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5篇)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5篇)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5篇)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一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二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三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四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五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5篇)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一
为培育壮大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促进群众持续增收,根据《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市千村千园(合作社)助推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X〕1X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脱贫攻坚为总揽,“以壮主体促规模”为重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发展富硒畜牧(生猪)、魔芋、茶叶、核桃、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着力构建生态富硒产业体系,建设一批产加销一体化、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含量较高、运行机制灵活、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
二、目标任务
在抓好市对县考核的`40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上,实现全县72个贫困村农业园区全覆盖。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全力创建园区名优特富硒产品,力争成功培育产值5千万元—1亿元园区1个、培育2千万-5千万产值园区3个,新增1个省级园区,3个以上市级园区。大力推广“现代农业园区+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按照每个省级园区包联120户以上、市级园区包联60户以上、县级园区包联30户以上的要求,支持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吸纳贫困户入股、就业等方式,促进贫困户稳步增收。
三、建设内容
(一)加快重点园区提质增效。指导明富魔芋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在X镇蒋家关村新建魔芋基地X亩,在X镇长梁村、竹园村新建魔芋基地1000亩;加强园区加工厂生产管理,引进新工艺,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积极申报有机魔芋产品认证,将“明珠”牌省级名牌产品创建为国家级名牌产品,力争年底园区产值突破5000万元,加快建设成为领军魔芋产业发展的航母型现代农业园区。
(二)加快省级园区创建步伐。围绕创建一个省级园区目标任务,加快推动园区功能从单一的种植、养殖功能向加工、营销、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等方面拓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一是指导X茶叶园区做好茶园的科学化管理,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打造知名品牌。二是扩大升高畜牧、光华畜牧园区养殖规模,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全力推进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三是指导城关大鲵、绿水渔业、新源渔业园区依托科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品牌渔业,打造集垂钓、观赏、度假、餐饮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南宫湖生态休闲渔业基
地。四是指导仁丰魔芋、X魔芋园区田间科学化管理,扩大种植规模,提高魔芋产量,及时更新魔芋加工设备,实现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五是加快东惠、众达蔬菜园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采用“猪-沼-菜”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全力打造为自由采摘、科普培训、生态农业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富硒)循环农业示范园区。
(三)加快县级园区提档升级。围绕创建3个以上市级园区目标任务,加快县级园区扩规模、上水平。一是加快民主柏枝垭魔芋、城关X魔芋园区的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加快魔芋加工厂建设进度。二是推动X御口韵、X蜡烛茶叶园区扩大基地规模,加强茶园的科学化管理,加快茶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建设进度。三是加快X镇民意蔬菜园区、民主鑫宝农业园区水、电、路、圈舍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按照“畜—沼—园”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力争将以上6个园区创建为市级园区。
(四)加快贫困村园区建设步伐。大力推行“农业园区+贫困户”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模式,按照“一村一园”的思路,依据《X县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在全县72个贫困村各建设一个面积20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
(五)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制定优惠政策,优化配套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农
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返乡成功人士等经营主体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园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元化经营主体。力争创建1个省级龙头企业和1个省级示范合作社,2个市级龙头企业和2个市级示范合作社。
(六)打造园区品牌,突出生态富硒。围绕“X画廊、硒有X”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全力做好标准化生产、产品包装和产品营销三个环节,力争创建1-2个市级、省级名牌产品。每个园区在创品牌方面要做到“五有”,即有品牌营销战略策划方案、有注册商标、有“三品”认证、有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有农产品质量检测室。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重大举措来抓,采取县级领导挂联、镇主抓、县级部门包抓的办法,按照半年预考核、年度总评的要求,县督查室和考核办加强督查检查,使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县发改、扶贫、农林科技局等相关部门要指导各镇搞好园区规划制定、地块选定、项目落实和配套建设。
(二)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县财政、农林、水利、扶贫、交通等涉农项目资金,用于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解决园
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引导贫困户将金融扶贫“5321”贷款、财政扶贫补助资金采取虚拟量化股份方式,入股现代农业园区,获得分红和其他协议收益,实现双赢。
(三)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园区业主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以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全面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满足园区建设发展的各类人才需要。县级主管部门要长期派驻技术员,深入各园区加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园区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县农林科技局要发挥职能作用,指导园区在生产过程中以无公害为重点,突出土壤环境、物资投入和产品产出等环节,加强土壤肥力、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管理,大力实施生态循环农业,落实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生产记录、产地产出等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对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农牧产业发展现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以园区为引领,通过联农带农方式,推进高原有机蔬菜、中药材、特色水(干)果、牦牛、西藏羊、藏香猪6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到20xx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2329万元左右,年均增长4.8%;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93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0.4%。
到20xx年,高原有机蔬菜、中药材、特色水(浆)果播面达7万亩,实现产量10万吨;出栏牦牛、西藏羊、藏香猪8万头(只)以上,产量4824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水平达到50%,“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覆盖率达45%以上,绿色、有机认证比例达30%左右,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6%以上,冷链物流流通率达5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二、规划布局
(一)生产区域布局。立足多样化生态特点、立体式空间布局、差异性气候特点和各乡(镇)产业发展基础。
(二)产业链布局。就近建设与产业基地规模相适应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依托绿色生态园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配套建设烘干冷链物流设施。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性、经营性服务业。围绕农业创意园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体验等新业态。
(三)园区布局。构建国家级到县级农业园区梯次发展体系,创建州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合理布局种养循环、加工物流、综合服务、休闲旅游等功能板块。
三、重点任务
(四)建优产业基地。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标准,建成高标准农田0.8万亩。实施“净土”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行动,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建设。新建标准化高原有机蔬菜生产基地0.5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0.4万亩、特色水(干)果1万亩,建设牦牛、西藏羊、藏香猪标准化养殖场各1个。以实施《县促进特色农牧业创新发展激励办法(试行)》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五)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就地就近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依托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有机蔬菜、道地中药材、特色水(干)果及牦牛、西藏羊、藏香猪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六)培育知名品牌。按照《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要求,参照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制定出台与发展品牌相配套的基地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力争到20xx年制定出台绿色农产品建设标准3个。以“净土品牌+产品品牌”联动模式,大力培育“莴笋”“羌活”“大蒜”“牦牛”“藏香猪”等特色优势地域品牌。依托对口援建重点开拓省内和浙江中高端订单销售市场,扩大与当地采购商的常态合作,推进品牌农业延伸行动,丰富创新品牌产品现代营销渠道,实现品牌产品订单(认购)销售占比30%以上。
(七)提高农产品质量。以优质安全发展为目标,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规范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严把产地环境安全关、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关、流通销售质量安全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制、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一控两减三基本”,落实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田残膜回收处理。
(九)推进产村相融。把产业布局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建设以产兴村、以村促产、产村相融、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推动农文旅体跨界融合,开发乡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建设主题公园、特色小镇。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产业设施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
