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15篇)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15篇)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15篇)

目录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15篇)

目录

篇一、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2

篇二、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党课20

篇三、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课提纲..........38

篇四、金融系统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题党课.................41

篇五、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46

篇六、基层党员干部宣讲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

党课讲稿.......................52

篇七、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课提纲...............63

篇八、金融系统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题党课.................74

篇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题辅导讲稿.................78

篇十、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课提纲........................95

篇十一、学习宣贯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领导讲话稿113

篇十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课提纲...................116

篇十三、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118

篇十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123

篇十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129

篇一、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

同志们:

7月15日至18日,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

北京举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

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

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

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的时代新篇,充分体现了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

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

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向国内国际释放了我们党坚定

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强烈信号。为了引导党员干部深入

理解、全面把握全会精神,深化理论研究阐释,真正把进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

大力量,今天,我们组织开展一次宣讲。希望大家结合宣讲

内容,结合工作实际,深入思考抓好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

一、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谋划和部署

3

改革,书写了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时代新篇,是巩固发展

“两大奇迹”的主动抉择和战略之举。会议不仅审议通过了

关于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决定,还明确了改

革的总目标、基本原则及一系列系统部署。全会是在新时代

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

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既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

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一)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情况及取得重要成果。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

工作。一致认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

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

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迈出坚实步伐。一年多来的实践进一步表明,只要我们紧

密团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用主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意志和行动,团结奋斗、

锐意进取,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不断夺取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

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党中央确

定以此为全会主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推进中国

式现代化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和问题,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和阻

力,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

4

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中国式

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包括进一步全面深

化改革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重大战略部署,都必须紧紧围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展开。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会主题,抓住了事业发展的核心和

关键,意义十分重大。

全会《决定》的起草,是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习近

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擘画、组织调研、

精心指导、把脉定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文件起草组认真

贯彻主席总书记重要指示,注重全面总结经验、坚持正确

方向,突出改革重点、彰显改革成色,坚持人民至上、把牢

价值取向,抓好系统集成、加强整体谋划,开展了扎扎实实

的课题研究、调研访谈、专题论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

道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有效集中了党内外智慧,广泛凝聚

了改革共识。《决定》起草的过程,是谋划改革、推动改革

的过程,也是鼓舞人心、昂扬斗志的过程。

(二)把握历史主动,在新征程上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党的二十届三中

全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战略意义、世

界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

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绘就了气势恢宏而又清晰具体的

改革画卷,是我们党历史上新的里程碑。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

5

会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我们将坚决抓好具体工作

的贯彻落实,坚持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切实把全会重大改

革部署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全会深刻洞察世

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中

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

体制机制,这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建设

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必然

选择。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完善高

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这体现了党中央对开放工作的高度

重视,彰显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

(三)深刻理解新一轮改革战略重点任务。

第一,紧扣中心任务,重点部署未来5年改革任务。紧

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改革,是我们党领导改革不

断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征程上凝

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旗帜,也必然是进一步全面深

化改革的主题。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锚定到2035年要实现的改革目

标,重点部署未来5年,明确“到二O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党的二

十届三中全会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一一既是党的十

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

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第二,总结宝贵经验,以“六个坚持”指明进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

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同时以“六个坚持”深刻总

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一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

新时代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

气和智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推进到

新的广度和深度。如今,改革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制度

基础、民心基础更加坚实。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以理论创新指引新的改革实践。“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

充分体现了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

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

改革规律的认识,是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

循。

第三,回应社会期待,牵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

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此次全会坚持目标

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

署。从全会公报可以看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重中之重,

十分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一个目标格外醒目:

“到二O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七个聚焦”之首,而且时间表和路线图十分清晰。全

7

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

关键点,为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注入改革动力。教育、

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会把

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鲜明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

机制一体改革”,这是继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进

行专章部署后,又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在重点推进经济体制

改革的同时,统筹谋划好其他各领域改革,充分彰显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

加注重改革实效”的鲜明特征。

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把握会议公

报重点

此次会议公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展开,是十八届三

中全会的延续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上更加注重“公平”,

强调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

是重中之重,通过全方位改革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同时

也更加突出国家安全。行业方面,预计电子、通信、高端装

备(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汽车、家电、纺服(外贸体

制改革),新能源、煤炭、石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教育、

医疗(民生制度体系改革)等行业将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

(一)主要内容及总体结构。

《决定》共15个部分、60条,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

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是分论,以经济体制改革

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第三板块主要讲加

8

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决定》共提

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

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

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全会召开期间,与会同志对《决定》稿讨论热烈,给予

高度评价。普遍认为,《决定》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

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的时代新篇,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

《决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

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三五年,全面建

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

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

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

(二)深入把握各领域重点改革任务

第一,经济和民生领域。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决定》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

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

活力。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

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

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

9

核心竞争力,要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国有企业要打造

原创技术策源地。要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

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要为非公有制

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完善民营企业参与

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

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法治

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决定》

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对

各类经营主体的共同要求。二是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

制。主席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是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

力。《决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

关系,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

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

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决定》

强调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

务业,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

安全水平,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三是健全宏观

经济治理体系。《决定》强调要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

制,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深化财税体制、

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构建跨行政区

合作发展新机制。针对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困难,提出要完

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

10

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

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要研

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经过四十多年快速发展,我

国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决定》要求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

负债表管理,优化各类存量结构调整。四是完善城乡融合发

展体制机制。主席总书记强调,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围绕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决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强农惠农富农,《决定》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

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

层分类帮扶制度,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

制,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五是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决定》要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

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

体制。要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扩大自主开放,有

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

放,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

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高质量共

建“一带一路”,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六是健全

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决定》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

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强调要健全高质量

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

态人员社保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建设生

11

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这

些举措的落实见效,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

福感、安全感。七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决定》强调加快完善落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排放统计核

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好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二,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等领域。一是深化教育

综合改革。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

《决定》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

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

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

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着眼拔

尖创新人才培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

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强教必

先强师,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

制。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高水平教

育开放。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

导向,着力激发科技创新创造活力,《决定》强调要优化重

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统筹强

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

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着眼于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企

12

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

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

制机制改革。着眼加快形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

支持、激励的有效机制,《决定》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

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

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

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

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

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

环境。

第三,民主、法治等领域。一是坚持以主席法治思想

为指导,牢牢把握法治中国建设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坚持党

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从法治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和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实施。三是坚持人民在全

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法治中国

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四是坚持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加强

宪法实施、履行宪法使命、维护宪法权威。五是坚持在法治

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处理好改革和法治

的关系。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

改革。

一是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

导。《决定》强调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

13

整体推进,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

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提出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

革设计中来。提出要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

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二是深

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决定》强调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

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加强党的创新理

论武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

向,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强调

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

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

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完善党员教育

管理、作用发挥机制。三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斗争。《决定》强调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强调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

形态”,综合发挥党的纪律的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完

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

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强调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全

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调加强诬告行为治理,

等等。

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克服种种阻力,用更

多更好的现代化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

1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

践续篇、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我们党的

历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进一步凝聚了强大力量、擘画了

宏伟蓝图、发出了改革强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

理论意义、战略意义、世界意义和实践意义,必将带来中国

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不沉

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

水中月。”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复杂

尖锐,硬骨头越难啃,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只有在抓落实

上下更大功夫,才能克服种种阻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用更多更好的现代化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不断取得改革的

成功。

(一)领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做到学深悟透、

入脑入心。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

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

新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掀开新的篇章。新时

代以来,主席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

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新思

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

对于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把握坚定不移全

15

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

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遵循。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

这一重要论断,牢牢把握改革的政治引领性,深刻领悟“两

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

到“两个维护”转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定力和行动自觉;

深刻认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重大原则,牢牢把握

改革方向的坚定性,始终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的高度自觉,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领域各方

面各环节;深刻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牢牢把握

改革指向的鲜明性和改革内涵的全面性,把全面深化改革作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

向前进,以浙江之窗展现中国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大美画

卷;深刻认识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关键,牢牢把握改革战略的

牵引性,直面浙江“新的成长烦恼”,持续擦亮民营经济、

数字经济等金名片,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

优势新动能;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价值取向,牢牢把

握改革立场的人民性,紧贴民心、尊重民意、集中民智、汇

聚民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中回答好“改革为民、

改革惠民”考题;深刻认识以正确的方法论推进改革这一要

求,牢牢把握改革方略的科学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下最大

的功夫求最好的效果。

(二)加强宣传,切实把全会精神讲清、讲准、讲透、

16

讲实,做到全面覆盖、家喻户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

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

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

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既是党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

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充分体现了以主席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以进一步全面深

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向国内国际

释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强烈信号。习近

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党

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是一个高屋建飘、

统揽全局、气势恢宏、催人奋进的好报告。党的二十大以来,

主席总书记、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国际形势,高瞻远瞩、

运筹帷幄,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续写了“两大奇迹”。党和国家各

项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根本在于主席总书记作为党

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的掌舵领航、举旗定向,根本

在于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凝心聚魂、科学

指引。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

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深

入学习三中全会精神,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务实举措,把三

中全会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各

17

级领导班子要作学习宣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表率,先学一

步、深学一层,深刻领悟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带头做好宣

传宣讲,让三中全会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

带头抓好贯彻落实,确保三中全会精神落地生根。

(三)谋实举措,深入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的战略目标,谋划逐项落实中央各项改革

任务。

一是加快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

做大做强做优公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加快推动国企改革;另

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非公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在

制度和法律层面保障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国有企业与民营

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二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

