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汇编(585篇)

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汇编(585篇)

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汇编(585篇)

目录

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汇编(585篇)

目录

1.党员干部“严味儿”十足烹好“发展大餐”31

2.党员干部带好“车票”搭乘“深改列车”34

3.党员干部:以“三问于民”答好“改革三问”36

4.领导干部于破“旧账”处立“新功”39

5.青年干部擦亮全面深化改革的“青春标签”41

6.青年干部且以青春“助改革”43

7.青年干部争做改革发展的“弄潮儿”45

8.“把脉、谋策、答卷”谱写深化改革“新篇章”48

9.“笔锋藏色”走好改革“心路、辛路、新路”51

10.“笔墨铿锵”让全面深化改革“力透纸背”53

11.“笔墨铿锵”让中国式现代化“力透纸背”56

12.“笔墨遒劲”让全面深化改革“力透纸背”59

13.“笔墨相融”共绘乡村治理“同心圆”62

14.“必解”“敢解”“善解”答好全面深改考卷65

15.“不破不立”使“不为”变“有为”68

16.“不遗余力”释放全面深化改革活力72

17.“层层递进”让党员教育“学深行远”74

18.“潮起”廓迷雾“潮来”破坚冰“潮涌”绽荣光77

19.“乘时借势”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80

20.“春夏秋冬”中书写党员教育的“四季诗篇”83

21.“点”到为“止”见全面深化改革“更”字真章86

22.“点”上发“力”让新质生产力向“新”而行89

23.“点”上发“力”推动“深改”向“新”而行91

24.“点”上发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永”立潮头94

25.“点”上发力寻“密码”擘画改革新篇章97

26.“点上发力”让全面深改“声”“色”俱佳99

27.“点上发力”让中国式现代化“面面开花”102

28.“点上发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见行见效”105

29.“点上破浪”让深改巨轮“水击三千里”108

30.“点线面”结合画好全面深化改革“闭环矩阵”111

31.“踮起脚尖”为全面深化改革“注脚”114

32.“调墨执笔”绘制全面深化改革“坐标轴”116

33.“调墨执笔展色”绘就全面从严治党“新画卷”119

34.“定点勾线拓面”绘就全会精神宣讲“路线图”121

35.“多维度”发“力”助“深改巨轮”扬帆远航123

36.“敢拼、善抢、唯实”答好深化改革“考题”126

37.“勾”“揉”“擢”绘就深化改革“新画卷”128

38.“故事”铸翼让全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130

39.“号声嘹亮”推动“深改”巨轮征程阔133

40.“号声嘹亮”奏响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136

41.“号声嘹亮”奏响全面深化改革“最强音”139

42.“纪”续“学思悟”“持”续“在状态”142

43.“纪”续前行打好党纪学习教育“收官战”145

44.“纪”续前行争当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148

45.“坚定、坚决、坚持”推动“绿色生态”现代化151

46.“坚定不移”向“深改之路”前行154

47.“脚步铿锵”走好全面深改的“拳拳为民”路157

48.“借势行船”让中国式现代化“破浪远航”160

49.“精”字当头铸翼党员教育开启“腾飞模式”163

50.“精准、协同、持续”助全面深改“行之有道”166

51.“精准落笔”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处处生花”169

52.“立改”“实改”“深改”让改革“味浓劲足”171

53.“立势、起势、聚势”谱写深化改革“新篇章”173

54.“立志、立行、立新”开启深化改革“新征程”175

55.“两头抓”让党员教育管理“点”上开花177

56.“绿”动情缘奏响“三支”“生态恋曲”180

57.“铆劲”“展姿”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之路182

58.“铆劲蓄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185

59.“民情、民智、民生”共辅改革巨轮乘风破浪188

60.“谋篇、着色、晕染”绘就乡村振兴“写意画”191

61.“凝心聚力”书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194

62.“凝心聚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197

63.“农”情厚意装满乡村振兴“丰收箩筐”200

64.“农文旅”融合书写“白山黑水”幸福长卷203

65.“披肝、披星、披甲”让深改“巨轮”行稳致远206

66.“披荆斩棘”迈出全面深化改革“三个步伐”209

67.“破立之间”擂响全面深化改革“战鼓”212

68.“起笔、行笔、收笔”绘就多彩“民生图”215

69.“起笔、运笔、收笔”绘就城市 “写意画”218

70.“起笔、运笔、收笔”谱写深化改革“新篇章”221

71.“起笔、运笔、收笔”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223

72.“起承转合”中用“心”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之路226

73.“千锤百炼”助机关 “入佳境”230

74.“强基石”“养根脉”“铸忠魂”永葆清廉本色233

75.“且思”“且悟”“且行”续写改革新篇章235

76.“擎旗稳舵吹号”让全面深化改革落在“点”上237

77.“全面深改”绘蓝图“永葆三心”谱新篇240

78.“人民至上”弦歌不辍深化改革步履铿锵243

79.“三步走”擦亮乡村振兴“农字号”招牌246

80.“三步走”助燃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浪潮”249

81.“三点”发力激活村级后备力量“一池春水”251

82.“三点”发力探寻城乡融合发展之“最优解”254

83.“三点发力”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组合拳”256

84.“三个结合”推动 制度改革“蹄疾步稳”259

85.“三个筑牢”让党纪学习教育见行见效行稳致远262

86.“三划分、四迫切、五把握”引领全党赴新程265

87.“三维”布局构筑深改的“立体框架”268

88.“三位一体”打造全会精神宣讲“美味套餐”271

89.“三心”推动改革走绽放“人民幸福花”274

90.“三转变”奔赴全会精神宣讲之约277

91.“舍”“得”间写就乡村振兴“幸福诗篇”279

92.“身临其境”宣讲方能“声入人心”282

93.“深改巨轮”要航向不偏、动力不减、焦点不散285

94.“深掘、深学、深耕”谱写改革奋进篇章288

95.“深学、细悟、真做”谱写深化改革“新篇章”291

96.“慎终如始”扛实全面从严治党“组织担当”294

97.“慎终如始”续写党纪学习教育“进行时”297

98.“升温、锻造、淬火”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301

99.“声声叩问”求解“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304

100.“声声入耳”奏响全会精神宣讲“最强音”307

101.“十八般武艺”做好“被群众需要”的党员教育310

102.“时时事事处处”解锁全面深改的“为民表达”313

103.“时时事事处处”为全面深化改革“执笔增色”315

104.“识马、斫竹、淬玉”写好乡村振兴“人才篇”318

105.“始终在线”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心”答卷321

106.“是谁、为谁、靠谁”三问答好深改“命题卷”324

107.“述往思来”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诗行”327

108.“水击三千里”让“深改巨轮”乘风破浪330

109.“四聚焦”强化人才工作“全链条”333

110.“四轮驱动”让党员教育管理更“给力”336

111.“题”定“纲”成笔耕深化改革“大文章”340

112.“蹄疾”“步稳”“劲足”绘浓改革成色343

113.“蹄疾步稳”跑出全面深化改革“加速度”345

114.“听声”“悟声”“发声”共赴改革新征程348

115.“同向而行”让全面深化改革迈“正”步351

116.“同心”“同行”“同力”推进改革行稳致远354

117.“同心同频同轴”让基层减负向“更高处攀升”357

118.“稳学、稳心、稳步”助推全面深改踏上快车道360

119.“问需问计问效”牢牢站稳人民立场363

120.“吾日三省吾身”让全面深化改革“永不下线”366

121.“下功夫”把全会精神“学好、宣好、抓好”369

122.“先立后破”解锁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密码”372

123.“心”“心”相印答好全面深化改革“民”字题374

124.“心”中有“位”方能履职“有为”377

125.“新”潮澎湃融入进一步全面深改“滚滚浪潮”381

126.“新”火燎原映初心党旗高擎指向前383

127.“兴农路”上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386

128.“学宣干”助推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389

129.“烟火气”让全会精神宣讲热潮“沸腾不息”392

130.“一步一履”勇攀全面深化改革“新高峰”395

131.“一刻不停”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398

132.“一撇一捺”看改革“三问于民”惠民生401

133.“一撇一捺”中诠释深化改革“何以人民至上”404

134.“一心”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之路407

135.“一以贯之”答好选人用人“三道考题”410

136.“以心换心”写好全面深化改革“民”字篇413

137.“因地、因时、因势”宣讲全会精神416

138.“引凤”“育材”“聚流”同频共振赋能振兴路419

139.“增进、增添、增强”绘就全面深改“新蓝图”422

140.“掌舵、把脉、问效”走好“深改长征路”425

141.“掌舵”“扬帆”“划桨”助推“幸福之舟”428

142.“执笔挥墨”绘就全面深化改革“为民篇章”431

143.“主动出击”让全面深化改革落在“点”上434

144.“走稳、走实、走深”深改“必由之路”436

145.〔漫画〕“起承转合”讲好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439

146.〔漫画〕拨动“三弦”奏响新时代“人才乐章”442

147.〔漫画〕一份组工干部的“改革答卷”445

148.〔漫画〕做好年轻干部的“培植者”446

149.把“翠竹、松柏、青莲”写进党纪学习教育里449

150.把舵、挥楫、扬帆推动“深改巨轮”破浪前行452

151.把好“上中下”争当深改“排头兵”455

152.把握“辩证关系”找准全面深化改革“关键点”457

153.把握“辩证关系”助推改革“巨轮”破浪前行460

154.把握“既与又”配齐“群众称心如意”的新农人463

155.把握“考点”答好全面深化改革“时代考卷”466

156.把握“三不得”让乡村振兴有“度”可循468

157.把握“三个坚持”点燃改革“新引擎”471

158.把握辩证关系解锁“深改”关键词473

159.把握好产业振兴中的“立”与“破”476

160.把握全会精神宣讲的“前”“中”“后”479

161.把握全面深改“钉钉子”背后的“用力之道”482

162.绷紧“三根弦”奏响全面深化改革“最强音”485

163.迸发“青春力量”驰骋“深改浪潮”488

164.变“等潮来”为“踏潮兴”绽革命老区璀璨芳华491

165.别样姿“色”绘就乡村振兴绝“美”画卷494

166.并“坚”同行认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497

167.拨动“奋进音符”奏响“深改强音”500

168.拨动“改革”音符奏响“为民”强音503

169.擘画沙地绿色画卷推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506

170.不妨“共情通感”让人才工作“深入人心”509

171.步履铿锵谱写“全面深改”新篇章512

172.步履铿锵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为民”之路515

173.常按“刷新键”让全面深化改革“更进一步”518

174.趁“热”打“铁”让全会精神持续“升温”521

175.趁“热”打“铁”让干部教育培训持续“升温”524

176.乘“风”而上擘画深改“胜景图”527

177.乘“改革长风”赴“万里山海”530

178.乘“深改之舟”扬“时代之帆”逐“复兴之梦”533

179.乘“势”而上推动深化改革“行”远自迩535

180.乘风破浪推动“深改号”巨轮行稳致远538

181.持“笔”挥“墨”绘全面深化改革“为民画卷”541

182.持“精进不休”之志长留“清风正气”之魂543

183.触摸改革“脉搏”让亿万人民共享改革“成果”546

184.创新驱“泉涌”坚毅笃“前行”春风润“民心”549

185.吹响“深改号角”绽放闪耀时代的“万丈豪情”552

186.从“53次提及”中解锁深化改革“金钥匙”555

187.从“过去”“现在”“未来”中激活改革力量558

188.从“忆苦思甜”中标注“为民刻度”561

189.从春华到盛夏: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年年好光景564

190.搭好“青春航船”奔赴“基层山海”567

191.答好“三问”书写“人民至上”改革篇章570

192.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问573

193.答好全面深化改革之“题”须有“题中人”姿态576

194.答好深改“课后题”谱写时代“新篇章”579

195. 引领提升基层群众自治“能量级”582

196.党员教育工作要“立方向、定靶向、明导向”584

197.党员教育工作应“讲温度、有深度、拓广度”586

198.点燃“三组引擎”驱动“改革号”巨轮滚滚向前588

199.调好“心状态”奔向中国式现代化“幸福未来”591

200.定位“人民坐标”答出改革“最优解”593

201.读懂“48次人民”背后不变的改革初心596

202.读懂“全会精神”解锁“三农”关键词599

203.读懂“全会精神”作答“何以深改”602

204.读懂“全会精神”背后的“青春之光”605

205.读懂“全会精神”背后的“组织担当”608

206.读懂“全会精神”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611

207.读懂“全面绿色转型”中的“山水”文章614

208.读懂“三对关系”一心为民编织改革新“图景”617

209.读懂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密码619

210.读懂全会《决定》蕴含的“人民”分量622

211.读懂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特别关注”625

212.锻造全面深化改革的“利刃”“坚桥”“硬锚”628

213.奋“楫”扬“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勇立潮头631

214.风起“潮”涌擘画乡村振兴“胜景图”634

215.改革“潮头立”续写“新传奇”637

216.改革“钉钉子”需“稳准狠”640

217.改革当与现代化“同向”“同步”“同力”642

218.改革浪潮涌“执笔为民”立新篇645

219.改革落实要把握好“上情”“下情”“外情”648

220.改革要“不自满”“不止步”“不松懈”651

221.改革要“钉得牢”“拿得稳”“挑得好”653

222.改革要“干”“冲”“创”655

223.改革要有“浓味”“劲头”“亮色”657

224.敢改、愿改、会改激活改革开放“一池春水”659

225.干部队伍建设要“舍小我、成大我、铸无我”662

226.高举“改革”旗帜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665

227.高擎“深改”之笔书写“人民”篇章668

228.高扬“改革”风帆让中国式现代化“巨轮”远航670

229.高扬“改革风帆”推动“深改巨轮”全速前行673

230.给改革专列“加满油”“把稳舵”“烧旺火”675

231.更“进一步”争上游笃定改革向未来677

232.公务员新入基层须做到耐凡、耐繁、耐烦680

233.涵“殷殷”枝叶关情赴“巍巍”深改征程682

234.涵养“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改革智慧685

235.厚植人才沃土夯实全面深化改革人才支撑687

236.挥“笔”泼“墨”绘就人才“斑斓画卷”690

237.挥毫“人才之笔”续写“改革新篇”693

238.挥桨、扬帆、定锚推动“深改巨轮”行稳致远696

239.恢弘“起笔”绘全面深改“新”图景699

240.绘“声”绘“色”讲述又一个“春天的故事”702

241.绘好“实”字决推动三中全会精神“落地生花”705

242.绘就“绿色底色”让乡村振兴乘“质”跃升707

243.绘就乡村振兴“三色图”709

244.绘正“坐标”让“深改图像”永在“第一象限”712

245.活用“心”伟力执“三笔”绘改革“丰景图”714

246.激荡青春“源头活水”逐潮踏浪扬满帆717

247.激扬“深改伟业”中的“群众首创精神”720

248.既要善谋划又要抓落实723

249.坚持“多一分”当好全面深化改革“接棒人”725

250.将“人民满意”写进全面深化改革“最美诗行”727

251.将“人民至上”的理念标注到改革“新蓝图”中730

252.讲好“人才故事”巧绘全面深化改革“兴景象”733

253.讲好“深改故事”弄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736

254.解锁“时代密码”铺就全面深化改革“三条路”739

255.解锁全会“精神密码”撬动改革发展“新杠杆”741

256.解锁全面深化改革“乘风破浪”的“精神密码”744

257.解锁全面深化改革的“变”与“不变”747

258.借“势”行“舟”让全面深化改革“破浪远航”750

259.借“天时地利人和”勾勒乡村振兴“幸福画卷”753

260.借势“创新”打开新质生产力“腾飞模式”756

261.紧扣“三个维度”让全面深化改革更“立体”759

262.进一步全面深改要“强底气、蓄勇气、展锐气”762

263.精进“技能”激活中国式现代化“奋斗能量”765

264.九万里风鹏正举改革重“任”携“梦”行768

265.聚“三气”葆“三姿”推进改革行稳致远771

266.聚焦“三点”奏响“农文旅”融合“交响曲”774

267.聚焦“三力”让党员教育管理“有的放矢”777

268.聚焦“实践锻炼”刷新现代化建设“能力值”779

269.聚焦“指南针”“责任田”“螺丝钉”去赶考782

270.聚焦“重点”激发中国式现代化“澎湃动能”785

271.聚焦关键“点”发“力”共启深改“新”征程788

272.扛“实”全面从严治党“组织担当”791

273.考察谈话要善用“望闻问切”794

274.来一场“城”与“乡”融合发展的“双向奔赴”797

275.牢“纪”于心正风肃纪反腐没有“休止符”799

276.立足“能上能下”把好选人用人“三大关”802

277.立足“三重选择”让改革“走稳、走深、走实”804

278.连“点”成“线”让乡村振兴更有“面”807

279.领悟“全会精神”中的“无我、有我、忘我”810

280.领悟“全会精神”助推改革“巨轮”破浪前行812

281.领悟全会“精神密码”奏响深改“时代强音”815

282.领悟全会精神走好全面深化改革道路819

283.领下“三才题”答好新质生产力“发展卷”822

284.落“非凡一笔”破“深改骇浪”扬“赶考风帆”825

285.落实全会精神将“新蓝图”建成“实景图”828

286.旅拍“诗和远方”写意农文旅“融合胜景”832

287.慢工出“细活”让基层“车”“马”相适835

288.铆“劲”出“招”写好改革“组织篇章”838

289.瞄准“三线”助推深改“行稳致远”841

290.鸣笛、提速、驰骋推动“深改列车”行稳致远844

291.念好“人才经”续写“改革新篇”847

292.凝“心”聚“力”奏好改革“协奏曲”850

293.凝“心”聚“力”续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853

294.凝“心”聚“力”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三重路”856

295.凝“心”聚力让改革成色更足、味更浓859

296.凝心聚“绿”奏响美丽中国“乐章”862

297.凝心聚力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答卷人”865

298.凝心聚力勇担当争做改革发展“先锋军”868

299.农文旅“三子”联动唱响乡村振兴协奏曲870

300.农文旅融合“东风劲”乡村振兴“破浪行”873

301.浓墨重“才”谱写农村改革“兴”篇章875

302.破茧成蝶倾力破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密码878

303.破旧立新敢闯敢干绘就全面深化改革新画卷881

304.谱好“三部曲”奏响新质生产力“人才强音”884

305.谱写人才乐章奏响发展强音886

306.起笔、行笔、收笔书写深改新篇889

307.巧用“调色板”绘就全面深化改革“斑斓画卷”892

308.巧用“调色板”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斑斓画卷”895

309.巧用“舵帆桨”让乡村振兴之“舟”乘风破浪897

310.巧用“加减乘除”解好年轻干部选育“方程式”900

311.巧用“加减乘除”书写新质生产力“人才答卷”903

312.巧驭“新农人”蹚出农文旅融合新路906

313.且以“深改春风”吹响乡村振兴“必胜号角”909

314.青年干部要乘“改革之船”寻“逐梦之旅”911

315.青年干部要敢于“逆流而上”914

316.擎“人民至上”之旗谋“深化改革”之进917

317.全会精神宣讲“明忌知宜”方能“有味有度”920

318.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勇”“闯”“干”923

319.全面深改既要“借鉴”更要“借见”925

320.全面深改应“顶天立地、敢闯敢试、坚持不懈”928

321.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930

322.全面深化改革:铆足“四劲”落好“四笔”932

323.全面深化改革:志之燃情、知之破局、致之决胜934

324.全面深化改革“等不得”“急不得”“松不得”937

325.全面深化改革当“观全局、谋大势、抓落实”939

326.全面深化改革当“破深冰、弄新潮、踏巨浪”942

327.全面深化改革当吹“劲风”“清风”“和风”945

328.全面深化改革当善于“识变”“应变”“求变”948

329.全面深化改革当以“涓滴小流”积“扬波伟力”950

330.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魂”“情”“力”953

331.全面深化改革舒展中国式现代化“恢弘气象”955

332.全面深化改革需“必争”“敢争”“善争”957

333.全面深化改革要“辨潮音、立潮头、破潮行”960

334.全面深化改革要“乘风、扬帆、破浪”963

335.全面深化改革要“点”到不止966

336.全面深化改革要“厚底气、增勇气、激锐气”968

337.全面深化改革要“接地气、听民声、绘蓝图”971

338.全面深化改革要“明方向、实举措、勤练功”974

339.全面深化改革要“强底气、展锐气、富朝气”977

340.全面深化改革要“踢正步、迈齐步、积跬步”980

341.全面深化改革要“同心、同频、同音”983

342.全面深化改革要“为人民、靠人民、向人民”986

343.全面深化改革要“问需、问计、问效”于民989

344.全面深化改革要“想全局、敢入局、善破局”991

345.全面深化改革要“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993

346.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人民“所向、所需、所愿”995

347.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改”字“凿深井”998

348.全面深化改革要明确“改革”路径1001

349.全面深化改革要牵好“牛鼻子”1003

350.全面深化改革要善于“领题”“破题”“解题”1006

351.全面深化改革走好“问”民之路1008

352.全维度“争相斗艳”解锁乡村振兴“幸福密码”1011

353.让“ 旗帜”高扬于“改革巨轮”之巅1014

354.让“改革创新”在“基层山海”开花结果1016

355.让“改革金种”在基层沃野中“香溢满园”1019

356.让“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零距离”1021

357.让改革带着“深度”“力度”“温度”落地1024

358.让改革强音与人民声音“合而共鸣”1026

359.让改革释放“创新力”“推动力”“向心力”1029

360.让全面深化改革“向深、向实、向远”再续传奇1031

361.人才培养要“扎得深”“跑得稳”“燃不息”1034

362.人民至上:绘出改革画卷中永恒跳动的“心”1037

363.三个“不负”写满中国式现代化“最美诗行”1040

364.善“借”善“为”为全面深化改革“添势赋能”1043

365.善听“群众之声”答好“三问于民”1045

366.善用“笔墨纸”擘画乡村振兴“三色图”1047

367.善用“三法”烘热全面深化改革“为民温度”1050

368.烧旺锻己之“火”做深化改革“排头兵”1052

369.深改“路迢迢”笃行“势浩浩”1056

370.深改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1059

371.深化党员教育要“学”“悟”“行”1061

372.深化改革“三部曲”奏响基层“最强音”1063

373.深化改革“一子落”激活文旅融合“满盘棋”1066

374.深化改革需“方向明”“担当显”“初心固”1069

375.深挖改革开放“富矿”逐梦“东方传奇”新篇1071

376.始终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改革旗帜上1074

377.释放党纪学习教育“向心力、牵引力、作用力”1076

378.收官不收“心”让党纪学习教育一直“在路上”1078

379.守住青山绿水“无价之宝”共绘诗意“山水画”1081

380.书墨千载“传文化”古韵今风“向新行”1084

381.顺“改革潮涌”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精彩道路”1087

382.顺“深改潮涌”激荡中国式现代化“澎湃伟力”1090

383.提“笔”书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1093

384.挺进改革“深水区”的“航行指南”1096

385.挺膺担当“探路者”筑牢改革“最初一公里”1099

386.推进改革要“扣民意”“聚民智”“问民效”1102

387.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好“教育、人才、科技”牌1105

388.围绕“三问”让全会精神宣讲“高、精、尖”1109

389.为改革一线干部“好撑腰、撑好腰、撑腰好”1112

390.为深化改革之“信仰者、服务者、先锋者”1114

391.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1117

392.为中国式现代化“列车”铺就“深改轨道”1120

393.稳握“三要”驾好“人民至上”改革之舟1122

394.问答里的“乡村风象”1125

395.系统学、常态思、践于行让学纪“持续在线”1127

396.细描“形”“神”“韵”书写改革“新篇”1129

397.细悟全面深化改革“立”“破”之道1131

398.下好“人才棋”奔赴改革新征程1133

399.下足“滴水穿石”之功答好“全面深改”之题1135

400.下足全面深化改革“实”功夫1139

401.献上“真心”让全面深化改革跑出“加速度”1141

402.乡村振兴要“伴潮涌”“踏潮行”“与潮舞”1143

403.乡村振兴要“辨潮向”“和潮拍”“立潮头”1146

404.乡村振兴要“踏潮韵”“和潮音”“与潮舞”1149

405.乡村振兴要“引潮来”“顺潮涌”“弄潮兴”1152

406.校准“身份坐标”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答卷人”1155

407.写好改革“鸿篇巨制”要牢牢抓住三大提纲1157

408.心有所“信”争做全面深化改革“实字先锋”1160

409.行之有“向”校准全面深化改革的“民”字坐标1163

410.行之有“向”奏响进一步全面深改“三部曲”1166

411.修好“潜功”让全面深化改革结出“显绩”1169

412.蓄“内力”练“内功”做深化改革“实干家”1172

413.蓄足“劲”打好全面从严治党“组合拳”1175

414.宣讲“对味”方能让全会精神“落地生根”1178

415.宣讲“对味”推动全会精神“向阳而生”1181

416.宣讲全会精神要当“走心”“走新”“走实”1183

417.宣讲全会精神要直抵群众“心坎里”1185

418.学习全会精神应从“知其然”到“知其必然”1187

419.循迹“雄伟征途”再写“春天的故事”1190

420.扬帆、吹号、把舵在“深改潮头”踏浪前行1193

421.一“笔”一“画”谱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1195

422.一往“情”深绘就全面深化改革“为民画卷”1198

423.以“备”“行”“思”激活改革实干新姿态1201

424.以“辩证思维”奏响中国式现代化“奋进乐章”1204

425.以“才”为笔答好中国式现代化“时代答卷”1207

426.以“冲刺”的姿态跑出深改“加速度”1210

427.以“初心、信心、决心”绘就改革征程辉煌篇章1213

428.以“初心”“耐心”“信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216

429.以“大我、无我、超我”之境写好深改“新篇”1219

430.以“丹心”“赤心”“诚心”浇灌“民生之花”1221

431.以“顶格配置”激活现代化巨轮“满格动能”1223

432.以“度”为笔写就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1226

433.以“改革之制”新优势创造“中国之治”新境界1229

434.以“匠人之心”厚植乡村振兴“人才森林”1232

435.以“劲”提“笔”绘就乡村振兴“绚丽画卷”1236

436.以“精、浸、劲”完整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1239

437.以“精细活”激发人才工作“一池春水”1242

438.以“考得准”推动“干得实”1244

439.以“满分状态”书写“强国有我”新篇章1247

440.以“满格状态”奔赴中国式现代化“有我”征程1250

441.以“满格状态”奋力勇踏“深改征途”1253

442.以“满格状态”让改革巨轮“扬帆奋进”1256

443.以“民”为笔写就全面深化改革“最美诗篇”1259

444.以“青春”之匙解锁“深改”密码1262

445.以“全会精神”解锁党员奋进之“匙”1265

446.以“群众满意度”将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1268

447.以“三道笔触”续写“春天的故事”1271

448.以“三点”正“三态”谱写全面深改“新篇章”1273

449.以“三力”走稳全面深化改革“铿锵步伐”1276

450.以“三态”铆“三劲”奔赴全面深改“心”征程1279

451.以“三无”之姿走好“深改”之路1282

452.以“三心”入“三局”做全面深化改革“三者”1284

453.以“三心”推动“深改巨轮”乘势而进1286

454.以“时不我待”的赶考之姿谱写改革“兴”篇章1289

455.以“无我、忘我、有我”解锁深改“一字密码”1291

456.以“五个坚持”全面提升人才精准服务质效1294

457.以“心”促“新”写好新质生产力“大文章”1298

458.以“心”书写全面乡村振兴“最美诗行”1301

459.以“心”提“笔”答好全面深化改革时代考卷1304

460.以“心”为“槌”敲响“深改大鼓”1307

461.以“心”细悟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分量”1309

462.以“心”执“笔”织绘中国式现代化斑斓画卷1312

463.以“心”执“笔”勾勒全面深化改革“新画卷”1315

464.以“烟火气”宣讲让全会精神“落地生根”1318

465.以“正”为笔谱写全面从严治党新篇章1321

466.以“正”为笔写就全面从严治党“新篇章”1323

467.以“种地之道”成就乡村人才1326

468.以“走在前列”的担当学习宣传落实全会精神1329

469.以“作表率”的姿态学习宣传落实全会精神1332

470.以百姓是否喜闻乐见为全会精神宣讲“调频”1334

471.以伯乐之心点燃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引擎”1337

472.以初心为楫借实干为帆驶好“改革之船”1340

473.以改革“含金量”托举人民“获得感”1343

474.以改革创新之“调”唱好新时代“春天的故事”1345

475.以改革之“力”破“四局”强“四能”1347

476.以高水平“抓落实”推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1350

477.以己为“弦”奏响全面深化改革“奋进曲”1353

478.以三“心”确保深改巨轮“不偏、不降、不熄”1356

479.以宣讲“三问”让全会精神有“度”有“味”1359

480.因时“制”宜绘就“三农”新画卷1362

481.引领基层“干”字为先的时代“潮流”1365

482.永葆“三个一”争做中国式现代化“赶考三者”1368

483.永葆“三心”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三路”1371

484.永葆全面深化改革的“本味”“鲜味”“真味”1373

485.用“改革之火”点燃中国式现代化“动力引擎”1376

486.用“回归土地的质朴”彩绘美丽乡村新“丰”景1379

487.用“决心、恒心、初心”诠释深改“心心相印”1381

488.用“三个锦囊”练好全会精神宣讲“三招式”1384

489.用“三观”力塑人才“三地”1387

490.用“心”“信”“行”“兴”坚持“人民至上”1389

491.用“心”书写全会精神宣讲“更”字篇章1392

492.用“心”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往“里”走1395

493.用“心”续写改革“春天里的故事”灿烂篇章1398

494.用“心”用“情”为“全面深改”增色添彩1401

495.用“心”执“笔”勾勒中国式现代化壮丽画卷1404

496.用“心”执“笔”绘好全面深化改革“新图鉴”1407

497.用“心”抓实深改真功夫托起民生“幸福梦”1410

498.用“心”撰“章”续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1413

499.用“心”走好全面深化改革“赶考路”1416

500.用改革之“手”点燃发展“强引擎”1419

501.用好“宝贵经验”走稳全面深改“中国式道路”1421

502.用好“点线面”绘制基层骏马飞驰图1423

503.用好“钉钉子”让“大写意”落地为“工笔画”1426

504.用心拨“弦”让全会精神“声声入耳”1429

505.用心勾勒“点线面”让党员教育“步步为赢”1432

506.用心用情用力书写高质量充分就业“民生答卷”1434

507.用心用情用力推动全会精神“生根开花结果”1437

508.用心做好全会精神理论宣讲“三味套餐”1439

509.于“奋进”年月秀出中国式现代化“青春范儿”1442

510.于“立”“破”间挥笔画好党纪学习延“常”线1445

511.于“韧”之中绘就全面深化改革“新画卷”1448

512.于“三调”中奏响乡村振兴的幸福“三曲”1450

513.于“伟大时代”秀出全面深化改革“中国范儿”1453

514.于“无忘、无畏、无我”中解锁“深改”密码1456

515.运筹、擂鼓、善为绘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1459

516.在“笃信、笃行、笃爱”中解锁深改“密码”1462

517.在“多”与“少”之间推动全会精神往“里”走1465

518.在“改革大考”中答好“担当三问”1468

519.在“鸡毛蒜皮”中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1471

520.在“基层山海”抓好改革落实的“最后一公里”1474

521.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再启新程1477

522.在“三维空间”中绘就全面深化改革“蓝图”1479

523.在“深改”中“明方向”“增引擎”“吹号角”1482

524.在“时代洪流”中激荡改革开放的“澎湃伟力”1484

525.在“双向奔赴”中让变动交接“一”以贯之1486

526.在“掌舵扬帆挥桨”中奔赴“2029之约”1488

527.在“走出”“走进”之间推动“人民至上”1491

528.在 旗帜下“站队首、立潮头、当先锋”1494

529.在改革“巨轮”的航程里“加满”动力1497

530.在改革的驱动下“真用劲儿”练就“真本事”1499

531.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1501

532.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解民忧、越沧海、破冰凌”1503

533.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领题”“解题”“答题”1506

534.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明方向、强引擎、暖民心”1509

535.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谋局”“破局”“定局”1512

536.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展新颜、开新局、谱新篇”1514

537.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逐浪”“踏浪”“破浪”1516

538.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笃心、笃志、笃行1518

539.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描“红”三种底色1521

540.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体悟破“旧”立“新”1524

541.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用好“人民力量”1526

542.在深改中“守初心”“干实事”“惠民生”1529

543.在与民“同频”中绘就深改“新画卷”1531

544.攒“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更进一步”1534

545.张弛有“度”用“力”激活改革“一池春水”1536

546.掌握“三式绝招”让全会精神宣讲“以小见大”1539

547.找准“得分点”答好改革组织“答卷”1542

548.找准“关键点”画好全面深化改革“闭环矩阵”1545

549.浙江慈溪:“小圆桌”凝聚基层治理“大能量”1547

550.执“笔”泼“墨”绘就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画”1549

551.执“度”之笔挥毫全面深化改革“宏伟篇章”1551

552.执“改革画笔”绘中国式现代化“璀璨蓝图”1554

553.执“改革画笔”把中国式现代化描绘得更精彩1556

554.执“跨村联建”之笔擘画乡村振兴“多彩画卷”1559

555.执“千万工程”之笔书乡村振兴绚丽“篇章”1562

556.执“如椽巨笔”续写“春天的故事”1565

557.执“如椽之笔”著“复兴华章”1568

558.执“深改”之“笔”解锁“振兴攻略”1570

559.执“深改画笔”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新画卷”1573

560.执“深改画笔”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新图鉴”1576

561.执“深改之笔”擘画美丽生态“新图景”1579

562.执“深改之笔”擘画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1582

563.执笔“三心”书写全面深化改革最美“新诗篇”1585

564.执笔画好建设者的“自画像”1588

565.执改革“如椽巨笔”绘中国式现代化“新图鉴”1591

566.执改革“如椽巨笔”作答“人民至上”时代考卷1594

567.执改革之笔写实“奋斗新篇”1597

568.执深改“如椽巨笔”绘乡村振兴“壮美画卷”1599

569.致敬邓小平:从历史中透见全面深改未来新篇章1602

570.智绘田园新“彩”共绘乡村振兴壮丽篇章1605

571.置顶“群众”让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1607

572.助燃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热潮”1609

573.注“三剂”让人才工作产生“化学反应”1612

574.铸剑斩浪让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1614

575.抓牢“三个关键”迈开全面深化改革新步伐1617

576.抓住改革密钥打开中国式现代化之锁1619

577.走好“平衡木”让城乡融合发展向“新”而行1622

578.走实“深改之路”直通人民向往的“幸福未来”1624

579.奏“深改强音”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宏图伟业”1627

580.奏响“三部曲”让全会精神“声”入人心1630

581.做“想为”“敢为”“善为”的“三为”干部1633

582.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者、排头兵、弄潮儿”1635

583.做深化改革的“敢拼者”“善谋者”“担当者”1638

584.做优全面深化改革“试卷”重在“答题”1641

585.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拓者、领航员、筑梦师”1645

党员干部“严味儿”十足烹好“发展大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围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擘画改革蓝图,强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作出重大部署。“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如果说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那么严纪律、严作风、严要求就是助燃发展的底盘,只有底盘稳、才能风来浪打不倾斜。广大党员干部当做到“严味儿”十足,真正从源头着力、向治本深化,永远正好清正廉洁的从政衣冠,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做到全心全力烹好“发展大餐”。

