、智慧商店建设,培育12个夜间消费集聚区。引进国内优质电商平台,打造10家新电商产业基地。支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环境建设标准体系,开展放心消费在吉林创建活动。落实带薪休假、职工雪假、青少年雪假,更好带动居民消费。

  (三)坚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坚决扛起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首要担当,持续巩固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地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年度任务落地,强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协同匹配,支撑粮食产量达到880亿斤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力争到2027年率先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打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推动“梨树模式”提质扩面,加大黑土地侵蚀沟治理力度,抓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试点建设,扩大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和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加快种业振兴,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联合攻关,建设高标准制种基地,力争推广应用高产耐密玉米、高产高油大豆品种200万亩,生物育种产业化示范面积达到300万亩。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大力研制推广高端智能农机。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升级“吉农云”数字化平台。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壮大三年攻坚行动,土地流转、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6850万亩、占播种面积超过70%。

  扎实做好农牧特产增值大文章。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持续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延伸拓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全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吉林杂粮杂豆”等“吉字号”农产品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提质增效,加快“中东西”三大肉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打造良种繁育、养殖、交易、屠宰精深加工肉牛全产业链。实施肉牛屠宰加工量倍增计划,采取超常举措释放加工产能,配套完善冷链保鲜物流体系,带动养殖增量,提升全产业链产值。抓好生猪产能调控、屠宰加工、产销对接,确保稳产保供。加快人参、梅花鹿、食药用菌等优势特产品精深加工、高值利用。推动梅花鹿茸及林蛙油进入药食同源目录。积极创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发展大水面、稻渔综合种养和盐碱地生态养殖。加快发展预制菜产业。提升现代化设施农业水平,新建棚室3万亩。

  统筹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进东北地区市场一体化建设,共建物流、能源通道和科技创新、制造业走廊,探索哈长沈大东北城市协同发展。加强长春市与各市(州)常态化对接合作,谋划合作项目60个以上,推动区域互动、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5个、高标准美丽乡村示范村200个,同步推进1000个村美丽乡村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3500公里,整治“畅返不畅”5500公里。改造农村危房3400户。大力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综合服务站建制村覆盖率达到85%。农村千人以上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占比达到60%、24小时供水工程比例达到70%以上。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落实促进边境村人口稳定政策措施,提升边境村产业承载和人气集聚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农民收入力争两位数增长。持续加强乡村治理,合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丰富农耕农趣农味文化产品供给,建设平安乡村。

  (四)坚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释放振兴发展活力潜能。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改革开放赋能高质量发展。

  大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以经营主体和群众感受为标准,实施营商环境优化重点行动,持续打造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公开透明法治环境、竞争有序市场环境、保障有力要素环境、诚实守信信用环境、合作共赢开放环境。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建立企业诉求直达机制,“面对面”为企业解决难题。线上线下融合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健全重点事项清单化管理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实现第一批高频、面广、问题多的“一件事”高效办理。持续深化“证照分离”“证照一码通”改革。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出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具体举措。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拓展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应用场景,更大力度推行“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等模式,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零跑腿”,实现办事不求人。深化包容审慎监管,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大力推动国企战略性布局和专业化重组改革,“一企一策”强身健体、赋能增效,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强化战略支撑作用。对接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振兴专项行动,创新央地合作模式,支持央企在吉林布局发展,推动更多合作项目落地。创新省属国企监管考核模式,推行重点监管国企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统筹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

  做大做优做强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意见,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标志性举措。加大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效,降低融资成本。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动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依法查处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支持通化市建设全国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

  强化财政金融改革服务。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动态调整机制,强化重点市县财政管理。习惯过紧日子,推行“零基预算”,大幅压减一般性支出,严肃财经纪律,强化刚性约束,严控办公场所改造、租赁、装修,稳定财政运行,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落实金融体制改革,推动省级金融资本集中运营,完善现代化金融企业制度,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创新领域。深化政银企对接,持续开展专业化、精准化融资服务活动。巩固拓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成果。提升首贷拓展行动质效,力争新增首贷市场经营主体1万户,新增首贷金额200亿元。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实施新一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规划。争取延吉—长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尽快获批。积极推进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提升口岸通关能力和便利化程度。畅通内贸外运航线,扩大中欧班列线路班次。支持长光卫星、中车长客等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整车、农产品、医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孵化新增进出口企业200户,扩大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推动“税路通·北吉兴”跨境税费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提高监管服务效能。大力提升境内外人员入吉便捷化水平,更好保障经商、学习、旅游活动。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五个合作”为抓手,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积极承接产业、资金、技术转移,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入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与东北各省(区)和地市合作交流,落实好吉浙、津长合作协议,组织开展国内重点区域经贸交流,加大对欧美、日韩俄、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招商引资力度,高质量办好重大招商活动,吸引更多企业来吉投资兴业,落地一批高质量项目。

  (五)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高水平建设美丽吉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生态强省,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探索秸秆全域禁烧新模式,深化东北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力争达到92%左右。开展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城区河道治污,消灭县、区建成区黑臭水体,优良水体比例稳定在80%以上。有效管控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健全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打造20个可复制、高质量的“无废细胞”典型示范工程。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推进“全域地热三峡”工程,利用风光、地热等清洁能源优势,推广蓄热取暖、余热供暖、相变储热等高效清洁取暖技术。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扎实推进重大生态工程,深入开展第三个十年绿美吉林行动,新建和改善提升绿水长廊1000公里以上,创建60条(段)幸福河湖。实施“山水”工程、“历史矿山”示范工程,修复国土面积50万亩。全面完成“三北”工程70万亩、沙土地治理14.3万亩年度建设任务。建设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抓好松嫩鹤乡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推进向海、莫莫格等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加快鸭绿江重要源流区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实施查干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综合运用控源、截污、引水、修复等治理手段,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25年稳定在四类。持续开展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碳市场建设,开展林草碳汇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示范省。加快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全面推广绿色制造。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加快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建设。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群众小事”当作“心头大事”,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统筹推进援企稳岗、技能培训、创业带动、灵活就业等措施,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0万人,零就业家庭确保动态清零。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为10万名有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为1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救助恶性肿瘤、血友病、白内障、股骨头坏死等疾病困难患者1200名以上。支持300所中小学校建设“活力操场”。为重点地区6000名新生儿提供免费遗传代谢病筛查服务。配建健身路径200套,建设多功能运动场26个、笼式足球场20个、健身广场5个。改造瓶装液化石油气居民用户管阀50万户。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110条。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全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全省范围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强化困难群体帮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城乡低保标准。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快122个公办幼儿园建设。抓好义务教育“优质校+薄弱校、新建校”集团化办学,促进优质教师轮岗交流。推动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对口帮扶县域薄弱高中。推动职业教育达标提质培优,力争新增1-2所职教本科院校。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启动新一轮“双特色”高校建设,实施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培育计划。筹建吉林高等研究院。深化教育开放合作,打造东北亚教育合作高地。深入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多层次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扩大“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服务试点覆盖面。“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实现全覆盖。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发展银发经济,抓好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建设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个、新建改建合作助老餐厅和助餐点1300个。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做好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备战参赛工作。持续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国防动员体系能力建设,做好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工作。着力发展慈善、残疾人、地方志、中医药、红十字、妇女儿童、志愿服务等事业,全面做好港澳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气象、测绘、援疆、援藏等工作。

  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马上就办、一抓到底。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接诉即办”改革,以机制创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大力提升供热满意度,完善热力企业考核退出机制。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现代化水平。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严控新增“无籍房”,确保动态清零。开展“薪安吉林”专项行动。深化社会面协同管控,严厉打击各类严重违法犯罪,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守护好人民幸福和安宁。

  (七)坚持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积极防范妥善应对重点领域风险。强化忧患意识、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责任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底线。

  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严格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统筹资金、资产、资源,打好盘活、重组、增收节支组合拳,优化债务结构,压降债务成本,杜绝新增隐性债务。严格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审核论证,严控政府性低效投资项目。分类加快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落实财政资产处置变现化债措施,确保资产变现盘活。

  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妥善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严格市场准入、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环节执法,健全权责一致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深化地方金融监管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开展融资担保公司分类评级,稳妥推进交易场所清整,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政策机制创新,妥善处置高风险房企和项目,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发展。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用好专项贷款、专项借款政策,推动企业去库存、降负债,改善流动性。全口径完成1.5万套“保交楼”任务。

  防范整治安全生产风险。启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落细落实“三管三必须”安全生产责任,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问题,强化安全管理措施,突出燃气、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危化品、煤矿和非煤矿山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统筹抓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防震减灾救灾等工作,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需要各级政府更加给力、更有作为。要锲而不舍加强自身建设,以奋进的姿态忠诚履职、担当尽责、开拓创新,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旗帜鲜明强化政治建设。政府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学深悟透做实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把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工作思路、细化为务实举措。要始终把心贴近人民,心系百姓安危冷暖,察实情、办实事、解难题。

  依法行政强化法治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深入进行论证,涉企政策注重与经营主体沟通。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执法监督,防止不作为、乱作为。健全政府守信监督机制,治理政府失信行为,确保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省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省政协提案。持续推进府院联动机制由个案协调、事后化解向前端治理、源头预防延伸。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做好向省人大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工作。

  担当作为强化作风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不甘人后的姿态和“钉钉子”精神争先进位。敢于斗争、善于胜利,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直面问题、不回避、不绕道,问题不解决不罢休。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突出“深、实、细、准、效”,在解决问题、务求实效上下功夫。各级政府既要按制度、程序办事,又要化繁就简、提高效率,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头开短会、发短文,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

  目标牵引强化效能建设。要善于把战略、思路、规划转化成实施方案、解决方案,落实“五化”闭环工作法,分系统、分部门、分市(州)制定“施工图”,工程化项目化推动,切实把“蓝图”变成“实景”。各级领导干部要拎清重点、抓住关键,强化牵引性、支撑性有效抓手,找准工作切入点,主动跨前一步,加强协同配合,优化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促进各项任务成果化、具象化、有形化、可感可及,把“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体现在工作成效上。

  持之以恒强化廉政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加强涉及“人、财、物、执法”关键领域制度建设。严肃财经纪律,厉行勤俭节约,决不允许盲目举债铺摊子,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全面肃清孙政才和苏荣、王珉流毒影响,持续巩固发展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咬定目标敢闯实干,全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4日在黑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省长梁惠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黑龙江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主席总书记再次亲临龙江视察,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明确战略定位、擘画宏伟蓝图、注入强大动力。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视察我省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克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责任,着力建设“六个龙江”、加快推进“八个振兴”,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扎实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1%和6.3%。

  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深入实施产业振兴计划,加快建设“4567”现代产业体系,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高于全国9.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新引擎亮点纷呈,集成电路碳化硅衬底等实现量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博实股份炉前操作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思哲睿手术机器人实现国产化替代,哈兽研和石药集团联合研制新型疫苗填补国内空白,创意设计产业加快发展,我省获批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和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提升,电子信息制造、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7%和14.1%,五矿石墨全球领先的球形项目试车投产,“龙江三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绥化天有为汽车数字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成为全国最大生产基地。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中航哈轴高端轴承等120个项目投产。

  二是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坚持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头等大事,全面完成稳粮稳豆任务,有效应对局地洪涝灾害,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总产量为1557.6亿斤,占全国11.2%,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常规粳稻和大豆自主选育品种达到1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3%,获批国家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9400万亩、保持全国第一,建成高标准农田868.6万亩,累计建成面积达1.08亿亩,规模全国最大;“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品牌走向全国,“北大荒”居中国农业类品牌前列。制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配套政策,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261家、总数达到2190家。开展大食物观供给保障攻坚行动,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创历史新高,奶粉和婴幼儿配方奶粉产量均保持全国第一。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始终动态清零,脱贫人口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实施“百村精品、千村示范、万村创建”行动,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4个,打造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示范村33个。

  三是内需潜力有效激发。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建设产业项目231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59个,龙江化工聚碳酸酯等901个项目建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粮食产能提升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6%,哈绥铁伊高铁全线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哈尔滨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加速推进,国际客运航线数量居东北地区首位。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加大,出台产业招商扶持政策96项,成功举办哈洽会、中俄博览会、新博会、绿博会、深化央地合作座谈会等活动,累计签约项目510个,签约总额4865.9亿元。千万元及以上项目利用内资3603.3亿元,同比增长21.1%。消费市场加快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全年各月累计增速均高于全国。交通运输总周转量增速连续12个月高于全国。快递业务量增长30%,增速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

  开展促消费活动500多场,发放政府消费券6亿元,带动消费120亿元。出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特色文化旅游实施方案,制定实施释放旅游消费潜力50条、加快发展边境特色旅游20条等措施,成功举办第五届旅发大会、第36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重大文旅活动,开展旅游业治理专项行动,夏季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两个“百日行动”成效显著。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哈尔滨机场旅客年吞吐量2080.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居东北地区之首,我省成为最热门冰雪旅游目的地,全年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5.1%和213.8%。

  四是科技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出台创新龙江建设意见和创新发展60条政策,省级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同比增长20%。支持揭榜挂帅项目榜单32个,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试运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由7家增加到12家,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获批,新增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行动,创建哈工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尔滨科技大市场投入运营,开展科技成果路演推介对接活动202场,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89项。深入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25家,增长22.9%。新当选两院院士2人,高校高级职称人才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全省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人数为近5年最好水平。实施“技能龙江行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4万人次,培养重点产业技能人才6万多人。

  五是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启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地方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稳步增长。制定《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措施,在全国首批开展个转企登记改革试点,落实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全省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260亿元,新登记企业增长14%。外商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投资经营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专项行动,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对标全国先进水平,一级指标实现零的突破、达到11个,二级指标增加45个、达到61个,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典型案例全国推广。数字政府建成46个应用平台,形成28项共性支撑能力,汇聚数据超过1700亿条,高效智慧便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施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在东北地区实现跨省异地电子缴税。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稳妥处置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省征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入驻金融机构26家。启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

