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度工作计划汇编(3篇)
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度工作计划汇编(3篇)
目录
1.
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度工作计划2
2.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工作计划4
3.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工作计划6
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度工作计划
2024年,市科技局将继续围绕市委、市政府“强工兴产、项目突破”和“工业倍增”战略部署,聚焦“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上攻坚突破”,坚持以强化创新驱动为主线,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着力抓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项目争取、科创惠农、创新环境优化等六个方面工作,力争在高企认定、研发投入两项科技核心指标上实现较大突破,全力实现科技工作新突破、新跨越。
一、2024年工作重点和目标
1.在科技核心指标上求突破。聚焦研发投入、高企培育2项核心指标,靶向施策、精准突破。在研发投入方面,从“提增量、提质量”双提上下功夫,推动规上企业研发全覆盖、填报质量大提升。在高企认定方面,深入实施高企梯次培育行动,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的良好局面。
2.着力加快优势产业创新步伐。围绕“化机锂医数”优势产业,以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为重点,组织实施80项科技创新项目,引导支持企业积极申报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集中资源、重点攻坚,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
3.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鲁南化工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发展,积极打造山东省绿色煤基化工(新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支持恒瑞磁电、普鲁特机床、威智医药等一批建设水平较高、运营较成熟平台,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载体,新认定省级以上科技平台2家以上。
4.着力抓好产学研联合创新。深化加强和中科院、山东大学、山东科大等高校院所合作,组织百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创新团队“点对点”精准对接,加快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强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全力抓好招才引智工作,创新引进形式,加快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
5.着力抓好创新环境优化。全力保障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科技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等科技普惠政策,拓宽企业科技投入渠道,激发创新动力活力。
二、工作创新点
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以高铁新区为主体,对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要求,认真分析、系统梳理,理清创建思路、明晰工作方向,会同有关部门、镇街,从园区发展规划、高新产业壮大、创新体系建设、机制体制完善等方面,精准发力,对标补齐短板弱项,全力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工作计划
一、抓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0XX年规上企业研发经费(R&D)投入达到38亿元,2024年研发经费月报数总额达到65亿元。
二、抓好创新主体培育。落实市高新技术企业强基工程,全面建立、完善、落实我市高企“123”工作方式(一个数据库:即对全市企业创新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100家重点企业、100家培育企业数据库;二个工作方式:即一企一策、一季一访;建立三个培育梯度机制:即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争取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达超5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数超600家。
三、抓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全市各类创新平台数量达到250家以上。新增长沙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其中力争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以上。支持我市生命科学、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链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成立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
四、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导企业申报湖南省、长沙市揭榜挂帅项目,争取立项2项以上。支持企业申报长沙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立项2项以上。
五、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做好校地产学研合作,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0亿元,技术合同登记项数超过2000项。潇湘要素大市场XX工作站运行良好。
六、抓好企业科技服务。做好科技惠企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做好中小企业研发投入、技术交易服务。支持我市企业参加湖南省、国家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力争拿到较好名次。支持我市企业申报长沙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省级“三尖”人才。支持我市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帮助我市企业得到国家省市科技奖补支持,做到应享尽享。
七、抓好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八、全力做好绩效考核工作。明确“争一保二”目标不动摇,争创省市真抓实干激励。
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工作计划
认真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将指示精神融入省“315”、市“15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十大任务体系,为塑造现代海洋城市发展新优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
一是筑牢科技 体系。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提出的“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推动“ +科技”深度融合,围绕强化统筹力、组织力、服务力,抓好科技系统干部队伍素质提升,持续开展“清廉科技”“马上就办”等专项行动,打响“红色科创先锋” 品牌。
二是建强创新策源体系。聚焦万亿级和五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加快大院大所招引,提能升级“一室多院”。加速平台矩阵对高端智力资源的汇集,精准布局前沿技术和理论,强化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战略性和先导性支撑。谋划推进船舶海工产业协同中心等创新平台。
三是整合公共服务体系。拓展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中试平台,围绕创新全生命周期,集成全市设施设备、技术咨询、检验检测、科研辅助等产业创新资源,丰富应用转化场景建设,助力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加快落地,实现规模化生产。
四是完善创新孵化体系。推动高校积极参与孵化载体建设,并着力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加大创新创业服务供给,有效提高载体服务水平。计划新增创业孵化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重点培育定海区海洋科技创业中心、普陀湾众创码头升级为国家级孵化载体。
五是强化企业培育体系。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和“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建强企业技术中心体系,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力争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培育高企40家、培育领军型企业1家;培育各类企业研发中心20家以上。
六是优化科技攻关体系。完善创新资源竞争分配方式,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流程,更加合理地设置评审专家库和考评目标。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实施产业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加快开展产业升级新探索。计划实施企业主持的重大项目7项以上,在全部重大项目中占比提升至70%以上。
七是培育基础研究体系。提升在舟高校院所基础研究实力,引导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涉海学科和科研团队建设,提高学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培育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打造高质量研发投入“主力军”。
八是升级人才引育体系。以科技创新产业化实践为目标,培养“产学研用”融合型人才。精准引培高端科技人才,深入实施“舟创未来”海纳计划,选准方向切口,加大领军型人才和外国专家的引进力度;推动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自主评聘推荐,提升企业在科技人才评聘中的话语权和自主性,推动更多的“学术科研人”转变为“企业科研人”。
九是深化成果转化体系。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范围,指导高校院所及研发机构申报省级赋权改革试点。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网上技术市场等线上技术交易渠道,全年发布成果和需求300项以上。
十是革新科技工作体系。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完善服务于海洋产业发展的科技工作体系。加强科技创新的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政策、资金、项目、人才、服务等各类创新资源,集中力量支持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提高科技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