理论学习“严味儿”十足,在学深悟透中筑起“精神堤坝”,烹好“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大餐。“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一路走来,无论是顽强抗争、保家卫国的革命先烈,还是挺立潮头、绽放光热的奋斗弄潮儿,他们始终以理想信念为灯塔,照耀着远方、投映着赤胆初心,秉持着“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砥砺前行。广大党员干部当做到理论学习“严味儿”十足,用心把握每一次可贵的学习、教育契机,在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进一步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懂悟明,从内心深处升腾起“矢志不渝跟党走”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切实摒弃“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等不实学风,真正在学深悟透中筑起防腐生变的“精神堤坝”,从而烹好“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大餐。

自我检视“严味儿”十足,在刀刃向内中做到“刮骨疗毒”,烹好“两袖清风朝天去”的作风大餐。“内无妄思,则外无妄动。”内心澄澈、境界高远,自然能远离各类贪腐、欲望,与底线、红线保持距离,反之内心浑浑噩噩、浮浮躁燥,凡事只为名、只为利,自然挑不起担子、经不起试炼、耐不住寂寞,久而久之就会被欲望侵蚀、掉入围猎陷阱。一路走来,无论是警示教育中让人触目惊心的案例、还是身边人的现身说法,这些足以警醒、触动我们,唯有绷紧“思想弦”、立稳“规矩尺”,方能经世俗而不世俗。广大党员干部当做到自我检视“严味儿”十足,要不断透过“自我体检、群众监督、相互批评”等方式,发现和寻找个人的不足与问题,在边查边改、自我革新中实现成长与进步,真正在刀刃向内中做到涤荡心行“刮骨疗毒”,从而烹好“两袖清风朝天去”的作风大餐。

干事创业“严味儿”十足,在求实求进中激发“追梦伟力”,烹好“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奋斗大餐。“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冲锋号”响彻全党上下,正风肃纪反腐取得实效,不仅进一步净化了政治生态环境,更点燃了全党干部奋斗拼搏的热情、助推了事业的红火发展。“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广大党员干部当做到干事创业“严味儿”十足,既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紧盯不放、一改到底、一干落地,更要主动把责任与使命担在肩上,始终把奋斗的步伐迈进基层大地、迈到攻坚一线、迈上发展前沿,在遵规守纪的基础上,多为发展想办法、找思路、寻策略,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信心决心,把梦想进行到底,真正干出经得起检验的非凡业绩,在求实求进中激发“追梦伟力”,从而烹好“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奋斗大餐。

党员干部带好“车票”搭乘“深改列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正如奋进的列车,党员干部要带好“车票”,搭乘“深改列车”,朝着“一心向党、一以贯之、一往无前”的方向出发。

带着“矢志不渝、信念如磐”的“车票”搭乘“忠诚列车”,朝着“一心向党、笃学不渝”的方向出发。回看历史进程,一代代党员干部厚植家国情怀,朝着正确的方向,为国家、民族、人民不断努力,谱写了壮丽篇章。新的征程路上,党员干部要强化理论支撑,不断筑牢信仰之基,多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好各种主T教Y“思政课”,坚持不懈地学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成不可磨灭的理想信念。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爱国情怀融入到自己的血脉当中,深化思想认识,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辈子的事,在任何时候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与党同心同德,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带着“竭诚为民、无私奉献”的“车票”搭乘“为民列车”,朝着“一以贯之、笃爱不息”的方向出发。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只有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的利益奋斗到底,才能走向新的胜利。党员干部要认真倾听民众呼声,及时回应民众期盼,将人民的“愿望清单”变为改革的“任务清单”,把“民生事”当“头等事”,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改革成果真正惠及民生。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及时总结人民自发形成的宝贵经验,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与群众互动,线上通过留言板了解民意、汇聚民智,线下走访万户、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充分调动人民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带着“躬行践履、行而不辍”的“车票”搭乘“奋斗列车“,朝着“一往无前、笃行不怠”的方向出发。正因为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繁重的事业,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握紧“接力棒”、跑好“接力赛”。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党员干部要学习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自找苦吃”的精神,盯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冲着顽疾攻,敢于挑急难险重的担子,敢于到条件艰苦的岗位历练,做勇于担当的“排头兵”“攻坚兵”,在磨练中用实干淬炼信仰,用实干造就业绩,用实干为人民谋幸福。更要在“自找苦吃”中“淬火成钢”,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不断积累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能力,持续设定更高目标,持续自我完善,改进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成为更加坚定、卓越的先锋力量,在严峻形势中攻坚破难,在真抓实干中开拓新局,义无反顾地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向前推进。

党员干部:以“三问于民”答好“改革三问”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全会意义,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在奋力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辉煌新篇章的时代大考中,矢志不渝地以“三问于民”的真心、真情和真诚,切实答好“改革三问”。

以“治国有常民为本,政教有经行为上”的真心“问政于民”,答好“改革为了谁”之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建党之初起,中国共产党一切革命斗争、建设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落脚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细数百年党史,我们党始终以真挚的情怀把“人民”二字深深镌刻在旗帜之上,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人民而改革,必须踏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牢把握“问政于民,方知得失”的深刻内涵和“治国理政,亲身征询”的实践意义,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人民愿望,以人民群众满意的“最大公约数”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让改革更深入、更广泛地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以“为民造福不辞苦,冷暖安危挂心头”的真情“问需于民”,答好“改革改什么”之问。“民生小事,枝叶关情。”回望来时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三个有利于”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是否”,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改革的价值取向,秉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的原则,让“改革脉搏”与“人民向往”同频共振。全体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明确“改革是以造福人民为根本目的”,要始终坚持站稳人民立场、树牢公仆意识,牢记“民生之计,在于安民、富民、乐民”,时时以尊重群众的真心、爱护群众的真情“问需于民”,问到“冷暖安危”、问到“酸甜苦辣”、问到“急难愁盼”,找准每一项制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沉疴痼疾”,精准施策、对症抓药,推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把“改革”真正改到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上。

以“衙门久坐真言少,步履张开妙策生”的真诚“问计于民”,答好“改革依靠谁”之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一路走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始终把“问计于民”摆在开展各项斗争和建设事业的突出位置,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全体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面向未来,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更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坚持拜人民为师“广纳贤言”、向群众学习“躬身问计”,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与智慧中充分汲取“改革养分”,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共识”,最大程度激发“改革力量”,坚持不懈地将人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改革实践的“金果子”,以人民群众检验满意的改革实效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领导干部于破“旧账”处立“新功”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实行领导干部离任交接,是规范领导干部履职用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工作连续性的有效措施。作为改革发展路上的“老大难”,破解“新官不理旧账”刻不容缓。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全会精神,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于破“旧账”处立“新功”。

增强“敢理”的担当,破“不关我事”的逃避心态,立“接续奋斗”的雄心壮志。“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出自豫剧《唐知县审诰命》,上世纪80年拍成了艺术片,改名《七品芝麻官》。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官就要为老百姓办事,否则白拿国家俸禄还不如回家做点小买卖。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尤其是作为领导干部,新官上任不仅要接过权力的“印子”,更要扛起责任的“担子”,不惧“填窟窿”、无畏“擦屁股”,勇于认领“旧账”。要紧紧围绕中心大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承前启后推动事业发展。要以“只留经典,不留遗憾”的情怀勤理旧账,聚焦问题、知难而进,勤勉务实、脚踏实地,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锤炼“能理”的能力,破“万事皆难”的本领恐慌,立“定能成功”的强大信念。“旧账”往往成因复杂、时间跨度长、牵扯范围广,对于接任者来说,是对思路、水平、能力的综合考验,也是增智慧、强本领、提素养的绝佳机会。工作就是解决问题。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深入基层一线、干部群众中,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迅速理清旧账,弄清来龙去脉,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要找准问题“病灶”,积极统筹谋划,理出工作头绪,认真领会上级的政策要求,学习先进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本地过去之前的教训与反思,有针对性制定整改措施。要加强调度复盘,争取尽快解决老问题、避免新问题,不为下一任留下“旧账”,推动事业稳步发展、持续前进。

健全“善理”的机制,破“多干多错”的不良认识,立“有为有位”的浓厚氛围。“政贵有恒,治须有常”。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新官”树立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正确政绩观,处理好“好账”和“坏账”之间的关系,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实现稳步前进、长久发展。要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旧账”清理纳入考核,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硬杠杠,对于大搞不理“旧账”、盲目“创新”、出现问题的,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勇接“旧账”、担当作为、成绩突出的,要大张旗鼓进行表扬,理直气壮予以重用;对于敢打硬仗、履职尽责、非主观因素出现错误的,要旗帜鲜明予以容错纠错,最大限度保护干部积极性,进一步树牢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

青年干部擦亮全面深化改革的“青春标签”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青年者,人生之春,人生之王,人生之华也。”广大青年干部生逢盛世,时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重任在肩,历史赋予了光荣的使命,只有真正昂扬斗志、展现实干、推动发展,才能在争创佳绩中擦亮全面深化改革的“青春标签”。

破除“温室花朵”的偏见迷雾,用担当擦亮“先锋标签”。昔日,有人将“Z世代”轻描淡写为“温室里的幼苗”,质疑其能否经受风雨洗礼。然而,在时代的洪流中,这批青年非但没有退缩,反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入社会,深入乡村振兴的最前线,挺立于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坚守在保卫国家的边疆线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绝非温室中的娇弱花朵,而是敢于直面挑战、勇于担当的坚强战士。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基层新兵,还是逐渐成长为中流砥柱的青年才俊,要始终秉持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怀揣着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在日复一日的默默奉献中,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要继续弘扬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青春勋章”在不懈奋斗中熠熠生辉。

跨越“墨守成规”的思维桎梏,用创新擦亮“能力标签”。回望历史长河,1919年的五四青年以革新之志,引领了民族觉醒的浪潮,他们敢于挑战旧秩序,以创新思维探索国家出路,铸就了不朽的青春传奇。而今,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五四精神被赋予了“勇于探索、敢于突破、持续创新、服务人民”的新内涵。广大青年干部应摒弃“墨守成规”的惰性思维,将创新精神内化为灵魂、外化为行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敏锐捕捉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年轻、富有活力、善于学习的优势,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积极引领人民群众开拓事业发展新天地,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以不懈的创新努力,擦亮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能力标签”,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树立“进无止境”的归零意识,用坚韧擦亮“奋斗标签”。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当代青年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从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青年学者,到科研前沿勇攀高峰的青年才俊;从国际赛场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到基层一线默默奉献的青年干部,他们无一不是以梦为帆、以志为舵,在各自的领域里奋力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广大青年干部应秉持“不断攀登”的进取精神,将每一次成功视为新的起点,每一次挑战视为成长的阶梯。要以归零的心态面对过往,以坚韧的意志迎接未来,不断自我超越,勇于担当作为。在时间的见证下,让汗水与智慧凝聚成璀璨的宝石,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以不懈的奋斗精神,镌刻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者”辉煌印记。

青年干部且以青春“助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吹响了新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嘹亮号角。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为此,改革没有局外人、旁观者,广大青年干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加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只有真正挺膺担当、实干作为、锐意创新,才能在新征程上奏响“改革有我”的时代强音。

扛起“改革有我”的使命大旗,以“青春之我”践行“挺膺担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之举,广大青年干部要勇抗改革大旗,敢为人先,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带头投身改革大潮。要紧跟时代发展,奔着现实问题去推进改革,坚定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离改革目标更进一步的信心。要主动为改革想招,共同为改革发力,从本职岗位出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以前赴后继的毅力和决心,让自己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和贡献者,真正以一名奋斗者的姿态打破阻碍前行的条条框框,成为改革事业中最强大的生力军。

锚定“改革为民”的奋斗方向,以“青春本领”强化“实干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民群众有了新的期盼,只有不断夯实改革本领,做到既有勇还有谋,才能承担起艰巨的发展任务。广大青年干部要牢记“人民心声即改革所向”,注重从就业、医疗、住房、办事、养老等民生关切中抓工作重点,积极回应民之所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汲取群众智慧,用好政务公开、民主监督等渠道,选好调查研究、走访入户等方法,借鉴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这类治理宝典,创造好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切实让改革目标、手段和成效实现最大化合力。

镌刻“改革常新”的活力足迹,以“青春为新”实现“锐意创新”。当今社会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时代中追求发展,青年群体正以前所未有之姿站在改革创新的最前沿。无论是多领域的跨界融合,还是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都促使广大青年干部要以独有的活力为改革注入敢闯敢试的勇气。要突破思想的“禁区”,做一名大胆的探索者,从改革的新阶段中找出一条推动前进的路子。要坚持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快推动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相碰撞、个性化定制与传统农业营销相结合等,真正将创新之道作为克服“先天不足、成长烦恼”的关键手段,让青年成为改革背后最强大的创新“推手”。

青年干部争做改革发展的“弄潮儿”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砥砺初心。伟大事业是全体党员干部闯出来、拼出来、干出来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是需要广大干部想为、敢为、能为打开新局面。青年干部是攻坚克难的砥柱中流,更要把握历史主动,立朝气、鼓勇气、强底气,激活开拓进取的内生动力,练就创业精业的实干本领,牢记枝叶关情的初心使命,争做改革发展的“弄潮儿”。

立下“乘风破浪、永立潮头”的朝气,鼓足开拓进取的内生动力,赴改革开放第一线。志不立,则无事可成。青年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是有理想有信念的生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青年干部要自觉远离“躺平”心态,多一些“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朝气,少一些自怨自艾的“暮气”,将开拓进取的主动“正能量”传递至周围。要主动把政治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与党同心,以扎实理论涵养向上向好的政治气节。要扣好从政的“第一粒扣子”,志存高远,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带着强大的历史责任感,自觉成为新征程上改革开放事业的“敢为”青年干部,主动奔赴时代需要的一线去建功立业。

鼓足“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的勇气,练就创业精业的实干本领,赴攻坚克难最前沿。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要舍得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这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中行进,胆子要大、步伐要稳。青年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和勇气,敢去基层一线“摸爬摔打”,壮筋骨、长本事,快速改变“等靠要”的旧观念,以“入局又破局”的青春姿态,在“深入改革一线、找准症结所在”中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冲锋号”。改革关头勇者胜,没有敢闯、敢干、敢尝试的创新精神,改革将寸步难行。青年干部要担当起伟大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阻碍发展的“硬骨头”,干一件成一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要坚定改革自信,增强改革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增强“为国为民、守正创新”的底气,牢记枝叶关情的初心使命,赴伟大复兴新征程。“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开放是14亿多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从深圳“小渔村”华丽转身,到海南“自贸港”春潮涌动,雄安新区拔节生长……依靠人民群众支持与参与的改革,终将取得胜利。主席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站在新发展阶段,青年干部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把握老百姓在住房、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需求,耐心倾听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走稳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推动改革成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惠之于民。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改革政策的解释、宣传工作,抓好改革“最先一公里”部署与“最后一公里”落实的联系工作,凝聚最大改革共识,让人民群众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

“把脉、谋策、答卷”谱写深化改革“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举措务实可行,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精读细读《决定》中的15个部分、60条要点内容,在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中把准改革发展之脉、谋定守正创新之策、答好改革为民之卷,自觉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

把准改革发展之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用“更大决心”激发“更足干劲”。全面深化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改、为谁改、怎么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关掌舵、拍板决断,审议通过超过600份改革文件、出台3000多项改革方案,为推动改革落实提供了科学指导。改革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自信自立,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在改革实践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的具体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回答好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问题。要不断深化、内化和转化好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

谋定守正创新之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以“更硬举措”彰显“更实作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了一系列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改革。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守正,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进入改革“攻坚期”“深水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全国深化改革“一张图”、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自上而下把好方案制定、部署实施、协调疏通、督察落实“四道关口”,注重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就是要试点突破、示范带动,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中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实现良性互动。要在观照全局、联系实际中“摸着石头过河”,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在基层探索中勇涉“深水区”,敢啃“硬骨头”,以更硬举措、更实作风激活“神经末梢”、打通“最后一公里”,为推动全局改革创造更多基层经验样本。

答好改革为民之卷,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从“更美期待”迈向“更真体验”。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从小岗村的大包干,到深圳蛇口的改革实验场;从“千万工程”试点的成功实践到“和美乡村”建设的全面推广……许多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改革创新之举,都是从基层探索中实践出来的,也都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作风,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围绕乡村振兴、住房、教育、医疗、环保、交通等民生领域深入开展调研,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找准改革切入点和着力点,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中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要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合力,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的“更美期待”迈向“更真体验”,不断为全面深化改革夯实群众基础。

“笔锋藏色”走好改革“心路、辛路、新路”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近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发布。《决定》旨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改革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向前翻转。面对当前我国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情况,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学习并践行《决定》内容,守好“心”路、通畅“辛”路、奔向“新”路,在深化改革“绘画卷”上挥毫出民族复兴路上的壮丽风采。

笔锋蕴藏“一片白”,以“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智慧守好“心”路,彰显文化内蕴。“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文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画师,我们手中的笔,正是挥洒梦想、描绘未来的利器。在“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智慧引领下,党员干部要继续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自身文化的归属感,守好“心”路中那一片纯洁之白。

笔锋蕴藏“一抹绿”,以“莫言此景常依旧”的精神通畅“辛”路,守护生态底线。在守护生态底线的“辛”路征途中,我们不只是步履蹒跚的旅者,更是守护生态底线的捍卫者,每一步都要踏着审慎与责任。将我们的足迹连成生命的诗篇,每一篇章节都应该满载着对自然法则的尊崇和对生命共同命运的省思。挥毫泼墨,也不仅是在宣纸上作画,更是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勇敢地为生态底色添彩。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叙事,它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涉及每一个生命体的福祉与未来。党员干部要以“一抹绿”作为源源不竭的笔锋文墨,描绘碧绿映辉的生态画卷。挺膺担当,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让“莫言此景常依旧”的精神,成为我们畅通“辛”路上最为坚实的底色。

笔锋蕴藏“一道银”,以“且看今朝别样天”的态度奔往“新”路,映照科技未来。主席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之中,科技创新已成为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要素。为了确保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我们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为舟,以创新进取的精神为帆,勇敢地驶向科技未来的浩瀚“银海”,让那银色的科技之光,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穿越未知的迷雾,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所以,党员干部要以“且看今朝别样天”的豪情壮志,毅然踏上“新”途,映照出科技未来的璀璨图景,在深化改革的广阔画卷上,挥洒自如,绘就一幅壮丽篇章。

“笔墨铿锵”让全面深化改革“力透纸背”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万里山河,东风浩荡。”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广大党员干部需以“起笔”之决心、“行笔”之坚韧、“收笔”之圆满,让全面深化改革之墨,在中华大地上“力透纸背”。

以“铁画银钩”起笔,让深化改革“力透纸背”,挥毫改革蓝图“一纸坚定”。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需以钢铁般的决心为墨、无畏的勇气为笔,方能勾勒出改革最坚定的轮廓。新时代的改革大潮汹涌澎湃,党员干部当以“壮士断腕”之决绝,直面挑战,勇于自我革新,将改革视为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要深入剖析体制机制之弊,勇于向利益固化格局开刀,展现出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要敢于触及矛盾核心,啃下硬骨头,又要注重方式方法,精准施策,确保改革红利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学习、深入思考与积极实践,将改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每一项改革举措都充满力量与温度,挥毫出改革蓝图的一纸坚定,让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穿透纸张,直抵人心,引领国家向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迈进。

以“浓淡相宜”运笔,让破除障碍“行云流水”,挥毫改革征程“一纸畅通”。改革之路,荆棘密布,挑战与机遇并存。此时,需以深邃的智慧为墨,灵活的策略为笔,方能驾驭复杂局面,破茧成蝶。面对改革路上的重重障碍,我们须有“庖丁解牛”般的敏锐与精准,深入剖析问题本质,精确把握改革脉搏,确保施策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同时,改革非一蹴而就,需注重其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我们应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改革合力,确保改革举措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广大党员干部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以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与自如,灵活应对改革中的各种变数与挑战,推动改革之舟在波涛汹涌中稳健前行,最终绘就一幅改革征程畅通无阻、成果斐然的壮丽画卷。

以“龙飞凤舞”收笔,让创新驱动“笔走龙蛇”,挥毫改革成果“一纸辉煌”。在时代浪潮的激荡中,创新不仅是发展的引擎,更是改革的灵魂。于改革深水区破浪前行,我们当以创新为墨、激情为笔,挥洒自如,勾勒出改革新蓝图。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心怀壮志,勇于破冰,以创新思维引领实践,打破常规,挑战极限,不断催生发展的新动能,铸就竞争的新高地。同时,需将改革之果深植于民,确保改革红利惠及每一个角落,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中感受幸福的温度。如此,方能在改革征途中,以龙飞凤舞之豪迈,书写改革成果的辉煌篇章,让全面深化改革之花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灿烂夺目,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笔墨铿锵”让中国式现代化“力透纸背”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发布,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广大党员干部作为这一宏伟蓝图的执行者、落实者,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与重大责任,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去,精准施策、高效执行,以实际行动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以“点横撇捺”筑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起笔稳健”,挥墨宏伟蓝图“一纸辉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笔一划不仅承载着对未来的深切期许,更是对时代责任的坚定承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引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需要我们以“点”之精准,如北斗指引,明确发展方向,确保每一步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以“横”之宽广,如江河奔腾,铺展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以“撇捺”之灵动,如疾风劲草,勇于应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革与挑战,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与韧性。广大党员干部作为这一伟大事业的执笔人,应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与战略要求,将理论学习成果深深植根于心,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磨砺意志、锤炼本领,确保每一笔都饱含深情、力透纸背,不仅描绘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更书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以“浓淡干湿”运墨,创新驱动发展“笔走龙蛇”,挥墨科技创新“一纸璀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正是这股不竭的创新之源,它如同引擎,轰鸣着推动社会前行的巨轮。党员干部作为这场科技盛宴的引领者与参与者,应如同技艺高超的书法家,精准掌握“浓淡干湿”的微妙变化。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征途上,要以浓墨重彩书写突破与超越的壮丽史诗,不畏艰难,勇攀科技高峰。在营造创新生态的细腻工作中,要以淡雅之墨,勾勒出人才济济、智慧碰撞的温馨图景,让创新之花在每一寸土地上绚丽绽放。要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激发每一个创新细胞的活力,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璀璨星光,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在这场科技盛宴中,每一笔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每一划都闪耀着希望与梦想,共同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最耀眼的未来图景。

以“结构布局”收势,绿色发展理念“妙笔生花”,挥墨生态文明“一纸和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途中,党员干部必须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深厚的民生情怀,精心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要像艺术家雕琢作品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确保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要通过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我l为绿色发展筑起坚实的制度屏障;通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这场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每一分努力都是对未来的投资,每一步前行都是向和谐共生的迈进。让我们携手并进,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同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让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笔墨遒劲”让全面深化改革“力透纸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全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千帆竞发破浪行,锐意进取谱新篇。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新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跟随主席总书记指引,执笔新征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将改革进行到底,让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华大地上“力透纸背”,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

以“起承转合”开篇,在深学细悟中锤炼“千钧笔力”,勾勒全面深化改革“一纸宏图”。“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自带改革基因,从商鞅变法、汉武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透露出“不法古不修今”的改革锐气,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察举制、科举制等展现出“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求新求变……无不闪烁着改革思想的熠熠光辉,昭示着“只有改革才能发展”的历史规律。广大党员干部要立足新时代,赓续先辈们的改革基因,在“勤学不辍”中学习先辈们“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的坚定,涵养“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忧乐情怀,锤炼“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让“顾大局、识大体”成为改革底色。要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淬炼、精神洗礼中努力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自觉同党中央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差,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以“纵横捭阖”布局,在实干争先中习得“春秋笔法”,书写全面深化改革“一纸奋进”。近代以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接连而起,大批仁人志士将鲜血和生命挥洒在改革探索的漫漫征途中。泱泱大国,巍巍华夏,前车无鉴,后事无师,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一次次“生死抉择”之时,迎难而上、踏平坎坷终成大道,一回回“风吹浪打”之际,斗罢艰险、力挽狂澜接续出发,依靠改革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一无二的伟大道路。广大党员干部要常体悟“黄洋界上炮声隆”的革命豪情,领略“雄关漫道真如铁”创业伟力,秉持“不松劲”的势头,保持“驰而不息”的态度,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征程中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四个自信”,信仰不变、立场不偏、力度不减,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以“点睛之笔”收篇,在点滴为民中上演“妙笔生花”,绘就全面深化改革“一纸温馨”。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全面深化改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保持高度的战略清醒和定力,知重负重、知责担责,凝心聚力、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将改革进行到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当下,全面深化改革已然进入“船到中流浪更急”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矛盾新旧交织、问题点多面广等挑战。广大党员干部要懂得致广大而尽精微,以“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践行“四下基层”,将“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将群众的“柴米油盐”“安危冷暖”“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以钉钉子的精神面对面调研情况,心贴心解决难题,托举起群众“稳稳的幸福”,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书写改革新篇章。

“笔墨相融”共绘乡村治理“同心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要握紧 引领、群众路线、数字技术“三支笔”,“着”治理动能、治理智慧、治理转型“三种墨”,做到“笔精墨妙”“笔墨相融”绘制乡村全面振兴“同心圆”。

执 引领之“底色笔”,“着”乡村治理动能之“墨”,勾画“根本固者,华实必茂”的坚强堡垒。主席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基层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体系中的“顶梁柱”,是 引领乡村治理的“坚强堡垒”。作为基层干部,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应将党的工作融入“万家灯火”,把党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从而推动 引领的优势和力量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彰显”、乡村治理“前线”发挥。各地基层党组织应通过探索“ +村规民约”的乡村治理模式,聚焦基层自治,制定符合自身乡村发展的“小村规”,将产业发展、家风家规、移风易俗等内容与村规民约相融合。悟透“为何抓”,凝聚“共绘同心圆”的治理共识;明确“谁来抓”,建强“上下共同体”的治理主体责任;破解“如何抓”,打造“百花齐开放”的治理崭新格局。

执群众路线之“本色笔”,“着”群众治理智慧之“墨”,精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鱼水深情。主席总书记曾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民生稳,人心稳,社会就稳。作为基层干部,对群众葆有真挚感情,做群众的“暖心人”,从群众的角度看基层问题,能在心灵深处与群众“同频”。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做群众的“好搭档”,把群众的乡村实践作为“源头活水”,集思广益。着力破解“闭门造车”“唱独角戏”“干部干、群众看”“投喂”型帮扶“保姆”式服务的基层工作方式和工作现象。因村制宜、因事制宜、多措并举,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基层干部在乡村治理的“大合唱”中“起好调”“先领唱”,让农民群众“唱主唱”。把群众的好点子转化成乡村治理之“锁”的“金钥匙”。

执数字技术之“成色笔”,“着”乡村治理转型之“墨”,勾勒“天工人巧日争新”的锐意进取。主席总书记曾强调,“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进入信息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进行深度融合,有利于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从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基层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居民自治”,引导群众通过数字平台参与基层治理,主动提升自身提升对突发风险的感知能力,依托数字治理平台,精准识别、预警预测网络安全风险,落实“人防+技防”联动机制,提升打破信息“孤岛”的能力。提升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提质增效”,为绘制乡村全面振兴“同心圆”“赋能蓄力”。

