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乡村振兴中的公共文化传播优化策略探讨

讲义文稿:乡村振兴中的公共文化传播优化策略探讨

讲义文稿:乡村振兴中的公共文化传播优化策略探讨

  当今社会,解决民生问题时需要处理好文化权益等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所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为了更好地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他们对于文化的渴望,让群众可以更加便利地参与文化活动,还需要不断地对公众文化服务进行完善。

  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在乡村建设公共文化,传承乡土文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振兴乡村文化作出了分析,并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了针对性的讨论,提出了应对策略。

  一、乡村振兴中公共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公共文化的传播要考虑用户的认知能力,帮助用户对核心信息进行提炼,有效地区分主次内容,为其提供更加愉悦的体验。第一,需要准确把握文化的核心要素,对服务信息进行提炼。从用户的认知特点来看,提炼出核心要素可以减轻用户的认知负担。在这个时代,传播公共文化需要注意对标题和摘要的设计,采用容易看懂的标题进行信息的传播。在展示公共文化资源的时候需要对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空间布局和视觉设计来强调服务的内容以及重点文化资源。第二,了解用户的认知范围,为他们提供一些服务选项。在传播文化的时候,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在传播公共文化的时候需要参考用户的认知范围,通过有效的信息来帮助用户缩短阅读、识别以及行动所需要的时间。例如,相关公众号可以尽可能地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罗列在一个界面中,对于其中的一些选项尽可能地进行扁平化处理,通过减少无效的信息来帮助用户更快地做出选择,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将图文进行结合,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图文结合的形式与单一的文字传递消息相比,可以通过画面来刺激用户,为用户营造氛围,从而扩大传播效果。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传播公共文化可以从用户的角度进行思考,结合大众的需求,使用可视化语言进行设计,将图片和文字进行结合,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

  二、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从文化角度来看,目前群众的文化权益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供需不对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在当今这个时代,我国在文化传播方面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感官化、碎片化、同质化等。依照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及时解决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不断对供给内容进行优化,提高供给质量,不断对传播文化的途径进行创新,以满足广大群众需求为目标,促进文化文明、有序、规范地传播,从而打造出健康、绿色、向上的文化环境。当前,基层公共文化的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基层群众对于优秀文化有着很强的渴望,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文化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在优质文化方面,所提供的文化不能满足群众精神需要。所以,需要不断对供给的公共文化进行优化,提高对基层公共文化的重视,加大服务力度,从而更好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

  乡村振兴的魂就是文化,想要乡村振兴首先需要对其文化进行振兴。从一般角度来说,文化的繁衍、传播以及繁荣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加入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加快文化的传播和振兴。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文化惠民。凭借新理念、新内容、新载体、新方法将各界的文化进行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惠民的作用,对线上线下的信息进行共享,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拓宽服务范围,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还可以不断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从而改善和保障民生,让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在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时候,可以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作为重点进行挖掘,尤其是当地的优秀民风民俗、红色文化历史、乡村特色美食、传统文化技艺等。在开发文化的同时也要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更好地对文化进行传承,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例如老百姓大舞台、红色文化文艺汇演、文艺产品征集等,将乡村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进行结合,从而让群众更加愿意参与到文化振兴活动中来,丰富群众的日常活动。

  三、乡村公共文化传播效能提升的措施

  (一)人工智能融入公共文化传播媒介

  互联网可以帮助各行各业进行改革,在公共文化传播方面,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升级。从新华社之前发表的《中国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出,关键词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2017年的移动互联网和媒体融合,到2018年的AI合成主播和人工智能,到2019年的5G时代和万物为媒。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播公众文化需要结合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通过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对公共文化进行传播,提高传播效率。

  (二)依托传统媒体协同传播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传播公共文化需要借助可以大面积覆盖的乡村文化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用广播电视来给群众传播公共文化,在建立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之后,可以通过传播公共文化来保障群众对于公共文化的体验权和知情权。第一,借助广播电视传播公共文化,提高传播的适用性。随着我国公共文化体系的不断完善,村村都有了广播电视,这体现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均等化。相较于智能手机的应用,广播电视可以给群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感,并且可以使更多的群众接收到消息,这样简单的操作符合大部分居民的需求,特别是对于那些接受新事物较慢的老年人,这一点在乡村的文化传播过程中特别重要。运用广播电视对公共文化进行传播,可以考虑不同区域的服务特点,从而更好地满足广播覆盖范围内所有用户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例如,地方电视台可以开办一些专门的频道对乡村振兴进行报道。第二,将广播电视和乡村文化媒体进行结合。传播公共文化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用乡村里的大喇叭对信息进行播报,例如天气预报、乡村文化宣传、新闻资讯等,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和村委会需要做的工作进行结合,从而提高用户对广播的关注度,让公共文化的传播更加有效率。同时,在建设美丽乡村的时候,可以将宣传标语以及展示牌与广播电视进行互动,通过路边的宣传栏和展示牌对当天所广播的新闻进行介绍,通过县里的广播电视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展示出乡村的特产资源、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建筑等,从而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和传承文化的意识,提高传播公共文化的效率。