力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

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提高科技创新组织

化协同化程度。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

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

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奖

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

体地位,进一步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连接通道,健全企业

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和服务,加

速推进成果转化应用。三是落实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增强

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短期内,建立健全以共享税作为过渡的

地方税体系,重点是推动消费税征收从生产端向批发零售端

18

后移,成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同时优化调整企业和个人所

得税的央地分成比例;中长期来看,进一步合理配置地方税

权,积极培育财产类、部分最终消费和劳务服务类等地方税

源,建立规范、稳定、可持续的地方税体系,不断充实、壮

大地方财力。四是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构建完备有效的金融监

管体系。形成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分工协作的金

融机构体系。完善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全

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推动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五是深化

土地制度改革提升土地要素配置效率。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

成机制。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鼓整合盘活农村零

散闲置土地。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六是健全绿色低

碳发展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支持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强化财税金融等政

策支持。七是深化改革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收入

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初次分配的基础作用,加大税收、社会

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健全第三次分配机

制,构建多层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优化就业创业环

境。围绕社保、财税、金融等方面继续支持民营经济、中小

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稳岗扩岗。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中的

就业新增长点。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优化创业服务,

提升创业质量。落实更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扩大

社保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多

更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另一方面,提升社保统筹层次,

19

稳步推进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

统筹,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推动以“三医”协同发展

为核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广“三明经验”,通过

“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实现管理药品价格、

丰富医保支付手段、完善医院绩效考核、优化医院收入和医

生薪酬结构等多方面的联动改革,推动医药卫生体系以治病

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

系。以“一老一小”为重点,持续完善生育政策,优化托育

领域服务,构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提高养老服

务供给能力和可及化水平,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

体系。

(四)真抓实干,出实招做实功见实效,发挥好基层主

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推动再突破、再提升、再上台阶。

一是吃透改革要求。正确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谋

篇布局,准确理解每项改革举措的背景和定位、指向和内涵,

搞清楚创新的基点、关键点在哪里,内容边界、与其他相关

改革举措的关联在哪里,从而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地抓好改

革落实。二是精心组织实施。把《决定》的“大写意”转化

为“工笔画”、“施工图”。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各项改革任务

的起止时限,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完成。三是抓好责任落

实。明确各项改革的实施主体和责任,逐一厘清牵头单位、

参与单位、责任事项、责任人。对跨领域跨部门、某一单位

难以牵头落实的改革举措,由党委、政府直接组织实施,抓

深抓透,防止出现“九龙治水”这种现象。四是强化督察问

20

效。持续开展专项督察、全面督察、综合督察,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将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察内容,

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五是坚持久久为功。

深刻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坚持正确方向,增强前进

定力,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

到底。

全会通过的《决定》,科学谋划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

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重大原则,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

的重大改革举措,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

领性文件,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

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

力和制度保障。各级各部门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

置,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

宝贵经验,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守正创新、突

出重点,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

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篇二、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党课

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

21

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精神解读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

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

议,重点研究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问题。此次全会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公

报内容具有指导性和纲领性,反映了党中央对于国家未来发

展的方向和重大政策的决策部署。公报的内容往往关系到国

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是政治上非常重要的文件。下面,联

系工作实际对公报内容进行解读,并提出贯彻落实意见:

一、公报总体情况: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

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问题

(一)主要内容

1、开篇。全会肯定了近年来党的建设成果,并对取得

的显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总结和反思。对国内

外环境的新变化新挑战,表达了强烈的认识和紧迫感。中国

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

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

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

面深化改革。

2、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一是全面推进国家治

22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党的新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目

标,全会提出了要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等领域的改革,确保党的决策部署在全党全国上下得到有效

贯彻。二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的重要性,强调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强创新驱动发

展,促进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深度融合。三是坚持

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会强调了坚持和完善党的

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

党相结合的原则。

3、具体措施和任务。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

一系列关于金融、财政、农村等领域的改革任务和目标,并

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推进。二是加强科技创新。

鼓励企业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同时强调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

展。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各级政府和机关要严格遵

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强调了党风廉政建设和

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力度。

4、总结与展望。公报总结了全会的成果和意义,强调

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的起点,是推动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和规划,

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

(二)重大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

23

保障

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

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

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

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

社会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

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

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

动力和制度保障。

(三)总体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三五年,全面建

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

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

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

24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到二O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

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公报亮点解读: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六个坚持

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我们党积累了全

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这次全会概括为'六个坚持',这'六

个坚持’既是对改革开放事业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也是对

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指引,充分体现了主席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

立场观点方法,我们必须学习好领会好、坚持好贯彻好,不断

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在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召

开会议中,对“六个坚持”进行了详细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

导,发挥党总搅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

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

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

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

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

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

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

25

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

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

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

整体性、协同性。“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充分体现了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

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改革规律的认

识,是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

(二)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部署:14个方面

全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

破口和关键点,为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注入改革动力。

发展的“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与之相关的词汇在通稿中被21次提及,较十八届三中全会

增加5次,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二是以改善民生和城乡均

衡为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大任务”、“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

稿中17次提及“民生”和“保障”,较十八届三中全会增加

11次;“城乡”和“公平”分别被提及6次和4次,分别较

十八届三中全会减少1次和7次。

第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下大力气解决机制障碍。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调“促进各种所有

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新

26

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新形势

下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必需举措。在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有企业在做强做优做大时,要进一步

加大与民营经济的合作,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有很大的空间。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因地制宜,教育科技人才改革

提新目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

要任务。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

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当前,世

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

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国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主动防范化解风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高质量发

展离不开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在因地制

宜。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环境、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

“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往往难以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因

此,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发展策略能确保资源得到更优配

置,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均

衡与协调发展。

第三,完善宏观调控增强政策一致性,重点领域改革与

防风险相结合。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全会提出,必须完善

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全会还特别指出,要统筹好发展

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

27

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宏观调控是党和国家治理

经济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要加快构建体现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

观调控目标体系、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协调体系、保障体

系和监督评价体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

手段。要想提高宏观政策效率,仅仅依靠宏观政策自身调整

是不够的,需要深入推进宏观政策体系改革,增强宏观政策

取向一致性。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要把推进改革同防

范化解重大风险结合起来。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就业、财税、

居民财富、金融稳定都具有重要影响,要扎实做好保交楼、

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着眼长远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

模式平稳过渡。金融事关发展全局,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

系,压实各方责任,健全金融监管,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内部

治理,夯实金融健康发展的微观基础。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

政府债务风险,开正门、堵旁门、化存量、控增量,夯实地

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成关键一环。在提

及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重点改革领域时,全会将“深化

金融体制改革”作为其中一项重点。资本市场是金融领域改

革的关键一环,在服务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更好发挥

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以来,资本市场以新“国九条”为起点,

以服务新质生产力为重点,掀起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改革的序

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有侧重、相互补充、错位发展,

28

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在科创板坚守“硬科技”特

色的同时,沪深主板更加突出“大盘蓝筹”的特色,创业板

继续保持“三创四新”的特点,北交所和新三板注重于创新

型中小企业。在板块各具特色与企业各有归属的背后,是资

本市场充分发挥连接实体经济、金融、科技的枢纽作用,不

断引导金融资源始终流向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行业和

企业。

第五,破解城乡失衡,土地制度谋变。城乡发展失衡是

多年积累的老问题,而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

要求,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会提出促进城乡要

素双向流动、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重点任

务。实际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对“形成城

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着墨较多,提出要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

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

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

仍存阻碍,预期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政策将在

三方面发力:一是合理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权益;二是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推动城

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第六,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必须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加注重制

度型开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促进国内国际

29

双循环,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国际经

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站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对外开放,离不

开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对于稳

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全会就提及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

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等方面。

此外,全会还提及,要“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接受记者采访时指

出,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多体现为在体制机制层面参与共建投

资、贸易规则、数字标准方面的制定。当前,理解共建“一

带一路”已不限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市场拓展,还要从

投资可持续、绿色基建、绿色金融、绿色能源、数字化转型

等各方面落实标准建设。

(三)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

代化的根本保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党。要始终保持解决大党

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坚持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切实加

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

我革新、自我提高,持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

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原则。历

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

的领导,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根本

经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社会主要

30

矛盾已发生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加速,继

续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可谓前所未有,

民族复兴的前进途中仍有许多“险滩”要渡、“硬骨头”要

啃。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

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才能有效解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深

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从而

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2、把党的领导贯穿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全过程。进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治理

体系的一场深刻变革。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

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政

协、监委、法院、检察院、军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都要坚持

中国共产党领导。因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

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全过程,

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

益所系、命运所系。

3、以党的全面领导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合

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在党的坚

强领导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

结的力量,做到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

动上更加一致,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

处使,集聚起万众一心、推进改革的磅礴力量,确保改革始

31

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

作用,听取民意、汇聚民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

民为师,虚心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

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把亿万人民群众的活

力和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要以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把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坚定不移将改革进

行到底。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

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

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参与引领

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

利益。

坚持和平发展,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

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

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中

国始终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

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走和平发

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吸收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深厚

底蕴,展现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32

新图景,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

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和平

力量的增长,是国际正义力量的壮大。中国坚持和平发展、

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

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挑战,

为解决全球安全难题、消除国际安全赤字、促进人类共同安

全提供了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尽

管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不同,但只要相互尊

重、求同存异、平等互利,就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同

发展。

三、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

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深刻

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

措、根本保证。全党上下要齐心协力抓好《决定》贯彻落实,

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的强大力量。

(一)运用好‘六个坚持’的宝贵经验,同时在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中贯彻好这些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改革方法。全会明确提出,更加注重系统

33

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全会的一系

列部署,突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

同性。坚持科学的改革方法,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

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将

更好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进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牵住“牛鼻子”全会部署的重点任务

中,经济体制改革位序靠前、分量很重,凸显其‘牵引’作

用。一系列部署体现了党中央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

事情抓起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导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