  六是外贸外资较快增长。实施新时代促进高水平开放发展意见,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3%,其中出口增长39.4%,增速分别位居全国第6位和第3位。出台“买全俄卖全国、买全国卖全俄”实施方案,对俄进出口总额增长13.5%,其中对俄出口增长67.1%。稳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实施绥芬河口岸运力提升、黑河口岸大桥畅通、同江口岸设施升级行动,全省口岸货运量、进出境旅客人数分别增长17.5%和709.2%。黑瞎子岛公路口岸设置方案获批。跨境电商贸易额增长144.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4个百分点,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1家、增长68.5%。

  七是绿色发展优势持续巩固。聚焦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再创历史新高,松花江流域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超过80%,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年度整改任务,在国务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河湖长制工作连续4年获得国务院激励;全省土壤信息平台上线运行,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全省营造林129.45万亩,修复治理草原36.1万亩、退化湿地1万亩。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推进,黑河市、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小兴安岭—三江平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建设全面完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占电力总装机52.4%。

  八是民生保障扎实有力。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6%。实施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21条举措,城镇新增就业35.7万人,完成年度计划119.1%,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有调查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基本医保待遇水平稳步提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并按时足额发放。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城乡低保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小学、初中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补助标准分别由650元、850元提高到720元、940元,城乡中小学校生均取暖费补助标准由260元提高到370元,支持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职业教育改革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总数同比增长47.7%。开工改造棚户区、老旧小区、农村危房36.8万户(套),更新改造供热老旧管网549公里、燃气老化管网1305公里、供水管网670公里、污水管网1545公里。军民合力夺取抗洪抢险胜利,制定实施“1+32”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受灾地区电力、通信等服务功能恢复到灾前水平,损毁房屋、道路、水利恢复重建年度任务全部完成,确保群众温暖过冬。积极推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建设,哈尔滨成功申办第九届亚冬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2.3%和1.7%。森林草原防灭火实现“三个不发生”目标。食品安全工作连续6年在国务院食安委评议考核中获A级等次。在全国率先出台《黑龙江省调解条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九是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视察我省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T教Y,严格对标对表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思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狠抓落实,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政府各项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及舆论监督,建议提案办理满意率100%。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树立“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提升能力本领,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一批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加强廉政建设,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此外,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民族宗教、供销合作、统计审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史志、边境管理、地震气象、外事侨务等各项工作及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均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主席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省委科学决策、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省中央直属单位、驻省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黑龙江振兴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旧动能转换不快,高质量产业项目接续不足,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民生领域还有欠账,政府系统有的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能力作风仍需加强。我们将以积极有效的措施破解难题,用实干实绩回馈全省人民的期待。

  二、2024年工作总体要求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始终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始终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责任,建好建强“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快建设“六个龙江”、推进“八个振兴”,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复兴伟业作出龙江贡献。

  全省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粮食产量1500亿斤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以内,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以上。

  当前,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省自身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越是挑战严峻、任务艰巨,越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形势,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奋力实现预期目标。一是感恩奋进坚定信心。主席总书记高度重视黑龙江振兴发展,去年视察我省期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亲自为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把脉定向、指路领航,充分体现了对龙江人民的深情厚爱和亲切关怀,对龙江发展的殷切期望和信任重托,我们推进高质量振兴发展的动力更强。二是把握大势提振信心。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实施、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今年全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我们推进高质量振兴发展的宏观条件更好。三是抢抓机遇增强信心。党中央、国务院对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国家部委推出一系列配套举措,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我们推进高质量振兴发展的底气更足。四是鼓足干劲充满信心。全省上下在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经济恢复增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中经受锤炼考验,积累了发展基础,展现了良好精神风貌,3100万龙江人民对振兴发展的强烈意愿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决心,将汇聚成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我们推进高质量振兴发展的斗志更高。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着重把握四个原则。一是深化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内需协同发力,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牢牢把握黑龙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二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把握好“立”和“破”的时度效,打破落后发展方式、传统路径依赖,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是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点。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催生新产业,强化数字、创新、设计和政策赋能,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把新产业新动能转化为新增长点。四是增强工作精准性有效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扬优势固成效,补短板强弱项,抓改革谋创新,保安全增福祉,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靶向施策、精准滴灌,以改革创新攻克难点、畅通堵点,有效防范化解风险,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各位代表!

  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沿着主席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龙江就一定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三、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培育壮大具有龙江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实体经济根基,聚焦科技创新关键,锚定产业升级方向,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动产业全面振兴。

  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组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实施智能农机、页岩油、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攻关项目70项。打造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推进崖州湾等国家实验室区域基地和生物、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尽快落地建设。扎实推进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高水平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坚持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开展科技成果路演推介对接活动300次,转化科技成果600项。培育壮大科技型创新主体,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工程、临规企业科技赋能行动,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00家。深入落实人才振兴60条,优化实施省级人才支持计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持续推进龙江科技英才头雁、春雁支持计划。扎实开展“技能龙江行动”,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让人才“软实力”成为振兴发展的“强动力”。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示范引领,协同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促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建设省级智能工厂4个、数字化车间41个。推进哈尔滨市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聚焦“智改数转网联”重点领域争创国家级试点示范。实施千企技改专项行动,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20%。巩固提升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推进大庆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加快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发展。深入开展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江制造”高端品牌。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等产业,支持哈尔滨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物经济,依托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优势,推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合成生物等技术工程应用拓展,推进石药集团恩维生物制药等项目建设,打造哈兽研国际生物谷。聚焦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前瞻布局深空、深海、深地等未来产业,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培育壮大现代产业集群。对接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发挥央企产业发展主力军作用,创新央地合作模式,推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加力打造汽车、现代玉米精深加工、中高端食品等支柱型产业集群,航空航天、电力装备、关键基础材料等引领型产业集群,婴幼儿配方奶粉、石墨及精深加工、农机装备等特色型产业集群,支柱型、引领型、特色型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突破5600亿元、2300亿元、1000亿元。

  (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发展绿色农业为鲜明导向,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融合,主攻大面积提升粮食单产,打造更加稳固可靠坚实安全的“大粮仓”,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龙江力量、体现龙江担当。加快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高标准推进秸秆还田离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监管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治理和农田防护林更新修复一体化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1400万亩、治理侵蚀沟1.2万条、更新农田防护林5万亩。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育种联合攻关,支持“育繁推”种业企业做强做大,建好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突破1亿亩。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争创国家智慧农业引领区。高质量建设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加快农机升级换代。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推进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扩量提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7%,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实现4000亿元,增长9%以上。做强做大玉米、大豆、水稻等加工产业,推动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协同发展,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做优做大现代畜牧业,深入实施高端肉牛“百千工程”和奶业振兴计划,肉蛋奶产量稳定在930万吨以上。做精做优食用菌、冷水鱼、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开展冷水渔业振兴和设施农业提升行动,水产品产量达80万吨、设施农业播种面积达到50万亩。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冷链物流配套体系。统筹推进生产营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完善“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标准体系建设,开展“一线城市品牌行”产销对接,让更优、更绿、更香、更安全的优质农产品走出龙江、卖向全国、卖向全球。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抓好县域经济擂台赛,培育壮大产业园区和立县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县域经济扩量、提质、增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防止返贫致贫监测,落实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境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三)着力扩大内需。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推动消费扩容升级提质。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在汽车、百货、餐饮等领域发放政府消费券,举办系列促消费活动,扩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电商助企行动,发展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模式,促进商贸流通、电商平台深度融合。推动知名电商、头部平台在龙江扩仓增容,新增网上零售额超50亿元。加强消费领域执法监管,加大对虚假宣传、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加强文旅产业市场化运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智慧化赋能,不断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量。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夏季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两个“百日行动”,办好第十四届中俄文化大集、第六届旅发大会等文旅活动,发展旅游康养等产业,推动省内全域旅游发展,不断增强龙江特色文旅吸引力。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加快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筹办第九届亚冬会,冰雪季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收入超1500亿元,以冷资源撬动热经济。围绕旅游精品线路优化交通配置,构建公路铁路航空等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快旅慢游零换乘”。以星级饭店和星级民宿为示范引领,提升旅游住宿业服务品质。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更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健全完善旅游业监管、应急处置机制,深入实施“文旅体验官”“文旅安全官”制度。持续叫响“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品牌,更好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聚焦构建“4567”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推动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项目,建设省级重点产业项目1000个,力争新引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过50%。建设嘉泽中车储能电池制造等10个以上超百亿元产业大项目,推进大庆圣泉硬碳负极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打造5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开复工新能源装机规模1200万千瓦。谋划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推进粮食产能提升重大水利工程、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佳木斯至同江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哈尔滨都市圈环线等高速公路和亚布力至雪乡等旅游公路改造工程,推动哈尔滨机场二跑道工程竣工,加快推进亚布力机场前期工作。

  提高招商引资质效。围绕构建“4567”现代产业体系,谋划有吸引力竞争力产业项目,着力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产业链招商,引入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有针对性地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建链成群、建链集群。推进平台招商,用好进博会、投洽会等展会,办好中俄博览会(哈洽会)等重要展洽活动,加强深入推介对接,让更多参展商成为投资商。创新招商方式,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对接合作,深化龙粤、深哈对口合作,开展党政主要领导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提高招商精准性有效性。强化园区招商,推进经开区、高新区、自贸区等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聚焦重点国别和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等领域,积极服务外资企业加快发展。完善招商考核机制,紧盯招商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投资完成率、竣工投产率,以项目落地、投产达产为考核重点,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激励形成项目为王、实干为要、招商引资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以招商引资的好项目大项目推动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办法解决发展中难题,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破瓶颈、塑优势、促发展。

  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振兴专项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好发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农垦、森工、龙煤三大集团改革,推进北大荒“三大一航母”建设,加快森工“数字林业”“智慧林业”建设,推动龙煤集团加快建成区域一流企业,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落实民营经济支持政策,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培育壮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开展“政商沙龙”和企业包联等活动,做到政企互动“亲清有为”。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对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给予表彰激励。

  推进财税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重点规范市与区收入划分、明晰市与区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市对区转移支付制度。优化省以下财力分配,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格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积极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持续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落实农信社、城商行深化改革方案,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深化农村改革。稳慎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抓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以“数跑龙江”为统领,打造办事环节最简、办事材料最少、办事时限最短、办事费用最小、便利度最优、满意度最高的“六最”特色营商品牌。全面对标对表世界银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建设,推动更多“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实涉企服务“一网通享”“民意速办”机制,促进企业和群众诉求有效解决。全面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对企业和群众诉求,不为不办找理由,多为能办想办法,切实做到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五)扩大高水平开放合作。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进对俄贸易提质增效。实施“买全俄卖全国、买全国卖全俄”方案,加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俄油、俄气、俄粮等大宗商品进口。提升大宗商品落地加工能力,打造农业、水产品、木材、煤炭、石化等跨境产业链。推动哈尔滨、绥芬河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带动重点沿边城市跨境电商发展。

  提升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深度对接RCEP等区域合作,扩大合作领域和经贸规模。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推动与日韩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领域合作。扩大与东盟在先进制造、农业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合作,加强与澳新在畜牧业、现代农业、乳制品等领域合作。巩固欧盟、美国等传统贸易市场,拓展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贸易市场。

  持续提升口岸效能。深入实施绥芬河口岸运力提升、同江铁路口岸设施升级、黑河公路口岸大桥畅通行动。完善口岸功能,统筹推进边境口岸申建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粮食和肉类、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加快黑瞎子岛公路口岸、黑河国际步行口岸建设。推进智慧海关与智慧口岸建设有机融合,深化黑龙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地方特色应用项目建设。高质量建设哈尔滨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国际物流集散枢纽。

  创新发展开放平台。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哈尔滨、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黑瞎子岛中俄国际合作示范区,稳步实施开发区能级提升行动,推进绥芬河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互贸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产业园区。

  (六)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龙江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蓝天、净土、碧水保卫战,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加大散煤污染治理力度,推动清洁取暖试点城市项目建设。强化减排控排和截污治污措施,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抓好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加强畜禽粪污治理。高质量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年度任务。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三北”防护林六期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草原修复治理11万亩、退化湿地修复2000亩,着力打造林长制北方样板。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协同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实施煤电机组节能降耗、供热、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提高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强化重点企业用能管理,杜绝“两高一低”项目上马。推进森工集团碳汇交易试点,深化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和碳汇总量测算工作,培育碳汇项目,促进生态产品溢价增值。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统筹推进就业动能培育、技能提升、服务升级、权益保障等专项计划,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确保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和基金缺口分担机制。深入推进基本医保参保扩面,加强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从严查处欺诈骗保等违法违规行为。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水平。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优化布局,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调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集聚融合发展,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振兴龙江”边境地区专项招生就业计划。

  推动卫生健康养老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龙江行动,加强以基层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为乡镇卫生院补充招聘300名医学毕业生。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托育服务健康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总数达到11.7万个。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发展银发经济,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增强老年人基本民生保障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严把质量关,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加快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保障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万户以上、燃气老旧管网800公里、供热老旧管网500公里,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管网补短板攻坚三年行动,扩大智慧供热面积。积极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高标准完成水利、道路等水毁设施建设任务,整体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推进平安黑龙江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涉黑涉恶等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国防动员高质量发展,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加快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地方属地责任,把安全生产措施、责任落实到生产经营单位和一线操作岗位、传递到基层末梢,常态化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强化重大风险管控,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八)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锤炼“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求真务实”优良作风,提高政府履职能力、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对“两个确立”的深刻领悟转化为“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心领神会,对“国之大者”领悟到位,当好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和省委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

  严格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行政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职尽责、行使权力、承担责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协调关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强化行政复议实质化解行政争议效能,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察监督、社会及舆论监督。

  持续推进能力作风建设。提高创造性执行效能,建设创新、服务型政府,积极谋划好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做到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切实转变作风,严格落实“五细”要求,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增强能力本领,提高谋划发展、推动落实、破解难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政府系统要精打细算真正过紧日子,切实把宝贵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效果来。

  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建设勤廉政府,严格防范金融、国企、能源、医药、粮食购销等领域廉政风险隐患,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压缩权力寻租空间,用制度刚性防止权力任性。

  各位代表!

