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推进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推进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xx县深入学习贯彻主席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反弹琵琶”打好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主动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不足亟需研究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生态脆二是环保基础设施欠账仍然较大。由于县级财力不足,城镇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农村垃圾收集清运设施设备不足,垃圾弱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虽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干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态脆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南部山区天然林周边区域林草植被退化,北部沿沙区治沙工程不断纵深推进,治理成本增加。收集清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尚不健全,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不足,补短板任务繁重。

  二是全域绿化工作任重道远。全县森林覆盖率只有xx%,较全市低xx个百分点,县城区绿地率仅占xx%。因国家造林补助资金属于一次性投入,绿化造林无后期抚育管护配套资金,随着全县造林绿化力度的持续加大,历年绿化苗木后续抚育管护方面存在较大资金压力。

  三是生态建设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生态保护的决策、评价、管理、考核制度还不完善,环境执法监管能力薄弱,齐抓共管的行政执法体制需进一步理顺。一些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主人翁意识还不强,尚未形成全民共管共治的局面。

  二、对策建议

  一要靠实环保责任,全力整改反馈问题。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坚决扛牢整改政治责任,全面加快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古浪海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污染环境”信访案件和省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环保执法监管能力总体偏弱、监测站不具备监测能力”等问题的整改进度,争取尽快销号清零。切实巩固整改成效,对已整改问题全面进行“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确保整改工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二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进“控煤、管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措施,扎实开展“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散乱污’企业治理”专项行动,持续推进煤改气、煤改电、清洁能源改造和清洁煤替代工程。在黄花滩移民区各移民新村、人口较为集中的重点集镇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引进第三方市场化运营污水处理站(厂),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深化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推进县级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实施生活和建筑垃圾综合处理项目,逐步完善各乡镇垃圾清运处理设施。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争畜禽粪污、秸秆、废旧农膜和尾菜综合处理利用率均控制在既定目标范围。

  三要实施国土绿化倍增行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努力创建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南部山区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迁出区生态修复,着力打造长xx公里、宽xx公里的生态修复区,全面提升水源涵养功能。中部绿洲区加快推进镇村社区、工业园区、景点景区、通道、农田林网和农村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拆违地、庭院地“五块地”绿化,扎实开展“一村万树”行动,持续扩大造林规模,提升绿化质量。北部沙区积极推进防沙治沙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机械创新,在甘蒙省界、干武铁路两侧建设北部防风固沙屏障。实施八步沙区域生态治理工程,推进八步沙生态科技创新示范产业园建设,打造甘肃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治理教育、科研、创新示范基地。全面落实“六大节水行动”各项措施,大力推进深度节水、极限节水。

  四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美丽宜居家园。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布局规划,坚持移民区和非移民区同步发力,谋划实施一批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项目,完善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深入推进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厕所革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做到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确保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垃圾革命坚持合理规划布局,加快补齐环保设施短板欠账,着力构建垃圾收集清运处理长效机制;风貌革命坚持深化农村“四化六有”(绿化、亮化、美化、文化,有市场、有公厕、有戏台、有广场、有停车场、有小游园)改造、拆临拆违治乱、“三堆”(土堆、粪堆、柴草堆)治理、巷道治理和农村空置房拆除等,切实让农村环境进一步净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五要完善体制机制,有效推动责任落实。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评价考核体系,构建多部门环境执法联动机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好生态环境队伍执法能力弱、执法方式简单等突出问题,着力提升依法治理环境风险的能力。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支持,健全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为生态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资金项目支撑。加快推进林长制改革,构建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全面抓好林木抚育管护措施落实,切实提高造林绿化成活率。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示范创建等活动,构建人人参与生态建设、人人共享生态成果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