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加快构建新发发展格局
党课: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加快构建新发发展格局
党课: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加快构建新发发展格局
去年以来,主席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20XX年9月,主席总书记赴黑龙江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XX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席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为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加快构建新发发展格局。
一、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是生产力中技术最前沿、辐射带动力最强劲、对经济体系影响最突出的部分。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不在于有无科技创新,而在于科技创新所占的比重与地位。传统生产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科技创新,只是科技创新在其中的作用相对较弱,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与之相比,新质生产力高度依赖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因而由科技创新转化而成的生产力更具新颖性,更易对经济体系产生质变效应。从概念上看,新质生产力在具体产业层面,集中于技术前沿、具备较强生产率提升潜力、辐射力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的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度高、对其他产业或者产业环节生产效率带动力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或者产业环节。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分布的重点产业领域或者产业环节,要么是在技术与产业两个维度均未完全成熟甚至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对整个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具有重大影响力,并有望壮大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要么是当前制约我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环节。这一环节的突破将大幅提升所在产业的整体供给效率,从而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由中间低端环节向两侧高端环节跃迁。在微观层面,体现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与档次提升,以及企业由低成本竞争力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转变。
(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对各种不同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具体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涵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即劳动力三要素)的创新体系。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应推动这三者及其组合的优化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是简单强调生产技术及技术设备(劳动资料)的创新及更新,更包括材料(劳动对象)创新、各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不仅强调单一因素的创新与提升,更加强调三者作为组合所形成的综合效应。因此,从横向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就劳动者而言,新质生产力需要与其要求适应的劳动者群体,在结构上表现为较高比重的创新性劳动者,而创新型劳动者又包括科研工作者、工程师、技术工人以及企业家、高端管理人才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劳动者。从纵向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包括从科学理论探索到最终商用产品与服务在内的科技创新与企业销售生产全链条,体现了新质生产力从萌芽到价值实现状态的全进程。同时,与以前的科技创新活动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科技创新成果的最终价值实现,这对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效率要求更高。考虑到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研发活动失败率高,因而要提高其成功率特别是促进科技创新水平动态提升,就需要对生产性要素配置状况进行持续的系统优化,特别是对各种因素背后的深层因素进行有效改革。
(三)具备绿色底蕴。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绿色生产力,全方位促进产业绿色化、达到高质量发展要求是其内在使命。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并加快其扩散步伐,不仅降低单位产出下的各种资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还能有效控制各种资源能源消费总量与污染排放总量,促进2030年碳排放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从我国绿色发展状况看,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绿色发展深入人心以及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我国在节能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从能耗效率指标看,2012年我国每吨标准煤创造的GDP为1.3393万元,20XX年这一数值提升为2.237万元,名义上提高了2/3左右。但是,整体来看,与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相比,我国目前的碳排放问题依然严峻。从能源消费总量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处于增长趋势,20XX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41,000万吨标准煤,比2012年(402,138万吨标准煤)提高了34.5%,年均增长率为3.0%,尽管比之前10年(2002年到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提高了137.1%,年均增长率为9.0%)明显下降,但是总量依然在持续扩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XX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7.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7%。虽然能源消费总量中也包含了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且其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如20XX年达到26.4%,但是整体来看,煤炭、原油、天然气等整体消费量依然处于增加趋势。总之,要在经济保持5%以上增速、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前提下,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挑战性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减少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实现碳达峰目标至关重要。首先,新质生产力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收益为特征,具备绿色底蕴。新质生产力以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是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其发展必然将大幅提升能源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排放量,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其次,绿色科技、绿色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发展与技术普及将推动整个产业体系的绿色含量。以节能环保技术为代表的绿色科技以及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不仅本身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而且还能通过改造优化其他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进绿色发展。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这体现为在保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前提下,不断提升第三产业规模与比重,从而降低各种资源能源消耗。应该说,我国在当前的工业化进程中存在“过度去工业化”问题[7],即世界主要国家在我国同等发展程度时,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下降速度都不及我国快[8]。这就意味着我国工业比重过快下降是不正常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不振。但是,从长期来说,世界主要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工业比重下降以及服务业比重上升的进程,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即便是公认的不存在产业空心化问题的德国与日本,虽然保持了极高的工业竞争力与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但是其工业比重也低于服务业。相较于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能耗、污染排放水平较低,因而其比重提高会增进产业发展绿色水平。同时,在各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则体现为高端环节比重的提高,这也会降低对各种资源能源的消耗。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之所以具备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特点,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集中于产业低端环节,而产业结构升级将使经济发展摆脱对低端环节的依赖,从而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二、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加快构建新发发展格局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新发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积极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带来社会生产过程的系统性变革,不仅能催生出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产业部门、产业集群,还能促进旧有生产要素以新的技术和组织方式重新组合,极大提升生产效率。一是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瞄准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二是要抓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一关键环节,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构建产学研用高效协同、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探索加快推进创新产品中试的新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三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启动实施产业创新工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以及高端医疗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一体化推进关键技术研发、自主成果应用、产业生态培育。
(二)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新质生产力不意味着对传统生产力的简单替代或否定。新质生产力将对旧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推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重新拉动传统生产力的复苏,赋予其更大的生产效益。一是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有序赋能重点领域,加快重塑产业生态,提高石化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智能化水平。二是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数据要素×”行动计划。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组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三是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持续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制定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分行业分领域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加大对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支持力度。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体系。
(三)营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经营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一是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规划计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的协同配合,形成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政策环境。二是要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办法,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推动各地方、各部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认真践行正确政绩观,切实形成正确工作导向。三是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集聚。四是要加强新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政策统筹,科学把握政策出台时机,推动各方面多出有利于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谨慎出台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