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中心组(支部)学习资料汇编(第一议题)(文化思想)

2024年5月中心组(支部)学习资料汇编(第一议题)(文化思想)

2024年5月中心组(支部)学习资料汇编(第一议题)(文化思想)

学习参考资料

  一、学习专题

  深刻把握主席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

  二、参考资料

  1.共产党员网:主席文化思想

  2.新华社:主席文化思想首次提出

  3.人民日报: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4.新华社: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一

  5.新华社: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二

  6.新华社:“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三

  三、自学内容(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略)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略)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略)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略)

  

主席文化思想

共产党员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主席文化思想。20XX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主席文化思想”。

  主席文化思想是在继承发展党成立以来领导文化建设探索成果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明确“两个巩固”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主席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以“九个坚持”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即:(1)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2)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3)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4)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8)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9)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主席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20XX年10月,党的二十大从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工作,即:(1)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4)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5)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20XX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十四个强调”是指:(1)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4)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5)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6)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7)强调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8)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9)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10)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能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2)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明;(13)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4)强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等等。新的文化使命是指: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XX年,主席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并提出“七个着力”重要要求,即:(1)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2)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5)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7)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20XX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主席文化思想。会议提出,主席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主席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主席文化思想首次提出

新华社

20XX年10月8日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10月7日至8日在京召开。与以往相比,这次会议的名称增加了“文化”二字。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主席文化思想。

  (一)实践总结、理论结晶

  进入新时代,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充分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出席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网信、文艺、新闻、哲学社会科学、思政、文化传承发展等各个领域,进行统筹谋划、分类指导、部署推进,倾注了巨大心血,投入了大量精力。

  聚焦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书记鲜明提出一系列重大创新理论:

  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从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

  主席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主席文化思想。

  这一重要思想,充分反映了主席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在体系化、学理化方面日益完善的实际,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主席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如何才能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明确首要政治任务,即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聚焦新的文化使命,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指明基本遵循原则,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一系列重要内容,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充分表明主席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彰显了这一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

  (三)思想武器、行动指南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肩负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的重要职责。

  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更要科学把握新的形势和任务:

  从内部环境看,踏上新征程,向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

  从国际局势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从技术发展看,信息化浪潮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汇聚网上网下同心圆。

  从自身发展看,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也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迫切需要坚持守正创新、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推动事业发展迈向新天地。

 因此,面临这样的形势任务,必须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这是时代所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主席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面向未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唯有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持续加强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才能答好必答题,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人民日报

2024年6月3日

  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新华通讯社社长、党组书记傅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展开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主席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与党的科学理论深入互动、形成主席文化思想。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守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构筑了主席文化思想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始终将文化传承发展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调研考察100多处历史文化遗产,就文物、考古、非遗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在去年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主席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作了精炼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全面阐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彰显了中华文明有源有流、有根有脉的自信之基,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自强之道。在世界文化激荡的大潮中,主席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源头,贯通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脉,唤醒了推动历史进步、时代发展的文化力量,为我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提供了一把“公开讲话”。

  不断探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规律,彰显着主席文化思想一系列原理性成果、原创性贡献。主席总书记把文化强国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进一步擘画部署,将其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在领导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主席总书记深刻揭示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明交融的本质性规律,深入总结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美美与共的特征特质,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原则方法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将精神力量、文化目标、文明成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和独特追求,凸显了文化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础性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的力量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不断迸发、奔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反映的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千年理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出以民为贵、民为邦本的价值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展现出礼序乾坤、厚德载物的文明基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着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文明情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以文化文明为引领的现代化。以文化为重要内涵、以文明为价值指向的内在规定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文化深度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经济和文化相互生发、文化和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必然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过程。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治理智慧,升华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略。主席总书记坚持发挥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建设中彰显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在法治建设中体现“法者,治之端也”的智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道法自然”“取用有节”的传统,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融入“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的理念,在外交工作中展现“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天下观、国家观、宇宙观、民生观、治理观,构成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哲学底蕴;不断积累生成的治理传统、治理经验、治理智慧,构成今天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宝贵借鉴;一脉传承的价值、道德、观念、方法,构成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文化源头。