牵引,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协同发力,

将进一步推动改革突出重点、全面深化。二是守正创新保持

改革定力。全会做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深

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部署,体现了坚持和加强党

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

特殊重大意义,必将有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

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三是把牢改革

价值取向。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

革,改革才有动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的

责任担当和主动作为,需要充分考虑特定发展阶段的现实条

件,从保障群众基本权益出发,稳中求进、循序渐进,锲而

不舍、持续发力。四是公平正义是人民所求、民心所向。坚

34

持人民至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至关重要。要坚持在法治轨

道上深化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

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更好发挥

法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保

障作用。改革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越要营造更加公开透

明、规范有序、公平高效的法治环境。

(二)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从实施方案

到实施行动,从督促检查到改革成果再到宣传引导,把每一

个环节都抓到位。

抓改革落实,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不仅需要坚

定改革决心和信心,也需要把握推进改革的时机、节奏和力

度。

第一,正确推进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改革是社

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其关键在于始终坚持改革的正

确方向。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改革中

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改革成果更多

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准确推进改革,要求我们在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

部署时,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对改革目标、路径和可能

的影响要有全面、精准的把握。这对于改革成败至关重要:

倘若因为急于求成或是对改革的理解不够深入、事情还没弄

明白就自行其是、盲目推进,可能导致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

甚至引发新的矛盾。因此,在推进改革时必须精准把握改革

35

的本质和内涵,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

调查研究,努力把现阶段的改革任务与未来发展要求有机结

合,把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有机结合,

确保改革措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人民期待。

第三,有序推进改革,要求我们要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

央统一部署前提下,坚持原则、把握节奏、注重实效,根据

改革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调整推进策略和方法,确保改

革“蹄疾而步稳”。主席总书记对此强调“五个不要”:一

是“不要抢跑”,是指对于需要党中央统一部署的改革任务,

必须确保改革的方向、步调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抢跑、不

越位;二是“不要拖宕”,是指对于已经看准了、条件已经

成熟、各方面要求强烈的改革,要有耽误不得的紧迫感,抓

紧时间行动;三是“不要仓促推开”,是指对于实践发展有

要求、但操作上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不能仓促盲目

推开,而应先行试点,以此检验改革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为全面推开改革积累经验;四是“不要急于求成”,是指对

各方面认识还不一致、但又必须突破的改革,必须投入足够

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处理好各

方面利益关系,确保改革决策是基于充分的信息和科学的判

断;五是“不要超前推进”,是指要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

出授权,既不允许随意突破法律红线,也不允许简单以现行

法律没有依据为由迟滞改革。

第四,协调推进改革,要求我们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

36

体性和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任

务之全面、内容之深刻、影响之广泛前所未有。改革要更加

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

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

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

互掣肘的现象。

(三)准确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推进改革,确保改革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将改

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要把学习贯彻党的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做好当前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坚定

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深化全方位转型,更好统筹

发展和安全,以只争朝夕的工作状态、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

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坚定不移完成各项年度目

标任务。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巩固拓展主T教Y成果,慎终如始抓好党纪学习教育,切实

改进作风,持续为基层减负,把学习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

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一,抓好学习贯彻,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责任感

使命感。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特别是主席总书记重要讲

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采取理论

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专题研讨、辅导讲座等形式,迅

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

37

神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结合

起来,与传承弘扬主席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本系统

工作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结合起来,与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和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结合起

来,引导党员干部用心用情感悟、学懂学深学透,夯实共同

思想政治基础,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

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始终沿着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的方向阔步前

进,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第二,践行初心使命,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

化于行,带头弘扬好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一

线,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的新

特点,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真心实意为党外

人士解难题、办实事,着力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群众根

本利益。

第三,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抢抓改革重大发展历史机遇。

要以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大力传承弘扬习

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心怀

“国之大者”,自觉把工作放到全市工作大局中去谋划、推

动和落实,引导党员干部围绕高质量发展,抢抓机遇,认真

按照市委工作思路,聚焦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增强争优争先

争效意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用知重负重、攻坚

克难的实际行动,积极作为、建功立业,在谱写中国式现代

38

化篇章中展现统战担当作为。

全会通过的《决定》,科学谋划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

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重大原则,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

的重大改革举措,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

领性文件,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

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

力和制度保障。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周密

部署,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务实举措,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

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强大力量,确保三中全会

精神落地生根。

篇三、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课提纲

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

治”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

主席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

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时,明确提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是必须贯彻的原则之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筑牢根本制

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必将极大激发“中国之

制”新优势,不断开启“中国之治”新境界。

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9

坚持“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

标为根本尺度”,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

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

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

出新的生机活力。在总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

大成就时,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

“这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改革本质上就是一种破旧立新的

活动,只有形成合理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经济快速发展

和社会长期稳定。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以前所未有的

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比如,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

度,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

产权保护制度和要素市场制度,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等,让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

加完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从判断我国经

济发展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到提出新常态,从贯彻新发展

理念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明确从高速增长阶段转

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是改革

顺利推进、改革成果及时巩固的有效路径。

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一

个鲜明特征。“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当

40

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深入发展。环顾国内,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周

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放眼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

化思潮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国发展面临

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是要在完

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

强弱项,有了更成熟更定型的国家制度、现代化的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建章立制是定国安邦的大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涉及党

的领导制度完善问题,又涉及其他各方面根本制度、基本制

度、重要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问题;既涉及国家制度的更加成

熟定型问题,又涉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

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特别是当改革步入攻坚期和

深水区,面对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更需

要提炼改革规律,把握新的历史主动,从全局高度、战略高

度进行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

发展什么,明确哪些先改哪些后改,分清轻重缓急,抓住根

本、突出重点,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破立并举、先立后破,

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集成效应。

前进道路上,始终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把深化改革

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

作用的改革举措,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

41

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定能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优势,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把发展进步

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篇四、金融系统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题党课

以改革之力,铸金融之魂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这次会议是在以中国式

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

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我

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

神,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贡

献力量。

一、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坚定改革信心决心

(一)把握时代脉搏,增强改革自觉。当前,世界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战略

任务、战略阶段、战略要求、战略环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上,我们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

未来发展问题。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

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这一重要论

断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为我们

42

进一步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金

融工作者,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是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

要求,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改革大潮,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改革方向。全会强调,面对纷

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要

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金融领域,我

们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制约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

制障碍,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优化

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着

力解决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不匹配、金融创新与风险防

控不平衡、金融开放与安全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推动金

融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改革韧性。改革是一项长期而

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改革的韧性和耐

力。全会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为我们推进金融改革提

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在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既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又尊重规律、稳扎稳打;既要有改革

的勇气和魄力,又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要善于运用辩证

思维,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稳定中求进步,在进步

43

中求稳定,推动金融改革行稳致远。

二、把握改革重点,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高水平金融市场体系。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一重要论

断为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构建高水平金融市场体系,是推

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以此为目标,加快完

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市场

结构和功能,构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高水平金融市

场体系。一是要健全金融基础设施,完善金融要素市场化配

置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要深化利率市场化

改革,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增强金融市场的

定价功能。三是要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扩大股票发行常态化

制度试点,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

(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会强调,高质量发

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作为国

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深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

点,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提高金融供给质量,推动金融与实

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撑。

一是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

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二是要创新

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个性化的融资

需求。三是要健全普惠金融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

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金融包容发展。

44

(三)加快金融科技创新。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

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金融领域,我

们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加快

金融科技创新步伐,推动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打造数字

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金融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

新的动能。一是加强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二是深

化金融科技监管创新,建立健全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监管体

系,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有效防控风险。三是培养金融科技人

才,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为金融科技创新

提供智力支持。

三、坚持党的领导,确保金融改革行稳致远

(一)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会强调,党的

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在金融领域,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金融改

革的正确方向,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金融领域得到全面贯

彻和有效执行。一是要健全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完

善党委研究金融重大问题、作出重大决策的工作机制。二是

要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

为推动金融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要强化金融干部队伍

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金融人才队伍。

(二)坚持金融改革和风险防控两手抓。全会指出,国家

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在推进金融改革

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

45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实现金融改革和风险防控的有机统

一,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健全金融风险预警、防控、

处置体系,提高风险识别、评估和化解能力。二是完善宏观

审慎政策框架,加强逆周期调节,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

力。三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有效防范

跨市场、跨行业、跨区域的金融风险传染。

(三)坚持开放发展,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全会强调,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在金融领域,我们要坚持

开放发展战略,稳步推进金融开放,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

推动中国金融业更深度地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为构建新型国

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一是有序扩

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完善金融开放政策体系,吸引更多外资

金融机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二是深化人民币国际化,推动

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透明的

国际金融新秩序。

改革永无止境,奋斗永不停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深化金

融改革,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攻坚克难

的勇气,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在新时

代新征程上续写金融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46

篇五、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

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

议。全会的举行,彰显了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

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主席总书记强调,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

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

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

动力。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看,进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正是源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具体而言,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无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无论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还是

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都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以改革破除高质量发展障碍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4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

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

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阶段也在

发生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阶段

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增长速度换

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

的复杂局面,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

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强调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

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

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

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

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

取得新进展。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继

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

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48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

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

撑力。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

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

遇,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

产力,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强,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

以改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

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

问题。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坚持把实现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

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

决防止两极分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用几十年时

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随着经济体

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

观念深刻变化,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城乡

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打

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

49

良好条件。但还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

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收入分配带来深刻

影响,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现在,我们正在向着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迈进,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

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尽力而

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通

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消

费水平、生活水平,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夯实高质量发

展的动力基础。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

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

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

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

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

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国

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

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

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

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外部环境复杂性、

50

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

件随时可能发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

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

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无

疑需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应对

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

略主动的必然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

局,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不断解放和

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开放也是改革,要

坚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

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推动规则、规制、

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

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

开放型经济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

境,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共建“一

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人类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改革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

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

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尽善尽美、

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

51

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继续把改革推向前

进,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

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

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

制机制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

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

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

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然而,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