“必解”“敢解”“善解”答好全面深改考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问题更加复杂。面对时代之问,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有解思维”,以“必解”的信念、“敢解”的担当、“善解”的思维勇挑重担、破难攻坚,勠力同心答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考卷。

“有解”首在坚定信心“必解”,以“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决心主动“领题”,一往无前答好改革“信念卷”。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的问题挑战比过去更加复杂严峻。船到中流浪更急,面对风急浪高甚至惊涛骇浪,必须抱有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清醒坚定。问题绕不开、躲不过,只有以一往无前的决心推进改革,坚决克服前方一切困难险阻,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行稳致远。信之弥坚,行则愈远,深化改革要有势在必行的决心,更要有行则必成的信心,坚信前行路上的一切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这一信心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源自于党的坚强领导、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提供了最好的证明。党员干部要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从党的创新理论中充分汲取力量,坚定“必须要解”“必然有解”的信念,凝聚将改革推向前进的强大合力。

“有解”重在起而行之“敢解”,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担当耐心“解题”,持之以恒答好改革“担当卷”。行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唯一途径。树立“有解”思维,关键在将思想上的坚定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敢想敢干、真抓实干,在不断实践探索中解决问题、深化改革。要敢于“起笔写解”,迈出实践的第一步。特别是面对没有经验可鉴的新问题,不付诸实践就无法验证解题思路是否正确,必须敢于行动,不怕犯错误、走弯路,大胆探索、投石问路。也要耐心“迭代求解”,在实践中持之以恒“解题”。改革进入攻坚期,必然涉及众多深层次的问题矛盾,解决这样的“沉疴痼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不断接近问题的“最优解”。党员干部要拿出“钉钉子”的精神,以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韧劲,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久久为功推动问题最终解决。

“有解”贵在不拘一格“善解”,以“思路一变天地宽”的思维锐意“破题”,推陈出新答好改革“创新卷”。新时代催生新问题,新问题呼唤新思路。新征程上一些看似“难解”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旧思路、旧方法无法适应新情况、新需要,只有开拓创新思路方法,跳出原有路径依赖,难题才能“有解”。要跳出固有框架,守正创新,找准行之有效的新解法。深入一线开展调研,以新角度发现分析新变化、提炼总结新规律。在准确识变的基础上主动求变,突破原有思维理念、方式方法,推进理念创新、工作创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深化改革中破难题解新题。要跳出一隅一时,系统谋划,在全局中考虑分析问题。改革越往纵深发展,遇到的改革难题越是交织叠加,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同复杂的方程组,只有在大局中思考谋划、“联立求解”,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党员干部要提升改革创新的信心和能力,更新思维、开拓眼界,找准分析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方法,当好改革攻坚破难的“开路先锋”。

“不破不立”使“不为”变“有为”

日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破旧立新的过程,不仅需勇气与决断,亦需智慧与策略,以确保在破除既有格局之际,能有效地开创更合理高效的新局面。民族复兴,关键在人,正确的选人用人关系到党的伟大事业的成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广大党员干部须坚决破除四类问题,争做“会作为、肯作为、敢作为、善作为”干部,方能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无往不利”。

破除“乱作为”问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涵养“万山磅礴看主峰”的过硬政治,立足成为“会作为”干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政治上就靠不住。乱作为,是政治不过硬的典型体现,政绩观存在偏差和扭曲,树立正确政绩观是干部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的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增强党性修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加强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紧盯“四风”问题,持续深化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将“会作为”的干部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明立体,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破除“不作为”问题,心系百姓,一心为民,厚植“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情怀,立足成为“肯作为”干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席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我党能有今天如此的辉煌成就,就是善于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不断汲取群众智慧。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甘当百姓“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深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凝聚民心。要坚决摒弃“不作为”的消极态度,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火热实践中去。将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困难视为自己的责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

破除“不敢为”问题,披荆斩棘,逆流而上,保持“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拼搏精神,立足成为“敢作为”干部。“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改革之路,荆棘满布,唯有勇者方能前行,怕出问题不敢碰硬,实际上就是精神缺钙、缺乏斗争精神的表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形势错综复杂复杂,矛盾冲突频发,抓改革必须要久久为功,一些改革举措可能当下无法立竿见影,这更要求党员干部具备敢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的魄力。要深刻理解“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内涵,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在复杂局面中迎难而上,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胸怀,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推诿、不回避,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破除“不善为”问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增强“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本领,立足成为“善作为”干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席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善作为,是干部能力的体现,更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不善为本质上是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破除不善为问题,必须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加强日常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宽实践锻炼的多样化渠道,使自己成为政策上的“明白人”、业务上的“多面手”、服务上的“贴心人”。增强自身本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广大党员干部当在本职岗位上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锤炼才干,从而全面提升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

“不遗余力”释放全面深化改革活力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肯定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党员干部要锚定目标、勇往直前,“不遗余力”释放全面深化改革活力。

“摆正位置”才能站稳脚跟,凝聚“信念之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大局意识、如磐定力,才能挑得起重担、扛得了重活、担得好重任。党员干部要摆正个人和事业的关系,摆正“位”和“为”的关系,摆正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摆正”中校准前路的方向,对该向哪里走、该做什么事、该成什么业心中有数,让脚下的“一步步”都无比坚定、无比有力,凝心聚力向着目标“不懈赶考”。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对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同“新”偕行,把握新阶段赋予的新使命,在学习中站稳立场、培根铸魂,把牢前进道路上的“方向盘”。“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最终要落于行。党员干部要把鸿鹄之志、奉献之心融入到伟大事业中,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知重负重”才能扛起重担,凝聚“斗争之力”。党员干部要把负责之心、干事之能写在岗位上,把“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作风落在行动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其中的“浪花”,要把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不断向前、勇于斗争,以勇拼敢闯的劲头不断开创新的时代荣光。党员干部要主动投身实践“练兵场”,在实践的每一次“提升”中总结经验,在实践的每一次“跌跤”中汲取教训,在每一个“回合”中掌握规律,不断丰富“知识库”,以便在所需时能及时调动“所学”,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党员干部要把实干的劲头“鼓足”,从发展所需、人民所盼着眼,找准干事创业的“落脚点”,不在“舒适圈”中躺平,不在“无用功”上打转,主动下沉基层一线,扛起急难险重的任务,争做改革发展事业的“闯将”。

“争先排头”才能创造佳绩,凝聚“初心之力”。全面深化改革要在推进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上下功夫,时时刻刻把“为民造福”这件头等大事放在心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为民服务,及时回应群众之盼、火速解决群众之忧,以“响鼓重锤”之势不懈奋斗。要把群众心系的事业落实好、完成好,把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中争先排头,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在危急时刻顶得上去,当好人民群众的“主心骨”。面对棘手的问题,党员干部要多想办法,切不可“闭门造车”。既要从书中找方法,也要向群众问经验。要甘当小学生,把群众的好经验用起来,让解决问题的速度提起来,提高干事创业的效能,想实策、出实招,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书写“为民答卷”。

“层层递进”让党员教育“学深行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做出重要部署,强调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基层党员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与群众接触最密切,是党的肌体细胞。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需要各级党组织顺应时代发展、把准时代脉搏,在“学思想、强本领、建新功”中“层层递进”,引导广大党员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不断推动党员教育“学深行远”。因此,抓好党员教育是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也是必须答好的改革命题。

擦亮“信念如磐、许党报国”的“忠诚本色”,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心境“学思想”。党员教育因党而生、为党而兴,政治性是第一属性,要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领党员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知之愈深,信之弥坚。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员干部要不断厚植对党忠诚根基,将倡导学思想和学境界相结合,不断加强思想淬炼,自觉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紧紧围绕上好各类主T教Y“思政课”,筑牢理想信念的“压舱石”,拧紧思想作风的“总开关”,始终保持“上下求索”的求知心态和好学功夫,在精神富矿中汲取思想的“源头活水”,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气定、心定、意定写好“忠诚”文章,不断推动党员教育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永葆“枝叶关情、念兹在兹”的“为民姿态”,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笃行担当“强本领”。无论是理论学习、调查研究,还是推动发展、检视整改,都是为了“国之大者”而努力,都是为了解决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党员教育要与实际相结合,要在实践锻炼中增强本领,主动融入基层一线,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拼劲应对工作任务中的“娄山关”“腊子口”,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新时代新征程,党员教育最终要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实践证明,党员干部要成为行家里手,持续发扬“钻”的精神,磨炼“用”的本领,接好实干担当的“接力棒”,着力做好诸如社区治理、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工作,真抓实干才是为民服务的旨归,在察民情、办民事、解民忧中深耕细作,把党员教育成果体现到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上。

锚定“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坐标”,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拼搏姿态“建新功”。从筚路蓝缕到辉煌崛起,从过去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数拼搏奋斗的共产党人,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任何成绩都不是说出来、喊出来的,而是靠实打实干出来的。“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谷文昌、“绝壁天渠映初心”的黄大发、“让居民生活像花儿一样”的热孜万古丽·沙吾提……一大批优秀干部成就不凡业绩,树立起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榜样。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生力军,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扬起“实干风帆”,以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以“一竿子插到底”的钻研劲主动投身到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以笃定自信、忘我拼搏的姿态谱写“建新功”的时代华章。

“潮起”廓迷雾“潮来”破坚冰“潮涌”绽荣光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瞭望时代发展的崭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改革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大基层干部要以“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感做到“提纲挈领”,书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鸿篇巨制”,以新时代“开拓者”的豪情让“深改巨轮”水击三千里。

在“明方向、定目标、谋大局”中乘“时代东风”,强化“底线思维”,在“丹心向阳”中廓清“思想迷雾”。“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回望过去改革发展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项项彪炳史册的伟大历史成就,根本在于党的举旗定向和掌舵领航,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底线”。“鲲鹏展翅九万里,长空无崖任搏击”,广大基层干部要明晰“党的领导”这一“底线思维”,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以党旗“指挥棒”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在“勇求变、善应变、敢求变”中踏“拍天巨浪”,强化“创新思维”,在“鼎新革故”中用破“发展坚冰”。“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改革的灵魂,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主席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拿出勇气,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到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我们始终坚持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广大基层干部要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努力探索解决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要加强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同时,要注重制度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为创新创造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在“访民情、知民意、得民心”中弄“时代春潮”,强化“应用思维”,在“枝叶关情”中绽放“家国荣光”。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唯有脚踏实地服务人民,才能将改革的蓝图变为现实。广大基层干部要真正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待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在民生领域改革中,深度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促落实,在真抓实干中立下改革“愚公志”、落实改革“施工图”、吹响改革“冲锋号”,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工作抓手,不断补齐短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篇章。

“乘时借势”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

7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会议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当保持与使命同行、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行,用心做到乘“时”借“势”逐梦远航,真正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走到风景无限的未来、走向幸福美好的远方。

乘“发展时”借“进取势”,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魄向前,让“满眼生机转化钧”的事业路“越走越宽”。“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四十多载乘风破浪、借势扬帆,改革开放不仅为九州大地送来了发展的春风、涌起了经济的浪潮,更从根本上提振了国人的自信与豪情,让我们清清楚楚感受到“矢志不渝跟党走”就能找到正确航向,就能有信心和底气,就能走到光明灿烂的未来。如今,各行各业继续擂动着发展的战鼓,以“争先之势”在时代浪潮中寻机遇、抢资源、创非凡,广大党员干部当乘“发展时”借“进取势”,始终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魄向前,既要怀揣着“破旧立新”的勇气和胆量,也要淬炼“攻坚克难”的韧劲和意志,在产业升级、产业转型上继续下功夫、出实招,真正让“满眼生机转化钧”的事业路“越走越宽”。

乘“向往时”借“同心势”,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感向前,让“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路“越走越宽”。“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不仅是根植在广大群众心底深处的精神寄托和情感,更是广大党员干部肩头的担子和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只有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方能真正激荡起同频共振的力量、唤醒同心向前的精神,驱动更多人在这条宽广大道上发光发热。广大党员干部当乘“向往时”借“同心势”,始终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感向前,永远把群众满不满意、认不认可、幸不幸福作为干事创业的检测标准,让中国式现代化每一次突破和奋进的步伐,都为群众的美好生活注入最奔涌的能量,真正让“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路“越走越宽”。

乘“追梦时”借“顺风势”,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向前,让“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成功路“越走越宽”。“风劲势起奋楫先,笃行实干潮头立。”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各种冲突和争端不断,身处变化与浪潮之中,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但纵观国内景象,从来华旅客纷纷惊叹的都市景观、便捷出行、高效支付、智慧科技和人文底蕴,到不断刷新国人感受的尖端创造、带来温暖感受的人间烟火、清晰可见的奋斗舞台、立体鲜活的梦想蓝图……我们何其有幸、生于华夏!广大党员干部当乘“追梦时”借“顺风势”,主动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向前,既要从过往的历史成就中解锁经验、启迪智慧,也要继续迸发我们敢闯、敢想、敢干的精气神,一步一印朝着远大目标而行,真正变蓝图为现实、让美梦早日成真,让“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成功路“越走越宽”。

“春夏秋冬”中书写党员教育的“四季诗篇”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党员干部作为改革先锋,需紧跟时代步伐,于“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中,精耕细作党员教育之田。春播理论之种,夏践实干之行,秋收自省之果,冬蓄奋进之力。各级党组织应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常态化培训,确保每位干部都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全面提升现代化建设能力,共同绘制党员教育新篇章。

以“春之萌动”的生机,在“信仰花园”中描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教育诗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党员教育亦如春日播种,需深耕心田,滋养信念之根。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各级党组织要播种知识的种子,更要培育一颗颗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心。要通过“三会一课”的深入学习,引导党员干部置身于党的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着那份波澜壮阔与不屈不挠;通过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员干部的心灵进行一次次洗礼,在红色故事的滋养下,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前进方向。要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在这片信仰的花园里播种希望、耕耘梦想,要相信,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这些理想的种子定能茁壮成长,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最终结出信念的累累硕果。

以“夏之热烈”的激情,在“思想熔炉”中铸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锤炼诗篇”。夏日炎炎,党员教育如同烈日下的锻造,需经受考验,锤炼意志。各级党组织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对照检查,如同镜面反射,直面自己的不足与瑕疵,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刮骨疗毒。要让党员干部们整改落实,锤炼党性,每一滴汗水都是对人民承诺的兑现,每一步脚印都是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坚实步伐。要深知,唯有在夏日的热烈中,经受住思想的熔炼,才能铸就出不屈不挠、坚不可摧的党性,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坚强后盾。要以夏之热烈为动力,以坚定信念为灯塔,不断锤炼自我,提升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秋之丰盈”的收获,在“实践田野”中谱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成长诗篇”。秋风送爽,党员教育如同秋日的丰收,需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检验和成长。在这片金黄的田野里,各级党组织要鼓励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与群众心连心、手牵手,共同耕耘着希望与梦想,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将群众的所忧所盼转化为实际行动。要让党员干部明白,所谓收获,不仅在于物质的收获,更在于精神的成长;要让党员干部深知,只有不断深入实践,才能更好地锤炼党性、提升能力,更好地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以“冬之静谧”的沉淀,在“自省之夜”中吟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的“修身诗篇”。冬日严寒,党员教育如同冬夜的沉思,需静心自省,查找不足,明确方向。各级党组织要鼓励党员干部在闲暇时,或围炉而坐,或独处一隅,手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智慧的甘露。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地与自己对话,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查找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不足与偏差,让内心更加清醒,用自我批评的工具扫除思想上的尘埃,用自我完善的春风拂去心灵的阴霾。要让党员干部们深知,只有经过这样的沉淀与反思,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不迷失于纷繁复杂的世界,不偏离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吟唱着修身的诗篇,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

“点”到为“止”见全面深化改革“更”字真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现如今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广大党员干部当“点”到为“止”,把稳改革方向“基准点”、牢固改革初心“关键点”和找准干事创业“落脚点”,以“点”起笔,见全面深化改革“更”字真章。

把稳改革方向这一“基准点”,持续牢铸“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定力,让政治底色纯之“更”纯。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正是得益于党的全面领导,广大党员干部的努力拼搏和不懈奋斗,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外事等各方面才会取得丰硕成果。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我国取得一切发展成就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须臾不可动摇的根基和原则,更是实现和取得各项成功的重要保证。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团结奋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者与行动者;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心聚力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立足自身岗位,更新知识结构,拓宽认知维度,确保自身工作与党同轨、与时同频。

牢固改革初心这一“关键点”,主动对标“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让使命担当亮之“更”亮。“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主席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大党大国的为民情怀,更是大党大国的价值坐标。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领域宽、范围广,面对的各类民生问题也纷繁复杂,各不相同,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参与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中去,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生问题难事开展调研,找办法求突破,探寻改革工作的方法路径,真切实意地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的的现实问题,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原创性改革方案,实现“以点带面”,提振改革成效。

找准干事创业“落脚点”,蹄疾步稳“满眼生机转化钧”的深改之路,让干事成色足之“更”足。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守正创新。站在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上,眺望前方改革奋进路,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改革的成果,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以创新思维破解难题。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不创新、故步自封就会失败,就有可能引发群众脱离党的危险,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守正创新的思想真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实现新创造、新突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思维定势的束缚,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系统集成,抓住新质生产力这个关键要素,紧跟中国经济发展局势,全面抓好人才发展、党的建设和民生保障等各项改革举措完善和落实,放大改革综合效应。

“点”上发“力”让新质生产力向“新”而行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握好科技创新“根本点”、新兴产业“关键点”、共同富裕“着力点”,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巨轮行稳致远。

把握“天工人巧日争新”的科技“根本点”,发挥举旗明向“引领力”,让创新理念向“新”而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决定各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化建设。要牢牢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速培养顶尖人才,加速创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把握“万里沃野育新蓬”的产业“关键点”,发挥智能绿色“内生力”,让创新动能向“新”而行。新兴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要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作用,加速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步伐,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营造崇尚绿色低碳生活的良好风尚。

把握“富腴万宇初心梦”的富裕“着力点”,发挥高效质优“驱动力”,让创新成果向“新”而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要加快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产业和就业带动力,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系统观念,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点”上发“力”推动“深改”向“新”而行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广大党员干部身处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之中,当以“舟至中流,击楫勇进”的奋进之姿挺膺时代担当,在“对党忠诚”“实干担当”“倾心为民”上持续发力,努力提升思想新境界、展现担当新作为、书写使命新答卷,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向深处、落到实处。

立足“对党忠诚”基本点,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之力”,在奔赴新征程中提升思想新境界。主席总书记指出,“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向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照进现实。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改革到底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将对党忠诚作为最坚定的信仰,高举党的领导伟大旗帜,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要坚持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武装头脑,将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等作为“案中卷”“枕边书”,读懂、学通、吃透其中蕴含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论断,不断砥砺思想定力的强度、拓宽思想视野的广度、提升思想境界的高度,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锚定“实干担当”关键点,用“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奋进之力”,在实现新目标中展现担当新作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面临的都是一些“难啃的骨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实的作风、干的势头、拼的劲头抓好落实。广大党员干部当保持“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奋进姿态,将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担当作为的奋斗精神贯穿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过程始终,做到关键时刻顶得住、紧要关头豁得出,用实干实绩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秉“功成不必在我”之心、履“功成必定有我”之行,主动到改革求突破的最前沿、发展破瓶颈的第一线去“自讨苦吃”,争当“排头兵”“急先锋”,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奔着现场去、盯着问题改、迎着困难上、带着责任干、朝着目标冲,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何为改革促进派、改革实干家,持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任务一项项抓落实、一件件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攻克改革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干实绩。

站稳“倾心为民”落脚点,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之力”,在提高新指数中书写使命新答卷。主席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改革开放46载来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每一次创造和积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尺。建功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当永葆“枝叶关情”的赤子初心,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精准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个中深意,将人民利益置于首要位置,时刻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遗余力地为人民群众想办法、谋出路、解难题。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大力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以嘘寒问暖之心、关怀备至之情,自觉“三问于民”,问出“安危冷暖”、问出“急难愁盼”,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有底的行动力”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心头小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全力以赴将“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将改革的“热度”转化为为民造福的“温度”,持续刷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写好使命新答卷。

“点”上发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永”立潮头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主席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通过认真学习研究,我备受鼓舞和启发,要带头坚决贯彻落实主席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勇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决破除各种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深化改革贡献力量。

聚焦制约发展“矛盾点”,靶向施策,让中国式现代化在“博学、慎思、明辨”中竞相迸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发展环境复杂严峻,只有在党的坚强引领下,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保持定力、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全会强调“高水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新阶段的发展不再仅是外延式“量”的扩张,还需注重内涵式“质”的飞跃。作为一名选调生,我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不移争做全面深化改革伟大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奋力推动者,坚持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制约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聚焦制约经济发展及完善社会机制的痛点盲点问题、聚焦有悖社会公平正义及降低人民生活品质的焦点热点问题,珍惜在基层一线蹲苗锻炼的宝贵机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聚焦统筹谋划“出发点”,高位推进,让中国式现代化在“集智、汇力、凝心”中澎湃汹涌。主席总书记曾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就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彰显了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强决心,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作为一名青年基层干部,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政绩观,全面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用脚步丈量沃野,用行动诠释担当,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在锤炼自我的过程中更好地成才、成长。

聚焦制度建设“突破点”,砥砺奋进,让中国式现代化在“守正、创新、笃行”中源远流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会彰显了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面对新矛盾与新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同时,需持续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名党员,身在基层一线,不仅要以实干为笔,描绘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更要心系群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迎着困难上,追着问题改,按需施策,靶向施策,以解决群众身边事为“小切口”“小迈步”,从而走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大作为”“新台阶”,当以“闯”的勇气探索创新路径,以“创”的智慧破解发展难题,以“干”的作风落实每一项政策,用实际行动让“乡愁”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贡献积极力量。

“点”上发力寻“密码”擘画改革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202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巍巍“巨轮”正驶进“深水区”,前有无限风光、脚下暗流涌动。党员干部当以“潮头登高再击桨”之姿挺膺担当,在倾心为民、科技创新、实干担当上不断发力,寻得“改革密码”,为擘画改革新篇章增辉添色。

站稳“倾心为民”落脚点,探寻“奉献”密码,擘画“未曾墨染是初心”的改革新篇章。“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以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就业优先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切实将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靶向”融入改革,深刻诠释了“倾心为民”,让群众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受益者、评判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员干部要厚植“不负青春不负民”的为民情怀,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和“四下基层”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关于就业、社保、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领域推出的改革举措,找到群众急难愁盼的“堵点”、矛盾化解的“难点”、解决问题的“痛点”,以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程度和满意度检验“改革卷”答得好不好。

把握“科技创新”关键点,探寻“动能”密码,擘画“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改革新篇章。“在新时代,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蛟龙”深潜入海、“天宫”翱翔探月、国产C919大飞机增添新航线、量子云算力集群深度融合……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映入眼帘”,“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稳步迈进。然而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光刻机、智能芯片、激光雷达、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等“卡脖子”技术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上。我们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以“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的豪情,攻坚克难、集智攻关,探索创新新赛道、积聚发展新势能,不断丰富自身“杀手锏”,占领“新高地”,让创新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不竭源泉”。

锚定“实干担当”发力点,探寻“实践”密码,擘画“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改革新篇章。“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没有样板可以进行参考的,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是要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能夺取胜利“红旗”。改革进入“深水区”,既会有国内既得利益者的万般阻挠、思想妥协者的不敢担当,更会有国外“虎视眈眈”者的明枪暗箭……党员干部要以“壮士断腕”“凤凰涅槃”般的果敢,在困境中砥砺前行、在濒危处突出重围、在逆境中奋勇而起,以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做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改革的最前沿,以立说立行的效率、水滴石穿的韧劲埋头苦干,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过急流、闯暗礁”,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点上发力”让全面深改“声”“色”俱佳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新时代以来,一项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速落地,彰显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扭住“矛盾点”、紧扣“关键点”、聚焦“着力点”,切实做到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让全面深化改革“声”“色”俱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精准发力”扭住“矛盾点”,唱响“为民之声”擦亮“初心本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迈开步子,敲群众门,进群众家,坐“热板凳”、听“心里话”,在“接地气”“沾土气”“冒热气”中贴近民生、掌握民情,和老百姓成为“知心朋友”,及时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化作“问题清单”,并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分清轻重缓急形成下一步的“改革清单”。此外,要勇于冲破思维定势的藩篱,坚持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大写意”转化为“工笔画”“施工图”,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用改革目标的“精准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提升改革发展的“含金量”。

“协同发力”紧扣“关键点”,唱响“实干之声”擦亮“担当底色”。“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头绪多、任务重。实践表明,改革越是进入深水区,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越要注重系统集成。一方面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树立“一盘棋”意识,打破跨部门合作、跨区域协调的壁垒,化解改革“条块分割、单兵突进、碎片化、不协调、不配套”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协调好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建立统一指挥、统筹协调、高效联动的改革工作机制,制定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条块结合、块块结合实施的改革举措,把“全景图”细化为“施工图”,既抓方案协同,也抓落实协同,更抓效果协同,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持续发力”聚焦“着力点”,唱响“忠诚之声”擦亮“思想原色”。“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全面深化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越复杂尖锐,硬骨头越难啃。“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自觉融入和服务改革大局,以更高政治站位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观担当做改革促进派、实干家,锚定改革目标、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落地,确保“说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紧盯不放、一抓到底。

“点上发力”让中国式现代化“面面开花”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在这个崭新的历史时刻,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广大党员干部要凝心聚力、奋发进取,紧扣立场坚定、一心为民、挺膺担当的“关键点”,写好改革的实践续篇、时代新篇,让中国式现代化“面面开花”。

以“万山磅礴看主峰”的坚定信仰为“立足点”,在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中提升初心引领“覆盖面”。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次次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中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决走自己的道路。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探索,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用实践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为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先决条件,更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昂首阔步沿着这条“不一般”的“信仰路”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情怀为“落脚点”,在枝叶关情、情系群众中拓宽发展成果“辐射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必失天下。正如主席总书记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守江山就是守人民的心。”所以我们党在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因而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确保成功的根本性问题:为了人民而推进现代化、依靠人民来实现现代化、由人民共享现代化的成果。但应当看到,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出发点和发展指向。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与人民群众勠力同心、同甘共苦,在炕头“聊心事”、去地头“解难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用一言一行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真正地惠及到全体人民。

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进拼搏为“关键点”,在挺膺担当、攻坚克难扩大锐意进取“影响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斗争,用“宽肩膀”“铁肩膀”扛起职责使命、组织重托、群众期待,始终保持“百尺竿头需进步”的闯劲、“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干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勇当攻坚克难“排头兵”、改革发展“急先锋”,千方百计破难题、解难事、攻难关,奋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为基层治理“提效赋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点上发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见行见效”

近日,主席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有效途径,不断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全面从严治党,犹如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其步伐铿锵有力,永不停歇。各级党组织必须坚定不移地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得到全面贯彻与深化,要“点上发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各项举措既见行动又显成效。

聚焦从严治党“关键点”,严明纪律、精准施策,让全面从严治党在“清风徐来而自正”中蔚然成风。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考验,越是关键时期,越要找准从严治党的关键点,严明党的纪律规矩,精准施策,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各级党组织需紧盯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坚决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的监督机制,织密监督网络,让党员干部时刻感受到监督就在身边,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要注重发挥正面典型的激励作用,树立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比学赶超,以实际行动践行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角落。

聚焦责任落实“发力点”,压实责任、协同推进,让全面从严治党在“千斤重担众人挑”中落地生根。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抓住责任落实这个“牛鼻子”。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把管党治党作为最根本的政治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责任清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格局。要完善问责机制,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形成有力震慑。同时,要注重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确保责任落实不走过场、不打折扣。要切实增强各级党员干部责任意识,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共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让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惠及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

聚焦制度建设“创新点”,深化改革、完善体系,让全面从严治党在“固本强基铸辉煌”中永续发展。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制度体系。各级党组织要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坚持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同时,要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党内监督,提高监督效率和精准度。要牢固树立制度意识,自觉遵守党内法规制度,做制度执行的表率。通过持续深化制度建设,不断巩固拓展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固本强基中永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点上破浪”让深改巨轮“水击三千里”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广大党员干部置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洪流之中,应以“中流击水,奋楫者进”的昂扬姿态担当时代使命,在“坚定信念”“勇于创新”“一心为民”上持续发力,奋力提升思想新高度、开创事业新局面、书写为民新答卷,推动“深改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锚定“信念如磐”根本点,“激流勇进”激荡“中流击楫”之志,“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强化担当”提升“思想新高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才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逐步实现。新的赶考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对党忠诚的政治定力,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精神灯塔”“思想源泉”,将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持续深入学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增强思想的坚定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提升思想的深刻性,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行,有的放矢、精准高效地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把握“鼎新革故”突破点,“汹涌澎湃”成就“排江倒海”之绩,“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开创“事业新局面”。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前方的征途注定不会一马平川或一帆风顺。置身其中,蹄不疾,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步不稳,则如醉汉走路,东倒西歪。面对改革途中的“拦路虎”“硬骨头”,必须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方能砥砺前行。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永葆“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奋进姿态,将创新精神、进取意识融入精神血脉,做到在关键时刻有新招、紧要关头有突破,善于用新思维、新方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密切关注时代前沿动态,不断提升自我,争当改革的“弄潮儿”,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真正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把握“矢志奉献”落脚点,“孜孜不倦”汇聚“乘风破浪”之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书写“幸福新答卷”。主席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踏上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当永葆“人民至上”的赤诚之心,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时刻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积极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以亲民爱民之心、关怀关切之情,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民意、了解民需,问出“民生关切”、问出“民心所向”,并以“念兹在兹、须臾不忘”的责任感和“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执行力,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全力以赴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将改革“成果”转化惠民“红利”。

“点线面”结合画好全面深化改革“闭环矩阵”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发布,决定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破”字为先,深度贯通“点、线、面”,全力画好全面深化改革“闭环矩阵”。

以“学习”破难,内外兼修,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撑点”。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主席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学习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也是强化认识、丰盈自身的最佳方法。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对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老办法“不给力”、软办法不管用,唯有增强学习、廓清思想,才能打破固有模式、寻到发展“新钥匙”,培育出新的发展引擎。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内外兼修,一方面,“内在的素养”要深化,唯有经常“咀嚼”先进理论,才能以“深厚的内功”认清“灰天鹅”、辨明“黑犀牛”,以防陷进前进“雷区”、滑入“思想泥潭”。另一方面,“外在的本领”要强,既要敏而好学,到村落田坎拜人民为师,赴街头巷尾社区院坝向能者求教,也要以程门立雪的姿态,进科研院所向和行业先锋学习,进一步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素养、拓宽眼界视野,努力淬炼成“六边形战士”。