  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必须在贯通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脉中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点;必须在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中领会,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密码;必须在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领会,准确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博大胸怀;必须在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中领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以更加强烈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

  主席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伟大意义,为我们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打开创新空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第二个结合”标志着全党全社会新的文化觉醒

  “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标志性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关系,把我们从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以思想文化上新的觉醒来看待中华民族走过的历史、创造的文明,实现了文化上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信自强的转变。

  “第二个结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体现在打破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不自信和对西方文化、西方中心主义的盲目迷信,着力筑牢“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主席总书记指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第二个结合”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深刻阐释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坚持“第二个结合”,我们就有了传承文化的信心,就既不会盲从各种教条,也不会照搬外国理论,而是坚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由此,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个结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体现在打破对传统文化不加鉴别全盘继承的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带来的严重束缚,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主席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从“第二个结合”出发,就必须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二、“第二个结合”厚植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文化基础

  我们党的理论要有生命力、感召力,就必须既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又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有机贯通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增进了全党全社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文化认同。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是“第二个结合”成为又一次思想解放和又一次思想统一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从“第二个结合”出发,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民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夯实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根基

  主席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也是以强大的理论勇气和文化自信不断开辟新的道路的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决同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作斗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通过改革开放“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席总书记开创性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指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大法宝。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只有坚持“第二个结合”,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要持续巩固文化主体性和党的文化领导权,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发展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真正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彰显、前景更加光明。

  

  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文堂

  党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是主席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大势、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为此,我们要系统把握、深刻领会、善于运用这一最新理论成果。

  作为一种“软权力”,文化领导权不同于政治领导权,不同于法律强制,而是通过文化吸引、说服、认同来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权力。同时,由于任何文化吸引、说服、认同、影响都离不开器物、符号、信息、语言、表演等文化媒介,离不开文化资源的运用,因而文化领导权也包括对文化生产与传播的领导权。前者表现为文化软实力、文化吸引力,如价值观的力量、话语权等,后者则可通过不同形式的管理权体现出来。

  要掌握文化领导权,就必须发挥好文化软实力作用。主席总书记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价值观的传播离不开话语的建构。主席总书记指出,由于西方长期掌握着“文化霸权”、进行宣传鼓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被颠倒的事实。同时,我们的阐释技巧、传播力度还不够,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还不高,有时处于有理没处说、说了也传不开的被动境地。因此,有没有话语权、是否善于掌握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强不强的重要体现,是一个政党是否善于掌握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标志。基于此,主席总书记高度重视话语权的建构,强调要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解释中国实践,立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

  文化领导权作为一种文化权力,既突出表现为话语权,也突出表现为管理权。两者也不可分离,话语权是目的,而管理权是基础。拥有管理权,未必就掌握了话语权,但要掌握话语权,就得有必要的管理权,在“后真相时代”尤其如此。话语权的建构有赖于相当规模和高品质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有赖于文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主席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党管文化、党管教育等,强调增强阵地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抓住了文化领导权构建的基石。

  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把握好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基本属性。

  第一,真理性。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化优势。我们党具有高远的文化理想,坚持人类的基本道义,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用真理的力量动员人民。主席总书记指出,对一般性争论和模糊认识,不能靠行政、法律手段解决,而是要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靠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领文化传播和舆论斗争的道义制高点。

  第二,人民性。党的文化领导权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席总书记强调,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讲党性和人民性,党性和人民性是相互统一的。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掌握文化领导权就是从文化上做争取人心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导向,守护好人民的精神家园。党必须与人民同心同德,文化上贴近人民,思想上得到人民的认同,同时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激发人民的文化参与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第三,主体性。党的文化领导权要以中华文化主体性为依托。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主席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安全与民族精神独立性等相关论述,都是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深刻思考。这一主体性是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基础上形成的,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坚守本根、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文化生命力、创造力,是我们在当代文化竞争中构建文化领导权的最大底气。

  第四,斗争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为真理而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与不同思潮论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主席总书记指出,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期,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既有硬实力的斗争,也有软实力的较量。今天全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明交流交融交锋十分频繁,而网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随着新一轮信息传播技术变革,思想文化斗争更加复杂,我们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团结知识分子,善用行家里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立破并举、以立为本,不断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牢牢掌握思想舆论主导权。

