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篇)长治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言材料汇编(提案)
(8篇)长治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言材料汇编(提案)
(8篇)长治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言材料汇编(提案)
目 录
市政协委员王磊:
着力扩大内需促进城乡消费水平提升 1
市政协委员魏俊英:
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助推“千万工程”实施 2
市政协委员李艳岩代表九三学社长治市委会:
数字赋能助推文旅康养产业提质增效 3
市政协委员张宏波:
拓链条壮集群推进特色专业镇发展 4
市政协委员程素芬代表市残疾人联合会:
完善关爱服务体系提升康复服务水平 5
市政协委员郑丹: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6
市政协委员周立云代表农工党长治市委会: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托管助力乡村振兴 7
市政协常委丁向东:
完善应急救护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8
真知灼见聚民意集思广益献良策
长治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言材料汇编
(长治日报,2024年3月28日)
着力扩大内需促进城乡消费水平提升
市政协委员 王磊
去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动消费市场有序恢复,商品零售和餐饮等服务消费平稳回升。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存在消费规模总体偏小、商圈经济发展不充分、农村消费结构不优等问题。
为此建议,一要提升传统消费,促进消费挖潜升级。加快品牌便利店连锁发展,不断提高消费便利性,挖掘居民生活消费意识。改造提升或打造具有我市文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使其成为引领城市活力、承载经济文化、促进消费升级的有效平台。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打造商圈文化和商贸“主引擎”,不断满足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二要打造夜经济,激发消费市场新场景。高起点规划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和特色商圈,形成独具风格的养生文化、饮食文化等相融合的夜生活文化品质。在河道、湖滨新区开发主题光影秀、大型声光演出等夜游项目,形成夜间经济特色集群。在老城区、历史街区、废旧厂房改造等独立区域,引入脱口秀、相声等时尚现代的经营项目,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三要叫响文旅康养品牌,提升外来消费吸引力。建议由文旅部门牵头,以“文旅+康养+避暑”为主线,推出老年康养避暑、亲子避暑、研学避暑等消费场景,打造黎城“康养+温泉”、平顺和壶关“康养+中医药+旅游”、沁源“康养+森林”、武乡“红色文化+旅游”等特色康养休闲品牌。同时,将周边城市作为重点客源市场,增加域外游客在长治过夜游、深度游时长,扩大外来消费比重。四要加强统筹保障,提振政策促消费信心度。对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人员采取岗位推荐、创业补贴等措施,促进其就业创业。五要统筹营销手段,因村施策发展农村新业态。重点推出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给予适当补贴,鼓励培养网红直播带货,着力发展农村新业态新经济。
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助推“千万工程”实施
市政协委员 魏俊英
盘活闲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助推“千万工程”实施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些年,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闲置集体用地日益增长,这些闲置用地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一些老旧残损破败的房屋建筑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有效整治、盘活和利用好农村集体闲置用地,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势在必行。
为此建议,一要全面摸底,建好台账。全面摸清全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情况,为合理处置利用打好基础。对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拉网式摸排,不漏一村、不落一地,完整准确记录闲置集体建设用地位置、面积、房屋状态、产权归属等重要信息,并对摸排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一处一档”建立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台账和问题清单。二要分类施策,集中整治。从基础性工作做起,分类施策、量体裁衣,采取“一地一议、一地一策”的方式,对农村集体闲置用地进行综合整治,为盘活利用打好基础。闲置用地上大量存在“危旧残破”现象,要深入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对“违建危建”,做到应拆尽拆;对古建筑、非危房等,做好修复利用。通过整治,将平整出的土地和腾退出的场所,有的可以进行生态复绿,美化居住环境;有的可以复垦复种,增加耕地面积;
有的可以进行生产经营,开发为经营性建设用地,实施项目建设。三要多措并举,盘活利用。出台农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处置指导性意见,让基层有章可循、有规可守。为有效推进闲置用地的盘活和利用,还需探索制定一些激励机制。比如,制定集体建设用地退出补偿机制、闲置集体建设用地整治盘活利用收益分配机制、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办法、农民集体内部收益分配办法等,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集体建设用地整治盘活利用工作中来。
数字赋能助推文旅康养产业提质增效
市政协委员李艳岩代表九三学社长治市委会
去年以来,我市立足“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居目的地”定位,持续提升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质量,着力打造“五大品牌”,文旅康养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目前,数字赋能在我市打造“五大品牌”过程中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促进文旅康养经营主体提质增效、产业业态提档升级、集聚效应加速释放,但也面临技术更新、数据安全、人才短缺等问题。
