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综合村情情况报告

一、村庄基本情况

XX村为较为典型的低山丘陵村,为山地沙质土壤,是“十四五”省定重点帮扶村,位于修水县水源乡西南部,距水源乡集镇2.8公里,距修水县城67公里。全村主要姓氏为卢姓、陈姓、樊姓、冷姓等,下辖21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农户543户2464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1316人,属典型的空壳、空心村。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327亩,林地面积6809亩。XX村地处偏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现村民主要收入以外出劳务务工和水稻、猕猴桃、蚕桑、油茶、毛竹等种植为主。

(一)村史大事记

1950年,成立农民协议,会长朱天佑;组织童子团宣传,第一所小学成立于五甲祠堂。

1951年,水源乡成立,XX村乡长朱世荣.村长卢德炎.发展共青团,团支部书记卢洪群.成立基干民兵.武装民兵。

1952年,土改,清匪反霸,成立村民互助组。

1953年,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卢洪群同志。第一位抗美援朝志愿军.卢德银同志。同时全村响应国家号召,捐款捐物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1954年,成立初级社。

1956年,成立高级社,随后成立水源人民公社。社长:朱世达。

1957年,开设扫盲班,地址:永春屋。

1958年,所有劳动上阵,在全丰大炼钢铁,同时号召村民献钢献铁,同时并于白桥公社,本村改为全丰大队。

1960年,大集体,统一伙食,统一生产。

1962年,撤社拆队,改为全民大队,大队长樊孝彬。

1966年,全民大队,改为红旗大队。

1968年,扩社并队,成立白桥公社,阳光大队。

1972年,治理XX河流,解决几千年洪水隐患。

1973年,拆社拆队,成立水源公社,XX大队。XX小学学校完工,殷家岭小学完工。

1975年,XX农产品加工厂建成,王竹垅水库修建成功。

1976年,完成王竹垅水库到北岭片的“南水北调”水渠建设。

1978年,全村通电照明。

1981年,土地承包责任制落实。

1982年,卢大木购买第一部黑白电视机。

1984年,有水源公社改为水源乡,XX大队改为XX村至今。

1985年,村级公路,路基打造成功。

1986年,五.六.七组,组织公路路基打造成功。

1988年,改造XX小学。

1999年,新选址建XX完小。

2005年,硬化村级公路。

2007年,九牛窝新村开工建设。

2008年,新屋自然村,新农村建设。

2009年,九牛窝公路硬化。

2011年,雄斋屋新农村建设,塅上自来水建成。

2013年,九牛窝新农村建设。

2015年,XX完小公路硬化,一组组级公路硬化。

2016年,殷家岭组级公路硬化。

2017年,游家岭组级公路硬化。

2018年,建成50kw光伏发电站,塅上自然新农村建设,荣获水源乡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2019年,拆除危旧房30多起,面积4千余平方米,完成新家窝.山下屋等七个新农村建设,再次荣获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2020年,新建XX公墓,并硬化公路200余米,新建团聚油茶合作社,26户贫困户退出,加固水堰6处,基本农田改造50余亩,解决河堤塌方维修三起,解决九牛窝路面损毁维修,隆重开展水源乡第九届老年运动会。

(二)区位禀赋

土地村落:XX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为沙质土壤山林地貌,共有耕地面积1327亩,山林面积6809亩;XX村下辖1-15村民小组,21自然村落,分别为山下屋、新家窝、九牛窝、永春堂、仲华堂、辉煌堂、雄斋屋、塅上、梨树坳、新屋、运章堂、岔路口、陈家屋、石鼓泉、北岭下、黄家塅、巍垅、松高屋、井头窝自然村。

区位气候:XX村地处水源乡西南腹部,距乡政府2.8公里,距最近305省道约11公里,进入XX村由211县道至水源集镇后由288乡道通往XX村口,村口距大桥高速互通路口约14公里,距修水县城67公里。水源乡位于修水县西部、辖域45平方公里;距县城约60公里、75分钟车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4.5公里;东与黄龙乡交界、南接大桥镇、西与平江浆市连接,北面与湖南毗邻。全乡人口1.33万,行政村8个,村民小组101个,耕地9500亩,为典型低山丘陵地貌、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约400米,最高点金界山海拔637.4米,最低点戴家垄海拔288.8米,其中XX村平均海拔高度385米。

水系矿产:XX村属于汨罗水系上游,汨罗江发源于XX村,村内沟渠较多,但水量均不大,主要为发源于北岭下和王竹垅水库的两条小溪穿村而过,滋养土地。村内南藏小二型王竹垅水库,集水面积1.27平方公里,总容积15.29万立方米,为XX村最主要农业用水来源。XX村矿产资源储量良好,山林矿藏较为丰富的云母、黏土、沙石等矿物资源。

