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陕西省政协“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题协商
(6篇)陕西省政协“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题协商
(6篇)陕西省政协“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题协商会发言材料汇编
目录
1.全国政协委员、台盟陕西省委会主委陈玉玲: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1
2.省政协委员、延安市政协主席杨光远:
“规划、机制、产业、人才”四轮驱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3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冯永忠:
强化农林高校在实施“千万工程”中的使命担当……………………………5
4.省政协委员、宝鸡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高晓博:
科学规划引领建立健全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机制………………………………7
5.汉中市政协常委、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包继强: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9
6.佛坪县委书记李志刚:
坚定不移打好生态牌、建设幸福园……………………………………………11
加快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陕西省政协“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题
协商会发言材料汇编
(陕西日报,2024年6月13日)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陕西省委会主委陈玉玲
近年来,全省上下以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实施我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省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村发展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整体偏低且不均衡;人口流失,存在乡村空心化问题;县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仍需提升。为此建议:
一是坚持试点示范,突出抓好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学习运用浙江经验做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和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宅基地所有权行使和收益分配机制,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加强土地征收管理,完善土地征收多元化补偿方式和保障机制。推行农户融资“整村授信”。推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涉农高校在乡村建立科技小院,引导“三师入乡”,鼓励推行乡村紧缺人才定向培养模式。
二是坚持分类发展,积极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建设方案,遵从县城发展规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发展路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推进县乡村道路联动、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深化县级统管机制,持续提升供水服务以及应急保供能力。建设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推进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
三是坚持产业带动,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学习浙江培育乡村产业做法,统筹好现有产业发展与未来产业布局关系,发挥县级统筹资源要素作用,明确主攻方向,确定首位产业,形成“一县一策”,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现代农业园、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
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完善县级集配中心和镇级专业市场、村组田头市场功能,打造区域性农产品营销基地。
四是坚持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加大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力度。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改进乡村治理模式,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规划、机制、产业、人才”四轮驱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省政协委员、延安市政协主席杨光远
当前,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有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调研发现,普遍存在四个薄弱环节:一是规划引领不到位,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三是农业产业不够强,四是人才队伍不过硬。为此建议:
一是坚持以规划为统领。逐村深入开展产业发展调研,列出资源、项目和需求清单,科学合理规划,实行“一村一策”,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案。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推动特色产业错位发展,坚决避免一刀切、一般齐、一哄而上。
二是建立治护长效机制。充分考虑各村资源禀赋、发展程度差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从农村垃圾处理、村庄环境整治,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先易后难、逐级推进。建立政府财政拨款、集体投入、社会融资、企业捐赠等稳定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管和评估体系,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建立严格的农民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定期检查评估、吸纳村民意见建议、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评选和美庭院与文明家庭、设立“垃圾兑换超市”等一系列举措,把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动形成人居环境整治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三是精准培育乡村产业。以村为单位全面摸排村集体建设用地情况,有序开展农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四荒地”等土地综合整治,多措并举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通过出租、入股、共同经营、流转管护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充分盘活各类土地、房产等闲置低效资产。大力扶持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依托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农村多种功能,重点支持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研学体验、农家乐等业态发展,推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保障。注重从返乡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才、退伍军人中培养经营管理人才,采取走出去学先进、走下去察实情等方式加强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健全基层党支部书记“选、培、考”机制,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支持县域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发展,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培养适应农村产业发展和满足乡村建设需
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启动“农创客培育工程”,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在资金、场地、人才等方面对返乡入乡创业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搭建服务平台等方式,让具备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各类返乡入乡人才引得来、留得下、干得好,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强化农林高校在实施“千万工程”中的使命担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冯永忠
农林高校长期扎根“三农”一线,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知农爱
农人才的重要力量。
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需要充分发挥农林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持。为此建议:
一要支持农林高校参与我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实施,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提升。鼓励支持农林高校在产业核心区建设试验示范站。启动“千县千站”科技推广试验示范站改造提升工程,把试验示范站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纳入“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切实提升试验示范站服务能力。按照省市县主建、校所运行的机制,加强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融合,为科技赋能产业振兴搭建平台。聚焦关键问题,启动实施特色产业富民工程、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县城设施更新与承载力提升工程、乡村废弃物就地化资源利用工程等项目,强化农林高校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二要加快农林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提升人才队伍培养能力。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单独设立招生指标,为乡村振兴培养高层次人才。组建乡村振兴服务专家团队,遴选一批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纳入国家人才支持计划体系。推动新型乡村建设与乡村服务模式研究和示范推广,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建设基层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在示范村建设一批国家级乡村振兴教育基地,面向地方开展常态化培训。
三要支持农林高校参与乡村组织建设,实施助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基层组织创新行动。鼓励农林高校参与基层组织建设,从高校毕业生、教职工中选聘优秀师生担任或挂职乡村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兼任农林高校对接服务乡村振兴的联络人。选拔、任用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干部,鼓励支持基层组织工作创新探索,促进乡村有效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大讲堂制度化运行,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活动,支持高校师生面向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进行理论宣讲、科学知识普及、农业科技成果推介。
