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19篇)
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19篇)
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19篇)
坚持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必然要求”和“六个坚持”。两者均是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保证改革方向和成效的重要前提。
基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怎么看”,“六个必然要求”始终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人民群众新期待,如何在制度建设、发展理念、价值立场、风险挑战、大国担当、党的建设等多维度具象化展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最终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六个必然要求”进行了深刻阐明。
基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干”,“六个坚持”始终聚焦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规律性认识,不仅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科学运用,更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正确方向、提供重要遵循。如果说,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那么“六个坚持”就是这一重大原则的具体呈现,它是一个辩证统一、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取向,坚持守正创新是本质要求,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鲜明特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途径,坚持系统观念是基本方法。
从“怎么看”到“怎样干”,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已经为我们生动诠释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路径”——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中凝心聚力,在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中正确发力,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中精准发力,在坚持系统观念中协同发力,在坚持谋划与落实并重中持续发力。
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与五百年现代文明的碰撞中产生的,是不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与马克思主义的魂脉结合起来生成的。其从一开始就是既立足中国,也面向世界的,其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更是要在立足中国实际,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同时,不断加强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交流交往,在向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现代化发展模式和道路学习借鉴中,既促进自身的发展,也能为世界多元包容的现代化发展不断做出更大贡献。
扩大对外开放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立足现代文明的基底来重新审视和把握中华文明,立足中国现代生活的不断展开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去不断构建和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也要直面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模式和道路、现代文明的不同样态和形式,深刻把握跨文化传播规律,通过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既能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民心相通,也能促进与世界各国的相互学习借鉴,从而更好地推动对外开放。同时,通过经济和各方面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也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国式现代化,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了解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扩大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选择空间,有利于世界各国实现更好的发展。
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全会强调,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推动xx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完善“4+4+6”现代产业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引导各类资源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针对关键领域提供集中资金支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城乡融合。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均衡协调的现代化城市;充分发挥好xx在区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享等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增长。深入打造“蓝碳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示范样板,着力构建独特的“山顶到海洋”生态价值交易体系;加强建设海洋强市,将海洋生态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大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换机制。
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聚集配置,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引领,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完善工作,探索制定相关制度,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发展领域。
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数字经济。数字经济越来越成为彰显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提高数字经济发展包容性,推动数字技术最大程度扩散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红利广泛惠及全体人民;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全体市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激活青年人才创新动能
青年人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当前阻碍我国青年人才成长成才,制约创新动能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比如,青年科技人才仍面临成长通道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生活压力大等现实问题。全会提出,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
全会集中从五个方面进行“赋权”,充分释放科技人才的价值:一是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二是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三是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四是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五是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
全会也从多角度为科技人才“减负”,主要聚焦在:“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打通政策实现的“最后一公里”,迫切需要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举措,细化落实中央政策。
健全管理制度。应本着简单高效、信任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定好规则、做好服务,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和资源调配权,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
健全考核机制。应坚持分类考核,业绩导向原则。做到“破四唯”和“立新标”有机结合,真正发挥其积极引导的作用。
健全激励制度。应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打破将薪酬待遇与人才“帽子”简单挂钩的做法,要以业绩贡献为主要分配依据。
健全保障制度。应精准强化服务保障,既投入“真金”,也投入真心,排除后顾之忧,解决好青年人才生活住房、子女教育、家人就医等现实问题。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xx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要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民生领域改革再出发,从体制机制上破题,促进民生配套和民生服务提档升级,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书写xx幸福民生答卷。
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xx在增强公共服务资源均衡性和可及性的同时,应大胆探索适应高品质生活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在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上鼓励差异化、高品质、个性化发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积极培育、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事务,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便捷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更有品质尊严的晚年生活等,让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融通融合、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弱项。xx每年将7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推进共同富裕。当前,随着财政收支两端持续承压,民生项目应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找准民生短板弱项精准施策,充分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多渠道拓宽民生领域资金来源。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针对碎片化民生项目,要从市级层面统筹考虑,发挥 引领的“定海神针”作用,通过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优化整合资源,实施一批“民生微小事”,努力实现民生品质跃升。
托底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要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紧紧抓住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特别是聚焦“一老一小”需求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体制改革,从群众最急迫的困难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通过可操作的举措精准落到每个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扎实兜牢民生底线。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xx是主席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30多年的“xx实践”走出了高水平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离不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持续的制度创新。
