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原创性贡献

党课讲稿:习总书记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原创性贡献

20XX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不仅会议名称增加了“文化”二字,而且首次提出主席文化思想。提出主席文化思想是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在我国文化建设史上、党的理论创新史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主席文化思想是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深刻认识主席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深入阐释主席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正确把握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对于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矢志不渝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从“两个大局”的维度深刻认识主席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主席文化思想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两个大局:一是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这是国际大局;二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是国内大局。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相互影响、彼此交织,中国既面临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又同时面临重大风险考验。那么,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明繁荣兴盛为支撑,需要把14亿多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创造凝聚起来,拧成一股绳,汇聚成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这就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指引。主席总书记鲜明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主席总书记还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篇章,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既为主席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同时主席文化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二)主席文化思想是应对国际国内复杂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

2017年底,主席总书记首次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深化了对这一命题的认识,作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的重大判断。所谓世界之变,主要指世界范围主体力量的对比关系发生了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矛盾日益加剧,西方自殖民时代建立的“中心—边缘”的世界体系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东升西降”的趋势不可阻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必然推动国际格局发生深度变革,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度调整。所谓时代之变,主要是指当今时代特征发生了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文明文化交融互鉴更加广泛深入。另一方面,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层出不穷,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全球发展和世界前途面临新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所谓历史之变,主要是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突出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示出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昭示着社会主义和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灿烂美好的光明前景。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下,国际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时而隐蔽,时而公开,舆论交锋时有发生,“意识形态战”呼之欲出。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环境,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民族安危、国运兴衰、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传的战略高度,强调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主席总书记指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主席总书记还指出:“应当看到,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境外敌对势力加大渗透和西化力度,境内一些组织和个人不断变换手法,制造思想混乱,与我争夺人心。一些单位和党政干部政治敏锐性、责任感不强,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助长了错误思潮的扩散。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这些重要论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要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居安思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确把握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基本态势,深刻认识国际国内领域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长期性,坚决打破西方舆论封锁和国际话语霸权,有效应对美西方国家西化分化中国图谋,坚定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科学思想的正确指引。主席文化思想为正确开展国际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正确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二、从深化文化建设规律的维度深刻认识主席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只有科学认识、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用以指导工作、推动实践,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成功。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同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一样,有其内在固有的规律。一方面,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搞现代化建设不能离开文化建设。因为文化建设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和高素质人才;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必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观念性障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党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强调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明确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展开,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文明”,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首次明确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在“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的重要位置,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使命任务谋篇布局,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如何突破传统体制和观念束缚,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工作。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其中一项重大举措是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转企改制,即

推动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广电传输等单位的转企改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重点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据不完全统计,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近30万个。

(二)主席文化思想深化了对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一,深化了对文化的本质和文化自信自强的认识。过去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侧重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从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等方面进行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文化建设新的使命,深刻阐释了文化的本质和文化自信自强。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他说:“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主席总书记还把坚定文化自信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强调“四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主席总书记还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文化的本质和中华文化的精髓,深刻阐释了文化自信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第二,深化了对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主席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重要观念,如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20XX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

平总书记从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特征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出发,说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时代价值,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主席总书记还深刻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20XX年6月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主席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liaoda199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这些重要论述从“两个结合”的维度,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认识,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在“两个结合”中才能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三,深化了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党的文化使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认识,在创新发展中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大局”高度,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把建成文化强国列入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还部署了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任务。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主席总书记首次提出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对党的文化使命的最新概括,深化了党对文化使命的认识,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四,主席文化思想深化了意识形态工作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间关系的认识。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其他方面工作都紧紧围绕并服务中心工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的原则和方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党的十八大前后,围绕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一些领导干部和单位片面理解中心工作而忽视其他方面工作,以为只要经济工作搞好了,其他工作放松一点,有些偏差遗漏也不要紧,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甚至搞一团和气。丧失党性原则和批判勇气,不愿或不敢同错误言行作斗争,是当时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主席总书记以政治家的高度敏锐和高瞻远瞩,用“极端重要”“三个事关”来概括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对扭转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具有划时代意义。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方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五,主席文化思想深化了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时代,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始终存在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较量和斗争。这一较量和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是尖锐激烈的。列宁曾指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一直存在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言论。党的十八大前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主席总书记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他指出,“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

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他还说:“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2013年,主席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思想舆论领域划分为三个地带,主张对不同地带采取不同策略:“对红色地带要巩固和拓展,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对黑色地带要勇于进入,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斗,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对灰色地带,要大规模开展工作,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主席总书记还就如何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观点,比如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文艺、党管党校高校,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等等。这些重要思想和论述,对于如何开展思想舆论斗争、管好思想舆论阵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深化了党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建设的认识,是主席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来深刻认识主席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关于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道路与原则

主席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方向,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以及其他重要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表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及其显著特征。最早完整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论断的是党的十四大报告,此后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和重要文献都坚持了这一表述,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一以贯之和坚定不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本质要求。

主席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主要是考虑到“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战略构想提出以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成为党在文化建设方面新的使命。

主席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道路,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形成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作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继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文化发展道路内涵。

主席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可概括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两个结合”。这既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担负好党的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的原则。二是坚持人民至上。这是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理论本质,同时也是主席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理论本质。主席文化思想的实践伟力,就是体现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坚持文化自信自强。既要坚定文化自信,又要建成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四是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造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开放包容,指的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五是坚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体”与“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体”主要指本体、主体,“用”主要指运用、实践。“体”和“用”的关系,就是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明体达用”就是说,形成正确认识或科学理论是为了实际应用,用以指导实践的发展,而不是当成观念的东西,成为书斋里的学问。“体用贯通”是指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行动和实践必须有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成功,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另一方面,行动和实践是产生一切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基础,必须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和理论的正确性,推动认识和理论的

