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与研究

关于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与研究

关于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与研究

  一、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预算绩效管理是优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每项工作都要以绩效为导向。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各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建立事前绩效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防控财政资源配置低效、无效问题。整合用途类似的专项资金,严控小、散等零星项目,对年度新设立或延续的重大政策和项目,以及社会关注度高的政策和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将评估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本部门预算支出结构,改进本部门管理工作。二是做好事中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运行监控可确保绩效目标实现,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能够保障预算执行进度,确保绩效目标按期保质实现;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规性和有效性。三是强化事后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绩效评价是对已执行完成的预算管理活动进行全面检查,根据设定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预算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和分析,有利于发现整个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接受有关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绩效管理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实施直接挂钩,对于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实施效果有积极作用。

  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管理支撑力度不足一是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保障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自身的业务发展和资金需求缺乏统筹考虑,建立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与本单位业务不契合,或者已建立了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但未压实责任、落实到人,单位全员绩效意识淡薄,业务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协同配合力度不足。二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配备和专业水平与绩效管理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偏重于财务、简单事务方面的评价,对于专业度强、复杂度高的项目,难以发现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人员大多是由财务人员兼任,一岗多责,易出现工作精力不足,致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滞后。三是数据信息化系统建设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信息共享。目前,预算一体化系统已经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模块,但各单位在进行绩效管理时,仍不能及时实现信息共享。主要表现在单位内部财务部门向业务科室传达绩效工作要求后,没有共享的系统收集数据,需经过人工统计后汇总上报绩效情况,时间周期过长,导致预算绩效管控缺乏及时性和可靠性。

  (二)预算绩效目标与实际工作脱节,指标设置不完善

  一是预算绩效目标与实际工作开展有所脱节,不能将长期目标转化为年度目标。如某单位对于公园延伸路段的项目整治,在申报绩效目标时,未结合具休施工方案和资金额度、质量、成本、时限等具休情况,而将项目绩效目标设定为“按期完成延伸路段整治任务,有效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好去处”这种一般性表述,不具有可衡量性,导致所设绩效目标不合理。二是部分单位对于绩效指标的设置分类不清,定义模糊。数量、质量、成本、效益等绩效指标填报比较随意、表述不规范。如将产出数量指标仅表述为“做什么事”、将产出质量指标表述为“符合要求”等,这些指标的佐证资料缺乏详实的数据支撑。部分指标设置过于笼统,不遵循设置原则,不分轻重缓急,重点不突出。

  (三)预算绩效监控约束力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约束力,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执行效果差。一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资金时,哪里急需用在哪里,执行结果与目标差距较大。有的单位全额申请专项资金后,不按照预算资金支出计划进度匹配支出;还有的单位临近年底突击花钱追赶支出进度。对于预算资金的支出过于随意,造成资金支付不透明、预算资金闲置等问题。二是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上传数据不及时、对于预警数据不关注,弱化了绩效目标与绩效监控数据之间的逻辑串联,不能形成绩效数据同期可比,致使绩效监控流于形式。

  (四)绩效评价不科学,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有待加强

  一是绩效评价不全面。目前,大部分绩效评价工作针对的是部门项目支出,对部门整体支出的绩效评价还不具体,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数据的采集也缺少充分的调查和分析,缺乏严密性和完整性。二是单位开展绩效自评时,没有健全的自评体系,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方式也比较单一。自评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足,自评质量不高,造成绩效自评结果实用性、可用性较差,对单位制度建设反馈支撑作用未充分体现。三是由于第三方机构主体力量不足、专家队伍不稳定,对于问题的把握不到位、不准确,再加上绩效评价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等原因,绩效评价质量达不到预期。同时,由于绩效评价业务大多由相关部门发起和推进,第三方机构主观上可能会有“顺从之意”,这就导致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受到影响。四是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足。部分单位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没有落实整改,主管部门也没有很好地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行政事业单位下一年度部门预算的参考依据,相应的奖惩机制也没有落实到位,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三、完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强有力的绩效管理支撑体系,强化运行监控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制定有效的操作流程,让绩效管理有的放矢。各单位应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绩效管理制度,各业务科室依据设立的制度及本科室的业务特点,建立具体的业务操作流程,进一步夯实责任,充分实现各业务科室与财务部门的良性互动,通过相互之间的积极配合来更好地完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二是定岗定责,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避免在出现风险和问题时发生相互推诿的情况。加大业务实操培训力度,培养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三是财政部门应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帮助各部门及时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提高内部协作力度。四是由负责绩效管理的科室牵头,各资金归口管理业务科室配合,及时布置、全面监控各项目资金;再结合各项目的具体情况,对支出进度慢、偏离绩效目标的项目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实现信息收集、填报、审核的全过程监控,确保绩效监控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二)科学设定绩效目标及指标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年初预算时,对本年度工作计划进行详细分析,对自身业务状况进行全面梳理,结合本单位具体实施项目,做好绩效目标的设定,通过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判断项目建设成效,起到绩效目标的引领作用。二是认真研读政策文件,全面收集整理重点工作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等资料,建设绩效指标库,加强标准化建设。三是共性指标可参考省市绩效考评体系,与省市保持一致,以保证绩效具有可比性。分行业领域指标应结合各单位的行业特色,如某体育活动中心改扩建项目可以重点对满意度指标进行完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支出,可采取群众享受覆盖面指标进行评估。

  (三)严格落实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一是本着科学公正、统筹兼顾、激励约束、公开透明的原则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对项目的数量、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或引入拥有独立评估地位、专业性强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二是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来年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年末考核、领导个人考核挂钩,提升绩效评价结果在部门考核的比重。对于绩效评价结果差的部门,督促其及时查找问题,分析症结所在,适度减少部门经费或者调整项目的资金投入,对于部门负责人要追究责任,如通报批评、减发绩效工资或奖金。通过这些措施的施行,确保绩效评价结果的高效运用。