综合这些因素,提出几点建议,一要加强我市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和速度。包括建设高速、稳定、覆盖广泛的通信网络,提高旅游景区数字化服务水平,如智能导游、电子支付、在线预订等,提升旅游产业的运营效率。二要持续加大在数字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打造数字化营销平台,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广泛宣传长治市的“五大品牌”,可以制作富有创意的数字内容,如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等,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三要积极创新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开发基于AR、VR技术的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治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利用AI技术开发的智能化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路线推荐和实时导航,使游客能够更轻松地探索目的地,为游客带来更为优质的旅游体验。四要加强数字化监管和服务,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在推动数字赋能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确保游客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提供便捷的在线投诉渠道,让游客能够及时反馈旅游体验中的问题,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五要培养数字化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合作项目等方式,培养一批既懂文旅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市文旅康养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拓链条壮集群推进特色专业镇发展
市政协委员 张宏波
打造特色专业镇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借鉴先进经验、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动转型发展、做强县域经济、带动就业富民的重要平台。作为全省唯一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专业镇,我市上党中药材专业镇以推项目、建平台、育主体、锻品牌为抓手,以标准化种植、订单化收购、规模化仓储、多元化加工、电商化营销、融合化发展为主线,全力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虽然专业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市场化、集群化等方面仍有一些困难亟待解决。
为此建议,一要实施“增量拓展”工程,提升专业镇发展承载力。以潞党参、连翘、山桃、柴胡等道地药材为核心,做好新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工作。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探索粮药间作、林药间作、果药间作等多种模式,鼓励企业、合作社扩大中药材仿野生种植和野生抚育规模,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格局,持续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二要实施“存量优提”工程,增加专业镇发展向心力。持续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在全面培育市场经营主体数量的基础上,支持山西正来制药、山西振东制药等企业对同链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促进资金、技术等资源向优质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质效提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发展以“东药材”为核心的中医药产业群。三要实施“中药材+”工程,增强专业镇发展驱动力。积极实施“中药材+乡村旅游+药膳”“中药材+养生”等项目,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示范区和药旅融合示范村。推动山西(长治)中药材商贸平台正式运营,建设集康养、科普、旅游、休闲养生于一体的中药材小镇。四要实施“品牌建设”工程,增强专业镇发展竞争力。依托“晋药”品牌体系,锚定“神农故里、中药之乡”品牌战略,高位推进上党中药材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工作,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矩阵。
完善关爱服务体系提升康复服务水平
市政协委员程素芬代表市残疾人联合会
近年来,我市采取抢救性康复救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辅助器具适配等方式,深入推进残疾预防干预、精准康复行动,残疾人身心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提升。但还存在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为此建议,要加强部门配合,协作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贯彻落实
《山西省实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办法》《山西省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XX—2025)》,加大残疾预防和康复政策宣传力度。探索出台康复机构准入、执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等政策规定,提高康复机构规范化管理水平。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对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儿童家庭,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补贴。要整合多方资源,稳步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突出建强市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中心这个龙头,通过拓展康复场地、完善康复设备等方式,建成“医康一体”的残疾人康复机构。引进社会资本,兴建民办康复机构,探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康复机构建设。创新辅具发放管理模式,建立“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平台”,满足残疾人个性化康复需求。要加大扶持监管,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训练质量。加强定点机构管理,研究出台《长治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对定点机构实施动态管理。依据相关规定,对定点机构开展业务规范建设评估,加强对服务质量、经费使用等的监督指导。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要加大宣传力度,持续加强残疾预防、扶残助残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残疾儿童得到及时救助。同时,残联、卫健、民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构建涵盖婚前、孕前、新生儿期和儿童期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着力降低残疾发生率。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市政协委员 郑丹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治地区历史悠久,蕴含着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通过横向与全国各地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现状、纵向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对比,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缺乏规划和专业管理等问题。
