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乡X村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关于 X乡X村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近期,县委办公室调研组以入户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村情实际,较为全面掌握了 X乡X村基本情况及发展重点。

基于与村两委班子深度商讨,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实际,思考 X村乘势发展的可行路径,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村情现状X村位于县城与 X乡结合部,X与X国道交叉口东,距县城 X公里,距乡政府 X公里,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全村有 X个村民小组,X户X人,耕地面积 X亩。

2023 年度成功创建“四星”党支部。

据村史所载,X村已有 X余年历史。

明朝时 X河大石桥一带水面宽阔、土地肥沃。

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X家男子择优势地形于大石桥南旁居住,后迁移南高地(现址),故称 X家桥村,后称 X村。

杨家居于此百年左右,招常姓男子为婿,两姓共存,因此有“常杨一家”之称。

X村历史悠久,钟灵毓秀。

清光绪年间,有文武秀才,文秀才办私塾,不收学费,号称“学屋”;武秀才自幼习武,曾参加平息地方乱事。

当代以来,更是有高级工程师、高校教授、省级劳模、团级军官、县处级以上干部共计二十余人。

(一)人口现状 X村共有户籍人口 X人,主要姓氏为 X、X两姓,占比分别为约45%、30%。

常住人口约 400 人,以年长者及妇孺居多,其中在村集体务工 30 人。

300 余人外出务工,主要流入地为 X、X,少部分在X附近城市。

2023 年全村死亡 6人,新生儿 7人;2024 年上半年新生儿 3人。

(二)基础设施现状自上世纪末,X村进行庄基规划,东西方向主街宽12 米,南北方向主街宽10 米,其他胡同宽4米。

主街两侧有绿化带共计 1200 米,主街及各胡同均铺设下水管道。

村庄规整有序,每户360 平方。

村内基础设施较完备,2015 年建设休闲公园1座,约 3亩,有广场、健身器材、村史名人展示栏等。

村内卫生保洁由乡政府统一负责。

村内有小型超市1家,卫生室1家,无幼儿园、无小学,适龄儿童一般在就近的县实验幼儿园、X幼儿园、X路小学上学,分别距村 4公里、3公里、4公里。

村内无快递点,村民快递收发在城东各快递点,距村约 3公里。

(三)产业现状X村产业以种植业和加工业为主。

1.种植业。

全村耕地面积 1050 亩,其中高标准农田 230 亩,人均耕地面积 1.3 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少部分种植经济作物,如红薯、西瓜、药材等。

2.加工业。

现有集体所有箱包厂 1个,解决工作岗位30 个,贡献集体收入 3万元/年。

红薯粉条加工作坊1家,为个体经营,生产旺 季用工20 余人。

(四)组织建设X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1 人,党员平均年龄为53.5 岁。

从年龄看,20—30 岁党员3名,31—40 岁党员14 名,41—50 岁党员7名,51—60岁党员10 名,61 岁以上党员17 名,年龄最大党员92 岁。

从性别看,男性党员38 名,女性党员13 名。

从学历看,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12 名,大专以下学历党员39 名。

村两委班子于 2021 年完成换届,共 4人,大专及以上学历 1人。

二、经验做法(一)村庄规划X村坚定不移开展庄基规划,长期以来,村两委班子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挨家挨户讲解方案,在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背景下,党员带头、发动群众,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对接设计团队,推动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

村中间的大水坑变成了平坦长街,影响生产出行的曲折小道变成了雅致环村路,你争我抢的屋檐墙角变成了一条条“三尺巷”,通燃气、铺管道、植绿化、修公园,一个城边小村俨然蝶变成了生态宜居的康养村落。

(二)基层治理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探索推行“胡同长制”,按照“区域相近、人际相亲、方便服务”原则,综合技能特长、居住区域、人际关系等因素选出群众口碑好、威信高、能干事、肯干事的胡同长,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需要服务的群体为重点,常态化开展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