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世宗日记》心得体会
读《胡世宗日记》心得体会
读《胡世宗日记》心得体会
近日,区党工委组织部组织开展“党员读书月”活动,结合近期我的读书学习,我想简单谈一下我对读书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古今中外无数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中的文字不仅饱含着对生活真实而丰富的哲思,又有优美的文风氤氲,吸引无数读者手不释卷。《曾国藩日记》《鲁迅日记》《雷锋日记》等日记类书籍常年占据图书销售排行榜,或许就缘于此吧。
小时候写日记为了遵从范式要求,常以“今天”二字开头,“今天”是值得尊重的,它蕴藏着人生的成长密码,因为生命看似漫长,却都是由一个又一个“今天”所构成的。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是在部队当文书时开始的,严格地说那仅可称之为工作日志。一次偶然读到《辽沈晚报》连载的《胡世宗日记》,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原来日记可以是这样的!从此我渐渐树立起了把日记作为培养“最良的修养方法”、“最良的求学方法”和“最良的练习文字方法”之工具的理念。
“假如你对生活热爱,就不该让一页日记空白!”这是胡世宗在学校读书时写在自己小日记本扉页上的两句鞭策自己的话。“一件事一个人,在诗人的文字中永远鲜活、永远不会老去。”每当翻开这部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胡世宗日记》时,我总不免发出这样的感慨。972万字、共17卷的文字“长征”,记录了60年的岁月变迁,优美的文字语言律动着军人的勇敢、诗人的敏锐和为人夫为人父的温情,它既是一部私人纪事,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读者读的不仅是胡老自己的生活,也是在读半个多世纪以来火热的军营、壮美的辽沈大地、繁荣的中国文艺事业以及祖国各行各业发展变迁的真实足迹。当读者从这些历史深处款款走出,定会为这段可供追忆的峥嵘岁月所动容。
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日记中记录了胡老与许多文艺界名人的交往故事,让我们更近距离地看到了许多当代文坛巨匠的真实形象和其鲜为人知的人生思考。譬如,1995年8月26日的日记中记录了作家浩然的来信。
世宗:确实有几年不见了。你还是那么乐观向上,朝气勃勃;相比之下,我已然是将要落山的太阳。
太阳有过早晨和晌午,那都是过去了,显得相当遥远。现在我还活着,只不过无奈地挣扎。挣扎着写作,挣扎着应酬,挣扎着过日子。为你那病卧在床的大嫂,因为需要用笔说的话还没有写完。所以我必须挣扎着活着……
与许多文学家的书信来往中都有类似诚挚的情感流露,他们以文字为媒,架起了一座纯真的友谊之桥,在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后,立体鲜活的形象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仿佛一个个文学大家从日记中走了出来,坐到了读者面前,娓娓讲述着那些纯真的往事。
坦诚地说,这部近千万字的大部头我并没有逐字逐句地读完。20XX年初春一天清晨,收到好友微信询问:《胡世宗日记》中的同名者是不是我?能出现在胡老的日记中我既感幸然,又为这件事情未自先知而惭愧。那是2011年春节前夕,白山出版社组织胡世宗、张秀梅等军旅作家,在沈阳军区长话连召开的黑土地军事文学丛书座谈会上,有幸与胡老亲切交流,春节过后胡老在微博中转发了我撰写其赠予的《岁月漫忆》一书的感文。不由得感慨他说过的一句话:“日记真是个好东西,可以回首看看自己走过的脚印儿,这里面也许有你经历的时光的影子呢!”
岁月流逝,记忆永存。十多年时光转瞬即逝,已过古稀之年的胡老,依然精神矍铄,记忆之清晰,总令我赞叹不已。面对新科技他从不抗拒,而是敞开怀抱去接纳,从2021年7月27日开始在公众号和朋友圈转发日记,至今已连载了400余期。日记让今天留下了生命的证据,也让明天有了历史的参照,经年累月便成为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机关工作人员,我们始终都应有本领恐慌的意识,始终都要走在不断学习的路上。政治、哲学、经济,每天都应吸收一点;书本、谈话、行为,记录下来并产生一些反思,日记便不再只是工作的台账或日常琐碎记忆的堆砌。日记理应成为我们学习、思考和写作的基本工具,进而成为学思践悟的“修炼场”,为不复再来的“今天”留下珍贵的记忆,使自己的人生不断臻于完美!
今天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