  实干铸就伟业,奋斗创造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忠诚担当、真抓实干,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龙江新的更大贡献!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3日在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省长许昆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江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让全省人民备受鼓舞的是,主席总书记年初在江苏全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7月、12月两次亲临江苏考察,三次对江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江苏发展每到关键时期、每逢重要节点,总书记都亲自为我们把脉定向、指路引航,总书记的巨大关怀进一步激发了全省上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引领我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

  一年来,我们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以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安排,牢牢把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全省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内生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进一步巩固,对全国发展大局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上展现了新担当新作为。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万亿元、增长5.8%。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增至5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30亿元、增长7.3%。粮食总产量759.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5.25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保持全国首位。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1.3%和49.9%,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2%。

  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2%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1件、连续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我省太湖实验室牵头研发的“奋斗者”号完成极限深潜,高效率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新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1万家,人才总量超1560万人。

  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新改善。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2.4%,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太湖连续16年安全度夏,水质藻情为16年来最好水平。PM_2.5浓度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9.6%左右。

  增进民生福祉彰显新成效。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32万元和3.05万元、增长5%和7%,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7∶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居全国第一,普通高中录取人数为近十年新高。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国第一。全省社会文明程度指数保持在90以上。13类55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年度目标。

  安全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新冠疫情防控较短时间内实现平稳转段,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在前几年连续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又分别下降13.2%和11.2%,高风险金融机构保持动态“清零”,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8%,人民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9%以上。

  过去这一年是本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制定实施八个“行动方案”和两组“若干措施”,实干担当,出实招、见实效,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按月调度、按季推进经济运行,年初在全国较早推出“42条”政策举措,8月出台“28条”增量措施,相继制定一系列加力提效的专项政策。多措并举为企业减负纾困,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2000亿元。持续开展“苏新消费”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文旅市场强劲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7000亿元。出台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18条政策措施,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4.1%,其中制造业贷款连续3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电力保供有力有序。这一年,全省经济运行“平开中高后稳”,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交出了一份鼓舞人心的成绩单。

  (二)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出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实施加强基础研究行动,统筹推进89项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和8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苏州实验室总部基地开工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建立连云港中心,新获批建设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累计已有31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获批组建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新增境内上市公司58家,首发融资规模587.4亿元,均居全国第一。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分别达110家、43家,保持全国第一。实施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逐群逐链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出台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指导意见,研究并组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4%左右。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新增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家,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12家、示范车间501个,全国首批300家5G工厂中江苏有97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9年全国第一,江苏制造正加快实现“数智蝶变”。

  (三)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牵头实施8个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项目,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增24项制度创新成果。持续强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出台支持海洋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南北共建省级园区达8家,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沪宁沿江高铁开通运营,潍宿铁路江苏段、上元门铁路过江通道开工建设,高铁里程超过2500公里、居全国前列;京沪高速公路新沂至江都段“四改八”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10座在建过江通道稳步推进;加快打造水运江苏,京杭运河苏南段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宿连航道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连云港4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投运。出台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行动方案,制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政策措施。统筹抓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推广,新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改造提升207万亩,改造大中型灌区34处,粮食生产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064公里,完成农村改厕67.8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1%,建设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59个,新建农村生态河道6000公里。实施跨省援助项目1548个,续写了新时代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山海情”。

  (四)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毫不动摇抓好长江大保护,持续深化污染治理“4+1”工程,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完成重点治气工程1.6万余项,排污口排查整治取得扎实成效,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持续加强。扎实推动太湖流域控源减污、减磷控氮,建成生态清淤智能装备平台,湖体总磷、总氮浓度分别下降14.5%和14.3%。出台碳达峰专项实施方案,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36.4%,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地区和园区3个。大力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累计入选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4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9个,均居全国第一,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增至3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增至10个,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4年获评优秀等级,美丽江苏更加可触可感可享。

  (五)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出台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行动方案,立足新起点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全省比重达42.9%。首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两岸企业家峰会10周年年会在江苏举办,主席主席亲自向论坛、年会都致了贺信。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达49.7%,跨境电商出口增长12.3%,“新三样”出口规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证出口货值均居全国第一。开展“走进跨国公司总部”行动,制造业外资、高技术产业外资和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规模均居全国前列。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实现“八连冠”。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财税、投融资等改革,在全国率先推动国有和集体混合权属不动产登记发证、率先开展用地用林合并审批试点,系统谋划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5家省属贸易企业重组整合。编制实施国家营商环境试点和自主改革事项“两张清单”79项改革举措,连续5年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经营主体总数超过1452万户。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各类经营主体信心持续提振、活力不断增强。

  (六)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出台稳就业20条新举措,城镇调查失业率4.6%。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4%。强化“一老一幼”服务保障,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超4万户,新增托位数超3万个。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8.5%以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遴选建设16家高水平医院,推动16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结对帮扶苏北5家市级医院、15家县级医院。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67所、普通高中40所,1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率先进入部省共建行列。推行房票安置政策,全年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18.85万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50.2万户,新改善农房超10万户,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3.7万个,保交楼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制定实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行动方案,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系列规划,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一系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再创佳绩。加快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江苏健儿在杭州亚运会获得30金的优异成绩。着力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动“五社联动”机制创新试点,积极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严打严防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再上新台阶。

  过去一年,我们承办了第五届中美友城大会,主席主席亲自致信。我们成功举办20XX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第二届中国—太平洋岛国农渔业部长会议等国家级涉外活动,接待48批重要外宾来访,组团赴海外重点合作国家和地区对接交流,国际友好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为全力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江苏贡献。

  过去一年,全省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加快发展,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对台事务、港澳、侨务、参事馆员、哲学社会科学、党史、档案、地方志等工作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人民防空等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我们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T教Y,深刻领悟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关于“以学促干”的重要论述,坚决做到以学铸魂强忠诚、以学增智强本领、以学正风强宗旨、以学促干强担当。我们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和舆论监督,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608件、省政协提案775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5项,完成重要文件合法性审查193件。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全省上下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主席总书记领航掌舵和深切关怀,在于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直接领导、科学决策、统筹调度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勠力同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关心和支持江苏改革发展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国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消费恢复还不平衡,外贸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一些行业和经营主体仍比较困难,企业投资意愿还有待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还需付出更大努力,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仍然较大,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一些堵点断点;基本公共服务还有短板;一些领域风险隐患有待进一步化解;政府服务和作风建设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一定高度重视,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在知重负重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二、202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主席总书记对江苏提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这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对江苏的厚爱重托。“走在前、做示范”就是要对标先进、勇争一流,为全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表率;就是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路径;就是要面向国际、树好形象,以江苏的高质量发展成效充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综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总体上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从世界看,经济形势依然低迷,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依然较多,同时国际市场需求稳步恢复,一些积极因素正在积累。从我国看,当前仍处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过程中,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国家层面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从江苏看,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诸多优势,正面临着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重大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产业升级机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开放创新机遇,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继续走在前列。我们要善于在顺应宏观环境变化中趋利避害、攻坚克难,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沿着主席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发进取、奋勇前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主席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全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不断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确定以上目标,贯彻了中央“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重大要求,考虑了当前发展形势和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需要,体现了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导向,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全力以赴争取更好结果。

  做好今年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确保主席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江苏落地见效。一是突出“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这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行动指南。要推动“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细化实化,在经济发展中真正挑起大梁,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枢纽作用、支撑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二是突出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这是谋划推动工作必须坚持的新时代硬道理。要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率先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三是突出人民至上价值取向,这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深入践行的根本宗旨。要始终把民生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通过做大“蛋糕”增进人民福祉,通过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赢得群众信赖,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突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遵循的重要原则。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把“稳”作为大局和基础、把“进”作为方向和动力,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五是突出统筹协调重要方法,这是正确处理发展中重大关系必须一以贯之的工作要求。要强化系统观念,更好把握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更好统筹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

  各位代表,江苏承载着总书记的嘱托、人民的期待。我们坚信,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8500万勤劳智慧的江苏人民团结奋斗,一定能够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交出让总书记和党中央放心、让全省人民满意的新时代答卷!

  三、2024年重点工作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锚定目标、奋发进取,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以扎扎实实的举措、踏踏实实的作风,推动全省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一)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积极扩内需稳外需,多措并举为经济恢复注入新的动力。着力优化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协同、政策储备、政策评估,延续实施支持先进制造业、小微企业发展等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谋划出台新型工业化、外商投资、民间投资等方面专项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技术改造等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投放力度,深化数字人民币省域试点。确保能源电力稳定供应。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积极培育大型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和垂直领域优势电商平台企业,更好发挥平台经济在促进消费、活跃市场中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体育休闲消费,加大文化旅游消费新业态培育和推广力度,打造更多国货“潮品”和全新消费场景。深入拓展“苏新消费”系列活动,提振大宗消费,促进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一城一策”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更好支持刚性住房需求,有效引导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高品质住宅规划建设,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强重点项目统筹落实和要素保障,突出抓好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投资项目和450个省重大项目。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体系化推进5G、千兆光网规模部署,支持苏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加快智能算力、边缘计算等算力设施布局。稳妥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扎实推动城市地下管网、新市民和农民工保障性住房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着力巩固外贸基本盘。深入开展“江苏优品行全球”行动,进一步加强同美欧日韩经贸往来,积极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开拓全球经贸合作新空间。实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积极布局海外仓。用好出口信保、“苏贸贷”等政策工具,大力支持“新三样”、液化天然气动力船等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产品出口。推动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分拨中心,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优质消费品等进口,让江苏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更加繁荣的市场。

  (二)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高标准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创新策源地作用,持续推进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力推进高校校地共建,促进更多职业院校进入第二轮国家“双高计划”,组织开展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让江苏学子共享人生出彩的逐梦机会。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矩阵。全方位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支持紫金山实验室承担移动信息网络等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太湖和钟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设云龙湖实验室,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江苏,高水平建设运行省实验室联盟。推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引领性发展,加强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围绕新领域新赛道部署40项科技重大攻关、80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健全技术转移体系,推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经验,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开放式社会创新模式,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力量和优势资源,努力培育更多科技之花、产业之果。深入实施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推进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等基础科学中心和基础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应用基础研究特区,遴选顶尖科学家领衔担纲重大科研项目,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企业出题机制,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牵头开展重大任务协同攻关,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5.5万家,建设聚焦“硬科技”的标杆孵化器。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深化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优化“苏科贷”“人才贷”等金融产品服务,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打造海纳百川、近悦远来的一流人才生态。实施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行动,建好用好产业人才地图,加快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培育聚集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竞相涌现、各尽其才。

  (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标准建设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着力构建新型电力装备等世界一流、高端装备等国际先进、航空航天等全国领先的集群方阵。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开展省级融合集群试点,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坚持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围绕前沿技术、示范企业、科创园区、应用场景、标准规范等展开部署,开辟未来网络、量子、生命科学、氢能和新型储能、深海深地空天等产业新赛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力争在前沿新材料、高端芯片、重载机器人、关键装备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推动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争创一批国家级制造业领航企业,力争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新创一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立重点产业链标准体系,积极争创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更大力度发展数字经济。以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积极构建特色化行业大模型,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强化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打造智能制造示范标杆,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启动实施全覆盖。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331”工程,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培育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建设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

  (四)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加快展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100万亩以上、产量750亿斤左右。保障“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打造一批省级重点链和市域、县域特色链,力争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实施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推进种业振兴,加快建设南京国家农高区、农创中心等重大农业科创平台。开展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大力发展项目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绿色农业。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全面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高质量编制实施村庄规划,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农房改善,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00个。加强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队伍建设,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加强基层协商,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持续深化农村改革。认真落实中央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

  (五)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进一步提升发展整体性、协调性。联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建好用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推动沿海港口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枢纽融合发展,更高水平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认真落实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创新、绿色现代航运等先行段示范段。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积极打造南京都市圈、淮海经济区、苏锡常都市圈,深入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加强南北结对帮扶和产业链合作,高质量建设南北共建园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深化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培育壮大十大海洋产业链。做好全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工作。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打造10个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地区,深化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生命线安全等工程,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全域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更好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开工建设南京北站枢纽等项目,争取开工建设盐泰锡常宜铁路,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宁淮城际铁路、海太长江隧道、常泰长江大桥等在建项目,建成沪苏湖铁路江苏段、龙潭长江大桥等工程,加快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三期前期工作和淮安涟水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支持无锡硕放机场等枢纽节点进一步做强。协同推进二级航道网、现代水网建设,加快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吴淞江整治工程,全面开工京杭运河苏南段“三改二”工程,建设通港达园专支线航道,打造汇通江淮、畅达黄海的现代化水运体系。

  (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和法治文化惠民行动,推进“书香江苏”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促进“百千万”工程和“双千计划”“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南京博物院新馆和省科技馆、社科馆、文学馆。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力度。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办好中国昆剧、紫金文化艺术节和戏曲百戏等系列文化活动,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传世之作,形成“群峰耸立、百花竞秀”的生动局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等工程,做好地方志工作,保护运用好文物、古籍、非遗,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等项目,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深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和科技、旅游、体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大文旅资源境内外推介力度,进一步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的中国故事。

  (七)努力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大力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认真落实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促进中欧班列、洲际客货运航线扩面提效。提升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柬埔寨西港特区、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载体功能。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主动适应国际绿色贸易规则,积极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前瞻开展碳足迹认证和绿电溯源等工作,鼓励发展绿色贸易。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培育壮大数字贸易载体和主体,打造数字贸易新增长点。促进市场采购、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健康发展。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助力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顺畅切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内外贸并重的领跑企业。开展“跨国公司江苏行”系列活动,积极引进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制造业外资。深入实施《江苏省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条例》,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积极发展外资总部经济,支持外资在江苏设立研发中心。强化高端平台建设。以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支持南京江北新区提升发展能级,推动各类开放平台转型升级、创新提升。扎实开展江苏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三年行动,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制定实施新一轮制度型开放任务清单。持续加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大力支持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落实落细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打造“一企来办”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省级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审批权下放。健全政府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实打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优化涉外服务,便利跨境商务人员往来,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研究落实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措施。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入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各项政策举措,增强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培育一批标杆民营企业,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和“个转企”改革试点,让江苏成为民营经济兴业发展的热土。