(十)强化科技支撑。围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进一步开展产业技术帮扶,强化专家服务团巡回指导服务工作,解决农牧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到20xx年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100户以上,培训农牧民2.4万人次,实现技术指导培训100%覆盖;免费定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0人、“一村一名农技员”提能培训55人;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480人;特聘村级农技人员5名,实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80%以上的农户。
四、主体带动
(十一)突出园区示范引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主导产业鲜明、设施装备先进、产业链条完整、新业态发展良好,农业综合效益高的示范作用,引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集聚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突出科技支撑、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注重生产、加工、服务、营销等多环节主体培育,着力构建全产业链条利益分享机制。
(十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高原有机蔬菜、中药材、特色水(干)果、牦牛、西藏羊、藏香猪6大优势特色产业,依托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采取“以园招商”的方式,引进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在省内外具有较好知名度的龙头企业。
(十三)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规范农民合作社设立登记、组织运行、财务管理、经营服务等,鼓励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实现全县超三分之一的农户加入的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社。实施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培育省级家庭农场3户以上。
(十四)健全服务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集农技指导、信用评价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等把服务网点延伸建设到产业基地。大力培育覆盖种养、加工、销售、科技、金融等各环节多元化的经营服务实体。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推广生产托管、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合作方式,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以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为重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
五、支持政策
(十五)强化财政支持。以落实《县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为载体,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提供风险保障资金。支持建立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农业园区建设。
(十六)强化金融服务。积极推广“政银担”合作模式,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园区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农业农村产权融资服务改革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进园区,落实以奖代补、风险补助和担保业务费补助政策,鼓励担保机构为农业园区发展提供政策性担保服务,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实现园区产业全覆盖。
(十七)强化用地保障。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腾退等节余的建设用地,优先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手工作坊,以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建设项目领域规范实施“点状用地”,开发建设服务于园区项目用地。实施预留一定比例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将农产品烘干冷链设施、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产品储藏流通设施、休闲采摘设施作为农业附属设施纳入农业设施用地范围。
(十八)强化人才支撑。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围绕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烘干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联合开展技术研究应用和职业人才培养。建立农业园区与专家对接范围机制。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壮大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等技术队伍。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工作有序推进,成立以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组长,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经信局、县科技农牧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县旅发局、县林草局、县扶贫开发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推进农业现代园区工作的安排部署和督办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农牧局,由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三
一、概况
(一)示范区名称
漳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实施单位
漳州市人民政府
(三)建设范围
示范区建设范围涵盖漳州市11个县(市、区),即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漳浦县、云霄县、诏安县、东山县、平和县、南靖县、长泰县和华安县,以及漳州开发区、常山开发区、台商投资区,共有121个乡、镇、街道,25个国营农场,1667个村民委员会。
(四)建设定位
漳州市是福建省农业大市,应充分发挥漳州市自然资源优势及其对台农业合作优势,并以市委、市政府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外向型农业发展为契机,把示范区建设为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外向型漳台合作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区。
(五)主导产业
重点围绕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林竹、中药材、畜牧、水产等9大主导产业的提升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六)建设期限
20xx-20xx年(3年)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充分利用漳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紧抓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道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漳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化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以质量安全为重点,提升农产品品牌;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以对台对外合作为引领,拓展农业合作领域。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一区两园”建设,重点打造一批规划科学、设施完善、科技领先、机制健全、生态良好的示范区核心示范园,示范引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
深化农村改革,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重点,建立起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2、坚持科技驱动
积极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联系,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
立足漳州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与特色,综合考虑产业基地和区位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转型发展传统产业、拓展提升新兴产业。
4、坚持产业联动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
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提高农民收入紧密结合,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提高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林竹、中药材、畜牧、水产等9大主导产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显著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水平,提升漳台农业合作水平,提高农产品出口比例与出口创汇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力争至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比增3.8%以上,达73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79.3亿元、林业产值28亿元、牧业产值61.4亿元、渔业产值229.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比增10%以上,达16778元。
2、主要目标
(1)突出优势主导产业
以提升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林竹、中药材、畜牧、水产等9大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园艺设施、精致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扶持发展富硒产业,打造富硒农产品研发和生产示范基地,提升漳台农业合作水平与层次,构筑台湾农业外移的重点区域,建成两岸现代农业合作交流的“先行先试”示范区。
(2)打造质量安全品牌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强化农产品生产主体备案和生产记录管理,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力度,落实“检打联动”机制,切实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年新增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0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三品”种植面积按比例逐年提高,至20xx年底,不低于农产品总种植面积的50%。大力发展富硒产业,推进诏安青梅、云霄枇杷等富硒农产品品牌创建。
(3)加快科技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先行、创新驱动功能,挖掘潜力,内生增长。发挥生态优势,深化两岸合作,创新体制模式,凸显集约高优。加快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本区域特色产业提供技术创新共性服务,为本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产品检测、生产中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政策辅导、科技融资等公共服务。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生猪标准化养殖、有机生态果茶园、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果蔬高标准设施、特色水产养殖、渔港特色经济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示范项目建设。
(4)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农业,难点也是农业。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推进资源优化配置,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重点是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带动原材料、服务、物流等产业发展,提高劳动力就业率。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场化改革,构建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机制,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优质特色果蔬、生态茶叶、花卉林竹苗木、特色禽畜、生态旅游等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推进都市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业品种结构,由注重农产品规模化向注重农产品特色化转变,大力开发与地方气候、土壤、水质条件相适应的地方名优特产品,扶持发展地域标志农产品品牌,培育“中国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提高名优特产品的市场营销与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5)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加快海峡农产品物流城、海峡花木集散中心、东山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平和琯溪蜜柚和茶叶市场、南靖兰花市场、华仙茶都等区域农产品集散地市场建设,建设一批海洋渔业集疏运中心和物流保税中心。培育“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漳州味——水仙花乡”、“漳州海洋博物网”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冷链物流发展,依托漳龙物流园区、盛辉公路港物流、漳浦丰跃物流、东山东海岸水产品保税物流等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促进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