用“矛盾”破题,善始善终,矢志聚焦全面深化改革“主线”。“举一纲而万目张。”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建立经济特区到雄安新区城市雏形初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大量实践证明,扭住主要矛盾这个“牛鼻子”,是我们取得改革开放诸多成果的关键。要让改革开放这艘巨轮始终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就必须一如既往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此作为打破僵局、开辟新局的“切入点”。“不畏浮云遮望眼,胸有全局抓根本”。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从纷繁的表象中找到主要矛盾,扭住关键问题,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一体推进。要常常聚焦时代热点、聆听社会声音、跟随发展节拍,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适时适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与“主力”破局,众志成城,不断拓宽全面深化改革“前进面”。主席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是主体,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医改”“最多跑一次”、新时代“枫桥经验”等一批先进基层经验在全国推广试行,无一不体现出改革力量在人民中汇聚,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就能凝聚起万众一心的澎湃动力,就一定能够促进全社会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我们必须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凝聚起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一同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踮起脚尖”为全面深化改革“注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发布,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时间永向前,改革不停歇。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期”,广大年轻干部要拿出“起步即冲刺”的使命感,主动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弯下身子、迈开步子,以“九万里风鹏正举”之姿,争当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急先锋”“奋进者”,力争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

“踮起脚尖”勤“学”,化“囫囵吞枣”为“精益求精”,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为全面深化改革“注脚”。“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全会以“六个坚持”深刻总结了40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也阐明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贯彻要义。“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必须将全会精神铭于心、刻于骨、践于行,主动在改革中“踮起脚尖”学理论,牢记嘱托,从书中汲取“颜如玉”,从书中找到“黄金屋”,将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案头卷”“枕边书”,不断夯实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扫除思想之尘,自觉做到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在党爱党。

“踮起脚尖”勤“干”,化“蜻蜓点水”为“踏实有为”,涵养“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担当,为全面深化改革“注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阔步迈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路上,还有数不清的“娄山关”“腊子口”“火焰山”需要越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广大年轻干部不做“坐而论道”的“清淡客”,勇当“起而行之”的“实干家”,“踮起脚尖”勤“干”,主动甩开膀子、撸起袖子、迈开步子、弯下身子,主动从办公室走向田间地里、车间码头、群众家中,到改革攻坚的一线、乡村振兴的一线、矛盾尖锐的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定力和担当,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难心事、揪心事,将“民生清单”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账单”。

“踮起脚尖”勤“思”,化“蝇头小利”为“独善其身”,培育“淤泥中生芙蓉华”的清廉品质,为全面深化改革“注脚”。清廉是福、贪欲是祸。年轻干部踏入事业道路,迈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必须将廉洁自律作为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铭记于心,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自觉抵制不正之风。要严以律己、严守规矩、不逾底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时刻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明白手中的权力来自哪里、用到何处,慎微、慎初、慎独,主动建好“防火墙”、设好“隔离带”,避免思想“出轨”,行为“越轨”。同时,要聚焦“朋友圈”,善于交真朋友,不因交友不慎而玉石俱焚,做永不触碰纪律规矩的“高压线”的新时代好干部。

“调墨执笔”绘制全面深化改革“坐标轴”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主席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走过千山万水,依旧需要跋山涉水”,党员干部当不忘改革曲折、岁月巨变,找准原点、延伸横轴、拉长纵轴,展担当显作为,当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干派”。

调“坚定不移”之墨,执“凝聚共识”之笔,校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原点”,绘制深化改革的“定力坐标”。“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回首过去,从“大包干”到敢砸“大锅饭”,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杀出一条血路”,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一系列观念更新、制度变革、行动合力,取得了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成就,亦使中国在世界舞台“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广大党员干部应始终坚定改革创新的信心决心,深入学习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深刻认识深化改革是时代之需、发展之要、人民之盼,做到既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统揽全局,又聚焦矛盾、辩证思考、普遍联系,不断提振信心、乘势而上,以严谨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投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去。

调“抽丝剥茧”之墨,执“大刀阔斧”之笔,延伸“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横轴”,绘制深化改革的“科学坐标”。改革的本质是破旧立新,其表在于需要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惯性,其根在于会触动既有利益格局。因此,改革越是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所涉及的利益就越多。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以及内部思想与利益的矛盾、激荡,我们唯有动真格敢破硬,大胆干不逃责,实事求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精准识别出各类瓶颈、短板以及桎梏,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才能赢得优势、把握主动、洞悉未来。一方面,我们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迎难而上,寻求突破,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毅力,积极探索改革方法,勇于尝试改革新模式。另一方面,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症结所在,确保改革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调“齐头并进”之墨,执“系统协同”之笔,拉长“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奋斗“纵轴”,绘制深化改革的“幸福坐标”。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极广、任务繁重,如果仅仅依靠一些部门“单兵作战”、某项改革举措“零打碎敲”,就会“停滞不前”“‌举步维艰”。因此,作为改革的先锋队、担当重任的生力军,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加强学习、强化学习成效,不断增强具备扎实的业务素养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精准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确保改革落地生根。各部门要系统集成、注重协同,明确改革任务与分工,强化责任、各司其职,紧密配合、高效沟通,持续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贯通的联动合力。当然,“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在改革过程中,更要明白群众利益诉求,聚焦教育供给、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补齐民生短板、解决现实利益难题,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历史江河奔涌向前,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奔腾而去,任何险滩、暗礁均无法阻挡。改革开放,潮涌东方,新时代中国必将日新月异!

“调墨执笔展色”绘就全面从严治党“新画卷”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学好党的纪律规矩,传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绘就全面从严治党“壮丽画卷”,坚定起笔于理想信念,用力着墨于责任担当,精心晕染于作风建设,在强化自我革命、提升治理能力、服务人民群众上深耕细作,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

调“严明”为墨,绘就“正风肃纪、反腐强基”的“清风画卷”。主席总书记强调,“要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于管党治党全过程和各方面。”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其核心在于“严”字当头,以铁的纪律锻造党的肌体。从“八项规定”利剑出鞘,到反“四风”驰而不息,再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我们党以雷霆万钧之势,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树立起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气象。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刻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时刻绷紧纪律之弦,自觉接受监督,勇于自我革命,共同绘制出一幅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清风画卷”。

执“落实”为笔,绘就“压实责任、强化监督”的“责任画卷”。主席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这要求我们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层层压实,确保压力传导到神经末梢,监督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通过建立健全基层 工作责任制,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每一名党员都在党组织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之下。如此,方能绘就一幅责任清晰、监督有力的“责任画卷”,让全面从严治党的红利惠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一名党员。

展“成效”为色,绘就“厚植根基、赢得民心”的“民心画卷”。主席总书记多次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全面从严治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厚植党的执政根基,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通过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不断绘就一幅幅民心所向、民心所归的“民心画卷”,让人民群众成为全面从严治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直接的受益者。

“定点勾线拓面”绘就全会精神宣讲“路线图”

当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全会精神的基层宣讲主体,需深刻领会,主动作为,以“立点、描线、拓面”为要,让全会精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确保受众心领神会、学以致用,真正让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锚定“灯塔引航明方向”的“宣讲点”,在“学思践悟、融会贯通”中绘就全会精神宣讲“信仰路线图”。全会精神宣讲,首要是需树立起“理论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广大党员干部应成为“信仰的传播者”,深入研读、精准把握,将理论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创新宣讲形式,运用生动案例、鲜活语言,让三中全会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同时,要引导干部群众,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确保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宣讲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是什么”,更要讲透“为什么”和“怎么办”,让听众在思想上受到震撼,在行动上有所作为,共同绘制出一幅信仰坚定、目标明确的“信仰图谱”。

勾勒“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服务线”,在“问需于民、解民所困”中绘就全会精神宣讲“民生路线图”。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其深厚的民生情怀。宣讲工作必须紧贴民生实际,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要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倾听民声、汇聚民意,将三中全会中关于民生改善的政策措施,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讲出来。要围绕就业创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详细解读政策红利,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获得感。同时,要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宣讲和服务举措,让三中全会精神成为温暖民心的“春风”,在广袤大地上铺展开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民生画卷”。

拓展“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面”,在“勇于担当、善作善成”中绘就全会精神宣讲“实践路线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三中全会精神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员干部要以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将宣讲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化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干字当头、实字为先”的鲜明导向,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业绩,共同绘制出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实践蓝图”。

“多维度”发“力”助“深改巨轮”扬帆远航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如那“澎湃之海浪”,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航程不断“增添动力”,驱动着承载民族复兴希望的“巨轮”破浪前行。在这段崭新的征途上,我们每一位奋斗者既是“掌舵者”,也是“乘船人”,需通过“多维度”发“力”,为“深改巨轮”扬帆远航明航线、添动力、稳尾舵。

坚持方向引领,以“破陈规、开新局”的坚定勇气,“与时俱进”激活“创新驱动力”,在“分步骤、分领域”中细化目标,让改革航线“更清晰”。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在改革的探索期,充满了太多的未知与挑战,创新之力乃是指引前路、明晰方向的指南针。要勇于在未知中寻觅创新的火花,让改革方向在每一次尝试与挑战中愈发清晰。广大青年干部要视改革为检验智慧、勇气与担当的试金石,将“事事求新、时时求进”的精神融入血脉,分步骤、分领域细化改革目标,将思维与行动深度融入国家改革大局之中,确保改革之路既稳健又充满活力。要摒弃守旧观念,拒绝“循规蹈矩”的束缚,铭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于细微处见真章,在未知中寻突破。要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前瞻思维,确保改革举措既接地气又具前瞻,让每一步探索都成为通往成功的坚实基石。同时,要警惕任何懈怠与自满,深知改革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改革的征途上,要如工匠般精雕细琢,不仅要做大做强框架,更要做深做透细节,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以“道不变、志不改”的坚定决心,“勇立潮头”增强“奋斗引擎力”,在“深谋划、重布局”中形成合力,让改革动能“更澎湃”。改革深化之际,最能检验自强之志;突破瓶颈之时,最能彰显奋斗之力。广大青年干部应自觉扛起改革大旗,摒弃“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保守心态,树立“大局为重、整体为先”的宏大观念,积极投身跨部门、跨领域协同作战,构建“众志成城、合力攻坚”的改革新生态。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站在改革最前沿,当好指挥员,紧盯改革重难点,深入调研、科学谋划,以精准有力的政策措施引领改革砥砺前行。一般干部要怀揣“时不我待、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激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将改革重任扛肩上,将群众期盼放心上,深入改革最前线,直面矛盾最深处,破解制约发展的顽瘴痼疾,争当改革路上的排头兵和突击队,让改革动力在不懈奋斗中更加澎湃,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人民至上,以“听民意、解民忧”的深厚情怀,“乘风破浪”夯实“信仰支撑力”,在“惠民生、增福祉”中彰显成效,让改革之舵“更稳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之路愈近彼岸,挑战愈显艰巨。要深刻把握“民心所向,改革所依”的朴素真理,锚定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将人民期盼作为改革指南,深入田间地头,踏遍街道小巷,走进百姓心田,倾听最真实的声音,了解最迫切的期待。将坚定的信仰转化为指引改革巨轮前行的船尾舵,确保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精准对接人民需求,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面对改革中的重重困难与复杂局面,要用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项一项抓落实,将改革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改革过程不仅要追求数量与速度,更要注重质量与效果,要确保每一项改革成果都能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检验,使人民群众在改革进程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敢拼、善抢、唯实”答好深化改革“考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挺膺担当,抓住机遇,敢拼奋斗、善抢先机、唯实担当,勠力同心答好干事创业“加分题”、改革创新“抢答题”、服务人民“必答题”,答好全面深化改革“考题”。

饱含“敢拼”奋斗的干事热情,答好干事创业“加分题”。“拼”是一种状态,在干事创业上“拼一把”,在拼搏中淬炼自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任何人的成长成才,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拼搏奋斗中成长。要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精神,唯有破冰、才能突围。在斗争中磨练品格,砥砺意志,培养坚韧不拔、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和发扬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拼劲,遇事不畏难、不回避、不推诿、不懈怠,永远有“我要上、我必须上”的精神,拒绝做“躺平族”,在深化改革中努力做到平凡而不平庸、自强而不自傲、谦虚而不谦卑,事事争当先锋、时时争做示范、处处争先进位。

涵养“善抢”先机的坚韧精神,答好改革创新“抢答题”。抢抓时间、抢抓机遇、抢抓要素……“抢”字往往和“抓”一同使用,只有抢得到时间才能抓得到机遇。“抢”是一种姿态,人民的事就是党的大事,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在改革创新中披荆斩棘、脱胎换骨。在民族危亡之际,革命先辈成立中国共产党,担当大任,如今才有叱咤风云的百年大党。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改革发展排头兵作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抓铁有痕、踏雪留印的干劲,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争当时代的弄潮儿。

弘扬“唯实”担当的为民情怀,答好服务人民“必答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站稳人民立场就是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中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实”是一种作风,因为爱民就是要务实,坚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导向,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唯实”就是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知心人”,争当行事做派“接地气”、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公仆型”干部,真正的“实干家”才能让人们记住,也永远会印在人民的心中。

“勾”“揉”“擢”绘就深化改革“新画卷”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证。

勾“道不变、志不改”之线条,融筑“霜夜凄雨勇倍添”的赤诚忠心,描绘“千磨万击还坚劲”之形。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风险挑战,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飞跃,纵观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历史方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在对党忠诚、坚定信念上不断深化认识,确保方向不走偏。将对党忠诚作为最坚定的信仰,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矢志不渝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巨轮朝正确航向向深水区挺进。

揉“听民意、解民忧”之肌理,织密“重任千钧再奋蹄”的担当精神,染好“但愿苍生俱饱暖”之色。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民心声是改革所向,只有发扬人民首创精神,才能激发改革创新的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规模最大,难度也最大。要把握“民生为大”的重要要求,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才会越来越强劲。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民忧我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上。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让人民呼声与改革脉搏共振,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擢“破陈规、开新局”之形神,激活“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干事匠心,点亮“东方风来满眼春”之睛。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改革征程进入新时代,各领域的新事物新发展不断涌现,新挑战新困难同样层出不穷,只有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与本能,主动识变、求变、应变,才能突破老久守成的暮气,闯出发展新天地。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有革故鼎新的锐气、敢为人先的勇气,勇于冲破思想壁垒、破除工作惯性、摆脱路径依赖,将工作干在实处、干出优势。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让改革成效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巨大动力。

“故事”铸翼让全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党员干部需深植基层,确保政策解读接地气,让群众一听即明;创新宣传方式,吸引群众参与,使之愿坐能听;更要注重实效,确保群众在实践中有获得感,真正将全会精神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让其成为指导行动、惠及民生的强大力量。

编织“故事主线”,解锁全会精神“密码锁”,讲出民生温度“贴心话”。在浩瀚的理论海洋中,故事是那把开启心灵的钥匙,能让党的理论以更加亲切的姿态走进千家万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一深刻而宏大的理论体系,不妨通过故事的经纬细腻地编织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要深入挖掘那些蕴含着改革力量、发展智慧与民生温度的故事,它们如同珍珠般散落在时代的长河中,等待着被拾起、被串联。基层宣讲不仅是政策的解读与传达,更是情感的共鸣与传递。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让群众在聆听中感受到党的深情厚谊与改革的坚实步伐,真正通过普通人的视角,让政策化作春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让人民携手并进,共同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华章。这样的宣讲,不仅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变得生动可感,更让群众在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打造“故事剧场”,演绎全会精神“活剧本”,讲出时代脉搏“共鸣曲”。故事是时间的低语,是历史的回响。“故事剧场”无疑是一种富有创意且高效的尝试,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与思想的启迪。党员干部作为剧场的导演与编剧,需精心策划每一个场景,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精准传达政策的精髓与时代的风貌。要鼓励群众走上前台,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通过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让群众得以亲身体验改革大潮中的酸甜苦辣,感受国家发展的波澜壮阔。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理论不再只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活片段,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随着剧情的推进,群众在共鸣中逐渐领悟到改革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不懈追求。全会精神,在这一刻,不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阐述,而是成为了一股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时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深耕“故事背景”,滋养全会精神“生根地”,讲出实践力量“行动派”。故事的力量在于它能激发行动。党员干部需化作辛勤的园丁,深耕细作,用心浇灌,让这些故事成为滋养群众精神世界的甘露。从广袤的乡村田野到繁华的城市街头,从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到生态修复的绿水青山,每一个实践场景都是全会精神生根发芽的沃土。我们不仅要颂扬宏大叙事中的辉煌,更要聚焦于细微之处,挖掘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勇于创新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以汗水浇灌希望,以智慧点亮未来,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篇章,展现了全会精神在实践中的磅礴力量。因此,要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激发群众的共鸣与认同,从而引导群众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从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到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从绿水青山的生态守护,到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每一个行动都是对全会精神的深刻诠释与忠诚践行,共同绘制出一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画卷。

“号声嘹亮”推动“深改”巨轮征程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关键一程”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进入“中国之治”的又一个“新境界”,广大党员干部要扛牢党的旗帜、坚持人民至上、善于以变促变,助推全面深化改革的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和鸣“万山磅礴看主峰”的集结号,旌旗照野廓清思想迷雾,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正方向”。“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从小岗破冰拉开改革帷幕伊始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至,四十六年风雨蹀躞,正是因为党的坚强领导,我们才能时刻擦亮思想武器,深刻把握历史主动,一路搞建设、稳经济、建小康,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走出了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昂扬曲线。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取得关键性突破、历史性成就的核心所在、根本所在。进入改革深水区,广大领导干部要坚定“一片丹心向阳开”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频共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要将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铭之于心,践之于行,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中把牢改革前进方向,站稳改革行进步调。

吹响“最是人民千钧重”的冲锋号,念兹在兹镌刻发展星标,激活全面深化改革“强动能”。“改革千头万绪,归根到底是一个‘人’字。”人民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动力源。从冲破城乡藩篱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到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医保异地结算,从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解决群众“办事难”到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解决孩子“择校难”,从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激活“善治”一池春水到把基层群众意见建议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民生发展始终紧跟民声关切,国家治理始终凝聚人民共识。实践充分表明,坚持人民至上既是改革的价值观,也是改革的方法论,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改革才能行稳致远。进入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眼睛向下、身子向下、脚步向下,在基层一线听民盼、察民情,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和最现实的利益中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要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日常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活知识”、“金点子”,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民智、汇聚民心、激发民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民智慧。

演奏“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攻坚号,以变促变无惧惊涛骇浪,点燃全面深化改革“新引擎”。“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全面深化改革改到深处,没有模式可依、没有经验可循,面对时代发展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盼,唯有以变促变,以新求新,勇于突破陈规束缚、打破惯性窠臼、摆脱路径依赖,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无畏“远征”中的风高浪急,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推动改革巨轮激流勇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牵住“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牛鼻子,争做改革尖兵、创新闯将,敢蹚“无人区”,敢啃“硬骨头”,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发现、认真研究、积极应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丰富新理念、新办法和新路径。要树立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洞察时与势、统筹破与立、辩证稳与进、协调谋与干,全面系统分析形势发展走势和风险挑战,提前做好应对预案,防祸于未萌,图患于将来,以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见微知著的敏锐下好改革先手棋、打好改革主动仗。

“号声嘹亮”奏响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上下同心启新局,击鼓催征又出发。在新的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勇立时代潮头、厚植民生情怀、挺膺实干担当,以锐意进取的精气神、为民造福的责任心、真抓实干的行动力,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不断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奏响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

勇立时代潮头,以“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别具匠心,吹响“敢闯敢试”的创新“冲锋号”。“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在没有现成经验参考下,改革开放靠的就是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从风起小岗村到春雷动浦江,从潮起海之南到雄安千年计,46载栉风沐雨、46载砥砺奋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将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无止境。迈步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怀揣“敢为天下先”的壮志,勇担使命、勇闯新路,紧紧锚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战略任务,继承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立潮头、奋勇向前。要永葆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闯”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番新事业,以实际行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厚植民生情怀,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赤诚初心,唱响“念兹在兹”的为民“主旋律”。为了人民的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的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2000多个改革方案里,“人民”二字贯穿始终,从户籍制度改革到三明医改经验推广,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到教育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诚如主席总书记所说,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政绩观,置顶人民利益、善谋利民之举,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需求,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出实招、见实效。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尺,真正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采取更多惠民心、暖民心的举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挺膺实干担当,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决心,奏响“攻坚克难”的奋进“最强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聚焦经济、科技、民生等领域,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十分艰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尤需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格、敢碰硬。“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争当“先行者”、勇做“排头兵”,要坚持苦干实干,积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主动担当、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精神品质,闯急流、涉险滩、破藩篱。要坚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务实作风,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号声嘹亮”奏响全面深化改革“最强音”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进新征程,赶考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有可为,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巍巍巨轮”破浪前行,续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崭新华章。

奏响“万山磅礴看主峰”的“领航号”,以党的领导引领前进方向,校准全面深化改革的“航向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回首往昔,从小岗村的改革突破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四十余载风雨兼程,正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我们才能紧握思想武器,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全面小康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了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打折扣、不搞变通。要将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观点和论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准改革的正确方向,站稳改革的坚定立场。

奏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号”,以爱民初心书写赶考答卷,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源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既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从推动教育公平的改革举措到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努力,从优化政务服务的实践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每一项改革都紧密围绕着人民群众的需求展开,都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群众“所需所想所盼”中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度破解群众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急难愁盼。同时,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力量,为全面深化改革汇聚磅礴力量。

奏响“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号”,以思想破冰助推行动突围,点燃全面深化改革的“助推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深化改革越往深处走,面临的挑战就越复杂,遇到的问题就越棘手,而且没有固定的“模板”可,唯有勇于创新、积极求变,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打破旧有模式的限制、摆脱路径依赖的禁锢,才能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广大党员干部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当改革的先锋、创新的闯将,敢于涉足“无人区”,勇于啃下“硬骨头”,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发现、深入研究、有效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提炼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径。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敏锐洞察时势变化,统筹把握破与立、协调处理稳与进、科学谋划谋与干,从而下好改革“先手棋”,打好改革“主动仗”。

“纪”续“学思悟”“持”续“在状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巩固拓展主T教Y成果,深化党纪学习教育,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收官”不“收场”,党纪学习永远在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的精神,继续坚持常学常新、常思常改、常行常成,确保知纪于心、明纪于身、履纪于行持续“在状态”。

“纪”续以“学”为基,坚持“手不释卷、常学常新”高筑思想堡垒,让知纪于心“持”续“在状态”。“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持续深化党纪学习教育,仍要从学纪入手,思想上要重视、内容上要全面、方式上要创新,不能因为党纪学习教育迎来收官阶段,部分党员干部就出现心慵意懒的状态,想要“松松劲”“歇歇脚”。“纪”续方能“持”续,广大党员干部要克服松劲歇气的思想,继续以“学”为基,坚持“手不释卷、常学常新”高筑思想堡垒,时常翻阅《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主席总书记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做到原原本本学、逐章逐句读、持续深入学,并通过理论研讨、专题讲座、警示教育和“三会一课”多渠道学,借助手机、书籍、新媒体多平台学,不断坚持扩“容量”,持续“充电续航”,巩固学习成果,增加新感悟、新认知、新收获,切实让党纪学习走心入脑、纪律意识融入血脉,确保知纪于心持续“在状态”。

“纪”续以“思”为舵,坚持“深思自省,常思常改”拉紧纪律红线,让明纪于身“持”续“在状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是学习而不深入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是思考而不进行学习,则会变得精神疲惫而无所得。只有准确把握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做到“用功之深、穷理之熟”,才能思悟越深、理解越透、把握越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纪”续方能“持”续,广大党员干部要克服迷茫懈怠的思想,继续以“思”为舵,坚持“深思自省,常思常改”拉紧纪律红线,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拿党章党规来“扫描”,用人民期待做“透视”,以“知过不讳,改过不惮”的勇气反观内照、检身正己,从严从实校准思想偏离、纠正行为偏差,让党规党纪“润物无声”、清正廉洁“如影随形”,强化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确保明纪于身持续“在状态”。

“纪”续以“行”为根,坚持“为民实干,常悟常行”砥砺笃行姿态,让履纪于行“持”续“在状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其目的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将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纪”续方能“持”续,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做到深悟笃行,继续以“行”为根,坚持“为民实干,常悟常行”砥砺笃行姿态,秉持“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的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用好党规党纪“校准器”,坚定权力为民所用、事业为民而勤,将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体现在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乡村振兴等具体工作中,真正让学纪、知纪、明纪、守纪通过实干为民的具体实践掷地有声,把党纪学习教育带来的新风气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把廉洁奉公带来的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公平共享到,确保履纪于行持续“在状态”。

“纪”续前行打好党纪学习教育“收官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巩固拓展主T教Y成果,深化党纪学习教育,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纪学习教育作为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终身课”,虽已进入“收官阶段”,但不代表“收场”。广大党员干部应永葆“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铭“纪”于心、知“纪”于思、执“纪”于行中扎实写好党纪学习教育的“后半篇文章”。

铭“纪”于心,在“真学真信、学深悟透”中让“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忠诚状态“持续在线”。“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党纪学习没有“休止符”,唯有“进行时”。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尚学之心,潜心研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切实把党的纪律学在日常,学在经常。要摒弃“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浅尝辄止,通过原原本本学、逐章逐条学、逐字逐句学,捋清党规党纪的“理论脉络”,画好党纪学习的“思维导图”,确保对党的纪律规矩了然于胸,明辨“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要联系实际深入学,把正反两面的典型案例作为以案促学、以训促学的“活教材”,在“以人为镜”中自我审视,敢于“红红脸、出出汗”,深刻剖析违纪的主客观因素,清醒认识违纪的沉重代价,在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中筑牢对党忠诚。

知“纪”于思,在“廉洁修身,慎终如始”中让“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干净状态“持续在线”。“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广大党员干部要卸下“自我保护”的思想包袱,点亮“常思常省”的“长明灯”,在自查自纠自检中砥砺心志,锻造清正之魂。要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时常来一番“口问心、心问口”的对话,以“三省吾身”的觉悟和“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审视,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让“党规党纪是底线”的思想认知转化为“日用而不觉”的习惯遵循,切实做到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要以《条例》为尺,量长短、判是非,牢牢守住“八小时”内外的纪律红线,把“月黑风高无人见”“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腐败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在反思自省中筑牢廉洁自律的“防波堤”,确保每一个选择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始终做到坚守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

执“纪”于行,在“知行合一,践履笃行”中让“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担当状态“持续在线”。“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党纪学习教育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铭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切实把“凝心铸魂”的思想淬炼转化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实干担当。要紧握履职尽责的“纪律戒尺”,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自觉将党纪党规视为行使权力的“指南针”和“防护盾”,做到“干事”“干净”两不误,谨防在干事创业的“黄金期”陷入违规违纪的“危险期”。要树立和践行为人民造福的政绩观,牢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主动深入基层一线、风险一线,多啃“硬骨头”,多接“烫手山芋”,在考验和挑战中练就攻坚克难的“硬实力”,以“真刀真枪”的实干担当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纪”续前行争当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巩固拓展主T教Y成果,深化党纪学习教育,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纪学习教育收官不“收场”,收官不“收势”,广大党员干部要“纪”续前行,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中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纪”续钻研思考,在精研细悟、潜心笃志中筑牢对党忠诚“压舱石”,争当信念坚定的“擎旗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不仅是“理论篇章”,也是共产党人的“思想宝库”,唯有不断学习,方能全面准确掌握《条例》的主旨要义和规定要求,从思想上固本培元,锤炼坚强党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笃学者”,把学习贯彻最新修订的《条例》作为“案头卷”“枕边书”,坚持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在深学细悟中将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化为习惯。要形成“深学细研,潜心学纪”的良好学风,充分利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载体,在纠正自身偏差中不断夯实遵规守纪、修身正己的理论底气和实践根基,切实提高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真正使学纪的过程成为强化纪律意识、增强党性修养的过程,筑牢拒变防腐的思想防线。

“纪”续反躬自省,在以案为鉴、刀刃向内中系好廉洁从政“安全带”,争当作风过硬的“接班人”。主席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警示教育,抓好以案促学、以案说纪,让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真正成为日常自觉。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纪法意识,坚持以案为鉴、以案示警、以案明纪,用实违纪违法干部忏悔录、警示录、警示教育片,用好“身边人”“身边事”这本“活教材”,在以反面教材和典型案例为戒中把自己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时刻做到自重自省、慎独慎微,以“内无妄思”确保“外无妄动”。要避免“当局者迷”,利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把“利器”,对照《条例》要求、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期盼、对照初心使命,刀刃向内、“检视剖析”,切实让自己在“红脸出汗”中“排出毒素”,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始终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纪”续脚踏实地,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中激发担当作为“新动能”,争当为民服务的“带头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检验党纪学习教育成效如何,关键看学习成效是否落实到破难题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上来。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的价值追求,始终将人民利益“置顶”,凡是人民强烈反映的问题都必须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立即纠正整改,以实际行动践行“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要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贪污腐败行为划清界限,在想问题、作决策之时严守党的“六项纪律”,始终以忠诚干净担当之姿奔赴经济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一线,在甘于奉献上“挑大梁”、在善于担当上“展拳脚”,不断将“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坚定、坚决、坚持”推动“绿色生态”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种好“摇钱树”、谱好“山水曲”、打好“生态牌”,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坚定”,筑牢“绿色”思想根基,种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摇钱树”。“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主席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然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宜人,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产业就会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树木植于土,生态文明理念植于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树牢思想“基础柱”,把握生态文明发展方向;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积蓄生态“财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以“守住青山不放松,护好绿水不辞难”的“坚决”,保护“绿色”生态屏障,谱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山水曲”。“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只有日积月累植树造林的“潜功”,才能造就青山叠翠、江山如画的“显功”。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主席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身体力行、实干为要,以实际行动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让绿水青山的“颜值”和“价值”持续增加。

以“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的“坚持”,激发“绿色”生机活力,打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牌”。“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各地各级党委政府要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这一“新质生产力”为依托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们要用好“创新”这笔财富。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贵在行动,重在坚持,要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早日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坚定不移”向“深改之路”前行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回望来路自慷慨,再赴征程气如虹。时代浪潮翻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此次全会精神,铸就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决心,以坚定不移的步伐奔赴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一寸丹心图报国”的忠诚之姿,匡正深改之路前行方向。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全面深化改革的“赶考路”上,亟待许多“险滩”要渡、“硬骨头”要啃,唯有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努力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真理力量和精神实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砥砺作风、指导实践,进一步增强信心、激发干劲、提升能力,从而在面对新问题时游刃有余,在克服新困难时从容不迫,在应对新风险时胸有成竹,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高歌猛进。

坚定不移守初心、践使命,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之姿,鼓足深改之路前行动力。“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全会通过的《决定》就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作出部署,彰显出鲜明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没有一种初心,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纯粹;没有一种使命,比“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更崇高;没有一种未来,比“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更伟大。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以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小事,持续织密“民心网”,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起万众同心的磅礴力量,不断为改革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坚定不移勇担当、善作为,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躬耕之姿,校准深改之路前行目标。从经济特区的春风初拂,到沿海城市的百舸争流;从农村改革的家庭联产承包,到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从深圳速度的一飞冲天,到上海浦东的日新月异;从高速铁路的纵横交错,到航空航天的翱翔九天;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构想,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历史充分证明,改革最需要担当,也最检验担当;改革最需要落实,也最考验落实。党员干部要坚决做行动派、实干家,置身改革一线,主动担负新使命,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措施落实,努力把全会描绘的“目标图”加快变为“实景图”。要善作善为抓落实,绝不能“一张方子治百病”,要结合本地发展,科学谋划、找准定位,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脚踏实地、砥砺奋进,创造性开展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广阔前景”。

