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新时代新征程答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道题——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

党课讲稿:新时代新征程答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道题——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

党课讲稿:新时代新征程答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道题——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所所长王志民

(2024年8月20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中央全会。从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第二,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第三,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第四,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覆盖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方面面,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图,锚定2035年,重点部署未来5年改革任务,明确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

一、改革开放后,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是研究改革

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中央委员会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于20XX年10月在北京举行,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于20XX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拟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审议通过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一般情况下,“三中全会”主要研究经济改革问题,因为经济改革会涉及

方方面面,所以“三中全会”讨论经济改革也需要多方面改革协同配合,实际上就是综合改革或者说全方位改革。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届三中全会所释放的会议精神、所讨论的主题、所作出的决定以及必须贯彻的举措,是判断之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央的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和基本出发点。

主席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主席总书记这里讲的“划时代”,其内涵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主席总书记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并多次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起来”的标志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富起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和标志。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逐步从追赶时代的“后进者”转变为引领时代的“先行者”,这种转变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今天看改革开放,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的第一个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席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于2018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同意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

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改革的组织实施是坚强有力的,充分体现出全党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充分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产生的良好政治效应,充分彰显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主席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亲自主持召开70多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构建起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系统总结改革开放宝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改革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广东深圳到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小岗,从对外开放新高地海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浦东,深入各地、各部门考察调研,察实情、听民意、谋良策。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三次“三中全会”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

面深化改革的概念,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表述也相应发生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是中共中央直属决策议事协调机构。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概念。我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进一步”,主要体现在发展水平上的高质量、发展动力上由新质生产力所推动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也就是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高质量、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阶段。

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决定》立足当下、谋划长远,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好的“六个坚持”原则中坚持系统观念的集中体现,是观大势、谋大局、干实事的总体性全局性的重要战略思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同交织、相互激荡,其历史交汇构成了人类社会大发展大进步的最壮丽的时代景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是战略全局,正是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奋斗目标。这个战略全局既要实现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还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作出中国贡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世界大局,之所以是“大变局”,是因为人类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转折时期,其发展演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与调整必然涉及复杂的国际竞争和力量角逐,伴随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挫折,也自然会给国际社会带来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

主席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已经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依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总体上看,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正如主席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的,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归结起来,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2019年6月7日,主席主席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中,用“三个前所未有”阐释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

下面,我对“三个前所未有”分别进行解释。

一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我们看到,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际联盟、非洲联盟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织影响力显著提升。“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正当诉求,汇聚起团结合作、联合自强的强大合力,正在推动着

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大热点和大国竞争最新赛道。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就是“人工智能+各个行业”,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新兴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至20XX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

三是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虽说经济全球化是客观趋势,但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现象正是因为全球治理的缺失及出现的问题所导致的,从而使全球治理出现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这“四大赤字”问题。“四大赤字”严重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主席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决定》第一部分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这是总论。这部分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

如今,全球贸易投资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冲突也造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

分化。“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

的最大外部挑战。针对外部的打压遏制,《决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

《决定》立足当下,强调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在主席总书记心中,《决定》“应该是一个能够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起到全局性、引领性作用的文件,必须更加突出重点,把重心放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改革举措上”,“一般性改革举措不写、发展性举措不写、中央已经部署正在实施的改革举措不写,力争让决定稿的改革成色更足、改革味更浓”。《决定》特别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主席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洞察“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时与势,作出战略抉择,他指出,“党的二十大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这一次改革,我们将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如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决定》有15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为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至第十四部分为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为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

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内容

条目通篇排序,开列60条。

我这里重点讲《决定》中关于改革开放方面的内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党和国家的核心议题和中心工作。《决定》突出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特别是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重点任务、指出了主攻方向。

主席总书记对内容摆布作了说明,概括为“五个注重”;《决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好的“六个坚持”原则,强调了“七个聚焦”。“五个注重”、“六个坚持”原则、“七个聚焦”,涵盖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的主要问题,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全景图,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

“六个坚持”原则,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遵循,推动着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七个聚焦”,包括“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囊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力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五个注重”,包括“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全面改革、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擘画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之首。《决定》制定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表。对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寓意无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而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又需要相应的体制改革来支持和调整生产关系。