(三)民俗文化

XX村人文厚重,名人辈出。宋理宗嘉定十三年从户部司务升至中书舍人的陈从政、陈功宏以及嘉庆时陕西省令陈素轩均出身XX村;道光年间卢象清捐粮救灾,皇帝御赐“慷慨仗义”牌匾,至今犹在;清朝名医卢根善救死扶伤,御赐牌匾“钦加都司马”;清朝末年卢咏人在两江师范毕业后,成为修水中学的创始人;特别是中共苏维埃修水县委秘书卢尚国同志,是XX村革命红土地的见证和数十名革命烈士的缩影,至今修水博物馆都留有他的手迹。XX村风景优美,山水胜境。东有朱氏二房祠,南藏小二型水库王竹垅,西悬彻夜不熄的天灯,北有人来人往的税沙殿。泪罗江发源于XX村,大自然赋予的神心石、量天梯、龙招头、樟树崖、石着矶、观音合掌等景观更是锦上添花,构成了XX村优美画卷。

XX村传统节日气氛浓重,在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端午等节日常常阖家团聚,共度节日;对祭奠先辈祖先格外重视,几乎每一姓氏都有自家的祠堂,在中元节、清明节、元宵节等祭祀节日常会家族共祭,通过烧香、点蜡烛、烧纸、放鞭炮等形式传达对先辈的怀念。饮食习惯和修水大多数地方一样,喜食咸、辣,冬季有柴火熏肉的风俗习惯,熏肉直接悬挂于明火之上烟熏而成,能够很好的保存肉质,有较强的防腐的功能,但现代饮食认为,烟熏制品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钠等致癌物质,长期或大量食用对健康有很大不利影响,因此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冰箱的普及,烟熏肉的数量在减少,很多年轻人更喜欢食用新鲜猪肉。XX人酷爱修水特有的菊花茶,茶水中有茶叶和腌制的菊花,还常混泡有芝麻、花生、红茶、生姜等配料,具有较多的盐分,有一定的调味和养生功能。

二、人口及劳动力结构

(一)人口总数

全村现有农户543户,2464人,全村平均年龄;其中男性1319人、女性1145人;人口较多的姓氏为卢姓、陈姓、樊姓、冷姓;18周岁以下人口为570人,18岁-60岁人口为1473人,60岁以上人口为421人,全村人口平均年龄38.5岁。

在村常住人口927人,其中男性人480、女性447人,18周岁以下233人,18岁-60岁499人,60岁以上195人,在村人口平均年龄47.1岁,外出流动人口1537人,占全村总人口62.37%,主要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务工经商或者外出学习。

(二)人口结构

(1)村组分布

XX村各组人口比例和男女结构如图2和表1所示,在XX村地理位置上来看,XX村人居主要集中在1-7组XX片区域、北岭片8-12组岔路口梨树坳一线和13-15组北岭下、黄家塅一线,三个区域人口占比分别为50.77%、27.35%、21.88%,其中13-15组与其他两个区域地理间隔较大,工作交流相对没其他两个区域密切,在以往的疫苗接种、全员核酸检测、医保农保动员缴费等工作中群众常常表现积极性不高,XX村的各项工作常在水源乡的排名较靠后,需要进一步强化对13-15组群众的服务和沟通联系。在此建议可以通过狠抓关键人群带动工作,组建有力组长(自然村长)队伍,强化交流沟通,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工作提质增效。

(2)年龄结构

由XX村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3和XX村男女人口年龄结构表2,可知0-60岁的占总人口的83%,占据绝对比例;其中0-20岁的占比为27%,20-60岁的青壮年占比为56%,;60岁以上的占17%,占比较小;而且70岁以上的占比8.6%,显著减少。从人口结构上来看,XX村的老年人口占比较少,而青少年及以下占比中等,青壮年占比较多,从人口年龄结构特点来看,今后少年儿童比重将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将增大,未来人口数呈负增长,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低低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显而易见,将会导致社会劳动力缺乏、社会负担加重等不利影响。

(3)男女比例

XX村男女总比例为115.2(女性为100),比例失衡。在适婚年龄段20岁-39岁,男女比例更加失衡,达到125.7(女性为100),此年龄段多数在80-00年出生,乡村重男轻女思想是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适婚人口男多女少,是影响乡村和谐稳定的潜在危险之一。