“脚步铿锵”走好全面深改的“拳拳为民”路

当前,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我看到“人民”二字格外“闪耀”。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好全面深化改革“拳拳为民”路,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厚植为民情怀,用好人民力量,站稳人民立场,让“人民至上”弦歌不辍,让深化改革“步履铿锵”。

立足“问需于民”出发点,“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脚步铿锵”走深改革为了人民之路,确保“心之所向皆为民”。主席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认真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改革承诺,从群众关注的热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方面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改革,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实,实打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价值取向,主动从群众的呼声、心声、向往中读懂期待,把群众的“心上事”当作自己的“上心事”,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理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感不懈奋斗,让美好生活不再是“向往”而是现实。

锚定“问计于民”着力点,“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脚步铿锵”走稳改革依靠人民之路,确保“行之所往皆利民”。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身先士卒、率先示范,积极深入城市、农村、企业等了解社情民意,多次组织群众代表、基层干部、专家学者等群体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建议。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持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让改革在问计于民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在群策群力中凝聚奋进的共识,推动深化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激荡出伟大的浪潮。

站稳“问效于民”落脚点,“让基层评判,让群众打分”,“脚步铿锵”走实改革造福人民之路,确保“政之所施皆惠民”。主席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改革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人”字,回看近10年改革历程,2000多个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这沉甸甸的“成绩单”,记录全面深化改革造福人民的温暖步伐,生动诠释“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群众评价改革的主体地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让基层评判,让群众打分,从群众口碑中评定改革的成效,从群众感受中衡量改革的成败,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金标准”“试金石”,坚持做到改革为民、改革利民、改革惠民,让改革托举起老百姓“稳稳的幸福”。

“借势行船”让中国式现代化“破浪远航”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科学谋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当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为务实的举措“借势行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破浪远航”,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新篇章。

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之势,行“未曾墨染是初心”之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破浪远航”。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主席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一方面要自觉同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决向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看齐,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开放工作全过程。

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担当之势,行“一枝一叶总关情”之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破浪远航”。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广大党员干部要清楚明白人民才是改革事业的主角,人民心声就是改革所向,因此要当好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代言人”,以人民为念、以民生为大,围绕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开展工作,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教育均衡、医疗可及、就业充分、住房保障等民生关键领域当中去,使之深切感受到党的深情厚谊。要坚定为民宗旨、站稳人民立场、永葆为民初心、树牢民意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待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用自己的“付出指数”提升群众的“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确保改革成果能够广泛惠及全体人民。

借“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开拓创新之势,行“敢教日月换新天”之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破浪远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而是一大批“干惊天动地事”的科技人,勇闯“无人区”,勇攀科技高峰。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意识到只有自信才能自强,要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争当勇立时代潮头的“开拓者”,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还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加快紧缺型专业人才引进,以“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的气度用好人才,发掘更多千里马,方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精”字当头铸翼党员教育开启“腾飞模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做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党员教育工作是党的建设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是党的生命,决定着党的前途和命运,党员队伍综合素质及作用发挥情况直接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是否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想写实党课教育“时代新篇”,就要在学习内容上“精准谋划”、在学习形式上“精心安排”、在学习对象上“精确分类”,铸翼党员教育开启“腾飞模式”,不断推进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入心入行、见实见效。

“精”准谋划学习内容,以“一片红心忠向党”的信念开启党员教育“腾飞模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员教育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始终保持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永葆忠诚本色。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精”准谋划学习内容,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党性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聚焦主题主线和课程内容设置,抓住教育培训成效的“源头”,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方式,精准掌握党员学习需求和参训意愿,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另一方面,要通过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ZSHH、集中培训等基本制度,运用好“田间课堂”“板凳课堂”“庭院课堂”等载体,以“面对面”“手拉手”的拉家常形式,对广大党员进行全方位思想淬炼,充分讲好红色故事,以“一片红心忠向党”的信念开启党员教育“腾飞模式”。

“精”心安排学习形式,以“天工人巧日争新”的追求开启党员教育“腾飞模式”。党员教育不能“照本宣科”,只有不断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若想开展好党员教育工作,既要在学理化上深耕,又要在大众化上着力,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让“有意义”的教育更加“有意思”。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精”心安排学习形式,坚持将示范培训、重点培训、普遍培训、兜底培训有机结合,将集中培训、集体学习、个人自学和组织生活、实践锻炼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模拟式、互动式、观摩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方式,用好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理论、法律法规、职业技能等各方面教育培训,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全覆盖,实现上下联动,以“天工人巧日争新”的追求开启党员教育“腾飞模式”。

“精”确分类学习对象,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开启党员教育“腾飞模式”。当前,党员队伍面临数量更庞大、结构更复杂、观念更多元等新情况新变化,党员教育容易出现不分层次对象“一刀切”“一锅煮”“大乱炖”等不良现象,导致工作成效“大打折扣”。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精”确分类学习对象,结合不同领域和群体的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分层分类开展党员教育。在农村、机关、学校、国有企业、社会组织和民族地区等不同领域,对基层党组织书记、新党员、青年党员、老年党员、困难党员等不同群体,教育培训内容要有不同侧重,兼顾好各类群体学习需要,推动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党员的文化水平和工作经历等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套餐”,让学得快、学得好的党员更有学习主动性,促使学得慢、学得少的党员尽快补上漏洞短板,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开启党员教育“腾飞模式”。

“精准、协同、持续”助全面深改“行之有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会指出,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体党员干部需深刻认识改革之要,自觉将改革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更加精准的举措、更加协同的力量、更加坚定的决心,破解时代难题,回应人民期盼,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锚定改革“关键坐标”,精准定位绘就发展“新蓝图”。主席总书记强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必须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精准识别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锚定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不仅要心中有“图”,清晰描绘出改革的宏伟蓝图和战略部署,明确主攻方向和阶段性目标;更要脚下有“路”,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群众关切、社会热点、改革难点,应成为攻坚克难的“主战场”。通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还应具备“穿透性思维”,既要勇于面对改革过程中的“短期阵痛”,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展现出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改革精神;又要具备前瞻性眼光,预见改革带来的“长远新生”,直击矛盾根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凝聚发展“强大力场”,协同联动构建改革“共同体”。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各领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或脱节都可能影响整个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坚持“一盘棋”思想,推动各领域改革协同并进、形成合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既要注重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确保改革的方向性和战略性;又要兼顾局部细节和基层实践,确保改革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改革的各项举措之间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要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找准关键突破口,以点带面,激发改革的“乘数效应”。通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改革格局,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能够“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始终坚定“改革初心”,持之以恒续写发展“新篇章”。主席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始终牢记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既是对改革长期性、艰巨性的深刻洞察,也是对全党持续深化改革的殷切号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中,必须始终保持对改革的清醒认识和坚定信念,面对改革中的艰难险阻和外界干扰,更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退缩。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担当责任,以“知其难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排除万难、持续推进。越是在改革的“吃劲”阶段和“攻坚期”“深水区”,越要再加把劲、再使把力。要注重总结改革经验、巩固改革成果,对于已经取得成效的改革措施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推广;对于尚未完成的改革任务要持续跟踪问效并加大推进力度。要始终保持对改革的敬畏之心和谦虚之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攻坚克难的顽强斗志,以持之以恒的奋斗姿态推动改革不断迈向新高度。

“精准落笔”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处处生花”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万千气象令人振奋、催人奋进,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新的“深改画卷”徐徐展开,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跟党中央的领导接续奋斗,“精准落笔”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处处生花”。

以“一以贯之”为笔,让全面深化改革“常盛长青”。本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为我们描绘好了清晰的蓝图,未来的发展必将愈发动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充分意识到各领域的卡点瓶颈想要解决并非靠一日之功,只有拿出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强的执行,以铢积寸累的毅力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更多应有的贡献,方能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各领域各战线的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着“最茂盛的姿态”,紧跟着党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明确自己的领域“路在何方”,靠一贯地坚持将工作切实推进好。同时应当避免单打独斗,与其他领域分管部门做好“相互补充”“相互带动”,和其他科室、其他同事之间抱成团紧密推进各项任务,和人民群众之间保持血肉联系、密切沟通,通过合力战胜前方的种种急难险重,一以贯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奋进路上取得更多傲人成绩。

以“自信自立”为笔,让全面深化改革“苍劲有力”。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自然不是沿着历史的旧路微做调整,也不是沿着其他国家的改革步伐亦步亦趋,我们的改革,是有底气应对各种变数、各种挑战的,是以自信自立为根基的。本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无论是从总结层面还是从下步规划来看,都充分显示了我们的大国自信,我们也必将根据实际国情、根据发展需要,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党员干部要挺起自信的胸膛,跟随党的正确领导,在当今的复杂局势下挺膺担当,在明天的未知挑战前做好提前量。在日常的工作中,在各项改革的推进路上,都要充分考虑实情,拿出“敢为人先”的气魄,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让各项工作能够真正出彩,在奋斗中写下自己领域不凡的新篇章。

以“守正创新”为笔,让全面深化改革“硕果累累”。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傲人成绩面前,党中央没有躺在光荣簿上,而是正视当下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将来可预见的风险挑战,做好守正创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不断出招出策并坚守基本原则,才使得我们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收获新成果。党员干部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要求,争做守正创新的实践家。充分汲取党史的营养,总结好过去工作中的经验做法,让过往的精华带动今后的发展。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与工作实际要求,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在创新路上下“先手棋”、啃“硬骨头”、打“主动仗”,真正在守正创新中拨开迷雾、战胜风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描绘斑斓盛景。

“立改”“实改”“深改”让改革“味浓劲足”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加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议题。物不因不生,事不革不成,正如主席总书记所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必须以敢于“放手”的魄力、勤于“动手”的毅力、善于“妙手”的能力,让全面深化改革“再深一步、更进一步”。

民生问题“即改立改”,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心”问需于民,让改革“人情味”更浓。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要求,我们在思想和行动上存在的羁绊仍需得到解除,要深刻认识到改革不是政府单方面的“独角戏”,而是全体人民的“大合唱”。要做好权力的“减法”、责任的“加法”、服务的“乘法”,释放重点领域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的关键作用。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瞄准人民需求优化服务,将改革之果根植于民,确保改革红利惠及每一个角落。要做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让改革从人民期盼出发,以人民满意落脚,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陈规陋俗“真改实改”,以“风急潮涌正扬帆”的“信心”实干争先,让改革“实在味”更重。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长期性的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瓶颈期,能否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作为,挑战既得利益与陈规陋俗,以只争朝夕的劲头真抓实干,以久久为功的韧性狠抓落实,锤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积极应对改革中的各种变数与挑战,扛起改革路上的责任与压力,把每一项工作与措施落在实处。要坚定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而不是“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而不是怕见风雨的泥菩萨,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改革的一张张规划图变为施工图,让一张张时间表变为计程表。

固化思维“深改彻改”,以“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决心”创新赋能,让改革“新鲜味”更足。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历千难万险的磨砺。尤其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必然将要面对许多急难险滩和难啃的硬骨头,涉及许多深层次的体制障碍,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调查研究找到问题源头,以勇立潮头的魄力锐意创新,激发“越是艰难越要向前”的拼搏意识,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改革本就意味着打破常规、挑战极限,如果畏畏缩缩不敢越雷池一步就必然会徘徊不前、贻误良机,唯有敢闯无人区、敢破天花板、勇当探路者,才能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

“立势、起势、聚势”谱写深化改革“新篇章”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科学谋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时间永向前,改革不停歇。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干部要读懂全面深化改革背后的“战略智慧”,在探索“改革征程”中蓄积“远见、稳健、创新”之力,以“九万里风鹏正举”之姿“立势、起势、聚势”,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砺“远见”之眸,以“未曾墨染是初心”的信念立势笃行。全会以“六个坚持”深刻总结了40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也阐明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贯彻要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一个个艰险挑战、沉着应对国内外各种形势变化,根本就在于我们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作为坚守终身的政治信仰。在新征程中,持续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促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年轻干部要从党一百多年来带领人民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不懈奋斗中汲取精神养分,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牢记为什么而出发,不忘来时的路,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学深悟透中纠正思想偏差,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持“稳健”之舵,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魄力起势扬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小岗、深圳、浦东、平潭、前海、雄安,一幅幅生动画卷在中国大地徐徐展开,就是我们党敢于担当作为的生动体现,“我们党一路走来,能够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敢于担当、英勇斗争。”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年轻干部要永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干劲,厚植“敢于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始终保持稳中求进的沉着定力,坚持自信自立,兼顾当前与长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办,以“钉钉子”精神,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开“创新”之路,以“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情怀聚势谋远。改革之路从无坦途,必然伴随着风险与挑战。从令世界瞠目的“深圳速度”到以民间力量为主的“温州模式”再到以政府为主导乡镇企业为龙头的“苏南模式”以及前店后厂的“珠江模式”,从“小岗破冰”到“浦东闯关”再到“雄安启航”以及“海南弄潮”……一次次观念裂变、一轮轮探索突破、一场场攻坚克难,均彰显出敢破善立的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青年干部要以敢为人先的志气、迎难而上的勇气、开拓创新的锐气,勇立时代潮头、争当改革模范、抢做创新标兵,主动到问题多、情况复杂的地方“解剖麻雀”,从紧迫问题入手,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大胆试、放手干、坚决改,成为破难题、补短板、防风险的“开拓者”,把改革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立志、立行、立新”开启深化改革“新征程”

改革扬帆风正动,击鼓催征再出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关问题,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和今后的时期中,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改革这一解决当下发展难题的“总钥匙”,以“绝不松劲”的姿态“立志、立行、立新”,争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立“初心”之志,以“未曾墨染是初心”的服务宗旨走稳深化改革正确方向。“不忘初心,心系人民”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坚守的方向。任时空变化,初心应始终如磐;任历史变迁,方向应永久不变。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新征程的领路者、新时代的接班人,更当守心如故,胸怀人民,要时时站稳人民立场、处处把握人民期盼,把“民之关切”作为“行之所向”,以坚定不移的“为民初心”、永不停歇的“服务脚步”,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切实把小事干好、把大事干细、把难事干成、把好事干实。要始终保持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同行的政治方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以获取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工作目标,深入基层看实情,贴近人民解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实干”之行,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强劲魄力投身深化改革伟大实践。“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每一项事业无论大小,都是要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改革亦是如此,不是靠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将改革道路走深、走远。广大党员干部不能让工作仅仅停留在脑袋里,更要让工作落实到大地上、沁润到田地间、流露到百姓的心坎儿里。要因事而谋、顺势而动、乘势而上、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克难而成,当好改革“排头兵”“领头雁”“先行者”,坚持以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干好岗位上的事、主业中的事、职责内的事,切实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温度”,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千家万户。

立“变革”之新,以“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精神开辟深化改革美好未来。“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回望历史,清朝时期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闭关锁国,最终落得经济衰弱、任人宰割、民不聊生;再看当下,我国高擎“创新”之旗,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开辟“改革开放”的道路,并不断深化各项体制机制、各领域、各阶层全方位同步改革,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员干部要意识到,随着国家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化,如今面临的问题更多处于深水区中,靠常规方法自然难以解决。广大党员干部需持续向“新”而行,在改革的推进路上,保持创新的思维,以灵活、先进的思想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靠着锐意进取占据高地,通过勇闯前所未知的“无人区”、攀登人迹罕至的“高寒带”,带动社会全方位进步,真正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开辟新天地、收获新成果。

“两头抓”让党员教育管理“点”上开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新征程上,各级党组织要聚焦党员队伍建设、政治素养提升、先锋作用发挥三个方面精准发力,提高党员发展“精度”、教育“效度”、服务“实度”,为党的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品行能力”两头抓,“正”字领题聚焦“开沟渠+把关口”基本点,精选“良种”提高党员发展“精度”。党员是党的事业的细胞和主体,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关键工程。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把好党员入口关,重点在高知识群体、青年技术人才、返乡创业人员中发展党员,通过“全面考察、精准识别”,切实把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吸纳为党员;要规范党员发展流程,严守“推荐程序、材料审核、政治考察”等环节,始终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为依据,突出政治标准的首要地位,强化党员发展的政治审查,确保新发展党员的质量过硬,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各级党组织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建立健全党员违规违纪信息通报和及时处理工作机制,妥善做好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工作,建立健全相关退出机制,确保党员队伍始终保持健康状态,成为忠诚可靠的“接棒人”。

“理论实践”两头抓,“活”字破题聚焦“淬党性+强能力”关键点,滴灌“幼苗”提高党员教育“效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各级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党员教育新方法,优化教育内容、形式与阵地,提升党员教育成效。要强化理论武装,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增强其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紧密结合党员的思想与工作实际,把党的创新理论讲透彻、讲深入、讲明白。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党员教育“云平台”,深化“党课在线讲”“学习身边榜样”等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全面开展党员教育培训。聚焦阵地建设,用好“红色文化”,组织党员前往革命遗址、纪念馆、党性教育基地、红色示范村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教育引导党员传承红色精神,汲取前进动力。

“监管激励”两头抓,“践”字结题聚焦“勤激励+强引领”赋能点,绽放“花朵”提高党员服务“实度”。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共产党员不是“荣誉头衔”,而是代表着责任与担当,意味着奉献与付出。主席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各级党组织要积极组织党员常态化开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工作,建立健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要紧密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防汛救灾等实践一线担当作为、建功立业。要大力宣传基层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的先进事迹和优秀经验做法,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立足地方和职能实际争先进位、开创佳绩。

“绿”动情缘奏响“三支”“生态恋曲”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生态兴,则国家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各级部门应更加坚定地推动绿色发展,让生态与发展共谱“美妙乐章”。各级部门应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绿”动情缘,奏响“三支”“生态恋曲”,从心底里爱上这一点“绿”、从行动上护上这一点“绿”,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让“美丽中国”的梦想照进现实。

加强生态保护,全力打造“绿色堡垒”,奏响“第一支”构建“绿色根基”的“生态恋曲”。生态保护是发展的基石,如同大树之根,深扎于大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好景象,不仅是诗意的向往,更是发展的坚实基础。各级部门要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划定生态红线,严守生态底线。要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推进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程,让大地重焕生机。同时,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让万物和谐共生。只有筑牢这一“绿色根基”,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完善监管体系,精心编织“绿色网络”,奏响“第二支”织密“绿色防线”的“生态恋曲”。完善的监管体系是生态保护的有力保障,利用“严密网络”守护着生态安全。各级部门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大气、水、土壤等生态要素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分析。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依法严惩。要构建多方参与的监管格局,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大格局。只有织密这道“绿色防线”,才能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破坏,守护好我们的美丽家园。

倡导绿色生活,积极培育“绿色文化”,奏响“第三支”营造“绿色氛围”的“生态恋曲”。“绿色文化”是推动生态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各级部门不仅要加强生态环保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而且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居住。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让绿色成为生活的“主色调”。只有营造出浓厚的“绿色氛围”,才能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保护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共同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铆劲”“展姿”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未来蓝图已具雏形,时代画卷徐徐展开,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铆足“三股劲”,在“深改”征程中上尽展“挺膺”之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彩助力。

铆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冲劲,在激活改革动力中尽展“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之姿。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创造了许多令世人惊叹的人间奇迹。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党员干部要主动适应变化,培养创新思维,打破思想桎梏,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不懈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明白、学入心、学深刻,用心搞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往哪里改、怎么改等关键问题,借由理论的“清醒”辨明改革的方向和实施的路径。要自觉服务大局,时刻“眼观四方”,上看决策部署、下看地方实际、左看堵点难点、右看先进经验,抓住改革核心关键观察发展形势、研究发展情况,大胆接受新兴事物,善于在工作中创新意、出新招、添新彩,自觉走在深化改革的最前沿。

铆足“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干劲,在勇挑改革重担中尽展“俯身向下、拔节向上”的奋进之姿。“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党员干部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朝夕之间就能练就的,必须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逐步培养和完善。时代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党员干部要抓住成长“黄金期”,以“俯身向下”之姿践行“人民至上”之旨,走出“机关大院”“文山会海”,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社区院落、企业车间,通过解剖麻雀“小中见大”,通过唠唠家常“问政于野”,通过倾听民声“把脉问诊”,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找到改革突破口,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主动到经济发展、基层治理、重点项目等改革发展一线锻炼,多接几次“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在实践交流中提高“松风一起知虎来”的判风险能力、“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抗高压能力、“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攻难关能力,不断提升拔节“能力值”。

铆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克服改革难题中尽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斗争之姿。“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中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作为党员干部,要“有的放矢”,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谨防大而化之、大水漫灌、一锅乱炖,解决掣肘转型发展的梗阻问题,清理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攻克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重点改革任务,以重点“落子”盘活全面深化改革棋局。发扬“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拿出“不积跬步至千里”的满腔热血、“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壮志豪情,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坚决克服“一阵风”弊端,保持战略定力,切实在“抓长”与“抓常”上下真功夫、苦功夫,始终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切实将“改革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铆劲蓄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改革,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国正处在“风云激荡”的时代浪潮中。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做时代大潮的“一朵浪花”,铆劲蓄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铆足“熟读深思子自知”的钻劲,蓄“固根本、强信念”的“真学真用”之力,以“党旗所指为引领方向”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没有党的领导,事业发展就没了“主心骨”,一切成绩无从谈起。改革开放46年实践证明,全面深化改革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唯有以党旗所指为引领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信念,才能战胜改革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心有所向,方能致远。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理论学习固根本,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固本培元,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旗帜引领方向,思想照亮航程。要学思结合强信念,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学懂、学透、学通,常学常新,真信真用,坚定理想信念,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定信念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铆足“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准劲,蓄“民有呼、改有应”的“同频同振”之力,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人民至上是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一心一意为人民”的真心,铆足“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准劲”,做到民有所呼、改有所应,民有所盼、改有所指,同频同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力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要依靠人民而改,抓好调查研究,到田间地头去,到百姓家里去,和群众同坐“长板凳”、同喝“一壶茶”,听政于民、听策于民,汲取群众智慧,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摸清摸准焦点、难点,寻找改革切入点,提升改革方案含金量;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要站稳改革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对标群众满意,对焦群众教育、医疗、社保等“关键小事”发力,以“为民真心”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好事、实事,增进人民福祉。

铆足“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蓄“勇担当、善创新”的“实干实效”之力,以“求索破局为攻坚路向”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当前,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涉及范围大、涵盖领域广,面临更多“娄山关”“腊子口”挑战,越向纵深推进,越要把稳方向、求索破局、实干实效、全力攻坚。“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虽千难万险,亦无所阻挡。”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担当做实功,以“舍我其谁”的实干担当,把责任扛在肩上,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闯急流、涉险滩,把功夫下到点上,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劲,破藩篱、扫障碍,把工作落到实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总是在路上,正所谓“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要善创新求实效,发扬钉钉子精神,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发扬钻劲,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一茬接着干,不到目标不罢休、不达目的不松手,一张蓝图干到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民情、民智、民生”共辅改革巨轮乘风破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好改革的“调研员、智囊团、践行者”,坚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努力在新的赶考路上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改革答卷。

围绕“改革”主旋律,以“察民情”为基,深入田间地头,绘就乡村振兴的“实景图”。“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回望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拂面,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涌动。从深圳经济特区勇立潮头作为试验田,到成功经验如星火燎原般照亮全国,每一步都镌刻着与人民需求紧密相连的印记,每一程都彰显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一枝一叶总关情”,改革的大文章,往往由无数细微的民生小事汇聚而成。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改革的“调研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心田,倾听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间的细微声音,感受万家灯火下的忧乐情怀。将“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相衔接,俯下身子察民情、贴近群众访民意,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躬身实践中弄清发展堵点、民生难点,将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清单”变成改革的“任务清单”,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依托“改革”新引擎,以“聚民智”为翼,汇聚群众力量,扬起创新发展的“远航帆”。“春江水暖鸭先知”人民群众位于实践的第一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锐,提出的建议也最管用。“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人到半山,唯勇者胜。”现如今改革已经进入到不得不突深水区、不得不啃硬骨头的时候,唯有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方能汇聚起推动改革巨轮破浪前行的磅礴力量。群众实践中蕴含的丰富智慧,文件中读不到,办公室里想不到,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改革的“智囊团”,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系群众,同群众面对面交流、肩并肩劳动,开起民意“直通车”、架起民心“连心桥”,仔细倾听群众的意见,在与人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寻得真知灼见。巧用民智、善借民力,不断丰富工作思路、完善决策部署,盯着问题去、奔着问题改,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

深化“改革”进行时,以“惠民生”为标,落实利民举措,织密幸福生活的“保障网”。“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都会在人民群众生活好不好、家庭幸不幸福上得以体现。民生需求从基础的“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体现出的是人民群众对改革成果的深切呼唤,只有聚焦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进行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更快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开放的“价值坐标系”,满足人民期盼是改革开放的“最终成绩单”,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改革的“践行者”,要将人民做为改革成效的“质检员”,以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为镜,映照出我们工作的得与失。既要有“牵牛鼻子”的敏锐与果敢,抓住改革的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又要有“久久为功”的坚韧与耐心,持之以恒,不断把造福人民的小事办好办实,用我们的“辛苦指数”实实在在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谋篇、着色、晕染”绘就乡村振兴“写意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振兴事关民族复兴伟业,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地区要精准施策,以“党的领导”为引领,确保方向明确;以“产业兴旺”为引擎,激发内生动力;以“文化振兴”为灵魂,铸就精神高地,真正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共绘一幅生态美、产业兴、文化盛的崭新画卷。

以“党的领导”谋篇,领航定向、稳舵前行,绘就“强基固本、领航致远”的“田园画”。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为此,需进一步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从中央到地方、从组织到个人的严密组织体系,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资源精准投放,让乡村振兴战略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要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核心任务,通过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党员队伍管理,提升组织力和战斗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要积极探索 引领乡村治理的新路径,推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此外,要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提升党员素质,激励广大党员在乡村振兴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让党的旗帜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成为激励亿万农民群众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产业兴旺”着色,深耕细作、点绿成金,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山水画”。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关键所在,它如同血液般滋养着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激发着乡村的无限活力。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深入挖掘各地资源禀赋,精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让每一寸土地都能产出“金元宝”。同时,要注重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传统产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等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互补的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在追求产业兴旺的同时,也要珍惜乡村的绿水青山,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此外,还要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汇聚,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以“文化振兴”晕染,传承创新、润心铸魂,绘就“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风情画”。乡村振兴,文化是魂。要深入挖掘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像寻宝一般,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要通过讲述乡村故事,传承文化记忆,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让他们成为自己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同时,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文化服务设施,让农民群众在忙碌之余,能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滋养心灵,提升文明素养。要注重乡村治理的创新,发挥村民自治的活力,让每一个村民都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努力打造一个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美好家园,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不仅收获物质的富足,更能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和幸福。

“凝心聚力”书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绘就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新征程奋斗的号角已吹响,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凝忠心、耐心和恒心,聚信仰力、奉献力、攻坚力,奋力书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

凝“甘将热血洒沃土,铸就巍巍大国梦”的赤诚忠心,聚“愿得此身长报国”的信仰之力,在笃学不渝中奋力书写“一心向党”的“忠诚篇章”。对党忠诚是一项神圣的使命,是判断政治是否牢靠的“定海神针”,必须做到矢志不渝、对党忠诚。主席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思细悟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向,高举改革开放旗帜,自觉筑牢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在学思践悟中加强理解和吸纳,补足精神之“钙”、习得实践之“方”,始终做到矢志不渝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努力跑好矢志不渝、对党忠诚的接力棒。要坚决破除“唯经验论”“不敢越雷池半步”等思想坚冰,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勇于探索、积极钻研,在全面深化改革路上增强信仰之力,练就高强本领。

凝“为民服务心无倦,公仆使命铭心间”的实干恒心,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奉献之力,在笃爱不息中书写“一以贯之”的“为民篇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出“官本”,坚守“民本”,涵养“公仆之心”,时刻心中有民,念兹在兹,树牢人民情怀、公仆情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小事出发,汇聚合力、不断推进,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梦想照进现实。要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头,真正在卷起裤腿“下田坎”、坐在院坝“唠家常”、走进大棚“看生产”中和百姓“打成一片”,用满腔“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热血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以“为民真心”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好事、实事,当好人民群众的“孺子牛”。

凝“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拼搏耐心,聚“跬步江山即寥廓”的攻坚之力,在笃行不怠中书写“一往无前”的“奋斗篇章”。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范围更广、触及利益更深、攻坚难度更大,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号”在新领域新挑战中“乘风破浪”。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深学细悟”和“真信笃行”中不断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以“舍我其谁”的实干担当,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实打实地练就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硬核本领”。要在“实”字上做文章,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一茬接着干,将“微微小我”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巍巍大我”之中,实打实、硬碰硬地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干出实效,助推“深改巨轮”行得更远,努力把“中国号”深改巨轮推向前进。

“凝心聚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蓝图已绘就,改革正当时。”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现实需要,秉持“不松劲”的势头,保持“驰而不息”的态度,“凝心聚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阔步向前作出更大贡献。

凝“矢志不渝跟党走”的赤诚忠心,聚“一片丹心永向阳”的信仰之力,校准全面深化改革的“航向标”。“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船重千钧,掌舵一人。”主席总书记强调,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以来之所以能够发生如此伟大的变革,民族复兴伟业之所以能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正是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于主席总书记领航掌舵、把脉定向,在于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潮头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不懈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淬炼出赤诚之心、凝聚起信仰之力,准确把握好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自觉同党中央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差,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搞选择性地执行党中央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真正以行动诠释忠诚和价值追求,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航线前进。

凝“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恒心,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之力,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动力”。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只有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真改革、深改革。循迹改革之路,从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到稳定就业,从筑牢医疗保障网到拎稳“菜篮子”,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用实际行动烘热“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生活。“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广大党员干部要凝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之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所需所想所盼”中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深度破解群众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急难愁盼,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同时,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力量,为全面深化改革汇聚磅礴力量。

凝“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耐心,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之力,奏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强音”。“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极大提振了国人的自信心、豪情志,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想打破僵局、赢得胜利,必将面对风风雨雨、经历千难万险,必须要有善于攻坚、敢于前进的斗士。当前改革任务正处于重要的攻坚阶段,越是接近改革深水区,所遇到的矛盾越多、情况越复杂。广大党员干部要凝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之力,鼓足敢破敢立的气度胆魄,永葆“闯”的精神、“干”的劲头、“硬”的作风,主动投身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事业中去,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堵点、痛点、难点中“挑最重”“攻难关”“成大业”,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着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农”情厚意装满乡村振兴“丰收箩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共15个部分、60条,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其中,“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村养老”等“三农”关键词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主席总书记曾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员干部应满怀“农”情厚意,心系农村,情牵农业,关爱农民,实现心与心的“双向奔赴”。在广袤农村的热土上,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担当为笔,以创新创造为墨,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绚丽的“三农”画卷,让乡村振兴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每一幕都充满温情与希望。

浸染“绿意盎然绘希望”的田野之韵,共绘“乡村振兴”编织“农业兴”的壮丽篇章。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勃勃生机,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丰收喜悦,每一片绿叶、每一株稻穗都承载着农人辛勤耕耘的汗水与对未来的深切期盼。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刻领悟这份“绿意盎然绘希望”的田野情怀,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要以生态农业为基,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让农产品回归自然本真;同时,拥抱智慧农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精准种植、智能灌溉,让科技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引擎。追求产量提升的同时,更要注重品质的优化和品牌的打造。要通过培育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措施,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收获更多的实惠与幸福。

