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底稿,六大禁忌

审计底稿,六大禁忌  如果说审计底稿是受法律保护的一块“芳草地”,那就决不能让其杂草丛生。

笔者认为,做好审计底稿,要避开“六忌”,具体如下。

  一忌:“小零件”不全  在翻阅审计底稿时,笔者常常发现有的财务报表没有盖章、签字。

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财务报表算是一张废纸。

若有一天“东窗”事发,这样的底稿在对簿公堂时,对方是不承认的。

此外,无编号、无日期的现象也屡屡出现。

  对于上述问题,有的审计人员认为是“小零件”,不影响审计质量,只要把审计程序做到位就可以了。

殊不知,这些签字、盖章、编号等,是与审计程序浑然一体的,是审计底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零件”管大事。

这些“小零件”都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的。

  审计人员要牢记,在行业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一份好的审计底稿,就是审计人员的“辩护词”。

审计人员一定不能忽视审计底稿的法律作用。

  二忌:做无用功  在有的审计底稿中,审计人员竟把客户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复印下来,页数占底稿总数的四分之一。

还有的审计底稿中,货币资金、 管理费用抽取的凭证也过多。

也许有的审计人员认为,表格数量可以体现审计质量。

但其实,这是“小儿科”行为,是在做无用功。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毫无价值的成本消耗。

  审计程序是否到位,不在于审计资料的页数,而在于是否审在“要害处”,是否对财务报表做出了正确的鉴定。

对审计底稿的要求,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充分、适当。

审计技能在本质上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准确把握审计理论内涵和实物精髓,才能把底稿做得“精美”。

遗憾的是,在实践中,一份好的风险评估底稿并不多见,它们大多数流于形式,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审计技能。

  三忌:乱替代  在“年审季”,有的审计人员因工作忙或因侥幸心理,随意改变审计准则程序,自己做主对某些程序进行替代。

  例如,笔者总结出了底稿中的“六个替代”:银行对账单替代银行函证;存货、固定资产明细账替代监查;截止测试替代抽查会计凭证;固定资产折旧明细账替代折旧测试;应缴税金明细账替代应缴税金测算表;企业盘点替代审计监盘。

  实际上,替代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替代是具有针对性的,不能牵强附会,不是自己随意作决定就可以替代的。

  四忌:按部就班忽略“地雷”  从有的审计底稿中可以看出,审计人员的确按照会计科目和审计程序从头到尾审计一遍,按部就班,看起来很“顺溜”,但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