0-10岁,男女比例为103.5(女性为100);11-20岁,男女比例为124.2(女性为100),可见随着年龄的降低男女人数逐渐趋向相同,这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思想的解放,男女平等逐渐深入人心,人为性别干预行为逐渐减少。随着逐步完善的养老各项政策,农村不再像以前那样,更倾向于养儿防老。60岁以上的女性人口数多于男性,这是由于在社会大环境背景下,男性常常担负着抚育家庭更大一部分责任,从事的工作相对于女性强度更高、危险系数更大,因此相对步入老年后身体基础更差,寿命更短,故而高龄后女性的人口比例高于男性。当年龄数据大于90岁以后,年龄超2021年我国平均寿命(78.2岁)较多,且样本数量较少,数据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具有分析意义。

(三)劳动力结构

XX村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的劳动力人数为1552人,其中就业人数1121人,因养育老人孩子、身体不适、在校学习等原因在家务农或未就业人数431人。此外,县内就业人数356人,县外就业人数765人,占就业人数中的68.24%,由数据可知,外出务工是XX村内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许多年轻劳动力的主要选择,在日常上户走访的交谈中了解到年轻人选择在县外就业的原因更多的是感觉县内工资收入低但消费水平高,在沿海发达地区能够挣到更多的钱,从侧面印证了修水当地对青年人和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强。XX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到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地,少部分在省内外县就业,极少在县内就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消费水平逐年提高,传统小农经济模式成本高、收益低,难以生存,不如外出务工更能获得经济收入。

(四)文化程度

在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学历838人,占比90.4%;高中或相当学历82人,占比8.8%;大专及以上学历7人,占比0.76%,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且拥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人才较少。外出人口中,高中或相当学历286人,大专及以上学历95人。此外,还有在校大专及以上学生87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乡村产业未能发展壮大,就业机会少,高学历水平的年轻人首要选择的是在大城市发展,很少选择回到家乡,人才、劳动力流失严重,这也是制约XX村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基础设施建设

XX村“十三五”由修水县茶叶科技研究所结对帮扶,2021年8月改由九江市城市管理局驻村帮扶。长期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水源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基础设施建设有全方位的提升,但距离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下:

(一)道路交通

目前,XX村内主干道路均已实现水泥硬化,平整宽敞的水泥穿村而过连接各个小组和自然村,目前全村尚没有沥青路面,全村生产道路14.2公里、生活道路6公里。村组公路之间建设有桥梁4座,均为小型桥梁,仅容许单车通过。村内部分硬化道路由于建设年限较久,加之沙质土壤易沉降、未能及时有效维护等原因,路况受损严重,尤其是穿村而过的水中线在岔路口至梨树坳一线更是坑坑洼洼,对村民交通出行和运输带来一定影响,对此村民对新水中线的修建冀以很大的希望。

(二)水利设施

XX村南藏小二型王竹垅水库,流域集雨面积1.27平方公里,总容积15.29万立方米,以王竹垅水库为主要农业水源地,全村,集雨面积分别为0.15、0.23、0.08平方公里、容积分别为6、1、2万立方米的大山塘3个,小山塘10余个为补充水源地,修建水渠7公里,阡陌相连,可灌溉耕地面积850亩,此外,20XX年新铺设灌溉管道300米,铺设费用约5.6万元,可有效降低水渠挥发解决120余亩土地灌溉问题。自来水储水池8座,最大可蓄水量达225吨,铺设自来水管3.4万米,可以满足本村大部分村民日常使用。

(三)能源及网络

1978年8月,XX村架设电线入网,村内正式开始通电,并于1982年卢大木家购买第一部黑白电视机,于1996年村内第一次架设有线通信,拥有第一部有线电话。如今,XX村家庭通电率为100%,可以满足春夏秋冬及各种节假日等任何功率使用,无天然气管道,除电能外,村民还常使用柴火以满足日常做饭烧水等需求,使用率约为67%,在秋冬季节常见村民上山“搂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现象相对以前是大大减少,不会对山林有实质性的毁坏,同时适当的清理枯枝落叶和灌木植被更有利于森林火灾的预防。当前,移动、电信、联通宽带网络和有线电视,还有无线通信信号均全村范围的100%覆盖率,但宽带网络使用率约为75%,有线电视使用率约为80%,部分村民无宽带网络和有线电视使用需求,这主要为留守老人小孩无使用需要或不会用、宽带网络和有线电视需要收费划不来等原因。

(四)物流金融

目前,村内无专门物流配送点、无金融设施终端,村民需要去水源集镇收发快递和办理金融服务,水源乡集镇顺丰、邮政、圆通、韵达等物流快递网点一应俱全,有邮政和农商两家金融银行机构,本村离水源集镇约2公里路程,路程较短,可以较好满足村内群众的物流和金融需求。

