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篇)深圳“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材料汇编

(16篇)深圳“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材料汇编

(16篇)深圳“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材料汇编

目 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的生产力  1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

以优化发展生态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  2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

文化科技融合涵育新质生产力  3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常务副主任臧志彭:

从信息技术革命演进趋势中把握文化新质生产力  4

文化数学化与文化创新发展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教授周建新: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文化”是创新的文化  5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建:

我国正在文化领域培育出新质生产力  6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顾江:

新质生产力助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7

惠州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罗川山:

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须弘扬企业家精神  8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詹双晖: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9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助理陈能军:

以新型生产要素融合创新加快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  10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

创新文化助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1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童祁:

互联网企业应持续推动文化科技融合  12

广东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袁侃:

新质生产力下深圳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  13

广东振远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振运:

城市演艺是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  14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温雯: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互动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15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宗祖盼:

理解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两个维度  16

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深圳“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材料汇编

(深圳特区报,2024年4月23日)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的生产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祁述裕

  在讨论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仅要关注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含量,还应该重视文化在新质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要重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还应当重视促进新质生产力的人文价值。

  第一,文化观念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当前科技发展的梗阻,很大程度在于思想解放不到位,改革深化的程度达不到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文化观念创新,促进思想解放。

  第二,文化需求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一项技术能否走完从研发到应用并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全过程,不仅取决于科学家的灵感和科研条件,还要看该项技术是否与人们的现实消费需求相契合,是否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前沿科技的市场化应用往往从创新文化消费寻找突破口,而文化消费市场对新产品的认可,又反过来刺激科技创新。

  第三,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以数据、大模型、算力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正快速融入文化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同时创意和数据等文化生产要素融入相关产业生产过程,产业联动的边际成本降低,文化产业内部融合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加深,文化新业态层出不穷。

  第四,培育新质生产力要以创新高品质的生活作为重要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是要服务于人,促进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以优化发展生态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  李凤亮

  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途径。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不只是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和未来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力,还包括这些发展所必需的政策理念、社会场景、消费环境的整体调整,也即发展生态的持续优化。

  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优化发展生态。要集中处理好几对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文化和科技的关系,人文和经济的关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发展和治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应该提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催生策略。一是创新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需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和新优势的积累和塑造。二是要素配置。生产力的核心是要素配置,其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显得日益重要。三是多维协同。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文化产业内部各门类的融合,更需要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形态的融合,还需要政、产、资、学、研、用的多维协同。

  可以从三个重要维度优化文化发展生态。分别是生产要素变革、生产方式变化、生产关系优化。文化科技、文化数据、文化金融、文化人才是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四个重要要素。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可能迫在眉睫。为此既要处理好融合创新,也要做好产业布局。目前我们的文化生产关系有不太适应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处。要大力提升文化治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真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科技融合涵育新质生产力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魏鹏举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继承发展,是一种超越经济增长意义上的合目的性生产力。所谓合目的性,也就是合乎人类社会对于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的需求。国家的发展要实现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合目的性的生产力,不仅仅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而是要把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作为根本目标。所以在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意义上,新质生产力理应包含更深刻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及更深厚的内生文化动能。

  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除了科技视角以外,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视阈非常重要的。文化创意提升人类社会的边际收益。科技创新改善经济发展的边际成本。文化与科技的深刻融合实际上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涵育新质生产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与平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技术要与高情感相平衡,这才是一个符合人类目的性发展的创新驱动、未来的社会。

从信息技术革命演进趋势中把握文化新质生产力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常务副主任  臧志彭

  人类的信息技术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一次信息技术革新,带来的都是人类在时间、空间、模态及其他各种物理束缚上的突破,都是在人与信息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层面的升级与重塑。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人类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们正迎来元宇宙框架下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具体包含空间交互、以区块链为核心的Web3.0和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三大核心技术群,其中空间交互维度的元宇宙媒介传输的是“场景”和“全感体验”,Web3.0(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是人类社会在信息属性、数字身份和数字资产价值体系的全面重塑,AIGC带来了人类在文化内容生产范式的革命,AI大模型正在成为全球最为核心、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媒介枢纽。上述三大核心技术群正在催生新兴科技思维的劳动者、虚拟数字人和智能机器人等新的劳动者群体,正在开创全新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强大的生产工具、可信基础设施以及随时待命的全球虚拟专家团队等新型劳动资料,还有新兴内容形态、新奇文化消费体验等新型劳动对象。

  文化新质生产力,其本质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内涵延伸与应用实践,核心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为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高创意特征,以文化领域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为生产逻辑进行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创意设计、生产制作、分发传播及消费服务获得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文化”是创新的文化

