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新时代“三农”战略目标的历史性升级和发展优势提升(党课参考)

讲义文稿:新时代“三农”战略目标的历史性升级和发展优势提升(党课参考)

讲义文稿:新时代“三农”战略目标的历史性升级和发展优势提升(党课参考)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变革,是基于“三农”发展战略目标历史性升级为乡村全面振兴展开的,也是基于与之对应的中国共产党将“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展开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回答时代之问,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明示方向、“四有”之治厚植乡村振兴优势、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等逻辑贯通的四个方面,回答了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形成了“大国小农”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三农”工作;战略目标;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问题意识,科学回答时代之问。每一个时期有当期的主要问题。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破解的“三农”问题是,促进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基础。乡村全面振兴和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1]目标的明确,实现了“三农”发展战略目标的历史性演进。实现以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重要量度的乡村全面振兴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历史性重大任务,不是一个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艰巨的历史性课题,因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世界普遍存在“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问题[2],也会在较长时期内延续。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一战略目标,实际上是对“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的破解,也是一种发展态势的反转,其中的难度和复杂性不言而喻,这既要有历史担当,也要有不畏艰难的巨大勇气、足够的历史耐心、解决难题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随着“三农”发展战略目标的历史性升级,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和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中国共产党“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为最广大农民群众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担当,基于“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深刻认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和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攻坚克难和厚植发展优势,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破解“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难题、着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演进中的“三农”短板、加快推进农业農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走出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和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十年间,中国构建起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明示方向、“四有”之治厚植发展优势破解“三农”难题的推动乡村振兴机制,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历史性解决了农民的绝对贫困,农民一个不少地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城乡二元分化向融合互促转变,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一、“三农”发展战略目标的历史性升级

  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是基于战略目标的历史性升级展开的。科学的目标治理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演进中,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既保持战略定力,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善和升级演进。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既明确了“三农”工作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3],也明确了“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乡村全面振兴。这次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A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有鲜明目标导向的。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4]P11在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日益清晰,阶段性推进路线图日益明确。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2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1月4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了要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A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批示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5]这些都从不同层面明确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6]P257,高质高效是农业强的量度和表征,宜居宜业是农村美的量度和表征,富裕富足是农民富的量度和表征。党的十九大及之后的中央决策将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显著标志的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清晰呈现出来。

  将乡村全面振兴明确为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不同于以往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目标升级,而是实现了发展战略目标的历史性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三农”实现跨越发展,但“三农”的弱质性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三农”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较弱,农业农村发展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7]“三农”的弱质性,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源于工业化进程中农业投入回报率低于工业,加之居民在城镇生活较为丰富便捷和有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因而农业农村的生产要素大量流向工业和城镇,进而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的二元结构。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所作出的战略决策。以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表征的乡村全面振兴,与此前的战略目标的不同在于,破解的不是“三农”能否实现发展的问题,而是“三农”不仅能够实现发展,还能够摆脱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其发展受弱质性困扰的问题。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则农业必然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宜居宜业则农村必然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农民富裕富足则农民必然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三农”发展将突破受弱质性困扰,实现历史性变革,创造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发展态势。明确这一实现“三农”质的飞跃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三农”发展目标的历史性演进,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坚守和担当,是无畏艰难的战略决策。

  将乡村全面振兴明确为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从来都不是把“三农”孤立起来解决,都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解决“三农”问题及其实现路径。2013年12月,A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8]P6582014年12月,A在江苏省调研时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9]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XX年)》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10]A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1]A还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1]基于如此历史方位,中共中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1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明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更加自觉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位置,明确了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些都是对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难度的充分认识,特别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把握的结果。实践中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更加坚定了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的自信和自觉。

  将乡村全面振兴明确为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问题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快速发展,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尽管如此,农业农村发展还没有跟上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步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8]P503除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差别外,2012年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值高达157374元,两者之比高达288∶1;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影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高达257∶1;按照2010年标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989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02%。[13]P382-383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也不协调,一些地方村庄缺乏人气和生机,留守农村的主要是老弱妇孺,存在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仅仅实现经济发展是不充分的,还应当解决农村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破解的重大问题。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将历史性地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问题。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分阶段实现,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基于发展规律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历史耐心。破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必须一步一步扎实推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的3个时间节点和具体的目标任务的明确,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有步骤地分阶段地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遵循了乡村振兴规律,明确了乡村全面振兴阶段性演进的内涵和目标指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演进图的重要构件。

  二、以“四有”之治厚植发展优势

  实现新时代历史性升级的“三农”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更加厚植“三农”发展优势。A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完全可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4]P7以下简稱“四有”。为实现历史性升级的“三农”发展战略目标,中国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构建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体系和形成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机制,发挥农民创造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国家强大经济实力支撑乡村全面振兴,进而以“四有”之治不断厚植乡村振兴优势。

  (一)乡村全面振兴政策体系是以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构建的。小农生产方式的弱质性,不仅表现在生产经营竞争能力上的弱势,还表现在政策诉求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两者叠加,仅仅以农民自身力量难以突破发展困境,更难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其发展受弱质性困扰的难题。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没有因为小农户政策诉求表达能力弱而“顺势”放弃“三农”难题的解决,而是基于为最广大农民群众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担当,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主动施策解决好“三农”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在每年底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形成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主题的第二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之后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一系列关于“三农”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着力构建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体系。2019年6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以党内法规形式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加以确定,为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进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工作保障。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明确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三农”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作为中央巡视的重要内容。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强化了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乡村振兴促进法,一并构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在所构建的乡村全面振兴政策体系中,鲜明地实行“四优先”,即优先考虑干部配置、优先满足要素配置、优先保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公共服务,这就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落到各个方面,形成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态势和机制。

