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发展未来产业,下好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先手棋”
党课:发展未来产业,下好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先手棋”
主席总书记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产业依托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中长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力量。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既是打造全球竞争新优势、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先手棋”,也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胜负手”。在未来产业赛道上,我市大有可为也必有可为,需要以“等不得”“慢不得”“误不得”的紧迫感,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上大胆闯、大胆试。
一、提高思想站位,充分认识发展未来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未来产业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20XX年9月,主席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当前,全球发展和安全形势错综复杂,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技术的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迭代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任何一个领域的科技突破都可能成为世界创新版图中的重要变革力量。与此同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刻变革,国际分工体系的全面调整导致关键环节的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更加凸显出抢抓新科技革命先机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党中央赋予我市包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内的“四个中心”我市城市战略定位,我市必须秉持首善标准,敢为人先,成为引领科技强国建设的领头羊。
(二)未来产业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必由之路。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经济持续增长与人民收入持续改善,需要大力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质生产力。尽管未来产业仍然处于萌芽或产业化初期,但一旦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达尔文死海”,就有望催生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成长为高速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有力推动经济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我市经济增长动力面临着产业发展提质和非我市功能疏解减量的双重挑战,迫切需要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道路,打造高精尖的经济结构。相比国内其他城市,我市最大的优势在于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能够将我市最突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最活跃的产业优势,培育发展一大批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新支柱产业,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提供更为坚实的战略支撑。
(三)未来产业是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抓手。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党中央赋予的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任务,建设什么样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怎样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价值,是事关长远与全局的战略课题。我市既拥有领先的硬条件,也拥有一流的软环境。我市创新资源丰厚,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数量都在全国位居前列。我市出台了《我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我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实施了中关村24条先行先试改革举措,不断夯实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环境。以未来产业为“先手棋”,将助推我市更好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因地制宜布局新质生产力,培育具有我市特色的未来产业
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突出“因地制宜”的方法论。不同地区科教资源、产业基础、应用场景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套用一个模子,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而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未来产业的战略布局既要“上接天线”,也要“下接地气”。我市有条件、有责任扮演“先行者”与“试验田”的角色,率先打造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一)要超前部署前沿技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遴选一批符合国家战略需求、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具备产业颠覆性影响但仍然处于技术攻关阶段的领域,依托我市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顶级科学家团队等创新资源,形成原始创新突破的关键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要加快形成全球领先的未来产业集群。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大领域,工程化推进“技术—产品—标准—场景”联动迭代,系统构建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的全链条未来产业生态,形成引领全国的新质生产力。我市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是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需要构建具有我市城市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产业结构选择上要把握好“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按照“严控增量、调整存量、增减挂钩”的产业布局原则,我市的未来产业发展不能遍地撒网,要专心做好“白菜心”。紧跟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趋势,依托自身的创新发展基础,布局国家重点鼓励、我市优势明显且产业发展潜力强劲、处于价值链高端领域的未来产业细分领域。
(三)要坚持“无中生有”和“有中育新”并重。一方面,我市发展未来产业的赛道选择,要重视“无中生有”,在前沿创新领域培育新标杆、打造新优势。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市需要着眼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前沿,充分利用创新基础、人才资源、丰富场景等核心优势,“无中生有”发展一批新业态。另一方面,我市发展未来产业的赛道选择,还要重视“有中培新”,在传统产业中挖掘新业态、创造新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碰撞融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推动我市未来产业茁壮成长
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田沃土,推动未来产业从“破土幼苗”加快成长为“参天大树”。
(一)强化未来产业技术策源能力建设。一是要开展面向未来趋势的基础研究,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领域的变革发展方向,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加快形成前沿性、交叉性、颠覆性的技术原创成果。二是要构建适应未来产业的创新力量,推进我市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更好发挥在京一流高校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作用,探索建设未来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等创新载体,打造多元化参与、网络化协同、市场化运作的创新生态。三是要大力推动未来产业的区域协同,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区域间科技人才交流、创新资源流通、科技项目合作。支持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其他重点省区市科技交流合作,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跨区域共建共享、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机制。
(二)强化未来产业孵化转化能力建设。一是要围绕“怎样转化孵化”,打造未来产业的产品研发、应用与场景高地。加强市区联动,在“三城一区”、中关村示范区重点布局,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产业园区等合作发展,进一步打通科技创新、转化孵化、企业培育和产业集聚的全链条。既要聚焦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加速等环节,打造涵盖验证中心、中试平台、技术标准的全链条式未来产业公共服务网络,也要建立“未来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全周期场景设计机制,推进未来技术在具体应用场景和行业领域的应用和有效验证。二是要围绕“谁来转化孵化”,打造多元化产业发展生态。充分建立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与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梯度发展培育机制,市、区、镇街三级协同发力,打造分层分级、动态跟踪的未来产业企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三是要推动建立“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投资家”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依托我市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推动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紧密融合,推动未来产业核心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
(三)强化未来产业科创金融能力建设。要推动政府资金“耐心投”,切实发挥支持、放大和引导作用。将未来产业纳入我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支持范围,建立健全市区两级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以及“京创通”“京创融”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未来产业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要建立完善的科创金融考核激励和尽职免责制度,设置对于未来产业的容亏空间与容错空间。要鼓励社会资本“放心投”,引导投小、投早、投未来、投硬科技。瞄准处于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未来产业企业,等阶匹配有针对性的科技金融服务。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设立面向未来产业的天使投资基金与创业种子基金。发挥我市证券交易所服务科技创新的功能和优势,拓展科技创新融资渠道。依托我市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支持孵化器探索“以服务换股权”,共享企业成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