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微腐败“微”害不微无“微”不治

党课:微腐败“微”害不微无“微”不治

党课:微腐败“微”害不微无“微”不治

  主席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相比“远在天边”的老虎,“近在眼前”嗡嗡乱响的“蝇贪”更让人感受真切。百姓愤慨“老虎”,也同样痛恨“蚊蝇”。基层党员群众也是如此,居家过日子,苍蝇到处乱飞,蚊子嗡嗡乱叫,饭也吃得不可心,觉也睡得不安稳。一个单位建设,今天你拆一砖、明日他拆一砖,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还有什么建设可言呢?今天,我就以《“微”害不微、无“微”不治》为题,和大家聊聊人民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

  一、三个特点谈“微”

  “微腐败”在我们身边默默潜行,它就像“蚁穴”,它就像“蝗虫”,静默无息潜行。那么,“微腐败”有什么特点,“微”在哪里呢?

  一是“小”。有人认为吃点拿点不算贪,小来小去不算占,打着小吃小喝、小来小去的幌子,殊不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宋朝崇阳县有个看守库房的小官,每次都从库房里面拿走一文钱,被发现时他不以为然道,就拿了一文钱,有什么大不了的。县令审查时气愤的说道,一日一文、千日千文,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可见,微不足道的腐败积累下来就是大贪呀。“微腐败”的小,是因为它的微小。它小到一盒香烟、几斤水果、一次聚餐,都是“微腐败”。

  二是“近”。“微腐败”听起来“远在天边”,腐败起来“近在眼前”这是不争的事实。同事、部属、朋友都可能是“微腐败”或者“被微腐败”的群体。“微腐败”的近,是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伸手即触,并非海角天涯,近的令人习以为常。

  三是“惑”。自家产的、朋友送的,反正又不是钱“不用怕”;我用自己工资买的又没有用公款“不怕查”;成长进步上没少帮忙,这是人之常情,应该的。这些和风细雨,听起来温馨的话语,慢慢就迷惑了我们双眼,蒙蔽了我们的判断,常在河边走,鞋慢慢就湿了。“微腐败”的惑,是因为他的迷惑性强。“微腐败”有时候是“人情往来”,有时候是“交流感情”,有时候是“关系协调”。如果我们以陈旧思维去看,就会根本分辨不清,只有用正风反腐的“照妖镜”去分辨,才能辨明“真身”。

  二、三个“伤不起”明“危”

  前几年,有一首非常火的歌曲叫《伤不起》,其实我们如果对身边在“微腐败”不能坚决抵制,听之任之的话,我们可能就真的要“伤不起”了。

  一是“害人害己”伤前程。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有句名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父母,不算是好汉,”讲的多实在的话呀。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勤务努力的工作,可总有这么一部分人,不相信实干总想走捷径。殊不知即使你取了捷径,身边的同事能瞧得起你吗?不经历奋斗得来的果实往往不珍惜,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大家要明白,权利和所谓“关系”如果改了初心、变了本质,以谋利为目的,离锒铛入狱也就不远了,个人成长进步更是“黄粱一梦”。

  二是“潜移默化”伤风气。“拿别人的手软,吃别人的嘴短”。如果我们对身边的微腐败听之任之,价值观就会发生偏移,对灰色地带就会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久而久之对单位风气建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安全工作中有一个90分定律,意思是说如果认为安全工作满分是100分的话,认为得90分也不错,还是优秀,但五个层级下来原本是优秀的分数就变成了50多分,是不及格。微腐败对风气建设的影响何尝不是如此,小来小去,漏洞大开。

  三是“积小为大”伤形象。从我们党成立至今,带领人民建立新的政权,在血与火、生与死面前经受了考验。袁隆平不断突破杂交水稻产量,端牢一个大国的饭碗;黄大年只争朝夕奋勇攻关,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浇灌山区女孩理想之花……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岗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不断奋进,也树立了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三、“三个典故”治“微”

  如果对“微腐败”不坚决抵制的话,“微腐败”可能也就真成了“危腐败”。那么如何彻底纠治“微腐败”和不正之风呢?一起来看看。

  一是“公烛不展家信”,要坚守初心、端正追求。主席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曾引用了宋代“公烛之下不展家信”的典故。宋代李氏为官清廉,一日他秉烛批阅公文,发现其中夹有一封家书,便吹灭公烛,而后燃起私烛以读家书。李氏的守则就是:公事公烛、家事私烛,公烛不可私用也。宋代李氏用心中那份坚守,守住的是慎独的底线、守住的是人性的温度。但如果“微腐败”侵蚀了我们的理想,精神就会“缺钙”,行动也自然就会“软骨”。其实,在很早之前,习总书记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如何“两袖清风、清廉为民”,1985年,主席到厦门任职,不要公车搭便车;去调研,吃饭交伙;1987年结婚,只请了4个客人,茶杯还不够用,只好又洗了两只碗当茶杯;2013年调研结束,路过北京乐坛庆丰包子铺,亲自排队掏钱买“主席套餐”。上面的小事,以习总书记的身份完全可以给自己大行方便之门,但是也正因如此引来了无数国民为之点赞,衷心拥护“人民的好主席”。那么作为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敢于去除私心杂念、端正价值追求。

  二是“裴矩由佞变诤”,要敢于斗争、纯正风气。习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的开学典礼上引用了初唐名臣裴矩的故事。裴矩在隋朝做官时,出了名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对于隋炀帝是不分是非原则、极力讨好。而到了唐朝做官,却不仅敢于和唐太宗据理力辩,还为唐朝做出非常巨大的贡献,成为了初唐有名的忠直诤臣。司马光曾分析到“裴矩由佞变诤,非其性之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变佞也;君喜闻其过,则佞变诤也”。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只有在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会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可见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是我们抵制“微腐败”的强力助推器。对身边的这种“微腐败,我们是不是抱着“不以为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微微一笑,甚至对这种无伤大雅的“微腐败”乐见其成。通过隋朝灭亡的历史之鉴,我们一定要敢于向“微腐败”说不、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通过我们的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这样也会进一步促进我们更好的成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是“廉洁不言贫苦”,要严格自律、树正形象。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指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始终让自己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司马光“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于物淡然无所好”。这些历史上的封建官吏都能做到,我们又何言不能?其实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就是勤政和廉政的代表,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学习他们“廉不言贫,勤不言苦”的精神。要紧紧盯住作风建设这个“风向标”。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是河南林县30万人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靠着一条钎、一把锹、一双手,削平了1250座山头,穿越涵洞211条,在悬崖峭壁和崇山峻岭之间修建了1500公里长的饮水渠道,改变了落后的面貌。“不是出发的地方,却写满了初心”。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该用严实的作风,通过一次次青春无悔的奋斗,去清除“微腐败”给我们带来的陈规陋习。

  同志们,当你面对“歪风邪气”的困扰时,当你面对思想上的“灰色地带”时,当你面对行为上的“模棱两可”时,切记不要“随波逐流”,要始终坚守精神高地,恪守行为准则,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始终向“微腐败”和不正之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