(6)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每年培育发展一批省、市、县级示范场和示范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争取新增产值超10亿元3家、超50亿元1家。力争至20xx年,食品工业可以力争完成工业总产值1700亿元、检验检疫出口农产品货值年均增长10%左右。
三、示范区布局、功能与发展重点
(一)总体布局与功能定位
1、总体布局
依据漳州市的自然条件和现有社会经济条件,继续发挥漳州农业的优势,在巩固现有农业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优势产业空间布局,形成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林竹、中药材、畜牧、水产等9大主导产业的主产区(表2)。
同时,根据各县(市、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定位,按照技术模式先进、经营机制创新、示范效应明显的建设定位,分别在各县(市、区)建设1-2个“漳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园”,全市共确定24个核心示范园(表3、附件2),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2、功能定位
漳州市具有良好的农业区位优势,属集约、高效、外向型农业类型,因此示范区的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漳台农业合作交流为突破口,延长产业链,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不断强化,最终建成具示范推广、机制创新、研发孵化、科普培训等多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1)示范推广功能
通过引进、消化和示范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并加以推广应用,形成具漳州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技术组装模式与经营管理模式,使示范区成为技术新、产出高、效益好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为当地区域农业起示范推广作用。
(2)外向拉动功能
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特别是通过深化漳台农业合作,拓展漳台农业合作领域、层次和深度,引进培育、示范一批有闽台特色的农业新品种、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建立出口创汇型农业企业,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型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开拓国外市场,增加外汇收入。
(3)改革创新功能
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工业化,管理方式现代化,经营模式集约化;创新“三农”服务工作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4)研发孵化功能
推进产学研结合,布局一批高科技、高效益和高示范性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展示高精尖农业科技,展示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开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并通过中试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研究成果的孵化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化技术、设施化技术、资源节约和循环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功能。
(5)培训观摩功能
突出主导产业现代化生产、加工基地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普宣传和观摩展示;组织全市农业干部职工、农技人员开展现代农业理念教育。定期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开展农业实用技术集中展示和示范运用,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开展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装备、标准化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工艺的集中展示,与示范区的示范带动功能相结合,形成现代农业产业观摩展示中心。
(二)主导产业建设重点
1、水果产业
在平和、诏安、漳浦、南靖、龙海、云霄、长泰、华安等县,建设一批名优水果示范基地、富硒水果生产基地、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水果深加工出口基地。大力支持诏安等地发展富硒水果特色产业,打造富硒品牌,推动富硒产业发展。以提升水果品质和安全为突破口,打造水果上百亿产业链。建设重点:
(1)提升水果品种品质品牌
着眼市场需求,加快推进水果品种品质品牌提升,淘汰劣质品种,培育、引进新、特、优品种。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天宝(南靖)香蕉”“平和琯溪蜜柚”“云霄早熟枇杷”“诏安青梅”“龙海杨梅”“长泰芦柑”“东山莲雾”等优势水果品牌的知名度,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创建知名品牌。加大果园测土配方力度,大力开展土壤改良,提高土地营养水平。加大对果农科技栽培和科学施肥用药的培训力度,营造生态种果的绿色环境。积极利用农业电商和大数据平台,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鼓励引导农户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适销对路的优质水果产品,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推进水果深加工技术研究
开展水果贮藏技术和商品化处理技术研究,提高果品贮藏水平、效果和优质率。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水果深加工成套设备或关键设备、技术。扶持发展大型水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果品冷库和气调库,实现产后果品预冷、机械化清洗、分级、干燥、打蜡、包装、贮运、销售一条龙。大力发展水果原料罐头饮料、精制茶点、水果精炼提取护肤美容产品等深加工,加工提高水果商品附加值。
(3)建立良种引进与繁育体系
建立省级果树良种引进繁育中心,建立母本园和县级良种繁育苗圃。加强优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及相配套的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加强品种的评估、筛选、鉴定、审定和开发推广工作。
(4)健全水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加强水果市场建设,加快建成海峡两岸水果产品流通市场和龙海杨梅、平和琯溪蜜柚、云霄枇杷、长泰芦柑、长泰台湾青枣及芭乐、诏安“凤梨释迦”等著名水果生产地集散市场。鼓励发展水果电商,促进电商与冷链物流协同发展,延伸市场领域,进一步健全水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5)深化漳台果业合作
大力引进台湾水果新品种、产期调节技术、设施果树栽培的技术、小型果园耕作机械,不断提高漳州水果栽培管理技术。学习台湾产销班经营模式,减少水果销售环节。在越冬条件好的盘陀岭以南云霄、诏安、东山等县鼓励发展毛叶枣(青枣)、杨桃、珍珠芭乐、火龙果、莲雾、百香果、凤梨释迦等台湾水果品种,改善漳州水果产业结构。
(6)完善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水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大试点工作支持力度,推广商品有机肥,扩大果树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化肥、农药从采购、销售到使用整个体系的可追溯体系档案记录,形成“正向可查,逆向可追”的质量安全体系。
2、蔬菜产业
以云霄、诏安、漳浦、龙海、南靖、华安、芗城、东山、长泰等县蔬菜基地为重点,以增加出口创汇和适应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漳州冬季蔬菜主产区的优势,突出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高价值蔬菜,提升蔬菜产业整体水平。建设重点如下:
(1)突出发展设施蔬菜
扶持新建蔬菜温室大棚和智能温控大棚。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建设一批蔬果贮藏、保鲜设施。
(2)推广蔬菜生产标准化
推进蔬菜栽培标准化建设,提升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巩固完善云霄、漳浦、龙海、诏安、长泰、平和、南靖、华安、东山等地的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和山区反季节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主要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沿海旱区蔬菜生产基地节水灌溉面积达90%以上;主要蔬菜生产基地五年内全部通过“三品”认证。
(3)实施集约化工厂育苗
加快蔬菜产业基地育苗集约化,力争每年建设1~2个现代农业蔬菜产业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项目。
(4)推广航天育种蔬菜新品种
在全市推广航天育种选育出的辣椒、番茄、茄子、豆类、瓜类等蔬菜新品种,拟在全市适宜地区建设航天蔬菜试种示范园,扩大航天蔬菜的市场影响力,逐步实现蔬菜种源供应渠道多元化。
(5)加强蔬菜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加强蔬菜市场供应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漳州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城蔬菜批发市场建设,打造集加工仓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现代农副产品市场平台,逐步培育和建设成全国性的蔬菜市场供应集散中心。
(6)建设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完善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抓好基地生产和投入品管理,有效控制蔬菜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新型、安全生物农药和肥料,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建立蔬菜产量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3、茶叶产业
巩固现有茶园,改造低产园,开发新茶园,发展白芽奇兰、八仙、丹桂、铁观音等当家品种。实施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工程,全面提高漳州市茶叶整体质量水平。建设福建省茶叶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开发。以华安、平和、诏安、南靖为重点,进一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改进茶树品种结构、提升茶叶加工环境与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推进漳州现代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其建设重点如下:
(1)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
深入开展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着力改造茶园生态环境。加强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完善茶园路网及排灌工程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防护林隔离带,形成“山顶戴帽,山腰结带,山脚穿鞋”的良好茶园生态系统。依托茶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到2017年,全市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5万亩,辐射带动15万亩,财政优先扶持带动辐射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
(2)实施茶叶加工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改造项目,实现茶叶加工厂的规范化管理,按照食品加工的卫生标准对茶叶加工进行改造提升,逐步改善茶叶加工生产条件。更新设备,引进新型、先进的机械,改进加工工艺、工序,积极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茶。
(3)进一步推进漳台茶产业合作
积极开拓漳台茶产业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拓展国内外市场。引进台资茶业企业,转变茶农生产观念,革新制茶设备、技术;借鉴台资企业投资茶产业的成功经验,有效促进漳州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茶农、茶商培训力度
继续在各县区(市)加大茶农培训力度,通过举办茶树栽培管理、茶叶加工和包装技术培训,培养种茶和制茶能手,提高茶农技术水平。组织开展茶叶生态栽培、清洁化生产、电子商务等内容的培训,全面提高茶商从业素质。
4、食用菌产业
以漳浦、南靖、龙海、华安、台商投资区等县(市、区)为主要发展区域,加快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逐步淘汰分散、规模小、条件差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大力推广食用菌工厂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生产,扶持发展一批食用菌深加工龙头企业。引进食用菌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食用菌深加工水平,力争全市食用菌产品35%以上通过深加工,巩固漳州市“中国蕈业之城”的龙头地位。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率先建成食用菌电子商务、食用菌质量安全检测、食用菌物联网和食用菌展示等平台。食用菌产业建设重点如下:
(1)发挥品牌效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漳州“中国菇都”、“中国蘑菇节”等品牌效应,加强与国内外食用菌组织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培育本土食用菌龙头企业,吸引、鼓励海内外大型食用菌菌种生产、供应、加工、物流、科研、机械、包装、物料、策划企业或机构在漳州安家落户,投资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公共服务机构机制和设施条件,出台有关食用菌产业化用电、用地及其建设相应设施的优惠政策,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推动蘑菇等传统食用菌品种工厂化、设施化、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提升食用菌质量安全档次,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2)加大科技研发与推广力度、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依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漳州综合试验站平台,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进、选育和推广食用菌优质品种,按照国家有关食用菌菌种生产标准要求,发展一批具菌种生产、保藏、销售相配套,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大型菌种厂标准,以满足全市食用菌生产需求。加大食用菌精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力度,通过集成高产配方、科学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实现菇农增产增收。深入开展食用菌新型栽培基质研发,解决传统原材料短缺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3)加快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集约
加快台商投资区食用菌(双孢蘑菇)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为产业的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努力把产业园建成一流的“种植园、科普园、观光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4)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推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完善菌种的选育、栽培、成品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打造出一套产业化、专业化经营的成功模式。在现有食用菌加工能力的基础上,拓展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开发食用菌新产品。加大食用菌保健和药用功能性产品的科研开发力度,开发新型食用菌保健饮料、风味休闲食品,以及高档次保健调味品、保健药品、菌类美容护肤制品等,延伸食用菌产业链,实现增值效益。
5、花卉产业
以工业化思维推进漳州花卉产业的转型升级。以科技兴花为宗旨,建设一批特色花卉种质资源库,加强名优新花卉品种的研发,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花卉生产、花卉物流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道路,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高效市场流通方式,推进花卉苗木标准化生产和提升花卉物流业的运作水平;以建设我国东南地区花木交易集散中心为契机,推进“互联网+花卉产业”模式发展,打造具区域影响力的大型花卉电子商务平台;深化漳台花卉产业交流合作,提升漳州花卉产业外向化水平。其建设重点如下:
(1)加强交流,促进优势互补
积极推进漳台花卉合作,吸收和消化台湾先进的花卉技术、管理和营销经验;加强同荷兰的交流与合作,引进荷兰花卉新品种,推出我市优势花卉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花卉企业和企业总部落户漳州,带动全市花卉研发、生产、流通等产业链优化升级。
(2)加强科技创新
重点建设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花卉工程技术中心水仙花研究推广分中心。鼓励花卉苗木龙头企业、花卉产业园区与高校、院所协作联合,推进花卉种苗研发、试验与推广,采取“企业立题、专家解题、政府支持”的研发方式,整合科技资源,加强重点攻关,为现代花卉产业升级换代提供科技支撑。制订并执行花卉苗木产业标准,提升市场信誉。
(3)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提高设施化水平
参照创办经济开发区的办法,用工业化的理念推动花卉产业的发展,重点培育20~30家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花木龙头企业。扶持规划建设大型花卉苗木综合生态文化园区,延伸花卉产业链和提高产业的关注度。同时要通过向上积极争取设施项目资金扶持、政府农业资金向设施农业倾斜及引导企业加大现代设施的有效投入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我市花卉设施化水平,争取到20xx年底全市花木温室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
(4)建立完善市场体系
加快推进海峡花卉集散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推动漳州市花卉交易中心、南靖兰花市场配套建设。继续推进花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发展花卉4S店,为漳州市花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平台和载体,拓展花卉苗木贸易空间。积极培育中介组织,促进花木经纪人和花商队伍健康发展。
(5)调整花卉产品结构
根据各类花卉发展趋势,结合漳州花卉产业现状,按照“调准”(即适销对路,适地适花)、“调优”(即更新品种,提高档次)、“调高”(即增附加值,创高效益)的原则,对漳州花卉产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6、林竹产业
以竹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丰产竹林培育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工利用为龙头,围绕现代林业种业工程、林木加工产业提升、森林旅游产业拓展,以及森林生态环境保育为重点,实施封山育林和幼林抚育、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做大做强做优林下经济,全面提高林业产业实力。林竹产业建设重点如下:
(1)建设高优森林资源培育和名贵树木生产基地
努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产出率,持续壮大森林资源总量。实施20万亩森林资源结构优化带动工程,坚持每年新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名贵、优良乡土树种、高优油茶林等10万亩。全市森林蓄积总量每年净增10万立方米以上。引导林农培育桉树中大径材,推广种植降香黄檀、黄枝润楠、桃花心木、香樟、红锥等珍贵用材林,营造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阔叶林,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全面提升森林的综合效益。
(2)鼓励毛竹丰产林及中小径竹开发
根据产品开发和市场需求的不同,按照材用、笋用、笋材两用、浆用等不同培育目标,实行竹林定向培育,分片发展笋用、加工用等不同用途竹林基地。大力推广毛竹丰产培育技术,提高资源质量和产出率。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竹种资源,实施人工丰产经营措施。新建麻竹、绿竹、雷竹、黄甜竹等中小径竹高优基地,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中小径竹,优化竹种结构,满足市场对笋竹产品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在中小径竹开发上,要坚持区域特色的发展原则。
(3)扶持壮大竹业加工项目
扶持培育产值千万元以上的竹材加工企业,重点发展混凝土模板用竹木复合胶合板、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竹家具、竹地板以及汽车、火车用竹胶合板等各类竹制品。竹胶板重点向规模化、多品种、多规格、功能型的方向发展;大力开发竹纤维系列产品,重点发展竹浆造纸、竹纤维板、竹纤维复合新型材料等。加大笋干深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发竹炭系列产品,发展活性炭保健品,发挥活性炭的多功能作用,延伸产业链。
(4)引导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景观资源,合理规划,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科学引导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森林人家”等森林旅游业,立体开发森林资源。
(5)持续加大生态林业建设
加大对虎伯寮和漳江口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建设力度。加强对南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湿地和名木古树的保护管理,逐步将重点区域的生态公益林列为自然保护区、小区。加强对濒危珍稀物种的抢救性保护,规范对野生动植物驯养、培育、繁育和经营利用管理。储备珍贵树种、乡土树种和濒危物种,保存物种资源,维护生物的多样性,造福子孙后代。
(6)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推进林竹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扶持笋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贷款支持和人员培训。鼓励竹农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扶持培育笋竹产品交易市场,在笋竹产品多、交易量大、交通便利的笋竹产品集散地,建立笋竹产品交易市场,完善笋竹交易市场体系。
7、中药材产业
大力扶持发展中药材产业。推进中药材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中药材产品研发利用、中药材产业提升,加强中药材标准化品质控制,逐步完善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有效缓解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稳步发展常用中药材。不断提升中药材研发科技水平及质量水平,加强药食两用中药材开发,初步建成当地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其建设重点如下:
(1)加强中药种质资源保护
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保护和开发利用道地野生药材资源,重点针对资源紧缺、濒危野生中药材,按照相关物种采种规范,加快人工繁育,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在适宜产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种子种苗繁育,推广种植优质中药材,从源头上保证优质中药材良性发展。
(2)推进中药材技术创新
重点加强中药材基础研究、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继承创新、中药材繁育技术及现代化生产技术的突破。建立以高校和企业为主体的中药研发体系,形成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具有一定研究水平和开发能力的科研队伍,坚持以科技创新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3)打造漳州特色优质中药材品牌
大力扶持片仔癀等中华老字号国药品牌,推进片仔癀院士工作站建设。以传统名牌中成药为主线,重视新药的研发和老产品二次开发工作,开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保健养生产品、特色功效护肤品和日用护理产品等。建设常用大宗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基地。鼓励利用山地、林地、荒地开发中药材种植生产。大力开发具有漳州传统优势和特色药效的道地药材,打造一批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品质鉴定”的本地优势中药材品牌,如南靖“巴戟天”、长泰“砂仁”、华安“肉桂”、龙海“泽泻”、漳浦“穿心莲”“玫瑰茄”“生地”等。不断提升特色优质中药材生产技术与加工工艺,扶持发展中药材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观音串”(黄花倒水莲)、“石仙桃”(石橄榄)、春根藤等特色中药的开发;发展以枇杷叶、青梅为原料的加工业,提高枇杷、青梅的药效利用水平,构建药品零售、批发和电子商务三位一体的营销网络。
(4)扶持发展中药材生产龙头企业
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培育发展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名贵药材产业。建设林下种植铁皮石斛、金线莲GAP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基地、野生抚育基地。发挥漳浦扬基、南靖本草春、平和广和堂、仙草堂、诏安南药园等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发展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名贵药材产业。实现种苗工厂化、规范化高效率生产,保障药材质量。
(5)建立中药材市场信息及电子商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依托阿里巴巴、“漳州味”等电子商务平台,为漳州中药材产业的交易、展示、交流及市场拓展打造一个高品质、高标准、国际化的市场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类中药材的市场价格、种植面积等信息,帮助药农在中药材种植品种选择、种植、储藏、销售等环节上,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加强引导,加强培训,从药材种植到生产销售等环节,提高药农素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不断拓展中药材销售流通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6)建立中药材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开展中药材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试点工作,引导企业按规范标准种植、生产。加强中药材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建设和质量检验检测,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