  (八)加快建设美丽江苏。深入贯彻主席生态文明思想,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扎实开展长江大保护。加快构建长江水生态考核评估体系,持续推进长江水生态系统修复,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干流通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等专项行动,确保长江江苏段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加快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加强上游洮滆片区治理,突出抓好湖西地区入湖河流和涉磷企业整治,推进污水收集处理、底泥清淤等工程,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抓好洪泽湖、骆马湖等重要湖泊的保护和治理,加大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建立全过程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大力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扎实抓好新污染物治理。深入实施噪声治理等专项行动。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等市场化交易,创新发展碳市场、绿电市场。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增效,探索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稳步发展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支持沿海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生态环境安全与应急管理“强基提能”,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山水工程”,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守护万物共生的美丽家园。

  (九)更大力度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着力稳就业促增收。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加快完善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进一步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加快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人群,实施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做好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抓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为人民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深入开展健康江苏建设。加强高水平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妇幼保健院建设,建立公立医院运营保障机制,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深入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惠民工程,做好巴黎奥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工作。健全“苏适养老”服务体系,加强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助餐覆盖率和服务水平,深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支持发展康养产业、银发经济。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今年我们安排了12类55件民生实事,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坚决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好。

  (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促进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提高金融监管效能,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支持盘活存量土地,有力有序有效消化存量商品房,做好保交楼工作。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积极化解存量。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提升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效能。更高水平建设平安江苏和法治江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深入实施“精网微格”提升工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提高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深化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打击治理。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两个责任”。提升民族宗教事务现代化治理能力。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

  新的一年,我们将一如既往支持军队现代化建设,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创新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着力抓好退役军人管理保障、人民防空和军事设施保护等工作,全面提升双拥工作水平,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政府工作唯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加快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使命。我们将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不懈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主T教Y成果,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当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我们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时刻牢记人民政府前面的“人民”这两个字,多为群众办实事、多为企业助把力、多为发展想办法,以公务人员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力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擦亮江苏富民亲商的“金字招牌”。我们将坚持推进依法行政和科学决策,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法治思想,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理念,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司法、社会和舆论监督,切实强化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行政执法监督,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使政府所有工作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我们将大力弘扬担当作为的作风,把“重实践”的要求落到实处,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开展“四下基层”,做到察实情有“准度”、抓工作有“力度”、惠民生有“温度”。加快完善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坚决整治拈轻怕重、躺平甩锅、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现象,进一步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我们将持续深化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在全党开展一次集中性纪律教育”的要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具体办法,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习惯“过紧日子”作为基本要求和必守原则,深化零基预算管理,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控一般性支出,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蓝图催人奋进,目标鼓舞人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领导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江苏新的更大贡献!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3日在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浙江省省长王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大事要事喜事多,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举办之年,特别是主席总书记再次亲临浙江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新使命,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我们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圆满完成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筹办任务,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我们全面贯彻主席总书记“简约、安全、精彩”的重要指示,举全省之力筹办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杭州市以最高标准履行主办职责,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等5个城市以主办姿态扛起协办责任,其他城市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向世界奉献了一场“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

  ——精心雕琢打磨开闭幕式、火炬传递等重大活动,彰显了“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独特韵味。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将传统文化、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数字技术完美融合,演绎了四场美轮美奂、惊艳世界的开闭幕式,塑造了“薪火相传”的火炬接力图景,打造了精彩瞬间,留下了永恒经典。

  ——深入践行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打造了“绿色亚运”、“智能亚运”靓丽金名片。坚持科技引领、绿色优先、节俭办赛,充分发挥我省数字经济先发优势,首创“数字火炬手”、“数字人”点火等场景应用,打造了首届碳中和亚运会和首个大型“无废”赛事。

  ——强化“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坚持以赛兴城、办赛惠民,全省域开展城市品质、城市治理、城市文明三大提升行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素质不断提升,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实现了成功办赛与城市发展“双丰收”。

  ——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各项赛事圆满顺畅举行,展现了高效服务、专业办赛的一流水准。坚持“严、精、细、实”工作标准,扎实做好安全保障、竞赛组织、宾客接待、亚运村管理、交通抵离、餐饮医疗、气象电力等全链条全环节服务,实现了“零事故”、“零纰漏”、“零延误”,得到了各国运动员和宾客的一致好评。

  ——全面用好亚运这一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了中国力量。坚持胸怀全局、服务大局,以亚运之窗向世界展示了“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发生的精彩蝶变,展示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展示了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广泛汇聚各方力量,激发了团结协作、昂扬奋进的精气神。坚持全省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广大干部群众倾情投入,3.76万名志愿者无私奉献,亚运宣传出新出彩,浙江体育健儿夺得了51枚亚运金牌和53枚亚残运金牌,均居全国首位,进一步激发了全省人民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奋斗干劲。

  回顾8年筹办历程,无数人为之默默奉献,许多事让人感动至深。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所有为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付出心血、智慧和汗水的参与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面对多重挑战叠加的严峻考验,我们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主动应变、精准施策、务实进取,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以三个“一号工程”为总牵引,启动实施“十项重大工程”,有力推动经济稳进向好、社会安定有序,充分展示了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使命担当。

  一是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全面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8%,出口增长3.9%,实际使用外资增长4.8%,其中制造业使用外资增长8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2%、7.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3%,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6%,均好于预期目标。

  二是“8+4”经济政策体系精准高效,有力发挥了引导保障作用。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通过大力度整合优化提升,构建“8+4”经济政策体系,安排省级财政资金1006.8亿元,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市场经营主体减负3300亿元以上,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4.2%,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31%。积极争取和用好国家政策,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占全国份额7%;推动351个项目纳入国家用地保障范围,保障重大项目用能指标3793万吨标准煤。

  三是“千项万亿”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有力支撑了扩大有效投资。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启动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1244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976亿元。嘉兴鱼腥脑航道、白鹤滩输浙特高压直流工程、金甬铁路、晶科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投产,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基地、甬舟铁路、六横公路大桥、浙石化高端新材料、杭州富芯集成电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镇海绿色石化基地二期、中芯绍兴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四是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有力促进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牵引,启动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7%、6.3%,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75%以上。启动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7%。加强企业梯队建设,新增上市公司6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4家。海康威视获我省首个制造业领域中国质量奖。

  五是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高效贯通协同,有力推动了创新型省份建设。启动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出台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普通高校高质量发展、实施普通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等3个文件,高教强省建设全面加速,嘉兴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成功更名为大学,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15%,首家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9家,新增自主培养两院院士3名,遴选顶尖人才36名,新引进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535名、国家级青年人才523名,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4位。

  六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激发了发展活力。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为牵引,全面推广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着力巩固改革开放先行先发优势。制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2条政策,市场经营主体达1034万户、增长9.6%。统筹打好外经贸“稳拓调”组合拳,出口规模跃居全国第2位、占全国份额达15%。制造业招引外资实现重大突破,荣盛石化、零跑汽车等项目获得国际行业巨头战略性投资。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率先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成功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启动实施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建设工程,宁波舟山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超13.2亿吨、3530万标箱,增长4.9%和5.9%,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提升到全球第9位,“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行2380列、增长4.9%。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等合作载体,基本建成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

  七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有力增进了民生福祉。启动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292个,建设高标准农田85.3万亩。支持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山区26县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启动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高质量完成教育助学、医疗卫生、养老帮困、就业创业等十方面56项31569个民生实事项目。启动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工程,新增电力装机1198万千瓦,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3%以上,国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97.5%,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25.9微克/立方米,“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八是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有力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成功举办首届“良渚论坛”,“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录藏品突破1.2万件(套),之江文化中心建成开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启动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积极培育数字影视、网络直播等文化新业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7%,旅游收入增长16%。

  九是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有力巩固了安全发展基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超常规力度推进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率先开展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1.3%、10.2%。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干部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诉求类信访量下降3.7%。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五类恶性案件发案数下降14.7%,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9.4%。

  过去一年,国防动员、人防海防、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对口支援合作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外事侨务、港澳台、史志档案、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气象地震等工作迈出新步伐,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红十字会、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实现新进步。

  过去一年,我们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主T教Y,扎实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深化“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化廉洁政府建设,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

  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驻浙单位、驻浙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向关心支持浙江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标新定位新使命,破解高质量发展“成长的烦恼”,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对我省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带来一系列重大考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够强,部分领域面临“卡脖子”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够高,部分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还需持续发力;有效需求不足,民间投资活力不够强,消费热点和爆款缺乏;民生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有待提升;经济金融、房地产、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同时,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服务意识、担当精神、工作作风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将直面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二、2024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2024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定位新使命,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以三个“一号工程”为总牵引,深入实施“十项重大工程”,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国大局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重点抓好10方面工作:

  (一)聚焦聚力提升政策引导保障成效。准确把握政策取向,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实效性。

  迭代升级“8+4”经济政策体系。优化8个政策包和4张要素保障清单,安排省级财政资金1023.6亿元,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落实惠企政策,为市场经营主体减负2500亿元以上。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一般性支出,大幅压减论坛、展会、节庆等活动,把更多财力用在帮企业、促发展、惠民生上。

  积极争取和用好国家政策。统筹做好项目甄选、申报等工作,积极争取并高效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充分发挥其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拉动作用;争取100个以上项目纳入国家用地保障范围,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能耗单列清单。

  发挥“4+1”专项基金撬动作用。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完成专项基金组建和运行机制建设,出台尽职免责细则,完善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投资风险防控体系,年度计划投资2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00亿元,并扩大省科创母基金规模。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催生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成长企业。

  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切实提升服务理念、能力和质效,力争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加快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各类金融改革试点,提升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金融强省。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识别、预警、处置体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聚焦聚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平稳增长。

  持之以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安排“千项万亿”重大项目100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1万亿元以上。提高项目建设效率,确保中鸿新材料、甘电入浙、金七门核电等新建项目10月底前全部开工,瑞浦兰钧新能源、金塘新材料等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统筹推进招大引强和增资扩产,进一步扩大产业投资、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民间投资较快增长。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及时打通审批、供地、融资等堵点卡点,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扩大产业投资、参与基础设施投资,让社会资本真正“有得投、放心投、投得好”。

  多措并举扩大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银发经济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擦亮“浙里来消费”品牌,举办好系列促消费活动。

  (三)聚焦聚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牵引,大力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做优做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软件等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工业“智改数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5%。完善数据基础设施体系和制度体系,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安全高效流通利用。优化平台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促进制造业集群式、高端化发展。优化全省产业布局,加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建设,着力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和专业化特色小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支持杭州、宁波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企业、领航企业、“链主”企业培育,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增“雄鹰”企业30家、上市公司50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以上。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支持传统产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000项以上,推动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五金制品等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支持丝绸、茶叶、黄酒、青瓷、木雕、中药材等历史经典产业塑造新辉煌。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紧密对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壮大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科技服务、法律会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新增服务业领军企业200家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60家。

  (四)聚焦聚力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战略科技力量。支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策源地,牵引带动省内各类科创走廊提高创新强度和质效。探索推行“大兵团”作战模式,实施“双尖双领+X”重大科技项目400项以上。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三首”产品推广应用等政策,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新增科技领军企业1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新建省级创新联合体10家以上。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整体性跃升。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湖大学建设高水平新型大学,支持省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加快构建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实施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进一步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支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筹建工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支持一批学校和专业跻身国家新一轮高职“双高计划”。

  加大人才招引培育力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新遴选顶尖人才40名以上、省引才计划专家500名以上、省培养计划专家600名以上,力争新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500名以上,培养卓越工程师500名以上,新增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5个以上,新增技能人才40万名以上。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构建政策制定、预算编制、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数据共享等协同机制,促进科创平台、高等院校、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紧密对接,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创造能力和转化效率。

  (五)聚焦聚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为牵引,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建设,进一步提升开放能级和水平。

  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支持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投资、贸易、金融、科技、数据等重点领域,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贸易投资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

  千方百计稳外贸优外资。继续打好“稳拓调”组合拳,深入推进“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培育发展海外仓、数字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确保出口占全国份额基本稳定。以超常规力度招引“大好高”和专精特新外资项目,力争实际使用外资200亿美元以上,其中制造业外资占比超过29%。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编制沿海港口布局规划、集装箱码头发展专项规划,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现代化内河航运示范省建设,力争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4%以上。全面落实启运港退税等政策,积极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交易、海事法律等高端港航服务业,增强港口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宁波舟山港重大集疏运工程、长三角航空货运枢纽、长三角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宁波枢纽、通苏嘉甬铁路等项目,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高标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推动数字长三角、“轨道上的长三角”等建设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优化境外经贸合作布局,扩大中间品贸易,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高质量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重要展会。纵深推进义甬舟、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

  高水平建设海洋强省。围绕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国家海洋清洁能源基地、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实施临港化工延链、清洁能源聚变、船舶海工振兴等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发挥甬舟海洋经济核心区引领功能,加快建设环杭州湾、温台沿海等现代产业带,推动海洋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六)聚焦聚力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加强法治化服务保障,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

  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深化数字政府建设,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85%以上。规范提升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企业投资项目领域审批中介事项清单压缩至50项以内。推动全过程公正高效集成监管,双随机抽查事项覆盖率达100%。推进融资金融服务线上化、科技化,努力实现“一次不跑、又快又好”。

  推动民营经济32条政策精准落地。围绕促进“两个健康”,全面落实“3个70%”、“3张项目清单”、“7个不准”以及政府无拖欠款、浙江无欠薪等举措,建立定期检查评估、动态调整优化机制。推动政商交往正面、负面和倡导清单落地落细,积极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建立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及时回应和解决民营企业的呼声和诉求,让民营企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高质量举办第七届世界浙商大会。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化强港改革,进一步完善港口管理体制、投融资机制、“四港”联动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大宗商品储备管理体系和贸易投资制度,积极争取新一轮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深化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实施国资国企改革攻坚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七)聚焦聚力缩小“三大差距”。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持续推进“扩中提低”,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唱好杭甬“双城记”,提升四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能级。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重大项目500个左右,支持县城做大特色产业、做强支柱产业,进一步增强连接城市、辐射乡村的功能。