(五)医疗教育

1973年,XX小学完工,至今XX村有村级小学1个,XX小学有教学楼1栋,综合楼1栋,可满足300名师生工作学习,目前,XX小学有1至5年级,在校学生共66名,老师5名。此外,在2021年12月,XX村教育基金协会在XX村小学正式挂牌成立,协会共募集慈善资金25万余元,每年拿出近1万元利息和再次筹集善款奖励XX村小学优秀师生和高考学子,在20XX年7月已经完成第一次捐赠活动。当前村XX片和北岭片有村级卫生室2个,乡村医生4名,诊断室、观察室、治疗室一应俱全,各种药品应有尽有,有效解决了村民细微病患的就医问题。2021年,脱贫等困难人员政府全额补助,农村医保缴纳率达91.97%,费用为320元/人/年。20XX年,低保户、重残户、监测人员、退役军人“六类对象”和“两类人员”为政府定额资助320元,个人缴纳30元,脱贫户和其他人员缴纳350元,当前动员缴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确保应保尽保,不漏一户一人。

(六)活动场所

目前,村内有村委办公楼2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占地面积1550平方米,包括村委会办公场所320平方米,文化广场、院落1230平方米。相对水源其他各村,XX村村部建设落后,活动场所较少。但特色利用村内公共建筑场地,建设老年人颐养之家,配套阅览室、篮球场、乒乓球台等运动娱乐设施,配齐篮球、象棋、羽毛球、乒乓球、二胡、笛子等娱乐器械。

四、村级 及治理基本情况

(一)党组织建设情况

1.党组织:全称为“中共修水县水源乡XX支部委员会”,即拥有一个村党支部。

2.领导班子:村党支部委员会有领导班子3人,于2021年10月选举产生,设有党支部书记1人、党支部委员2人,书记和村主任

“一肩挑”,2名党支部委员和村委会委员“交叉任职”,党支部领导班子交流紧密、互助团结,不存在党支部软弱涣散和领导班子成员涉黑、涉恶,受过刑事处罚的等现象。

村支部委员会班子成员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8.7岁,分别为43岁、49岁和54岁。党支部书记43岁,已在修水县委组织部备案管理,本届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年,大专学历,属于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工作细腻,群众基础好,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意识。储备后备干部2人,其中女性1人,党员或预备党员2人。

3.支部党员:村党支部有党员60人,预备党员1人。党员平均年龄55.2岁,38岁以下年轻党员13人,占比21.67%,30岁以下党员4人,占比6.67%,60岁以上党员27人,占比45%。女性党员10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9人,退役军人党员13人,本乡本土大学生党员5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党员4人。在村党员41人,流动党员19人,流向修水县城和外县的都有,其中县外12人,不能定期参与组ZSHH。近3年发展党员3人,其中:女性党员1人,有入党积极分子2人,无30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

XX村党员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38岁以下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党员仅仅占21%左右,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员仅占15%,而且事实上这些年轻、学历相对较高的党员基本上都是在外工作,在家的更是少之又少。青年强则国强,伟大事业需要接力奋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前沿,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后继无人和总体文化水平偏低是建强堡垒的关键制约因素。相对于富有朝气,紧跟时代发展的年轻人,年龄偏大的党员同志,更难以接受新鲜事物、融入发展和深化改革。因此扬长避短,培养青年“生力军”,以老党员为“老师傅”的“传帮带”制度建立迫在眉睫,高学历优质后备干部储备工作至关重要。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下行影响,叠加高校毕业生的每年日益增加,青年人投身体制兴趣高涨,吸引优秀青年助力乡村振兴前景远阔,万事积于毫末,根据观察首要可以选择聘用本地居家备考或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与村务工作,重点培养为后备干部;同时以德取人、严把政治关卡,在新农人返乡青年中发掘培养一批党员,建强组织带动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充分发扬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

4.基层 :近3年平均 工作支出2万元,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结合修水县“三联三共” 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每月相对固定一天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同时积极参与乡镇党委每年分期分批集中培训活动。

(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情况

1.村委会:全称为“修水县水源乡XX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4人,设村主任和书记“一肩挑”1人,委员3人。有在职村干部4人,返聘临聘村干部1人,与村党支部交叉任职3人,村干部40岁-50岁3人,50岁-60岁2人,平均年龄49岁,其中大专学历1人。

2.村务监督委员会:设有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会成员3人,设主任1人、委员2人,主任由村党支部委员、纪检委员兼任,担负起监督村“两委”职责。