四要充分发挥农林高校资源优势,实施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引领行动。开办“乡村文明大讲堂”,加强农业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实
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等工程,协同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保护农村文化遗产。助力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高校电子文献资料与乡村互联互通,建设乡村图书室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
科学规划引领建立健全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机制
省政协委员、宝鸡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高晓博
20XX年以来,宝鸡市坚持用科学规划引领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机制,制定全市乡村建设总体方案和15个专项方案,明确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标准,形成党委政府推动、行业部门互动、市县镇村联动和广大群众参与的乡村建设工作格局,强化人才支撑、资金保障、示范带动,逐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整治人居环境、创新乡村治理。但是,乡村建设还面临一些问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仍有短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乡村建设工作合力不强。结合工作实际,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对行政村进行划分,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突出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保留村庄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坚决防止“千村一面”。坚持示范带动,将示范村优先向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村庄倾斜,并在资金支持上、项目安排上、政策激励上给予支持。
二是突出生态宜居,优化人居环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统筹打好村容村貌提升突击战、垃圾治理清剿战、污水治理歼灭战、厕所革命攻坚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久战“五大战役”,推广“干封式、三格式、水冲式”改厕模式,推行“两次四分法+集中填埋和区域高温热解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探索实施“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小型人工湿地、一体化处理装置、生物氧化塘、简化综合利用”五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加快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突出城乡融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围绕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推动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县聘镇用、镇聘村用”用人机制,充实建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将具备条件的区域敬老院、农村互助幸福院改造提升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行农村“一站式”便民服务,形成县域内功能衔接互补、分级解决不同问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四是突出乡风文明,推广运用“清单制”,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划清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的界限,坚决遏制厚葬薄养、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
验”,确保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源头。
五是突出人才保障,合力共建共享。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助力乡村建设。加快本土人才培育步伐,促进农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优化,打造一支扎根乡村的人才队伍。探索建立乡村工匠培养和管理制度,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村庄规划和项目建设。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
汉中市政协常委、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包继强
从20XX年开始,汉中市深入开展“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现就进一步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出6个方面的工作建议:一要统一思想聚合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方式要灵活、措施要具体、内容要丰富,要让群众逐步认识到自己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只有群众认识到位了,整治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才会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二要规划先行定标准。整治什么、怎么整治、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既要让老百姓看得见、听得懂、能操作,又要有定性定量的规范化标准。一方面,规划的制定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注重实操性;另一方面,要提出简洁明了、易于操作的工作要求,让群众一听就懂、一干就会。
三要典型示范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点多、线长、面广。因此,在工作的方法上不可平均用力,应采取抓两头、带中间,梯次推进、压茬推进的办法。市上确定一批示范村,县上划出示范村、重点村、提升村三个等次,村上月评比、晾晒典型户,市、县、镇、村都要有榜样、有目标。示范村、重点村先行先试,总结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四要健全机制抓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形成一套科学管用的工作机制,汉中市“1+4”工作机制值得借鉴。“1”是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亲自安排、亲自部署,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4”是推动工作的4项硬措施。一是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包抓。每名领导干部包抓一个示范村,起到干在前、树标杆、强引领作用。二是分管领导干部抓具体、具体抓。实行周调度、月观摩、季排名,随机抽查、现场点评、破解难题、打通堵点。三是各职能部门驻村抓点。部门将整治工作与驻村帮扶成效挂钩,同奖同罚同推进。四是农办督导指导抓考评。市、县农办将清单管理、明察暗访、督导指导、量化排名、末位表态贯穿工作始终。
五要因地制宜重实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少拆屋、慎砍树、不占地、降成本,依托竹、木、藤条编制围栏,用石块精心铺设乡间小道,用山花装点美丽庭院,让乡村更有生机活力。
六要强基固本作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把群众组织好、教育好、引导好。因此,要选好一个带头人、建好一个班子、锻造一支队伍,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让和美乡村建设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坚定不移打好生态牌、建设幸福园
佛坪县委书记李志刚
近年来,佛坪县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紧扣“宜居、宜业、和美”目标,坚定不移打好生态牌、建设幸福园,逐步探索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是把准宜居“基本点”,建设环境优美幸福园。以“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为抓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等,以“公检法‘三长’+林(山)河(湖)田‘三长’”机制养山护水兴绿。二是打牢宜业“支撑点”,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加速生态资源转化,3个农产品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3.18%。三是聚焦和美“落脚点”,引领文明善治新风尚。发展壮大乡村振兴工作队伍,落实二级网格、风险台账、群众动员“三个机制”,连续5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县。结合佛坪工作实践,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以生态美乡村,塑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要以村庄布局规划、特色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内容为重点,编制实用性乡村规划。要统筹推进庭院美化、管线序化、村庄绿化、水体净化,实现“一户一景、一村一品、一镇一韵”。要彰显人居环境之美,科学划定区域深化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积极建设“无废乡村”,推广“扫干净、放整齐、讲文明”等有效措施,增强村民的荣誉感和参与度。
二要以产业强乡村,增强创业创富新动能。要推进特色产业提质,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创新发展乡宿、乡游等新业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要推进集体经济提效,探索村企合作、联村共建等模式,加大龙头企业、社区工厂等培育力度,以数字技术加持传统产业,实现产加销贯通。要推进农民收入提档,提高农民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建立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绑定机制,强化订单、股份、劳务、租赁等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三要以融合兴乡村,畅通互动互促的城乡关系。要强化示范创建引领,整合资源推进示范村、重点村先行先试,出台“千万工程”奖补办法,对正在创建的给予扶持,对创建成功的给予奖补;完善企业、社会共同帮促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结对帮扶示范村。要推动公共服务共享,建好用好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下乡进村入户”步伐。要打通城乡融合堵点,提升镇村电
商物流、金融网点等设施完备度,加快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县镇村功
能互补、发展互促。
四要以 引领乡村治理,提升善治善成的治理水平。要坚持 引领,推行强村弱村结对、村企共建等模式,开展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织密基层治理之网,统筹做好网格内社会治理、应急管理、为民服务等工作。要用好乡村大舞台、“文明实践+”等阵地,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