《决定》的第一部分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这部分特别强调,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调两个“更好”: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一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是新提法;二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等;三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四是深化公用事业价格改革;五是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领域优化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市场的作用从“基础性”上升到“决定性”,一词之差,反映了我们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席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决定》的第二部分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是《决

定》第二板块的第一部分。

首先,强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其次,强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要求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最后,强调“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求完善产权制度,完善市场准

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尤为重要。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市场包括商品交换的场所、配置资源的机制,以及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市场机制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通过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机制,发挥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要政府无所作为,政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更好发挥作用。我国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政府既要发挥好制度优势,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应有的制度、环境、秩序保障,还应该把市场该管的交给市场,集中精力把那些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做实,把政府的作用发挥好。

《决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以法治优化政府职能,规范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事绝对不管,真正成为“有为政府”,才能营造出“有效市场”,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决定》中提出的“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现代化、宏观经济管控科学化为标志,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能最有效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

并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有序运行的经济体系,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化宏观经

济治理体系。

主席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并从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经济体制七个方面,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深入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建成。

《决定》还将财税体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范畴,其中4处提及“财税”,彰显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比如,《决定》在第五部分指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第17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列出,可见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第25条强调“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第49条指出“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决定》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协调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特别是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这一系列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低碳经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二)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培育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四部分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宗明义地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分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五个部分加以阐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第三部分是“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突出强调新质生产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方面。

20XX年9月,主席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之后,新质生产力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在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中被不断提及。20XX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

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主席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阐述,他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2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5日,主席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主席总书记还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又以创新驱动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其特点是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引领经济增长、动力变革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是对传统生产力的升级与跃迁,赋能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决定》指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主要分布在网络空间、数据空间、深空、低空、深海和量子空间等新领域,可以拓展多个新产业。

新质生产力中的“质”,指的是生产力的新品质、新质量和新本质,包括拥有新技术的新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新的劳动工具,逐渐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

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决定》提出,“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新质生产力,还是新发展阶段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决定》第8条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为此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决定》指出,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际竞争更多地集中在高科技领域,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霸权主义大搞“小院高墙”,对我国的打压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因此,我国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并大幅领先世界。20XX年,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增长了29.9%,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决定》特别提到,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合理区域分工体系、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形态多样,各地发展重点难点不尽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如今,在我国广袤大地上已经建成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决定》第9条指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人类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数据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生产要素。主席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

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三)以开放促改革,加快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长期以来,西方列强总是奉行丛林法则。即使到今天,美国与他国打交道时,还总是声称“从实力地位出发”。2024年2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中说,“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会出现在菜单上。”意思就是,不为刀俎即为鱼肉。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丛林法则思维。而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我们从几个阶段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第一阶段,起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二阶段,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第三阶段,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逐渐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第四阶段,20XX年10月党的二十大强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一时期,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开放更有效率、更有主动性。

《决定》第24条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强调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决定》第27条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强调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如今,“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充分发挥沿海、沿边、

沿江和交通干线等优势,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形成多条经济走廊,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空间,进而实现经济联动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同时,发挥国内22个自贸区的内外联动开放功能,重点围绕促进投资便利化、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加强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展开探索;在国际上,我国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通过自贸协定,降低贸易成本、提升贸易体量、助力产业升级,以高水平开放促进互利共赢。

《决定》第28条是“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20XX年,主席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第八项就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已经成为高质量建设的重点内容,对国内国际两种规则进行整合,推动高水平国际规则国内化和高水平国内规则国际化,实现机制联动和全球治理体系规则创新。2019年,“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在我国宣告成立。20XX年,国际铁路联盟发布实施由我国主持制定的《高速铁路设计基础设施》标准和《高速铁路设计供电》标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实现由发展导向转变为发展与规则并重导向。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其他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

2024年7月22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代表团访华,显示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跨国公司对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重视,这正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向外界展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是全会向世界释放出的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强烈信号的回应。正如外交部长王毅指出的,我们走的是中国人民选择的人间正道,既不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加强交流交融,在实现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携手同行。

我们相信,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将谱写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创造出新阶段新征程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