3.村民小组:共有15个村民小组,每个小组配备村民组长1名。

4.民兵连:乡民兵连队员3人,均为男性。

(三)村内群团组织建设情况

1.共青团:开展共青团工作1人,由村妇女主任兼管。

2.妇女儿童工作:由妇女主任负责,村委齐抓共管,近3年帮助妇女儿童累计28人。

3.调解机构:15个村民小组各组设村民理事会和红白理事会分别设有理事长1人,理事成员6人,村民组长与理事会相互配合负责协助村委协调解决村民有关矛盾、倡导更新村风民俗等相关事宜。协调事宜包括“家务事”等小事或者是土地权属、宅基地、山林归属等大事,乡村矛盾往往起因简单,但关系复杂,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化解,容易激化,极端情况甚至酿成刑事案件。除小组内部调解机构,成立了XX村民矛盾纠纷调解办公室,常驻成员5人,志愿者20余人,主要由村“两委”、村组组长、家族长辈等组成,近3年调解激烈的村民矛盾纠纷15起,充分化解矛盾纠纷,深入践行“枫桥经验”,矛盾不出村不上交。

4.经济组织: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1个,由村主任担任负责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近3年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3万元,人均分红1500元。

(四)法治建设情况

水源乡无公安机关派出机构,XX村距最近派出所为大桥镇派出所约16公里,XX村依靠水源乡综治中心,利用水源乡组织公安司法干警夜间巡逻和修水县政法干警包村入户等契机大力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常态化开展夜间公安司法干警-乡综治中心夜间联合巡逻、政法干警走村入户、扫黑除恶、电信防诈骗宣传等活动。近3年来无刑事和治安处罚案件和事件,上年政法和司法机构赴本村开展法律服务3次。

五、产业及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一)产业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改善情况:XX村土地整理780亩,土地整理支出60万元。现有桥梁4座,桥梁建设总费用98万元。年均维护生产道路费用3.2万元。村内现有变压器7台,总功率为7千瓦。河道治理费用120万元,铺设灌溉管道300米,铺设灌溉管道总费用5.6万元,灌溉土地120亩。

产业发展推动机制:现有村民经济组织3个,55户农户(脱贫户)参与。XX村委会在2020年7月10日成立修水县水源乡XX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现全部543户村民加入该合作社,全村流转土地220亩。此外,通过各类经营合作社、产业基地推动村民经济有序发展。

(二)产业发展现状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种植业包括水稻、油茶、蚕桑、猕猴桃、艾草等,养殖业包括猪、山羊等,但除艾草种植外,目前都是小规模种植和养殖没有较大的规模或因为后续管护不到位、气候等原因发展失败。

种植业:主导种植产业为水稻,种植面积780亩,亩产粮食480公斤,种植户有121户。特色产业1瓜蒌,该产业从2021年开始发展,种植面积50亩,亩产250公斤,种植户2户。特色产业2艾草,该产业从2021年开始发展,种植面积120亩,亩产500公斤,种植户15户。特色产业3油茶,该产业从2019年开始发展,种植面积200亩,油茶生长周期较长目前尚未挂果,种植户26户。

养殖业:XX村传统养殖业为养猪,养殖户260户,年末存栏211头,全年出栏451头,各养猪场场地占地面积4亩,累计投资140万元,年净收益202.9万元。特色养殖业林下走地鸡,该产业从2020年开始发展,养殖户3户,年末存栏3000只,全年出栏30000只,占地面积100亩,总投资60万元,年净收益20万元。

《孟子·离娄》有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水源乡XX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以 引领为抓手党员为先锋模范,立足修水“古艾国”自然禀赋与国内中草药市场需求,通过“两协议一合同”链接脱贫户、农户,充分利用村内闲置荒地,精选栽种受益周期短、存活率高、用途广的良种蕲艾120余亩,配套建立深加工厂房,建立健全产业产品链条,打造“艾上XX”+ 文化村。当前艾草深加工厂房已经完成土地流转平整和前期基础建设等工作,预计在20XX年底可完成主体框架结构,在20XX年6月可生产第一批艾草深加工产品。

六、村民生活情况调研

(一)生态环境

汨罗江头水源乡,桃花源里XX村。XX村景色迷人、环境优美,春有百花夏有芳华,秋有红枫冬有白雪。地处群山之间,雨后云雾缭绕,全村植被覆盖率高达70.1%,绿化总面积7886亩,近几年,深入贯彻“两山”理论,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草),总面积达120亩;森林覆盖率60.52%,以马尾松、杉树等为主要林木夹杂零星板栗树总面积6809亩。山青水绿,鸟语花香,XX村水源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标准要求,饮用水基础设施共投入60.6万元。在农业生产中,亩均使用农药2.3公斤、化肥24.8公斤。

(二)人居环境

经过前期的脱贫攻坚工作打基础和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XX村人居环境逐渐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满意率达96.8%。村内共建有路灯260盏,其中太阳能路灯150盏;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五年整治行动,集中整治厕所102个,已实现XX村543户,户户有卫生厕所。全村配备公益性岗位保洁员10人,负责维护村活动场所和道路的干净整洁,由光伏资金负责其工资支出,村内生产生活垃圾由政府组织环卫部门转运后统一处理。建有村级图书室1个,共藏书1000余册。