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当前和

今后一个时期,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坚决破除

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

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

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

理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

领导制度体系,把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跳

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实现党的长

52

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也要求不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

规范体系。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

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

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

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

有完成时。面向未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

统筹领导,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

革命,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

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篇六、基层党员干部宣讲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党课

讲稿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既是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

献。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矛盾越复杂尖锐,硬骨头越难啃,

就越需要我们在抓落实上下更大功夫,克服种种阻力,打破

利益固化的藩篱,统筹推进、系统集成,推动各项举措落地

见效,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今天,主要针对全会通过的《决定》,

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全会

53

主题,对《决定》内容进行解读。希望对大家理解全会精神,

更好推动下一步工作有所帮助。

一、全面深化改革掀开新的篇章,从3个方面理解进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

决策背后有着一条清晰的时间线。今年4月30日,中共中

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

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主席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

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

前所未有的力度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

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闭幕之后,总书记一直

在思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去年11月,中央政治局

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会议,作出一项影响深远的重

大决策一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

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主席总书记亲

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擘画、组织调研、精心指导、

把脉定向。今年以来,在一次次考察调研、一场场重要会议

中,主席总书记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

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原则、目标任务、重大举措、科

学路径等重大问题。

(一)3个面对,阐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

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首先,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54

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的根本动力,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丰富的实践成果,要继续把改革推向前

进,进一步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其次,贯彻

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

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

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改革要

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传统体制机制对劳动者、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组合关系的固化配置,推动劳动者、劳

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之间的组合不断优化跃升。第三,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的必然要求。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更好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江山就是

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必须将改革推

向前进,不断消除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贫富差距和社会

分化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消极影响,不断纠正不平衡不充分发

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

民的主体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2个必须,阐明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历史和

现实的必然选择。新中国70多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

55

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发展、党情

国情世情的不断变化,必须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

革,及时修订或废止不适应新形势的旧制度,制定适应新变

化的新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

系,进一步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

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更加平衡、更

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发展,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这必须通过改革来破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

障碍,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时

代,加强党的建设,必须通过深化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改革,

不断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

范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

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健全党统一领导、

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总之,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是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事业一以贯之推进下

去的历史逻辑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现实逻辑的必然。

(三)6个必然要求,深刻揭示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

时代意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的时代新篇。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中正确处理制度稳定性、

56

延续性和发展性、创新性的关系。主席总书记指出:“不

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

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要在坚持

好、实施好、完善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

重要制度的前提下,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

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把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

度集成结合起来,加强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在更

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

完善和发展,助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在更好保障中国式现代化

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

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

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具有很强的战

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也充分说明,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

能更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

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通过全面深化改

革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落到实处。让现代化建设

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也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足动力。新时代,我国政治稳定、经

57

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不

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其中“中国之制”“中国之治”

是根本性原因。正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经受住了来自

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人

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发展,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二、坚定信心,砥砺奋进,从2个时间节点完整理解和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

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6月,主席总书

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强调:“进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总目标一

以贯之,为的就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这一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

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

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改革总目标一以贯

之,为的就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

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一)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

58

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

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

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刻把握改革规律,总结改革开放宝贵

经验,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锚定这个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

过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

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

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

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

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

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

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

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

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

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

效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和历史主动。实践充分证明,以坚

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

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方能确保改

革开放事业蹄疾步稳向前推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

59

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

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

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

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

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二)2个时间节点,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要保障。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

特征,作出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

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和

科技创新强国,就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站到新一轮科技

和产业革命的前列。为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阻

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为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建设科技强国

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实现高质量的

供给与高品质的需求动态平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

平衡不充分问题。只有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才能为转变发展方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

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强大动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进

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

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必须加

60

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

突破创新,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

调控有度的高水平经济体制,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

流动、价格反应灵敏、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推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

三、6个坚持,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严格遵循、

长期坚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主席总书记以伟大的历史

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亲自谋划、亲自

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

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推动党和国家各

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

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集中体现了主席

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一)全面准确贯彻“六个坚持”重大原则。这次全会总

结的六条重大原则,集中体现了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

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六个坚持”重大原则

从根本保证、价值立场、方向引领、工作主线、重要保障和

基本方法等六个维度,集中揭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有

效路径,是一个辩证统一、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61

一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

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江山就是人民、人

民就是江山,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

上更好的日子;改革无论怎么改,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

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新时代

改革开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继续完善各

方面制度机制,才能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

理效能;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全面深化改革必

然要求法治的保障,法治的实现也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

动;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

革才能更加凝神聚力、协同高效。

(二)牢牢把握“六个坚持”提升改革创新本领。改革有

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

持好运用好“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不断以改革开放新作

为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坚定

维护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

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

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

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

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

62

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

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

治国,就是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

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和社

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

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将“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不折不扣贯彻到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回顾改革开放特别是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历程,“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彰显了

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显著优势,构成一个逻辑严密、辩证统

一的有机整体,进一步深化了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既是“过

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深刻总结,更是“未来我们怎样

才能继续成功”的行动指南,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要

围绕“六个必然要求”,通过改革继续完善各领域各方面的

制度机制,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紧扣全面深化

改革主题,找准抓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推动高质

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原则,准

确理解“六个坚持”的丰富内涵,贯彻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

的全过程各环节。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举措,正确认识党

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谋篇布局,结合实际细化改革任

务,不折不扣抓好落实。领悟全面深化改革根本保证,坚持

63

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持续发挥党总揽全局、协

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

进。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其时。我们要深刻领会三中全会的

重大意义,充分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现

实紧迫性,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贝!|、

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全面把握蕴含其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

创新、政策创新、实践创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对标中央、市委文件,科学谋划

好改革发展稳定的举措,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

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和有力支撑。

篇七、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课提纲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

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

议,重点研究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问题。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

的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

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坚持人民

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

进改革,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充分体

64

现了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今天的党课,重点围绕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这

一主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凸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的价值取向,必须深刻理解、抓好落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

则之一。我们党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

过上更好的日子。实践深刻昭示,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改革开放事业才能底气坚实、动力强劲、前景光明,不断造

福亿万中国人民。

(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

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

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

本目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

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十届三中全会坚持人民至

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

改革,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

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无论

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铺就一条健康中国之路,还是以改

革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一项项改革成果强了信心、暖

65

了人心、聚了民心。如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

党员干部要把为民谋利、为民解忧作为改革的指向标,从群

众普遍关注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多推

出一些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

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

力,让人民幸福生活的温暖底色更加鲜明。

(二)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

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

的主体力量。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

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

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

实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

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

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老百

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进

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人民群众

新期待,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持

续增进人民福祉。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进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走好新

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

来,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

性、创造性,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三)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也是改革开放

66

事业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

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

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

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这

次全会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正是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

民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全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

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

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

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这些

举措的落地见效,必将不断造福人民。新征程上,始终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

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就一

定能汇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

力量,创造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二、深化改革举措涵盖民生领域方方面面,从新一轮改

革感知民生温度,必须深刻理解、抓好落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新的“民生施工

图”因应了“民之所切”。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到完善就业

优先政策,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决定》直面民众日常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67

实的问题。中国新一轮民生领域改革有温度有力度,相关举

措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有利于增强民众的幸福感、

获得感、安全感。

(一)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解决人民最关心的

问题。

一是收入分配改革:让钱袋子更鼓、更公平。公报明确

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

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

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这次改革,就是要通过税收、社保、转

移支付等手段,让富人多缴税、多贡献,同时保障低收入群

体的基本生活。这样一来,大家的钱袋子都会更鼓,社会也

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是就业政策优化:让每个人都有工作、有尊严。公报

强调,要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

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这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要通过完善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创

新,支持灭活就业,让每个人都有工作、有尊严。特别是对

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拥有更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这次

改革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让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公报提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

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

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同时,还要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和

68

运营,确保基金的安全和稳健增值。这样一来,老百姓的“安

全网”就会更加牢固可靠。

三是改革背后的深意:以人为本、共享发展。这次三中

全会公报的发布,不仅仅是对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

方面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改革

发展的根本理念一一以人为本、共享发展。为了让人民在发

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福祉。无论是收入分配改革、就业政

策优化还是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的生活更

加美好、更加幸福。同时,这次改革也体现了共享发展的理

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让所有人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成

果和红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

展。

(二)全面部署经济、民生领域改革分量很重。《决定》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

要任务,对经济和民生领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分量很重。

具体来看,《决定》提出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健全保

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七个方面

的具体举措。其中涉及民生领域方面,主要有:把高质量充

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推动财政、货币、投

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逐步提

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坚持把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打造覆盖全民、

69

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同时完善适应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

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办好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等。提高基础教育育人水

平,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

趣的学生多样化成才,同时更好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

技术的发展,让终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全会把统筹推进教

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摆放到了重要阶段和位置。聚焦全面提

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焦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如何突出导向、服务国家经济社会

发展。全会提出,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首先公立医院的投入上,政府要切实落实好六项基本财政投

入政策;另一方面,要动态调整公立医院编制,使那些有资

质、有能力、有水平,而且能够提供良好卫生服务的医护人

员得到纳入正式编制的机会;在薪酬制度方面进行相应的设

计,使更多人愿意从事群众和社会所需要的短板学科和专业。

(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

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一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决定》在阐述进一步深化