  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乡村覆盖率达40%以上。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创意农业,建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100条。深化“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协同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00个,建设高标准农田78万亩以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 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下降。

  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布局,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一县一策”、“一业一策”支持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支持浙西南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加快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完善山海协作工作体系,滚动推进产业合作项目300个,派遣科技特派员2000人次以上。

  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坚持城乡一体、均衡可及,更好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推进“幼有善育”,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进“学有优教”,扩大公办幼儿园资源供给,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深化“县中崛起”工程,整合优化山区海岛县教育资源,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推进“劳有所得”,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效,做好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工作。推进“病有良医”,高标准建设省市县乡村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扎实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含大病保险)比例职工达85%、城乡居民达69%。推进“老有康养”,加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和多功能融合场景建设,推进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推行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康养联合体镇街覆盖率达70%。推进“住有宜居”,积极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推进“弱有众扶”,健全社会救助和慈善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全省年人均低保标准达到13200元以上。支持舟山等地开展全域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

  (八)聚焦聚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省域探索。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精心办好“良渚论坛”,深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积极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促进文物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活态传承,更好地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实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加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宣传展示,推进新时代文艺精品攀峰行动,支持浙派工艺美术创新发展。丰富“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内涵,提高农村文化礼堂利用效率。办好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做好后亚运文章,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

  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四条诗路文化带、之江文化产业带、良渚文化大走廊和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发展大视听产业,积极培育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打造千万级核心大景区30个,文旅产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全域文明建设行动、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人文素养提升计划,深化“书香浙江”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擦亮“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品牌。

  (九)聚焦聚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工程,深化美丽浙江建设,让绿色成为浙江最动人的色彩。

  扎实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统筹推进电源、电网、储能、天然气管网等现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工电源项目装机2600万千瓦,其中绿电装机占比85%;新投产电源项目装机1200万千瓦。加强能源供需运行调度,做到有能可用、应保尽保。深化电力、天然气体制改革,完善绿电交易机制。

  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统筹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确保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不高于25微克/立方米,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加强噪声污染治理,推进“宁静小区”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支持省级以上园区开展新一轮循环化改造,建设一批低(零)碳园区、工厂、农场。

  (十)聚焦聚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浙江法治浙江。高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法治服务高质量发展。

  全面加强安全生产。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常态化排查整治各领域各行业风险隐患,全力遏重大、降较大、提本质。推进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做到群防群治、标本兼治。

  切实提升防灾减灾水平。深入实施防汛防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抓好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防治工作,增强应急救援、全灾种保障和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巩固拓展“后陈经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信访工作法治化,迭代提升“141”基层治理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城乡安宁、群众安乐、社会和谐。创新落实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机制。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推进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政府立法,深化县乡行政合法性审查改革、“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规范行政决策程序、行政执法行为,提升政府工作人员法治素养,把厉行法治的要求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我们继续以群众普遍有感有得为衡量标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高质量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

  1、医疗卫生。为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为全省重点人群免费开展结直肠癌筛查,2024年重点筛查60岁以上人群。在公共场所新增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1万台、对应培训5万人以上。实行全省医保参保人员一地签约、全省共享基层门诊签约报销比例。省内异地结算定点医院开通率达100%。

  2、教育助学。持有居住证的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90%以上。开工建设高校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208个。实施中小学校“示范食堂”建设行动,2024年完成1000家以上。

  3、养老帮困。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24年新增参保人数2000万人以上。

  4、关爱儿童。为全省所有适龄女生免费接种二价HPV疫苗,2024年重点为13—14岁女生接种。加强孤独症儿童医疗康复救治,孤独症门诊治疗享受住院医疗保障水平。

  5、就业创业。新增残疾人就业1万人以上。为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发见习岗位5万个以上。培养持证数字高技能人才3万人以上。

  6、城乡宜居。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50个、4200栋。2024—2025年对全省所有未达标单村水站进行改造,其中2024年完成2000座以上。新(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00个以上。完成幸福河湖农村水系整治2000公里以上。新(改)建城市地下管网2200公里以上,其中燃气管网1100公里、供水管网300公里、生活污水管网400公里、雨水管网400公里。

  7、交通出行。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新增铁路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84公里。实施水路客(货)运设施改造提升项目110个。新建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2万个以上,其中农村1万个以上。

  8、文化体育。向公众开放亚运公共体育场馆。改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10个,修缮不可移动文物200处。

  9、暖心服务。实施户外劳动者暖心服务行动,2024年改造提升服务站点1000家以上。实行群众“身后事”基本服务免费。

  10、除险保安。完成病险山塘整治450座。完成灌溉泵站机埠、堰坝水闸更新改造1500座。实现全省乡镇(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全覆盖。开展阳光食品作坊建设行动,建成在全省有示范性的食品作坊2000家以上。建立“浙里快处”网上平台,实现快处快赔量占非伤人交通事故总量60%以上。

  各位代表!实现2024年各项目标任务,关键是要坚持高站位、实干事、见真功相统一,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提高政府履职水平,打造人民满意政府。必须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见实效”。必须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准确把握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的目标路径、载体抓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推动“八八战略”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取得更加丰硕的实践成果。必须以行践言、实干争先,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切实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难事办妥。必须勤政为民、造福一方,厚植为民情怀,倾注真情实意,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共同富裕更加真实可感。必须优化政风、提升效能,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规范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持续精简文件、简报、报表、APP,切实减轻基层负担,集中精力抓改革、谋创新、促发展。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勇当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3日在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省长王清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省上下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坚强领导下,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攻坚克难,开拓奋进,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4.71万亿元,增长5.8%。粮食产量830.16亿斤,再创新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39亿元,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0%。进出口总额增长7.8%,总量升至全国第10位。全省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人造太阳”装置实现403秒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千公里,“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突破255个光子操纵,均创世界新纪录。计算光刻EDA软件、高温合金叶片、叠屏显示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8.2件、增长19%,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汽车产量249.1万辆、增长48.1%,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超2900亿元、升至全国第3位,锂离子电池制造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增长1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70.3%。在一条条新赛道上,安徽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34.8微克/立方米,下降0.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提高1.1个百分点。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2%,提高3.1个百分点。长江安徽段江豚种群数、野外扬子鳄种群数明显增多。江淮大地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46元、增长5.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44元、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72.2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5.2%。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救助标准持续提高。“民有所呼、我必呼应”,人民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充实。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适应形势变化,打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组合拳。把握经济恢复阶段性特征,多措并举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推进“徽动消费”行动,传统消费稳定恢复,新型消费快速增长,旅游人数和收入超过疫情前水平。有效展开“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24个月保持18%以上,占比提高到31.1%,全省新开工50亿元以上项目76个。加强产业链招商,推行平台招商、基金招商、场景招商等新模式,“双招双引”成效持续扩大。常态化开展为企服务活动,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860亿元,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兑付资金99.7亿元、惠及企业2.3万户。人民币贷款增量突破万亿元,贷款余额增长15.8%、连续13个月居全国首位,其中制造业贷款增长29.1%、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7%。电力迎峰度夏度冬平稳顺利。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二)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功能持续增强,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合肥先进光源开工建设,深空探测实验室实质化运行。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28%、总量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54%、总量居全国第7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9户、总量居全国第8位。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0%。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全面推开。第二届中国(安徽)科交会成功举办。创新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971亿元、增长54%。“科大硅谷”建设起势良好,新入驻科技型企业846家、创新创业人才近万人,设立海内外创新中心9家。安徽省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运行。启动实施人才兴皖工程,推出4.0版人才政策,组织开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新增各类人才95.5万人、总量达1272万人。

  (三)积极开拓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势头强劲。聚力打造汽车“首位产业”,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政策举措,全面展开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大众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中心落户合肥,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组建运行,全省统一充换电综合服务平台建成使用。十大新兴产业全面发力,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倍以上,柔性显示产业产值增长1.9倍,装备制造产业营收突破万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200亿元。新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个,居全国前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完成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7737户、规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3.46万个。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挂牌运营,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数字安徽建设深入推进,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驻用户107.2万户、服务企业510.1万次,“海行云”“凯盛AGM”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培育国家级5G工厂19个、居全国第4位。

  (四)深层次改革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取得新的积极进展。启动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组建省粮食产业集团、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省属企业布局新兴产业投资536.5亿元、增长33.2%。实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高效办理民营企业家恳谈会清单事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9.7%。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全面运营,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4家,总数175家、升至全国第7位,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24家、居全国第6位。国家级开发区全部实现产业用地“标准地”方式出让。启动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首批29项改革全省复制推广,“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综合得分和最佳口碑排名均位列全国前十。创业安徽深入推进,创建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9个,新登记经营主体141万户、增长19%,科创、融创、共创的氛围更加浓厚。

  精心组织“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稳外贸稳外资成效显著。“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1.6%,汽车出口114.7万辆、增长80.1%。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超30%,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0.1%。创建“海客圆桌会”等新型引资平台,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500家。皖企“走出去”覆盖145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增长35.9%。自贸试验区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池州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合肥中欧班列发运量增长13%,开通至墨西哥国际汽车滚装航线,填补我省远洋运输航线空白。世界制造业大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徽商总会正式成立,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国际商协会大会等实现平台化运行。外事、侨务、对台、港澳工作取得新进展。

  (五)服务和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协调共进格局加快构建。坚持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精心主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共同签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规划等9项合作协议。G60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揭牌运行,牵头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联盟,“7+3”结对合作园区挂牌运营。合肥、芜湖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远程窗口开通运行,152项高频事项“一网通办”,52项居民服务实事“一卡通办”。深入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共建“一带一路”等战略,实施一批通道对接、产业互促、环保共治等省际合作项目,安徽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桥头堡”功能进一步加强。

  培育增强全省各区域发展动能。以产业发展引领皖北振兴,制定支持皖北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升安徽长江城市带科创实力和制造业能级。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上海与六安对口合作落地制造业项目40个。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有序展开,一批重大文旅项目相继签约。

  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改善。长三角(芜湖)智算中心加快建设,全省算力统筹调度平台上线运行,智能算力突破7000P,5G基站突破12万个。合武高铁安徽段、京台高速合肥至蚌埠段改扩建、凤凰山水库等项目开工建设,昌景黄高铁、滁宁城际滁州段、无岳高速、阜阳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建成运营。合肥、芜湖、阜阳、安庆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获批建设。江淮运河全线通航,全省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新格局正在形成。

  (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启动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42.7万亩,实施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36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达12家、居全国第2位。推进“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启动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新认定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100个,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1.2万亿元。推进科技强农,安徽耕云农业大模型落地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成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建设精品示范村200个、省级中心村838个,提质改造农村公路4166公里。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淮北“一杯茶”七步调解工作法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7872元、增长15.2%。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呈现新气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主要指标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长江、淮河干流出境水质保持Ⅱ类,巢湖总磷、总氮浓度分别削减19.5%、23.4%,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176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排查整治餐饮油烟、噪声扰民等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3.8万个。长江禁渔三年强基础目标圆满实现。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获批建设。新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马鞍山薛家洼、芜湖十里江湾成为最美岸线。完成人工造林28.15万亩。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成功举办。长丰获批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213万千瓦,累计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44.6%。

  (八)积极呼应群众急难愁盼,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创办“民声呼应”平台体系,是我省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品牌工程,我们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联动机制,平台载体汇聚群众关切问题3.62万个、已解决3.5万个。统筹投入资金492.8亿元,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和50项民生实事。皖北13个县(区)实现城乡供水地下水水源替换。启动“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开发政策性岗位20.9万个。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07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合肥大学、蚌埠医科大学正式揭牌,安徽高等研究院和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启动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增至9个、居全国第2位,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健全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家庭适老化改造惠及5.47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8.4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273个,完成“难安置”房屋53.4万套。社会保障安全网得到加强,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两项补贴”对象保障标准实现动态提高。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等事业取得新进展。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局面得到巩固,援藏援疆工作扎实推进。

  文化传承发展成果丰硕。凌家滩遗址被认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新认定中国传统村落70个。文艺创作精品迭出,荣获全国性文艺奖项18个。“中国好人”上榜人数全国第一。691个公共文化空间投入使用,省科技馆新馆建成开放。我省体育健儿在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上取得佳绩。哲学社会科学、参事文史、档案方志等工作得到加强。

  深入推进平安安徽建设。黄山、芜湖做法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六尺巷六步走”调解法等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开展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化解攻坚行动,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群众满意率“双上升”。保交楼累计完成交付86.4%。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扎实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打早除小”工作。深化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9.4%。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气象、地震、防灾减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军地战略合作不断加强,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落地有力,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在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我们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T教Y,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从“六破六立”入手,推动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化解“新官不理旧账”类问题82个,全省办结行政复议案件9380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省级政府透明度指数居全国第3位。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制定修改废止省政府规章9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4件,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1136件、省政协提案675件。完善扁平化管理、专业化推进的机制,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统筹整合110个预算单位资金设立10个大专项,以资金分配方式改革倒逼政府部门工作协同、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开展“半拉子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专项整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我们克服困难、坚毅前行,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团结拼搏、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工作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皖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在群众身边辛勤奉献的基层干部和工作者,向所有关心支持安徽改革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我省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动能有待突破。生态环境质量还存在不稳定因素,节能减排降碳任务艰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政府系统干部队伍素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有的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突出,少数领域腐败问题仍有发生。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积极有效解决问题,奋发有为应对挑战,不辜负全省人民期待!

