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合国家政策对xx社现实困境以及举措建议的田野调查报告

关于结合国家政策对xx社现实困境以及举措建议的田野调查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建设成绩斐然,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我国疆域辽阔,农村地区较多,乡村基层治理手段相对落后,农民思想较为传统保守,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因此,对乡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乡村经济寻找振兴之路,能够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村庄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有中国人,或是生长于村庄,或是父祖辈来自村庄,认识中国的现实和历史,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了解村庄。以往的民族经济研究和行政管理研究对于村庄的关注,主要是在总体性的统计和对策方面,鲜有对某一村庄的专注系统调查,所以从小处做起,将村庄调查作为根基具有重要的意义。

xx自治区xx市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位于素有“塞外江南”之称的xx平原和xx草原上,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碰撞融合的地带。xxxx市xx村xx社是位于xx湖畔上的一个小村落。自xx世纪xx年代建村以来,国家政策的变化带动了当地农民生计模式和社会生活的转变,即种植业一直占主要地位不变,渔业逐渐消退直至消亡,畜牧业的规模有所扩大,养殖畜禽的功能变少,种类减少。xx村全体村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和创造着真正的历史,以xx村为代表的广大中国边远地区村庄的光辉历史,深深印刻在广大人民的心中。

我们既要看到xx旅游业的蒸蒸日上,也要把目光聚焦于发展相对缓慢、生活贫困的普通百姓上。

1.历史与现今:小村的变迁

1.1基本情况

xx村是xxxx市xx前旗xx镇下辖村庄,紧靠xx。村庄现有耕地xxxxx亩(x亩约等于xxxmx,下同),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向日葵、玉米等。位于xx灌区中的xx灌域,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形地貌、成土母质、气候、自然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地土壤盐渍化现象比较严重。

xx镇xx村以户为基本生产单元,农业与畜牧业混合发展,但以农业为主,历史上曾发展过渔业,但由于多方面因素,渔业已不再发展。截至xxxx年的统计数据,该村辖下xx个村民小组(xx个自然村),户籍xxxx户,人口xxxx人,其中常住户数xxx户、xxxx人,人均承包土地面积为x~xx亩。全村牲畜存栏羊xxxxx余只、牛xxx余头、猪xxx余头、鸡鸭若干。

以上为xx村的基本情况,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xx村下辖的xx。作为一个人口较少,位置偏僻的小村,群众的生活情况和需求似乎鲜有人关注。xx村民在时代的浪潮下,努力追赶着集体的脚步,难免面临一些困难需要我们去关注并给予支持。xx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偏远地区落后农村的缩影。本文立足于xx村xx国家政策下的基本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历史变迁,分析xx现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旗政府、村委会治理农村提供新思路。

1.2国家政策下的经济变迁

1.2.1初建村社——集体化时期

xx建于19xx年,正值集体化时期。据受访者xx老人回忆,那个时期村内村民劳动记公分,靠公分挣钱,正劳力(青壮年)记的公分较多。国家制定指标,农民上交任务粮、公粮,同时还要缴纳相应的农业税。“咱村的村民忠厚老实,勤劳能干,在集体化时期,小队经常出色地完成国家分配的任务,在全树林子乡都数一数二。”受访者xx作为村子里年老的长辈,骄傲地向笔者述说了这段往事。集体化时期,原先只有xx村大队有一个供销社,19xx年左右,数量逐渐增加,一个大队建了一个供销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除此以外,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峻。xx周边的造纸厂、化肥厂等工厂的污水都排进了湖内,造成xx水源重度污染,西海岸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加重,对当地种植业产生了较大影响。

1.2.2农村改革发端时期

xx世纪xx年代,摊派使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村内人口开始流失,部分村民选择退地到外地打工。

这一时期,xx土地盐碱化尤为严重,为了减少盐碱化带来的损失,农民和政府之间甚至打过官司。“为了治理土地盐碱化,当地的党委干部曾组织调动民众开渠挖道,企图切断盐碱水,虽然成效不大,但这也是咱们官员和群众努力的结果。”也就是在这个时期,xx禁割芦苇,禁捕鱼,但是管理和惩罚的力度远没有现在严格。

1.2.3改革迈向市场化时期

19xx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方谈话。我国农村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化时期,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乡镇企业得到大发展,进一步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xx村内并没有成熟的产业体系,但临近的大队里乡镇企业发展较好,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或定居到城市,人口流失速度加快,村子面临着人口空心化的问题。