文化数学化与文化创新发展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教授  周建新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在文化创新和生产力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科学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因此,认识和理解文化新质生产力,关键要全面审视文化和生产力这两个核心概念。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文化”,是创新的文化,而实现创新的文化关键在于文化创新,目的是生成创新性文化。创新语境中的“文化”,是开放的、动态的、能实操的、可创新创造的“增量”的文化。文化创新是面向未来的价值重估和意义重构,并进而带来一种与过去或当下存在差异性的创新性文化的活动。创新性文化的本质在于人们对未来美好世界、美好生活的向往、想象、擘画和追寻。创新性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从意义生发,到阐释和具象,再到社会传播,最后到被社会认可接受的复杂漫长过程。

  文化新质生产力从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中演变而来。从物质生产力到文化生产力再到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演变,不仅反映了生产力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结构的变迁和优化。所谓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指体现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创新生产力,具体而言,是指在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以“高效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新性”为发展特征,以推动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目标的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新质态、新类型。

我国正在文化领域培育出新质生产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花建

  可以通过三重视角把握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视角看,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总是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和一切社会关系。从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关系的视角看,在工业4.0的背景下,正在涌现以数字数据为要素,整合其他生产力要素和基本要素的新型文化生产力。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和前景看,我国正在文化领域培育出新质生产力:核心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色和实践路径则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在先进生产力要素的组合中形成,即以数字数据、算法、算力等为核心要素,与投资、内容等形成新的要素组合而获得创新驱动;二是在数字化新体系的基础上培育,即针对“数字化准客体”而形成先进设施、互联互通、智能网络等的结合,促进覆盖全球的流通网络;三是在全空间和多象限的开发中拓展,随着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深入结合,文化生产力所依赖的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极大激发;四是对生态文明与社会责任的鼎力承担,为了体现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的人类关切,文化生产力也要对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等作出积极贡献。

新质生产力助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长三角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顾江

  生产力性质和质态有新旧之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旧动能的转换。每个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的“新”,有时代特征。世界范围几次科技和产业革命产生的新生产力,推动生产力质的飞跃,都是新质生产力。第一次产业革命产生的热力,第二次产业革命产生的电力,第三次产业革命产生的网力,正在推进的数字经济产生的算力均成为新动能。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但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等。而具有中国特色、时代内涵的人文经济学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人文经济包含四个维度的特征。一是以创新手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以文化科技融合推进数字文化建设。三是以产城融合促进文旅业态创新。四是以文化品牌塑造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

  针对新质生产力助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激活人文经济发展新动能。二是以创意内容为核心,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质态。三是以政产学研为依托,打造文化人才集聚新高地。四是以业态创新为引领,塑造数字文旅消费新场景。五是以制度设计为保障,搭建数字文化治理新体系。

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须弘扬企业家精神

惠州学院原党委副书记  罗川山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指基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生产的,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升级、转型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的企业家正面临自我革命,要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新质生产力发展呼唤新时代的新型企业家,更呼唤培养和弘扬企业家精神。这些精神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锐意开拓创新。企业家需要自觉领会和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全力开展创新引领与服务,能够注重通过不断的创新活动,引领和带动产业升级,着眼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向服务业延伸并促进制造业服务化,配套推进制度、机制创新。

  二是善于精诚合作。善于捕捉信息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大势,致力于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包括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与优化。

  三是求贤用贤若渴。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初步成效已印证了知识、智力资源在生产力构成中的核心作用,体现在企业家精神上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用人才,就应有求贤若渴、用贤奉珍的精神与价值追求。

  四是注重绿色生态。新质生产力强调资源高效利用,文化新质生产力追求生态文明价值,强调环境友好,注重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推崇低碳绿色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统一,促进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

  五是坚毅执着抗压。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揭示出国际竞争中产业竞争、市场竞争、文化竞争等错综复杂的竞争格局,企业家须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的使命担当、高超的市场经营技巧与斗争艺术,更要有敢于斗争精神。

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  詹双晖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广东推出一系列促进数字文化科技、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的政策,其核心就是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以数字文化科技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做强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网络视听、文化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文化新场景、新应用,培育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高精尖”、跨界化、国际化的高端文化服务业发展,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文化新业态的策源地。

  广东以建设更高能级的文化和科技融合载体平台为重要抓手,高标准建设广州、深圳高新区和南山区3个集聚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动建好励丰、华强方特、雅昌、南方传媒、欧科、华侨城6个单体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构建起基于互联网生态的产业链发展平台,开放共享的文化云平台以及各类数字化专业开发与服务平台,有效推动国内外知名孵化器、资本大牛、知名VC、创业大咖、技术天才以及创业服务机构等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资源的聚集。深圳、广州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产业研发、创新中心,并在文化科技、文化投资平台、文化产业交易平台、内容创造和IP产业等关键领域占据高地。

以新型生产要素融合创新加快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助理、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陈能军

  数据、算力、算法等新型生产要素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新型生产要素的激发和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可以孕育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发挥数据、算力、算法等新型生产要素的融合创新效益,将极大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赋能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生态体系,进而为加快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奠定要素基础。