改革七个总目标(7聚焦)中,第二条就明确提出,聚焦发

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

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

70

民民主的重要环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社会治理同

样面临着许多改革要求和创新任务。

二是坚持制度建设。全会将“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

体系”作为《决定》第八部分,专门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

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

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

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三是丰富人大联系群众机制。《决定》在“(29)加强人民

当家作主制度建设”中提出,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

内容和形式。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发挥工会、

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是健全政协联系群众机制。《决定》在“(30)健全协商

民主机制”提出,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

服务人民机制建设。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协商方式,健

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

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制度化平台,加强各种协商

渠道协同配合。

五是健全基层民主机制。《决定》在“(31)健全基层民

主制度”中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

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

六是强化基层应急能力。在《决定》的第51条“完善

公共安全治理机制”中提出,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

71

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七是健全城乡治理体系。在《决定》的52条“健全社

会治理体系”中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

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三、铭记推进改革初衷,发扬钉钉子精神,推进各项举

措落地见效,必须深刻理解、推动落实

主席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

到实处”。所谓“钉钉子”就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

钉子钉实钉牢。党员干部要始终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

人民作为推进改革不变的初衷、不竭的动力,以人民为念,

汇聚“最大公约数”的无穷智慧,积聚一往无前的奋进力量,

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生生不息。

(一)在问需问难中找准改革关键。改革之路无止境,

开弓没有回头箭。树高千尺不忘根,面对既定奋斗目标,必

须保持战略自信,掌握思想方法。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

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民之所望,

改革所向。改革发展行至深水区,民生诉求往往是问题最紧

迫、最尖锐的矛盾焦点所在。一粒药、一套房、一片天……

一件件百姓“小事”被摆上议事案头,折射着改革带来的民

生之变。想要改革政策更有支撑、更切实际,就要奔着民生

问题去,时刻以人民呼声为改革定向,给群众的真实需求“把

72

好脉”,为群众的急难愁盼“下苦功”。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

抓起,坚持“开门定政策”,深入一线把脉问诊、解剖麻雀,

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结合民需谋划制定改革举措。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坚持动真碰硬,对顽瘴痼疾勇

拔钉子,对全新挑战敢破藩篱,把百姓痛点变成改革着力点,

力求做到精准施策、有效落地,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

和实效性。

(二)在群策群力中凝聚改革共识。改革发展步步向前,

离不开“行动着的群众”。从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全面推开,

到深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兴起,再到浙江“枫桥经

验”的传承发展……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勇敢探

索,开创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人民是改革发展的主力军,

党员干部要善于凝聚共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

感和自信心,加强对改革形势意义的政策解读,使群众认识

改革、理解改革、拥护改革,做改革坚定的“支持者”。充

分聚合民力,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总结经

验,让群众智慧广泛纳入决策程序,利用议事平台让人民当

家作主落地落实,将群众经验做法不断提炼升华成改革举措。

党员干部要坚持调研,善于发现问题,奔着问题去,盯着问

题改。查找摸清各领域有哪些卡点、堵点、难点、痛点,通

过改革去疏通、去解决。要坚持思考,深入研究问题,善于

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从杂乱问题中把握主要问题、

从问题的趋向中洞悉问题的改变。坚持总结,长于解决问题,

探寻问题导向与改革工作的切入点、与百姓需求的交汇点、

73

与振兴发展的契合点,实现全面而有重点的改革。

(三)在善作善成中检验改革成效。主席总书记强调,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

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人视水见形,视民

知治不。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

好的日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检验改革成效的“硬标准”。

坚持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

来打分,对改革政策是否掷地有声、落地见效做到心中有数,

把改革真正改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要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

有所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

脚点,注重从就业、增收、医疗、教育、住房等老百姓急难

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让改革真正成为温暖的

人心工程。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

谋,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与人民心

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保障和改善民生

没有终点,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紧盯发展大局,为民谋长

远,勤思富民之策,笃行利民之举,做好部署和规划,坚持

一茬接着一茬干,稳步推进改革收获真效益、取得真突破,

经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基调。尽力而为

强调的是态度、决心、方向,意味着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尽力

而为解难题,不可虎头蛇尾不作为;量力而行强调的是行动

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意味着民生工作要切合实际定目标,

不可好高鹫远“吊胃口”,强调的是稳打稳扎、持续改善,

74

让民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

改革总目标、把牢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

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我们一定能在新的

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篇八、金融系统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题党课

同志们:

金融领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全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

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并对金融体制改革作出前瞻性、

系统性的顶层设计,这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以

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增强金融改革的系统

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不

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第一,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

心,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完善宏观调控制

度体系的关键环节。要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

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为主要手段,围绕国家发展规划、重

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就业、产业、价格等政策协同发力,

75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实现宏观政策举措的灵活性、协

调性、配套性,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的调整。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作用,增强政策合力,

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同时,加快完善

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基础货币投放

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

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加强外汇市场管理,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此外,加快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

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防控风险的重中之重。

加快制定金融法,建立风险早期纠正硬约束制度,筑牢有效

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金融监管的

有效性,让金融监管真正“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依法将

所有金融活动都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

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

实现监管全覆盖。强化监管责任和问责制度,加强中央和地

方监管协同,稳妥有序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

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打击非

法金融活动机制,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为

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第二,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

金融体系规模已经很大,但融资结构极不合理,存在“钱多

本少”“耐心资本”不足等问题。金融结构不合理是服务实

76

体经济不到位的重要根源。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

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造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链,疏

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

更有效率的融资服务。一是构建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通过防风险、强监

管,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

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支持长期资金入市,树立理性投资、

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长效机制。完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规范约束机制。完

善上市公司分红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推动

区域性股权市场规则对接、标准统一。二是构建分工协作的

金融机构体系。我国金融机构门类齐全,关键是要完善金融

机构定位和治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在服务实体经济上

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要完善优化国有金

融资本管理体制,落实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管理责任,优化

考核评价。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做优做强,

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

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

实现减量提质,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为本地民营企业、

小微企业、“三农”服务。政策性金融机构要聚焦服务国家

战略,主要做商业性金融机构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发挥

好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发挥好各类商业

保险补充保障作用。三是构建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

77

务体系。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

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

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引导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

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标准和产品体系,

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的研发、投资、

推广运用。完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

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投入,让

普通民众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有尊严、方便、高质量

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财税

金融政策支持,有针对性地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积极发

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加快金融机构数

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

第三,构建支持创新的科技金融体制。高质量发展强调

的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抓住

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因地

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

要着力点。为此,需要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

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

支持,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

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更好发挥政

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

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

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

第四,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金融高水平开放

78

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抓手。我们要

通过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国际

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

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

务试点,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稳慎

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推进自

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

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强

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支持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

级,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

中心。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离岸人民币市场建

设,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稳妥推进数

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推动和引领

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新兴领域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提高我

国在国际金融规则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确保我国

牢牢掌握大国博弈金融主动权。

篇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题辅导讲稿

勾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蓝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

篇章

同志们:

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在

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

79

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

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紧紧围绕继续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这个总目标,提出“七个聚焦”的改革方向,勾勒出进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对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具

有重大意义。根据安排,今天,我重点围绕二十届三中全会的

重大意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举措,以及如何抓好

贯彻落实等方面,给大家作一次专题辅导。

一、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理解关键词:擘画蓝

图、实践续篇、开启新征程、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载入史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是

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新时代

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

部署,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全面

深入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要从党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史、

改革开放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

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

度,搞清楚我们党领导人民已经干了什么事,正在干什么事,

将要干什么事,以及还有什么避不开、绕不过、不得不干的

事,以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

来,统一到三中全会《决定》上来,统一到进一步全面深化

80

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上来,举全党之力,兴

人民之利,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

(一)全会主题: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与党的十八届和十九届三

中全会的主题有所不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于深化改

革,当时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

重点在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这是对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

制改革的重要部署,旨在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水平。到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我国正处于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因此会议的主题确定为紧紧围绕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里的“进一步全面深

化改革”是一个新提法,之前使用的是“全面深化改革”,

而这次则强调了“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

化改革”。确定这一主题的原因是中央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和

民族复兴伟业,包括我们经常提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有着明确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我们的目标是全

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有相应的发展机制和制度

保障,包括生产力的现代化以及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现代

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征程上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

和力量的旗帜,也必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一方

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和问题,必须克服

种种困难和阻力,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

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另

81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包

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重大战略部署,

都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和展开。可以说,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意义

十分重大。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

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二)重大意义: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蓝图,

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

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

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

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

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

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

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两

个确立”是党和人民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

底气、最大保证,对于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坚持守正创新。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迈过了四

十多个年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

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82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征程上,锚定总目标,把牢

《决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和实践要求,写好改

革的“实践续篇”,定能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

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中国式

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

辟广阔前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向全党发出了将新时代改

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最强音。

第三,注重系统集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

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

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坚持系统观念,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

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为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

了根本遵循,绘制了路线图、施工图、时间表,是新时代新

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

署。全会提出15个重大判断,其中有的是对党的二十大报

告有关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

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蕴含着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些重大判断是对党的

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具

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为推进实践创新,总结评估“十四

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

实现未来5年改革目标提出了根本遵循和理论依据。

(三)传递重要信号:改革将更加系统、深入和全面,

这是长期精心谋划、意义重大的改革

8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中有一

个重大判断,我认为它的意义非同一般。党的二十大对我们

未来五年有一个重要判断,即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是一个坎儿,

非常难,但必须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先对我们所处的

时期作出了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

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

是我们的核心任务和使命,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

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制度的完

善,表明中国的发展、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到

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

推进的,它从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强大的动力,并将在改革开

放中开拓广阔前景。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我们采取

了外向型战略,但现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是我们的机遇。同时,面对人民

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必须自觉地将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个关键时期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关键时期可以进行比较。

我认为党的二十大讲的是发展,而这个关键时期强调以中国

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它既是发展的

关键时期,也是制度完善的关键时期。改革的紧迫性与发展

的紧迫性相结合,改革对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

化,尤其是在这个关键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它的

意义非常重大。我们要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

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

84

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响应全会号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

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主席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

进取,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

动力,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把《决定》的“大

写意”转化为“工笔画”“施工图”,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创造事业发展新辉煌。

二、勾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理解关键词:六个坚

持、七个聚焦,十五方面部署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框架谋划方面,全会提出“六个

坚持”和“七个聚焦”,系统部署了十五方面工作。这一系

列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部署,与“五大发展理念”(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两个发展坚持”(坚持政治性、