  主席总书记关于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文化本质力量的深刻洞察,表明我们党对文化领导工作有了新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坚持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提供了根本遵循。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

  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体指本体、理,用指作用、事。主席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所谓体,即指主席文化思想之理;所谓用,即指依据理来指导具体的文化工作。理在事中,来自对事的认识和总结;反过来,理又是事的根据,规定了行事的根本思路和方向。

  主席文化思想是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文化建设这个重大问题展开。面对着国内多元文化思潮、世界多元文明现实,迫切需要回答走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怎样走这条道路、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使命等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等。主席文化思想,正是在回答这些重大问题中形成的。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面对当代中国的两个基本事实。其一,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二,我们是在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我们党一方面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两个方面的融通,就是主席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体现着主席文化思想之体,明确了文化建设之道。主席文化思想的许多重要理论观点,如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都可以统摄在“第二个结合”之中,并在其中获得更明确的意涵和定位。第一,“第二个结合”以守正创新的精神,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致力于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确立了新时代文化意义上的自我,为走自己的文化道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和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第二,“第二个结合”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中走出来的,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扎根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之中,在历史自信中巩固了文化自信,在结合中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三,“第二个结合”明确了在文化建设中正确处理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关系的根本态度和原则,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秩序内的位置。“第二个结合”在宽阔的历史视野和世界视野中,通过连续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破除了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强调在连续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在弘扬传统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通过统一性和包容性的辩证统一,强调在统一中包容,在做自己的同时和世界在一起,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丰富自己的文化,贡献于世界文化。第四,“第二个结合”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意识形态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充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了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更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世界。

  理定而后事贯,体立而后用行。理事合一、体用贯通,来自主席文化思想鲜明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特色的统一。“第二个结合”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贯起来,为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因而能发挥统贯的作用;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所开辟的文化道路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又必然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通过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更好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一

新华社

2024年1月22日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主席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引领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格局全面重塑,激发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在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过程中,要进一步认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政治责任,勇于改革创新,强化法治保障,建强干部人才队伍,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守正,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

  20XX年6月1日至2日,主席总书记先后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文化建设守正创新作出深刻阐述,鲜明提出:

  “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主席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的重大创新观点,彰显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举旗定向,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升到极端重要的战略位置,着力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对我们党优良传统的传承发扬——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不断得到验证彰显、战胜各种谬论迷思的历史,一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赢得支持认同的历史。

  事实充分证明,党的发展和壮大,与我们党卓有成效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密不可分。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必须继续发扬党的这一政治优势,不断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必然要求——

  主席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

  “两个巩固”“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主席总书记就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始终突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保证——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行至民族复兴关键一程,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更加凸显、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

  新时代新征程,通过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和宣传教育,必将更好引领全党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阵地,必须掌握在忠于党、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

  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不懈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

  “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主席总书记强调。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思想舆论阵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论是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单位,还是对社科理论、文化艺术单位,无论是对传统媒体,还是对新兴媒体,主席总书记都高度重视阵地建设,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守牢阵地,就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复杂。主席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明确提出“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

  旗帜高扬、立场坚定。在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全党要坚决守好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之正,牢牢掌握思想舆论主动权、主导权,以自觉的斗争实践打开新天地、夺取新胜利。

  担责,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强起来

  20XX年10月25日,北京中南海,二十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一次集体学习。

  主席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要亲力亲为,既要做实干家,又要做宣传家”。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人才队伍。

  扛责任,抓统筹——

  主席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

  当前,各级党委(党组)正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形成在党委(党组)统一领导下的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构建起覆盖全党全社会的“大宣传”格局。

  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成熟、能否担当重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重不重视、善不善抓宣传思想工作。

  主席总书记强调,“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

  把方向,强队伍——

  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主席总书记提出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熟悉文艺工作、能够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领导岗位上来”。

  主席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的要求中,政治过硬始终是第一位。

  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主席总书记谈到自己当年在浙江工作时对当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十二个字要求——“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就把为党为民放在第一位来强调。

