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专题党课:以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财政局专题党课:以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20XX年9月,主席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时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站在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度,以财政政策提质增效为抓手,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综合协调性,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和力量支持。

一、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准确全面地领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是做好包括财政工作在内的所有工作的前提。主席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技术革新或产业升级的简单体现,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

(一)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下新旧要素协调发展的生产力

生产力包括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劳动本身是对劳动力的使用,生产力就是劳动生产力,受到劳动者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和知识储备的制约;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和自然条件的集合,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的劳动对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进行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劳动工具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新质生产力是新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及其优化组合的变革为基本内涵,创新驱动新型生产力要素与传统生产力要素协调发展的生产力。首先,科技创新催生数字化、智能化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创新与应用使劳动工具出现革命性变化,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亦随之出现量变和质变,推动了生产力不断向更先进的形态演进。当前新质生产力包含了全新的要素:量子信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加速创新;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发展;5G基建、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其次,绿色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鲜明底色。生产力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条件既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将以绿色科技创新提升劳动资料效能、拓展劳动对象新物质形式,以绿色低碳改善劳动者生活环境,构建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最后,整体协调形成新旧要素良性互动格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推动新旧要素融合提升,全面提升社会生产效率。一方面,要以传统劳动资料创造新型劳动资料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以传统劳动者生产新型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以传统劳动对象提供新型劳动对象所必需的物质支柱。另一方面,要用新技术逐渐改造提升旧的生产力要素,在稳增长、稳就业、稳实体和稳生态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对传统生产力要素的升级替代。

(二)新质生产力是社会化水平更高的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生产要素的革新上,更体现在以分工协作发展为特色的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发展上。越是先进的生产力,越是展现出更高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劳动也越表现为社会劳动,即由于“协作,分工,机器、科学和自然力的应用”而“使单个的劳动能力纯粹作为形成总工厂的总劳动能力的特殊器官执行职能的”社会结合劳动。

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来看,前资本主义时期极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落后的生产社会化水平:生产以家庭为基础单位,局限在特定土地范围内,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小手工业生产为主,市场流通和社会分工水平较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后,现代生产力革命推动了个别分工协作和社会分工协作的发展,劳动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积聚在少数人手里,不再表现为劳动者个人的直接财产,而表现为社会的生产能力,带来了生产社会化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达。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日益发展的社会化生产力的矛盾不断发展、加深和变化,形成了经济运行、生态环境、能源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危机,周期性地造成生产力的破坏。

新质生产力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适应更高水平生产社会化发展趋势,以新科技革命为契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新型社会劳动生产力。在这一生产力革命下,国家要协同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在宏中微观三个维度创造更大规模的社会劳动协作,以整体协调和系统观念克服旧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新的社会劳动形式。具体地,新质生产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来优化要素组合方式和社会协作方式,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等社会劳动新形态的出现。

(三)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主席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中,生产力的提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化、机械化的逐步推进,到改革开放后市场化转型促进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和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活力,再到当前信息化、智能化浪潮的兴起,生产力的每一次提升都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推动国家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根本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达成了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成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排名第二的经济体。但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大使得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十分突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由追求单一总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引领的结构合理、分布平衡的增长,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此相适应,必须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引领新一轮的生产力飞跃,进而持续引领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

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对中国特色财政调控提出新要求

主席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称,与生产力一道构成了社会全部的经济基础。立于之上的,是包括国家的经济体制以及特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政策安排在内的上层建筑。一方面这些上层建筑将伴随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另一方面它们也能通过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调整经济中生产关系和利益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主流宏观政策理论的工具箱仅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类,不仅具有单一盯住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局限性,而且政策之间相对割裂。来自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践,则孕育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五年规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等“多策”协调的思想萌芽。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对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尤其是财政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超越现有理论和实践局限性,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财政调控体系,为新阶段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政策抓手。