虽然经过“十三五”以来,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攻坚,村内环境有较大提升,但距离美丽宜居新乡村还是有一定差距。其重要原因如下:一是原有设施老化和维护不足,XX村地处山区,房屋多沿河建于山谷,易受雨水冲刷,且为沙质土壤,极易水土流失,导致多处生活排污管道处于堵塞状态,村民极少疏通,生活污水排放方式过于粗放不少径直裸露排放,给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压力。二是村民环保意识薄弱,牛羊点缀山间,鸡鸭畅游河畔。圈养家畜意识薄弱,家畜随地大小便,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此外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依旧更多是“堆一堆,一起倒”的思想,影响整体村居环境。三是缺少前瞻村居规划,房屋建设地域分布杂乱无章,整体性、协调性不强,不能做好污水管道等规划;而且随着前十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村内建筑区域迅速扩大,阳楼林立,原有基础设施配套不上,新建设施又难以补齐,故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三)文明风尚

XX村借助村内祠堂、宗祠等闲置公共场所,建立颐养之家、老年活动室、村民理事办公室等场所,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发动广大村民积极签订《水源乡新时代文明公约》,同时召开村民大会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制定《XX村村规民约》,充分发扬道德引领约束和村规民约教化作用。有红白理事会活动场所面积420平方米,共办理红白事130次。开展“白天美化”活动,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以点带面;联合村小老师,以小带大,树立良好卫生意识。20XX年召开道德评议会2次、村民议事会4次、禁赌禁毒会1次,开展红白理事会宣传活动5次,村风文明有一定程度提升,文明新风徐徐吹开。

(四)生活水平

目前,全村有低保户78户92人;脱贫户66户246人;特困供养户7户7人(朱某荣,

卢某望,

陈某宁,

卢某才,

卢某贺,

陈某风,卢某才);边缘易致贫户4户19人(卢某敏,卢某才,冷某群,卢某进);脱贫不稳定户1户2人(朱某华);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5人(卢某才);残疾人口57人。2021年11月至20XX年11月期间无新增防返贫监测户,脱贫成果显著成效牢固,无返贫致贫人员,乡村振兴工作推进顺利。

受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影响,XX村20XX年(2021年10月-20XX年9月)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为16854元,显著低于20XX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50元。村内家庭贫富差距较大,其中高收入家庭户数占比12%,人均收入35989元/年,是低收入家庭户口占比17.3%,人均收入8833元/年的4.07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高收入家庭收入高,因病医疗花费等刚性支出少,高收入家庭中往往劳动力富足,有2-3人外出经商或务工赚钱,而低收入家中则缺少劳动力或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往往享受国家政策兜底保障。

高收入家庭在孩子教育投入上力度更大,为了孩子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基本都在县城或者外地买房,享受城市良好的教育,并且会安排参加假期补课学习、课外兴趣班等培训所以教育支出较高;低收入家庭多数是在村小、中小上学,并且大多数家庭为脱贫户家庭享受教育帮扶政策,故而教育支出较低了。高收入家庭、较高收入、中等收入等家庭医疗支出相差不大,这是因为在国家医保政策的全面普及的背景下,医疗支出有了医保政策的兜底,故医疗支出均不高,但是低等收入家庭医疗支出,相对有显著增高,这是由于低等收入家庭大多数为家庭存在病患户头,故医疗费用支出高。礼金支出随着人均收入增长有较大增长,低收入家庭礼金支出费用也不低达5540元,这是由于修水西片区强烈的人情往来气氛造成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移风易俗,崇尚简朴节约,降低礼金支出。低收入家庭支出主要为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生活质量差,需进一步加大针对性帮扶力度,提升弱势群众的生活幸福感。

(五)单户家庭情况

通过入户调查,选取了几户家庭为代表,展现XX村村村民生活情况。

1.冷某爱

冷某爱,男,37岁,初中学历,身体健康,家庭人口包括妻子冷丹玲、大女儿冷某星、二女儿冷某娇、三女儿冷某娟、小儿子冷某建,共6口人;为脱贫户,家庭情况一般,住宅面积110平方米。家庭工资性年收入共35000元;经营性收入18000元,其中:第一产业10000元,第二产业8000元,家庭收入合计53000元,家庭人均收入8833.3元。家庭年度支出食品烟酒4000元;衣着5000元;居住2500元;生活用品及服务20000元;交通费用3000元;通信费用1500元;教育费用4000元;文化娱乐1500元;医疗费用3000元;贷款支出500元(存在贴息);礼金支出6000元;家庭合计支出51000元,家庭人均支出8500元。该户因其子女较多,家庭收入相对不高,生活教育成本高,家庭收入勉强维持支出。