人民性)、“一个发展统筹”(统筹发展和安全)整体上一脉

相承,也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一)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

论述

第一,增加一个“重大任务”,与“首要任务”相呼应。

公报增加了一个“重大任务”,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

的“首要任务”相呼应。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首要任务是高

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而重大任务则是民生,是社

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任务。因此,我认为这次改革首次聚焦

于民生,更多地侧重于加快社会改革。这隐含的意思是增加

85

了一个与首要任务相呼应的重大任务,这是一个新的观点和

创新。在部署任务时,公报明确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

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现在有两个主要任务:首要

任务是高质量发展,而重大任务则是民生。因此,我们需要

深化社会领域和保障领域的改革,这也是人民最大的关切。

改革的获得感需要从这个方面来实现。具体来说,需要深化

以下改革,完善相关制度:第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

系;第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完善就业优先政策;

第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六,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在民生领域,教育和

人才创新是重点。从党的二十大开始,教育和人才创新被放

在一起讨论,虽然民生方面的教育也可以一起讨论,但这里

还是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框架。

第二,强调深化改革,从过去偏重于“放”和“化”,

转为“立机制、立制度过去,改革偏重于“放”和“化”,

即市场化改革、要素市场化、商品市场化,以及资源品价值

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我们谈论的放开价格、放开审批管制,

都是“放”和“化”的体现。然而,现在我们越来越重视“立”,

即建立机制、建立制度。因此,我们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

革,实际上是一个升级版,从“放”和“化”转变为以“立”

为主,即建立机制、建立制度。这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全面建立机制、建立制度的改革。不仅

仅是破除旧有的体制,也不仅仅是放开和转化,而是要建立

关键的机制和制度,这是关键所在。以下是支撑这一重大变

86

化和创新的几个观点:一是制度建设作为主线。在六大原则

中,首次提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而不是单纯的市场化。

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

核心,即立机制、立制度的改革。二是机制的重要性。在完

善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部分,强调了机制的重要性,而不仅

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必须更好地发挥市场机

制的作用,确保市场化后的机制建立,如成品油价格形成机

制等,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三是高

质量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高质量发展不是自然形成的,而

是需要通过制度来保障,特别是激励机制。公报中提到了三

个体制机制和两个制度,包括: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

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

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这些新思

想、新观点、新论述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方向,

即通过建立和完善关键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推动经济和社会

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三重”制度支撑。现

代化是有制度支撑的,它表现为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

投资水平、资本回报率等经济指标,但更深层次上,它是制

度的体现。那么,这些制度具体是什么呢?我认为,党的二

十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

化的制度支撑,也就是“两保障一基础”。第一个重要保障

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是制度的一部分,

87

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式现代化就如同空中楼阁,无法稳固。这一体制强调了

市场竞争机制的重要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

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同时,它也注重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如

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以建立强大

的国家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些制度的确

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二个制度保

障是法治。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重要保障。它要求建

立三个关键机制:一是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保障机制,

确保法律面前无特权、无例外;二是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

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和人民

群众满意度;三是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特别是面对当前外部

环境的复杂多变,涉外立法和安全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机制的建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是,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在“两

保障一基础”中,国家安全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维

护国家安全,需要建立三个关键机制:一是完善维护国家安

全体制机制,确保国家安全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二是完

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加强公共安全领域的风险防范和应对

能力;三是建立涉外国家安全机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

形势和跨国安全挑战。这些机制的建立,将为中国式现代化

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综上所述,“两保障一基础”构成了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制度支撑。它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

88

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也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

明了方向。

(二)“六个坚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六个坚持”集中体现了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

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

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

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了改革

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改革的价值取向,坚

持守正创新阐释了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坚持以制度建设为

主线指明了改革的重大任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改革提供

了法治保障,坚持系统观念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

协同性。“六个坚持”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充分体现了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

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严格遵循、长期坚

持。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

了这一论断,阐明了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

统一性,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

兴伟业的细化改革方案。高质量发展是坚持“新发展理念”

的发展,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协调为内生特点,以绿色

为普遍形态,以开放为必由之路,以共享为根本目的,能够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发展新质生

89

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

力作为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

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新质态,为进一步全

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生产力视角。

(三)“七个聚焦”,构成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同推进、

形成改革合力

第一,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把改

革推向前进。必须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

攻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

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

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

供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保障。第二,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

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要聚焦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

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

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

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

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

作上来。第三,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继续把改革推向

前进。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

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

90

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

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积

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

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第四,聚焦提高人

民生活品质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坚持为了人民而改革,做

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

么,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

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坚持依靠人民而改革,

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让人民

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到改革之中,不断夯实改革的群众

基础。第五,聚焦建设美丽中国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坚定

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

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

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第六,聚焦建设

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强化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

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统筹发展和

安全,坚定不移护航改革发展稳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七,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

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

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

91

体系,确保党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

聚力、战斗力。全面提升党员干部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

应的政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能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

革落实,不断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三、不折不扣地将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理解关键词:

总体目标、富有力度和深度的改革措施、民生领域的改革措

《决定》提出,到二O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

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三个更加注重”“七

个聚焦”“六个坚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

改革开放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关键指引。各方面改革要以经济体

制改革为牵引,“七个聚焦”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

之重,这些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和突破点。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运用系统观念,

才能领会和把握好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进

而增强改革整体效能,确保改革协同高效。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线带面抓好

《决定》的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

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不折不扣地将党中央的

战略部署、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真正调动全

社会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

社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92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关于改革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的“继续”意味着向更高阶段、更

高水平发展,包括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的开放制

度、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等,这些都是新时代的要求。具

体来说,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这里的“体制机制”

指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而“制度”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机制是一种手段,而

制度是基础和根本。三项基本制度将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展的目标,是党和政府领导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为到

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可

以说,这既是未来5年改革的任务书,又是从现在起党中央

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动员令,全党同志只有更加紧密地团

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绰厉奋发、勇毅前

行,才能按时按质按量圆满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

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保障和改善

民生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

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

93

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

改革价值取向。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改善,人民生活需要日趋多样化多方

面多层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当前,推动高质量

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

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突

出问题,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

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

脚点”。《决定》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推进收入分配、社保、医药、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改革。我

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全会作出的部署,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

度体系,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立足

“提低、扩中、调高”等一系列重要部署,规范收入分配秩

序。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支持

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

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织密

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

先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公平可及性,更好满

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

94

业政策机制,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幼有所育”、“老有所养”。

(三)发扬钉钉子精神,就要锚定改革目标,钉准、钉

稳、钉实,实打实、硬碰硬地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科学谋划了围

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第60条

突出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分量很重。一是

方向上要钉准。把牢改革方向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

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

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把牢改革方向要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

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

民共享。把牢改革方向要吃透改革要求,正确认识进一步全

面深化改革的谋篇布局,准确理解每项改革措施的背景和定

位、指向和内涵,搞清楚创新的基点、关键点在哪里,内容

边界、与其他相关改革措施的关联在哪里,从而有的放矢、

精准有效地抓好改革落实。二是落实上要钉稳。抓住改革重

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决定》明确的“七个聚焦”,

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

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破

解改革难题必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民意、访民情、知民

意,把准破解改革难题的关键和要害,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

95

急难愁盼。落实改革责任必须强化政治担当,明确抓落实是

本职,不抓落实是失职,抓不好落实是不称职。切实转变观

念思路、练就过硬本领,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闯最难的关隘。三是长效上要钉实。改革越向纵深推进,触

及的利益矛盾越复杂尖锐,绝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

顺,必须保持韧性定力、久久为功。各地区各部门要明确责

任主体、厘清责任链条,围绕《决定》的60条改革要点、

300多项重要改革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压实责任,确保各

项重大改革措施有着落、有回音、有成效。各级党委(党组)

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督察问效、持续推动落实,开展专项

督察、全面督察、综合督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功

夫,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察内容,以实际实效和

人民满意度检验改革成效。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方向已定、措施已明。我

们自当只争朝夕、奋发有为,不折不扣地将党中央的战略部

署、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在完善制度、健全

机制、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上用实劲,真正调动全社会的积

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篇十、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课提纲

党课讲稿:从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看进一步全面深

化改革聚力攻坚

96

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发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重要领导就决定起草的有关情

况向全会作说明时强调,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

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

效能。

全会通过的这一决定,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锚定2035年基本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

透过决定提出的300多项改革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蓝

图清晰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催人奋进。

一、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

保障。

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决定把构建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坚持

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

经济基础制度。

“决定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

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

围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决定提出“深化国

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

97

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完

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等,促进各种

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一项重大改革任务。围绕构

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决定提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

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等;围绕完善要素市场制度

和规则,提出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培育全国一体

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

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

机制等;围绕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提出完善产权制度、

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企业退出制度等。

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

洁说,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让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充分发力。同时,通过维护竞争秩序、促进经济

平稳运行、保障经济安全,让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领域精准

发力。

二、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

力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

务。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

衡不充分,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

决。

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专门

部署,明确提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

98

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

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

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决定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体制机制”部分,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体制机制”。

一系列部署中,既有“新”的培育一一加强新领域新赛

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也有“旧”的改

造一一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

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

生产力的辩证思维贯穿其间,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

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

聚。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是坚实支撑,数字经济是重

要驱动力量。决定明确“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

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

重投入机制”“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等一

系列要求,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决定对“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

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

平制度”等分别作出部署。

韩文秀表示,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

政策给力和改革发力'双轮驱动’,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加强劲、

更为均衡、更可持续。”

99

三、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

撑。决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

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这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建设科技

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

然选择,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说。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决定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

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

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

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决定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