(7)深化对台对外交流合作
引进、培育、推广一批台湾中药材新品种和新技术,实施一批漳台中药材合作示范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海峡两岸及对外中药材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传统中药材国药的影响力。
8、畜牧产业
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积极促进畜禽优良品种的保护、引进、繁育、开发和推广;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推进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发展循环农业,推广无污染生态养殖模式,推进绿色生产;健全动物防疫防控体系,降低养殖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畜牧业养殖规划,培育特色畜牧业专业村镇,加强示范区(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设重点如下:
(1)畜禽标准化生产建设
大力推进以生猪、家禽为重点的畜禽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标准和规范,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因地制宜推广“猪-沼-果/林”、“生物发酵床垫料”养殖模式试点,加快生猪标准化升级改造,促进生猪产业的集约化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2)适度发展草食型畜牧
以肉牛、肉羊为重点,利用南靖、云霄等山区资源优势,依托建设标准化牛(羊)舍,配套建设污水深度处理和沼气工程或沼气发电项目。利用闽南黄牛和省外引进的国外良种肉牛杂交后代生产无公害肉牛,建成漳州市乃全省最大肉牛生产基地。
(3)发展特色畜牧养殖
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鼓励发展特色经济动物养殖。利用南靖县的山区资源优势,发展香猪、“趴趴跑”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打造特色养殖品牌,提高市场特种经济动物肉类产品供给,服务旅游市场需要。
(4)推广资源化利用模式
通过农畜配套、种养结合、有机肥加工、沼气发酵设施等处理多种方法,新建规模场排泄物综合治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资源化利用程度,减少粪污对环境的影响。鼓励创办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增加有机肥产能,鼓励农户增施有机肥。
(5)畜禽种源良种化工程
推进良繁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产高效的畜禽良种,继续新建扩建种畜禽场,形成布局合理、育/繁/推相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对金定鸭、漳州斗鸡等畜禽地方良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立保种基地,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做好畜禽保种引种育种,开展胚胎移植和畜牧基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行GAP育种,提高育种能力和种质水平。
9、水产产业
坚持优质、安全、高效和市场导向原则,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构建现代水产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化进程。按照“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的要求,大力发展高优品种养殖,建设一批海上高新养殖示范区;大力发展渔区二、三产业,拓宽渔民就业渠道,引导渔民从事水产品养殖、加工、运销等行业。建设重点如下:
(1)提升发展现代水产养殖
加速标准化鱼塘建设及旧鱼塘改造,积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适度推广深水网箱,寻求发展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多元生态养殖技术,积极提升渔业养殖科技水平。以发展石斑鱼、罗非鱼、鲍鱼、南美白对虾、蛤类、藻类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建设海上、池塘标准化特色水产养殖园区。
(2)重点培育渔业苗种繁育
推进丰盛食品、博广天兴等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建设现代渔业苗种繁育基地,升级改造水产原良种场,改造苗种繁育场生产设施,加强仪器设备配套建设,探索引进水产苗种繁育新品种、新技术,增强水产养殖品种选育和研究水平,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以芗城区淡水鱼类、龙海市南美白对虾、云霄县贝类,以及漳浦县、东山县、诏安县多品种的水产苗种产业园区为依托,建成集水产引种育种中心、育苗基地、饵料生物培育基地、水产苗种病害检测与防治中心等产学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园区。
(3)致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大力支持水产品精深加工,鼓励水产加工企业搞技术开发,拓展加工领域,扩大生产规模,抓好品牌创建工作。依托东山、诏安、漳浦3个水产加工产业集群,不断加大协调服务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水产品加工企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积极发展系列化新型罐头、软包装罐头制品;鼓励开发引进和应用水产品加工节能减排低碳技术、保鲜技术及设备。
(4)大力发展海洋生物产业
加强沿海渔港建设,积极创建海洋产业示范园区。引进高科技产业,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有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组织相关企业创建与申报省级海洋产业龙头企业项目,并做好后续沟通联系工作,力争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5)调整海洋捕捞产业结构
控制捕捞渔船增长,降低近海捕捞强度,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拓展境外和远洋渔业生产。对东山、龙海、诏安、漳浦等沿海县、市,推行限额捕捞及实行季节性休渔政策,坚持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方针,优化捕捞作业结构,努力提高渔获物的价值,使海洋捕捞业实现“减量增质”。
(6)推进休闲渔业建设
在东山、诏安、云霄、漳浦等县,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不断拓展渔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打造休闲渔业品牌,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7)保障水产品流通安全
完善水产品交易、流通市场,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扎实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按照“规范、引导、监管、服务”的原则,加强日常生产监管,加强对水产养殖户使用饲料、用药、销售记录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水产品的抽查检测,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四、配套建设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项目带动,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机补贴政策,推广适应我市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农机装备,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持续增产能力。建设一批防洪排涝骨干水利工程,搞好大型灌区节水和续建配套、山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推进九龙江生态水系示范建设工程、重点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各类水库除险加固、海堤除险加固和节水灌溉工程等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和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控体系,完善农林病虫害监测防治体系建设,全面夯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基础。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培育一批省级、市级、县级示范社,逐步规范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职能和功能,促进有序发展。借鉴台湾农会、农业合作社经验,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在漳州市投资的台湾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或参与本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漳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水平。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加强协作,提升服务水平。培育发展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引导家庭农场实行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三)加强农业对台对外合作
1、深化漳台农业交流合作
加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省市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示范区核心示范园互通互动,融合发展。发挥对台优势,加强漳台在现代种业、设施农业、精致农业、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的合作。引进台湾先进农业生产理念和加工、保鲜、包装等先进技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深度对接。提升漳台种业研发中心、台资农友种苗公司“漳州种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水平。加快“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和“海峡(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城”等合作载体的项目建设。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现代农业“硅谷”、诏安海洋生物科技园区等载体,集中打造海洋生物、特色花卉、食用菌、生物科技等一批漳台合作产业园区。借助“海峡(漳州)茶会”,打造以白芽奇兰茶为代表的“漳州茶”品牌,突出业界交流,凸显对台特色。办好“农博会·花博会”、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力度,从资金、技术、市场、管理模式等方面推动漳台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以交流促进两岸农业和农民交流合作。提高对台服务工作效率,积极为台资农业企业排忧解难。
2、建设农业国际合作平台
大力加强漳州“中国食品名城”的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展示特色、优质、健康、生态的“漳州味”食品,把“淘宝·特色中国·漳州馆”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融入“互联网+”国际大数据平台,建设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构建线上线下漳州农产品国际营销网络,形成相关农产品“漳州价格”。继续举办中国蘑菇节等国际会展,加强与国际食品界的合作交流,提高漳州食品的外向知名度。加快推进欧中现代农业研发中心建设,引进荷兰等境外花卉界大企业共同开拓国际花卉市场。加强漳州-东盟现代农业合作,推动漳州开发区建设中国―东盟粮油食品物流中心。加强与“一带一路”“海丝”沿线国家和周边地区的农业投资、贸易、固投、动植物检疫合作,引进以色列节水灌溉、欧盟国家农业新品种(花卉、蔬菜)、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意大利蛋鸡自动化等先进生产技术设备。鼓励漳州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走出去,把漳州农业机械设备推广到国际市场,打响“漳州制造”品牌。引导本地农业企业、农户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农产品交易市场。鼓励漳州农业企业到境外设立农业生产基地,关心支持漳州农业企业到柬埔寨创办的“柬埔寨漳州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对外农业合作项目建设,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推动漳州农业向国际化现代农业转变。
(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加快推进农业病虫防控技术服务平台、现代农产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构建包括农资经营、农贸市场、连锁超市、批发市场、期货市场与网上交易市场等为一体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推进农业生产、经营、销售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整合电子商务、农产品配送、连锁专卖、直销等多种模式互补融合的销售方式,推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升级提效。强化农业比较优势,用工业化和互联网的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农业业态、经营模式”三个创新和“发展平台、特色农业、农产品品质”三个提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创新农业科技,扶持现代种业,加快建设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创新农业业态,大力发展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打响“漳州味”购销品牌,推动“一产接二连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扶持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全省乡村旅游优秀示范点创建。