(一)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主席经济思想为指导,增强政策之间的综合协调性

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这是国家经济治理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必然要求。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不同生产过程内部和之间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将呈现出新的紧密结合形式,这对政策之间的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党的领导是全面、系统和整体的,坚持党的领导是财政工作的根本原则。聚焦新时代创新和完善财政政策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发挥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导向作用,更好统筹财政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创新中国特色财政调控体系。首先,要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统筹制定并执行与国家发展规划相契合的宏观政策,推动财政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靠前协同发力,推进新型生产力要素和新型社会劳动发展,深入促进“四链”融合。其次,要强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拓展财政政策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和提升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涉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相关业务的部门协调。要统筹锚定政策目标,以加强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政策抓手的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和新质生产力培养能力以及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能力,达到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所要求的长期-短期协调、整体-具体协调和宏观-结构协调。最后,做好各项财政工作需要科学理论支撑,在推进新型财政调控实践的过程中,还需以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对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为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财政政策提供智力支撑和理论支撑。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功能性配置

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主流经济学将财政视为政府干预供求平衡的手段,其政策实践指向财政支出对消费、投资和产出的乘数效应,以期稳定总需求,实现短期调控目标,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其聚焦总量调节的局限性。与之相比,马克思主义的财政理论立足社会再生产过程,财政收支的总量与结构内生于社会总资本运动,保持经济中的重大比例关系平衡是财政“有为”的核心目标。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财政政策在保留总量调节的功能同时,能够兼顾结构性调节,从而为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要变革财政调控观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功能性配置,将财政政策空间更多用于新型生产力要素形成和传统生产力要素提升上。首先,应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杠杆作用,引导资源向这些关键领域聚集,从而形成未来的竞争优势和长期盈利能力。在此过程中,要克服市场和社会自发力量所带来的短视性和局限性,确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够服务于全社会的长远利益。其次,财政应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风险。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带来新旧要素的交替,这可能导致经济波动、就业结构变化等问题。为缓解这些风险,财政要加大投入,为传统生产力的改造升级提供专项资金扶持,以确保新旧要素能够顺利交替,实现生产力的平稳过渡。复次,还应关注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由于其高成本和低收益的特性,私人资本往往难以单独承担。政府应通过财政支出的靠前发力,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这些领域,加快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形成。最后,应调整优化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助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财政要统筹负责跨区域新型公共产品的提供,协调各地区平衡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财政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因势利导塑造新要素、新产业和新模式。

(三)财政政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重点

生产力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循环往复的社会再生产运动才能得以保存和再生产自身。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除了要关注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还要推动社会再生产运动在更高水平上发展。为此,财政宏观调控要以产业体系、社会民生保障、市场经济体制、国内需求等为着力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有助于畅通和提升经济循环过程中的生产环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障。财政调控着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应从三个方面发力。第一,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坚。基础理论的突破与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财政要为基础理论研究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财政政策应当保持对关键技术攻关的大力度支持,这是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第二,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向新产品和新生产模式转化。财政要以需求为导向,依靠市场力量,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生产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提升。第三,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要用好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出台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增量降费,在科学评估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适当的财力保障。

二是要牢牢兜住民生底线。财政在保障民生基础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后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基础。首先,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稳定器。财政要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水准,切实减轻民众的生活压力,提振民众的消费信心和能力,为新质产品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次,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财政要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继续加大投入,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后,提升就业保障水平是新质生产力稳健发展的基石。要强化财政对就业优先战略、面向新技术和新产业的职业培训等措施的支持,切实保障劳动力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三是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适应了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对交换关系的要求,为中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保障。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配置受到地方保护等制约,国内统一大市场、大循环尚未形成,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有限。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构建更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畅通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流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渠道。对此,财政调控要更好体现有为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财政对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财力保障作用,通过财政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来引导生产要素有效配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环境。

四是要统筹扩大国内新型消费需求。统筹扩大国内新型消费需求,维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是财政调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传统消费需求逐渐饱和,新型消费需求不断涌现,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财政政策应加大对消费升级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智能、健康的新型消费品,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体验,推动消费升级。在耐用消费品更新方面,采用适当的财政安排鼓励以旧换新,推动过去由传统生产力所满足的消费需求逐步进行存量更新,以全方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同志们,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社会经济运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最新战略部署,这也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主席经济思想为指导,总结并提炼财政调控实践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积极担当、主动作为,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好的财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