怀揣“悠悠乡愁牵梦绕”的故土之恋,践行“绿色发展”绘就“农村美”的绿色故事。乡愁,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它关乎记忆,关乎情感,更关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那片被乡愁浸润的土地上,绿水青山环绕,鸟语花香相伴,是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广大党员干部应成为这股绿色力量的引领者,将“悠悠乡愁牵梦绕”的深情厚谊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实际行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担,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要通过实施植树造林工程,让绿色覆盖每一寸裸露的土地;加强河湖治理,恢复水体清澈,再现鱼虾嬉戏的生动景象;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同时,要注重培育乡村绿色文化,提升村民环保意识,让绿色生活成为乡村的新风尚。要通过举办绿色生态节庆活动、建设绿色教育基地等方式,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绿色发展的魅力,让乡愁与绿色同行,共同推动乡村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赤子之心,激发“内生动力”讲述“农民乐”的奋斗传奇。“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党员干部需化身桥梁,紧密连接政策与农民,确保每一项惠农政策都能精准落地,每一项扶持措施都能有效惠及。要倾听农民的真实想法,理解他们的迫切需求,从细微处入手,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通过定期走访、设立意见箱、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让农民的声音被听见,被重视。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农民的兴趣特长和市场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培训课程,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农民参与各类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增收致富。真正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持续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讲述出更多“农民乐”的奋斗传奇,让乡村振兴的果实惠及每一个农民家庭。

“农文旅”融合书写“白山黑水”幸福长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九月的东北平原,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广大基层干部要漫步广袤原野,在喜看“稻谷盈穗”,欣赏“层林尽染”,畅饮“田园佳酿”、纵览“万马奔腾”的过程中,舞动“如椽巨笔”,书写东北全面振兴“幸福长卷”。

喜看“稻谷盈穗”,“如椽巨笔”擘画“粮”辰美景,书写“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粮仓守护”长卷。“稻花香透万家门,黑土流金谷满囤”,秋高气爽,漫步于东北平原,沁人心脾的微风夹杂着谷物的芳香,让人心旷神怡,一品“丰收喜悦”。“仓廪实,天下安”,黑土地素有“粮仓”之称,扎根于此,广大基层干部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以“ +顶层设计”的创新模式擘画“粮”辰美景,确保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精细落实”中“落地生花”。还要全面整合区域 资源,积极联动相关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中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以“藏粮于技”的思维推动农业机械化、农业自动化、农业数字化等现代智能农业科技在黑土地上得到广泛应用,确保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得到大力推进,不断提升亩均耕地质量和抗灾减灾能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更好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

欣赏“层林尽染”,“天马行空”饱蘸“农”情之墨,书写“绿水青山带笑颜”的“文旅融合”长卷。“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金秋时节,东北层林尽染、遍地金黄,“秋之韵”为别样的关东风情又增添一丝“诗情画意”。东北地区,四季分明,春之“山花烂漫”、夏之“绿草如茵”、秋之“层林浸染”、冬之“银装素裹”,四时美景赋予文旅发展“万千可能”。其中最具特色的“冰雪资源”曾一度助力哈尔滨“火热出圈”。在波澜壮阔的东北全面振兴征程上,广大基层干部要在“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从美化环境、盘活资源、创新机制入手,用一步一印的“深脚力”,在一山翻越一山找、一地接连一地寻、一户紧挨一户问中唤醒沉睡“资源禀赋”,整合特色资源沿线的“景观元素”,不断优化“配套设施”,积极探索“趣味项目”,做到聚“特色禀赋”之光,点亮“文旅线路”研发灵感,在“自然景观”“特色资源”与“人文风情”协调发展中点“绿”成“金”中,探寻文旅高质量融合“路径”。

畅饮“田园佳酿”,“笔锋遒劲”勾勒“钱”景宏图,书写“天工人巧日争新”的“产业发展”长卷。关东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万千瑰宝,为东北全面振兴打下深厚根基。广大基层干部要立足肥沃黑土地,以“东北三宝”为主线,深度唤醒东北地区的特产资源,在遵循自然物产生产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特色物产的“产量”和“质量”,为“土货出山”夯实根基,真正做到从开放资源上突破,从策划规划上突破,从产业延伸上突破,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优势,着力打造“一地一品”,不断建强“产业链条”,在点“绿”成金的过程中,创新引入绿色智能科技,不断提升乡土特产的“含绿量”“含智量”“含金量”,助力农产品深加工、趣味采摘、观光旅游、非遗产品开发以及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不断升级”,驱动特色产业加速发展的“动力引擎”,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纵览“万马奔腾”,“力透纸背”巧绘“兴”村万象,书写“头雁领航群雁飞”的“共同富裕”长卷。“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东北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广大基层干部要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基础优势和自身发展实际,巧打“乡情牌”,搭建干事创业的“项目舞台”,让掌握前沿农业科技的“海外人才”、实践经验丰富的“乡土工匠”、对广袤乡土情谊深厚的“外出乡贤”能够竞相奔赴;还要做好人才保障工作,在发展中进一步完善人才关怀机制,积极协调解决人才在住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全方位塑造出“尊重人才、礼遇贤士”的良好生态,构建“头雁”领飞、“鸿雁”竞飞、“归雁”高飞的发展格局,引导“人才雁阵”飞入“千家万户”,辅导本土农民掌握智能种养、电商销售、现代管理等“新农技”,确保父老乡亲在崭新蜕变中携手奔向共同富裕的“幸福远方”。

“披肝、披星、披甲”让深改“巨轮”行稳致远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发出了将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最强音”。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应“披肝沥胆”守忠诚、“披星戴月”践初心、“披甲枕戈”担使命,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精准施策,攻坚克难,走好全面深化改革这条必由之路,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披肝沥胆”筑牢“改革基石”,坚守“革故鼎新”的初心使命,在“坚韧不拔、锐意进取”中让深化改革巨轮“破浪前行”。在改革的浩瀚征途中,每一份努力都如同星辰般璀璨,照亮着前行的道路,深刻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广大党员干部作为这场伟大变革的中坚力量,需以“披肝沥胆”的勇气,直面改革的激流与暗礁,用无畏的精神筑起坚不可摧的基石。改革之路非坦途,唯有坚守初心,方能行稳致远。因此,要矢志不渝地秉持着“革故鼎新”的崇高理想,勇于突破陈规陋习的束缚,敢于啃下改革路上的硬骨头。在每一次挑战与困境面前,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毅力,推动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断向纵深领域拓展,以坚韧不拔与锐意进取的精神,让深化改革的巨轮在时代的浪潮中穿越风雨,跨越障碍,不断驶向更加辉煌的彼岸,让改革的成果惠及亿万人民。

“披星戴月”耕耘“创新田野”,激发“敢为人先”的创造活力,在“勇立潮头、引领风尚”中让深化改革巨轮“动力澎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引擎,是推动深化改革破浪前行的关键所在。因此,党员干部要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创新的浪潮之中,不断寻求突破与超越。在创新的田野上,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不满足于现状,不畏惧失败,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奥秘,以“敢为人先”的创造活力,让改革的巨轮在创新的驱动下动力澎湃,不断加速前行。同时,要注重团队协作与知识共享,汇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在“勇立潮头、引领风尚”的实践中,追求个人的卓越与成功,更致力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让深化改革的巨轮在创新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开创出更加辉煌灿烂的发展新篇章。

“披甲上阵”勇闯“改革难关”,彰显“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在“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中让深化改革巨轮“稳健前行”。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考验。广大党员干部需“披甲上阵”,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主动将改革重任扛在肩上,以战士的姿态和决心,勇闯改革的难关。面对复杂多变的改革环境,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分析研判形势,准确把握改革方向和重点任务。同时,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攻坚克难,对于改革中的“硬骨头”和“险滩”,要敢于啃下、勇于涉过,以实际行动展现党员干部的勇气和决心。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奉献,让深化改革的巨轮才能在风雨中稳健前行,不断驶向胜利的彼岸。

“披荆斩棘”迈出全面深化改革“三个步伐”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站在新的起点上,党员干部应闻令而动,紧随改革号角,不畏不惧行、不辍不怠进、不避不退战,走稳走好全面深化改革“赶考路”。

“披肝沥血”勇闯“一往无前显决心”的“改革新路”,迈出全面深化改革“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犹如一场波澜壮阔的航程,引领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巨轮破浪前行,它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跃,更是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中的壮丽篇章。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我们需怀揣“披荆斩棘”的豪情壮志,敢于直面改革的“硬骨头”,勇于向积存已久的顽疾发起挑战,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广大党员干部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应当挺立潮头,以坚定的改革方向为引领,汇聚起全社会的改革共识,形成不可阻挡的改革洪流。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敢于自我革命,敢于突破陈规,以雷霆万钧之势,扫除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要在改革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辟出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新路径,激发社会发展的无限活力,确保改革红利能够公平、公正地惠及每一个中国人,让改革的成果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动力源泉。

“披霜带露”坚守“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迈出全面深化改革“温暖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其根本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福祉,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在这条征途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镌刻于心,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作为改革的指南针。广大党员干部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需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用真心倾听民声,用真情了解民意,确保每一项改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能精准对接人民需求,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要致力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拓宽民生保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让改革红利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个家庭,让人民群众在改革的浪潮中不仅感受到物质生活的改善,更能体会到精神世界的充实与温暖,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披坚执锐”展现“一肩担起千秋业”的“担当精神”,迈出全面深化改革“铿锵步伐”。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更锤炼着我们的担当与责任。面对改革的重重困难和复杂挑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挺身而出,成为改革的先锋和主力。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勇气,面对顽疾不畏惧,面对难题不退缩,以“披坚执锐”的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攻坚克难。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扛在肩上,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项接着一项抓,确保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能精准落地,每一项改革成果都能惠及人民。要用实际行动践行担当精神,以改革为笔,以奋斗为墨,书写出中国发展的壮丽篇章。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之路,在担当与奋斗中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让中国力量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加熠熠生辉。

“破立之间”擂响全面深化改革“战鼓”

发展出考题,改革写答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回答了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发展之问。“战鼓声声催人急,不待扬鞭自奋蹄”。广大党员干部要认识到“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把握好“破”与“立”的辩证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催战鼓”中,勇做发展的猛将,改革的闯将,攻坚的干将。

破“因循守旧”之作风,擂响“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创新鼓,立“守正创新”之实功。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主席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守正中保持航向。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要始终牢牢立住。在创新中寻求突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破除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思维,摒弃畏惧未来、不敢变革的思想。广大党员干部要紧跟发展的步伐,把握好守正和创新的辩证关系,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守正创新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升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领,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澎湃动能。

破“壁垒分割”之弊端,擂响“举一纲而万目张”的大局鼓,立“系统集成”之新篇。系统集成,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辩证思维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内在要求。早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提出了“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的思路。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矛盾上升到新阶段,条块分割的发展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特别是一些经济领域亟需破除地方保护的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全会进一步深刻总结了新时代推动系统性和整体性改革的经验,要求以系统集成的观念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从局部摸着石头过河,到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体现了党对改革的进一步认识,也是适应实践发展的客观需求。“改革扬帆风正劲,击鼓催征再出发。”广大党员干部要紧跟党中央步伐,落实好相关决策部署,把握好不同领域的改革和同一领域改革的不同方面的关联性和耦合性,用好系统集成这个重要法宝,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汇聚强大合力。

破“浮而不实”之桎梏,擂响“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为民鼓,立“真抓实干”之风貌。全会最后特别提出“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新征程上,改革的任务更繁重、挑战更严峻、形势更复杂,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只有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读懂“问需于民”的制胜密码,找准“问计于民”的价值坐标,践行“问效于民”的行动指南,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随时回答和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用铁齿钢牙啃掉“硬骨头”。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广大党员干部要立足自身工作岗位,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嵌入工作的方方面面,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担当和勇气,不折不扣抓落实,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争先恐后做贡献,奋发出彩上台阶。

“起笔、行笔、收笔”绘就多彩“民生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及要求,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执“深改之笔”,起笔、行笔、收笔,绘就一副多彩“民生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更大的实惠。

执“问需于民之笔”,于“民之所忧,我必念之”处起笔,铺就“不休不止,为民纾困”的底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主席总书记指出,“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人民向往”往往就蕴藏在群众的“呼声”中。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思路,坚持把关系群众的“枝叶小事”当作改革实践的“头等大事”,从“民声”中找准改革切入点和着力点。要“身”入基层,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到“农家小院”坐一坐、多到“街头巷尾”逛一逛,与人民“面对面”“身挨身”“心贴心”,在“促膝长谈”中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与问题,找到改革真正的“症结”所在,精准施策,做到“应民所呼”。

执“问计于民之笔”,于“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处行笔,勾勒“鱼水相依,以民为师”的轮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革命年代,到“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建设热潮;从“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改革征途,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新时代……一路走来,党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改革有难题,群众有答案。”广大党员干部要恪守“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用好群众路线这个“制胜法宝”,让人民群众担当改革的“主力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秉持“俯身倾耳以请”的“学生姿态”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善在“湾子夜话”中集民智,采撷“土经验”“妙方子”,提炼“金点子”“锦囊计”。

执“问效于民之笔”,于“民之所愿,义不容辞”处收笔,晕染“实干担当,为民造福”的色彩。“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褒奖。”主席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改革的效果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满意度”作为考核的“硬指标”,以“人民幸福感”作为评判改革成色的“第一标尺”,以“造福人民”作为改革的“终极追求”。要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具“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改革举措,一件一件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改革“硕果”由人民共享共用,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用实干实绩赢得“群众满意”。

“起笔、运笔、收笔”绘就城市 “写意画”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组织部门作为党的建设的“排头兵”,更应主动作为,紧握城市 “舵盘”,引领城市航向,以创新思维推动 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为打造和谐、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石。

以“党的领导”起笔,高擎旗帜、领航定向,勾勒城市 “壮丽蓝图”,绘就“凝心聚力、共绘宏图”的恢弘“写意画”。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其 工作无疑是这幅宏大画卷中的关键篇章。组织部门作为党的建设的“施工队”,必须勇担使命,积极作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城市 工作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要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干部,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城市 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要通过搭建智慧 平台、开展在线学习教育等方式,拓宽党员学习交流渠道,增强 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动城市 工作迈上新台阶。

以“创新引领”运笔,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描绘城市 “崭新篇章”,绘就“活力迸发、共创未来”的绚丽“写意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不仅是城市 持续进步的源泉,更是其永葆生机的密钥。组织部门应站在时代前沿,勇立潮头,积极作为。要以创新思维为引领,勇于打破传统框架,不断探索 工作的新路径、新模式。要通过搭建智慧 平台,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我们致力于实现 工作的智能化转型,让科技力量为 插上翅膀,提升工作效能,精准对接党员群众需求。同时, 工作不应孤立于城市发展之外,而应成为推动城市全面进步的强大动力。因此,要积极推动 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将 工作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使 的红色基因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绽放光彩,绘制出一幅幅色彩斑斓、活力四溢的城市 新画卷,让党旗在城市上空高高飘扬,引领城市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行。

以“人民至上”收笔,心系民生、服务群众,晕染城市 “脉脉温情”,绘就“民心所向、幸福满城”的温暖“写意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城市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下沉,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用情体察他们的疾苦,用力解决他们的难题。要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服务流程,确保每一项政策、每一次服务都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切实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同时,要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贴心的服务体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绘制出一幅幅民心所向、幸福满城的生动画卷,让每一笔都蕴含着对人民的深情厚谊,每一线都勾勒出城市 的温暖底色。

“起笔、运笔、收笔”谱写深化改革“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入探讨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议题,明确指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阶段。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砥砺改革初心、走稳改革道路、落实改革举动,奋力谱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

以“人民至上”起笔,勾勒“躬身向下、倾力为民”的忠诚之姿,书写“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初心篇”。主席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新征程上,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份改革考卷到底答得好不好,人民最有发言权。在改革过程中,切实秉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思路,将“人民至上”贯穿到各项工作中,躬身向下、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真实诉求,摸排群众急难愁盼,做到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重点改革什么、推进什么。梳理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分门别类寻找改革突破口和发力点,在“问需于民”中深化改革方向,将人民的“问题清单”变为改革的“任务清单”,以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最高标准,同群众一道推进改革向前。

以“守正创新”运笔,描绘“知常明变、破旧立新”的进取之姿,书写“满眼生机转化钧”的“道路篇”。“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墨子”传信这一个个令人惊叹的“东方奇迹”,正是在于我们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敢于突破,也充分彰显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当前我们身处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更要守正创新,守住中华民族传统的本源根脉,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立足实际、因势而谋,主动打破思维惯性的窠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改革工作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开辟新的空间、创造新的举措、研究新的办法,把握规律和变化,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闯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路子。

以“实干担当”收笔,晕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实干之姿,书写“策马扬鞭自奋蹄”的“行动篇”。“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正是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的努力和奋斗,改革开放的一切发展与成就都离不开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中“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面对新矛盾、新挑战时,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主动到历经风雨的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一线壮筋骨、长才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以“愚公移山”的毅力经受摸爬滚打,以“咬青山”的韧劲持续攻坚克难,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深化改革进行到底,真正成为不负党和人民期望的“行动派”。

“起笔、运笔、收笔”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执笔引领绿色发展浪潮,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引领惠民生,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处“起笔”,勾勒“生态守护福祉长”的画卷。“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从“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到“山绿、水清、田肥、人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惠及全民。人民关注点在哪里, 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要厚植“以民为本、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坚持问题导向,把握重点和关键,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岗,引入党员积分管理制,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向身边人讲清楚说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党群联动、护航生态的强大合力。

统筹规划明责任,在“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处“运笔”,绘制“绿色治理惠苍生”的长卷。既为当前计,更为长远谋,必须坚持以“制”促“治”,实现山水“长治”。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实生态治理工作责任,以更大力度加强制度执行,确保“山有人管、绿有人护、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闭环责任体系。要从事物整体布局出发,以系统性思维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划定“三区三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对重点区域“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以“一单元一策略”进行分区施策、精准管控,将生态治理触角延伸至乡村小巷、街道社区等“神经末梢”中,不断加强绿色生态的“基础大盘”,推动从过去的“监管盲区”变为如今的“责任明晰”、从“管理乏力”变为“共同行动”,让自然环境真正实现“零负担”。

抢抓机遇谋发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收笔”,书写“生态引领产业兴”的答卷。生态本身就是价值。大兴安岭林区转型发展,以“生态+”提升产业附加值,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曾经的“砍树人”化身“栽树人”,绿色GDP含量逐年增加。当前,要锚定目标,抢抓机遇,综合考虑本地特色产业、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等要素,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等产业,让百姓端起“生态碗”、吃上“绿色饭”。在产业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给予人才支持和技术指导,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以高水平、高标准的新质生产力为支点撬动绿色生态杠杆。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生态保护“一盘棋”中,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双赢”大道,让好生态、好山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

“起承转合”中用“心”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广大党员干部身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之中,当秉持初心、担起使命,在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做到“起”于“忠心”、“承”接“民心”、“转”变“思心”、“合”力“同心”,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路起得准、承得好、转得稳、合得实。

“起”于“忠心”,坚持党的领导,在“矢志不渝跟党走”中走准全面深化改革之路。主席总书记指出,“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以来之所以能够发生如此伟大的变革,民族复兴伟业之所以能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正是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于主席总书记领航掌舵、把脉定向,在于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潮头之上,广大党员干部最紧要的一条就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面对改革的“深水区”、面临难啃的“硬骨头”,要始终保持改革到底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将对党忠诚作为最坚定的信仰,高举党的领导伟大旗帜,自觉同党中央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差,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搞选择性地执行党中央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锚定的方向和主题前进。

“承”接“民心”,坚持人民至上,在“一枝一叶总关情”中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之路。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党一开始就将改革伟大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建功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当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葆“枝叶关情”的赤子初心,围绕“为什么改?往哪里改?该怎么改?”这一根本问题,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将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标尺”,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风雨同舟,善用改革精神谋划出实际举措精准对接群众的“心之所向”。要大兴调查研究,主动俯下身子、迈开步子,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将人民的期盼、群众的福祉记在心投、扛在肩上,在“一来一去”“一撮一捻”“一问一答”中听民声、解民忧、纾民困,切实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转”变“思心”,坚持开拓创新,在“天工人巧日争新”中走稳全面深化改革之路。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是一项探索性事业,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和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应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路径,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秉持破旧立新、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蹚前人没蹚过的河,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破局、以行动率先推动改革领先,迈出不敢想、不敢为、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局限,不断拓宽创新思维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主动跳出“一亩三分地”、敢于跳出“自家池塘游泳”,主动用党的创新理论辩证学习借鉴外来的“新知识、新方法、新经验”,结合实际化为己用,在用一个个“小创新”实现“大突破”、落实“大战略”中增强“创新内力”,奋力在日趋激烈的创新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以创新之力走稳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合”力“同心”,坚持团结奋斗,在“同舟共济扬帆起”中走实全面深化改革之路。“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新时代以来,从全力稳定经济到大力促进发展,从英勇奋战贫困到成功建成小康社会,从科学防控疫情到顽强抗击灾情……我们党灵活应对变局、巧妙化解危机,逐一攻克了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艰难险阻,接连创造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根本在于我们党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起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以大团结、大联合凝聚了人心和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用“一盘棋”思维发挥群体智慧、凝聚团队力量,做到相互“搭台”不“拆台”、彼此“补位”不“缺位”,将“1+1》2”的正向“化学反应”充分发挥出来。在开展群众工作时,要牢固树立“石榴籽”的理念,围绕把“小日子”过好、把“大梦想”实现的共同愿景,与人民群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拧成“一股绳”,增强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中画出最大“同心圆”,寻得最大“公约数”,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

“千锤百炼”助机关 “入佳境”

主席总书记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机关 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新时代新征程上,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学”为先、“干”贯穿、“廉”打底,锤炼“思想境界”“为民本领”“优良作风”,推动机关 高质量发展。

以“学”为先,锤炼“思想境界”,强化“小支部”筑牢“大堡垒”,在日积月累中锻造“政治铁军”。“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浪潮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必须将学习视为自我提升的基石。各级党组织要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主席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决定》每一项内容,字斟句酌,力求理解透彻。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在线党课、专题讲座等资源,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成效。鼓励党员干部自主学习,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针对机关工作特点和需求,开展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使学习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实效。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扎实的作风,推动思想境界实现质的飞跃,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以“干”贯穿,锤炼“为民本领”,优化“小服务”彰显“大作为”,在倾心奉献中锻造“人民公仆”。主席总书记指出“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各级党组织要根据上级要求和机关实际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切实把党的各项工作往实里做、往细里做、往深里做。要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定期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作取得实效。要深刻理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内涵,“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以“干”字贯穿始终,摒弃空谈浮夸,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将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放在心中。要注重结果导向,将工作成效作为评价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处理,形成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的良好机制。在实干中积累经验,在挑战中锤炼意志,不断筑牢业务能力的基石,为更好地践行使命奠定坚实基础。

以“廉”打底,锤炼“优良作风”,深化“小课堂”传递“大智慧”,在潜移默化中筑牢“思想堤坝”。“风清则气正,廉明则政兴。”“廉”字不仅是个人品德的底线,更是“正风肃纪”不可或缺的灵魂。“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各级党组织要定期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增强纪律和规矩意识。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对违反纪律的行为严肃查处,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定期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吸取反面典型案例的教训,勤掸“思想尘”,勤擦“灵魂镜”,常破“心中贼”。要教育党员干部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聚光灯”下工作,在“放大镜”下生活。无论八小时内外,都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践行清正廉洁的承诺。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角落。

“强基石”“养根脉”“铸忠魂”永葆清廉本色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新的阶段。主席总书记强调:“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守“一廉如水”“冰壶秋月”的品格,秉持“拒腐防变”“慎独慎初”的原则,以初心使命“强基石”、以人民情怀“养根脉”、以斗争精神“铸忠魂”,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足音铿锵,“不忘来时路”,以初心使命强化廉政“基石”。主席总书记指出:“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广大党员干部要日日“三省吾身”,时时“警钟长鸣”,扪心自问是否保持“赶考”的清醒与坚定,是否履行“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之约,是否常怀“君子检身、常若有过”之念,是否总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心。强化政治定力,提升行动自觉,将“守纪律”视作筑牢党性的“防火墙”,将“讲规矩”化为干事创业的“紧箍咒”。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法规视为“案头珍宝”,时刻校准人生“度量衡”,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同频共振”。

念兹在兹,“枝叶总关情”,以人民情怀滋养廉政“根脉”。主席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铭记“民生无小事”的殷殷嘱托,将“人民至上”视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行动的“指南针”和“动力源”。要以心聆听民声,以情纾解民忧,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双手解决民困,搭建起与群众沟通的“朋友圈”;用双脚丈量民情,画好为民服务的“同心圆”。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甘洒热血,“日月换新天”,以斗争精神铸就廉政“忠魂”。主席总书记指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广大党员干部不能遇到难题“绕道走”,不能畏惧“动真碰硬”,要敢于向腐败现象“亮剑”,向错误思想“宣战”,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让“清风正气”成为党内政治生态的“新风尚”。秉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危机感、“天下为公”的责任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之精神、“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决心、“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之豪情,持续对灰色地带进行“清源”,将反腐“天网”越织越密,将制度“篱笆”越扎越紧,克难奋进,砥砺前行。

“且思”“且悟”“且行”续写改革新篇章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广大党员干部要紧跟时代步伐,善抢先机、挺膺担当,在“思悟行”中踏新潮、开新局、谱新篇,以一往无前的决心走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在“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中思“一心向党”之志,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踏新潮。一百年雄关漫道,九万里风鹏正举。4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到城市发展的最前沿,无数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忠于信仰的定力始终如一,为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当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忠诚血脉,主动涵养“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志向追求,始终跟随党中央的掌舵领航,确保在改革的浪潮中方向清晰、立场稳固。面对复杂的改革环境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与时俱进、敢拼敢闯,以守正创新的意识和常学常新的姿态跳出“惯性思维”,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进取精神勇闯改革“深水区”,才能增强坚如磐石的改革定力,矢志不渝地向着共产主义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悟“一心为民”之道,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开新局。主席总书记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更好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常到群众家中坐坐板凳、拉拉家常,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促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让改革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要坚持从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聚焦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重点问题谋划推动改革,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把“汗水”滴入每一寸“泥土”,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民生答卷”。

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行“一心干事”之举,以“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担当谱新篇。从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每一项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党的智慧和力量。打铁还须自身硬,只有锻造过硬的实干本领,才能挺起铁一般的脊梁。广大党员干部要俯下身子、迈开双脚,奔着矛盾问题去,研究新办法、创造新举措、破开发展瓶颈,将“问题清单”变百姓“幸福账单”,在干事创业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推进改革,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总体规划和提出的各项任务一件一件地落实,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科技攻关最前沿,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锤炼实干担当的“铁肩膀”,书写“满眼生机转化钧”的“发展新篇”。

“擎旗稳舵吹号”让全面深化改革落在“点”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擎“信仰旗帜”,把稳“为民舵盘”,吹响“创新号角”,让全面深化改革落在“点”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新担当。

高擎“一颗红心永向党”的“信仰旗帜”,聚焦“与党同心、听党指挥”基础点,满怀壮志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主席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坚如磐石的决心意志、无坚不摧的强大领导力,为改革“巨轮”指明了前行方向。只有坚定不移在党的领导下,改革才能更好地统筹整合各方利益,深层次处理和解决经济、政治、文生态文明等矛盾和问题,实现各领域协调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深化改革的坚定拥护者,深刻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改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折不扣地执行落地各项决策部署。

把稳“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舵盘”,锚定“念兹在兹、人民至上”落脚点,善作善成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急先锋”。主席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归根到底深化改革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制定改革政策,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把群众同不同意、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尺”,凝聚起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改革向前。要将调查研究贯穿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一线工作法”,既“身入”基层,更“心到”基层,从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问题”和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入手,聚焦医疗、养老、教育、环境治理等领域,努力寻找改革突破口和发力点,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吹响“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号角”,紧扣“勇立潮头、奋楫笃行”发力点,锐意进取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弄潮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人到半山,唯勇者胜。”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以实际行动参与和支持改革。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拿出“中流击水”的劲头,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要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多到“吃劲”岗位“蹲苗”“淬火”,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过硬本领,扛起时代“重任”、挑起复兴“大梁”,全心全力奔赴全面深化改革征程。

“全面深改”绘蓝图“永葆三心”谱新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信仰”“砥砺初心”“担当作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永葆“赤胆忠心”“为民初心”“实干决心”,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坚定“一颗红心永向党”的“信仰信念”,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永葆“矢志不渝跟党走”的“赤胆忠心”,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忠诚篇章”。“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船重千钧,掌舵一人”。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证,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是因为有主席总书记掌舵领航,全党才有了“顶梁柱”,14亿多中国人民才有了“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定盘星”“指南针”“金钥匙”,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砥砺“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情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永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篇章”。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深改委72次会议的公开报道中,“人民”和“群众”分别出现了200多次和100多次。“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倾听人民呼声、把握人民愿望、回应人民期盼,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要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以更多“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实事”展现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践行“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担当作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永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实干决心”,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篇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到了“爬坡过坎、愈进愈难”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没有落实,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增强抓落实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围绕要务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紧盯问题抓落实,敢于“涉险滩”“动奶酪”“啃硬骨头”,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实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以“务实重行”的姿态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人民至上”弦歌不辍深化改革步履铿锵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这份沉甸甸的《决定》中,“人民”与“改革”交相辉映,如同星辰般璀璨,昭示着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更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广大党员干部,当深学细悟,以此为契机,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让“人民至上”弦歌不辍,让深化改革步履铿锵。

在“细针密缕”中织就民生福祉,以深情厚意倾听“时代脉搏”,确保“策之所向皆利民”。改革之针,需穿民生之线;发展之布,需织福祉之纹。回望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每一次改革的步伐都深深烙印着“人民”二字,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持续改革,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每一项举措都如“细针密缕”,织就了一幅幅民生安康的“清明上河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将“我将无我”的信念、“人民至上”的思想、“群众路线”的方法融入血脉、烙印心间、践于行动,以真挚的情感、敏锐的眼光、务实的态度,深入基层一线,倾听人民呼声,体察人民疾苦,将人民的期盼转化为改革的动力,将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尺,确保每一项改革政策都能精准对接人民需求,每一份改革红利都能惠及千家万户。

在“破茧成蝶”中展现革新勇气,以不屈意志回应“时代呼唤”,确保“志之所趋皆为民”。改革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征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每一个领域的改革经历了从酝酿到实施、从探索到深化的艰难过程。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还有数不清的“火焰山”“腊子口”“新雪地”需要跨越,要想“破茧成蝶”,必须“经受一番彻骨寒”。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当拿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心、决心、定力,秉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敢于创新,面对改革中的困难和挑战,不退缩、不畏惧,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克难、“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结果导向,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让改革的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在“匠心独运”中彰显改革智慧,以非凡魄力赢得“时代掌声”,确保“政之所行皆惠民”。改革如匠人雕琢,需匠心独运,方能成就非凡之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更是一次智慧的展现。广大党员干部,当以非凡的魄力和超群的智慧,深入思考改革的战略方向,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和行业趋势,发挥首创精神,敢于突破陈规,敢于尝试新路,将改革的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真正让改革的举措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民意、更加富有成效,赢得时代的掌声和人民的赞誉,让“改革春风”沐浴“华夏子孙”。

历史江河奔涌向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此为己任,以坚定的步伐、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去,扬民生之“帆”,赴复兴之“考”!