主席同志在xx工作期间就创造性提出筼筜湖综合治理理念,并制定了管理办法。1994年xx获得经济特区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实体性法规就是《xx市环境保护条例》,此后又相继出台了《xx市海域使用管理规定》《xx市海洋环境保护若干规定》等十多部涉海生态文明建设法规并不断进行了修订,初步将海洋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纳入法治轨道。xx在“依法管海”、落实海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然而当前xx存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顶层制度建构仍不完善、海洋资源综合管理规制滞后以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开发利用管理等专项法规政策不足等问题。
未来xx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主席生态文明思想“xx实践”走深走实。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治理立法的系统性。研究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设计,并以地方立法形式提升法律法规层级。研究制定《xx经济特区海洋生态文明治理条例》《xx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并尽快出台《xx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管理条例》。
及时进行现行海洋综合管理制度创新。及时修订更新《xx市海域使用管理规定》《xx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提升海洋综合管理制度创新能力。加快研究出台海域使用权市场化出让、公共用海备案制度,探索低效用海退出机制,全面提升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海洋资源生态管理配套制度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空间的利用与管理制度建设,深入落实海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xx市沙滩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xx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与管理办法》等,健全海洋生态空间保护修复配套政策法规,推进“碧海银滩”与“金山银山”的可持续转化。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能力水平
全会指出,要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各级党委(党组)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鲜明的态度、坚定的决心,更需要深入学习领悟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提高谋划和推进改革的能力水平。
学深悟透,进一步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在思想上,深入学习贯彻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和行动,提高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在政治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推进改革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提高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维能力。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正确方法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改革正道。同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硬骨头”,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硬任务”,应对重大风险挑战面临的“硬仗”,都迫切需要我们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守正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
依托严密的组织体系,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力行动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处在改革发展第一线,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必须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和提质量、强功能、扬优势并举,提高组织动员群众齐抓改革、共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广大党员、干部是推进改革的骨干,必须贯彻落实好《决定》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系列重要举措,促进形成党员、干部大胆干事创业、勇于创新创造的实践伟力。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目标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人民至上。一是致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二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等,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三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好市民文化节、全市社科普及周等活动,鼓励文艺院团深入基层,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守正创新。一是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传承弘扬主席同志在xx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二是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制度,精心守护好xx历史文化遗产的“根”和“魂”。三是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通过推动市属媒体革新突破、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探索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价值阐释、传播转化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坚持系统观念。要更加注重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一是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动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二是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统筹和打通网络内容生产和传播各环节各领域,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三是进一步擦亮“金鸡+xx”品牌,加快文化、旅游、影视、体育、数字等多元融合、深度融合,推动xx文旅高质量发展;树立大外宣理念,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健全工作体系深化理论武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就要进一步健全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等多维一体的制度机制,扎实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实践的强大力量。
一要健全理论学习体系,突出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动作用,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以“关键少数”引领党员学习。进一步健全理论学习制度,认真落实主T教Y长效机制,以党内学习带动社会学习。抓好青年学生的学习,完善大思政课体系,持续提升理论学习质效。注重学习成果转化,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强大动力。二要健全理论研究体系,突出体系化学理化。充分发挥省级规划课题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深化拓展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建构、学理化阐释。组织好各类智库研究,围绕全省上下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进展、成效、经验,开展前瞻性、政策性、应用性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成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强阵地。推进研究基地建设,推出系列理论文章,培养一批理论研究人才。三要健全理论宣传体系,突出针对性实效性。突出品牌效应,《xx日报》理论版、《前进》杂志和xx电视台“理论天天学”要发挥品牌主阵地作用。用好宣传阵地,发挥各级党报党刊及广播电视、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主渠道作用。完善宣讲机制,运用“百千万”四线宣讲的经验做法,广泛开展分众化对象化的理论宣讲。创新宣传载体,不断提升网络理论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全面系统准确阐释全会精神。
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思想道德建设实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思想道德建设机制创新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出进行改革创新的要求。
对于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来说,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具体体制机制很多,以下三个方面是最重要、最急切的。其一,建立领导重视和领导干部带头示范的机制。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带头践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二,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长效机制。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观念、形式、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载体。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扎扎实实去做、去实践。抓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对形象工程式的思想道德建设,真正在落实和产生实效上下功夫。其三,建立健全“从娃娃抓起”的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和成长机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要把重点放在青少年身上。我们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践行“从娃娃抓起”、久久为功的一个基本机制。