  二、2024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主席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扣“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七个强省”奋斗目标,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开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综合分析形势,当前我省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具有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强劲韧性,拥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广阔机遇,但也面临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各种困难挑战。我们必须更好落实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夯实“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动能,树立“破”的勇气,提高“立”的质效,扎实做好政府各项工作。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16万元/人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9%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7.5%,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7%左右,人才资源总量1380万人,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完成国家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重点做好十一个方面工作。

  (一)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强化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

  深入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建强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开工建设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争取深空探测重大标志性工程立项实施。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智能成套装备、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新建一批前沿技术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重组升级省(重点)实验室100家以上。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科技领军企业10家左右。推进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研究院。深入实施“两清零”行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项目立项、组织实施、评价等机制。加快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持续办好“双创汇”活动。建成“科大硅谷”高新孵化园,高质量运营“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的创新单元60个以上。推动“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等平台相互赋能,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互动机制,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加强“双一流”培育,启动特色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支持应用型大学发展双元制本科教育。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高水平建设新设置专业。加快建设安徽高等研究院,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加强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支持创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加快建设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启动建设首批县域产教融合体。

  扎实推进人才兴皖工程。深入实施江淮英才培养计划和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动,推进江淮战略帅才引进项目,集聚培养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常态化开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育高技能人才12万人。持续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吸引更多毕业生留皖就业创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畅通企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高层次人才精准服务体系,健全“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扩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开展科技人才评价、科研单位综合授权等改革,让各类人才汇聚安徽、迸发活力。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打造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

  乘势而上壮大汽车“首位产业”。支持汽车“皖军”做强做大,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培育招引关键领域零部件优质企业,完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机制化对接平台,引导传统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化”转型。推动汽车制造向“产品+服务”延伸,支持发展汽车新零售、充换电服务等新业态。依托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新建2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类实验室。通过努力,“三位一体”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开放共生的产业生态更具活力。

  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建设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开展下一代电池技术等领域技术攻关,推广“光伏+”综合应用。实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持动态存储芯片、新型显示等产品迭代升级,加强声谷、视谷、传感谷建设。培育壮大新材料优势产业,支持聚乳酸、光学薄膜等产品攻关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镁基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建设生物医药、现代中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创设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和临床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增强高端装备产业自主可控、基础配套、服务增值、智能制造能力,培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00个以上。支持智能家电、智慧家居产品研发,推出一批应用生态场景解决方案。抢占空天信息产业制高点,支持北斗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卫星研发制造,加强深空互联网、深空遥感等技术研发,吸引更多商业航天公司落户。加快合肥、芜湖低空经济产业高地建设,拓展低空产品和服务应用场景。积极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布局量子信息领域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开展通用人工智能应用生态构建行动,推进元宇宙应用场景平台建设,统筹抓好聚变能源、化合物半导体、合成生物、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培育。

  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一链一策”打造高水平现代化产业链。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强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创建,培育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200项以上,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5000家以上。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开发园区“腾笼换鸟”突破攻坚。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建设中国建造(安徽)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智能建造和绿色建筑,培育发展特级资质企业。

  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促进“数实融合”,发展“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强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创建,持续扩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推进工业互联网高地建设,完善提升羚羊等国家级“双跨”平台功能,新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以上。建成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芜湖数据中心集群,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高质量行业数据集规模达200TB,智能算力达12000P。

  推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20项工程,加快发展工业设计、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等产业。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发展一批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案提供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加快引育5A级物流企业,建设一批供应链服务平台。

  (三)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筑牢经济回升向好基础

  强化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实现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投资向提质增效跃升,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持续向好。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完善实施促消费政策,优化消费券发放范围和使用体验。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大宗消费,深入开展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家电售后服务提升等活动,推进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发展即时零售,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消费增长点,扩大皖产国货“潮品”供给。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培育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发展城郊游、乡村游、周末度假游,建设一批百姓身边的休闲好去处。实施县城商业街建设提升行动,完善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深入实施“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开展先进制造业投资“领跑”计划,制造业投资增长10%以上。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装备等消费产品产业投资,拓展医院住院设施改造提升、养老保障服务、中外合作办学等民生领域投资空间。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节能减排降碳、水利防灾减灾、粮食和能源安全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提升“双招双引”质效。把“双招双引”与产业集群培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引育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团队,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深化“双招双引”模式创新,完善基金招商伙伴体系,广泛开展产业链招商、场景招商、科技招商。进一步优化专业化专班工作机制,引导区域间产业链协同,有效防范招商引资中的恶性竞争和潜在风险。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深入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把握市场化改革重点,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和全社会创造力。

  开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重点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组建省文旅投资控股集团。深化新一轮港航资源整合,引导省属企业参与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建设。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现代公司治理水平。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标志性举措,整治招投标等领域歧视性规定和做法。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推行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民营经济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安徽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焕发民营经济活力,就必须激扬企业家精神,就必须成全企业家的创新创意创造。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支持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标准地”改革向服务业领域延伸,扩大“工业上楼”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制度体系,支持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数据资源登记试点,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和授权运营。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快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贷投批量联动”试点,扩大“共同成长计划”覆盖面。升级建设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全线上、全场景、全主体、全周期综合金融服务矩阵。发展壮大多元化股权融资,加快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募投运营,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风投创投集聚区。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更高标准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新一轮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行极简审批、极优服务,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多渠道收集、高效率办理企业诉求,切实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建立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开展惠企政策综合性集成创新,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升级版。高标准建设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加快汇聚国内外优质法务资源,打造一流法律服务高地。

  (五)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向海而兴广阔空间

  以产业开放为重点,以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为抓手,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国际性组织、专业投资机构等多种渠道,创新合作模式,力争引进外资取得新的突破。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安徽再投资和设立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完善联系服务外资项目和企业机制,优化外籍员工停居留服务和生活环境。更好服务优质企业“走出去”,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加强“一带一路”、RCEP等市场开拓,稳定和扩大机电产品、“新三样”等优势产品出口,加快发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0%以上。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等进口。加强外贸增量资源培育,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00家以上。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产品认证和标准化建设,增强应对碳壁垒能力。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培育贸易双循环试点企业150家以上。

  加强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更好用制度创新促进新兴产业集聚。推进合肥机场、芜湖港智慧口岸试点建设,增开国际及地区全货机航线,申建蚌埠、合肥空港综保区。延伸合肥中欧班列服务网络,加快推进芜湖塔桥物流基地建设。提升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展会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做实“海客圆桌会”等对接平台,支持黄山“国际会客厅”建设。加强外事、侨务、对台、港澳工作,拓展国际友城合作和民间交流。

  (六)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落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次座谈会精神,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推动全省各区域各板块协同共进,提升全省整体发展能级。

  高效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高质量推进各领域共建共享。协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合作共建。深度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完善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跨界协同机制,加快产业锻长补短。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启动建设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积极共建长三角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快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深入实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共建“一带一路”等战略,高水平建设省际重要物流节点和合作园区,加快构建链接东中部市场化要素对接平台,把安徽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左右逢源”的开放优势。

  加快皖北全面振兴。坚持“四化同步”,支持皖北地区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皖北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坚,力争皖北快速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用好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机制,提升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水平。加密扩容基础设施网络,适度超前布局新基建,扩大重大科创平台、开放平台布局,改善皖北高质量发展支撑条件。加大公共服务补短板力度,启动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深入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完成405万人地下水水源替换。

  全面增强各区域发展动能。落细合肥都市圈各区域功能分工,推进合淮产业走廊、合六经济走廊、合滁合作园等建设。支持安徽长江城市带打造智能制造走廊,走在高水平开放前列。加快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进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文旅康养基地等建设。加快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立全域联动机制,开展业态融合创新,加快发展休闲度假、创意经济、体育赛事、医疗康养、会展经济、文化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培育百亿级集群25个。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把握以人为本重要原则,以增强城市活力和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对要素和产业的集聚力。以城市群、都市圈为基本依托,因城施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提升县城建设发展水平。扩大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建设产城融合高品质园区和便捷舒适的幸福社区。推进创业城市创建,打造活力充盈的创业安徽。创新投融资模式,实现城市内涵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行动,构建特色鲜明、近悦远来、活力迸发的安徽城市矩阵。

  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优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开工建设徐州至商丘高速宿州段、扬马城际、合肥新桥机场飞行区扩建、芜宣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沿江高铁、淮宿蚌城际、和县至襄阳高速、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等项目建设,建成池黄高铁、宣绩高铁、合周高速寿县至颍上段、亳州机场、蚌埠机场等项目,新增高铁通车里程200公里以上、高速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加强“水运上的安徽”建设,实施长江、淮河干支流航道整治和内河航道畅通重大工程。推进水网先导区建设,加快实施引江济淮二期等重大工程。推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争创安庆港口型、阜阳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提升郑蒲港等港口物流功能,加快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汽车物流中心、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等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设全省铁水联运物流服务平台,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七)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

  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全面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重点工程。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投资补助水平,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20万亩。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支持种业“保育繁推服”全产业链发展。

  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深化农产品加工业跨越提升行动,新增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5家、产值超50亿元加工园区3家。推进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招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构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力争肉牛饲养量达200万头。突出标准引领,推动徽派预制菜产业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900个以上。

  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抓好首批精品示范村规划建设,新增精品示范村200个、省级中心村800个左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7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改厕27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83%。新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以上,村级养老服务站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百校联百县兴千村”“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把二轮土地延包工作作为当前农村改革的“一号任务”,扎实做好整省延包试点。高质量完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集体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30%。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分类稳妥开展耕地恢复。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有效机制,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八)加强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实施美丽安徽建设规划纲要,突出抓好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计划,开展皖北地区空气质量提升攻坚。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加强长江、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排污口“查测溯治”,开展不达标国控断面攻坚。更新改造市政污水管网1500公里,新增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40万吨。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基本消除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开展耕地污染成因排查整治。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持续解决好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

  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强化重要生态空间保护。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四廊两屏”建设,完成人工造林25.95万亩,实施10处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修复废弃矿山300个以上。升级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实施皖苏、皖赣长江干流横向生态补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巢湖流域“山水工程”建设,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板。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有序实施碳达峰行动,支持亳州、合肥高新区开展国家碳达峰试点,支持淮南等地开展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立健全分市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推进全省“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增强能源保供基础能力,开工建设陕电入皖工程,新增支撑性电源装机222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500万千瓦以上。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扩面提效。“一企一策”实施重点企业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建设一批零碳产业园。持续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盘活低效用地4万亩以上。广泛开展“美丽安徽我是行动者”活动,在全省营造人人减碳、人人节约、人人呵护碧水蓝天的风尚。

  (九)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发挥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提升行动,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准化服务水平。开展全域文明创建,力争实现地级全国文明城市全覆盖。选树一批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持续打响“好人安徽”品牌。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设立新安文学艺术奖,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深入发掘长江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强徽文化发掘整理、传承创新,实施徽学研究提升、徽州文书馆藏、黄梅戏曲本典藏等工程。推进凌家滩遗址、淮南武王墩墓等考古发掘,加快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开展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普查认定和保护传承。扩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加快建设安徽百戏城、省文化馆新馆、省非遗馆,建成公共文化空间600个以上,新建口袋体育公园100个。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参事文史、档案方志等工作。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传播影响力、感召力,让蓬勃向上的安徽人人向往。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工程,建设一批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特色小镇和园区。抢占数字文化产业制高点,支持通用人工智能、未来显示、元宇宙等在文化产业领域集成应用和创新,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等新型文化业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实施高品质旅游强省建设“六大工程”,推动农文旅、商文旅、体文旅等一体发展。推进省属文化企业改革创新,加快建设一流文化企业。

  (十)着力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推动“民声呼应”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民声呼应”工作机制,畅通反映渠道,加强数字赋能,实现各类载体高效联动,提升快速响应能力和诉求办理质量。把握民生需求变化和民生工作规律,提升民生问题源头治理水平。完成“难安置”问题专项治理,大力推进物业管理服务提升攻坚。实施50项民生实事,其中新增农村敬老院运营服务能力提升、分类资助低收入人口参加基本医保等,切实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提升教育公平和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27所。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达标创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变化,优化调整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和学位供给。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确保高考综合改革“首考”平稳顺利。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建设高水平“中职专业(群)+实训基地”300个左右。推进老年学校扩容增量提质,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壮大高素质教师队伍。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发挥产业、就业、创业政策协同作用,提供更多优质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实施就业困难人员“一人一策”援助计划,开发更多“家门口”就业岗位。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整治,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稳妥推进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发展银发经济,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100个,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万户。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城乡低保等救助提质增效,逐步把防止返贫和低收入人口帮扶两个政策体系统一起来。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做好红十字、慈善等工作。

  提高健康安徽建设水平。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减轻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高质量建设和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15个。深化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强化重大疫情防治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加强华佗中医药研究院、新安医学研究院和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建设,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新创一批国家卫生城镇。

  (十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安徽

  坚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深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综合治理和转型发展,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监测预警。强化“三保”支出预算执行硬性约束,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稳妥化解重点企业信用违约风险。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强在建项目预售资金监管,实现保交楼项目全部交付。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更好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住房问题,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启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推进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建设,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更新改造城镇燃气管道等地下管网2500公里。加快城市生命线产业发展。实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全面构建“一站式”解纷体系。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健全积案化解长效机制。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全面做好民族宗教、援藏援疆等工作。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更好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深入贯彻主席强军思想,落实主席总书记给潜山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同学的重要回信精神,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双拥共建、兵役征集等工作,持续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

  三、大力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走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上,政府系统要深化自身改革,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铸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巩固拓展主T教Y成果,坚持不懈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优化思想方法、改进工作方法。把对党忠诚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完整准确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切实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行政立法,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府院联动、府检联动。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更好以政府诚信赢得社会公信。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强化审计、统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让法治成为各级政府的行为底色。

  构建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落实政府机构改革任务,优化机构职能体系。持续推进以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政府工作流程,完善权责清单“全省一单”制度体系,巩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成效。拓展优化皖事通、皖企通、皖政通平台功能,打造泛在可及、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坚持认识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规律、弥补市场失灵,把政府有为更多体现在推动市场有效上。

  提升专业化的素质本领。拓展政府系统专业化能力提升行动,增强政府工作人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科技创新、现代产业、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专题培训,加强领导干部金融思维和金融工作能力培养。突出抓好各级产业专班建设,打造行家里手型现代公务员队伍。推行用专业化力量、专业化手段谋划推动工作,完善企业家参与产业规划、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提高政策精准度和可及性。

  坚守清正为民的责任担当。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忠专实”“勤正廉”,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坚持正确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范和纠治“新形象工程”。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把更多精力用在干实事上。坚持“四下基层”,把调查研究作为推动工作决策的重要方法,尽心尽力服务群众、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资源和财力更多用在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