“三步走”擦亮乡村振兴“农字号”招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国以民而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更是关乎亿万农民生活福祉的大事要事。党员干部应矢志不渝,擦亮“农字号”招牌,力促农业强健、农村秀美、农民安乐,使之成为时代最耀眼的名片,让这光芒照亮农民的笑脸,映照生活的火红,推动群众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共绘民族复兴的壮丽画卷。

铭记“土地情深,产业为重”的誓言,精心铸就“田园诗画映富景”的“产业兴”招牌。乡村振兴的蓝图里,产业兴旺是基石,是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根本。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每一片田野都蕴藏着无限的希望与可能,从传统的耕织到现代的智慧农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到多元化的产业链条,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农民的汗水与智慧。因此,要需精准把脉,因地制宜,既尊重传统农业的深厚根基,又积极拥抱现代农业的浪潮,通过科技赋能,提升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让古老的耕织技艺焕发新的生机。同时,还应鼓励和支持农村电商、乡村民宿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搭建起农产品出村进城的便捷通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乡村产业在多元融合中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让每个乡村都能依托自身优势,打造出独具魅力的产业品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精心铸就一幅幅“田园诗画映富景”的产业兴旺图。

秉持“绿水青山,金银满山”的理念,匠心雕琢“山清水秀展新颜”的“农村美”招牌。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更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将生态保护置于优先地位,以匠心独运的精神,雕琢出“山清水秀展新颜”的乡村新貌。在追求生态宜居的道路上,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是不可或缺的前提。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保护乡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要深入挖掘乡村的生态价值,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此外,还需注重提升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教育引导、政策激励等多种手段,激发乡村居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真正匠心雕琢出一幅幅“山清水秀展新颜”的生态画卷,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在这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生态美与产业兴和谐共生,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

怀揣“心系民生,福祉至上”的初心,倾力打造“安居乐业乐陶陶”的“农民乐”招牌。乡村振兴的终极愿景是让农民群众的笑容更加灿烂,生活更加幸福。这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心灵深处的满足与安宁。因此,要将这份初心融入每一个行动之中,精准对接农民需求,全方位提升乡村生活质量。在教育领域,要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用知识点亮他们的未来;在医疗方面,要构建完善的乡村医疗体系,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健康有保障;养老问题上,要建立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享晚年。此外,文化的滋养同样重要。要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同时,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和谐友善的乡村氛围,让农民在安居乐业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真正打造出一幅幅“安居乐业乐陶陶”的乡村生活新图景,让农民群众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中,尽情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与美好。

“三步走”助燃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浪潮”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要求全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改革浪潮波澜壮阔,惠民政策如春雨般滋润心田,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与安全感与日俱增,党的宏伟事业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远意义,以崭新视角审视时代,以无畏担当践行使命,勇于在变革中开辟新局,在创新中铸就辉煌,携手并进,在中国梦的征途上书写新的篇章,共创民族复兴的辉煌未来。

扬帆“复兴航程”,助燃“星辰大海指北星”的“使命浪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新时代启航之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动下,雄安新区从一纸蓝图到塔吊林立,日新月异的变化映照着这座未来之城的崛起与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刻领悟“星辰大海指北星”的领航意义,在时代浪潮中,保持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全面领导,将我们独有的政治智慧与制度自信,淬炼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让每一份努力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石。

漫步“辉煌征途”,助燃“勇立潮头创辉煌”的“奋斗浪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召开了多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犹如精密布局的棋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多维度上精准落子,彰显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构建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在这片广袤大地上,一项项改革举措如春风化雨,不仅深刻改变了国家面貌,更激发了亿万人民的自豪与信心。从浩瀚宇宙中的中国空间站,到科技前沿的自主研发突破,无不彰显着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壮丽跨越。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切感受这“辉煌征途”上的每一处风景,深刻领悟“勇立潮头创辉煌”的奋斗精神,无论身处何方,都要怀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勇于在挑战中砥砺前行,在创新中开辟未来,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沐浴“盛世春光”,助燃“心系苍生暖民心”的“初心浪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回望全面深化改革的风雨兼程,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将民生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精准脱贫的圆满收官,到全面小康的壮丽实现,再到疫情防控的卓越成效,每一个成就都镌刻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鲜明印记。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刻感悟“心系苍生暖民心”的初心力量,时刻铭记“人民公仆”的身份,将满腔热忱倾注于为人民服务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不断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奋斗中绘就“盛世春光”下万家灯火的温馨画卷。

“三点”发力激活村级后备力量“一池春水”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加强村级后备力量队伍建设不仅是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抓好农村后继有人、振兴发展的关键一招。组织部门要从选才、育才、用才“三点”发力,激活村级后备力量“一池春水”,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聚焦选才“根本点”,用心拓宽视野广聚英才,强化人才“储备力”。“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精准选拔是村级后备力量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要创新选拔模式,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选拔标准和程序。要明确“组织部牵头、部门负责、乡镇(街道)主抓、村级组织实施”的四级责任链条,发动村干部、驻村干部等力量,常态化开展摸底调研,确保底数清、情况实。通过个人自荐、党员和群众举荐、村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将本土人才、返乡大学生、优秀退役军人等作为选拔对象并进行跟踪培养。基层党组织要擦亮识才“慧眼”,着眼基层实际,挖掘内部潜力、激发内生动力,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了解选拔对象的政治素质、能力水平和群众口碑,确保真正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中,充盈人才“蓄水池”。

紧扣育才“落脚点”,用力多元培育助力成长,激发人才“源动力”。“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漫长的培养过程。要落实导师“传帮带”制度,从镇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中为每名后备力量明确培养导师,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带,根据其特长和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培养措施,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时时掌握其生活、工作、学习、思想等情况。要搭建学习平台,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后备力量重点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基层治理、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村务管理等方面知识,提升专业能力,锤炼专业作风,同时要常态化组织开展“现场教学+实地观摩”,带领后备力量实地调解纠纷、解决问题,丰富其农村工作经验,提高服务群众意识,不断提升村级后备力量的综合能力。

落实用才“关键点”,用情搭建平台激励担当,提升人才“履职力”。“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人才的价值在于使用,关键在于用当其时、用其所长。基层党组织要提供相应实践岗位,结合村里实际工作,给想干事的后备力量压担子、交任务,让他们在村级事务中挑大梁、唱主角,重点参与村集体经济建设、征地拆迁、综治维稳和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不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大胆启用有担当的干部,为那些能干事、干成事的后备力量提供机会。在调整村干部时,优先考虑那些服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村级后备力量,并按程序将其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村级后备力量在自我革新、摸索探路中发生的错误失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求全责备,要允许失误、宽容失败,鼓励放开手脚、大胆创新,确保后备力量有干头、有奔头、有劲头。

“三点”发力探寻城乡融合发展之“最优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机结合。

聚焦“关键点”,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探寻“承上启下解”。“郡县治,则天下安,郡县富,则天下富。”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主战场”“排头兵”,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打通城乡融合发展堵点难点,必然要牵住县域经济发展“牛鼻子”。要深入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化。聚焦县域“独领风骚”的资源禀赋,深耕差异化优势,在承接大中城市要素转移同时,实现错位化发展,通过念好“山海经”、做强“土特产”,打造高水平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要深入推进县域经济融合化。推进县域城乡产业互动融合,树立产镇融合理念,大力发展城乡“联动”产业,挖掘产业融合多种功能,拓展产业多元价值,打通城乡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实现城乡发展“双向奔赴”。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产业“优存量”、新兴产业“拓增量”、未来产业“提质量”,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径。

抓牢“支撑点”,在培育乡村人才中探寻“靶向发力解”。人才是强农之本、振兴之基、发展之要,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相结合,需要培养壮大敢于担当作为、善于创新发展的乡村人才队伍。要不断扩大乡村人才储备“蓄水池”,坚持本土人才培育和外来人才引进相结合,牢固树立“有用即人才,人才在身边”理念,分门别类建立“土专家”“田秀才”信息库;打好引才聚才“情感牌”,依托“乡愁之情”,引导和动员懂技术、会经营的“创客”、毕业大学生、退役军人回乡创业。要靶向定制乡村人才锻炼“训练营”,结合乡村特色产业,搭建乡村人才锻炼平台,通过对接现有新型农业合作社和引进龙头企业,鼓励开设“乡土教材”培训课,深度挖掘培养各类特色专业人才,如乡村手工业者、传统农艺人、农技土专家、电商直播客等,引导乡村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培养打造高水平乡村技能人才。

把稳“契合点”,在推进城乡治理中探寻“共建共享解”。“城乡治理通畅顺畅,就能够用一根“针”,穿起“千条线”,绣出“中国之治”的锦绣画卷。”要持续创新推进城乡治理共建共享,建设“同向发力”“相向而行”的城乡治理新格局,统筹施策、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要探索构建新型城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推动服务和治理重心下沉,强化乡村治理要素保障。要坚持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立足乡村实际,围绕调整村庄规划编制、擦亮和美乡村底色、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培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农村厕所、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三大革命”,持续加强农房建设质量监管和风貌提升,推广“一长五联+积分制”乡村治理激励创新方式,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三点发力”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组合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主席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聚焦新发展阶段新要求,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从 引领、生态转型、凝聚人心“三点发力”,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组合拳”。

聚焦 引领“关键点”,厚植“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为民情怀,筑牢“生态兴则福祉长”的发展根基。“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至关重要,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积极探索“ +环境保护”新模式,坚持把 引领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扎扎实实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各项部署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民幸福生活的“关注点”落在哪里, 工作的“切入点”就跟进到哪里。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将 与环保安全、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深度融合,针对重点工作任务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扬“钉钉子”精神,做到交办一个、完成一个、整改一个、提升一片。建强新时代党员干部队伍,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强化主席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武装;通过定期专题培训、一线轮岗等方式开展实践锻炼,牢记把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初心使命,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绿色发展、做好惠民服务的能力。

着眼生态转型“提高点”,执笔“深耕大地,情系三农”的壮阔篇章,书写“生态兴则产业旺”的满意答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的区位优势、特色产业、自然环境等资源禀赋,利用“好生态”打造“好产品”“好业态”,积极开拓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的“新路子”,让百姓端起“生态碗”、吃上“绿色饭”。拉动绿色农业“强引擎”,积极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生产高效转型;擦亮生态品牌“新名片”,大力推动农业品牌建设提升,按照“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批市场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名特优新”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实现“特色强农”“质量兴农”“品牌富农”;擘画农旅融合“新图景”,将美丽风光、地域特色、历史记忆等充分利用起来,探索拓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研学教育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乡村餐饮购物、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农业、文化、生活”多维融合,实现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多元化发展。

强化凝聚人心“支撑点”,激发“勠力同心,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吹响“生态兴则生活美”的幸福号角。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起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让生态优先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创新宣传工作模式,以创意短视频、文艺汇演、现身说法等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及时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党的最新政策、改革攻坚的切实要求、有效的环保方式、相关先进事迹等传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去、心里去,让环保节能、废物循环、低碳发展等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共识。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各类社会力量组建和参与志愿服务队,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生态日、植树节等契机,开展垃圾分类、义务植树、环境大扫除等活动,营造合力共建、护航生态的浓厚氛围。开展好日常性的环境监督、突击性的生态调查,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让干部群众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领域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让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改善。

“三个结合”推动 制度改革“蹄疾步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如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必须在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方面做足文章、下大功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大潮已经起势,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以“莫道征途多坎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决心和意志,在坚持和深化“三个结合”中推动 制度改革“蹄疾步稳”。

坚持“继承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让 制度改革在“守正创新”中“大步走”。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让党的建设制度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以历史主动精神探究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特点,充分认识新起点上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让 制度改革成为应对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的“活力源”,不断调整与优化“继承发展”与“改革创新”平衡动态,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主动顺应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敢涉“深水区”,敢为“先行者”,敢吃“第一只螃蟹”,既积极应变打破“惯例”,又坚守改革初心将确定的每一项改革举措进行到底,不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在继承和发扬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不断提高管党治党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更好以“中国共产党之治”引领保障“中国之治”。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让 制度改革在“上下结合”中“稳步走”。 制度改革要在“上连天线”的基础上“下接地气”,由点到面,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起到为全局性改革的探路作用。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既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也要有“顶层设计”的智慧,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主攻方向”,一以贯之处理好“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用好用活基层自主权创造更多“一招鲜”的改革经验。另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改革评价标准体系,对于基层探索中涌现出来的“金点子”“好经验”定期总结推广,编制发布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指南”,以点带面将有价值的改革举措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做到一手抓实践探索、一手抓制度推广,一手抓政策制定,把握好 制度改革的“靶向需求”。

坚持“制度改革”与“人民创造”相结合,让 制度改革在“问政于民”中“一直走”。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进而形成同心同德促改革、凝心聚力谋发展的磅礴力量。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牵住党委抓 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让各级党组织成为改革发展的“主心骨”,确保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强化改革思维,用“真金白银”的具体举措赢得人民群众的“鲜花掌声”,以改革“含金量”托举人民“获得感”。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改革大潮中,清清楚楚讲改革的思路举措,明明白白说群众的利益安排,实现制定方案由群众评价、具体工作由群众评议、改革成果由群众评判,引导广大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共同“执笔”深改,续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绚丽华章。

“三个筑牢”让党纪学习教育见行见效行稳致远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纪学习教育作为重要一环,党员干部当不断筑牢“党性之基、廉洁底线、担当之魂”,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切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见行见效、行稳致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筑牢党性之基,以“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精神修好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党纪党规,作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是我们行动的“警戒线”,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党纪来增强认同感和敬畏感。我们要认真深入研学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原原本本学、逐章逐条学、联系实际学。通过深入阅读,琢磨要义,不断强化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将党纪学习教育砥砺之旅真正转化为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谷文昌同志在东山县工作期间,始终强化党性修养,率群众战胜风沙,根治旱涝,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优秀典范。让我们以谷文昌为榜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将党规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筑牢廉洁底线,以“坚持不懈、自我约束”的精神念好作风建设的“紧箍咒”。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廉洁自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西孔子”杨震,面对深夜送来的重金贿赂,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严词拒绝。新征途上,像黄文秀这样的优秀党员干部不断涌现,在基层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展现出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我们要结合党纪学习教育,勇于自我革命,系牢廉洁自律“纽扣”;要时刻对照党规党纪检视自己,以“一日三省吾身”的态度自省自查、主动反思,坚守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筑牢担当之魂,以“始终如一、为民服务”的精神把稳前进方向的“指南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习党纪,不仅是一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漫长征程,更是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精神升华。党员干部不仅要严守党纪国法,更要深度思索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廉洁的方向发展的有效路径。我们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担当,创建更加清朗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走好走稳新时代赶考路。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期间,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为民服务,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内涝和盐碱,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担当精神。我们要像焦裕禄同志一样,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带动人民共同营造崇廉尚洁、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三划分、四迫切、五把握”引领全党赴新程

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主席《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文中简称《决定》说明)。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研读《决定》说明,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良苦用心,从三个“板块划分”、四个“迫切需要”、五个“重点把握”中追求周密精心,坚守改革初心,践行执着匠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办实事”“出实招”“下实功”,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往深处改、往实处抓、往细处落。

从三个“板块划分”中领悟全会部署特点,追求“周密精心”,在执行“新任务”上办实事,不畏艰难铸华章。框架内容的制定,犹如织就一幅宏伟蓝图。三大板块,15个部分,60条内容,总书记以敏锐洞察为笔,以严谨思维为墨,勾勒出一幅既前瞻又务实的框架图景。在制定过程中,不拘泥于既有模式,勇于突破常规束缚,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各方智慧,确保框架内容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又紧贴实际发展需求。精心安排每一个细节,从逻辑结构到语言表述,力求精准无误,构建起决定稿的“四梁八柱”。通过这样周密严谨的布局,框架内容不仅成为指导实践的蓝图,更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研究《决定》的每一条内容,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政策导向与实践要求。这不仅是提升自我、紧跟时代步伐的需要,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将《决定》精神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从四个“迫切需要”中明晰全会主旨思想,坚守“改革初心”,在贯彻“新思想”上出实招,不惧山海赴远方。议题铸就基石,深思引领前行。每一个议题、每一轮讨论,都承载着深思熟虑的考量,映照出全党全国上下对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初心。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议题考虑的制定既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稳健前行的必要保障。新时代新征程,之所以能精准施策、破解难题、开拓创新、赢得未来,关键在于党中央的深谋远虑和坚强领导。面对新时代的更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将新思想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让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对接人民需求,每一项改革都深刻触及发展要害,确保每一个议题都能落地生根。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滴水穿石”的坚韧,攻克改革路上的艰难险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以“知行合一”的实践,将新思想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确保大会议题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五个“重点把握”中彰显全会民主精神,践行“执着匠心”,在落实“新举措”上下实功,不负日月争朝夕。文以载道,一字千钧,细处见真章。2万余字的文件,300多项改革举措,在7个多月时间里,文件起草组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反复讨论修改。每一字一句,不仅承载着政策的精髓与时代的呼唤,更是对准确性与前瞻性的极致追求。起草团队深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他们夜以继日,字斟句酌,确保每一句话都能精准传达党的声音,回应人民关切。同时,针对各方提出的1911条修改意见和建议,起草组认真研究、尽量吸收,作出221处修改。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文稿起草的历程中汲取奋进之力,将这份精益求精、字斟句酌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工作中,要反复推敲、精心打磨每一项任务、每一个决策,力求精准高效,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与重托。同时,更要坚定不移地扛起为民之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三维”布局构筑深改的“立体框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整体要求是要抓住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牛鼻子”,要求党员干部勇于“涉险滩”,直面“硬骨头”式难题,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改革全面深入开展。在此背景下,构筑深改的“立体框架”,我们需要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三方面入手,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推动改革事业行稳致远。

以“历史维度”鉴古思今,汲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之智慧,夯实改革根基,积厚成势。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党和国家在历史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正如主席总书记所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广大党员干部应当牢记“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行”的道理,从党史、国史中汲取智慧,明白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无论是辛亥革命的艰辛探索,还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始终是推进改革的根基所在,而封闭锁国与教条主义的教训提醒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与创新的勇气。通过深刻领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内涵,将这些宝贵经验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改革的强大动力,扎实推进改革工作,才能确保改革积厚成势,持续推进。

以“现实维度”直面挑战,践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精神,精准应对顽疾,破局前行。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主席总书记曾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员干部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刻把握改革面临的现实挑战,不仅要看到发展中的“光明面”,更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阴影面”。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广大党员干部要践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进精神,精准施策,用“绣花”功夫做好改革的“细节文章”。通过“问题导向”来推动改革,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拖延,确保改革任务能够稳步推进。要以务实精神解决“硬骨头”式难题,做到“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最终在改革进程中,破局前行,开创新局面。

以“未来维度”远瞩前景,追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之愿景,前瞻布局蓝图,恒久惠泽。在未来的维度上,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当下,更要放眼长远。主席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未来视角引领当下改革,确保改革能够持续推进。在全球化竞争加剧、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改革的每一步都要与国家战略深度契合。新时代下,我们要主动融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高质量发展战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确保改革方向明确、步伐稳健。党员干部要秉持“长远谋划、稳中求进”的理念,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愿景指引改革方向。在高瞻远瞩中,前瞻布局,推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使每一项改革措施都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预见能力,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襟迎接未来挑战,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改革航船能够稳步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位一体”打造全会精神宣讲“美味套餐”

近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强调,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需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美味套餐”,让会议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落地生根”,更在党员群众心中留下深刻而持久的“余香”,焕发实践新活力。

宣讲要“入味入心”,以情动人打造“家常风味”的“精神套餐”。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恰似一席精心烹制的家常菜肴,需细火慢炖,方能将其精髓缓缓渗透至人心。宣讲,这一传递精神食粮的过程,不应仅仅是冷硬的理论堆砌,而应是充满温情与关怀的对话。要用“邻里话”这一亲切的语言桥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政策的温暖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大主题融入其中,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会议精神的深刻意义。要用心去感受群众的需求与期待,精心挑选食材,巧妙搭配调料,确保每一道“菜肴”都能贴近群众口味,触动心灵,让宣讲过程不仅传递知识,更传递情感,让群众在品尝这道“精神大餐”时,能够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从而激发出内心的共鸣与力量,共同为实现会议精神所描绘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

宣讲要“有声有色”,寓教于乐推出“文化盛宴”的“兴趣套餐”。宣讲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讲座与报告,而应融入更多文化元素,让宣讲活动成为一场场生动的文化盛宴。要打破传统讲座与报告的界限,创新性地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让宣讲活动焕发出勃勃生机。要精心策划,将戏曲的婉转、舞蹈的灵动、歌曲的激昂与会议精神相融合,创作出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真正以精湛的技艺演绎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内涵巧妙融入其中,让群众在享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会议精神的深远意义,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精神洗礼。同时,通过文化的桥梁,让会议精神与群众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共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宣讲要“深耕细作”,实践引领打造“行动指南”的“服务套餐”。宣讲不仅是理论的传递,更是实践的号角,它呼唤着每一位党员干部将所学所悟融入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成为推动工作、服务群众的强大动力。因此,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参观学习,让理论与实践在鲜活的场景中交融碰撞;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让党员干部在服务中体验民情、锤炼党性;要加强实践锻炼,通过项目式、课题式等方式,让党员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提升能力。同时,要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形成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心”推动改革走绽放“人民幸福花”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指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用“信心”“决心”和“恒心”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之花”绽放在新征程上。

怀一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充满希望推动改革往“远处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之弥坚,行则愈远。主席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汲取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丰富养分,坚持独立自主,拥有宝贵的历史经验,最有理由自信自立。“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对党保持高度的自信,深知在党的带领下,改革成果必将惠及全体人民。同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把好思想“总开关”,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跟党走,保持政治定力坚决不动摇,锤炼自身党性,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用“信心之水”浇灌“人民幸福花”。

持一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往“实处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主席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要铆足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决心”,奋发实干推动“改革之风”盛行,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去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矛盾,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为干事创业的动力来源,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提高为党和人民事业担当的站位和自觉,做到关键时刻、重大任务面前豁得出来、冲得上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广大党员干部要深知改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曲折起伏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决心已定,向前走也是必然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用“决心之土壤”筑牢“人民幸福花”。

秉一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恒心”,持之以恒推动改革往“深处走”。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主席总书记指出,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归结起来的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广大党员干部要深知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前进,逐步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完善各项制度需要长期的时间和努力,需要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步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滴水石穿、绳锯木断”的恒心去面对改革征程上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做艰苦奋斗的“老黄牛”,默默无闻,甘于奉献,永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务必有我”的责任担当,深知改革脉搏与人民心声同频共振,以“恒心之肥”滋养“人民幸福花”。

“三转变”奔赴全会精神宣讲之约

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年轻干部要主动当起基层“宣讲员”,以“三转变”的工作姿态,推动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变“嘴上念”为“心里想”。部分宣讲员理论功夫不够扎实,再加上备课不够认真,不管现场听众个人学识、经历状态如何,都按照宣讲稿一字一句念,听众感觉听着不“过瘾”、不“解渴”,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异反应”,导致宣讲效果不够明显。俗话说得好,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理论宣讲要想入脑入心,宣讲员自己首先要学懂弄通,要深入研读会议文件、剖析政策脉络、理解其背后的深刻逻辑与长远考量,做到真学真信,在听众面前宣传三中全会精神时才有底气,才能拿出干货。有时候,临场发挥远比照本宣科更生动鲜活,年轻干部要逐渐摆脱宣讲稿的依赖,让全会指示化为心中所想,再根据听众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输出。

变“学理论”为“话家常”。“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这些词汇乍一看似乎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三中全会提出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来源于现实,并且能在现实中找到注脚。从高度凝练的精神到普通百姓能够接受的思想,需要正确的方式方法去转化。老百姓所关心的,是关乎衣食住行的、能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带来美好生活的政府实际作为。年轻干部在进行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时,可以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通过分享改革历程中的鲜活案例、改革红利惠及民生的真实故事,借助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政策的红利,让百姓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接受党的理论、政策。

变“大讲堂”为“院坝会”。诚然,“宣讲”总是在“大讲堂”中进行,这种以讲座、报告为主的严肃形式并不适用于基层,容易造成宣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感,再加上有些宣讲忽视了乡村的生产生活规律,在农民抢农、工人赶工期进行,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活。为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年轻干部需要主动深入基层、走入农村,将理论宣讲的舞台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坝、村口广场、议事凉亭等农民的“舒适圈”中去,把“话筒”交给群众,变“宣讲”为“互动”,将“党音”化作“乡音”。还应当思考如何将其融入村民生活,譬如结合文艺活动举办,把理论融入老百姓最喜欢的小品、歌舞、相声等文艺形式中,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理解全会精神,使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舍”“得”间写就乡村振兴“幸福诗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青山碧水是大自然的馈赠,花鸟丛林是诗意栖息的家园,奋楫扬帆赶考路,广大基层干部要答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道“基础题”,在护“绿”前行、点“绿”成金、逐“绿”向新中守住“山水乡愁”,在青山常在、空气常新、绿水长流、土壤常净中护航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舍”揠苗助长,“得”鸟语花香,写就“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交相辉映的“文旅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丽中国幅员辽阔,从“一水护田将绿绕”的江南水乡,到“大漠孤烟直”的塞上景象,从“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壮观美景,到“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婉约风情,华夏儿女有着殷实的“生态家底”。主席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立足于广袤基层,广大基层干部要以“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自然生态的“溯源者”和“守护者”,从“方志史料”中解锁自然生态“脆弱、敏感、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等特性,脱下“工作服”、穿上“运动装”、拿好“笔记本”,以一步一印的“深脚力”发现“群山之美”、挖掘“林下之特”、造访“深海之奇”,领略大自然的“雄奇之美”,将自然生态景观“串点成线”,在守“绿”护“绿”中开发生态文旅线路,为人民群众还原“童年之美”,解锁“文旅之钥”。

“舍”一枝独秀,“得”满园春色,写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峰耸立的“发展诗”。“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为前行之旅“廓清迷雾”,不断校正乡村经济发展的“天平”,从植绿到复绿、从向绿到成绿,我们沿着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行稳致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我们向大自然投以“温情守护”,大自然报我们以“真诚馈赠”,广大基层干部要汲取“千万工程”的经验和智慧,以“守护自然生态”为前提,把本地的乡土资源摸清摸实摸透、登记在册、整理入库,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遵守自然规律、立足本地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以“天然馈赠”为笔,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开发利用方式,全要素盘活“沉睡资源”,写实写好“土特产”的“精彩美文”,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释放发展潜能,驱动产业发展“强大引擎”。

“舍”一人独唱,“得”齐声合唱,写就“服务初心”和“天下归心”心有灵犀的“幸福诗”。“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历史车轮滚滚前行,时代发展风云变幻,在崭新的时代发展中,“绿色转型”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既能建功当代,又能造福千秋。广大基层干部要想守住“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发展成果,就要立足本地企业的发展现状,以“鼎新革故”的魄力、凭借“慧眼识珠”的睿智引入绿色转型的“解渴之才”,让“千军万马”争相奔赴“广袤原野”,集“四海英才”之力携手企业实现革新焕变之旅;还要联动相关部门、企业、高校建强乡土人才“孵化器”,不断扩大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落地,把“绿色产品”做成“生态品牌”,依托强势品牌的发展引导本地农民、乡土工匠走上“职业化道路”,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阔步而行、行稳致远的过程中,探索“共富路径”。

“身临其境”宣讲方能“声入人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然而,基层理论宣讲作为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如何让基层党员干部当好“传声筒”,把党的“好声音”传送到群众“心坎上”,只有切实“身临其境”宣讲,既注重内容“供给侧”,又当好语言“翻译官”,还充实形式“万花筒”,方能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声入人心”。

注重内容“供给侧”,让宣讲个性化、精准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不仅承载着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共筑强国梦、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劲动力。面向基层宣讲,要注重在内容上求“实”,既要高屋建瓴阐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所取得的显著工作成效,深入剖析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所展现的成功实践、伟大成就以及积累的宝贵经验,又要从老百姓密切关注的“小处”“小事”着手,围绕群众关注点,找准基层兴奋点,抓住宣讲切入点,用小故事阐释大主题。全会精神宣讲不能空对空,要根据受众群体差异性、多样性特征,因人而异制定“宣讲菜单”,坚持“群众想听什么就讲什么”原则,让老百姓“点单”、基层干部“接单”,通过“精准滴灌”式宣讲,为不同受众分层分类量身打造个性化宣讲形式,把理论糅进群众的生活工作中,融进群众身边闪闪发光的典型故事里,才能切实打破现有“大水漫灌”“老少皆宜”式的宣讲模式,有力提升宣讲活动的精准性和个性化,也才能传递出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凝聚最大共识,持续为推进改革注入共识和活力。

当好语言“翻译官”,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从2013年到2024年,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词之增,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做好全会精神宣讲,一方面要找准宣讲内容的精髓与核心,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主题、总目标、重大原则等,进一步深化细化理论学习,全面、系统、准确阐释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主心骨”作用,用好“领导干部上讲台”“书记讲党课”等宣讲形式,奏响全会精神宣讲“主旋律”。另一方面要搞好语言“翻译”工作,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口水话”“大白话”“乡音土语”来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生动阐释,用沾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方言土语,结合群众生活内容,深入浅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用诚意满满的“干货”把理论讲透、把精神讲活,真正说到群众的烟火生活里,说到群众心坎里,推动全会声音直达基层。

充实形式“万花筒”,让宣讲活起来、新起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一人台上讲、众人台下听的“念稿式”灌输,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的“填鸭式”教学形式已成为过去,单一陈旧的宣讲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学习需求,因此,要不断创新宣讲的方式方法,致力打造“多声部”的宣讲大格局,合力奏出一曲丰富多彩的宣讲“交响乐”。要巩固传统线下宣讲阵地,主动走到群众身边,带头深入田间地头,以拉家常、问冷暖形式开展全会精神宣讲,打通基层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切实让全会精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到千家万户。要积极拓展新兴宣讲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等媒介,推出线上微宣讲、短视频解读等,让干部群众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全会精神。同时,创新开展你问我答、交互式聊天、茶话会、歌舞小品文艺表演等形式,面对面把理论讲透、心贴心把政策说清、实打实把办法留下,使宣讲既有趣味性又有感染力,于“春风化雨”中让全会精神启智润心、入脑入心。

“深改巨轮”要航向不偏、动力不减、焦点不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保持“三个定力”、增强“三个自觉”,确保“深改巨轮”航向不偏、动力不减、焦点不散,在乘风破浪中“直挂云帆济沧海”,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定力,增强“一颗红心永向党”的信仰自觉,确保“深改巨轮”航向不偏。山雄有脊,房固赖梁。主席总书记指出:“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建党10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根本原因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领导直接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员干部要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定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葆“一颗红心永向党”的信仰自觉,矢志不渝跟党走,坚持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确保“深改巨轮”航向不偏、精准扬帆。