  (三)利用数字新媒介开拓乡村文化传播新渠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村的发展也加入了科技元素,可以以传统的传播渠道为基础,利用数字新媒介拓宽乡村文化传播的渠道。

  1.短视频赋能乡村文化传播

  在当今这个时代,短视频形式的社交非常流行。因为短视频制作起来相对简单,形式也有很多种,覆盖的内容较多,参与性强,有着较低的制作门槛,所以吸引了很多群众加入进来。短视频的加入对推动乡村旅游以及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原始的传播方式传递信息具有很多的局限性,例如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短视频的加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全国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认识一些传统文化产品,这样的方式使得其更加亲切,从而让群众认识它们、了解它们,扩大了受众群体。短视频的使用不仅仅可以帮助乡村文化的传播开辟新渠道,让村民在乡村文化传播中具有主体意识。它可以让乡村文化传播变得“去中心化”,村民既是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又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这样自下而上的模式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使得乡村文化更加具有活力。

  2.乡村App提供文化传播动力

  在当今社会中,手机已经变成了一个传递消息的超级媒体,它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和传输自己想要的信息。App作为手机的终端软件,它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感。开发一个乡村App,可以将当地具有自身特点的风景、风俗、美食等信息进行汇总,不仅可以实时看到用户名的点赞量、评论、转发量,还可以方便群众对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传播,从而更好地传播乡村文化。在App中传播乡村文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的悠久历史、服饰美食、古老故事、宗族传统、风景建筑等都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记录下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乡村文化,吸引群众自发地进行学习和传承,这不仅仅调动了群众的好奇心,并且拓宽了传播乡村文化的道路。

  3.整合网络直播与社交平台,扩大文化传播影响力

  网络直播具有很多的优势,它更加形象直观,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不受时空的限制。在完成直播后,平台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回顾功能,这样对直播的时间进行延长,提高直播的价值。目前来看,通过多种第三方社交平台对信息进行传播已经很常见了,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进行现场直播,直播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既节约了农村文化传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拓展了传播范围。而直播所依托的多种社会传媒平台,由于其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参与度高,在展示和传播民间文化上也有着难以估量的优势。通过网络直播,可以利用各种社会化媒体,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介进行整合,构筑立体的网络传播渠道;直播后,可以通过微博和微信对相关文字和视频同步进行更新,从而提高乡村文化传播的整体效果。

  四、文化权益视域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未来的进路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和载体,它在物质、制度、精神、环境和行为等各个层面上对人产生影响,既影响了精神世界,又影响了物质世界,并且不断地发挥着激励、感染、影响和塑造人的作用。对于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文化权益视野下,要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建立服务机制需要对社会法律法规不断地进行完善,提高人员素养需要学习多种技能,优化公共文化的服务路径需要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建设服务队伍需要对服务团队进行培训。

  (一)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现代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切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在对文化服务进行改革的时候,政策法规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可以保障人们基本的文化利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在当前的政策框架下,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社会管理、公共信息安全等相关法律制度,将社会基本道德规范转变为基层公共服务准则,以此作为基础不断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强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疏通技能学习渠道

  在科技最新讲话系列的今天,人们迫切希望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来拓宽学习途径。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的结合是必然趋势,同时要认识到大数据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要对基层群众的具体需要进行调查,例如,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精准滴灌”,帮助有需要的人变成有技术的人。二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型模式,创造更大的价值;对于非网民,要利用现有的公共网络文化服务系统,不断地投入社会资源、技术资源,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推动非网民到网民的转变,早日实现“连线上网”,享受到网络所带来的文化权益。

  (三)培养更多文化人才

  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在于人。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关键是要配备好相应的工作人员。一方面,通过增加待遇,并与招录、选拔等方式相结合,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和社会精英进入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并给予适当的薪酬和福利,以增强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要根据公共文化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工作团队提供更加专业的培训,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