  (二)鄉村全面振兴是以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开展的。中共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发展社区集体经济,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社区集体统筹和积累机制,是中国乡村治理、乡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14]2016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把“坚持农民集体所有不动摇,不能把集体经济改弱了、改小了、改垮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坚持农民权利不受损,不能把农民的财产权利改虚了、改少了、改没了,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15]作为改革要坚守的政策底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坚持和完善,农民有了土地这个安身立命之本,避免了土地私有制导致两极分化和失地农民只能进入城市贫民窟现象的发生。促进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及逐步完善与之相对应的社区集体统筹和积累机制,找到了破解小农户各自发展难以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问题的路径。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和“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和能力提升、发展家庭农场等措施,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内生能力的提升。同时,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以非凡之举,上下同心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难题,促进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促进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三)乡村全面振兴是以发挥农民创造精神展开的。A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2018年3月20日,A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挥伟大创造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16]P387尊重农民创造精神,有利于实现农民的潜在利益或利益改善,进而激发农民从实际出发创新制度和创新发展路径。中央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在实施中又充分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这是能实现国家顶层设计预期目标的重要方法。2018年9月21日,A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意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要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不断完善顶层设计。[3]A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4]P59中央尊重农民创造精神,广大农民从实际出发不竭创造,因地制宜创造了多种乡村振兴实现路径。在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经营制度方面上,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创造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创造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创造了有利于实现共享发展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种利益联接方式,这些都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在促进全面发展方面,创造了多种形式的传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和繁荣农村文化路径,创造性地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到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振兴结合的实践中,创造出基于当地资源的多种田园综合体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由此乡村多种功能有效拓展,农旅融合促进产业升级,进而促进乡村资源价值提升和乡村发展空间拓展。

  (四)乡村全面振兴是以国家强大经济实力支撑展开的。中国共产党从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大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基于国家进入到工业化中期和经济实力增强,成功地实现了由农业养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大仁政”周期转换。[17]党的十八大后,中国以强有力的经济实力破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难题,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基于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A强调,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通过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在财政支持上,针对国家支农项目支离破碎、“三农”投资严重碎片化问题,A强调要下决心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从顶层开始整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在农村金融支持上,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16]P178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加大了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实践表明,以“四有”之治厚植发展优势,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破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难题,进而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升“三农”发展能力、引领“三农”向现代化迈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以“四有”之治厚植“三农”发展优势,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解决“三农”问题重要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南。

  三、全面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进入新时代,中国在1978—2002年以实行“放活”政策促进“三农”发展、2002—2012年以“统筹”促进“三农”发展的基础上,把“三农”改革发展聚焦于“全面”。中共中央科学地将“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三农”全面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在回答“大国小农”国情下如何把小農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如何补齐“三农”短板、在中国式现代化演进中如何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等时代之问取得重大进展。

  (一)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化有机衔接。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演进的基础。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6]P23的命题,A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这一战略方向的确立,是基于对“大国小农”资源禀赋及其相对应的发展路径的科学把握。A分析指出,中国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也不过十亩地,户均耕地规模只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小规模家庭经营是中国农业的本源性制度,小生产方式是中国农业发展长期面临的现实,不可能各地都搞欧美那样的大规模农业。[4]P62A进一步强调,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不能忽视了普通农户。[4]P64中国共产党不是只认识到土地大规模经营的优势,对小农生产的作用也有客观认识,即充分认识到小农生产对传承农耕文化、稳定农业生产、解决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P62基于发展市场经济中小农户生产经营呈现出明显的弱质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政策体系。A指出,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要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扶持小农户拓展增收空间。[4]P62在实践中,坚持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构建扶持小农户生产经营发展的政策体系,注重支农政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防止发生排挤小规模农户和人为垒大户现象,支持小规模农户经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推动农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发展成为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同时,促进小农户互助合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化有机衔接。

  (二)补齐“三农”短板。2013年12月,A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8]P6582015年10月26日,A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时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18]P7752016年4月25日,A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改变农业是“四化同步”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状况,根本途径是加快农村发展。[4]P5A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不能以农业萎缩、乡村凋敝为代价”。[4]P9-11A进一步指出,“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也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P10我们要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确保“三农”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不掉队。[4]P11中国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攻坚克难,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三农”短板,既增添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也提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使中国实现向高发展水平的跃升。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郑重承诺的兑现,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三)促进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主要量度的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发展。2013年12月,A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8]P658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XX年)》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10]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出发,中国明确了政策取向和措施。在着力实现农业强上,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2],促进了农业高质高效。在着力实现农村美上,A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4]P11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调在城镇化进程中记得住乡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创新乡村治理,形成乡风文明新气象,这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拓展了农村的多种功能和发展空间,促进了乡村宜居宜业。在着力实现农民富上,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将增加农民收入明确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长效机制,并通过扶持和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接机制、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就业创业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途径增加收入,促进了农民富裕富足。在中国式现代化演进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致力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战略目标,“三农”发展模式和发展形态实现历史性变革,为“三农”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发挥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以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为根基,以旺盛的市场需求为拉动,探索破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难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到更高台阶,全国粮食总产量从2015年起连续7年在13万亿斤的高台阶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快速增长并实现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民生显著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创造了彪炳史册的消除绝对贫困的人间奇迹,广大农民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回答时代之问,从逻辑贯通的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明示方向、“四有”之治厚植发展优势、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等方面回答了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创造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创造了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厚植起“大国小农”下的乡村振兴优势,突破了单纯基于某一个体或局部投入效率配置资源而难以突破“三农”发展受弱质性困扰的路径锁定[19],形成了“大国小农”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国方案。展望未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愿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