  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开阔大道,安徽人民意气风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23日在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赵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福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X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主席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紧紧围绕中央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使命,在省委领导下,深入开展主T教Y,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内需、优结构、提信心、防风险,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初步统计,20XX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4355亿元、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907亿元、增长9.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91亿元、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进出口总额下降0.2%,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6.9%,城镇调查失业率4.8%,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持平。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体根基更加稳固

  产业升级蹄疾步稳。坚定不移推动“智改数转”,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1704个、总投资4477亿元,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居全国第三位,福州、厦门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坚定不移拓宽产业新赛道,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8.3%、提高3.4个百分点,出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10条措施,建成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15座,全球最大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顺利下线。坚定不移培育壮大产业链,发布全国首份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2%,制造业百强企业营收总额达2.5万亿元。动力电池、鞋服、化工、食品等产业链条更加坚实,竹产业、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6个设区市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中沙古雷乙烯项目进入建设实施阶段,莆田入选中国食品产业名城。坚定不移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26个试点园区新增标准化厂房超500万平方米,4个园区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坚定不移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4个设区市列入国家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福州港口型物流枢纽入选国家建设名单,厦门获批国家智慧口岸试点,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4%。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四大经济”,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9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63%,实现旅游总收入6981亿元。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亚太电协大会成功举办,行业风向标、合作策源地、成果展示窗作用日益凸显。

  内需潜力加速释放。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重要抓手,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618亿元,158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387亿元。福厦高铁开通运营,福厦“一小时生活圈”、厦漳泉“半小时交通圈”由愿景变成现实。龙岩新机场获批立项,龙龙高铁龙岩至武平段、厦门翔安大桥、福州地铁4号线首通段等建成通车,大动脉更加畅通、微循环更加便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大引调水工程“一闸三线”全线通水,润泽榕岚两地近580万人,平潭人民从此告别“靠天吃水”的历史。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实施扩消费“八大行动”,开展“全闽乐购”活动近万场,举办第二届福品博览会、新闽菜发展大会,福茶、福酒、福文创等线上线下销售火爆,限额以上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6.1%。泉州获批国家第三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城市,福州三坊七巷和厦门中山路入选全国示范步行街。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率先启动全域范围内户口迁移“跨省通办”,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37.7万人。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改造老旧小区38.2万户,全面完成43.9万户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消防安全改造,新增公共停车位3.1万个,新建改造公园绿地1002公顷,创建无障碍设施样板街道11个,累计建成福道8740公里。福州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厦门上榜中国十大“大美之城”,三明入选第三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粮食生产和增储任务超额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61.7万亩、产量511万吨,3个省级粮库提前建成。新增3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县(市)入选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福九味”中药材入围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明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深入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调整优化市、县结对协作关系,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发展。创新实施“两通工程”,新开通2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出入口,实现82%陆域乡镇30分钟内上高速。加快打造闽宁协作“升级版”,援藏援疆工作保持全国前列,沪明、广龙对口合作走深走实,红色圣地和开放高地双向奔赴前景广阔。

  民营经济提质增效。加大政策扶持,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推动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19份配套政策文件,修改废止313件妨碍民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地方性文件。优化服务保障,完善省领导挂钩联系机制,推出三期共300亿元提质增产争效专项贷款、惠及2万多家企业。引进民企制造业项目2280个,民间制造业投资增长8.1%。壮大经营主体,大力推动闽商回归,实施培优扶强行动,新登记民营经营主体112.8万户、增长9.1%。宁德时代获中国工业大奖、动力电池出货量连续7年全球第一,福耀汽车玻璃市场占有率达34%、长期保持全球第一,安踏入选全球十大最具价值运动服饰品牌。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近70%的地区生产总值、70.6%的税收、7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和94%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为福建增了光、添了彩,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坚持以教育之强筑牢创新之基,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补充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8万人,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95所,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4.6%。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0.7万个,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比例达95.5%,达标高中在校生占比达90%。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出台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0条措施,深入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成立6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晋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福建工程学院更名福建理工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成为省部(局)共建高校。全省高校新获评A类学科19个、增长72.7%,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人才孵化器、创新策源地作用有效发挥。

  科技创新提速加力。坚持以科技之强提升创新之效,聚力优平台,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落地建设“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新建集成电路省创新实验室,引进香港理工大学晋江研究院等高水平科创平台。新设省级高新区2个、实现设区市全覆盖,福州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4个县(市)入选第二批全国创新型县(市)。聚力强主体,投放“科技贷”75亿元,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2万家、增长35%。聚力活机制,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20条措施,实施12个“揭榜挂帅”项目,建成5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新增中国专利奖15项,突破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等关键技术,白羽肉鸡突破国外育种技术封锁。全社会研发投入超千亿元,科技创新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

  人才支撑不断强化。坚持以人才之强激活创新之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认真落实《福建省“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培育壮大创新创业创造主力军。新增两院院士5人、国家杰青7人,2人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坚持需求导向、以用为本,优化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省级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实施省级引才引智项目78个,遴选第四批产业领军团队19个,新认定和支持省级高层次人才2414人。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以省创新实验室为试点,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落实设立编制池、自主确定用编条件等改革举措,单位引才用才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

  (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闽台融合再谱新篇。推动重大战略落地落实,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推动出台我省实施意见,发布首批15条政策措施。加快基础设施应通尽通,向金门供水累计超3000万吨,厦金望嶝变电站投产,厦门第三东通道开工建设,“小三通”客运、榕台空中客运、平潭对台货运航线复航。促进经贸合作互惠互利,新设台企户数和实际利用台资规模保持大陆首位,闽台贸易额累计突破1.5万亿元。6个台湾农民创业园连续六年包揽国家考评前六名,研制发布181项两岸共通标准。支持基层民众交流交往,引进台湾乡建乡创团队132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增至26家、居大陆首位。成功举办第十五届海峡论坛、第十一届海峡青年节、第八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重点活动近280场,岛内台胞来闽达57.3万人次,两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改革攻坚纵深推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开局良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考评获全国A级,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漳州、三明、上杭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深化福建特色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连续8年居全国前列,三明林业碳票首次实现跨省交易,7项改革经验被中央改革办推广,我省主导制定的科技特派员国家标准发布实施。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改革,行政服务许可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7%、158项实现跨省通办,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2年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评估位列全国第一,便捷办事广受好评,贴心服务常受点赞。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发挥多区叠加优势,中印尼、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获批设立,中欧(亚)班列开行135列,“丝路海运”联盟成员达320家,海丝中央法务区新增11个涉外交流项目,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揭牌运行,自贸试验区获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新推出全国首创举措26项。推动对外贸易双向投资保稳提质,入选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省份,新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家,跨境电商出口增长18%,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1.9%,锂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增长49.8%。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增长36.2%,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5.8%,实际对外投资额增长51.4%,派出各类劳务人员规模保持全国首位。深化交流合作,成功举办20XX“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第十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第二十三届投洽会、全球南方智库对话会、首届中国侨智发展大会等,闽港闽澳合作取得新进展,侨的工作暖心有效,国际友城达125对。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百姓生活更加殷实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扩大就业容量,出台稳工稳产促就业7条、毕业生就业创业10条,创新实施新增岗位补贴、毕业生就业岗位补贴,扎实推进返乡创业,大力支持灵活就业,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强化就业帮扶,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个性化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7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超15万人。提升就业技能,深入实施“技能福建”行动,全省投入3.4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所技工院校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新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省级工作室60个,培养高技能人才5.8万人,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供需匹配更加精准。

  社会保障提档升级。提升“一老一小”服务,牢记主席总书记亲自连线看望慰问福州市社会福利院老年朋友的殷殷嘱托,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新建示范性长者食堂300个、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50个,新增普惠性托位1.28万个。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增长3.8%,城乡居民省定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月150元,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不低于640元,医保服务实现乡村全覆盖。强化社会救助帮扶,低保、特困供养年人均标准分别提高到10112元、25380元,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最低月人均标准分别提高到2100元和1700元,参照社会散居孤儿标准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使兜底更加有力,帮扶更加暖心。

  公共服务量质齐升。落实“乙类乙管”,因时因势推动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优化医疗供给,新增医疗机构床位9100张,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立医院、省妇幼保健院列入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南平、三明获批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连续4年居全国前列。加强住房保障,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8.4万套、棚户区改造5.9万套,全国首个新建配售型保障房在福州动工建设。确保饮水安全,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3.5%。发展体育事业,新建1140个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健身步道超1万公里。在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上,我省体育健儿获金牌人次居全国第二,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县乡村全覆盖,700多万志愿者活跃在基层、奉献在一线,林占熺获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大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实施“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推进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莆田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古城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授牌。新增2个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2个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力提升文艺作品质量,成功举办第3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首届中国电视剧大会、第12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连续11届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并摘得“双梅花”,《山海情》等一批作品和个人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白玉兰奖。组织评选省第十届百花文艺奖,113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工建设福建美术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101家公共文化场馆试点错时延时开放。“欢乐常相逢”、百姓大舞台、乡村音乐会等文化惠民活动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多姿多彩。

  (五)全面强化生态省建设,绿色底蕴更加深厚

  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新进展。打好蓝天保卫战,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8.4%,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20微克。打好碧水保卫战,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9%,三明金溪(将乐段)、厦门筼筜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河湖长制工作连续6年获得国家正向激励。打好碧海保卫战,整治重点入海排污口1365个,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88.7%,厦门东南部海域、漳州东山岛南门湾—马銮湾段入选全国美丽海湾。打好净土保卫战,1.4万家危废产生单位纳入信息化管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四年全国优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位列全国第一档。

  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加快推进绿色制造,70家工厂、5个工业园区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加快发展绿色能源,闽粤支干线与漳州LNG外输管道联通工程全面开工,全国首个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启动建设,成功举办20XX世界储能大会。加快推动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标准车20.4万辆,启用全国首条高速公路重卡换电绿色物流专线,“电动福建”驶入快车道,绿色交通走进千万家。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结出新硕果。创新生态保护模式,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前列。提前完成13.7万亩互花米草除治。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落地龙岩。完善示范创建体系,入选全国省级水网先导区,建成安全生态水系305公里。闽江河口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新增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和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得更紧更实,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六)奋力打造平安福建,社会大局更加稳定

  安全发展基础有效夯实。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实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全年未发生重大以上事故,打“黑气”、治海砂得到国家肯定。全面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建成省应急指挥中心,有力有效应对“杜苏芮”“海葵”等台风和极端强降雨。全面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防严管严控药品安全,持续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深化治理“餐桌污染”,主要农产品、水产品、加工食品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99%以上,牢牢守住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范。聚焦金融领域,加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不良贷款率保持较低水平,持续保持无高风险机构的良好态势。聚焦房地产领域,稳妥处置房企债务风险,“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可控有序。聚焦财经领域,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一地一策”化解个别重点区域地方债务风险。聚焦能源领域,建成投用福厦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更加完善,高质量发展用能更有保障。

  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提升。高水平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推动出台全国首部规范村规民约的地方性法规,近邻 模式全面推广,福州、厦门、漳州、龙岩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持续加强,信访形势平稳有序。高标准强化社会治安防控,大力弘扬新时代“漳州110”精神,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有力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涉麻制毒、走私等违法犯罪,平安建设绩效位居全国前列,群众安全感率达99%以上。高效能支持各方工作,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老龄委、残联、红十字会等开展工作,智库、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实现新提升,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不断加强。高质量做好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工作,国防动员新体制运行顺畅,军民融合、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更加精准高效,驻闽部队广大官兵和全省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鱼水之情充盈八闽大地。

  过去一年,全省各级政府坚持忠诚为政,扎实开展主T教Y,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为民施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77.1%,入学、托幼、住房、养老等老百姓高度关注的29项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73件、政协提案699件,办结率均为100%。坚持依法行政,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17件,制定修改废止政府规章8件。建成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已在全省46个条线、4113个执法单位上线试运行。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获评“卓越级”,省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连续2年全国第一。坚持务实勤政,“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相沿成习,主动想事、主动干事、主动成事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行动自觉。坚持廉洁从政,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弘扬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政治生态更加纯洁,更加风清气正。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挑战前所未有,困难超出预期。我们始终坚定忠诚,传承弘扬主席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学思想学理念学方法,学出了忠诚爱戴之心、坚定捍卫之志,学出了破解难题之道、推动发展之策;坚持不懈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奋力把主席总书记擘画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福建工作放在全国大局中去考量、去推动,努力走在前列、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我们始终坚守初心,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确保决策回应人民关切、施政顺应人民意愿;把为人民添福造福作为最大追求,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推动政策向民生聚焦、资源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努力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评价,谋划工作先看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工作成效再由人民来检验、来评判。我们始终坚毅前行,保持战略定力,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气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及时出台助企纾困政策,让企业有全面的感受、真实的体验、确切的实惠,帮助企业增强信心、恢复发展;保持转型耐力,牢牢把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最佳时机,苦练高质量发展内功,持之以恒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锲而不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保持深耕毅力,鼓励引导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一心一意创品牌,努力把一片叶、一根竹、一张纸等做到极致,把一双鞋、一块玻璃、一组电池等做得更好,坚实地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一年来,福建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主席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真抓实干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驻闽单位、驻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向长期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台港澳同胞、海外乡亲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我们清醒地看到,我省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具体表现在:消费仍处于弱复苏状态,投资增长仍需扩力,外贸出口压力加大;科技创新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不够优,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还不够快;拖欠企业债务问题仍然存在,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不容忽视;民生事业仍有短板,一些群众的就业生活遇到困难;政府系统作风能力建设仍需加强,少数干部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等。对此,我们将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全力解决。

