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优良家教家风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报告

关于把优良家教家风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报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引导广大家庭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以身作则、耳濡目染,用正确道德观念塑造孩子美好心灵”[1]。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还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2]优良家教家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课)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探讨将优良家教家风融入德法课教学,以更好地发挥德法课的育人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文从探究优良家教家风融入德法课的可行性入手,分析其融入的价值意蕴,探寻二者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以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1.优良家教家风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可行性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通过家教家风涵养家庭成员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优良品质。

德法课作为青年大学生步入 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契合的,因此,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现实可行性。

1.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德法课作为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之一,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围绕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基本内容,以“回答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关心和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

引导其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五个方面全方位提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征程中,认清自身肩负的时代重任,自觉成长为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

家庭教育是人才培育的起点,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传统的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子女“孝、仁、诚、勤”等优良品质,教育引导子女“崇德重礼、德法相依”,规范自身言行举止。

现代家庭教育同样注重对品德教育,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他们在“拔节孕穗”的成长关键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孩子深厚的 家国情怀,指引孩子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实现个人梦、家庭梦的过程中,推动国家梦的实现。

因此,从宏观上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优良家庭家教家风与德法课都注重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促进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国家、社会培养优秀的后备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2教育内容的契合性从内容上看,优良家教家风是开展德法课教学的重要资源,与《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 版)教材内容存在互通性。

教材包含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法治教育六部分内容,这些无不与家庭家教家风有着紧密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3]在人生观教育内容上,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强调耕读传家,推崇建功立业,以激发子女“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