  以新型生产要素融合创新,加快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充分挖掘和激发数据、算力、算法等生产要素潜力,要培育引领文化产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掘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培育并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新型生产要素融合创新,加快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充分结合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实际,将文化生产与数据、算力、算法等新型生产要素在优化配置基础上形成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通过赋能于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以及机器人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加速生产工具升级换代,引领劳动资料效能提升。

  以新型生产要素融合创新,加快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要避免过度追踪“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等热点问题而脱节技术应用,要以加快重大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基本动力,要以发展人文经济为使命,更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需要,更大程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创新文化助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  汪云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文化新质生产力”至少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二是创新文化赋能科技创新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

  创新文化可以为现代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创新活动前面还有创新文化,有了创新思想之后,才有后面的创新行动和发展。科技创新体系承载着创新文化的培育,创新文化决定了创新科技的发生和发展。创新文化力是引领支撑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根本、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

  深圳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或者企业为主导地位、政府呵护创新、全社会拥抱创新的创新文化。“企业-社会-政府”共同构建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体系,崇尚创新、呵护创新、拥抱创新,想创新、敢创新、善创新的氛围浓厚,这是深圳科技创新的一个核心关键。

  先进生产力往往在最适宜的文化环境里实现突破。深圳的实践表明,创新文化可以为现代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建议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友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在全社会倡导尊重人才、勇于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互联网企业应持续推动文化科技融合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童祁

  互联网企业应持续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专注内容创新创意,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消费新领域,践行可持续发展和文化责任。

  文化科技构建数字化工具箱,是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工具和动力引擎。文化科技为文化产业催生新应用、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文化产业通过应用大语言模型、数字交互引擎、语音合成、图像视频生成等最新文化科技成果,形成技术聚合,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和分发效率,拓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边界,使得文化内容创作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辐射多元社会场景。

  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文化表达的新形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代表,迅速触达全球受众。文化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文化+”将在当下数字化社会建立广泛连接,持续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公众文化生活水平,助力中华文明的活化传播与创意表达。

新质生产力下深圳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

广东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  袁侃

  文化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内涵的知识性、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产业布局的虚拟化、产业组织的扁平化、产业创新的基础性以及产业政策的平等性等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

  深圳在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上仍需解决总体布局节奏较缓、区域发展不均衡、支撑要素生态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深圳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上应推出一系列创新方法和措施。

  一方面,全面推进以数据创新为动力引擎、通信网络为坚实基石、数据算力设施为核心支柱的数字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聚焦突破那些对数字创意产业安全和战略能力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关键产业、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及基础设施的瓶颈限制,从而确保我们在未来的战略竞争中稳操胜券。

城市演艺是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

广东振远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振运

  当前全国自上而下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而城市演艺是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

  城市演艺创作的六维创新包括:第一,文化科技演艺的出现,是城市演艺理念的创新,可实现文化数智化发展。第二,室内外文旅演艺的出现,是城市演艺空间的创新,可实现文化多场景营造。第三,“1+N”多元演艺的出现,是城市演艺集成的创新,可实现文化多元化呈现。第四,互动式体验的出现,是城市演艺观演的创新,可实现文化互动式叙事。第五,文商旅综合收益,是城市演艺运营的创新,可实现文化高效益转化。第六,文旅演艺的数字营销,是城市演艺营销的创新,可实现平台化数字营销。城市演艺发展的五大要素:文化为核、剧本为王、科技为翼、产业复合、运营制胜。运用市场思维、市长思维与运营思维,借助数字营销,以做好城市演艺的运营传播。

  一部城市演艺IP的发展史,是一部文化、创意、科技、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创新史,是一个艺术家、制作者、投资人不断追求创新,不断告别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破到立,从创到变的过程。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互动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温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关系可从三个层面来探讨。

  一是立足“保护”,着眼于文化基因与文化内涵的传递与传承。新质生产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时代环境,数字技术、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等为文化基因的提取与保存、文化内涵的传递与传播提供了新方法、新平台和新渠道。

  二是立足“创新”,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的互嵌与交融,积极推动文化新形态、新业态、新动能的不断生成,通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是立足“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包括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在“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下,以新质生产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推动睦邻友好、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在“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下以人民为中心,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多层面的互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理解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两个维度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宗祖盼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理解:一是新质生产的文化力,主要是指文化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是对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关怀”,包括文化如何涵养、催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让新质生产力更有人文内涵,关注人的需求,进而促进人文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二是文化的新质生产力,主要是指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文化创新发展,特别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文化新内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中的应用,形成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不同类型的文化行业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不一样。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要特别注重那些存在“成本病”的文化服务领域,如演出、展览等。新质生产力能否推动这类文化行业转型升级,摆脱传统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关键在于对文化生产要素进行创新配置,引入新的科技手段和新的市场主体,转变经营思维和模式,实现文化生产力的突破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