  二、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以赴做好2024年各项工作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主席总书记亲自擘画“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10周年。我们将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新福建建设宏伟蓝图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紧扣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重要使命,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厚植绿色底色,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取得新突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出口增长5.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粮食总产量507万吨以上,按序时进度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仍在演化,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叠加,但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上述目标。信心在于,我们有主席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中央丰富宏观调控经验实践的有力引导,有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牵引,有经济发展潜力强、回旋余地大的韧性,特别是主席总书记对福建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关怀备至,这是我们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最强保证。条件在于,我省民营企业活力足,实体经济根基稳,投资兴业环境优,新产业新动能正在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正在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支持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我省迎来新的重大机遇,多区叠加优势更加凸显,开放格局更加宽广,发展前景更加光明。能力在于,福建是著名革命老区,也是改革开放先行省份,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敢拼会赢的奋斗精神,特别是经过三年新冠疫情大考和转段后恢复发展的磨砺,全省人民直面挑战、攻坚克难的劲头更足,化危为机、应变求变的意识更强,承压前行、开创新局的本领更高,我们完全有把握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推动高质量发展迈步从头越,行稳而致远。要聚力增信心,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把为企服务工作做得实实的,把经营主体信心鼓得满满的;要全力稳增长,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审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让稳的基础更牢、进的动能更足、立的实效更优;要大力抓产业,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产业、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要加力优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全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尽力惠民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办好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要着力防风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明确安全边界,守好安全底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这是党中央的部署要求,我们要提高站位;这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强劲需求,我们要顺应期盼;这是基于我省具备的基础、能力和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这是为了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我们要头脑清醒。我们将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一“牛鼻子”,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牢固树立创新理念,以创新的动能驱动发展,用创新的思维促进发展;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各方关系,协调一致行动,做到同向发力,形成正向合力;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正从心底里、骨子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开放发展,发挥多区叠加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共享发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高品质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我们将深刻理解其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强化理念、统一思想、共同行动,做到勇立潮头而不畏,锚定目标而向前。

  (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稳则大局稳。我们将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持续夯实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实体根基。

  以更高站位推进新型工业化。立足条件禀赋,选准主攻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加快打造县域重点产业链,制定专项政策和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每个县域做强1~2条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盘活低效用地,新开工建设项目载体超2000万平方米。鼓励企业入园入区、加速工业上楼,打造上下游协同、大中小融通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滚动推进省重点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支持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运营商,全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比例达67%。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宁德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等未来产业,推进福州、厦门、泉州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办好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发挥福建大数据交易所作用,全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壮大数据产业,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2万亿元。加快培育优质企业,强力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大力实施世界一流企业、制造业领航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以上,推动更多企业练就“独门绝技”、掌握“硬核科技”。

  以更新理念做强现代服务业。鼓励生产性服务业提质扩面,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支撑;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做大做优,为经济社会注入更多活力。大力发展金融业,放大福厦泉和平潭特色金融集聚区效应,统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文章,提高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支持“金服云”打造全国一流的地方融资征信平台,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深入实施厦福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程,建好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促进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提质。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推广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业态模式,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体验服务、共享服务、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商贸、养老、托育、体育、家政、餐饮等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引领服务新风尚,增添百姓幸福味。

  以更实举措发展高质高效农业。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进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不断夯实农业基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90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3万亩以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好省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和三明稻种基地,培育更多粮食作物优新品种。加快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发挥精耕细作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茶叶、水果、花卉、林竹、食用菌、水产等特色产业,全方位打造“福农优品”品牌,推动更多“小品种”成为增收“大产业”。深化农村三产融合,加快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盼头。

  (二)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将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坚定走好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8%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科研资金向企业倾斜,优化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等政策,实施更加精准有效补助方式,将企业研发投入情况与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紧密挂钩,鼓励企业放心投入、大胆创新。技术攻关请企业参与,支持企业领衔国家和省级重大创新任务和工程,大幅增加各类科技专家库中企业专家数量权重,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让更多企业参与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卡脖子”攻关中来。成果转化予企业便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搭桥”行动,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省创新实验室加强对接,联合开展订单式定向研发转化,促进更多技术创新在企业抽枝散叶、开花结果。

  发挥机制保障作用。落实好新一轮科技管理机构改革任务,全力破除制度藩篱,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完善重大科研攻关机制,强化“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导向,优化“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建立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组织实施10个以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允许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实行单列管理,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免除科研机构和人员的后顾之忧。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跨部门协调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加大“科技贷”投放力度,扩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担保规模和覆盖面,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创新项目投资。

  发挥平台载体作用。坚持建管并重、量质齐升,更好汇聚创新资源、链接创新主体、驱动产业变革。着力建平台,建成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在产学研用间搭起便捷畅通的桥梁。深化福厦泉科学城、省创新研究院建设,建好7家省创新实验室,筹建海洋领域省创新实验室。着力提能级,完善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快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组提升,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着力优服务,推动科研设施开放共享,出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政策,在种业创新、生物医药、纺织鞋服等领域打造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强赋能,更高起点建设数字福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精细育才,整合设立省青年科学基金,推动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托举”计划,建设一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实践基地,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育更多能工巧匠。精准引才,开展引进首席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团队科研经费稳定支持机制试点,做热做旺“院士专家八闽行”“人才福建周”等活动。推进福州、厦门等地高水平引才聚才平台建设,服务保障好人才的工作和生活,进一步集聚海内外高端智力资源。精心用才,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人才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竞相施展才华。广聚人才切忌叶公好龙,必须徙木立信,以千金买马骨而引来金凤凰。

  (三)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我们将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努力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以福建高质量发展服务祖国统一大业。

  共建共享促进社会融合。着眼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打造两岸社会融合示范样板。建设台胞社会参与实践地,推出更多便于台胞参与的社会融合项目、基层治理岗位,鼓励更多台胞投身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社会公益、司法服务等各项事业。建设台胞求学研习集聚地,优化在闽台胞子女申请就读中小学和公立幼儿园流程,扩大高校对台招生规模,合作兴办职业学校,设立一批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建设台胞宜居宜业首选地,落实取消台胞在闽暂住登记政策,拓展台湾居民居住证应用场景,推动台胞在闽就医、购房、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扩大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直接采认范围,建好用活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涉台司法服务优选地,完善海丝中央法务区、海峡两岸仲裁中心等涉台服务功能,提升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检察联络室等运行质效,让涉台司法服务更高效更便利更温暖。

  互惠互利促进经济融合。持续深化经贸合作,打造两岸经济融合示范样板。拓展对台连接通道,加快推进闽台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中西部运输通道建设,推动共建两岸物流集散中心,促进对台客货运枢纽设施提级扩能。优化涉台营商环境,依法依规放宽台资台企市场准入限制,建设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支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深化“台资板”建设,完善台胞台企权益保障协调联动机制。深化闽台产业融合,高质量建设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等涉台园区,加快布局建设古雷石化基地重大石化项目,支持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打造海峡区域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促进闽台经贸合作提质增效。

  常来常往促进情感融合。加深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打造两岸同胞情感融合示范样板。促进民间互动更加活跃,办好第十六届海峡论坛,深入开展“迁台记忆”档案文献征集、保护、开发利用和数字化工作,巩固拓展闽台同名同宗村交流。促进青少年交流更加活跃,办好第十二届海峡青年节,推动闽台青年社团和中小学校结对交流,开展闽台棒垒球等青少年特色体育项目合作。促进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加强闽台历史文化、南岛语族文化等研究,深入实施涉台文物保护工程,推进两岸妈祖文化史迹、关圣文化史迹、开漳圣王信俗、闽南红砖建筑申遗,开展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体育文艺等双向交流,不断增进台湾同胞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让两岸亲情割不断,不再区分你和我。

  先行先试促进全域融合。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构建福建全域融合发展新格局。提升厦金融合质效,纵深推进厦门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厦金“同城生活圈”。促进福马创新融合,谋划建设福马产业合作园区,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加快平潭开放发展,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区域,探索对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平潭至台湾本岛海上客运航线复航,支持开通对台邮轮航线。拓展其他地区对台融合实践,加快建设泉州和漳州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三明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莆田妈祖文化中心,发展龙岩和三明客家文化对台交流项目,支持南平打造生态文旅产业对台合作品牌、宁德打造闽台新能源汽车智造基地。

  (四)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供需两侧齐发力,内外循环更畅通。我们将着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牢牢把握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

  激发投资活力。聚焦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强化招商引资,优化完善招商工作领导体制,统筹省市县联动、境内外互动,建立健全一盘棋工作机制。坚持科学招商、精准招商,强化“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平台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全年新引进落地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招商实际成效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强化项目攻坚,谋划实施省重点项目1600个、年度计划投资6700亿元以上。聚焦交通强省,推进福州机场二期、厦门新机场、大安高速三明段等建设,开建漳汕高铁、龙龙高铁武平至梅州段、福莆宁F2和F3线、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等,提速温福高铁、昌福厦高铁、赣龙厦高铁、泉厦高速扩容工程、武夷山机场迁建、龙岩新机场等前期工作,实施30个“两通工程”项目。聚焦能源保障,推进漳州核电1—4号机组、宁德核电5—6号机组、可门电厂三期、福建天然气管网二期和一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聚焦水利设施,做好上白石水利枢纽、“一库三线”工程前期工作,全力推进白濑水库、金门供水水源保障等重大项目。聚焦新基建,深入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迭代升级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新建5G基站1万个以上,实现千兆城市建设全达标,全省千兆宽带用户占比超25%。强化要素保障,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增发特别国债。在严守红线底线前提下,通过优化服务,加大用地、用林、用海、环境容量等保障力度,确保重大项目签得成、批得快、落得下、建得好。

  深挖消费潜力。适应新形势新业态,拿出真招实策,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把新型消费做活,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拓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应用面,培育首店首发首秀、国货国潮、银发经济等新增长点,打造网红打卡点、夜经济等消费场景。把传统消费做大,深化“三品”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全闽乐购”活动,办好第三届福品博览会,加快推进新闽菜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推动家居消费与老旧小区改造等政策衔接,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把文旅消费做热,整体谋划、串珠成链,加快塑造特色文旅IP,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5个世界遗产地文旅集聚区,构建蓝色海丝、绿色休闲、红色文化3条特色文化旅游带,推出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7条精品文旅线路,接待旅游总人数增长11%,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16%。省市联动、省际联手,强化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利用,开通更多“清新福建”旅游列车,创新高品位文旅业态产品,有效解决人旺钱不旺、假期短缺平日过剩等结构性矛盾。项目牵引、龙头带动,加快推进平潭国际旅游岛、“1号滨海风景道”、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等建设,一体化完善武夷山、福建土楼、泉州古城等重点旅游目的地配套设施,建设一批金牌旅游村、全域生态旅游小镇,打响“海丝起点清新福建”品牌,让更多游客“来福建,福气多,一路山海一路歌”。

  增强改革动力。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向纵深发展。聚焦重点领域,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以福厦泉试点为突破,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让各类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想得到快速得到,想转出快速转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强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认真组织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数据支撑。聚焦福建特色,持续提升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健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提高医保待遇水平,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等机制,推进公益性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抓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探索林票、碳票制度,加快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聚焦关键环节,正确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目的与手段、立与破、上与下、对与错等关系,以有为政府平衡多方利益,让有效市场散发更多活力。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地方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并及时总结推广。以法规、政策、制度及时固化改革成果,将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容错机制,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创造性,让源头活水不断涌出,让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提升开放张力。坚持开放不动摇、不止步,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开放平台提档升级,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高水平建设中印尼、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和金砖创新基地,提升中欧(亚)班列规模效益。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工作。推动对外贸易保稳促优,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统筹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巩固发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新业态,优化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壮大“新三样”出口优势。支持企业走出去、抢订单、拓市场。推动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开展“投资福建”全球招商活动,招引增量,做大存量,让外商愿意投、安心投、放心投。办好第二十四届投洽会、海丝博览会暨海交会。推动对外交流持续深化,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拓展国际友城合作,加强民间往来交流。立足传统优势,深化闽港闽澳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更好团结广大侨胞,引侨资、汇侨智、聚侨力、护侨益,办好第二届中国侨智发展大会。推动海洋经济做大做强,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临港石化、深海养殖等产业,支持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办好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挺进深蓝,向海图强。

  做强民企实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深入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持续清理妨碍民营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降低企业合规经营成本,促进民营经济的“森林”共享阳光雨露、更加枝繁叶茂。持续完善党政领导挂钩联系机制,及时了解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持续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民营企业家权益,严格规范涉企收费,依法推行涉企行政执法首违不罚、轻微不罚,以公正法治稳定民营企业预期。持续优化涉企服务,坚决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政策要更加公开、更多免申即享,承诺要坚决落实兑现,做到新官理旧账,口惠而实至,真正从心底里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

  (五)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我们将严格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福建高质量发展布局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奏好新型城镇化“交响曲”。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让城市像城市,更加宜居宜业。突出以人为本,鼓励各地先行先试,着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公共服务,同享改革成果。突出补齐短板,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提速海绵城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建设。突出提升品质,鼓励各地结合城市更新,优化规划设计,合理匹配产业、居住、交通、设施等功能,打造十五分钟便利生活圈,推动产城人融合。新启动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完整社区建设等省级样板工程16个,实施“口袋公园”、风雨连廊、加装电梯等城市微改造。保护好传统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让城市更有文化、更有品位、更有底蕴。突出联动发展,增强福州、厦漳泉两大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福州新区平潭一体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让大城市更富魅力、中小城市更具活力。

  绘好乡村振兴“新画卷”。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走好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乡村像乡村,保持田园风光。加强监测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脱贫人口稳岗就业15万人以上。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暨乡村建设行动,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打造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县3个、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县2个。加强人才培养,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提升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服务水平,引导各类人才在广阔农村大显身手。加强乡村治理,强化 引领,用好村规民约,鼓励各地创新探索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让自治更规范、法治更健全、德治更润心。

  念好新时代“山海经”。落实市市结对新机制,通过“小切口”引领“大协作”,以小手的积极和大手的主动,推动区域共促、产业共兴、山海共富。促进产业深度协同,加强山海招商对接,完善产业转移和园区共建政策,创新“飞地经济”模式。促进公共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医疗、托幼等优质资源向山区延伸,提升山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老区苏区振兴,健全乡村振兴重点县及欠发达老区苏区县挂钩帮扶机制,深化沪明、广龙对口合作,加快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促进省际协作深化,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区的协调协作,实现上下联通、左右逢源。加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始终如一、用心用情做好闽宁协作和援藏援疆工作,让山海情越结越深、共富路越走越宽。

目录

2024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汇编(31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