2.卢某伟

卢某伟,男,72岁,小学以下学历,身体年老体弱,腿脚不便有慢性疾病,家庭人口包括其儿媳潘某英、孙子吴某军、孙媳妇陈某莲、曾孙子吴某帮、曾孙女吴某花,共6口人;为脱贫户,家庭情况一般,住宅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家庭工资性年收入25000元;经营性收入20000元,其中:第一产业20000元;转移性收入7500元,其中养老金和高龄补贴1750元(卢某伟),家庭收入合计52500元,家庭人均收入8750元。家庭年度支出食品烟酒4000元;衣着4000元;居住2000元;生活用品及服务25000元;交通费用2000元;通信费用1000元;教育费用3000元;文化娱乐1000元;医疗费用3200元;贷款支出800元(存在贴息);礼金支出5000元;家庭支出合计51000元,家庭人均支出8333.3元。该户因其家庭劳动力较少收入来源少,老人小孩教育消费支出大,故家庭收入勉强维持支出。

3.卢某珍

卢某珍,男,57岁,初中学历,身体健康,家庭人口包括妻子冷某红、大儿子卢某清、小儿子卢某丰、母亲樊某兰,共5口人;为普通农户,家庭情况良好,住宅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家庭工资性年收入100000元;经营性收入50000元,其中:第一产业30000元,第二产业20000元;财产收入750元;转移收入2256元,其中:养老金和高龄补贴2256元(樊某兰);家庭收入合计153006元,家庭人均收入30601.2元。家庭年度支出食品烟酒10000元;衣着5000元;居住12000元;生活用品及服务20000元;交通费用13000元;通信费用3000元;文化娱乐500元;医疗费用2500元;礼金支出8000元;赡养支出2000元;家庭支出合计76000元,家庭人均支出15200元。该户家庭劳动力多,且多为青壮年劳动力,收入来源多收入高,生活品质高,家庭年度有较多盈余。

4.卢某生

卢某生,男,51岁,大专学历,身体健康,家庭人口包括妻子冷某庄、大儿子卢某华、小儿子卢某奇,共4口人;家庭情况良好,住宅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家庭年工资性收入40000元;经营性收入106000元,其中:第一产业6000元,第三产业100000元;转移收入3500元;家庭收入总计149500元,家庭人均收入37375元。年度支出食品烟酒12000元;衣着5000元;居住3000元;生活用品及服务18000元;交通费用20000元;通信费用3000元;教育费用25000元;文化娱乐2000元;医疗费用1200元;礼金支出12000元;赡养支出3000元,家庭支出合计104200元,家庭人均支出26050元。该户家庭均为劳动力,儿女在外务工,户主在本地做生意,经济收入来源广,工资较高,生活品质高,家庭年度有较多盈余。

5.卢某华

卢某华,男,58岁,初中学历,身体健康,家庭人口包括妻子樊某田、儿子卢某玲、孙子卢某轩,共4口人;家庭情况一般,住宅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家庭年工资性收入40000元;经营收入30000元,其中:第一产业30000元;家庭收入合计70000元,家庭人均收入17500元。家庭年支出食品烟酒8000元;衣着4000元;居住2000元;生活用品及服务17000元;交通费用2500元;通信费用1500元;教育费用1200元;文化娱乐300元;医疗费用700元;礼金支出8000元;赡养支出2000元,家庭支出总计47200,家庭人均支出11800元。该户,家庭劳动力多,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水平为中等偏上,家庭负担较轻仅有孙子一人教育支出,生活消费质量水平中等,年度有较多盈余。

6.卢某平

卢某平,男,41岁,初中学历,身体健康,家庭人口包括妻子卢某员、大儿子卢某韬、小儿子卢某军、母亲朱某枚,共5口人;家庭情况良好,住宅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家庭年度工资性收入100000元;转移收入1317元,其中:养老金和高龄补贴1317元;家庭收入合计101317元,人均收入20274.2元。家庭年支出食品烟酒5000元;衣着5000元;居住2000元;生活用品及服务10000元;交通费用2000元;通信费用5000元;教育费用10000元;医疗费用1000元;礼金支出3000元;家庭支出合计43000元,家庭人均支出8600元。该户,家庭2个壮劳动力,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水平为中等,生活较为节俭,2个小孩子上学,年度有较多盈余。

7.陈某山

陈某山,男,59岁,初中学历,身体健康,家庭人口包括妻子卢某群、儿子陈某波、儿媳樊某艳、孙女陈某雯、孙女陈某琳,共6口人;家庭情况良好,住宅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年度工资性收入100000元;经营性收入3000元,其中:第一产业3000元;家庭收入合计103000元,家庭人均收入17166元。年度家庭支出食品烟酒3000元;衣着2000元;居住2000元;生活用品及服务10000元;交通费用2000元;通信费用3000元;教育费用6000元;文化娱乐500元;医疗费用2000元;礼金支出8000元;家庭支出合计38500元,家庭人均支出6417元。该户,家庭劳动力多,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水平为中等偏上,负担2个小孩子上学,年度有较多盈余。