发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把“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哲学理念运用到主席文化思想,是说主席文化思想不仅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而且还是从事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要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力量。同时,主席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坚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五个坚持”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可以视为主席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主席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在方法论意义上的重要体现。

(二)关于主席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

主席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包括六个重要方面。一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网络文明等。二是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内容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等。三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内容包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诚信文化,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发挥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内容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体育强国等。五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内容包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六是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工作布局、实践要求。内容包括:新时代文化建设路线图和任务书,如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领域的主要目标,宣传思想工作的“九个坚持”,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推进新的文化使命的“七个着力”等。

四、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中把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引向深入

(一)正确理解“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

要深化相关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比如要正确理解“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避免产生认识误区。第一,要避免“两张皮”。所谓“两张皮”既体现在认识上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互不关联或关联性不强,又体现在阐释方式上没有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相结合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思想理论创新和宣传阐释工作,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互不关联或关联性不强的观点影响式微。目前的问题主要包括,在阐释方式上如何说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说清楚我们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特别是要说清楚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现在惯用的一种阐释方式是,先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重要观念或思想,比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等,然后说这些观念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再说明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论述的正确性。至于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往往一笔带过或语焉不详。这显然是不够的。

第二,要避免简单对比拼凑。应当看到,“第二个结合”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结合。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而不是颠倒过来用传统文化观念阐释马克思主义,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既要注意避免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又要注意避免生搬硬套、削足适履,陷入教条主义或复古泥古的泥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著名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要全面深入地理解“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的首要前提是剔除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糟粕、不合时宜的陈旧内容,弘扬其优秀的思想、理念、观念与思维方式。其次,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契合性,因为两者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具有高度契合性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三个方面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彼此联系,缺一不可。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陈旧落后的观念甚至反动的封建文化相结合,也不能搞无条件的生拉硬拽的结合,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把意识形态工作引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有力部署下,经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尽管如此,滋生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内外部条件依然存在,境外反华势力仍加紧推行对我意识形态渗透。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有时交锋激烈,呈现出隐蔽性、顽固性、难治理等特点。20XX年3月1日,主席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XX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尖锐复杂,需要全党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善于斗争的本领主动应战,牢牢掌握主动权。”我们应当按照主席总书记的要求,充分认识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牢固树立阵地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网络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引向深入。

第一,要改进意识形态工作,避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术研究,搞一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送审及审查的重点应该围绕是否存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和重大政策问题,是否存在违背学术研究的规范问题。要严格规范匿名评阅审查制度,对审阅专家实行有限授权,用清单的形式明确审查方向、审查重点,坚决杜绝和防止“恶评”现象。要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倡导健康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通过理论辨析和思想引导达成共识、共同进步。

第二,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在信息化时代,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人接收信息的途径已经从报纸、广播、电视、门户网站,转移到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适应这种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必须与时俱进,在公众信息接受度高、影响力大的空间建立舆论阵地,不断扩大影响力。主流媒体必须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观,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规律,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并向纵深发展。要积极开展与有影响的、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中有影响的自媒体平台及用户的合作,特别是开展与在年轻人群中有影响的自媒体平台及用户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共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坚持内容

与形式并重,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做到内容丰富扎实、形式新颖多样。应当看到,信息的碎片化、形式的娱乐化成为当今传播方式的重要特点,内容轻松、语言活泼的短视频、短文章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主流媒体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切实改进文风,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新闻舆论工作,真正回应群众的关切,切忌枯燥的八股习气。

第三,要强化对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的监管,积极扶持网络正能量。市场化资本化程度高的社会媒体,以及为赚流量谋利而不顾道义的自媒体,往往是网络负面舆情的推手、制造传播谣言的集散地、境外势力影响国内舆情的桥头堡。虽然这些媒体不占主流,但其破坏力不容小觑,对缺乏自主意识和判断力的青少年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强化对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的监管,净化网络空间,弘扬正能量,意义重大。监管部门要加强工作力度,把不良媒体的负面影响和社会危害降到最低,同时支持和扶持积极传播正能量的自媒体,扩大其网上影响和社会影响,推动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第四,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推动构建国家监管、平台履责、网民自律的网络治理新格局。国家层面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立法,给各类新兴媒体以及广大网民划出法律红线和政策底线,让网络平台和网民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要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强化各类媒体的网络治理责任,防范和打击各种网络暴力犯罪活动,斩断滋生网络暴力的利益链条,严厉打击网络水军造谣生事,追究网络平台及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责任。要做好舆论研判工作,及时掌握舆情最新动态,准确评估舆情走向并做好相应预案。要适时进行舆论引导,不拖延、不敷衍、不过火,牢牢掌握舆论斗争主导权、主动权。要注意舆情反转现象,及时公布事实真相,因势利导。要旗帜鲜明开展舆论斗争,严格区分“三种地带”“三类问题”,敢于批驳错误观点,坚决遏制负面舆情。要规范个人在网络空间发布信息的行为,禁止发布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公序良俗的信息,禁止发布侵犯他人隐私、损毁他人声誉的信息,禁止超越事态范围进行人肉搜索、人身攻击等行为。要加大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教育,培育网民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各网络平台要牢固树立“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意识,正确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组织人力自查自纠,规范平台用户言行,履行好平台的

社会责任。广大网民要提高法律意识,提升个人素养,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盲从、不恶搞、不中伤,不搬弄是非、不颠倒黑白,更不能违法犯罪,做到文明上网、理性上网、遵纪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