技力量建设;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

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

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允许科研类

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

企业化管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决定提出,加快建

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

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

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

障机制。

100

“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

国、人才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

中国式现代化。”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说。

四、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决定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必须

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

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需要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

战略导向作用。决定提出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

协调机制,强调要“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增强

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

产负债表管理”等。

围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决定从多方面作出部署一一围

绕健全预算制度,提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

度、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分配权等;围绕健全税收

制度,提出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健全直接税体

系等;围绕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提出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拓展地方税源,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

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加强中央事权、

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等举措。

围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决定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

101

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等多方面作出前瞻性、系统性的

顶层设计,一系列部署和要求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凸显

改革力度。此外,决定提出制定金融法,强调“依法将所有

金融活动纳入监管”,明确“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

火墙’”等要求。

决定提出的相关改革新部署,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宏

观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决定提出,

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

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对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决定提出:健全推进

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

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城乡融合发展,一头在“城”。决定提出,健全推进新

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

性互动机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

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

移人口市民化。

城乡融合发展,另一头在“乡”。为解除进城落户农民

后顾之忧,决定提出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

102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

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关键。决

定提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

一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并就健全保障耕地用

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

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

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等作出全面部署。

城乡融合发展,要补短板、强弱项。决定提出完善强农

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明确要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

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

帮扶制度,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统筹建立粮食

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

质步伐。

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

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决定就对外开放作了专门

部署,明确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

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

放型经济新体制”。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外部不

确定性增加,但不会影响中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

103

定决心和信心。”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

作的副主任穆虹说,决定释放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

信号。

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决定明确,

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

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

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

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

系;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是其中

的重要内容。“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

“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

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

付等生活便利制度”……决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助

于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

穆虹说,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依托国内超

大规模市场优势,在促进双循环中不断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

度,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

理改革,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七、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决定

注重全面改革,专门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

出部署。

104

这一安排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

春耀表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在前进道路上始终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

造性,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我国制度优势更

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就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决定提出相关改革任

务: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

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决定提出,健

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

度,完善监督法及其实施机制等。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臧秀玲表示,人大

监督,是具有法定权威、代表人民的监督,完善监督机制,

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有助于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

实。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

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决定着眼健全协商民主机制,提出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

门协商机构作用,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

凝聚共识的机制等;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协商方式。着

眼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

自治机制等。

决定提出,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

105

度机制;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一系列举措,将完善大

统战工作格局,推动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

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决定就“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

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沈春耀表示,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体系”作出重要部署,以法治体系建设为总抓手系统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

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良法善治,民之所盼。决定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制度

体系”“统筹立改废释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

领域立法”。

“决定部署的重要举措和任务要求,许多涉及法律的制

定、修改、废止、解释、编纂以及相关授权、批准等工作,

对立法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沈春耀表示,决定

在相关部分明确提出了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法、民族

团结进步促进法、反跨境腐败法,修改监督法、监察法,编

纂生态环境法典等重要立法修法任务。

确保执法司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决定明确要求“健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

106

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

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同时,决定提出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

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

规则制定。

新征程上,落实法治领域改革任务要求,将更好发挥法

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

行稳致远。

九、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

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决定聚

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专

门部署。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决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

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

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

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都要极大丰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刻体现

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

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新说。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创新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

107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

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

决定部署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

流思想舆论。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有没有、

缺不缺”跃升为“好不好、精不精”。

李国新表示,着眼于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决定明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

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等改革任

务,体现了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改革思路,有助于为

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

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决定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

么、推进什么。”韩文秀说,决定强调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

业促进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

社保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建设生育友好

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这些举措的落实见效,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韩文秀表示。

收入关乎“钱袋子”。决定提出,“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

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

108

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一系列重要部署,

不仅将推动缩小收入差距,还将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畅通经济循环。

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

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是决定稿起草把握的重点之一。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

体系,在此基础上,决定进一步深化社保、医药卫生领域改

革,通过“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

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加快建立租购

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等,持

续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一老一小”是民生大事,也是决定部署的重点内容。

从“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立生育补贴

制度”“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到“优化基本养老服务

供给”“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改革

补短板、破难题,将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幼有所育”“老有

所养”。

十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决定提出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

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时代以来,我国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源头严

109

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

蓝天碧水成为常态。但要看到,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

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

决定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

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

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

机制。

“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

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综合补偿”“促进绿色

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决定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

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方

面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对此,韩文秀表示,决定强调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

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好推动绿色低

碳循环发展。

十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决定把

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从多方面对推进国家安全

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行部署。

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治本之策。决定

提出,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

110

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

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

安全防护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

公共安全无处不在,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

千家万户。决定对完善药品安全责任、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

控、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方面。专家认为,改革坚持

问题导向、法治思维,通过狠抓薄弱环节、明确各方责任、

健全长效机制,织密织牢全方位、立体化的、坚持自治法治

德治相结合,决定在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方面,提出加强社会

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市民热线等

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等改革举措,推动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决定提出,健全乡镇(街

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加强乡镇(街道)服务

管理力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社会治理法学学科带

头人徐汉明表示,推动社会治理体系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保障下倾,有助于激发基层干事创业活力、提升基层治理效

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服务,切实打通基层治

理“最后一公里”。

十三、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着眼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国防和

111

军队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决定强调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

的绝对领导,深入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就“完善人民军队领

导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深化跨军地改

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健全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制度机制,深入推进政治

建军”“优化军委机关部门职能配置,健全战建备统筹推进

机制,完善重大决策咨询评估机制,深化战略管理创新,完

善军事治理体系”……决定明确的改革任务,既完善领导管

理体制,又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工作运行机制,我军领导管理

体制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巩固和释放。

能够全面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要求我军基于网络信息

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一个大的提升。

决定围绕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提出完善军委联合作战指

挥中心职能、优化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编成、加强网络信

息体系建设运用统筹等改革任务,着力加快推进联合作战指

挥体系建设,提升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确保我军能打仗、打

胜仗。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役,需要军队全力以

赴,也需要全党全国大力支持,齐心协力完成跨军地改革任

务。决定明确的健全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工作机

制、健全国防建设军事需求提报和军地对接机制、深化国防

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等改革任务,坚持军地一盘棋,有利于动

员各方面力量,把军政军民团结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助推改革

强军的巨大力量。

112

坚持向深化改革要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方向

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人民军队必将以更优策略、更

高效益、更快速度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坚决

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

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安全保障和战略支撑。

十四、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

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正是基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全会决

定在总结经验、阐述意义、提出原则、部署举措中,都把党

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唐方裕说。

决定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作出具体安排。

围绕“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

导”,决定强调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

体推进,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围绕解决突

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等。

聚焦“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决定要求加强党的创

新理论武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

观,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

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等。

紧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决定部

署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健全防治形

113

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完

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完善党和国

家监督体系等。

一系列重要部署,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彰显

了以重要领导为核心的党中央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的清醒与坚定。

山雄有脊,房固赖梁。

决定强调,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

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篇十一、学习宣贯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领导讲话稿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

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必将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每一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

114

革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立即行动起来,

切实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好”“宣好”“抓好”,

迅速掀起学宣贯热潮,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

署上来,把这个重大政治任务全力以赴落实到位,努力为实现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绰厉奋发、勇毅前行。下面我提

三点要求:

一、立好“方向标”,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抓好贯彻落

实的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

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

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全面深

化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

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党员

干部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坚持集

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深入系统领会要义,在学深悟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作表率。要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精神实质,在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

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过程中,紧密

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研究本地本部门工作,把全会提出的目

标任务细化、实化、具体化,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

实处、见到实效。

二、找准“着力点”,在宣传工作上下功夫。

精神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力量。各级党

委(党组)要精心组织部署、加强宣传引导,系统谋划安排

115

宣讲工作,组织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

统筹好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网络宣传、文艺宣传等,创新

形式、载体和方法,精心开展传达学习、宣传宣讲、教育培

训、研究阐释等工作,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覆盖到

所有支部,覆盖到所有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兴起学习宣

传热潮。做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讲,必须带着使

命讲、带着感情讲,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才能打开宣讲

的“突破口”、找准宣讲的“着力点”,把党中央精神讲透彻,

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故事、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

故事讲生动,切实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讲清讲透讲实,

营造浓厚政治氛围、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让党的好声音“飞

入寻常百姓家”。

三、绘好“实景图”,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

过上更好的日子。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

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是全面深

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旨归。新时代以来,2000多个改革

方案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覆盖政治、经济、文

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推出许多民生所急、民心所向

的改革举措,大到医疗、教育等重大领域改革,小到身份证

异地受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等便民服务,改革脉搏与

人民美好向往同频共振。立足新起点,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按

照全会作出的部署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坚持结构向优、质

效提升,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看准

116

了就抓紧干,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把

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

篇十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党课提纲

党课讲稿:同向发力增强改革整体效能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内蒙古乌梁素海,曾经在水

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时“就湖治湖”,效果一般。而从

“治湖泊”转向“治流域”,通过上游治沙、湖区治水、山

区修复草原植被,这里成为一个生态乐园。

乌梁素海的变化,是新时代生态治理的成果,也是系统

推进改革的缩影。观察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气象,就

是因为加强系统谋划,准确把握改革的相互关系和偶合作用,

以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了各领域各方面举措同向发力、

形成合力。在总结宝贵经验时,主席总书记明确提出“六

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系统观念”。这是贯穿于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立场观点方法,对于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重在“深化”,难在“全面”。要解决我

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

改革难以奏效,必须涉及全领域、兼顾各方面,全面发力、

一体推进。而且,改革越是深入,越要注重政策协调、整体

117

效果,越要注重各项改革之间的协同联动程度。我们说改革

碰到“硬骨头”,正是因为进入“深水区”后,牵涉的条块

利益太多,打破利益壁垒太难。只有加强对各领域改革的前

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才能避

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在统筹兼顾中增强整体效能。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

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

理”“要树立系统思想,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实现改革

举措系统集成”“顶层设计要立足全局,基层探索要观照全

局,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

突破、带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

晰了现实路径。

既注重“牵一发而动全身”,又讲求“十个指头弹钢琴”,

按照主席总书记的谋划部署,我们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

盾的主要方面,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以重点突破实现整体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朝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不断迈进。

改革是自我加压,也是形势使然。“中国要实现现代化,

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这就意味着,要统筹各个方面、各

个层次、各个要素。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全方位、全过程、宽领域、

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必然要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

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

118

“更加”的要求,凸显了在新征程上坚持系统观念的重

要性。把这一要求落实落细,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是关键

抓手。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相

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才能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处理好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全面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

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全体人民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乃

至结果公平,才能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

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

于活力之上,才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

长;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坚持把国家安全同经济社会

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体推进,才能牢牢

把握改革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登高望远,我

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给新时代的中国带

来巨变。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

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运用好宝贵经验,必

将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写下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篇十三、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党课讲稿

同志们:

大家好!