七、基层工作收集问题及感悟

XX村是传统的山地农业村,主要以水稻、油茶、蚕桑、猕猴桃等为主。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与水源乡党委政府的深切关心和大力支持下,XX村村容村貌取得了全方位的改善与提升,但与乡村振兴战略和“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村集体经济与产业基础依旧薄弱,社会治理及风俗民约仍需进一步健全改善,群众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经调查分析XX村目前的困境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资源禀赋不足。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善,山路崎岖蜿蜒,距离修水县城约67公里70分钟车程,运输成本高。为山地砂质土壤,肥力差,易水土流失,除山谷地少数稻田外,其他土地均不适合种植传统农作物且产量低管护成本高。基础设施老旧,新建欠账较多,更新和维护不足。虽然已经实现硬化道路“户户通”,但是由于沙质土壤,道路沉降大,路面老旧更为迅速,部分道路路面毁坏较为严重。

(二)“空心化”严重。有文化的青年和强壮劳动力大量外流,在家多为老弱病残,造成人口“空心化”,农业产业技术人员、劳动力极度缺乏。同时由于村庄建设规划欠账及人口流失,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人居零散,空间结构“空心化”。由于人口外流严重,土地、房屋等严重荒芜闲置又造成了资源利用的“空心化”。

(三)缺乏项目和资金。乡村要发展,产业当先行。乡村后发产业打入市场,实现高质量赶超倍增发展,需要更多项目支持资金帮扶。不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切实做到融入当地找项目、融入后方找资源、融入平台找渠道、融入科技找力量、融入金融市场找资金。

(四)内生动力不足。受自然、经济和文化水平等限制,导致XX村村内群众和外界群众的先进思想的认识程度不一致,

村内一些陈规陋习依然存在,诸如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比排场等依然大有市场。但是,随着移风易俗,扶志扶智的深入推进,相信在以后近五年内此现象会有较大程度好转。

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要建设“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美丽宜居新XX,道阻且长,行则必至。坚持党的领导和建设,立足实际,紧盯优势资源,做好规划、凝聚力量,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 引领。干好乡村事,关键在党、在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发挥 引领,加强党的领导,以基层党组织凝聚各方力量,汇聚最大向心力,绘画最大同心圆。锻造新时代,政治过硬、能力突出、勇于创新的村“两委”班子,充分吸收优秀人才和培育后备干部力量,有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培育乡村治理新理念。坚持以法律为准绳,村民自治为基础,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激活和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保证农民合法权益,激发和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积极性。积极调动关键少数和少数关键“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工作,理顺“千条线”、穿好“一根针”,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更加精准有效地在基层落实落地。建立党领导下的村民大会决议制度,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新理念下的“枫桥经验”,做到小事不出XX,大事不出水源,矛盾不上交,各方协商依法就地化解。

三是重塑文明新乡风。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在乡村治理中融入德治,充分发挥道德引领、规范、约束的作用,增强乡村自治和法治道德底蕴。加大文明乡风宣传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新时代XX的村规民约、村荣辱观,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家风,以小抓大,以点带面稳步有效推动移风易俗。将自治、法治、德治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乡村治理系统,实现善治。

四是整合各方生产资料促发展。立足XX村资源禀赋和土地严重抛荒现状,锚定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深入推进发展“艾上XX”艾草种植深加工、油茶、猕猴桃等产业项目。有效构建整合开垦XX村荒芜土地进行产业种植,流转闲置厂房用于深加工生产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基地劳务工费、土地房屋等生产资料入股分红、“家庭工厂”或“家庭农场”参与产业链收益、村集体经济收益再分配等方式有效链接脱贫户与农户,稳步长效带动群众增收。

五是强化农业产业科技支撑。依据XX村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及类型,通过各级科技特派团、上游产业链企业技术人才指导、学术期刊技术成果等方式,搭建“产学研”、“企业对标帮扶”的种植生产平台,引入和培养农业产业技术型人才。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一世者,并不可谋一时,科学规划产业发展,以标准化和规模化进行农业生产,引进先进深加工机器,不断提高产业产品综合竞争力。

六是招商引资争取项目支持。积极沟通内外“乡贤”话乡情语乡愁,号召他们回家创业发展,充分利用水源、XX人文资源争取外界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持。坚持 引领产业发展,发展惠及人民大众的宗旨,努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走在前列拼在前沿,拒绝等靠要,埋头苦干,推动产业发展。

【文有道】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