保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学习定力,增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思想自觉,确保“深改巨轮”动力不减。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党员干部要保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学习定力,增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思想自觉,把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利用好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等平台,采取看专题片、听讲座、阅读相关文章,自学、集中学习、交流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方法,学习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等内容,做到“深学细悟、弄懂弄通、入脑入心”把握精髓,克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漂浮学风,深刻理解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和主席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思想武器,确保“深改巨轮”动力不减、永不止步。

保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担当定力,增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行动自觉,确保“深改巨轮”焦点不散。“事虽难,做则必成;路虽远,行则将至。”我们党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都是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艰苦卓绝的斗争,才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雄浑史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严峻形势,必然会面临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党员干部要胸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保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担当定力,增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行动自觉,以“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的坚强决心,时刻保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有效应对各种艰难险阻、惊涛骇浪的挑战,确保“深改巨轮”目标明确、焦点不散。要紧紧围绕“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七个方面,“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抓好改革落实,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将改革进行到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深掘、深学、深耕”谱写改革奋进篇章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全会紧紧围绕落实党的XX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掘改革经验、深学全会精神、深耕改革沃土,奋力谱写改革“奋进篇章”。

深掘改革经验的“璀璨宝库”,在“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浪花”,矢志不渝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扬帆远航。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自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巨轮一路劈波斩浪,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的背后更是积累了一个璀璨的“经验宝库”。深掘宝库,每一铲都泛起“智慧的浪花”,深圳特区的崛起,是“敢为天下先”的破晓之光,照亮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之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是“去粗取精、化险为夷”的妙手回春之术,形成了新旧动能转换的良性循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将那些“开新图强”的宝贵经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发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矢志不渝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扬帆远航。

深学全会精神的“浩瀚深海”,于“时代洪流”中追随“理论灯塔”,坚定不移驶向全面深化改革辉煌彼岸。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会精神蕴含着创新发展的“时代密码”,凝聚着治国理政的深邃智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翻越改革高峰的必经之路。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全会精神视为精神食粮,细嚼慢咽、深刻领会,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确保每一份精髓都能滋养心田,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敢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在社会治理的最前沿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紧密结合,让会议精神在广袤大地熠熠生光,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深耕改革沃土的“广袤田野”,在“宏伟蓝图”中践行“奋进合力”,全力以赴抓好全面深化改革落实见效。全会强调要“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主席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新时代全面改革重在谋划、难在落实,全党上下要把紧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当改革实干家,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坚决扛起抓改革的重大政治责任,发扬“老黄牛”精神,“一犁接着一犁翻”,确保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见到实效;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改革措施有的放矢,精准对接群众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细致规划改革方案,发扬“绣花精神”,“一针接着一针缝”,着力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图。

“深学、细悟、真做”谱写深化改革“新篇章”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深学精神富矿、细悟为民举措、真做实效实事,在历史纵深处、精耕细作处、真正吃劲处汲取养分,以新时代“奋进者”的姿态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深学”宝贵经验“精神富矿”,在“历史纵深”处汲取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养分”,矢志不渝谱写全面深化改革“信念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纵观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风险挑战,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学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深刻把握历史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在对党忠诚、坚定信念上不断深化认识,确保方向不走偏。更要始终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续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细悟”为民服务“具体举措”,在“精耕细作”处汲取解民忧、纾民困的“奉献养分”,鞠躬尽瘁谱写全面深化改革“民生篇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其转化为为民造福的实际成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收入、就业、医疗、教育等实际中谋长远,将先进地区的优秀经验结合当地自身实际进行改善,以此来适应当地发展大局,以实的举措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问需于民,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造福理念,敢于吃苦、甘于奉献,坚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信念,将为民情怀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真做”推动发展“实效实事”,在“真正吃劲”处汲取破万难、涉险滩的“实干养分”,上下求索谱写全面深化改革“奋进篇章”。改革重谋划,更重落实,也难在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全党上下要齐心协力抓好《决定》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困难问题,一个一个克服、一个一个解决,砥砺破万难、涉险滩的决心,做到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始终做到“蹄疾而步稳”,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更要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扭住关键、精准发力,坚持不懈地做好“正确的事情”,一张蓝图绘到底,对于突出问题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以实干担当促进发展,将实现中国梦置于使命之肩,真正成长为勇担使命的“圆梦人”。

“慎终如始”扛实全面从严治党“组织担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主席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有效途径,不断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各级组织部门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心、决心、恒心,聚焦基层组织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以强烈的使命感在“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进化中扛实全面从严治党“组织担当”。

“慎终如始”在聚焦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实功”,在“自我”完善中“高站位”“严标准”,扛实“治国安邦、管党治党”的“组织担当”。主席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组织体系中的基本细胞,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各级组织部门要着力强化自身政治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ZSHH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推动基层党组织把牢政治方向、加强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永葆政治本色;要加强示范引领,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彰显在群众自治中的价值引领、组织动员、统筹协调等作用,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要坚持自我革命,用改革的眼光看待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在不断摸索中探寻群众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将党员群众紧密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努力构建起基层 工作新格局。

“慎终如始”在聚焦体制机制建设上“出实招”,在“自我”革新中“遵法度”“重创新”,扛实“制度健全、体制创新”的“组织担当”。主席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进一步,体制机制建设便也当更进一步。各级组织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完善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体制机制,筑牢全面从严治党思想防线,让制度治党贯穿始终;要加强经常性监督检查,健全制度监督机制,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敬畏意识、制度意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维护制度权威,争做制度执行的表率;要着力在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创新创优,针对各群体特点,积极探索符合群体特征的 工作路径,选树各行业 工作先进典型,形成可学、可比、可借鉴的先进经验,持续探索制度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党的组织工作在不同行业践行见效,引领不同领域 工作干有标尺、赶有标杆。

“慎终如始”在聚焦干部队伍建设上“求实效”,在“自我”进化中“优作风”“强本领”,扛实“敢闯敢为、惟实惟先”的“组织担当”。“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让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更好的用武之地。各级组织部门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与阵地优势,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做好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进一步壮大基层治理骨干力量;要分级分类开展党组织书记、组工干部等党务工作者培训培养与实践锻炼,不断提升 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和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能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展示新担当、彰显新作为;要加强对党员的管理监督,加大组织提醒力度,建立健全“提醒谈话、函询、诫勉”日常监督制度,在防微杜渐中坚守底线。严管是厚爱的基础,厚爱是严管的保障,组织部门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旗帜鲜明地为担当实干者“保驾护航”,用组织暖心换干部齐心,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慎终如始”续写党纪学习教育“进行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巩固拓展主T教Y成果,深化党纪学习教育,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慎终如始”续写党纪学习教育“进行时”,永葆“廉洁自律”,从而走得更远、行得更稳。

“慎终如始”学党纪,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劲“力学不倦”,在“持之以恒”中续写党纪学习教育“进行时”。“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增强全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举措,唯有进一步严明纪律,才能把党锻造成一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钢铁”。主席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学纪是知纪明纪守纪的基本前提,全面深入学习党的纪律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搞清楚党的纪律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学习重点,原原本本学、逐条逐句学、认认真真学,既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更要在“八小时”外“挤”出时间开展自学,学深悟透主席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准确掌握“六项纪律”,真正把党纪学进心里,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让心中的“纪律之树”根深叶茂。

“慎终如始”知党纪,以“一颗红心永向党”的“恒”劲“坚定信念”,在“心有所向”中续写党纪学习教育“进行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纪是学纪的直接目标,只有熟知党的纪律,才能在工作中严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纪的约束。“万山磅礴有主峰,大海航行靠舵手。”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只有严守政治纪律,才能确保全党的团结统一、步调一致。主席总书记指出,“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必须严明政治纪律,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广大党员干部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坚定的信仰防止思想越轨、行为失范,不越“雷池”、不闯“禁区”,在正确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慎终如始”明党纪,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钻”劲“学深悟透”,在“清楚明白”中续写党纪学习教育“进行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纪是学纪的内在要求,新修订的《条例》对党员干部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进行清晰界定,是党员干部规范自己行为的最新准则。学《条例》不能“死记硬背”,必须对每一条纪律认真钻研、学深学透,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主席总书记强调,“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正确处理自律和他律、治身和治心、信任和监督、原则和感情、高标准和守底线之间的关系,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始终做到戒尺高悬、警钟长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拿起“显微镜”看自己,深入对照剖析、从严检身正己,把党性修养、干事创业、狠抓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来,清醒认识违纪的沉重代价,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从严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慎终如始”守党纪,以“路漫漫其修远兮”的“韧”劲“笃行不怠”,在“知行合一”中续写党纪学习教育“进行时”。“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守纪是学纪的最终目的,纪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如果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印在“书里”,离开了严格的执行,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无法“落地开花”“走深走实”。主席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旗帜鲜明为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做到心中常存敬畏、手中常握戒尺,把铁的纪律转化为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的动力,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要把遵守党的纪律贯穿于生活和工作之中,不搞变通、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走过场,切实把党的纪律转化为生活习惯和行动自觉。要全身心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把时间和精力用到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上,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以党纪学习教育实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升温、锻造、淬火”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近日,中组部部长李干杰在人民日报刊文,详解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文章强调,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各地各部门要把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摆在重要位置,在强化政治建设上“再升温”、在优化干部建设上“再锻造”、在深化廉政建设上“再淬火”,以过硬政治能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要提升“谋”的境界、突出“学”的实效,以“心向往之、行必随之”的政治自觉,在强化政治建设上“再升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大量从未出现过的全新课题、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经受许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这艘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关键在党,关键是要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中,各地各部门要把强化政治建设作为关键性工程来抓,引领广大党员干部时刻同党中央对标对表,做到履职尽责,忠诚担当。要提升“谋”的境界。坚持心怀“国之大者”,胸怀“两个全局”,把增强党员干部观大势、谋大局的战略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对国情、省情、市情的深刻把握、切实增强从政治上分析问题、研究趋势、谋划工作的能力和本领。要突出“学”的实效。坚持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立足党校、教育基地等学习载体,统筹谋划政治教育精品课程、建立完善“凡培必考”工作模式、抓好流动党员管理学习、创新完善线上学习手段,常态开展学习情况专项督导,引导各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要把好“选"的关口、明确“用”的导向,以“力源于心、行源于志”的思想自觉,在优化干部队伍上“再锻造”。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谋复兴,关键是要把领导班子配优建强、把干部队伍管好用好。以什么样的标准选人,选什么样的人,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推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破题之举。实践中,各地各部门要始终把理想信念坚定作为好干部的第一标准,立足“为党选才”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口,切实把德才兼备讲政治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在“选准”上下功夫,把政治表现作为考察准绳。围绕“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内容,分类细化考察标准,设置正向、反向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档案,开展领导干部“随访”、重要岗位干部“家访”和反映干部问题情况“接访”,把“听其言”和“观其行”结合起来,系统化检验干部政治表现和政治素养。要在“审准”上下功夫。把干部档案任前审核作为选拔干部的必经程序和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凡提必审”机制,加强与纪委监委、信访、审计、法检、公安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对于存在问题的干部取消评优提拔资格。对政治上不合格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以严格的政治标准和导向,引导广大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

要明确“严”的标尺、兜紧“管”的口袋,以“发乎于心、现乎于行”的行动自觉,在深化廉政建设上“再淬火”。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从体量上看,截至20XX年底,全国共有党组织532.9万个、党员9918.5万名,把每个组织建强、每名党员管好,保持党的团结统一、步调一致极为不易。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集中性的打扫、洗涤很有必要,但从长计议还得靠改革、靠制度。实践中,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理念,深化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改革,健全完善日常管理工作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心有所戒、行有所止。要明确“严”的标尺,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制度。加大对广大党员干部心理动向的跟踪问效,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干部,打消顾虑,按照政策给予帮助和解决;对工作不顺心的干部,化解思想上的“疙瘩”;对存在的问题苗头的干部,及时提出警示,跟踪了解情况,努力营造“和谐、向上、廉政”的干事氛围。要兜紧“管”的口袋,全方位落实干部个人事项报备制度。注重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常态化推进干部个人事项报备、出入境管理填报、配偶经商等工作,筑牢干部规矩意识和组织观念。以制度手段确保干部管理令行禁止,有力有效。

“声声叩问”求解“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做到人民有所盼、改革有所为,实现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行动指南”,在“声声叩问”中走稳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知道“我是谁”,以“民之所盼”作为“情之所系”,在“问需于民”中校准改革“方向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主席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给老百姓办事的。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民意就藏在人民的“期盼”里,为实现人民的“期盼”而改革,改革才有价值。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守“人民有所盼、改革有所为”的原则,深刻领悟“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内涵,以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紧要、最关键的利益诉求为“切入点”“发力点”,多去“工厂车间”看一看、多到“百姓家中”访一访、多在“社区广场”聊一聊,面对面了解群众在住房、养老、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忧心事、为难事、揪心事,把人民“期盼”当作改革的“原点”,将人民群众的“愿望清单”转化为深化改革的“行动清单”,确保改革始终与人民需求相契合。

明晰“依靠谁”,以“万民之智”汇聚“磅礴之力”,在“问计于民”中打通改革“源头水”。主席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不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只要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实现不了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的事业越是向前迈进,越要扎实做好凝聚民力、汇集民智的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善用群众路线这一“制胜法宝”,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首创精神,在构建平台、拓展途径、广纳群言等方面,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潜能和创造力,以“小学生”的谦逊姿态向人民学习、向群众取经,在“坦诚言、认真听、用心记”中收集“土办法”“巧思路”,提炼“好建议”“新策略”,把“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江河”,将民力民智作为改革的“支撑点”,并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每一个环节。

懂得“为了谁”,以“民之所乐”作为“政之所归”,在“问效于民”中解析改革“含金量”。改革的路径对不对、方法好不好、成果优不优,关键要看人民群众乐不乐意、称不称赞、满不满意。主席总书记指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认可度、支持度作为改革的“校验码”和“度量衡”,多推出一些“针对性、实效性、长效性”的民生改革措施,多化解一些“民之所忧、民之所困、民之所难”的问题,多办好一些“利长远、惠民生、得民心”的实事,让“为增进人民福祉而改革”更具“精度”“效度”。要把改革成果置于实践中检验,邀请群众“阅卷打分”,并从“得分”中明晰改革得失与成色。

“声声入耳”奏响全会精神宣讲“最强音”

当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基层党组织作为全会精神宣讲的责任主体,要练就“金嗓子”、打造“多声部”、调好“共鸣腔”,让全会精神在广大党员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练就“金嗓子”,唱响“主旋律”,内容挖掘有“深度”,确保宣讲内容“耳熟能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全会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涉及体制、机制、制度等各个层面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宣讲者要练就一副洪声嘹亮的“金嗓子”,将全会精神的精髓讲深、讲透、讲全面。要深入钻研全会文件,深刻领会主席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宏观大局到微观细节,全面准确把握全会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用生动形象的“方言土语”、鲜活具体的“典型事例”,将高深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小案例”,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比如,通过讲述身边的改革故事、发展变化,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全会精神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全会精神真正“走进”群众心里,飞入千家万户,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打造“多声部”,奏出“交响乐”,形式创新有“广度”,确保宣讲形式“耳目一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单一的宣讲形式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基层党组织要创新宣讲的方式方法,打造“多声部”的宣讲大格局,奏出一曲丰富多彩的宣讲“交响乐”。一方面,要巩固传统宣讲阵地,开展集中式的大课堂宣讲,邀请专家学者、退休干部以及退伍军人、道德模范等深入解读全会精神,让党员干部系统全面地学习全会精神。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新兴宣讲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等,推出线上微宣讲、短视频解读等,让干部群众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全会精神。同时,还可以组织文艺宣讲队,通过歌曲、舞蹈、小品等文艺形式,将全会精神巧妙融入其中,使宣讲既有趣味性又有感染力,于“春风化雨”中让全会精神启智润心、入脑入心。

调好“共鸣腔”,引发“心连心”,情感共鸣有“温度”,确保宣讲效果“如雷贯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宣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宣讲者要带着真情实感,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需求,用温情的话语、贴心的关怀,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全会精神宣讲时,不能“自说自话”,而要注重与群众的互动交流,通过现场提问、交流座谈等方式,倾听群众的心声和想法,解答他们的疑惑和问题,让宣讲成为沟通党心民心的桥梁,防止宣讲“冷场”。要答好全会精神落地“转化题”,通过一组组鲜活的数据,一则则动人的小场景、名场面,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福祉,从而激发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推动改革从“独唱”迈向“大合唱”,在凝心聚力中汇聚改革澎湃动能。

“十八般武艺”做好“被群众需要”的党员教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的活力的源泉。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征程上,只有“被群众需要”的党员教育,才能培养出“被群众需要”的基层干部,基层党组织要助力广大基层干部在党员教育中练就“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授课内容、授课模式、授课场景,推动党员教育成果不断转化。

练就“千里眼”看见“百态民生”,“微视角”聚焦“时髦事”,课前准备增“热度”确保授课内容“被需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党员教育是一件“系统工程”,唯有立足“学习需求”之变及时更新“教学方案”,才能在“持之以恒”中“入脑入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巧解党员教育“方程式”,基层党组织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通过“工作交流”“细致观察”“走访调研”等方式摸清基层干部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端发力,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乡音俗语”阐述经典理论,用与群众联系紧密相连的“微视角”切入“精华论断”,让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柴米油盐、“走上”田园村落、“飞入”心坎之上,助力基层干部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千里眼”看见“民生百态”;还要将与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相关的“时事热点”纳入党员教育的课程规划体系之中,以党员教育为“纽带”引导基层干部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实现党性教育、理论教育、时事教育融会贯通,在乡村振兴远征中夯实“如磐信仰”、砥砺“忠诚之志”,让通往“田间地头”的“直通车”永不偏航。

练就“顺风耳”听见“街头热议”,“多元化”唱好“地方戏”,形式创新强“跨度”确保授课模式“被需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将各领域纳入其“快车道”,党员教育必须踏上“数字科技”快车,方能“日行千里”“深入人心”。基层党组织要借力“大数据、云计算、新科技”的智慧,既要守住“传统课堂”的“理论阵地”,又要开设“云端授课”的“智能场景”,还要探索“田间讲学”的“新型模式”,在“三个课堂”同频共振中挖掘“身边人”“身边事”的“生动教材”,将其深入解读、深刻剖析,引导广大基层干部在党员教育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从人民群众欲言又止的“微表情”和话到嘴边的“弦外音”中用“顺风耳”听见“百姓心声”,从而以“人民期待”为“实干导向”,用“闻鸡起舞”的“学习韧劲”砥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笃行干劲”,在乡村振兴的实践工作中凭借过硬的“品德修养”啃下“硬骨头”、闯出“新道路”,以踔厉奋发之姿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将“课上所学”变成“实干之绩”。

练就“飞毛腿”服务“千家万户”,“办实事”乐享“表情包”,应用实践升“温度”确保授课场景“被需要”。“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欲知党员教育“成效几何”,必须“事上见”。要将“党员教育”全篇文章写“出彩”,基层党组织要用好“践”字“点睛之笔”,抓准“效”字“落脚之点”,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榜样示范+实践锻炼”活动,精心搭建党员教育成果转化平台,带领广大基层干部将“课桌”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和“百姓庭院”,尽全力把“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等家事国事办好办实,在为人民“纾忧”的过程中练就为群众服务的“飞毛腿”,将党员教育的涓涓细流汇入到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广阔实践的江海之中,让“开怀大笑”成为人民群众最常用的“表情包”,切实把党员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为民、推动发展的实绩实效。

“时时事事处处”解锁全面深改的“为民表达”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中重要一条。“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铭记“时时”牵挂民生,“事事”围绕民心,“处处”彰显责任,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融入改革每一环节,努力交出人民满意的高分答卷,共绘人民美好生活的宏伟图景。

“时时”牵挂民生,解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初心表达”。在历史的长河中,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每一次深入肌理的改革,都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刻践行。要铭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的誓言,把“为民初心”视为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人民需求的沃土之中。要倾听基层的声音,感受群众的脉搏,确保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精准对接人民的期盼,让改革的红利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在改革的征途上,党员干部要“身入”基层,更要“心至”群众,用实际行动书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壮丽篇章。

“事事”围绕民心,解锁“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情感表达”。改革的每一步,都应是人民意愿的汇聚,人民力量的迸发。从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激发市场活力,到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民生福祉,每一项改革举措都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人民的心田。要从《人民的名义》等文艺作品中汲取精神养分,将人民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谋划改革,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真正惠及百姓,每一项改革都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要做人民的勤务员、成为人民的贴心人,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体察民意,与人民同甘共苦,共克时艰。在改革的浪潮中,要与人民同频共振,携手前行,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同绘制出一幅幅人民满意、时代需要的改革新画卷,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共同书写新时代的改革华章。

“处处”彰显责任,解锁“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的“奋斗表达”。全面深化改革,最终要落在人民满意的答卷上。改革之路从无坦途,唯有坚持人民立场,才能赢得人民支持,汇聚起推动改革的磅礴力量。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身改革洪流,不仅要做改革的推动者,更要做人民利益的守护者。面对硬骨头,我们要有敢于啃的勇气;面对险滩,我们要有勇于涉的胆识。同时,建立健全人民参与、评价、监督的改革机制,让改革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民,让人民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时时事事处处”为全面深化改革“执笔增色”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发布,决定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在“时时事事处处”上下功夫,为全面深化改革“执笔增色”。

“时时”紧握“矢志不渝、信念如磐”之笔,淬炼“功崇惟志、对党忠诚”的忠诚底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是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华民族方能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筑牢无坚不摧的坚强保障,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万众一心、风雨无阻。广大党员干部要牢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融入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以实际行动诠释忠诚与担当,时刻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任何时候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事事”铺展“竭诚为民、无私奉献”之纸,提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成色。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新时代新征程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根本的利益归于人,最强大的动力源于人。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时时处处以群众为先,心心念念为群众着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好人民群众的“孺子牛”,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人民群众收获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

“处处”饱蘸“躬行践履、行而不辍”之墨,绘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革新亮色。守正创新者进,知常明变者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闯急流”“涉险滩”“破藩篱”,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众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历史的巨笔,常在关键处落墨;伟大的征途,总在开拓中奋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深刻领悟并践行“三个不动摇”和“两个敢于”的科学论断,以“勇立潮头敢亮剑”的锐气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知重负重、勇挑大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一个个点的突破,聚火成炬、集光成芒,让“涉险滩、啃硬骨头”成为光荣,以超凡的政治勇气和改革胆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识马、斫竹、淬玉”写好乡村振兴“人才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层党组织需紧握“人才”这一关键钥匙,以“识马”之慧,精准识别;以“斫竹”之艺,精心雕琢;以“淬玉”之功,磨砺引领,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形成人才辈出、活力迸发的乡村振兴新局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以“识马”之慧寻觅“田野星”,点亮乡村振兴的人才之光。“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在这片充满希望的乡村田野上,每一颗闪耀的“田野星”都是驱动乡村繁荣的璀璨明珠。组织部门应化身为慧眼独具的“伯乐”,穿梭于田间地头,细心搜寻那些怀揣着乡村梦想、深深扎根于乡土的“乡土人才”。因此,要摒弃传统偏见,跨越领域界限,不拘一格地挖掘那些在农业技术、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独到见解和实践经验的“田秀才”“土专家”,让他们的才华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得以充分展现,熠熠生辉。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确保人才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这一机制应以实际业绩为核心,结合个人品德、创新能力、社会贡献等多维度考量,真正让有能力、有情怀的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共同书写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凭“斫竹”之艺雕琢“栋梁材”,铸就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离不开一批批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栋梁材”作为坚实支撑。因此,要精准施策,将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科学配置到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如特色产业培育的试验田、乡村治理的最前沿、生态环保的守护地,让他们在实战中磨砺意志、锤炼技能,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要搭建广阔舞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更要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强化政策激励、完善服务体系,让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其中,实现个人梦想与乡村发展的双赢。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持续培养与提升,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举办高端论坛、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为人才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交流、创新创业平台,让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借“淬玉”之功磨砺“领头雁”,明确乡村振兴的航行方向。“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的航船亦需一群坚定信念、卓越才能、勤勉作风的“领头雁”来领航。要深化对优秀乡村干部的培养体系,不仅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实践智慧的积累,通过精心设计的培训课程、深入一线的实践锻炼、跨区域的挂职交流,全方位提升其战略眼光、决策能力和执行效率。要构建完善的容错纠错机制,如同为“领头雁”披上坚韧的铠甲,鼓励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上敢于突破、勇于担当。要营造一种开放包容的氛围,让乡村干部在尝试与探索中即便遭遇挫折,也能得到及时的支持与帮助,从而轻装上阵、继续前行,让这批经过千锤百炼的“领头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步伐,引领乡村振兴的巨轮破浪前行,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绘就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丽画卷。

“始终在线”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心”答卷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发布,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站在时代的新潮头,党员干部当坚守忠诚之心、赤子之初心、奋斗之恒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让“矢志不渝”的壮志豪情“始终在线”,在“笃学深思、融会贯通”中铸牢信仰之基,书写“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恒心答卷”。主席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回望百年奋斗历程,从南湖红船的启航到新时代的壮阔航程,中国共产党人以信仰为舵、以奋斗为帆,引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干部当以史为鉴,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将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准确把握其精髓要义,使之成为指导实践的强大武器。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勇担时代重任,让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让青春之花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让“念兹在兹”的温暖底色“始终在线”,在“情系苍生、心系百姓”中践行初心使命,书写“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答卷”。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矢志不渝地将人民利益视为最高追求,这份初心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百年征程,也引领着每一名共产党人不懈奋斗。在风雨兼程中,他们或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起守护家园的钢铁长城;或默默奉献,于无声处听惊雷,以科技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或扎根基层,以双脚丈量土地,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党员干部当以人民之心为己心,将“人民至上”的情怀融入血脉,化作“为民情怀”的生动实践。要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金标准”。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倾听民声、汇聚民意,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难题,让现代化建设的每一分成果都温暖民心、惠及民生,让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让“实干兴邦”的奋斗姿态“始终在线”,在“砥砺奋进、锐意进取”中展现担当作为,书写“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答卷”。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实干精神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底色。从革命烽火中的砥砺前行,到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再到新时代的壮丽征程,一代代领导人以“实干”为笔,书写了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主席总书记谆谆教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党员干部当是挺膺担当的先锋队,以“实干”为舵,以“奋斗”为帆,勇立潮头,破浪前行。要摒弃空谈,拒绝虚浮,将“实干”二字镌刻于心,外化于行,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新挑战,青年干部要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在实干中增长才干,在奋斗中磨砺意志,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

“是谁、为谁、靠谁”三问答好深改“命题卷”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主席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直面问题、增进共识,围绕发展所需,顺应民心所向,大兴调查研究,走好群众路线,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度。”青年干部要读懂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以“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三问,答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卷”。

常思“我是谁”,不忘“栉风沐雨,砥砺歌行”来时路,答好“志在千里求卓越”的初心卷。心有所信,方能至远。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历久弥坚,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回首望,一群传火者在上海石库门钻燧取火,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亮了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前进道路;看今朝,一艘满载幸福和希望的巍巍巨轮,以劈波斩浪之姿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民族复兴伟大征程。青年干部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永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尤须待阖棺”的忠诚品质,在基层这本“无字书”里,如海绵一样汲取过硬本领,在身体力行中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思维方法、深厚的为民情怀,让人民群众相信党、跟党走、得实惠,用初心谱写青春脉搏的旋律,真正做到时刻保持清醒、认准方向、砥砺前行。

明白“为了谁”,走好“行稳至远,进而有为”脚下路,答好“大道笃行系苍生”的担当卷。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呼唤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基层实践是锻炼能力素质的“练兵场”,年轻干部要想成为能担重任的“排头兵”,就必须到基层上多练一练,只有多经事、多干事,才能在身经百战中练出真才干、硬本领。广大青年干部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气神,少一份“等靠要”思想,多一点“闯冒试”劲头,走出办公楼、离开办公桌,积极投身到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基层一线锤炼摔打。要足履实地勤为民,始终做到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做好调查研究,能和群众说家常、讲土话,办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功成有我”的责任担当,让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细悟“依靠谁”,坚定“念兹在兹,枝叶关情”未来路,答好“凝心铸魂共奋楫”的团结卷。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党领导人民铸就的团结奋斗精神,展现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里千山只等闲”的红军战士身上,凝聚在“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建设者身上,印刻在1800多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付出生命的党员干部身上。“事虽难,做则必成”,每一名青年干部都要增强掏心见胆、并肩奋斗的团结意识,自觉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景目标为重,讲原则、明是非、守规矩,时刻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小我”融入“大我”,在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的同时,更加注重“国之大者”、团结合作,凝聚起共谋复兴、共襄盛举的磅礴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群众共富迈向快车道。

“述往思来”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诗行”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当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嘱托牢记于心、把使命担当在肩,真正在“述往思来”中回答初心之问、人生之问、时代之问,用心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好、最动人、最闪光的“梦想诗行”。

回望“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昨天,一切过往、皆是序章,“不负历史”书写“矢志不渝跟党走”的最美信念诗行。“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百年风起云涌,从烽火硝烟的生死考验走到和平美好的诗意生活,从一穷二白的极端困境走到繁荣富强的气象万千,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也直面了多少生死考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党上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以信仰、信念、信心化为引航未来的坚实精神屏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回望“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昨天,广大党员干部当知来路之不易、知光明之可追,在述往思来中再度坚定许党报国的初衷和追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始终以在党言党、在党爱党之心为党分忧,真正以“不负历史”的使命感书写“矢志不渝跟党走”的最美信念诗行。

躬耕“幸福生活入画来”的当下,心怀热爱、奔赴山海,“不负人民”书写“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最美梦想诗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走过满是泥泞的来路,如今的祖国大地处处都奔涌着发展的浪潮,从吃穿住行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到精神文明之风劲吹社区村口的美好感受,从数不清、望不尽的产业大棚、培训基地,到各有其美的农家小院、农村观光路……怀揣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一路驱动着、激励着我们走到了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当躬耕“幸福生活入画来”的当下,用实干的笔触为生活添色彩、用奉献的温度为群众送关怀,始终把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心怀热爱、心怀赤诚奔赴为民山海,竭尽全力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做到“不负人民”书写“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最美梦想诗行。

追逐“满眼生机转化钧”的未来,步履不停、久久为功,“不负时代”书写“追风赶月莫停留”的最美奋斗诗行。“征程万里风正劲,策马扬鞭再奋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就是一场奋斗的“动员会”、是一次出征的“集结号”、更是一篇扬帆新征程的“序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行各业整装待发、广大奋斗者动力十足,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追梦的年代。广大党员干部当追逐“满眼生机转化钧”的未来,既要不忘传统、赓续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老黄牛”、躬耕担当“孺子牛”、锐意进取“拓荒牛”的精神,更要扎根在岗位之中、瞭望于星辰之大,始终以“小我”赴“大我”,奋力踏准时代节奏、跟上发展步伐,敢于到斗争一线、奋斗前沿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真正做到“不负时代”书写“追风赶月莫停留”的最美奋斗诗行。

目录

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汇编(585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