11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

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重要会议。主席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

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

践问题,进一步指明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伟业的前进方向。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指

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充分彰显了

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今天,我们深入探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走好中国式

现代化”这一重要议题,旨在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方向,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我们都知道,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也是党和国

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

展的关键,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

之路。

一、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应对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需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

加速,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存。面对国际上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

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高我国

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

(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

120

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要求我们必须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

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深化改革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

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

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我们要以更大的决

心和勇气,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重点方向,抓住

关键环节,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我们要进

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

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

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

险能力。同时,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破除各种隐性壁垒,

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政治体制改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社会主

121

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加强法治建设,推

动全面依法治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同时,要完善权力运

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文化体制改革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我们要坚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全民

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

改革,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发展。

(四)社会体制改革也要持续深化。我们要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民生福祉。要深化教育改革,

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要深化医疗卫

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

众的健康权益。

(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态文

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同时,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

化生态文明监管和执法力度,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保障。

三、深化改革的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实效,我们必须制定一系列

保障措施,为改革提供坚强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122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

重视改革工作,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

究、部署和推动改革工作。同时,要加强改革工作队伍建设,

选拔一批懂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干部,为改革提供有力

的人才支持。

(二)完善制度保障。制度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

保障。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改革

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强改革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确保改革政

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强改革政策的

宣传和解读,提高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识和支持度。

(三)强化监督评估。监督评估是确保改革取得实效的

重要手段。我们要建立健全改革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

改革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要加强对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督查

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

界参与改革监督评估工作,形成改革合力。

(四)营造良好氛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氛

围。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识

和支持度。要广泛宣传改革成果和经验做法,增强人民群众

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更加坚定

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全面深化

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让我们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123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十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

同志们:

历史的巨笔,常在关键处落墨;伟大的征途,总在开拓

中奋进。46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11年

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而今迈步从头越。万

众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必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又一

座标注时代的里程碑。这次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

系统部署,制定了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

的改革路线图,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

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彰显了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

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对以中国式现代

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

部署,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重

大原则,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充分彰显政

治本色,全面淬炼发展亮色,深入提升治理成色,有效增添

义不动摇,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

124

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

确方向稳步顺利前进。贯彻落实好这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全

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强化政治自觉,坚定正确前进方向,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

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

主席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惟改革者进,

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贯彻落实好这次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唯有保持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

精神状态,高擎“创新之旗”,在工作中准确识变、科学应

变、主动求变,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

人民群众新期待。同时,我们要准确把握守正创新的思想真

谛,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

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

键环节,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更加精准地

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激发和增强社会

活力,切实把全会各项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创造令世人刮目

相看的新成就新奇迹。

这是一次继往开来、接续奋斗的重要会议

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改

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

最壮丽的气象。作为“伟大觉醒”,改革开放孕育了党从理

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作为“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推动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实践已经证明,改革开

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是坚持和发

125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义无反顾把改

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这次全会锚定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

革举措。全会通过的《决定》一共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

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可见,这一

轮全面深化改革范围、规模、力度、深度世所罕见,所推动

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开创性、根本性的,必将推动伟

大事业行稳致远,赢得新的更大胜利。

改革是实干的事业。“事者,生于虑,成于务”,新征程

上推进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要重谋划,更要重落

实。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脚踏实地

又大胆探索,深刻把握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勇于冲

破思想束缚、摆脱路径依赖,主动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确保把每一项工作都做精、做细、做出特色,

切实把《决定》的“大写意”转化为“工笔画”“施工图”。

要以实干精神筑牢改革之基,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

上来,以“动真碰硬、攻坚克难”的劲头直面问题和困难,

以“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气概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

担子,努力成为攻坚克难的“排头兵”、改革发展的“急先

锋”。“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只要我们拿出“舍我其

126

谁”的魄力、保持“攻坚克难”的决心,一锤接着一锤敲,

一茬接着一茬干,就一定能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

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循大道,至万里;秉初心,谋远图。沿着改革开放这条

强国之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循迹“敢教日月换

新天”的壮丽征途,顽强拼搏、开拓前行,矢志不渝将新时

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同心协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

一定能谱写崭新的气壮山河的奋斗史诗!的加速,国际环境

日益复杂多变,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国际

上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

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

力和抗风险能力。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才能在国际

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要求我们必须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

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深化改革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

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

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

127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我们要以更大的决

心和勇气,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重点方向,抓住

关键环节,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我们要进

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

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

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

险能力。同时,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破除各种隐性壁垒,

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政治体制改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加强法治建设,推

动全面依法治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同时,要完善权力运

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文化体制改革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我们要坚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全民

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

改革,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发展。

(四)社会体制改革也要持续深化。我们要坚持以人民

128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民生福祉。要深化教育改革,

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要深化医疗卫

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

健康权益。

(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态文

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同时,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

化生态文明监管和执法力度,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保障。

三、深化改革的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实效,我们必须制定一系列

保障措施,为改革提供坚强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

重视改革工作,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

究、部署和推动改革工作。同时,要加强改革工作队伍建设,

选拔一批懂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干部,为改革提供有力

的人才支持。

(二)完善制度保障。制度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

保障。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改革

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强改革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确保改革政

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强改革政策的

宣传和解读,提高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识和支持度。

129

(三)强化监督评估。监督评估是确保改革取得实效的

重要手段。我们要建立健全改革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改革

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要加强对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督查和评

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

与改革监督评估工作,形成改革合力。

(四)营造良好氛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氛

围。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识

和支持度。要广泛宣传改革成果和经验做法,增强人民群众

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更加坚定

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全面深化

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让我们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十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基层党组

织领导班子带头人,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在

基层得以落实的“领头雁”。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发挥

农村基层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只

有积极顺应新形势,努力学习新知识,切实增强新本领,主

130

动谋求新作为,努力发挥“五个表率”作用,才能当好一名

不辜负党和人民期望的新村官。

在带头尽职履责上作表率,争做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

雁”。当前农民最大的愿望是求富、盼富。顺应群众意愿,

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

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是时代赋予我们村干部的庄严使命和

神圣职责。要加快发展,广大村干部就要努力学习市场经济

知识和实用技术知识,增强先富帮富的本领,带头创业,带

头走出去,带头闯市场;要通过“三级联创”和正在开展的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积极引导、典型示范、组织

推动群众调优结构、增加收入;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贴近

农民的实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解决农民群众“想

干不敢干”、“想干不会干”、“想干无力干”的问题。

在推动依法治村上作表率,争做民主管理的“践行者”。

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强农村民主管理的

重要内容。村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

自身政策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农村能否和

谐稳定。要提高自己的政策法规水平,就要不断加强学习,

要带头学好涉农法律法规常识,真正做知法懂法、依法守法

的楷模,真正使法律法规成为依法治村、维护民权的锐利武

器。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制度,

打造阳光村务。要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大力推广“4+2”

工作法,即村党支部书记提议、村支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

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决议,将实施方案公开、实施结果

131

公开,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在促进农村和谐上作表率,争做凝心聚力的“粘合剂”。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大家在工作实践中,对本村出现

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不要惧怕它,要积极主动地研究对

策,千方百计地加以解决,在不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促使自己迅速地

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干部是群众的“父母官”,不能“与

民争利”,要“为民谋利”。要讲究工作方法,只有变管理为

服务,变领导为引导,变干部当家为群众做主,才能协调各

种利益,正确处理矛盾。只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热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才能维护农村社会的

长治久安。同时,要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

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

团结,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

在增强干事本领上做表率,争做为民服务的“好能手”。

入党为了什么,当村官为了什么,是一个立场问题、党性问

题。村官当得好不好、称不称职,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群

众利益无小事”,对群众的“冷暖忧苦”要时刻“记在心上”。

当前,村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滥用职权、

作风漂浮、假公济私、态度粗暴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村

干部队伍的整体威信和形象。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牢固树立服务群众的观念,

自觉成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服务群众的楷模。同时,村干部要做务实干事、踏实做事的模范,自己带头干,干给群众看,给群众当示范,努力营造真抓实干、实干兴业的氛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桑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弘扬正气新风上作表率,争做新农村里的“廉洁官”。作为村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自律意识,主动接受民主监督、群众监督,经得起历史考验和群众评价。

村干部要自觉服从大局,努力树立全局观念,始终与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要时刻绷紧“三根弦”,即党纪国法警戒弦、原则政策生命弦、法律法规高压弦。必须时刻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警言,不损公肥私,不谋私利,模范遵守村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管好身边人,严防“害群之马”。在邪恶势力和不正之风面前要敢于挺直腰杆,弘扬正气。只有一身正气,才能树立威信;只有行为端正,才能有好的形象;只有多为群众造福,才能受到群众的拥护。

目录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稿(15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