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双区协同三全育人”育人体系实践探索报告

关于高职院校“双区协同三全育人”育人体系实践探索报告

“三全育人”的理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成果,它的提出和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不断地实践、反思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往往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培养,而忽略了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各环节对学生的影响。“三全育人”作为一项创新育人理念,强调了育人的全面性,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也重视学生在道德品质、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等方面的素养,有助于将学生塑造成为品德高尚、专业过硬、人格健全、富有理想、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三全育人”总体思路

(一)推进校园“五育”共融

2018年,主席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推进校园“五育”共融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对高职学校而言,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协同发展并不是简单素质教育的改革范畴,而是新时代下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教育治理综合课题,更是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这就要求学校要打破传统育人观念,创新育人体系,贯通育人环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而是要造“三全育人”的整体氛围。

xx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秉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规划设计,加强资源保障,坚持“五育并举”,积极探索,求实创新。通过德育,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政治观念;通过智育,提高学生学科知识素养、创新思维技能、实践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意志力;通过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观、鉴赏力、创造力和高尚情操;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可量化的评估体系

量化评估体系的构建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发展情况,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学校已建立“千日休养”信息平台,构建育人三大素质提升模块,即“强基工程”“追梦行动”和“创星计划”,打造“四讲、五爱、六创”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掌握学生的日常行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等数据,全方位多维度地评估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与改进。

其中,“四讲”是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强基工程”,包括讲政治、讲纪律、讲文明、讲学习四个方面,占比40%。这四个方面是学生最基本的思想、行为体现,除民主评议外均为扣分制,如对无故缺席、迟到早退等不良行为进行纪律减分,将学生日常表现记录在案;“五爱”即爱学习、爱实践、爱社团、爱锻炼、爱活动,是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追梦行动”,占比60%,也是评估学生素质拓展提升实效的重要量化标准,学生通过参与各级各类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获得积分,充分发挥育人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创”即“争创学习明星、争创创新明星、争创实践明星、争创学干明星、争创才艺明星、争创体育明星”,创星计划作为附加分,主要为树立校园明星的典型作用,学生通过学科、技能竞赛、科研成果、荣誉奖项等申请获得积分,在全校掀起向榜样学习的浪潮,积极发挥榜样力量的作用,助力在校学生筑梦远航。

量化评估体系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标准,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特定领域的表现和进步。通过量化的分数和等级,学生可以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技能。根据量化评估体系可以及时跟踪反馈学生学习进度与不足,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点,从而指导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改进。当然,在实施量化评估时,要确保公平公正,同时,也要注意其潜在的负面影响,确保评估体系既能激励学生,又能全面反映他们的能力和潜力。除了构建量化评估体系外,还需结合定性评估,以获得更全面的教育效果。

(三)打造会说话的学校“墙壁”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Sukhomlinsky)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观点,主张创造一个充满教育意义的环境,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4]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都能够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因此,育人工作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对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环境影响。

通过对校园物理空间的改造,使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都充满育人元素,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作用。在校园育人氛围上,通过对校园文化的精心布置和塑造,丰富校园文化育人内涵,弘扬先进文化,营造校园育人气息。校园环境美、文化美、学生心灵美三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让校园成为学生习惯养成、人格成长的天地,成为学生舒心学习、舒适生活的栖居之地。

二、“双区协同、三全育人”育人体系的构建

“双区协同”是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育人模式新理念,旨在通过重塑校园育人环境,将育人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场所、各个环节。其内容主要是通过在校内构建宜学、乐学的“学区”,建设宜居、乐居的“舍区”,实现课上、课下贯通,课内、课外融通的闭环式育人模式。学校通过打造“千日修养,万人创星”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延展化课程教育、立体化思政教育、全程化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思政育人全覆盖,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平台。

(一)建设宜学“智慧学区”,重视第一课堂育人地位

“学区”主要包含学生课堂内外的理论学习区域和实验实训区域,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阵地。在“学区”的建设中,xx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遵循“职业化、信息化、开放化”的原则,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创新育人的功能,全面打造学区育人生态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推进特色化智慧教室建设,对现有的教学区域进行创新改造,拓展智慧化应用场景,提高教学场所的职业性与开放性,使教学场所满足多种课堂模式教学的需求,增加必要的休闲设施,实现以数字驱动教学诊断和改进。二是以专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为主线,将文化育人贯穿到学区环境的氛围营造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产业科技观、人文观等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强化校训精神,加强专业文化、阅读文化、企业文化、融媒体建设等“学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区”的文化内涵。三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与一流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平台,交流和引进人才、技术、设备、管理等,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促进学校教学环境与生产环节的接轨,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四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理念为指导,建设双主体产业学院,充分提升学区的“宜

