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专题党课: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乎及精神,从三个层面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

8月份专题党课: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乎及精神,从三个层面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

8月份专题党课: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乎及精神,从三个层面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深入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搞清楚我们党领导人民已经干了什么事,正在干什么事,将要干什么事,以及还有什么避不开、绕不过、不得不干的事,以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主席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三中全会《决定》上来,统一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上来,从而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今天的专题党课,重点从三个层面对全会的意义进行讲解,帮助大家学习理解主席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如期完成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从价值层面理解,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改革为现代化提供动力保障,现代化为改革提供目标导向,二者共同服务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都体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一)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保障。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决定》强调,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促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又能适应现代化需要。其次,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公平竞争制度等,以适应现代化进程中对效率和公平的双重需求。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革命,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可持续性。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社会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民生福祉,为中国式现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强消费能力,促进内需扩大,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第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家法治治理现代化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目标导向。《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是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导向。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充分考虑人口规模效应的机遇与挑战。人口规模巨大带来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也带来发展成就被人口稀释、发展成果分配等难题。《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应致力于缩小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差距。城乡、区域、行业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与攻坚目标。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共建物质田园与共同精神家园。物质精神两手抓的现代化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打破束缚物质与精神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促进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是主席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条件。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深化内政外交的创新性改革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性目标。

(三)改革与现代化共同服务于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首先,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增强国家与民族抗打压与防风险能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安全后盾。为化解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阻碍因素,《决定》提出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健全贸易风险防控机制等。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实力基础。《决定》提及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等措施,都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苦练内功”。《决定》设定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实现时间表,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也体现出党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目标的决心与自信。第三,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优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提升治理能力,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提供组织保障。《决定》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等,旨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第四,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奠定民心基础。《决定》提到的推进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的改革,正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第五,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国内和谐与世界和平发展,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创造良好环境。《决定》体现统筹协调国内治理改革与全球治理系统改革的思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从发展层面理解,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摆脱传统发展方式与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这就为我们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第一,供给优质的制度设计。法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主席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从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出发,加强党统一领导下的科技统筹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畅通科技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通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体系。产业政策的重点要逐步地转移到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上来,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产业链与技术链。以数字领域的立法为例,从国际上看,当前已有很多数字立法案例,如数字服务法、数字市场法、数据法案等,其中有不少可借鉴的制度设计,但对于部分立法,在理论和实践中也提出了是否会减少创新甚至抑制创新的疑问,需要妥善权衡,这也为我国相关立法提供了一面“镜子”。新兴领域的立法,很多事项和规则设计是决断于未知之中,尤其考验立法者智慧和立法科学,需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为优良的制度设计适配科学的立法程序,集思广益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第二,划定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全面深化改革是变革生产关系的重要途径,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这些体制机制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法治来加以确认和保障。围绕“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重点推动新质生产要素的发展、流通、运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更好服务于生产要素的流动与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指出的是,新质生产力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因此,该领域改革的关键仍然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在科技创新要求下,积极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如何在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中发挥好“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作用,既让政府在这些领域比过去更积极有为又不突破基本的边界。这是十分关键的新课题,需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固化改革成果、破解改革难题、预留改革空间。

第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发挥的作用是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对于经营主体而言,能稳定其预期、巩固其信心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新质生产力因其“新”,必然带有某种前沿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营商环境的可预期性对其信心尤为关键。为此,需要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增强公平性、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既要“给优惠”,更要“给机会”。同时,对于新质生产力中的“新劳动者”,也要为其积极探索不同于传统产业的合法权益保障机制。此外,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对一些需要保持战略耐心的领域,将宽容失败予以制度化明确,激励创新者吃下“定心丸”;对于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创新试验,需要依法依规实施容错免责。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仍是我国基本国情,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要素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持续调动地方积极性,激发不同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助力经济发展、城市资源联动,构建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的实际情况出发,分类指导,有序开展,探索实践更具创新性、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发展路径,形成新产业活跃、新模式丰富、新动能强劲的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体系。

三、从制度层面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治理现代化,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主席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艰辛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开拓前进,以“四个自信”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从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辟出来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奋勇前进。

(二)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决定》专门用一个部分来部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在总结经验、阐述意义、提出原则、部署举措中,都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的确定性。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纵深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都要由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号令。各级党委(党组)要落实领导责任,紧密结合实际,谋划好、推动好本地区本部门的改革,抓好重大改革举措的组织实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改革,做到既挂帅又出征,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要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坚持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充分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三)坚持以“两个结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主席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新时代新征程以“两个结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用好“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丰厚文化滋养和历史经验借鉴。要聚焦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推进方式,突出改革问题导向,突出各领域重点改革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改革开放,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价值取向与方法路径,扎实推进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地,用五年的系统改革和奋斗实践,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获取强劲的前进动力,从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坚实基础、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