深入理解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中一条重要原则。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价值,进一步理解这一思想对于全面、深入、系统改革的实践意义。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就需要深入总结和持续用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宝贵经验,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改革的出发点,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谋划和推进改革的立足点,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彰显其主体地位、激发其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不断转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第二,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这就需要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推进改革。第三,改革发展搞得成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这就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抓住改革成果惠民便民利民要求深化改革,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推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
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始终。《决定》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排在“六个坚持”之首。将“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七个聚焦”之一,在总结经验、阐述意义、提出原则、部署举措中,都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对新征程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锻造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应对纷繁复杂国际和国内形势、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的现实需要。
与以往论述相比,不仅在表述上有所变化,而且直接写入《决定》中,凸显了其特殊含义。一是强调“必须自觉”,意味着党对新时代改革的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意味着改革已成为或必须成为全党的一种思想觉悟和精神品格。二是强调“更加突出”,意味着新一轮的改革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三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聚焦目标任务,体现出鲜明的目标导向。
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最关键的是,以改革的精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持续解放思想打破常规。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三是着力围绕“七个聚焦”。以“七个聚焦”为重要发力点和着力点,不折不扣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从而纲举目张,推动其他领域的改革。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冲锋号。xx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热点”,作为省委三大政策创设单位之一,必须强化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学得更深、悟得更透、践行更实,在研究阐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方面走在前列、作出表率。特别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敏锐把握全会文件中带有创新性、趋势性、方向性的新提法,围绕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对xx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重大使命任务,开展针对性、穿透性、创新性研究,尽快推出一批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xx实践。
当前,要紧紧抓住中国社科院和xx省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的宝贵机遇,进一步深化自身改革,坚持开门办院、双轮驱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共识双向发力,凝聚起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xx力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找准着力点凝聚改革共识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找准着力点、凝聚改革共识。
必须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上坚定不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必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在“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必须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上坚定不移。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夯实凝聚改革共识的群众基础。必须在“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坚定不移。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力。必须在“完善制度保障、依法推进改革”上坚定不移。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强大制度效能确保改革行稳致远。必须在“始终坚持系统观念”上坚定不移。要在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上寻求平衡,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在“不断优化良好社会氛围”上坚定不移。要积极回应民众的利益期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传播好改革声音、阐释好政策举措,建构良好社会环境。
完整准确辩证理解和把握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完整、准确、辩证地理解和把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所贯穿的方法论,是贯彻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前提。
一是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决定》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强调改革的整体性、全局性,全国一盘棋。同时,具体的改革布局又有各行业、各地区的具体任务和差异化要求。二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较长的渐进的历史进程,根据各时期的改革任务和发展水平的不同特征,这个进程又可分为各个阶段。各阶段的改革,都有其不同的任务和特点,但大目标大方向则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大蓝图与施工图的统一。党中央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系统布局。这些大蓝图谋定之后,如何贯彻落实,具体的举措便如施工图一般,是各级各地各行业的具体任务,是把党中央决定的大战略、大布局,变为工作中的具体举措,最后变成一个个实在的成效或成果。四是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正确的方向,发展才有崇高的价值。而勇于创新,敢于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五是体制变革与制度建设的统一。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是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这一论断,不仅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也要求我们对“开放”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要从党对“开放”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加深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开放的眼光与意识审视、推进自身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从实行开放政策,到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党的基本路线当中,再到主席总书记关于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论述,党对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表明了必须从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成败得失的战略高度,认识开放的价值与意义。
要从“开放”与“改革”“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中加深理解。“开放”与“改革”“现代化”共进互促:改革因发现自身存在的弊端而起,弊端的发现是开放环境中与现代化的发展比较的结果,后者促进改革意识的形成,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可以说,“开放”构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上加深理解。在经历4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决定了必须坚定开放的信心,深刻认识封闭必然落后,开放破茧成蝶的发展规律。对外开放环境越复杂、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坚定开放自信,以高水平的开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
进一步推动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一体化改革作出了新的系统谋划和部署,为高校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
作为部省合建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xx大学深刻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把改革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基本原则,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坚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按照“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紧密围绕“四个面向”,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健全完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机制,不断把地域特色转化为学术优势,培育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努力推动更多体现国家意志和战略目标的重大项目在xx落地。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把握xx毗邻京津冀区位优势,深化与区域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努力推动学校成为xx乃至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人才聚集地。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的呼唤,是抓住又一个关键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和历史成就,科学回答新时代课题的战略抉择。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提供制度保障。必须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改”的就是一切阻碍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要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10年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关键。要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必须落到实处。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敢抓落实、善抓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