(五)推进金融体制创新
一要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为契机,推动漳浦县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取得进展。二要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服务机制,积极推广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模式,拓宽现代农业设施、大型农机具、订单、保单等抵押范围,发挥行业协会、互助担保基金等增信功能,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三要继续开展村级融资担保基金试点,在还未开展试点的县(市、区)由农村信用社(农商行)、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选择产业特色明显、经济活跃、资金需求旺盛的2~3个试点村创建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市、县财政按4∶6比例给予村级融资担保基金试点村每村10万元的风险补偿拨备金。四要加大金融机构对农业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鼓励合作银行增加对农业示范区的信贷投放。探索开展“农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由市农业部门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引入保险公司资金,开办农业企业“助保贷”业务。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或到银行间市场发行票据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五、建设进度安排及具体任务
(一)科学规划,启动建设
20xx年,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制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主导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建设内容,完善政策扶持,完成示范区建设启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实施项目,全面推进
20xx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产业运行机制,全面推进示范区9大主导产业重点项目的实施建设,有效推进漳州市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
(三)查缺补漏,完善提升
20xx年,进一步落实示范区建设扶持政策,并对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及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查漏补缺,对建设项目及配套措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充实、完善和提高,高水平完成示范区创建。
六、资金筹措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漳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投资总额101.7亿元(表4),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1.6亿元、产业发展投入62.8亿元、产业融合投入4.1亿元、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投入3.2亿元。
(二)资金筹措
漳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自筹资金及财政补助资金,其中自筹资金84.2亿元、各级财政补助资金17.5亿元。
(三)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到20xx年,通过示范区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产水平和总量均有显著提高。到2017年底,水果产量341万吨、蔬菜300万吨、茶叶7.7万吨、食用菌38万吨、花卉19万亩、林竹154万亩、猪肉13.8万吨、牛肉5985吨、羊肉689吨、禽蛋2.2万吨、禽肉5.3万吨、水产品197万吨。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现有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形成以9大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产品体系。
(3)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农业效益不断提升,示范区发展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漳州市农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升,在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比增10%以上,达16778元。
2、社会效益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不仅能有效推进漳州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还将提高和改善资源的利用方式,同时示范区的建设将对周边地区乃至更大范围起到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此外,示范区的建设,推进了多产业生产、加工基地的发展,这些基地的发展将向社会提供水果、蔬菜、茶叶、畜产品等农副产品,有效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为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发展地方商品经济创造了条件。
3、生态效益
现代农业是环境友好型农业和资源节约型农业,通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各种形式的现代农业,有利于减少农业污染和消耗,发挥农业生态功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引进和推广应用现代农业高新科技,将有效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七、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
为有效推进漳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把示范区建设好、管理好,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府办、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农业局,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相应成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2、建立目标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考核机制:一要建立市、县、乡三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标责任制,逐级分解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二要严格督促各部门、各县(市、区)、各乡全力配合,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的完成;三要强化考核,对任务完成好、建设质量高、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的部门、县(市、区)给予表彰奖励,对重视不够、措施不落实、建设质量不达标、示范带动不明显,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要通报批评、追究责任。
3、创新部门协调配合机制
按照机制创新、分工明确、灵活高效的原则,强化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由市政府牵头,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市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国土、科技、规划、住建、环保、供电、交通运输、金融等有关部门参加联席会,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示范区的建设。
(二)保障措施
1、深化农村改革
要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一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严格农业用地征收征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管理。二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和全市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措施,对进入漳州现代农业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展区域投资的企业,在其享受国家、省市有关优惠政策的同时,进一步从土地出让和租赁、贷款贴息、科技项目扶持等方面予以优惠。
2、加大资金投入
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政府工作重点,不断加大财政支持示范区建设的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农业投入要求,市财政每年统筹整合一定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扶持项目,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吸引信贷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资本投资示范区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融资机制。
3、重抓人才教育
加大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中专学历教育、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项目,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高技能型农业专业人才,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合作与交流,推广农业“五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加大从高校引进高层次、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力度,在农业重点产业领域,培养一批科技专家和科技带头人。加强产学研合作,重点支持农业产业领域的关键性技术开发,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进漳州市现代农业建设。
4、营建创建氛围
运用漳州电视台、漳州人民广播电台、闽南日报、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漳州市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跃氛围;通过现场交流会、农业会展、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全面展现漳州现代农业发展成就,进一步提高漳州农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四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根据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在全市建立一批不同模式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充分运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立足我市的科技、人才、资源、市场和经济优势,因地制宜、突出产业特色、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农产品质量更加安全优质,走出一条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建设原则。一是坚持效益率先原则。建立以业主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入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努力提高园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切实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主导产业向纵深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科技领先原则。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把创新的理念贯穿于园区的建设发展。通过整合各类农业园区、农产品基地等,巩固、提升现有建设成果,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现代农业样板与示范窗口。
二、建设目标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生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通过对种养加一体、生态养殖、立体种养、有机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发展模式的合理组合应用,努力使现代农业园区达到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方式高效、生态环境良好、产品优质安全的建设目标,把园区建设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的集聚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从今年开始,全市每年建设以粮油、蔬菜、茶叶、果品、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水产、畜禽、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5年建成100个。
三、建设标准
㈠园区规划
1、选址合理。园区选址要与当地交通、水利条件和生态环境相适应。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还要与周边其它旅游资源相结合。畜牧类园区须距交通要道、学校、居民区1公里以上,离城市规划区、其他规模养殖场、畜产品加工厂2公里以上。
2、规划科学。园区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建设内容符合循环经济与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功能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