1.2.4农村改革继续推进时期

进入xx世纪,城乡融合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向城市流动和集中,xx人口大面积流失,从建村之际的xxx人流失到现在只有xx人种田,常居人口则不足xx人。xx村民的流出去向一般有以下几种:第一,到本省城里打工,主要集中于xx市、鄂尔多斯市和xx市,少数人则到外省打工、读书、生活;第二,到专业化现代化牧区打工;第三,到外村包地种地。一方面,人口过多的流出引起了村社发展“空心化”、村社秩序失衡的困境,为乡村治理带来新的问题;另一方面,持续不断的人口流动,对于将堆积在土地上的众多人口解放出来具有重要意义,部分村民选择退地,多出来的土地分给留下的村民,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仍坚持种地的农民的收入,进而改善其生活水平。

xx生计模式和生活方式从这一时期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迁。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xx傍居于xx,过去一直以捕鱼作为村里收入来源之一。受访者xx在小时候跟随父母“走西口”,从xx省来到xx前旗,后在xx定居,这一住就是xx年,她是xx这些年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见证者之一。“每天下午,家中妇女就开始为男人准备出海的干粮,下午出海,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才上岸,这期间下完渔网就在船里睡觉,一条船一般有x个人,捕鱼很辛苦的。”虽然辛苦,但是人们知足。从xx世纪xx年代开始政府就对捕鱼生产活动进行了限制。

20xx年,由于与邻村的矛盾,xx禁渔。20xx年,国家明令禁止捕鱼。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让当地人民彻底结束了捕鱼的历史,昔日小渔村已名存实亡。

一直以种植业为主,辅以渔业和畜牧业的xx,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转变为以种植业为主,辅以畜牧业的生产模式。随着渔业在大众视野逐渐消退,更多的村民选择发展畜牧业,再加上村内人口流失严重,大量空地荒地被开发成羊圈牛圈。但是,即便村子内饲养牛羊的人增多,也没有空余的草场给村民放牧。在荒地里放羊,在湖里放牛是当地畜牧业较之于草原牧区的独特之处。

村民发展畜牧业的目的也发生了改变“,过去一直喂养着马、骡、驴、鸡、兔子、猪等动物,种类很多,在过去饲养这些动物更多的是为了供人使唤,比如驴、马、骡子,帮忙驮运货物或到地里干活,但是现在,咱有了摩托车、四轮车和小轿车,就不需要牲畜拉货拉人啦,也就不养它们了。”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依靠畜力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

1.3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民俗变迁

1.3.1“打帘子”“打帘子”(当地方言用语)即编织芦苇立帘,是一种芦苇编织品。xx年产芦苇近xx万t,在xx未实施禁捕的时候,村民也会割芦苇和蒲草,将其用绳“打”成“一片式”,即芦苇帘子,然后卷成“筒”状,自家用或者销往外地。但时过境迁,国家和政府为了治理xx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禁止人们随便割芦苇,转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如今村民已经不再将“打帘子”作为收入来源之一“,打帘子”技艺在年轻人中也逐渐失传。

1.3.2“敬神”

在老一辈中会有“敬神”这一习俗。逢年过节,捏x个小面团,炸一下,在家中东南西北x个角各扔一块,老人称其为“敬四方神仙”,以祈求家人平安幸福。但近年来社会急剧变迁,村内人口流失严重,城市的现代化生活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知道、不了解、不愿意这样做,少有人还保持着“敬神”的习俗。

2.现实困境

2.1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基础设施问题包括道路问题、饮水问题、环境问题和灌渠问题。

首先谈道路问题。“十个全覆盖”时期村内进行了道路的修整。可是,道路修缮并不彻底,村内大部分还是土路,一到雨天雪天就变得泥泞不堪。除此以外,据问卷数据显示,村内xx%的民众认为:现有农村道路建设还存在“道路宽度不够,不方便机器通过”的问题。道路修缮遗留下来的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偏远地区乡下道路问题仍需社会和国家投入更多的关注。

其次是饮水问题。“十个全覆盖”时期,政府给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管、安装了净水器,至此,改变了xx数年来以饮井水为生的方式。毋庸置疑的是,自来水管道和净水器保障了村民基本用水需求,但是,问题仍然存在。首先,自来水管道限制放水时间,一般每日中午有水,村民和以前一样需要储水,村内家家户户的厨房几乎都堆满了水桶和瓮。其次,每年春夏“圆圆地”(菜园子,方言用语)需要浇水,自来水管提供的水既要保障村民生活用水,也要供给菜园,基本满足不了村民的用水需求,综上,饮水问题同样刻不容缓。