建议要深入挖掘、全面整理全市乡村文化资源。相关部门牵头,开展乡村文化资源专项调研,为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将乡村文化资源挖掘研究工作作为市级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收集汇总整理本土各类乡村文化资源,全面普查认定、分门别类登记、科学施策保护。要培育发展壮大文化企业,推动产业化发展。成立市属国资文化企业或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为全市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量身定制、量体裁衣”。一是设计独具长治乡村文化特色的文旅品牌标识,提升品牌辨识度。二是由文化企业统揽全市乡村文化资源的规划、开发、建设、运营和管理,统筹乡村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制定文旅路线,研发品牌文创产品,形成乡村文化资源集群。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品牌建设维护和宣传。在产业化运营过程中注重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维护和更新品牌文化内涵。注重乡土文化的涵养和保持,可以创作类似《又见平遥》《太行山上》等优秀的文艺作品,注重为旅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感产品或服务。注重更新工作思路和宣传模式,充分发挥大数据、AI和影视、文创产品等新技术新手段的优势。适时研究出台全市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法规,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品牌,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保护传承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优秀乡村文化宣传员队伍。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深层次内涵。将本土乡村文化内涵与中华文化融合,形成有长久生命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托管助力乡村振兴
市政协委员周立云代表农工党长治市委会
市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但我市土地流转托管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难点,比如土地租金、农资价格上涨,盈利空间减少;农机配套设施不健全,生产服务内容单一,流转托管服务水平有限等。针对以上难点问题,建议:
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托管的扶持。积极完善集体资产产权交易平台与农村土地托管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土地流转托管监管、运行及收益分配的市场化水平。加大财政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对土地流转托管主体的扶持体系及配套措施。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力度,对涉农地抵押贷款融资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合作社等进行长期的融资贴息或利息优惠。
二是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托管的全面引导。充分发挥乡镇与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作用,通过宣传引导、合同把关、领办合作社等方式,在农民土地流转托管过程中发挥连接农民与市场服务主体的重要中介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托管的积极性。引导托管在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延伸,以产销一体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是加强对土地流转托管过程的监管与服务机制建设。建立土地流转托管的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分级审查审核制度,严禁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加强服务质量监管,建立多方参与的纠纷调处机制。
四是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托管过程中第三方参与机制建设。大力推广“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培育壮大市场服务主体。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土地流转托管创新金融服务,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建立第三方评估、担保、保险与基金的准入标准、审核与程序运行规则。建立涉农银行、评估等机构融资风险共担的联动机制和土地经营权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
完善应急救护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市政协常委 丁向东
主席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完善应急救护体系建设,提升社会面自救互救能力刻不容缓。为提高群众应急救护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助力健康长治建设,特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应急救护知晓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发布应急救护知识普及视频、图文资料;深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普及救护知识;利用世界献血日、世界急救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应急救护讲座、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和主题文化展览等主题活动;联合应急、地震、消防等相关部门,组织应急救护大赛、技能演练,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和实践急救技能。协同教育主管部门,扎实推进应急救护知识进校园,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在重点人群和行业中开展个性化救护培训。
二是推广AED使用,构建“5分钟急救圈”。深入推广AED导航图小程序,群众可通过微信直接搜索“AED设备导航”查找附近可用的AED,提高救援效率。大力普及AED使用方法,加大AED配置与持证人员培训力度,解决群众对AED“不会用”问题。借鉴杭州经验,积极建言献策,推进相关部门尽早立法,解决群众对AED“不敢用”问题。
三是优化体验馆建设,逐步打造安全教育阵地。努力构建多元化投资格局,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命安全教育体验馆的建设和运营;运用虚拟现实(VR)等手段,加强“场景式+情景式+体验式”的教育效能,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生命安全教育体验馆。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体验馆运行机制,面向社会普及应急救护知识。选拔培训专职工作人员,吸纳防震减灾、心理咨询、消防等专业讲师,成立志愿者讲师队伍,强化市红十字救援服务中心师资力量,充实应急救护师资力量,全面推动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