3、体现特色。园区建设要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出发,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代表性强,示范作用明显。
4.投资估算合理,资金筹措方式可行。
㈡建设规模
1.种植类和水产类:核心区面积连片集中300亩以上(花卉苗木200亩以上,食用菌标准大棚30亩以上)。
2.畜牧类:核心区生猪、羊存栏1万头以上;奶牛存栏1000头以上;兔存栏2万头以上;种、蛋禽存栏分别为1万羽和3万羽以上;肉禽年出栏50万羽以上。
3.休闲观光类:以种植和水产养殖为基础产业的园区,核心区面积连片集中300亩以上,生态型园区核心区面积在1000亩以上。
4.综合类:核心区面积连片集中500亩以上,且有1个产业功能区块面积达到相应专门化园区标准的70%以上,或两个产业功能区块面积均达到相应专门化园区面积标准的50%以上。
㈢基础设施
1、种植类
一是沟、渠、路配套合理,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安全。
二是有采后处理场地等配套设施。其中,茶叶园区有标准茶厂,并达到《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省地方标准要求。
三是核心区内生产设施齐全;病虫综合防治、产品质量安全速测、产销信息网络等设施配套。蔬菜、花卉类园区核心区标准大棚面积达50%以上。
2、水产类
一是核心区按照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建设,塘堤、塘底、护坡和塘深达到市定老鱼塘改造建设标准。
二是进排水系统完善,水源水质良好,配套设施齐全。
三是园区交通便利,单个鱼塘面积适中、布局合理、形状规整。
3.畜禽类
一是有独立的生产区、生活管理区、粪便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
二是畜舍排列整齐,结构科学合理,生产工艺先进,实现粪尿、雨污分离,牧场周围有绿化隔离带。
三是兽医室、饲料仓贮和畜禽粪尿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善。奶牛园区有配套挤奶设备和青贮窖,生猪园区有隔离舍和肉猪出售台。
4、休闲观光类
一是园区内外道路平整硬化,园区连接公路的道路宽度在两车道以上;
二是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达到相应产业园区建设标准,观赏功能和游客参与功能强;
三是接待设施配套,同时接待能力在200人以上;
5.综合类
一是沟、渠、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合理,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安全。养殖区块还应有独立的生产区、生活管理区、粪便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
二是主导产业区块配套设施、设备标准达到相应专门化园区标准。
三是核心区种养类产业区块生产工艺、处理场地等标准符合相应专门化园区标准要求。
㈣质量品牌。
1.建立严格的标准化规程和制度,在生产、加工、储藏和营销等各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技术。
2.农业投入品符合农产品安全生产要求,生产的农产品达到安全质量标准。
3.加强品牌建设,主导产品要有注册商标或拟创品牌。
㈤科技水平。
1.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机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农技人员。建立农民信箱,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技推广和农业生产管理方式。
2、有较强的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能力,积极引进、转化和创新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优良新品种和适用先进设施。核心区良种覆盖率96%以上。
3、主要从业人员持有绿色证书,或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劳动力比率达60%以上。
4.充分利用园区的技术集聚区效应和基础设施优势,加强对周边农民培训,发挥农民现代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示范基地的作用。
㈥机制与管理
1、组织实施主体明确,生产经营实行企业化运作。
2、管理制度健全,岗位责任明确,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奖惩措施。
3、园区与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等单位的合作机制健全,管理科学、规范。
4、有产前、产中、产后自我服务功能,多生产经营主体的园区要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水产园区有主管部门核发的养殖证。
6.土地承包机制完善,承包期在15年以上,并建立长效的基础设施管理机制。
㈦园区效益
1、经济效益好。粮油、畜牧园区单位面积产值比周边同类产业区高20%以上,其它类型园区亩产值5000元以上。
2、社会效益好。园区建设有效推动集约化生产水平提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当地农业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有利于农业功能拓展和现代农业发展。
3、带动作用强。能指导和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项目申报与管理
1、根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选择生产设施等基础条件较好、科技含量较高、区域性和代表性较强的建设项目进行申报,以项目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2、园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切实可行,实施主体、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明确,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和管理制度健全。
3、项目申报须填写《湖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申报表》,申报材料必须明确项目起止时间,管理和实施责任单位、责任人,详细地点,具体实施方案和预期目标,投资规模、筹资渠道和资金用途,具体建设内容和实施进度计划等要素。并附其他必要的附件、附表、附图等资料。
4、项目于建设年份上一年12月底前以当地农业(林)局文件并附正式文本形式送市农业局,市属部门建设的项目由实施部门申报。各县(区)园区建设项目原则上每年上报4-5个,市属部门视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项目数量,由市农业局组织专家论证,择优确定。
5、落实责任,精心组织项目实施。各地要落实措施和内部责任制度,规范管理,加强指导、培训和检查,严格资金监管,保证专款专用和资金效益充分发挥,确保项目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项目完工后,由市、县(区)农业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的报请市人民政府认定,由各地设立“湖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标志牌。今后凡申报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必须在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择优推荐。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五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乡一园”创建工作,有力推动我县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效和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乡一园”建设的实施意见》(九府办发〔20xx〕1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主席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步伐,打造‘一乡一园’格局”的工作要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生态化理念保护农业、旅游化理念提升农业,聚焦产业兴旺,聚力乡村振兴;围绕优势产业,突出带贫益贫;精致建设园区,打造“一园一景”。大力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不断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向优势产业和产业园区集聚,现代科技和先进理念向优势产业和产业园区集聚,努力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为优势主导产业集聚区、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带贫益贫机制创新区、一二三产发展融合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
二、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创建九江(修水)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龙头作用和何市、杭口、马坳3个省级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一二三产发展深度融合,与乡村振兴示范点(秀美乡村示范点)、国家级旅游景区与特色乡村旅游点、“一领办三参与”等产业扶贫基地有机结合,重点围绕“两茶(茶叶、油茶)一桑”等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做强做优核心区,提升扩大辐射区,突出产业化、生态化、环保化、景观化、智能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以“四态融合(业态文态生态形态)、三区共生(园区社区景区)”为核心的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丰富全域旅游要素,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二)“一乡一园”建设标准
1、产业特色明显。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每个园区重点发展1-2个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一园一主业一循环”的目标。
2、生产经营集约。按照“县有万亩示范区,乡有千亩示范园”的标准,“一乡一园”核心区面积要达到1000亩以上,辐射带动区面积要达到乡镇耕地面积50%以上。
3、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建立,80%以上的生产经营主体及产品可追溯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在试行品类的产品要实现全覆盖。
4、技术应用先进。园区内种养模式先进,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良种覆盖率达100%。
5、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100%,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6、经营体制创新。园区内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休闲观光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按照“一年成形,两年成名,三年成效”的工作要求,完善提升九江(修水)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及杭口、何市、马坳等3个省级园和白岭、渣津、西港、黄沙等4个市级园,力争至20xx年底省级园达到5个以上,市级园达到30个左右,基本实现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乡镇全覆盖。紧盯创新中国成立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目标,力争至20xx年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引领,省级园区为支撑,市级园区为依托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四)区域布局。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景区景点、乡村振兴示范点(秀美乡村示范点)及集镇,突出沿河、沿路、近城优势,推动三产融合,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修河沿线有关乡镇要重点结合修河风光带打造美丽休闲农旅线,高速公路及国、省道沿线有关乡镇要重点结合全域旅游打造采摘观光、设施农业、科技示范、科普宣传为一体的农旅目的地。县城近郊有关乡镇要重点布局生态观光农业、文创农业、农事体验等业态,促进“农旅、农工”融合发展,打造县城美丽后花园。围绕“两茶一桑”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做好补链增链强链文章,集中建设3个左右茶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油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蚕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合力打造以茶叶、油茶、蚕桑为资源结合型产业集聚区。
三、工作重点