接着是环境问题。xx没有统一进行垃圾处理的垃圾场,村民生活生产中的垃圾无从处理,村内和村附近还有几处臭水沟。村子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同样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最后是灌渠问题。xx的农田主要靠xx灌渠中的常济渠滋补,前些年政府对灌渠进行了修缮,将原来的土渠都修成了水泥渠。两者相比,水泥渠不容易渗水少水,浇地速度更快,有助于农业生产。但是,xx的灌渠基本都是土渠,并未修成水泥渠,当地农民表示他们的渠较少,政府不是很重视,笔者对此特地访问了当地村委干部,其向笔者表示在计算与规划之时将xx的渠算在了其耕地面积里,所以修缮水泥渠时没有xx。本身的土地盐碱化、气候变化就使得农作物的产量不稳定,再加上市场价格的波动,农民收入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件小事都会对农民产生极大的影响。虽然xx的渠少,但不能因为数量少就忽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千千万万个劳动人民共同绘就了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我们也只有关注、关心、关爱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与需求,才能构筑和谐社会。

2.2土地盐碱化危害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xx灌渠盐渍化土壤占耕地的xx%,xx灌域位于xx灌区最下游,土壤盐渍化较为严重。曾有村民用含盐量较高的盐碱水灌溉土地,直接造成灌溉面积内的土地颗粒无收,农民损失惨重。土地盐碱化问题急需解决。

2.3农村空心化程度加深

从xx世纪末开始,xx的人口就不断流失,村内剩余人口平均年龄已超xx岁。农村人口流失造成空心化问题本身也是对乡村发展的危害,浪费乡村土地资源,而且,乡村的发展也缺少了基本的人才活力。从长远来看,从事农业人员素质下降危害国家粮食安全,危害经济的长远发展,而且空心化也会影响社会稳定和谐。最后,缺乏人才继承,会导致乡村的传统文化习俗无人传承,影响我国的文化振兴。

3.举措建议

3.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关于道路问题。政府应继续完善道路建设,提高通行能力;在资金上做到开源节流;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适当增加道路宽度,以便大型机器可以通过,提高种植业发展的机械化水平;xx沿湖大道除了要依据国家政策指导修建,还应该关注村民的需求和权利,若修建影响到了村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应当给予一定的补贴。村民应提高个人素质,舍小家为大家,同时配合政府工作,爱护公共设施。

关于饮水问题,政府应合理布局水资源,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充分满足各村饮水的水量和水质的要求;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加强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兴办乡村供水工程,加强水质检测监控;创新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体制及监督措施,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普及农村饮水安全的科学与法律知识,增强群众合理利用与保护农村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村民应真正做到节水,避免浪费水资源;有规划地储水,做好停水的准备;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高合理利用与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关于灌渠问题,政府应既重视整体灌渠的建设发展,也关注小村落农业发展的需求与困境,加强灌渠建设和改造,为村民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村民应就自家具体农田灌溉需求及时与村委会进行沟通,为地方政府统筹规划灌溉建设和修改提供依据。

关于环境问题,政府应加强公共厕所、公共垃圾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处理设施设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让村民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村民应从小处做起,将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2坚持治理土地盐碱化

政府应通过修排水沟和排水竖井,来完善相应的排水系统以减轻盐渍化;平整土地,使灌水深浅一致,减少灌水量,实现均匀灌溉、合理灌溉;地表覆盖与秸秆还田,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流失,保持土壤墒情;合理安排作物种类及培育耐盐作物;聘请高素质人才,为农民进行技能培训。

村民应听从指挥,合理灌溉,根据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制定合理的灌溉时间及灌水量,尽量避免大水漫灌,避免用盐碱水直接灌溉;合理安排作物种类;不断学习农业生产知识。

3.3努力破解农村空心化

政府应对从事农业的青年农民进行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尤其注意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以提高农业收入。其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投入改善水利、道路、信息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为在村农户的农业生产和村庄生活提供便利。最后,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使在村农民感到生活有意义,生产有价值,这样才能长久破解农村空心化的现象。

村民应提高个人素质,积极学习农业生产相关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同时注重对家中小孩的教育,培养更多能服务于农村发展的人才。

4.结束语

xx作为xxxx市的一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带的村落,研究其生活、生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近几十年大政方针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到基层百姓的,基层百姓又是如何通过自身努力为国家整体建设添砖加瓦、铺路架桥。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人民,人民同样离不开国家的指引和保护。

本文以民族志的形式认识xx村xx,同时分析近些年自“十个全覆盖”和脱贫攻坚阻击战打赢以来,在偏远地区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的困境与挑战,为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提供基础资料,为偏远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