学”“乐学”。

(二)打造宜居“梦想舍区”,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功能

“舍区”是以学生宿舍区为中心,涵盖学生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创业实践区、商业服务区等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生活、学习、娱乐的场所,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在“舍区”的建设中,xx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打造融“温馨家园、知识学园、创业乐园”于一体的“苏信梦想舍区”。一是改造“舍区”物理空间,开展亮化工程,开辟健身场所,增添服务设施,为学生营造更加舒心的生活环境;二是改善“舍区”服务功能,建设大学生服务中心,将“思想引领工程”“心理阳光工程”等引入“舍区”,开辟“‘千万’工程工作室”“党团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学业辅导室”等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拓展场所,通过设立自修教室、视听室、英语角等学习场所,促进学生学习互动,提供便生服务,打通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三是推进“舍区”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融入“养正修能”的校训内涵,开展以教师团队为主体的“修养轩”素质拓展活动,建设多个思政工作品牌项目,设立校园文化长廊、“苏信·海澜人才孵化基地”和“苏信大学生创业园”等实践基地,营造人文化的“舍区”环境,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把“舍区”建设成学生“温馨舒适的家园、求知进取的学园、素质拓展的乐园”。

(三)落实育人“千万”工程,深挖第三课堂育人潜能

“千万”工程即“千日修养,万人创星”学生素质提升工程,是xx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三全育人”进一步落实落细的重要举措和具体抓手,打通了“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千日修养”传承了“养正修能”的校训精神,旨在让学生修养品德、修养素质,引导学生从入校至毕业的一千多个日子里不断锤炼自己,通过“千日修养”信息平台记录自己的收获,见证自己的成长,使学生通过个人画像实现自我诊断,教职工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施教,学校通过科学决策实现智慧管理,家校通过强化沟通实现协同育人,企业通过了解学生实现共同管理。

“万人创星”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长制定成长目标,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在学习、体育、实践、创新、文明中争做学生标杆,争创校园明星,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通过挖掘校内和校友榜样,形成良好校园氛围和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身心健康、情趣高雅、自立自强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好青年。

“千万”工程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水平、健康心理、审美情趣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学生成长监测与预警,从多维度反馈学生行为数据,帮助学生个人发展与诊改,提升了育人服务的精细化水平,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切实提升了育人实效。

三、结语

“双区协同、三全育人”是xx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立德树人落实落细的具体措施,创作出富有意义和价值的美术作品。

(一)情感价值目标层面

通过xx的抗战美术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中国抗战的历史洪流中,曾涌现出无数富有责任担当的爱国美术家,因此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可以通过介绍丰子恺、董希文、张光宇、闻一多等诸多画家在xx的事迹,使学生明白这些美术家即便在抗战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创作热情,绘制出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画作。同时,他们还不忘利用手中的画笔,以笔当枪跟xx人民一起战斗,为抗战宣传频繁举办画展,将画展门票收入和卖画所得部分或全数捐赠给前方将士或灾区难民,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史实,“引导学生从中感悟抗战精神,并将这一精神融入艺术创作中。使作品传达出勇敢、坚毅、积极向上的品质,让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3]

(二)教材编写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编写相关教材,将xx抗战美术资源融入教材内容,为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笔者在过去几年中到xx省图书馆、档案馆甚至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处,搜集了大量有关xx抗战美术的图片文字资料,撰写了25万字的有关xx抗战美术研究的初稿,里面包含了抗战时期美术家在xx的生活状况、抗战时期xx的绘画艺术、抗战时期xx的美术展览、抗战时期美术家在xx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考察,创作及转型等内容。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图文并茂,大量选取经典的以及一些尚未披露的xx抗战美术作品图片,并配以一定的讲解和理论分析。以期在现在和今后的高校美术教学中能更好地将xx抗战美术资源融入高校美术课堂。

四、结语

xx抗战美术资源是高校美术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将其应用于教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等方面,不仅可以丰富高校美术的内涵和形式,还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尽管在应用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和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xx抗战美术资源的研究和应用,推动高校美术教育和创作的不断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美术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xx抗战美术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文有道】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