(一)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按照“一园一主业一循环”的要求,年度“三冬”工作重点围绕“一乡一园”核心区建设布局,突出茶菊、油茶、蚕桑、果蔬、中药材、畜禽水产等种养业,以“一乡(村)一品”为基础,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重点,推进产业扶贫和带贫益贫,在园区内发展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态化的种养基地,确保20xx年底各乡镇“一乡一园”核心区内主导产业种养基地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特色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园区销售总收入的70%以上。打造一批规模化茶菊、油茶、蚕桑与中药材种植基地,蔬菜及特种水产种养基地,休闲养生度假基地和大宗农产品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蚕桑局、县畜牧水产局、县茶科所、县扶贫办、县科技局、县文旅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带贫益贫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与园区高标准种养基地紧密结合的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同时引导有条件的现有加工型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每个省级园区至少达到1家省级龙头企业,每个市级园区至少达到1家市级龙头企业,力争3年内园区内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家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林业局、县蚕桑局、县畜牧水产局、县茶科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整合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园区内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争3年内合作社总量达100家以上,带动紧密合作型农户1万户以上,其中带贫益贫达到5000户以上,并根据产业特点,适当发展合作联社。同时,在园区内建立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利益共享、风险同担、责权利对等”的利益联结机制。(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推进农业特色品牌建设。以园区为龙头,建设全国知名特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打造茶菊、油茶、蚕桑、中药材、畜禽水产等区域性品牌,力争3年内园区主要农产品“两品”认证率达到100%,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区域性农产品品牌总量达10个以上;实施区域性品牌的市场化包装运作,不断提高品牌的影响力,打造一批省内、国内农产品知名品牌。(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林业局、县蚕桑局、县畜牧水产局、县茶科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完善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一批与园区相关联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鲜活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积极推进农超对接,鼓励超市到园区建立农产品供应基地;大力发展园区农产品网络营销,推广“园区+经纪人+会员”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此外,大力对接央企、各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大型商超及扶贫832等网络销售平台,不断充实和丰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扶贫产品营销体系。(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商管办、县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加强与市级以上科研院(所)的“联姻”,合作共建实验、实训、科研基地。整合园区内的科技资源,建立公共研发推广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支持园区建立各类研发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力争3年内园区建立农业科创平台10个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县蚕桑局、县林业局、县畜牧水产局,县茶科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建设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按照“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要求,编制完善县域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和“一乡一园”建设规划,有效衔接全域旅游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重点明确全县园区区域布局、产业布局和功能布局,建点连线扩面,突出“点”上特色,强化“线”上优势,展现“面”上效应。各乡镇结合景区景点、乡村振兴示范点(秀美乡村示范点)、集镇周边和产业扶贫做好谋篇布局,立足当前,结合上情,突出产业重点,突出产业特色,突出建设重点,明确园区主要建设内容与标准,今年内编制完成“一乡一园”建设规划。〔责任单位: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园区办”)、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林业局、县蚕桑局、县畜牧水产局、县茶科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严格创建标准。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乡一园”的创建标准,科学制定年度建设方案,做到明确任务,明确人员,明确时限,明确责任,认真做好“一乡一园”的申报创建工作。在产业安排方面,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传统特色,重点围绕“两茶一桑”,科学选择,龙头引领,突出发展1至2个特色优势产业。在园区布局方面,要依托景区景点、乡村振兴示范点(秀美乡村示范点)、集镇及已有产业扶贫基地,科学确定产业园核心区,结合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和乡村道路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在园区建设方面,要大力推广应用智能温室、钢架大棚、畜禽标准化圈舍等设施设备,推广喷滴灌、物理和生物杀虫、无土栽培等新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含量;要因地制宜发展“园区景区化、田园公园化、产品商品化、农房民宿化”,不断推进农旅教文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茶科所、县林业局、县蚕桑局、县畜牧水产局、县文旅局、县扶贫办、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抓好全产业链开发。围绕主导产业全产业链,瞄准薄弱环节和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强弱项,补短板,提升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在基地建设上,坚持规模化,推进集中连片;坚持设施化,整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坚持绿色化,建立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在产业发展上,围绕主导产业,抓好“种植与养殖”结合,做强种养产业循环链;抓好“基地与加工”结合,做强加工转化增值链;抓好“线上与线下”结合,做实产销对接营销链;抓好“农业与相关产业”结合,做深农林文旅康融合链。(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林业局、县蚕桑局、县畜牧水产局、县茶科所、县商管办、县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加强科技装备建设。在科技支持上,突出种养新品种的研发、选育、培育,突出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在有机旱作农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装备提升上,突出机械化,发展适宜山地丘陵区作业的小型农机、植保装备,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突出信息化,大力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力争3年内,园区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园区核心区全面建成物联网示范点。(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技局、县信息办、县蚕桑局、县林业局、县畜牧水产局,县茶科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科学培育经营主体。坚持培育、扶持、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耕、种、管、收、储、加、销等环节,推动社会服务向产后烘干、储藏、加工、包装、营销等产业链后端延伸。支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与覆盖区域农户建立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合力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林业局、县蚕桑局、县畜牧水产局、县茶科所、县商管办、县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修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乡一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分管领导任第一副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科技局、县扶贫办、县商务局、县文旅局、县蚕桑局、县茶科所、县畜牧水产局等相关单位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园区办,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指导推进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日常工作。建立全县“一乡一园”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规划设计、整合筹措资金、制定工作制度及协调指导。县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明确任务,协调配合,形成全力。各乡镇人民政府是园区建设的责任主体,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成立以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形成县级指导、乡镇主体、部门支持、多元运作的工作格局。(责任单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强化招商引资。把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农业招商引资的重点,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精心编制招商项目,着力推进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国家级、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投入园区开发,引进一批大型企业与院校建设后勤基地,引进一批农业加工企业、农商超市建设原料基地。支持鼓励园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推动园区农产品入企进校驻超上桌。(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林业局、县蚕桑局、县畜牧水产局、县茶科所、县商管办、县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秀美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结构调整、桑茶林畜产业基金等项目资金,重点倾斜用于“一乡一园”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整合安排扶贫资金,重点倾斜集中支持产业园区带贫益贫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在园区内实施的带贫益贫项目,全面享受产业扶贫政策。为支持“一乡一园”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制定下发了《九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乡一园”建设市级奖补资金实施办法》,该《办法》对创建成功的产业园,按考核结果分三个档次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和20万元。同时,从20xx年起,县财政配套安排一定奖励资金,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园的乡镇分别奖励100万元、30万元、20万元;对产业园获得江西省AAA级、AAAA级、AAAAA级乡村旅游点称号的乡镇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元、30万元。重点支持乡镇用于编制产业园建设规划、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拓展园区规模。在严格禁止“大棚房”的前提下,对“两茶一桑”加工项目用地给予优先安排,将农业种植养殖配套的保鲜冷藏、晾晒存贮、农机库房、分拣包装、废弃物处理、管护用房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用水、用电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向园区倾斜。同时,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银园”“银企”对接长效机制,优先向产业园区安排财政贴息资金,“财政惠农信贷通”等涉农贷款优先倾斜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核心区主要经营主体发展,为园区建设提供信贷支持。(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林业局、县扶贫办、县蚕桑局、县畜牧水产局、县茶科所、县供水公司、县供电公司、县税务局、县人行、各商业银行)
(四)严格督查考核。现代农业产业园进度与运作情况已纳入省对市县高质量发展考核、乡村振兴考核和全市“三农”工作考核,为进一步推进“一乡一园”建设,将“一乡一园”实施情况纳入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并设立单项奖励项目。各乡镇务必高度重视,全力抓好园区规划建设。县直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对“一乡一园”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指导乡镇做好园区环境整治、产业管护与产业提升,经营管理机制的建立等工作。同时,建立“一乡一园”建设“一月一督导、一季一调度、半年一评比、一年一考核”工作推进机制,对创建工作进展快、效果好的乡镇给予考核加分奖励和通报表扬,对工作推进慢、效果差的乡镇给予考核差评,并对第一责任人进行约谈。(责任单位:县园区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目录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5篇)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一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二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三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四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