  坚定政治方向,建强工作队伍。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工作队伍,正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奋力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转作风,树新风——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主席总书记谆谆告诫。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坚持和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持之以恒转作风、改文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担责于肩、履责于行,必将为从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二

新华社

2024年1月23日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要准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涵养民族精神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从“尔滨”爆火出圈到网红城市持续“上新”,从“萌娃大串门”到南北大联欢……2024年伊始,持续攀升的文旅消费热度,升腾着经济发展温度,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气象。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主席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不仅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且认为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一物质文明发展,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反复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以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自信中国,必胜信念更加坚定——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14亿多人迈入全面小康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精彩篇章同步书写,极大激发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

  自强中国,奋斗精神更加昂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同时,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社保体系,成为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国家发展“致广大”的壮美画卷里,勾勒出每个人“尽精微”的幸福坐标,凝聚起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100余年来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新时代10余年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充分证明,两个文明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正如主席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一边是2500多年的古老街巷完整保存,一边是瞄准科技前沿的现代企业日夜繁忙。

  “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20XX年7月6日,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主席总书记的一番话含义深刻。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统一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

  主席总书记强调,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要求贯穿始终。

  物质基础“搭台”,精神文化“唱戏”。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放眼广袤神州,承载着精神文明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国已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文化馆、博物馆超1万家。目前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都实现了免费开放。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新中国70多年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没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的雄厚实力,就不会有人民群众精神殿堂的巍然屹立,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需求牵引供给、激发文化活力。经济多元化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一家家演艺新空间蓬勃涌现,一项项跨界新玩法引领风潮,一批批艺术新作品轮番上演……“花式”创新的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们更多元的精神需求。20XX年北京等多地营业性演出场次、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

  文化“软实力”,提供“硬支撑”。以精神文明发展,增强物质文明建设内在动能——

  从《觉醒年代》《长津湖》《山海情》等影视剧中汲取力量,以《领航》《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艺术创作激扬豪情……一批批优秀文化作品在产生良好经济效应的同时,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文立心,以文弘业。加快推进高水平文化建设、高质量文化供给,将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扩大经济增长空间,更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为我们战胜前进路上一切困难提供强大动能。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需要以物质为基础,也需要用精神作引领。

  主席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翻开“十四五”规划纲要,展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位居前列,“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紧随其后。

  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我们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持续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同时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强化“硬实力”,建成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农业强国;着眼“软实力”,建成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网络强国、体育强国……放眼2035年,党的二十大明确的一系列奋斗目标,勾勒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美好图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

  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全面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同时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丰富百姓衣食住行,落实《“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20XX-2025年)实施方案》,鼓励“村BA”“村超”“村排”等基层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顺应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必须持续增进和改善民生福祉,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这是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学习贯彻主席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三

  新华社

  2024年1月24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阐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2021年7月1日,主席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

  立足恢弘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两个结合”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中国道路。

  这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3月,主席总书记在福建朱熹园的一席话,发人深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党的二十大前夕,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一至三编出版发行。主席总书记在序言中指出要“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第二个结合”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20XX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主席总书记指出:“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

  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走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以中国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实践?

  主席总书记深刻指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20XX年10月28日,主席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了“两个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重要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2021年“七一”前夕,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标志着我国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全面落地。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源泉。

  近日,主席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主席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金融系统注入传承传统、积极向上的文化基因,也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指明了提升金融软实力、建设金融强国的前进方向。

  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清晰标定: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主席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之理”,使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充盈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

  20XX年4月,学习贯彻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T教Y在全党展开,“一场新的学习竞赛”拉开帷幕。

  创立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一个民族就能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主席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论述不断深入,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主席总书记语重心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个结合”先后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掌握宣传思想文化上的主动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20XX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面对党内“关键少数”,主席总书记要求“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魂和根,理论创新之源才能越来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才会越来越强劲。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主席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其中之一。

  文脉绵延不绝,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

  “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主席总书记提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原则方法,为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发展中华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两个结合”,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20XX年2月7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主席总书记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它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新征程上,更好坚持“两个结合”,以真理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以复兴之志凝聚磅礴之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